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八种发展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八种发展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八种发展模式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力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然而,由于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状况各异,推动农村发展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将介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八种发展模式。

模式一: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向现代农业方式转型的过程。它将农业生

产各环节融为一体,实现农业高效、稳定、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式。农村和农业生产环节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方面转型,并且强调科技、信息、品牌、质量等方面的提升。

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往往以政府为主导,将农民与企业结合起来,形成较为完整

的产业链。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表明,农村务必注重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而农业的产值和效益才能得到提升。

模式二:农村旅游

农村旅游是指将农村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以文化、自然、生态等为主要旅游

内容的旅游方式。农村旅游不仅可以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同时,农村旅游还可以促进城乡交流,强化城乡互动。

农村旅游的发展需要重视文化、环保等方面的优势,保护村庄的品质,注重人

文关怀,推动当地文化的创新与发扬。

模式三:特色种养业

特色种养业是指农民在对当地资源、市场和优势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发掘一定

行业特点和优势,走特色种养业发展之路,实现集约经济、增收致富、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产业形态。

特色种养业一定程度上具有菜单化、精品化、品牌化的特色,可进一步发挥当

地资源的潜力,推动当地特色产业的繁荣。

模式四:农村电商

农村电商是指运用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工作。通过互联网

和信息技术,将农产品销售延伸至城市、乃至全球市场。

农村电商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同时,也方便了城

市消费者,让城市消费者能够更方便地购买到农村商品。

模式五:新型农村合作社

新型农村合作社是由农民自发运用经济合作和互助原则组成的一种合作形式。

通过集体经济、规模效益、共同维权、风险分摊等方式,实现乡村产业及农民的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社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推动当地化的农村产业发展。

此外,这也促进了农村与城市的互动,强化农村与城市的关系。

模式六:社区发展合作社

社区发展合作社是由村民自组而成的自助、自救的合作组织。社区发展合作社

以本地区的资源、技术、市场为基础,实行集体经济组织并提供相关业务方面的服务。

社区发展合作社可以推动社区资源的有机整合,发挥本地特色,增加收入。同时,社区发展合作社也强化了村民间的互助和互相关系。

模式七:农村金融服务

伴随着农村发展的不断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农村金融服务

可以帮助农民实现获得及使用金融工具,使农民在财务方面得到支持。

农村金融服务可以帮助农村居民更好地获得贷款、保险、存款等方面的助力。

同时,农村金融服务还可以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模式八:新型服务业

新型服务业是指以消费服务行业作为主要内容,发展乡村服务业,提供消费型

服务。包括农村性质的餐饮、娱乐、旅游等服务,还有新的服务业形态。

新型服务业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同时,还可以增强农村

产业的多样性,推动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

结论

八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模式,从不同的角度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新方向。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创造更好的农村生活,具有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未来,我们需要更有针对性、创造性、科学性地推进农村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更多的力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 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建设。 简介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背景 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2.6万亿元,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因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回顾过去几年,从中央到各地,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直接给农民以实惠—— 各地种粮农民首次享受到直接补贴的好处,2004年全国共安排粮食直补资金116亿元;全面放开了主产区的粮食购销和价格,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明确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产粮大县实行转移支付…… 2004年农民增收6.8%、粮食增产9%之后,今年国家又出台了进一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如加大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的减免力度,着力建立为农民减负的长效机制。 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温铁军认为,新农村的新,新在农村的发展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通过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使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农村社会能够实现和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建设美丽、宜居、富裕的农村社区,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乡发展的协调。本文将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标、内容和对策。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中国,农村人口占据着国家的三分之二以上,发展农村就是发展经济。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区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凸显。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社区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促进农业技术的更新换代,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 2.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旨在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服务,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3. 增强城乡发展的协调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促进城乡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化和产业化进程与农业现代化有机衔接。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创造美丽乡村、宜居社区和富裕农民。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包括: 1. 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优美自然风光、独特历史文化和强烈地方特色的农村,打造宜游宜居、生态环保的乡村旅游景区。 2. 宜居社区: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优质的居住环境和社区文化,构建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 富裕农民:通过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和财富累积,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幸福感。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 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建设新型农民住房和美丽乡村,提供农村供水、供电、供气、供热、供排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2.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和循环经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体经济,推进农村产业的绿色化、品牌化和集约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小康社会进程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总的要求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总量平衡、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要加快发展农区和牧区畜牧业,保护和利用好渔业资源,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节约型农业。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确权、确地到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被屏蔽了2个敏感字符)制度改革,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

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种模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种模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种模式 南街村模式 南街村位于河南省临颍县城南隅,紧靠107国道,西临京广铁路,东临京珠高速公路。全村有回、汉两个民族,共848户,3180口人,1000亩耕地,总面积1.78平方公里。村里有26家村营企业,诸如拉面工厂等。1984年,村办企业的总产值只有70万元,到1995年已经达到12亿,实现了飞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南街村遵循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集体共同富裕道路,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 围绕农业办工业,发展壮大集体实力 南街村依靠当地粮食资源,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龙头企业上配套项目。发展粮食深加工,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从而实现了层层增值和良性循环,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此外组建的国家大型一档企业——河南省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在1991年率先摘取河南省“亿元

村”桂冠,1993产值突破16亿元。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南街村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增强集体经济的实力,南街村提出“二次创业”,本着“巩固老产业、丰富新产品、开发新产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指导思想,着力兴建食品、农业生态旅游、医药、电器、钢铁五大工业园区,并聘请高级人才管理企业。 由于集体实力的发展壮大,职工村民的福利待遇日益改善,人们在生活、住房、上学、就医福利等方面无后顾之忧,人人安居乐业。南街村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南街村大办公益事业,相继建起了诸多公益设施。成立了艺术团、军乐队、盘鼓队、门球队,建起了文化园、图书室、卫生所、康寿乐园等。同时,大办教育事业,投巨资新建了现代化、高标准的幼儿园、中小学和高中。还办起了报社、广播站和电视台,更好地村民服务。 信奉毛泽东,高唱东方红 南街村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先进文化教育人,以雷锋精神鼓舞人,以革命歌曲激励人,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奋斗目标,强化了职工村民的集体主义精神,营造了浓厚的昂扬向上的集体主义氛围。南街村投资100万,在村中心建起了东方红广场,占地近万平方米,广场上树立着毛泽东的汉白玉雕像,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模式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模式 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要“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实不是一个新命题。 现在探求的“新”,所建设的“新”,关键就在于资源的再造,在于人口上的“变负担为资源”,在于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效用的利用,在发展模式上依靠最大的内部能动,实现以建设小城镇为主要模式的产业与人口一体的城市化,实现资源意义上的减负与再造的合二为一。本文试从建设模式的角度阐述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建设模式 1、资源型新农村。所谓资源型,就是在具有丰富矿产、水力、电力等资源的农村,加强能源消费管理,搞好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长久以来,在一些具有丰富资源的农村,充足的能源有力支撑了整个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能源生产、利用、消费方式落后,技术水平低,设备陈旧,资源浪费严重。这种建立在能源大量消耗和浪费基础之上、以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农村经济,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对此,山西省提出采取积极发展燃用型煤、大力推广节煤炉、改造乡镇工业锅炉、改造砖瓦窑、开发利用新能源等措施加快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建设。

2、工业型新农村。所谓工业型,就是以发展乡村工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农村工业化是壮大农村经济总量的关键,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器,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支撑点。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农村的土地、人力等资源,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一个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平衡发展的过程。主要存在于经济发达地区,表现为城市工业文明辐射下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趋势。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是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工业反哺育、城市支持为条件,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各类工程为抓手而展开的。区域经济地理优势、经济实力和财政支付能力优势,特别是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成熟时期,使这些地区开始出现逆城市化(城市产业和人口向城郊和腹地农村转移)现象,这些条件使村落经济社会加快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分化很明显。江苏省全省有2000多个小集镇,都建成了工业型的小城镇,此经验得到中央的肯定与推广。典型的如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它的综合发展,其关键在于发展乡村工业,走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的道路。 3、生态型新农村。所谓生态型新农村,就是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农村发展道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成为关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随着国家的发展,农村建设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变革,从早年的农村集体 经济到现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着农村的发展与进步。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目标、现状和未来展望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提出的,其主要是为了解决农 村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农民集体经济的破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等。在新时期背景下,农村面临的问题开始逐渐得到重视,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运而生。 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推进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实 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特色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促进农村土地规划和开发,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3.发展农村旅游,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和休闲产业的发展。 4.推动农村教育、卫生、环境、村容村貌、社会保障等工作的改善和发 展。 现状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走过了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有了一些取得的 成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资金投 入有限,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农村产业结构中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产 业升级的动力和资源,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多元化需求。 3.农村人口流失。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许多农村居民的就业和生活条 件得以提升,导致农村人口流失严重。 未来展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的发展展望也有很大的前景。在 未来的建设中,我们需要着重解决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推动农村的转型升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八种发展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八种发展模式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力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然而,由于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状况各异,推动农村发展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将介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八种发展模式。 模式一: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向现代农业方式转型的过程。它将农业生 产各环节融为一体,实现农业高效、稳定、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式。农村和农业生产环节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方面转型,并且强调科技、信息、品牌、质量等方面的提升。 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往往以政府为主导,将农民与企业结合起来,形成较为完整 的产业链。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表明,农村务必注重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而农业的产值和效益才能得到提升。 模式二:农村旅游 农村旅游是指将农村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以文化、自然、生态等为主要旅游 内容的旅游方式。农村旅游不仅可以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同时,农村旅游还可以促进城乡交流,强化城乡互动。 农村旅游的发展需要重视文化、环保等方面的优势,保护村庄的品质,注重人 文关怀,推动当地文化的创新与发扬。 模式三:特色种养业 特色种养业是指农民在对当地资源、市场和优势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发掘一定 行业特点和优势,走特色种养业发展之路,实现集约经济、增收致富、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产业形态。 特色种养业一定程度上具有菜单化、精品化、品牌化的特色,可进一步发挥当 地资源的潜力,推动当地特色产业的繁荣。 模式四:农村电商 农村电商是指运用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工作。通过互联网 和信息技术,将农产品销售延伸至城市、乃至全球市场。 农村电商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同时,也方便了城 市消费者,让城市消费者能够更方便地购买到农村商品。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十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 新时代下,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方向(

第三节新时代下,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方向(科学发展) 命题视角(一) 聚焦城乡融合发展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之一。 [教材案例] 四川成都新农村综合体 经过多年探索,四川成都在城镇规划区外的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简称“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效果。计划到2025年成都建成“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500个以上。 规划建设的新农村综合体要避开地质灾害区和生态敏 感资源,选择背山、面水、近林盘和靠河谷的位置,确保 安全;要尊重自然,顺应地形,做到不填塘、不毁林、不 夹道、不占基本农田、少挖山、少改渠和少改路,突出自 然地貌特征。 按照“小规模集中”的要求,四川成都合理控制新农村建设规模,坝区以50~300户为宜,山地、丘陵区因地制宜;内部每个小组团控制在20~30户,一般不超过50户。人均综合用地面积控制在50~70平方米。建设“紧凑型、低楼层、川西式”特色民居,建筑层数控制在1~3层。 规划建设的新农村综合体充分利用林盘、水系、山林及农田,避免夹道建设。新农村由几个大小不等的组团构成,组团间留有足够的生态距离和空间,各组团间距离不宜小于30米,组团之间道路宽度不宜超过6米。 新农村综合体还围绕“微田园”设计,根据群众意愿规划出前庭、后院,让农户在房前屋后和新农村其他可利用空间种植蔬菜、水果等,形成“小菜园”“小果园”,保持“瓜果梨桃、鸟语花香”的农村风貌,展现乡野田园风光。 (中图版必修第二册P38“案例研究”) [思考探究] 1.新农村综合体是如何规划设计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 提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林盘和水系、山林及农田;房屋前后有小农田;建设成为“紧凑型、低楼型、川西型”特色民居。 2.新农村综合体是如何处理村民适宜居住、环境良好和节约土地之间的关系,并合理利用乡村空间的? 提示:背山、面水、近林盘和靠近河谷的位置,确保安全,尊重自然;不填塘、不毁林、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5篇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5篇 第一篇 1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必要性 新农村建设是系统工程,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不可一蹴而就,且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聚居、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为了有效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非常有必要对建设模式进行研究探讨,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 2对我国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探讨 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变革和发展,但其中,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是决定性基础,因此,笔者主要着眼于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2.1工业化的现代农村模式 该模式以发展乡村工业为导向,推动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表现为城市工业文明辐射下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趋势,通过工业发展带动农村的全面综合发展。最典型的是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其综合发展关键就在于发展乡村工业,走现代农业企业集团道路。江苏宜兴官林镇都山村1980年创办村企,历时20多年发展成全国最大的涂料树脂生产厂,村集体持有企业股份15%,三木集团持有85%股份,都山村建成现代化新型社区,创建了“企业管村”的致富模式。农村工业化是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成熟背景下催生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是村落经济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有效途径。这一模式普遍存在于经济发达地区。江苏省全省2000多个小集镇全都建成了工业型小城镇。这种模式能快速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但往往存在环境污染和集体资产流失的问题。 2.2有特色产业的现代农业模式 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基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果拥有独特的产品,就可以实现特色农业产品的产业化。“红色亿元村”河南南街村最初就是依靠当地粮食资源,大搞农副产品深加工发展起来的。江苏高淳县桥李村,依托其丘陵土质优势,将3500亩荒山种植经济果林和有机茶叶,逐步形成产业链,村人均收入10年增长70倍,跻身南京市“综合实力百强村”前30名。这种模式作为传统产业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结合,将农村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相关联,是较为合理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目前在我国此模式较为常见。采用这种模式需注意准确地进行特色农业产品定位,且政府尽量不要干预市场,要充分重视新技术推广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打造符合当地特色的自主农业品牌。 2.3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八种起步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八种起步模式 根据长期对我国基层农村的考察,初步总结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八种可资借鉴的起步模式,或曰发展路径,现进行简要评述。 一、工业企业带动型。指以当地基础条件为出发点,以发展工业企业为契机,通过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政治、经济、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综合发展,同时,乡村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这种模式需要有发展工业企业的基本要素,如土地、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能力强威望高的村庄领导人。 推广和发展该模式不能忽视农业的发展,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特色产业带动型。指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 发展这种模式要注意定位准确,重视示范带头作用,发展订单农业和产业一体化组织,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和自主创新。 三、畜牧养殖带动型。指在畜牧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过产业化经营、循环化利用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该模式的必需条件是规模化的畜牧龙头企业、特色的养殖品种和相应的市场需求。 要注意养殖小区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防止粪便污染; 发展规模化、产业化养殖,规避市场风险。 四、休闲产业带动型。指以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通过集观赏、娱乐、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的新兴休闲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这种模式包括建立农

业生态园、采摘园、学农教育基地、农艺园、民俗村等方式。 休闲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要注意整体规划突出特色,因地制宜; 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重视生态保护。 五、商贸流通带动型。指以发展现代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业和市场网络,进而形成以当地农村为中心的市场,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带乡村,最终实现商贸发达、乡村繁荣。该模式要具备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条件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 六、旅游产业带动型。指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旅游业既要有可以挖掘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也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另外还要有与旅游相配套的娱乐、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 七、合作组织带动型。指以各种农民合作组织为依托,促进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突破原有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制约,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水平,通过壮大集体经济,改善公共设施,使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促进村容村貌不断改善。 八、劳务经济带动型。指通过转移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转移就业后的农村劳动力将获得收益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推进新农村建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篇一: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要提高文化水平,解决就业问题;运用现代科技发展农业机械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利用保护农业资源。 关键词:知识就业科技农业基础设施农业资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也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然而农村的建设面临着,农民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就业困难集体经济薄弱,村庄规划建设滞后,资源浪费等问题,新农村建设就成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不断的深入研究农村的现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处理办法,同时还要有整体思维,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深入理解新农村建设。 一、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就业需求扩张又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特别是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利用工业在国际以及区域间的转移,创造就业需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空间。高度重视乡镇企业稳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扩大劳动力就近转移的就业容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注重非正规就业对扩大就业容量的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辟新的领域。 实现农村劳动力在更大范围充分就业,需要把握几项原则:一是分工分业原则。促进农民职业上的分化和转变,优化配置劳动者与生产要素,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使普通农户转变为多种类型的专业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二是比较优势原则。在大范围发挥比较优势,

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所有这些举措,一方面使我区广大农民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拉开了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全党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紧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适时的,是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地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及农民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还要认识到,没有农村稳定持久地发展,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消除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国力更加强大,城乡面貌才会发生巨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二、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与全面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向下一个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和起点。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狭隘的“新村”或者“村庄”建设,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不是整齐划一,全面开花的格局。没有经济实力,没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也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主张阶段论但不唯阶段论,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注重引导,拾遗补缺,加快步伐,以阶段性促全面性,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进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列入各级党和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使我们有经验借鉴,有典型引路。我区正处于起步与规划的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规划是关键,实施是重点。我区的新农村建设目前规划的重点,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化格局。“倾力调结构,全面抓发展”是必经之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新型的农村产业化体系,应当成为我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从总体来讲,我们要着力于“修好幸福路,建好致富园,建设新农村,奋力奔小康”的进程。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我区可以大体划分为两大区域化经济格局。平丘地区、城区、三峡河谷地带的乡镇(街道),已经形成了柑桔、茶叶两大支柱产业,要抓好产业化建设。西北山区,根据立地条件,主攻柑桔、桑蚕、茶叶、干果、猕猴桃、木本药材为主的农村产业结构。对于村庄建设规划,按照上述两个区域化划分格局,平丘地区、城区和三峡坝区可以根据条件规划居民点(新村),并抓好生态家园建设。其他区域,由于山大人稀,需要在经过一个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实行生态搬迁,扶贫搬迁,形成一定规模和条件后,尊重农民意愿,再适当规划小型、小规模的居民点,并且通过试点再加以推广。当前我们正处于规划与发展之中,要围绕规划和发展来理清思路,化解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安排经济发展 基础建设 保障体制 治理机制 精神生活 城乡发展与加强合作 第一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 2006年2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开班仪式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一)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 近几年来,我国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科学发展观来调整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逐步地推动由农业向工业提供积累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这样一个转变,而不是靠在农业内部来解决问题。近年来,我们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工农关系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2004年,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实行“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使农民从减免农业税、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和种粮直接补贴、购买良种补贴、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中,直接受惠达451亿元。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的力度,政策直接给予农民的实惠比2004年又增加251.4亿元。整个国民经济的收入分配结构发生着重大的转变,“新农村建设”就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途径之一。 (二)城乡差距扩大威胁可持续发展 城乡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 1.收入差距扩大。目前,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59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分别为13785元和4140元。从这两个指标来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经相当大了。 2.社会福利差距扩大。目前,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种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是绝大多数农民都享受不到的。 3.财产拥有差距扩大。从1995年到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总额从13698元上升到46133元,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总额从11427元上升到12938元。城镇居民拥有比农村居民高得多的房产价值、金融资产和耐用消费品价值,其相对差距分别为5.3倍、7.5倍和 4.2倍。 4.生活水平差距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最终导致城乡生活水平差距的扩大。200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9997元,而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只有3223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农民人均消费水平的3倍。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消费水平差距的扩大,这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这些都将会威胁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我们必须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同时,注重城乡的统筹发展。 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势在必行。 (三)拉动内需战略 当今,投资和外贸的带动力越来越大,内需则严重不足,农村市场不断萎缩。既然现有的内部城镇市场和外部国际市

2005-2011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汇总

2005年10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3)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4)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5)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005,12, 29日电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一)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 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三)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四)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 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五)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 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六)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 农村公共服务。 2006,1,26胡锦涛强调要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民心工程: 胡锦涛就抓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落实提出五点要求。一是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掌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努力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切实符合实际、符合农民意愿。二是要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三是要抓住重点、积极推进,坚持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为农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四是要完善机制、形成合力,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教育,使全党全国以及全社会共同关心和热情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是要总结经验、分类指导,注重抓好试点,及时总结实践,发现典型经验,指导面上工作,不断开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 2006,1,2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在接受《?t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当前农村急需解决七大问题: 农村家庭教育负担沉重。 农民看病难、医疗保障程度低。财政支农资金难以统筹使用。城市对农民工经济接纳,社会排斥”。低价征地是当前损害农民利益的最突出问题。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民的信贷需求。市场谈判地位低,自我服务组织的发育缓慢。 2 0 0 6年春节前夕,三部门再次组织’电视进万家”工程,向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云南、广西6 省区各赠送1万台2 1英寸彩电。电视进万家:和谐入千家欢乐进万户 2006年,1月26日,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农村合作金融工委浮出水面搭建行业自律平台 2006年2月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迈出科学发展新步伐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根据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明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必须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着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加大能源资源节约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2006年2月20 日]农业部:全国将开展村级债务债权摸底清查 [2006年2月21 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央一号文件”新农村建设有力开局 文件指出,十一五”时期(2006 —2010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 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 文件全文共分八部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