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二节海陆分布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节海陆分布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节海陆分布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节海陆分布教学设计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

(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

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洋、三分陆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掌握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2、进一步熟悉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2、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3、阅读地图习惯的培养。

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2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海陆变迁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世界板块分布”图,在地图上指出七大板块,并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重点)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上两大山系的成因,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 关系。(重点和难点)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地图册、多媒体

知识构建与梳理 '1.七大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南极 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板块运动(2.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大地[环太平洋沿岸地震带 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各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中 张裂 挤压 高山、岛链 '海沟 通过知识建构 对本节课知识 进行梳理,让 学生形成系统 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学习 地理的能力。 【当堂达 标】 1、世界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 A.板块的内部 B.大河的沿岸地带 C.大陆的边缘 D.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 2、七大板块中, 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是( A.南极洲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太平洋板块 D. 非洲板块 3、下列地区中, 地壳较稳定,不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是( A.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B.板块内部 C.日本 D.中国 4、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的亚洲国家有( A.日本 B.俄罗斯 C.美国 D.加拿大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A.地球的岩石图由五大板块拼合而成C.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 B.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D.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高中地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考点预测】 1 考查非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及成因。 2.结合图表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特征、发展方向及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 1、结合区域图,分析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 征及成因; 2、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及自然要 素对人文要素的影响; 3、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因地制宜,对本区域的发展措施提出评价。【自主学习】: 问题1:看地图册,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纬度、海陆位置。 ⑴经纬度置:15°W- °E;线—35°S,使其气候以

(热量带)为主;(纬线)穿过中部,使其气候呈对称分布。 ⑵海陆位置:西临洋,东临洋,东北临海。 北部是撒哈拉沙漠。 问题2、对比欧洲与非洲大陆海岸线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大洲海岸线(平 直或曲折) 对来自海洋 的湿润气流 影响 对海运交通 的影响 非洲 欧洲 问题3: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

区名称,描述地形特征,分析地形对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的影响?地形 特征: 对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的影响: 问题4:写出图中各数字代表的气候类型,并归纳各自的分布特点、成因和特征 ①是气候,分布在南北 纬之间,成因是。 特征是。 ②是气候,分布在之间, 成因是。 特征是。

③是气候,分布在之间,成因是。 特征是。 ④是气候,分布在之间,成因是。 特征是。 问题5:地理事物成因探究(参照地图册和区域地理P40- 41) 1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的盆地)成因: 2东非裂谷带 成因: 分布:南起赞比西河口,北经红海,直到死海附近。 特点:两岸悬崖壁立、附近火山很多,谷底湖泊连串。 3坦噶尼喀湖成因:板块张裂地壳断裂下陷,积水成湖。 4维多利亚湖成因:盆地凹陷(地壳运动使地面渐渐下沉,形成集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第一节 海陆分布(第1课时)教案 商务星球版(2021年最新整理)

(水滴系列)七年级地理上册第3章第一节海陆分布(第1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水滴系列)七年级地理上册第3章第一节海陆分布(第1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水滴系列)七年级地理上册第3章第一节海陆分布(第1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的全部内容。

海陆分布(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重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及其界线。(重难点) 3.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记图习惯,初步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和记图方法。 【教学模式】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交流、比较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彩色细线、多媒体.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屏幕展示王亚平等的太空照 片。)同学们,我国航天英雄王 亚平等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吗? 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世界上 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 宇航员的名字吗? 他说:“我 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 叫作‘水球',而不应叫‘地 球’。”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 们今天要学习的《海陆分布》. (展示课题) 观察地球卫星照片,思 考教师提出的有关问 题。 学生回答:(不是)(加 加林) 出示宇航员加加林的照 片 由遨游太 空的宇航 员引入本 节内容的 学习,激 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和好奇 心,激起 学生科学 探索的精 神。 1。(课件展示:“南北半球" 图):(1)南北半球分界线是 什么?(2)观察哪个半球的陆 地面积多一些?(3)是否陆地面 积多于海洋面积? 2.(课件展示东西半球,同时出 示地球仪)提问:(1)东西半球 分界线是什么?(2)地球表面 学生回答: 1.(1)南北半球分界线 是(赤道)(2)北半球 (3)否 2.(1)东西半球的分界 线是东经160度和西经 20度所组成的经线圈 通过课件 和地球仪 展示东西 半球和南 北半球,

冀人版小学科学新版四年级上册科学5.21 海陆分布 教案()

第二十一课海陆分布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七个大洲、四个大洋的名称。 2. 能说出七个大洲、四个大洋的形状及大小。 科学探究 1. 能根据地球表面的颜色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2. 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海陆分布情况的计划。 3 能通过观察、描摹等方法搜集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外部形态特征的信息。 3. 能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得出海陆分布的特点。 科学态度 1. 能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表现出探究兴趣。 2. 能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地球模型的制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EST),能说出科技发展促进了人类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地球仪、透明薄纸、课件等。 学生准备 旧报纸、胶水、黏土、颜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应用与拓展”。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表面图片。 3. 引导:地球表面的不同区域颜色是不同的,蓝色的是海洋,绿色和浅黄色的是陆地。关于地球表面你还想知道什么? 4. 提问:地球上海陆是怎样分布的? (二) 观察临摹,形成事实

1. 认识地球的海陆组成。 (1) 引导:请在地球仪上找出陆地及海洋,观察后说明它们是什么样的,各自的名称是什么。 (2) 观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在地球仪上找出各个陆地及海洋的名称。 (3) 小结:地球上的陆地主要分为七部分,也称作七大洲、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海洋主要分为四部分,也就是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2. 认识四大洋的大小和形状。 (1) 提问:四大洋各是什么形状的? (2) 观察:学生观察地球仪上各大洋的形状,分析各大洋的大小,并按大小给各大洋排序 (3) 汇报:指定学生用语言形象地描述各大洋的形状及大小,并排序。 (4) 结论:各大洋从大到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 描摹地球仪上的大陆形状。 (1) 引导:刚才我们观察、比较了四大洋的形状和大小,现在我们通过描摹来认识各大洲的形状与大小 (2) 出示:活动注意事项。 ①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两个同学用手扶住地球仪及透明薄纸,第三个学生进行描摹,第四个学生检查描摹的轮廓与地球仪上大洲的形状大小是否吻合。 ②按照一定顺序依次描摹出所有的大块陆地。 (3) 临摹:学生分组临摹地球仪上的陆地形状。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提醒学生将描摹的图纸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5 页中。 (三)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四) 1.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描摹各大洲轮廓的过程,展示描摹各大洲形状的图纸,描述各大洲的形状,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评价。 3. 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大洲和大洋的形状及大小,其中陆地面积约占29%,海洋面积约占71%。课后将再次描摹好的各大洲沿轮廓剪下来,观察后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第二课时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 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 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 (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 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 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 关键在于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掌握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2、进一步熟悉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2、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3、阅读地图习惯的培养。 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 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 地球上海洋变陆地、陆地变海洋的实例。 2.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大陆漂移说解 释地理现象。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在地图上识别六大板 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 4. 能够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教学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成语故事—沧海桑田》 教师设问:你相信“沧海桑田”的故事吗?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在不断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任务1 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归纳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师给出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 实例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这里曾经是海洋。) 实例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是什么原因?(这里曾经是陆地。)以上两个实例都说明了地球表面存在海陆变迁,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读图观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海陆变迁? 实验一: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陆地变成海洋呢?(可用材料:水) 结论:通过模拟实验,可总结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实例3: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会不断扩大?

湘教版地理七上《世界的海陆分布》word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 (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重点: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 难点:学生空间感的建立 关键点: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海陆分布是关键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册、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 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引入新课:我们前面几节课讲的是“地球”, 为什么叫“球”,讲了地球的形状、 大小等。从今天起今天我们来研究 一下“地球”的“地”。为什么叫 地球呢? 回忆、思考,讨论,交 流、探索被称为地球的 原因[来 设疑,引起学生探 索的兴趣,激发学 生的好奇心。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因此,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导入新课:让学生讲述“沧海桑田”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围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通过图片的展示、问题的设疑,为学生设置了不同的问题情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通过设疑让学生思考等形式,逐步使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思考等方式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2、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联系紧密,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地图中自己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抓住海陆变迁的突出特点,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例举海陆变迁的实例,缩短了抽象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应知识的难度。 4、相关图片的展示,使本课的难点得到较好的突破。 本节课的不足: 1、问题提出之后,给学生交流讨论时间较少,教师包办代替的太多。 2、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举出实例理解洋、海、海峡的概念。简单说出洋和海的区别。 2、运用海陆分布图,记住四大洋的名称、认识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并准确填注四大洋。并能说明四大洋各自的特点。 3 、通过学习世界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培养观察、想象、动手绘图能力,填图技能和辩证唯物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四大洋的空间分布及特征。难点是区别洋、海、海峡的概念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合作探究 ( 以学案为载体,实行小组教学形式,实施零距离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经典老歌《大海啊故乡》。俗话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认识了地球表面占三分的陆地情况,那么,占地球表面七分的海洋又是什么状况呢?这节课就让我带领大家去遨游广阔的海洋,揭开海洋的神秘面纱。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读课本P.25“四大洋”一框第一、六段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①什么是洋?什么是海?什么是海峡?各举一例。 ②在教材P.32上读图2-45,说出图中显示的洋、海和海峡的名称? 2、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①如何区别海与洋? ②里海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吗?为什么?。 【教师精讲点拨】 ①从所在位置,面积、深度、从属关系等方面区别。 ②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它与大洋是相通的。而里海既不位于大洋的边缘,也不与大洋相通,所以里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 【探究结论】 ①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而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与大洋相比,海的面积和深度 都较小,离大陆近,由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离开来。②里海位于大陆内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与世界上其他的海洋不相通。虽然叫海,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而是一个内陆湖。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读课本P.25“四大洋”一框第二---五段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①读图2-27按面积大小说出四大洋的名称? ②在地图册P2-3上找出四大洋认识轮廓及位置。 ③结合课本内容及海陆轮廓图,说出四大洋各自的特征。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案(新 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举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教学难点】 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理解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支持。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实验器材:大号玻璃器皿2个,2桶沙子,2桶水,2块砖块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 (学生欣赏)视频《沧海桑田》。故事中麻姑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桑田,桑田又变成沧海。成语沧海桑田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那么为什么海洋会变成陆地?陆地又怎么会变成海洋?接下来我们进入实验时间,探寻海陆变迁的奥秘。 实验探因: 分组:一组:陆地变海洋二组:海洋变陆地 实验器材:1.沙子、砖块1.一桶水3.大号玻璃容器

要求:5分钟时间完成模拟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一 (1)向玻璃容器中填入高低起伏的沙子(模拟海中的陆地)。 (2)在沙子上放一块砖(模拟地壳)。 (3)向玻璃容器中注水刚好没过1/2砖块。 (4)将砖块往下按直到没入水中(模拟地壳下陷)或将高出部分沙子挖走(模拟人类挖陆成海)或继续往玻璃容器内注水直到没过砖块。 一组展示:陆地变成海洋的原因有地壳下陷、人类挖陆成海和海平面的上升。 实验二 (1)向玻璃容器中填入高低起伏的沙子(模拟海中的陆地)。 (2)在沙子上放一块砖(模拟地壳)。 (3)向玻璃容器中注水没过砖块。 (4)将底下沙子堆叠让砖块抬升(模拟地壳抬升)或继续往玻璃容器内添加沙子(模拟人类填海造陆)或将水舀出来(模拟海平面下降) 二组展示:海洋变陆地的原因有地壳抬升、人类填海造陆和海平面的下降。 (教师总结)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我们明白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等。在地球上这样的实例有很多,你能分析出原因吗? 奇事寻因: 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怎么回事? 2.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流的遗迹,为什么? 3.荷兰的围海大坝,有什么意义? 学生举手回答:1.喜马拉雅山原本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的抬升使海洋变为陆地 2.我国东海海域原本是有人类生活的陆地后来海平面上升,使陆地变为海洋 3.荷兰地势很低,国土面积小,荷兰人们填海造陆时海洋变为陆地。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并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课28,地15)2、说出大陆、岛屿、大洲、半岛的概念。(课P29顺一,地P15)3、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并能在填充图册上准确填出其名称。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学指导法、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找出七大洲的分布及其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读图能识别大陆、岛屿、大洲、半岛,并归纳总结其概念。2、掌握七大洲的轮廓及其分布。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朗读 (二)、授新课 教师活动 1、导入:由“水球”导入 2、引导:(1)世界的海陆面积如何? (2)世界的海陆如何分布? 3、引导:掌握大陆、岛屿、大洲 半岛的概念 4、引导:了解七大洲的面积 5、引导:结合课本28页图2-2 6、

图2-27掌握七大洲的分布 6、引导:阅读课本第30页地图或 《地理图册》17、18页 7、合作探求(小组合作讨论) 8、课堂检测 9、课堂小结 10、布置作业预设学生活动预达到教学效果倾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结合课本、地图册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自学做导学案练习(一)、 3分钟,完成快又好的学生检查学生掌握代表发言。情况 结合所学内容回答导学案检查学生掌握(二)3情况 结合课本内容完成导学案检查学生掌握4(1)情况完成导学案(二)4(2)、(3)培养学生读5分钟,完成快又好的学生图能力代表发言 完成导学案(三)培养学生读图、知识运用能力完成导学案二,5分钟培养学生地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理思维完成导学案三(一)检查学生掌知识情况(二)

1.3 海陆变迁 教案(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第三节海陆变迁教案 【教学目标】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3、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 ①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 ②第一组: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3。

《海陆分布》 一等奖精品教案(最全教学设计)(5)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第一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海陆分布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地球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 2、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关系。 3、要求学生撑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4、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陆、大洲、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四、教具准备:世界政区图和空白填充图。 五、教学方法:阅读读图法、对比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板书设计 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 类别面积(亿平方千米)比例 海洋 3.61 71% 陆地 1.49 29% 地球表面 3.61+1.49=5.1 100% 2、海陆分布 类别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海洋南半球西半球 陆地北半球东半球 二、七大洲 1、概念: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线,如山脉、河流、湖泊、海峡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线,如运河等。 如:亚洲―――欧洲(天然界线);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线)。 3、大洲的大小 最大是亚洲,最小是大洋洲。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三、四大洋 1、概念:海峡 2、分布 太平洋:东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亚洲和大洋洲北部凭借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与欧洲及非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北通北冰洋,形状如“S”。 4、大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入:同学们,上一学年我们学习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见) 生:各抒己见。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多,发现地球是太阳系里最美丽的一个星球。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地球上具有液态水) 承转:正是因为这样,地球具备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们首先认识地球的表面。 【板书】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略)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已经知道了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们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样的呢? 生:阅读、看图C、D、E。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因此人们通常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师:那么,陆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别集中分布在一个地方? 生:不。是分散的。

海陆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一、二、三)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着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 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绘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沧海桑田--海陆变迁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 第二课时板块运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讲授新课] 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P33图 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反思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反思传统和常规的教学过程都注重课堂教学,而往往忽略了“教学反思”这一环节,“教学反思”是对一堂课的回顾和总结,它能及时地得出课堂教学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并能及时地找出成败的原因所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累教学中的经验,为再上好这堂课提供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环节对不断地提高教学成绩和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能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般情况而言,教学反思应从以下四方面思考: 一、教学效果 课堂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每位教师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课后反思必须做到课后及时“思效”,对本课做个自我评价,学生那些内容掌握得好,那些内容掌握得不够,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是否合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如何等。 如我在“世界的海陆分布”的教学中通过以下环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首先,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演示“不同角度观看太空中的地球”.来营造情境;其次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仪”和“阅读P22 1、2两自然段的课文内容和图2-17世界海陆面积比较”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然后,教师的及时点评;再者,教师让学生阅读P22-23课文内容、图2-8和教师补充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岛屿”“半岛”、“大陆”“大洲”和“海”、“海峡”、“海湾”?(2 )分别在地球仪和图2—19、2—18中找出: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四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等过程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最后,要求每组学生:1、按适当的比例用红纸剪出七大洲的几何图形(基本符合排球大小要求),2、在单色排球上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0度和180度经线、南北极点,3、将几何图形粘贴在单色排球上,使之成为一个简易的地球模型。通过以上教学环节和活动手法.使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演练等多种思维方式得到训练,实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展示一个教学闪光点(学生在自己设计的地球仪上比较准确的体现出海陆分布的基本概况),这种教学方法简易、使用方便,既有传统的讲授法、试验法也有现代的多媒体手段教学,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教学过程的师生活动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符合地理新课标关于“在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地精神。课堂上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近九成的学生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二,教材的分析、处理和学生的学情分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理得恰到好处,如,教学中增加了“海”、“海峡”、“海湾”等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很好地利用了单色排球和几何图形纸片制作地球仪,这样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习情感,提高学生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其三,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自然顺畅,各环节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教师在世界空白图幻灯片以及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空白图幻灯片中分别填上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在完成这一环节后,教师说:“谁能又快又好地将它们的名称填到自制的地球仪上”,用这句简洁通俗的话语引出下个环节(引导学生用单色排球和几何图形纸片制作地球仪,并在其上面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二、教学心得 从本堂课的教学效果看:1、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宜过大、过泛,要符合当地学生实际,要切施可行,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实现.2、教师在备课时务必做到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要能根据教材体系和学生实际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教材处理。3、对于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挂图展示、解读,甚至用口述加板书这种简单的教学手段,这种简单的方式是不利于现代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地理知识技能的提

大洲和大洋 公开课教学设计

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岛屿及洋、海河海峡。 3.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半球位置、轮廓、面积大小和分布特点。 4.运用读图能够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特点及各大洲间的分界线。 二、过程与方法 讲解过程中展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明确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热情,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地球的情感;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议,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去审视和看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判别大洲、大陆、岛屿及洋、海和海峡。及各大洲的分界线。 难点:大陆与大洲的联系、区别及各大洲的半球位置和分界线 【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读图、绘图、指图等方法达到认识四大洋和七大洲的目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英雄是谁吗? 学生:加加林 教师:那么他回头看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子? 学生:蔚蓝色美丽的星球。

教师:我们知道蓝色表示海洋,那么我们地球上是否只有海洋呢? 学生:不是,还有陆地。 教师:对,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板书: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 教师:从图上可以看出,是海洋的面积大还是陆地的面积大? 学生:海洋 教师:经过精确的测量我们得出世界海陆面积比例是陆地占29%,海洋占71%。概括的来讲地球上三分是陆地,七分是海洋。 教师:展示“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图,提问:就南北半球来说,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学生: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教师补充:虽然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北球,但是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教师:展示“东西半球海陆分布”图,提问:就东西半球而言,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学生: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西半球。 教师总结归纳:就半球而言,北半球、东半球陆地较多,而南半球、西半球海洋较多。但是无论我们怎么划分,地球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展示图“水半球和陆半球”)如图所示,水半球是海洋分布最集中的半球,海洋面积占90%,而陆半球是陆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陆地面积只占48%,依然小于海洋的面积。 过渡:在地球上海洋彼此相连,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图“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那么我们就把面积较大的陆块称为大陆;一面与大陆相连,其余深入海洋或湖泊的陆地称为半岛;四周都是海洋的小面积陆块称为岛屿;两个以上的岛屿聚集在一起称为群岛;大陆与其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靠近陆地的水域称为海;与海相连且面积较大的水域称为洋;连接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称为海峡。(在讲解的过程中速度稍慢,并在图上指出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我们了解了大洲和大洋的相关概念后,我们来看看全球共分几个大洲几个大洋?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1节 海陆分布(第1课时)教案 商务星球版(2021年最新整理)

(水滴系列)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1节海陆分布(第1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水滴系列)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1节海陆分布(第1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水滴系列)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1节海陆分布(第1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的全部内容。

海陆分布 读图 绘图 识记 自主学习归纳海陆 分布特点,通过地图 读图查找七大洲的 分布及洲界并识记。海陆的分 布,七大洲 的分布及 周界。 利用地图发现、 查找海陆面积的 大小,七大洲的 分布和洲界。 内容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 海陆分布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海陆面积比例示意图和“活动”,能描述地球表层海陆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七大洲的分布图,说出七大洲的相对位置。 3、通过对七大洲的面积与轮廓图,了解七大洲的形状和大小。 4、通过读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说出亚欧、亚非、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点拨引导. 【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归纳。 【教具准备】多媒体、相关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 Google earth(把谷歌地球下载到 电脑即可) 教师边拨动地球让学生观察,边提 问:蓝色的区域代表?黄褐色区域 代表?是海洋的面积大?还是陆地 的面积大? 观察回答:蓝色代表 海洋,黄褐色为陆地。 感受:蓝色的区域面 积比黄褐色面积大。 对比回答:海洋面积 大于陆地的面积 google earth 形象直 观,激 发学生 学习兴 趣。 衔接与过渡图片展示: 人类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说, 我们给地球取错了名字,因为我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一 个蔚蓝色的“水球"。为什么加加林把地球叫做“水球"呢?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分布状况是怎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课本43页图,自主完成下列内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