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经济生活 总复习提纲

经济生活 总复习提纲

经济生活 总复习提纲
经济生活 总复习提纲

《经济生活》总复习考点说明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生活与消费

1.货币

(1)货币的本质

①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A.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自然属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社会属性)

B.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②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A.货币的产生: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货币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货币本质:一般等价物。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③货币的基本职能

A.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B.价值尺度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观念上的货币)

C.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就叫流通手段。(现实的货币)

D.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E.商品流通的含义和公式:

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

F.商品生产者为实现商品价值,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商品价格总额商品价格水平*商品数量

G.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

.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量=————————————

纸币流通总量

H.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代表被保存起来。

支付手段: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后来,它又被用来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偿还贷款等。

世界货币:当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

④金属货币与纸币

A.金属货币:是以金银条块的形式流通的。(不同于金属铸币)

B.纸币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C.纸币发行量的限度: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D.通货膨胀含义: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形成原因: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供不应求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二,同时还有其他因素。

通货紧缩含义:是和通货膨胀相反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其原因同通货膨胀相反。

E.解决方法: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①结算与信用工具

A.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等。支票的种类:现金支票和转帐支票。

B.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

C.信用卡的功能和优点:

信用卡的功能: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

优点: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②外汇和汇率

A.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B.外币汇率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关系

如果用l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如果用l00单位人民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外币,说明人民币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人民币汇率跌落。

C.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③货币与财富

货币总是代表着一定的财富,代表着人们过去的劳动。它本身没有是非善恶的区别。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2.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供求影响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很多,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商品短缺,价格升高,形成卖方市场。供过于求,商品过剩,价格降低,形成买方市场;影响价格因素还有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等因素。(价格也影响供求)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②价值决定价格

A.区别: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B.联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产生后价值就表现为价格。

价值与价格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C.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两者成正比;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含义: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E.个别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影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就会处于有利地位,就能赚钱。

③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A.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等价交换是指从较长时间看,某种商品的平均价格与其价值量基本相符,而不是指每次的价格与价值相等。

B.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价格的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①商品价格的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A.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反之,则增大。B.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C.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需求量的影响是反向的;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需求量的影响是同向的。

②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A.调节生产规模。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D.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创新产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3.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①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A.客观因素: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a.居民的收入:

第一,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

措施: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第二,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措施:发挥财政作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措施: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b.物价总体水平:

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一般说来,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消费水平下降,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

措施: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控制物价上涨。

B. 主观因素: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坚持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C. 消费环境:消费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影响居民的消费意愿,要保护消费者权益,保障消费质量和安全,

加强诚信建设。

②消费类型

A.按消费对象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B.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C.按消费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③消费结构

A.消费结构的含义: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B.恩格尔系数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C.恩格尔系数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消费心理:

A.从众心理:看到别人做某事,自己不由自主地去做,其消费会受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

消费是否应从众,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B.求异心理:消费行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这种消费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

值得提倡的。

C.攀比心理:是一种“向上看齐”,人有我有的炫耀心理,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

D.求实心理:消费者选择商品,往往考虑许多因素,价格、质量、服务、讲究实惠,是一种理性消费。

②做理智的消费者:

A.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所谓适度消费,包括不滞后消费和不超前消费两层意思;量入为出,合理消费,提倡勤俭节约精神。B.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消费要保持冷静头脑,避免盲目跟风和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C.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就是指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D.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以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计算题、推导题汇总

1.价值量、价值总量、个时、个率、社时、社率之间的10对关系

(1)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商品的价值总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待售商品的数量

()()

社时

社率

( )

个率

个时

食品支出

2. 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与家庭生活水平成反比)

家庭总支出

商品价格总额商品价格水平*商品数量

3.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量=————————————

纸币流通总量

已发行货币量-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4.通货膨胀率(价格上涨率)= ———————————————————*100%

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已发行货币量-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5.纸币贬值率= ——————————————----------*100%

已发行的货币量

6.利润率=企业利润/企业总资产

企业利润=企业销售额-企业生产成本额=产品数量*(销售价格-生产成本)

甲企业商品数量*个别劳动时间+乙企业商品数量*个别劳动时间……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总件数

8.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年利率=月利率*12=日利率*360

9. 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银行费用

预期股息(元)预期股息率×票面金额

10.股票价格= =

银行利息率银行利息率

11.增值税=商品销售额*税率-上一个环节已缴税金或增值税=增值税*税率

12.个人收入所得税:=收入-起征点(3500元)-根据超额累进税率逐级减税

超额累进税率:

13.贸易平衡、顺差、逆差:

出口>进口,贸易顺差,出超;出口=进口,贸易平衡;出口<进口,贸易逆差,入超

14.汇率:

注:表中带数据项为假定的前提,是读表的起点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4.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

A.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B.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总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

A.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B.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最终完成。

C.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D.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③大力发展生产力

A.必要性: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B.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C.怎样做:a.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d.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①公有制为主体

A.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居主体地位。

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D.集体经济性质: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体经济作用: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吸收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对待集体经济态度:支持、鼓励和帮助

E.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A.国有经济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B.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C.发展国有经济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③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A.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内容

内容: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

地位:它与公有制经济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状况的国情。

意义: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5.企业与劳动者

(1)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

①现代企业组织形式

A.企业的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B.企业的含义: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C.对公司的要求: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D.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②公司的类型

A.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B.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的资本不必划分为的等额股份;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注册资本(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最低3万元;股东以其认缴的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资本必须划分为等额股份;由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注册资本最低500万元;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③公司的组织机构

A.公司的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和监督机构(监事会)。B.关系: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

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C.公司制的优点: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④公司经营与发展

A.公司经营的目的

公司经营的目的是利润。

B.实现公司经营与发展成功的做法:

a. 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b. 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c. 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注意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它渗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企业要通过正当手段谋取利益。

d.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的兼并与破产。

e.其他做法:坚持科学发展观,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者素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战略。

⑤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A.企业兼并的意义: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B.企业破产的意义: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劳动者

①劳动光荣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光荣属于劳动者。

②劳动与就业

A.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B.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

C.劳动者就业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A.我国的就业形势:劳动力总量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B.解决就业问题的做法:

a.从党和政府的角度看: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国家加强宏观调控,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扶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以及第三产业发展;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合同制度。

b.从企业角度看:注重自身发展,增加吸纳就业的能力,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c.从劳动者本人角度看: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靠自己的双手开拓新的生活,展现平凡而伟大的

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风采。

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包括:

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

竞争就业观(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来实现自主择业)。

职业平等观(各种正当职业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诸如自由职业、临时工等,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

④维护劳动者权益

A.依法维权的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劳动者的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保证。

B.依法维权的做法:

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义务为前提的,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劳动者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进行维权,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择。

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6.投资理财的选择

(1)储蓄与存款

①利息、利率与本金

A.利息:是银行因为使用储蓄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率水平。

B.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

C.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是一定期限内利息与本金的比例,存款基准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

②商业银行的业务

A.地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B.含义:是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C.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办理结算、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险箱等服务。银行的信用高,安全,风险低,但也存在损失利息的风险。

(2)股票

A.含义: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股票代表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

B.特点:股东在向股份有限公司参股投资取得股票后,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如要改变股东身份,要么等公司的破产清盘,要么将股票转售给第三人。

经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股票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流通买卖。

C.收入: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它来源于企业利润。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它受到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D.发展和健全股票市场的意义: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债券

A.含义: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

偿还本金。

B.种类: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国债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国债发行的目的是弥补国家财政赤字或为一些耗资巨大的建设项目、某些特殊经济政策乃至为战争筹措资金。特点是风险小,利率低;

金融债券是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特点是风险、利率居中;

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的债券。特点是风险大,利率高。

(4)商业保险

A.商业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

B

C.订立保险合同应当遵循的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5)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A.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

B.不同的投资方式,风险不同,收益也不同

C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7。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

①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A.含义: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B.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C.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D.意义:

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③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A.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B.按生产要素分配

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C.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①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A.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B.公平的收入分配的意义: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及共同富裕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扩大内需,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C. 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政策措施

a.发展生产,扩大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使全体人民的收入都有所增长。

b.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c.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d.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e.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②兼顾效率与公平

A.效率的含义: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B.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a.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b.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C.当前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b.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8.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收入与支出

①财政收入的构成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②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A.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把蛋糕做大)

B.分配政策的影响: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把蛋糕分好)

③财政支出的构成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财政支出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的支出。

④财政收支平衡

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2)财政的作用

①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②财政与宏观调控

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③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通过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征税和纳税

①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②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③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区别)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关系: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决定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④税收的种类

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A.增值税

增值税含义: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增值税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

增值税作用:增值税只对增值额征税,这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B.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分类:在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⑤税收的作用

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国家通过税收形式组织财政收入,为其自身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⑥依法纳税

A.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B. 偷税: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缴税款的行为。

欠税: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骗税: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抗税: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C. 行使纳税人的权利: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资源配置

①市场调节

A.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B.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C.市场调节的地位:市场中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D. 优点: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面对市场竞争,生产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②市场秩序

A.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B.规范市场秩序的做法:

a.严格实施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禁止非法竞争,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市场交易原则。

b.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c.市场主体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③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B.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C.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②宏观调控

A.必要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它不仅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B.任务: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

C.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D.手段: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辅之必要行政手段,发挥手段的总体功能)经济手段: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完成。

法律手段: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行政手段:是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E.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两只手的作用。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0.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①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这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本世纪头20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成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a.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b.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c.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 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率先实现现代化;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2)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A. 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B.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

C.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D.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E.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A.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B.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a.地位: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b.要求: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C.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D.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a.重要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b.要求: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1.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

①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A.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B.表现:经济全球化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②跨国公司

A.跨国公司的含义: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B.跨国公司的活动及目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C.跨国公司跨国行动的意义:跨国公司通过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D.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③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A.积极影响(机遇):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提高国际分工水平,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B.消极影响(挑战):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

C.态度: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任何国家无法置身事外。

D.办法: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①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A.世贸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成立。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B.作用: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C.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原则。

D. 我国于20XX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②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和原则

A.对外开放的原因: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B.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C.对外开放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

平的基本战略。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a.“引进来”的必要性。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单靠自身积累资金,不足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引进外资。

b.怎样“引进来”。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c.“走出去”的含义

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d.为什么要“走出去”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走出去”的条件越来越成熟,要求越来越迫切。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要举措。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e. 如何“走出去”

我们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E.对外开放应坚持的原则

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这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

F. 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我们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坚持以质取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宽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空间,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加强行业自律,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妥善解决贸易摩擦。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最新整理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复习提纲(知识点概括版)汇总

思想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商品的含义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 商品的属性 1、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2、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货币的本质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的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 纸币的含义 当今,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信用卡的含义 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信用卡的优点 使用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使用,简化首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支票的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 外汇的含义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 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 影响价格的因素 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 供不应求,价格提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 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 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2、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变动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1、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价格下降时, 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往往不会导 致消费者对其需求急剧减少。高档耐用品价格的大幅下降,则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 的迅速增加。 3、消费者对于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 的影响。(然后答替代品和互补品)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需求 1、调节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2、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 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 4、消费者的心理 5、物价总水平 6、经济发展水平是根本因素 消费的类型 消费包括钱货两清的消费(一旦交易完成,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即由买主自己享有)和贷款消费。按照消费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成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及其特点、评价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人们跟风、随大流的心理,往往能够引发对某类商品或某 风格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评价: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进行具体分析。盲目 从众是不可取的。合理健康的从众心理,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否则是有害的。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有些人消费喜欢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效果。评价: 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认可,还要考虑代价。为 了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个别同学受攀比心理影响,饮食消费向广告看齐,服装消 费向名牌看齐,人情消费向成人看齐。评价: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

2019届高三《经济生活》最新复习提纲

2019届高三《经济生活》最新复习提纲(加粗部分为教材最新修改内容)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1、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货币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是一种普遍乐意接受的特殊商品,它能够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纸币】 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过低于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紧缩,导致消费不足、市场疲软、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 措施: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下行压力大,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减税增支,下调利率,适度增加货币供应,刺激总需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额 / 货币流通速度。 (2)信用卡和外汇 【信用卡】 含义: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功能: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查询、结算为一体,给持卡人带来便捷的服务。 【外汇】 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本币,表明:外币汇率上升,外币币值升值;本币汇率下降,本币币值贬值。 利弊: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有利于引进外资,不利于海外投资;有利于外国人到中国旅游、留学和购物,不利于中国人到国外旅游、留学和购物。 2、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供求与价格】 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价格影响供求,价格上涨时,供给增加而需求减少,价格下降时,供给减少而需求增加。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大价格就高,价值量小价格就低。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企业只有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并且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高三政治必修二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点(人教版)(Word版)

高三政治必修二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点(人 教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第一框题: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一、广泛真实的民主1、国家的含义:从起源上讲,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从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2、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3、国家的性质,是由占统治阶级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

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6、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1) 广泛性:民主主体广泛;民主权利广泛。(2) 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广大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7、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8、民主与专政的关系:(1) 民主:“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这是国体意义上的民主)“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政体意义上的民主)“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2) 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3) 人民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统治阶级的民主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1、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立国之本。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宪法。(2)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2、人民民主专政新的时代内容:(1)突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2)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了;(3)重视法制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4)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第二框题: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一、政治权利与自由1、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2、权利和自由的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3、政治权利和

人教部编版高中政治高中三年全部必修教材背诵提纲

人教部编版高中政治高中三年全部必修教材背诵提纲 经济生活背诵提纲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⑴价值决定价格。劳动生产率、原材料、流通→成本→ 价值量→价格 ⑵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天气、政策、市场炒作、消费心 理等→供求关系→价格 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2.价格变动的影响: ⑴影响生活(消费者、需求量): ①影响商品的需求量:价格上升,减少购买;价格下降,增加购买。 需求有弹性: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需求量受价格 变动影响小;高档耐用品,需求弹性大,需求量受价格变动 影响大 ②影响相关商品的需求量:商品价格上升,其互补商品 的需求量减少,替代品的需求量增加; 商品价格下降,其互补商品需求量增加,替代品的需求 量减少。 ⑵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会压缩

生产规模,减少产量; 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分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某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其使用量;价格提高,减少其使用量。 3.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居民收入: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消费水平与当前收入正相关。②未来收入预期。未来收入预期乐观,可能预支将来收入,加大当前消费;预期未来收入减少,会节制当前消费。③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收入差距缩小,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预期,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保持物价稳定。 消费心理、消费观念影响消费行为。居民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性的消费者。 4.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人们会越来越追求身心愉悦和全面发展,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将逐渐增加,生存消费比重下降,恩格尔系数降低。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性的消费者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③保

必修三《文化生活》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必修三《文化生活》基础知识 一、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的主要特征和形式,再认)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人们进行文化的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所创造的,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社会生活实践和教育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4)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任何文化和精神产品都有其物质载体,但人们欣赏文化载体(艺术品、文物、书籍等)时,关注的是文化载体所承载的精神实质。 2,文化的社会作用 (背诵)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历史证明,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重要原理,背诵)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引导和制约经济、政治。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②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传承性。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并非同步发展。认为“物质生活条件好,精神文化水平就高,物质生活条件差,精神文化水平就低”的观点是错误的。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重要原理,背诵)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建设;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居于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作用。 经济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防止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西化分化我国,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更加重要。 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要原理,背诵) (1)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文化是发展中国家维护其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3)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运用: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重视提高我国(或当地)文化竞争力?可选用“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个方面的知识作答。结合后面的“中华文化的力

(完整版)《经济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归纳整理

《经济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归纳整理 1.中国无偿捐赠给海地、智利的救灾物资是商品。(×)自然界中的阳光、空气、水也是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救灾物资是无偿捐赠的,没有用于交换。自然界中的阳光、空气、水既不是劳动产品,又没有用于交换。) 2.商品与货币同时产生,是一对孪生兄弟。(×) (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3.不同的商品能够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 (不同的商品能够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4.货币的本质是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5.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其根本原因在于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6.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7.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流通手段。(×) (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叫流通手段。) 8.生产者要为消费者着想,生产质量上乘的商品是因为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影响价值的实现。) 9.纸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 (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不具备价值尺度职能,可以行使流通手段职能。) 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发行量,国家可以规定每种面值纸币代表多少价值(纸币的购买力)(×) (国家只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无法规定之比的购买力) 10、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物价下跌就是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紧缩)的主要原因是纸币发行量超过(小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全面持续上涨(下跌),本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小于)社会总供给造成的。所以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物价下跌不等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时国家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如提高税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经济建设)支出,减少国债的发行量。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如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减少纸币发行量,缩减银行信贷规模。通货紧缩时相反。 11.通货膨胀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通货紧缩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12.外汇是两种货币的兑换比例。(×)(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13.2007月8年24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基准价为756.91,2008年4月18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基准价为698.36(注:人民币外汇牌价的标价方法为人民币/100外币)。这一变化表明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上升,美元贬值,美元汇率下跌,有利于我国进口,公民出国留学、旅游的成本降低,不利于出口,不利于吸引外商投资,不利于吸引外国旅游者等。(√) 14.一种商品的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时涨时落,但是不会无限上涨,也不会无限下跌。这是因为价格变动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但是价格最终由价值决定的。(√) 15.“物以稀为贵”、“货多不值钱”说明价值决定价格。(×) (“物以稀为贵”、“货多不值钱”说明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形成买方市场。) 16.生产者努力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7.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 18.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供过于求)。(×)

政治生活的知识框架2018

《政治生活》主观题复习资料 一、前言 1、本资料仅供参考,请同学们注意按教材体系(目录、单元)、按主体、按某些核心词语、时政等不同方式构建知识体系, 并注意各单元、各主体、各种制度、时政与教材等知识间的联系,做题中多思考、多总结,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命题热点] 近五年全国新课标卷主观试题从设问看,主要是从“为什么”和“怎样做”两个角度设置问题,从试题的设问看主要是考查政治生活中的政治参与主体。知识点考查主要集中在第二单元政府和第三单元人大和政党。 3、[临考嘱托] (1)一定要重视对主干知识的把握,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各个系列的知识体系。 具体来说,如下: ①抓住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条主线,串联前三个单元的知识。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后面的我国政府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中共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的各项政治制度都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甚至对我国的外交政策也起决定作用。 ②围绕着公民、政府、人大、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民主党派、人大代表等行为主体,构建各自的知识体系,并注意各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 ③串联前三单元的知识,构建有关我国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依法治国的知识体系,将各个行为主体、各个政治制度融合其中。 ④从共性与个性两个角度,梳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 度的内容;从国际社会的一般理论和中国外交的具体理论两个角度,构建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体系。 (2)注意审题训练,明确各种不同类型主观题的特点,包括设问信息和材料信息的解读、具体知识的调动和答案要点的呈现等。 关注时政并注意与政府的职能等知识结合起来理解;对政府的相关知识不仅记住是什么,更要注意这些知识是如何运用的;尤其是对政府职能和依法行政、接受监督的知识更要注意如何运用,而政府职能中要特别注意经济职能和社会建设职能的具体表现。 4、政治生活主观题方法指导: 1、解答政治生活的题,一定要注意: (1)先看主体是谁或有哪些?看材料中主体的行为是什么?根据问题,结合材料,对应相关知识,联系时政,全面组织答案。 (2)注意看是否涉及各种制度(联系各种制度的内容、作用)。 (3)注意把材料或已经想到的答案整合起来能否推出具有综合性的答案,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注意“同生共死”,即只要有一个知识内容被体现,则还有其他知识内容同时被体现。(把握知识的关联性)例如:党的性质、地位、宗旨、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指导思想等等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往往同时出现。 2、解答政治生活的题,答到最后还要“翘尾”,即上升到一定高度。 如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现代化建设等等。 (政治生活的很多试题都是以小见大,所以答题时一定要上升到一定高度,这样才会扣题。) 二、按教材体系构建:

(完整版)高中文化生活知识点

政治考试中常用的知识点 ------文化生活部分 1、文化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3、为什么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 (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4、我们应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5、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6、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 (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③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8、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态度和原则)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原则是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9、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义? (1)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

新版2021年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复习提纲

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复习提纲 学习就像一场战争,一场赛跑,它不会因你而停止,而你要因它而奋斗! 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1、货币:(1)货币的本质【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货币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是一种普遍乐意接受的特殊商品,它能够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纸币】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过低于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紧缩,导致消费不足、市场疲软、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措施: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下行压力大,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减税增支,下调利率,适度增加货币供应,刺激总需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待售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额/ 货币流通速度。 (2)信用卡和外汇【信用卡】含义: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功能:集存款、取款、借款、

消费、查询、结算为一体,给持卡人带来便捷的服务。【外汇】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本币,表明:外币汇率上升,外币币值升值;本币汇率下降,本币币值贬值。利弊: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有利于引进外资,不利于海外投资;有利于外国人到中国旅游、留学和购物,不利于中国人到国外旅游、留学和购物。 2、价格(1)影响价格的因素 【供求与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价格影响供求,价格上涨时,供给增加而需求减少,价格下降时,供给减少而需求增加。【价值与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大价格就高,价值量小价格就低。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企业只有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并且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只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规律】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消费的影响】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购买,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购买。价格变动对生

经济生活复习提纲

经济生活复习提纲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经济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用于交换;二是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关键词有质量、性能等)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一般指价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货币 (1)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产生: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贵金属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产生了货币。 (3)本质:一般等价物。 (4)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做价值尺度;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还有贮藏手段、世界货币、支付手段三个其他职能。 注意:区分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与支付手段(偿还债务、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等),刷卡消费是流通手段。 3.货币流通规律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流通次数 = 货币流通次数 4.纸币 (1)纸币是国家(或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2)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小于这个限度可能引发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通货紧缩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下跌的现象。 注意: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决定纸币的发行量,但无权任意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额,但无权规定购买力。 5.信用卡 广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狭义:(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功能: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贷款于一身 优点: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 6.汇率与外汇 (1)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2)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如果100单位本币(人民币)兑换更多的外币,说明本币(人民币)汇率升高,人民币升值;反之,本币(人民币)汇率降低,本币(人民币)贬值。注意:判断时注意日期。 (3)本币(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积极影响有:有利于进口、减轻外债负担、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对外投资、出国消费成本降低;消极影响:不利于出口、失业增加、外汇储备贬值、大量外资流入、外资投资成本增加。本币贬值则反之。 7.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 (1)内涵: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提纲人教版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 文化的反作用: 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特殊性: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的发展并不是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5.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地位和作用: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我国在当前国际竞争中提高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潜移默化:文化氛围和文化活动的无形影响(潜移默化≠虚无飘渺);人们积极主动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潜移默化≠消积被动)。 ②深远持久:“三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三观”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影响深远持久。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3.文化对人生的塑造作用 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5.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6.文化竞争力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政治生活》知识点归纳

高一新课标《政治生活》知识点归纳 1、 政治与经济关系: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 2、 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 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 统一起来。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 我国国家性质(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 国家性质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即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3、 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 分子实行专政。 4、 我国民主的特点: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 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有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 5、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辩证统一或对立统一 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势力. 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民主的含义——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不是全民的),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一种国家制度。(民主是相对的、具体的,不是绝对的) 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6、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P7。)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时代新内容 7、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政治 ( 2)政治自由 (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权利 (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政治义务 (3)遵守宪法和法律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8、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指守法和司法上平等,没有特权。立法上是不平等的) **指平等地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和适用法律——但不能说权利与义务是相同或一样的。 (2) 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统一,不可分离,是相对应存在的,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 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3) 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9、我们政治生活的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10、中学生应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2)参与政治生活,学习政治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民主选举: 选举方式——(1)直接选举(县或县级以下的选举) (2)间接选举(县级以上的选举) (3)等额选举 (正式候选额=应选额) (4)差额选举(正式候选额>应选额) 各自优点:直接选举——使每一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择自己最信赖的当家人。 间接选举——适合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 等额选举——可以比较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缺点:限制了选民的自由选择,积极性受到影响。 差额选举——提供选择的余地,被选举人形成相应的竞争,有助选民了解候选人。 缺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 我国根据国家性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状况及国情——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2、民主决策: 意义——发扬民主,让决策科学化。(两方面意义,详见课本P22) 方式——(1)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2)通过专家咨询制度 (3)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4)通过社会听证会制度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3、民主管理: (1) ,不是政府机构) #### 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2) 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3) 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形式:①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干部 ②参加村民会议 ③ 制定和遵守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 ④ 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 (4) 居委会性质: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2019届高三《经济生活》最新复习提纲(含教材最新修改内容)

2019届高三《经济生活》最新复习提纲(含教材最新修改内容)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1、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货币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是一种普遍乐意接受的特殊商品,它能够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货币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纸币】 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过低于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紧缩,导致消费不足、市场疲软、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 措施: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下行压力大,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减税增支,下调利率,适度增加货币供应,刺激总需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额 / 货币流通速度。 (2)信用卡和外汇 【信用卡】 含义: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功能: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查询、结算为一体,给持卡人带来便捷的服务。【外汇】 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本币,表明:外币汇率上升,外币币值升值;本币汇率下降,本币币值贬值。 利弊: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有利于引进外资,不利于海外投资;有利于外国人到中国旅游、留学和购物,不利于中国人到国外旅游、留学和购物。2、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供求与价格】 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价格影响供求,价格上涨时,供给增加而需求减少,价格下降时,供给减少而需求增加。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大价格就高,价值量小价格就低。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企业只有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并且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只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价值规律】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背诵提纲-超详版

超详细《文化生活》背诵提纲 1.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作用(力量、功能、意义):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⑴对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⑵对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②文化自身的经济功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日益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国内: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国际:文化渗透、文化入侵,与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要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⑶对综合国力的影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对人的影响:

⑴途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①特定的文化环境;②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加强文化环境、文化场馆的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⑵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①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⑶特点:①潜移默化(方式上);②深远持久(效果上)。 ⑷优秀文化塑造人生:①丰富精神世界;②增强精神力量;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4.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5.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6.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7.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8.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①商业贸易②人口迁徙③教育…… 9.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最全最全最新人教版高中必修二政治基础知识点(自己整理.超全)完整版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4、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5、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6、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1、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地位)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地位)是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重要方式,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3)监督权 2、政治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4、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又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政治生活:自觉参与 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2、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1、各种选举方式的区别 选举方式含义优点缺点 直接选举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的方 式每个选民都有直接表达自己意 愿的机会 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 况下不适用 间接选举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 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 适用 选民不能直接投票选举自己 心目中的当家人 等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的应选名 额的选举方式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 理性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选民的 选择 差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 举名额在候选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容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 民等情况 2、确定选举方式的因素: (1)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2)选举方式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3、我国确定的选举方式: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差额选举)。 4、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的意义: (1)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2)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3)怎样行使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4)公民只有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行使好民主选举的权利,才能更好的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