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浅谈我国高考制度现状及对策

浅谈我国高考制度现状及对策

浅谈我国高考制度现状及对策
浅谈我国高考制度现状及对策

浅谈我国高考制度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高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选拔人才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公平、政府信义、

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前景的一面镜子。我国一直致力于探索公平、公正的高考

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现在基本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目标的变化,创新型国家的建立,高校大众化的加快,素质教育

理念的推进,现行高考制度仍旧有许多的弊端。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考制度的历

史回顾,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然后探讨当今我国高考制度

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考、演变、现状、对策

高考是社会上公众关注度极高的一个话题,高考制度改革关系到人才的选拔、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千家万户的利益,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

要内容。我国的高考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紧密相连,已经走过了一

条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革的历程。回顾和

研究我国高考历史演变,对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中现存问题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

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结束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现代教育

登上了历史舞台。从考试发展史来看,现代高考制度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

不是计划经济的标签,统一高考是招生考试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说是高级阶段

的产物【1】。我国的高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高考

民国时代,各省积极举办高等教育,大部分的省都建立了省立大学,到1936年全国已经有一百多所大学。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教育还远远没有普及,因此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一直不大,到抗战爆发前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不到3万人左右。当时没有现在的全国统一的高考,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当时的考试招生很灵活,不像现在如果总分达不到分数线,就算某门课考的再好也很难上大学。比如钱钟书考清华时数学只考15分,但是外语和国文很好,就被破格录取了。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高考

新中国成立后,一开始也是沿袭民国时期的高校招生办法,到了1952年才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现在有不少人批评今天的高考制度,但在当时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首先,全国统一考试招生能大大减少学生奔赴各地学校考试的成本;其次,统一高考招生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最后,统一高考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今天很多人还主张回到以前大学自主招生的时代,那是根本无法办到的,因为现在高校招生的规模太大,如果每个学校的自行组织考试,社会成本太高,而且无法有效实现公平。取消高考需要非常慎重,这是有历史教训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取消了高考,高校也停止招生。后来推荐入学,上大学不看成绩,看出身。结果上大学的学生文化课什么都不懂,有的小学数学都需要补课,高等教育没有办法保证质量,直接导致国家人才的断档。

(三)改革开放后的高考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立刻主持恢复高考。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570万人,录取了27万,录取率4.7%。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高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七门学科,文科课理科都考政治,文科和理科都是考五门课,总分500分。英语是1983年才纳入必考科目的,后来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1995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义上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1999年广东实行实行3+x考试,生物和地理也

在随后恢复了高考。再到后来,高考改革又施行分省命题、高校自主招生等改革措施。高考科目也发生很大变化,而且各个省都差别很大。例如,除了语文数学和外语外,有的地方考小综合,有的地方还考大综合,还有的把学业水平测试纳入招生参考等。

二、现今高考制度的弊端

高考发展到今天,受到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公众对高考的批评之声也越来越大。例如,有人就尖锐的提出,“高考不死,害人不止”;也有人把今天出不了创新人才的根源归于高考;也有人把高考当成素质教育的障碍;也有人把很多社会经济的问题都归于今天的应试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造成区域间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毋庸置疑,我国现有高考与招生的竞争态势是相当明显的。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十分有限,而绝大多数公民都期盼自己的子女能够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然而,现存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地域性差距,如录取比例、录取学校及专业分布、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差距上,部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录取率和录取分数线成倒差,加剧了我国部分地区之间已经存在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二)催生了高考移民现象

我国现行高考招生制度设定分省录取方式,高等学校负责制订分省招生来源计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由于招生来源计划决定着各地录取控制分数线的高低,因此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地区性差异十分明显,不同省(市)重点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差异有时高达100分之多。为了逃避招生中的地区性分数线差异,“高考移民”层出不穷,屡禁不止。

(三)不利于多样化人才的选拔

随着高等教育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培养目标的多元化,需要通过高考招生来选拔学术研究型、综合应用型、技术操作型等不同种类的人才。然而,目前我国仍然沿用以往选拔精英人才的“一个标准、一次性统一考试”的模式,难以适应多样化人才选拔的需求,不易甄别出多种类型的大学生【2】。(四)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行

由于目前我国高考招生主要看重的是考试分数,导致中学为追求高分和升学率采取各种手段,教学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围绕高考“指挥棒”转,高考考什么,中学教什么,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开展以及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虽然这种状况近年略有好转,有些省份开始向社会公告今后在录取工作中除看重考生高考分数外,还要注重其在中学期间的综合素质情况。但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的高考招生方式仍然不利于中学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推行。

(五)影响高校自主权的发挥

我国目前主流上还是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属于中央集权制。虽然《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规也赋予了高校一定的自主权,但由于有关法律法规对高校招生自主权行使范围、应该履行的义务和法律责任规定得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解释,可操作性不太强【3】。因此,对于我国的绝大多数高校而言,目前其招生考试的自主权均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我国,高校的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还表现在具有自主招生权利的高校太少,即使是具有自主招生权利的高校,其自主招生的学生人数比例也很小。这种情况对于我国高校自身特色的建设和增强竞争能力是极为不利的。

三、我国高考制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实施公平、公正、诚信的考试原则

机会均等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政策层面上,加强宏观调控,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科学、合理的配置,为我国经济落后地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创造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二是从技术层面上,继续推进高校招生的“阳光工程”,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和促进高校招生选拔的公平性【4】。诚信原则指未来高考招生制度的实行,将给学校很大的自主权,但这些权力的执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诚信。只有逐步建立诚信制度,才可以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二)实行多样化的考试方法

1.科学命题。国外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考试研究,注重命题与考试的科学化。我国应借鉴国外的做法,在高考命题上有所改革、有所创新,从高考命题上突出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好地体现地方特色,丰富试题形式,提

高试题内容的科学性、代表性、信效度与区分度,使试题内容的难度控制在科学适当的范围内【5】。

2.实行分类考试。随着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阶段,因此对人才和质量的要求和标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高等教育在培养少数“学术精英”的同时,更要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大众化阶段高校类型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对人才选拔的要求和标准也应多样化。我国在新出台的《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可以采取不同的考试办法,本科院校实行全国统一考试,高职高专院校由各省组织考试招生,高水平大学可以另外加试。另外鼓励实行联考,现在已经有一些学校在实行联考,本科院校高水平高校、高职高专可以有不同的考试办法。

3.尝试多次考试。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考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年一考,每年在夏季举行。这样做的效果有利有弊,利的方面是节约成本,考试与录取管理实施的工作量和难度更小,然而对于考生来讲,这种状况往往导致“一考定终身”的“惨烈”局面。因此,在未来的改革中,考试上将不止一年一次,有的科目一年可以进行多次考试,给考生多次机会。

(三)推行综合评价制度

目前国际上高考招生评价机制的改革趋势是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考查评价。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实行的就是三结合考评模式:高考成绩+高中平时成绩+社会活动、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公益义工和工作经历。借鉴国际经验,我们除了分数这一重要评价手段外,还要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中学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这两项实际上也是对学生更全面的评价【6】。到条件成熟的时候,这两项将会作为选拔学生的依据之一。

(四)采取多样化录取方式

多元录取是指录取的基本原则是择优录取,根据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来择优录取,同时高校逐步扩大自主录取的比例,还可以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这样就可以招来不同才能的学生,特别是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突破现在高考招生制度对学生评价的局限。

(五)建立高校招生考试监督机制

精英型高等教育直接影响的仅仅是少数人,但在进入大众型高等教育时代后,公众对入学机会和高等学校招生更加关注,高考招生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应注意发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监督招生考试工作的巨大热情和潜力,动员、吸纳、组织全社会力量,对涵盖高等学校招生全过程的机构及人员进行监督,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招生监督制度,保证高等学校和招生考试机构真正代表广大考生的利益【7】。

高考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轻言取消高考并不现实。如何能让高考既有利于素质教育,又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还要能让让百姓满意,这就需要对高考进行不断的改革。改革高考制度不仅需要优化考试制度,还要改进招生制度。从各个方面全面改革,从而促进我国高考制度的健全。

文献参考:

【1】王红兵.试论我国高考改革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兼论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c].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集,2003 年.

【2】张耀萍.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基于利益博弈的视角[c].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

【3】李禹阶.汪荣.我国高考的历史与现状及其发展趋向窥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05.

【4】刘智运.高考制度改革的新思路:从统一走向多样化[J].湖北招生考试,2005,(1).

【5】姜刚.公平公正,构建和谐[J].煤炭高等教育,2005,(1).

【6】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7】谢名春,郭英,荀丽城.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36(2).

中国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中国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究其本质,其实并不是出在高考本生。高考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综合我国各方面国情而诞生的,因此把所有矛头都指向高考,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说高考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话,它也不可能屹立在教育史 上那么多年而岿然不动。 高考改革的方向: (1)保留高考,增加平时考试。高考制度不合理之一在于它“一考定终身”制度,无形的给广大考生增加了不少压力。那么各省市可以在高三一年里增加几次全省范围内的考试,这些考试的成绩都记录在案,最后与高考成绩加权平均,作为高校录取的依据。 (2)强化自主招生。其实自主招生这一形式本人认为还是非常好的,只是目前自主招生存在着“不公开”的弊端,致使这种方式有失公平性。国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大拥有自主招生权的学校个数,同时专门设立一个监管自主招生的部门(可以隶属教育部),并且不同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时间错开,让每一位考生都有多个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机会。 (3)改变高考科目的设置。目前大部分地区高考采用的是“3+X”的形式,即语文,数学和外语必考,然后是理综(理化生)或文综(史地政)任选一组。虽然考生有自主选择文科还是理科,但是这种“自主”有着极大的限制。以后的高考可以这样,语数外三门任然必考,然后从理化生和史地政六门课中任选三门(文理可以混选),这样就可以避免某些考生学习理科但是历史很好,却无从发挥的窘境。 当然,以上这些改革虽然思想很好,但是操作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一项制度的改革是相当不容易的,而且高考作为一个长存于我国的考试制度,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高考制度的改革之路注定是艰难的,也是漫长的。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考制度一定会变得更加完美。 文理不分科后高考制度将改革教育部:方案即将出台 文理不分科后高考制度将随之改革 首先,现行的文理分科制度主要是基于实用的考虑,而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些出色的人物都是贯通文理的大家,因此支持文理不分科。 其次,文理不分科会加重学生负担的看法是在过去的高考制度下做出的判断,例如山东、江苏等省区都曾经在文理分科和文理不分科之间“徘徊”。 过去之所以出现文理不分科之后效果不佳,是因为课程设置已经发生变化,但高考制度没有跟上变化。高考作为指挥棒,学生“一心为高考”,因此课程改革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由此看来,未来在实现文理不分科之后,高考制度会随之改革,高考的定位会发生变化,由考查知识变为考查综合素质。“比如考查学生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那个时候考试可能也就没有标准答案了。” “在各项改革中,高考改革是最复杂、最敏感的一件事……”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教育部公开资料中发现,自20XX年开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眼中“最复杂、最敏感”的“高考改革”已经连续三年被明确写入教育部年度教育工作要点。今年1月,教育部明确20XX年将“研究制定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其中,高中学业考试改革、高考综合评价改革和异地升学等均出现在工作重点中。 我国高考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方案 上述目标模式的真正实现,有赖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条件,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理想。

浅析我国高考制度现状与对策

浅谈我国高考制度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高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选拔人才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公平、政府信义、 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前景的一面镜子。我国一直致力于探索公平、公正的高考 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现在基本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目标的变化,创新型国家的建立,高校大众化的加快,素质教育 理念的推进,现行高考制度仍旧有许多的弊端。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考制度的历 史回顾,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然后探讨当今我国高考制度 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考、演变、现状、对策 高考是社会上公众关注度极高的一个话题,高考制度改革关系到人才的选拔、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千家万户的利益,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 要内容。我国的高考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紧密相连,已经走过了一 条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革的历程。回顾和 研究我国高考历史演变,对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中现存问题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 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结束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现代教育 登上了历史舞台。从考试发展史来看,现代高考制度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 不是计划经济的标签,统一高考是招生考试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说是高级阶段 的产物【1】。我国的高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高考

民国时代,各省积极举办高等教育,大部分的省都建立了省立大学,到1936年全国已经有一百多所大学。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教育还远远没有普及,因此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一直不大,到抗战爆发前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不到3万人左右。当时没有现在的全国统一的高考,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当时的考试招生很灵活,不像现在如果总分达不到分数线,就算某门课考的再好也很难上大学。比如钱钟书考清华时数学只考15分,但是外语和国文很好,就被破格录取了。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高考 新中国成立后,一开始也是沿袭民国时期的高校招生办法,到了1952年才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现在有不少人批评今天的高考制度,但在当时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首先,全国统一考试招生能大大减少学生奔赴各地学校考试的成本;其次,统一高考招生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最后,统一高考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今天很多人还主张回到以前大学自主招生的时代,那是根本无法办到的,因为现在高校招生的规模太大,如果每个学校的自行组织考试,社会成本太高,而且无法有效实现公平。取消高考需要非常慎重,这是有历史教训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取消了高考,高校也停止招生。后来推荐入学,上大学不看成绩,看出身。结果上大学的学生文化课什么都不懂,有的小学数学都需要补课,高等教育没有办法保证质量,直接导致国家人才的断档。 (三)改革开放后的高考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立刻主持恢复高考。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570万人,录取了27万,录取率4.7%。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高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七门学科,文科课理科都考政治,文科和理科都是考五门课,总分500分。英语是1983年才纳入必考科目的,后来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1995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义上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1999年广东实行实行3+x考试,生物和地理也

全国各地高考新制度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新制度 2018-11-15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9月4日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12月16日,教育部又发布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此后还将陆续发布自主招生及高考加分的相关意见。 各省市区高考方案有何新变化?今后各省高考怎么考?制度网特地为您搜集整理了XX年全国各地高考新制度,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北京:2017年高考政策暂不调整XX年高考改革方案尚未确定此前北京市教委对媒体表示,将按照教育部的总体部署,结合北京实际,适时出台改革实施方案。 另外,由于高考改革的首批试点地区不包括北京,因此,北京高考政策暂不调整。 今年的新高一学生在2017年高三毕业时仍按现在的高考方式进行。 另外,北京市教委针对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XX高考方案进行了回应,辟谣新方案还未确定。 此前媒体报道北京市高考将出现四个重大变化,其中包括考后填志愿、志愿填报"大平行"、调整四项加分政策,以及将自主招生挪至高考后进行等内容。

目前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正在广泛调研和初步起草过程中。 上海:3+3模式不分文理外语可考两次①不分文理②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③除语数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中选考3门,选考5月考试④语数外每门150分;选考科目分等级打分,每门最高70分,最低40分,总分660分⑤取消一二本等批次区别⑥XX级高一开始实施。 浙江:3+3模式外语和选考均可考两次①不分文理②除语数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7门中选3门③外语和选考有两次考试机会,成绩两年有效④语数外每门150分,选考科目分等级打分,每门最高100分,总分750分⑤取消一二本等批次区别⑥XX级高一开始实施。 广东:广东高考模式未来三年沿用"3+综合"模式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近日通过微博"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与网友互动时明确表示,明年广东高考不会改革。 目前在读的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仍继续执行原来的高考方案,即3+综合”方案,而且未来三年都将沿用现有的"3+综合"考试模式。 江苏:江苏高考改革新方案明年8月将报批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表示,早在XX年,江苏已经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对高考制度改革的探索:减少考试科目、全面衡量高中阶段学业水平、逐步增加高校在录取过程中的自主权,"对照现在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的原则和内容,江苏现行高考方案是总体符合的。

浅析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浅析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尹志浩 内容摘要:中国的高考制度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制度,它在中国现代过程中既功不可没,又弊病丛生。于是高考改革备受世人关心,并且高考改革被提上了日程。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既要敢于坚持自己好的传统,又要勇于从根本上革除其沉疴痼疾。【1】为此,我国提出了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在“教育公平”这一核心思想指导下,逐步实行分类统一考试,分类统一录取,【2】即将在现行高考的基础上加上国家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两者综合在一起计算高考成绩。除此之外,研究型大学和希望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可以在综合测试的基础上再进行选拔性考试。新的高考方案力图适应中国搞的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要求,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和社会全面现代化提供助推器。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分类考试分类录取 作者尹志浩,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系学生。 高考制度是教育教学和人才筛选的基本制度之一。从恢复高考制度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看,高考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例如,偏重知识记忆和解题技巧的考试内容,造成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充斥高中教学。集中录取制度取消了高等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和受教育者的选择权,限制了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降低了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一些高考加分、地方分数线、指定特招等政策违背了考试公正的原则,损害了教育公平。不少地方政府将高考升学率视为政绩,形成单一的分数评价和升学率导向,致使基础教育“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应试教育”弊端严重,造成对学生身体健康、道德品质、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伤害,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逐渐宽松,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性逐渐加强。不失时机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对于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多样化的适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开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考制度改革影响面大,专业性强,面对复杂的利益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困难不难想象,但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需要坚定改革的方向,通过理性、建设性、渐进性的方式,用改革的实践推进改革,使高考改革走出困境,将现在“最不坏的高考制度”,最终改变为“最好的高考制度”。 一、高考制度的背景 1949年之前,中国各所大学招生考试的时间由学校决定,并不是同时举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去不同的大学进行多次高考。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都取消了,在1970年,只有不到1%的

高考制度的弊端及建议

高考制度的弊端及改革建议 高考,永远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话题。一方面,人们对高考趋之若鹜,但另一方面,人们对高考制度的质疑和批判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痛陈高考制度弊端、呼喊高考改革、甚至要求取消高考制度的声音此起彼伏:指责高考制度成为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影响了整个学校教育的内容和评价方式,致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围着高考转,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一考定终生,负担和压力日益加重,高分低能现象层出不穷等等。诚然,高考在考试内容与形式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由此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我国的高考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因素不可低估,但其弊端日益凸显。 一、考试形式单一,“一卷测全体、一考定终身”,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目前,我国的统一高考实行的是:一个省市或几个省市共用一套试卷,大多数省市一年举行一次考试,即全国统考;少数几个省市举行两次考试,即加了一次春季高考。录取分数线也是各省统一,高校招生时,根据考生志愿从高分到低分录取,许多单科成绩非常突出的考生因为总分不达线而与大学无缘。由于第二志愿的录取可能性很小,致使不少高分考生不能被录取,许多学有专长的学生不能进入大学深造。为了孩子能进入大学,不少家长想方设法“走后门”,招生骗子也乘机大发横财。 二、考试科目多,师生苦不堪言,“应试教育”变本加厉,摧残人生。现行的3+文综(理综)的模式,考试科目实际高达6门。而且文综(理综)名为综合考试,其实基本仍为分科考试。以山西文综试卷为例,总分300分中只有最后几道大题才是真正综合的。全国统一高考使“应试教育”更加变本加厉,素质教育有名无实。教育部门每年都要给所属高中下达高考指标,如本科应完成多少、一本要完成多少、名校要完成多少等。有的市县每年还要召开高考总结表彰大会,表彰高考先进集体和个人。许多地方比高考状元,比升学率,学校的升级和教师的待遇都与此紧密挂钩。孩子们从背上书包走进课堂那天起,就在老师的耳提面命下,执拗地学、背、记、做,一刻不停,忍得寒窗之苦,全奔着高考后的金榜题名。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日接送,陪做作业,寻请家教,不惜高价择校,牺牲节假日将孩子送进补习班,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进入“特长班”。只要分数高,其它一概不管。有的家长强迫孩子学习,不让其发展特长。有的考生为了分数,生理、心理失衡,未进考场就先垮下了。“应试教育”愈演愈烈,青少年的整体生存状态进一步恶化,他们失去了童年的欢乐、失去了少年自主精神,青年时代的创造性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浅析日本高考制度

浅议日本高考制度 张家勇1朱玉华2 [摘要]日本高考包括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组织的全国考试和大学自主组织的个别学力检查两部分,二者成绩按照不同比重计入总分。除此之外,日本大学还为外国留学生、归国者子女等举办特别考试,也安排少量推荐入学名额。日本高考既保证了全国要求的统一性,也维护了大学招生的自主性,值得我国借鉴。 [关键词] 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个别学力检查;前期日程;后期日程 近年来,中国高考改革成为各路专家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也是大众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起步阶段,邻国日本就对我国产生过重要影响,了解一下日本现行高考制度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目前,日本拥有746所大学,其中国立大学87所,公立大学76所,私立大学583所。[1]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的入学考试是统一的,私立大学则自己组织入学考试。由于日本私立大学社会声望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入学考试也存在很大差异,有高中校长推荐入学、调查书选拔、入学办公室考试等,这里不做详细介绍。 日本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的入学考试包括文部科学省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组织的全国考试(简称全国考试)、各大学自主组织的前期日程或后期日程(即个别学力检查)。录取依据是两次考试的成绩综合分,综合分是全国考试和高校自主考试各科成绩按照不同配点(比重)加起来的总分。全国考试和大学自主考试的各科成绩在总分中的比重没有全国统一规定,各大学及院系可以自由确定,部分院系把全国考试成绩按照综合分的30%计入总分,高校自主考试的成绩按照70%计入总分;也有各占50%的案例。 除此之外,国立或公立大学为海外归国子女、二战后中国抚养者后代、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外国留学生及社会人安排特别考试(代表日本参加过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高中生也可以通过特别考试入学),也接受少数推荐入学的考生(大阪大学2010年招收3240名新生,接受推荐生21名)[2]。推荐生通常要接受面试,推荐考生必须成绩优秀且对所报考专业相关研究和学术有浓厚的兴趣,负责推荐的高中校长必须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通常要求推荐考生参加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的全国考试,大学自主组织的个别学力检查则可能免考。 一、全国考试 日本高中和中国相似,都是高二开始分文理科,高一的时候所有学生都学习完全一样的课程,高二分科后就开始有所侧重。文科生的外国语要求比理科生高出很多,理科生的数学要求则比文科生高出很多。按照文部科学省的要求,所有高中都开设类似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日本全国性高考由文部科学省下属机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负责组织,该中心是独立行政法人,1990年成立以来每年元月中旬开考,时间两天,目的是判定考生在高中阶段的基础性学习的完成程度。采用全国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依据的大学包括所有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以及部分私立大学,各大学利用该考试主要是判定考生是否达到了一定的学力水准。 日本全国考试科目由六个教科(学科)构成:外国语、日本语、数学、理科、公民、地理历史,每个教科又有很多科目,每个科目的考试时间都是一个小时,考试题型全部是标准化选择题。外国语包括英语、汉语、法语、韩语、德语,考生可以任选一种。日本语包括 1张家勇(1972-),男,安徽金寨人,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教育学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比较高等教育研究。 2朱玉华(1976-),女,河南温县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组织部,历史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

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 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 导读"高考"的确是个独具中国特色的词汇,从邓小平拍案恢复高考的1977年开始,大学之门成为很多青年命运的分水岭。我国的高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教育部高考改革总体方案逐步出台,新一轮高考改革已经拉开帷幕。[评论]一、中国高考:承担太多关注、期待和背负 高考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选拔性考试,就表面现象或一般作用而言,高考不过是普通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一种手段。然而,高考与升学、就业紧密联系,对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具有强大的"指挥棒"作用,同时,高考已经涉及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整个中国教育的兴衰成败,意义非常重大,尤其是教育牵扯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它不仅仅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中国教育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也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因此,高考不仅是一个技术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国家事业,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惠民工程、民生事业。 从外延看,高考改革涉及到从中学到大学,从大学到就业,

从国家民族到个人家庭利益,从内涵看,高考改革涉及指导思想、考试内容、科目设置、考试形式、考试次数、录取手段、选拔标准等方面。 因此,我国的高考的社会本质不是单纯的大学招生考试,也从来都不单纯是教育内部的事情,而首先是社会问题,它关系到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前景,这也是建国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教育领域的高考都成为社会转型的"突破口"的重要原因。毫不讳言,我国的高考承载了太多关注、期待和背负。全国高考 二、公平还是效率:尚未停止的争论 既公平客观又不导致片面应试,这是一个人才选拔中的千古难题。高考中的公平是指基于考试成绩的公平,即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效率是指综合各方面因素,不拘一格地选拔优秀人才。与在许多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所不同,在考试选才方面,通常的情况是,选拔性考试最初虽也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在长期实行之后,往往会演变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在有关高考改革的争论中,"效率派"认为中国已到了一个不必刻意追求公平,而应注重效率的时候,高考制度应彻底改革。综合考察德、智、体、美各个方面来选拔大学新生,应该说最能选拔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也就最符合效率原则。然而,这种考核方式却容易损害公平原则。

关于高考改革的研究综述

关于高考改革的研究综述 【摘要】高考制度恢复三十余年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发挥过巨大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发展,高考制度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出来,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创造性遭到压制,压抑学生个性,无法全面发展,埋头故纸堆不问世事等,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新要求。虽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对高考制度的改革也一直没有间断过,但是进入二十一时间的第二个十年,高考改革尤为急迫。在对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文献研究中,本文从高考改革的难处所在、高中生学习内容、高中生成绩素质的评价模式、大学招生模式四个方面将有关学者的观点和文献材料进行整 理和归纳。 【关键词】高考改革;评价模式;自主招生;双轨制高考 一、高考改革困难重重原因之所在 自高制度恢复的这三十余年来,高考制度改革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改来改去却总是没有一个认可度较高的方案。胡纵宇和毛建平在《教育发展研究》中发文指出:“首先是改革整体思路不清晰;其次是改革之后新模式稳定期不够,改革引起的系列变动还未消化,新的震动又来了;另外,另

外就是尚未触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成功的评价标准仍然较为单一。”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胡纵宇和毛建平接着在文中指出:“高考改革牵动着教育改革全局,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长远与当前、宏观与局部、根本与细节、稳定与调试,使之成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推动力量。” 《中国新闻周刊》上的一片杨东平和诸平的题为《高考改革为什么这么难》的文章认为改革之所以进行不下去,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个是我们的改革缺乏动力,老百姓的动力是有的,社会舆论压力也是有的,但是对于教育主管部门,不改才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做法,缺乏动力。”第二是“如果我们把改革的设计、改革的推动都放到政府部门身上,这个想法本身是有问题的。”并且,“必须有一个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制定、关注教育制度改革发展的长远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在《中国教育报》上刊文认为“中国的高考改革,所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是考试本身的技术与方法问题,也不仅仅是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出现的教育问题,与中国的文化历史、民俗传统、制度建设、社会变迁、民众需求、教育发展、改革探索、法制建设、各方权益、市场渗透、专业标准、舆论导向,以及考试技术与模式等,均有千丝万缕的紧密关联,是政策性、系统性、参与性、关联性均较强的复杂社会实践。若不能将这些问题与联系梳理清晰,仅在局部进行探索,其改革尝试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

中国高考制度的利弊性和改革措施设想

中国高考制度的利弊性和改革措施设想 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 B1101 于晓婷 1312110124 摘要:说起高考,我想大家都会有着深刻的记忆。高考作为我国高等院校招生的唯一依据,自然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今年来,关于高考制度利弊问题的探讨声此起彼伏,许多人痛骂高考制度的不合理性,甚至要取消高考的呼声日益趋升。所以,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 【关键字】高考改革措施 一、高考制度的背景 1949年之前,中国各所大学招生考试的时间由学校决定,并不是同时举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去不同的大学进行多次高考。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都取消了,在1970年,只有不到1%的中国人受过高等教育,而大学的录取名额在中国许多地方不到适龄青年千分之一。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推荐过程由于裙带关系而腐败变质。这场被称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教育也带来了惨痛的损失,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1977年开始才又恢复了高考,并延续至今。 二、高考制度的利弊性 中国目前高考制度的弊端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通过高考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上大学的资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现在逐渐增加了学业水平测试等附属依据,但几乎等于形同虚设。这种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质疑。通过这种高考制度,平时品学兼优的学生可能因为考场上的某些突发原因而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而一个平时成绩很一般的同学也可能因为考场的超常发挥而得到名牌大学的通行证。当初确立高考制度的初衷就是保证所有考生的公平性,可是这公平么?高考制度的这种临场偶然性恰恰就是看似公平的高考最不公平的地方。其次就是高考的一种变相强制性。有人会说,高考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不错,目前除了参加高考,社会上还有成人高考、自考等多种取得文凭的方式,虽然官方文件一再声称这些途径取得的文凭也一样是教育部承认的,但是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还是只看你的高考成绩。除此之外,高考这种近乎无情的选拔制度严重摧残了青少年的生心健康。考生因为高考失利而轻生的报道层出不穷,好像高考的失败就彻底毁坏了一个家庭。我们抛开这些考生的心理素质不谈,但是不断出现这种现象,是在不能不说是高考带来的惨剧。

高考制度改革

高考制度改革 我国高考制度再次面临重大调整,包括明年高考统一命题试卷地区扩大到25个省份,大面积取消高考加分政策,高校自主招生调到高考之后等等,消息一出就引发广泛热议。高考制度的核心价值是公平,就是在分配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要确保广大考生拥有公平的竞争机会,如果改革措施偏离、损害甚至违背了公平性,那么这种探索就要进行修正。高考制度“一考定终身”、导致应试教育盛行的种种弊病,有目共睹。也正因为此,多年来各方面都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力求高考制度更符合人才成长、人才选拔的规律,真正达到“择天下英才而育之”的目标。 此次高考改革路线图的内容包括:一,实施把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开的人才选拔方式;二,完善高中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各门课程,克服文理偏科现象;三,部分科目实行一年多考,减轻学生高考压力;四、完善高考招生名额分配办法,清理规范升学加分政策,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五,加快建立多渠道升学和学习立交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次选拔机会。 针对考试公平公正的问题,要建立校长作为法人代表签发(或授权签发)录取通知书制度,公布各校录取通知书签发人名单。对学生作弊、作假、经查实除按规定处罚外,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提供就学、就职单位了解。 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评分方式,加强评卷管理,完善成绩报告。加强国家教育考试机构、国家题库和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 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探索完善边疆民族特困地区加分政策。2014年底出台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 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加强制度保障和加大违规查处力度。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健全诚信制度,加强考生诚信教育和诚信档案管理。健全教育考试招生的法律法规,提高考试招生法制化水平。加强考试招生全程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及时公布查处结果。 高考制度改革的意义:一是科学选拔人才;二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三是维护社会公平。 高考制度改革的具体举措: 第一、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制度。 这是义务教育体现公益性、公平性的法定要求,要多措并举,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

浅析中国高考制度的功能

浅析中国高考制度的功能 08思想政治教育张全 1021408027 中国的高考制度,自1977年恢复以来已经走过了不平凡的33年的历程,在这33年中,作为中国选拨人才,实现社会成员流动的一项基本制度,人们对其的评价自然是褒贬不一的。但是作为一项关系与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并还讲继续影响几代人下去的一项制度,其对于中国社会必然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 从社会层面来看,高考制度具有分配高等教育机会,并通过机会的授予与获得,预演分配社会机会,进而促进社会分层与社会成员阶层中的流动,从而增强了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 (2) 从个人的层面来看,一方面高考制度具有分配个人生存资源,实现个体的阶层流动,与社会地位的提升,特别是对于落后地区的考生来说,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通过高考制度,个体或者家庭,能够通过进一步的享有较高等与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个体的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高考制度也提高了个体享用社会资源的能力,以考试带学习的方式,需然有点近似“填鸭式”的学习方式,但个体所习得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着丰富个体知识文化底蕴,提高个体享用社会公共资源的能力。 (3) 教育自身内在层面来看,一方面,高考制度具有牵制教育目标与左右人才规格的作用,在以考试为录取手段的制度下,教育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向应试教育倾斜的,这也就必然影响到了教育所培养对象的具体走向,进而影响到了人才的基本规格;另一方面,高考制度还具有充当教育指挥棒和影响教育性评价的功能。 在现代中国高考制度的功能与作用还很多,甚至是很细化的。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解析,中国高考制度功能的最基本定位都应该放 在:为高校招生服务,为国家选拔与培养人才服务。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天在进行一系列有关高考制度的改革时所必须首先明确的定

总结、发言稿-新高考制度改革学习心得

新高考制度改革学习心得 2017年5月22日—26日,在市教育局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一行50人到高考制度改革试点的浙江省(7选3有35种组合)和上海市(6选3有20种组合)进行参观学习,先后到杭州师大附中、杭州高级中学、上海师大、复旦附中、上海格致中学等,听取了相关人员对新高考制度改革的解读、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报告,并参观了学校的校容校貌。按照局领导的指示,现将学习后的一点认识跟大家做一个汇报。 一、新高考制度改革的利弊 在新的高考制度下,学生的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即“两依据”指依据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高考成绩和三门选考科目的考试成绩,依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新的制度打破了“一考定终身”弊端、打破了传统文科考“政史地”、理科考“物化生”的模式,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进行人生规划。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挖掘学生的潜能,也更有利于国家对人才的公平、公正选拔和对专才的发现、培养,同时也使学校、家长、学生更加关注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促进公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改革好的一面,于学生于国家有利的一面。 浙江和上海选考科目都采用等级赋分制,容易出现错位竞争问题。中等水平的考生如果与高水平的考生同场次竞争,排名势必靠后,所获等级分较低;但其若与低水平的考生同场次竞争,则可排名靠前,从而获得高的等级赋分。这样对于同一届的考生来说就不公平,所以浙江会出现好学生为了防止比自己成绩差的学生拿到高等级会参加第二次的考试,这样无形中就会浪费一部分时间。而上海学生只有一次机会相对公平一些。无论是浙江还是上海,都会造成同一个梯队的学生等级考试的分数没有区分度,对尖子生不利。

我国高考制度的演变及现状

我国高考制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高考制度的现状及对策 一、研究背景 从高考恢复至今已30多年,我国一直致力于探索公平、公正的高考制度的建立,现已形成中国特色的高校招生制度框架。但随着社会发展目标的变化,高校大众化的加快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进,现行高考制度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探索新时期高考制度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回顾和研究我国高考历史演变,对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及其内在价值观念的变迁,总结我国高考历史的经验教训,为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现状 研究课题较多,研究趋于普遍化,研究范围扩大,研究趋于细化和研究成果比较多。 四、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回顾,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然后探讨当今我国高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五、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采取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商丘市几所高中及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六、文献综述 高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选拔人才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公平、政府信义、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前景的一面镜子。我国的现代高考制度经历了不断探索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因此通过对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现状放进行综述,从而找出高考制度研究的新切入点。 我国高考制度一直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它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前的高考,改

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高考。高考发展到今天,受到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公众对高考的批评之声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区域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高考移民现象严重;不利于多样化人才选择;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行;影响高校自主权的发挥等。因此改革高考制度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不仅需要优化考试制度,还要改进招生制度。从各个方面全面改革,从而促进我国高考制度的健全。 对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实施公平、公正、诚信的考试原则;2.实行多样化的考试方法;3.推行综合评价制度4.采取多样化录取方式;5.建立高校招生考试监督机制。 七、研究方法 主要应用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两种,前者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后者是通过对图书馆资料、网络信息的搜索整理和分析,结合校情、学情实际,不断总结、归纳、提炼、升华。 八、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确定研究课题,明确研究方向。 第二阶段:进行开题报告,确定研究人员。 第三阶段:搜集相关资料,撰写调差报告。 第四阶段:借助网络研究,交流发表意见。 第五阶段:撰写整理论文,进行结题工作。 九、研究成果形式 论文 十、论文提纲 一、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高考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高考 (三)改革开放后的高考 二、现今高考制度的弊端 (一)造成区域间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我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十条建议

也谈对高考制度改 革的建议 一、制定“招生考试法”,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招 高校招生既为国家选拔人才,又事关千百万考生的切身利益,理应有法律来保证其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但事实是《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只为高校招生工作制定了一些基本原则,高校招生的具体操作主要是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暂行条例》来进行,缺乏统一完备的法律体系。 二、建全社会化考试服务体系,提供相关考试需求的优质服务 转变目前我国各省市的招生委员会、招生办公室的职能,成立类似英国“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 的专门社会考试机构,主要承担着“中间人”的角色,负责在高校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负责协调各个高校的招生政策和资格要求,并且建立各高校认同的招生游戏规则,以便将符合各高校招生要求的学生申请传输到相关高校,供高校作出录取与否的决定。 将目前集中突击封闭式考试、录取改为日常化考试、录取。考试交由专门的社会考试机构来进行,考生可以直接向考试机构申请报考,考试成绩直接发给考生,作为考生向高校申请入学的证明之一。目前,首先要将外语、信息技术这两门工具学科作为社会化等级考试。从长远看,此类社会服务机构统一考试,不仅减少了国家命题和高校命题等繁忙、沉重的工作和负担,提高了考试效率,也减轻了中学和考生为应付高考而带来的繁重的教学和学习任务。开展社会化报名工作试点,逐步改变高中毕业生由学校组织报名和通知录取的做法,使高考与学生毕业的学校脱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招生管理办法,实现网上录取远程化。这些改革客观上提出了扩大考试服务的范围和内容、提高考试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更高要求。 三、实行“2+X+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社会化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模式 ⑴“2”指语文、数学两门。 ⑵“X”为选修测试科目。取消文理分科。 ⑶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七门。体育类、艺术类考生除须参加全部七门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外,还须参加艺术或体育专业测试。 ⑷社会化考试成绩指参加社会考试机构组织的外语和信息技术考试等级证书。 ⑸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 四、建立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制度,配套高中“2+1”学制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一项以标准参照为基础的考试,是在省级范围内统一标准的水平考试。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旨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学业素养全面发展,为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提供条件。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应由省级教育考试院组织实施。报考对象为在籍的高中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高中课程标准为依据,考试内容限定在省级高中课改规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范围之内。这项考试是对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统一检测;是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普通高中毕业生学业水平的衡量标准;也是提供给高校招生的考生学业的基础性信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主要是: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

也谈高考制度的弊端

也谈高考制度的弊端 高考,永远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话题。一方面,人们对高考趋之若鹜,但另一方面,人们对高考制度的质疑和批判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痛陈高考制度弊端、呼喊高考改革、甚至要求取消高考制度的声音此起彼伏:指责高考制度成为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影响了整个学校教育的内容和评价方式,致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围着高考转,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一考定终生,负担和压力日益加重,高分低能现象层出不穷等等。诚然,高考在考试内容与形式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由此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但是,笔者认为,弊端的产生,问题并不在于高考制度本身,而是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简单的一个考试制度问题。所以,简单粗暴地把所有责任都推在高考制度身上,是不合理、不公平的。 首先,应试教育并不是因为高考才出现的,而是我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中国的考试制度由来巳久,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据《礼记?射义》记载,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已经建立了通过考试测量军事教育的效果和选拔人才的制度;《礼记?学记》中相关记载也表明,西周时期的“国学”也已经初步建立了隔年定期考试的制度。隋唐时期建立的科举制度,更是将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发展推上了顶峰。由于科举制度为社会流动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下层知识分子有机会参政治国,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因而读书人都将科举看得很重,将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科举考试的准备上。但每次科举选拔的人数毕竟有限,势必造成竞争的激烈。面对科举的巨大诱人的利益,古代的知识分子们不得不死读书、读死书,应试教育的雏形开始产生。而科举考试内容的独尊儒术,翻来覆去都是“四书”“五经”之类,客观上也加剧了应试教育环境的形成。几千年下来,可以说,应试教育已经融入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去了,根深蒂固。在这样一个传统文化的包围中,高考制度只能无辜地背了黑锅,成为干夫所指的罪魁祸首。 第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高考成为—个社会问题,也促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我国现在还是一个不成熟的经济社会,国力有限,因而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我国的人口来说还是相当匮乏的,无法满足广大人民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渴望。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期望与日俱增,高等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就显得更加突出,导致高考竞争越来越激烈,逐渐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供需矛盾的激烈,是应试教育环境存在并愈演愈烈的一个客观因素,也是高考被认为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从而引发诸多弊端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单一,造成高考制度的不堪重负和应试的火热。目前我国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主要方法就是高考。任何一种选拔制度都有弱点,高考也不例外。高考主要是通过笔试的方式依照分数的高低来选拔人才,这就必定有其局限性,因此需要其他的选拔制度来与高考制度相互弥补。不同的选拔方法选拔的侧重点不一样,选拔的要求不一样,选拔的人才也不一样。而现在社会把选拔各种不同类型人才的重任全推在高考身上,没有建立其他选拔制度作补充,致使高考制度要用自己有限的能力来承担所有的任务,这是它无法承担的,当然就会产生各种问题了。虽然现在也开辟了一些其他的选拔制度,如保送生制度、特殊专业的单招等,但选拔的面太窄,作用有限,因此,还需要探索其他选拔制度。但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还没有建立,要建立其他需要诚信保障的制度,还有一定的困难。

浅谈中高考的加分政策

浅谈中高考的加分政策 一直以来,中高考的加分政策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引发招生、录取过程中产生“猫腻”的重灾区,而凌乱、繁琐的加分政策会让学生、家长一头雾水,也给许多用心不纯的人制造暗箱操作的可乘之机。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人会给加分政策定义为不折不扣的“走后门”。 起源于浙江嵊州的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在国外被誉为“中国歌剧”。同中国其他剧种一样,如今越剧也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窘况。为了让古老的越剧生存下去,嵊州市选择“从娃娃抓起”,当地教育部门出台的一项新政策规定,会唱越剧的特长生,可以在中考时加三分。然而规定一出,却引发不小的争议,甚至有家长质疑有失公平。 关于这一点的忧虑,国家教育部其实早出台了相关规定。《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中说明,自XX年1月1日起,取消奥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突出者、重大体育比赛、国家二级运动员等6项全国性鼓励类加分,只保留如烈士子女等5项扶持性加分项目,为中高考的公平竞争性再添一道保障屏。而如今一道会唱越剧能为中考加三分的政策一经提出,又重新将考试加分拉入舆论讨论中,众家观点博弈,说法纷纭。 这时,我们不妨将视线重新投入到加分初衷上来。会唱越剧能加分,这无疑是从保护地方文化角度出发,抢救即将

消亡的传统,弥补越剧后继无人的窘境。但家长担心的,是惶恐自家孩子比不上越剧生的3分之差,还是归根结底地质疑这样的政策会给有心人走旁门左道的机会呢?这么一想,大家忧虑的不是加分本身,而是由加分这项措施可能衍生的地下门道和捷径。 一项政策性加分的出台,首先应当建立在广泛听取各方建议,充分了解民意的基础上,而不是行政部门想当然的一纸文书就决定考生命运。再者,加分过程中的公开透明,公平竞争性也十分重要,而这份公平的维持必然需要一个加分鉴定机构的权威认证,不受外界干扰,只针对加分项进行专业公平评判。保证了加分前的利弊均衡、民意通畅,加分过程中的透明公开,也就不至于出现新闻中大家一听要加分就成“惊弓之鸟”,谈加分色变了。 这样可能存在的事后推断,让我们一竿子拍死弘扬传统文化的鼓励性政策,大可不必。当初奔走呼号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真正落到实处又遭人诟病,如此一来,“行动的矮子”永远迈不开步伐。对传承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施以加分奖励本没错,关键是如何加,如何公开透明地加,如何在加分的过程中避免变味走样。 关于考研政治分析题好多考生不知道应该怎么写答案,尤其是理科生们对于考研政治分析题根本不知道如何下笔,写下的答案调理不清晰,重点不突出等等问题,下面向大家

关于中国高考制度的看法

关于中国高考制度的看法 最近高考制度的弊端被全国人民大为诟病。地域教育资源差距大、加分制度的泛滥、应试教育下学生综合素质低下等等。网络上的不顾及后果的言论更是吼道废除高考,不怕事大的网友多有附和之言。这让我想着从高考的本质,以才能选拔官员的方式入手,深入思考这个在我们国家兴起并持续长达1500多年的制度到底应不应该继续实行? 高考古时称为科举,科举的出现是为了阻止名门望族垄断士大夫阶层,选拔有才干的人担任国家公职,这个制度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个阶层的流动,在社会上掀起了读书改变命运的热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也随之演化,从原本的才干主导演化为思想主导,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到选拔思想正统的人,科举逐渐沦为了国家统治的工具。并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清末的1905年遭到废除。 关于高考的历史,最为显眼的就是1979年的恢复高考制度,中断了十年的高考显然是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有更多的人不甘这样的命运来参加高考,那一年的高考人数成为了历史新高。打这以后高考就成为学生的龙门,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夜以继日的辛苦学习,在高考的两天内决定一生的命运。 高靠只是一个死的并且严格执行的制度,所以难免会造成种种的不便。首先是因高考应运而生的应试教育,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影视作品,高考前线的高三生活都是畸形的,学生为做作业通宵达旦,老师为了督促学生丑态百出,家长为了孩子忍辱负重,学校取消各种素质课程补贴考试科目。青春期的孩子恋爱被称为大逆不道,熟不知不只是孩子想这样做,而是亿万年前的原始社会遗传下来的基因决定了人类必须在这个年龄段产生这样的情感。古时候束缚人们的是礼教,现在换成高考担纲这门工作。应试教育教出来的会做题的孩子,带着第一名第二名标签的孩子,在踏上闯荡社会的征程之前总是要先去寻找从没有过的自由,由此误入歧途的不在少数,由此发现真相的也不在少数,等到出厂二十三十年后再去看看成品的效果,大多时候结果是反转的,当初的第一名庸庸碌碌还在寻找自由,反而倒数的那几位功成名就,在那侃侃而谈自己的发家史,这不就乱套了吗,既然总是要打乱顺序,那当初为什么还要划分名次呢?高考对人的成长有这么大的影响,涉及到心理,健康,环境的种种,其程度之深可能导致压力大的学生选择生无可恋的轻生。既然弊端这么多。那高考真的就应该废除吗?我的答案是,不能废除。 考试是中国人的发明,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考试这项技术促进了社会方方面的发展,他促进社会各个阶层的流通,给社会带来了周而复始的动力,他选拔人才进入仕途,促进了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他改善了社会风气,出身不再决定人的一生,读书成为华丽逆袭的唯一途径。从现代的角度来看,高考很大程度上成为划分各类人才的标准,使得大才得大用,小才得小用,人人各得其所,社会效率最大化发挥,高考正在形成自己的文化,已经成为了两代人刻骨铭心的青春记忆,高考相对而言的公平性,让全国的同龄人不分家庭背景有了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机会,高考让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有了对自己孩子改变命运的期待。这一切的一切,如果高考制度废除之后,都将会化为泡影,目前为止没有听到有关于新制度的任何消息,在短时间内还有什么可以代替高考吗?国家不可以一日没有常行的制度,十年浩劫的教训人们还没有淡忘,我们就更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