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现代中东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现代中东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现代中东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现代中东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现代中东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王泰

摘要:二战后,中东经历了民族解放独立运动和社会革命,现代化进程向全面化、纵深化方向发展,地区经济合作和区域化逐渐加强,中东地缘政治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和重要。巴以冲突持续不断,中东问题呈现出复杂化、长期化趋势。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和扩散在国际意识形态及国际政治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形成所谓“文明冲突”六个趋势与特征。

关键词:中东;历史特征;历史趋势

在二战后的世界历史进程中,中东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及复杂的民族、宗教关系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进入21 世纪,回顾和总结战后50 多年中东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清战后中东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深刻了解和把握未来中东局势发展的走向。

一、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独立运动和社会革命是中东国家战后进入历史发展新阶段的基本前提。

二战以人类文明惨遭亘古未有之厄运为代价摧毁了殖民主义世界体系,斯塔夫里亚诺斯说:“1945 年后的20 年间,民族主义和社会革命的武装斗争摧毁了那些仅在几年前还似乎是牢不可破、永久不衰的欧洲大帝国。”[1 ]中东人民摆脱奴役,争取独立、自由和幸福的希望之火被重新点燃,各国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成为战后初期中东历史发展的亮点。

40 年代前,中东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主要有埃及、沙特、伊拉克、北也门、阿曼、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仅占中东国家的1/3。二战中,法国为得到叙利亚、黎巴嫩的支持被迫同意结束委任统治,允许两国独立,从而揭开中东人民脱离殖民主义体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序幕。40 年代,黎、叙、约先后脱离法、英统治独立。与此同时,世界惟一的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国也于1948 年5 月14 日建立,犹太民族从此走上复兴之路。

50 年代,利比亚、苏丹、摩洛哥、突尼斯独立。从社会革命的角度而言,伊朗、埃及和伊拉克3 国影响巨大,其中又以埃及为最。1951 年,伊朗国会通过了石油国有化法案,组成了以摩萨台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政府。摩萨台实施石油国有化政策,打击了外部势力尤其是英国在伊朗的石油利益,挽救伊朗经济;对内实施较激进的改革措施,因遭到英、美的联合抵制以及国内保守势力的反对而失败,但20 年之后(1973 年)伊朗终于实现了石油国有化的目标。1952 年7 月23 日,埃及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成功,推翻了法鲁克王朝,1953 年埃及宣布成立共和国。1956 年,纳赛尔当选为埃及共和国总统。埃及人民为实现经济独立掀起规模浩大的国有化浪潮,其中,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影响巨大;纳赛尔总统还领导埃及人民进行了震惊世界的抗击英、法、以三国入侵的苏伊士运河战争,并取得胜利。埃及的七月革命和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迎来了1960 年的“非洲年”。[2 ]1958 年7 月14 日,卡塞姆发动政变,推翻了伊拉克费萨尔国王的统治,宣布建立伊拉克共和国,成立了以卡塞姆为首的包括众多政党和左翼人士组成的新政府。新政府在内政外交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改革,适应了伊拉克的社会需求,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在当时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影响很大。

60 年代,塞浦路斯、科威特、阿尔及利亚、南也门先后建立起了独立民族国家,其中阿尔及利亚的反法民族解放运动最为著名。早在1954 年10 月,阿尔及利亚爆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武装起义就,1958年9 月,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在开罗成立,经过长达7 年的抗争,于1961 年7 月 3 日宣告阿尔及利亚独立,结束了法国130 多年的殖民统治。这场运动是二战后中东北非地区持续时间较长,斗争强度和规模较大的一次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斗争,对中东和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70 年代,巴林、卡塔

尔、阿联酋也宣布脱离英国独立。至此,中东的民族独立运动基本完成。需要指出的是,1988 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阿尔及尔宣布建国并且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欢迎,到该年底,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已达90 个[3]。但巴勒斯坦大片领土仍被以色列占领,巴人合法的民族权利问题并未解决,故一直是困扰整个地区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现代化进程向全面化、纵深化方向发展是战后中东国家历史发展的实际内容和主要成就。

如果说二战前,中东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民族解放和自由独立,那么战后,当民族解放和自由独立的任务基本完成之后,从近代以来一直时断时续的现代化进程便逐渐上升为中东社会变革的主流趋势。中东的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入发展的新时期,可谓真正的“历史性的转折”[4]。二战后初期,整个中东地区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很低,40%居民营养不良,30%的人忍饥挨饿,许多国家的文盲占总人口90%以上。但是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70 年代初西方殖民主义者被最终逐出中东以后,中东地区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今,中东已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发展成为以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为主的地区之一。

在经济建设方面,中东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经济结构得到初步改善,出口能力明显增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东国家的经济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1995 年,埃及、土耳其、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阿曼等10 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约是1965 年的28 倍。

[5]截至2000 年,中东20 国(不包括塞浦路斯、巴勒斯坦和阿富汗)国内生产总值之和达到18279 亿美元。经济增长率大多维持在2~3%,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北非国家增长率甚至达到5%以上。长期以来,中东大多数国家产业结构单一,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为此,各国政府十分重视现代工业,尽可能建立较完善的本国民族工业体系,以石油能源为特征的新工业革命使这一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现在中东各国经济仍然存在着很大差异,特别是产油国和非产油国的经济差别明显,加上人口的急剧增加(中东是世界上人口数量增加最快、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平均达到2.46%),使得经济增长的成就和增长的人口相抵消。

中东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前的情况相比,今日中东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其社会面貌和物质生活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以前落后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状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截至2000 年,除苏丹(930 美元)和也门(740 美元)外,中东多数国家人均国民收入都已超过2000 美元,超过1 万美元的有科威特、以色列、阿联酋、卡塔尔和巴林。随着对教育的重视和大量投资,中东国家的成人识字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平均已经达到70%,义务教育年龄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从5 岁到16 岁不等,不少国家还实行免费教育。从占有资讯方面来看,中东每35 人拥有一部电话,每8.7 人拥有一台电视,每1000 人拥有90 份报纸。此外,在城市化、饮食结构、价值观念、妇女地位、社会娱乐等各个方面,中东国家的社会变化都是相当大的[6]。现代化的巨大成就不仅成为战后中东历史进步的标志,也是推动它继续向前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三、中东国家的民主政治在逐步推进。

20 世纪初至70 年代前,中东国家在政治生活中盛行的依然是个人权威、家族政治和一党制。从70 年代以来,中东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变革,出现了政治民主化的趋势。现在宪政选举、议会制、政治协商制、多党制等形式已在埃及基本建立。伊朗虽是伊斯兰神权共和制国家,但在整体和形式上设立了总统和总理,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1983 年,长期一党执政的土耳其开始允许更多政党活动,重申所有公民均有权从事政治活动。冷战结束后,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将政治民主化向全球推广,掀起所谓第三波民主化浪潮;

另一方面中东形势也发生了变化,人民要求改变现状、争取民主政治权利的愿望上升,一些国家已实现了领导人权力的顺利交接,特别是新生代领导人上台执政,认识到要巩固统治地位,政治改革势在必行,使中东的民主化浪潮有所发展。军事政变和军人干政的现象显著减少,军人独裁政权色彩逐渐淡去,有的还政于民,有的也实行政治开放。伊朗的宗教领袖逐渐脱离政权的实际操作,总统已经成为国家大政方针的主要设计者和执行者,至少政教分离的趋势已经出现。土耳其的政治体制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在中东伊斯兰国家里,是民主化、法制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以色列作为中东唯一实行西方议会制的国家,在1996 年又进一步将总理选举由间接改为直接选举,政治民主化向前迈进一大步。约旦从1989 年实行政治多元化,科威特1992 年恢复了解散多年的议会。像巴林、阿曼、沙特阿拉伯等传统势力较强的君主国也都开始实行程度不一的民主改革。但是,总体上看,中东的政治民主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稳定,民主化、法制化程度不高,政教关系复杂等特点,在现代化制度层面上,中东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加强地区经济合作和区域化是战后经济全球化挑战下中东联合的必然要求。[7]

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并驾齐驱,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二战以后,中东国家的经济合作由于地区形势动荡、战争频仍、内部分歧严重、经济互补条件差以及缺乏资金等种种原因而发展缓慢。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加强地区经济合作和建立经济一体化机制,无疑是中东迎接世界经济竞争的必要途径。参与地区经济合作,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一体化经济的资源、市场、人才和信息来自我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而且可以防范和弱化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风险与危机。

1945 年,在埃及的倡议下,21 个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组成了阿拉伯联盟,旨在开展合作,推动阿拉伯政治和外交团结并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后一目标导致了一系列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协议以及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诞生。当年,阿盟成员签署了联合防御和经济合作条约,在条约框架下成立了由各国外交部长组成的理事会负责经济活动。阿盟宪章和合作条约促成了五六十年代阿拉伯国家经济协调合作,主要是贸易、货币、投资和劳务合作的法律框架。1957 年,经济理事会达成了阿拉伯经济统一协定,1964 年成立阿拉伯共同市场,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利比亚、苏丹、也门、黎巴嫩和毛里塔利亚先后加入。由于成员国之间未能就允许自由流动的商品种类达成一致,该组织没能实现既定的目标。1980 年阿盟历史上第一次召开了阿拉伯经济首脑会议,会议要求阿盟经济社会理事会重新审定所有现行经济协议。1981 年,理事会通过促进和发展阿拉伯国家间贸易交流协定,于1982 年11 月16 日生效。阿盟通过贸易谈判委员会对协定的实施进行监管,管理贸易谈判规则以及成品和半成品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但是,促进协定并没有规定时间表,故也未达到预期目标。

1989 年,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和毛里塔利亚签署条约,建立了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马盟条约的宗旨是加强兄弟关系,促进社会进步和繁荣,保护本地区权益,在所有领域采取共同政策并逐步实现人员、货物、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条约的实施进程模仿欧盟的进程,其组织结构也和欧盟类似。但马盟从一开始就问题不断,自1995 年以来未举行过首脑会议,活动也基本停滞。

20 世纪80 年代较为成功的合作是海湾合作委员会。海湾合作委员会于1981 年5 月25 日由巴林、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和阿联酋签署成立。该组织的宗旨是加强成员国在一切领域内的协调、合作和一体化;加强人民的联系,在经济、财政、农业、工业等各领域进行政策协调,促进科技进步和私营部门合作。同年11 月各国签署了统一经济协议,目的是实现成员国间的自由贸易并建立关税同盟。1999 年11 月,第20 届首脑会议在利雅得举行,批准了统一关税协议,决定于2005 年3 月1 日开始实行统一税制。

20 世纪90 年代,阿拉伯世界经济一体化热潮再起。1993 年12 月第58 届阿拉伯经济统一理事会会议上强调了建立阿拉伯国家自由贸易区的必要。1995 年9 月阿盟经社理事会第56 次会议上,埃及提出建立阿拉伯自由贸易区的建议。1996 年开罗泛阿首脑会议决定,通过建立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代替名存实亡的阿拉伯共同市场来重启阿拉伯贸易和经济一体化进程。1998 年 1 月1 日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GAFTA)正式生效。它主要是通过减税(享受贸易自由化优惠的商品关税每年降低10%,不得征收额外关税,也不得施行非关税壁垒)来促进贸易,督促成员国在服务、技术合作、科技研究、知识产权保护、贸易机制协调、法律和政治等方面进行磋商。但由于地缘经济政治等因素,GAFTA 未能按计划顺利实施。目前已有14 个国家执行了降税计划,它们是埃及、叙利亚、利比亚、突尼斯、黎巴嫩、约旦、摩洛哥、伊拉克和6 个海湾国家,这些国家间的贸易占全部阿拉伯国家间贸易的90%以上,它们的对外贸易也占阿拉伯国家对外贸易的90%以上。

1991 年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后,中东和谈取得了重大进展。巴勒斯坦和约旦相继和以色列签署了和平协议,阿以关系出现重要转变。中东北非地区国家普遍希望借此机会加强经济交往与合作,振兴国家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1994 年中东北非首脑会议(MENA I 或卡萨布兰卡会议)标志着阿拉伯和以色列官员第一次正式讨论贸易、投资和合作项目。在会上,美国建议实施中东地区合作计划,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纳入区域经济合作体系,作为中东和平进程的一部分。会议基本采纳了美国的建议。MENA II 在安曼举行,决定建立地区经济发展工作小组,以解决贸易、基础设施和旅游的问题。开罗的MENA III 受中东和平进程影响,由首脑会议降格为经济会议,举行了多场专题研讨会和项目交流会,开始筹办中东北非开发银行。MENA IV 在多哈举行,因中东和平进程严重受挫受到多数阿拉伯国家的抵制,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如前所述,中东北非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可谓时断时续,领导人往往是出于政治目的参与,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很多实际困难,因此中东北非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距离原定目标还很远。

五、从冷战时期的美苏争夺到后冷战时代中东政治格局的演变,显示出中东的地缘政治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和重要。[8]

从地缘政治和国际能源的角度看,中东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中东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交汇处,处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中东拥有世界最重要的海峡和运河,沟通了“三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四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使欧亚海路可以不再绕道好望角,大大缩短了航程,节省了时间、燃料和费用。中东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沟通印度洋与大西洋,联接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进而成为自古以来大国的必争之地。二是中东有“世界油库”之称,中东的石油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4%左右,销售量占世界总销售量的65%左右,是世界能源的供给中心,也是西方国家的主要能源供给基地。中东石油对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影响,在20 世纪70 年代的两次全球性石油危机中,以及在1991 年的海湾战争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证明。而且,尽管中东石油已经开采了一个世纪,但按目前的生产速度,中东已探明的石油还能开采100 年以上,而世界其他地区平均只够开采20 年左右。在世界经济更加依赖中东石油的情况下,中东的地位和作用在21 世纪会变得愈加突出和重要。

冷战时期,中东的基本格局是西部阿以对峙、东部两伊抗衡,美国和苏联为各自在中东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展开激烈的对抗与争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大国在中东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国、意大利完全被逐出了中东,英国、法国在中东的地位被极大地削弱了,而美国、苏联势力开始全面进入中东。从战后初期到50 年代中期,美国凭借它的军事实力,开始向中东地区渗透,目的是排挤英、法势力和建立包围、遏制苏联的所谓“北层防线”。苏联在这一时期的中东政策,是利用中东持续高涨的民族独立运动,以“军援”、

“经援”为手段,向中东大肆扩张,取得了惊人的进展。而美国则一度身陷越南战场,无力顾及中东,处境较为被动。从70 年代初~70 年代末,美国在亚洲收缩,脱身越南、重点保卫欧洲及其侧翼。1973 年十月战争后,美在中东地区大力反击苏联势力,把埃及拉向自己一边,独揽中东和平进程,使苏联连连受挫。从80 年代初~90 年代初,由于埃以媾和,阿拉伯世界陷入分裂局面,阿以之间不可能再爆发大的战争,美国在中东的地位更加巩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力下降,在全球及中东事务的影响下降,美苏争夺中东的历史已经结束。[9]

冷战结束后,美国确立了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对中东的影响进一步增强,急欲形成美国独霸中东的局面。特别是海湾战争使美国军事力量第一次进驻海湾。近15 年来中东的战略格局是由美国主导下的“西促和谈、东遏两伊”,其中美国与伊拉克是直接的军事对抗。本世纪初的二次战争,特别是2003 年的伊拉克战争是美国以反恐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为由进行的战争,对于中东乃至世界格局的影响现在还在延续。当前,未来美国仍然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外来地缘政治因素,而中东地区本身的地缘战略格局也由于美国而发生很大的变数。[10]2003 年底,长期和美国对抗的利比亚主动表示放弃核计划,重归国际社会。伊朗去年也表示接受国际武器核查。中东的大国埃及和伊朗开始改变以前的敌对态度,进行了领导人会谈,甚至传闻叙利亚和以色列也在进行秘密会谈。这些表明,在后冷战时期,中东的地缘政治地位依然敏感、突出且重要。美国、俄罗斯、欧盟以及日本对中东的争夺将会更为激烈。

六、以巴勒斯坦问题为核心的冲突、动荡持续不断,中东问题呈现出复杂化、长期化的趋势,使中东成为世界热点。

1948 年5 月14 日,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从19 世纪末就开始的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的对抗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此后阿以矛盾不断升级,中东局势愈加动荡不安。这场旷日持久的阿以冲突已历时近60 年,其间双方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经历了25 年曲折反复的和平进程。但到目前为止,冲突双方以及国际社会仍未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事实上,进入21 世纪后,中东问题不仅显示出长期化趋势,而且也更为复杂化了。[11]

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等五个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开进巴勒斯坦,开始了第一次中东战争。战争的结果是联合国分治计划中的阿拉伯国家尚未出生就被以色列、埃及、约旦三国瓜分,近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沦为难民。1956 年10 月29 日,以色列在英、法的支持下以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及封锁蒂朗海峡为借口对埃及发动进攻,英法军队也参与战事,埃及军队进行了顽强抵抗,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战争最终以英法失败而结束,英法在中东的殖民统治因此崩溃。以色列达到了战争目的,但在外交上陷于世界的谴责之中。埃及不仅捍卫了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而且从此在阿拉伯世界声名大振,成为中东反以的领袖和先锋。1967 年6 月5 日,以色列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发动突然袭击,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经过六天战争,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到屈辱的失败,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东耶路撒冷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被以色列占领。此后,双方围绕着以色列占领的阿拉伯领土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虽然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解决土地问题的242 号决议,在当时却遭到了双方的拒绝。“六?五”战争称为阿以关系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阿以争端的内容发生变化,此前,双方争议的中心是以色列是否有权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即犹太人的民族权利问题;此后,收复“六?五”战争中被占领的阿拉伯国家领土及恢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合法权益成为阿拉伯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1973 年10 月 6 日,埃及和叙利亚经过长期周密的准备,突然向以色列发起了收复失地的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打响。这次战争是阿以对抗中最惨烈的一次,双方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战争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也迫使双方开

始考虑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从而对以后和平进程的启动产生重要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战争中,阿拉伯产油国使用了“石油武器”,沉重打击了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造成战后西方规模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也显示了阿拉伯国家团结合作的力量。1982 年6 月6 日,以色列以其驻英大使遇刺为由,对黎巴嫩发动了突然袭击,被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战争给黎巴嫩人民带来空前浩劫,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也付出巨大代价,其成员被遣散到周边8 个阿拉伯国家。

从1978 年开始,中东进程已经走过了25 年的历程,从20 世纪70 年代末的开始,80 年代的停滞与徘徊,到90 年代初中期的高潮以及此后的再度低落,最近五年则是局势进一步动荡,和平进程面临夭折的阶段。和平进程开始以来,阿以双方经过多次谈判,国际社会也积极进行斡旋,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仍是通向和平道路上难以逾越的障碍。例如东耶路撒冷地位问题、被占领土及边界问题、水资源问题、犹太人定居点问题、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巴勒斯坦建国问题、打击双方极端势力的反对和破坏问题等。[12]上述每一个问题都不是孤立的,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影响。边界问题涉及到归还领土多少和水资源问题,领土必然涉及到建国,建国则涉及到首都、人口、地理、经济、安全等问题,环环相扣,解决难度之大可以想象,更何况它们都是双方谈判不可回避的老问题。在坎坷艰辛的和平进程中还不时出现人们难以预料的新问题,例如以色列领导人遇刺、巴勒斯坦私运军火、阿拉法特在拉马拉官邸被困、以色列修建隔离墙和撤出加沙的单边行动计划、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不稳以及美国任其边缘化等等,都是和平进程中随时可能点燃的导火索。

总的来讲,以巴勒斯坦问题为核心的中东问题有着深刻复杂的民族、宗教、国际、历史等因素,历时已百多年之久,贯穿19、20、21 三个世纪,这就使我们必须正视解决问题的长期性和艰难性。25 年的和平进程体现了在危机中存在着希望,在缓和中存在着矛盾这一深刻的历史辩证法。它表明和平进程尽管会出现多次僵持,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却始终在前进,某个历史时期还可能达到高潮;同时,它又提醒人们,和平进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间要付出财产、时间甚至几代人的生命。只有阿以(巴以)双方在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的斡旋和干预下,真正有勇气坦诚地面对危机,彼此特别是占领方以色列作出必要的妥协,和平的光明才可能降临。

七、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和扩散在国际意识形态及国际政治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中东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还表现在它独特的历史、文化方面。中东素有“人类文明的摇篮”之称。伟大的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波斯文明以及后来的希腊罗马文明都在这个地区诞生、成长,也曾碰撞和交流。这些人类文明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富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东曾出现过众多的帝国,如波斯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中东还是世界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位于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的共同圣地。千百年来,中东一直是宗教势力最强大、宗教色彩最浓厚的地区,不同宗教之间一再发生冲突,一直持续到今天。

在中东的三大宗教中,伊斯兰教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在全世界具有巨大影响。现在有28 个国家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有35 个国家的穆斯林人数超过居民总数的一半,全世界的穆斯林人数已超过10 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6 以上,仅每年从世界各地到麦加朝觐的穆斯林就达200 万以上。但在穆斯林内部却长期存在着尖锐复杂的教派斗争。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教派的斗争由来已久。战后特别是进入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穆斯林内部的教派斗争渗入到了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领域,教派斗争演化为争夺国家政权和地区事务主导权的斗争,成为中东局势恶化和战乱频繁的一个根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伊朗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它推翻了巴列维王朝,代之以由宗教领袖主政的伊斯兰共和国。其后在伊朗政局变动的冲击和影响下,在敏感多事的中东地区乃至整个幅员广阔的穆斯林世界,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带有群众性的伊斯兰复兴运动。伊斯兰原教旨主

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已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的重大因素之一。目前,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已遍布全球,在中东比较著名的组织有埃及穆斯林兄弟会、黎巴嫩真主党、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阿尔及利亚伊斯兰拯救阵线、阿富汗前塔利班组织等等。这些组织以松散的形式联合在一起,成为许多地区和国家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势力。他们纷纷打着复兴伊斯兰为旗号,要求回到《古兰经》和《圣训》的原始教义上去,按照伊斯兰教法行事,重新建立一个政教合一,严格遵循伊斯兰传统价值的社会,在整个世界政治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东国家的现代化有密切关系,但把伊斯兰复兴运动仅仅同现代化联系起来,还不能完全解释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当代性、伊斯兰世界性乃至全球性。这场融政治、宗教、文化与经济于一体的社会运动,其“高涨并非由社会贫困所激发,而国家的繁荣也未必能遏制运动的蔓延”[13]。笔者认为,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独特而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义在于它是面对全球化运动扩张在伊斯兰这个独一无二的社会传统中,自发产生并构建的一道抵御西方强势政治、文化冲击的防波堤,只是这道防波堤表现出来的不是被动消极防御而是积极主动出击。从时间上来说,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与经济全球化的扩张有着内在深刻的一致性,而不是偶然的重合;从形式上来说,伊斯兰复兴运动是以民族化、本土化对抗西方化、美国化(当然全球化不是西方化,更非美国化,但在中东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看来很大程度上是如此);究其本质则是反全球化,伊斯兰复兴运动所表现出的极端行为如屡屡发生的绑架、袭击外国游客、制造恐怖事件,显然不利于国家全面参与全球化。[14] 但伊斯兰复兴运动并没有改变历史上形成的中东国家总体上软弱和对西方的依赖,以至于有学者形容伊斯兰复兴的20 年也是“失去的20 年”。[15] 伊朗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对伊斯兰教的看法。1979 年之后,在西方的大众传媒、学术著作、政治言论、外交决策中,“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一词几乎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宗教、学术、政治术语。一时间,“伊斯兰威胁”从神话变为现实[16]。西方部分舆论认为,霍梅尼提出“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口号,以及伊朗革命后采取的种种反西方的政策,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全面对抗的一个信号。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冷战时期东西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对抗的结束,1993 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提出了著名的“文明冲突论”,他认为,人类文明的差异是根本性的,冷战后世界冲突的根源是文明方式的冲突,这一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成为未来世界的主战场。他甚至预言,21 世纪国际间的对抗,将是以基督教文明为代表的西方与以伊斯兰教文明和儒家文明为代表的东方之间的冲突。[17]面对“9?11 事件”和伊拉克战争,我们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承认该命题的现实性及客观性。历史上,在中东地区文明的冲突一直是存在的(希腊化、十字军东征、阿拉伯征服、奥斯曼的扩张、近代的殖民主义等),那么在一个日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文明确实是使自己成为自己而不成为别人的最重要标志,西方如此,伊斯兰也如此。在这方面,近年来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概念“文化自觉”已经引起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亨廷顿的预言是否正确姑且不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在未来的国际关系中,文化冲突将是一个重要因素。呼唤文明的对话、交流、沟通、合作是21 世纪全人类共同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

—————注释:[1]〖美〗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中译本)下册,商务印书馆1993 年版,第664 页。

[2]吴秉真,高晋元主编《非洲民族独立简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 年版,第114 页。

[3]彭树智主编《二十世纪中东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第二版,第403 页。

[4]详见彭树智主编:《伊斯兰教与中东现代化进程》,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7-15 页。

[5]根据Global Studies: Middle East. 8/E. 2000 所提供的数字综合计算,不包括塞浦路斯、巴勒斯坦和阿富汗。

[6]关于中东的政治民主化问题,详见陈德成主编的《中东政治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

[7]关于中东地区的全球化与区域化还可参见:Regionalization in a Globalizing World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Forms, Actors and Processes,Edited by Michael Schulz, Fredrik Soderbaum and JoakimOjendal,New York,2001.

[8]Martin Sicker, The Middle Eas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London,2001.

[9]姚大学,王泰主编《中东通史简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432-439 页。

[10]据新华社耶路撒冷,2004 年1 月15 日。

[11]关于阿以冲突,可以详见殷罡主编:《阿以冲突:问题与出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年版。

[12]详见姜桂石、王泰:《中东(巴以)和平进程:问题与前瞻》,《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年底4 期。

[13]秦朵:《国家主导的经济发展与民族宗教运动的复兴》,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 年第4 期。

[14]详见拙文:《全球化挑战埃及:历史、问题与对策》,载《阿拉伯世界》2001 年第3 期。

[15]东方晓:《伊斯兰复兴:失去的20 年》,载《西亚非洲》2001 年第4 期。

[16]〖美〗J.L.埃斯波西托著:《伊斯兰威胁——神话还是现实?》,东方晓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版。

[17]关于“文明冲突论”详见〖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 年版。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流程一:导入新课 据雀巢公司2003年统计,每一秒钟,有3900杯雀巢咖啡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享用。我们身边有哪些国外产品?(学生回答:肯得基、麦当劳、可口可乐、富士胶卷、铃木摩托、 宝马、奔驰轿车等等。)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由此导入新课。 流程二:讲授新课 目标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及其实质 操作要求:1、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2、各小组组长汇总知识要点;3、各小组代表阐述答案。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①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原因);②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技术手段) ③跨国公司的推动;(推动者)④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条件。(重要途径)⑤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2)实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设计意图: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实质的认识,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目标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相关的区域集团及国际性经济组织; 操作要求:1、自主学习,完成知识表格;2、各小组组员之间互相核对结果;3、各小组组员之间互相检测区域集团及国际性经济组织的记忆效果;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经济 (1)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产物。(2)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发展。 【题组一】巩固检测 1.(2008·江苏高考) 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2007-2008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大纲(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学院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大纲 (答案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 1、提出超越遏制战略的美国总统是(D ) A,里根B,卡特C,尼克松D,老布什 2、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是(D ) A,贸易自由化B,外汇自由化C,世界贸易组织D,跨国公司3、中日两国正式建交是在( C ) A,1971年B,1949年C,1972年D,1978年 4、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全球战略是( C ) A,遏制战略B,超越遏制战略 C,参与和扩展战略D,和平战略 5、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是(B ) A,英国B,法国C,加拿大D,日本 6、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 D ) A,1972年B,1949年C,1978年D,1971年7、联合国安理会现有理事国为(D ) A,16个B,10个C,5个D,15个 8、美国最早提出遏制战略、有“遏制理论之父”之称的是(B ) A,基辛格B,乔治·凯南C,布热津斯基D,杜勒斯9、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D) A,国际贸易组织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关贸总协定 10、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日本首相是(A ) A,中曾根康弘B,田中角荣C,小渊惠三D,细川护熙11、两极格局终止、苏联解体是在(C ) A,1989年B,1990年C,1991年D,1992年 12、中美正式建交时的美国政府是(C ) A,尼克松政府B,福特政府C,卡特政府D,老布什政府13、欧盟的前身是(A ) A,欧洲经济共同体B,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欧洲共同体D,欧洲煤钢共同体 14、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的地点是在(D ) A,新德里B,开罗C,万隆D,贝尔格莱德 15、田中角荣内阁对日本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提出了(B) A,“全方位外交”方针B,“多边自主”方针 C,“西方一员”方针D,“等距离”方针 16、最终结束越南战争的美国总统是( A ) A,尼克松B,约翰逊C,卡特D,肯尼迪 17、国际旧秩序的最主要特征是( C ) A,第三世界国家的贫困B,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 C,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D,穷国越来越穷,富国越来越富 18、标志冷战正式开始是( C ) A,丘吉尔的铁幕演说B,凯南的八千字电报 C,杜鲁门主义的提出D,朝鲜战争的爆发 19、“新东方政策”首创者是( A ) A,勃兰特B,施密特C,科尔D,施罗德 20、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是(B ) A,加强南南合作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C,推动南北对话D,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 21、宣告建立欧洲联盟的条约是( C ) A,布鲁塞尔条约B,罗马条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D,阿姆斯特丹条约 22、美国首次把人权作为外交政策核心的是( C ) A,克林顿政府B,肯尼迪政府 C,卡特政府D,艾森豪威尔政府 23、日本经济出现高速增长、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 D ) A,1974—1 985 B, 1986-1990 C, 1952-1955 D, 1956-1973 24、1974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 C ) A,“中间地带”理论 B,“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C,“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 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25、为维护自己的国防独立,1966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的国家是( C ) A,法国B,德国C,英国D,比利时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一、辨析题 1.国际经济协调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没有国际经济协调,世界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 解答:正确。 国际经济协调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没有国际经济协调,世界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1)国际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国际经济协调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本质要求,它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同时本身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全球化把各国、各地区经济联成一个整体。然而,经济全球化进程却受到民族国家壁垒的限制。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关系最核心的行为主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疆界,都有自己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追求的经济目标也有所不同,需要在世界经济中运用国家权力来保护和扩展各自的利益,因此,彼此间的差异和矛盾不可避免。这就需要某种形式的协调来消除经济全球化客观趋势和民族国家壁垒之间的矛盾,它既可以由全球性、地区性或专业性国际经济组织等多边机构出面进行,也可以由各国政府直接派代表协商进行,如两国或数国之间不定期的贸易谈判、两国或数国之间定期的会晤协商制度等。通过这些渠道和方式,各国政府调整各自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关税政策和外贸政策,达到合作和协调的目的。 (2)国际经济协调的局限性 经济全球化虽然导致国际经济协调产生的必然性,但没有保证协调结果的平等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国际经济协调在世界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协调机制趋于完善,形式趋于多样化。而国际经济协调越发达、越有效,就越能促进各国相互依存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国际经济协调并不是万能的,如果涉及国家间根本利益的对立,任何国家都不会做出妥协或让步,还有可能引发冲突。现存的各个经济集团之间多少具有一些排他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全球范围内的协调带来困难。而且,国际经济协调仍然是在不同的主权国家之间进行的,其基础仍然是国家实力,主权国家仍然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来参与协调的,最终还是要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一些国际经济组织,长期由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支配地位,它们的活动和规则往往更多反映西方大国意志,中小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长期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从短期或局部看,还有可能受到损害,引起南北矛盾激化,更加突出国际经济协调的局限性。 2.在国际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独立、发展和国际地位前所未有的挑战。 解答:正确。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科技革命改变着国家主权行使的范围和空间。发展中国家落后的科技发展水平无力控制跨国信息流动的内容和方式,限制了其行使主权的范围和空间,难以捍卫其“信息边疆”。更为严重的是,在科技方面处于遥遥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政治宣传、思想渗透和文化侵略,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对那些它们不“满意”的发展中国家发动心理战,挑起这些国家的反政府情绪,影响该国政府的决策和促使政府倒台。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过去那种国家在内政、外交、军事上享有的至高无上的主权的观念,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制约着国家的经济自主权。对发展中国家来讲,特别是那些处在对发达国家单方面依附状态中的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受到牵制和制约的程度更甚。在区域集团

形势与政策之中东石油问题

论中东的石油问题: 1.石油危机 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使用石油,最早采集和利用石油的记载,是南朝(公元420 ~589年)范晔所著的《后汉书?郡国志》。此书在延寿县(指当时的酒泉郡延寿县,即今甘肃省玉门一带)下载有:“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石漆”,当时即指石油。但只是到了20世纪,石油的开采和利用才使得石油在世界能源中代替煤炭而跃居首位,同时开启了“石油时代”。尽管有人预计, 21世纪天然气将会代替它,但以目前的情势来看,已成为世界经济“血液”的石油,早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石油被称为“黑色的金子”,是百业之母。石油的用途,除了一般人熟知的加工成各种成品油(如汽油、柴油、航油、燃料油、润滑油等)外,它还是化工产品重要的基础原料,目前约有5000多种化工产品的原料来自于石油及天然气,特别是有机化工的8种基本原料有7种来自于石油,其中的乙烯是与钢铁、水泥并称的工业化三大基础材料之一;同时,石油还对农业生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化肥、农药、农机等都对石油有很高的依赖度。石油能为我们带来财富,但同样它的出现,让世界颠覆。 材料一: 1973年能源危机- 原因∶石油输出的主要力量为阿拉伯国家,他们因不满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而采取石油禁运。 英国石油抗议活动- 原因∶英国油税已高居不下,而原油价格却又上扬。 1979年能源危机- 原因∶伊朗革命爆发。 1990年石油价格暴涨- 原因∶波斯湾战争。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国际舆论开始关注起世界“能源危机”问题。许多人甚至预言:世界石油资源将要枯竭,能源危机将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作出重大努力去利用和开发各种能源资源,那么人类在不久的未来将会面临能源短缺的严重问题。 世界能源危机是人为造成的能源短缺。石油资源将会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枯竭。它的蕴藏量不是无限的,容易开采和利用的储量已经不多,剩余储量的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到一定限度就会失去继续开采的价值。在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导的条件下,如果能源消费结构不改变,就会发生能源危机。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石油的短缺或是垄断,都必将引起世界的轰动。可见石油已经一跃成为最主要的能源之一。石油资源在被开发以前,阿拉伯的酋长们的财产“用一头骆驼就可以拉走”但如今,是他们掌握着世界经济的命脉,一些原来弱小的国家,因这上天赐予的宝贵财富,从此在国际上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说:“有史以来,还没有一个由弱小国家组成的集团能过迫使占人类绝大多数的其他国家的人民如此戏剧性的改变生活方式,而遭到的抗议却如此之少。” 可是,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爆发,中东地区如此富足的资源不得不让西方列强眼红,他们在以任何借口,对这宝地发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其中以美国发动的美伊战争,表面上打着“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进行诽谤,实际上还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以冷战后国际政治基本势态为起点,阐述了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现状,得出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各国应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结论。 自从国家诞生以来,和平与发展一直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目标,但这种崇高目标一次次被无情的战争撕得粉碎,特别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时隔仅二十年的两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带来沉重的灾难,二战以后,冷战的阴云又将世界笼罩了近半个世纪,就这个意义上来讲,“雅尔塔体制”解体和“冷战”的结束无疑是人类和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冷战以后,世界各国,尤其是世界各个大国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各自的全球战略和对外政策,以对话替代对抗,把整个世界带入了一个和平稳定的新时期。首先是美、俄之间握手言和,使冷战的阴云荡然无存;其次是中、俄关系的改善,并进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使欧亚大陆上两个曾经敌对的大国步人了和平发展时期;再者是中美、中日、中英、中法、中德、中印等大国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以及印巴、阿以、日俄等国之间关系的改善,从根本上构筑了全球政治地理的基本框架。在这种和平的大环境下,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世界经济运行良好,为国际形势的相对稳定及和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并未出现单极格局或美日欧联合主宰世界的局面,现实是孕育于两极格局之中的多极化趋势。虽然冷战后,美国作为仅存的超级大国,利用其雄厚的综合国力追求对世界的主导地位,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愈来愈强的

单边主义色彩,造成某种“单极世界”的表象,但从发展上看,从实质上看,多极化才是世界格局的变化方向。 美国仍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它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奥巴马政府对外高举“巧实力”、“多伙伴”和“无核世界”大旗,重温美欧关系,重启美俄关系,重塑美伊(斯兰)关系,重返拉美和东南亚,对所谓“问题国家”实行“伸手外交”,试图掌握主动,重振“领导地位”,显示出务实和灵活姿态,外界对美正面期待有所提升。但也必须看到,过去一年的美国外交虽然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内容上虚多实少。盟友体系“虚化”的态势没有改变,与新兴大国的战略互信仍有待夯实,对朝鲜、伊朗等国的“伸手外交”并未获得“松拳”效果,以新型议题抢夺话语权的努力遭遇挫折,美要重建对己有利的新秩序仍知易行难。 欧洲仍是世界最为关注的战略重点。欧盟的成立与发展大大加强了欧洲的一体化,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重大因素。在苏联的威胁消失之后,美欧争夺欧洲主导权的斗争随之突出出来。作为欧盟首富的德国也加快了扮演大国角色的步伐,努力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树立其大国形象。但是从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开始,欧洲其它国家也慢慢陷入危机,包括比利时这些外界认为较稳健的国家,及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的西班牙,都预报未来三年预算赤字居高不下,希腊已非危机主角,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就连欧洲首富的德国都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因为欧元大幅下跌,加上欧洲股市暴挫,整个欧元区正面对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它立足亚太,着眼全球,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日美关系为基轴,通过与各国积极发展关系,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最基本的是两个:区域化和全球化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⑴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国家之间通过设立一套机构,在经济方面打破国界,实行不同程度的合作和调节,使各国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向着结成一体的方向发展。 ⑵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动力。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经济关系跨越自身疆界的显著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 ⑶ 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①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带来了资本的国际化。②对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市场的国际化。③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服务贸易,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了金融的国际化。④战后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并在全球经营,带来了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⑤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⑷ 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①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大发展的产物,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②世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有利也有弊。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速自己的工业化进程,使自己产业结构不断改善;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引进更多资金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繁荣。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还意味着挑战和风险。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要受到主要是按西方国家意志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的约束和制约,为此要付出一些代价;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将使发展中国家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迅速开放国内市场,使外国货物大批涌入会强烈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涌入,也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有被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组织控制的危险等。③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参加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之外是没有出路的。④但发展中国家在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时,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安全问题有充分的认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尤其要加强和扩大南南合作,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⑤解决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公正、不平等,只对少数国家有利,对多数国家不利的问题的基本出路,在于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⑸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并行不悖的。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答案

1.世界经济全球化长期以来为发达国家所主导,给发达国家带来了最大的利益,但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良好机遇。 正确(T)错误(F) 2.国际秩序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 正确(T)错误(F) 3.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超越和替代,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确(T)错误(F) 4.近年来,中国一直积极倡导建设和谐世界,其目标是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正确(T)错误(F) 5.在1971年10月25日举行的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上,中国申请加入了联合国。 正确(T)错误(F) 6.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正确(T)错误(F) 7.20世纪上半期的时代特征是战争与革命。 正确(T)错误(F) 8.一位美国学者说:“美国之所以繁荣是因为美国民主,而美国之所以民主是因为美国繁荣。”这个说法正确揭示了美国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正确(T)错误(F) 9.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对苏“一边倒”和联美反苏的政策。 正确(T)错误(F) 10.“一国两制”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实施的错误构想。 正确(T)错误(F) 1. 金砖四国是指中国、印度、巴西和( )。 A.法国

B.南非 C.俄罗斯 D.德国 2. 1980年,埃及和以色列签订和平条约,埃及从以色列手中收回了()。 A.苏伊士运河 B.沙姆沙伊赫 C.巴勒斯坦 D.西奈半岛 3. 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纲领性文献之一是( ) A.《行动纲领》 B.《七十七国联合宣言》 C.《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 D.《不结盟理论》 4. 1974年日本三木武夫内阁提出以日美关系为基础,对苏联和中国采取() A.等距离外交 B.全方位外交 C.多边均衡外交 D.多边自主外交 5.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内部,各国投票权力大小均实行( ) A.按各国自愿认购资金份额的原则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第一章 1. 两极格局发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答:二战后,世界政治局势出现了大变化。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的衰落,美苏的实力均势,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构成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为了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全面实施冷战政策,美苏从盟友转为敌人,从合作变为对抗的关系。随着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发展原因是: 1、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 (1)西欧各国普遍衰落,欧洲列强已无法主宰世界。德国被彻底打垮,国土被盟军分区占领,殖民地被剥夺殆尽,国外市场和投资全部丧失。英、法虽赢得战争却输尽财富,尤其是法国经济遭到更大的破坏。随着欧洲的衰落,欧洲列强已无法主宰世界。 (2)美国独占鳌头 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还垄断了原子弹,成为世界首强。 经济上,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关贸总协定的成立使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了,美国成为世界首富。 政治上,美国一度操纵联合国,把它作为美国在全球扩张的工具。 2、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 二战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社会主义阵营,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而且形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二次高潮。 (1)苏联在二战中虽然损失很大,但战争的胜利使苏联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影响大增,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发展经济的巨大成就,并打破子美国核垄断。苏联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2)在苏联的影响和援助下,东欧建立了8个人民民主国家。除南斯拉夫外,东欧各国都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其弊端为以后国民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3)中国、越南等亚洲国家也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 (4)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先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开展广泛合作,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了对付美国的扩张和威胁,苏联于1955年5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 为什么说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必然趋势? 多极化是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客观必然性 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政治高度发展和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必然产物.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必然结果.第三,国际关系的主体化和民主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第四,各国主体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多极化力量的大联合. ②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多极化趋势将削弱超级大国的霸权势力.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 多极化趋势中经济科技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升高. 3. 怎样认识当今国际舞台上单极与多极的矛盾和斗争?它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如何?

形势与政策论文我国周边形势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我国当前周边形势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地区形势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与此同时,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现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和“北稳、南和、东紧、西动”的不同态势。在外部因素中,台海问题,南海争端,中印边界争端,朝鲜半岛问题等,一直都是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其中,美国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今天的中国,正处于近两百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周边的国际形势。本次论文我就对中国的周边地区形势进行简要分析。 中国周边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文化类型多元化存在,民族宗教问题异常突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地区。在我国周边地区,世界上人口过亿的10个国家有7个是在这个地区。既有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日本和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有贫穷落后的老挝、蒙古、孟加拉国、阿富汗等,经济发展差距很大。民族和宗教问题上的冲突激烈,因民族和宗教问题引发的地区性恐怖事件时有发生。此外,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上,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民主共和制国家和君主立宪制国家,还有宗教神权国家,佛教文明、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等世界上几大文明体系都能在这个‘地区找到很多的支持者和信奉人群。 (一)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战后,推行霸权政策的美国在阿富汗建立亲美政权,以及在中亚个别国家建立军事基地,抑制俄罗斯的复兴,阻止伊斯兰原教有旨主义的扩展,遏制中国的崛起。 (二)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三)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危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四)美日军事同盟和日本对外军事扩张 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主要针对对象由苏联转变为朝鲜和中国。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 (五)南亚半岛和中国安全

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同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今天,要对世界政治发展趋势做出判断,离不开对中国实力及其在全球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做出评估;同时,要判断中国的发展方向,也必须研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研究世界政治的走向和格局的变化。我想分四个方面,对当前世界政治的特点、发展趋势和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个人的一些分析和思考。 当前世界政治的第一个特点,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它促进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繁荣、技术进步、信息沟通、人员流动,增加了政府透明度。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降低了战争的危险,提高了政治冲突的门槛。但是,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近年来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伴随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出现的是: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超高消耗、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财富的集中及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资本与人力资源加速流通所带来的更为复杂的社会矛盾。金融动荡、粮食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非法移民、跨境犯罪、恐怖活动、传染疾病、产品安全等等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政治的中心议题。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此次全球金融风暴,暴露了在缺乏有效、严格的国内监管机制和国际协调机制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严重弊端。这场危机虽然发生在金融和经济领域,但是必然会蔓延到政治和其他领域,带来收益分配方面的更大失衡,激化一些国家的社会矛盾。 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非传统安全问题同以领土主权为核心的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对各国的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增加了国际政治中的冲突因素。例如,人们开始担心,能源、粮食、水资源的紧缺,将使一度趋于缓解的领土争夺死灰复燃。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冷战后世界上的武装冲突集中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东、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其中绝大多数为国内冲突,而国内冲突又经常引发国际冲突和地区动荡。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一旦危及实体经济,引发经济衰退,原有的冲突和动乱将会加剧。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逐步融入全球经济的30年。中国既同其他国家分享了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成果,也同许多国家一样,正在遭遇全球化的负面效应,面临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严重挑战。仅在2008年,就出现了南方寒冬雨雪、汶川地震等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一些涉及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的事故。国际石油价格的大起大落、西方金融风暴等国际因素,也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归纳起来,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至少面临四大挑战:一是物质资源特别是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二是生态环境恶化;三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拉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2.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3.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4.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二、思考题: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在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进步的重大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尤为突出,将人类社会带入经济信息化时代。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化为基础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商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几个阶段。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公,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4、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商品、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的不断削减,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融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国应该要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浪潮,应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果来为发展中国的经济。但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一系列其他的后果。它在带来民族国家权力的全球化的同时,又消蚀着民族国家的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面貌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同时,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和部门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享受着丰裕生活的同时,也正牺牲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而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出现强资本弱劳工的态势,在劳工抗衡资本的能力削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移民和发展中国家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的冲击,使一些国家的极右势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等等。对于这些,我们需要谨慎面对,趋利避害,修订“游戏规则”,克服其负面影响;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来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政治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1)战后初期的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3大国首脑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时称“雅尔塔体制”,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对美国的攻势,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3)两极格局的演变: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4)两极格局的终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总统职务。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终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分为两极世界。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所形成的世界格局。其特点主要是:(1)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3、当今世界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4)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5)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4、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新干涉主义盛行、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对外战略更具进攻性) (2)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4)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5、怎样理解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多极化是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客观必然性 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政治高度发展和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必然产物. 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第三,国际关系的主体化和民主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四,各国主体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多极化力量的大联合. 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形势与政策中东乱局及其影响

形势与政策中东乱局及其影响 摘要:中东乱局由来以久,这当中既牵涉到土地和经济利益问题又有历史、文化和宗教诸方面的因素。这场动荡将对中东国家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对地区格局特别是区域外国家的影响则是轻微、滞后的。 关键词:中东乱局;世界格局;影响 2011年以来的中东乱局可能成为中东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政治动荡,这是由其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这场动荡将对中东国家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对地区格局特别是区域外国家的影响则是滞后和轻微的,这也是由其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这次中东乱局的本质特征是一次内生性的、民生、民主政治革命,当然外部势力利用和介入了这一事件,但这并不能改变事件本身的性质。 1、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中东乱局对原油价格的主要影响有两个:原油价格的波动性增强,中轴抬升。中东地区陷入乱局的风险较大的国家,供应能力占全球供应能力比例约10%,欧佩克国家的闲臵产能在全球经济体正在走向周期性扩张的背景下,显得较为紧张,并且中期内的增长将较慢。在地缘政治层面,目前的乱局将给巴以局势增添很多的变数,发生动乱的阿拉伯国家在新政权建立过程中,极端势力、民粹主义可能抬头,使得它们对以色列的敌意增强。同时伊朗等国也会试图在该地区输出其影响。这些因素将带来两个后果:第一、在中期内该地区可能会持续发生一些超预期的事件,给原油市场带来冲击;第二、社会的不稳定和前景的不明朗,使得既有产能被关闭,同时给国际资本在该地区的投资、勘探等扩大原油生产的活动带来?冻结效应。因此我们认为原油价格在中期内波动性增强、波动中轴抬升可能是中东乱局给原油市场带来的很难避免的风险。 2、中东乱局促使中东各国经济发展两极化。 海湾阿拉伯能源输出国可以借助石油出口维持经济,但受“阿拉伯之春”和国际制裁影响的国家恢复经济举步维艰,民生矛盾尖锐。阿拉伯地区人口呈现出年轻化趋势,由于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失业率攀升,年轻一代看不到生存发展的希望。由沙特阿拉伯等国组成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坚持原油出口量不变,引发国际油价低位徘徊。这一方面,对于能源消耗国的人民来说,是一个福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的生活成本,有助于刺激下游原油加工产业的兴起;但另一方面,引发了俄罗斯等以石油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国家的经济危机,石油公司大幅裁员。以俄罗斯为例,石油的价格下跌引发了卢布的大幅贬值,导致居民生活水平下降。西伯利亚部分与中国接壤的地区居民甚至到对面的中国口岸采购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生活用品。 3中东乱局对国际社会的政治影响 “阿拉伯之春”不同程度上推动了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共和国政治体制的改革,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也门等国领导人相继下台。然而“阿拉伯之春”不仅没能给该地区带来“春天”,反而将该地区陷入了“严冬”。中东地区动乱的社会局势,使得该地区政治民主化进程缓慢,内战不断扩大。在中东剧变后经历了政权更迭的国家,出现了伊斯兰党派与自由主义党派、政党与军队、不同宗教或教派之间的激烈博弈。突尼斯、埃及和摩洛哥进行了国会选举,从选举结果看,伊斯兰政党均成为最大党派。叙利亚危机引发的难民潮成为近期困扰欧洲各国的一个难题。由于激烈的内战而流离失所的难民给欧洲各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同时,在中东地区,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使得其对中东的掌控力下降,中俄等国的地区影响力增大。中东地区充斥着大国博弈与合作,但短时间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新秩序。 从世界整体来看,中东动乱使得国际环境长期处在不稳定之中。在经济上,一方面,中东地

论国际结算发展趋势与对策

论国际结算最新发展趋势与对策 摘要:在当代国际贸易中,国际结算方式正在悄然发生一些改变,如传统上占重要比重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正在逐步衰退,让步于托收或汇款结算方式;国际结算中的混合结算方式日趋增多;国际结算的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结算的汇率风险不断加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日趋普遍等。文章研究了这些最新变化趋势的原因、风险及对策,为广大对外贸易企业安全开展国际贸易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结算方式;发展趋势;对策 一、导论 国际结算是指国际间因经济、贸易、文化、政府交流等所引发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国的清偿或货币收付活动。其中,具有贸易背景的国际结算被称为贸易国际结算,而不具备贸易背景的被称为非贸易国际结算。非贸易国际结算以汇款为主,操作比较简单,风险小。而通常情况下,贸易国际结算较为复杂,风险大,也因此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 众所周知,国际结算通常分为三大支付或结算方式,即汇款、托收和信用证。其中,汇款又可以细分为预先付款、延期付款和赊账销售等;托收又可以细分为即期(付款交单)托收、远期(付款交单)托收和承兑(交单)托收;信用证也可以细分为备用信用证、保兑信用证、对开信用证、循环信用证、背对背信用证、红条款信用证等等(黎孝先,2000)。不同的支付方式意味着不同的银

行费用、风险程度和办理程序。因此,进出口双方如何选择合适的国际结算方式,对保护其特定国际贸易方式的安全与效益至关重要。 一般地说,国际结算方式的选择是基于各方当事人对该方式的风险程度考量。我们从表1可以清晰看出,出口方最倾向选择的国际结算方式是预先付款(Cash in advance),进口方最希望选择的国际结算方式是赊账销售(Open Account),而这些方式的最大问题是各方的风险程度极度不均衡,即一方的风险极小而另一方的风险极大。相比之下,信用证(L/C)和托收(Collection )则处于对进出口双方来说风险程度相对适中或均衡的位置。通常情况下,信用证对出口方以及托收对进口方的风险相对较小。 表1 :国际结算方式风险程度对比表 在国外,从历史传统的角度看,信用证曾是全球国际贸易中出口方的首选结算,方式,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占比高达85%郭建军,2005),因为这种结算方式总金融经济研究、企业管理研究等。体上对买卖双方所提供的保护比较均衡,不像其它方式那样,对一方非常有利但可能对另一方非常不利。相比之下,信用证结算方式,一方面,使出口方可以通过银行信用凭证,在发货、提交相符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应对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应对 为何构建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呼声日益高涨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审时度势) 赵晋平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了深度调整期,经济格局演变、全球化动力转换和规则重构是其中的三 大突出表现。总体来看,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背景下,原有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并没有明显改善,国别分化 反而进一步加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尤为突出,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 深刻。 “南北失衡”的突出表现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2013年世界经济总量达到75.5万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为46.1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为29.4万亿美元。照此计算,二者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分别为61.1%和38.9%。从过去20多年 的演变来看,由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和发 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之比已由1990年的3.9倍下降到目前的1.6倍。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 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超过发达国家。 但是,经济总量差距缩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2013年,发达国家人均GDP 达到40186美元,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8.2倍,远高于总量差距。近年来,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 增长的重要引擎,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印尼和马来西亚(以下简称“新兴7国”)1990—2013年人均GDP由627美元提高到4555美元。尽管如此,新兴7国人均GDP目前尚不及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以下简称“发达7国”)平均水平的1/10。从国别来看,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更为显著。2010年美国的人均GDP相当于印度的34.1倍,2013年进一步上升到35.4倍。总体看, “南北失衡”是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和发展环境仍然是 一项长期任务,发达国家应为此作出更多努力。 日渐分化的贸易投资增长前景 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30年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世界贸易组织(WTO)主导下的全球贸易自 由化为通过对外开放寻求经济起飞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制度保障,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以新兴7国为例,1990年平均出口依存度仅为9.8%,2000年提高到21.7%,2010年进一步上升到22.6%; 同期,外资净流入占全球的比重也由4.1%提高到5.9%和27.8%。 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了新变化,世界贸易组织主导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严重受阻,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以及日欧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JEPA)等发达国家主导的跨区域大型经济一体化谈判加快推进。由于其实行高度自由化标准,绝大多数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