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腹内压监测技术_完整版

腹内压监测技术_完整版

腹内压监测技术_完整版
腹内压监测技术_完整版

腹内压监测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备注:总分为45分,每个项目为1分,全过程时间为10分钟,超过10分钟为0分

相关知识

一、经尿道膀胱压力测量腹内压原理

当膀胱容量小于100ml时,膀胱仅为一个被动储蓄库,具有较高的顺应性,类似一个被动

的膈肌,可以传递腹腔内的压力而不附加任何一点来自其自己肌肉的压力。

二、腹内压分级

参照国际腹腔间隙综合症协会(WASCS0)2013年指南

Ⅰ级12-15mmHg,约16.3-20.4cmH2O,腹压无需处理;

Ⅱ级16-20mmHg,约21.7-27.1cmH2O,要严密监护,若已经出现少尿无尿缺氧气道压升高,则采用不同方式减压;

Ⅲ级21-25mmHg,约28.5-33.9cmH2O或Ⅳ级>25mmHg ,约33.9cmH2O一般立即先采用不同方式减压当减压方法行不通,应寻求手术减压;

三、腹内压测量禁忌症

1.尿路梗阻或断裂

2.严重泌尿系统感染

3.膀胱外伤、挛缩

4.神经性膀胱炎

四、腹内压测量适应症(即常见引起腹内压高的原因)

1.脓毒症,如:急性重症胰腺炎、腹膜炎、肠梗阻、肠系膜缺血/坏死、脓毒症且应用6L 以上的晶体或胶体/24h,或8h输血制品>4u

2.内脏受压,如:大量腹腔积液/腹膜透析;腹膜后/腹壁出血;巨大腹腔肿瘤;腹部手术应用张力缝线后;腹裂脐膨出。

3.外科手术,如:术中液体平衡大于6L;腹主动脉瘤修补术;巨大切口疝修复。

4.严重创伤,如:休克液体复苏后;损伤控制剖腹术;腹部或非腹部的多发伤液体复苏需6L以上的晶体或胶体,或8h输血制品>4u;大面积烧伤。

腹内压测定

腹内压测定 腹腔内压力(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是腹腔内在的压力,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重要的生理学参数之一。正常成人IAP0-5mmHg典型ICU病人 5-7mmHg,剖腹术后病人10-15 mmHg脓毒性休克病人15-25mmHg急腹症病人 25-40mmHg监测腹内压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可靠依据,在ICU内常规进行腹内压监测,可准确预测腹腔高压症患者病情变化,及早防治腹腔间室综合症的发生,降低危重患者的死亡率。 腹内高压:是指腹内压持续或反复的病理性升高≧12 mmHg 根据腹内压力不同,IAH可分为四级 I级12-15 mmHg II 级16-20 mmHg III级21-25 mmHg IV级>25 mmHg 适应症 各类腹腔间室综合症(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CS),包括原发ACS、继发ACS、复发ACS。腹腔间室综合症是描述腹内压增高后所导致的心血管、肺、肾、胃肠以颅脑等多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原发ACS是指原发于腹腔盆腔区域疾病而导致的腹腔间室综合征,通常需要外科或放射介入干预。 继发ACS是指非腹腔盆腔区域疾病而导致的腹腔间室综合征。复发ACS是指原发/继发的ACS,经外科或内科处理缓解后重新发展而来的ACS。 腹内高压的常见原因: 1)、创伤和腹腔出血; 2) 腹部手术; 3)、后腹腔出血; 4)、腹膜炎,通常为继发性或复发性(如胰腺炎、复发脓肿); 5)、腹腔镜和气腹; 6)、巨大切口疝修复; 7)、为预防术后切口疝而用尼龙腹带腹部包扎; 8)、需用大量液体复苏时,通常液体量>5升/24小时; 9)、麻痹性、机械性或假性肠梗阻、病情危重的患者,如休克、心肺复苏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严重高血压及外科手术后。 腹内压测量方法: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

腹内压监测操作流程

腹内压监测操作流程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腹内压(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监测操作流程腹内压的监测方法分为: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 直接测量法:即通过腹腔引流管或穿刺针连接传感器进行测压,测量值准确,但为有创,且大多数患者腹腔情况复杂,故临床上少用。 间接测量法:即通过测量腹腔内脏器(如胃、膀胱、直肠、空肠、子宫等)内的压力间接反映腹腔内压力。其中膀胱压相关性好,最简单,重复性最好,也最为常用。(文献表明:在0-70mmHg的范围内,膀胱压与腹内压有良好的相关性。) 如下是膀胱压(urinary bladder pressure,UBP)测量流程。 1、护士仪表:仪表端庄、衣服鞋袜清洁整齐、无各种饰品; 2、核对医嘱:双人核对医嘱单与执行单,核对无误,双签字; 3、查看病例:查看患者病情,是否有膀胱病史、腹部外伤史等,了解患者是否可用UBP代替IAP; 4、评估(病房) 1)了解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自理和合作程度等; 2)评估患者尿管或膀胱造瘘管置管情况; 3)评估有无影响UBP值测量的其他干扰因素,如烦躁不安、机械通气、使用 胸腹带、棉被过重等; 4)取得患者配合; 5)评估有无压力测量模块和连接导线; 6)准备加温NS装置,将50mlNS置入加热,同时准备一个小尿垫在床旁备 用; 7)环境评估: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适宜操作,是否有隐私保护设施 等。 5、(治疗室)洗手,戴口罩 6、准备用物: 精密尿袋1、输血器1、三通1、无菌剪刀1、无菌手套1、20ml空针1、压力传感器1、100mlNS 1、标识1、纱布1 7、操作(病房): 1)携用物至床旁,持执行单核对患者身份(采用两种方式); 2)向患者做好解释,隔帘遮挡,保护隐私,; 3)摆放体位,暴露尿管,并在尿管与尿袋连接处下垫小尿垫; 4)进行快速手消毒; 5)制作“测压尿袋装置”:打开精密尿袋外包装,建立无菌区将三通、输血

颅内压监测.pdf

第一节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指颅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血液)对颅腔壁的压力。颅内压增高是指颅内压持续超过15mmHg(20cmH2O或2.00kPa)。多种重症神经系统疾病,如颅脑创伤、脑血管疾病、脑炎、脑膜炎、静脉窦血栓、脑 肿瘤等,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可使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严重 者出现脑疝,并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颅内压监测对判断病情、指导降颅压治疗 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进行颅内压监测同时应该关注脑灌注压(CPP),为避免 灌注压过高造成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重型颅脑外伤治疗指南建议脑灌注压 不宜超过70 mm Hg,并避免低于50mm Hg,对脑血流、脑氧及脑代谢的辅助监测也 有利于脑灌注压的管理。 【适应证】 颅内压监测指征: (1)颅脑损伤:①GCS评分 3 ~8分且头颅CT扫描异常(有血肿、挫裂伤、脑肿胀、 脑疝或基底池受压); ②评分 3 ~8分但CT无明显异常者,如果患者年龄> 40岁,收缩压< 90 mm Hg(l mm Hg = 0.133 kpa)且高度怀疑有颅内病情进展性变化时,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考虑进行 颅内压监测; ③Gcs 9-12分,应根据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是否需要镇静以及合并伤情况综合评估, 如患者有颅内压增高之可能,必要时也行颅内压监测。 (2)有明显意识障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脑出血以及出血破人脑室系统需要脑 室外引流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实施颅内压监测。 (3)脑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可根据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病情需要及监测需要进行 颅内压监测。 (4)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如合并顽固性高颅压者,可以进行频 内压监测并脑室外引流辅助控制颅内压。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有创颅内压监测 (1)操作方法:根据传感器放置位置的不同,可将颅内压监测分为脑室内、脑实质内、 硬膜下和硬膜外测压(图1)。按其准确性和可行性依次排序为:脑室内导管>脑实质内光纤传感器>硬膜下传感器>硬膜外传感器。 图1 ①室内压力监测:是目前测量颅内压的金标准。它能准确地测定颅内压与波形,便于 调零与校准,可行脑脊液引流,便于取脑脊液化验与脑内注射药物,安装技术较简

测量腹内压

腹内压(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指腹腔内压力,正常情况下为零或接近零,大多数学者研究结果在0-10厘米水柱之间。应在仰卧位呼气末、腹肌松弛状态下进行测量。测量零点与腋中线平行。以下3种方式被认为就是IAP测压方法得金标准: 直接IAP测压:穿刺针直接穿入腹腔测得得压力(例如通过腹膜透析管或腹腔镜); 间接间歇IAP测压:通过测量膀胱内得压力获得; 间接连续IAP测压:通过置放于胃内气囊导管或通过膀胱灌洗连续监测 1 由于膀胱内压与腹内压有较好得相关性,危重病人基本都留置尿管,操作简便, 经留置导尿管测量膀胱内压可间接反映腹内压,故本科采用膀胱内压测量得间接测量法代替腹内压。 具体方法:患者取平卧位排空膀胱后连接三通,注入36-37℃无菌生理盐水50ml ,然后导尿管与测量装置相连,以耻骨联合为零点,垂直标尺旁水柱与零点得距离即为膀胱内压力。 腹内压相关概念 腹内压可分为四级:Ⅰ级:10-14mmHg,Ⅱ级15-24mmHg,Ⅲ级25-35mmHg,Ⅳ级>35mmHg[2]。 2 测量注意事项 2、1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在分离或连接管道及向膀胱内注入生理盐水时避免污染。 2、2 每次测压前排空膀胱,取平卧位,再注入水,因为膀胱容积超过100ml时,膀胱壁顺应性较低,不能精确反映腹腔内压[3]。 2、3 在病人平静呼气末进行测量,应排除引起腹内压增高得外在因素,如胸腹带包扎过紧、棉被过重、频繁咳嗽、人机对抗、病人使用正压机械通气或PEEP、呼吸困难、烦躁、屏气等因素。 3 测量得意义 3、1 腹内压检测对判断病情危重程度得临床意义:各种腹腔脏器器质性病变、机械性肠梗阻、水电解质紊乱、麻醉等因素均可影响肠功能恢复使腹内压增高,持续得腹内压增高可导致腹胀。通过监测腹内压得动态变化,来了解病情得发展及预后起一定得指导作用。腹内压<15mmHg采取密切观察腹内压得变化,不进行特殊处理;腹内压15~25mmHg积极进行胃肠减压使腹内压逐渐恢复正常;腹内压25~35mmHg配合医生早诊断,尽早进行腹部减压术(剖腹探查

腹内压监测操作流程74642

腹内压(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监测操作流程 腹内压的监测方法分为: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 直接测量法:即通过腹腔引流管或穿刺针连接传感器进行测压,测量值准确,但为有创,且大多数患者腹腔情况复杂,故临床上少用。 间接测量法:即通过测量腹腔内脏器(如胃、膀胱、直肠、空肠、子宫等)内的压力间接反映腹腔内压力。其中膀胱压相关性好,最简单,重复性最好,也最为常用。(文献表明:在0-70mmHg的范围内,膀胱压与腹内压有良好的相关性。) 如下是膀胱压(urinary bladder pressure,UBP)测量流程。 1、护士仪表:仪表端庄、衣服鞋袜清洁整齐、无各种饰品; 2、核对医嘱:双人核对医嘱单与执行单,核对无误,双签字; 3、查看病例:查看患者病情,是否有膀胱病史、腹部外伤史等,了解患者是否可用UBP代替IAP; 4、评估(病房) 1)了解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自理和合作程度等; 2)评估患者尿管或膀胱造瘘管置管情况; 3)评估有无影响UBP值测量的其他干扰因素,如烦躁不安、机械通气、使用 胸腹带、棉被过重等; 4)取得患者配合; 5)评估有无压力测量模块和连接导线; 6)准备加温NS装置,将50mlNS置入加热,同时准备一个小尿垫在床旁备用; 7)环境评估: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适宜操作,是否有隐私保护设施等。 5、(治疗室)洗手,戴口罩 6、准备用物: 精密尿袋1、输血器1、三通1、无菌剪刀1、无菌手套1、20ml空针1、压力传感器1、100mlNS 1、标识1、纱布1 7、操作(病房): 1)携用物至床旁,持执行单核对患者身份(采用两种方式); 2)向患者做好解释,隔帘遮挡,保护隐私,; 3)摆放体位,暴露尿管,并在尿管与尿袋连接处下垫小尿垫; 4)进行快速手消毒; 5)制作“测压尿袋装置”:打开精密尿袋外包装,建立无菌区将三通、输血 器、无菌剪刀以无菌技术置入无菌区带无菌手套在无菌区内操作:取下

腹内高压的临床研究

腹内高压的临床研究 腹内压(IAP)升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潜在的致命的并发症——腹腔间隙综合征。为挽救病人的生命,必须知道如何监测腹内压及其相应处理。 1腹内压和腹内高压的定义 1.1 腹内压的定义腹腔间隙综合征世界学会(WSACS)、危重病专家[1]国际组织定义腹内压为:腹腔内的压力就是IAP。像血压一样,IAP的单位用kPa表示。健康成年人休息状态时,IAP通常是0~0.7 kPa,但变化很大[1,2]。体位大小和影响肠蠕动的活动都能暂时升高IAP[3]。以前多次做过腹部手术的病人术后IAP可达1.3 kPa,幸运的是,这些防止外科并发症的升高能自我控制,对机体不会引起长期损害。 1.2腹内高压(IAH)的定义IAP长期或反复达到或超过1.6 kPa被称为腹内高压[1]。长期IAP升高可造成器官和组织不可逆性损害。 根据严重程度、发作速度和症状持续时间可将IAH分为急性和慢性IAH。急性IAH发病迅速,通常是腹部外伤或出血引起,脓毒症或其他危重病也有可能发生急性IAH。慢性IAH发作时间长,可数月到数年,腹壁和腹腔器官渐渐适应变化的腹腔环境[1],慢性IAH可由肝硬变、病态肥胖、卵巢肿瘤和腹膜透析治疗引起。 1.3IAH的分级根据IAP的水平而对IAH分级,Ⅰ级:1.6~ 2.0 kPa,Ⅱ级: 2.1~2.7 kPa,Ⅲ级:2.8~ 3.3 kPa,Ⅳ级:>3.3 kPa。 2IAH对机体的影响 若不及时治疗IAH,IAH可影响整个机体,导致腹腔间隙综合征(ACS)、器官衰竭和死亡。 2.1对静脉系统的影响IAP一旦超过中心静脉压,达1.1~1.6 kPa时,静脉腔下部(IVC)、其他组织、腹腔器官和下肢受压,静脉回流障碍,前负荷下降,后负荷增加[4]。心输出量下降,静脉淤血增加,病人易发生周围水肿、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PE)。 2.2对胃肠系统的影响据证实IAP达2.7 kPa时导致肠血流下降61%,引起酸中毒和局部缺血[2]。伴随肠壁血流下降,损害肠组织,可发生脓毒症、伤口感染和裂开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4]。 2.3对心脏的影响通常IAH病人可有低血压和代偿性心动过速,因胸腔内压增加和IVC受压[2,4],导致中心静脉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假性升高。为IAH病人胸部透视显示膈膜上升,胸内压增加,心输出量下降,进一步降低前负荷,直

颅内压监测概述【最新】

颅内压监测概述【最新】 颅内压监测 一、概述 颅内疾病无论是外伤、肿瘤、脑血管疾病、炎症还是先天性疾病,均可引起颅内高压。(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CH ) ICP增高是临床的常见症状, 它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往往使病情更趋恶化, 临床医生准确获取患者的ICP值, 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显得至关重要。《美国严重颅脑损伤处理指南》中就包括了ICP监测和颅内高压处理等项目,该指南对减少继发性脑损害和促进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颅内压 ( intracranial pressure,ICP ) 即颅腔内压力,临床上在枕骨大孔区和脊髓蛛网膜下腔无梗阻的情况下,常以侧脑室内、小脑延髓池和腰段蛛网膜下隙所测得的脑脊液静水压来表示。正常成人的 ICP为 :0.8,1.8 kPa,当压力>2.0 kPa 持续>5min即为颅内高压。目前在临床上对于脑水肿、高颅压的诊断却大致只能从临床表现、头颅CT或MRI检查、腰椎穿刺和有创颅内压监测等三方面得到提示。靠临床表现(也就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等三主征,以及呼吸心率减慢、血压增高等两慢一高)来诊断颅内压增高显然是有些主观和盲目的,其准确性可想而知;头颅CT和MRI检查虽然是目前公认的直接反映脑水肿和高颅压的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但头颅CT对早期脑水肿却难以显示,MRI检查比较费时,且这两种检查绝大多数都不能在床旁进行(虽然出现了移动CT,但是国内很少医院购买),也不能实施动态续监测,而且检查费用不菲。传统颅内压监测多是通过腰椎穿刺或开颅等有创颅内压监测两种〔腰椎穿刺测定颅内压相对简单,但是在严重高颅压(,350mmH20)时腰椎穿刺 容易诱发脑病而被视为禁忌症〕,有创颅内压监测是通过开颅手术安置监测探头于颅内硬膜外、硬膜下、脑实质内或者脑室内从而达到直接监测颅内压力,间接反映

颅内压监测

第一节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就是指颅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血液)对颅腔壁得压力、颅内压增高就是指颅内压持续超过15mmHg(20cmH2O 或2、00kPa)。多种重症神经系统疾病,如颅脑创伤、脑血管疾病、脑炎、脑膜炎、静脉窦血栓、脑肿瘤等,多伴有不同程度得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可使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严重者出现脑疝,并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颅内压监测对判断病情、指导降颅压治疗方面有着重要得临床意义。进行颅内压监测同时应该关注脑灌注压(CP P),为避免灌注压过高造成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重型颅脑外伤治疗指南建议脑灌注压不宜超过70mm Hg,并避免低于50mm Hg,对脑血流、脑氧及脑代谢得辅助监测也有利于脑灌注压得管理。 【适应证】 颅内压监测指征: (1)颅脑损伤:①GCS评分3 ~8分且头颅CT扫描异常(有血肿、挫裂伤、脑肿胀、 脑疝或基底池受压); ②评分3~8分但CT无明显异常者,如果患者年龄> 40岁,收缩压〈90mm Hg(l mmHg =0、133 kpa)且高度怀疑有颅内病情进展性变化时,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考虑进行颅内压监测; ③Gcs9—12分,应根据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就是否需要镇静以及合并伤情况综 合评估,如患者有颅内压增高之可能,必要时也行颅内压监测。 (2)有明显意识障碍得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脑出血以及出血破人脑室系统需要脑 室外引流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实施颅内压监测。 (3)脑肿瘤患者得围手术期可根据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得病情需要及监测需要进行 颅内压监测。 (4)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如合并顽固性高颅压者,可以进行频内 压监测并脑室外引流辅助控制颅内压。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有创颅内压监测 (1)操作方法:根据传感器放置位置得不同,可将颅内压监测分为脑室内、脑实质内、硬膜下与硬膜外测压(图1)。按其准确性与可行性依次排序为:脑室内导管>脑实质内光纤传感器〉硬膜下传感器>硬膜外传感器。 图1 室内压力监测:就是目前测量颅内压得金标准、它能准确地测定颅内压与波形,便于调零与校准,可行脑脊液引流,便于取脑脊液化验与脑内注射药物,安装技术较简单、无菌条件下,

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增高可引起严重不良后果,常见于颅脑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和脑肿瘤等脑疾病。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eurocritical care unit,NCU)收治的多为急性重症脑损伤患者,难治性颅内压增高(ICP>20mmHg,1mmHg=0.133kPa),且标准治疗不奏效的比例约占20%,病死率高达80%-100%。因此,准确监测颅内压变化,合理确认颅内压干预界值,有效控制颅内压,成为降低病死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关键。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推出《颅内压增高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撰写方法与步骤:按照改良德尔菲法,(1)撰写方案由神经重症协作组组长起草,撰写核心组成员审议。(2)文献检索、复习、归纳和整理(1960至2017年Medline和CNKI数据库)由撰写工作小组(3名神经内科博士)完成。(3)按照2011版牛津循证医学中心(Center for Evidence-based Medicine,CEBM)的证据分级标准,进行证据级别和推荐意见。(4)共识撰写核心组成员3次回顾文献并修改草稿,其中1次面对面讨论,并由组长归纳、修订。(5)最终讨论会于2018年3月23日在云南昆明举办,全体成员独立完成共识意见分级,并进行充分讨论。

对证据暂不充分,但75%的专家达到共识的意见予以推荐(专家共识);90%以上高度共识的意见予以高级别推荐(专家共识,A级推荐)。 一、颅内压监测 (一)颅内压监测指征 证据背景 急性重症脑损伤可导致颅内压增高。此时,经典的临床征象是头痛、呕吐、意识障碍(GCS<8分)等。而快速发展的影像学技术,既可发现颅内病变(大容积脑出血或脑梗死、严重脑挫伤等),又可显示早期颅内压增高征象,如脑组织肿胀,脑沟、脑裂变小或消失,脑室或脑池受压变形,中线结构移位等。 推荐意见 急性重症脑损伤伴颅内压增高临床征象,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严重颅内病变和显著颅内压增高征象时,可考虑颅内压监测,以评估病情、指导治疗(专家共识,A级推荐)。 (二)颅内压监测技术

腹内压监测

一、腹内压监护 腹内压监护是由专业监护人员通过直接或间接测量的手段对腹腔内压力进行监测,以早期发现腹腔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IAH),让病人得到规范化治疗,降低或减轻腹腔间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C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技术。 1.适应症 各类腹腔间室综合症(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CS),包括原发ACS、继发ACS、复发ACS。腹腔间室综合症是描述腹内压增高后所导致的心血管、肺、肾、胃肠以颅脑等多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临床上定义为持续的腹内压大于20mmg(有/无腹腔灌注压小于60mmg),同时伴有IAH相关的新的器官功能障碍/衰竭。原发ACS是指原发于腹腔盆腔区域疾病而导致的腹腔间室综合征,通常需要外科或放射介入干预。继发ACS是指非腹腔盆腔区域疾病而导致的腹腔间室综合征。复发ACS是指原发/继发的ACS,经外科或内科处理缓解后重新发展而来的ACS。 腹内高压的常见原因:1)、创伤和腹腔出血;2)腹部手术;3)、后腹腔出血;4)、腹膜炎,通常为继发性或复发性(如胰腺炎、复发脓肿);5)、腹腔镜和气腹;6)、巨大切口疝修复;7)、为预防术后切口疝而用尼龙腹带腹部包扎;8)、需用大量液体复苏时,通常液体量>5升/24小时;9)、麻痹性、机械性或假性肠梗阻、病情危重的患者,如休克、心肺复苏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严重高血压及外科手术后。 2.常见的腹内压监测方法 常用的腹内压监测法有直接穿刺腹腔测压和经胃、结肠、膀胱、子宫、下腔静脉等间接测压。本节着重讲最简单和重复性最好的间接膀胱压测定(见图7-3-1)。膀胱是一个腹腔内结构,膀胱壁顺应性良好,冲入50-100ml液体可使膀胱成为一个被动蓄水池,膀胱内压力变化可以反映腹内压的变化。 图7-3-1 膀胱压监测装置示意图

腹内压监测技术

中华护理学会 危重病护理文凭课程 成组计划 腹内压监测技术 指导老师:张春艳 组员:XX 四川省人民医院 XX 四川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XX 青海省人民医院 XX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医院 2009年7月15日 内容 1、背景 2、简介 3、腹内压监测的原理和具体实施方法 4、腹内压监测相关问题 5、腹内压监测护理要点 6、意义 7、参考资料 一背景 近年来,腹内压监测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外重症监护病房已常规做腹内压(intra一.abdominal pressure,IAP)监测。李明岳等研究表明重

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病情与腹内压的变化密切相关。梁群等研究表明腹内压监测可成为临床救治中判断严重多发伤病情变化的一项重要可靠的指标圆。腹内压监测应用于危重病人诊断、治疗、肠内营养等方面,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但在护理界,腹内压相关研究少有报道,护理人员对腹内压相关概念、监测方法、影响因素、临床意义等了解不多,在临床应用中常常存在护士认识不足、操作不规范、不善于分析、机械地执行医嘱、不及时提供可靠的数据等问题。本组四位同学因同时对此问题都十分关注,通过朝阳医院RICU 老师的指导和国内外相关资料的查阅,将腹内压监测中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总结,以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 二简介 腹内压是腹腔内的压力,在正常情况下与大气压相等或略高于大气压,任何引起腹腔内容物体积增加的情况都可以增加腹腔内的压力。IAP增高常发生于创伤后或腹部手术后,如腹腔感染、术后腹腔内出血、复杂的复杂血管手术(如肝脏移植)、严重的腹腔外伤伴随脏器肿胀、腹腔内或腹膜后血肿形成、使用腹腔内填塞物止血或抗休克裤、腹腔镜操作中腹腔内充气、急性胰腺炎等。IAP升高达到一定程度后对人体各器官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此时称之为腹腔高压症(intra-abdominal hyperternsion,IAH)。IAH持续一定时间,可导致多个器官功能不全,甚至衰竭,称之为腹腔室隔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后者在临床上表现为严重腹胀、通气障碍、难治性高碳酸血症、肾功能障碍等。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病人很快就会死亡。 三腹内压监测的原理和具体实施方法 (一)原理 腹腔是一个密闭的体腔,前壁由肌肉与软组织组成,后壁由脊椎及腰大肌等组成,上部是膈肌,下方是骨盆及盆底肌肉组织。因此,除前方腹壁有扩展空间外,腹腔容量的扩展性有限。当腹腔内有逐渐增多的积液、积血或肠内有积气、积液时,腹腔随之向外扩张,形成腹部膨出;当腹腔压力急骤增高时,腹壁不能随之迅速扩张,致使密闭腔内的压力增加,腹腔内与腹膜后的脏器、血管受压,同时膈肌向胸腔方向上抬,压缩了胸腔和纵膈的容积,心肺与大血管也都受到影响,进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出现许多症状。因此,腹腔压力的测定是发现ACS

颅内压ICP监测

颅内压ICP监测 【定义】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指颅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以脑脊液压力为代表。ICP持续超过15mmHg,称之为颅内压增高。在神经外科临床中,ICP 增高是导致病人病情恶化、预后不良或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ICP 监测是诊断颅内高压最迅速、客观和准确的方法,也是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早期诊断、判断手术时间、指导临床药物治疗,判断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监测方法】 ⑴创伤性ICP 监测方法 ①脑室内插管法: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是ICP监测的金标准。 ②硬膜外传感法:一般采用非液压传感器直接置于硬脑膜进行ICP监测。 ③光纤探头法:是目前性能较为理想的ICP监测装置。由光导纤维颅内压监护仪、光纤纤维传感器和记录仪组成。 ④蛛网膜下腔螺栓法:此法感染率低,但误差大,临床上较少用。 ⑵无创性ICP 监测方法 ①经颅多普勒(TCD):TCD通过观察颅内压增高时脑血流量改变来估计ICP。 ②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通过建立f~VEP与ICP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推算出ICP。 ③鼓膜移位(TMD) :通过ICP改变时的TMD 值和正常值的差别估算ICP。 ④视网膜静脉压(RVP ) ⑤生物电阻抗法(BI) ⑥前囟测压法(AFP) ⑦其他: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等 【观察及护理】 一般认为正常颅内压在6~15mmHg之间, 以颅内压超过20mmHg作为降颅压的临界值。 ⑴确保监测装置正常:正确连接监测装置,监测前对监护仪进行性能测试,使各部件工作正常,无机械性误差。 ⑵准确监测及动态观察ICP 数值的变化:脑损伤早期,应严密观察ICP数据和波形。正常的颅内压波形较平直、低波幅、稳定的曲线波。在ICP 升高的基础上可以观察到两种较典型的高ICP 波形,A波和B波,A波可能与脑血管突然扩张,导致脑容量急剧增加有关。A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常伴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当颅内压进行性升高,且有A波出现,提示有颅内再出血可能。B波,是一种节律性震荡,B波的出现与睡眠的周期性呼吸有关,没什么病理意义。 ⑶密切观察生命体、意识、瞳孔变化与颅内压的关系,去除影响颅内压监测误差的因素:呼吸道阻塞、引流管阻塞、躁动尿潴留或排便困难等。 ⑷妥善固定监测管道,如脑室引流管应保持适宜高度,保证引流通畅,无菌操作下每天更换引流袋。 ⑸躁动患者适当约束或给予镇静剂。 ⑹根据监护结果指导用药:降颅压治疗中最有效的药物是甘露醇,监护过程中应根据颅内压监护结果,灵活、机动地掌握脱水剂的时间及用量。 ⑺颅内压监测并发症的预防:

ICP颅内压监测第2部分

颅内压,即颅腔内脑脊液的压力,正常为100-150毫米水柱,10-15毫米汞柱。根据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指南p325,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 0.78~1.76kpa(80~180毫米水柱)或40~50滴/min,随呼吸波动在10毫米水柱之内,儿童 压力为0.4~1.0kpa(40~100毫米水柱)。 中文名 颅内压 外文名 ICP 正常 100-150毫米水柱 类型 医学术语 目录 1. 1参考值 2. 2测定 3. 3颅内压增高 4. ?(一)发病原因 5. ?(二)发病机制 6. ?常见症状与体征 参考值 编辑 成人颅内压70-200mmH2O(0.69-1.96KPa) 儿童颅内压50-100mmH2O(0.49-0.98KPa) 测定 编辑 颅内压(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上所产生的压力,又称脑压。由于存在于蛛网膜下腔和脑池内的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并于脑室和脊髓腔内蛛网膜下腔相通,所以脑脊液的静水压就可代表颅内压,通常以侧卧位时颅脑脊液压力为代表。穿刺小脑延髓池或侧脑室,以测压管或压力表测出的读数,即为临床的颅内压力。这一压力与侧卧位腰椎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力接近,故临床上都用后一压力为代表。正常颅内压,在侧卧位时,成人为0.7~2.0kPa(5~15mmHg),儿童为0.5~1.0kPa(3.5~7.5mmHg),此压力比平卧位时侧脑室的最高点要高。坐位时腰穿压力可达3.3~4.0kPa(25~30mmHg),但这压力比坐位时侧脑时的最高点要底。这是因为颅脊髓腔虽然是一个闭合的空腔,但并非闭合得绝对严密,在枕骨大孔及颈静脉孔处都受到外界大气压的影响。另外采用的测压方法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这一现象说明颅内压与单纯的脑脊液静水压是不同的。颅内压对静脉压

颅内压的监测

颅内压(ICP)监测 适应症: 1、有颅内出血倾向者 2、有脑水肿倾向者 3、术前已有颅内压增高者,如梗塞性脑积水需行脑室外引流者。 方法: 1、植入法。经颅骨钻孔或经开颅手术将微型传感器置入颅内,使传感器直接与颅内某些间隙或结构接触而测压。 2、导管法。在颅腔内的脑池、脑室或腰部蛛网膜下腔放置导管,将传感器与导管连接,使导管内的脑脊液与传感器接触而测压。 有创ICP监测 虽然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为ICP变化提供重要信息,但在危重病人,ICP升高的一些典型症状和体征,有可能被其它症状所掩盖,而且对体征的判断也受检测者经验和水平的影响,因此是不够准确的。判断ICP变化最准确的方法是进行有创的ICP监测,实施的指征为:①所有开颅术后的病人;②CT显示有可以暂不必手术的损伤,但GCS评分<7分,该类病人有50%可发展为颅内高压;③虽然CT正常,但GCS<7分,并且有下列情况二项以上者:①年龄>40岁;②收缩压<11.0kPa;③有异常的肢体姿态,该类病人发展为颅内高压的可能性为60%。 有创ICP监测的方法 (1)脑室内测压:在颅缝与瞳孔中线交点处行颅骨钻孔并行脑室穿刺,或在手术中置入细硅胶管,导管可与任何测压装置相连接。作者习惯通过DOME与血流动力学监测仪的测压系统相连接,结果非常满意。为便于引流脑脊液,可在DOME前端连接一个三通。如果没有电子测压装置,则改用玻璃测压管测压。 脑室内测压最准确,且可通过引流脑脊液控制颅内压,但有损伤脑组织的风险,在脑严重受压而使脑室移位或压扁时也不易插管成功。此外,导管也容易受压或梗阻而影响测压的准确性。

脑室内测压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感染,因此管道内必须保持绝对无菌并防止液体返流。 (2)硬膜下测压:即将带有压力传感器的测压装置置于硬脑膜下、软脑膜表面,可以避免脑穿刺而损伤脑组织,但准确性较脑室内测压差,感染仍是主要风险。 (3)硬膜外测压:将测压装置放在内板与硬膜之间,无感染风险,但准确性最差。 (4)腰穿测压:在急性ICP升高,特别是未做减压术的病人不宜采用,因有诱发脑疝形成的可能。一旦脑疵形成后,脊髓腔内压力将不能准确反映ICP。 ICP的正常范围为0.80~1.6kPa,2.0kPa即被认为ICP增高,达到2.67kPa是临床必须采取降压措施的最高临界,这时脑容量极少的增加即可造成ICP急剧上升。对具体病人来说,容积-压力关系可以有所不同,并取决于脑容量增加的速度和颅内缓冲代偿能力。作为对这种脑顺应性测试的一种方法,可以向蜘蛛膜下腔内注入或抽出1ml液体,如 ICP变化>0. 4kPa,即表示颅压缓冲机制已经衰竭而必须给予处理。正常的颅内压波形平直,在ICP 升高的基础上可以观察到两种较典型的高ICP波形。一种为突然急剧升高的波,可达6.67~13?33kPa并持续5~20min,然后突然下降,此称A型波。A型波可能与脑血管突然扩张,导致脑容量急剧增加有关。A型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常伴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一种为每分钟急剧上升到2.67kPa的波型,称为B型波。B型波的确切意义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为 A型波的前奏,提示脑顺应性降低。但也有人认为B型波可能与呼吸有关,而无特殊重要意义。 无创ICP监测 虽然目前临床多采用有创方法监测颅内压,如硬脑膜外测压、

测量腹内压

腹压(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指腹腔压力,正常情况下为零或接近零,大多数学者研究结果在0-10厘米水柱之间。应在仰卧位呼气末、腹肌松弛状态下进行测量。测量零点与腋中线平行。以下3种方式被认为是IAP测压方法的金标准: 直接IAP测压:穿刺针直接穿入腹腔测得的压力(例如通过腹膜透析管或腹腔镜); 间接间歇IAP测压:通过测量膀胱的压力获得; 间接连续IAP测压:通过置放于胃气囊导管或通过膀胱灌洗连续监测 1 由于膀胱压与腹压有较好的相关性,危重病人基本都留置尿管,操作简便,经留置导尿管测量膀胱压可间接反映腹压,故本科采用膀胱压测量的间接测量法代替腹压。 具体方法:患者取平卧位排空膀胱后连接三通,注入36-37℃无菌生理盐水50ml ,然后导尿管与测量装置相连,以耻骨联合为零点,垂直标尺旁水柱与零点的距离即为膀胱压力。 腹压相关概念 腹压可分为四级:Ⅰ级:10-14mmHg,Ⅱ级15-24mmHg,Ⅲ级25-35mmHg,Ⅳ级>35mmHg[2]。 2 测量注意事项 2.1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在分离或连接管道及向膀胱注入生理盐水时避免污染。

2.2 每次测压前排空膀胱,取平卧位,再注入水,因为膀胱容积超过100ml时,膀胱壁顺应性较低,不能精确反映腹腔压[3]。 2.3 在病人平静呼气末进行测量,应排除引起腹压增高的外在因素,如胸腹带包扎过紧、棉被过重、频繁咳嗽、人机对抗、病人使用正压机械通气或PEEP、呼吸困难、烦躁、屏气等因素。 3 测量的意义 3.1 腹压检测对判断病情危重程度的临床意义:各种腹腔脏器器质性病变、机械性肠梗阻、水电解质紊乱、麻醉等因素均可影响肠功能恢复使腹压增高,持续的腹压增高可导致腹胀。通过监测腹压的动态变化,来了解病情的发展及预后起一定的指导作用。腹压<15mmHg采取密切观察腹压的变化,不进行特殊处理;腹压15~25mmHg积极进行胃肠减压使腹压逐渐恢复正常;腹压25~35mmHg配合医生早诊断,尽早进行腹部减压术(剖腹探查术)避免了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提高了抢救成功率;腹压>35mmHg 者,均发生了多器官功能障碍,预后较差。 3.2 腹压监测对危重病人早期肠营养的指导作用:近年来提倡危重病人早期肠营养,但在实施过程中,因不适合的肠营养,导致腹胀、腹泻等并发症,本院通过监测腹压发现,腹压增高的病人,过早给予肠营养极易导致腹胀、腹泻等并发症,最后导致肛周皮肤湿疹,糜烂而不得不被迫停止肠营养的实施,因此,本院一般监测到腹压>15mmHg,并出现胃肠功能不全时,暂停肠营养。

测量腹内压

测量腹内压

————————————————————————————————作者:————————————————————————————————日期:

腹内压(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指腹腔内压力,正常情况下为零或接近零,大多数学者研究结果在0-10厘米水柱之间。应在仰卧位呼气末、腹肌松弛状态下进行测量。测量零点与腋中线平行。以下3种方式被认为是IAP测压方法的金标准: 直接IAP测压:穿刺针直接穿入腹腔测得的压力(例如通过腹膜透析管或腹腔镜); 间接间歇IAP测压:通过测量膀胱内的压力获得; 间接连续IAP测压:通过置放于胃内气囊导管或通过膀胱灌洗连续监测 1 由于膀胱内压与腹内压有较好的相关性,危重病人基本都留置尿管,操作简便,经留置导尿管测量膀胱内压可间接反映腹内压,故本科采用膀胱内压测量的间接测量法代替腹内压。 具体方法:患者取平卧位排空膀胱后连接三通,注入36-37℃无菌生理盐水50ml ,然后导尿管与测量装置相连,以耻骨联合为零点,垂直标尺旁水柱与零点的距离即为膀胱内压力。 腹内压相关概念 腹内压可分为四级:Ⅰ级:10-14mmHg,Ⅱ级15-24mmHg,Ⅲ级25-35mmHg,Ⅳ级>35mmHg[2]。 2 测量注意事项 2.1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在分离或连接管道及向膀胱内注入生理盐水时避免污染。

2.2 每次测压前排空膀胱,取平卧位,再注入水,因为膀胱容积超过100ml时,膀胱壁顺应性较低,不能精确反映腹腔内压[3]。 2.3 在病人平静呼气末进行测量,应排除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外在因素,如胸腹带包扎过紧、棉被过重、频繁咳嗽、人机对抗、病人使用正压机械通气或PEEP、呼吸困难、烦躁、屏气等因素。 3 测量的意义 3.1 腹内压检测对判断病情危重程度的临床意义:各种腹腔脏器器质性病变、机械性肠梗阻、水电解质紊乱、麻醉等因素均可影响肠功能恢复使腹内压增高,持续的腹内压增高可导致腹胀。通过监测腹内压的动态变化,来了解病情的发展及预后起一定的指导作用。腹内压<15mmHg采取密切观察腹内压的变化,不进行特殊处理;腹内压15~25mmHg积极进行胃肠减压使腹内压逐渐恢复正常;腹内压25~35mmHg配合医生早诊断,尽早进行腹部减压术(剖腹探查术)避免了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提高了抢救成功率;腹内压>35mmHg者,均发生了多器官功能障碍,预后较差。 3.2 腹内压监测对危重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的指导作用:近年来提倡危重病人早期肠内营养,但在实施过程中,因不适合的肠内营养,导致腹胀、腹泻等并发症,本院通过监测腹内压发现,腹内压增高的病人,过早给予肠内营养极易导致腹胀、腹泻等并发症,最后导致肛周皮肤湿疹,糜烂而不得不被迫停止肠内营养的实施,因此,本院一般监测到腹内压>15mmHg,并出现胃肠功能不全时,暂停肠内营养。

颅内压监测的意义

颅内压监测的意义 DataTime:2009-3-24 19:41:10 颅内压监测的意义 1、什么是颅内压? 颅内压系指颅内容物对颅腔壁上的压力,它是由液体静力压和血管张力变动的压力两个因素所组成的,通过生理调节,维持着相对稳定的正常颅内压。 通常以侧卧位时颅脑脊液压力为代表。穿刺小脑延髓池或侧脑室,以测压管或压力表测出的读数,即为临床的颅内压力。这一压力与侧卧位腰椎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力接近,故临床上都用后一压力为代表。 正常颅内压,在侧卧位时,成人为0.7~2.0kPa(5~15mmHg,80-180mmH2O),儿童为0.5~1.0kPa(3.5~7.5mmHg,25-30 mmH2O),此压力比平卧位时侧脑室的最高点要高。坐位时腰穿压力可达3.3~4.0kPa(25~30mmHg),但这压力比坐位时侧脑时的最高点要底。 2、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颅内三大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其总容量是近于恒定不变的,因此,颅内压在正常范围内的调节就成为脑血流量和脑脊液之间的平衡,其中一个体积增加,需要另一个体积缩减来协调。当某种原因导致颅内容物增加而不能用其它部分减少来代偿时,就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颅内压增高的情况常见有四种。 2.1脑组织增加:脑组织对各种损伤性因素出现反应性水肿,包括血管源性脑水肿、细胞毒性脑水肿和间质性脑水肿。 2.2脑脊液增加:脑脊液分泌增加、脑脊液循环受阻以及脑脊液吸收障碍都会导致颅内脑脊液增多,颅内压增高。 2.3颅内血液容积增加:颅内动脉和静脉血压增高都会造成颅内压增高,以颅内静脉压增高对颅内压影响较大。如:颅内静脉病变造成静脉回流受阻可以引起颅内血液容积的增加,导致颅内压增高。 2.4颅内出现新的成份:出现占位性病变,使得颅内容物增多,也会使颅内压增高。这种情况包括脑肿瘤、脑脓肿、脑内血肿、肉芽肿和寄生虫病等。 3、颅内压增高的临床症状? 颅内压增高有三大主征: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3.1 头痛:头痛呈持续性,以前额为重,卧位和用力时明显。 3.2 呕吐:一般不伴恶心,多在清晨空腹或剧烈头痛时出现,有时呈喷射状。 3.3 眼底变化:①静脉迂曲;②视乳头水肿、渗出和出血。 3.4 抽搐:急性颅内压增高或颅内压增高的后期频繁出现抽搐,可为局限性发作或全身发作。 3.5 外展神经麻痹:出现一侧或双侧外展神经麻痹。 3.6 意识障碍:由于大脑皮层缺氧和脑干网状结构受损,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3.7 瞳孔变化:早期瞳孔缩小或忽大忽小。当脑干损害时出现变大,且固定不变。 3.8 肺水肿:由于中枢神经血管调节障碍,出现肺水肿。 3.9 生命体征变化:早期血压升高,晚期血压下降。急性颅内压增高还可以伴有心率减慢和呼吸不规整。 4、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颅内压增高持续时间较久,可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功能紊乱和病理改变。颅内压增高到一定水平时,可严重影响脑的血流量,致使脑缺血、缺氧而产生脑水肿,进一步加重颅内压增高,脑组织受压移位而发生脑疝;亦可压迫或破坏下丘脑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引起急性消化道溃疡、穿孔、出血等。严重颅内压增高还常并发肺水肿等并发症。若脑组质变形使脑血管受到影响时,颅内压增高超过3. 33kPa(25mmHg )即可引起严重的后果,甚至造成脑死亡。主要有六大危害: 4.1 颅内压增高对脑血流量的影响:正常成人每分钟约有1200ml血液进入颅内,这个数值较为恒定,它是通过脑血管的自动调节来完成的。脑血流量与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成正比关系;与脑血管阻力成反比关系。目前一般认为柯兴氏反应的出现,与其说是对颅内压增高时脑缺血的代偿反应,倒不如说是对严重颅内压增高的信号表现。出现柯兴氏反应,说明脑血流量自动调节已濒于丧失,病人处于危急状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