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总结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总结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总结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总结

《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概念:

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即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和支配。

/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了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生产关系: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生产方式: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思考题: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需要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

2)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的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之后,政治、文化、科学和

教育的活动才能发展起来。

2、如何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时,它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时,它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甚至破坏生产力

3、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有何异同?

1)相同点:都具有客观性。

2)不同点:①经济规律与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②经济规律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③经济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具有阶级性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概念: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互换劳动的相互关系。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待售商品的价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它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作为流通手段所需要的货币量=全部待售商品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

●作为支付手段所需要的货币量=(全部待售商品总额—赊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

额—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思考题:

1、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1)商品的二因素是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2)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反映商品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1)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因此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少。

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表现:1)私人劳动有时不能在事实上转化为社会劳动

2)私人劳动并不一定在数量上能够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

●原因: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各种矛盾的根源,它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决定

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4、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货币即价值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

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最后产生了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互换劳动的相

互关系。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5、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表现形式及其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

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

2)自发的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进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概念:

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直接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必要劳动时间: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那部分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的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间以外的部分)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时间。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思考题:

1、什么是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总公式:G—W—G’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是资本总公式本身与价值规律等价交换要求之间的矛盾。根据价

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资本只能发生价值形式的变化,不能发生价值量的变化。但是,资本运动却发生了价值增值。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的特殊性:

①劳动者要有完全的人身自由,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

②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劳动力商品价值构成的特殊性:

①维护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使劳动者掌握必要的生产技术所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3)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还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构成和数量因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4)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在于它独特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3、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

●资本的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本质上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

●划分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的作用。

●划分的意义是: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对于正确分析

资本有机构成、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4、工资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如果劳动是商品,它应在出卖前就存在,并归工人所有,而在出卖前能够独立存在的

是劳动力。

●如果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无异说劳动的价值由劳动决定,这是没有意义的同义语

反复。

●如果说工人出卖劳动力,根据等价交换原则,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便应等于工人劳

动的全部价值。若这样,剩余价值就无从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不存在了。

●因此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它体现着资本家对

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第四章资本积累

概念: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过程。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用“c:v”来表示。

资本积聚:个别资本依靠自身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总额。

(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资本集中:几个资本结合成为一个较大的资本而引起的个别资本规模的增大。

思考题:

1、资本积累的实质、必然性和影响因素?

实质: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必然性:①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成为推动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②由资本主义竞争规律决定,外在压力资本主义竞争,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

压力。(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自身竞争力,防止破产)影响因素: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

●预付资本数量的大小

2、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

1)资本技术构成:从物质形态上看,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这种反映生产技术

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2)资本价值构成:从价值形态上看,资本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他们之间的比例,

叫资本的价值构成。

3)资本有机构成:一般来说,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资本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引起资

本价值构成的变化。为了表达这种联系,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用c:v表示。

3、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

必要条件?

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资本积累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引起的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一是原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劳动力需求绝对减少;二是追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但由于童工女工、破产农民、破产的企业主和个体手工业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供给日益增长,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相对人口过剩。

相对人口过剩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是相对人口过剩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起到劳动蓄水池的作用,二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资本家可以迫使工人接受更苛刻的剥削条件,

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

4、怎样理解资本积累的作用及其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的积极作用:

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在他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被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第五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概念:

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态,使价值得到增值,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

固定资本: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生产资本。

思考题: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是什么?

三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三种形态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2、实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

一是,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二是,三个阶段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两个条件相互依存、互相制约、互为前提。

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速度越快,预付总资

本周转得越快。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

●划分依据的不同:前者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的,后者是根据资本的不

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划分的。

●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购买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

包括用于购买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购买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划分的目的不同:前者划分是为了揭示资本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后

者划分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5、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特别是流动资本的数量。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约预付流

动资本。

●影响固定资本的周转时间,特别是固定资本更新的速度。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减

少和避免固定资本无形磨损的损失。

●影响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第六章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概念:

社会资本: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思考题: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原因:(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卖),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

●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买),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条件。

2、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是什么?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为c、v、m三个组成部分

●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来看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基本条件:I ( v + m ) = Ⅱc

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

表明:两大部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必须保持的基本比例关系。

派生条件一:I(c + v + m)= Ic +Ⅱc

即: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的总和

表明: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应等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

派生条件二:Ⅱ(c+v+m)= I(v+m)+Ⅱ(v+m)

即:第二部类总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表明:第二部类生产的生活资料,必须满足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要。

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是什么?

前提条件:

●社会上必须有可供追加的生产资料

●社会上必须有可供追加的消费资料

实现条件有三个:

?基本条件:Ⅰ(v+△V+m/x) = Ⅱ(c+△C)

即:第一部类原有可变资本、追加可变资本、用于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加追加不变资本。

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必须保持的基本比例关系。

?派生条件一:I(c+v+m)= I(c+△C)+Ⅱ(c+△C)

即: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和追加不变资本之和。

表明: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必须满足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

?派生条件二:Ⅱ(c+v+m)=I(v+△V+m/x)+Ⅱ(v+△V+m/x)

即: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可变资本、追加可变资本、用于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

表明: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必须满足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

5、如何理解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规律?

伴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会发生第一部类比第二部类生产增长更快的现象,即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是一个经济规律。但是,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不能理解为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孤立的增长。

原因:生产资料生产的扩大所需要增加的消费资料,需要消费资料生产扩大来提供.生产资料生产的扩大所增加的生产资料,也需要消费资料生产扩大来购买消化。

第七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概念: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大工业时期所特有的一种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从一次危机开始到下次危机开始的间隔时间。它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思考题: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

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

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为什么?

物质基础:固定资本更新。

原因:①为资本主义暂时摆脱危机、过渡到新的复苏阶段准备了物质条件

②为下一次危机创造了物质前提

第八章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概念:

生产成本: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k=c+v

平均利润:一定量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

生产价格: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思考题:

1、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是什么?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率的影响因素有: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正)

●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反)

●不变资本的节约(正)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正)

2、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a)不同部门利润率的差别,必然引起资本转移的竞争。

部门之间竞争的基本原则,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否则,就会引起资本转移的竞争,即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来,转移到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包括新增加的资本直接投入到利润率高的部门)

b)不同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造成部门之间利润率的差别。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可变资本所占比重较少,利润率比较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可变资本所占比重较大,利润率比较高

c)资本转移引起商品的供求、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资本大量进入,产品供过于求,价格提高,利润率提高了;

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资本大量流出,产品供不应求,价格提高,利润率降低了。

这种资本转移,一直持续到平均利润率形成,才会趋于停滞。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d)一定量的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形成了,利润就转化为平均利润。

意义:

①这一理论科学的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表面上的矛盾。它表

明生产价格只是价值的转换形式,它的基础仍然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价值。

②它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和整个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因此,无产阶级要摆脱资产阶级

的剥削,就必须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以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

3、商品的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是否否定了价值规律?为什么?

①从全社会看,整个资产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仍然等于整个无产阶级所创造的剩余

价值总额。

②由于全社会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商品的价值总额也必然和生产价格总额

相等。因此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实际上仍是按照价值出售。

③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结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动。

第九章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概念:

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发挥作用的商业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形式。

商业流通费用:在商品购销过程中,商业资本家还要支付商品流通中发生的一些必要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由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引起的费用(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

纯粹流通费用:由商品的价值的运动引起的费用(广告费,薄记费,商业店员工资,通讯费)。思考题:

1、商业资本的职能和作用是什么?

商业资本的职能,仍然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通过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职能。

商业资本的作用:

●节省了社会总资本用于流通过程中的资本,相应的增加生产过程中的资本

●有利于产业资本家集中精力进行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

●加快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

●加快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2、商业利润的来源和本质是什么?

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本质: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

3、商业流通费用是如何补偿的?

生产性流通费用:是通过增加的商品价值的实现得到补偿的。

纯粹流通费用:是通过对剩余价值的扣除得到补偿的。

4、资本主义商业存在哪些形式?

批发商业、零售商业、对外贸易

第十章借贷资本和信用

重要概念:

借贷资本: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利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信用: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股票:投资人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

重要思考题:

1、什么是借贷资本?借贷资本有哪些特征?

①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即资本商品。

②借贷资本是一种财产性的所有权资本,即财产资本。

③借贷资本是最具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形式。

2、利息的本质是什么?利息率是如何决定的?

利息的本质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利息率由三个因素决定: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法律和习惯

3、资本主义信用有哪些基本形式?各自运行的环境和特点是什么?

基本形式: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商业信用运行的特点:职能资本家之间提供的信用;提供的对象是商品资本;提供的规模和期限受到企业资本状况和商品使用价值运动方向的限制。

银行信用运行的特点:银行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提供的对象是货币资本;

提供的规模大和期限长。

第十一章资本主义地租

概念:

地租: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着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经济关系。

本质: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级差地租: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

超额利润所构成。

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思考题:

1、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形成的条件: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

原因: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

源泉:优等地和中等地上的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形成的条件: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原因:资本主义农业中存在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源泉: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

2、资本主义土地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土地价格决定因素:地租额的大小和利息率的高低

土地价格与地租额成正比,与利息率成反比。

第十二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概念:

垄断: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少数几个大企业联合起来对某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市场实行控制和独占。

金融资本: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形态。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特征:国家对经济生活实行广泛的、直接的干预和调节

思考题:

1、垄断是怎样形成的?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造成垄断

2、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如何?垄断竞争主要有哪些形式?

关系:垄断与竞争同时并存,并使得竞争更加激烈。

垄断竞争三种形式: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其主要形式有哪些?

原因: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之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加强,并因此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借助于国家的力量来缓解这些矛盾和问题,进而保证自己能够继续稳定地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种形式:国有垄断资本、国私共有垄断资本、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市场问题日益严重。

●新兴工业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巨额资本,私人垄断资本积累有限。

●社会生产日益严重的无政府状态需要国家协调。

●科学技术开发和研究的社会化,使私人垄断资本无力承担开发和研究项目。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调节手段有哪些?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计划管理。

政治经济学考试范围总结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一种含义: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第二种含义:由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本身最终决定,并又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直接决定了应该或必须投入到各类产品生产上去的劳动量 两者的辩证联系:第一种含义涉及价值决定,第二种含义涉及价值实现。 简单再生产 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新生产的产品仅够补偿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扩大再生产 大于原有规模的生产,新生产的产品除了用以补偿已经消耗掉的各种物质资料以外,还有剩余部分,可以追加到生产中去,借以扩大原有生产的规模。 利息 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根本来源是雇佣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生产力P2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是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基本要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将这两个要素结合起来。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题,它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支配作用。只有通过人对自身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各种生产的要素才能结合起来形成能动的生产过程,制造出对人类有用的产品。 生产资料是构成生产力的物的因素。其中,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承担人的劳动的传导体。劳动对象则是人们通过劳动资料将劳动加于其上的物体。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是从劳动资料的变革开始的,因此劳动资料成为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 除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这两个基本要素外,信息、管理、科学技术等要素也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体现在劳动技能的提高和生产资料的创新与改进上,便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生产关系P2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传播政治经济学之我见

【内容摘要】与传播学的传统学派相对的,是传播学的批判研究。活跃在批判舞台的传播学研究主要有两大学派:一个是文化批判学派;另一个是政治经济学派。他们都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密切的联系,而与行政学派的研究思路大相径庭。政治经济学是传播研究的一种思路,是将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以生产、分配、流通、交换及其宏观决策活动这种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来观察媒介及其传播行为的。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学科的母体或者方法论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以传播媒介为核心的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活动。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传统上主要有三大分支:自由主义(现在的新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制度学派。制度学的分析不仅预示了霸权产生的方式,而且指出了传播在其中的重要性——传播创造了社会环境。【关键词】行政学派;批判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一、引子由于世界范围媒介产业和市场的巨大变化,最近,美国一些重要的高等院校传播学院正在大力搜罗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教授,并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传播媒介也在积极探索这一产业的经济规律。传播政治经济研究逐渐成为热门学科。我对传播(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广播电视)的政治经济学问题感兴趣,大约是在1993年前后。那时候,由于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号召,中国开始大步迈向市场经济,学者开始讨论市场经济与传播的关系。当时我所在的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研究领域主管部门——广播电影电视部政策研究室都曾召开这方面的会议。我开始考虑广播电视的商业性问题,也做过几次发言。但是,这些发言大多遭受了客气的冷遇——当时,媒介的商业性还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我还申报过研究广播电视商业性的课题,也没有获得批准。如今社会各界对广播电视商业价值(被称为“产业性”——一个独特的中国词语)的重视与开发是人们始料不及的。研究商业广播电视,应该说我有一点基础。我完成于1982年的硕士论文研究的对象就是1949年以前上海的商业广播电台。但是当时,我只注意了这些电台在历史变动中的政治倾向,并对它们播出节目的娱乐特征进行了一些分析,对其经济机制基本是忽略的。不过,采访电台旧主人时,他们不断强调的“我们是做生意的啊”,“就是卖广告(时间)啊”,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上海旧时代商业广播的知识促使我认识80年代后期新兴的“经济广播电台”的实质。1993年5月,中国记协在武汉召开“市场经济与新闻改革”研讨会,我提交了一篇论文——《商业广播电视辩证》。①在谈到广播电台这种商业性实质时我指出:“电台‘出售’了受众存在的事实,获得了广告费;厂商兜售了广告,获了消费者;视听者出让了时间(主要指忍耐广告的时间),换得了娱乐,三方各有所求,也各得所需,走了一个三角形,实现了某种交换——具体的商品交换和抽象的价值交换,这种经营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商业行为,是广播电台、电视台所特有的商业行为。”②以上引述的观点,虽然出自我的手笔,却并非我的发明,而是从某些书或者某些文章中读到的,从而引发出同感。但是显然,它来自不知转第几手资料的非权威性来源,所以我甚至不知道这种观点的最初出处。不过,这种观点如此地不同凡响,它成为我观察相关问题的重要思路。[!--empirenews.page--]感谢我的朋友赵月枝博士,③她给了我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系统“启蒙”。1995年,在加拿大的温哥华,我从她那里第一次听说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泰斗——达拉斯·斯麦兹(DallasW.Smythe)其人其事。事实上,“广告—电台—受众”这个“看不见的三角形”正是斯麦兹的观点。那时候,整整一星期,我呆在她家中,读她的博士论文,并接受她的理论“轰炸”。1998年夏天,她到北京广播学院讲座,介绍了传播学研究的各个支派,其中追根溯源,讲到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包括“受众商品论”的来源。月枝的确是特别具有这种介绍资格的。她与斯麦兹和另一位传播政治经济学的领袖人物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都有过交往。在加拿大的西蒙·弗雷泽(Simon Fraser)大学,她曾听过斯麦兹讲课。毕业后,她立即来到席勒所在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加州大学(UCSD)教书。她给硕士生讲授《国际传播的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她给博士生讲授侧重美国情况的《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的传播》(Communication as a Social Force);给本科生的同名课程则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很多高校经济学专业考试包含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今天凯程考研晶晶老师就为大家整理了政治经济学的部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1.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2.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3.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4.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 5.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 6.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7.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8.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③产品分配形式。 10.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传播政治经济学——中国电视改革研究

传播政治经济学——中国电视改革研究 第一部分:理论阐述 一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定义 我们都知道,在传播学这门学科创立之初,我们对其进行研究时遵奉的是传统学派的思路和方法。在那一学派,公认的大师是施拉姆(W.Schramm)。它的研究思路是大众传播的效果。象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的议程设置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等等这些都是经验主义研究的成果,但是我们都知道,在资本主义经济时代,大众传播主要是为政府、为媒介、为大工业出谋划策的,所以传统学派的研究总体上也是为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服务的.所以他们有意无意的忽视和回避了传播学研究的许多重大课题,如信息传播与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传播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等等,因此,从20世纪40年代起,诞生了一支站在社会的角度对现状持批评态度、主张改革的批判学派。他们将传播研究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资本主义的制度体系,这个学派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成了与传统学派相抗衡的一个学派,影响扩大到了整个欧洲和世界传播学界,而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学者们研究的对象课题,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的差异,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而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就是批判学派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这些研究者大多数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以他们的理论根据是马克思的一个观点:也就是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在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的这个观点,开始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出发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媒支配与控制的现状,他们认为传媒受经济力量的直接支配,是权力的产物,所以与传播学的传统研究相比,政治经济学派深刻揭露了大众传媒作为社会机构与权势集团的利益关系的本质内涵。因此,按照这个观点,我们可以这样来给传播政治经济学下个定义: 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将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以生产、分配、流通、交换(消费)及其宏观决策活动这种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来观察媒介及其传播行为的学科。它强调政治及经济力量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起源背景 1 报业,电子媒介及电信业从家族企业向20世纪产业界的主要产业的转变。这种转变导致全球媒介的深层集中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使传媒的市场化运作成为一种不可阻止的潮流。于是一些政治经济学家便开始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领域,为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大众消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政治经济学家研究价值认识的整个过程.因为在这种大众消费经济的强烈刺激下,媒介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满足受众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个人总结)

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运动规律,以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治经济学:以国家的经济或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 两者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 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的表现形式;(一个商品或一种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时,交换价值是一个随机变量;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都凝结着相同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它本身凝结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本身,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物品不是由于劳动产生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物品是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可以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永恒的,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汇总

一、单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方式D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2.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基本经济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3.商品是 A劳动产品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C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D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商品的效用决定的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成反比 B.成正比 C.没有关系 D .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6.价值形成发展到货币形式以前顺次经过 A.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B.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 D.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A具有使用价值B是商品具有价值 C是金银D能够分成若干等份 8.观念上的货币可以作为 A价值尺度B支付手段C流通手段D贮藏手段 9.在1只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2把石斧是 A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B处在等价形式上 C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D处在一般等价形式上 10.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是 A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B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 C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D经过商品交换 11.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1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 ) A.W-G-W’ B.G-W-G’ C.G-G’ D.G-W…P…W’-G’ 13.资本的总公式是 A.W-G-W’ B.G-W-G’ C.G-G’ D.G-W…P…W’-G’ 14.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明价值增殖产生的具体所在 A.发生在G-W购买阶段的货币上 B.发生在W-G售卖阶段上 C.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上 D.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15.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A.商品价值 B.劳动力自身价值 C.剩余价值 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传播学政治经济学派

69传播学政治经济学派 以英国雷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的学者戈尔丁和默多克为代表。 政治经济学派主要依据马克思关于“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的论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所有制关系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媒介为垄断资本服务的本质。 传播政治经济学是西方传播学研究中另一个独特的流派。 在北美和欧洲,学术界基本上将传播政治经济学等同于批判的传播政治经济学。 这个流派完全有别于美国的经验学派,它着重分析西方传播体制的经济结构和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从而揭示文化工业的复杂性和通过资本实现的文化活动对社会过程的影响。通过对传播的所有权、生产、流通和受众消费等层面的分析,传播政治经济学试图展现传播的社会权力关系。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北美、欧洲以及第三世界国家都颇有影响,它和起源于英国、着重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众文化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的文化研究一道,形成西方传播学领域的批判学派。 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术起源和发展 传播政治经济学主要关注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一、分析政治经济压力与限制对传播与文化实践的影响,以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是如何左右传播的内容与形式的; 二、研究传播产业在信息化全球资本主义资本积累过程中的上升地位。 虽然传播政治经济学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但它不是对这一理论生搬硬套的结果,也不是抽象学术的产物。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兴起过程中,有两个具体因素不可忽视: 一、20世纪30、40年代的反法西斯主义理论与实践。 二、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和西方激进社会运动对世界不平等的经济文化体系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平等的社会关系的挑战。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不但与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政治经济结构和社会运动密不可分,而且一开始就超越了方法论民族主义的局限, 使传播研究具有了真正的全球视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中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需要现实的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时各应实行什么对策? 通货膨胀对策: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 规模,具体来说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B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和提款准备金率,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 注意: 1.掌握基本原理及其叙述方法(文字组织) 2.紧密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理解三个基本问题: 1.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关系(都属于理论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知识要点: 1.商品的二因素以及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可以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 重点: 1.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2.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提示: (1)劳动的二重性学说解释了商品的二重性,从而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2)从劳动二重性出发,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

造的,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3)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而提出了资本的有机构成学说。 (4)在前面三点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资本积累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3.从发展的角度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新认识。 4.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什么作用?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也可以结合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来理解。 提示: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是这一规律的作用形式。 (2)价值规律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决定、实现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市场机制不过是表现这种关系的外在形式。 思考题: 1.劳动价值论有何现实意义? 提示: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出发点:资源怎么配置和财富怎么分配。 今天的现实问题:我们要搞市场经济,但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我们的现实经济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存在着很多矛盾,比如收入分配不公等。而按劳分配仍然是我们经济体中的主要收入分配方式。尽管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各要素都参与分配,但问题在于我们目前过于强调资本等要素的分配,而忽略了劳动这一基本要素。 2.马克思揭示的货币流通规律与现实经济中的纸币流通规律有何关系?

政治经济学巴欧巴欧知识点

1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 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与自然规律相比,其特点为: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4)与经济规律随经济条件改变相适应,经济规律分为三种:一是为数很少的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三是某一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 (5)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

政治经济学考点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为什么说商品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统一性表现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可能具有价值,因而不会是商品。 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有事互相排斥的,只有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够交换出去。生产者实现了价值,购买者得到了使用价值,双方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本质和主要职能 本质:一般等价物 主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纸币流通规律与金属货币流通规律有什么不同?(+通货膨胀和通货) 首先,金属货币流通规律流通的是金属。 而纸币只是金属货币的符号,因此纸币流通规律仍以贵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 纸币的发行量限于它所象征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若纸币的发行量相当于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则纸币与金属货币具有同等的购买力。若纸币的发行量大于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则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量就会下降,纸币价值下降,物价就会上涨。若纸币的发行量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会导致货币升值,引起物价下跌。) 其次,金属货币有贮藏手段的职能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4.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具体劳动和生产资料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而价值的唯一源泉则是抽象劳动。 (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及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而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是人们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 而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程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大一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大一 导论: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包括三个最基本要素:(1)劳动者劳动;(2)劳动资料;(3)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科学抽象法:科学抽象法包括两种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科学抽象法就是运用人们思维的抽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运用科学抽象法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阐明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离开科学抽象法将陷于现象形态的肤浅研究,无法揭示支配经济现象和发展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

第一章:商品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商品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所以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由形成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消耗的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 相对价值形式:是在商品交换中使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对表现的形式。 等价形式: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第二章:货币

传播政治经济学总结

公共媒介之所以是公共的,是因为它由特定的过程构成,这个过程坚持民主胜于商业化 商品化与传播的关系:1、传播过程和传播技术对经济学中的商品化的一般过程起到推动作用;2、商品化过程渗透到传播过程和传播制度中,使该过程产生的矛盾对传播产生影响传播的商品化过程涉及讯息如何被转化为商品 资本将劳动力转化为新闻稿或专栏文章,与其他文稿及广告一起组合成整套的商品 传播是一种特殊的、强大的商品,除了能创造剩余价值外,还能创造符号和形象,其意义能塑造人们的意识 大众媒介的形成就是媒介公司生产受众并把它们出售给广告商的过程 受众实际上是媒介的劳工,将自己的时间作为劳动力出卖给媒介,为媒介创造剩余价值,媒介则把免费的节目作为报酬提供给受众 大众媒介商品分为符号商品和受众商品符号商品卖给受众,受众商品卖给广告商 控制论把商品化的过程从产品本身的价值转移到谁需要这个商品、谁提供这个商品、这个产品有何作用等信息的价值上 根据控制论的观点,关于受众的数量、组成及媒介使用模型等资料的报告才是媒介系统的主要产品 收视率是控制论意义上的商品,因为它在促成商品生产的同时也被建构为商品 布里弗曼的劳动过程观点:劳动由构思及行动的统一体构成,传播和信息技术的使用改变了构思的权力平衡,使权力从专业新闻工作者手中转移到控制技术系统的管理者手中 媒介知识分子是大众传媒业的生产劳动者 媒介知识分子直接生产剩余价值,通过广告服务其他部门

媒介知识分子是知识和公众的理性的代表 空间化是指克服空间的过程,换句话说,在当今资本主义和传播技术日益发展的情境下,空间和距离越来越无法阻碍传播 空间化的两大问题是跨国媒体和民族主义,两大问题是相对抗的 民族主义反对跨国媒体的理由:1、跨国媒体单一价值观的大量输出令民族国家忽视变革与多元需求;2、操纵信息和掩盖真相的现象时有出现;3、雄厚的经济实力让跨国媒体产生了对一国经济的控制力 经济上的落后必然不可能产生与之不相称的文化上的先进 民族国家一方面担忧、排拒跨国媒体,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本国媒体实力薄弱、素质低下,他们试图支持本国媒体发展壮大,却总是败给跨国媒体 在某些国家看来,跨国媒体对民族国家利益的损害并非无可挽回,因为当中有利益的来往和民族国家的主动选择 结构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安东尼-吉斯登指出,社会阶层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由人类的能动行为组建,它还提供了组建所需的“媒介”本身 媒介分配与经济能力紧密结合 经济能力直接影响到媒介物品的拥有,也直接导致了媒介分配的不均衡。不拥有媒介物品,媒介消费便无从谈起。即使拥有了媒介物品,经济地位低者仍无法消费全部的媒介内容 结构化中的种族问题体现在:1、种族在国际分工的等级体系中的不平等现象;2、种族在媒介工具的使用权的分配上的分化现象 要理解结构化中的种族问题,就不能不考虑它的运作方式,包括少数民族在媒介机构中的任职权问题,以及非主流媒介的建立 将性别纳入结构化研究的三种理论取向:1、从社会阶级入手,研究女性在传媒行业中的职位、工种等;2、社会再生产中的性别问题:女性对媒介产品的消费连接了家庭与生产——消费体系,加快了社会再生产的步伐;3、性别与阶级的双重性,既有性别分工也有阶级分工,跟女

政治经济学总结

二、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商品二因素分别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2.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确定的?劳动生产率如何影响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3.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从简单价值形式开始,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发展成货币形式。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什么? 内容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商品交换根据商品价值量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5.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抽掉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时间。 8.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具有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9.什么是商品?什么是价格?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三、 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因为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创造出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资本家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使雇佣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 3.概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或者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