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佛法与现代物理学的联系

佛法与现代物理学的联系

佛法与现代物理学的联系
佛法与现代物理学的联系

[键入公司名称]

物理科学与哲学结课论文

佛法与现代物理学的联系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年级:经济学09级1班

姓名:周艳婷

学号:540906020160

写于2011年12月20日

佛法与现代物理学的联系

孙中山先生指出,佛教是现代科学之母。信矣。佛学,是一部大百科全书,记载着历代先贤在各方面的不懈探索,达到了人类文明的最高峰,因此,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说。

物理学作为形而下学,地位虽然不高,但可以很好地诠释佛学,使得研究佛学的人做到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现代物理学面临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如何统一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从而缔造一个大统一物理学理论,进而解释自然界。为此,爱因斯坦付出了下半生的宝贵时间,可惜未获成功。窃以为,解决大统一难题的方法就是引进佛学,为什么呢?因为物理学的发展有二条腿,一条是宗教,一条是哲学。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现代物理学和佛学的联系。

一、因果论

佛学的三大基石就是一乘道、因果论、肯定一切否定一切的理论。《金刚经》就是以否定一切的思辨方式来论述的,其中否定中有肯定,肯定中又有否定。那么佛学最根本的基础---因果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释迦牟尼佛放弃苦行,在菩提树下静坐七日,最后睹明星而悟道,他悟到了什么?台湾佛学家南怀瑾先生在《怎样印证佛法》开篇中认为,释尊悟到的是缘起性空,所谓缘聚则有、缘尽则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如此,古人的因缘说,现在叫因果理论。近代物理学,为佛学做了科学的证明。

我们知道,客观世界由原子构成,原子有一个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外面有电子围着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作为基本粒子,又是怎么来得呢?共振态粒子的发现,揭开了基本粒子的奥秘。

形成基本粒子的外因是物质波的交汇,交汇处形成一个波包;内因是交汇处发生了共振。这样产生了一个基本粒子。在物理学研究的最前沿,既是物理学,又是哲学。物理学上叫共振,哲学上称因果。

现代宇宙学说宇宙始于一次大爆炸,那么,大爆炸以前宇宙是啥样?爆炸的中心在哪?一次大爆炸能产生那么多能量(E=mc2)?世界统一于物质,而物质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宇宙无所谓起点,它就是一种存在。宇宙的最小组成成分----基本粒子,决定了它的性质,宇宙起源于共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悟到的缘起性空,也就是悟到了世界产生的第一因,即因果理论。

曾经有人去老和尚那里请教佛法真谛,老和尚说挑水去、扫地去,奥妙在哪儿呢?答案就是因果理论,扫是因,地上干净是果;挑水是因,有水喝是果。按照知行如一的观点,生活中我们就要晓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果。印光大师说,通宗通教之后,也是从因果起修。如果我们多行善事,不为恶业,未来还会不美好吗?

二、第一因

当今科学界最头疼的,一个是宇宙的成因,另一个就是生命的起源,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在哲学上,叫做第一因,即什么是自然界千姿百态的起源呢?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释尊出家修道,也正是为了寻求这个答案。世尊睹明星而觉悟,正是发现了大自然的这个奥秘,即一切的缘起是空无,所谓缘起性空,终归于空。而“有”是相对的暂时的存在,是假有,是因缘和合有,是“场”有。

在物理学上,客观表现为基本粒子都是共振态,关键是能量从传递状态转化为滞留状态,能量被储存了起来,具体事物就是场。组成客观世界的基本粒子内部都是场,存储有能量,场是能量的天然存储器。比如听音乐,怎样感知音乐的内涵呢?关键是和音乐旋律产生共鸣,这样听者才会有感知。共振、共鸣其实是一回事,通过这个途径,我们才找到自然的起源。深究下去,我们能发现事物产生的内因和外因,而共振是内因则确定无疑。

在生物学上,鸡和蛋的先后,就是谁是因谁是果的倒溯,答案当然是巴莆洛夫的条件反射机制。

有一个物理学实验是这样的,1.02兆电子伏特的光照射到铅板上,能产

生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很明显,是光传递的能量停留了下来,转化为电子的静质能了。铅板的原子核电场和光波的交汇是外因;交汇处发生共振,使得光的振幅叠加,形成共振态,这是内因。共振态的客观表现是一个场。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许多事物,就是不断与这个那个场发生共振,这样才能感知世界万物的存在。

禅宗有个公案,就是说有人发现一头老虎脖颈上套有铃铛,怎么解下来呢?一聪慧的僧人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就是这个道理,因果倒退上去,就发现了第一因。

记得小时候玩伴问我,世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当时我为之语塞。现在晓得了缘起性空的道理,真相就大白了:由于古时候地球上还没有生命,所以既没有鸡,也没有蛋。缘起性空的发现,是释迦牟尼佛对人类的极大贡献。同时,可知宇宙的起因不是大爆炸,而是共振。

三、“一乘道”

“一乘道”理论是用来解释大自然的,现实情况很能说明问题,就是太阳光照在绿草上,草生长,牛羊吃草,人喝牛奶吃牛羊肉,拉出来的屎粪可以种蘑菇,最后的残渣回归草地,又可以促进绿草的生长。大自然就是这样循环。在这个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真理,就是能量守恒及转化定律。

有人问洞山良介禅师,如何是佛?禅师答“麻三斤”,其实说的也是这个现象。太阳光照在麻草上,麻草生长,人们收获了麻草,晒干后可以织成麻布,做成麻衣、麻袋,进行使用,日久以后,东西破旧了,可以烧成灰,撒到大田里,又可以促进麻草的生长。二者的不同之处:一个是吃,一个是用。

物理学家为了统一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目光专注在引力场、电磁场、弱场、强场等四种场的统一上,遭到了失败,我分析原因是:场是能量的天然存储器,而不是能量本身。联系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大统一物理学理论,只能是能量守恒及转化定律。整个物理学是以能量守恒及转化定律开始,也以这个定律结束。

四、宇宙观

当今物理学发达异常,但是发展方向,毫无目的。对于宇宙,我们知道了多少?已经揭开大自然的神秘面纱了吗?

整个宇宙由三个重要元素组成,那就是时间、空间、能量。初期,是牛顿的绝对宇宙观。其次,是爱因斯坦相对的宇宙观,即认为宇宙是有限无边的,空间有限,时间无边,像个球形。当代著名科学家史蒂文*霍金认为宇宙始于大爆炸,通过哈勃望远镜,科学家们计算出宇宙的直径是180亿光年至220亿光年,宇宙现在膨胀中。我们不禁要问,有限无边的宇宙外面是什么?大爆炸以前宇宙是什么样子?

科学家的宇宙观,是原始的宇宙观,是不能揭开宇宙奥秘的。解决的方法,就是对他们的宇宙观进行抽象加工,也可以借鉴古人,这就是禅学的宇宙观。释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种宇宙观,因此,佛教对大自然的认识,是很彻底的,也是很负责的。佛说一粒沙里有三千大千世界,这是符合广义相对论的,因为时空的大小是相对的。对于一个人来说,一间房间只有几十平米大,而对于一个细菌来讲,空间该有多大啊!所以不能机械地用人的角度、观点、眼睛、感情来看宇宙。比如,普遍认为时间是一维的。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时间是空间这个物理量派生出来的,他就像是一根头发丝,远看是一维的,近看却是三维的。正因为如此,佛学有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之说。同样的,宇宙可以容纳电子,电子里也可以放进大宇宙。因为时空都是相对的。比如黑洞,够大吧,但它完全能放进中微子里去,因为二者的物理性质一致,黑洞就是一个大的基本粒子。

分析绝对的宇宙观的结果,由于质量无限,宇宙将最终塌陷,黑洞的产生原因正是如此。当今的宇宙是相对的宇宙观和绝对的宇宙观的对立统一,现在是相对的宇宙,由于宇宙在膨胀,将来是绝对的宇宙。宇宙产生于大爆炸的理论有待商榷。关于宇宙的产生时间,它是由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的,由于物质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决定了宇宙也是不生不灭的,无所谓开始和结束,他就是一种存在。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就是能量,宇宙就像是一个大的物质场,里面存储有能量,场是能量的天然存储器。

五、物理时空与佛教时空的关系

首先,佛教的时空是唯识内自证的时空,是超经验的。它对于现代科学具有相对的启示意义,而不没有具体的操作意义。实际上,唯识学中的时空概念是用来描述了别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辅助概念。《华严经》十玄门之具足相应门认为:宇宙万有在同一时、同一处都是一大缘起存在。过去现在未来不能割裂开来,诸法于三世中相依相资,相续相摄。是故三世是一时(同时具足);从空间看,一切现象都具足相应,诸法虽千差万别,然因相即相人而一体不离,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碍自在,如此贯彻时空的关系而无前后始终之别,一微尘中可同时普现二世一切佛刹。《大智度论》云:世界如车轮,时变如轮转。人亦如车轮,或上而或下。又云,见阴界人生灭,假名为时。可见,在佛陀的真实法中,时空没有任何意义。

在古典牛顿物理学中,时空是永恒不变的背景,是静止不变的量。在相对论中,时空作为重要要素积极地参进物质的运动,成为两个重要的量。爱因斯坦更进一步得出著名的质能方程式:E=mc:,其中E代表能量,m代表物质质

量,,代表光速,由此我们知道,时空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同时时空的基本作用通过物质的运动(行动)表现出来。量子力学从微观的角度得出了基本粒子的运动及其与时空的关系?时空与物质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微观尺度下,时空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背景,时空本身有着不同于一般物体的深刻的物理意义和特性。在狄拉克相对电子论中,作为基态的真空已不再是简单的真空,它在一切移动、转动、尺度的改变等的运算中完全对称,是宇宙最初的状态。基本粒子的存在和性质也正是这一基态对称破缺的产物。这表明,时空是一个具有丰富物理性质的物理实在。即使到宇宙演化的近现代,显性物质间表面上空无一物的空间也具有复杂的性质,这使得时空在微观的、更精细的角度上也具有了物理实在性。《俱舍论》认为,心不相应行法(包括时空)这种非心非物且横跨二者之间的关系性状等的东西,都与心之要素心所,物之要素色等相同,是作为我们这种具体存在的要素而存在着。

而佛教的空性概念(中观学说)却革命性地焚毁了所有的相对论。因为所有的时空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背景,而是变动的物理实在,整个宇宙,无论是主客观都没有固有的实在性。葚至包括佛教的空性自身没有什么超出缘起之上。空性的教义与相对的现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相对的现象由于自身缺乏固有存在性,因而由此得出诸法的真实相——毕竟空寂。而空性的智慧破除我们的对物体(包括人的个体)强烈执着而使得慈悲成为我们实践真理的无尽源泉和动力。使一切有情从轮回的无知痛苦中解放出来。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说的那样:无产阶级不解放自己就不会解放全人类。空性,没有在破除人我二执后而有独立的存在。“大圣说法空,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一切的现象提供给我们通向中观的道路,而这和中观时空性没有任何本质的联系。

最后让我引用现代科学之父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一段话,作为总结:“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他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上,这种宗教意识来源于宇宙万物合而为一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若问哪种宗教可以应付现代科学进展的需求,那么这个宗教便是佛教。”

美术鉴赏1

美术鉴赏 1.在中国画的发展及其特征基础上谈谈中国传统人文意识在绘画中的表现及演变特点 在夏商周期间没有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的表达。自汉唐的人文母题为中心的写真型时期。形成了以宗教为主的格局,描绘历史人物,水墨画由此开始萌芽,此时间画家的内心和情感世界开始在绘画作品中反映出来。宋元明清时期,人文精神无不渗透中国画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画家的内在修养与追求在文人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文精神是中国画最骨子里的精髓。中国艺术的境界就是中国人的人生境界,研究中国画艺术很显然离不开中国文化,更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注入,中国传统绘画则更多地蕴含着人文精神。正是这种人文精神,赋予了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魅力。在代表中国传统绘画主流的文人画中,这种人文精神挥发得尤为淋漓尽致,人文精神是贯穿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条主线,是它的生命和灵魂。 2.评价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长处和不足,人文地位以及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具有明显的绘画性、意象性。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精练,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艺术特点。中国古代雕塑始终没有发明西方雕塑的造型术来精确地塑造物象,而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象中国画一般运用经济的语言,简练、明快,以少胜多而又耐人寻味,常常给人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中国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写神”,必然注重头部的刻划。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佛教美术有其特殊的经规仪轨,形成自己的特点。 3.说说西方雕塑艺术对我国现代雕塑产生的积极影响 中国现代雕塑陶艺的发展在某些方面是滞后于西方的,但是,我们除了要进一步学习西方,尤其是学习分类庞杂的西方后现代艺术,更是要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另外一方面,我们对我们的传统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需要对许多方面的传统艺术进行研究,尤其在传统陶瓷,以及传统雕塑的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走的是一条人与自然相融合的路向.因而“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我相信中国现代雕塑陶艺将会在不久的将来

沪科版第六章经典力学与现代物理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经典力学与现代物理 (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斗鸡中学命题人:李萍李卫东检测人:何海燕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30分) 1、提出量子论的科学家是( ) A、普朗克 B、爱因斯坦 C、瑞利 D、德布罗意 2、某单色光照到金属上时不能产生光电效应,则下述措施中可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是( ) A、延长光照时间 B、增大光照强度 C、换用波长较短的光照射 D、换用频率较低的光照射 3、关于光子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再空间传播的光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 B、光子不具有能量 C、每个光子的能量跟光的周期成正比 D、光子说与电磁说是相互对立、互不联系的两种学说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的波粒二象性学说是由牛顿的微粒说与惠更斯的波动说组成的 B、光的波粒二象性学说彻底推翻了麦克斯韦的光的电磁说 C、光子说并没有否定光的电磁说,在光子能量E=hv中,频率v 代表波的特征,能量E代表粒子的特征 D、既不可把光当成宏观观念中的波,也不可把光当成宏观观念中的粒子

5、甲、乙、丙三个完全相同的时钟,甲放在地面上,乙、丙分别放在两架航天飞机上,航天飞机沿同一方向高速飞离地球,但是乙所在的飞机比丙所在的飞机飞得快。则乙所在的飞机上的观察者认为( ) A、走得最快的钟是甲 B、走得最快的钟是乙 C、走得最快的钟是丙 D、走得最慢的钟是甲 6、已知电子的静止能量为0.511Mev若电子的动能为0.25Mev,则它所增加的质量与静止质量的比值近似为( ) A、0.1 B、0.2 C、 0.5 D、 0.9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8分) 7、相对论认为有( )才有空间和时间,空间和时间与( )有关。 8、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是:只适用于( )运动,不适用( )运动;只适用于( )世界,不适用( )世界。 9.用同一种单色光,在相同条件下,先后照射锌片和银片都能产生光电效应,对于这两个过程,一定相同的物理量是( ),可能相同的物理量是( ),一定不相同的物理量是( )。 三、计算题( 共计52分) 10、(10分)一固有长度为4.0m的物体,若以速率0.60c沿X轴相对于某惯性系运动,试问从该惯性系来测量,此物体的长度为多少?

浅谈物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

题目:浅谈物理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姓名:李焘 专业:物理学类 学号:20112200207

浅谈物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从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处处可以感受到科学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各种合成纤维大大丰富了人们的衣着面料;农业的增产提供了丰富的食品,改善了人民的食品结构;至于汽车、飞机的发明和普及带给人们交通的方便、快捷;医学的进步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延长了平均寿命;教育的普及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电灯、电话、家用电器的普及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这些发展却离不开物理学…… 关键词:物理学科学技术关系 一、物理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 现代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而在物理学中每一项科学的发现都成为了新技术发明或生产 方法改进的基础。 在18世纪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生产时 代,蒸汽机的不断提高改进,物理 学中的热力学与机械力学是起着相 当重要的作用的。 19世纪中期开始,电力在生产技术 中日益发展起来了,这是与物理中 电磁学理论建立与应用分不开的。 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诞生了近代物理,开创

了微电子技术的时代。半导体芯片,电子计算机等随之应运而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量子力学也就没有现代科技。 20世纪80年代高温超导体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超导体的实际应用开辟了道路。磁悬浮列车等。80年代,我国高温超导的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 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纳米技术,使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设计并重新排列原子或者原子团,使其具有人们希望的特性。纳米材料的应用现是一个新兴的又应用很广泛的前沿技术。秦始皇兵马俑的色彩防脱。 在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空间物理,能把宇宙飞船送上太空,使人类实现了飞天的梦想。 激光物理的进展使激光在制造业、医疗技术和国防工业中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生命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物理学。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种重要物质,它是储存和传递生命信息的物质基础。1953年生物学家沃森和物理学家克里克利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在卡文迪许(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的实验室成功地测定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 物理学本身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实验既为物理学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了现代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打下了物质基础。

浅谈如何欣赏佛教美术作品

浅谈如何欣赏佛教美术作品 收藏|作者: 不详|来源: 佛缘资讯 浅谈如何欣赏佛教美术作品 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来,迄今已历两干余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佛教种子可说已传递亚洲及至世界各国,不仅充实了这些国家的哲学背景和文化内涵,更丰富了他们在美术创作方面的题材与形式。举例言之,印度阿姜塔的石窟艺术、中国教煌的辉煌壁画、云冈和龙门的佛教石雕、日本奈良的古寺建筑、斯里兰卡波罗奈梵的卧佛亘像、印尼爪哇婆罗浮图的大佛塔……等佛教艺术杰作,相信都已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 这次,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的西夏文物中,以佛教绘画为主,这些出土的作品经过时间的长廊,仍能维持完好,诚属难得。然而,尽管前人留下这么丰富的遗产,我们究竟该以何种态度去欣赏它?尤其,面对这批年代久远的佛教美术作品,我们应如何掌握其精蕴,而与个人的学佛相结合呢?一般来说,赏析一件美术作品,大致不出两种方式:一是“主观的欣赏”:另一则是“客观的认识”。而佛教美术作品的观赏自然也可以从这两方面人手。以下,先就“主观的欣赏”部份加以论述。 一真、善、美”是艺术创作的三大要件,这是人尽皆知的,藉着作者精心的创作,不仅呈现外在事物的具体造形,更传达了内在精神的抽象意涵。就以佛教的造像来说吧,其中:佛、菩萨、天龙八部……等性格各异,致其美术的造形也随之不同。如众周知,佛像多法相庄严,肃穆端凝。而为了表现菩萨的慈悲,菩萨像大多相貌和蔼,平易亲切。至于天王力士,则因为是佛教的护法,故艺术家多以嗔目裂齿,血脉贲张等外形,来刻画他们的威武勇猛。凡此种种:“以形写神”的例证,充份道出艺术中“真”的特质。接着,以“真”作基础,进而达致“善”的境界。《历代名画记》说到:“夫画者,成软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所以,艺术还必须透过对“善”的诠释,达到教化人群的目的。 名雕塑家杨英风认为,“佛教艺术”乃是结合了艺术心灵与形上意象两者,并且相互辉映的华严境界!因此,透过此一灵性的浸润,使人在方外玄想中,获得无与伦比的禅悦之乐,并开启对于生命的智慧。杨先生也认为,由于佛教艺术和中国造型美学有其相通之处,所以才能顺利根植于这片土地上。因而可知,举凡艺术创作均透过造形理则和形上思惟的相互交感,引发人们的共鸣:进而藉着艺术

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时,中国本土文化已十分繁荣,儒、道等思想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积淀为社会心理和民族心理。佛教与儒、道等本土文化,是宗教与非宗教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在理论思维上互有高下。一般说来,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以及两者的文化元素之间具有相通不相通、兼容不兼容、互补互斥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佛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撞击、交涉过程中,与中国文化发生联系的机制主要是佛教思维,其内容和形式就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交涉的重要根源,也是佛教渗透、转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重要原因。 佛教价值观念的主要内容是人生解脱论。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多种原因和条件构成,并处于不断变化、流动的过程中。人生也是如此。人有生老病死的自然变化,有对自由、幸福、永恒的强烈追求,有从自我出发的无穷欲念。由于与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相矛盾、相冲突而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人生是痛苦的。中国僧人说,人的脸形就是「苦」字形,是一副苦相:眼眉是草字头,两眼和鼻子合成十字,嘴就是口字。佛教还认为,人要根据生前的行为、表现,死后转生为相应的生命体,这叫做「生死轮回」,轮回是无休止的。这样人就陷于不断的生死轮回的痛苦深渊中。佛教认为,人的理想、目标是解除痛苦、超脱生死轮回,就是「解脱」。解脱的境界称为「涅盘」,涅盘梵语原意为「火的息灭」。涅盘作为佛教所追求的一种解脱境界,是通过佛教修持,息灭、超越一切欲念、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而达到的理想境界。人生现实是痛苦的,这是现实性,人生理想是涅盘,这是超越性,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又要超越现实生活求得解脱,就是要由现实性转化为超越性,从而达到更高的主体性--理想人格。 应当承认,佛教对人生所作的价值判断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人生确有欢乐的一面,但也有痛苦的一面,佛教看到了人生的痛苦,是符合现实的。佛教强调人生是痛苦,这是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表达了人的心灵深处的基本忧虑,这也是人的一种觉醒、自觉,对于人们清醒认识人生是有一定意义的。特别是对于在人生历程中遇到困难、挫折、磨难、不幸的人,更会引起他们的赞同与共鸣。佛教的价值观念表现了人生的内容,人们在赞同佛教价值观念后,

经典力学与现代物理

经典力学与现代物理 物理2第6章 安徽合肥十中钟建和 本章概述这一章是在学生学习了宏观物体机械运动的规律、牛顿运动定律、机械功与机械能之后,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经典力学的伟大成就与不足,通过对一些物理现象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初步接触到现代物理的研究方法、思想和理论。 这一章是以肯定牛顿运动三定律是整个经典力学的基础、肯定了当时牛顿等科学家的思想方法的重大意义为背景,指出了经典力学存在着局限性,引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光电效应及其规律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这一章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较新,知识跨度较大,特别是相对论一节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光电效应中光子、光电子、光电流、光子的能量、光的强度、极限频率等物理概念都很抽象,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的产生以及用它解释线状光谱的产生机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也很高。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适当介绍一些科普知识、物理学史,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使学生在欣赏着前人的研究方法与成果的同时,在充满着激情和追求气氛中学习这一章。 课时划分本章可划分为4课时 第一课时讲授6.1经典力学的巨大成就和局限性 第二课时讲授6.2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第三课时讲授6.3爱因斯坦心目中的宇宙 第四课时讲授6.4微观世界与量子论 6.1经典力学的巨大成就和局限性 教学要求 1.通过对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力学的总结与回顾,体会前人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认识到经典力学的巨大成就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2.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介绍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培养学生的思想、方法。教学建议 1.怎样介绍《原理》的产生背景、内容,怎样对《原理》进行评价?教材中安排 了《原理》这部分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知识背景下,牛顿等科学家是怎样得到对整个物理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包括运动三定律的物理规律。教学中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感受前人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和谦虚的态度,不要过多地介绍《原理》中的其它内容,对一些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推荐其通过阅览室、互联网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 2.对经典力学的巨大成就的教学,不能变成知识的总结和规律的整理,应该把重 点放在让学生知道经典力学的重要地位、对人类产生的积极影响,他们的方法论对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都有重大的意义。 3.经典力学的局限性的教学,应该在充分肯定经典力学的重要地位的前提下,从 认识论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注意通过教学活动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正确的世界观。 4.本节的教学应该自始至终地渗透科学观点和思维方法的培养,激发学生发现问 题的兴趣,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能客观地科学地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5.教学中可以结合牛顿、伽利略的杰出贡献,从他们超人的智慧、坚强的毅力的 角度适时、适当的介绍一点物理学史。 6.建议认真组织并评价课后作业3:撰写一篇题为“关于伽利略、牛顿的科学研 究方法对物理学发展的意义”的小论文,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相关的信息。 6.2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教学要求 1.通过学生熟悉的物理事例让学生理解经典力学中的时空观(绝对时空观),使学 生首次对时空进行研究。

关于现代物理学在科技中的应用

现代物理学在航天技术中的应用 我国航天技术持续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空间科学的发展以及空间探测奠定坚实的基础。空间的物理学研究将不仅带动我国基础科学研究,而且将引领我国航天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效促进空间科学与航天科技水平的协调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利用“神舟”号飞船和返回式卫星,在空间材料和流体物理以及空间技术研究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实验研究,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根据我国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利用返回式卫是进行微重力科学实验,同时探讨进行引力理论验证的专星方案。空间的物理学研究涉及空间基础物理、微重力流体物体、微重力燃烧、空间材料科学和空间生物技术等学科领域。空间基础物理涉及当今物理学的许多前沿的重大基础问题,在科学上极为重要,在我国还是薄弱领域。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应该适时地安排引力理论家验证的专星研究。一、空间引力实验与引力波探测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检验现有引力理论的假设和预言、寻找新的相互作用和引力波探测将为认识引力规律和四种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提供实验依据。加强空间引力实验和空间天文观测对于我国在空间基础科学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和发展高新空间技术具有重要牵引意义。与会专家认为应开展如下研究工作: 1、空间等效原理实验检验(TEPO); 2、空间微米作用程下非牛顿引力实验检验(TISS); 3、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ASTROD); 4、空间引力波探测。 二、空间的冷原子物理和原子钟研究 冷原子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是当代物理学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它为探索宏观尺度上物质的量子性质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介质。该领域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基本物理规律的理解,同时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此外,高准确度的时间频率标准是精密测量和探索研究基本物理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在应用技术上均占有是十分重要的地位。微波原子钟与光钟在空间物理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它不仅可以改进卫星定位导航系统,而且在深空跟踪和星座定位等深空科学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突破地面实验的温度极限和空间尺度,增加测量时间,以便进行更高精度的测量和探索新的物理现象,在微重力环境下进行冷原子物理实验是非常必要的。专家建议开展如下研究工作: 1、空间实验室中的物质波及其相干性研究; 2、微重力条件下用冷原子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探索物理极限; 3、空间超高精度微波原子钟; 4、空间高精度光钟。 三、微重力流体物理 微重力流体物理是微重力科学的重要领域,它是微重力应用和工程的基础,人类空间探索过程中的许多难题的解决需要借助于流体物理的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微重力环境为研究新力学体系内的运动规律提供了极好的条件,诸如非浮力的自然对流,多尺

佛教与艺术审美

第24卷第3期2005年6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ngzhou I nstitute of Aer onautical I ndustry Manage 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Vol .24No .32005.6 收稿日期:2005-01-31 作者简介:赵 劲(1967-),男,湖北襄樊人,讲师,主要从事美术教学工作。 佛教与艺术审美 赵 劲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52) 摘 要:佛教与艺术审美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古老而独特的方式,它们在内容、目的和手段上十分相 近,都包含有超越此界进入彼界的精神陶醉和满足。佛教借助艺术想象来达到理念世界的佛教境界,反过来,佛教给予艺术以独特影响,促进艺术里未完成性原则的巩固。 关键词:佛教;艺术;审美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05)03-0051-02 宗教产生于对超自然的崇拜而获得的解脱与陶醉,我们称这种解脱与陶醉为宗教情绪。带着原始本原冲动的宗教情绪,始终伴随着净化、飞升和心理抚慰的作用,包含着精神的憧憬、向往和理想,有强大的动力,它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而是强烈炽热以至狂热的宗教情感。佛教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最古老的方式,是超越现实,征服个体欲望,消弭“能所”与“性相”的对立进入“涅 ”,从而获得解脱的过程,其内容、目的和手段接近于艺术的审美方式。超越此界进入彼界从而获得精神陶醉与满足的佛教境界,恰恰与艺术审美的精神宣泄相一致,因此,也可以说佛教境界也是艺术审美境界。 佛教作为一种哲学和宗教,必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于是,佛陀就佛教的认识论做出了阐述。佛教把人的认识分为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身识、舌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第八识阿赖耶识,亦称藏识、种子识,等等,潜藏着一些由深层欲望、情感与表象互渗后所建立起来的意象。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在他们的记忆中潜藏着人类最深、最古老和最普遍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历史的进程中反复出现,它来源于人类意识深层,凝聚了人类最深沉的欲望与忧患,特别是“生”与“死”,是人类共同的原始意象。 人类最大的忧患莫过于生存,人从一生下来,就要面对死亡,不管是谁,也不论他做何种努力,必将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而且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还要面对现实中的烦恼、饥饿、病痛、贫穷、欺诈、战乱,等等,它给人们的绝望多于希望,痛苦多于乐趣。而与之相对应的“西方净土”却是另一番景象,敦煌壁画中对此作了生动的描述:那里有绿波浩淼的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各色莲花盛开,佛及菩萨坐在莲花上,璎珞严身,庄严慈祥,宝池上端彩云缭绕,飞天起舞,天宫伎乐,千姿百态,仙鹤鹦鹉,应节歌舞。在那里没有贫穷与饥饿,神人可以点石成银,化铜为金,“思衣锦绣千重现,思食珍羞白味香。”生与死、人与物的绝对界限没有了, 一切众生,皆于七宝水池莲花中自然化生。 敦煌壁画中描述的“西方净土”是美好的理想世界,也可以说是通过想象憧憬未来的精神世界,或者是一个对人类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更高维度的空间。人类要从不尽痛苦的物质世界进入无限快乐的“西方净土”,是不可能和无法完成的。然而,作为佛教徒无法完成的终极目标和毕生追求,超越生死,往生净土却可以通过精神的憧憬而获得解脱。 佛教认为: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独立的“自我”是没有的,独立于“我”之外的世界是没有的,没有独立的实物,没有独立的“生命”。生和死是一体,死亡只是另一轮生命的开始,死亡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前世、今世、来世至无数世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人的物质(现实)存在仅是一瞬间的,是不稳定的、捉摸不到的和不可解释的存在,是意识和心理过程的相关物,即所有因素合起来而形成意识流、连续流或一种活的东西,不可能被认识和解释,它只能被感受到。因此真正的佛教徒应当努力摆脱这些不稳定的状态和这种相对的存在,去获得稳定的和永恒的精神存在即佛教境界。这个状态与艺术表达中的宣泄过程十分接近,于是,佛教徒便借助艺术想象来达到这种状态。与此同时,佛教的审美相对主义又反过来给予艺术以独特的影响,在艺术里创造出生命运动、生命闪光的独特氛围,促进艺术里未完成性原则的巩固。 佛教在许多地方接受并且改变了在它之前的哲学文化和艺术文化的原理。如果说佛教哲学力图要从一种意向———“我即客体”的绝对化中引出涅 的概念即最终的解脱,这里的解脱状态是达不到的,但却是可以阐述的,它无时不在,却只能去意会它。 佛教不像基督教里那样认为人的精神与肉体是分开的,人作为某种精神物是惟一的,也就是佛教说的“我梵同 ? 15?

物理学之道精华节选

《物理学之道——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精华节选 達之2013年4月8日星期一 F-卡普拉《物理学之“道”》的扉页上曾引著名物理学家海森伯的一段话,其中说:“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最富成果的发展几乎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思维方法的交会点上。” 以下《物理学之道——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精华原文节选。其中大部分是网上复制下载的,少数网上没找到可复制的文本,是我自己对照原书用键盘敲出来的,为此今天花了好几个小时。 现代物理学的概念与东方宗教哲学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具有惊人的平行之处。 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之间的相似性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我们将会碰到许多论述,几乎无法区别它们究竟是物理学家还是东方神秘主义者说的。 在东方传统中的哲学思想与量子力学的哲学本质之间有着某种确定的联系。 我所说的“东方神秘主义”是指印度教、佛教与道教的宗教哲学。 我们越是深入微观世界就越体会到现代物理学家与东方神秘主义者多么相似,他们把世界看成是由不可分割、相互作用、永远运动的各部分构成的系统,而人则是其中必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首先要问自己,我们要谈论的究竟是哪一种“知识”,来自吴哥窟或京都的佛教徒所说的“知识”与来自牛津或者伯克利大学的物理学家所说的“知识”是不是一码事?一方面是实验数 据、方程式和理论,另一方面则是宗教经文、古代神话或哲学论文,我们要从中选择什么呢?这一章要澄清两点:有关知识的性质与表达它们的语言。 纵观历史,公认的人类思想具有两种知识或者两种形态的意识,一般称之为理性的和直觉的,并分别把它们与科学及宗教联系在一起。在西方往往推崇理性的科学知识而贬低直觉的宗教型知 识,但是传统的东方态度正好相反。 例如《奥义书》谈到高级与低级的知识,低级知识是指各门科学,而高级知识是指宗教知识。 东方神秘主义者所考虑的是对实在的直接经验,它不仅超越智力的思维而且超越感官的知觉。

佛教与科学

佛教与科学 杨振宁 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今天我想从科学的角度谈谈我的佛教观。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

的科学家。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四圣谛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现象,指出人生多苦的原因,指明了涅槃入灭的方向,指出了修习正道的道路,佛教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宗派,各宗各派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依据和修习方法,其基本的理论和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佛陀成道后提示了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道理,解释了社会和人生的种种现象,更重要的是听从佛陀开示修习的许多人都体验到了佛学所指出的种种境界,因而佛教在当时就得到许多人的拥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要强调的是佛教的实证性。听从佛陀的指示,依法修行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证实佛陀所言之不虚。佛学不是纯粹理论性的哲学,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证科学,虽然它包含了伟大的哲理。依佛学修行实践就是学佛。 第三,佛学描述的一些自然现象对达到相应修行功力的人而言是一种实践观测,而对于普通人众来说则只能姑且信之,但对今人的自然科学的观测结果而言,就是伟人的科学预言。佛陀在千百年前就说过:一钵清水中有微虫八万四千,以及有关宇宙结构的三千大千世界等,这些都为现代科学中的微生物学和天文学所证实。 现在有些人会对佛教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指责佛教是迷信、是不科学的。其实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对科学也是了解不够的,是对科学采取迷信态度的,是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的。佛教的六道轮回的因果报应说往往被人攻击为迷信。这种人的论据之一就是有人做恶事也没得恶报。有人做好事也没得好报。其实这是对六道轮回业力成熟才得果报了解不够。论据之二便是因果轮回怎么没人看得见。

物理学发展简史

物理学发展简史 摘要:物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古代物理学时期、近代物理学时期(又称经典物理学时期)和现代物理学时期。物理学实质性的大发展,绝大部分是在欧洲完成,因此物理学的发展史,也可以看作是欧洲物理学的发展史。 关键词:物理学;发展简史;经典力学;电磁学;相对论;量子力学;人类未来发展 0 引言 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本文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近代和现代,并逐一进行简要介绍其主要成就及特点,使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显得清晰而明了。 1 古代物理学时期 古代物理学时期大约是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15世纪,是物理学的萌芽时期。 物理学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任何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必经之路。人类自从具有意识与思维以来,便从未停止过对于外部世界的思考,即这个世界为什么这样存在,它的本质是什么,这大概是古代物理学启蒙的根本原因。因此,最初的物理学是融合在哲学之中的,人们所思考的,更多的是关于哲学方面的问题,而并非具体物质的定量研究。这一时期的物理学有如下特征: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表面的观察、直觉的猜测和形式逻辑的演绎;在知识水平上基本上是现象的描述、经验的肤浅的总结和思辨性的猜测;在内容上主要有物质本原的探索、天体的运动、静力学和光学等有关知识,其中静力学发展较为完善;在发展速度上比较缓慢。在长达近八个世纪的时间里,物理学没有什么大的进展。 古代物理学发展缓慢的另一个原因,是欧洲黑暗的教皇统治,教会控制着人们的行为,禁锢人们的思想,不允许极端思想的出现,从而威胁其统治权。因此,在欧洲最黑暗的教皇统治时期,物理学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状态才得以改变。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与当时的科学革命一起冲破了经院哲学的束缚。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重新活跃起来。科学复兴导致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裂出来,这一时期,力学、数学、天文学、化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2 近代物理学时期 近代物理学时期又称经典物理学时期,这一时期是从16世纪至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的诞生、发展和完善时期。 近代物理学是从天文学的突破开始的。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浅析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浅析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以石窟壁画为例 内容摘要:佛教被誉为东方世界的精神之花,包含丰富的美学思想。正由于它的存在,东方美学园地显得更加博大精深。佛教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参与功能。本文从分析石窟壁画的绘画形象,初步探究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佛教艺术 引言 佛教自东仅进入中土以后,便以迅猛之势广泛地传播开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吸收、消化,渐渐地与中国文化精神溶为一体,隋唐时,达盛之极.其时,佛教的观念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和精神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精神也和中国文化艺术精神无法再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一、儒、道思想对佛教思想传入的影响 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治制度、民族的伦理、民族的法制、民族的风俗以及民族的科学、艺术和技能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呢?儒家和道家一起概括和总结了中国古代的文化,阐释了中国古代的艺术精神。 千百年来,孔子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就在于他的儒家学说。儒学以礼乐为中心,把现实生活同伦理纲常结合起来,把怀疑论或天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结合起来,构成其基本骨架。孔子的儒学,把它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人的世间伦理纲常和现实生活之中,在伦理的社会人生中抒发、满足、约束人们的感情。这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主要特征。正因为重视的是情感、感受,才使中国艺术的着眼点不是表现稳定、固体的对象和实体,而是功能、关系和韵律,它强调的是对立面之间的互相渗透和协调,是内在生命意识的表达,是物我如一、情态与外境的相互融合。 老庄,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辅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人生观、文化心理、艺术精神、审美感知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作用。老庄哲学以顺应自然的不可知论和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为核心和基础,强调的是:“游戏污读之甲”的“自恢”,而“无为有国者所羁”。从表面上看,儒家和道家,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积极进取,一个消极退避。这似乎是矛盾的、然而庄子尽管避世,却并不否定生命,而是对自然、对生命怀着无比珍惜热爱之情,这就使他的人生观和审美意识充满着感情的光辉,这也恰好是对儒家的补充和加深,也就从而与孔学保持了一致。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生活在与外域隔绝的广阔的大陆上。山脉、海域环绕四周,以种植农作物而维待自给自足的生活。其生活的环境和生存的条件使得中国人天生就与自然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依附于自然,广泛地接触自然,并顺应自然地利用自然,创造了与自然息息相关、谐调一致的中国文化。对于自然,中国人是把它作为一个事实来接受的,像浮士德、但丁那样去上下求索。因此,自然

牛顿对经典力学的贡献

牛顿对经典力学的贡献 一、认识牛顿 艾萨克·牛顿 艾萨克·牛顿爵士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物理学 家、数学家和哲学家,晚年醉心于炼金术和神学。他在1687 年7月5日发表的不朽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用数学 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 动定律。这四条定律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被认为是“人类 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由此奠定了之后三个世纪中物 理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牛顿为人类建立 起“理性主义”的旗帜,开启工业革命的大门。牛顿逝世后被安 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成为在此长眠的第一个科学家。 二、牛顿力学 1679年,牛顿重新回到力学的研究中:引力及其对行星轨道的作用、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与胡克和弗拉姆斯蒂德在力学上的讨论。他将自己的成果归结在《物体在轨道中之运动》(1684年)一书中,该书中包含有初步的、后来在《原理》中形成的运动定律。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现常简称作《原理》)在埃德蒙·哈雷的鼓励和支持下出版于1687年7月5日。该书中牛顿阐述了其后两百年间都被视作真理的三大运动定律。牛顿使用拉丁单词“gravitas”(沉重)来为现今的引力(gravity)命名,并定义了万有引力定律。在这本书中,他还基于波义耳定律提出了首个分析测定空气中音速的方法。 三、牛顿对经典力学的贡献 所谓经典力学,是指研究在低速情况下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所遵循的规律的力学。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或与牛顿定律有关且等价的其他力学原理。

牛顿在前人积累的大量动力学知识的基础上,又通过自己反复观察和实验,提出了“力”、“质量”和“动量”的明确定义,并将它们与伽利略提出的“加速度”联系起来,总结出了物体机械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牛顿的这三个定律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大飞跃,它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决定了300多年来力学发展的方向,并且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牛顿的一生不仅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在热学、光学、天文和数学等方面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牛顿(1642—1727)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自然科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他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成就和科学的方法论启迪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无穷智慧,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牛顿经典力学认为质量和能量各自独立存在,且各自守恒,它只适用于物体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范围。牛顿力学较多采用直观的几何方法,在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时,比分析力学方便简单。 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或与牛顿定律有关且等价的其他力学原理,它是20世纪以前的力学,有两个基本假定:其一是假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长度和时间间隔的测量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传递是瞬时到达的;其二是一切可观测的物理量在原则上可以无限精确地加以测定。20世纪以来,由于物理学的发展,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暴露出来。如第一个假定,实际上只适用于与光速相比低速运动的情况。在高速运动情况下,时间和长度不能再认为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第二个假定只适用于宏观物体。在微观系统中,所有物理量在原则上不可能同时被精确测定。因此经典力学的定律一般只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时的近似定律。 因为牛顿的力学与现代力学(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主导)有很大差别,牛顿的力学虽然在高速和微观领域不正确(由于受当时认识水平的局限),但其在一般情况下(低速、宏观),可以很容易地处理问题(也就是说牛顿力学虽然错误但还是有用的),所以就打算把它们分别起个名字。起什么名字呢?最后,一个叫经典力学,一个叫现代力学。 牛顿三大定律 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它是研究经典力学的基础。

佛教的世界观

如果这样都得不到幸福,那又何苦呢?来源:李喬木的日志 在这里,我准备与一些未入佛门的非佛教徒分享一些佛教知识,做一次轻松愉快的文化交流。我相信佛陀的智慧会给每一个人带来光明,佛陀的慈悲也会给每一个人带来幸福、开心与欢喜。 一、为何宣讲佛教的世界观 首先,我们不能把佛教当作普通的宗教,更不能把佛教当作迷信来看待,本来佛教是一种文化。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说,它的很多观点与理念都非常科学。我们的现实生活不能缺少这些理念,一旦没有这些理念,不了解世界的真相,就会犯一系列的错误,我们的生活也将出现形形色色的痛苦与烦恼,所以此处有必要介绍一下佛教的世界观。 二、佛教的世界观 绝大多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凡夫,也即普通人。在所有普通人心中,都有着类似的三种烦恼——贪图心、嗔恨心与无明。用佛教的语言来讲,这叫“三毒”。 有了三毒烦恼以后,我们的心会变得失去自由、毫无自在,当烦恼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大动肝火、怒不可遏,从而伤害自己与周边的亲朋好友,甚至还会给社会造成危害。

怎么样去控制、断除这些烦恼呢?佛教有很多方法,其中的一部分,来源于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有很多观点,其中有些观点已经超越了普通人所能想象的范围,但总体而言,也可以归纳为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比如说:因为不了解金钱、感情、婚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相或实质,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痛苦、烦恼与负面的影响。若能对世界有一个客观、公正、科学的认识,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人生,就能减少烦恼,活得也不会这么辛苦、这么累、这么没有意义。 1、二谛 佛教的世界观,首先要从二谛讲起。 什么叫做“二谛”呢?

太虚人间佛教思想与中国佛教的现代化

太虚“人间佛教”思想与中国佛教的现代化 刘延刚 通观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历史上有一特殊现象,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和思想激荡时期,是中国文化的真正复兴时期,而这些时期恰恰是中国的乱世而不是治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道、释的会合与争执,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各种文化思潮的风云际会,都是这样。中国学术与社会的治乱兴衰紧密关联,天下大乱,人们就思天下大治,被社会搞乱了的人心,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想重新来一次拨乱反正,于是各种文化思潮就风起云涌,针对时代文化的变迁而给以相应的学术应对,于是文化重构问题就摆在了中国知识精英们的面前。 佛教自印度传入而本土化,隋唐以来成为中国文化的三大骨干,自宋明理学的兴起渐趋衰落,而鸦片战争以来又显日薄西山之势,但在上层的文化界内,复兴佛学的思潮则薪火相传,代不乏人。清末以来佛学研究之风已启其端,在这方面有两股力量为之作出不懈努力:一股力量来自世俗的思想家,如龚自珍、魏源、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杨度、章太炎等人皆有一定建树。一股力量来自于对佛教抱有信仰的居士,如郑学川、杨文会、欧阳渐、韩清静等人,这两股力量对佛学的研究和提倡,势必影响到佛教界内部,所以从清末开始,佛教诸宗内部开始出现一些起较有思想的人,到民国年间,相继活跃在社会舞台上,形成佛教的“复兴”之势,其中一代诗僧,以割肉燃灯供佛而舍身为法的“八指头陀”敬安和尚影响很大;曾先后于上海的哈同花园和杭州海潮寺创办华严大学(后迁到常熟福兴寺)的贤首宗代表月霞法师贡献不小;天台宗的代表谛闲法师,清末民初净土宗的一代名师省元和印光两位法师;特别是在民国年间十分活跃,不局限于

经典力学基本原理

经典力学基本原理 经典力学是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在宏观世界和低速状态下,研究物体运动的基础学科。在物理学里,经典力学是最早被接受的力学基础。经典力学的理论有一种简洁的、深刻的美,这些定律中包含了内在而优雅的数学内涵,因此非常有必要将这些内容介绍给高年级的大学生们。因此本书主要是针对对于现代数学感兴趣的物理学高年级本科 生和研究生,书中将用拓扑场论和微分几何来建立经典力学的数学框架。本书同样针对将重要物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数学系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 本书共分为43章:1.向量、张量和线性变换;2.外代数和行列式;3.霍奇星算子和向量叉积;4.运动学和活动标架:从角速度到规范场;5.微分流形:正切和余切包络;6.外微积分:微分形式;7.通过微分形式的向量计算;8.斯托克斯定理;9.活动标架的嘉当方法;10.机械约束:弗罗贝尼乌斯定理;11.流形和李微分;12.牛顿定律:惯性和非惯性框架; 13.牛顿定律的简单运用;14.势理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15.离心力和科氏力;16.谐振子:傅里叶变换和格林函数; 17.原子的经典模型:能级;18.动力学系统及稳定性;19.多粒子系统和守恒律;20.刚体动力学:运动的欧拉-泊松方程;

21.完整约束的拓扑学和系统;22.矢量丛上的联络:正切丛上的仿射联络;23.向量平移;24.几何相、规范场和可变形体力学:佛科摆(The Foucault Pendulum);25.力和曲率;26.GaussBonnetChern定理和完整性;27.黎曼几何中的曲率张量;28.标架丛和主从:标架丛上的联络;29.变分法,欧拉-拉格朗日方程,弧长和短程线的一阶变分;30.弧长的二阶变分,指数形式和雅克比场;31.经典力学的拉格朗日表达式:最小作用量的哈密顿原理,约束运动中的拉格朗日乘数; 32.小扰动和正态振型;33.经典力学的哈密顿表达式:运动的哈密顿方程;34.对称和守恒;35.对称顶点;36.正则变换和辛群;37.生成函数和哈密顿-雅克比方程;38.可积性,不变环面和作用角变量;39.哈密顿动力学中的辛几何,哈密顿流和PoincaréCartan积分不变量;40.辛几何中的达布定理; 41.KolmogorovArnoldMoser (KAM)定理;42.同宿环纠缠和不稳定性;43.限制性三体问题。 本书是本领域研究生课程的优秀教科书,也为理论力学专业人员提供了详尽的参考资料。适合力学专业、数学专业、物理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和相关的科研人员阅读。 甘政涛,博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科学如何解释佛教舍利子现象

科学如何解释佛教舍利子现象 佛教舍利子是很多电视都有出现的事物,然而大多数的人都会想知道佛教舍利子是如何用科学解释的。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佛教舍利子的科学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佛教舍利子的科学解释 实际上早已经有科学的解释,甚至佛教自己也已经给出了科学的解释。舍利神话其实并不被佛教承认,这是中国佛教世俗化后,民间巫术与佛教结合的结果。 佛教所称呼的舍利就是遗骨,舍利(梵语 Sarira 的 音译,意为“遗骨”)。舍利的真正意思就是人的遗体火化以 后未完全焚烧干净的个别骨头. 使舍利成为佛教的专有名词,是和佛教创始人释迦牟 尼佛的骨灰处理有直接关系.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圆寂后,根据他的遗嘱,他 的遗体被火化。当时北末罗、南末罗等八个国家抢分了佛陀的舍利。为了保护、供养舍利,这八个国家各自建立了一座宝塔。帮助“八分舍利”的婆罗门人和迟到的孔雀部族人,又为存放舍利的坛子和火化释迦牟尼佛遗体的炭灰另外建立了两座宝塔. 后随着佛教向中国传播,其中部分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也被带到中国. 以上历史传说,已为近代的考古发现所证实。1987 年8月24日,在法门寺院内的十三级宝塔崩裂,考古学家在 几年的发掘整理中,发现了供奉在地宫后室内的“八重宝函”中的四枚佛指舍利。其中三枚是“影骨”,是人工仿制的。一枚是佛的舍利,即火化后的佛指遗骨。这是舍利到底是什么的 最真实的证据.

所以舍利就是火化以后的遗骨。并不是很神秘的物质。 但是,由于自我国明代以来,佛教开始了世俗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舍利也被神秘化了.舍利被认为是某种修炼得道的结果,其实这里缺乏一个简单的逻辑思考,历史流传下来的释迦牟尼佛的舍利确实是一部分没有火化完的遗骨,那么那些自 称信仰释迦牟尼佛的人在火化后怎么会出别的东西来呢? 徒弟超过祖师不是不可能,但不应该是在宗教神性上.因为这里会产生一个极为荒唐的矛盾.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并且告诉大家,达到他的水平就是佛.而释迦牟尼佛的骨灰和常人一样,也是遗骨。只不过汉语是音译称为“舍利”。如果有些 佛门弟子的骨灰中产生了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还声称是修行 佛法的结果,显然,这些佛门弟子的修行成果达到了释迦牟尼 佛没有达到的程度,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没有成佛呢? 所以,如果提舍利一词,科学的解释就是火化遗体后的遗骨.如果有人看到骨灰中除遗骨外还有别的什么,那我认为至少不能说是舍利,似乎用别的称呼最好。 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传说法是释迦牟尼佛在火化时, 除了上面所说的舍利以外,还发现有48000颗"真身舍利".甚至在网上还有照片展示.照片中的所谓舍利为五彩颜色,有珍珠大小。 其实这种说法违反一般的常识,完全是附会传说。 比如我们可以推算一下,一颗珍珠大小的舍利有多重.我想不会低于4克.那么84000颗是多重呢?大约有334公斤. 如果这84000颗舍利是真的,而且这些舍利仅仅是释 迦牟尼佛遗体火化以后的剩余物.那么释迦牟尼佛生前体重是 多少呢?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人的体内80%是水.那么倒算回 去释迦牟尼佛的体重应该是1.17吨! 面对这个计算结果,我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