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

第5章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

5.1软件开发过程

软件开发过程

指开发软件产品的一整套活动,其中主要包括软件描述、软件开发、软件有效性验证和软件演化。不同的软件开发商,针对不同的开发项目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上述4项活动的实施。

软件开发模型

软件开发模型是对软件开发的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抽象描述。选择合适的软件开发模型将有利于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软件产品的质量,以及日后的软件维护能力。

5.1.1软件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软件开发主要面临以下几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软件可靠性

软件可靠性是指软件系统能否在既定环境下运行并达到预期的结果。尽管通过对软件进行调试和测试可以排除大约40%的错误,任何人也不能保证任何一个软件产品没有错误。

2.软件生产率

计算机硬件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人们对软件需求的急剧增长。与计算机硬件的发展速度相比,软件的生产效率极其低下。

3.软件重用性

不同的应用领域要开发不同的应用软件,既使相同的应用目的也会由于需求上的微小差别,导致重新开发整个应用软件。

4.软件维护性

多么优秀的软件开发队伍也无法保证软件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任何错误,因此,日后的维护工作将显得格外重要,而修改和完善软件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显现出来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是软件维护阶段的主要任务。

5.1.2软件的生命周期

软件工程将按照工程化的方法组织和管理软件的开发过程,具体地说,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按照制定的规范标准完成相应的任务。软件的生命周期是指从某个软件的需求被提出并开始着手开发到这个软件被最终废弃的整个过程。通常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包括制定计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编码、系统测试、系统运行及维护阶段。

1.制定计划

在正式开始开发软件项目之前,充分地研究、分析待开发项目的最终目标,整理出其功能、性能、可靠性及接口等方面的需求,计算出所需人力、物力的资源开销,推测日后可能获取的经济效益,提供支持该项目的技术能力以及给出开发该项目的工作计划。

2.需求分析

这个阶段的任务需要系统分析员与用户共同完成。这是正式进入软件开发的标志性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对待开发软件项目的需求进行仔细地分析,并给出准确、详细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划清系统边界,明确哪些需求由软件系统完成,哪些需求不属于软件系统的功能范畴等。

3.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整个软件项目开发的核心阶段,软件设计人员需要根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设计出系统的总体结构,划分好模块,并确定各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每个模块所应该完成的任务。

4.程序编码

利用某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将系统设计阶段描述的所有内容用计算机可以接受的程序形式表达出来,并将其组装起来加以调试是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5.系统测试

找出程序中存在的错误,利用设计的测试用例从不同角度检测软件的各个组成部分。测试主要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使用的测试方式主要有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

6.系统运行及维护

系统运行期间可能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异常现象,需要软件维护人员及时找出问题所在,并给予修正。除此之外,由于软件运行环境的改变,可能需要对原有软件系统进行适当地调整。

5.1.3软件开发模型

软件开发模型是指软件开发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它能够清楚、直观地表达软件开发的全过程,明确各阶段所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并对开发过程起到指导和规范化的作用。

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7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的成果将作为后一个阶段的输入。整个开发过程形如瀑布流水。

系统分析

演化模型

不要求用户在开发系统之前,必须将全部的需求提交出来,而是只提出系统的核心需求,开发者最初只实现核心需求,并交给用户试用,以便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意见,细化、增强系统功能的补充需求说明,软件开发人员再根据用户的反馈,对先前的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即迭代一次。与初次开发一样,同样需要经过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写代码、系统测试等一系列过程。如果用户试用之后还不满意,就继续进行第三次开发,每一次重新开发的结果都会更加逼近用户的最终需求。

喷泉模型

喷泉模型将软件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描述为相互重叠和多次反复的过程,就好像泉水由泉眼喷出后又回落的场景,这种开发模型主要用于支持面向对象的开发过程。

螺旋模型

螺旋模型是在瀑布模型和演化模型的基础上,加入风险分析所形成的一种软件开发模型。螺旋模型将软件开发过程刻画为多次螺旋上升的过程,每向前走一步都要为下一步做出风险预测,一旦发现风险过大,开发者和用户无法承受,就应该尽早终止开发,以便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原型开发模型

原型开发模型将软件开发分为需求分析、构造原型、运行原型、评价原型和修改原型几个阶段,并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直到用户满意为止。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模型

该模型融合了螺旋模型的许多特征,强调软件开发过程的迭代性并利用预先包装好的软件构件来构造应用系统。

标识候选构件

在库中查找构件

提取/建造构件

将构件加入到库中

构造应用系统

5.2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

5.2.1面向对象技术

对象:面向对象技术的核心是对象,对象可以被用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任何客体,现实世界中的任何客体都可以通过建模转换成对象。在软件系统中,对象由一组属性和行为组成,属性是对客体属性状态的静态描述,行为是对属性状态的有效操作,其中主要包括获取状态值,修改状态值等。

类:类与对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类是对一组属性和行为相同的对象的描述;对象是类的实例,在程序运行后被创建,对象之间通过发送消息相互操作。我们将利用这种机制开发的软件系统称为面向对象软件系统。

面向对象软件系统应该具备的特征

1.通过抽象机制,将问题域中各个成员表达成对象。

2.通过类实现封装。将抽象出来的对象属性和行为绑定在一起就形成了类。

3.对象之间通过传递消息相互驱动。系统中各个对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既定的任务。

4.对象生命周期。是指对象存在的时间段。

5.类层次结构。类层次结构可以刻画不同类之间的关联关系。

6.多态性。多态性是面向对象系统最终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软件开发过程详解

软件开发过程详解 软件开发过程即软件设计思路和方法的一般过程,包括设计软件的功能和实现的算法和方法、软件的总体结构设计和模块设计、编程和调试、程序联调和测试以及编写、提交程序。 生产一个最终能满足需求且达到工程目标的软件产品所需要的步骤。软件开发过程覆盖了需求、设计、实现、确认以及维护等活动。需求活动包括问题分析和需求分析。问题分析获取需求定义,又称软件需求规约。需求分析生成功能规约。设计活动一般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概要设计建立整个软件系统结构,包括子系统、模块以及相关层次的说明、每一模块的接口定义。详细设计产生程序员可用的模块说明,包括每一模块中数据结构说明及加工描述。实现活动把设计结果转换为可执行的程序代码。确认活动贯穿于整个开发过程,实现完成后的确认,保证最终产品满足用户的要求。维护活动包括使用过程中的扩充、修改与完善。 1.需求分析 1.1 需求分析的特点和任务 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的第一步。获取需求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结果是对项目中描述的客户需求的普遍理解。一旦理解了需求,分析者、开发者和客户就能探索出描述这些需求的多种解决方案。参与需求获取者只有在他们理解了问题之后才能开始设计系统,否则,对需求定义的任何改进,设计上都必须大量的返工。把需求获取集中在用户任务上—而不是集中在用户接口上—有助于防止开发组由于草率处理设计问题而造成的失误。有几种原因使需求分析变得困难:(1)客户说不清楚需求;(2)需求自身经常变动;(3)分析人员或客户理解有误。 需求获取、分析、编写需求规格说明和验证并不遵循线性的顺序,这些活动是相互隔开、增量和反复的。当你和客户合作时,你就将会问一些问题,并且取得他们所提供的信息(需求获取)。同时,你将处理这些信息以理解它们,并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类别,还要把客户需求同可能的软件需求相联系(分析)。然后,你可以使客户信息结构化,并编写成文档和示意图(说明)。下一步,就可以让客户代表评审文档并纠正存在的错误(验证)。这四个过程贯穿着需求分析的整个阶段。需求获取可能是软件开发中最困难、最关键、最易出错及最需要交流的方面。需求获取只有通过有效的客户—开发者的合作才能成功。分析者必须建立一个对问题进行彻底探讨的环境,而这些问题与产品有关。为了方便清晰地进行交流,就要列出重要的小组,而不是假想所有的参与者都持有相同的看法。对需求问题的全面考察需要一种技术,利用这种技术不但考虑了问题的功能需求方面,还可讨论项目的非功能需求。确定用户已经理解:对于某些功能的讨论并不意味着即将在产品中实现它。对于想到的需求必须集中处理并设定优先级,以避免一个不能带来任何益处的无限大的项目。 1.2.需求分析的一般方法

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流程

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流程 一、开发流程图 二、过程产物及要求 本表主要列出开发阶段需要输出的过程产物,包括产物名称、成果描述、负责人及备注,即谁、在什么时间、应该提供什么内容、提供内容的基本方向和形式是什么。 三、过程说明 (一)项目启动 1、产品经理和项目干系人确定项目方向,产品型项目的干系人包括公司领导、产品总监、技术总监等,项目的话则包括客户方领导、主要执行人等。

2、公司领导确认项目组团队组成,包括产品经理、研发项目经理、研发工程师、测试团队等。 3、明确项目管理制度,每个阶段的成果产物需要进行相应的评审,评审有相应的《会议纪要》;从项目启动起,研发项目经理每周提供《项目研发周报》;测试阶段,测试工程师每周提供《项目测试周报》。 4、产品经理进行需求调研,输出《需求调研》文档。需求调研的方式主要有背景资料调查和访谈。 5、产品经理完成《业务梳理》。首先,明确每个项目的目标;其次,梳理项目涉及的角色;再来,每个角色要进行的事项;最后,再梳理整个系统分哪些端口,要有哪些业务模块,每个模块再包含哪些功能。 (二)需求阶段 1、进入可视化产物的输出阶段,产品经理提供最简单也最接近成品的《产品原型》,线框图形式即可。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产生的包括业务流程图和页面跳转流程图。业务流程图侧重在不同节点不同角色所进行的操作,页面跳转流程图主要指不同界面间的跳转关系。项目管理者联盟 2、产品经理面向整个团队,进行需求的讲解。 3、研发项目经理根据需求及项目要求,明确《项目里程碑》。根据项目里程表,完成《产品开发计划》,明确详细阶段的时间点,最后根据开发计划,进行《项目任务分解》,完成项目的分工。 4、研发工程师按照各自的分工,进入概要需求阶段。《概要需求》旨在让研发工程师初步理解业务,评估技术可行性。 (三)设计阶段 1、UI设计师根据产品的原型,输出《界面效果图》,并提供界面的标注,最后根据主要的界面,提供一套《UI设计规范》。UI设计规范主要是明确常用界面形式尺寸等,方便研发快速开发。UI设计常涵盖交互的内容。 2、研发工程师在界面效果图,输出《需求规格》,需求规格应包含最终要实现的内容的一切要素。 3、研发工程师完成《概要设计》、《通讯协议》及《表结构设计》,及完成正式编码前的一系列研发设计工作。 (四)开发阶段项目经理博客 1、研发工程师正式进入编码阶段,这个过程虽然大部分时间用来写代码,但是可能还需要进行技术预研、进行需求确认。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教程

软件是在代码之外发生的一切事情。 如何继续学习过程 你将从本章学到什么? 两千年后(P2K)的软件环境是什么样的? P2K软件环境中的技术和技能是什么?有关P2K技能和技术有哪些概述性的资源?软件专家在面向对象项目中充当什么角色/职位? 如何继续面向对象的学习过程? 为什么需要阅读本章? 你的技能,以及如何使用它们,是能否成为成功的软件专家的重要决定性因素。通过阅读本书,你会获得学习对象技术和技巧所需的基本知识,本章也给你提供了继续进一步学习过程的建议。 至此,你已经了解了面向对象的全部内容,现在你已经是一名准备开发大型、关键性任务软件的对象专家。好吧,现在你还不全是。实际上,你已经掌握了一些有用的概念和技能,也明白了它们如何一起使用,在浏览复习题以及案例学习的过程中,你已经使用了它们。目前你正处在有利地位,可以继续你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将很可能贯穿你的整个职业生涯。本章给出了对软件业目前的状况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的见解,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将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要如何才能获得这些技能。 11.1 P2K 环境 在你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一直要学习新的技能。 软件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被Y2K危机严重影响了,新的开发被耽搁下来或者干脆取消,以转移资源解决Y2K危机,结果,许多企业都推迟了对采用新的技术和技能的投资。现在 Y2K危机已经过去了,我们正面对着两千年后(P2K)的软件环境,一个使用本书中描述的技术支配的环境。 在P2K环境中,你将会应用新的方法,例如面向对象的和基于组件的方法,采用迭代和增 量方法的新的开发过程,像Java和CORBA这样新的技术,以及像用况建模这样新的技术。本 书概述了对象开发技术,本节也总结了用于P2K环境的关键技术和技能。要理解P2K环境, 必需考虑下面几项内容:

软件开发流程-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软件开发流程管理 班级:11工升 学号:1000303071 姓名: 指导教师: 2014年11月

从软件开发最初至今,不断地有新的软件开发技术产生,但是在软件开发能力和质量方面却始终存在达不到预计目标这一问题。每一个软件开发的最大目标,就是最大限度提高质量与生产率。而影响质量与生产率的三个关键因素:过程、人和技术,因此,我们除了提高技术能力,培养更多优质人才之外,还需要制定一套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标准,并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这一标准不断地完善,以达到提高软件质量与生产率的目标。 本文结合CMM(软件过程成熟度模型),对软件开发、维护全过程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制定出软件开发管理标准。 关键词: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标准

第一章软件开发的概念及目的 (4) 第二章软件开发流程划分及开发环境 (4) 2.1.软件开发阶段划分 (4) 2.2.软件开发环境需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对用户方需求的掌握不全面...................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对软件的价值认识不清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跟用户方的合作不顺利.......................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开发队伍的结构不合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软件开发管理制度不健全..................... 错误!未定义书签。 3.6.开发团队人员不稳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软件开发流程管理规范 . (10) 4.1.什么是CMM (10) 4.2.结合CMM制定开发流程管理方案 (11) 4.2.1软件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需求分析流程图及描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3设计流程图及描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4编码流程图及描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5测试流程图及描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6验收流程图及描述 (22) 第四章软件开发行业前景 (23)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软件开发流程管理制度

软件开发流程管理制度 (讨论稿) 为加强对定制软件开发工作管理,缩短开发周期,提高软件开发质量,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定开发效率和效益,特制定软件开发流程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为保证日常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让开发中各个环境更紧凑,更可控,需要尽可能实现项目管理的正规化,工作过程的流程化,以便提高软件质量,按期交付。 1、软件开发总体遵循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的基本原则。 2、项目管理涉及项目立项、项目计划和监控、配置管理。 3、软件工程涉及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实现、系统测试、用户测试、试运行、系统验收、系统上线和数据迁移、产品维护。 第二章、阶段成果 根据软件工程的过程,制定以下工作流程,并规定了各个重要环节需要提交的交付物。各阶段需提交的文档: 1、立项:项目申请表,软件需求报告或设计方案。 2、需求分析:项目研发主计划、需求规格说明书 3、总体设计:概要设计说明书或功能模块描述 4、详细设计:详细设计说明书,包括软件接口说明、单元测试计

划。 5、软件实现:软件功能说明、源代码说明或者注释 6、产品测试:测试报告 7、产品发布: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 8、产品维护:问题反馈记录 9、项目总结:提交客户方的项目总结和公司项目汇报的PPT。软件过程成果表:

第三章、岗位设置 根据公司目前的开发过程主要分为分析、开发、测试三个阶段。分析阶段完成用户需求文档的编写,系统总体设计的编写;开发阶段完成设计文档的编写,代码的编写、代码的维护。测试阶段完成系统的测试,测试文档及其他材料。通过逐渐的调整岗位,明确工作职责,逐步实现项目经理,软件设计师,程序员,测试工程师的岗位设置。

嵌入式Linux应用软件开发流程

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来说,嵌入式应用软件也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如要进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代码编写、调试和维护等工作,软件工程的许多理论对它也是适用的。 但和其他通用软件相比,它的开发有许多独特之处: ·在需求分析时,必须考虑硬件性能的影响,具体功能必须考虑由何种硬件实现。 ·在系统设计阶段,重点考虑的是任务的划分及其接口,而不是模块的划分。模块划分则放在了任务的设计阶段。 ·在调试时采用交叉调试方式。 ·软件调试完毕固化到嵌入式系统中后,它的后期维护工作较少。 下面主要介绍分析和设计阶段的步骤与原则: 1、需求分析 对需求加以分析产生需求说明,需求说明过程给出系统功能需求,它包括:·系统所有实现的功能 ·系统的输入、输出 ·系统的外部接口需求(如用户界面) ·它的性能以及诸如文件/数据库安全等其他要求 在实时系统中,常用状态变迁图来描述系统。在设计状态图时,应对系统运行过程进行详细考虑,尽量在状态图中列出所有系统状态,包括许多用户无需知道的内部状态,对许多异常也应有相应处理。 此外,应清楚地说明人机接口,即操作员与系统间地相互作用。对于比较复杂地系统,形成一本操作手册是必要的,为用户提供使用该系统的操作步骤。为使系统说明更清楚,可以将状态变迁图与操作手册脚本结合起来。

在对需求进行分析,了解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的基础上,系统开发选用何种硬件、软件平台就可以确定了。 对于硬件平台,要考虑的是微处理器的处理速度、内存空间的大小、外部扩展设备是否满足功能要求等。如微处理器对外部事件的响应速度是否满足系统的实时性要求,它的稳定性如何,内存空间是否满足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的运行要求,对于要求网络功能的系统,是否扩展有以太网接口等。 对于软件平台而言,操作系统是否支持实时性及支持的程度、对多任务的管理能力是否支持前面选中的微处理器、网络功能是否满足系统要求以及开发环境是否完善等都是必须考虑的。 当然,不管选用何种软硬件平台,成本因素都是要考虑的,嵌入式Linux 正是在这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 2、任务和模块划分 在进行需求分析和明确系统功能后,就可以对系统进行任务划分。任务是代码运行的一个映象,是无限循环的一段代码。从系统的角度来看,任务是嵌入式系统中竞争系统资源的最小运行单元,任务可以使用或等待CPU、I/O设备和内存空间等系统资源。 在设计一个较为复杂的多任务应用系统时,进行合理的任务划分对系统的运行效率、实时性和吞吐量影响都极大。任务分解过细会不断地在各任务之间切换,而任务之间的通信量也会很大,这样将会大大地增加系统的开销,影响系统的效率。而任务分解过粗、不够彻底又会造成原本可以并行的操作只能按顺序串行执行,从而影响系统的吞吐量。为了达到系统效率和吞吐量之间的平衡折中,在划分任务时应在数据流图的基础上,遵循下列步骤和原则:

软件开发过程概述

第1章软件开发过程概述 1.1 软件开发过程概述 1.1.1 软件的概念 软件(Software)简单的说就是那些在计算机中能看的着,但摸不着的东西,概念性的说软件也称为“软设备”,广义地说软件是指系统中的程序以及开发、使用程序所需要的所有文档的集合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软件并不只是包括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与这些程序相关的文件一般也被认为是软件的一部分。 软件被应用于世界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是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各种独立的硬件,使得它们可以协调工作。系统软件使得计算机使用者和其他软件将计算机当作一个整体而不需要顾及到底层每个硬件是如何工作的。 一般来讲,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一系列基本的工具(比如编译器,数据库管理,存储器格式化,文件系统管理,用户身份验证,驱动管理,网络连接等方面的工具)。 2. 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用途而被开发的软件。它可以是一个特定的程序,比如一个图像浏览器。也可以是一组功能联系紧密,可以互相协作的程序的集合,比如微软的Office软件。也可以是一个由众多独立程序组成的庞大的软件系统,比如数据库管理系统。较常见的有:文字处理软件如WPS、Word等;信息管理软件;辅助设计软件如AutoCAD ;实时控制软件;教育与娱乐软件。 1.1.2 编程与软件开发 软件开发的内容是:需求、设计、编程和测试。 (1)需求:不仅仅是用户需求,应该是开发中遇到的所有的需求。比如,你首先要知道做这个项目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测试案例中应该输入什么数据......为了清楚地知道这些需求,你经常要和客户、项目经理等交流。 (2)设计:编码前,肯定有个计划告诉你要做什么,结构是怎样等等。你一定要按照这个来做,否则可能会一团糟。 (3)编程:如果在项目截止日,你的程序不能跑起来或达不到客户的要求,你就拿不到钱。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简介

1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简介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把软件系统看成各种对象的集合,对象就是最小的子系统,一组相关的对象能够组合成更复杂的子系统。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把软件系统看成是各种对象的集合,这更接近人类的思维方式。 ●软件需求的变动往往是功能的变动,而功能的执行者——对象一般不会有大的变 换。这使得按照对象设计出来的系统结构比较稳定。 ●对象包括属性(数据)和行为(方法),对象把数据和方法的具体实现方式一起封 装起来,这使得方法和与之相关的数据不再分离,提高了每个子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从而提高了软件的可维护性。 ●支持封装,抽象,继承和多态,提高了软件的可重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1.1 对象模型 在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阶段,致力于建立模拟问题领域的对象模型。建立对象模型既包括自底向上的抽象过程,也包括自顶向下的分解过程。 1.自底向上的抽象 建立对象模型的第一步是从问题领域的陈述入手。分析需求的过程与对象模型的形成过程一致,开发人员与用户交谈是从用户熟悉的问题领域中的事物(具体实例)开始的,这就使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有了共同语言,使得开发人员能够彻底搞清用户需求,然后再建立正确的对象模型。开发人员需要进行以下自底向上的抽象思维。 ●把问题领域中的事物抽象为具有特定属性和行为的对象。 ●把具有相同属性和行为的对象抽象为类。 ●若多个类之间存在一些共性(具有相同属性和行为),把这些共性抽象到父类中。 再自底向上的抽象过程中,为了使子类能更好的继承父类的属性和行为,可能需要自顶向下的修改,从而使整个类体系更加合理。由于这类体系的构造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因此能够更快,更方便的完成任务。 2.自顶向下的分解 再建立对象模型的过程中,也包括自顶向下的分解。例如对于计算机系统,首先识别出主机对象,显示器对象,键盘对象和打印机对象等。接着对这些对象再进一步分解,例如主机对象有处理器对象,内存对象,硬盘对象和主板对象组成。系统的进一步分解因有具体的对象为依据,所以分解过程比较明确,而且也相对容易。因此面向对象建模也具有自顶向下开发方法的优点,既能有效的控制系统的复杂性,又能同时避免结构化开发方法中功能分解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1.1.2UML:可视化建模语言 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发展到一个高潮。但是,诸多流派在思想和术语上有很多不同的提法,对术语和概念的运用也各不相同,统一是继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有一种统一的符号来描述在软件分析和设计阶段勾画出来的对象模型,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应运而生。UML是一种定义良好,易于表达,功能强大且普遍适用的可视化建模语言。而采用UML语言的可视化建模工具是Rational 公司开发的Rational Rose。 1.2 面向对象开发中的核心思想和概念 在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中,开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先建立模拟问题领域的对象模型,然后通过程序代码来实现对象模型,如何用程序代码来实现对象模型,并且保证软件系统的可重用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呢?本节节主要阐述面向对象开发的核心思想和概念,这些核心思想为从事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实践提供理论武器。

(完整word版)软件开发的完整步骤

软件开发的完整步骤目录 1 问题定义 (4) 1.1 用户调查 (4) 1.2 编写《系统目标与范围说明》 (4) 2 可行性研究 (4) 2.1 确定项目的规模和目标 (4) 2.2 研究正在运行的系统 (4) 2.3 建立新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 (5) 2.4 重新定义问题 (5) 2.5 导出和评价各种方案 (5) 2.6 推荐可行方案 (5) 2.7 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5) 2.8 提交审查 (5) 3 需求分析 (6) 3.1 制定需求分析计划 (6) 3.2 需求获取 (6) 3.3 分析和综合 (6) 3.4 协商与沟通 (6) 3.5 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 (6)

3.6 需求验证 (7) 3.7 修改完善开发计划 (7) 3.8 技术审查和管理复审 (7) 4 概要设计 (7) 4.1 制定规范 (7) 4.2 设想供选择的方案 (7) 4.3 推荐最佳方案 (8) 4.4 功能分解 (8) 4.5 软件结构设计 (8) 4.6 数据设计 (8) 4.7 制定测试计划 (8) 4.8 编写《概要设计规格说明书》 (8) 4.9 其他文档编写 (8) 4.10 技术审查和管理复审 (9) 5 详细设计 (9) 5.1 数据结构设计 (9) 5.2 物理设计 (9) 5.3 算法设计 (9) 5.4 界面设计 (9) 5.5 其他设计 (10) 5.6 编写《详细设计规格说明书》 (10) 5.7 技术审查和管理复审 (10)

6 编码 (10) 6.1 选择合适的程序设计语言 (10) 6.2 制定编码规范 (10) 6.3 建立数据库系统 (10) 6.4 程序编码 (11) 7 测试 (11) 7.1 测试用例设计 (11) 7.2 单元测试 (11) 7.3 集成测试 (11) 7.4 系统测试 (11) 7.5编写《测试分析报告》 (12)

面向对象的分析过程

面向对象的分析过程 摘要 分析了面向对象技术应用于仿真领域的种种优点,亦即我们选择采用面向对 象的方法进行改造的原因。一些面向对象方法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仿真,面向对象,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训练器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是以对象作为最基本的元素,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 面向对象=对象(Object) +分类(classification) +继承(inheritance) +通过消息的通信(communication with messages) 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明显不同。 面向对象的仿真为仿真人员提供了开发模块化可重用的仿真模型的工具,它把系统看成由相互作用的对象所组成,而对象则往往表示现实系统中的真实实体。从而提高了仿真模型的可理解性、可扩充性和模块性,并且便于实现仿真与计算机图形和人工智能的结合。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原因如下: 1.可理解性 面向对象仿真对设计者、实现者,以及最终用户来说都改进了仿真的可理解性。因为仿真系统中的对象往往直接表示现实系统中的真实实体,这些实体在面向对象的仿真系统中可以用外观上类似于人们熟悉的实际系统的对象的图形或图像来表示,用户可以通过图形界面与仿真模型进行交互,利用图形或图像来直接建立仿真模型,这对于熟悉实际系统的用户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 2.可重用性和可扩充性 在面向对象的仿真中,可以建立起一个模型库用以保存以前建立的模型,模型库中的模型可以作为建立新模型的可重用构件,通过面向对象技术内在的继承机制可以容易地和系统地修改现有的对象(类)以创建新的对象。并且可以加入现有的类库中。类库提供了仿真建模所需要的一般设施。通过修改现有的类,可以建立各种应用中所需要的特殊对象。 3.模块性 面向对象的仿真是模块化,特殊的过程来寻找相应的信息,不会影响其它的对象。 4.图形用户界面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 【摘要】本文介绍了面向对象技术的基本思想,阐述了面向对象软件开发的分析与设计实现过程,说明了面向对象技术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总结出面向对象技术在程序开发中的优势。 【关键词】面向对象;软件开发 1面向对象技术的基本思想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软件的规模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我们需要按照更科学、有效的方法组织软件的生产与管理。面向对象技术首先在编程领域兴起,并逐渐发展成熟,并随着面向对象的测试、集成等技术的出现而发展为一套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方法体系。 面向对象技术首先在编程领域兴起,并逐渐发展成熟,并随着面向对象的测试、集成等技术的出现而发展为一套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方法体系。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即对象) 出发来构造软件系统,并在系统构造中尽可能运用人类的自然思维方式。 具体地讲,面向对象技术是从问题域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构造软件系统,用对象作为这些事物的抽象表示,并以此作为系统的基本构成单位。每个对象都有其属性和方法,属性表示事物的静态特征, 方法表示事物的动态特征。对象的属性和方法结合为一体,对外屏蔽其内部细节,称作封装。把具有相同属性和相同方法的对象归为一类,类是对象的抽象描述,每个对象是它所属类的一个实例。通过在不同程度上运用抽象的原则,可以得到基类和子类,子类继承基类的属性和方法。 面向对象的三个基本特征: 封装——是把客观事物封装成抽象的类,可以隐藏实现细节,使得代码模块化; 继承——使用现有类的所有功能,并在无需重写原来类的情况下对这些功能进行扩展; 多态——指同一消息作用于不同的对象时,具有不同的处理方案和处理结果,即所谓的“同一接口, 多种方法”,增强了程序的灵活性。 2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实现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以解决的问题中所涉及的各种对象为主要矛盾,力图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封装了数据和操作的对象,通过定义属性和操作来表述他们的特征和功能,定义接口来描述他们的地位及与其他对象的关系,最终形成一个可理解、可扩充、可维护的动态对象模型。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可以大体划分为面向对象的分析,面向对象的设计,面向对象的实现三个阶段。 2.1面向对象的分析 面向对象的分析主要作用是明确用户的需求,并用标准化的面向对象的模型规范来表述这一需求,最后形成面向对象的分析模型。图1展示的是面向对象系统分析示意图。 图1面向对象系统分析示意图 面向对象的分析分为如下几步: 2.1.1确定需求 明确用户的需求,包括对用户需求的全面理解和分析;明确所要开发的软件系统的职责界限;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制订方案,交给用户确认。

我对软件开发过程的理解

软件开发的过程 摘要:软件开发过程即软件设计思路和方法的一般过程,包括设计软件的功能和实现的算法和方法、软件的总体结构设计和模块设计、编程和调试、程序联调和测试以及编写、提交程序。 生产一个最终能满足需求且达到工程目标的软件产品所需要的步骤。软件开发过程覆盖了需求、设计、实现、确认以及维护等活动。需求活动包括问题分析和需求分析。问题分析获取需求定义,又称软件需求规约。需求分析生成功能规约。设计活动一般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概要设计建立整个软件系统结构,包括子系统、模块以及相关层次的说明、每一模块的接口定义。详细设计产生程序员可用的模块说明,包括每一模块中数据结构说明及加工描述。实现活动把设计结果转换为可执行的程序代码。确认活动贯穿于整个开发过程,实现完成后的确认,保证最终产品满足用户的要求。维护活动包括使用过程中的扩充、修改与完善。 1.需求分析 1.1 需求分析的特点和任务 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的第一步。获取需求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结果是对项目中描述的客户需求的普遍理解。一旦理解了需求,分析者、开发者和客户就能探索出描述这些需求的多种解决方案。参与需求获取者只有在他们理解了问题之后才能开始设计系统,否则,对需求定义的任何改进,设计上都必须大量的返工。把需求获取集中在用户任务上—而不是集中在用户接口上—有助于防止开发组由于草率处理设计问题而造成的失误。有几种原因使需求分析变得困难:(1)客户说不清楚需求;(2)需求自身经常变动;(3)分析人员或客户理解有误。 需求获取、分析、编写需求规格说明和验证并不遵循线性的顺序,这些活动是相互隔开、增量和反复的。当你和客户合作时,你就将会问一些问题,并且取得他们所提供的信息(需求获取)。同时,你将处理这些信息以理解它们,并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类别,还要把客户需求同可能的软件需求相联系(分析)。然后,你可以使客户信息结构化,并编写成文档和示意图(说明)。下一步,就可以让客户代表评审文档并纠正存在的错误(验证)。这四个过程贯穿着需求分析的整个阶段。需求获取可能是软件开发中最困难、最关键、最易出错及最需要交流的方面。需求获取只有通过有效的客户—开发者的合作才能成功。分析者必须建立一个对问题进行彻底探讨的环境,而这些问题与产品有关。为了方便清晰地进行交流,就要列出重要的小组,而不是假想所有的参与者都持有相同的看法。对需求问题的全面考察需要一种技术,利用这种技术不但考虑了问题的功能需求方面,还可讨论项目的非功能需求。确定用户已经理解:对于某些功能的讨论并不意味着即将在产品中实现它。对于想到的需求必须集中处理并设定优先级,以避免一个不能带来任何益处的无限大的项目。 1.2.需求分析的一般方法 跟班作业。通过亲身参加业务工作来了解业务活动的情况。这种方法可以比

软件开发流程与详细解释

软件开发流程整理2012/4/3 问题定义 问题定义指在项目初期,从客户或用户处获取需求,弄清用户需要计算机解决的问题根本所在,以及项目所需的经费和资源的文档,最终使开发人员与客户就所构建的系统的范围达成一致意见。 用户调查 对用户进行访谈,调查,初步了解项目范围,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项目经费的重要信息。 编写《系统目标与范围说明》 将本阶段的结果写成相应的文档,即《系统目标与范围说明》。 可行性研究 软件可行性分析最根本的任务是用最少的代价,对以后的行动方针提出建议。如果问题没有可行的解释,分析员应该建议停止这项开发工程,以避免时间、资源、人力和金钱的浪费;如果问题值得解,分析员应该推荐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并且为工程制定一个初步的计划。 确定项目的规模和目标 分析员对有关人员进行调查访问,仔细阅读和分析有关的材料,对项目的规模和目标进行定和确认,清晰地描述项目的一切限制和约束,确保分析员正在解决的问题确实是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正在运行的系统 收集,研究,分析现有系统的文档资料和使用手册,实地考察现有系统,在考察的基础上,访问有关人员,确定目标系统必须完成的基本功能。 建立新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 根据对现有系统的分析研究,逐步明确了新系统的功能,处理流程以及所受约束,然后使用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概括的描述高层的数据处理和流动。

重新定义问题 将新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与项目的问题及目标进行比较,重新复查问题定义,工程规模和目标。 导出和评价各种方案 分析员建立了新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并进行复查后,要从技术的角度出发,提出高层逻辑模型的不同方案,即导出若干较高层次的物理解法。根据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估,去掉行不通的解法,得到可行的解法。 推荐可行方案 根据之前可行性研究的结构,应该决定该项目是否值得去开发。若值得开发,那么可行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并且说明该方案可行的原因和理由。 草拟开发计划 初步确定工程进度表,开发人员,所需要的资源以及对项目所需要的时间进行估计。 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将该阶段的可行性研究过程的结果写成相应的文档,即《可行性研究报告》。 提交审查 用户和使用部门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仔细审查,从而决定该项目是否进行开发,是否接受可行的实现方案。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要求开发人员准确理解用户的需求,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将用户非形式的需求陈述转化为完整的需求定义,再由需求定义转化到相应的形式功能规约(需求规格说明)的过程。需求分析是软件定义阶段中的最后一步,是确定系统必须完成哪些工作,也就是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要求。 制定需求分析计划 需求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最困难的工作,这个阶段可能会耗费相当的时间,人力以

软件开发过程规范

软件开发过程规范 版本 <1.0> 修订历史纪录

目录 1.前言 (3) 1.1 目的 (3) 1.2 对象 (3) 1.3 要求 (3) 1.4 适用范围 (3) 1.5 软件开发过程模型 (3) 1.6 开发过程划分 (3) 2.技术过程规范部分 (3) 2.1 概述 (3) 2.2 业务建模阶段 (4) 2.3 需求阶段 (5) 2.4 分析设计阶段 (6) 2.5 实现阶段 (7) 3.管理过程规范部分 (7) 3.1 概述 (7) 3.2 接受项目 (8) 3.3 重新评估项目范围和风险(对于较大项目) (8) 3.4 制定开发计划 (8) 3.5 迭代开发管理 (9) 3.6 监控项目的实施 (9) 3.7 结束项目 (10)

软件开发过程规范 1. 前言 1.1 目的 本规范的目的是使整个软件产品开发及项目工程阶段清晰,要求明确,任务具体,便于规范化、系统化及工程化。有利于提高软件生命周期的控制及管理,提高所开发软件的质量,缩短开发时间,减少开发和维护费用,使软件开发活动更科学、更有成效。 1.2 对象 本规范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所有相关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开发人员、质管人员。 1.3 要求 具有软件开发管理职能的人员要求熟知项目开发的各阶段过程和各阶段过程相应的规范。 1.4 适用范围 适用于产品开发生命周期中的除产品提交外的其他全部过程;规范分为两部分:技术过程规范和管理过程规范,分别适用于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技术性活动和管理性活动。 1.5 软件开发过程模型 本规范所采用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为简化的RUP开发过程模型;软件开发过程是体系结构为中心,用例驱动和风险驱动相结合的过程迭代。 1.6 开发过程划分 开发过程包括多次迭代,每次迭代的目标和侧重点不同;较早的迭代侧重于业务建模和需求建模;而后的迭代则侧重于分析设计和编码。 2. 技术过程规范部分 2.1 概述 本规范中将软件开发的整个技术过程分为四个顺序实施的阶段,分别为业务建模阶段、需求阶段、分析设计阶段和实现阶段。在对技术过程规范的描述,按阶段内部的活动和产物对四个阶段分别说明。 在本规范中对阶段内活动的说明,是按顺序性活动和持续性活动两类分别进行说明。对于顺序性活动是按该阶段中活动的总体顺序进行的描述,而在实际工作中,从各活动的具体实施的细节来看,各活动之间的顺序是不断交叉变化的。对于持续性活动主要是对贯穿该阶段过程始终的技术活动进行说明。

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流程

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流程一、开发流程图

二、过程产物及要求 本表主要列出开发阶段需要输出的过程产物,包括产物名称、成果描述、负责人及备注,即谁、在什么时间、应该提供什么内容、提供内容的基本方向和形式是什么。 三、过程说明 (一)项目启动 1、产品经理和项目干系人确定项目方向,产品型项目的干系人包括公司领导、产品总监、技术总监等,项目的话则包括客户方领导、主要执行人等。 2、公司领导确认项目组团队组成,包括产品经理、研发项目经理、研发工程师、测试团队等。

3、明确项目管理制度,每个阶段的成果产物需要进行相应的评审,评审有相应的《会议纪要》;从项目启动起,研发项目经理每周提供《项目研发周报》;测试阶段,测试工程师每周提供《项目测试周报》。 4、产品经理进行需求调研,输出《需求调研》文档。需求调研的方式主要有背景资料调查和访谈。 5、产品经理完成《业务梳理》。首先,明确每个项目的目标;其次,梳理项目涉及的角色;再来,每个角色要进行的事项;最后,再梳理整个系统分哪些端口,要有哪些业务模块,每个模块再包含哪些功能。 (二)需求阶段 1、进入可视化产物的输出阶段,产品经理提供最简单也最接近成品的《产品原型》,线框图形式即可。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产生的包括业务流程图和页面跳转流程图。业务流程图侧重在不同节点不同角色所进行的操作,页面跳转流程图主要指不同界面间的跳转关系。项目管理者联盟 2、产品经理面向整个团队,进行需求的讲解。 3、研发项目经理根据需求及项目要求,明确《项目里程碑》。根据项目里程表,完成《产品开发计划》,明确详细阶段的时间点,最后根据开发计划,进行《项目任务分解》,完成项目的分工。 4、研发工程师按照各自的分工,进入概要需求阶段。《概要需求》旨在让研发工程师初步理解业务,评估技术可行性。 (三)设计阶段 1、UI设计师根据产品的原型,输出《界面效果图》,并提供界面的标注,最后根据主要的界面,提供一套《UI设计规范》。UI设计规范主要是明确常用界面形式尺寸等,方便研发快速开发。UI设计常涵盖交互的内容。 2、研发工程师在界面效果图,输出《需求规格》,需求规格应包含最终要实现的内容的一切要素。 3、研发工程师完成《概要设计》、《通讯协议》及《表结构设计》,及完成正式编码前的一系列研发设计工作。 (四)开发阶段项目经理博客 1、研发工程师正式进入编码阶段,这个过程虽然大部分时间用来写代码,但是可能还需要进行技术预研、进行需求确认。 2、编码过程一般还需进行服务端和移动端的联调等。

【项目管理知识】面向对象软件开发和过程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和过程 代码是核心 面向对象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实践、方法和技术。很多的技术都能够有效的提高软件质量,而要用好这些技术,我们需要从过程和管理的角度来看待它们,而不是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此系列文章包括:代码是核心、案例实战(上)、案例实战(下)、重用、优化代码的组织、针对契约设计、业务建模。 在一个有效的组织中,必定拥有杰出的一线人才。软件设计也是一样的,一线人才的素质决定了软件的质量。从敏捷的观点来看,代码是检验软件过程是否有效的终标准。目前为止,以及在短时间的未来,我们都不太可能完全脱 离代码进行软件设计。所以,软件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活动都是为了能够产出的代码。所以,代码才是核心。 1.代码是软件开发的基础 编码是软件开发过程中基本、底层的技艺,然而也是重要的技艺。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基本技艺的锻炼,木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锻炼他们对各种工具的掌握,厨师则需要练习刀工和火候。程序员也是一样的,对我们来说,语言的各种特性必须要了然于胸。而对软件的管理也需要从代码做起。 从____ 年到现在,国内兴起了一股软件工程热,需求管理、配置管理、甚 至CMM。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方法学、UML、00A大家似乎已经热衷于这些概念本身了,却往往忽略了软件开发中基本的元素-代码。在和很多软件组织的接触过程中,我们认为大多数组织急切需要的并不是这些工程理论,不是说这些理论不重要,而是这些组织的症结不在于此。很多的组织连代码的质量都管理不好,又何谈其它呢?代码管理是基础的基础,从管理的角度上来看,任何一个组织的管理都需要一个从上至下的管理过程,有基层的管理人员,也有 高层的管理人员。对代码的管理就是软件开发中的基层管理,它起到的作用就是能够把需求、设计的思路贯彻到终的代码中。 "管理无大事"。对软件的管理也是一样,大部分的问题都是由于很小的原因 引起的。例如,一个产品如果后期在debug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那么,这种现象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前期的代码设计中对代码质量的把握不严。每一次代码功能的演化并不会产生太多的问题,但是当代码累积

软件开发过程规范

软件开发过程规范 第一部分软件需求分析规范 1、引言 本标准规定了软件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过程和相关要求,以及需求分析阶段的完成标志。它是软件开发规范的组成部分。本标准适用于软件需求分析阶段的所有任务和相关人员,包括项目管理人员、软件需求分析人员、文档编制人员和质量审核人员。 2、参考文献 2.1 GB8566-88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2.2 ISO/IEC 12207:1995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2.3 GXB 02-001 软件开发规范:第一部分软件生存周期 2.4 GXB 01-001 软件工程术语 2.5 GXB 02-007 软件测试规范 3、术语 本标准的术语的定义与GXB 01-001 软件工程术语中的定义相一致。 4、需求分析的任务和过程 4.1 需求分析任务 确定被开发软件的运行环境、功能、册, 性能和数据需求,建立确认测试准则,编写用户手 为概要设计提供需求说明书。 4.2 需求分析过程 需求分析过程由下列步骤组成: 1)确定需求分析方法和工具; 2)人员培训; 3)确定需求分析输入;

4)需求分析; 5)制定确定测试计划; 6)修改开发计划; 7)编制文档; 8)需求分析审查; 9)需求分析文档存档。 5、总体要求 5.1 用户参与 软件需求分析应该有客户指定的人员参加。 5.2 用户确认 需求说明必须明确,经过客户同意,并用合同的方式予以确认。 5.3 面向用户描述需求 应以用户能够理解的形式和术语描述需求,以利于与用户沟通。 6、需求分析流程 6.1 确定需求分析方法和工具 选定合适的需求分析方法,在一个软件项目内所用的分析方法应该保持一致性析方法:1)结构分析方法,包括面向数据流的分析方法和面向数据结构的分析方法。 2)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 在需求分析方法选定后,应确定支持该方法的工具。在一个软件项目内,和工具应该保持一致性和规范化。 6.2 人员培训 针对所选定的设计方法和工具,以及相关的标准对需求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可选项,但对于新的方法和工具,或新的分析人员,培训是必需的。 6.3 确定需求分析输入 需求分析的输入一般包括下列类型的资料:候选分 需求建模语言 这是一个

软件开发过程规范范文

软件开发过程规范范文 1. 前言 1.1 目的 本规范的目的是使整个软件产品开发及项目工程阶段清晰,要求明确,任务具体,便于规范化、系统化及工程化。有利于提高软件生命周期的控制及管理,提高所开发软件的质量,缩短开发时间,减少开发和维护费用,使软件开发活动更科学、更有成效。 1.2 对象 本规范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所有相关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开发人员、质管人员。 1.3 要求 具有软件开发管理职能的人员要求熟知项目开发的各阶段过程和各阶段过程相应的规范。 1.4 适用范围 适用于产品开发生命周期中的除产品提交外的其他全部过程;规范分为两部分:技术过程规范和管理过程规范,分别适用于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技术性活动和管理性活动。 1.5 软件开发过程模型 本规范所采用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为简化的RUP开发过程模型;软件开发过程是体系结构为中心,用例驱动和风险驱动相结合的过程迭代。 1.6 开发过程划分 开发过程包括多次迭代,每次迭代的目标和侧重点不同;较早的迭代侧重于业务建模和需求建模;而后的迭代则侧重于分析设计和编码。 2. 技术过程规范部分 2.1 概述 本规范中将软件开发的整个技术过程分为四个顺序实施的阶段,分别为业务建模阶段、需求阶段、分析设计阶段和实现阶段。在对技术过程规范的描述,按阶段内部的活动和产物对四个阶段分别说明。 在本规范中对阶段内活动的说明,是按顺序性活动和持续性活动两类分别进行说明。

对于顺序性活动是按该阶段中活动的总体顺序进行的描述,而在实际工作中,从各活动的具体实施的细节来看,各活动之间的顺序是不断交叉变化的。对于持续性活动主要是对贯穿该阶段过程始终的技术活动进行说明。 规范中所提到的可选文档是指在其所属阶段,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开发团队自主决定是否开发的文档产物。而提交文档则是指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必须开发的文档产物,但可根据具体项目情况,在软件开发计划中明确规定是否要形成正式文档并提交。 规范中各阶段提到的技术评审,具体参见《评审规范》中所对应技术性评审的详细描述。 2.2 业务建模阶段 2.2.1 顺序性活动描述 1)开始初步调研,获取初始业务需求,进行问题定义,形成《业 务概览》并建立《术语表》; 2)制定《调研记录表册》,实施详细的业务调研,建立初始的 业务用例模型和《业务用例规格》; 3)分析业务过程,取出可以实现自动化的用例,分析业务部门 和实体对象,形成初始的业务对象模型; 4)根据初始业务对象模型和初始业务用例模型,分析并提取与 系统实现相关的用例和模型,建立系统域模型; 5)精化域模型中的初始用例,详细描述业务流程,分析业务规 则,建立精化的业务用例模型,形成《业务规则》和《业务 用例规格》; 6)精化域模型中的初始对象,进行详细的对象描述,分析对象 职责和对象间关系,建立精化的业务对象模型,形成《业务 对象纵览》; 7)分析业务上的非功能性需求,形成《增补业务规格》; 8)应用业务对象,实现业务用例,制定《业务用例实现规格》, 以验证业务对象与业务用例的正确性,根据验证结果,修正 业务对象、业务用例及相关文档; 9)汇总《业务规则》《业务用例规格》《业务对象纵览》《增 补业务规格》和《业务用例实现规格》形成《业务架构文档》。 2.2.2 持续性活动描述 1)《业务概览》在业务建模阶段,根据对项目理解的不断加深, 随时进行改进; 2)《术语表》的更新维护; 2.2.3 提交文档 1)《业务概览》 2)《术语表》 3)《调研记录表册》 4)《业务架构文档》其附件包括:《业务规则》《业务用例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