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科学究竟是什么——复习笔记

科学究竟是什么——复习笔记

一、 名词解释
1、 归纳论证:从有限数量的特殊事实到普遍结论的论证。它在逻辑上有别于演绎论证,它们把有关某一特定种类的某些事情的命题,推广到有关该类的所有事情的命题,从而超出了前提所蕴含的内容。
2、 归纳原理:如果在很多不同的条件下已经观察到大量的A,而且如果所有这些被观察到的A无一例外都具有属性B,那么所有A都具有属性B。
3、 归纳主义:科学知识是通过某种归纳推理从观察事实中推导出来的立场。赞同这种立场的人称之为归纳主义者。
4、 初始条件:一些描述研究所用的实验设置的陈述。
5、 特设性修改:增加一个特别的公设或改变某个现有的公设等,如果没有任何这样的可检验的结论,即它们不是未经修改的理论已经可以检验的结论,那么这样的修改就称之为特设性修改。
6、 背景知识:如果我们把在科学史的某个阶段被普遍认可并得到充分证实的科学理论的总体称之为那时的背景知识。
7、 科学事实:事实作为某种特殊的经验陈述或判断,其中描述着被认识的事件和现象,科学论方法中把它标明为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事实。
8、 归纳方法:是惟一获得真正知识的方法,因为只有它直接和经验相联系,是对事实进行概括的方法。
9、 科学归纳:就是从实验事实中寻找因果联系的方法。
10、 演绎方法:则应理解为建立逻辑必然的知识体系。
11、 理想化方法:是科学抽象的重要形式。
12、 科学假说:作为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预先在自己的头脑中作出的假定性解释。
13、 模型化原则: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思想,是通过各种形式实行的模型化原则,通过建立对象系统的简化模型来研究真实的对象系统,从而获得有关对象系统的知识。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的性质,可以把模型方法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大类。
14、 历史主义:主张从科学研究过程说明科学哲学的理论。认为科学哲学必须以科学史为基础,研究生动具体的科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社会和文化条件,构建科学发展的历史模型。
15、 科学实在论:认为理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尽管人们不能像观察宏观物体那样直接观察原子、分子、中子等理论实体,但不能由此否认它们的存在,可观察性并不是实在的标准。
16、 收敛性思维:亦称辐集性思维、求同性思维。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选择出最有价值设想的一种思维形式。
17、 发散性思维:亦称辐射性思维、求异性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以各

种途径探求多种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
18、 朴素工具主义:认为观察语言的功能是描述实体世界,即描述世界实际上是什么;理论语言则只是一种整理观察语言所作陈述的工具。
19、 激进工具主义:同意波普根据观察依赖于理论这一点否定朴素工具主义关于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的明确区分,但认为由此进而主张理论语言和观察语言皆描述世界世纪上是什么则是错误的。科学理论和外部世界都是实在的,但它们是两种实在,不能等量齐观。
20、 操作主义:主张以操作行为来定义科学概念。
21、 系统论: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性质和规则的理论。
22、 唯理论的实在论:爱因斯坦的哲学主张。他始终坚持实在论,认为“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理论“是用来对应客观实在的,我们利用它们来为自己描绘出实在的图景。”
23、 互补原理:亦称并协原理,关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一种阐释。玻尔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在量子力学框架内用经典物理学概念描述原子现象时,不可能具有像经典物理学所要求的那种完全性。
24、 科学说明:美国内格尔提出的科学对各种不同的事件和现象的发生作出适当的有根据说明的学说。包括演绎型、或然型、目的型、发生型。
25、 批判理性主义:由波普于20世纪上半叶提出。它的涵义是反对传统的经验主义,要对哲学史上的理性主义进行批判。这一学说的核心问题是“划界问题”和“归纳问题”。它认为凡具有可证伪性的理论都是科学的,而且可证伪性又有程度高低的问题。波普认为科学方法应该是证伪方法,即猜测——反驳法或试错法。通过大胆猜想提出多种假说,然后接受经验严格的检验,从被证伪的假说中获取教益,从而提出更新的假说。即科学沿着“问题(P1)——假说(TT)——证伪(EE)——问题(P2)”四段图式不断演进。
26、 开放社会:波普提出的。他把历史上所有的社会分为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两类。认为开放社会是一个提倡理性,尊重个人和人民的自由与批判的权力,向人民开放的社会。
27、 封闭社会:是一种神秘的、原始部落式的、集体主义的社会。
28、 科学方法论:英国波普的科学哲学理论。科学方法论是证伪主义,是对已提出的科学理论作出评价和选择。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是经验证伪原则。
29、 证伪主义:英国波普关于科学方法、科学划界标准和科学发展模式的学说。
30、 证伪原则:亦称为经验证伪原则。关于区分经验科学和形而上学原则及确定科学划界的标准。他认为一个可证伪的理论就是科学的

理论,划界问题也就是一个区分经验科学为一方,以数学、逻辑、“形而上学”系统为另一方的划界标准。
31、 试错法:波普所倡导的科学方法。他认为科学的发展通过不断地提出试探性猜测,不断地消除猜测中的错误而实现。
32、 逼真性:科学理论接近真理或事实的属性。
33、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主张以理论系列代替单个理论来说明科学的发展。
34、 硬核:由一系列基本的陈述和命题组成,它是约定的、不容反驳的和不可改变的。如果它遭到反驳,整个研究纲领就要动摇;如果它被否定,整个研究纲领也要被彻底放弃。
35、 保护带:指保护研究纲领硬核的辅助性假说。
36、 正面启示法:指科学研究要遵循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规则。
37、 反面启示法: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禁止性的方法论原则,告诉人们要避免哪些研究。
38、 精致证伪主义:美国拉卡托斯的方法论学说。他认为朴素证伪主义仅以实验事实即判决性实验证伪一个理论是不符合科学史事实的。一个理论只有当它超过先行者的多余经验内容被确证,只有当它导致新事实的发现时,它才是“可接受的”。
39、 朴素证伪主义:朴素证伪主义引入了约定论,认为不存在完全独立于理论的、完全可靠的中立检验事实,经验命题的真值不能被事实证明而是靠科学家们共同的约定,成为可靠的知识并用以证伪理论。
40、 科学发展动态模式:库恩关于常态科学和科学革命相互交替的科学发展模式,以区别于传统的累积模式和波普的“不断革命”模式。
41、 范式:库恩借用来表示范例、模式、模型等,现指科学共同体的共有信念,这种共有信念建立在某种公认的并成为传统的重大科学成就的基础上。
42、 危机:指从常规科学走向科学革命,从旧范式向新范式过渡的一个阶段。
43、 常态科学:指在一定范式支配下的科学。是其科学哲学基本概念之一。
44、 反常:指在常规科学研究活动中出现的与范式所预期的相反的现象或用范式解题屡屡失败的情况。
45、 科学共同体:指自然科学研究中形成的作为研究主体的科学家集团。
46、 不可通约性:由于新旧范式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在竞争着的范式之间“选择”这一问题不可能单靠逻辑和实验来解决,因而新旧范式或相互竞争的理论之间是不能比较的。
47、 自然秩序的理想:指用作科学研究出发点的自明的基本原理或前提。
48、 无政府主义认识论:科学的对象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还有许多未经研究的领域,因此只有保持选择的开放性,在研究上不作任何限制,才能避免科学上的固步自封。
49、 理论多元化

:费耶阿本德关于通过多元理论之间的竞争以促进知识进步的理论。
50、 反归纳法: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
51、 理论渗透:指科学观察不是单纯视觉意义上的“看”,而是渗透着理论的“看”。
52、 看见与看作:指观察中的两种情况,前者是感觉的看见,后者是由形式出发检验经验。
53、 溯因推理:指用假设的理论去与经验相对照,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54、 思考的内在化:指科学研究的合理化发展过程。
55、 演化性推理模式:指在科学研究中从现象的纵断面时间过程探讨事物各组成因素的前后相互关系。
56、 结构性推理模式:指在科学研究中通过现象的横断面结构探讨对象的深层构造。
57、 前分析优选直觉:指大多数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决定采取的科学理性模型的能力。
58、 研究传统:指自然科学各研究理论特有的方法体系。
59、 历史主义学派:主张用历史主义观点研究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的科学哲学派别。
二、 简答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流派如下:
⑴逻辑经验主义。(卡尔纳普、亨普尔等)
以可以证实性原则作为意义标准来排除形而上学,把科学哲学归结为以数理逻辑的方法对科学理论的结构作静态的逻辑分析,致力于逻辑重建。
⑵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波普、拉卡托斯)
波普提出批判理性主义,反对建立在归纳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可证实性原则,代之以可证伪性原则,提出以知识增长的动态模式为研究中心,认为科学进步的主要机制是批判,但仍致力于追求普遍有效的方法论原则。
⑶历史主义。(库恩、费耶阿本德)
揭露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根本缺陷,认为它严格区分发现的范围和辩护的范围,单纯研究科学活动的成果——科学理论,置科学活动的研究于不顾,不符合科学的历史和实际。
⑷科学实在论。(夏佩尔、普特南)
争论的焦点在于:科学理论的对象是否独立于它们的认识而客观存在和起作用?科学能否向我们提供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科学理论的目的是否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即获得真理?
1、 科学是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知识。

2、 波普尔:几个基本问题的概述
代表人物是:卡尔·波普尔。是20世纪科学哲学家中与科学共同体关系最为密切者。他批判实证主义、决定论,捍卫自由主义。代表作有:《研究的逻辑》、《发现的逻辑》等。他认为,科学理论是可否证的。
波普尔的科学方法论是从对归纳法批判开始的。他指出,归纳逻辑是不能成立的,科学研究的方法是通过经验对于假设的检验而实现的。他说,人

们之所以持归纳主义的观点是因为人们混淆了心理学和认识论。新的观念的产生是一种非逻辑的直觉的结果。所谓科学研究的逻辑是指对假说检验的逻辑,这是通过演绎来完成的。他认为,他在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发现了一种更好的分界标准,这就是可证伪性的标准。至于科学的客观性,他认为不是科学知识的可证明性,而在于其可检验性。
3、 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拉卡托斯,匈牙利裔英籍著名数学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伦敦经济学院教授,《不列颠科学哲学杂志》主编。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历史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创立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代表著有《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证明与反驳》等。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是在吸收了库恩等人的批判之后,坚持波普尔思想的努力尝试。他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了科学知识的增长上来。在科学增长过程中,不同理论的前后相续中存在一种明显的连续性,他称之为研究纲领。研究纲领包含各种方法论原则,既有保护硬核不受否定的方面启发,又有建议如何进一步开展研究的正面启发。
正面启发包括调整保护带,以免受经验的反驳,更重要的是通过构造模型来不断完善纲领。正面启发是形而上学的原则,因为它总是稳步前进,不理睬经验的反驳,正面启发的原则,说明了理论科学的相对自主性,这是波普尔证伪主义所难以解释的。由于研究纲领是一个理论发展的序列,所以不存在什么判决性实验,纲领总是有可能死灰复燃。通过研究纲领的引入,拉卡托斯提出了一个将成熟科学和试错活动的不成熟科学区别开来的划界标准。
拉卡托斯的科学革命观就是,一个进步的研究纲领将取代一个退步的研究纲领。
拉卡托斯的方法论:就一个纲领作出了自然的而不是新颖的预见且预见得到了确证而言,它是进步的,在这里,“自然的”是与“设计的”或“特设的”正相反的。
拉卡托斯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根据科学史对某种科学方法论或科学哲学进行检验。
4、 亨普尔:定律及其在科学说明中的地位。
亨普尔,美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他对维也纳学派的一些重要观点进行重大修改,以适应美国的实用主义,并为以蒯因为代表的新一代分析哲学家的成长奠定了理论基础。一般认为,亨普尔的哲学史从维特根斯坦哲学发展到蒯因哲学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中间环节,因而在当代分析运动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科学说明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环节,亨普尔在科学说明上有深入的研究。本篇文章是他对科学说明中科学

定律作用的全面介绍。他首先指出科学说明的目标不是让人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而是发展出一种关于世界的观念,它对于经验具有逻辑上的意义,并且可以检验。所以科学的说明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相关性和可检验性。然后分别介绍了演绎-律则说明、全称定律与偶适概括的区别、或然性说明的特征、统计概率与或然性说明、或然性说明的归纳特征等,分析了不同的说明形式都能够满足这两个要求。
5、 库恩: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
库恩,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社会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库恩批判了以逻辑实证为代表的传统科学哲学,提出了以“范式”理论为中心的动态科学发展模式。库恩揭示了科学发展中社会、心理等传统上认为理性之外的因素的重要性,为后来科学知识社会学以及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科学哲学的兴起铺平了道路。代表著有《科学革命的结构》、《哥白尼革命》等。
《科学革命的结构》不仅是科学哲学史上的名著,而且对于科学史、科学社会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革命史世界观的改变”中,库恩指出,科学革命之后,科学家的世界观发生了彻底的变革,观察世界的知觉模式发生了改变,似乎是在一个全新的世界中生活。科学革命本身所带来的影响却掩盖了直觉模式转变的这一事实。人们往往相信理论的变迁是在不变的知觉模式下,新的事实证明了过去观点是错误的。这也并不仅仅是对原有的经验重新解释而已。更重要的是随着范式的更迭,经验本身发生了变化。因为事实上并不存在着中立客观的感官经验。
库恩所描述的科学进步的方式:
前科学——常态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态科学——新的危机。
库恩的理论强调科学进步具有革命性:⑴摒弃一种理论结构,并用另一种不相容的理论结构取代它;⑵强调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特征所起的重要作用。
6、 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
费耶阿本德,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代表作有《反对方法》、《自由社会中的科学》,提倡多元方法论,反对科学沙文主义,是科学哲学史上最富争议的人物。
《反对方法》是费耶阿本德的成名作。书名“反对方法”浓缩了无政府主义认识论的核心思想,即拒斥一切普遍的方法论规则,提倡彻底的多元方法论。他论证的主要方法是,试图削弱哲学家们对科学方法和科学进步的表征的基础,以他的反对者认为是科学进步的经典事例作为科学变迁的例子,并且指出,作为历史事实,那些变迁与那些哲学家所提出的科学理论是不相符的。他

的论点是:如果对科学方法和科学进步的说明甚至不能理解伽利略创新的意义,那么,它就算不上是一种对科学的说明。他指出,无论是科学发展的实际历史,还是思想和行动之间关系的抽象考察,都说明了:唯一可以不禁止科学进步的方法论普遍原则就是:“怎么都行”。对这句口号,学界存在普遍的误解,以为作者主张科学研究可以任意胡为。其实,作者明确地表示,他的意思是说“一切方法论都有其局限性”。
7、 费耶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
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哲学中,除了提倡多元方法论之外,还提倡多元文化观,反对科学沙文主义。他认为,根据科学方法论来论证科学的优越性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并不存在独特的科学方法。同样,主张科学研究过程自身的合理性来论证科学的优越性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科学研究并非总是成功,也没有先天的理由认为科学这个研究纲领就不能归并到自由社会这个研究纲领中。对于根据科学成果来支持科学优越性的说法,他认为,科学今天的优势并非自身的相对优点,而是各种社会条件有利于其发展而已。他把科学理论置身于一种高度评价个人自由的伦理学框架内,即“人道主义态度”。他认为,科学以它最先进和最普遍的方式把一种个人似乎将在它更沉闷的阶段失去的自由还给个人。在自由社会中,各种传统应该平等竞争,正如宗教已经于国家分离一样,科学也应该与国家分离。
8、 卡尔纳普:科学的任务和限度
卡尔纳普,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有《世界的逻辑构造》等。
《科学的任务和限度》是《世界的逻辑构造》一书的最后部分,带有总结性质,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的一般看法。卡尔纳普认为,科学首要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约定来构造研究对象,然后再通过经验来研究对象其他非构造的特性和关系。就概念体系而言,科学知识没有任何限度,即没有任何问题科学在原则上回答不了。原则上不可回答的不是合法的问题,根本不该问。信仰和直觉不过是一种内心的态度,不能提供任何可以用概念来表述的东西,所以不是知识。形而上学不是知识,而是纯粹直觉过程的结果。虽然,原则上不存在不可回答的问题,但是仍然可能存在不可解决的人生之谜,但那不是问题,而是实际生活的境况。
9、 卡尔纳普:科学统一的逻辑基础
统一科学是维也纳学派非常重视的理想。在此文中,卡尔纳普想要说明这一理想的性质和可能性。他指出,科学的逻辑分析是指分析科学活动的结果即科学陈述,其中包括语义的分析和句法的分析。在对科学研究内容进行划分

时,他强调了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科学词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他指出科学统一问题是科学逻辑的问题,而非本体论问题。科学规律的统一是科学统一的目标之一,但不能事先保证是否可以实现。可以保证的是,在语言上科学是统一的,即各门科学所使用的词项具有共同的还原基础,它由一类数量有限、性质相同的物理语言的词项所构成。科学语言的统一有助于向科学规律统一方向上努力,并且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
10、 贝叶斯方法
贝叶斯定理是关于条件概率亦即命题成立的概率的定理,这些概率取决于影响那些命题的证据。贝叶斯定理是一种根据新的证据来描述概率将如何变化的定理。

P(h/e)=P(h)·P(e/h)
P(e)
P(h)被称作先验概率,因为它是在考虑证据e之前赋予假说的概率,P(h/e)被称作后验概率,它是在考虑到证据e之后的概率。
“客观”贝叶斯主义者认为,概率所呈现的是理性的行为者根据客观的情境应当承认的可能性;“主观”贝叶斯主义者认为,贝叶斯定理所处理的概率呈现的是主观的信念程度。
贝叶斯公式的应用。普劳特假说。豪森和乌尔巴赫的策略是,选定一些概率,它们能够反映普劳特及其信徒们也许会赋予他们的理论及其背景知识的相关方面的先验概率,然后运用贝叶斯定理来计算,这些概率将如何根据有疑问的证据即氯的非整数原子量的发现而改变。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普劳特学派对此的合理反应,就是保留他们的假说而对测量提出怀疑。
对主观贝叶斯主义的批评。主观贝叶斯学派无法以任何方式辨别出这种活动是有害的科学实践。对于先验概率无法加以判断。
11、 从事实中推导出的理论:归纳推理。
构成完善的归纳论证的条件:
① 构成归纳基础的观察的数量必须很大。
② 观察必须在许多不同的条件下可以重复。
③ 任何公认的观察命题都不应当与推导出的定律有冲突。
即如果在很多不同的条件下已经观察到大量的A,而且如果所有这些被观察到的A无一例外都具有属性B,那么所有A都具有属性B。
归纳主义科学观,即科学知识是通过归纳推理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
如果我们试图想象一个具有超人能力和智力、但就其思想的逻辑过程而言是正常的头脑……会如何使用科学方法,那么,这个过程应该是这样的:第一,对于所有事实,对它们的相对重要性不加选择也不进行先验的猜测,一律予以观察和记录。第二,除了那些必然包含在思想逻辑中的假说或公设外,不借助任何假说或公设对所观察和记录

的事实加以分析、比较和分类。第三,从对事实的这种分析中,以归纳的方式引出有关这些事实之间的类别关系或因果关系的普遍性结论。第四,进一步的研究应当既是演绎性的又是归纳性的,它要基于以前被证实的普遍性结论进行推理。
⑴归纳主义的吸引力。有关科学的基本的归纳说明,的确具有某种直接的吸引力。它的吸引力就在于这一事实,它似乎会以某种常规的方式,获得一些通常所认为的关于科学知识的特别特征的直觉,这些特征即,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可靠性和有用性。
归纳主义者所解释的科学的客观性,来源于观察、归纳和演绎本身被看作是客观的程度。科学的可靠性是从归纳主义关于观察的主张以及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主张中得出的。科学的有用性即,构成科学知识的定律和理论,是通过归纳从观察和实验提供的事实基础上推导出来的。一旦获得这样的普遍性知识,就可以利用它来作出预见和进行解释。
⑵归纳主义确证观与否证主义确证观的比较。精致的否证主义者依然坚持认为,理论有可能被否证和拒绝,同时否认理论可以被永远证明为正确或可能正确。科学的目的就是否证理论,并且用更好的、证明具有更大的经受检验的能力的理论取而代之。对新的理论的确证的重要性在于,它构成了这样的证据,证明一个新理论是对其所取代的理论的改进,借助新的理论所发现的证据否证了被取代的理论,并使新的理论得到了确证。一旦新提出的大胆的理论成功地取代了其竞争者,那么,它就会转而成为严格检验将要针对的新目标,这些检验是借助更大胆的猜想性理论设计出来的。
因为否证主义者强调科学的成长,所以,他们对确证的说明与归纳主义者的说明是迥然不同的。极端归纳主义者的看法,一个理论的某些确证实例的重要性,完全是由被确证的观察命题与它们所支持的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决定的。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按照否证主义者的说明,确证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历史背景。如果一个确证是从对新颖的预见的检验中产生的,那么,该确证将赋予一个理论某种高度的价值。也就是说,如果根据当时的背景知识来看,人们估计不可能作出某个确证,那么该确证将是意义重大的。倘若确证是以前的结论,那么它们是没有意义的。
12、 否证主义
否证主义者欣然承认观察是受理论指导并且是以理论为前提条件的。他们把理论解释为是推测性的和暂时性的猜想或猜测,在尝试克服以前理论所遇到的问题,以便为世界或宇宙的某些方面提供某种恰当的说明时,人类的才

智会大量地创造出这样的猜想或猜测。经受不住观察检验和实验检验的理论必须被排除,并被更进一步的推测性猜想取代。科学是通过试错、猜想和反驳向前发展的。只有适应性最强的理论才能够生存下来。
优势:归纳推理意在说明理论正确或可能正确,但我们已经看到,归纳主义者在表征归纳推理和证明其合理性方面遇到了麻烦。由于坚持认为,科学并不涉及归纳,否证主义者的断言避开了这些问题。演绎是用来展示理论的推论的,因而可以对这些推论进行检验,而且也有可能把它们否证。但是,否证主义者没有提出任何大意是这样的断言:经受住检验表明一个理论正确或可能正确。这样的检验结果至多只能表明,一个理论是它的理论前任的改进。否证主义者要处理的是进步问题而不是真理问题。
局限性:⑴源于逻辑情境的难题。无论一个关于事实的主张可能多么稳固地建立在观察或实验的基础之上,否证主义者的立场都不可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科学知识的进步也许会揭示那种主张是不适当的。因此,并没有通过观察完成对理论的明确的和定论性的否证。如果一个理论将要接受实验检验,那么,所涉及的并不仅仅是那些构成这个将要接受检验的理论的命题。如果从这一系列前提中推断出的预见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情境逻辑允许我们得出的全部结论就是,这些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它并不能使我们辨别出错误的前提。
⑵以史为据看否证主义的不当(哥白尼革命)。一个令否证主义者窘迫的历史事实是,如果科学家们严格遵循他们的方法论,那么,那些被普遍认为是科学理论的最好榜样的理论永远也不能得以发展,因为它们在其初期可能就被拒绝了。
在公元2世纪,C·托勒密创建了一个详细的天文学体系,该体系明确说明了月球、太阳以及所有行星的轨道。在16世纪最初的几十年中,哥白尼创建了一种新的天文学,即地球运动的天文学,这对亚里士多德体系和托勒密体系提出了挑战。按照哥白尼的观点,地球并非在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而是与诸行星一起在围绕太阳的轨道上运动。
与哥白尼同时代的人把亚里士多德的力学和宇宙学作为前提,并且把它们用来作为反对地动学说的论据。对哥白尼构成了最严重威胁的论据是所谓的塔的论据和涉及像石头和哲学家这样松散地呆在地球表面的物体。
对捍卫哥白尼体系做出了最重要贡献的人是伽利略。他采用了两种方法。第一,他用望远镜对天空进行观察,在这样的观察过程中,他改变了需要哥白尼理论解释的观察事实。第二,他开了新力学的先

河,这种新力学被用来取代了亚里士多德的力学,而且,有了这种新力学,就使得那些反对哥白尼的力学论据失去了效力。伽利略对科学最伟大的贡献是他在力学方面的研究。他为后来将取代亚里士多德力学的牛顿力学奠定了某些基础。他明确地把速度与加速度进行了区分,并且断言,自由落体以某种恒定的与它们的重量无关的加速度运动,下落的距离与下落的时间和平方成正比。他反驳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所有运动都需要某种原因的断言。这些重要的发展并不是由伽利略在瞬间完成的。它们是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逐渐出现的,最终在他的著作《两种新科学》中达到了顶峰。
与伽利略同时代的人开普勒掌握了第谷·布拉赫对行星位置的记录资料,经过分析,开普勒得出了他的行星运动的三定律。
牛顿利用伽利略、开普勒以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创建这样一种综合性的物理学,并把它发表在他于1687年出版的《原理》之中。他清晰地阐明了导致加速度的原因是力而非运动这一观念,其线性惯性定律取代了伽利略的惯性思想,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段历史足以表明,无论是归纳主义者还是否证主义者,他们对科学的说明都是与这段历史不相符的。力和惯性等新概念并不是仔细的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它们不是通过对大胆的猜想和否证和不断用一个大胆的猜想取代另一个而出现的。这种新的理论只有在一种新的物理学体系发明之后才能成功地在细节方面与观察结果和实验结果相吻合,而那种新物理学体系则是众多科学家历经数个世纪的智力劳动和实践活动的产物。
⑶否证主义划界标准的不恰当性。按照波普尔的观点,科学理论应当被否证,也就是说,它们应当具有一些可用观察和实验来检验的结论。这种标准的一个缺点是,如果不加限定,这个标准太容易被满足,尤其是被许多知识主张满足,以至于波普尔不愿意把任何一种知识划入非科学之列。否证主义的突围策略是强调科学所具有的批判成分。我们的理论将会遇到无情的批判,这样,不适当的理论可以被淘汰,并且被一些更适当的理论取而代之。在面对有关在什么确定的范围内理论可以被否证这一问题时,波普尔承认,尽管有显见的否证,保留理论往往仍是必要的。
13、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实在论者的典型要求是,科学要以关于可观察和不可观察的世界理论为目的,且这些理论必须为真,在这里,真被解释为是这样一种常识概念,即与事实相符。如果世界如一个理论所说的那样,该理论便为真,否则便为假。
反实在论者坚持认为,科学理论所包含的不是别的

,仅仅是一组可被观察和实验证实的主张。从强调实用的意义上,许多反实在论者可能被称作、而且常常被称作工具论者。
14、 新实验主义
寻求从实验而非从观察中为科学寻找一个相对可靠的基础,即新实验主义。
黛博拉·迈约论严格的实验检验。她认为,对于一个主张,只有在该主张可能错误的各种情况得到了研究并且被排除了之后,才能说它得到了实验支持。只有当一个主张经受住严格的实验验证后,才能说它被实验证明了,而按照迈约精彩的说明,对某一主张的严格检验必须是该主张若为错误便不可能通过的检验。按照她的看法,通过对实验定律的严格检验就可以确证这些定律。科学知识的发展被理解为这些定律的积累和扩展。
新实验主义方法所隐含的意义是,否认实验结果永远是依赖“理论”或范式的,以至于无法诉诸这些结果在理论之间作出的裁决。
新实验主义认为科学进步就是实验知识的积累。他们认为从实验可以具有自己的生命的意义上说,把每一次实验都当作回答理论所提出的问题的尝试是错误的;实验者掌握了有效的技术,可以通过一种健全和可信赖的能够相对独立于高精理论的方式证实实验知识。
15、 观察
对于科学来说,知觉的主观方面不一定是无法克服的难题。对同一景象因观察者不同而有不同的知觉经验,这种情况取决于他们的背景、文化和期望。至于那些最终从这种确定的事实中产生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行动对之予以回答。
适于构成科学知识基础的观察结果,既是客观的,也是可错的。就它们能被公众用直接程序检验而言,它们是客观的;就它们也许会被伴随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可能出现的新的检验推翻而言,它们是错误的。
16、 实验
我们决不是直接获得实验结果的,为获得它们需要很大的努力,而对它们的确定需要相当的实际知识、实践试错、以及对可利用的技术的运用。对实验结果是否适当的判断也不是直接获得的。只有在实验设置适当并且干扰因素已被排除的情况下,实验才可能是适当的。因而从某种重要的意义上讲,实验事实与理论是相互关联的。如果渗入到实验结果中的知识是有缺陷的或错误的,实验结果就可能是错误的。
从实验的这些普遍的、从某周意义上说非常平常的性质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即实验结果是可错的,而且,它们可以因一些明确的理由而被更新或替代。实验结果可能会因技术的进步而变得过时,也可能会因某种认识的进步而被拒绝,还可能因理论理解的转变而被当作是无关因素予以忽略。


17、 规律
规律的规则观:B类事件总是伴随着A类事件或者再A事件之后发生。
规律是对能动力量或倾向的表征。认为规律表征的是事物的倾向、能动力量、能力或趋势的观点,有这样一个优点,即它从一开始就承认所有科学实践所隐含的意义,即自然是能动的。它阐明了什么使得系统按照规律活动,而且它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把规律与因果作用联系在一起。
18、 方法中的方法论变革。
中庸之道,即认为在科学中存在着一些方法和标准,但它们有可能因科学不同而相异,而且在某一门学科中它们是可变化的,而且会越变越好。
理论、方法和标准的逐步变化。一门学科在其任何发展阶段上,都是由以下这些部分组成的:为获得某种特别的知识的特定目的,为达到那些目的所需要的方法和判断那些目的在什么程度上得以实现的标准,以及呈现相关目的在目前实现的状况的特定事实和理论。因而,一般的观点认为,在某一特定的时代构成某一科学的目的、方法、标准、理论和可观察事实之网络的任何一部分,都是可以逐渐变化的,而保持不变的那部分网络将提供一个背景,在此背景下就可以为变化提出某种论据。不过,立刻为这个网络中变化的一切都是提出合理的论据当然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也许当时并不存在提出这样的论据可以依托的基础。
科学究竟是什么

第 1 页 共 11 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