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基层创新党建工作制度汇编

基层创新党建工作制度汇编

目录

1.关于建立街道(镇)领导干部驻村(社区)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实施意见

2.中共XX区委关于全面加强党建促进基层建设工作的意见

3.关于推进基层治理加强基层党建的意见

4.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

5.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通知

6.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

7.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

8.四议两公开制度

关于建立街道(镇)领导干部驻村(社区)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密切党群

干群关系的要求,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根据省委办公厅《关于建立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意见》和市委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核心,以直接联系为主要方式,以了解群众、学习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为任务,在深化原有挂钩联系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行街道(镇)领导干部驻村(社区)普遍直接联系群众,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富裕、美丽、文明、幸福XX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基本原则

建立街道(镇)领导干部驻村(社区)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最直接、全覆盖、常态性、制度化”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联系群众更直接。街道(镇)领导干部要带队走进村(社区),直接联系最基层的群众,面对面与群众交流,听取意见,了解实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进群众感情。

(二)坚持联系群众全覆盖。全区街道(镇)党政领导干部全部参与,确保全区所有村(社区)都有街道(镇)领

导干部驻点直接联系。

(三)坚持联系群众常态化。坚持固定联系人员、固定联系时间、固定联系地点,确保驻村(社区)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常态化。

(四)坚持联系群众制度化。建立健全队伍人员、考勤登记、问题处理、调查研究、考核督查等配套制度,确保直接联系服务群众规范有序,形成长效机制。注重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加强改进优化,逐步形成完善的工作制度。

三、主要内容

(一)驻点联系的任务

1、宣传政策法规。广泛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宣传省、市、区、街道(镇)在推动改革发展过程中制定的各种惠民利民政策,帮助群众领会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精神,指导村(社区)和群众按照党的要求开展工作,增强他们对基层党组织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2、掌握村情民意。通过进村入户、调查摸底、积极参加村(社区)“两委”班子联席会议和党群联席会议等,全面掌握所驻村(社区)及其群众的学习、思想、工作、生活的基本情况和动态信息,为开展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引。

3、联络群众感情。通过定期直接联系、接待群众,面对面与群众谈心交流、入户走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沟通思想,增进理解,拉近距离,联络感情,形成和谐融洽的党群干群关系。

4、解决简单问题。对于群众反映的、可以当场解决的

简单问题,当场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做好解释工作,并建立问题处理机制和工作台账,按正常程序和渠道办理。

(二)驻点联系的人员

1、联系责任人。街道(镇)党政班子成员、人工委副主任(人大副主席)等领导干部为直接责任人,每人固定联系1-2个村(社区);根据工作需要,其他副科级以上干部也可以直接联系村(社区)。村(社区)较多的街道(镇),由1名领导干部固定联系1个或2个村(社区);村(社区)较少的街道(镇),由1名以上的领导干部共同联系1个村(社区)。要结合领导干部分工和各村(社区)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联系点,地域面积、经济总量、人口规模较大的村(社区)和情况复杂、问题矛盾突出的重点村(社区)由街道(镇)党政主要领导直接联系。联系点应保持相对固定,不得随意改动。街道(镇)领导干部人员调整变动的,应及时配备,并做好对接。

2、主体团队。每个村(社区)都要安排1个成员相对固定的驻点团队,由街道(镇)党(工)委统筹组建,成员包括区有关单位设在街道(镇)的直属机构和街道(镇)机关、所属站所等部门负责同志或党员干部,驻街道(镇)的区级和镇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街道(镇)要根据每个村(社区)的大小等实际情况具体确定工作团队的人数,一般不少于5人;1名领导固定联系2个村(社区)的,要分别组建团队;每个团队指定一名街道(镇)机关同志(原则上为团队成员)担任团队联络员,负责做好团队的

联系记录、汇总、上报和办理结果反馈,团队成员之间,以及与村(社区)的沟通联系等工作。团队成员中,区有关单位和街道(镇)机关同志每次都要随街道(镇)领导干部参加活动;“两代表一委员”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固定分配到村(社区),每年轮值参加若干次活动。

3、辅助团队。每个村(社区)都要组建1个辅助团队,配合主体团队做好服务联络等各项工作。辅助团队成员为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村(社区)其他工作人员,驻村(社区)各类服务中心(站)、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的负责同志,市、区驻村干部,驻村(社区)法律顾问以及各类志愿者等。要确定一名“两委”干部或其他合适人选担任辅助团队的联络员,做好与街道(镇)的沟通联系,汇总、上报和反馈应该由村(社区)解决的问题,并做好辅助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联系。辅助团队的主要职责是事前进行宣传,告知群众主体团队到来的时间、地点,注意收集社情民意、动态信息;事中做好引领带路工作,帮助主体团队人员联系群众;事后做好跟踪落实工作,保证主体团队确定的事情落到实处。

(三)驻点联系的时间和地点

1、联系时间。全区街道(镇)领导干部驻村(社区)普遍直接联系群众的时间统一安排在每周星期三。除急难险重情况外,区、街道(镇)原则上不在统一驻点日安排重要会议和大型活动。若遇国家法定节假日或有重要会议、大型活动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的,驻点时间应顺延一天。个别街道

(镇)领导干部因故确实无法参加当日活动的,可另行安排时间。根据基层实际情况,建立“民情夜访”制度,每周安排一个晚上到村(居)民家中座谈交流,与群众谈心交心,了解群众思想状况,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开展联系服务工作。

2、联系地点。一般安排在村(社区)行政办公楼开展工作,有条件的村(社区)应整合所属各类管理服务中心(站、室),作为团队接待群众的固定场所。工作房间可充分利用村(社区)全程为民服务代理站等,尽量做到节俭、一室多用,并保持相对固定,不随意改变。各街道(镇)要采取有力措施帮助村(社区)完善和解决办公场所,为驻点联系工作提供场所保障。

(四)驻点联系的方式

1、接待群众。街道(镇)领导干部及团队成员要面对面接待群众,确保想见街道(镇)领导、想反映情况的群众全部受到接待,不能拦截、设置障碍,不能有选择性地接待,确保“全覆盖接待”。对于反映情况的群众较少的,可由联络员在固定工作房间接待、做好记录,其他人开展入户走访。

2、走访群众。团队成员要分片走访群众,力争每户村(居)民、个体工商户和每个驻村(社区)单位每年至少走访1遍,确保“全覆盖走访”,外出和外来人员应尽力联系。对于居住人口众多的大村(社区)、特大村(社区),可区分重点,全面发放群众联络卡、民情调查表、公布联系方式等形式了解情况,接受群众“约谈”反映情况;重点走访党员、村(居)民代表、老干部、骨干企业家,确保全面掌握

社情,了解民意,联络民情。鼓励实施村(社区)干部、党员、代表联系农(居民)户制度,尽可能发挥基层作用,使联系更广泛,效果更突出。

3、慰问群众。街道(镇)领导干部慰问的对象今后固定在直接联系的村(社区),除每年春节、七一等节日开展慰问外,平时遇到重大困难等情况也要上门慰问。

4、征询意见。街道(镇)出台重要政策和重要工作部署前,领导干部要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方式,广泛征询直接联系的村(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五)驻点联系的管理措施和纪律

1、发布联系公告。街道(镇)、村(社区)要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广泛宣传,让广大群众知晓,发动群众参与和支持。重点要公开驻点联系群众的团队人员、时间、地点等信息,可通过制作联络卡、广播、发送手机短信等形式公开,方便群众随时联系。

2、建立工作台账。每个团队每次驻点联系群众后,驻点的街道(镇)领导和联络员都要及时集中各人了解的情况,梳理群众反映的问题,逐一建立民情档案、问题台账,按程序作出处理,由专人跟踪办理情况。对办理完毕的问题,及时反馈办理结果,并将处理结果通过村(社区)公开栏等途径向群众反馈。

3、记好驻点日志。每次驻点开展活动都要记好工作日志,准确记录每次驻点联系工作的基本情况和联系户的具体情况。要将每次驻点联系的时间、地点、联系的党员群众、

党员群众的情况、反映的问题等一一记录。同时,对直接联系过的每一户村(居)民、个体工商户或每个驻村(社区)单位,分别记录他们的详细情况,并随时更新动态信息。

4、严肃驻点纪律。街道(镇)驻村(社区)领导及团队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工作纪律,按照制度要求扎实开展工作。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区委有关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要求,不给基层增加任何负担,树立党员干部亲民、爱民、为民、利民的良好形象。

四、组织领导

(一)落实工作责任制。深入推进街道(镇)领导干部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工作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大创新成果,是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载体,更是省委推进大抓基层的重大部署。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组织书记要亲自抓,建立责任分级负责机制,形成一种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区委承担直接联系群众的统筹部署督导责任,统一部署全区直接联系群众工作,统筹全区力量,把更多的资金、资源投向基层,督查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解决存在问题,做好各单位开展工作情况的考核评价工作;街道(镇)党(工)委承担直接联系群众的主体责任,要提高认识,调动街道(镇)部门和干部积极性,精心组织开展联系工作。街道(镇)每月至少召开1次会议,根据收集上报的村情民意,进行综合分析,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理清工作思路,研究措施对策,以解决联系服务群众

“最后一公里”问题;村(社区)党组织承担直接联系群众的承接责任,积极做好辅助工作,事前收集情况,事中主动配合,事后跟踪落实;区直部门要主动配合区领导和街道(镇),重点解决跨街道(镇)、跨层级、跨部门的问题。组织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定期开会研究和完善制度,及时掌握驻点联系工作进展情况,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协作,整合人力物力财力保障驻点联系工作顺利开展。

(二)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区、街道(镇)、村(社区)三级联动协调机制,形成区几套班子领导干部挂街道(镇)办点为表率、区直部门党组织挂点联系为纽带、街道(镇)领导干部为驻点直联为主体、村(社区)“两委”干部常驻辅助为补充的工作格局,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切实构建起全方位、零距离的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区领导要依托党代表工作室,定期开展组团式服务。区直部门党组织要深化党员社区服务积分制,定期到点开展联系群众活动。同时,要整合有利资源,继续深化党员志愿者服务、红帽子行动、全程为民服务代理制度,充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加强督促检查和宣传引导。要加强对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指导。区委组织部要会同纪检监察机关、农业和民政等部门,每季度组织一次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驻村(社区)联系群众制度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重点是检查村(社区)驻点联系场所落实情况、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联系情况、驻点日

志记录情况、问题台账及处理情况等,及时发现和解决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做好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情况的评价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综合运用村级基层组织管理平台、微博、微信和宣传栏等方式及时宣传驻点联系工作情况,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注重从驻点联系工作中选树先进典型,总结经验做法,推动驻点联系工作深入开展。

中共XX区委关于全面加强党建促进基层建设

工作的意见

为进一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构建抓基层打基础工作机制,协调推进基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根据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大抓基层的部署,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惠民利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根本出发点,以乡风文明创建、民主法治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和经济健康发展为重点,推进基层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通过全面加强党建,促进基层建设,强化基层治理,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为建设政治更清明、经济更繁荣、文化更先进,环境更优美、社会更和谐的潮州“首善之区”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系统推进。立足大党建格局,注重基层工作的整体性、协同性,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思想道德、民主法治、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和经济建设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2、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基层存在的主要矛盾,突出问题导向,制定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创建活动,确保突出问题有效解决,基层面貌得到改善。

3、坚持立足实际。充分考虑基层实际情况和承载能力,激发基层动力,调动基层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真正办成一批好事实事,让广大群众得实惠。

4、坚持示范引领。坚持实用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成熟一个推进一个,打造一批示范点,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基层建设各项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三)主要目标。围绕全面加强党建促进基层建设的主题,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基层各项工作的落实。从今年开始,开展为期3年的“基层建设年”和“文明镇街、文明村居”创建活动,整合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基层,引导、服务、保障基层各项工作的开展,着力破解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经济发展、基层民生保障中的各类问题,改变基层落后面貌,力促基层建设上水平。至2017年,力争实现全区所有街道(镇)都达到“文明镇街”标准,并建成一批示范街道(镇);力争所有的村(社区)都达到“文明村居”标准,并建成一批示范村(社区)。

具体要达到以下目标:

——乡风文明。乡风民风淳朴,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行为规范进一步提高,基层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进一步弘扬。

——社会和谐。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效落实,依法办事的观念普遍加强,“三资”交易平台规范化,人民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基层生产生活环境更加平安和谐。

——组织坚强。村(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全面推进,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生机活力、基层基础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家园宜居。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基层道路交通、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经济发展。有创新的发展理念、准确的发展定位、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的发展目标,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主导产业突出,集体经济稳步发展,农民增收的基础更加稳固。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乡风培育”工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坚持为民惠民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以美丽镇(街)村(居)建设为主题,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

加强基层道德风尚建设和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文明户”创建活动、文明集市创建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到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群众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群众的自觉追求和行为准则。

建立道德讲堂,评选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设立教育文化慈善基金、善行义举榜,订立村(居)民文明公约,加强道德教化,让求知好学、知书达礼、勤俭节约、尊老孝亲成为风尚,打造家庭和睦、民风淳朴,文明有礼、移风易俗,崇德向善、守望相助,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乡风民风。

坚持把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落后文化的管理改造,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强基层文体设施和文化队伍建设,经常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建立镇(街)村(居)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常态化机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乡贤文化,传统节日、民俗得到活态传承。

(二)实施“平安和谐”工程。全面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广泛深入开展平安镇街、平安村居、“三资”交易平台建设,大力创新平安建设、矛盾化解、法治宣传、法律服务“四大机制”,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问题。

坚持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行为,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提高打击效能,最大限度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加强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村居综治工作站和“平安细胞”建设,推进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深化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的排查整治。将村(社区)的治安巡逻、重点人员和特殊人群管理、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社区警务等工作纳入村(社区)管理范围,提高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对刑释人员、吸毒人员和劣迹人员的教育管理,积极预防闲散未成年人、服刑人员子女违法犯罪。强化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巩固物防,加强人防,发展技防,建立适合本地治安特点的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小区的安全防范水平。

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依托政府部门、群众组织和行业协会,搭建土地

房屋征收、山林土地纠纷、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医患纠纷等协商平台,建立健全对话、协商、谈判、落实机制,重点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工资正常增长和工资支付保障等机制。完善规范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办法,建立健全日常排查、定期排查、专项排查、特别防护期重点排查工作机制以及镇街每周、县区每半月排查统计和分析上报矛盾纠纷工作制度。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进一步落实矛盾纠纷动态排查和分级调处工作制度,提高准确预警和有效调处能力。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和群众性普法教育,提高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推进法治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和法治能力,引导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进一步加强街道(镇)、村(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指导规范街道(镇)、村(社区)法制宣传栏、法律图书室等阵地和设施建设。定期组织法治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促进基层干部群众在自我管理和服务中增强法治意识。

建设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在区、镇(街)设置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村(社区)设置公共法律服务站,有效整合法制宣传、律师公证、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服务,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

效的全市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围绕群众多样化需求,坚持立足实际、量力而行,全面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建设,切实增强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促进村(居)委会民主决策、依法办事,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表达利益诉求。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围绕服务、监管、公开“三统一”的要求,不断提升“三资”交易平台的功能定位、运作规模和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构建防治村(社区)干部腐败的长效机制,为基层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维护基层和谐稳定。

(三)实施“双强双赢”工程。着力实施“强基层基础、强队伍素质,实现基层党建和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双赢”工程,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保持基层治理基本框架的稳定,确保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按照“年年排查,年年整顿”的要求,重点对农村、社区党组织开展摸底排查,掌握一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对象,坚持领导挂点包村整顿,抽调骨干力量组成工作组驻村整顿,整合各种资源力量加强民生工程和公共事业建设,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

的热点难点问题,力争每年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转化率达到100%;不断探索优化和配置基层的组织资源,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和活力。

抓好基层带头人特别是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围绕建设“五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目标,重点选好、用好、管好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积极创新后备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做好公开推荐优秀村民加入党组织,推荐优秀党员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工作,突出重点培养对象,力争每个村(社区)至少储备2名后备干部人选。组织实施“基层组织人才工程”,选派优秀党政机关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推广选派优秀民营企业家到村挂职工作,建立高素质基层领导班子,引导各方有利资源参与到基层组织建设中来,不断提升提升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和凝聚力。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要求,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积极探索处置不合格党员办法,形成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切实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通过分级分批组织集中培训、利用远程教育、开展学历教育等,提高村(社区)干部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进一步强化激励政策,落实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考录街道(镇)公务员、招聘事业编制人员的有关规定,拓宽基层干部发展空间,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立足XX实际,精心组织、创新载体、强力推动,力求基层党建出亮点、有特色、树品牌。严格落实市委“基层建设年”和“文明镇街、文明村居”创建活动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深入实施“红帽子”党员志愿活动、服务群众“二三四”工作法、党代表工作室“四化八步法”,进一步创新工作措施,完善制度建设,切实强化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着力增强服务群众本领,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打造“有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本领过硬的骨干队伍、功能实用的服务场所、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群众满意的服务业绩”的“六有”服务型党组织。健全工会、共青团、妇代会等基层群团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村青年、妇女积极参与农村创业就业、扶贫济困、希望工程、关爱留守儿童、救助贫困母亲等惠民活动。扎实开展街道(镇)领导班子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工作,进一步整合基层组织活动阵地,完善为民服务平台,强化街道(镇)一站式服务大厅、村(社区)便民服务站点服务功能,推广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一站式服务,推行“民情夜访”制度,记好“民情日志”,建立“民情档案”,实现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全覆盖、常态化、长效化。

以目标责任为基础,以量化考核为手段,建立科学的党建工作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党建工作由“软任务”向“硬指标”转变,将各级党组织落实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整

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实施“书记项目”等工作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分析研判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发挥考核评价机制对党建工作的导向和杠杆作用。建立健全党群联动、集体研究的决策管理机制,规范决策程序,不断提高基层组织规范化运作水平。健全村级组织领导机制,落实班子联席会议和党群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明确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行“四议两公开”、“四民主工作法”,实现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民主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强化村级重大事项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推行村级会计代理制,实行村财镇管。严格落实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积极开展“三会一课”、党员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党员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党内民主氛围。创新党员管理载体,推进党员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推行村(社区)党员日常管理量化考评工作,积极探索保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工作机制。实施基层建设奖励、农村党支部书记管理和村“两委”干部考核激励“两办法一意见”,不断加大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力度。坚持村级自我积累与政府适当补助相结合、基本保障与重点倾斜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民主理财与监督检查相结合,完善基层组织工作经费投入使用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基层组织工作经费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