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江有诰之古音学研究述评

江有诰之古音学研究述评

江有诰之古音学研究述评
江有诰之古音学研究述评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自主学习的思想源远流长。继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卢梭、第斯多惠、杜威等都是自主学习思想的倡导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一书中也系统总结了维果斯基学派、操作主义、现象学派、社会学派、意志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做过的一些探讨。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目前,国外使用的与自主学习有关的术语也很多,如自我调节的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自我管理的学习(self—managed learning)、主动学习(active—learning)、自律学习(autonous learning)、自我计划学习 (self—planned learning)、自我监控学习 (self—monitored learning)、自我定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自我指导(self—instruction)等。在国外,自主学习思想一直受到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共同关注。但是,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信息加工理论心理学迅速发展,维果斯基的语言自我指导理论在西方得到了认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始兴起,心理学领域的这些发展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对自主学习的理论阐述或者实践研究。

我意识是获取和应用意志控制策略的前提,在意志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自主学习过程分为:内隐的自我控制过程,包括认知监控、情绪监控与动机监控三大类;外显的自我监控过程包括学习环境中的失误控制与任务控制。其中内隐的自我控制过程是自主学习的关键过程,而学习任务和情景的变化也会增强学生的一直控制。因此,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各种叛逆个意志控制策略来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以弗拉维尔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极为关键。通过直接教学、采用同伴辅导和学习问题讨论、开展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美国密峙安大学的宾特里奇(Pintrich,2000)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中介作用。 在众多西方学者对自主学习的界定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华盛顿城市大学的齐莫曼(B.J.Zimmenrman)教授。20世纪90年代齐莫曼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具有代表性的自主学习理论。齐莫曼认为,当前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具体来说,如果学生自己能够主动、灵活地应用元认知策略,能够自我激发学习动

【开题报告】孙诒让《墨子间诂》训诂评述

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孙诒让《墨子间诂》训诂评述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先秦时代,儒墨并尊, 同为“显学”。墨学的代表作就是《墨子》。《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反映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是《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文章,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其中还包含了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后期墨家的思想。 后人对《墨子》做了诸多的校释,而孙诒让是两千多年墨学史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孙诒让的《墨子间诂》和所附资料(孙诒让在《墨子间诂》之后,加上《附录》1 卷,《后语》2 卷;《附录》1 卷包括篇目考、佚文和旧序;《后语》2 卷分上下。上卷包括墨子传略、墨子年表和墨学传授考;下卷包括墨子绪闻、墨学通论和墨家诸子钩沉。),为后世墨学研究者提供文献滋养,为近代墨学复兴铺路奠基。《墨子间诂》被王焕镳誉之为“墨学研究中的旷代之作”, 又被罗检秋称为“墨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是20 世纪以前墨学研究的集大成者, 基本恢复了《墨子》文本的真实面目, 为墨学思想的研究和现代价值的挖掘铺平了道路, 扫清了障碍。晚清俞樾在《墨子间诂·俞序》中这样写道: “瑞安孙诒让仲容乃集诸说之大成,著《墨子间诂》。凡诸家之说, 是者从之, 非者正之, 阙略者补之。” 孙诒让的《墨子间诂》的底本是毕沅的《墨子校注》,参校了以明正统道藏本、明吴宽写本、顾广圻校本和日本人刻本, 并吸收了毕沅、苏时学、王念孙、王引之、张惠言、洪颐煊、俞樾、戴望等人的研究成果。《墨子间诂》中的附录一卷、后语二卷, 收集了孙氏以前各时期关于《墨子》的主要评论和序文,触及到了对墨学和《墨子》的评价问题。 由于孙诒让所学的知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局限性,在对《墨子》尤其是《墨经》的校勘上有许多不恰当的地方:王焕镳在写《〈墨子〉校释商兑》时指出此书错乱脱误之处太多, 加之多有古言古语, 所以孙著之存疑与可商榷之处亦复不少。他在著《〈墨子〉校释商兑》时就直接匡正《墨子间诂》疏略失误达140 多处。并且孙诒让对《墨经》的校勘清晰而恰当的部分,一半也没有。对《墨经》的义理研究,需要另外

浙江省初中生英语学习风格的研究综述

浙江省初中生英语学习风格的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18-07-19T15:42:39.033Z 来源:《建筑模拟》2018年第9期作者:袁铮[导读]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被誉为“现代教学的真正基础”。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被誉为“现代教学的真正基础”。本综述将从学习风格的起源及定义、发展及分类、维度、研究现状及不足等四个方面对学习风格倾向进行相关论述,旨在得到国内外学习风格倾向研究现状的系统勾画,引出学习风格倾向对于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必要性讨论及研究,以提高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以及初中生在英语学习中对于学习风格倾向的关注和实践。 关键词:学习风格;风格倾向;初中生英语学习;研究现状 一、学习风格起源及定义 ⑴国外对学习风格的定义 学习风格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在Herbert Thelen首次提出学习风格这一概念后,30多种有关学习风格的理论和模式相继诞生。而不同的学习风格的理论和模式对学习风格有着不同的定义,如:⑴美国中学校长联合会主席Keefe[1]指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⑵心理学家描述学习风格为个体与教学刺激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其特征,通过这一方式,导致作为教学刺激函数的各不相同的学习成就[2];⑶从信息加工角度,Kinsella指出“学习风格是指个体在接受信息和加工过程中所采取的自然习惯的偏爱方式,这些偏爱方式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尽管各个理论对于学习风格有着不同的定义,但其核心却大致相同,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喜欢或经常使用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相应的学习特征[3]。据此,学习风格可被定义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⑵国内对学习风格的定义 而国内对学习风格的研究相对较晚也较少,对于学习风格的界定也不尽相同:⑴胡斌武认为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⑵廖泽英认为学习风格是指个体在知觉和学习中处理信息的方式以及个体对作业做出反应所使用的各种策略,涉及个体处理学习中的信息或解决问题时所偏爱的方式;⑶郝贵生认为学习方式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程序和定势,它包括学习的动机、态度和方法等等。国内学者在研究学习风格时大多提到了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这两者,实际上,学习方式指的是学习者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方法、策略、步骤;学习倾向指的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动机、态度、情绪体验、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的偏爱。有些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可随学习情境、学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而有些则表现出持续一惯性。相对于前者,后者反映了学习者鲜明的个性特征,从而成为各自的学习风格[4]。 尽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一个广泛认同的学习风格的界定,但总体上来说有几个共通点:一是认为学习风格的实质是学习者经常使用的学习策略或倾向;二是认为学习风格的本质特征是稳定性和独特性,且兼有活动和个性两重功能;三是认为学习风格受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 二、学习风格的发展及分类 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风格”这一概念被提出后,相关研究日益增多,为教育研究者所关注。20世纪60年代,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贯彻和个别化教学趋势的呈现,教育研究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人们逐渐重视学生学习个别差异性的研究以及学习者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开辟了对学习者个体学习方式差异性的研究。 70年代早期,邓恩夫妇研究表明学习风格是学生集中注意并试图掌握和记住新的或困难的知识技能时所表现出的方式,儿童只有使用学习风格特征中的优势,才能学得更好,否则虽学却往往会忘记所学的内容[5]。 80年代晚期到90年代,研究者开始从心理学角度对其进行探究。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用心理类型学说来思考人类的差异。在他看来,人的差异根植于两种基本的认知功能:感知与判断。感知学习风格是根据学习者感知信息通道倾向的不同对学习风格的一种分类方法,不同的学习者感知或接受刺激时所偏爱使用的感官是不同的:⑴通过视觉刺激手段来获取信息学习最有效的学习者可以称之为“视觉型学习者”;⑵以听觉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可以称之为“听觉型学习者”;⑶动手操作型学习者通过可触及的实物,通过动手获得最有效的学习成果;⑷体验型学习者通过亲自体验才能获得最有效的学习成果,需要全身投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占83%。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研究表明:69%的学生是视觉型的,31%的学生是语言型的。 在原有学习风格基础上,Dunn和Pirce提出了与感官偏爱有关的四种感知学习风格: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和动觉型[6]。Kate Kinsela 评价说这样的学习风格分类更为全面地代表了可能影响学生下意识的学习风格的各种因素,因此对研究者来说更为适用。可以说,学习风格已成为西方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论等学科共同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被誉为“现代教育方法的真正基础”。 三、学习风格研究的三个维度 学习风格研究中主要侧重三个维度的研究,其一是感知风格倾向,其二是学习渠道倾向,其三是风格分析。就这三个维度的研究还有三个专为外语学习者设计的测试工具:(1)感知风格倾向问卷(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 Questionnaire);(2)学习渠道倾向清单(Learning Channel Preference Checklist)(O Brien 1990);(3)风格分析调查(Style Analysis Survey)(Oxford1993)。在Dune和Price提出四种感知学习风格的基础上,Reid进一步研究了感知学习风格,新增了个体学习风格和协作学习风格两种,并对每种风格的特点与优势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和解释,并设计了感知学习风格量表和环境学习风格目录[7]。以测量学生感知风格的倾向和学习渠道的倾向,促进了学习风格三个研究维度的进一步发展。 四、学习风格研究现状及不足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学习风格研究至今,既有理论的思考,又有实践的延展和突破。不仅形成了Dunn et al 的学习风格量表(1975)、Hill的学习风格量表(1976)以及NASSP(美国中学校长联合会)的学习风格测查表 [8],还有三个专为外语学习者设计的测试工具。近期,关于学习风格的研究明显地呈现出由整体转向分化的趋势,偏重于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对学习风格中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以揭示他们对学习风格的影响[9],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从动态能力到超动态能力_理论研究述评及前瞻

从动态能力到超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及前瞻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 (一)国外学者的观点 在Teece与Pisano(1994)之后,Eisenhardt和Martin(2000)认为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明确流程或常规惯例,是一系列能力的动态集合,包括整合资源的能力、重新配置资源的能力及获取和让渡资源的能力,他们是从组织管理视角(Process)开展了对动态能力的研究;Griffith和Harvey(2001)认为企业的全球动态能力就是创造别的企业难以模仿的资源组合的能力;Zollo和Winter(2002)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稳定的集体学习(活动)模式,企业通过它能够系统地产生和修改其经营性惯例,Zollo和Winter从学习视角对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而Schreyogg和Klie-sch-Eberl(2007)则从能力的动态性角度提出了包括能力递进 过程和柔性监控过程的双重过程模型;Iansiti和Clark也从技术能力视角对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 以上国外学者对于动态能力理论所进行的研究,首先是基于Teece等战略视角,然后衍生发展出了组织管理视角、学习视角、过程视角,他们从不同方面开展了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分析研究。 (二)国内学者的观点 国内学者黄江圳、谭力文(2002)提出动态能力在特征上与核心能力有相似之处,它具有价值性、独特性等特征,只有在创新的开拓性动力上,才能克服能力中的惯性;董俊武等(2004)从动态能力的运作过程推出其影响因素,在动态能力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经营性惯例、学习性惯例、知识的说明以及知识的编码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创建与演变是这四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张建东(2005)提出了动态能力的4个维度,即一期知识基底、战略学习、战略干预和二阶常规,认为动态能力一方面直接对跨期绩效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促进形成企业的二期能力,间接地影响企业跨期绩效;孟晓斌(2007)认为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模型可以概括为阶层分类模型、战略整合模型、双重过程模型和组织学习模型四种;焦豪(2008)总结分析了企业动态能力的四种研究视角, 分别为整合视角、演变视角、技术轨道视角、学习视角。 国内学者对于动态能力理论所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在国外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对企业动态能力内涵、特征、维度、结构模型等 ■张春明1、2副教授张英华2(1、天津广播电视大学经管学院天津300191 2、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VE3009)资助;天津市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TJYY11-2-803)阶段成果◆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的研究,从而构建了企业动态能力整合理论分析框架。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综上所述,对于动态能力的研究出现了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Teece等(1997)之后的国内外学者在Teece等对于动态能力的概念的基础上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动态能力的概念进行了释义。总体来看,以Teece、Pisano和shuen为代表的战略管理专家是动态能力研究的发起者,之后出现了组织管理视角、学习视角、过程视角等多个视角的研究,Eisenhardt和Martin是组织管理视角(Process)研究的代表学者;Zollo和Winter是学习视角研究的代表学者;Schreyogg和Klie-sch-Eberl是过程视角的代表学者(见表1)。 动态能力研究面临的问题 (一)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缺乏统一的分析工具 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框架的讨论上,事实上,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如能更好地指导实践需要建立对企业具有操作性的基本统一的分析工具。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者安德鲁斯、安索夫将战略理论为企业所接受,最主要的是通过为大家所认同的SWOT分析工具,对于动态能力理论要进一步发展,最主要也是要建立一个较为统一的分析工具。 (二)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的非同步效应使得动态能力的实证研究较为困难动态能力的研究应该更紧密地贴近企业,但是动态能力是长期的、时间依赖的,往往不能立即产生绩效,它与企业绩效的产生是非同步的过程。对于企业而言,企业从不同的资源位置出发,沿着不同的发展路径,都有可能获得成功。所以很难判断企业绩效的产生是具体的哪种能力作用的结果,这就使得企业动态能力的实证研究也变得较为困难了。 (三)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定量研究存在困难 定量分析是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难点议题之一,那么对于动态能力理论的定量更是存在较大的困难。从已有的文献看,对动态能力的研究偏重于对其本身的定性研究,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定量研究文献还比较少见。而国内也是仅有几位学者 内容摘要:相对于强调企业能力内部积累的传统能力观,动态能力通过其开发性和灵活性减少了能力本身的刚性。对于动态能力理论研究,学者们基于T e e c e等战略视角,衍生发展出了组织管理视角、学习视角、过程视角,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动态能力的概念及应用进行了分析。但经过十几年来的发展,动态能力理论研究仍面临下列问题:缺乏统一的分析工具;实证研究进展缓慢;定量研究存在困难;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研究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动态能力的发展进行了前瞻,提出了超动态能力观。 关键词:动态能力超动态能力述评前瞻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摘要:传统古音学自吴?B ?创至今已历经千年,期间 音韵学名家辈出,使古音学理论一步步走向完善,本文特从上古音的古韵分部、声母系统、声调三个方面对上古音的研究历史做简单的梳理,整理出传统古音学研究的大致发展脉络。 关键词:上古音;韵部;声母;声调所谓上古音是指周秦时期及前汉时期的音系系统,由于那个时期无韵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归纳《诗经》用韵,同时对《切韵》音系进行离析。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利用先秦的韵文材料《诗经》《楚辞》及其他群经诸子散文的用韵,还有以《说文》的谐声系统、训诂材料及方音材料、域外对音材料等作为旁证来推测古代的发音。 1上古汉语韵部真正的古音学研究是从宋代开始的,以通转叶音说为主体的宋代古音学研究标志着古音学的建立。吴??是通转说的代表,朱熹是叶音说的代表。“通转”的办法实际是囿于中古音,简单地合并《广韵》的部类,而不知离析,混淆了各韵部之间的界限。而“叶音说”的本质是没有认识到古诗不押韵是由于语音发生变化的缘故。清朝是古音学研究的全盛时代,最有名的古音学家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等。顾炎武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除第十部外,入声字都配阴声,离析唐韵,这是顾炎武的首创。他的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

江永研究音韵学与顾炎武稍有不同,顾炎武不管今音,只研究古音。他曾批评顾炎武“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 他本人非常注重于审音。江永把古韵分为十三部,比顾炎武多出三部。江永根据古音有?m 侈之分,将顾炎武的真部分为真元两部,侵部分为侵谈两部。江永还把侯韵离开鱼部与尤幽合并,并离析萧宵肴豪一部分字,这样把顾炎武的鱼宵两部分为鱼宵幽三部。段玉裁分古音为六类十七部,比江永多出四部。传统认为段玉裁的最大功绩在于支脂之三部分立。另外真文分立、幽侯分立,段玉裁也是正确的。关于韵部次序,在段玉裁之前顾炎武离析唐韵尚不敢把次序移动,而段玉裁则很大胆地把次序变更了,并运用谐声偏旁归纳韵部。戴震把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如果不算入声,古韵是十六部。他的分部有价值的是阴阳入三声相配。但是,他把应属阴声的歌部误作阳声,则是错误的。孔广森著有《诗声类》,分古韵阴声九部和阳声九部,共十八部。孔广森之前东冬都是合韵的,到了孔广森首将东冬分部。他的另一个音韵学研究的精彩之处在于正式确定了阴阳对转。他的对转法是:“入声者阴阳互转之枢纽。”江有诰与王念孙的古音学思想很相近,王念孙把古韵分为二十一部,比段玉裁多四部,王念孙把段玉裁的真质部分为两部,把质部叫作至部,同时把祭部独立,侵谈二部入声独立。江有诰采用了孔广森的冬部,不接受王念孙的质部(至部)。章炳麟对于古韵,起初定为二十二部,后来他觉得脂部去入声的字,在《诗经》里往往不与平上相押,所以把它再分为脂队两部。他还用汉字去描写二十三部的音值,虽没有国际音标那样明确,但由此可知他假定的古代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知识分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 一、序 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为区别于西学,于是称本国有的学术为国学。清代学 者论学术,将学术分为三类:义理、考据、词章。义理之学即哲学,考据之学即 史学,词章之学即文学。义理考据词章之外,尚有经世之学,即经济政治之学, 以及军事、农学、治水等。 二、绪说 所谓“训诂”,是指疏通古代典籍文献和研究古代语言文字的意义。 “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的意义的一种专门学术。这里的所谓“字 义”乃是文字的“用义”,而非字形构造所示的“本义”(文字的本意研究应属于 文字学的范畴)。 汉代学者一般称为“训故”(书名里称为“故”),此外还有把古字古言、古 音古义称为“故”的。书名“解诂”者,即“训故”之异称。书名“训”及“训 纂”者,着眼于说解义理,已超出训释古字古言的朴素本色了。“故训”则是故 昔的典训。总之,“故”为故旧,古字古言的古音古义谓之故,顺释疏通之便谓 之训故(或改名“解故”,或简称“故”)。“训”则旨在广其辞说。 汉人传注之作,有不同体例: (一)传、记、传记、杂记:推其义、广其事,蔓延泛滥 }驳杂灠漫,大放厥词,絮絮不休(二)说、略说、说义 (三)微:夫子微言大义,必待后学阐发而始著明也。 (四)章句:离章辩句,委屈支派,而语多博会,繁而不杀 训诂的起因: (一)语音转异 (二)语原分化 (三)语义变迁 (四)语法改易 (五)字体之差别 (六)用字之假借 (七)习俗之损益 训诂的工具: (一)文字 (二)音韵 (三)语法 (四)校勘 (五)语言学 (六)等 三、基本概念 (一)语音与语义:人为的强定的偶然的,习之即久就不觉其偶然,反而认为是 必然的了(除某些拟声词、自然界事物名、动作名)。声音是语言的外形,

学习风格的差异与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2016届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 论文题目学习风格的差异与教学研究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姓名班级学号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学习风格的差异是影响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因材施教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理念,但是。在近些年对因材施教的理解方面,依然有较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学生的智力培养和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而对于学习风格这个较为关键的因素,却没有表现出足够的重视程度。学习风格的差异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学习风格的差异研究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在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并不具备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研究的能力,因此,本文选择学习风格的差异研究作为题目,对学习风格的差异进行研究,能够使教育工作者在制定教育策略的过程中拥有更加科学的基础。 (二)选题意义: 1.选择学习风格和差异作为研究主题,可以使教育领域加强因材施教在教学活动中的实施深度,并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问题分析和和理性分析,使教学模式的改革能够得到更高水平的理论支持。 2.对学习风格的差异进行援救,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素质教育模式的指引下,得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并根据正确的学习风格引导机制,获得学习质量的提升。 3.研究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差异,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教学活动同国际教学趋势的适应性,使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能够不断的借鉴国际教学体制改革的相关经验,对教育模式进行调整。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自己的创新之处 (一)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学者哈克森在其著作《基于学习风格的高中英语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研究》中,对学习风格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就高中英语教学的典型事例,对提升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性因素进行了研究,使高中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困难性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实现学习成果的提高。 (二)国内研究现状 学者胡南娜在其著作《场认知视角下西藏自治区高中英语差异教学研究》中,对学习风格的差异进行了基础性分析,并结合当前西藏自治区的教学实践情况,对差异化教学的具体实施质量进行了研究,使学习风格的差异化研究能够拥有更加完整的现实依据。在教育家王扬帆在著作《学习风格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启发》中,作者对学习风格对学习成绩的重要影响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学习风格差异的具体状况,对提升英语教学质量的实例进行了列举,对提升学习风格的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自主学习的思想源远流长。继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卢梭、第斯多惠、杜威等都是自主学习思想的倡导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一书中也系统总结了维果斯基学派、操作主义、现象学派、社会学派、意志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做过的一些探讨。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目前,国外使用的与自主学习有关的术语也很多,如自我调节的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自我管理的学习(self—managed learning)、主动学习(active—learning)、自律学习(autonous learning)、自我计划学习 (self—planned learning)、自我监控学习 (self—monitored learning)、自我定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自我指导(self—instruction)等。在国外,自主学习思想一直受到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共同关注。但是,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信息加工理论心理学迅速发展,维果斯基的语言自我指导理论在西方得到了认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始兴起,心理学领域的这些发展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对自主学习的理论阐述或者实践研究。

以斯金那纳为代表的操作主义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操作性行为,它是基于外部强化或自我强化而做出的一种应答性反应。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本质上是个体的学习调控反应与邻近的强化物建立联系。它包含四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以及由此开发出了自我记录技术、自我指导技术、自我强化技术。该理论最强调外部环境对自主学习的制约作用。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认知学派从个人、行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主要由个人内部的本能、需要、驱力、特质等决定,不主要由外在的环境因素来决定,而是受到这两者的交互作用——主体社会认知的影响制约,这种影响并决定行为的社会认知有两种:即结果期望和自我效能感。结果期望是指人关于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他所期望的某种主观推测或判断。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或推测,它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对行为发作用。从理论分析,任何学生的学习行为实际上受学生的结果期望和自我效能感的双重制 约和调节。这一理论十分重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认知在其自主学习发展中的作用。它认为,学生与教师、父母、其他学生的积极交往和反馈会极大地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此理论把自主学习分成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三个子过程,强调自我效能和榜样示范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自由意志理论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也是一种意志控制过程,意志成分控制着人的学习行为,使学习者克服困难、坚持学习。高度的自

上古音的韵部

通论(四)上古音的韵部 上古,是指先秦两汉时期,主要指先秦时期。韵部是古人从押韵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提出的概念。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上古的韵部指主要元音(韵腹)和韵尾,韵头和声调不计。 上古韵部主要是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人也把上古韵部称为《诗经》的韵部。 一、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主要有两个:一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形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1、《诗经》用韵的归纳 《诗经》每一篇都是押韵的,所以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得到上古韵部的状况。系联方法如下:

絺(chi1)兮綌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邶风绿衣》 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祗搅我心。《诗小雅何人斯》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詩邶风燕燕》 翩彼飞鸮,集于泮林。 食我桑葚,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詩鲁颂泮水》

《绿衣》的韵脚字是“风”“心”,说明二字在上古属于同一韵部。《何人斯》的韵脚字是“风”“南”“心”,可以证明“风”“心”押韵并非偶然,又说明“南”与“风”“心”在上古同部。《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上古同部。以下类推。 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引”。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等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 2、谐声字的归纳 通过《诗经》等先秦韵文归纳出来的古韵部是可信的,但是由于没有将韵脚字以外的字归纳进去,而韵脚字又很有限,所以这样的韵部含字太少。形声字的谐声系统能够扩大

训诂学论文选题

“声旁有义”与训诂校勘周子翼九江师专学报哲社版1994.13(3/4) “声旁有义”与训诂校勘周子翼九江师专学报哲社版1994.13(3/4) 训诂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黄桂婵语文教学与研究(武汉)1999.3 世纪末:文化训诂学的理论省察(下篇)梅琼林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9.21(1) 试论阮元在训诂学上的贡献陈东辉(浇灌大学)古汉语研究1999.(3) 训诂学的新收获:评孙雍长先生的《训诂原理》林玉山姚晓南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19(4) 论闻一多的《诗经》新训诂方法闻彩兵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5 汇古今训诂精萃、开诗经研究新篇幅:读新版《诗俞理明辞书研究经词典》彭高琳/1998.2 《论语》训诂四题蔡英杰淮北煤师学报1999、1 毛传训诂释例筱竹河南民国日报1923年 北大编《古代汉语》若干训诂问题饶星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7.3 训诂方法举隅龚国祥江汉大学学报:社科1987.4 谈谈近代词义训诂与现今土语李之亮郑州大学学报:哲社1987.6 论清代王念孙、王引之训诂研究之成就李中耀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1988.1

训诂二题---殷孟伦先生《子云乡人类稿》读后吴庆峰山东师大学报:社科1988.1 训诂与古籍整理崔棠华辽宁大学学报:哲社1988.2 训诂与审美张孝纯湖北大学学报:哲社1988.2 从古文字学与训诂学的关系谈训诂学的发展陈秉新文物研究1988.3 〈诸神的起源〉声韵训诂错误举例张猛中国语文1989.1 训诂学之争刍议韩峥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1 郭璞训诂语言中的双音词何志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1989.1 训诂得义散论石云孙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科1989.1 检论郑玄训诂成就及其影响吴林伯东岳论丛1989.1 中国训诂学传统的现代化——评许威汉《训诂学导论》申小龙读书1989.1 中国训诂学传统的现代化——评许威汉《训诂学导论》申小龙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1989.2 试论郑玄就音求义训诂原则吴福祥重庆师院学报:哲社1989.2 训诂原则及其运用——兼谈文言词语教学段会杰承德师专学报1989.2 一部系统而新颖的训诂学教科书——评黄著《训诂学教程》陈代兴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1989.3 《管锥编》训诂思想初探臧克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1989.3

国内教学风格研究述评

国内教学风格研究述评 作者:章康有 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教学理论的研究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以适应科技迅猛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其中,对教学艺术的研究,犹如教育科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格外引人注目。一大批专著相继问世。另外,还有一些教学论专著也都开辟专章阐述教学艺术。 对教学艺术的研究,从80年代以来能异军突起,专家学者们之所以倾注如此大的热情,这既受到国外教学研究的影响,也是我国教学研究发展本身的需要。 在教学艺术研究中,教学风格又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对教学风格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国内教学理论界尽管众说绘纭,见仁见智,一时难以形成共识,但通过讨论,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同时也丰富和深化了教学理论。 一、教学风格的概念 关于教学风格,目前尚有许多种解释。综合有关资料,当前国内有关教学风格的概念大体有如下表述:(一)教学风格是“在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它是“教师的能力和性格的多样性”的反映。[1] (二)“所谓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2]。 (三)“就教师个人而言,当他的教学是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合规律性和个性时,就会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教学风格”[3]。 (四)教学风格“是教师有意无意地、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反复实践,而最终形成的一种独具个性魅力又具有稳定性的教学风貌”[4]。 (五)“所谓教学艺术风格,就是教师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和长期教学实践逐步形成的独具个性的教学思想、教学技能技巧、教学风度的稳定性表现”[5]。 (六)“教学风格就是教学艺术家所特有的、在教学活动整体中重复表现一种‘韵味’、‘格调’、‘风貌’的表现形式。它是艺术家精神风貌的个性和教学技能技巧的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是教师创造性艺术性教学活动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是它的三大特征”[6]。 (七)“课堂教学的风格就是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艺术特色。……是他的思想境界、审美理想、艺术修养、性格特点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体现”[7]。 (八)“教学艺术风格指一个时代或一个教学主体的教学艺术个性化的较稳定的特点的综合”[8]。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解读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解读 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历史悠久,以文字、音韵、训诂为主导发展了几千年,具备了深厚的积淀和完备的体系。训诂学一直作为古代汉语研究的核心学科而备受学术界的推崇,同时它又是现代汉语语义学的始祖,其在汉语研究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具体来说,训诂学是一门从先代各种训释材料中总结出解释语言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就现代而言,训诂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中一门传统的解释词语和研究语义的学科。其功用正如东晋训诂大家郭璞所言:“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寥寥数字,已将训诂学的作用昭然于天下。 一、由训诂以考文化――以《尔雅》为例阐释训诂学在继承文化传统中的作用 (一)通过名物训诂阐释古代物质文化 早在汉代,训诂学就以经学为基础发展起来,而且有了专门解释词语的训诂学著作。主要有《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四种。这四部训诂专书被后世称为中国训诂学的基石。其中,《尔雅》

是最早的训诂专书,也成为后代解词释义的重要依据。《尔雅》3卷20篇(今留19篇),书中《释诂》、《释言》、《释训》3篇是解释名物以外的语词,主要类聚一般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用一个通用词作解释。不同品物则用不同的训解方法,很是详尽。其余16篇都是解释各种事物名称的。如亲属、宫室、器物、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等,其解释对象多是经传古籍中的词语。所谓“名物”是指范围比较固定、性质比较具体的专门名词。通过名物训诂阐释古代物质文化,是训诂学的任务之一。例如,我们可以依据《释宫》阐释古代民居文化和建筑文化,依据《释器》阐释古代各种器制、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依据《释乐》阐释古代音乐表现艺术,依据《释天》推导先秦天文学史研究,依据《释地》《释丘》《释山》推导先秦地理学史研究,依据《释水》推导先秦水文学史研究,依据《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推导先秦生物学史研究。这些都是我们借以阐释古代物质文化的宝贵文本。 (二)通过训诂阐释古代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是活跃的、经常变动的文化,而制度文化则相对稳定一些,它规定着文化的性质,是文化中的权威因素。但是,同语言文化相比,制度文化更为活跃一些。因此即使现实的人类社会制度已经发

学习风格理论西方研究综述

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3期(总第94期) 学习风格理论——西方研究综述* 康淑敏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要:西方学习风格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自问世以来,各种理论框架及模式应运而生。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觉和维度分析研究了学习者在接受信息和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的差异以及各自的特点。本文试图对这一理论作较为系统的概述与分析,希望能引起我国外语界对学习风格研究的积极思考,并希望为教师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学习风格;风格要素;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43(2003)03.0024.05 在西方,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贯彻和个别化教学这一趋势的呈现,教育研究的重心从“教”转移到了“学”,人们逐渐重视学生学习个别差异的研究以及学习者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开辟了对学习者个体学习方式差异性的研究,学习风格(1earningstyle)便成了研究热点。 学习风格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研究者从学习者的个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来研究个体在学习方法、学习进程和学习倾向上存在的差异,从而为分析学习者学习内部的动态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为教师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照。 1.0学习风格的界定 有关学习风格的定义,许多研究者(如Dunn&Dunn,1979;Gregorc,1979;Hunt,1979;Reid,1995)都有过论述。有的从感官偏爱的角度描述学习风格;有的从信息加工方式陈述这一概念;还有的从学习风格的形成原因入手阐述其内涵。譬如,曾任美国中学校长联合会主席的凯夫(Keefe,1979:44)先生指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另一位研究学习风格的专家肯赛拉(Kinsel.1a,1995:171)认为,“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个体在接受信息和信息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自然习惯的偏爱方式,这些偏爱方式具有一定的持久性。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风格,就像各自的签名一样与众不同,它既反映出个体独特的生理特征又反映出个体受环境影响的痕迹”。谭顶良先生为学习风格所下的定义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1995:12)。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习惯性学习方式和倾向。它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生理特征基础上,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体学习方式偏爱,主要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刺激的感知、注意力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它的形成受制约学习者个体发展的多种变量或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习者自身的因素(人格特质、学习兴趣、生物节律等)、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伙伴类型、社会环境等)和教育形式(授课方式、信息刺激形式、教学场所布置等)等。它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场所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持续一贯的稳定性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在有关文献中人们通常把学习风格和认知风格 (cognitivestyle)作为同义词替换使用,由此便造成了概念上的混乱。其实,两者的内涵不尽相同。认知风格主要指个体信息加工的方式,即个体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表现出的典型的功能方式,主要反映学习者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而学习风格除包含信息加工方式外,还体现出个体的感情因素、心理行为以及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学习方式的偏爱(Keefe,1979)。显然,学习风格涵盖层面广,它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构成因素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的学习风格。 收稿时间:2003-05.30 作者简介:康淑敏(1958一),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教学设计,网络教育。 *本课题为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英语专业学生学习风格与认知策略实证研究”,批号为:W01W11。 24  万方数据

应用心理学二专学年论文-

级应用心理学第二专业学年论文 大学生学习能力测量 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学院: 学学院 年六月

大学生学习能力测量 关键词: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测验学习策略 一、概述 学习能力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传统研究领域和核心部分,更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量暴涨,信息流动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进入信息社会时代,知识的获取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衡量学习能力的指标也从知识量扩展为信息选择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等等。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学校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已经把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 二、外文资料 1.基本信息 标题:Overview of research on the Assessment of Basic Learning Abilities Test. 基本学习能力测试研究综述 作者:Martin, Garry L.; Yu, Dickie C. T. 来源期刊:Journal o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V ol 7(2), Dec 2000, 10-36. 2.摘要 The Assessment of Basic Learning Abilities (ABLA) test (formerly called the A VC Discrimination Test) has proven to be a valuable tool for teachers and rehabilitation workers for selecting and sequencing training and work tasks for persons with profound, severe, and moderate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as well as a useful screening tool for researchers for determining the ability level of participants prior to their exposure to various intervention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BLA test, outlines the testing procedures, summarize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ssessments of the test, presents evidence in support of 8 generalizations from research on the test, discusses possible changes and additions to the test to enhance its predictive validity and utility, and outlines implications of the ABLA test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PsycINFO Database Record (c) 2012 APA, all rights reserved) 三、量表编制 (一)编制理论 .参考学习策略、自主学习、元学习等相关的理论与研究,本文试将学习能力分为四个维度:学习动机、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学习策略与时间管理、专注程度。每个维度下设置若干个题目,问卷采用likert5点法计分,从“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为1~5计分。 (二)量表概况 本研究问卷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次调查进行了简要说明并指导被访者对问卷进行作答;第二部分测量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如性别、专业等,以及对自己的学业成绩、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