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道路为什么走得对

中国道路为什么走得对

中国道路为什么走得对
中国道路为什么走得对

中国道路为什么走得对

——写在改革开放35周年之际

周爱兵

《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3日07 版)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35个春秋,35年来取得的最主要成果就是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顾总结改革开放35周年,最根本的是要充分认识走中国道路的必然性、科学性和优越性,树立全民族高度的道路自信和改革自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使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道路走得对不对?要从历史发展中求证,搞清楚它是怎么开创、怎么走到今天的,弄明白为什么它是我们自主探索、自主选择的正确道路

中国道路是怎么来的?其源头可以上溯到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其探索贯穿近代以来的整个历史过程。170多年前,鸦片战争的炮火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侵略和凌辱,震醒了停滞和封闭中的大清帝国,使“天朝上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赶上时代潮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中华民族特别是其先进分子必须作出回答的历史课题。

从大历史的视角审视,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被迫卷入近代世界,并由此开始了艰苦追寻现代化的过程。这是一个一直将延续到本世纪中叶的持续约200年的长过程。这个长过程大体可分为两个100年的时间段:第一个100年,从近代史开端到新中国成立;第二个100年,从1949年到2049年。之所以作如此划分,是因为这两个100年分别与中国道路的两个关键词:“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第一个100年,是以“社会主义”为指向、为归依的百年求索。面对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在苦难中觉醒和奋起,发出了“振兴中华”的集体呐喊。中国走什么路、朝什么方向发展,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围绕这个根本问题,无数志士仁人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艰难探索。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多种主义和主张都出场了,也都破灭了;多种道路和方式都探索了,也都碰壁了;多种组织和政党都登台了,也都退出了。历史表明,什么君主立宪制、多党制、总统制,结果都行不通。正是通过反复比较和总结,中国人民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正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战胜内外敌人,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创造了根本前提。

第二个100年,是社会主义找到“中国特色”、彰显“中国特色”的百年雄起。这个过程我们已走过60多年,包括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一个是改革开放前近30年,一个是改革开放后30多年。前一个阶段,实践过程历经坎坷,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甚至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内乱,使我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遭受严重挫折,但我们仍然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和制度成果。后一个阶段,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开启了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伟大创造。35年来,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制定实施了一整套指导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成功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5年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

出的,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中国道路走得对不对?要从实践效果去求证,搞清楚这条道路收获了什么、成就了什么,弄明白为何它是显示出巨大比较优势和制度优势的成功之路

中国道路走得对不对,实践是最好的裁判,是最硬的标准。35年来,中国道路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实现了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学者们称之为“当今时代最为重大的事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是“难以想象”、“超越想象”。

一是创造了“中国奇迹”,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所谓“中国奇迹”,是国际经济学界的评价。那么它“奇”在哪里呢?“奇”在经济增长之快、延续时间之长、惠及面之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之大,都前所未有。像中国这样一个10多亿人口的大国,国内生产总值连续35年保持年均增长9.8%,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跃居第二,这在世界经济史上是没有过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不到200美元,是当时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水平的1/3,到2012年已超过6000美元,使数亿人得以脱贫。还“奇”在中国的发展进步是全方位的,体现在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体制环境到社会结构等各领域各方面,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二是彰显了“中国优势”,显示了中国独特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比较才能分出高低、判明优劣。我们说中国道路走得对,就在于我们有底气与前后左右比、与其他国家比。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绝大多数都搞资本主义,但真正很发达、富裕的也就是那么一二十个国家。我们有信心与任何发展中国家比,比如我们的邻居印度。中印独立时间、发展起点都差不多,经过60多年发展,是不是像西方媒体“鼓噪”的那样印度将

超过中国呢?世界银行2010年公布了一组数据,说中印之间的差距可以用2、4、6、10、20和不可比来形容。所谓“2、4、6、10、20”,就是说在从粮食产量到经济规模、外贸总量、发电量,从外汇储备、钢产量、电视机数量到吸引外资数量,以及在吸引境外游客数量方面,中国分别是印度的2倍、4倍、6倍、10倍和20倍;而“不可比”,就是在高铁、高速公路、奥运奖牌数、妇女地位等方面,两个国家没有可比性,中国不知比印度好多少倍。这向人们说明,曾经具有相似国情、相近发展水平的国家,由于走不同的发展道路,其结果大为不同。我们也有信心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比。应当承认中国与美国还有不小差距,但要看到两国发展起点和条件很不一样,美国是经过200多年发展才有今天的局面。比如,美国曾大肆对外扩张掠夺,其最初13个州总面积只有现在的1/10,后来夺取了近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对美国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再比如奴隶贸易,1500年到1800年,约有1200万黑奴从非洲运到美国,到1750年美国殖民地人口中几乎有1/4是黑人奴隶。曾经从事贩奴生意的著名牧师约翰·牛顿说过:“美国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通过残酷榨取黑人身上每一滴血汗所得来的。”中国在这方面没法也不会与它比。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才短短35年,就已大大拉近了与美国的差距,虽然人均收入水平还相差不少,但经济总量赶上和超过美国再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特别是缘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看得愈加清楚。而中国与西方在发展形势上的一好一坏,恰恰形成鲜明对比。它也向人们表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果坚持走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是完全可能跨越与发达国家之间“发展鸿沟”的。

三是激发了“中国想象”,增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道路的信心。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激发了世界上有识之士对中国的重新打量,对中国成功背后的制度原因和理论支撑的探寻,关于“北京共识”、“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等的议论和研究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认识到,每个国家都应当而且完全可能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正如印度总理辛格前不久在中央党

校演讲中所说的,中国的“经济改革及其瞩目成就,激励了所有发展中国家”。有些国外学者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具有世界意义,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发展,“激发了世界关于制度的丰富想象”。

中国道路走得对不对?要用改革的思维去求证,搞清楚它面对什么问题挑战、怎样攻坚克难,弄明白为何它是我们最具信心、最应坚守的必由之路

人们评价中国道路,既会看已经取得的成就,又会与面对的突出问题联系起来。那么,应该怎么看待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用不同的视角和框架来分析,结论必然大为不同。如果用改革的思维来分析,用改革的办法来应对,就会看到我们面临的问题只是“成长的烦恼”,是推进国家发展进步的新契机,从而增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继续走好中国道路的信心。

第一,改革本身是由问题倒逼产生,又是在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的。35年前,由于“左”的长期影响特别是“文革”十年内乱,我国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人民生活普遍比较困难。正是决心化解严峻局势、打开一条发展新路,我们党才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选择。从那时以来,改革在破解一个个问题中逐步“杀出一条血路”,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其他各领域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中,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回顾这35年,我们党始终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有效解决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才把党和国家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才取得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二,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随着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变化,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会出现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这种“不相适应”,体现为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路程,各种矛盾和问题更加集中地呈现出来。老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不断涌现。1993年,邓小平同志就曾深刻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都是“不相适应”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通过深化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不断发展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也需要不断进行下去,所以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现代化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改革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我们与时俱进、赶上时代的必由之路。

第三,改革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关键一招”,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攻坚克难的战略抉择。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我们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的问题和困难极为艰巨复杂。在这样一个攻坚期和深水区,我国怎样才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对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十分清醒,他们给出的“关键一招”,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十八大之后这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鲜明地举起改革的大旗,表明坚定推进改革的决心,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攻坚克难。习近平同志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刚刚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了总部署,勾画了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全会研究部署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改革措施之多、政策之实、影响之大,都是空前的,不仅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认同,也赢得国际舆论的高度赞赏。国外媒体评论说,中国推出了“最具雄心的改革”,是“数十年来最大规模的经济与社会改革”,预测“中国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将“带来影响广泛的全球经济变革”。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改变命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只要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中国号”巨轮必将破浪前行,把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逐步变为现实。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地理教案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地理教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了解留民营村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思考总结等方法; 2.正确认识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学会分析存在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资源观、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分析与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设计】 承转导入新课。上节课学习了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惟一途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势在必行,哪中国又如何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如何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学生读图。 提问:图三段古文蕴含了哪些可持续发展思想? 学生思考回答: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已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能从发展经济和富国强兵的目的出发,将尊重生态规律、保护自然资源作为治国安邦之道。 提问: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目前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有

哪些? 多媒体投影:大气污染图片、水污染图片、固体废弃物污染图片、噪声污染链接图片、水土流失、荒漠化图片、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图片、海洋污染图片、矿山环境恶化图片以及图。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讨论并回答: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 .庞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3.深刻的环境危机。 教师启发:通过上述材料和图片有何启示? 学生思考。 学生读图,并阅读教材。 学生简述:《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主要内容。 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

中国发展道路及未来展望

中国发展道路及未来展望 中国发展现况 中国发展现况光靠一份3000字左右的报告是说不完的,由此我简而言之从四个方面简单谈谈中国发展现况。 人口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而人口是影响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关于人口问题是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底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29988万人。国家统计局根据200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5年底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我们的人口预测将2004和2005年的总人口调整为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致,然后对未来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我国总人口在2010年将达到13.50亿人,2020年将达到14.25亿人。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峰值,约为14.42亿,此后开始缓慢下降。如果长期保持1.8的生育水平,则到2050年时,我国总人口会缓慢减少到13.83亿,但是中国将迎来持续、快速的人口老龄化。无论是老年人口规模还是其比例都在迅速上升。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在2000年达到7%,2005年达到7.8%。2005年以后,人口老龄化速度将会逐渐加快,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比例将会达到9.8%。2015年以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预测显示从2015年到2035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一倍,达到20%;从此,老年人口将占中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2015年国家实行了全面开放二胎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文化 一个没有自己的文明的国家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我们一直饱受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为什么不去发展下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呢?以下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一,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不够发达,文化要素市场的发展就更为滞后,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限制了我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 第二,丰富的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方面,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不胜枚举;民族文化资源方面,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多姿多彩,极为丰富;现代文化资源方面,在20世纪,中国在政治上经历了帝制、总统制、共和制,在经济上发生了从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在文化上则是各种社会思潮、思想流派异彩纷呈。但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流传久远的《花木兰》故事,让许多人熟视无睹,但在被好莱坞加工成动画片后,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票房丰收。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深厚文化积累、多样文化形态,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宝贵文化资源。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把我国令人称羡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中国发展道路及未来展望.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中国发展道路及未来展望 中国发展现况 中国发展现况光靠一份3000字左右的报告是说不完的,由此我简而言之从四个方面简单谈谈中国发展现况。 人口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而人口是影响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关于人口问题是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底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29988万人。国家统计局根据200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5年底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我们的人口预测将2004和2005年的总人口调整为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致,然后对未来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我国总人口在2010年将达到13.50亿人,2020年将达到14.25亿人。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峰值,约为14.42亿,此后开始缓慢下降。如果长期保持1.8的生育水平,则到2050年时,我国总人口会缓慢减少到13.83亿,但是中国将迎来持续、快速的人口老龄化。无论是老年人口规模还是其比例都在迅速上升。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在2000年达到7%,2005年达到7.8%。2005年以后,人口老龄化速度将会逐渐加快,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比例将会达到9.8%。2015年以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预测显示从2015年到2035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一倍,达到20%;从此,老年人口将占中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2015年国家实行了全面开放二胎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文化 一个没有自己的文明的国家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我们一直饱受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为什么不去发展下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呢?以下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一,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不够发达,文化要素市场的发展就更为滞后,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限制了我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 第二,丰富的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方面,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不胜枚举;民族文化资源方面,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多姿多彩,极为丰富;现代文化资源方面,在20世纪,中国在政治上经历了帝制、总统制、共和制,在经济上发生了从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在文化上则是各种社会思潮、思想流派异彩纷呈。但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流传久远的《花木兰》故事,让许多人熟视无睹,但在被好莱坞加工成动画片后,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票房丰收。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深厚文化积累、多样文化形态,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宝贵文化资源。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把我国令人称羡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第三,文化产业法规建设滞后。早在1993年,就有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

中国道路发展史

中国道路发展史 中国从修建牛、马车路到建成现代化的公路网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古代道路、近代道路和现代公路三个时期。 中国古代道路(公元前21世纪~公元1911年)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中国已有可以行驶牛、马车的道路。据《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任重致远。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驾马”。西周时(公元前1066~前771年)道路初具规模。在道路规划方面有“匠人营国,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环涂七环,野涂五轨”(《周礼》)的记载;在道路管理方面有“司空视途”,“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周语》)的记载;在道路质量方面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的记载。 战国时期秦惠王始建陕西至四川的褒斜栈道。这条栈道是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一条通道。 秦朝时期,秦始皇在道路修建方面强调“车同轨、书同文”(《史记》),并“为驰道于天下”(《汉书》),修建车马大道,统一道路宽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公元前500年左右,随着一些城市兴起和发展,形成许多商队道路。公元前2世纪,中国通往中亚细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开始发展起来。 秦汉时期发展了馆驿制度,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西汉设亭道路延续总长可达十万里。唐代是中国古代道路发展的极盛时期,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宋代、元代、明代对驿道网的建设和管理也有所发展。清代的道路网系统分为三等:①“官马大路”,由北京向各方辐射,通往各省城;

②“大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③“小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支线。在各条道路的重要地点设驿站。“官马大路”分成东北路、东路、西路和中路四大干线,共长4000余华里。 中国古代道路建设取得辉煌的成就,如李春创建的赵州桥,工程艰巨的栈道,在中国和世界道路发展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 中国近代道路(1912~1949年)自20世纪初汽车输入中国以后,通行汽车的公路开始发展起来。从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近代道路发展的时期,但发展缓慢,并屡遭破坏,原有的马车路(有的也可勉强通行汽车)和驮运道仍是多数地区的主要交通设施。这个历史时期大致可分为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国民党政府前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四个阶段。 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是中国公路的萌芽阶段。中国最初的公路是1908年苏元春驻守广西南部边防时兴建的龙州-那堪公路,长30公里,但因工程艰巨,只修通龙州至鸭水滩一段,长17公里。1915年两广巡阅使陆荣廷指挥工兵修筑邕(宁)武(鸣)公路长42公里,1919年通车。1917年谭浩明用军饷招工修筑龙州至水口公路,长33公里,1919年通车。1917年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军用而开辟了张家口至库伦运输线,全长1930华里,于同年10月11日开始客运。1913年湖南兴修长沙至湘潭公路长50公里,1921年竣工。民国初年张謇倡建的江苏省南通唐闸至天生港公路(长6公里),南通至狼山公路(长10.37公里)开始修建,并于1916年修通。广东省的惠(州)平(山)公路,长33.2公里,1913年开工,1921年5月1日通车。1920年华

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计划,中国将在2010年实施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若按计划实施这项标准,从2008年到2012年,仅道路车辆就将减少氧化氮排放量180万吨、碳氢化合物220万吨、一氧化碳1600万吨,将给社会带来重大的环境效益,并将进一步推动技术升级,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相关产品出口。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在优化机动车工业发展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每台发动机而言,每实施一个新阶段排放标准,其单机污染物排放量就会降低30%以上。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生产汽车的排放控制技术水平差距将由2000年的8年缩短到2010年的5年(注4)。 (1)通过开发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节约能源,改变汽车能源结构。 由单一能源体系转向多元化能源体系。为节约能源,保证能源安全,降低能源使用成本,保护环境,中国汽车工业要把逐步推动能源多元化,形成适应能源多元化的生产体制、产品结构作为重要战略任务。 国际汽车界正在展开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激烈角逐。混合动力汽车目前已进入商业化前期。日本丰田汽车公司2005年混合动力汽车已销售4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正逐步推进。氢能源的逐步使用,可能成为全球汽车工业走出能源困境的重要途径。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使用,将使汽车工业成为环境友好型产业,增加汽车使用给人民带来的福利。 中国政府正在进一步加大对有关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项目的科技投入。中国汽车工业在这方面的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客车、燃料电池轿车已经投入试运行。但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在产业化方面的落后往往成为竞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目前尤其注意制定产业化的支持政策。在产业化阶段,要及时地把政府财政资助向企业转移,使企业成为产品开发的主体。目前,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开发中,存在重研究、轻产业化的倾向,必须予以校正,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 对中国汽车大企业来说,有一个在传统汽车开发与新一代汽车开发之间的战略选择问题。应当说,大企业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要及时采取产业化行动,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要有足够技术储备,同时适当地在两者之间分配资源。 尽管对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市场化进度存在着种种不同意见,但是笔者认为,在石油已经进入100美圆的时代,政府和企业都要对新能源的汽车的发展,从战略上予以高度关注。笔者个人认为,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会以超出人们一般预想的速度登场。 (2)通过开发新材料,加速产品轻量化,提高燃油效率,改善和减少能源、环境方面的约束。 这方面工作的推进,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与协调汽车工业与相关工业合作进行。政府在基础研究以及某些应用研究方面通过财政投入予以支持。 (3)通过研究与开发材料应用的综合技术,促进汽车用原材料回收利用。 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汽车更新换代加速,报废汽车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必须通过研究与开发材料应用的综合技术,形成汽车制造与使用的资源循环利用链条,逐步推进汽车的清洁制造与清洁使用。 2006年政府出台《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这一政策逐步落实将全面影响汽车工业企业的研发、生产与售后服务,值得引起汽车工业企业的重视。政府有关部门正在逐步建立汽车产品油耗公示制度,争取实现2010年前,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比2003年降低15%以上的具体要求;积极开展轻型材料、可回收材料、环保材料等车用新材料的研究;制定最低再生材料利用率要求,尽早完善回收处理旧汽车、废旧金属、塑料及橡胶等废旧制品的法规;促进汽车从汽车设计环节就开始考虑汽车原材料的循环利用,推动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 (4)加速淘汰落后产品、落后装备与落后工艺。 中国汽车工业中,落后生产装备、落后工艺的应用还比较普遍,要通过政府政策加速这些陈旧装备、落后工艺的淘汰,从而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提高强

为什么中国社会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为什么中国社会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先辈们不断失败的教训中,中国人民终于探索处自己的道路。本文先从中国道路的不断探索讲到失败到经验教训,然后从最终成功的经验到最后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讲述中国社会走自己道路的必然性。 关键词: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 正文 中国近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程。中国发展的成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华民族振兴、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 在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从维新变法到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在中国人心中刻下了永远的烙印。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的音讯传到中国,一些具有远见的爱国者,开始了解马克思思想。俄国的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这根中国国情是相识的,当时中国人民生活在列强的蹂躏下,中国清政府如同一个小丑,无时无刻不在想办法取悦列强,而清政府代表的是殖民地主的利益,公民党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历史的车轮下,唯有伟大的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于是,历史选择了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我们指明了大的方向,但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问题,马克思、列宁没有现成的答案,在革命胜利后,新中国建设走什么道路问题,马克思、列宁也没有现成的答案。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个问题,马克思、列宁有明确的结论。马克思早在《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就提出了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阶段的思想。列宁根据俄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思想。根据俄国的历史情况,指出过渡时期的基本经济形式,是资本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基本阶级力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农民)和无产阶级。由于这些经济成分的性质不同,这些阶级的利益不一致,他们彼此之间必然要进行激烈的斗争。无产阶级政党在过渡时期的重要任务,就是必须利用自己掌握的国家政权,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通过合作社,把广大农民引上社会主义道路,把农民的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归苏维埃国家所有,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同时,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马克思、列宁的论断,解决了在资本主义国家,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般原则问题,这对中国解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中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历史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同,不论革命,还是建设,都不可能从马克思、列宁那里找到现成的答案,也不能照搬俄国的经验,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走自己的路。不仅中国革命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而且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中国式的建设道路。 早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前,毛泽东就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积极思考如何找到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的问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光辉著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思想和方针,其中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关于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要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视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汉族和少数民族、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自力更生和学习外国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注意综合平衡等;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等等。于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

我心中的中国发展道路-作文

我心中的中国发展道路 望不要笑我一个中学学生就来谈祖国的伟大发展道路,如果我谈的有些过的话,就请当做是我的想法,我相信每个人对祖国的发展有这不同的看法,只是大家都比较谦虚而已。 在我的观念中,我自认为我的看法是与众不同的。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人口素质偏低。 其拥有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一方靠着海洋有这较好的地理位置。 中国的资源丰富,总量也大,但人均占有却不乐观。 其环境也异常的严峻,不荣乐观。 因为环境的恶劣中国的亿人口差不多想着到环境好的地区生活,发展。 而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就是最理想的地方,但中国人的素质是比较偏低的,这导致中国人知道去好的地区发展,而不知道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领土第三大的国家,但由于人口的分配不均导致其经济发展较慢,当然这是其经济发展较慢的原因之一。 人口东多西少的分配导致其经济偏科,只重点朝着东边发展,导致经济不能全面发展。 人口分配不均的原因,我想是西部和中部的环境不好而导致的,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人差不多都是喜欢环境好的地方,不喜欢

环境差的地方,甚至畏惧。 所以,如果西部和中部的环境得到了好的改善。 那么东部的人口压力将会得的缓解。 当然人口的分配均匀还不会使其经济得到较大的改善。 中国周边的国家可以说是都是较贫困的国家。 如果中国能辅助周边的国家慢慢的发展起来,那么中国也会得巨大的回报。 人们常说,养虎为患。 当然,我不是傻子。 我们不养虎为患,而是养龙为伴。 这些国家在我们国家的周边如果他们发展起来了,我们就可以少跑些路,也可以较快的发展。 我们有美国,日本等发达的国家合作,如果我们辅助周边的贫过发展,他们发展起来了,我们就等于又有了几个较为富有的国家与我们合作了,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节约很多应横渡大洋所需的资源和经费。 假设我们周边的都是些较为富有的国家,我国的西部像东部这般的人口众多,繁华。 我们与周边的国家进行的经济合作就会迅速的发展。 那么我们国家的发展也会突飞猛进。 但归结起来,还是环境,人口分配,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这几点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近代中国救国强国的思潮非常多,为什么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救国强国的梦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如何看待历史研究中的假设? 没有革命,中国是否会发展得更好?“十个结合”与中国特色是什么关系?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近日,记者就读者提出的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颜晓峰,请他们对这些问题作深入解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问:在近代中国,救国强国的思潮非常多,为什么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救国强国的梦想? 张海鹏: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的确,在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思潮很多。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道德救国等等,在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实业家那里是十分笃信的;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等,在知识分子中也有一定市场;君主立宪、共和制度,也经过长期的辩论。国家主义、好人政府、联省自治、乡村建设等各种政治主张,有人提出,有人实践,但很快就烟消云散。最重要的思潮或者主义是两种:三民主义,社会主义。这两种思潮的传播和实施,都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20世纪初的国际国内情势下提出来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这种主张或者纲领在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经过孙中山的重新阐述,反映了当时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要求。基本上说,反映孙中山社会改造思想的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民生主义思想首先来自19世纪末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启发,在一定意义上还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孙中山在阐述他的三民主义理论时,内心中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好感。孙中山去世后,随着中国国民党的分裂,三民主义思想也被不同的政治家所篡改。篡改后的“三民主义”违背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学说,反对并屠杀共产党,镇压工农运动。国民党、蒋介石脱离人民大众的利益,违背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方向,终于在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大决战中彻底败北。三民主义不能救中国,就在这样的大决战中被证实了。能够救中国的只能是经过大决战检验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明确规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经过历史实践检验过的。 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历史必然性吗? 张海鹏: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不是个别现象,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现象。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换句话说,它是资本主义成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人运动成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境问题的严峻的形式使人们对传统发展方式开始了全面质疑和反思。20世纪80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后,这一理论和战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可持续发展观正逐步取代传统发展观,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出现了重大变革。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十六大报告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

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对如何实施这一战略进行了论述。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顾及当前利益、近期利益,又顾及未来利益与长远利益,当前、近期的发展不仅不损害未来、长远的发展,而且为其提供有利条件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环境保护、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有其必要性。 有存在这样的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总的来说是有益处的,还是好的,只是由于个别人或经济团体利欲熏心,只顾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才造成了人类的困境。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当然,个别人或经济组织的这种恶劣行为造成当代人类困境和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这是因为,正是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刺激和造成了这些人的恶劣行为,而不是这些个人的恶劣行为促成了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因此,如果不改变这种发展模式,如果不改变我们对这种发展模式的价值观念,就不可能彻底根除这些个人的恶劣行为,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那些困境和危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 历史的选择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近代中国救国强国的思潮非常多,为什么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救国强国的梦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如何看待历史研究中的假设?没有革命,中国是否会发展得更好?“十个结合”与中国特色是什么关系?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近日,记者就读者提出的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颜晓峰,请他们对这些问题作深入解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问:在近代中国,救国强国的思潮非常多,为什么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救国强国的梦想? 张海鹏: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的确,在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思潮很多。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道德救国等等,在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实业家那里是十分笃信的;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等,在知识分子中也有一定市场;君主立宪、共和制度,也经过长期的辩论。国家主义、好人政府、联省自治、乡村建设等各种政治主张,有人提出,有人实践,但很快就烟消云散。最重要的思潮或者主义是两种:三民主义,社会主义。这两种思潮的传播和实施,都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20世纪初的国际国内情势下提出来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这种主张或者纲领在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经过孙中山的重新阐述,反映了当时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要求。基本上说,反映孙中山社会改造思想的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民生主义思想首先来自19世纪末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启发,在一定意义上还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孙中山在阐述他的三民主义理论时,内心中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好感。孙中山去世后,随着中国国民党的分裂,三民主义思想也被不同的政治家所篡改。篡改后 的“三民主义”违背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学说,反对并屠杀共产党,镇压工农运动。国民党、蒋介石脱离人民大众的利益,违背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方向,终于在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大决战中彻底败北。三民主义不能救中国,就在这样的大决战中被证实了。能够救中国的只能是经过大

我心中的中国发展道路_话题作文

我心中的中国发展道路 导读:本文是关于话题作文我心中的中国发展道路,感谢您的阅读. 望不要笑我一个中学学生就来谈祖国的伟大发展道路,如果我谈的有些过的话,就请当做是我的想法,我相信每个人对祖国的发展有这不同的看法,只是大家都比较谦虚而已。在我的观念中,我自认为我的看法是与众不同的。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人口素质偏低。其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一方靠着海洋有这较好的地理位置。中国的资源丰富,总量也大,但人均占有却不乐观。其环境也异常的严峻,不荣乐观。因为环境的恶劣中国的13亿人口差不多想着到环境好的地区生活,发展。而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就是最理想的地方,但中国人的素质是比较偏低的,这导致中国人知道去好的地区发展,而不知道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领土第三大的国家,但由于人口的分配不均导致其经济发展较慢,当然这是其经济发展较慢的原因之一。人口东多西少的分配导致其经济偏科,只重点朝着东边发展,导致经济不能全面发展。人口分配不均的原因,我想是西部和中部的环境不好而导致的,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人差不多都是喜欢环境好的地方,不喜欢环境差的地方,甚至畏惧。所以,如果西部和中部的环境得到了好的改善。那么东部的人口压力将会得的缓解。 当然人口的分配均匀还不会使其经济得到较大的改善。 中国周边的国家可以说是都是较贫困的国家。如果中国能辅助周边的国家慢慢的发展起来,那么中国也会得巨大的回报。人们常说,养虎为患。当然,我不是傻子。我们不养虎为患,而是养龙为伴。这些国家在我们国家的周边如果他们发展起来了,我们就可以少跑些路,也可以较快的发展。我们有美国,日本等发达的国家合作,如果我们辅助周边的贫过发展,他们发展起来了,我们就等于又有了几个较为富有的国家与我们合作了,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节约很多应横渡大洋所需的资源和经费。 假设我们周边的都是些较为富有的国家,我国的西部像东部这般的人口众多,繁华。我们与周边的国家进行的经济合作就会迅速的发展。那么我们国家的发展也会突飞猛进。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论证一 中国当前社会建设走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根据现阶段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仍较低的国情决定的。贫穷和落后都不是社会主义,相反,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是国强民富的社会,因此,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全力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这是由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 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以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作为首要任务与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矛盾。正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极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建立起来的,这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独特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所没有料到的,所以中国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基本指导原则下,创造性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必要补充,是符合真理发展规律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中国应当而且必然要长期坚持的发展 之路,是中国在60多年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经过惨痛的教训和反复摸索才得出的正确结论。在这条道路上虽然还会遇到波折、困惑甚至是挫折,但是只要我们能坚持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动摇,在经济不断进步的同时,敢于并且必须在民主、法治、民生、国防、政治体制等其

他社会领域做出相应的改革,则这条道路是无限光明的,也是在中国被证明唯一可行的发展之路。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而且是现阶段中国唯一可行的发展之路,所以,它是具有历史发展必然性的,更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走下去的。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论证二摘要: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那么中国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怎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问题引发我们的深思。关键词: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

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1、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走什么路、举什么旗的根本问题,鲜明地指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鲜明地表达了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既立足于国情,又适应时代,是一条把强国与富民相结合的道路,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一个民族要实现自己的伟大复兴,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

福安康的正确道路。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复杂局面,无论遇到什么风险考验,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道路,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生动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就必定产生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就必定取得巨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发展。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要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运用规律来指导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

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这个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这个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个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1中国为什么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中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3物理污染的特征及控制措施是什么? 问题一:中国为什么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人口压力 人口的急剧增加是当今环境的首要问题。根据联合国预测,按目前每45年人口倍增计算,到2035年,世界人口将增至106.4亿,而地球最多可养活80亿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压力巨大。过多的人口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还会造成城乡就业矛盾突出,使结构性失业更加严峻。同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尚不完善,人口老龄化、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对社会保障的压力较大。 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为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必须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 2资源短缺 中国的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储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 1)能源: 我国能源总的特点是:“多煤缺油少气”,“北多南少,西丰东缺”。煤炭使用过多带来的问题:环境污染:SO2、NOx和粉煤灰等;消耗运能;增加用能成本;煤炭开采过程中的问题 2)资源: 尽管中国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对木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人们对森林的大量坎伐。据统计,在全国140个森林局中,已有61个局处于过度采伐状态,25个局的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与此同时崐,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剧了开荒毁林的过程。随着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草原出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 中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50多亿吨,涉及11个省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区。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为世界第一。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1公斤以上,为世界第四。长江上游多为红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地区只有4厘米,土层下则是坚硬的岩石。森林的开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牧业和林业人口,实现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各种预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中国农民滥采矿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冲击。为保证矿产能源的长期和有效供给,提高开采效

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能动热动08-02班吴思之在现代资本主义已经开辟出世界历史的时代,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所固有的和平主义传统是为其当下的历史性实践赋予意义的;而这一传统本身,或者作为历史经验的对象,或者作为浪漫主义怀旧的对象,并不包含现代意义的发展原理——分化、个体化、主观性以及由之而来的对峙。因此,只有当中国的发展能够在占有现代发展之积极成果的同时,拯救并复活自身的和平主义传统,才会有真正的中国道路,而这一道路——和平主义的发展道路——才会具有真正的当代意义。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龙头老大,现在他的每一步发展必将会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从经济的发展角度来看:现在中国是作为一个世界工厂的位置,经济在迅速的爬升,对于发达国家,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又是一个廉价的劳动力源地。对于发展中国家,无疑可以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迅速发展本国的经济。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中国成为继苏联之后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龙头,以其特有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并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又作为第三世界的代表,向世界,在国际间,无形中形成世界的一极力量。但是引起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随着中国的开放,和平演变在中国不断地得到验证,甚至可以这样讲,中国一直披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外衣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伴随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深入,外国的文化的渗入渐渐影响着中国,同时中国的文化也在随之深入世界,如,孔子的思想传播,中国文化引起的世界中国热。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广泛,中国人的全球意识日益增强,中国文化与各国文化的交流日益深入。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已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切身感受。我们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不断地感受到世界对中国的期待,也以中国人的智慧回报世界。今天,国际社会正在思考:中国的发展将带给世界什么?我们最概括的回答是两个词:“和谐、和平”。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理想追求,都决定了“和谐”既是一种社会思想,也是我们的根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