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7.短文两篇

7.短文两篇

7.短文两篇
7.短文两篇

娄底七小电子教案备课模板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短文两篇》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 课前5分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贪婪.____ 堕.落____ 点缀._____ 自豪._____ 冉冉 ..____ 苦熬._____ 玲珑剔.透_____ 雏.形______ 丰硕._____ 稀疏.______ 答案:lán duò zhuì haó rǎnrǎn á tī chú shuò 2、下面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贪婪:贪得无厌,不知足。点缀:可以衬托或装饰。 B、堕落:①沉沦、流落。②指思想行为趋于下流。文中是第一种含义。 C、冉冉:形容事情慢慢变化。累累:连续不断。 D、低回:迂回曲折。引申为情感或思绪。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解析: A、B、D三项都正确;C项词语解释不全面。冉冉:形容事情慢慢变化或移动。累累:连续不断;连接成串。 答案:C 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 (2)我们(行道树)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 解析:做此类题要抓住句中有典型特征的词语,以便来辨析修辞方法。(1)题中六次出现“第一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2)题中“玩凉凉的云”是拟人。 答案:(1)排比(2)拟人 4、文学(文体)常识填空。 (1)《行道树》作者是台湾女作家__________ (2)《第一次真好》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3)从文学体裁看,这两篇文章都属于________ 答案:(1)张晓风(2)《无言歌》周素珊(3)散文 课中10分钟 1、下列每个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用找出来,并改正。 (1)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的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映象? (2)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呱独里。但我们苦翱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解析:做此类题要熟悉课文内容,正确掌握字的书写,不要和同音字或形似字相混淆。如(1)中“的”应写成“得”;“映”应写成“印”。(2)“呱”应写成“孤”,“翱”应写成“熬”。 答案:(1)得印(2)孤熬 2、请根据句意填写下半句。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根据句意填写句子的能力。联系上下文,寻找合适的词语填空。 答案:示例:就没有生活。 3、《第一次真好》第一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为什么不说“风景画”或“风光画”?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行道树一一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学习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堕落()点缀()苦熬()贪婪()牙龈()雏形()丰硕()累 累()沉甸甸()玲珑剔透() 2.解释下列词语 贪婪: 堕落: 冉冉: 雏形:

丰硕: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玲珑剔透: 回味无穷: 二、理解探究 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写法? 2?“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 的含义。 3?《第一次真好》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三、合作释疑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2?《行道树》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3、《第一次真好》中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 “风光画”? 4.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四、课内精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①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岛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____ 。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 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欢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③第一次生孩子时,护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张红彤彤小脸的老大抱来放在我的身边。我第一次看到从自己身体中分出来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鲜嫩的,才出生不到一个钟头的婴儿,心情非常复杂,又兴奋又新奇又紧张,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惟恐这脆弱的小生命随时消失。 (I)下面是选文②段空白处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乱,请调整句序。 A.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 B.仅仅具有鸟的雏形 C.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的肉球 D.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正确的句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开头既说柚子树“不见得很美”。又说“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其中包含作者什么祥的感受? (3)选文①段中画线的两个问句,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 ;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

七年级下学期 《短文两篇》 示例

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示例 短文两篇.教案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积累掌握下列词语,并给加粗的字注音。 纤维折服奢侈蔚然哲人丰盈惊心动魄躁动不安稍纵即逝 2.能体会《敬畏生命》中充满感情的叙述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层感悟。 3.了解《热爱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体会他对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的阐释。 4.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学习。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多读、多思考,训练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 2找出一些关键句子,让同学们理解讨论,各抒己见。 3熟读两篇短文并按要求背诵《热爱生命》的第二段。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这两篇散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认真把握好每一天。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树木繁殖生命的伟大,接受自然美的熏陶;领悟作者珍惜生命的情操美以及表现出的慧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朗读感悟的方法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再通过比较法将文章作求同辨异练习,加深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难点 2.准确理解把握两位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3.“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句引用引自哪里? 解决办法 让学生多联系自己生活中所能感知的生命现象来理解把握课文。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本前彩页插图《生命》。 2.投影片:①两位作者的介绍;②两篇课文比较同异的表格;③随堂练习。 3.小黑板:生字词。 4.两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观察思考生活中所感知的生命现象,以植物中的小草(或别的植物)和动物中的蚕(或别的动物)为例,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2.对两篇课文的要点进行比较。 3.组织讨论:对于生命,我们是由“敬畏”到“热爱”,还是从“热爱”到“敬畏”?第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谈生命问题的课文。生命,我们从出生开始便不断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生命,人的生命,动物的或植物的生命,同学们都说一说你感知到的有哪些?(提示:请着

【七】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 《陋室铭》 一、 1.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吗? 2.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二、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 3.惟吾德馨() 4.草色入帘青() 5.鸿儒() 6.白丁() 7.无丝竹之乱耳()() 8.调素琴() 9.无案牍之劳形()() 10.阅金经() 1.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2.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3.默写“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 一.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给画线句加上标点。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的写法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7.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 1. 本文写了几种花?主要写哪种? 2.反复诵读描写与赞美莲花的语句,说说作者可能意在赞美怎样的品质? 二.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2.出淤泥而不染() 3.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 5.濯清涟而不妖()() 6.不可亵玩焉() 7.陶后鲜有闻() 8.同予者何人?() 9.宜乎众矣() 三.填入句中省略的词。先用文言词,再在句后横线上解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指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成动词的词。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说出下列语句的通常语序。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快速工整地默写直接描写与赞美莲花的文字。 2.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讽刺当时怎样的世态?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6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思考探究 一、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二、《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 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参考答案:《陋室铭》的主旨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的,作者以此结束全文,既巧妙地照应了开头“惟吾德馨”,又显得立意高远。 “惟吾德馨”是古人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古人对道德情操的最高追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忽略美好的品行,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三、《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 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参考答案:【示例】君子品质: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出淤泥而不染”寓意从污浊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周敦颐的这句话寓示了人生的一种境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身处污浊的环境,依然能保持已身。 积累拓展 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点拨:先熟读,再背诵。朗读课文时,要注意节奏。默写时,字体要工整,并注意易错字。

五、“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 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友人惭,下车引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参考答案: 1.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助词,的。 3.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代词,指陈元方。 5.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和意思 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嗟来之食机杼稽废时日懿德2.了解文学常识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古人探求自然,大胆质疑和务实的精神。 2.启发学生注重品德的修养,要洁身自爱。 (四)美育渗透点 1.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2.《乐羊子妻》中所体现的乐羊子妻的廉洁正其与才识过人的质朴美、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1.这两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学中,可以先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结合练习一、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讨论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学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课堂交流;教师也可将教参提供的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 3.掌握“东游、故、去、车盖、盘孟、嗟来之食、跪、感其言”等词语的意思。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是朗读短文,并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可以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可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著探索精神。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七年级下册7《短文两篇》

7 短文两篇 苏芷莹七年级上册6号 (一)行道树 1.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duòluò()。 2.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yān cōng()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di?n zhuì()。 3.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r?nr?n()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4.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tānlán()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 5.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fán xián jígu?n(),都是hóng dēng lǜ ji?()。 (二)第一次真好 6.路过人家的墙下,偶尔一抬头,看见一颗jié shíléi léi()的柚子树。 7.一颗颗shuò dà()的黄绿色yòu z?(),chén diàn diàn()垂吊在枝头。 8.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shí z? mèi()。 9.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líng lóng tītòu(),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边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 10.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仅仅具有鸟的chú xíng(),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11.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shà shí jiān(),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12.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súzǐ()。 13.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dīhuípǐn wèi ()? 14.课时,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jùt?ér wēi()以后,我喜爱它们有甚于那些老鸟。 共14句 答案:1堕落2烟囱点缀3冉冉4贪婪5繁弦急管红灯绿酒 6 累累7硕大柚子沉甸甸8十姊妹9玲珑剔透10雏形11霎时间12俗子13低回品位 14具体而微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7《短文两篇》

16 短文两篇 青海一中李清 杭信一中何逸冬 漂市一中钱少锋 李度一中陈海思 大地二中张清泉 青海一中李清 李度一中陈海思 杭信一中何逸冬 杭信一中何逸冬 长郡中学史李东 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课时《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又简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流芳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陋室,即简陋的房子。“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 4.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 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盾。题目中的“”是书房的形陋。结尾的“何陋之有指只要室中人品德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室,惟吾德馨”。这虽是陋室,但作主人的“我”品德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短文两篇 》 素材

16 短文两篇 一、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白居易称之为“诗豪”。著有《刘宾客集》《竹枝词》《柳枝词》等。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二、重点字词 1.重点字 案牍.(du)西蜀.(shu) 鸿儒.(ru)陋.室铭.(lou ming) 调.素琴(tiao)惟.吾德馨.(wei xin) 甚蕃.(fán)淤.泥(yū) 亵.玩(xiè)濯.清涟(zhuó) 隐逸.(yì)鲜.有闻(xiān) 不蔓.不枝(màn) 2.词语解释 (1)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做动词,出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做动词,灵异) ○3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混乱) ○4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5不蔓.不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6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显得清幽) (2)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 ○2惟吾德馨(古义:美好,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5)特殊句式 (1)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省略介词“于”) (2)倒装句 ○1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即“有何陋”)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宾语前置句,“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分别是“爱菊”“爱莲”“爱牡丹”的倒装,“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3)判断句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判断)三、结构层次

自主学习练习题:人教版七上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短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怀。 3.掌握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训练积累(15分钟小练) 【基础存盘】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惟吾dé xīn()。 (2)谈笑有hóng rú()。 (3)濯qīng lián()而不妖。 (4)可远观而不可xiè wán()焉。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避免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悲剧,老师一再要求同学们注意出行安全。(删去“不”) B.小米MIX手机,不但设计酷炫,而且配置强悍。(将“设计酷炫”与“配置强悍”互换位置) C.通过创新创业精神文化引领,使学生茁壮成长,收获累累硕果。(删去“通过”或“使”) D.学校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利用媒体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事例,不断塑造教师的良好事迹。(“宣传”与“塑造”对换) 3.仿照画线句,再写一个歌颂青春的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青春是流动的小溪,弹奏出动人的乐章;青春是盛开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芳香;__________,__________。青春无限好,让我们珍惜青春吧! 4.请依据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给下面的句子分类。 A.无丝竹之.乱耳 B.何陋之.有 C.水陆草木之.花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E.花之.隐逸者也 F.菊之.爱 (1)结构助词,的:______ (2)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______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______ 5.按要求默写。 (1)《陋室铭》中集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经济发展的狂潮中,很多人经不起诱惑,走上犯罪道路,但更多的人抵制住诱惑,保持了自己的本色,这与《爱莲说》中对莲“__________”的描述相一致。 【阅读经纬】 (一)阅读《陋室铭》,回答下面的问题。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仙则名.________ (2)惟吾德馨.________ (3)往来无白丁 ..________ (4)可以调.素琴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人教版七年语文第七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原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64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翌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散文: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等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他是一钟篇幅紧凑短小,书写自由灵活,语言生动活泼,自然美、诗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 散文的种类:记叙性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 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 表达方式:叙议结合、叙中抒情、直抒胸臆、情景交融 《蝉》和《贝壳》都是托物寓意的哲理散文 托物寓意,是指在对事物进行足够的描述之后,顺势表达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或观点。这两篇短文都是由弱小的“物”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悟,阐释作者对生命、对人生的深刻认识。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自由朗读课文《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下来,反复朗读。 1、 给下列汉字注音并解释

收敛()________ _ 宽恕()_________ 卑微()___________ 一丝不苟()__________ 聒聒()___________ 2、 多音、形近字注音、组词 颤﹛ 栗()______粟()_______ 二、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写蝉?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 2、我对蝉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所不同?转折出现在哪里? 3、纵观全文,作者多处用了对比的手法,有哪几处,大家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 4、作者从蝉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生物身上看到了应该真爱生命、热爱生活的 大道理。这采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啊? 5、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同学们尝试找出来 三、质疑探究、深入理解 《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四、思考人生,主题升华

七上语文:短文两篇

16 短文两篇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 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情感态 度与 价值观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 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 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爱莲说》一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 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一(文本导入):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导入二(问题导入):(也可以故事导入或情境导入。)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濂溪书院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交流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通判。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房屋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斗室中。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3.知识链接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4.解释词语 ①名(出名,有名) ②灵(灵气,神气) ③斯(这) ④惟(只) ⑤德(品德) ⑥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⑦鸿(大) ⑧儒(有学问的人) ⑨白丁(原意平民,这里指没有功名的人) ⑩调(调弄)

2020部编版七下16 短文两篇 习题

16短文两篇 01积累运用 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德馨.(xīn)苔.痕(tái)案牍.(dú) 蕃.(fán)淤.泥(yū) 西蜀.(shǔ) 濯.(zhuó) 清涟.(lián) 蔓.(màn) 亵.玩(xiè) 噫.(y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4)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5)可以调.素琴(调弄) (6)无丝竹 ..之乱.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扰乱) (7)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躯体) (8)可爱者甚蕃.(多) (9)晋陶渊明独.爱菊(只) (10)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 (11)濯.清涟而不妖.(洗)(过分艳丽) (12)香远益.清(更加) (13)亭亭 ..净植.(耸立的样子)(竖立) (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靠近玩弄) (15)陶后鲜.有闻(少) (16)宜.乎众矣(应当) 3.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上面) (2)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它简陋了)。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谈谈笑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5.填空。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描写“陋室”环境雅致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一)作品概述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文言文。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三)三行对译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有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 短文两篇教案与教学反思

16 短文两篇青海一中李清 课题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 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 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 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 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 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 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写作 背景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唐顺宗时,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失败后被降职为朗

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和州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 的官邸。但是,和州策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百般刁 难,半年之间,让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一家老小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是周敦颐于熙宁元年(1068)擢为南康(现在江西星子县)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 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 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 颔首,阵阵馨香扑鼻。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 污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读准 字音 今异义谈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 惟吾德馨.(古义: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亭亭净植.(古义:立今义:栽种) 一词多义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案设计 **中学*** 一、教材分析: 有谁曾与太阳赛跑?为什么日月星辰都向西北运动,滔滔江水尽朝东南流去?《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两篇神话故事记载着远古人民丰富的想象,其中所体现的先民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思索。《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文字简洁却给人以奇特的想象,浪漫的夸张。《共工怒触不周山》讲述的是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的巨变。语言朴素,想象瑰丽奇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短文的整体意思。 2、深刻领悟故事蕴涵的意义,并学会多角度地解读课文。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两篇短文生动活泼,想象丰富,意蕴深刻,都宜于诵读体味。 2、探究讨论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的寓意,以活跃思想,开阔思路。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女娲补天”,让学生竞猜,并拓展举例,你们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只需说出故事名字) 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等。

这些故事都有着雄奇的想象和夸张,但又和现实有一定的联系,它是在人们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过的现实。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两篇上古神话《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2、资料讲坛,我做主 (在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一下与课文相关的文学资料,现在请大家把资料拿出来,谁第一个来分享一下?) 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可能包括: (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2)《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4)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5)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6)夸父: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译文】在北方的大荒之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载天。山上有个人,耳朵穿着两条黄蛇,手中握着两条黄蛇,名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夸父不自量力,想追逐太阳的影子,在禺谷就赶上了。将要到黄河喝水而黄河水却不够喝,将要跑到大泽,还没到,就渴死在这儿。应龙已经杀死蚩尤,又杀死了夸父,便到南方去居住,因此南方便多雨水了。《山海经·大荒北经》 (7)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

七下语文短文两篇 课内外比较阅读整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短文,完成16~19题。(共12分) 【甲】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 楼”,谓吾意之所可也。(选自《可楼记》) 【注释】:①高:高出。②辟:开。③九陆:平原。④九龙峙:九龙山耸立。⑤高子:自称。⑥可:适合人意。⑦穆:和顺。⑧被:通“披”,引申为享受。⑨暄:温暖。⑩宾月:皓月。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4分) ?返憩于此()?耸构巍峨() ?楼可方丈()?名之曰“可楼”()17.用现代汉语写出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 ? ? 18.仔细阅读文章,分别写出两文的中心句(原句)。(2分) 【甲】: 【乙】: 19.同是写楼,【甲】【乙】两文在内容表达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2分)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小题。(12分) 【甲】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乙】筠芝亭,浑朴①一亭耳。然而亭之事尽②,筠芝亭一山之事亦尽。吾家后此亭而亭者,不及筠芝亭;后此亭而楼者、阁者、斋者,亦不及。总之,多一楼,亭中多一楼之碍;多一墙,亭中多一墙之碍③。太仆公造此亭成④,亭之外更不增一椽⑤一瓦,亭之内亦不设一槛一扉,此其意有在也。亭前后,太仆公手植树皆⑥合抱⑦。(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浑朴:浑厚朴实②尽:全③碍:妨碍④成:完成⑤椽( chuán)椽子 ⑥皆:都⑦合抱:两臂围拢(多指树木、柱子等的粗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