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浅析自然环境对人的思想的影响课稿

浅析自然环境对人的思想的影响课稿

浅析自然环境对人的思想的影响课稿
浅析自然环境对人的思想的影响课稿

浅析自然环境对人的思想的影响

摘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得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人的思想也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身体素质的好坏、智力素质的高低和性格的类型,从而通过这些因素作用于人的思想。此外,自然环境还影响人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自然环境;思想;影响

人类生活的环境可以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类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自然环境提供人类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物质财富的重要源泉。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的思想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变化也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影响,然而理论界长期重视社会环境的研究,而忽视自然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这一点必须引起学者足够重视。

研究自然环境对人的思想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人的思想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研究自然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对人思想影响的有利因素,规避其消极因素,借助自然环境中丰富有益的教育资源,加强对人思想的引导和教育。

一、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理论

1、自然环境的含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自然一词的解释为:“自然界;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表示理所当然”1;对环境一词的解释:“周围的地方;周围的情况和条件”2。自然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自然环境就是指围绕人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土壤、气候、山脉、河流、矿藏、地理位置等;广义的自然环境指除了人类社会之外的各种自然因素组成的系统。自然环境是形成社会环境的基础,自然环境的水平和状况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环境的水平和状况,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人的思想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影响。本为主要从广义上的自然环境来探讨其对人的思想的影响,而笔者本文所述的人的思想,既包括单个人的思想也包括作为群体的集体思想,如一个民族的思想、一个国家的思想等。

2、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

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归纳人与自然环境关系问题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我们得知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人对自然的恐惧和崇拜、人对自然的改造、人对自然的征服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四个阶段。在远古时代,科学技术知识匮乏,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对自然界知之甚少,人类对自然界充满恐惧和崇拜。随着人类历史的向前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从自然界中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和生产资料,人类逐渐从依附自然变为对自然的控制。在人对自然的征服阶段,人类对自然改造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此时人类对自然改造和征服能力大大增强,但环境问题已引起一些人的关注。到了现代,环境危机深刻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延续,1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增补本,第1668页.

2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增补本,第550页.

人类开始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思想

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留下专门性的著作,相关思想只是散见于其哲学、经济学等著作中。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恩格斯曾说:“但是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地球上打下自己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4。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思想的基本观点: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面对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能运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为人的思想观念的产生、形成和发展都是外部客观环境作用的结果,社会环境决定着人的思想,自然环境环影响人的思想,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自然环境对人的思想的影响

自然环境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对人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然环境为人们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和活动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向前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活动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自然环境通过影响人的身体素质、智力素质、性格等方面来影响人的思想,此外,自然环境还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1、自然环境通过影响人的身体素质来作用于人的思想

自然环境孕育了人类,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为人类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9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83页.

提供了空气、淡水、土壤、光照和适应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自然环境状况对人身体素质好坏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人类文明发展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开发自然的能力低下,一地区自然资源的多寡对当地人们身体素质的好坏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如果一地区动植物资源、淡水资源等生活物质比较丰富,那么处在这种自然环境中的人们体质普遍较好;反之,生活物质匮乏的地区人们的体质发展则会受到不良影响。即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一地区自然资源状况仍对人们的体质发生着重要影响。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发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仍对人们的体质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在世界上,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体质。人类具有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不同的体质形态便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般来讲,热带地区生存的人群体毛较少以便于身体散热,皮肤内黑色素含量较高以免受过强紫外线的伤害;而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们体毛较多以利于保温,皮肤内黑色素较少肤色较浅则因当地太阳光线较弱。而人是否健康长寿也与自然环境的好坏息息相关。有科学研究表明,居住在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的水乡的人多长寿,居住在气候恶劣、过于干旱或寒冷的地区的人多短寿。地理位置的较大变化常常引起“水土不服”的现象,也说明了特定的自然环境造就特定的体质这一观点。

人的身体是人的思想产生和存在的物质载体,离开了这一物质载体,人的思想是无法产生和发展的。而人的身体素质的好坏、体质的强弱,也深刻影响着人们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具有了良好的体质,人们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和体力去学习和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具有了良好的体质,

人们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效果才能得到显著提高,而学习和实践的效果与人们新思想的产生与原有正确思想的巩固密切相关。自然环境影响人的身体素质,而人的身体素质的好坏又影响人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自然环境通过影响人的身体素质从而影响人的思想。

2、自然环境通过影响人的智力素质来作用于人的思想

影响人智力素质的因素有很多,环境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人们的智力素质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而自然环境又是人们生活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系统,探讨人类智力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研究。

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各种营养物质来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这些营养物质为人的智力素质发展提高必要的条件。“民以食为天”,一个人聪明与否,从生理角度看,食物对其有重要影响。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食物,这些食物使人们生存和生长发育得以进行。人类从胚胎发育开始到生命终老,都在接受着这些食物的滋养。一地区自然食物的数量、质量和种类影响着人们的智力发展。仔细观察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的分布位置不难发现,人类早期文明主要发源于河流平原地区,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和相对适宜的气候使得这些地区动植物资源较丰富,良好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人类早期文明。

人的智力发育离不开一些必要的微量元素的摄入,如碘、锌、硒等,这些元素的缺乏或过量都会影响人的智力发展甚至可能危及人的生命。如果一地区食物和饮用水中碘元素缺乏,很容易造成当地居民的甲状腺肿大;锌元素的缺乏,会导致人们记忆力的下降,甚至会引起神经衰弱等疾病。一些元素的过量也会影响人们的智力发育,铅元素过量摄入会引起儿童智

力发育缓慢,思维迟钝,行动笨拙等。克山病是我国分布较广的一种地方病,许多研究证明克山病与当地环境中硒元素的缺乏有关。可见自然环境所提供的食物和水中微量元素的种类和多少,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智力发展。

一个人智力素质的高低对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智力素质的高低影响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数量、质量和速度以及对外界信息的价值判断、筛选取舍和加工利用。一般智力素质高的人接收信息的速度和效率也更快、更高些,对信息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也更强些。人在摄取外界信息后,通过头脑的加工整合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而正确先进的思想只有转化为人的实践才具有现实价值。在思想转化为行动这一过程中,智力素质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不同智力素质的人,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效果不同。

3、自然环境通过影响人的性格来作用于人的思想

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由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那么自然环境在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自然环境对人的性格有没有影响?如果有,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中外许多学者一直在关注和研究这个问题。

早在先秦时期,《管子》一书中就曾记载:“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5。《礼记》中有“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6的记载。希罗多德曾提出“温和的土地产生温和的人物”7的著名言论。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他认为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品性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环5管子·水地

6礼记·王制

7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第844页.

境的影响和作用,其理论虽然过分强调了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他提醒人类注重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考察社会发展,从这个方面来说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哲学家普列汉诺夫指出:“行船的技术确乎不是在草原上发生的,一个没有金属的地方的居民不能发明优于石器的工具”8。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会从事不同的物质生产活动。自然环境通过制约和影响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来作用于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生活在大草原的人们长期受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天长日久的生产活动中慢慢形成了草原游牧民族豪放、粗犷的性格;而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们,会较多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由于土地的不可移动性逐渐形成了世代定居、安土重迁的生活习性,而其性格一般也比草原游牧民族收敛、温和。我国地域广阔,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南方人和北方人其品性有显著差别,南方人一般较温婉、说话语调较柔和,这在南方女子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北方人一般较大方、说话嗓门大,这在北方男子身上尤为明显。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与我国南北方自然条件的差别有密切关系。

人的性格差别与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性格好强心态积极的人,其思想一般比较活跃;性格懦弱心态消极的人,其思想一般比较低沉。人们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良好的性格和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促进个人成就的获8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三联书店,1961,第171页.

得,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增加又促使人们投入到新的学习和实践当中,由此形成人的发展的良性循环。自然环境的差异造成人性格上的差异,作为我们个人来讲,要规避这些不良自然环境对我们思想的消极影响。

4、自然环境还影响人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封建专制统治长期存在,这与我国所处的自然环境状况有一定的联系。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地形复杂,从东到西共分为三大阶梯,既有平原、丘陵,也有山地、高原。从我国的地形分布图可以看到,我国处在封闭的大陆地区,有自然屏障与外界隔绝,发祥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小农经济长期盛行,重农轻商、安土重迁、落叶归根、因循守旧、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且根深蒂固。在世界地图上,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欧洲的地理位置,面向大西洋,地理位置开放,在世界历史上欧洲地区较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较早发展,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开放,易于接受新的事物,追求冒险,猎奇心理较重,这些特点都与欧洲地区所处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中国沿海和内陆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差别较大。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沿海和内陆地区思想观念存在较大差异,下面我们主要探讨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沿海地区靠近海洋,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湿润,雨量相对充沛,地形平坦,平原广布;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地理位置较偏,气候条件大部分比沿海地区差,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广布。沿海和内陆地区地理环境的不同引起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差别。沿海地区人们思想较活跃、

开放、积极,内陆地区人们思想较封闭、保守、陈旧。

自然灾害的发生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里氏震级达8.0级,此次灾害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灾难,成千上万的同胞遇难,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而此次地震也改变了许多人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对亲身经历地震的幸存者而言,更是一次生命的深刻洗礼。党和政府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表现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全国各族人民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无数生命在地震中丧失,无数家园遭到破坏,许多人经过此次灾难深刻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无常从而更加热爱生命、更加珍惜现实生活;也有许多人在灾后产生了许多消极绝望的情绪,精神的无所适从和生活希望的丧失带来巨大的痛苦。

三、现实启示

1、努力规避自然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人的思想的消极影响

自然环境的好坏优劣与否会对人的思想产生不同的影响。优美良好的自然环境能促进人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人积极向上的品格,催人精神奋发,反之,恶劣的自然环境则会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自然环境面前人可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规避自然环境中的许多消极因素对人思想的消极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也越来越高,并且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自然资源对人类发展的地域限制程度在逐渐降低。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逐渐提高,灾后重建措施有力,对经历自然灾害

人群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治疗技术不断发展,许多自然环境中对人思想影响的消极因素人类都可以避免或降低其伤害程度。

2、人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

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但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成了人类需要思考的重大课题。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只有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取得长远有续发展。在十八大报告中,我们党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突出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我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对人思想影响的积极因素,优化自然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加强对人思想的引导和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认为人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其中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变化起着决定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人的思想不可避免地要收到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我们在研究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的时候,离不开对社会环境的研究,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自然环境的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地域差异对人的影响变小了,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笔者在此强调的是,自然环境对人的思想的影响不会也不可能消失,研究自然环境对人思

想的影响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打开我们人类的视野。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增补本.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希罗多德.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4]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三联书店,1961.

[5]罗洪铁,周琪.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研究的再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0(8).

[9]蒋玉娟.浅析自然环境对人的生理发展之影响[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0(6).

[10]吴景初.环境与智力[J].环境保护,1983(11).

[11]曹诗图,黄昌富.正确认识地理环境的决定作用[J].人文地理杂志,1989(2).

[12]王顺顺.自然环境对人性格、心理作用的哲学探析[J].无线音乐·教育前沿,2011(1).

[13]宋正海.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发生发展及其在近现代引起的误解[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9).

[14]张莉.论自然环境与中西方民族性格[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学报,2003(4).

[15]李红梅.浅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思想及其现代意蕴[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1(1).

[16]朱清海.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演化和超越[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

建筑施工对环境影响

建筑施工对环境影响 前言: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加大了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建设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对城市的经济繁荣和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建筑行业也同样面临着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的严重问题。本文对施工流程、保护措施等做了简单分析。 1.掌握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是对整个建设项目的总说明和总分析,是对拟建建设项目或建筑群所作的一个简单扼要、突出重点的文字介绍,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1)建设项目的特点; (2)建设地区的自然、技术经济特点; (3)施工条件; 从环境影响评价的角度来讲,必须要掌握建设项日的概况,只有这样才能为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和累积效应分析以及投产运行进行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建设项目的概况,主要是对建设项目的名称、地点及建设性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平面布局、交通组织以及水、电、气供给,通讯、通风空调,雨、污排水与生活污水处置设施位置、规模等公用工程的介绍。除此之外对于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特征也要做到了解,这包括了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济状况等。 2.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对于民用类建筑施工来说,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原则上是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包括建设项目的类型、性质、规模、开发建设方式与强度、能源与资源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征以及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条件来确定。 2.1工程概况 首先对工程概况、工程一般特征作简介,找出建设项目施工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列出建设项目组成表,为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分析和提出合适的污染防治措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对于分期建设项目,则应按不同建设期分别说明建设规模。 2.2施工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想要了解在民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必须先掌握施工顺序。一般来说分部工程应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主体、后围护,先结构、后装饰”的原则。在组织建设项目按照施工顺序进行施工的同时,会伴随着产生一定的环境效应。工程施工中最常见的环境问题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是噪声振动污染。主要是打桩机、空压机、发电机、振捣棒、电锯等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振动污染。 二、是粉尘污染。水泥、石灰、沙料在搬运、制水泥沙浆、制熟白灰和在石灰堆放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污染及扬尘污染。 三、是烟尘污染。主要是沥青锅在使用时产生的沥青烟的污染和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尘污染。 四、是废水污染。在制熟白灰、水泥沙浆时排放或跑、冒的废水以及湿水等过程中产生的废水。 五、是光污染。在烧电焊时产生光污染。 六、是废气污染。在装饰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木制型材、油漆等粉饰油料、涂料,这些物质挥发出大量的甲醛、甲醇、丙酮等,污染环境。 七、是放射性污染。由装饰材料花岗岩等产生。八是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九是对施工现场周围树木、花草、植被、水源等造成的生态破坏。 2.3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中的环保措施方案分析包括两个层次,首先对项目可研报告等文件提供的污染防治措施进行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及运行的可靠性评价,若所提措施有的不能满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提示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知识框架 考点解析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地形 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明显,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村落的形状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村落集中,且规模较大;而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或山区,村落沿河或谷地伸展,形态多呈带状,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水源 聚落一般都尽量靠近水源,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一般而言,在水源供给充足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给匮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在干旱的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或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气候 降水: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多,植被一般较好,建筑材料多为木竹;降水多,一般也较潮湿,故一些少数民族的竹楼和吊脚楼下部要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降水少的地区住宅屋顶为平顶,建筑材料多为土石,如黄土高原窑洞。 气温:气温高的地区,住宅墙壁薄,房间大,窗户小或出檐远以避免太多的阳光辐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厚,房间小,窗户大,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 风向:冬季寒冷的地区,迎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在我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朝南开,院落布局也非常紧凑。

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地形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地形城市分布区位优势 <200米的平原80%的大城市 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城市 扩展,减少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 利) 热带地区的高原如巴西利亚、亚的斯亚贝 巴 低地湿热,高原凉爽 山区的沿河谷地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但进一步发展受地形 条件制约 气候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①气候影响城市区位 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 影响分布:大部分城市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而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以及过分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城市相对较少。 ②气候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日照与街道方位。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有关。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当地子午线成30°~60°夹角。 风与城市规划。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由于大气环流条件不同,风向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考虑污染大气的企业的布局与风向的关系。其原则是:第一,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第二,、在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风向,将其布局在与对吹风向相垂直的郊外;第三,在无主导风向的地区,将其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对城市的影响 ①影响城市分布 原因: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分布:有优良港湾的海岸地区和大河河口处;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转运点、水运起点和湖岸地区。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 矿产资源对城市的影响 ①依托矿产资源而形成和发展的城市 世界: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德国埃森和杜伊斯堡等。 中国:依托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如内蒙古的包头、四川的攀枝花、安徽的马鞍山等;煤炭工业城市如山西的大同、黑龙江的鹤岗等;依托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如新疆的克拉玛依、黑龙江的大庆、山东的东营等。 ②城市的规模: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 ③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随资源的枯竭需考虑城市的转型,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

建筑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建筑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摘要: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与此同时, 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 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 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 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 关键词:建筑环境影响 1.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 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 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 、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 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 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2 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节能与环境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能源对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的建筑意味着生命, 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仅是导致能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为制造大气污染的元凶。因此, 绿色建筑设计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首先必须注重研制、优化保温材料与构造, 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或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 采用高效热发射材料, 可将大部分红外射线反射回去,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目前,美国已开展大规模生产热反射膜,主要用于建筑节能。此外,还可运用高效节能玻璃, 硅气凝胶———新型节能墙材, 以提高节能效率;其次,研制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力、水力) 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回收装置。 3 绿色建筑的设计观———建筑与气候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使得人类可以用机械空调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 这自然是人类的幸运, 但这种违背气候环境的高能耗建筑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能源代价,同时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污染, 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居者与自然环境人为地分离。因此, 以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大自然是主要的供给者,而辅助设备系统属于其次。因而大部分的照明可以由太阳光提供, 制冷由流动的空气产生, 采暖可以从人体以及办公设备中获得, 这些资源还可以通过其他自然方式补充: 太阳加热, 以风压和太阳浮力产生自然通风, 以水的蒸发产生制冷。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是一种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使用的方法。 4 绿色建筑的技术观———技术与形式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

专题六-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题六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础知识点: 一.地形对农业、聚落和交通的影响 1.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一般而言,不同地形区的农业类型不同,如下表所示: 此外,地势平坦的地区,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农业更易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如我国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而地形崎岖的地方,农业发展的规模将会受到制约,如我国的西南地区。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3.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二.气候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 2.气候变化的原因、危害及其对策 (1)原因:自然原因是太阳的异常活动;人为原因是人口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矿物 能源的使用量加大,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大气的保温效应增强,同时人类过度砍伐森林,致使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3)对策: 三.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水资源的利用 (1)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量。 (2)水资源利用的突出问题——水资源短缺,可按如下 思路分析: (3)我国南北方缺水类型不同:北方因气候较为干旱属水源性缺水,南方则多属于因水污染严重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 (4)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A.开源: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问题;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B.节流:发展节水农业;防止和治理的污染;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提高节水意识。 2.我国土地资源特点、问题及对策 (1)特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耕地比重小且分布不均,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所占比重 较大,土地资源后备储量不足,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 (2)存在问题:非农业用地占用耕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现象严重,导 致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3)对策: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加强建设和保护。 3.我国的能源问题 (1)我国能源问题的现状:①浪费严重,能源短缺。②采煤会引起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③煤、石油燃烧利用率不高,造成大气污染(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产生酸雨,汽车尾气产生光化学烟雾)。④农村使用植物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秸秆不能还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等。 (2)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 ①进口石油采取多元化战略,建立石油储备体系;②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增加石油产量; ③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④稳妥发展核电;⑤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⑥加大技术革新,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洁净煤技术;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⑧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能耗大的工业发展。

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浅析气候对各地族群或聚落的影响 最近在看一本陆元鼎编写《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书籍,其内容采用了以建筑学为主,从社会、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气候地理等角度来分析对中国民居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尤其对其中聚落、单体、气候这一章节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了一定的观后感,在此浅谈气候对各地族群或聚落的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族群或聚落之间发展不平衡,这必然带来适应、利用和改造局部自然气候或环境的许多差异。 西北地区高原多,民族群落多,海拔高,阳光充足,雨水稀少,干旱风大,而且冬天寒冷,经常有沙暴,夏天干热,因此往往单体采用封闭式的空间。即使有院落也很小,采光通风采用天窗或小小的天井,若干个单体互相毗邻。在夏季温和不热的青海省,因冬季需争取日照,所以天井开口较大。 东北地区,冬干开春风大,日照较充足,夏季短暂,冬季严寒,因冬季太阳高度角低,为了争取日照,民居间距较大,多数民居以烧炕取暖(包括做饭)平面紧凑。 华北地区,冬天干燥风大而寒冷,日照充足,夏季炎热,既要注意防寒又要防热,但以防寒为主,典型的实例是北京的四合院,其单体间距较东北地区窄,四合院可毗邻相接,形成邻里街坊。每个四合院有强烈的主轴线,轴线往往是南北方向。四合院主体建筑空间形成坐北朝南的格局,以便争取冬日阳光,达到冬暖夏凉的目的。因此聚落与单体之间形成以南北或东西方向的交通道路。 内蒙古以牧区为主,冬干风大日照好,牧区传统上流动性较大,为了减少各方向的迎风阻力,及节能和防寒,民居平面非常紧凑,形成圆柱体型弧型顶盖中央有采光排气孔洞的帐房。帐房以轻便为主,所以维护结构很轻薄,且为了减少冬日的取暖耗热量,所以尽可能减少与室外大气表面相接触的表面面积。 江南地区海拔低雨水多,城镇水网密集,冬天平均气温虽不太低,但伴有寒风及雨雪袭击,气温会陡降,不过持续时间不长;夏季潮湿闷热,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建筑及要防寒又要防风隔热,以后者为主。建筑单体封闭性不强,需要争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分析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三个方面加以认识。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把握递进的三个观念。第一,自然条件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从事活动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制约作用。例如,耕作农业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较为湿润的或有足够灌溉水源的平原地区,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种植的农作物、生产方式、作物熟制等也不同。第二,人类可以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人类可以并且必需对不利于活动的一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例如,坡地不适宜耕作,改造成梯田就可以耕作了。但是要注意,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是有限度的,例如,较陡的山坡也不适宜建梯田。第三,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在不断加深、利用范围在不断扩展。 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本条“标准”的设计思想是形成以上观念,而不是要系统学习各种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影响。所以,按照案例教学的方法,在自然条件中选择地表形态为案例,并规定学习其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应通过举实际的事例说明,而不要求做纯理论的阐述。 (2)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条“标准”是上一条“标准”的深入,旨在学习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根据一定的自然条件,形成比较稳定的活动方式。但是,自然条件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长期微弱变化的积累,使得自然条件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从而对人类已经形成的稳定的活动方式产生影响。“标准”规定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说明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由于全球变暖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为近些年来地理学家研究的前沿领域。课程标准为了反映地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并紧密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选择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容。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学习本条“标准”时,不必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最好从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给出气候变化资料,以使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还应给出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关资料,以供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全球气候变化狭义地理解成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针对近些年气温增高而提的,并且强调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则是就地理环境的演变而言的。“标准”要求学习全球气候变化,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看待全球变暖的原因,即目前的全球变暖现象,本身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正常体现,当然,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变暖的趋势起了加剧的作用。 (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不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又使自然资源具有社会属性。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还属于历史范畴,表现为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历史阶段)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要素成为自然资源,对同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越来越深化。 本条“标准”基于上面的认识,改变以前高中地理课程系统讲述自然资源的状况,而是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渗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精品】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同步教育信息】 一。本周教学内容: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台风 第四节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本讲学习目标要求: (1)目标要求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台风、泥石流、地震等等)了解台风的危害,加深对台风作为一种常发而又严重的灾害的理解,关注台风,关注环境;台风的预防是认识研究台风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2)树立减灾防灾意识。 (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 1。自然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2.台风的形成及台风灾害的危害、防治 三.具体内容 (一)灾害及其防御 1.气象灾害 (1)台风 概念: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称为飓风)。注意台风四周风向的判别。 形成: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的广阔洋面上,西北太平洋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 危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我国登陆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 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

(2)寒潮 概念: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在秋末、冬季和初春时冷锋南下形成的。 影响范围:只有西藏、云南影响较小。 影响: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秋季、春季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3)干旱—受灾面积最大的一种气象灾害 华北地区的春旱:由于春季降水少,同时气温上升速度快,蒸发量迅速加大,加之春季农业用水量猛增,造成的我国华北地区春季干旱的气象灾害. 江淮地区的伏旱:发生在梅雨之后,由于该地区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出现连续的晴朗、高温的天气形成伏旱.台风的到来可以缓解伏旱. 2.地质灾害-—滑坡和泥石流 3.我国几种灾害性天气的成因、特点及防治 灾害天气地区时间形成原因主要特点综合防治 梅雨江淮地区春末夏初江淮地区,冷暖 气团势均力敌 阴雨连绵-降水多 出现“空梅"—干 旱 降水多—排水 出现“空梅”—引水灌 溉 伏旱长江中下 游地区 7月 梅雨过后,在单 一的副热带高压 控制下 天气酷热少雨、抗 旱任务艰巨 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 形成,可缓解旱情 台风东南沿海夏秋热带海面上形成 的一种强烈的热 带气旋 狂风暴雨 及时预报,作好抗台风 过境准备;建立健全减 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 系;营造沿海防护林, 提高公众灾害意识 春旱华北3~5月夏季风未到降水少,气温回升 快 引水灌溉 夏涝华北6~8月夏季风来得早, 影响时间长,降 水强度大 洪涝灾害 低洼地排水,河流疏浚, 增加入海口 “倒春寒”东部季风 区 3~5月 极地大陆气团势 力强盛 春季出现强低温、 雨雪天气 薄膜覆盖等 寒潮除青藏高 原以外的 广大地区 冬季 强冷空气迅速入 侵 大风、雨雪、冻害, 时间长,范围广, 秋春季危害最大 加强警报,作好防寒准 备

地理环境对南北方建筑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南北方建筑的影响: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 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与南方地区相比,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更为平整,建筑材料相对单一,多是土木之类的材料,人文和民风也比较纯朴、憨厚和粗犷。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我国北方各地民居建筑普遍强调向阳,并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则呈现出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 华北平原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山脉,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7省、市的境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 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有许多古老城市,其建筑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中庭和边角一般会留出尺寸不大、供通风采光用的天井。建筑布局一般呈离散型,各栋单体建筑相对独立。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建筑材料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多数装修比较简单。 四合院是华北平原民宅中最常见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其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但用法极为灵活。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数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隔墙。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其他家庭成员的住房。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黄土高原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青海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黄土高原建筑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建筑材料方面,很少使用砖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墙,装修简单。黄土高原之上还常建有窑洞建筑,总体风格是质朴、敦厚。但在回族聚居地,还建有许多清真寺,它们体量高大,屋顶陡峻,装修华丽,色彩浓重,与一般民间建筑有明显的不同。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兰州商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论文(设计)题目: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学院、系:统计系 专业 (方向):统计 年级、班: 08统计(1)班 学生姓名:陈娟娟 指导教师: 2011 年11 月25 日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摘要 本文开始先阐述人类自起源至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表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自古有之,引出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人类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后,文章主要从各种环境问题入手,分别对当前世界各种严峻的环境问题一一列举,主要是:人口急剧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土地资源、森林资源锐减、矿产资源过度利用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作出详尽的分析论证,又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深切剖析了各种环境问题的起因和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带来的各种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突出文章的主题,呼吁人类爱护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目录 一、摘要 (1) 二、正文部分 (2) 参考文献 (16)

“正文部分”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有人类始即有环境问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自古有之,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环境问题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不断加强的同时,由于社会发展中一些不合理的作法破坏了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的基本规律,造成环境恶化,危及人类生活。要解决已出现的环境问题,预防新环境问题产生,就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按自然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更是社会物质生活正常进行必备的条件,对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起着极大的制约作用。 从古自今,为改造自然,人类不断与自然环境进行着斗争,给环境带来了深刻影响,但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又存在极大的差异。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随着人类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而变化的。 自诞生之日起,人类就必须在已有着几百万物种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激烈的争斗。起初,人类必须在与其他物种共处的居住区内获得自己的位置:随后,在争夺食物与安全的竞争中,人类逐渐占据了上风;不久,人类凭借聪慧的大脑、灵巧的双手以及精巧的工具作为武器和掩护体,人类在与其他动物的竞争中掌握了绝对的优势;至此人类成

地貌对建筑的影响

喀斯特地貌对贵州少数民族建筑的影响 摘要:建筑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与自然连接,融于自然。地貌物质是地貌环境(亦说地貌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筑角度来讲,它又是人们营造建筑物的最基本的材料之一。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大到城市群,小到民居均离不开它。而且建筑景观和建筑文化也因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貌,地貌作为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筑实体和承载者对建筑本身和建筑蕴含的文化层面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建筑、地貌、自然环境、作用、文化 一、引言 自然地貌是自然界长期演化过程中内、外力作用动态平衡的产物,是自然界所赋予的最适合的形态。建筑师在设计时应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对建筑场地的地貌、水文、气候等要素的研究来合理确定场地的合理用途,并在施工时对自然环境予以保护。另外,设计师应善于理解与把握地貌的美学特征及空间意境,使形体设计与意境创造相融合,建造出比自然环境更出色的人工景观。 正如文化源于人类对来自环境和人为两方面的挑战成功地应战—样,建筑与建筑文化作为这种应战的基本内容之一,体现出与环境之间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人类从穴居、巢居发展到以自己的劳动创造生活空间时.建筑景观便有了艺术、审美和文化的特征。从民居到宫殿建筑.从生产作坊到教堂寺观无不表现出生活空间和文化内涵的高度统一。正如古希腊文明安静优美的特征代表了爱琴海地区环境的庄严和美丽,中国儒家文化的中庸、和谐代表了内陆江河流域环境的富饶、封闭—样,建筑景观和建筑文化也因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貌。 二、喀斯特地貌 2.1喀斯特起源 “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的一个地区。(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这里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厚实的石灰岩层。经过长时间的水流侵蚀,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故而地质学家们将这种石灰岩层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 2.2喀斯特简介 喀斯特地形也称为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一般指碳酸盐岩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喀斯特地形的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的俗谚。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目前巴尔干半岛及中国重庆、广西、贵州、云南一带均有喀斯特地形的存在,其中重庆-贵州的武隆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联合国自然遗产。 该种地形地理学家最早在克罗地亚喀斯特高原做有系统的研究,因此又称喀斯特地形。喀斯特是位于斯洛文尼亚西南部河谷以南,并延伸到意大利东北角大城邻近狭长地带的一片高地。因为该地区绝大部份位于斯洛文尼亚境内,所以简述为位于斯洛文尼亚是可以接受的。 2.3喀斯特地貌种类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1.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1. 说出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2. 认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3.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关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 5. 了解生物入侵及其危害,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重点: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难点:概述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展示风光秀美的风景图片,让同学们感受到生物圈的美和自己生活在其中的快乐与幸福。 提问:1. 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可是人类的活动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吗? 2. 人类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哪些方面的?(有利、有害两方面的) 教师:适时介绍三北防护林等,提出应特别关注人类的活动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情况,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人类活动

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展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 探讨人口增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世界人口的增长 人类出现后很长一段时期里,由于人口数量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很有限。19世纪初,世界人口总数达到了10亿;2011年已突破70亿。人口的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我国人口的增长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3“我国不同年代人口数量的一组数据”,感受我国人口的飞速增长,了解人口数量对环境、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 (3)面对人口的迅速增长,我国实行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非常突出。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2. 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呢? (1)请举例说明我们周围有哪些破坏行为? 学生畅所欲言,列举出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教师总结引导:看来我们同学都很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行为也有一定的了解。归纳同学们所列举的例子为这几个方面:

岭南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岭南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一、岭南地区自然环境 岭南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夏季气温高,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因此,太阳辐射热大。此外,广大地区夏长无冬日,粤北、桂北山区有飘雪。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和北风,而夏季主导东南风和南风。台风是东南沿海地区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台风来时常有暴雨,对农业生产、建筑、人畜安全危害极大。本地区雨量充沛,但分布很不均匀,冬季和初春雨少较干旱,2、3、4月多梅雨,湿度大。5、6月是降雨最高峰,有“龙舟水”之称。 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对建筑影响较大。以广东为例,据上述因素,可以将广东居民综合分为四个地区:1、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气候炎热、潮湿,因此,村镇布局和单体居民以解决通风隔热为主。2、潮汕和沿海地区。该地区地大,而夏季气候也是炎热潮湿。因此,建筑物既要有良好的通风和隔热,又要防台风侵袭。3、兴梅客家地区。此处为丘陵山区,山多田少,村落多沿山后布置,不占耕地,气候方面主要防东北寒风,同时也要防台风。4、粤北地区。该地区无台风影响,但冬季寒风大,建筑以防寒保暖为主。另外,地势起伏较大,建筑依山而建,顺应山势。 以海南省为例,该地区分为东南沿海平原地区和西部山区两部分。平原地区多为汉族居民,山区多为黎族和苗族居民,建筑主要以隔热防风为主。 二、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在上述这种气候条件下,解决湿热气候的方法就是要使室内通风,同时也要尽量防止太阳射晒和热量进入室内,以达到综合降温的目的。需要提出的是,炎热地区的降温主要手段是通风和隔热,但两者使用时的要求是不等同的,湿热地区应一通风为主,辅以隔热手段,而干热地区,如新疆戈壁滩地带,则以隔热为主。 在岭南地区的建筑中,考虑解决气候带来的影响,比北方解决御寒、防风问题要繁复得多。举个例子,南方气候炎热潮湿,草木生长快是有利条件,但是,虫害和微生物也滋长迅速,流行性疾病也极易迅速蔓延,如建筑物中最常碰到的就是白蚁。 三、岭南民间传统建筑中适应自然条件的经验和理论 1、通风 根据降温原理,防止太阳辐射的传入,仅能保持室内温度的稳定,仍不能达到降温的目的。只有通过室内外空气对流,加速室内热量散发,带走人体散发的热量,便于人体热平衡,以及降低室温,才能达到有利于居住的条件。 在朝向、引风条件和整体布局豆获得良好条件的前提下,住宅内部通风效果将取决于平面布局。广东民居在总体布局中主要采取梳式布局和密集式布局。在平面布置中采取厅堂、天井和廊道相结合的布局手法来组织自然通风。 在公共建筑中呈现南方风格的,宁南广西体育馆(1966年)是个较好的实例。体育馆平面为矩形,整座建筑采用开敞式设计,屋顶结构开敞,使观众可以看到球形节点网架结构。比赛大厅采用自然通风,三层周围观众台向外都用敞开式窗户,二层外廊通畅,看台观众席座位下的腿部后面木挡板采用中摇式装置,天气炎热时,用脚向后一推,木挡板就成平行状态,凉风就从脚后吹来。这种设计十分适合南方的湿热气候特点。 2、遮阳与隔热 (1)遮阳 遮阳的目的,出遮挡直射阳光降低室温外,还可为墙遮荫、减少辐射热。 岭南民居遮阳处理,有很多方法,出平面采用密集布局方式,缩小建筑空间造成阴影,以达到遮阳效果外,还有下列各种手法: 凹门遮阳。将进门做成凹入形式(称为凹斗门或外凹肚)。 小阳台式遮阳。利用二楼飘出的阳台遮阳避雨。

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所谓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指人们在改造和利用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由此所产生的对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科学发展观在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及顺应当代国际社续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会重视生态保护、资源可持观。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为我们进一步建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1.工程建设实行工程化管理是集约经营的具体体现 工程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我国在以往的建设中,对每个项目都进行规划,有的项目做到作业设计,大部分是根据规划的估算进行资金投入,由各级政府组织施工,最后由国家管部门进行检查验收。果是资金流失投资效果差资金利用率低。由于没有实行工程管理我们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重复建设、多次投资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弊端是不可避免的。现在国家要对生态环境建设实行工程化管理,这就要求严格按照工程管理程序进行,完全纳入工程化管理轨道。 由于这项改革刚提出在认识上没有统一,在操作规范上又没有规程可依,甚至对工程的内涵意义还认识模糊,把政策当成工程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作为一个工程管理项目,从工程本身而言,首先它是一个具体的项目,有设计文件、编制施工文件、投资预算等资料。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工程管理合同制、监理制,工程竣工要由代表业主方进行验收,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对工程实行终身负责制。这就保证了工程建设第一的质量投资目标的实现。 2.建设工程与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理论是我们一切经济工作的理论基础,特别是林业工作更是如此。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主体,从人类社会有了经济活动开始地球的陆地就产生了经济系统任何一个经济系统都脱离不了生态系统,即融入生态系统之中,并依附于生态系统的存在而存在。开生态的经济系统是不存在的,反过来,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存在着经济价值,当人类进入一个生态系统从事经济活动的时候,这个系统也就成了生态经济系统。当今世界(地球陆地)纯生态系统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了。 人类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经济活动,超负荷地破坏了生态系统,也就是使生态失去平衡。因此,我们搞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目标就是要调节这种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目前我国政府实行的“退耕还林”就是这种调整的政策措施, 目的是恢复森林的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地位。 我们搞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恢复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不是就脱离经济活动了呢?我们说不是的,搞生态环境建设不是不要经济。从整个生态经济系统而言其目的是要保证经济稳定、健康、安全地发展,生态县建设就是一个事例。从生态环境建设而言,也是离不开经济,我们所进行的种树、种草也都存在着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认为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是不符合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当今世界存在一个错误的倾向,把陆地生态系统主体———森林给分开了,分经济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的阶段性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的阶段性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断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 1.自然环境对社会整体影响的阶段性 可以把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整体影响分成四个阶段。 (1)采集经济和狩猎经济阶段,人类的衣食住行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度较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界的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制约。只有在少数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人类的生息才比较活跃。 (2)农业社会阶段,栽培的作物,驯化的家畜、家禽是主要生活来源。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可以灌溉的河水,温暖的气温,充足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有些史学家称这个阶段为大河文化时期。亚热带和暖温带中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是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埃及依托尼罗河,巴比伦依托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印度依托恒河与印度河,中国有黄河、长江。 (3)工业社会阶段,煤、石油、水力等能源,铁矿、铜矿等金属资源和航道、港口等交通条件,成为传统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马克思对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受到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有过分析。“劳动生产率总是离不开各种自然条件。那些条件,可以还原为人自己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周围的自然。外界的自然条件,又可以从经济方面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如肥沃的土地和富有鱼类的水等等;劳动手段的自然资源,如汹涌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道,树木,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前一类自然资源有决定作用,在较高的发展阶段,则是后一类自然资源有决定作用”。马克思还列举英国和印度作为拥有两类不同资源的典型。 从自然对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不同影响出发,马克思还对资本主义的诞生环境作了剖析:“资本的母国,不是草木郁然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地方。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由生活所在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刺激他,使他的需要、能力、劳动手段和劳动方式多样化的,并不是土地的绝对丰度,而是它的差异性,它的自然产物的多样性”。 (4)后工业化阶段,新技术产业兴起,生活资料自然资源与劳动资料自然资源对社会的整体影响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整体影响上升。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在环境质量优异的地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课程标准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 存与发展的意义。 ●(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不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又使自然资源具有社会属性。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还属于历史范畴,表现为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历史阶段)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要素成为自然资源,对同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越来越深化。 本条“标准”基于上面的认识,改变以前高中地理课程系统讲述自然资源的状况,而是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渗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2)教学重点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表述自然资源的概念,并举例说明自然资源的分类方法。 ●能够结合人们认识和利用煤炭资源的过程,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能够简要说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读书指导法、组织讨论法。 二、知识结构 第四单元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知识提纲 一、自然资源概述 (一)自然资源概念 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与的总称。 属性:性,性,性,性,性。(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按自然属性分:资源、资源、资源、资源、资源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资源、资源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一)前煤炭时期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能源以、等为主,煤炭的开发利用程度,

绿色建筑对环境影响论文

浅谈绿色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绿色建筑的实质意义,实施绿色建筑的必要性等方面论述绿色建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义,并提出了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绿色建筑;环境;影响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real significance of the green building, green building need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the green building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ut forward reasonable proposals.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environment; impact 中图分类号:tu-0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建筑来源于自然更要反捕自然,面对当今能源与环境两大问题,绿色建筑的推动与发展成为主导趋势,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加大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还有待于全人类集思广益,为绿色建筑体制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宽阔的空间。 1绿色建筑及其价值体系 1.1 绿色建筑的概念与特征 作为一个新兴概念,绿色建筑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虽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都还没有统一的看法与共识。但是,在提倡绿色环保的社会大背景下来理解绿色建筑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具有绿色环保功能的建筑或建筑群。但它又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绿色生活区,一个示范建筑体,它的内涵十分之大。就其概念而言,它是一个很多专业的集成化合作,是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建筑环境的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