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专题教程:一例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跟骨骨折

专题教程:一例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跟骨骨折

专题教程:一例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跟骨骨折

郭海欧

高要市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外科副主任医师,擅长于创伤骨科。1996年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进修学习一年。1999年获高要市科研成果一等奖一项,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跟骨骨折以成年人较多发生,常由高处坠下或挤压致伤。伤后以足跟部剧烈疼痛,肿胀和淤斑明显,足跟不能着地行走,跟骨压痛为主要表现。

大多数病人需要手术,但手术切口皮肤坏死和不愈合、感染等并发症较多。跗骨窦小切口是近年逐渐开展起来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微创入路。

下面分享我科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病人1例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25岁,高处坠落致伤致右跟骨粉碎性骨折

术前X线片

术前CT片

术前三维骨重建

适应症

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Ⅳ型

Bohler角约0°。

手术体位

平卧位

内固定物

跟骨解剖型DCP,4.0mm松质骨螺钉。

术前解剖及设计

手术关健是恢复关节面平整及Bohler 角和Gissane 角

手术步骤(一)手术入路

于外踝尖下1.0cm做一个长约4.0cm略弧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

皮下组织,暴露腓骨长短肌腱,将其拉向前方,切开距跟及距腓韧带,显露距下关节,以尖刀紧贴跟骨外侧壁做锐性分离直达跟骨结节。

(二)复位及固定

以跟骨结节牵引向足底牵引,经外侧壁骨折间隙将后关节面撬拨复位,纠正跟骨后关节面翻转畸形及恢复Bohler 角,透视见跟骨骨折解剖复位,然后用1枚2.5mm克氏针经皮穿过跟骨结节、跟骨体、距下关节、距骨,将骨折临时固定。

插入跟骨接骨板,C形臂机透视见接骨板位置良好。在跟骨前部、舌状骨块、跟骨结节置入螺钉。

跗骨窦小切口入路的操作要点包括:

1.术中不打开腓骨肌腱腱鞘,注意骨膜下对外侧壁上缘软组织的剥离范围,能放置钢板即可。

2.复位顺序:先复位跟骨内侧柱,可通过神经剥离器滑动探触帮助判断是否遗留有台阶;然后以距骨后关节面为模板解剖复位距下关节面,恢复Bohler 角和Gissane 角;最后复位跟骨外侧柱,以恢复整个跟骨的高度、宽度及长度。

3.植骨问题:研究表明植骨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影响不大,恰当的内固定方式已足够维持复位,因此不需要植骨处理。

4.负压引流管口可放置在外踝后上方,避免皮肤血运受到进一步破坏;同时需确保引流通畅,避免形成局部血肿及皮肤坏死。

术后伤口情况

术后复查X骨折对位对线良好,Bohler 角和Gissane 角恢复良好总结

经跗骨窦切口优点包括:

1.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无需植骨,术后愈合良好。

2.不伤及足外侧皮瓣的主要血供跟外侧动脉,且跗骨窦周围血管网发达,术后皮肤软组织相关并发症少。

3.术中用尖刀对软组织进行骨膜下锐性分离,充分保护腓骨肌腱和腓肠神经,避免医源性损伤。

4.创面暴露充分,可在直视下显露关节面并进行复位操作,提高了关节面复位的精确性,降低了远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

5.跟骨前上方、后关节面软骨下方及跟骨后部的骨质密度相对较高,螺钉置入该区域固定相对牢固,可以减少内固定失败几率;切口外螺钉还可经皮植入。但该入路对跟骨整体外侧面显露不足,对内固定材料的置入和固定要求也较高。

跟骨骨折(已修改)

住院志医保号 足踝科住院号1006553 姓名:高世君单位及职业:无,农民 性别:男家庭住址:四川省仁寿县高家镇石寿村9组 年龄:45岁入院日期:2010-7-24 民族:汉族记录日期:2010-7-24 籍贯:四川省仁寿县病史叙述者:患者本人 婚姻:已婚可靠程度:基本可靠 主诉:右足疼痛、肿胀、活动困难1天。 现病史:1天前从约3米高处货车上坠落后右足着地,当时即感右足剧痛不能站立、肿胀、活动困难。无头晕、昏迷、意识障碍等。无麻木、放射痛,右足无皮肤破溃。被工友送到当地医院就诊,拍X线片示“右跟骨骨折”,予石膏托固定,静滴抗生素及七叶皂苷等治疗,患者病情平稳,为进一步治疗于今日转我院就治,经急诊科检查,拍片,以“右跟骨骨折”收入院。 自发病以来,患者神清,精神好,饮食及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

住院志 足踝科住院号1006553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及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生于原籍,无疫源地久居史,无放射性物质及毒物接触史。烟酒少量。 婚育史:已婚,育1子,妻子及儿子身体健康。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及传染病史。 体格检查 体温36.4℃,脉搏80 次/分,呼吸20 次/分,血压110/ 70 (mmHg) 一般情况:体位自主神志清楚面容自然发育良好营养中等体型正力型 皮肤粘膜:颜色正常皮疹无 出血点及瘀斑无肝掌无蜘蛛痣无其他无 浅表淋巴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头部:眼:角膜透明巩膜无黄染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对称,灵敏耳:耳廓无畸形外耳道通畅听力粗测正常乳突压痛无 鼻:鼻中隔居中分泌物无 口腔:粘膜红润,无异常分泌物 咽:不红,双侧扁桃体无

脚后跟疼痛的治疗方法

简介 脚后跟俗称脚踝. 在解剖学上,脚踝(或称踝关节)是人类足部与腿相连的部位,组成包括7块跗骨加上足部的跖骨和小腿的骨骼。 对应英语单词:heel 英音:[hi:l] 美音:[hil] 脚后跟疼痛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脚部疼痛的困扰。据美国足病医学会的罗纳德博士说,该协会接到的患者咨询热线电话70%以上都和脚后跟有关。疼痛原因 韧带发炎 绝大多数的脚后跟疼痛都是由于韧带发炎引起的。人的脚后跟由33个关节和100多块肌腱和韧带组成,脚底的韧带紧连着跟骨的底端,当人行走时,巨大的牵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韧带上一个狭窄的区域内,反复的牵拉摩擦容易导致韧带和骨骼结合部位发炎,造成疼痛。同时,体重也和后跟疼痛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较胖的人更容易患后跟疼痛。 鞋子 鞋子是引起后跟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脚部的骨骼、肌肉和韧带承受着人的整个体重,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持足弓,使脚掌受力均匀,使韧带得到适当的放松。但是,有的制造商为降低成本,在鞋子的内部结构上偷工减料,导致鞋内的构造不能有效地支撑足弓,力量集中于脚掌的某一部分,这样会加大韧带的压力,使韧带更容易发炎。 足底跖腱膜炎 足底跖腱膜是足底维持正常足弓、缓冲震荡、加强弹跳力作用的腱性组织。长时间的行走、过度的负重,都会引起跖腱膜的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

足底脂肪垫萎缩 老年人的足跟痛较为复杂,除了以上两种可能的原因外,还有老年人本身的足底脂肪垫萎缩,其缓冲震荡、防止摩擦的作用减弱,使局部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出现疼痛。 骨刺 骨刺 跟骨骨刺:多见于老年患者,当有足跟痛时,经过拍摄X光片,可以发现跟骨结节处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但是,临床上发现骨刺不是导致疼痛的直接原因,只是隆起的骨刺,更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而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系。 如何保护 因此,要保护好脚后跟,首先要挑选质量合格的鞋,特别是运动鞋;同时注意不要让脚过度疲劳。有的人由于工作需要,例如售货员,每天站立的时间较长,则可以采用改变站姿的方法,前倾和后倾站立相交替或者时而扶着柜台放松一下脚关节,以防止韧带的某一部位长时间承受太大的力量。如果脚跟已经有了疼痛发炎的现象,就应该停止运动,让韧带充分休息。还可以采用一种“跟骨垫”将后跟垫高,使脚掌受力点前移,减少后跟韧带的拉力,帮助韧带尽快恢复。 医学名称 足跟痛,又称为跟痛症,是足跟部周围疼痛性疾病的总称。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 足跟痛是因跟骨足底面所附着的肌肉、韧带随力量不均衡,使骨膜受到牵拉而引起的骨科疾病,现代医学称“跟骨骨膜炎”,又称“跟骨骨刺”。 治疗方法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足跟痛又称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质增生。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为治疗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选择众多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软坚消肿、活血镇痛的中药外敷和浸泡足部,不损伤皮肤、无毒副反应。 中药治疗 跟骨消痛贴:成分杜仲、丹参、桂枝、补骨脂、骨碎补、川穹、伸筋草、透骨草、羌活、独活、牛膝、桃仁、红花、川乌、草乌、白芷、细辛、威灵仙、乳香、没药、老蒜、生姜、葱白等用法用量:以生姜擦拭皮肤后,将膏药直接贴足跟痛处。每付可贴三天,十付为一疗程。 功能主治:各种原因引发的足跟痛、足跟骨刺引发的各种酸麻肿痛不适以及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疼痛,步履困难。 封闭治疗 可以打封闭针,效果快,相对费用便宜。先在疼痛点注射一针,看疼痛情况可以半个月以后加强一针。但封闭针不能保证彻底解决。 年轻女性慎用,是激素类药,会导致2-3个周期月经不调,半年内最好不要怀孕。 “封闭针是将药物注射到疼痛的部位,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并有缓解局部肌肉紧张的作用。时间长的可管数年以上,短的数周,视病情轻重,时间长短不定。这是一种对症治疗措施,对消除局部的疼痛症状有较好的效果。 手术治疗

专题教程:一例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跟骨骨折

专题教程:一例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跟骨骨折 郭海欧 高要市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外科副主任医师,擅长于创伤骨科。1996年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进修学习一年。1999年获高要市科研成果一等奖一项,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跟骨骨折以成年人较多发生,常由高处坠下或挤压致伤。伤后以足跟部剧烈疼痛,肿胀和淤斑明显,足跟不能着地行走,跟骨压痛为主要表现。 大多数病人需要手术,但手术切口皮肤坏死和不愈合、感染等并发症较多。跗骨窦小切口是近年逐渐开展起来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微创入路。 下面分享我科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病人1例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25岁,高处坠落致伤致右跟骨粉碎性骨折 术前X线片 术前CT片 术前三维骨重建 适应症 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Ⅳ型 Bohler角约0°。 手术体位 平卧位 内固定物 跟骨解剖型DCP,4.0mm松质骨螺钉。 术前解剖及设计 手术关健是恢复关节面平整及Bohler 角和Gissane 角 手术步骤(一)手术入路 于外踝尖下1.0cm做一个长约4.0cm略弧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

皮下组织,暴露腓骨长短肌腱,将其拉向前方,切开距跟及距腓韧带,显露距下关节,以尖刀紧贴跟骨外侧壁做锐性分离直达跟骨结节。 (二)复位及固定 以跟骨结节牵引向足底牵引,经外侧壁骨折间隙将后关节面撬拨复位,纠正跟骨后关节面翻转畸形及恢复Bohler 角,透视见跟骨骨折解剖复位,然后用1枚2.5mm克氏针经皮穿过跟骨结节、跟骨体、距下关节、距骨,将骨折临时固定。 插入跟骨接骨板,C形臂机透视见接骨板位置良好。在跟骨前部、舌状骨块、跟骨结节置入螺钉。 跗骨窦小切口入路的操作要点包括: 1.术中不打开腓骨肌腱腱鞘,注意骨膜下对外侧壁上缘软组织的剥离范围,能放置钢板即可。 2.复位顺序:先复位跟骨内侧柱,可通过神经剥离器滑动探触帮助判断是否遗留有台阶;然后以距骨后关节面为模板解剖复位距下关节面,恢复Bohler 角和Gissane 角;最后复位跟骨外侧柱,以恢复整个跟骨的高度、宽度及长度。 3.植骨问题:研究表明植骨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影响不大,恰当的内固定方式已足够维持复位,因此不需要植骨处理。 4.负压引流管口可放置在外踝后上方,避免皮肤血运受到进一步破坏;同时需确保引流通畅,避免形成局部血肿及皮肤坏死。 术后伤口情况 术后复查X骨折对位对线良好,Bohler 角和Gissane 角恢复良好总结 经跗骨窦切口优点包括: 1.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无需植骨,术后愈合良好。 2.不伤及足外侧皮瓣的主要血供跟外侧动脉,且跗骨窦周围血管网发达,术后皮肤软组织相关并发症少。 3.术中用尖刀对软组织进行骨膜下锐性分离,充分保护腓骨肌腱和腓肠神经,避免医源性损伤。

跟骨骨折(已修改)

页眉内容 四川省骨科医院 住院志医保号 足踝科住院号 1006553 姓名:高世君单位及职业:无,农民 性别:男家庭住址:四川省仁寿县高家镇石寿村9 组 及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生于原籍,无疫源地久居史,无放射性物质及毒物接触史。烟酒少量。 婚育史:已婚,育1子,妻子及儿子身体健康。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及传染病史。 体格检查 体温 36.4℃,脉搏 80 次/分,呼吸 20 次/分,血压 110/ 70 (mmHg) 一般情况:体位自主神志清楚面容 自然

发育良好营养中等体型 正力型 皮肤粘膜:颜色正常皮疹无 出血点及瘀斑无肝掌无蜘蛛痣无其他 无 浅表淋巴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头部:眼:角膜透明巩膜无黄染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对 心:心前区隆起未见心界不大右(厘米)肋间右(厘 米) 心尖搏动无弥散震颤未触及 2 Ⅱ 2.5 心率 80 次/分 2.5 Ⅲ 4 心律规整杂音未闻及 3 Ⅳ 5.5 心包摩擦音未闻及Ⅴ 7. 周围血管征阴性 MCL至正中线距离= 8 厘米

腹部: 外形正常腹式呼吸存在胃肠蠕动波未 见 腹壁静脉无曲张肌紧张无 压痛(部位、程度)无反跳痛无包块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 性 足跟部肿胀,外侧皮肤见瘀斑,跗骨窦处皮肤见米粒大小痂壳区,足跟增宽,足跟部未见内、外翻畸形,足跟部压痛(+)。右踝关节活动受限,距下关节活动丧失。足部皮肤感觉正常,肢端血循良好,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正常。 辅助检查 X-Ray:右跟骨骨质不连续,可见透亮线影,余诸骨骨质连续,未见骨折征象, 各关节位置正常,关节间隙未见狭窄。 CT:右跟骨骨皮质不连续,可见多发骨折线影,骨小梁显示紊乱,骨折线累

伤科黄油纱治疗跟骨骨折术后肿胀疼痛的疗效观察

伤科黄油纱治疗跟骨骨折术后肿胀疼痛的疗效观察 刘艳仙 【摘要】目的:观察伤科黄油纱治疗跟骨骨折术后肿胀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0例跟骨骨折术后Ⅱ度肿胀疼痛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予以伤科黄油纱外敷惠肢,每日1次;对照组常规治疗,每日1次换药,用酒精纱外敷包扎,观察其效果.结果:伤科黄油纱对治疗组患者伤肢骨折疼痛、肿胀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科黄油纱治疗跟骨骨折术后Ⅱ度肿胀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6(035)001 【总页数】1页(P19) 【关键词】伤科黄油纱;跟骨骨折;肿胀;临床疗效 【作者】刘艳仙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骨科 5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4 伤科黄油纱由佛山市中医院自行生产的应用于临床的外用制剂,其功效主要为:凉血散瘀﹑消肿止痛﹑止血生肌,可直接外敷于手术切口。通过对我科50例跟骨骨折术后Ⅱ度肿胀住院患者采用上述两种外敷药进行创面换药,观察对比其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表1):本组50例病例,均排除心﹑肺﹑肾﹑血液系统疾病,其 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20~50岁,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标准,Ⅲ27足,Ⅳ23足,均为单足,其中手术切口传统L型切口24足,小切口26足。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对照组25例,男13例,女12例。两组在年龄﹑部位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前对两组患者健足皮肤分别外敷黄油沙﹑酒精纱,排除过敏现象。根据创面情况,每日由专人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消毒后,治疗组外敷伤科黄油纱于伤肢上,对照组用75%酒精纱外敷创面,外层均用无菌纱绵包扎,每日换 药1次,持续1个疗程,1个疗程均为14d,观察其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肿胀消退程度﹑疼痛缓解情况。 1.3.1 肿胀程度评定标准[1]:Ⅰ度较正常皮肤肿胀,但皮纹尚存在。Ⅱ度肿胀较明显,皮纹消失,但无水泡。Ⅲ度肿胀很明显,皮肤硬紧,出现水泡,但无骨筋膜室综合征。肿胀疗效判断标准:显效:患肢足背周径与健侧相同。有效:双侧足背周径差距在1cm以内。且每2d周径减小小于0.5cm.其它为无效。 1.3.2 疼痛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进行资料收集[2]。每天发放患者标有0~10直线的疼痛调查表,长度为10cm,将疼痛分级:1~3代表轻度疼痛, 4~6代表中度疼痛,7~9代表重度疼痛,10代表剧烈疼痛。让患者根据主观感受的疼痛在分级调查表上予以标记并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取 α=0.05为检验水准。疼痛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法,取α=0.05为检验水准。2.1 两组患者肿胀疗效比较:(表2),可以看出术后14d肿胀消退程度,治疗组(92%)优于对照组(64%)。 2.2 两组患者疼痛疗效比较:(表3),根据VAS评分标准,可以看出术后7d疼痛 程度,治疗组跟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经跗骨窦小切口和跟骨外侧“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效果及并发症比较研究

经跗骨窦小切口和跟骨外侧“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效果及并发症 比较研究 目的:观察分析经跗骨窦小切口和跟骨外侧“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择笔者所自在医院2014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90例跟骨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跟骨外侧“L”型切口入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经跗骨窦小切口入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AOFAS评分、Gissane角、Bohler 角、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較。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优良率为91.1%,对照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优良率为95.6%,研究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Gissane角与Bohler角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Gissane角与Bohler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3%,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1.1%,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经跗骨窦小切口和跟骨外侧“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均有不错的效果,而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的创伤小、手术及愈合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标签:经跗骨窦小切口;跟骨外侧“L”型切口;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跗骨骨折,一般为关节内骨折,青壮年为多发群体[1]。导致骨折的原因一般为高处坠落、重物压砸、交通事故等。跟骨解剖结构非常复杂,也是足弓的主要组成部分,复位非常困难,常导致出现多种术后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跟骨皮瓣感染,跟骨愈合畸形,创伤性距下关节炎等。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也不断增多,各种方法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显著的降低了跟骨骨折的致残率[2]。本文通过对跟骨骨折的患者采取了经跗骨窦小切口和跟骨外侧“L”型切口两种治疗方法,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90例跟骨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研究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29~50岁,平均(40.3±6.4)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12例,重物压伤11例,交通事故22例;左侧骨折26例,右侧骨折1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24 h,平均(9.3±4.2)h;Sanders分型:Ⅱ型10例,Ⅲ型22例,Ⅳ型13例。对照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28~49岁;平均(38.6±6.9)

中医中药辨治足跟痛秘方偏方大全

中医中药辨治足跟痛秘方偏方大全病因与病理 足跟痛是常见的疾病,造成足跟痛的疾病有足跟脂肪纤维炎、跟腱周围炎、跟部滑囊炎、跟骨骨刺、跖腱膜炎、跟骨病(骨髓炎、肿瘤、畸形性骨炎)、距跟关节炎等,最常见的是前五种疾病。 足跟脂肪纤维垫由弹力纤维分隔、包绕脂肪组织构成,有吸震作用。当跟部被硬物硌伤、长期压迫、受风、着凉等能使跟垫发生炎症,患者足跟下疼痛、肿胀,有浅在性压痛;如伤及跟下滑囊或滑膜,则会出现跟下深部疼痛。 跟腱周围炎是跟腱附着部位的周围组织,因外伤、劳损发生炎症,引起跟腱部位肿胀和疼痛。以老年女性发生率高,多为足脂肪纤维垫部分消退、急性滑囊炎或平底跖足等原因引起。此外,跟骨骨刺也可引起疼痛。足跟痛起病突然,常无明显外伤史,患者在站立或行走时感到针刺样疼痛,局部有明显压痛,ⅹ线拍片除跟骨骨刺外,一般无任何骨质病变。治疗 1、按摩法引起足跟痛的疾病,都可以应用按摩疗法,有他人帮助完成。病人取俯卧位,从足跟部沿跖腱膜按揉数遍,然后用拇指弹拨跖腱膜,重点放在跟骨附着点周围,按压然谷、太溪等穴,再沿跖腱膜方向用擦法,以透热为度。

2、药物外治法应用万应如意膏外贴,能很快奏效。 3、药物内服法体力虚弱、体格肥胖、卧床日久,引起足跟皮肤变软,跟部脂肪纤维垫萎缩,可造成站立和行走时跟底疼痛。产后妇女多见这种性质的足跟痛。中医学认为足跟痛与肝肾亏虚、阴血不足、风寒湿邪侵袭有关,使用中草药治疗有明显的效果。 属血虚受寒者,用养肝汤加味: 当归10克、熟地24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麦冬10克、炒枣仁10克等,水煎服,一般服用4~5剂即可见效。属肾虚受寒者,用桂附八味丸加味:熟地24克、山药15克、山萸肉10克、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肉桂6克、附子6克、独活10克、细辛3克、当归10克、秦艽(jiao,一声)10克,水煎服,4~5剂即可见效。 因肝肾亏虚,感受风湿侵袭而致者,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0克、寄生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灵仙10克、秦艽10克、杜仲15克、川断10克、鸡血藤15克,水煎服,一般3~5剂,症状会明显减轻。 以局部治疗为主,手法治疗为辅。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法:1、局部热疗或理疗:按摩法引起足跟痛的疾病,都可以应用按摩疗法,有他人帮助完成。病人取俯卧位,从足跟部沿跖腱膜按揉数遍,然后用拇指弹拨跖腱膜,重点放在跟骨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