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完整版)脑动脉瘤

(完整版)脑动脉瘤

(完整版)脑动脉瘤
(完整版)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

David S Liebeskind著

1引言

1.1背景

脑动脉瘤是有破裂倾向的脑血管结构的病理性局灶性扩张。这些血管异常通常根据假定的病因进行分类。囊状、浆果状或先天性动脉瘤占全部动脉瘤的90%,这些动脉瘤通常位于大动脉的主要分叉部。延长扩张型(dolichoectatic)、梭形或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为近端动脉的延长膨出,占全部动脉瘤的7%。感染性或霉菌性动脉瘤主要位于动脉末端,占0.5%。其它动脉末端损害包括肿瘤性动脉瘤,为肿瘤碎片栓塞引起的罕见继发症和外伤性动脉瘤。外伤也可能引起动脉近端的夹层动脉瘤。高血压也可引起小的穿通动脉的微小动脉瘤。

囊状动脉瘤位于前循环,占85%~95%,而梭形动脉瘤主要影响椎基底动脉系统。由于研究人群的不同,囊状动脉瘤在某个特定的动脉节段的发生率有一定差异。多发性动脉瘤占20%~30%。

囊状动脉瘤通常破裂至蛛网膜下腔,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70~80%。动脉瘤破裂也可引起脑实质内、脑室内或硬膜下出血。巨大囊状动脉瘤(直径>25mm)占所有脑动脉瘤的3~5%。巨大动脉瘤也可引起SAH,但通常产生占位效应并导致远端血栓栓塞。

动脉瘤性SAH是一种严重情况,美国每年发生30,000人。这些病人中大部分(60%)死亡或留下长期残疾;预后较好的幸存者50%会遗留明显的神经心理障碍。20~50%的病人并发脑血管痉挛(即邻近动脉节段狭窄),是动脉瘤性SAH 病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1.2病理生理

脑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与脑血管结构的先天性结构异常有关,这些异常的原因可能不同。动脉内弹力层的完整性受损,伴有邻近的中膜和外膜的有关弹性结构缺陷。中膜肌肉组织的缺陷及邻近脑组织对脑动脉无明显的支持,增加了作用于动脉管壁的慢性血液动力学应力的致病潜能。血管分叉部的局部湍流和正常结构失连续可能解释在这些部位形成囊性动脉瘤的倾向。

脑动脉瘤的发展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动脉瘤的发展很可能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环境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或高血压,及与各种血管异常有关的先天性易患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弹力层的异常可能是先天性或退行性的。脑动脉瘤的形成可能与多种情况有关,包括:

常染色体性多囊肾,纤维肌肉发育异常,动静脉畸形,Osler-Weber-Rendu综合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综合症),主动脉狭窄,其它血管异常,脑底异常血管网病(烟雾病),Marfan综合症,Ehlers-Danlos综合症IV型,其他胶原III型疾病,假性弹力性黄色瘤,?1型抗胰蛋白酶缺乏,系统性红斑狼疮,镰刀状细胞性贫血,细菌性心内膜炎,真菌感染,神经纤维瘤病Ⅰ型,结节性硬化。环境紧张性刺激,如高血压病,与多发性动脉瘤的存在有关。少于2%的颅内动脉瘤病人具有家族性遗传病史。

脑动脉近侧的梭形动脉瘤很可能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因。这种弯曲延长并扩张的动脉瘤没有真正的动脉瘤颈,常含有层状的血栓。虽也可发生动脉瘤性SAH,但这类病变的典型表现是对邻近的脑实质造成占位效应,出现脑干压迫和颅神经病变,或者导致脑脊液循环障碍或动脉末端血栓栓塞性后遗症。

典型的感染性动脉瘤主要位于大脑中动脉的末端分支(75~80%),证明这种病

变源于栓子。4%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并发心源性细菌性栓子,也可影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右到左分流的病人。含有草绿色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的普通致病菌)的脓毒栓子由血管腔内直接扩展至血管外膜可导致血管退变和动脉瘤的形成。相对应的,患脑膜炎时,感染可从血管外膜向血管腔内扩展,例如真菌感染时基底循环的动脉瘤就是这样。感染性动脉瘤通常多发(20%),而且出血的倾向较其他类型动脉瘤要大。

外伤性动脉瘤多位于脑皮层表面的动脉分支,继发于贯穿性或闭合性颅脑损伤时动脉与大脑镰边缘或颅底骨折接触的位置。外伤性夹层动脉瘤是由于血管壁内血肿扩张造成的,最常见于颅底。这种假性动脉瘤,缺乏正常血管的各层结构,可压迫颅神经或导致末端血管的栓塞。颈内动脉的破裂会导致颈内动脉-海绵窦漏。

心脏粘液瘤或绒毛膜癌的肿瘤碎片引起的动脉末端栓塞可导致肿瘤性动脉瘤的形成。

大脑大静脉动脉瘤或畸形可导致因中脑导水管受压所致的脑积水或婴儿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典型的动脉瘤破裂可引起SAH,伴有弥漫性或局部血管痉挛,导致脑组织缺血和梗塞。这种迟发性并发症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很可能是由蛛网膜下腔存在的血液及随后产生的多种物质引起。据报道有几例动脉瘤自发栓塞随后又复发。

1.3动脉瘤发病率

1.3.1美国

由于对动脉瘤大小的定义不同以及检查方法的不同,因此确定脑动脉瘤的发病率比较困难。尸检的发病率为0.2~7.9%。流行病学统计发病率为5~10%,其中未破裂动脉瘤占50%。儿童动脉瘤仅占全部动脉瘤的2%。在美国,破裂动脉瘤的发病率约为12/10万人,或每年3万例动脉瘤性SAH。近年来脑动脉瘤的发生率没有下降。

1.3.2国际

动脉瘤性SAH的发生率因地区的不同而有很大不同,为3.9~19.4/10万人,报告发生率最高的是芬兰和日本。总的来说,发生率估计为10.5/10万人。

1.4死亡率/致残率

动脉瘤性SAH后果严重。大约10%的动脉瘤性SAH病人还未到医院即死亡,25%的病人在24小时内死亡,40~49%的在3个月内死亡。据估计死亡率高达65%,大部分病人在临床早期死亡。

早期手术治疗的手术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然而,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的总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较低。术中动脉瘤破裂的病人的总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为30~35%。妊娠时动脉瘤性SAH的死亡率为35%,是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1.5种族

美籍非洲裔人的发病率较高,为普通美国人的2.1倍,但脑动脉瘤的种族差异还很不清楚。

1.6性别

男性和女性在40岁前脑动脉瘤发病率相等,40岁以上的女性发病率较高。总的来说,男女比例为:1:1.6。

在男性,囊状动脉瘤最常见于前交通动脉(ACoA)或大脑前动脉(ACA),而女性,囊状动脉瘤最常见于颈内动脉(ICA)与后交通动脉(PCoA)的连接处。

女性巨大动脉瘤是男性的3倍。

动脉瘤性SAH的预后女性比男性差。

1.7年龄

在婴儿和儿童,脑动脉瘤常无明显表现。随着年龄的增加,临床表现才逐渐明显,年龄为55~60岁的病人达高峰。

18岁以下病人最常发生于颈动脉系统。

随着年龄的增加,动脉瘤性SAH的预后渐差。

2临床

2.1病史

脑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包括与严重的动脉瘤破裂(如SAH)、少量动脉瘤出血(如:动脉瘤少量出血或出血前兆)、非出血性表现(如:占位效应或脑缺血)相关的症状和非症状性情况(如:偶然发现的动脉瘤或通过普查发现的动脉瘤)。

尽管动脉瘤性SAH有典型的病史特点,但病人的症状却可因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状和伸展方向不同而有很大不同。

动脉瘤破裂也可表现为脑实质内出血(较常见于动脉末梢的动脉瘤)、脑室内出血(13~28%)或硬膜下血肿(2~5%)。

少量动脉瘤出血可能出现在动脉瘤破裂前的不同时间,这种危险预兆在临床上可能被忽略。

巨大脑动脉瘤可以压迫附近脑实质,导致局造性神经功能症状。

动脉瘤扩张可导致疼痛或产生新的神经系统症状。

外伤性动脉瘤可出现迟发性颅内出血或反复鼻衄。

与脑动脉瘤和SAH相关的症状如下:

头痛:以严重头痛的急性发作为特征,病人常描述为:这是一生中最厉害的头痛。动脉瘤的扩张、血栓形成或瘤壁内出血可导致亚急性单侧眶周头痛。但头痛并不总是伴有动脉瘤性SAH。

面部疼痛:海绵窦内颈动脉瘤可产生面部疼痛。

意识的改变:动脉瘤破裂导致的颅内压突然升高可引起脑灌注压急剧下降,而出现晕厥(50%的病人)。亦可出现精神混乱或轻度反应迟钝。

癫痫:25%的动脉瘤性SAH病人出现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大部分发生于动脉瘤破裂后的24小时之内。

脑膜刺激表现:SAH可出现颈部疼痛或僵硬,畏光,害怕声响,或其他感觉过敏现象。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蛛网膜下腔内血液降解产物的积聚可引起发热。还可出现恶心或呕吐,出汗,寒战和心律失常。

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出血或缺血可导致局灶性功能障碍,包括:肢体无力,偏侧感觉障碍,言语障碍,忽略,记忆缺失或嗅觉障碍。局灶性症状常见于巨大动脉瘤。

视觉症状:视力模糊,复视或视野缺损。

呼吸或心血管功能障碍:这些是脑干受压的先兆表现。

内分泌机能障碍:鞍内动脉瘤可影响垂体功能。

鼻衄:偶发于外伤性动脉瘤。

2.2体格检查

一般查体偶然可发现一些相关疾病的表现:例如亚急性心内膜炎、外伤或胶原性血管病。

专科查体可能发现头皮静脉扩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体征(如大脑大静脉瘤),

或眼眶血管杂音(如海绵窦颈动脉瘤)。

由于动脉瘤的特点,神经系统查体的发现差异较大。

动脉瘤性SAH可能伴有颈部僵硬,意识减退,玻璃体下出血,瞳孔异常(典型的为瞳孔扩大),眼肌麻痹,颅神经损害和其他局灶性功能缺陷。

巨大动脉瘤或梭形动脉瘤会有占位效应或远端血栓栓塞,导致永久性局灶性功能却失,视神经萎缩或其他颅神经病或脑干受压。

某些特定位置的动脉瘤会出现特异性的综合症。

前交通动脉(ACoA):这是最常见的动脉瘤性SAH的部位(34%)。通常,ACoA动脉瘤在破裂前无症状。视交叉上方压迫可导致上部视野缺失,意志丧失或运动性缄默,记忆缺失综合症,或下丘脑功能失常。动脉瘤破裂时的神经功能缺失可能为脑室内出血(79%),脑实质内出血(63%),急性脑积水(25%)或额叶卒中(20%)引起的。

大脑前动脉(ACA):该血管的动脉瘤(不包括前交通动脉)占全部脑动脉瘤的5%。大多数大脑前动脉瘤在破裂前无症状,有时可出现额叶综合症,嗅觉缺失,或运动功能障碍。

大脑中动脉(MCA):MCA动脉瘤(见图1,图2)占全部动脉瘤的20%,典型的位于外侧裂的第一个或第二个分支处。临床上可出现失语,偏身轻瘫,偏侧感觉缺失,病觉缺失,或视野缺损。

后交通动脉(PCoA):位于ICA末端与PCoA连接处的动脉瘤占全部脑动脉瘤的23%;可指向侧方、后方或下方。可出现瞳孔扩大、眼肌麻痹、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和偏身轻瘫。

颈内动脉(ICA):除外后交通动脉瘤,ICA动脉瘤(见图3)占全部动脉瘤的4%。床突上动脉瘤由于动眼神经受压可出现眼肌麻痹,由于视神经受压而出现各种视野缺损和视神经萎缩。视交叉受压可引起双颞侧偏盲。巨大动脉瘤可出现垂体功能减退或嗅觉丧失。海绵窦内颈动脉瘤可产生海绵窦占位效应,引起眼疾麻痹和面部感觉缺失。窦内动脉瘤破裂典型的可引起颈内动脉海绵窦漏,SAH或鼻衄。基底动脉: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是后循环最常见的动脉瘤,占全部动脉瘤的5%。临床表现主要是SAH引起的,还可以出现双颞侧偏盲或动眼神经麻痹。梭形动脉瘤可导致球麻痹,呼吸困难或神经源性肺水肿。

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PICA):此处的动脉瘤典型的可引起共济失调,球麻痹或脊髓功能受损。

假性定位体征:假性定位体征可能有颞叶沟回疝时的动眼神经麻痹和偏身轻瘫,颅内压增高时外展神经麻痹,大脑后动脉沿着小脑幕缘的压迫引起的同侧偏盲,小脑扁桃体疝引起的脑干功能障碍和末端血管的痉挛等。

2.3病因

先天性或家族性遗传病,动脉粥样硬化症,高血压病,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血管病变,动静脉畸形(见图像6),结缔组织疾病,镰刀状细胞性贫血,感染,外伤,肿瘤,吸烟,违禁药物应用,酗酒。

3鉴别诊断

急性卒中的处理,瞳孔不等大,前循环卒中,卒中时的抗凝治疗,失语症,失用症及相关综合症,动静脉畸形,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儿童脑死亡,心源性栓子卒中,颈动脉疾病与卒中,颈动脉超声,海绵窦综合症,小脑出血,脑静脉血栓形成,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从集性头痛,解剖综合症(Dissection syndrome),头晕、眩晕和平衡失调,纤维肌肉发育不良(FMD),头外伤,脑积水,高血压和

卒中,颅内出血,术中神经生理监测,腰穿(脑脊液检查),急性卒中时磁共振检查(MRI),偏头痛,烟雾病,神经纤维瘤病Ⅰ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垂体肿瘤,大脑后动脉卒中,卒中小组的建立与管理,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硬膜下血肿,晕厥及相关的阵发性发作(Syncope and Related Paroxysmal Spells),系统性红斑狼疮,卒中时的溶栓治疗,强直-阵挛性发作,三叉神经痛,结节性(脑)硬化,大脑大静脉畸形。

3.1其他应该考虑的问题

颅内压增高。

脑的血管畸形和血肿的神经影像学检查。

4检查

4.1实验室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包括血小板):检查是否存在感染、贫血或有出血倾向。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以确定是否存在增加出血危险的凝血性疾病。

血浆生化检查,包括电解质和渗透压检查:取得病人生化基础值,以监测低血钠,发现导致心律失常的原因,测定血糖,监测降低颅内压的高渗治疗。

肝功能实验:确定是否存在可使病情复杂化的肝功能异常。

动脉血气分析:确定动脉血的氧合情况。

4.2影像学检查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进步显著的改变了脑动脉瘤的诊断。非侵入性的血管造影方法,CTA和MRA,不仅可检出动脉瘤并能显示其特点,通过重建技术,能显示脑动脉瘤的三维形态结构。CT扫描或MRI提供的脑实质成像为手术计划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然而,少量的动脉瘤出血可能用非侵袭性方法检测不到。

4.2.1CT扫描

CT扫描可发现90~95%的动脉瘤性SAH。如果CT扫描的结果为阴性,而又怀疑SAH,应行腰穿检查。

应行非增强CT扫描,因为增强扫描可影响SAH检出。

囊壁曲线形钙化,动脉瘤内血栓,或颅骨受侵蚀时动脉瘤的特征性表现;然而,颅骨可能产生伪影。

非增强扫描后再进行增强检查可发现周围水肿和炎症反应。

CTA可以检查出直径大于3mm的动脉瘤,并可提供详细的形态学资料,如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和瘤颈宽度。

CTA可以发现95%以上在常规血管造影中发现的动脉瘤。CTA由于采集时间较短,运动伪影较少,并可提供详细的标志而优于MRA。然而,颅骨和静脉结构可能影响病情分析。

4.2.2MRI

FLAIR序列(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对SAH很敏感,CT扫描与MRI在SAH 的诊断比较仍存在争议。

对躁动的病人MRI可能不很合适。载瘤动脉和动脉瘤都可看到流空现象。

由于动脉瘤内可能存在着不同时期的血栓,因此在靠近动脉瘤壁的地方会出现不同强度的信号,而MRI对钙的存在相对不敏感。

MRI很容易检查出梭形动脉瘤和巨大动脉瘤。搏动伪影及湍流的存在可以帮助鉴别动脉瘤与其它占位性损害,但是流速慢的湍流在MRA上可能显示不出来。MRA能可靠的提供直径≥4mm的动脉瘤的三维成像。

时相控制技术有助于不同血流类型和慢的血流的探测。时相控制MRA对较大的动脉瘤较好,但三维时间飞逝技术对较小的动脉瘤较好。应常规将MRI图像与重建的图像进行对比。

4.2.3血管造影术

常规血管造影是检测脑动脉瘤并明确其特点的确定性手段。在急性期或慢性期用此方法可确定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双平面放大DSA成像能提供有助于确定急性破裂的动脉瘤的细节。

在急性破裂的动脉瘤可能会发现动脉瘤不规则、子瘤的存在或局部痉挛。可明确显示血管痉挛,并可显示侧枝循环。

应进行4血管造影以发现远处的血管痉挛及多发动脉瘤。急性期血管造影因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偶然出现阴性结果,这些病例应于1~3周后再次血管造影。然而,本操作存在的危险及花费对高危病人的筛选可能不很合适。

大约5~10%的病人可见到大脑后动脉起始部与颈内动脉交界处的扩张。这些直径小于3mm的漏斗状或圆锥型扩张一般不太可能进一步扩张或破裂。

如果要进一步对脑动脉瘤的特点进行观察需要用旋转型血管造影。

4.2.4单光子发射CT(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氙CT(XeCT)

应用这些技术进行脑血流检查可以发现与脑血管痉挛有关的脑缺血,这些检查不作为常规。

4.2.5颈椎成像

对所有没发现意识丧失原因根据的昏迷病人都要行颈椎X线检查。

4.3其他检查:

4.3.1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TCD有助于血管痉挛的诊断并可在床边对脑血流进行连续监测。脑血管痉挛时TCD与脑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有密切的相关性,典型的脑血管痉挛可出现于动脉瘤性SAH的3~21天。

4.3.2心电图(ECG)

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可很明显。动脉瘤性SAH可导致几种ECG的变化,包括P 波高尖、QT间期延长和T波变高。

4.3.3超声心动图

心源性栓子,包括心内膜炎和粘液瘤,可能会在感染性或肿瘤性动脉瘤患者中见到。

4.3.4诱发电位和脑电图

这些功能性神经生理检查方法可用于检测脑动脉瘤手术或病情严重的动脉瘤性SAH病人。

4.4操作

4.4.1腰穿

在缺乏局灶性占位效应体征时,腰穿可有助于确定诊断SAH。动脉瘤性SAH可出现血性脑脊液,并有黄变的上清液,但动脉瘤破裂后的最初数小时内可不出现。腰穿初压可能增高。

晚期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会增高,说明脑膜有炎症反应。

脑脊液蛋白增高,糖含量可能正常或降低。

脑脊液培养可能会发现感染源。

4.4.2脑室引流

脑脊液外引流对有脑积水或病情严重的病人的治疗有帮助。

4.5组织学改变

大体病理检查会看到动脉瘤周围脑实质有褐色色素沉着和纤维粘连。尸检时动脉瘤会变小,有时会看到动脉瘤呈多叶状。还可见到破裂的动脉瘤的基底、瘤壁的钙化和瘤腔内血栓。

显微镜下检查会发现血管壁正常结构的缺陷。血管中膜和内弹力膜缺乏或蜕变,并发现有含铁血黄素沉积的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浸润。

在感染性动脉瘤会见到感染性栓子附着于坏死的动脉壁上。动脉壁内膜和内弹力层可能被由多形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组成的炎性浸润所破坏。

在痉挛的血管可能会见到肌丝碎片和肌膜的破坏。

4.6临床分级:

4.6.1Hunt和Hess分级

4.6.2世界神经外科医师学会分级

4.6.3Fisher分级

5治疗

5.1内科治疗

入院前应查清病人的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状态。应维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必要时应行气管插管,并建立静脉输液通道。

围手术期病人或病情严重待手术的病人,脑动脉瘤的内科治疗包括一般的支持疗法和并发症的预防。治疗方案要根据病人的临床状态、动脉瘤的血管解剖情况和准备外科手术或血管内治疗而定。

动脉瘤性SAH的内科处理要在ICU内组织进行,应行心脏监测并建立有创动脉压监测通道。

确定性动脉瘤治疗前,内科治疗包括控制高血压、应用钙通道阻滞剂和预防癫痫。外科手术或血管内治疗后,血压应维持在较高水平以减少与血管痉挛有关的并发症。血管痉挛通常发生在动脉瘤出血后3~21天,表现为头痛、意识状态恶化和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变化。在这个时期可连续进行TCD监测以观察脑血流的变化趋势。

升高血压、高血容量和血液稀释(即“三H治疗”)是为了在脑血管自我调节功能受损的情况下维持适当的脑灌注压。

对部分病人可有选择的动脉内给予罂粟碱或行血管内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血管痉挛。

感染性动脉瘤较脆,出血倾向较一般动脉瘤要大。应避免抗凝治疗。这些病人要先给予抗生素治疗,外科治疗要推迟。这些动脉瘤的变化要通过系列血管造影监测。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处理目前争议较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国际研究(ISUIA)指出无SAH病史的小动脉瘤破裂的危险性相对较低。直径小于10mm的动脉瘤的年破裂率大约为0.05%。直径小于10mm的后交通动脉瘤、椎基底动脉瘤/大脑后动脉瘤或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7.5 年以上破裂的危险大约为2%,而其他部位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几乎为0%。最近的治疗指南和一篇有依据的文献综述建议主要根据年龄、病史和动脉瘤大小决定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

然而,未破裂动脉瘤的解剖学特点和形态学尚无标准。某些学者提倡,如果病人

年龄小于50岁,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对所有直径小于10mm的动脉瘤都进行血管内或手术治疗。吸烟、有家族性动脉瘤病史、多囊肾病人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动脉瘤出血的危险性增加,应予考虑。对直径大于10mm的无症状动脉瘤的治疗,应综合考虑病人的年龄、全身情况和手术的相对危险。

业已证实未破裂动脉瘤的预防性治疗的手术死亡率和致残率相当高(1年时分别高达3.8%和15.7%),手术医师的经验对手术致残和功能恢复是一个重要而又高度可变的因素。最近,弥散加权MRI的应用已证实了与未破裂脑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有关的无症状性血栓栓塞的存在。还要考虑包括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心理致残在内的生活质量。

决定治疗措施时要根据每个病人的情况,权衡血管内治疗或外科手术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及出血的危险性和其他应考虑的问题。未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处理的研究应考虑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步、详尽的动脉瘤形态学、新的相关的神经影像方法、种族和地理差异、血管内或手术治疗后神经认知功能的损害和生活质量问题。5.2外科治疗

显微外科技术集中于将动脉瘤排除于脑循环之外,并减轻动脉瘤对临近结构的占位效应。根据动脉瘤的解剖和位置,已发展了多种手术入路。通常将动脉瘤夹夹到动脉瘤颈上并保留载瘤动脉,争取不残留动脉瘤的任何部分以免动脉瘤再发。其他的外科技术包括结扎动脉瘤近端动脉或Hunterian结扎,包裹动脉瘤或孤立动脉瘤(即分别阻断动脉瘤的近端和远端血管)。

为降低手术致残率和提供脑保护,也有一些辅助治疗措施。可以通过降低血压、脑脊液引流、利尿剂应用、过度换气和尽可能轻的牵拉脑组织来避免术中动脉瘤破裂这一严重的外科并发症。常用的是低温(停止或不停止血液循环),并降低全身血压。腰穿放脑脊液可使脑实质松弛并提供干净的手术野。术后常规进行脑血管造影以检查是否有重要血管闭塞或有动脉瘤部分残留。手术死亡率与动脉瘤的大小有关(<5mm的为2.3%;6~15mm的为6.8%;16~25mm的为14%),也因动脉瘤的部位而异。

动脉瘤手术的最佳时间取决于病人的临床状态及其它相关因素。临床状态良好的病人以及血压不稳、癫痫发作、栓塞导致占位效应、大量出血或有动脉瘤增大或再出血表现的病人应早期手术(即SAH后48~96小时之内)。早期手术时手术致残率要增加,而血管痉挛和再出血的发生率要明显降低。而对手术困难部位的大动脉瘤及临床状态较差的病人应延迟手术(即SAH后10~14天)。对破裂的或症状性动脉瘤病人,只要没有严重禁忌症或相当高龄,都应手术。如病人临床状况太差,相当于Hunt和Hess分级的4或5级,则一般应暂不手术。

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新的治疗办法,甚至在动脉瘤性SAH急性期都可进行。血管内治疗可保留载瘤动脉,也可与手术结合应用。电解可脱铂金线圈(即Guglielmi可脱线圈[GDC])可以在动脉瘤内展开,诱发血栓形成并最终使动脉瘤闭塞。但用此方法可能较难使宽颈动脉瘤闭塞。也可应用其他材料,如球囊或胶。并发症包括血管穿孔、出血或远端血管血栓栓塞。

5.3会诊

推荐用多学科结合的方法治疗脑动脉瘤。多学科小组应由下列专家组成:神经外科医生,介入神经放射医生,神经内科医生,康复科医生。

5.4饮食

限制可能要手术的病人经口腔进食(NPO)。

意识状态差的病人鼻饲饮食。

推荐意识清楚的病人进软的多纤维饮食;避免应用咖啡因。

5.5活动

动脉瘤性SAH后的第一周,建议在安静较暗的环境中卧床。

进行被动肢体活动并经常翻身。

帮助病人进行生活自理性活动,随后在能耐受的情况下缓慢增加活动强度。

6药物治疗

业已证实动脉瘤性SAH后的头21天应用尼膜地平可以改善预后、降低迟发性神经功能缺陷发生率。尽管在动脉瘤性SAH病人应用抗癫痫药物的预防作用仍有争议,但癫痫发作时仍应用这些药物治疗。需用抗高血压药物控制血压。动脉瘤闭塞后,这些药物仍应再用2周。动脉瘤性SAH可能也需要用镇静药和镇痛类药物。还应常规应用止吐、抗酸和软化大便的药物。

6.1药物种类:钙通道阻滞剂-用来最大限度的减轻脑血管痉挛的后遗症。6.2药物种类:抗癫痫药物-用于治疗和预防癫痫发作。

6.3药物种类:抗高血压药-帮助控制全身血压

6.4药物种类:止痛药-帮助解除疼痛

6.5药物种类:止吐药-用于减少恶心和呕吐

6.6药物种类:抗酸药-协助减轻胃肠道酸逆流

6.7药物种类:大便软化剂-帮助软化大便以减少排便时用力

7随访

7.1住院病人的进一步治疗:

神经外科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后,ICU内的进一步治疗一般包括:

连续的神经系统检查,避免血压过低或过高(平均动脉压[MAP]应在70-130 mmHg范围内),应用等张溶液,如生理盐水,以减轻脑水肿,治疗或预防癫痫发作,治疗泌尿道感染,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预防胃溃疡形成,体疗、职业训练和言语训练,如出现临床病情恶化应重复CT检查。

7.2出院病人的进一步治疗

病人出院后,继续进行体疗、职业训练和言语训练。

继续用药治疗血管痉挛,预防癫痫、泌尿道感染或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7.3住院或出院病人的用药:

尼莫地平治疗血管痉挛,苯妥英预防或治疗癫痫发作。

7.4转院

院前评估和急救后,立即将脑动脉瘤性SAH病人转送至神经外科中心。

7.5预防

要预防神经系统的损伤,必须对已明确诊断的脑动脉瘤患者进行彻底治疗。

让病人知道动脉瘤破裂的症状很重要,因为有10%的病人未得到治疗前已去世。对有与动脉瘤相关的临床表现或有SAH或动脉瘤家族史的病人用CTA或MRA 进行非侵入性的筛选很重要。

7.6并发症

血管痉挛,再出血,癫痫发作,脑积水,低血钠,心律失常、心梗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肺炎或肺不张,胃肠道出血,贫血,静脉血栓栓塞。

7.7预后

动脉瘤性SAH的预后与以下因素有关:年龄,入院时的神经系统状态,动脉瘤的位置,SAH后至入院的天数,高血压和其他疾病的存在,血管痉挛的程度,SAH的程度,脑实质内或脑室内出血的范围。

7.8病人的教育

有关SAH的前兆性体征和症状的教育。

有关动脉瘤性SAH的潜在危险因素的教育,包括:高血压,吸烟,违禁药物应用,酗酒。

8其他

8.1医学/法律纠纷

未正确做出动脉瘤性SAH的诊断。

未能给严重头痛的病人行CT检查,而头痛对该病人来说是非典型性的。

怀疑动脉瘤性SAH,而CT阴性的病人未行腰穿。

未能察觉到脑血管痉挛或再出血的症状和体症。

8.2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动脉瘤性SAH占妊娠时母亲死亡的7%。对妊娠的妇女行CT或血管造影时应对胎儿进行防护。

尼莫地平致畸的作用尚未明确,因此妊娠妇女应用时应注意。

因为有再出血的危险,故推荐进行动脉瘤的手术或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一、术前护理 1、护理评估 (1)评估起病方式,有无脑外伤、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 (2)评估患者头痛程度。 (3)评估患者有无便秘、剧烈咳嗽、癫痫等导致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因素。 2、护理措施 (1)保持病房安静,限制探视人员。 (2)遵医嘱正确使用降压药及镇静药物。 (3)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协助完成各项辅助检查,如 MRI 和脑血管造影。 (4)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如意识状况、头痛情况、运动功能等,如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应告知医生,予以相应处理。 3、健康指导要点 (1)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按时禁食水。 (2)绝对卧床休息,训练床上大小便,保持大便通畅。 4、注意事项 (1)保持病房安静,避免吵闹。 (2)观察患者情绪变化,解除思想顾虑,使之积极配合治疗。

二、术后护理 1、护理评估 (1)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肢体感觉、运动、语言等神经系统体征,注意有无偏瘫、肢体麻木、失语及癫痫发作。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避免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及时发现颅内出血征象,做好再次手术止血的准备。 (3)监测血压的变化,控制血压以基础血压为准,一般增高10%-20%,以增加脑灌注,防止脑组织缺血缺氧。 (4)观察患者头痛、呕吐情况,及时遵医嘱使用脱水及止痛剂。 2、护理措施 (1)体位:30 度的头抬高位具有降低颅内压的效果而又不致影响脑供血,是最合适的体位。 (2)注意保持头部切口敷料干燥,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注意无菌操作。搬运患者时注意夹管,防止引流液逆流。(3)并发症的处理:①脑血管痉挛:遵医嘱继续使用尼莫地平针,以 4-5毫升/小时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 3-7 天,以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片 60 毫克,q4h 口服;②癫痫:注意安全防护,专人护理,观察癫痫发作先兆,按医嘱使用抗癫痫药物,一旦发作及时控制,并记录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及次数。③脑梗死: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扩容治疗。④脑积水:注意观察意识状态及头痛情况,积极采取脱水、利尿治疗,必要时行脑室外引流术或脑室一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用微导丝概要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用微导丝 使用说明书 器械概述: 本产品的设计为用于微导管输送时的导向。是一根不锈钢输送钢丝,在其远侧逐渐变细的锥形部分(芯丝套装一段铂金螺旋圈(绕丝组成,使微导丝的远段变得柔软。铂金螺旋圈不透X射线,在透视下操作清晰可见,可引导微导管输送到位。为一次性植入性无菌器材,主要用于介入栓塞治疗颅内血管疾患。 微导丝规格型号单位:mm 规格螺旋圈外径螺旋圈长度微导丝直径微导丝长度 SWD-100.28±0.0515********.28±0.01 SWD-140.32±0.0515********.32±0.01 1750±5 忠告: 1. 使用微导丝前一定详细阅读本使用说明书。 2. 本产品只允许具医师资格并有神经介入治疗经验的神经外科医师和神经 放射科医师使用。 3. 本产品为纸背塑膜封装,环氧乙烷灭菌。使用前应确认灭菌有效期和包 装的完好性,如过期或包装破损,则不可使用。 4. 本产品为一次性使用器材,不可重新处理、消毒再用。重新处理、消毒 可能破坏产品结构的完整性和使用的安全性,和/或引起病人间的交叉感染,包括同一病人由于各种原因,退出的微导丝一般也不再用。

适应症: 微导丝主要适用与微导管配套使用,用于神经系统血管疾患的介入栓塞治疗。如颅内动脉瘤。 可能的并发症: 可能的并发症:穿刺局部血肿、血管穿孔、栓塞、缺血、出血、血管痉挛等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以及严重的卒中甚至死亡。 配套器械: 1. 波士顿/Target公司或cordis公司的-10”或-14”双标记微导管及 其配套的导引导管。 2. 一套连续加压冲洗液装置,备带旋转止血阀的三通和三通或单通开 关。 3. 一只扭转器和一只微导丝导入器。 使用前准备: 1.本器材为纸背塑膜封装,环氧乙烷灭菌。使用前应确认灭菌有效期和 包装的完好性,如过期和包装破损,则不可使用。 2.确认微导丝要与双标记微导管配套使用。 3.加压冲洗液的准备。在使用前,一定连续并开放加压冲洗液, 检查加 压冲洗液系统确保无泄漏。 4.微导丝进入微导管后,建议保持至少1-3秒一滴的加压冲洗液持续灌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护理常规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护理常规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前护理常规】 1.执行神经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2. 保持病室的安静,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3.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减少探视,避免各种刺激,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4.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变化情况。 5. 遵医嘱药物控制血压、监测用药效果,使血压维持在适当水平;并防止血压过低造成脑供血不足而引起脑缺血性损害。 6. 避免诱发颅内压(血压)升高的因素,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7. 预防、治疗癫痫发作,遵医嘱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 8. 术前遵医嘱给予抗凝药物,指导患者要按时服药,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征兆,遵医嘱行相关化验检查,监测凝血功能。 9. 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便、伸髋平卧翻身法。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护理常规】 1.执行脑血管造影术后护理常规。 2.术后保留动脉鞘管者,严密观察免鞘管脱出,手术侧下肢严格制动,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指导。 3.术后8小时拔除鞘管,拔管后穿刺部位局部手压30分钟,后用加压袋压迫6h,予术侧下肢制动24h,24小时后可进行床上活动,术后48小时可适当下床活动,动作应缓慢,避免突然用力;术后一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防止伤口出血。

4.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注意血压的动态变化,控制血压在70-80/110-130mmHg,预防介入手术后相关的并发症(血管痉挛)5.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淤血及血肿,每小时监测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6.做好相应的健康指导: 6.1 指导患者多饮水,有利于造影剂排出 6.2 遵医嘱按时服用抗凝药,一般术后需用药六个月。应用抗凝药期间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牙龈、皮下出血点等)。 6.3 定期复查及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1个月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一次;3个月监测肝肾功能一次)。 6.4 如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应向医生讲明正在服用抗凝药的名称、剂量、服用时间等。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脑动脉瘤早期有什么表现

脑动脉瘤早期有什么表现 脑动脉瘤是一种常见脑颅疾病,是由颅内动脉管壁的先天性缺陷和颅内压力增高而造成的,了解脑动脉瘤的症状有利于我们对疾病进行及时的治疗,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脑动脉瘤早期有什么表现,希望能帮助大家。 脑动脉瘤早期有什么表现: 40%~60%的动脉瘤在破裂之前有某些先兆症状,这是因为动脉瘤在破裂前往往有一个突然扩张或局部少量漏血的过程。其中动眼神经麻痹是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最有定侧和定位意义的先兆破裂症状。 脑动脉瘤的出血症状: 80%~90%的动脉瘤病人是因为破裂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才被发现,故出血症状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最多见。 (1)诱因与起病: 部分病人在动脉瘤破裂前常有明显的诱因,如重体力劳动、咳嗽、用力大便、奔跑、酒后、情绪激动、忧虑、性生活等。部分病人可以无明显诱因,甚至发生在睡眠中。多数病人突然发病,通常以头痛和意识障碍为最常见和最突出的表现。 (2)出血引起的局灶性神经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神经症状为脑膜刺激症,表现为颈项强硬,克氏征阳性。大脑前动脉动脉瘤出血常侵入大脑半球的额叶,引起痴呆、记忆力下降、大小便失禁、偏瘫、失语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出血常引起颞叶血肿,表现为偏瘫、偏盲、失语及颞叶疝等症状。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时可出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等表现。 (3)全身性症状: 破裂出血后可出现一系列的全身性症状: A.血压升高:起病后病人血压多突然升高,常为暂时性的,一般于数天到3周后恢复正常。

B.体温升高:多数病人不超过39℃,多在38℃左右,体温升高常发生在起病后24~96h,一般于5天~2周内恢复正常。 C.脑心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发病后1~2天内,一过性高血压、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癫痫,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多在发病后第1周内发生)。意识障碍越重,出现心电图异常的几率越高。 D.胃肠出血:少数病人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征象,表现为呕吐咖啡样物或柏油样便。 (4)再出血: 动脉瘤一旦破裂将会反复出血,其再出血率为9.8%~30%。据统计再出血的时间常在上一次出血后的7~14天,第1周占10%,11%可在1年内再出血,3%可于更长时间发生破裂再出血。 (5)局部定位症状: 动脉瘤破裂前可有直接压迫邻近结构而出现症状,在诊断上这些症状具有定位意义。常见的局部定位症状有: ①颅神经症状:这是动脉瘤引起的最常见的局部定位症状之一,以动眼神经、三叉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受累最常见。 ②视觉症状:这是由于动脉瘤压迫视觉通路引起的。Willis环前半部的动脉瘤,例如大脑前动脉动脉瘤、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可压迫视交叉而出现双颞侧偏盲或压迫视束引起同向偏盲。 ③偏头痛:动脉瘤引起的典型偏头痛并不多见,其发生率为1%~4%。头痛多为突然发生,常为一侧眼眶周围疼痛,多数呈搏动性疼痛,压迫同侧颈总动脉可使疼痛暂时缓解。 (6)颅内压增高症状: 一般认为动脉瘤的直径超过2.5cm以上的未破裂的巨大型动脉瘤或破裂动脉瘤伴有颅内血肿时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巨大型动脉瘤引起的眼底水肿改变,与破裂出血时引起的眼底水肿出血改变有所不同,前者为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视盘水肿,后者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视盘水肿、视网膜出血。 (7)特殊表现:

脑动脉瘤破裂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脑动脉瘤破裂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关键词】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护理 脑血管畸形包括动静脉畸形(AVM)、海绵状血管畸形、静脉畸形、毛细血管畸形。AVM是一团发育异常的病理脑血管,是由一支或几支动脉供血,不经毛细血管床,直接向静脉引流。畸形血管团小的直径不及1cm,大的可达10cm以上,体积可随人体发育而增长,其周围脑组织可因缺血而萎缩,呈胶质增生带,有时伴有陈旧性出血。AVM出血的诱因大多数可归纳为: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排便用力,剧烈咳嗽,饮食及天气、血压、季节等变化。因此做好AVM患者的病情观察、保持大便通畅,做好AVM破裂出血的相关宣教知识和心理护理对预防AVM的破裂出血至关重要,现将预防AVM出血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对策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6年6月~2008年12月共收治AVM患者19例,发生AVM破裂出血19例,其中男8例,女11例,年龄9~45岁。本组总结出血诱因:剧烈运动4例、情绪激动3例、便秘后用力排便2例、血压突然升高1例、搬动与过早下床活动1例。静息状态下8例。 1.2方法本组病例中多数患者以脑内出血,部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病情稳定后行数字减影造影检查确诊为AVM。 1.3治疗结果治愈17例,其中10例AVM行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康复出院;3例行手术切除,术后康复出院;2例行立体定向治疗康复出院;放弃治疗1例,死亡1例。

2针对性护理 2.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患者意识水平的变化是反映病情轻重的重要指标,以便掌握病情变化,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及时发现出血和再出血的体征(如脉搏慢而有力、瞳孔不等或散大、呼吸由快变慢、血压升高等),因此要加强巡视,保证患者安全。本组有1例患者是在静息状态下破裂出血的,做到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抢救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1]。 2.2保持安静,尽量减少探视给患者一个安静的环境,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以降低脑代谢减少需氧量。出血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头部抬高15°~30°。绝对卧床休息是为了减少破裂出血,AVM再出血者占8%,最多出血3次,再出血的患者40%~65%死亡。再出血发生在第一次出血后7天内的最多。因此护理中要注意将患者安置在安静、空气新鲜的病室,限制探视,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用力咳嗽等诱因,防止破裂出血。 2.3合理饮食,保持大便通畅(1)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进食困难的患者应给予流质饮食,以保证营养的供给,并记录好出、入量,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对于有高血压患者,宜低钠饮食,控制钠盐的摄入,适当运动。(2)了解患者每日大便情况,有便秘患者及时遵医嘱处理,鼓励患者多食粗纤维食物、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服用缓泻药,小量灌肠或使用肛门栓剂,以促进排便。避免因大便干燥而用力排便而增加颅内压,导致AVM出血的发生。维持规律的排便时间也有利于康复的训练。

脑动脉瘤病人的护理

脑动脉瘤病人的护理 一、概述:脑动脉壁的局限性囊性扩张。病因多为先天性畸形,其次是感染 和动脉硬化。发病的高峰年龄在50~54岁,女性发病率比男性略高。动脉瘤的位置以颈内动脉颅内段居多,其次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较少见;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为首发症状,约占80%~90%。常在劳累或激动时突然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或部分意识障碍,经腰穿可见脑脊液为血性。因出血量的多少和动脉瘤位置的不同,可有特定性神经体征,如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出血,可有同侧的动眼神经麻痹(眼睑下垂、眼球运动受限、瞳孔散大);若出血量多形成巨大血肿,病人短时间内可以死亡。 二、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意识、瞳孔等,观察72 h,稳定后根据医嘱酌情观察,准备好吸痰用物,随时准备做好气管切开的配合和护理。严密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并注意观察低血钾征象;注意引流装置妥善固定,防止脱落,保持引流管通畅。 2.、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有无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症状和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做好记录。 (3)体位:绝对卧床休息,头高卧位,为患者翻身时动作应轻柔。 (4)造影术后应监测足背动脉,右下肢制动24小时,注意术区加压敷料的包扎情况及穿刺部位有无血肿。 (5)遵医嘱给与术前处置及宣教。 3.、术后护理常规: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控制血压在140-150/80-90mmhg之间,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记录。 (2)各种引流的护理:保持各种引流管的通畅,给与妥善固定,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状,及时倾倒,做好记录。 (3)用药指导:使用抗血管痉挛药时应注意药物滴速,严密观察血 压的变化,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4)饮食指导:鼓励患者多食粗纤维、维生素食物,因用蜂蜜水,香蕉等,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5)长期卧床的患者为预防便秘,可为患者进行腹部按摩,按结肠方向进行,刺激肠蠕动。避免用力排便,以防加重颅高压引起脑疝。必要时给与开塞露软化粪便或低压灌肠。 (6)头痛的患者应观察并记录患者疼痛发作的性质、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给予调节体位,心理安慰等,如无缓解,应遵医嘱应用镇静剂或止痛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 (7)加强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三、健康教育 1、生活规律,戒烟戒酒。 2.、有效控制血压。 3、告知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知识,避免诱因,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 4.、注意安全,尽量不要单独外出活动或锁上门洗澡,以免发生意外时影响抢救。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docx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 什么是颅内(脑)动脉瘤? 颅内(脑)动脉瘤是动脉壁的异常膨胀,是一种将血液输送到大脑的血管。动脉瘤是像一个小囊及被局部化,这意味着它被限制在一个小的区域,在动脉内。在大脑中,与将血液运回心脏的静脉的低压相比,这些血管在高压下将血液运至大脑。由于动脉壁无力而产生类似气球的瘤体。 动脉瘤可以扩大和压缩头部内部的正常结构(向其施加压力)。它们还会破裂,使血液在高压下从血管逸出,进入大脑周围的含液空间,甚至直接进入大脑组织。这可能会导致突然的剧烈头痛- 通常但并非总是如此,人们称其为“我所经历的最严重的头痛” 。与这种头痛有关的可能是颈部僵硬和呕吐。对光的敏感度也很高(正常日光会伤害眼睛),因此脑动脉瘤漏出或破裂的人可能更喜欢在黑暗的房间里。较不常见的是,动脉瘤可能会压在头部内部的神经上,有时会引起双眼。 如果由于其他原因对头部进行磁共振成像(MRl )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也可能会意外发现未泄漏,破裂或引起任何其他问题的动脉瘤。 脑动脉瘤的治疗分为两个部分:血管造影和血管内线圈置入。这些过程将在下面详细说明。 动脉瘤破裂或渗漏后,可将其视为紧急程序,或尚未破裂或渗漏时,可将其视为选择如何准备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放射治疗?

性或非紧急程序。如果它们尚未泄漏或破裂,要对其进行处理是为了防止以后发生这种情况。破裂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因为每4 个人中就有1 个人患有脑动脉瘤破裂而死亡。 可以通过血管内线圈治疗来治疗动脉瘤-通过动脉内的导管(一根细塑料管)将一个或多个小线圈放置在动脉瘤内,或在动脉瘤外部放置夹子。这是在外科手术中进行的,该外科手术需要去除颅骨的一部分,以使神经外科医生能够到达大脑深处的动脉瘤。 放置血管内线圈的准备工作首先涉及找到动脉瘤并确定其特征,例如位置,形状,大小以及通向动脉瘤的血管类型。当动脉瘤未破裂时,可能会进行的检查或扫描包括CT,MRI 和血管造影。 您通常会在治疗前3 至7 天被服用阿司匹林,有时还会使用其他药物以减少血栓形成和引起中风的可能性。氯吡格雷(通常以Plavix 出售)是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的另一种最常用的药物,尤其是在支架是更复杂的动脉瘤计划治疗的一部分时,尤其适用。支架是插入动脉的管,以使其保持打开状态并防止其被阻塞。 由于治疗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的,因此术前拜访麻醉师对于评估您的总体健康状况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您遇到心脏,肺部或肾脏问题时。手术前至少8 小时内不得进食。 颅内动脉瘤介入放射治疗期间会发生什么?

脑动脉瘤的概述与治疗

认识脑动脉瘤及其治疗 随着神经外科手术的不断增多,大脑动脉瘤夹闭手术也开展的越来越多,而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那么到底什么是大脑动脉瘤呢?它的治疗除了我们最常接触到的手术治疗外还有那些方法呢?在这里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因脑动脉管壁局部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脑动脉管壁逐渐变薄并异常膨出,在临床上称之为脑动脉瘤。脑动脉瘤的发生多为先天性畸形,其次是感染和动脉硬化,也与高血压、外伤等有关,并有家族倾向。本病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率比男性略高。动脉瘤的位置以颈内动脉颅内段居多,其次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较少见。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 脑动脉瘤好发于脑动脉分叉和主干的分支处,由于此处动脉壁的肌层先天发育缺陷,同时里又是受到血液冲击最大的地方,在长期血流的压力和冲击力的作用下,使此处动脉壁的薄弱点向外突出,逐渐扩张、从而形成动脉瘤。 脑动脉瘤就像是在脑血管壁上吹起的一个气球,随时都有可能破裂,当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劳累、头部剧烈摆动、猛弯腰、急起身、饮酒、用力排便、举重物、上楼、性生活等诱因下,引起血压突然增高,很容易引发破裂出血,对病人的生命造成威胁。据统计,脑动脉瘤第1次破裂后死亡率为30%。所以脑动脉瘤就像是埋藏在人脑中的一棵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严重的是,破裂后的动脉瘤再次破裂的机会及危险程度均大大增加,它还会发生第2次、第

3次破裂。据统计40-50%的病人会在破裂后的1个月内发生第2次破裂,第2次破裂后死亡率约为70%,第3次破裂后死亡率为100%。 脑动脉瘤病理生理 组织学检查发现动脉瘤壁仅存一层内膜,缺乏中层平滑肌组织,弹性纤维断裂或消失。瘤壁内有炎性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见瘤壁弹力板消失。巨大动脉瘤内常有血栓形成,甚至钙化,分层呈“洋葱”状。动脉瘤为囊性,呈球形或浆果状.外观紫红色,瘤壁极薄,术中可见瘤内的血流旋涡。瘤顶部更为薄弱,98%的动脉瘤出血位于瘤顶。破裂的动脉瘤周围被血肿包裹,瘤顶破口处与周围组织粘连。当发生破裂时,血液进入周围组织。有时候,动脉瘤虽然没有破裂,但因为体积的增大,可以压迫附近的神经,从而造成相应的症状。 依动脉瘤位置将其分为: ①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90%, 包括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前动脉-前交通动脉瘤, 中动脉动脉瘤; ②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0%, 包括椎动脉瘤、基底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瘤。动脉瘤 直径小于0.5cm属于小型,直径在0.6-1.5cm为一般 型,直径在1.6-2.5cm属大型,直径大于2.5cm的为 巨大型。直径小的动脉瘤出血机会较多。颅内多发性 动脉瘤约占20%,以两个者多见,亦有三个以上的动脉瘤。 体征和症状 脑动脉瘤在发生破裂之前可以不引起任何症状,但约有半数的病人在动脉瘤发生大量出血之前有警兆症状,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由动脉瘤小量漏血所造成的突发剧烈的头痛,犹如头被棒子重击一般;其次是因动脉瘤增大压迫邻近神经组 织而引起症状如眼睑下垂、一侧眼睛睁不开、复视、偏盲、 视力丧失以及面部疼痛等。另外亦有因血管痉挛而出现缺 血症状如头晕等。因此疑似上述的警兆症状出现时,应找 神经外科医师诊治,脑动脉瘤出血前的诊治是减少死亡率 和致残率的最佳方法。 一旦脑动脉瘤发生破裂,通常出现突发剧烈的头痛, 这种头痛是瞬间且未曾经历过的头部犹如晴天劈裂样的

(完整版)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 David S Liebeskind著 1引言 1.1背景 脑动脉瘤是有破裂倾向的脑血管结构的病理性局灶性扩张。这些血管异常通常根据假定的病因进行分类。囊状、浆果状或先天性动脉瘤占全部动脉瘤的90%,这些动脉瘤通常位于大动脉的主要分叉部。延长扩张型(dolichoectatic)、梭形或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为近端动脉的延长膨出,占全部动脉瘤的7%。感染性或霉菌性动脉瘤主要位于动脉末端,占0.5%。其它动脉末端损害包括肿瘤性动脉瘤,为肿瘤碎片栓塞引起的罕见继发症和外伤性动脉瘤。外伤也可能引起动脉近端的夹层动脉瘤。高血压也可引起小的穿通动脉的微小动脉瘤。 囊状动脉瘤位于前循环,占85%~95%,而梭形动脉瘤主要影响椎基底动脉系统。由于研究人群的不同,囊状动脉瘤在某个特定的动脉节段的发生率有一定差异。多发性动脉瘤占20%~30%。 囊状动脉瘤通常破裂至蛛网膜下腔,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70~80%。动脉瘤破裂也可引起脑实质内、脑室内或硬膜下出血。巨大囊状动脉瘤(直径>25mm)占所有脑动脉瘤的3~5%。巨大动脉瘤也可引起SAH,但通常产生占位效应并导致远端血栓栓塞。 动脉瘤性SAH是一种严重情况,美国每年发生30,000人。这些病人中大部分(60%)死亡或留下长期残疾;预后较好的幸存者50%会遗留明显的神经心理障碍。20~50%的病人并发脑血管痉挛(即邻近动脉节段狭窄),是动脉瘤性SAH 病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1.2病理生理 脑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与脑血管结构的先天性结构异常有关,这些异常的原因可能不同。动脉内弹力层的完整性受损,伴有邻近的中膜和外膜的有关弹性结构缺陷。中膜肌肉组织的缺陷及邻近脑组织对脑动脉无明显的支持,增加了作用于动脉管壁的慢性血液动力学应力的致病潜能。血管分叉部的局部湍流和正常结构失连续可能解释在这些部位形成囊性动脉瘤的倾向。 脑动脉瘤的发展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动脉瘤的发展很可能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环境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或高血压,及与各种血管异常有关的先天性易患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弹力层的异常可能是先天性或退行性的。脑动脉瘤的形成可能与多种情况有关,包括: 常染色体性多囊肾,纤维肌肉发育异常,动静脉畸形,Osler-Weber-Rendu综合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综合症),主动脉狭窄,其它血管异常,脑底异常血管网病(烟雾病),Marfan综合症,Ehlers-Danlos综合症IV型,其他胶原III型疾病,假性弹力性黄色瘤,?1型抗胰蛋白酶缺乏,系统性红斑狼疮,镰刀状细胞性贫血,细菌性心内膜炎,真菌感染,神经纤维瘤病Ⅰ型,结节性硬化。环境紧张性刺激,如高血压病,与多发性动脉瘤的存在有关。少于2%的颅内动脉瘤病人具有家族性遗传病史。 脑动脉近侧的梭形动脉瘤很可能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因。这种弯曲延长并扩张的动脉瘤没有真正的动脉瘤颈,常含有层状的血栓。虽也可发生动脉瘤性SAH,但这类病变的典型表现是对邻近的脑实质造成占位效应,出现脑干压迫和颅神经病变,或者导致脑脊液循环障碍或动脉末端血栓栓塞性后遗症。 典型的感染性动脉瘤主要位于大脑中动脉的末端分支(75~80%),证明这种病

脑动脉瘤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破裂

脑动脉瘤之所以被称为“不定时炸弹”,是因为它不见得必然“爆炸”,应当说相当一部分动脉瘤还是能够和人终生和平共处的。据报道脑动脉瘤的尸检率还是挺高的,在0.2%到4.5%,而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年发病率仅为10.5/10万。但是,“炸弹”毕竟是“炸弹”,一旦爆炸,则往往产生灾难性后果。要回答未破裂动脉瘤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破裂出血的问题,就 要了解未破裂动脉瘤形成、发展和破裂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可改变的以及不可 改变的危险因子。吸烟、高血压等是可改变的因素,年龄、性别和基因等是不可改变的因素。美国心脏协会及美国卒中协会未破裂脑动脉瘤诊疗指南(2015版)提出以下建议: (1)鉴于吸烟增加未破裂动脉瘤形成和破裂风险,患者应被告知戒烟的重要性; (2)鉴于高血压可能会促进脑动脉瘤的发展及破裂,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应该监控血压,系统正规治疗高血压病; (3)随访发现进行性增大的未破裂动脉瘤,其破裂风险会增大,应积极手术治疗; (4)患者既往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提示其它部位的未破裂动脉瘤也会有较高 的出血风险,应该积极手术治疗; (5)有脑动脉瘤家族史的患者,即使未破裂动脉瘤较小,仍需考虑手术治疗; (6)未破裂动脉瘤所致的颅神经麻痹往往是破裂先兆,是早期治疗的指征。 国外有研究者向2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存活患者(平均年龄54岁)发放问卷,询问了患者在出血前1小时对30种潜在诱发因素的暴露情况,最后统计出8种最显著的诱发因素,包括 喝咖啡(10.6%)、剧烈活动(7.9%)、擤鼻涕(5.4%)、性行为(4.3%)、用力排便(3.6%)、喝可乐(3.5%)、受惊(2.7%)和发怒(1.3%)。这8种诱发因素均可在短时间内使血压增高,可能是导致动脉瘤破裂的直接原因。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 摘要:颅内动脉瘤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否则将会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甚至 失去生命。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采用手术介入方式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 本文笔者主要针对近年来临床上使用的介入治疗方法进行探究,旨在提高对颅内 动脉瘤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挽救广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生命,提高颅内动脉瘤 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进展 在临床上,颅内动脉瘤比较常见,该病的死亡率非常高,达30%-60%之间,对患者的生 命健康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目前,临床上关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不是十分明确, 大部分的医学工作者认为此病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疾病存在密切的关系。在过去,临 床上治疗颅内动脉瘤主要是采用开颅夹闭手术方法,但是这种手术方法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 较大,恢复比较慢,预后差,治疗的整体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2-3]。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临床上开始采用介入方法进行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介入治疗的方式变得多样,介入治疗技术也变得更加成熟,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也逐渐 提高,给广大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带来福音[4]。下面,本文主要探究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技 术发展过程,详细情况见下文: 1弹簧圈栓塞术和球囊重塑术 1.1弹簧圈栓塞术 对于初期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来说,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单纯的弹簧圈栓塞术,主 要的治疗原理就是通过闭塞动脉瘤腔来实现治疗的目的,但是这种手术方式对术者要求比较高,一旦出现放置位置不合适的情况,无法及时进行撤回,为解决这一问题,临床上出现了 机械可脱性弹簧圈[5]。这种弹簧圈是在1991年设计发明并用于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具有较 好的柔软性,操作相对比较简单,可以显著提高成功率。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机 械可脱弹簧圈也逐渐淘汰,开始使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这种弹簧圈可以在无拉力的情况下 脱落,从而有效避免了弹簧圈向载瘤动脉移动。近年来,为了满足宽颈动脉瘤治疗的需要, 开发出了很多类型的弹簧圈,主要有水凝胶弹簧圈、纤毛弹簧圈、放射活性弹簧圈等,为颅 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6]。 1.2球囊重塑术 对于宽颈动脉瘤患者来说,最主要的介入治疗方法就是球囊重塑术,主要是指弹簧圈栓 塞的基础上采用球囊进行辅助,主要方法如下:在将微导管置入动脉瘤之后,球囊会保持充 盈的状态,将瘤颈口封闭,然后将通过微导管在瘤腔内部置入可脱弹簧圈,保证栓塞致密后,排空球囊,将其撤出导管。这种手术方法的适应症比较广泛,适合用于复杂解剖结构的动脉瘤,可以有效的避免弹簧圈脱出,提高完全栓塞率。但是一定要注意一点,就是在充盈球囊 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度,防止出现载瘤动脉和瘤动脉发生破裂。另外,反复对球囊进行充盈,也比较容易导致出现血管痉挛以及迟发型狭窄的情况。同时,还需要注意,不能填塞过度, 否则容易出现动脉瘤破裂的情况[7]。 2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颅内动脉瘤的类型有很多,其中比较复杂,治疗难度比较大的动脉瘤包括夹层动脉瘤、 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等,为了解决注意问题,国外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提出将支架辅助 技术运用于动脉瘤治疗中。1997年,国外学者使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联合支架方式治疗梭形 动脉瘤,取得了成功,这就标志着将支架辅助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是可行的[8]。所谓的支 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就是指将支架作为辅助,在弹簧圈栓塞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栓塞 过程中血流对瘤壁的冲击力,促使瘤内血液停滞,逐步形成血栓[9]。另外,这种手术治疗方 式也有效降低了弹簧圈脱入载瘤动脉的可能性,从而促进内膜新生。但是这种手术方式也存 在一定的弊端,就是支架的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微导管的到位,从而容易出现支架移位 的情况。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支架包括Neuroform 支架、LEO 支架和 SolitaireAB 支架,

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护理

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护理 单位: 摘要: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护理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护理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张,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在40~60岁之间发病,女性略多于男性。颅内动脉瘤瘤壁局部薄弱,随时都有破裂出血的危险,是颅内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因其生长在危险部位,临床上病情凶险,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 一、概述 颅内动脉瘤患者多在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发生,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颅内动脉瘤多数(90%)发生在脑底动脉环的前半部,其中又以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的分叉处发生率最高。少数(10%)起自椎-基底动脉,多数为单发。 动脉瘤未破裂之前,绝大多数病人无临床症状,个别可因体积较大,压迫相邻神经与脑组织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动脉瘤破裂则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血肿。临床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及精神症状。可见偏瘫、脑神经障碍和脑膜刺激征等。 介入治疗技术是颅内动脉瘤较理想的治疗手段,其损伤较小,安全性相对较高。常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包括: 1.载瘤动脉闭塞术:该技术是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适用于手术无法夹闭又不能进行囊内栓塞的动脉瘤,栓塞材料为可脱球囊及弹簧圈。使用此项技术时应作颈内动脉球囊闭塞实验,判断血循环代偿情况,以防脑缺血的发生。 2.动脉瘤腔填塞术:它是目前常用的一项技术,可达到永久闭塞动脉瘤囊腔的目的,适合各部位的口小囊大的动脉瘤。栓塞材料是微弹簧圈和液体栓塞剂。

3.血管内支架技术:当宽颈动脉瘤或梭形动脉瘤单纯用弹簧圈栓塞不可行时,应用内支架置入术,再经支架孔送人微导管至动脉瘤囊内放置弹簧圈或液体栓塞材料。支架起“栅栏”作用,防止后续填塞的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形成栓塞。 (一)适应证 1.巨大的、手术难以切除的动脉瘤,外伤性假性动脉瘤等。 2.除禁忌证以外的所有动脉瘤,均可首先采用栓塞治疗。 (二)禁忌证 1.直径小于2mm的动脉瘤。 2.动脉瘤壁已钙化。 3.动脉严重硬化、扭曲,导管难以进入动脉瘤部位。 4.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 (三)手术方法 1.病人准备:常规血管性介入术前检查;脑血管造影、脑电图检查;出、凝血时间检查。 2.器械准备:血管性介入术所用器械包括微导管、微弹簧圈、可脱性球囊、液体栓塞剂(如醋酸纤维素聚合物)、血管内芝架等。 3.药品准备:除血管性介人常用药外,另备氟哌啶醇、哌替啶、阿托品、东莨菪碱、地西泮、尼莫地平注射液、罂粟碱、20%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4.手术步骤:在神经安定镇痛麻醉及全身肝素化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并留置导管鞘,将5F或6F导引管插入到病侧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平第2颈椎水平,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了解供血动脉来源、管径、走向及位置,动脉瘤瘤体及瘤颈大小、形态等,并根据影像学资料制定治疗方案。 根据病变情况选择不同直径微导管,在X线监视下调整微管位置。在微导管进入动脉瘤后,行超选择造影,了解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动脉瘤血液流向、流速,造影剂在瘤腔内留情况以及动脉瘤壁是否发出血管分支。确定导管位置合适后行栓塞治疗,填塞动脉瘤直至动脉瘤不显影为止(图6-2、6-3)。常用栓塞物质有可脱性球囊、游离微弹簧圈、机械可脱性簧圈(MDS)、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金属支架或体栓塞剂加血管内保护性支架等。栓塞后经导引管复查血管造并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了解栓塞的结果及颅内血流变。栓塞结束后,用鱼精蛋白中和体内剩余肝素(一般1mg鱼精白可中和1OOU肝素)。拔出导管鞘,穿刺部位压迫10~15分,加压包扎。 图6-2 右侧颈内动脉交通动脉瘤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详细介绍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详细介绍。专家介绍说,脑动脉瘤最佳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方法。若采取保守治疗约70%病人会死于动脉瘤再出血,危险性高。目前显微手术使动脉瘤的手术死亡率已降至2%以下。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相关知识,希望您能注意的,对于手术治疗方法如下: 1、手术时机选择:病情属于一、二级的病人,应尽早造影,争取在一周内进行手术。病情属于三级或三级以上的病人,提示出血严重,可能有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症状,此时手术危险性较大,待数日病情好转后再进行手术治疗。 2、手术方法:开颅夹闭脑动脉瘤蒂是最理想的方法,应属首选。因为它既不阻断载瘤动脉,又能够完全彻底消除动脉瘤。孤立术是在动脉瘤的两端夹闭载瘤动脉,在未能证明脑的侧支供应良好情况时应慎用。动脉瘤壁加固术疗效不确定,应尽量少用。临床不适宜手术,导管技术可达部位的动脉瘤,可选气囊,弹簧圈栓塞的介入治疗。术后应复查脑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是否消失。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了解是很重要的。 3、待手术期治疗:动脉瘤破裂后,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不良的声和光刺激,最好将病人置于ICU进行监护。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监测脑血流变化,有利于观察病情进展情况。便秘者应给予缓泻剂,维持正常血压,适当进行镇静治疗。合并脑血管痉挛时,早期可试用钙离子拮抗剂等护血管治疗。为预防动脉瘤破口处凝血块溶解再次出血,采用较大剂量的抗纤维蛋白的溶解剂,如氨基己酸等,以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形成,但肾功能障碍者慎用,因为副作用可能导致血栓形成。 综上所讲解的就是关于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相关知识,希望对您的生活是很有帮助的,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相关知识,对您的病情治疗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注意一下的。

-颅内动脉瘤护理常规

颅内动脉瘤护理常规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局部血管壁异常产生的囊性膨出。 【护理评估】 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详细了解发病前有无情绪激动等诱因,了解病人既往健康状况。 2.病人有无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3.有无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内收、上、下视不能,直、间接对光反射消失。 【护理问题】 1.知识缺乏::缺乏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诱因及表现知识。 2.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颅内压增高。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1.心理护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2.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及早发现出血情况,尽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3.胃肠道的管理:合理饮食,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需要灌肠时应注意低压灌肠。 1.4.患者不可以用力打喷嚏或咳嗽,以免增加腹压,反射性的增加颅内压而引起颅内动脉瘤破裂。 1.5.如伴发癫痫者药注意安全,防止发作时受外伤;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给予吸氧,记录抽搐时间,遵医嘱给予抗癫痫药。

2.术后护理 2.1.监测病人生命体征,特别时意识、瞳孔的变化,尽量使血压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 2.2.持续低流量给氧,保持脑细胞的供氧。同时观察肢体活动及感觉情况,予术前对比有无改变。 2.3.遵医嘱给予脱水药及减轻脑水肿药物,或泵入尼莫同以减轻脑血管痉 挛,观察用药效果。 2.4.头痛的患者应观察并记录患者疼痛发作的性质、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给与调节体位、心理安慰等,如无缓解,应遵医嘱应用镇静剂或止痛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 2.5.各种引流的护理:保持各种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色、量及性质,如短时间内引流过多,及时通知医生。 2.6.饮食指导:鼓励患者多食粗纤维、维生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防加重颅高压引起脑疝。必要时给与开塞露软化粪便或低压灌肠。 2.7.减轻患者心里负担,加强心理护理。 2.8.清醒病人床头抬高30°,利于减轻脑水肿。 2.9.加强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健康教育】 1.生活规律,戒烟戒酒,。 2.有效控制血压。 3.告知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知识,避免诱因,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 什么是颅内(脑)动脉瘤? 颅内(脑)动脉瘤是动脉壁的异常膨胀,是一种将血液输送到大脑的血管。动脉瘤是像一个小囊及被局部化,这意味着它被限制在一个小的区域,在动脉内。在大脑中,与将血液运回心脏的静脉的低压相比,这些血管在高压下将血液运至大脑。由于动脉壁无力而产生类似气球的瘤体。 动脉瘤可以扩大和压缩头部内部的正常结构(向其施加压力)。它们还会破裂,使血液在高压下从血管逸出,进入大脑周围的含液空间,甚至直接进入大脑组织。这可能会导致突然的剧烈头痛-通常但并非总是如此,人们称其为“我所经历的最严重的头痛”。 与这种头痛有关的可能是颈部僵硬和呕吐。对光的敏感度也很高(正常日光会伤害眼睛),因此脑动脉瘤漏出或破裂的人可能更喜欢在黑暗的房间里。较不常见的是,动脉瘤可能会压在头部内部的神经上,有时会引起双眼。如果由于其他原因对头部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也可能会意外发现未泄漏,破裂或引起任何其他问题的动脉瘤。

脑动脉瘤的治疗分为两个部分:血管造影和血管内线圈置入。这些过程将在下面详细说明。 如何准备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放射治疗? 动脉瘤破裂或渗漏后,可将其视为紧急程序,或尚未破裂或渗漏时,可将其视为选择性或非紧急程序。如果它们尚未泄漏或破裂,要对其进行处理是为了防止以后发生这种情况。破裂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因为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患有脑动脉瘤破裂而死亡。 可以通过血管内线圈治疗来治疗动脉瘤–通过动脉内的导管(一根细塑料管)将一个或多个小线圈放置在动脉瘤内,或在动脉瘤外部放置夹子。这是在外科手术中进行的,该外科手术需要去除颅骨的一部分,以使神经外科医生能够到达大脑深处的动脉瘤。 放置血管内线圈的准备工作首先涉及找到动脉瘤并确定其特征,例如位置,形状,大小以及通向动脉瘤的血管类型。当动脉瘤未破裂时,可能会进行的检查或扫描包括CT,MRI和血管造影。 您通常会在治疗前3至7天被服用阿司匹林,有时还会使用其他药物以减少血栓形成和引起中风的可能性。氯吡格雷(通常以Plavix出售)是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的另一种最常用的药物,尤其是在支架是更复杂的动脉瘤计划治疗

脑动脉瘤的护理

脑动脉瘤的护理 脑动脉瘤概述 脑动脉瘤不是肿瘤,是脑动脉壁局部的异常膨出。其发生主要与脑动脉管壁先天畸形致中层缺陷、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脑血流的异常冲击和血压增高有关。好发年龄在40-60岁,女性发病率比男性略高。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约占80%~90%。动脉瘤破裂后多数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症状,如: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抽搐等,之后可发展为意识障碍、昏迷、偏瘫等。部分患者可突然昏倒、深昏迷、迅速出现呼吸衰竭,甚至于几十分钟内死亡。其死亡率高达30~40%。未治疗的破裂动脉瘤大部分还会再次出血,且往往比上一次出血更严重,危险性更大(死亡率高达70~80%),故对已有出血史的动脉瘤应积极治疗,防止再出血。因此,颅内动脉瘤被称为颅内的“不定时炸弹”。 颅内动脉瘤的常见表现和诊断 颅内动脉瘤未发生破裂时可以无任何症状和临床表现,只有发生破裂,导致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才引起注意。其临床表现主要有:突发而剧烈的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眼痛及眼睑下垂、瞳孔散大颈项强直(发硬),以及偏瘫等神经功能障碍。CT及MRI可发现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等,但颅内动脉瘤的确诊需要脑血管造影(如DSA)和头CTA。 颅内动脉瘤的现代治疗主要有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颈和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两种。 颅内动脉瘤的分型和易发部位 颅内动脉瘤按大小分型直径小于0.5cm属于小型,直径在0.6—1,5cm为一般型,直径在1.6—2.5cm属大型,直径大于2.5cm的为巨大型。直径小的动脉瘤出血机会较多。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约占20%,以两个者多见,亦有三个以上的动脉瘤。按形态分为囊形,梭形和不规则形。 ①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 约占颅内动脉瘤的90%,包括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前动脉-前交通动脉瘤,中动脉瘤; ②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 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0%,包括椎动脉瘤、基底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瘤。 术前护理 (1)对神志清醒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中需要患者配合的事项,消除其恐惧心理,对有意识障碍者,术前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使他们了解手术的目的和意义,了解术前准备的内容,以达到配合好手术的目的。 (2)保持患者绝对卧床4—6周,减少头部搬动,置于头高脚低位,头部抬高15°~30°,以预防再出血的发生。避免一切外来的刺激,防止因躁动不安而使血压升高。遵医嘱应用镇静药物,血压过高患者适当应用降压药物。随时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及意识变化,如有意识障碍加重立即查头CT. (3)给予合理饮食,可少食多餐,提供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蛋白质、清淡易消化食物并告知患者多食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韭菜、芹菜、香蕉)忌辛辣食物切忌用力排便,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但禁止灌肠,防止颅内压增高。保持室内通风适宜,防止因着凉而引起患者用力打喷嚏或咳嗽,以免增加腹压及反射性的增加颅内压而引起颅内动脉瘤破裂。 (4)控制高热预防抽搐,对于伴有癫痫者注意保证其安全,防止发作时受伤,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并记录其抽搐时间,按医嘱给予抗癫痫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