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1)

▲【原文】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

【原文】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3)

【原文】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3)

【原文】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

【原文】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原文】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17)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原文】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9)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7)

【原文】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

【原文】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原文】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

【原文】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18)

【原文】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0)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原文】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1)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原文】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22)

防己黄芪汤方: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原文】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23)

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枚(擘)

白术附子汤方: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原文】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24)

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附子二枚(炮,去皮) 桂枝四两(去皮)

【原文】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25) 【原文】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27)

一物瓜蒂汤方:瓜蒂二十个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文】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原文】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9)

【原文】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5)

百合地黄汤方: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

【原文】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2)

百合知母汤方: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两(切)

【原文】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3)

滑石代赭汤方: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

【原文】

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4)

百合鸡子汤方:百合七枚(擘) 鸡子黄一枚

【原文】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6)

百合洗方:

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7)

栝蒌牡蛎散方:栝蒌根牡蛎熬等分

【原文】

百合病变发热者,一作发寒热。百合滑石散主之。(8)

百合滑石散方:百合一两(炙) 滑石三两

【原文】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蜮,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10) 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原文】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13)

赤豆当归散方:赤小豆(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三两

【原文】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11)

苦参汤方:苦参一升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12)

雄黄

【原文】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14)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15)

升麻鳖甲汤方: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雄黄半两(研)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原文】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2)

鳖甲煎丸方: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 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 石苇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蟅虫五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窝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

【原文】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3)

【原文】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4)

白虎加桂枝汤方: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三两

【原文】

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5)

蜀漆散方: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原文】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2)

【原文】

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防己一钱桂枝三钱防风三钱甘草二钱

【原文】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8)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

【原文】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10)

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 川乌五枚(父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原文】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1)

【原文】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2)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3)

【原文】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8)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

【原文】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13) 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

【原文】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原文】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15)

肾气丸方: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牡丹皮茯苓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16)

薯蓣丸方: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芎藭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敛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

【原文】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17)

酸枣仁汤方: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藭二两深师有生姜二两。

【原文】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18)

大黄蟅虫丸方: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蟅虫半升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原文】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10)

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5)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原文】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2)

【原文】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11)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原文】

《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

【原文】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12) 桔梗汤方:亦治血痹。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原文】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6)

射干麻黄汤方: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

【原文】

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7)

皂荚丸方: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原文】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13)

越婢加半夏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

4.寒饮夹热

【原文】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8)

厚朴麻黄汤方: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脉沉者,泽漆汤主之(9)

泽漆汤方:半夏半升紫参五两一作紫菀。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

【原文】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14)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

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原文】▲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2)

奔豚汤方:甘草芎藭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

【原文】▲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3)

桂枝加桂汤方: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4)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原文】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1)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3)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斤白酒七升

【原文】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4)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

【原文】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5)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栝蒌一枚(捣)

人参汤方: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

【原文】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6)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

橘枳姜汤方: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

【原文】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7)

薏苡附子散方: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

【原文】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8)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枚

【原文】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9)

乌头赤石脂丸方:蜀椒一两一法二分。乌头一分(炮) 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干姜一两一法一分。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原文】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1)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3)

【原文】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2)

【原文】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9)

厚朴七物汤方:厚朴半斤甘草三两大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

【原文】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12)

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五两

【原文】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11)

厚朴三物汤方: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

【原文】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13)

【原文】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10)

附子粳米汤方: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斤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

【原文】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14)

大建中汤方:蜀椒二合(去汗) 干姜四两人参二两饴糖

【原文】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15)

大黄附子汤方: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原文】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

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17)

乌头煎方: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父咀)

【原文】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19)

乌头桂枝汤方:乌头;上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得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18)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

【原文】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21)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22)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3)

【原文】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24)

瓜蒂散方: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煮)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原文】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旋覆花汤方,皆同。

(7)

旋覆花汤方: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

【原文】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15) 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一斤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原文】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16)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1)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2)

【原文】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5)

【原文】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6)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

【原文】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17)

【原文】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31)

五苓散方:泽泻一两一分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白术三分桂二分(去皮)

【原文】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方见上。(41)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18) 甘遂半夏汤方: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

【原文】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29)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方:防己椒目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原文】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21)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22)

十枣汤方:芫花(熬) 甘遂大戟各等分

【原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23) 。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

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 细辛三两桂枝三两 (去皮) 半夏半升(汤洗)

【原文】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已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24) 木防己汤方:木防己三两石膏十二枚(如鸡子大)桂枝二两人参四两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木防己桂枝各二两人参茯苓各四两芒硝三合

【原文】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25)

泽泻汤方:泽泻五两白术二两

【原文】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26)

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

【原文】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中。(27)

【原文】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

(28)

小半夏汤方: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原文】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30)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原文】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及肺痈中。(35)

【原文】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36)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37)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半升

【原文】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38)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细辛干姜各二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39)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

【原文】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40)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两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原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1)

【原文】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暍中。(12)

【原文】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3)

【原文】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6)

【原文】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见上。(4)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5)

【原文】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10)

栝蒌瞿麦丸方:栝蒌根二两茯苓三两薯蓣三两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原文】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11)

蒲灰散方:蒲灰七分滑石三分

滑石白鱼散方:滑石二分乱发二分(烧) 白鱼二分

茯苓戎盐汤方:茯苓半斤白术二两戎盐弹丸大一枚

【原文】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13)

猪苓汤方:猪苓(去皮) 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原文】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不便小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19)

【原文】

▲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20)

【原文】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1)。

【原文】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3)

【原文】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18)

【原文】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22)

防己黄芪汤方:方见湿病中。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23)

越婢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

【原文】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下(5)

【原文】

里水,越婢如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25)

越婢加术汤方:见上。于内加白术四两,又见脚气中。

甘草麻黄汤方:甘草二两麻黄四两

【原文】

▲皮水之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24)

防己茯苓汤方: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

【原文】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见消渴中。(27)

【原文】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26)

麻黄附子汤方: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

杏子汤方: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28)

黄芪芍桂苦酒汤方:黄芪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

【原文】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29)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

【原文】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3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

【原文】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32)

枳术汤方:枳实七枚白术二两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原文】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1)

【原文】

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8)

【原文】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13)

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原文】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15)

栀子大黄汤方: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豉一升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14)硝石矾石散方:硝石矾石(烧)等分

【原文】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19)

大黄硝石汤方: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栀子十五枚

【原文】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18)

茵陈五苓散方: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原文】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方见水气病中。(16)

【原文】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21)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原文】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1)

【原文】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12)

桂枝救逆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洗去腥)

【原文】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13)

半夏麻黄丸方:半夏麻黄等分

【原文】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14)

柏叶汤方:柏叶干姜各三两艾三把

【原文】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17)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原文】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15)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 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

【原文】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中。(16)

【原文】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10)

【原文】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11)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原文】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15)

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外台》方:又治吐水。(17)

大黄甘草汤方:大黄四两甘草一两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1)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8)

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方见上。(9)

【原文】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14)

四逆汤方: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

【原文】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12)

【原文】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20)

半夏干姜散方:半夏干姜等分

【原文】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21)

生姜半夏汤方:半夏半升生姜汁

【原文】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13)

猪苓散方: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

【原文】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18)

茯苓泽泻汤方:《外台》云治消渴脉绝,胃反吐食之。有小麦。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

【原文】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10)

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

【原文】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5)

【原文】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3) 【原文】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鞕者。”(16)

大半夏汤方:半夏(洗完用) 人参三两白蜜

【原文】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7)

【原文】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22)

橘皮汤方:橘皮四两生姜半斤

【原文】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23)

橘皮竹茹汤方: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人参一两生姜半斤甘草五两

【原文】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43)

白头翁汤方: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

【原文】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6)

四逆汤方:方见上。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45)

通脉四逆汤方: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

【原文】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42)

桃花汤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剉,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原文】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44)

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绵裹)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原文】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1)

【原文】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2)

【原文】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3)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

【原文】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4)

大黄牡丹汤方: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原文】

▲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6)

甘草粉蜜汤方:甘草二两粉一两蜜四两

【原文】

▲蛔厥者,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7)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8)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个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 川椒四两(去汗) 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原文】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方见下利中。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1)

【原文】

▲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2)

桂枝茯苓丸方:桂枝茯苓牡丹(去心) 芍药桃仁(去皮尖,熬)各等分

【原文】

▲妇人怀妊,腹中朽痛,当归芍药散主之。(5)

当归芍药散方: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芎藭半斤一作三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

【原文】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4)

芎归胶艾汤方:一方加干姜一两。胡氏治妇人胞动,无干姜。

芎藭阿胶甘草各二两艾叶当归各三两芍药四两干地黄四两

【原文】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6)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

【原文】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7)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男子加滑石半两。当归贝母苦参各四两

【原文】

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8)

葵子茯苓散方:葵子一斤茯苓三两

【原文】

▲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9)

当归散方:当归黄芩芍药芎藭各一斤白术半斤

【原文】

▲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10)

白术散方:见《外台》。白术四分芎藭四分蜀椒三分(去汗)牡蛎二分

【原文】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1)

【原文】

▲产后腹中朽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4)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见寒疝中。

【原文】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5)

枳实芍药散方:枳实(烧令黑,勿太过) 芍药等分

【原文】

▲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6)

下瘀血汤方:大黄二两桃仁二十枚蟅虫二十枚(熬,去足)

【原文】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9)

竹叶汤方:竹叶一把葛根三两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各一两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生姜五两

【原文】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10)

竹皮大丸方: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原文】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5)

半夏厚朴汤方: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原文】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6)

甘麦大枣汤方: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

【原文】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9)

温经汤方: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川芎二两芍药二两人参二两桂枝二两阿胶二两生姜二两牡丹皮(去心)二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

【原文】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无胶姜汤方,想是前妊娠中胶艾汤。(12) 【原文】

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15)

矾石丸方:矾石三分(烧) 杏仁一分

【原文】

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16)

红蓝花酒方:疑非仲景方。红蓝花一两

【原文】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17)

当归芍药散方:见前妊娠中。

【原文】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18)

金匮要略B》第次作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金匮要略B》第1-5次作业 《金匮要略B》第1次作业 1. 据原文狐惑病,蚀于上部声喝的治方: [1分] A.甘草泻心汤 B.麦门冬汤 C.射干麻黄汤 D.半夏泻心汤 E.生姜泻心汤 2. 瘀血口渴的临床特征是: [1分] A.渴而饮不多 B.饮后漱水不欲咽 C.大渴引饮 D.渴而饮水,水入即吐 E.以上均不是 3. 望诊鼻头色青,首先应考虑的脏腑病理是: [1分] A.肺气虚寒 B.肺有瘀血 C.肝反侮肺 D.肝气乘脾

E.脾气虚寒 4. 水与血结于血室的治疗,当选用: [1分] A.大黄甘遂汤 B.甘遂半夏汤 C.抵当汤 D.土瓜根散 E.五苓散 5. 胸痹轻证,饮邪偏盛者宜用: [1分] A.枳实薤白桂枝汤 B.橘枳姜汤 C.人参汤 D.茯苓杏仁甘草汤 E.苓桂术甘汤 6. 胃中虚冷的胃反病人,误汗后见数脉其病机是: [1分] A.外感客热 B.阴虚阳亢 C.胃热气盛 D.虚阳浮越 E.阴寒水欲上逆

7. 狐惑病何部位被蚀,当以咽喉苦参汤外洗: [1分] A.咽喉 B.前阴 C.后阴 D.眼目 E.耳 8.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的治方是: [1分] A.猪苓汤 B.五苓散 C.茯苓戎盐汤 D.栝楼瞿麦丸 E.滑石白鱼散 9. 厥而皮水者,当用: [1分] A.四逆汤 B.附子汤 C.蒲灰散 D.木防己汤 E.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10. 形成疟母的机理是: [1分] A.阴气孤绝,阳气独发

B.素有痰饮,阳气为饮邪所阻 C.内热炽盛,挟有表寒 D.邪气内藏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 E.疟病迁延,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居于胁下 11. 防己黄芪汤证的主症是: [1分] A.脉浮,身重而痛,无汗,恶寒 B.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脉大 C.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D.脉浮,身烦疼 E.额上汗出 12. 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 [1分] A.救表 B.表里同治 C.救里 D.先表后里 E.先里后表 13. 阴血亏虚,冲任损伤的崩漏、胞阻、胎动不安可: [1分] A.胶艾汤 B.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 实脾:即调补脾脏。 此时脾气旺盛,故云四季脾王。 虚虚实实:虚证误用泻法,使正气更虚,谓虚虚;实证误用补法,使病邪更盛,谓实实。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疢难:此指疾病。 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一定部位的一种外治方法。 语声寂然:形容病人安静无声。 喑喑然:形容病人语声低微而不清澈。 啾啾然:形容病人语声细小而长。 吸远:指吸气深长而困难。 寸口:指脉法。金匮脉法有两种,一种是独取寸口法,分寸口、关上、尺中。另一种是三部诊法,分寸口(手太阴动脉)、跌阳(足阳明冲阳穴)、少阴(足少阴太蹊穴)。本条寸口,是指两手的寸、关、尺六部脉, 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到,第二个“至”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到。 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厥阳:厥,逆也。厥阳,即阳气上逆 卒厥:突然发生晕厥的病证。 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多由邪气阻遏正气,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浸淫疮:是皮肤病的一种,能从局部遍及全身。 阳病十八:阳病是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金鉴》云:“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病皆在外,故为阳病也。” 阴病十八:阴病是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金鉴》云:“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病皆在内,故为阴病也。” 六微:言六腑也。六淫之邪侵入六腑为病,较入五脏为轻,故名为六微。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六极: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妇人三十六病:十二癥、九痛、七害、五伤、三痼。 五邪: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清便自调: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痼疾:难治的慢性久病。 卒病:突然发生的新病。 所得:所合、所依附的意思。此指病邪相结合,即疾病的癥结所在。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背反张:背部筋脉拘急,出现角弓反张的症状。 其脉如蛇:痉病误汗后出现沉伏不利的一种脉象。 卧不着席:手足向后伸仰,卧时腰背不能着席,亦即角弓反张之意。 齘齿:上下牙相摩切磋有声。 湿痹:痹,闭也。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 火攻:指烧针、艾灸、熨、熏一类的外治法。 日哺所:下午3到5时左右,也有认为指傍晚左右。 中喝:伤暑。 百脉一宗: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狐惑病:由湿热虫毒所致,临床表现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腐蚀溃烂为特征。咽喉部腐蚀为惑;前后二阴溃烂为狐。 目四眦:两眼的内外角。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金匮要略》治疗肾系疾病用药规律 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此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着,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1.功效类别统计 所统计的13方包括: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甘草汤、牡蛎泽泻散、柴胡桂枝干姜汤、越婢汤、防己茯苓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1选药范围广泛,使用相对集中 补益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共出现56味次,占全部的78. 87%。可见,《伤寒杂病论》治疗肾系水肿是以补益、解表、利水、温里4类药为主组方的。 2. 2补益实为补气健脾利水 疾病的发生尽管复杂,但不外正邪两个因素。正气虚弱是发病的条件,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肾系水肿病的发生亦正是脏腑虚损与外邪侵袭相互斗争的结果。究其根本,脏腑虚损的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机为脾肾气化机能虚弱。脾主运化水湿,为升降出入之枢,脾健则运,交通上下,溉濡四旁,脾土伤败,易致水湿泛滥,术芪之类健脾益气,气行则水调。该类药有:白术、黄芪、阿胶、大枣、甘草、白芍。 2. 3解表祛邪实为疏风宣肺、发表利水 肺主皮毛,为水上之源,一旦外邪阻遏,肺气宣肃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故疏风宣肺,因势利岛,使肺气畅达,肃降有权,三焦通利,亦即“开鬼门”之意。“腰以上肿,发汗乃愈”即指此而台。该类药有:麻黄、桂枝、细辛、生姜、柴胡。 2. 4温里实为补肾温阳利水

肾系水肿病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中,尤以肾为根本,而水为至阴,乃肾阳命火不足所致。肾阳不足,命火式微,可致肾不能气化,脾不能运化,肺不能布化,三焦之气闭塞,决渎之官无权。《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所以,肾阳命火不足是导致水肿的根本原因,补肾温阳利水,亦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唐容川谓:肾为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气为阳之微,宜取温润平调之意,叶天士指出“此温字,乃温养之义,非温热竞进之谓。”得温可以行水,兼润可以固肾保精。该类药有:附子、干姜利水渗湿实为“洁净府” 利水渗湿是治疗肾病水肿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亦即《素问》“治于权衡,去苑陈莝”之意。主治在里在下之水邪为患,使水邪从小便而去,此亦即《素问》“洁净府”之意,是《伤寒杂病论》治疗水肿的原则。该类药有:茯苓、猪苓、泽泻。 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 1清热生津法 本法适用于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上、中消证。表现为口渴多饮,虽饮而渴不解,伴口舌干燥,脉大滑实等症,方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主,可随症加入花粉、葛根、麦冬等。正如《金履要略》云:“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中白虎汤清肺胃之热,加人参益气健脾以生津,此方为后世治疗糖尿病主方之一。 2温阳化气 《金匮要略》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论述了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助阳以摄水的下消证治。表现为渴饮无度,尿频无制,舌淡苔白,脉多沉细。方用八味肾气丸补肾阳之虚,恢复其蒸津化气之功,则消渴自止。

(完整word版)金匮要略原文背诵完整的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肝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肝入脾。(1)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样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8)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 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3)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11)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15)

王雪华《金匮要略》全文

《金匮要略》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雪华教授主讲 目录 王雪华简介 01《金匮要略方论》性质与沿革 02《金匮》的内容、体例和成就(1) 03《金匮》的成就及贡献(2) 04 诊治杂病的辩证思维过程 05《金匮》对中医药学发展的重大影响【01话:芫荽】 06 学习《金匮》的目的与方法【02话:肺感染】【03话:】 07 第一篇:概述: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08 第一篇:论肝虚治法和虚实异治 09 第一篇:论发病、预防及病因 10 第一篇:论病机、四诊举例(1)【04:嗜铬细胞瘤】【05:卒厥】【06:黑色病变】 11 第一篇:四诊举例【07话:吃灰菜中毒】【08话:乳腺癌】 12 第一篇:小结: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09话:葛根和麻黄同煎】【10话:外感痉病】【11话:外感痉病】13 第二篇:痉病

14 第二篇:湿病证治(1)【12话:《瓜蒂散》搐鼻退黄】【13话:转筋】 15 第二篇:湿病证治(2) 16 第三篇:概述: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14话:百合病厌食证】 17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1)【15话:行为异常】【16话:感觉异常】 18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2)【17话:百合病癔病】【18话:癔症】【19话:抑郁】 19 第三篇:百合病(总结)狐惑病证治(1)【20话:百合病表现为幻视】 20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2)【21话:热毒瘀血搏结溃腐成脓】【22话:赤小豆】 21 第三篇:阴阳毒证治【23话:流行性出血热】【24话:丙肝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2 第四篇:概述:疟病证治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23 第五篇:概述:中风病辩证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24 第五篇:历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 25 第五篇:历节病证治(2)【25话:椎间盘脱出】 26 第五篇:中风鉴别诊断小结【26话:黄芪的用量】 27 第六篇:概述:血痹病证治(1)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28 第六篇:血痹病证治(2)【27话:面部进行性肌肉萎缩】【28话:末梢神经炎】 29 第六篇:虚劳病辩证【29话:半产】 30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2) 31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3)【30话:高热:下午3、4点钟开始发热】

(完整版)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1) ▲【原文】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 【原文】 寒伤经,极热伤络。(13) 【原文】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3) 【原文】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 【原文】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原文】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17)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原文】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9)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7) 【原文】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 【原文】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1.五常:指五行。 2.风气:指自然界的气候。 3.元真:指元气或真气。 4.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5.难:指疾病。 6.导引:指自我按摩的一种养生却病疗法。 7.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8.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的一种外治法。 9.未至而至:第一个“至”字指时令,第二个“至”字是指相应的气候变化。10.阳病: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 11.阴病: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 12.五劳:《素问·宣明五气篇》及《灵枢·九针论》均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为五劳所伤。 13.七伤:《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指出七伤为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14.六极:杨雄《方言》:“极,疲也”。六极指六种虚损的病证。《诸病源候论》谓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为六极。 15.谷饪:谷同榖(gǔ谷)。饪(rèn任),熟食也。 饪指饮食。 16.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17.厥阳:厥,逆也。厥阳即阳气上逆。 18.卒厥:卒同猝。卒厥,是突然昏倒的一种病证。其病机阴阳气血逆乱。 19.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多由邪气阻遏,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20.四季脾王:王,通旺。意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各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此处可理解为一年四季脾气都健旺之意。 21.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22.卒病:指突然发生的新病。 1.刚痉:是外感痉病的一种以头项强急,口噤,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恶寒,无汗为主症的疾病。 2.柔痉:是外感痉病的一种以头项强急,口噤,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汗出而不恶寒为主症的疾病。 3.几几然:本指小鸟羽毛未盛,伸颈欲飞而不能飞的样子。此指病人身体强直,不能俯仰转侧自如,“几”,(sh殊),也有的读作(jin 今)。 4.中暍:即夏季之伤暑,外感暑热之邪,多有挟湿。 5.疮家:久患疮疡或金刃创伤不愈的病人。 6.湿家:久患湿病的人,意指素体脾运不健之人,易招外湿致病。 7.湿痹:痹,闭也。指湿邪留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 8.火攻:指烧针,艾灸,熨,熏一类外治法。 9.日晡所:日晡,为申时(下午三时至五时)。日晡所,即指午后,或傍晚时分。

《金匮要略》作业50题

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金匮要略》作业50题 1.《金匮要略》是怎样一本书?其价值如何? 答:《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学专著,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被历代医家推崇为方书之主。由于《金匮要略》一书,是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之一,是古代治疗杂病的典范,它之所以被后世称为“经典”,是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2.《金匮要略》一书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答:《金匮要略》论述诊治杂病的主要精神,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症侯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从这一基本论点出发,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钢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辩证方法。这一主要精神充分地从《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体现出来。 3.《金匮要略》诊脉部位有几种?其应用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答:目前,临床上诊脉习用寸口,但《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与现在有所不同,它使用的有以下4种:①寸口三部法。②趺阳诊法。③少阴诊法。④少阳诊法。 仲景运用的原则是:①诊外感疾病用独取寸口的方法。如《痉湿蝎病篇》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后,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这一节“脉沉而细”当指寸口脉而言。②病涉脾胃,常用趺阳诊法。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趺阳脉沉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据此可看出腹满属脾胃病变,仲景用的是趺阳诊法。③有关妇人病变兼诊少阴脉。如《妇人杂病篇》云:“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这是论述下焦湿热而阴中生疮的脉证和治法。少阴为肾脉,阴中为肾窍。脉滑而数主有湿热,湿热聚于前阴,郁积腐蚀,致腐烂成疮。据此可看出仲景诊妇人病兼诊少阴脉。④对某些复杂的病证,兼诊两处以上的脉象。如《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以寸口与趺阳并举。⑤上下阻隔的病分寸、关、尺以候之。如《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云:“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据此可看出仲景对上下阻隔的病,常分寸、关、尺以候之。 4.《金匮要略》在治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答: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历经1700余年,其辨病辨证治法方药一直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中医治法上的许多特点,本书均有充分体现,如:⑴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即无病早防及有病早治的预防疾病的思想。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2条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末流传脏腑,即医治之。”⑵重视人体正气,治病求本:因为人体抗病能力悉赖正气,正气虚损,药物就难为力,故全书对于慢性衰弱性疾病,注意调补脾肾两脏,认为这是内伤疾病的治本之法。治脾者以黄芪为主药,因其能健脾益气,故用黄芪方有8首,而《伤寒论》诸方没有用黄芪的。治肾者以附子为主药,故其用炮附子之方有18首。再者杂病也多血亏之证,故《金匮要略》用当归之方14首,而《伤寒论》仅4首,《伤寒论》多用生附子回阳救逆,《金匮要略》多用炮附子温肾回阳。 ⑶对于邪实之证,祛邪时注意因势利导。所谓因势利导,就是随病邪所在部位的不同,因其势而就引导,使之排出体外,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如痰饮一证,溢饮在表,用大小青龙汤;痰饮在下用五苓散。此外,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及八法的灵活运用,虽是本方剂的特点,同样也是本书的治法特点。 5.简述《金匮要略》一书的方剂特点 答:⑴疗效高、收效快。⑵药物少。⑶配伍严。⑷重视药物剂量⑸体现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精神⑹体现了八法的灵活运用。 6.什么是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

金匮要略背诵原文

54课时背诵原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 第1条第1段: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第15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17条:夫诸病在臓,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第1条第1段: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第5条: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第2条第2段: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臓,舌即难言,口吐诞。 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第15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第16条: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第17条: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第5条:肺痿吐诞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第6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第10条:火(或“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第13条: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第1条: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第2条: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第3条: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第4条: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第5条: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第9条: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完整版)金匮要略背诵原文

《金匮要略》 第一篇 (1)▲【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2)▲【原文】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13)【原文】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4)【原文】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5)【原文】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7)【原文】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18)【原文】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20)【原文】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 (21)【原文】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1)【原文】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5)【原文】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地黄汤方: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 (10)【原文】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蜮,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

张氏《金匮要略》译文部分

《金匮要略》之痉湿暍病脉证并治 力丰中医学者 一、相同点:三病皆由外因引起,初期有太阳表证。故而合为一篇。 二、主要表现: 1、痉病,以项背强几,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脉弦为主。类似于破伤风。 2、湿病,以关节疼痛,或者发热、身疼为主。类似于风湿热。 3、暍病,以自汗口渴、心烦溺赤、身热脉虚为主。类似于中暑。 三、原文: 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痉病分刚柔,汗出发热不怕冷为表虚,无汗发热怕冷为表实。 3、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痉病脉弦,现在气血不足,脉沉细,正气不足。 4、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5、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6、疮家虽身痛疼,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太阳病发汗太过、风病下法发汗、疮家等发汗均伤津,可以发病。7、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禁,背反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此条破伤风的典型特点。恶寒,时头热,是太阳表证;颈项强急,

卒口禁,背反,是太阳阳明被热邪伤津化燥;面赤,目赤,独头动摇,是风热上受。后六句不做解释,似与此段无关。 8、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破伤风本来角弓反,腹直肌紧,现在缓解,故而欲解;但是脉象沉陷说明更加深重。 9、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痉主脉。 10、痉病有炙疮,难治。 怕伤津。 1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太阳症状+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弦紧有力,应该汗出。栝蒌养津,桂枝汤解肌。 1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能语,欲作刚痉,根汤主之。 风寒外袭,邪气影响气机,邪气不能外解则无汗,不能下行则无小便,只能上冲,口噤不语说明即将发作,根汤主之。 13、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介齿,可与大承气汤。 阳明里热,热邪壅塞气机则胸满;口噤,必介齿,为阳明经循行症状;卧不着席,脚挛急,为欲发病。大承气汤。我认为增液承气汤更合适。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复习重点(一) 一、名词解释 1、几(shu舒)几然:本指小鸟羽毛未丰,伸颈欲飞而不能飞之态。此指病人身体强直,俯卧转侧不能自如。 2、日晡所:晡,即申时。指下午3—5时左右。 3、暍(ye椰):《说文》:伤暑也;《玉篇》:中热也。 4、鸠眼:鸠,鸟名,俗称斑鸠,其目色赤。 5、四眦:眦,即眼角,四眦,指两眼内外角。 6、烦冤:心中烦闷不舒,难以名状。 7、如水伤心:心主血脉,如水伤心,犹言水湿伤及血脉。 8、四属断绝:四肢得不到气血营养。 9、魁羸:是形容关节肿大。 10、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似乎和身体脱离一样。 11、温温:作“蕴蕴”解,谓心中郁郁不舒。 12、干血:指瘀血之日久者,多是因虚致瘀,与《伤寒论》之“蓄血”证不同。 13、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 14、胠:《说文》:亦(古腋字)下也。即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15、鹜溏:鹜即鸭。鹜溏,指如鸭的大便,水粪杂下。 16、黧黑: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三引《韵诠》云:“黧,色黑而黄也。”黧黑,谓面色黑而晦黄。 17、泄风:指风疹身痒的病机,是卫气排泄风邪外出的象征,故曰“泄风”。 18、晬(zui醉)时:即一周时,又称一昼夜。 二、简答和论述 1、“治未病”的意义。 (1)治未病是一条纲领性原则,从虚实两面创立了治未病的具体方法;(2)知传是治未病的先决条件;(3)整体调节是治未病的关键,要点在已病之脏、欲传之脏、调控之脏,三者并治;(4)医用五行是一个开放的自稳调控系统。 2、百合病的病机表现。 百合病既是心肺阴虚为主的病变,故其证候可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心肺阴虚内热而神明被扰,出现神志恍惚不定,语言、行动、饮食和感觉等失调现象,但从形体上观察又如同常人,并无显著的病态,故曰“如有神灵者”。二是阴虚内热的客观可凭症,即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这些当是百合病常见之症,但并非其独有。根据上述两方面的病情,即可诊断为百合病。其治疗原则,应着眼于心肺阴虚内热,以养阴清热为法,切不可妄用汗、吐、下,以免更伤阴液。 3、理解为何叫肾着方,治脾而不是肾。

金匮要略试卷及答案

金匮要略试卷及答案 一、? 选择题(共60分) (一)????? 单项选择题(1-40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在《金匮要略》的作者是: A.林亿 B.王叔和 C.张仲景 D.华佗 2、在《金匮要略》中附子配干姜的作用是: A.温散寒邪 B.回阳救逆 C.峻逐阴邪 D.温中止痛 3、《《金匮要略》认为杂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五脏元真不足 B.客气邪风侵袭 C. 七情房劳 D.虫兽灾害 4、《金匮》首篇第一条的“脾能伤肾……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中的“伤”字如何理解 A.制约 B.伤害 C.相侮 D.相乘 5、下列哪一组药物体现了《金匮》肝阴血虚的治疗原则: A.白芍、焦山栀、炙甘草、乌梅 B.焦山栀、黄连、黄芩、黄柏 C.炙甘草、淮小麦、大枣 D.白芍、五味子、酸枣仁、乌梅 6、血痹的典型症状是: A.肌肤麻痹 B.身体沉重 C. 关节疼痛 D.肢体不遂 7、大承气汤主治哪种腹满: A.胀重于积 B.积重于胀 C.胀积并重 D.胀满并见 8、风湿在表,治当发汗,但大汗之后,病仍不愈的原因是: A.汗之不彻 B.汗多伤阴 C.汗后受寒 D.风去湿存 9、甘草泻心汤的药物组成,除了甘草外,还有: A.半夏、生姜、黄芩、人参、大枣 B.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 C.半夏、生姜、黄芩、大枣 D.半夏、干姜、黄芩、黄连、柴胡、人参、大枣 10、依据《金匮》原文,“中风,邪入于经”: A.肌肤不仁 B.肢体重滞 C.角弓反张 D.舌即难言, 口吐涎

11、风湿历节的主方是: A.桂枝芍药知母汤 B.麻黄加术汤 C.乌头汤 D.侯氏黑散 12、“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是: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13、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共同的病机是: A.气血亏虚 B.心脾两虚 C.气阴两虚 D.阴阳两虚 14、“缓中补虚”从方药功用看应是哪种含义: A.祛邪 B. 扶正为主,兼以祛邪 C.扶正祛邪并重 D.祛邪为主,兼以扶正 15、虚寒性肺痿没有以下那个症状: A.咳嗽 B.吐涎沫 C.头眩 D.不渴 16、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用何方主之: A.射干麻黄汤 B.皂荚丸 C.越婢汤 D.厚朴麻黄汤 17、治疗肾着病可用: A、甘草干姜汤 B、苓桂术甘汤 C、甘姜苓术汤 D、肾气丸 18、治疗阴寒痼结的“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用: A.大乌头煎 B.大黄附子汤 C.麻黄附子汤 D.乌头赤石脂 丸 19、下列方证中没有表证的是: A.附子粳米汤证 B.厚朴七物汤证 C.乌头桂枝汤证 D.麻黄附子汤 证 20、寒疝属于血虚者,治用: A.大乌头煎 B.当归四逆汤 C.乌头桂枝汤 D.当归生姜羊肉汤 21、外寒内饮挟热的咳喘宜选用: A.小青龙汤 B.小青龙加石膏汤 C.大青龙汤 D. 葶苈大枣泻肺汤 2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治宜用: A、桂枝加黄芪汤 B、越婢汤 C、防己茯苓汤 D、防己黄芪汤 23、“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以何方主之: A.木防己汤 B.小青龙汤 C.苓桂术甘汤 D.甘遂半夏汤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整理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2)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8)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3)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1)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14)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

臟腑經絡先後病脉證第一 【原文】問曰:上工①治未病②,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③,四季脾王④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⑤,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餘臟准此。(一) 【原文】夫人稟五常①,因風氣②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③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④,中人多死。千般疢難⑤,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爲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脉相傳,壅塞不通,爲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⑥、吐納⑦、針灸、膏摩⑧,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⑨、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⑩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体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爲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二) 【原文】問曰:病有急當救裏、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体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体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十四) 【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十五)【原文】師曰:五臟病各有所得①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爲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十六) 【原文】夫諸病在臟①,欲攻②之,當隨其所得③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餘皆仿此。(十七) 痙濕暍病脉證治第二 【原文】太陽病,其證備,身体強几几然①,脉反沉遲,此爲痙,栝蔞桂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 1. 问曰: 工治未病,何也?师曰: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 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5.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1.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2.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 1.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论曰: 卧,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欲行 苦,数。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 5.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惑,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蚀于阴为狐,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 心汤主之。 3."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 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2.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 此结 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治杂病的专著。由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原书共25篇,原著前22篇,共计原文398条,共载方剂205首,用药155味,用药频率最高是甘草。首创以病为纲,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体系和以整体观为指导,创立了脏腑经络辨证的杂病诊疗方法。 名解: 元真:指元气、真气。 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能够致病的不正常的气候。 目如脱状:是形容两目胀突,有如脱出的样子。 胁下逆抢心:指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胠:指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胸痹:因胸中阳气闭塞不通而致的以心胸部痞闷不舒,甚则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雷鸣切痛:雷鸣,形容肠鸣的声音;切痛,腹痛的厉害。 白汗:指因剧痛而出的冷汗。 目窠上微拥:即指两眼胞微肿。 血分:是由于瘀血内阻,气滞水停而形成的水气病,是先有经闭,后有水肿。 水分:是由于水湿停留,泛溢肌肤,阻滞血道而成,是先病水肿,后经水断。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第一 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一) 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一)(肝虚证治疗) 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二) 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十四) ⑴杂病的基本病机:厥阳独行。阴阳失衡是杂病发生的总病机。 ⑵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 ⑵仲景预防疾病的思想是什么? ①内养正气。即“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②预防灾害。即“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 ③节制性欲。即“房室勿令竭乏”。 ④调节饮食冷热五味。即“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⑶五邪伤人各有什么特点? 五邪指清邪、浊邪、大邪、小邪、榖饪之邪。(风、寒、湿、雾、饮食) ①清邪为雾露之邪,故居于上而连及皮腠; ②浊邪谓水湿之邪,为重浊之邪,故伤于下而流入关节; ③大邪谓风邪,其性散漫,多中肌表,中于午前,而脉多浮缓; ④小邪谓寒邪,其性紧束,常中经络之里,中于日暮,而脉多紧急; ⑤榖饪之邪即宿食,从口而入,脾主运化,故饮食不节,则伤脾胃。经脉在里为阴,络 脉在外为阳;寒气归阴,所以“极寒伤经”,热气归阳,所以“热极伤络”。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