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摘要: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重要的生产要素,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保护耕地的重要性,其中保护耕地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最为重要,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核心之一是如何保证耕地资源安全,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粮食有效供给。

关键词: 耕地保护粮食生产能力重要性

最近十几年来,中国因为非农业建设占用而减少的耕地大约占耕地减少面积的40%左右(其他的减少原因主要有:农业结构调整、灾毁等)。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直接威胁农业发展。为此,我们必须确保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目前耕地保护方面的制度主要有耕地占用补偿制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近年来,中国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国已调整划定基本农田面积1.08亿公顷,到2000年底,保护率达到84%左右,基本完成《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全国近2/3的省份建立了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基本得到控制。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省份达到29个,比1998年增加12个。1995-2000年间,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全国累计补充耕地200万公顷。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染,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1 耕地保护的重要意义

据了解,目前,我国耕地只有18.27 亿亩,人均仅有1.39 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40%。人多地少与土地粗放利用并存、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过度扩张、用地结构不够合理、土地粗放利用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人与地的矛盾。在目前的农业生产条件下,没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做保障,粮食安全将无从谈起。一旦粮食出了问题,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重大的政治问题,事关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的根基。

现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敌对者肆意散布“中国威胁论”,所谓“粮食威胁”是其一项重要内容。1995 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那篇《谁来养活中国》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他对中国粮食问题的悲观论调无疑渲染了中国的粮食困难,大有使中国的粮食向题被演化为一个世界性问题的态势。所以,我们一定要坚守住18 亿亩的耕地,不给敌对者可乘之机。

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和生态发展的同时,还要达到整个经济发展

和小康建设的目标。而土地问题始终是我国农民的根本问题。如果不顾农民长远生计,大量占用耕地进行非农建设,就会导致大量农民失地失业,引发农民上访,滋生群体性事件,也会给农村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2 我国耕地面临的危机

2.1 耕地面积不断下降

耕地总量减少是影响我国粮食增产潜力和未来粮食供给能力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历史地看,我国的耕地面积自1957 年以来就呈现出减少的趋势,80 年代以来这种趋势得到了强化。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耕地面积1957 年为11183 万hm2,1984 年为9185.40 万hm2,1996 年为9546.65 hm2。仅在1978-1993年的15 年间,我国净减少耕地共6432 万亩,相当于减掉了一个农业大省四川省的全部耕地面积,平均每年达430 万亩。截至2006 年10 月31 日,我国的耕地面积比上年度末又净减少了460.2 万亩,已从18.31 亿亩降至18.27 亿亩。我国目前的人均耕地仅有1.39 亩。

我国耕地资源虽总量较大,但数量上仍然不足:一方面从耕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来看,中国仅为13.7%,远低于印度的49.4%、法国的33.2%、英国的24.9%以及美国的18.7%;另一方面,受人口因素影响,我国的人均耕地,1996 年为0.106 hm2,是世界人均耕地的1/2.5、印度的1/1.6、美国的1/6.5、俄罗斯的1/8.4、加拿大的1/14.5 以及澳大利亚的1/26。不仅如此,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人均耕地仍有下降之趋势(据统计,到2000 年底,我国的人均耕地便降为了0.1 公顷)[1]。耕地资源数量上的压力由此可见一般。

耕地的定义:除一般耕地外,还包括暂时性作物覆盖地,用于割取和放牧的暂时性草类覆盖地,上市或家庭厨用菜蔬类的覆盖地和暂时休耕地,不包括因耕种方式改变而放弃的土地。中国近几年的统计耕地面积为:2007年1.093亿公顷,2008年1.086亿公顷,2009年1.100亿公顷(见图一)。历史峰值为1992年的1.244亿公顷,与之相比近年来减少了12.1%[2]。

图一 1961-2009历年的中国耕地面积变化图2]

2.2 耕地质量不断下降

我国近20 亿亩耕地中只有大约1/3 是可灌溉的高产稳产农田,其余2/3是中低产田。根据1995~2000 年统计资料并按农业部土肥站所定标准估算,现有耕地质量较差、产量不高的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72%。加上在比较利益低下的情况下,农民培肥地力的积极性不高,投入不足,很少施用有机肥,过多使用农药、化肥,致使土壤退化、有机质含量低,结构变劣,养分失调,甚至受到严重污染,其中,有一半以上耕地严重缺乏氮、磷、钾三要素,1/3 耕地土壤受到各种侵蚀,每年仅因沟壑侵蚀、表土冲刷,水冲沙压损失耕地平均100 多万亩,限制了粮食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由此而带来的问题是:第一,粮食生产能力低而不稳。一旦连年歉收或计划不周,就难以保证粮食的稳定供应,国家粮食安全难以确保。第二,农产品成本高效益低。生产同样多的产品,低肥力土壤要施用更多的肥料,土壤盐分高,耕性不良或缺水干早,这都需要增加劳力、机械或水的投入。第三,科技进步的作用削减。许多作物品种优良,但由于土壤肥力低下,难以发挥生产潜力,达到预

期产量。第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受影响。由于农用化学品用量剧增,污染了土壤环境,造成菜、瓜、果田农药土壤残留量达到50%-60%。

由于受大气污染、水污染、化学品污染以及固体物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耕地受破坏之情况触目惊心。据统计,全国仅受工业“三废”污染的耕地即达4000 千公顷,受乡镇企业污染的耕地1866.7 千公顷,受酸雨危害的耕地面积亦达2700 多千公顷。因污染及其所造成的耕地质量下降,又导致全国粮食减产近12.5亿公斤,污染粮食25 亿公斤以上。其实,伴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如果不加强改善生态环境工作的力度[3],耕地质量下降之趋势已是很难控制的了。

3 导致耕地数量及质量下降的原因

3.1后备资源短缺且改良与开发的难度大

我国因经济建设占用了大量的良田,但可供开发的耕地后备资资源却十分短缺。宜垦土地有限,再加之受水热匹配条件的限制,宜垦土地更为稀缺;此外,受侵蚀、渍涝、盐碱、板结、砾石潜育层、砂桨层等因素的制约,后备的耕地资源开发利用起来不仅难度大,而且也需投入很大资金、技术与人力[3]。不仅如此,尽管我国已推行了耕地资源总量的动态平衡原则,然而由于减少的耕地大多为优质地,因此,在边远地区新垦耕地只能是得不偿失。从结构上看,耕地减少中水田所占比重较大;从地域分布上看,耕地减少又主要集中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南方地区;从用地方式上看,无论是农业结构调整、还是非农的建设用地,均是以牺牲优质耕地资源为代价,更何况边远地区的垦植活动,易于引发较大的生态灾害,最终可能秧及到发达地区。

3.2 耕地资源养分含量低且水土匹配条件亦差

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中可以看出,耕地有机质含量大于30 克/千克的就有1405.3 千hm2,占被统计耕地面积的15.06%;有机质含量在10 -30 克/千克之间的有55026 千hm2,占被统计面积的59.08%。另外,在被统计面积中,耕层土壤含氮量小于或等于0.75 克/千克的土壤约占1/3,含磷中等和缺乏磷的耕地面积达80%以上。近些年来,我国虽已逐渐注重耕地的养分投入量以提高耕地的养分平衡指数[4]。然而,片面强调提高化肥投入量来改变耕地的养分平衡状况,又势必影响到粮食的品质、耕地土壤物理性状以及环境质量。另外,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虽只占全国的38%,但水资源量却占了80%以上;淮河流域及以北地区,水资源量虽不足全国的20%,但耕地却占全国的62%左右;在被统计的耕地中,有47%的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缓坡耕地以及大于25 度的陡坡地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8.3%,水土匹配条件差直接影响到了耕地资源的质量与生产能力。

不合理的施肥、过度使用农药、农用地膜的残留,以及工业三废、酸雨等造成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土壤环境恶化加速,如土壤结构不良,抗蚀力就弱,使风蚀、水蚀更加严重;土壤保肥力差,肥料易于流失,且污染水体和空气;过度垦殖毁林开荒、过度开采地下水、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地力衰竭,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和部分城市周围及交通主干道沿线,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严重超标[5]。

4 耕地保护的具体措施

坚决制止耕地闲置、抛荒。全面清理占而未用、具备耕种条件的耕地,组织乡(镇)、村、户及时复耕,并由土地征用单位支付复耕费用;对闲置一年以上的土地,要依法处以罚款;对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依法收回。对常年和季节性抛荒的承包地,可由种粮大户耕种。县、乡两级政府对制止耕地抛荒承担直接责任,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干部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对耕地抛荒严重的地方,坚决追究、严肃查处当地领导的责任。

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促进各类建设特别是城镇建设合理集约用地。严格实施土地规划计划,从严控制用地规模。减少用地报批环节,缩短报批周期,积极主动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提供用地服务。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坚持依法用地,决不能以用地报批程序慢或缺乏征地资金等各种理由,擅自用地、越权用地、违法用地,决不能以牺牲资源和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严格巡查,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土地动态巡查制度,成立土地巡查小组,坚持定期巡查,巡查到位、不留死角。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大对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对重大违法案件要公开查处,一抓到底,既要处理事,更要处理人,构成刑事犯罪的,要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根据“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数量不少、质量不降和绝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建立县乡村保护基本农田领导小组,形成保护网络,对基本农田管理实行定位、定量、定人,确保每片都有一个责任人,村村都有专职管护员。

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严格执行“占一补一“,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实行建设项目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挂钩制度,严格按项目考核,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管理制度,以重点项目实施为导向,全面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形成补偿耕地的良性循环机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调控土地的基本手段,应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潜力,科学地预测未来土地需求,调整各类用地结构和数量。制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仅要考虑到城市的未来发展,还要考虑到划为基本保农田的耕地质量,在此基础上,尽量使基本保护农田成片,以便于机械化操作。

严格控制摊大饼式的城市化,粗放式的工业化及盲目的开发区建设。改变城市化、工业化模式,对开发区进行综合治理,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遏制耕地锐减趋势。

实行土地私有,还土地产权于民。这种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问题,使耕地保护有了真正的主体,同时也有效制止了土地流转中的低成本转让的行为。另外,还应使土地的使用权与收益权相分离,通过农地股份合作制,由集体来监督用地者的行为,以此保护耕地。实行租赁制也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在耕地产权不能自由流转的情况下,将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当分离,实行耕地的有偿使用有利于合理利用耕地、节约利用耕地、提高耕地的利用率。虽然方式有所不同,但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完整的产权制度是保护耕地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

土地承包制是制约耕地规模经营的一大阻力,但土地承包期的长期化可以增加农户土地投资的确定性,所以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强化土地承包者在职能内的土地处置权,使农户可以在承包期内将土地租赁给一些想种地的农户,利用市场的有效配置来实现规模化生产,发挥规模生产的优势。

我国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期30年不变,所以土地的征用就意味着农民将失去近30年的收益,仅以前3年的平均收益来计算补偿费用是极不合理的。应降低土地征用和出让之间的差额,将土地的增值潜力在补偿中量化,从而使土地的征用成本提高。另外,应加强中央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避免地方政府对耕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提高中央宏观调控的能力。

5 耕地保护小有成效

图2 2008-2012年土地整治新增农用地和耕地情况

2012年全国共验收土地整治项目2.05万个,整治资金691.19亿元,项目总规模250.41万公顷,新增农用地54.45万公顷,新增耕地46.56万公顷(见图二)。2012年3月,国务院批准《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再建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12年,中央财政拨款273亿,启动了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完成了1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6]。

参考文献

[1] 成升魁,谷树忠,王礼茂.2002.中国资源报告[R].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90.

[2] 新浪微博https://www.docsj.com/doc/e76904813.html,/stock/usstock/shsj/20121005/161013294353.shtml.

[3] 成升魁,谷树忠,王礼茂.2002.中国资源报告[R].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0.

[4] 程序.可持续农业导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55-56.

[5] 洪缓曾.我国拼地质童问题急需引起重视..2005 年3 月8 日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大会上的发言[R].

[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资源部https://www.docsj.com/doc/e76904813.html,/zygk/#.

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及解决对策

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及解决对策 我国耕地面积是1,432,960平方公里,面积总量排在世界第三位。截至2018年,我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稀缺的耕地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耕地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的人口数量庞大,只有真正保证 耕地质量和数量,才能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因此,耕地保护对我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制约我国耕地保护实施的问题 (一)耕地质量总体偏差。 我国土地资源虽然总量大,但人均所有的土地少,人均占有 耕地更是缺乏,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尤其是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这是建立在耕地的占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换取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随着耕地数量不断减少,人口不断增加, 人均耕地标准越来越低,耕地的保护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同时,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分布不均,西多东少。这与人口分布呈相反的发展方向。东部地区利用少量的耕地养活了全国绝大多数的人口,全国范围内,人均占有的耕地资源发展不均衡。此外,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西部快,对新增的建设用地需求比例非常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占用更多耕地,加剧耕地数量上的东西不平衡发展状态。 我国耕地数量少,特别是近年来,各省市为了经济发展占用耕地的现象经常发生。企业为了降低开发成本,占用耕地成为投资建厂的首选。虽然国家颁布了“占一补一”、等耕地保护政策,

但保护效果仍令人担忧。我国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其中耕地资源更是潜力不足。在如此有限的耕地资源中,可供耕种的平原所占比例小,而盆地、丘陵等等地形占有较大比例。这种地形条件下,这些土地无法进行相应的机械化应用,耕地利用呈负增长趋势。同时,发展不平衡也体现在这些区域中的水资源上。当耕地对水资源有需求,又没有得到有效灌溉时,地力就会逐渐流失。我国虽然土地资源较多,但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资源却很少。因此,土地资源的发展趋势是不容乐观的。 (二)土地污染和退化现象严重。 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我国工业迎来簇新的发展局面, 工业的发展会不可避免的向空气、壤中排放大量的有害物质。在耕地资源被损害的情况下,便使土地无法耕种。此外, 在自然天气现象的影响下,如酸雨等也会使土地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水土流失是当前破坏我国耕地质量的一大杀手。并且在一些人缺乏相应环保意识的情况下, 向耕地中丢弃废旧电 池等, 会使土地受到相应的损害, 在此种情况下, 我国耕地污染与退化的局面逐渐加重。在农业种植中,化肥的使用过量都会使土壤的污染严重。 (三)缺乏耕地保护的社会意识。 耕地对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有着巨大的作用,不仅地所生产的粮食,而且耕地可以净化水源,生长在耕地上的树木可以净化空气,所以加强耕地保护可以获得社会综合性效益,但是目前我国耕地保护尚缺乏浓厚的氛围,公民对于耕地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地方政府作为耕地的直接管理者,为了追求更高的GDP

利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利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实现帕累托最优要求私人边际净收益等于社会边际净收益,但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私人边际净收益与社会边际净收益存在差异,因而不能获得最优资源配置效率。 环境污染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污染者所承担的成本远小于社会承担的成本,仅受自身成本约束的污染者终将会使环境污染超过环境的耐受值。而环境保护则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保护者所获得的利益小于社会的收益,仪受自身利益激励的保护者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环境保护。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会影响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使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 所以要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就是要找到合适的机制,把环境的价值体现出来,加入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去,从而实现环境的外部性有效内部化。所谓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成本进入它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它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即环境政策领域中普遍接受的“污染负担”或“污染者付费”的方式。 环境污染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命令控制方法。命令控制方法本质上是一种强制管理调整方法,主要通过政府的强制命令迫使污染者将污染的费用(成本)内部化来减少污染,例如设立环境标准以及推广某一种低污染环境技术的应用。具体表现为污染者在排污前必须进行净化处理,迫使污染者将原转嫁给社会承担的污染治理费用转化为污染者自身的生产成本,从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外部不经济性。 (二)经济刺激方法经济刺激方法是指利用经济手段,间接作用于政策对象,把外部不经济的环境成本内部化,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经济刺激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侧重于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环境问题,可称之为庇古手段,其具体手段有排污费和排污税等。另一类侧重于通过市场本身来解决环境问题,可称之为科斯手段,也叫产权管理。其具体手段是明晰产权和建立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市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解决环境经济问题的

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贾丙辉 20095761 09级02班摘要:我国现在有十三亿人,粮食安全问题,现在已经上升到战略高度。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地,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说到粮食,必须以稳定一定数量的耕地为保障中国明确规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建立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基本农田 关键词:耕地耕地保护基本农田 1.什么是耕地保护 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 从自然因素讲也就是耕地的基本国情,可概括为“一多三”,即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 2.1人均耕地少,分布不均衡。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可以说是幅员辽阔。但由于可利用土地少,加上人口众多,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特别是作为农业生产基础的耕地更为紧缺。根据全国土地详查汇总的数据,我国耕地面积18.27亿亩,人均耕地只有1.4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相当世界人均耕地3.75亩的37%。[1] 2.2耕地质量差,退化严重。 全国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只有34%的耕地分布在平原、盆地。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与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

150~200公斤。全国还有9100万亩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长期耕作不利于水土保持,需逐步退耕。 2.3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耕地利用率低。 我国拥有宜耕荒地资源2.04亿亩,按照60%的垦殖率计,可开垦耕地1.2 2亿亩。但由于生态保护的要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受到严格限制,今后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已十分有限。[2] 3.实行耕地保护的意义 3.1中国的确实现了农产品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 农业仍然是中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仍然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21世纪,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人口与耕地、粮食矛盾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粮食生产将仍然是农业的主体,农业现代化进程包含着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没有国家粮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水平是衡量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粮食问题备受关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3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9622万吨,比上年减产240万吨,减2.4%。1999年—2001年,中国粮食连续3年减产,2002年仍是产不足需。[3]但与此同时,粮食需求持续增长。所以必须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2严格保护耕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基本农田可定义为:从战略高度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社会安定和人口增加对耕地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保护耕地最重要的是把基本农田保护好,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耕地问题的实质是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应当看到,目前中国耕地严重不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村人口依然占全国人口的70%,然而中国的人

农村耕地保护调查报告

农村耕地保护调查报告 关键词:耕地保护,耕地数量,耕地质量,使用情况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的绝对数量是很大的,约占世界耕地总数的10%,但是我国更有世界22%的人口,巨大的人口数量意味着巨大的粮食需求,因此,耕地的保护,粮食产量的提高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问题。 导论:进入21 世纪后,我国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的迅速扩张、产业结构的剧烈调整以及政府的决策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却造成了耕地资源的大量损失,引起了食物安全隐患和生态环境恶化,使有限的耕地资源所受的压力日益剧增,从而导致人地矛盾的日益尖锐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末端治理” 和以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高速经济发展已经不适应未来的发展,必须探索新的发展战略。因此,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倡导人地系统和谐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新时期,如何持续保证有限耕地资源的数量、地力以及环境保护与管理,使其得到永续利用无疑更倍受关注。 作为21世纪的新型大学生,我们不应该仅仅从书本、网络中获取知识,更应该投身社会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成为实事求是的创新型人才。我利用暑假这段空闲时间,在家乡重庆市武隆县的农村进行实地调查,收益颇丰。总结此次调研活动,我结合文献综述将成果、经验教训调查写成报告。 一、耕地现状分析 我国耕地的绝对数量很大,约占世界耕地总数的10%,但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巨大的人口数目使得人均占有耕地数很少,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且由于农民大量进城务工,耕地抛荒严重,再加上耕地滥占严重,这些种种造成耕地资源形势严峻,耕地保护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 从1996年12月31日的19.51亿亩,到2001年的19.14亿亩,再到2007年的18.26亿亩,耕地一年年地减少,已经迫近18亿亩红线,也迫近我们的心理防线。土地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土地违纪违法居高难下,2007年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查处违规违法案件3.1万件,涉及土地330万亩,全年违法案件查处9.24万件。与此同时,粮食危机席卷全球,国际粮价不断上涨。

谈谈对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谈谈对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我国人口众多已经超过了13亿,人均耕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耕地的保护是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根本。粮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不像其他商品可有可无,它是一个硬需求。如果我国的粮食需要大量进口,容易受制于人,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重大的影响 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A耕地间接表现为国家的战略物资,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人口众多已经超过了13亿,人均耕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耕地的保护是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根本。 B耕地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耕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但是人均耕地数量少,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为了稳固农业基础,必须切实保护耕地,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农业的发展,为二三产业提供了支撑,为其提供的丰富的资源。 C耕地保护事关社会稳定:。耕地得到有效保护,粮食生产就会出现重大转机,对保障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保护耕地对保持粮食长期供求平衡非常重要。

D耕地保护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作用。耕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化,土壤盐渍化是现今耕地出现的主要问题。保护耕地对于防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有重要的作用。 E保护耕地是解决农民增收的关键性因素:耕地是我国农民的生存之本,如果不能有效保护耕地,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就无从谈起。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A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粮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不像其他商品可有可无,它是一个硬需求。如果我国的粮食需要大量进口,容易受制于人,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重大的影响。 B 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命脉:。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很早就渗入了政治因素, 中国只有“手中有粮,心理不慌”,才能在许多世界和我国重大政治问题上显得自信和从容应对。 C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粮食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物质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D “粮食安全”是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沿海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经济建设对粮食需求量在增加,确

利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利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环 境污染及其治理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利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具有显着的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实现帕累托最优要求私人边际净收益等于社会边际净收益,但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私人边际净收益与社会边际净收益存在差异,因而不能获得最优资源配置效率。 环境污染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污染者所承担的成本远小于社会承担的成本,仅受自身成本约束的污染者终将会使环境污染超过环境的耐受值。而环境保护则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保护者所获得的利益小于社会的收益,仪受自身利益激励的保护者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环境保护。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会影响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使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 所以要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就是要找到合适的机制,把环境的价值体现出来,加入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去,从而实现环境的外部性有效内部化。所谓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

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成本进入它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它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即环境政策领域中普遍接受的“污染负担”或“污染者付费”的方式。 环境污染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命令控制方法。命令控制方法本质上是一种强制管理调整方法,主要通过政府的强制命令迫使污染者将污染的费用(成本)内部化来减少污染,例如设立环境标准以及推广某一种低污染环境技术的应用。具体表现为污染者在排污前必须进行净化处理,迫使污染者将原转嫁给社会承担的污染治理费用转化为污染者自身的生产成本,从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外部不经济性。 (二)经济刺激方法经济刺激方法是指利用经济手段,间接作用于政策对象,把外部不经济的环境成本内部化,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经济刺激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侧重于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环境问题,可称之为庇古手段,其具体手段有排污费和排污税等。另一类侧重于通过市场本身来解

耕地保护论文

论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重要的生产要素,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保护耕地的重要性,其中保护耕地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最为重要,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核心之一是如何保证耕地资源安全,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粮食有效供给。 【关键词】:耕地保护粮食生产能力重要性 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 最近十几年来,中国因为非农业建设占用而减少的耕地大约占耕地减少面积的40%左右(其他的减少原因主要有:农业结构调整、灾毁等)。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直接威胁农业发展。为此,我们必须确保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目前耕地保护方面的制度主要有耕地占用补偿制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 制度。近年来,中国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国已调整划定基本农田面积1.08亿公顷,到2000年底,保护率达到84%左右,基本完成《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全国近2/3的省份建立了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基本得到控制。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省份达到29个,比1998年增加12个。1995-2000年间,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全国累计补充耕地200万公顷。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染,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耕地的现状 与世界上其他各国相比,我国的耕地具有如下特点: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少。1996年底我国耕地统计数为 14.32亿亩,人均耕地为 117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 3 75亩的 1/3,而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

县耕地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

县耕地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 校内外调剂都须通过中国研招网网上调剂系统进行,学院会及时公布缺额信息,请关注调剂平台发布的信息,并及时进行操作。 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耕地红线必须严防死守。随着我县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占用耕地日益增多,耕地数量逐渐减少,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如何加强全县耕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严守耕地红线,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远安县土地与耕地利用现状 1 、土地利用现状。根据远安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分析得出,截止20XX年底,全县土地总面积公顷。其中耕地公顷(水田公顷,水浇地公顷,旱地公顷),占总面积%.园地公顷(果园公顷,茶园公顷,其他园地公顷),占总面积%.林地公顷(有林地公顷,灌木林公顷,其他林地公顷),占总面积%.草地公顷(天然牧草地公顷,其他草地公顷),占总面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公顷(建制镇公顷,村庄公顷,采矿用地公顷,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公顷),占总面积%.交通运输用地公顷(公路用地公顷,农村道路公顷),占总面积%.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公顷(河流水面公顷,水库水面公顷,坑塘水面公顷,内陆滩涂公顷,沟渠公顷,水工建筑用地公顷),

占总面积%.其他土地公顷(设施农用地公顷,田坎公顷,裸地公顷),占总面积%. 2、耕地利用现状。根据远安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分析得出,截止20XX年底,远安县耕地总量达公顷,占二次调查面积的%.其中,水田公顷,占耕地总量的61%;水浇地公顷,占耕地总量的%;旱地公顷,占耕地总量的%. 总之,要认清当前国土资源信访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来认识,不断加大信访问题的督查办理的力度,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措施。依法办信办访,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疑难信访问题,为民办实事,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抓好国土资源信访各项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西部面积辽阔,生态多样,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是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 3、耕地保护现状。全县现有耕地面积公顷,20XX年重新调整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片块4246块,基本农田保护块区总面积公顷,比原保护面积15328公顷多公顷。 二、耕地保护存在问题 (一)撂荒现象严重。通过高清图发现,许多土地片块面积小、分散,部分片块交通也不便,大型机械耕作困难。加上农产品价格不乐观,农业靠天收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种

浅析耕地保护与农业经济

浅析耕地保护与农业经济 摘要:本文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比近年来违法用地案件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并参考发达国家的耕地保护制度特点,分析目前我国耕地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依靠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并重的方式,加快农业经济升级,加强耕地保护工作。 关键词:耕地保护;农业经济;制度一、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虽然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国土,土地资源总量大,名列世界第三,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土地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长期以来我国人地矛盾一直十分突出。此外,受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山地多于平地、耕地资源总体质量水平较差、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面积大、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等客观条件影响,以及经济、生产技术条件限制,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偏低,土地浪费严重。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高污染、过度开发导致土地退化,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资源供求矛盾。因此,如何合理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问题,并体现在农业生产、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现代化建设等各个领域。 二、背景 回顾我国历史,历代封建王朝崩溃、社会动荡的背后,我们总能看到粮食问题的影子。即便在过去的100年间,在科学技术已经有了革命性进步的近代历史中,我国也曾遭受过大规模的粮食危机。这种现象直至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民的温饱问题才得到了根本转变。1984年,我国的粮食产量突破8000亿斤,我国政府在世界粮农组织大会上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经济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不仅人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而且为今后中国全面加快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与此同时粮食问题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水平有了突飞猛击的发展,据统计,至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12万亿元,已跃居世界第二位。这期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保持快速发展,其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尤为迅速,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比重逐年下降,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已不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表1 2006-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表单位:亿元 注: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表2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例表单位:% 注: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2007-2008年的世界粮食危机,再次让国人看到粮食紧缺给国民经济、社会建设带来的破坏作用,警示人们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使人们重新认真审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问题。正如1995年美国人布朗曾发表《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一文中所提到的:“中国的人口增长不可逆转;中国的农田减少不可逆转;环境破坏造成的农作物减产不可逆转。虽然中国可以也有能力用足够的外汇储备来购买美国的所有粮食,甚至买上几年美国的收成,但谁又能供应得起十几亿中国人的粮食缺口?” 三、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及面临的问题 (一)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方忠敬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起飞阶段,人地关系矛盾更趋紧张,目前人均1.37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40%。耕地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统计上报数据欠实的问题。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对策措施建议:(一)提高认识,强化政府和市民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意识;(二)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理论创新,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法律法规;(三)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落实有效保护空间;(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五)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力度,建立耕地储备制度;(六)坚持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的平衡,保护耕地生态条件;(七)加强资金和技术投入,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八)建立经济激励机制,统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起飞阶段,工业化水平的快速递增和城市化规模的急剧扩张意味着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人地关系矛盾更趋紧张,目前,耕地总面积已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8年的1 8.2574亿亩,减少幅度达4.77%,人均耕地面积更是从1996年的1.59亩下降到人均1.37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40%。另一方面,耕地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在现阶段农业科技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因此,如何处理好“建设”和“吃饭”的问题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在现阶段显的尤为重要。本文在简逑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有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耕地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统计上报数据欠实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国家建设建设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建房用地存在严重的不经济观念,占用了大量耕地,造就出一批暴富房地产商和暴富贪官,造成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4000多万失地农民;二是耕地闲置、荒芜范围广,面积大,危害重。由于土地产出效益较低,年轻农民大都进城进厂打工,农村现存的土地耕作者大多为老年人,大量的土地被闲置下来,近两年来,由于免征农业税,耕地闲置和撂荒面积有所增加,经济损失大。耕地闲置、荒芜,野草灌木丛生,农田生态环境恶化;耕地闲置、荒芜使农民恋土情结弱化现象加剧,干部群众耕地保护意识和土地管理法制观念淡化,是耕地保护中要解决的一大问题。三是不规范的生态退耕、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给实现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目标带来难度。有的将基本农田退耕植树。四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十分有限。据知情人透露:新世纪年来,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国家投资逐年增加,造就了一批暴富土地开发商和贪官,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顼目新增耕地是“笔耕”成果,镜子里的“泡涞耕地”。五是地力衰退,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受挫,耕地重用轻养情况比较普遍,有机肥施用少,绿肥作物“下岗”,土壤理化性状变差、肥力下降;水利工程和设施失修,蓄水总量下降,有效灌溉面积减少。随着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扩张,工业的快速发展,“三废”排放量增加,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导致农田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六是统计上报的耕地数据存在不实的问题。基层讲是求是,不愿意报不实的数据,专家多次指出“耕地占补平衡有水份”,上级应知情……“官出数据,数据出官”,耕地占补不平衡,数据却平衡有余……可见,统计数据不实的问题涉及我国如何真正保住18亿亩的耕地底线,危害极大,形势严峻。 二、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对策措施建议 (一)提高认识,强化政府和市民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意识

外部性理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外部性理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摘要:外部性理论是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一方面揭示了市场经济活动中一些低效率资源配置的根源,另一方面又为如何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性问题提供了思路。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是国际社会迄今为止,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最能形成长效机制的办法。外部性内部化是制定环境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所在。从环境的外部性理论入手,分析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利用外部性理论,提出解决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外部性环境经济政策环境保护 1、外部性含义 a)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如果 F i=f(X i1,X i2,X i3,···,X i m,X j n,) i≠j 则可以说生产者(或消费者)j对生产者(或消费者)i存在外部影响。其中F i是生产者i的生产函数或消费者i的效用函数;X i m是生产者(或消费者)i的内部影响因素; X j n是生产者(或消费者)j对i施加的影响。 b)外部性是指当某个企业的经济行为(或某人的消费行为),经过非价格手段,直接地、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其他企业的生产(或其他人的效用),并且成为后者自己所不能加以控制的情况时,对前者来说就存在外部性问题。实际上,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 外部性的产生,实质上是社会边际收益或社会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收益或私人边际成本之间存在着差异。当存在外部性时,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所依据的价格,既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边际收益也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边际成本,由于价格信号失真,据此做出的经济活动决策会使社会资源配置发生扭曲,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因此,只要存在外部性,资源配置就不是有效的。 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环境资源的无产权和零价格制度,致使其生产和消费中存在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以及私人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的差异,导致了环境资源的竞争性使用和环境质量的不断降低,产生了环境外部性问题。当存在环境外部性问题时,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并不能导致环境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外部性对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比较,可以分为外部经济性和

论新形势下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论新形势下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人多地少,任何时候都要守住耕地红线,守住基本农田红线”。近日,国务院领导同志就加强耕地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彰显了中央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和基本农田红线的决心。 新形势下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毋庸置疑。粮食需求量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实有耕地20.27亿亩,但扣除难以稳定利用、重中度污染及沉降塌陷等耕地,实际能够长期稳定利用的也就18亿亩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日趋增大,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越来越重。因此,严格划定、特殊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严格规范设施农用地管理,成为当前保护耕地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守住耕地红线和基本农田红线,是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基和命脉,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在新形势下,严格划定、特殊保护永久基本农田,是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强化城市发展边界约束,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有效之举;也是倒逼节约集约用地,缓解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之措;更是推进基本农田落地到户,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土地权益的有力保障。而严格规范设施农用地管理、强化耕地保护红线硬约束,既是新形势下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审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要求。 守住耕地红线和基本农田红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要健全机制,落实责任,明确义务。依法保护耕地,既是各级政府的政治责任,也是法定义务。在推进过程中,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主体责任,加强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要履职尽责、协调联动,共同推进主体责任落实;土地执法监督机构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地。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强化特殊保护,并非另起炉灶、再搞一套,而是要立足现有工作基础,根据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依托国土资源“一张图”,充分运用耕地质量调查成果等,进一步摸清底数、查清潜力,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钉牢。当务之急,要做好统筹衔接,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同步推进,与城市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协同开展,与“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做好衔接。 保护耕地是一场不可言败的攻坚战、持久战。各地要科学调整基本农田布局,切实扎紧耕地保护的“篱笆”,强化保护责任,做到应保尽保,给农业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良田沃土、绿色田园。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设施农用地管理视频会议2015年1月5日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我国人多地少,任何时候都要守住耕地红线,守住基本农田红线。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实行特殊保护,扎紧耕地保护的“篱笆”,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设施农业的发展,既要明确其特殊用地政策,又要严格规范用地管理,加强监测督查,对土地违法违规问题动真碰硬、重典问责。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主体责任,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坚定不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将良田沃土、绿色田园留给子孙后代。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作出批示,要求国土资源部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要求,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好,坚决守住耕地和基本农田红线,努力建设绿色田园,确保粮食安全,造福子孙后代。

关于基本农田保护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基本农田保护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保护农村基本农田的意义 当前农村问题是我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基本农田是耕地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人民生活,尤其是广 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在我国人口持续增长,经济建设不可避免要占用部分耕地,粮食生产 不容乐观的形势下,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尤为重要,决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保护好基 本农田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土地保护的局势 中国现有耕地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2020年中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8.1%,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却养活着世界20.1%以上的人口。在这 种背景下,当土地资源进一步受到工业化、城市化的压力,大量的农业用地,尤其是优质 的耕地,被非农建设所占用时,粮食安全必然面临进一步的挑战。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是确保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正确处理解决基本农田保护,不仅要重视数量保护,更 要重视质量保护。 随着改革开放、十一五规划、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跨步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同时,也 带来了一定的消极作用,这其中就包括了对农村基本农田的破坏。城市化向农村扩展,工 业化向农村蔓延,都直接或间接的给农村基本农田保护带来了严峻挑战。 所谓养老保险(或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 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 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同辈群体虽是孩子自发的组织,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班 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赢得孩子的信赖,掌握同辈群体交往的“小秘密”,尤其 要与群体的“小首领”交上朋友。其次通过交谈、游戏、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妥善处理 群体内的矛盾,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孩子对不良社会诱因的“免疫力”。最后通 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闲暇教育,吸引群体成员投身于集体生活, 弥补孩子的亲情缺憾,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 近年来,土地非农化使得我国的有效耕地数量极度减少,使耕地的数量面临着严重的 威胁。在这中间,很大一部分土地的非农化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博弈有关。 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 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

2021年县耕地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Word稿]

县耕地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研 报告 Research Report Objective Basis

调研报告是整个调查工作,包括计划、实施、收集、整理等一系列过程的总结,是调查研究人员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客户需要的最重要的书面结果之一。它是一种沟通、交流形式,其目的是将调查结果、战略性的建议以及其他结果传递给管理人员或其他担任专门职务的人员。因此,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准确分析调研结果,明确给出调研结论,是报告撰写者的责任。以下调研报告内容欢迎参考借鉴! 一、远安县土地与耕地利用现状 1 、土地利用现状。根据远安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分析得出,截止2019年底,全县土地总面积173959.15公顷。其中耕地21544.24公顷(水田13141.7公顷,水浇地1046.13公顷,旱地7356.41公顷),占总面积12.38%.园地3767.06公顷(果园1214.44公顷,茶园584.58公顷,其他园地1968.04公顷),占总面积2.17%.林地134151.5公顷(有林地131236.31公顷,灌木林934.64公顷,其他林地1980.55公顷),占总面积77.12%.草地353.35公顷(天然牧草地0.72公顷,其他草地352.63公顷),占总面积0.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426.68公顷(建制镇951.62公顷,村庄3330.5公顷,采矿用地352.08公顷,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792.48公顷),占总面积3.12%.交通运输用地1414.89公顷(公路用地446.18公顷,农村道路968.71公顷),占总面积0.8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155.65公顷(河流水面1937.1公顷,水库水面656.91公顷,坑塘水面916.3公顷,内陆滩涂373.86公顷,沟| Objective basis | 客观依据- 1 -

市耕地保护落实情况报告

市耕地保护落实情况报告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国务院两个决定等一系列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和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并重的工作方针,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目标,进一步加大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耕地保护责任,不断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和措施,确保了耕地和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保障。 一、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变化情况 二、耕地占补平衡落实情况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在非农业建设用地报批过程中,没有违反规划批地的情况。对个别确需进行规划调整的项目用地,都是严格按照审批权限和程序进行调整。我市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在市国土资源局建立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台账,统一管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五年间期间没有出现超计划使用土地的情况。 四、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情况 我市在确保耕地数量的同时,注重耕地质量建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三是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等工作。我市及时制定方案意见、广泛开展技术宣传培训、认真进行样品采集、田间试验、土壤分析化验、指导农

户科学施肥等工作。积极宣传引导农民进行秸秆还田,特别是进行的小麦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留高茬还田。同时,开展了耕地质量监测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农户施肥情况观测点1000个,国家级农户施肥情况长期监测点160个,耕地地力监测点180个,每年定期对当地土壤肥力进行检测。通过对近年来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我市耕地土壤肥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耕地质量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已步入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五、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 多年来,我市始终把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实行市、县、乡镇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制。每年初,市政府与县区政府、县区政府与乡镇政府、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签订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市考核办对各县区季度、半年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进行平时考核,考核情况纳入年度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分值,对于在年度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县区政府进行表彰奖励。2009年,我市西乡县政府在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成绩显著,被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评为全国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先进单位。 六、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认真开展卫片执法检查 七、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难度日益加大。随着我市土地复垦开发整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可供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且面积大、规模连片、交通方便的未利用地已经很少。与此同时,我市地震灾后重建项目和中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相继进行报批,需要大量的新增耕地用于耕地占补平衡。全市耕地占补平衡难度日益增大。

关于基本农田保护问题的调查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关于基本农田保护问题的调查报告正式版

关于基本农田保护问题的调查报告正 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保护农村基本农田的意义 当前农村问题是我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基本农田是耕地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人民生活,尤其是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在我国人口持续增长,经济建设不可避免要占用部分耕地,粮食生产不容乐观的形势下,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尤为重要,决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保护好基本农田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二、目前土地保护的局势 中国现有耕地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XX年中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8.1%,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却养活着世界20.1%以上的人口。在这种背景下,当土地资源进一步受到工业化、城市化的压力,大量的农业用地,尤其是优质的耕地,被非农建设所占用时,粮食安全必然面临进一步的挑战。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是确保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正确处理解决基本农田保护,不仅要重视数量保护,更要重视质量保护。 随着改革开放、xx规划、我国经济持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环境污染和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结合实例对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环境污染经济学分析治理建议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社会性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对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一户人家在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把屋子周围布置得像个花园。居住环境变得十分幽雅。但实际的得益者并不只限于这户人家.因为邻居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进.此类行为都产生一些没有办法完全收归私有的利益。反过来说,环境被破坏带来的影响也是公共性的。例如,各工厂排放的废

水、废气,建筑工程形成的噪音与尘土飞扬等都污染或破坏了环境,这些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伤害,都没有由污染者或环境破坏者本身负担.这就是环境效益的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性影响导致市场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1.1 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 在健全的产权体系中.市场制度通过价格机制使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但是在产权不明晰情况下,经济活动必然产生经济的外部性。从而导致经济活动中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产生“市场失灵”。由于环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现得相当明显。环境损害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譬如,对大气、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而相应的收益却为造成破坏的市场主体所独享。由于私人成本对社会成本的偏离,私人的最优经济活动水平也必然偏离社会的最优状态,其现实表现就是污染产品生产过多导致污染超标,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假定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气体,对周围的群众造成危害,即具有负的外部性。那就意味着私人成本(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即社会为企业生产所付出的代价)。 1.2 外部经济(或正的外部性) 环境保护行为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市场主体对环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