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

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一、关于模型的形式或种类,不同论著中的说法有所相同。人教版新教材中模型有三种,其含义如下: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如人工制作或绘制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等;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如对真核细胞结构共同特征的文字描述、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的解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数学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J”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曲线、酶的活性随pH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曲线、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9:3:3:1的比例关系等。应该指出,物理模型既包括静态的结构模型,如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又包括动态的过程模型,如教材中学生动手构建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血糖调节的模型等。

二、模型建构的意义及教学应用

模型的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以简

化和直观的形式来显示复杂事物或过程的手段。在生物学教学中,如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自己动手,建构相关模型来学习生物学知识,将会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在模型建构教学活动中,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建构模型为主线,让学生去探索、交流和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学生一旦掌握了模型建构的方法,也就掌握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这正符合新课改理念。

下面就以教材中介绍的三种模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为例,展示模型建构的实际意义。

1.建构概念模型,梳理知识间内在关系

建构概念模型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基础知识,辨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知识结构化,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语言表述能力。

人教版《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节,教材借助一个理论模型来介绍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见下图)。

该模型展示了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等自然选择学说核心内容的相互关系,但出于让学生详细了解该学说的目的,该模型的内容相对较多,各观点之间的关系不明朗,不易于学生理解掌握。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重新建构该学说的理论模型,学生经讨论后建构了一个新的模型(见上图),新模型内容简单,各观点间的相关关系明了,易于掌握。

平时培养学生树立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为高考复习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2. 建构物理模型,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如人教版《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的《DNA分子的结构》一节,重在引导学生模仿科学家建立DNA结构的模型。在教学中首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复习DNA分子的组成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及其结构组成,然后分发碱基、磷酸和脱氧核糖模型,由学生分组建构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模型,随后建构多脱氧核苷酸长链模型,在此过程中教师提示脱氧核苷酸之间靠3ˊ-5ˊ磷酸二酯键连接,并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P47-P48的阅读材料,知道当时沃森和克里克据DNA衍射图谱推算出DNA分子应呈双螺旋结构,让学生继续建构模型。最后再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得到“DNA中碱基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信息,让学生修改完成模型。在建构该模型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感悟DNA分子结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思维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

3. 建构数学模型,揭示问题本质

数学模型建构的一般步骤为: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在教学中可以以人教版《稳态与环境》模块《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为例,引导学生建构出Nn=2n 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画出曲线图,在此基础上建构理想状态下“J”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以此锻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能力。

数学模型有多种形式,如数学等式或不等式(用字母、数字和其他数学符号构成)、曲线图(如右图所示)、数学集合图示、数学比例式(孟德尔杂交试验中的3:1,9:3:3:1,1:1:1:1)等,在教学过程中,可据需要灵活运用。

通过建构数学模型可以对生命现象进行量化,以数量关系描述生命现象,再运用逻辑推理、求解和运算等达到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的目的。在建构过程中使

学生能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和规律,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与综合的能力,便于学生迅速地理解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模型的建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中都可以灵活使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几种课型模式

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几种课型模式 目前,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工作在全省已全面铺开,为了进一步落实《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提高教与学的高效性,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是我们务必要完成的重要工作,基于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积极地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和改革,向课堂要效率,向课堂要质量,向课堂要提升,要全身心的投入到构建积极高效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上来,加强教与学过程的研究和落实,加强课前预习、课堂导学、课后巩固三个环节的有效指导、把握和衔接,加强课堂中“精讲、精练、精点拨”的落实,注重过程设计的科学性,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巩固落实的有效性。下面就课堂教学中三种课型做以说明: 新授课 一、教学流程 情景导入、明确目标——学案导学、合作交流——展示思维、点拨提升——当堂巩固、课堂总结——达标检测、作业布置 二、操作要义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教师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个恰当的情景,导入新课,把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引入新知识的获取当中,借助有效的情景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利用情景导入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积极主动的接受课题的探究。

在情景创设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1)课题导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新课学习的主要意图,激起求知欲,不要长时间没有进入主题,使学生在等待中丧失兴趣。(2)要由已学知识的局限性,体现新课题学习的必要性,激起学生迫切学习的积极性。(3)情景和问题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水平实际。(4)创设的情景要有探究空间、少而精,呈现的问题让学生感到可望也可及。 2、明确课时教学目标,在导入新课后,可以先说明本课时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他们在这一节课上应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来说,也可以把这一环节放到最后进行课堂总结时进行。 (二)学案导学、合作交流 1、通过集体备课,结合个人特点,编制适合教材内容、适合学生实际的导学案,学案中应把本课时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非常清晰、条理地展现给学生。重要的概念、原理和基础知识中的关键字词可留空,让学生当堂分析、填写,以增强印象。每一个知识的后面应设计1—2个思考题,针对该知识点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疑点、难点和特别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辨析、思考或适度的拓展。 2、学生自主完成各条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过程,提倡自主思考,最大限度的自主解决问题。 3、小组讨论导学案中和教材中相关的思考题,主要讨论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让这些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互助学习,得到最大限度的解决。 (三)展示思维、点拨提升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中的模型、模型方法及模型建构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中的模型、模型方法及模型建构 谭永平(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模型和模型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理解模型和领悟模型方法已经成为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理解模型和领悟模型方法的 重要方式就是进行模型建构活动。要较全面地理解模型方法的作用,既需要以进行一定数量的模型建构活 动为基础,更需要在模型建构活动中实现行为与思维的统一。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模型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中,明确将获得生物学模型的基本知识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在内容标准或活动建议部分做了具体的规定。这是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如此重视“模型”。然而,由于以往对“模型”所提不多,相关理论探讨和实践案例不太丰富,有些教师在教学时感到迷茫。尽管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验区越来越多,实施课程标准的教学探索也已有若干年,但类似问题却依然存在。本文探讨总结了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中的模型和模型方法,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模型建构的问题。 1. 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的模型和模型建构 模型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某种本质特征(如结构特性、功能、关系、过程等)的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的类似物。作为一种现代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 模型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抽象化, 二是具体化。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原型出发, 根据某一特定目的, 抓住原型的本质特征, 对原型进行抽象、简化和纯化, 建构一个能反映原型本质联系的模型, 并进而通过对模型的研究获取原型的信息, 为形成 理论建立基础。另一方面, 高度抽象化的科学概念、假说和理论要正确体现其认识功能, 又必须具体化为某个特定的模型, 才能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所以, 模型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 是科学认识过程中抽象化与具体化的辩证统一[1]。建立模型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与行为相统一的过程。通过对科学模型的研究来推知客体的某种性能和规律,借助模型来获取、拓展和深化对于客体的认识的方法, 就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型方法[2]。 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经常使用模型方法,通过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 构建模型,然后依据模型进行推导、计算,作出预测。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模型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最终应该构造一种解释或一个模型。我国课程标准也很重视模型的教育意义:在课程目标部分对模型有了明确的要求,在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部分也列出了“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制作DNA 分子双螺旋模型”等内容。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在用语言表述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同时,也经常用模型来进行解释,模型已经成为高中生物学知识内容的一部分。例如,杂交过程图解事实上就是一个模型,它按遗传学规律把杂交过程简化,用以反映和解释杂交试验的过程和结果,并能通过演绎推理来预测某些杂交试验的结果[3]。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遗传与进化》中,用了图解式解释模型来阐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在某种意义上,理解模型和进行模型建构活动是学生理解生物学的一把钥匙。 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的模型建构活动,则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的,让学生结合具体生物学内容的学习而进行的建立模型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中学生物学课程中的模型建构与科学研究中的建立模型既有联系又不完全等同:前者以后者为基础,它们的思维过程在本质上应是一致的;但两者的目的不同,建构背景不同,建构过程也不完全相同。高中学生建构模型时,多数是在背景知识清晰的情况下进行的。例如,沃森和克里克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当时并不清楚的DNA分子结构。他们的工作是建立当时其他科

浅析高中生物概念模型构建教学

浅析高中生物概念模型构建教学 【摘要】在新课教学中进行概念模型的构建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学生在建模过程中能将零散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并找出纷繁的概念之间的联系,将知识直观化、深刻化、系统化。教师从“教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从被动地倾听成为独立的学习者,从中获得成功和喜悦。 【关键词】高中;生物;概念;模型;构建 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学生总感觉知识点繁杂、零散,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效率较低,为此常苦恼不已。模型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理解、掌握各重难点的知识,还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枯燥情绪转变为积极热情。物理模型的构建,如自制动植物细胞模型,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数学模型的构建,如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变化曲线,使复杂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简单直观。概念模型的构建常用于生物复习当中,能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点,理清之间的联系,使生物的学习更直观化、深刻化、系统化。 概念模型指的是为了某一应用目的,运用语言、符号和图形等形式,对真实世界系统信息进行的抽象和简化,包括图解式解释模型和概念图。图解式解释模型指的是通过图解将抽象的生命活动规律、原理等图示化、直观化、模式化,如呼吸作用过程的图解。概念图指的是将有关概念或相似易混淆的概念用箭头等方式组织在一起使知识成线、成面,如可遗传变异的概念图。对高中新课程人教版三本必修教材进

行初步统计,章节后的单元检测题涉及的概念图有14个。而概念教学一直是高中生物教学的核心之一,已广泛用于生物教学的复习课中。在新课教学中进行应用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收新知识时须进行有序的反复,将瞬时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概念模型可以作为一种模板,去帮助组织知识并使之结构化,哪怕是很小的彼此相关的概念也能组成结构。 在新课教学中对学生概念模型构建训练可参考以下步骤进行。 一、授课后完成概念模型构建 1、填空补充完成概念模型 刚升入高中,学生对概念模型接触较少,所以引导学生完成概念模型的构建,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最初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完成概念图,如必修一第一章的自我检测的画概念图试题。完成该试题后对概念模型构建过程进行教授。先找出核心概念,放在顶端或中央,如“细胞”,将一般概念、次一般概念、具体概念等放在下端或四周并按概念的等级一层层辐射开来,用线条或箭头把两个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表明两者的关系。完成概念图后还需不断进行修正完善。必修一第二章的“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都能进行概念图的填空训练。新课教学后回顾这节课,大部分学生只记得一段段记忆碎片、一个个鼓励的知识点,当学生通过填空概念图将每一节的知识体系梳理出来后,发现原来零散的知识变得清晰、系统,能够深刻记忆,立马能对概念模型构建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建构概念模型的忠实拥护者。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发表时间:2014-07-15T17:28:19.497Z 来源:《新疆教育》2014年第2期供稿作者:张丽佳[导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的学习,同时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黑龙江省讷河市第一中学张丽佳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的学习,同时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关键在于挖掘生物自身的魅力,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性充分吸引到生物学科上来,让学生在学习生物过程中享受快乐,在享受快乐中轻松学习生物知识。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课堂效率 新课程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宗旨的。它倡导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要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能轻松快乐地收获知识,能循序渐进地提高能力。而生物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对生物学习激情不高,课堂学习气氛不浓”的局面。所以寻求一种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生物新课程标准摸索出的一些提高生物课堂效率的方法。 教师需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讲清重点,解决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处理,有些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找出关键;有些甚至可以点而不讲,指导学生自学完成;有些可安排学生分析评论,建构模型,进行深化练习,使整体课堂教学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提高生物新授课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要学生对生物课堂感兴趣,实现从有兴趣到学习的动力,从学习的动力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把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在课堂中转化师生关系,让老师与学生处在同一个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及时沟通。其次,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用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点头沟通学生情感,用爱抚的动作,赞美的短语给学生力量,从而搭建一个愉快、和谐的学习平台。将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教师在课堂上少讲、精讲。课堂上哪些不该讲,哪些该讲,讲到什么程度,要有原则。易错的、易遗漏的、易混淆的要讲,学生已会的、自己能学会的、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要讲。要打破传统的“一言堂”,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时间。 二、课前对新授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 为了能在有限的40min的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生物知识,教师在进入课堂前要先研究教材,对教材要有一个深入系统的解读,要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把课文中的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科学家的故事、思考与讨论、相关信息、技能训练等读透,吃透教材的精神,认真研究新课标和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要求,明确各部分内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出一些适度、合理的个性化处理。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重视生物事实的发现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让学生领略生物科学的发现过程是生物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根据课文的叙述,教师应首先在课前列出表格,帮助学生理清科学史的发展过程。对生物发现史等教学内容进行列表处理,这种表格处理方法能明显地体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把传统教学方法同新的教法相结合。 在生物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多的优势,例如,传统教学讲求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对学生扎实基本功的养成是非常有帮助的。而新课改下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像是探究式教学方法、学生活动课等,这些方法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倘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把这两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取其精华,这样对于生物教学工作的改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无疑是非常有利的。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应用可以说是我的得力助手,它可以辅助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将画面形象直观地演示出来,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我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做成flash,用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形象地把细胞分裂过程表现出来,学生们就很容易理解。利用多媒体,我可以把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化,因为学生们喜欢看形象的演示,而不是老师冗长而抽象的讲解,所以我提倡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关键在于挖掘生物自身的魅力,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性充分吸引到生物学科上来,让学生在学习生物过程中享受快乐,在享受快乐中轻松学习生物知识。 五、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对课堂教学开展反思和研究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有效的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应放在研究学生的生物学习上,作为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中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题。应把学生看作重要的教育资源,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使新旧内容得到深化和重构。其次,要向其他多听组内其他老师的课,吸取其他教师的长处,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出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不断实践,尽可能发挥教学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就一定能不断的提高。

高中生物学中的数学模型

高中生物学中的数学模型 山东省嘉祥县第一中学孙国防 高中生物学中的数学模型是对高中生物知识的高度概括,也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归纳高中生物学中的数学模型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1. 细胞的增殖 【经典模型】 间期表示 有丝分裂中各时期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变化 减数分裂中各时期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变化 【考查考点】细胞增殖考点主要考察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以及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并以此为载体解释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2. 生物膜系统 【经典模型】 【考查考点】 3物质跨膜运输 【经典模型】 【考查考点】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影响因素和特点。 4.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经典模型】 【考查考点】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原因在于对酶空间结构的影响。酶促反应是对酶催化的更高层次的分析。 5. 影响细胞呼吸及光合作用的因素 【经典模型1】 【考查考点】 真正光合速率= 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光合作用实际产O2量=实测O2释放量+呼吸作用耗O2 光合作用实际CO2消耗量=实测CO2消耗量+呼吸作用CO2释放 光合作用葡萄糖生产量=光合作用葡萄糖积累量+呼吸作用葡萄糖消耗量 【经典模型2】

【考查考点】氧气浓度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影响,以及在种子和蔬菜储存中的原因。 6 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典型例题】男性并指、女性正常的一对夫妇,生了一个先天性聋哑的儿子,这对夫妇以后所生子女,(并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两种病均与性别无关) 正常的概率: _________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 _________患病的概率: _________ 只患聋哑的概率:_________只患并指的概率:_________只患一种病的概率:_________ 7. 中心法则 【经典模型】 DNA分子的多样性:4N DNA的结构:A=T,G=C,A+G=T+C,(A1%+A2%)/2=A%, A1%+T1%=A2%+T2%=A%+T% DNA的复制:某DNA分子复制N次所需要的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2N-1)G 15N标记的DNA分子在14N的原料中复制n次,含15N的DNA分子占总数的比例:2/2n DNA中的碱基数和其控制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数的比例关系:6:1 【考查考点】DNA的结构,碱基组成,半保留复制和基因的表达。 8.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典型例题】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 A.10/19 B.9/ 19 C.1/19 D.1/2 答案:A 【经典模型】 设A的基因频率为P,a的基因频率为q,因P+q=l,故(P+q)2 =I,将此二项式展开得:p2+2pq+q2=1,基因型AA的频率=P2,基因型aa的频率=q2,基因型Aa的频率=2pq。 【考查考点】遗传的平衡定律 9. 种群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 【典型例题】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冲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答案:C 【经典模型】

高中生物数学模型问题有什么

高中生物数学模型问题有什么 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它要求学生具备理科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理科思维的培养,树立理科意识,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本文在此谈谈,在生物教学中的几个数学建模问题。 1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数学建模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在高中的物理与化学 学科中广泛的应用。由于高中生物学科以描述性的语言为主,学生不善于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生物学上的一些问题。这些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给予提炼总结,并进行数学建模。所谓数学建模(mathematicalmodelling),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我们把数学知识的这一应用过程称为数学建模。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构建数学模型,对理科思维培养也起到一定的作用。2数学建模思想在生物学中的应用2.1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生物图形与数学曲线相结合的试题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题型。它能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与综合能力。这类试题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考查学生用数学图形来表述生物学知识,体现理科思维的逻辑性。例1:下图1 表示某种生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图2中甲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段,图2中丙细胞处于图1中的de段b、图1中cd段变化发生在减数Ⅱ后期或有丝分裂后期c、就图2中的甲分析可知,该细胞含有 2个染色体组,秋水仙素能阻止其进一步分裂d、图2中的三个细胞不可能在同一种组织中出现解析:这是一道比较典型的数形结合题型:从图2上的染色体形态不难辨别甲为有丝分裂后期、乙为减Ⅱ后期和丙为减Ⅱ中期;而图1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摘要】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本文从系统全面深入地解读课标,精选整合教学内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激励性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等五方面论述了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其具体目标就是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地参与、主动地探究,自由地放飞心智与心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然而,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活跃与主动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教学更科学、更有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的追求。 1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和理解 1.1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 查阅了很多资料,认为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的解释比较全面:“有效性课堂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1.2课程教学有效性的考量标准 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学习体验。从更高的更广阔的视野来分析这三个指标:学习时间(投入):学习特定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学习效果(产出):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即学习收获,通过学习获得什么。学习体验:指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产生的心理体验。 2基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2.1系统全面深入地解读课标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

浅论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许多无法单纯用语言表达的内容给展现出来,使得 原本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和生动,其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沉闷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后,教师可以凭借多媒体课件的声像手段,尽可能营造出良好 的教学意境,引领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教材、开发思维,在更好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实 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1.方便获取和记忆知识。传统的学习新知识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 过视频、动画、图片等多种丰富的方式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之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的手段丰富多样,可以使学生充分动用自己的大脑、双手、双耳以及双眼 来记忆知识,达到最好的学习状态,从而增强对知识的记忆。 2.改变转换信息的手段。比如快与慢的转换,生物中存在一些现象变化过程过快不易观察运 用多媒体技术,可控制此变化过程,将其设置为慢速从而方便观察蛇捕捉猎物时,完成此过 程只需零点几秒,是肉眼所观察不到的,但是运用计算机模拟此过程便可使学生观察此过程。又比如将抽象变回具体,生物中有许多知识点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如植物光合作用的 原理比较难以理解,可以模拟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使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更形象、直 观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3.激发学生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在传统的教学 过程中,一直是“一书一笔一板”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脱离了现代生活节奏和生活色彩,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手段也逐渐失去了兴趣。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正是与时俱进的表现。通过多媒体课件,其所具有生动的画面、动听的声音、动态的场景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中的单调色彩,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4.实现高效课堂。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 接受知识,其教学效率低。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极大地增加了课堂容量,且教材内容的形 象性、生动性和准确性更是大大地提高。 5.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虽然生物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很多的知识都需要通过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获得,但由于课时、时间有限,学生将每一个生物实验都亲自尝试一遍 是无法实现的,这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将这些实验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予以再现,然 后让学生沿着实验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对教材中的知识加以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学习和思 维方式都得以优化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二、高中生物多媒体教学策略 1.针对教学对象,合理选择课件。要将知识面向所有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新课 程中的一个基本理念。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教学对象为依据,进行课件内容的合 理选择,这样才能与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相适应,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根据教学目标,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易于取材,教师在进行课件的制作时,要 结合教学目标及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不能将与高中生物知识稍有点联系的内 容全部用于课堂上,生物课堂并不是生物百科全书。 3.实现情境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创造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以便 于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调动,让学生用现有知识与经验去索引并同化当前所要学习的内容,在复习了旧知识的同时,还顺利引入了新知识,增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在进行有关酸

题型一-高中生物学中“模型建构”

题型一高中生物学中“模型建构” 1.(2015·天津卷,1)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 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解析根据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可以判断出,甲是个体、乙是种群、丙是群落、丁是生态系统。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A错误;在自然环境中种群的增长往往呈S型增长,达到K值即环境容纳量后,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数量在K值附近呈现波动,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根据功能划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是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所以其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的影响,D正确。 答案D 2.(2014·福建卷,4)细胞的膜蛋白具有物质运输、信息传递、免疫识别等重要生理功能。下列图中,可正确示意不同细胞的膜蛋白及其相应功能的是()

解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在细胞膜上,A错误;抗原对T淋巴细胞来说是信号分子,通过T淋巴细胞膜上的受体来接受,而不是抗体,B错误;受体具有特异性,胰高血糖素应作用于胰岛B细胞上的胰高血糖素受体,而不是胰岛素的受体,C错误;骨骼肌作为反射弧中的效应器,骨骼肌细胞上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同时葡萄糖进入细胞也需要载体协助,D正确。 答案D 解答此类试题的总体思路: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迁移、整合→联系实际形成应用能力。也就是说,在复习中要狠抓基础知识,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原理的内容、适用对象和条件,尤其要对教材中主要模型加以梳理整合。在此基础上要学会对相关概念、原理的迁移和整合,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最后学会应用相关原理、概念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要培养应用能力。 1.模型及类型 (1)模型: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2)模型类型: ①概念模型:即构建相关概念、原理及生理过程的内在包含关系。 ②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如沃森和克里克

(精心整理)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一、关于模型的形式或种类,不同论著中的说法有所相同。人教版新教材中模型有三种,其含义如下: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如人工制作或绘制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等;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如对真核细胞结构共同特征的文字描述、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的解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数学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J”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曲线、酶的活性随pH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曲线、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9:3:3:1的比例关系等。应该指出,物理模型既包括静态的结构模型,如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又包括动态的过程模型,如教材中学生动手构建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血糖调节的模型等。 二、模型建构的意义及教学应用 模型的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以简化和直观的形式来显示复杂事物或过程的手段。在生物学教学中,如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自己动手,建构相关模型来学习生物学知识,将会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在模型建构教学活动中,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建构模型为主线,让学生去探索、交流和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学生一旦掌握了模型建构的方法,也就掌握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这正符合新课改理念。 下面就以教材中介绍的三种模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为例,展示模型建构的实际意义。 1.建构概念模型,梳理知识间内在关系 建构概念模型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基础知识,辨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知识结构化,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语言表述能力。 人教版《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节,教材借助一个理论模型来介绍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见下图)。

高中生物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高中生物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 量 【摘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效课堂的构建已经变成了各类学校的共同目标。在高中生物教学的教育实践中,“低效”是课堂教学经常出现的一个大的问题。课堂的低效率使得学生们不爱学习,学的很累,使得本应该生动有趣的生物教学变得没有乐趣和生气,学生们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就变得十分的必要。中国论文网/5/view-5635614.htm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效 1、精心准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要想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质

量,首先就要有精心的课前准备,也就是备课要精心。高中的生物课教学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科的知识教学改变为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从机械的“填鸭式”教学改变为“因材施教”,把课程的标准、教材、参考书目等等资料作为教学的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另外,还应该了解教学情况,发展学生个性和主体优势,只有学生主动的进步和学习,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第一,加强教学目标的研究,准确的把握住教材的倾向性 在逐渐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课堂的低效率主要是因为教育者对教材的认识和学习研究不足所造成的,这又影响了教育者对课堂的掌控,从而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就要有效的备课,要求教育者先进行教学目标的研究,理解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教学目标分析研究教材内容。 举个例子来说:在学习近亲结婚的

影响的时候,可以利用英国的生物学专家的例子,也就是达尔文与其表姐的近亲结婚的案例,他们一共生育了六个男孩和四个女孩,但是两个较大的女儿生下来就夭折了,稍小一点的女儿以及其中的两个儿子也都终身不能生育,剩下的孩子大多体弱多病或者智力不足。这就正说明了对遗传学以及基因变异问题的不清楚,使得近亲结婚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样举出贴近生活的故事,更加能够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可以从例子中获得启发,更容易记忆。这样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设定相应的学习情景,我们能够看出,如果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多关注同本学科知识或者教学方案有关的内容,日积月累之下就能够得到更多的课外资料来提高教育者的准备质量,也就可以更好地与课堂教学内容相互结合,使得课堂教学的质量明显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知识水平的目的。 第二,要加强学习情况的研究,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主

高中生物数学模型问题分析

高中生物数学模型问题分析 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它要求学生具备理科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理科思维的培养,树立理科意识,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本文在此谈谈,在生物教学中的几个数学建模问题。 1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数学建模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在高中的物理与化学学科中广泛的应用。由于高中生物学科以描述性的语言为主,学生不善于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生物学上的一些问题。这些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给予提炼总结,并进行数学建模。所谓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ling),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我们把数学知识的这一应用过程称为数学建模。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构建数学模型,对理科思维培养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2 数学建模思想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2.1 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生物图形与数学曲线相结合的试题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题型。它能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与综合能力。这类试题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考查学生用数学图形来表述生物学知识,体现理科思维的逻辑性。 例1:下图1表示某种生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图2中甲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段,图2中丙细胞处于图1中的DE段 B、图1中CD段变化发生在减数Ⅱ后期或有丝分裂后期 C、就图2中的甲分析可知,该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秋水仙素能阻止其进一步分裂 D、图2中的三个细胞不可能在同一种组织中出现 解析:这是一道比较典型的数形结合题型:从图2上的染色体形态不难辨别甲为有丝分裂后期、乙为减Ⅱ后期和丙为减Ⅱ中期;而图1中的AB段表示的是间期中的(S期)正在进

浅谈模型教学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使用

浅谈模型教学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使用 四川省遂宁市高级实验学校刘鑫 关键词:模型构建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 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在提出机体系统论概念的同时,主张用数学和模型方法研究生命现象。从此模型方法开始在生物学领域应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强调:学生应"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同时新考试大纲重新对高考所要考查的能力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在能力要求中的地位.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模型和模型方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已将模型纳入基础知识范畴,并且将模型方法规定为高中学习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之一,在近年来的生物高考试题的设计中也有所体现.那么,什么是模型,模型方法教育模型方法在新教材的哪些地方如何体现,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起什么作用呢如何构建相应的模型 一、模型的概念及分类 高中新课程必修1对模型的定义是:"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可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如必修1的“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真核生物的三维结构模型”,必修2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达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模型,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数学

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他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J”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Nt=N0λt ,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数学模型等。 二、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1概念模型 新课标中对关于理解能力的要求: 旧: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新: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区别:在"把握"的基础上,增加了"理解",并能"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解读: 新课标强调图文转换和知识联系,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和提高信息转化能力。 如何绘制概念模型 首先,确定主题并置围绕主题写出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然后,将主题概念放在顶端或中央,向下或四周按概念等级一层一层辐射开来,并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注明连线,连接词语应

高中生物模型构建的的意义与误区探讨论文

高中生物模型构建的的意义与误区探讨论文 高中生物模型构建的的意义与误区探讨全文如下: 一、模型与模型构建教学 二、构建模型教学的意义 高中生物模型构建的的意义与误区探讨 三、避免构建模型教学陷入误区 在日常生物教学中运用建模方法应该避免陷入以下误区: 1、构建过多的应用模型,增加学生学习压力。教学模型的应用可以简化一些抽象的生物概念或知识点,但是有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过度的应用模型,给学生建立起一系列的模型并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模型进行套用来理解,本来为了简化难点的模型反而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繁琐,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压力。因此,老师在教学中模型应用应该适当,适用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一些较为容易的地方则不需要构建模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重视传授模型,轻视自建模型。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将自己构建的模型强加给学生,直接采用灌输的方法输出给学生,不注重对学生自己建立模型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固然,独立建立模型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需要对相关知识点深入的把握和较高的思维能力,学生对自建模型的把握上可能不到位甚至有所偏颇,但是作为老师不能剥夺学生培养自创能力的权利,反而应该支持,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建立模型而不是简单的给予和灌输。 3、教师对构建模型缺乏足够的思考,不具有普遍说服力。许多教师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随口就能构建一个模型对一些知识点进行演示或解释,但仔细研究后发现有的模型是不够严谨和科学的,缺乏足够的考虑。对于有些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可能可以接受

和领会,但对其他学生则不能明白,这样反而不如直接讲解来得彻底,造成生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有失公平。 总之,广大高中生物教师不但要注重构建模型在教学中的运用,还要对运用的方式方法进行升级和改造,另外还应注重学生自主构建模型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具备高超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的学习,同时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关键在于挖掘生物自身的魅力,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性充分吸引到生物学科上来,让学生在学 习生物过程中享受快乐,在享受快乐中轻松学习生物知识。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课堂效率 新课程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宗旨的。它 倡导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要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能轻松快乐地收获知识,能循序渐进地提高能力。而生物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对生物学习激情不高,课堂学习气氛不浓”的局面。所以寻求一种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生物新课程 标准摸索出的一些提高生物课堂效率的方法。 教师需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讲清 重点,解决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处理,有些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找出关键;有些甚至可以点而不讲,指导学生自学完成;有些可安排学生分析评论,建 构模型,进行深化练习,使整体课堂教学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提高生 物新授课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要学生对生物课堂感兴趣,实现从 有兴趣到学习的动力,从学习的动力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把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 科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在课堂中转化师生 关系,让老师与学生处在同一个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及时沟通。其次,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用亲 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点头沟通学生情感,用爱抚的动作,赞美的短语 给学生力量,从而搭建一个愉快、和谐的学习平台。将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教 师在课堂上少讲、精讲。课堂上哪些不该讲,哪些该讲,讲到什么程度,要有原则。易错的、易遗漏的、易混淆的要讲,学生已会的、自己能学会的、讲了学生 也不会的不要讲。要打破传统的“一言堂”,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时间。 二、课前对新授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 为了能在有限的40min的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生物知识,教师 在进入课堂前要先研究教材,对教材要有一个深入系统的解读,要把握教材的编 写意图,把课文中的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科学家的故事、思考与讨论、相关信息、技能训练等读透,吃透教材的精神,认真研究新课标和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 学科教学要求,明确各部分内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预期要达到的教学 目标,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出一些适度、合理的个性化处理。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重视生物事实的发现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 素养。因此,让学生领略生物科学的发现过程是生物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根据课文的叙述,教师应首先在课前列出表格,帮助学生理清科学史的发展过程。对生物发现史等教学内容进行列表处理,这种表格处理方法能明显地体现出知识 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把传统教学方法同新的教法相结合。 在生物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多的优势,例如,传统教学讲求循序 渐进、稳扎稳打,这对学生扎实基本功的养成是非常有帮助的。而新课改下的一

信息化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德阳五中谢强 21世纪,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长足进步与发展,更是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而不断努力。我校随着时代的进步对新的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都给予配备,对新一代中学学生来说,对全校教师来说信息化的学习方法,教学方式的改变是迫切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合理运用 就目前现状看,本人认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教师信息技术基本能力的过关和指导思想的确立 教师首先必须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利用计算机对文字、表格、图像、声音进行处理;能够通过教学软件、扫描仪、数码相机、Internet 等多种信息渠道获取信息;使用相关的工具软件(如PowerPoint、Authorware、F1ash、Photoshop与画板等)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并能够熟练地运用于教学;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能够在网上查找、下载、发布信息并进行讨论交流和组织教学等。只有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利用哪些软件,通过哪种形式来帮助自己实现教学目标,到哪些网站上去搜集相关资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备课时心中无数,上课时紧张慌乱的现象。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明确信息化教学的现实意义及其优势所在,能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能力状况,组织相应的信息资源、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等。如对于高二学生,此时已具备一定的微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线学习等。在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习者带着“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