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流体包裹体文献综述

流体包裹体文献综述

流体包裹体文献综述
流体包裹体文献综述

流体包裹体文献综述

游智敏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011070班)

摘要:流体包裹体是研究矿物中和岩石中的古流体,通过利用现代热力学原理,可以恢复流体捕获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如温度、压力,密度,成分,组分逸度等。对它们的研究可以定性和定量分析流体参与下的各种地质作用,尤其是成矿作用。对流体包裹体的正式研究始于1858年国外学者Sorby对包裹体地质温度计原理和方法提出,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国内流体包裹体起步晚,在流体包裹体理论研究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此文还总结了水盐体系,CO2-H2O体系这两个主要类型的流体包裹体盐度测算的测温方法,与数据计算公式表格。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盐度计算NaCl-H2O体系CO2体系

0 引言

地质体中的流体包裹体多是微米级的观察和研究对象。流体包裹体与微量元素,同位素,微粒矿物等都是微体、微区、和微量物质,但对他们的分析研究、其成果进展等却极大地丰富了宏观地球科学,带来了重要信息,开拓了新的思路,延展了研究领域。对流体包裹体定性和定量分析可解释地壳乃至地幔中流体参与下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它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壳幔作用、油气勘探、研究演化、变质学等地学领域。

1、流体包裹体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流体包裹体是研究存在于矿物和岩石包裹体中的古流体,通过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解释地壳乃至地幔中的流体参与下的各种地质过程。矿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圈闭的流体保存了当时地质环境的各种地质地球化学信息(P、T、pH、X、W等),是相关地质过程的密码。流体包裹体分析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壳幔演化、地壳尺度上流体迁移、石油勘探以及岩浆岩系统演化过程等地质领域。研究流体包裹体是研究包裹体各种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为成岩成矿过程提供物理化学和热力学条件数据、探讨地质作用地球化学和演化历史,并服务于找矿勘探。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内容包括:

(1)研究矿物中包裹体的成因、恢复地质环境。现今所见的矿物和岩石大多数都是从不同成分和性质的流体或熔体中结晶出来的,它们在结晶过程中以流体包裹体形势捕获了成岩成矿时的介质。矿物中捕获的包裹体是迄今保留下来的最完整最直接的原始流体或熔体的样本,研究其形成机理和捕获后所经的变化,可以区分包裹体的成因,获得包裹体所代表的当

时的地质环境。

(2)研究包裹体的成分和物相的变化、获取地质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参数,包括成岩成矿流体的温度、压力、密度、成分(盐度和稳定同位素组成),pH、Eh、黏度和成岩成矿年龄等参数。

(3)研究不同地质环境中包裹体,了解成岩成矿流体的性质。

(4)指示找矿勘探。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来阐明矿床的成因和演化、建立成矿模式,利用所测定的数据来圈定热晕、蒸发晕和盐晕,这将有助于知道找矿勘探工作。

2、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史即国外研究状况

流体包裹体研究在地球科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

我国对流体包裹体早有认识,《梦溪笔谈》描述了水晶中的包裹体,《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用皮壳状孔雀石中的流体包裹体治眼病的方法。国际上,Boyly在1672年、Davy在1822年、Brewster等在1823年先后发现和观察到了包裹体。特别是英国学者在1858年观察到石英(水晶)、黄玉和绿柱石中存在不少包裹体,并提出包裹体可以得出当时的温度和压力。

第二阶段:包裹体的测温阶段(1858-1953)

自1858年Sorby提出包裹体地质温度计原理和方法后,包裹体进入测温阶段。各种自制的显微热台也相继问世,为测温提供了可能。另一个重要的进展爆裂法的发明,它由Smith 提出,其学生Scort在1948年设计完成,爆裂法测温使得测定不透明矿物中包裹体温度成为可能。Newhouse在1932对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进行了包裹体测温,确定了该矿床是热液型而不是沉积型,引起了地质界对流体包裹体的关注。

第三阶段:成矿流体阶段(1953-1976)

该阶段出版了一系列有关包裹体理论研究的著作,Emakov,Roedder在他们的著作中共同强调了流体包裹体是作为成矿流体而保存下来的,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得出其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压力、温度、密度、成分和pH等),这样把包裹体研究从单纯的测温发展到成矿流体研究的阶段。1968年Roedder和Skinner合作证明包裹体捕获之后没有泄露和外来物质的加入。1970年Roedder叙述说了压碎包裹体测成分的方法。苏联学者Jlyptor、Haymos 等提出了等容线法。摩尔分数法等,用来测定成矿时的压力。该时期还开始了对包裹体pH 测定,同位素的分析。1960年召开的国际地质大会上,成立了国际成矿流体包裹体委员会,简称COFFI,1968年起,COFFI

开始出版“包裹体研究”论文集,由Roedder负责编辑。

第四阶段:包裹体地球化学阶段(1976-1984年)

该阶段它趋于完善,流体包裹体研究成为地球化学研究的分支学科。该阶段包裹体的成果较多包括以下这些方面。熔融包裹体被发现,并应用到火成岩研究中。运用包裹体研究方法,大量开展矿床研究工作,解决不少矿床成因问题,提出了很多矿床的成矿模式,例如斑岩型,MVT型,矽卡岩型,热液脉型矿床。提出了包裹体不混溶理论,对研究热液演化过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了用包裹体方法寻找热液盲矿。先进的技术应用到包裹体的研究中,例如种子活化法,激光拉曼法,离子探针,离子色谱法等。出版了不少专著,有Crawford 和Hollister在1981年主编的《Fluid inclusion:Application to Petrology》和Roedder在1984年编写的《Fluid inclusion》。

第五阶段:综合研究阶段(1985年至今)

Roeddnar(1984)撰写的《Fluid Inclusion》一书系统地总结了西方自1958年以来的成果,该书的出版使流体包裹体的研究逐渐普及起来,发表的论文也多起来,据统计,从1985年到2003年这一阶段,在矿床学重要期刊—《Economic Geology》上发表的包裹体方面的文章从1985年地9.5%增加到2003年的27%。该时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流体包裹体学者,有Hall,D.L、S.M.Sterner 、R.J.Bodnar、S. P. Becker、P. L. F. Collins、Chou, I-Ming等,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关计算流体包裹体参数经验公式,使流体包裹体热力学参数的测定与计算更趋精确完善,并开始用计算机知识来处理数据,在成岩成矿模式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该时期流体包裹体研究的重点有: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与PVTX属性;流体包裹体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利用Rb-Sr、Sm-Nd等方法测定流体捕获的年代,合成矿年代;利用流体包裹体寻找石油。

3、国内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包裹体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1977年我国召开第一次矿物包裹体和成岩成矿学术会议。1977年,中科院出版了《矿物中包裹体及其地质上的应用》,何知礼在1982年著《包裹体矿物学》,李召麟,1988年著《实验地球化学》,卢焕章,1990著《包裹体地球化学》,2004年著《流体包裹体》1,刘斌、沈昆,1999年著《流体包裹体热力学》2和《流体包裹体热力学参数软件及算例》有关流体包裹体的论文也发了很多,尤其是矿床方面的,油气包裹体,国内也有研究。李胜荣教授在1991年,对矿床不同部位的流体包裹体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行了研究,指出了金矿床石英流体包裹体找矿特征标型3。但是我国流体包裹体的研究,与国际上仍有差距,主要体现在对包裹体基础理论、变质岩和沉积岩中的包裹体、计算机处理软件的开发等方面。

4、包裹体研究的理论基础

流体分布在各种地质环境中,流体在应力作用下发生流动,并且与周围介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地壳中对地质作用重要的流体有:地幔流体;海水,在沉积岩的空隙中至今仍可能保存古海水;卤水,也叫地层水或建造水,存在于地层中,海底或者油田中;地热水,沿板块边界或构造线附近分布,有许多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的形成;岩浆热液,由岩浆分异出来的流体;雨水和地下水,大气降水扩到地表后进入地下或存于湖泊、河流和蓄水层中;岩浆,它不仅是一种流体,还由于其热量和能量能驱动许多地质作用发生;变质流体,是变质作用中形成的,包括变质作用是加入的流体和变质脱水时释放的流体;油气藏中的油气和油田水。

矿物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流体(气液流体或硅酸盐熔融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或窝穴中的、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的界限的哪一部分物质。其中流体是指包裹体捕获时主矿物周围的流体介质,如果捕获时是过饱和溶液,冷却后出现子晶。主矿物与包裹体几乎同时形成。主矿物晶面晶棱等产生缺陷,为流体的圈闭提供条件,包裹体捕获后,便不受外来物质的影响。我们认为包裹体中的流体是一个独立的地球化学体系,这要求,一是均一的,包裹体形成是捕获的流体是均匀的;二是封闭的,包裹

体形成后没有物质的进出;最后,等容体系,包裹体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包裹体分为原生、次生、和假次生包裹体。原生包裹体是与主矿物同时形成的,其中包裹的流体可以代表主矿物形成时的流体和物理化学条件。次生包裹体,是在主矿物形成之后沿着主矿物裂隙计入的热液和重结晶过程中捕获的包裹体,其中的流体与形成主矿物的流体不同。在原生包裹体中有一种貌似次生的包裹体,这种包裹体是在矿物形成,晶体发生破裂,形成蚀坑,成矿母液进入其中。由于晶体继续生长,愈合形成包裹体。由于岩裂隙分布,或穿透多层晶带,固有次生包裹体的特征,但他们捕获的流体是原生的,同样具有恢复矿物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的作用。

5、流体包裹体盐度的测定与计算

流体包裹的体盐度是重要的热力学参数,他是计算捕获压力,密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指数。盐度在这里指的是流体包裹体的盐度是NaCl的质量百分含量,由于一般流体包裹体溶质的主要成分是NaCl,KCl,CaCl等其他成分很少,且对他们的研究程度不够,所以我们流体包裹体盐度等效为NaCl的质量百分含量。

5.1、水盐体系流体包裹体盐度的计算

水盐体系流体包裹体的盐度,对于不同的盐度范围,要求测出不同对应的温度,并用相应的公式和表格来换算成盐度。根据NaCl-H2O体系盐度温度相图,测算流体包裹体的盐度分为盐度范围为0-23.2wt%,23.2-26.3wt%,和>26.3wt%三种情况。

图1 NaCl-H2O体系盐度与温度相图(据Hall et al.1988 ,Bodnar et al. 1989.)

水盐体系的流体包裹体盐度小于23.2%时,NaCl 的含量是由冰点温度确定的。当含盐0-23.2%的H 2O-NaCl 流体包裹体降到低温时,会凝固成一定比例的冰和水食盐的混合物。当温度升高到最低共熔点温度时,水食盐会立刻分解,流体包裹体产生冰和盐度为23.2%的溶液。当升温超过最低共熔点温度时,冰开始融化,并稀释溶液相的盐度。当最后一块冰融化时,这个温度被定义为冰点温度,它可以用来确定盐度。图一表示的H 2O-NaCl 体系盐度温度相图,OE 代表盐度与冰融化曲线的关系。Hall et al. (1988)测定了NaCl 水溶液,盐度从纯水到23.2%,不同盐度对应的冰点下降温度4;Bodnar (1993) 提出了冰点下降温度与盐度的一个简单方程5:

盐度(wt%)=0.00 + 1.78 θ - 0.0442 θ2 + 0.000557 θ3 (1)

字母θ代表冰点下降温度,单位摄氏度。方程(1)使用了Hall et al (1988)的原始实验数据,在0.0 0C 到-21.2 0C 的整个温度范围内,与实验数据拟合的较好,误差为±5wt.%,其中-21.20C 就是H 2O-NaCl 体系的最低共融温度。表1列出了H 2O-NaCl 体系的组分从纯水到共晶浓度范围内,冰点温度下降值与对应的盐度值,冰点温度下降值按0.10C 依次增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1. 盐度(质量百分数)与冰点温度下降值得对应表(单位 摄氏度)

当水盐体系的流体包裹体的盐度范围在23.2-26.3wt%时,NaCl 的含量是通过测定水食盐消失的温度来测定的。盐度在共晶成分(23.2%)到包晶成分(26.3%)范围的包裹体当温度降到低温时,同样存在冰和水食盐。然而,当他们加热到最低共熔点时,完全消失的相是冰,留下水食盐和NaCl 饱和的溶液(见图1)。继续加热,水食盐开始分解并消失,当在最低共熔点温度到0.10C 的某数值时,完全消失,该温度即为水食盐消失温度,可以用来计算盐度。Sterner 等(1988).提出了计算该盐度范围的公式6:

3243Salinity(wt.%)26.20520.117622 1.24551210 1.05251510(2)???--=++?+?

式子中θ为水食盐消失温度,单位摄氏度。值得提出的是:相对于冰的融化,水食盐的消失是缓慢的,并且由Roedder (1984)7知,在0.1 0C 以上时,水食盐能保持亚稳状态几分钟到几小时。盐度在共晶成分到包晶成分的流体包裹体很少有文献报到。这可能就反应了辨认流体包裹体中水食盐相消失的失败。很多水食盐的分解被误看成是冰的消失,在加热冰冻的包裹体时,水食盐固体融化的速度响应慢,这为实际测温操作时增加了难度。

当水盐体系的流体包裹体的盐度大于26.3wt%时,NaCl 的含量是通过测定食盐子晶完全分解温度来测定的。这时的均一温度有三种模式:

模式A : Halite + Liquid + Vapor → Liquid + Vapor → Liquid

模式B : Halite + Liquid + Vapor → Liquid

模式C : Halite + Liquid + Vapor → Halite + Liquid → Liquid

通过子晶先消失达到均一(模式A )的和通过子晶和气泡同时消失达到均一(模式B )两种情况可以用Sterner et al., (1988)提出的公式进行计算。

(3)

其中Ψ = T (0C )/100,T 的温度范围为0.10C 到NaCl 的三相点温度(8010C )。实际上,当流体包裹体的盐度不多于30-35wt..%时,NaCl 很少凝结成晶体,即使反复的把温度降到0 0C 以下。所以很少有关于盐度范围为25-35 wt.%的流体包裹体的报到。表2是根据式子2计算出来的,可以方便的用来查找盐度。

理论上说,公式2 只对气泡和子晶在同一温度消失时才有效。也就是说,均一方式沿着液 + 气 + 子晶三相等容线。然而,当盐度相差在几个百分点时,此公式仍可用,这类包裹体气液均一温度要比子晶消失温度高几十度8

(见chou ,1987)。当液气均一温度不高于子晶消失温度时,捕获温度必须在这样的温压条件下,即等容线与液相线交叉在液气曲线之前的冷却过程中,才可以用式子3计算。 234353647Salinity(wt.%)26.2420.4928 1.420.2230.041296.29510 1.96710 1.111210ψψψψψψψ---=++-++?-?+?

对于均一方式是气泡先消失子晶后消失的流体包裹体计算盐度比较复杂,笔者没有找到计算公式。S. P. Becker,(2008)提出了该类包裹体的计算压力的公式9,如下:

Th代表气泡消失的温度,适应范围为200-500 0C;Tm代表子晶完全分解的温度,适应范围为300-6000 C;总的要求是Th

5.2、H2O-NaCl-CO2体系的流体包裹体的盐度计算

在加热回温过程中,测出的T mCO2(CO2融化温度)T hco2(CO2部分均一温度),与纯CO2体系的流体包裹体的没有显著区别,并且笼形物的形成,将水从水溶液相中移出,这样就增加了水溶液的盐度,所以利用冰点消失温度来就不能获得盐度数值,应该利用笼形物消失的温度(Tm clath)来计算盐度值。Roedder,1984,证实了最终笼形物消失的温度是水溶液相盐浓度的函数:

W NaCl =15.52022 – 1.02342 T – 0.05286 T2 (5)

W NaCl为水溶液中NaCl的质量百分数,T为CO2笼形物的熔化温度(0C),它的应用范围为-9.60C ≤ T ≤ +100C。测定笼形物消失的温度的标志是CO2气泡边界变圆,由于笼形物消失CO2气泡失去束缚,CO2气泡脱离CO2液体边界而开始跳动。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当笼形物与CO2液相和CO2气相达到平衡时,这种估算方法才有效。如果任何一项不存在时,笼合物熔点将偏离他们共存的平衡线位置,并且不再是盐度的唯一函数。为了使液相CO2和气相CO2达到平衡,在实际冷冻试验中,要求加热温度速度缓慢,建议为0.20C/min。测定时还需注意CO2熔化温度大于或等于-56.60C,以确保里面没有其他气体,或含其他气体很少如果低于这个温度可能含有CH4。

表3 CO2笼合物消失温度和盐度关系表10(据Collins,1979)

参考文献

[1]卢焕章等.流体包裹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刘斌.流体包裹体热力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3]李胜荣,邵克忠. 河南嵩县祁雨沟金矿床石英流体包裹体标型[J]. 现代地质,1991,(4).

[4] Hall,D.L.,S.M.Sterner and R.J.Bodnar. Freezing point depression of NaCl-KCl-H2O solutions.Econ.Geol[J].

1988,83:197-202

[5] Bodnar,R.J. Revised equation and table for determining the freezing point depression of H2O-NaCl solutions[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 1993,57:683-684.

[6] Sterner, S.M., D.L. Hall and R.J. Bodnar., Synthetic fluid inclusions. V. Solubility relations in the system

NaCl-KCl-H2O under vapor-saturated conditions[J]. Geochim.Cosmochjm.Acta, 1988,52:989-1006.

[7]Roedder,E., Fluid Incluions.Minera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Reviews in Mineralogy,V ol. 1984,12:646 pp.

[8] Chou, I-Ming , Phase relations in the systerm NaCl-KCl-H2O.Ⅲ. Solubilities of halite in vapor-saturated

liquids above 4450C and redetermination of phase equilibrium properties in the systerm NaCl-H2O to 10000C and 1500bars[J]. Geochim. Cosmochim .Acta , 1987,51,1965-75.

[9] S. P. Becker, A. Fall, and R. J. Bodnar.2008. Synthetic Fluid Inclusions. XVII. PVTX Properties of High

Salinity H2O-NaCl Solutions (>30 wt % NaCl): Application to Fluid Inclusions that Homogenize by Halite Disappearance from Porphyry Copper and Other Hydrothermal Ore Deposits[J]. Economic Geology,2008, 103: 539 - 554.

[10] P. L. F. Collins., Gas hydrates in CO2– bearing fluid inclusions and the use if freezing data for estimation of

salinity[J ]. Ecolomic geology ,1979, 74:1435 -1444.

流体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及应用 刘光斌 关键词:计算流体力学;发展;应用 摘要:计算流体力学是流体力学的一个分支。它用于求解固定几何形状空间内的流体的动量、热量和质量方程以及相关的其它方程,并通过计算机模拟获得某种流体在特定条件下的有关信息,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和用途广泛的工具。对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做了探讨。 1 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由于飞机工业的需要,要求用流体力学理论来了解和指导飞机设计,当时,由于飞行速度很低,可以忽略粘性和旋涡,因此流动的模型为Laplace方程,研究工作的重点是椭圆型方程的数值解[1]。利用复变函数理论和解的迭加方法来求解析解。随着飞机外形设计越来越复杂,出现了求解奇异边界积分方程的方法。以后,为了考虑粘性效应,有了边界层方程的数值计算方法,并发展成以位势方程为外流方程,与内流边界层方程相结合,通过迭代求解粘性干扰流场的计算方法。 同一时期,许多数学家研究了偏微分方程的数学理论,Hadamard,Couran,t Friedrichs等人研究了偏微分方程的基本特性、数学提法的适定性、物理波的传播特性等问题,发展了双曲型偏微分方程理论。以后,Cou-ran,t Friedrichs,Lewy等人发表了经典论文[2],证明了连续的椭圆型、抛物型和双曲型方程组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定理,且针对线性方程的初值问题,首先将偏微分方程离散化,然后证明了离散系统收敛到连续系统,最后利用代数方法确定了差分解的存在性;他们还给出了著名的稳定性判别条件:CFL条件。这些工作是差分方法的数学理论基础。20世纪40年代,VonNeumann,Richtmyer,Hop,f Lax和其他一些学者建立了非线性双曲型方程守恒定律的数值方法理论,为含有激波的气体流动数值模拟打下了理论基础。 在20世纪50年代,仅采用当时流体力学的方法,研究较复杂的非线性流动现象是不够的,特别是不能满足高速发展起来的宇航飞行器绕流流场特性研究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学者开始将基于双曲型方程数学理论基础的时间相关方法用于求解宇航飞行器的气体定常绕流流场问题,这种方法虽然要求花费更多的计算机时,但因数学提法适定,又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且能模拟流体运动的非定常过程,所以在60年代这是应用范围较广的一般方法[3]。以后由Lax、Kreiss和其他著者给出的非定常偏微分方程差分逼近的稳定性理论,进一步促进了时间相关方法。当时还出现了一些针对具体问题发展起来的特殊算法。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了计算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3]。我国早期的工作是研究钝头体超声速无粘绕流流场的数值解方法,研究钝头体绕流数值解的反方法和正方法。以后,随着我国宇航事业的发展,超声速、高超声速绕流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工作发展很快。对定常欧拉方程数值解的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并给出了钝体超声速三维无粘绕流流场的计算结果。 20世纪70年代,在计算流体力学中取得较大成功的是飞行器跨音速绕流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首先在计算模型方面,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模型,如新的大涡模拟模型、考虑壁面曲率等效应的新的湍流模式、新的多相流模式、新的飞行器气动分析与热结构的一体化模型等[5]。这就使得计算流体力学的计算模型由最初的Euler和N-S方程,扩展到包括湍流、两相流、化学非平衡、太阳风等问题研究模型在内的多个模型[6]。其中以考虑更多流动机制,如各向异性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湍流研究为重点。研究结果再次证明,万能的湍流模型还不存在,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1.流体包裹体的分类及区分 流体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流体(含气液的流体或硅酸盐熔融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明显的相边界的那一部分物质。 1.1流体包裹体的分类 流体包裹体成分复杂且成因多样,其分类研究多年来一直是随着测试手段的改进和研究内容的深化而变化。早期的分类研究主要是以定性描述为主,随着流体包裹体研究水平额度不断发展,出现了以成因、成分、相态和不同包裹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要依据的各种分类。具有代表性的包括: (1)1953-1976年:最有代表性的是1969年Ermakov提出的分类方案,他根据包裹体的成分和成因,建立了21个类型,并且根据相的相对比例,建立了一种应用很广的分类。另外一些人也建立了不同的分类方案,例如,许多分类方案是根据仍宜选用的气液比而划分的,然而气液比由于其连续变化而不易精确测定,限定了其广泛应用。 (2)1985-2003年:最有代表的芮宗瑶的分类方案,他根据捕获时的流体特征将包裹 体分为由均一体系形成的和由非均一体系形成的。其中,均一体系形成的包裹体又分为原生包裹体、次生包裹体、假次生包裹体和出溶包裹体;非均一体系形成的包裹体包括液相+固相、液体+气体或液体+蒸气、两种不混溶流体3类。 (3)2003年至今:有些学者在著作及文献中阐述了一些流体包裹体类型的划分方案,多以流体包裹体的物理状态、成因、形成期次等指标为划分依据。其中,卢焕章等根据包裹体相数的不同,将流体包裹体分为纯液体包裹体、纯气体包裹体、液体包裹体、气体包裹体、含子矿物包裹体、含液体CO2包裹体、含有机质包裹体和油气包裹体等8类。 1.2流体包裹体的区分 在流体包裹体的诸多分类中,按捕获时间与主晶矿物形成时间的关系可分为原生和次生流体包裹体。原生包裹体是矿物形成时包裹周围的流体而形成的,而次生包裹体的形成晚于主晶矿物,一般与后期主晶矿物的改造事件有关。二者由于形成时间和方式不同而携带了不同的信息。原生包裹体指示了主晶矿物形成时的流体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次生包裹体则指示了主晶矿物后期被改造事件中的流体环境、构造特征以及物化条件。 一般,原生和次生包裹体区分可应用以下两条准则:一是根据包裹体的形状和分布特征判别,即原生包裹体的形状往往是规则的,常呈孤立状或沿主晶矿物某一结晶方位或生长环带分布,次生包裹体的外形一般是不规则的,多沿愈合裂隙分布;二是同一成因的包裹体密度、均一温度、盐度和成分是近似的,可与已知包裹体类比归类。 2.流体包裹体研究的技术方法 2.1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方法 以显微热台、冷热台以及爆裂以为代表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现已达到成熟,实际应用中多采用均一法和爆裂法相结合的方法。 (1)均一法是将流体包裹体放在冷热台上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气液两相逐步复原为一个均一相,此时的温度为包裹体均一温度。这是包裹体测温的基本方法,其特点是可直接观察到包裹体相态随温度的变化,也能测得各相的体积,所测数据直观可信。具有针对性且便于区分原生和次生包裹体,因此在流体包裹体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这种方法测温速度慢,且只适用于透明和半透明矿物。 (2)爆裂法是将流体包裹体加热,使得包裹体内压升高,当内压大于主矿物强度及外压时,流体包裹体就会爆破而发出响声,用仪器收集、放大、记录其爆裂声响,从而来测定爆裂温度。这种方法适用性广,适用于透明和不透明矿物,且测温速度快。缺点是肉眼无法观察到所研究对象的特征,测定结果受主矿物的物理性质与位置、流体成分、流体包裹体形态

文献综述的类型

文献综述是"一种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一定时空范围内有关特 定课题研究的全部或大部情报的基础上,简明的类述其中的最重要部分,并标引出处的情报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的定义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文献综述反映原始文献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它反映一定时期内或是某一时期一定空间范围的原始文献的内容。其次,文献综述集中反映一批相关文献的内容。其它二次文献如题录、索引、文摘、提要等一条只能揭示一篇原始文献的外表信息或内容信息,且各条目之间没有联系,而综述一篇可集中一批相关文献,且将这批文献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予以揭示,信息含量比二次文献多得多。第三,文献综述是信息分析的高级产物。书目、索引等是对原始文献的外表特征进行客观描述,不涉及文献内容,编写人员不需了解原始文献的内容,也不需具备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提要、文摘是对原始文献的 内容作简要介绍和评价,编写人员需要具有相关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以识别和评价原始文献;文献综述则要求编写人员对综述的主题有深 入的了解,全面、系统、准确、客观地概述某一主题的内容。运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等方法对一定范围的文献进行深度加工,对于读者具有深度的引导功能,是创造性的研究活动。 文献综述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献综述进行划分,最常见的方法是根据文献综述反映内容深度的不同即信息含量的不同划分按照文献综述信息含量的不同,可将文献综述分为叙述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和专题研究报告三类。

叙述性综述是围绕某一问题或专题,广泛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并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对有关的理论、观点、数据、方法、发展概况等作综合、客观的描述的信息分析产品。叙述性综述最主要特点是客观,即必须客观地介绍和描述原始文献中的各种观点和方法。一般不提出撰写者的评论、褒贬,只是系统地罗列。叙述性综述的特点使得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花费较少的精力了解到本学科、专业或课题中的各种观点、方法、理论、数据,把握全局,获取资料。 评论性综述是在对某一问题或专题进行综合描述的基础上,从纵向或横向上作对比、分析和评论,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明确取舍的一种信息分析报告。评论性综述的主要特点是分析和评价,因此有人也将其称为分析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在综述各种观点、理论或方法的同时,还要对每种意见、每类数据、每种技术做出分析和评价,表明撰写者自己的看法,提出最终的评论结果。可以启发思路,引导读者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专题研究报告是就某一专题,一般是涉及国家经济、科研发展方向的重大课题,进行反映与评价,并提出发展对策、趋势预测。"是一种现实性、政策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情报分析研究成果"。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预测性,它在对各类事实或数据、理论分别介绍描述后,进行论证、预测的推演,最后提出对今后发展目标和方向的预测及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对于科研部门确定研究重点和学科发展方向,领导部门制定各项决策,有效实施管理起着参考和依据的作用。这一类综述主

填料塔文献综述

填料塔文献综述 (一)引言 填料塔是以塔内的填料作为气液两相间接触构件的传质设备,它是化工类企业中最常用的气液传质设备之一。而塔填料、塔内件及工艺流程又是填料塔技术发展的关键。近年来,随着高效新型填料和其他高性能塔内件的开发,以及人们对填料流体力学、放大效应及传质机理的深入研究,使填料塔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已开始利用大型高效塔改造板式搭,并在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节能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填料塔 填料塔是气、液呈逆流的连续性接触的气液传质设备,它的结构和安装比板式塔简单。塔的底部有支撑板用来支撑填料,并允许气、液通过。支撑板上的填料有整砌和乱堆两种方式。填料层的上方有液体分布装置,从而使液体均匀喷洒于填料层上。填料层中的液体有向塔壁流动的“趋壁”倾向,因此填料层较高时往往将其分为几段,每一段填料层上方设有液体再分布器,使流到壁面的液体集于液体在分布器作重新分布。 填料塔操作时,气体从下向上呈连续相通过填料层的空隙,液体则沿填料表面流下,并形成相际接触界面,进行传质。气、液体的通过能力、相际界面的大小、传质速率的快慢与填料的集合形状关系甚大。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注意发展性能优良而有造价低廉的填料。 填料塔与板式塔相比在以下情况下优先选用:①在分离程度要

求高的情况下,因某些新型填料具有很高的传质效率,故可以采用新型填料以降低塔德高度;②对于热敏性物料的蒸馏分离,因新型填料的持液量较小、压降小,故可优先选择真空操作下的填料塔;③具有腐蚀性物料,可选用非金属填料的填料塔;④容易发泡的物料宜选用填料塔,因为在填料塔内,气相主要不以气泡形式通过液相,可减少发泡的危险,此外,填料还可以使泡沫破碎。 (三)塔填料 (1)填料的类型:填料的种类很多,按照制成填料的材料是实体还是网体可分为实体填料和网体填料两类。实体填料有陶瓷、金属或塑料等制成,如拉西环、鲍尔环、阶梯环、弧鞍形和矩鞍填料等;网体填料有金属丝制成,如形网环、网状鞍形填料、网波纹填料等。按照填料在塔内堆积的方法不同可分为乱堆填料和整砌填料两类。乱堆填料有颗粒形填料如拉西环、鞍形填料、鲍尔环、阶梯环等作无规则推挤而成;整砌填料则常由规整的填料整齐砌成,也可由拉西环等颗粒填料砌成。 (2)填料的性能评价:填料层的特性是影响塔操作的主要因素,它除了单个填料的名义尺寸之外,还包括:①单位体积中填料的个数; ②比表面积;③空隙率;④干填料因子和填料因子;⑤堆积密度等项。填料层的特性还与填料塔内装填的方法有关;充水装填的比干装的要疏松;新装的比使用长久的要疏松。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填料的比表面积越大,气液分布越均匀,表面的润湿性能越好,则传质效率越高;填料的空隙率越大,结构越开敞,则通量越大,压降亦越低。在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一、可行性研究简介 可行性研究一词源于英语feasibility study,字义就是行得通,有可能成功的意思。自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种组织管理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价,使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项目获得成功之后,可行性研究这种仅限于经济评价的报告在工业发达国家成为建设项目开发程序的一个环节。 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就是投资工业项目决策前的活动,就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就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与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的占有资料,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的预测未来前景。 对于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内外协作配套关系较多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期较长,为了节省投资,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对早期就应淘汰的项目做无效研究,一般将可行性研究分为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有时也叫详细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决策四个阶段。机会研究证明效果不佳的项目,就不再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同样,如果初步可行性研究结论不可行,则不必再进行可行性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在不断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可行性研究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项目评价方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进行可行性研究,不但有助于减少或避免项目投资失误,而且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总的说来,可行性研究对于项目投资决策有着以下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项目建设立项的依据,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或筹资的依据,作为工程设计与建设的依据,作为向当地政府与环保部门申请建设执照的依据,作为本工程建设补充基础资料的依据,作为项目与各有关部门签订合同或协议的依据,作为核准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计划的依据,作为企业安排项目计划与实施的依据。 二、国外可行性研究的发展历史 西方最早推行可行性研究方法的就是美国,通过采用这套方法,实现了对河流流域地区良好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二战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技术经济问题越来越复杂,为了开发新产品,减少投资风险,需要采用科学方法对项目实施进行预测、分析、论证。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行性研究迅速成为投资决策前的一个普遍工作阶段,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理论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在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或援助项目中迅速推广。 在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外主要就是运用简单的财务评价方法通过对项目的收入与支出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优劣。随着社会的发展,简单的财务评价已不能满足社会、政府与企业对项目投资决策的多元化需求。于就是,法国工程师让尔·杜比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思想并在1844年发表了“公共工程效用的评价”一文。之后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正式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这种思想发展成为现在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构成了

文献综述word模版

□□□□□论文题目□□□□□ □□作者姓名 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 摘要 □□□□□□□□□□□□□□□□□□□□□□□□□□□□□□□□□□ □□□□□□□□□□□□□□□□□□□□□□□□□□□□□□□□□□□□□□□□□□□□□□□□□□□□□□□□□□□□□□□□□□□□□□□□□□ □□□□□□□□□□□□□□□□□□□□□□□□□□□□□□□□□□□□□ □□□□□□□□□□□□□□□□□□□□□□□□□□□ 关键词 □□□□□;□□□□□;□□□□□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英文文题□□□ 作者英文名字 ( 单 位 ) Abstract □□□□□□□□□□□□□□□□□□□□□□□□□□□□□□□□□□□□□□□□□□□□□□□□□□□□□□□□□□□□□□□□□□□□□□□□□□□□□□□□□□□□□□□□□□□□□□□□□□□□□□□□□□□□□□□□□□□□□□□□□□□□□□ keywords □□□□□;□□□□□□;□□□□□□ 0 引言 □□□□□□□□□□□□□□□□□□□□□□□□□□□□□□□□□□□□□ □□□□□□□□□□□□□□□□□□□□□□□□□□□□□□□□□□□□□□□□□□□□□□□ 1 一级标题 □□□□□□□□□□□□□□□□□□□□□□□□□□□□□□□□□□□□□□□□□□□□□□□□□□□□□□□□□□□□□□□□□□□□□□□□□□□□ □□□□□□□□□□□□□□□□□□□□□□□□□□□□□□□□□□□□□□□□□□□□□□□□□□□□□□□□□□□□□□□□ 1.1 二级标题 □□□□□□□□□□□□□□□□□□□□□□□□□□□□□□□□□□□□□□□□□□□□□□□□□□□□□□□□□□□□□□□□□□□□□□□□□□□□ □□□□□□□□□□□□□□□□□□□□□□□□□□□□□□□□□□□□□□□ □□□□□□□□□□□□ 1.1.1 三级标题 □□□□□□□□□□□□□□□□□□□□□□□□□□□□□□□□□□□□□□□□□□□□□□□□□□□□□□□□□□□□□□□□□□□□□□□□□□□□□□□□ 2号宋体 4号楷体 小5号宋体 5号黑体 5号楷体 5号黑体 4号黑体 4号黑体 5号黑体 5号黑体 4号times new romans 5号times new romans 小5白斜times new romans 5号黑体 5号黑体 5号宋体 5号宋体 5号宋体 5号宋

流体包裹体成因判别

流体包裹体成因判别 芮宗瑶译;张洪涛校 (据Roedder,1976,1979b年的资料修订,不包括出溶包裹体) 一、原生成因判据 1.根据在显示或不显示生长方向或生长环带的某一单晶中的产状。 ①在另一无包裹体的单晶中单独产出(或一个小型三维组合,Roedder,1965b,图10;1972,图版6); ②相对围晶而言,其个体大。例如,其直径≧0.1围晶,特别是出现几个这样的包裹体时; ③远离其它包裹体孤立地产出,其距离约为该包裹体直径的5倍; ④呈遍布晶体的无规律的三维分布产出(Roedder和Coombs,1967,图版4,图A和B); ⑤包裹体周围较规则的位错发生扰动,特别是如果这些位错由包裹体向外呈放射状时(Roedder和Weiblen,1970,图9); ⑥如同主晶中产出的固体包裹体或产出同生相一样,产出的子晶(外来的固体包裹体)。 2.根据显示生长方向的子晶的产状。 ①产在远离(在生长方向上)干扰主晶生长的外来固相(同生相或其他相)处,有时直接产在这种外来固相的前方,而该处主晶尚未完全封闭(由于发育不完全,包裹体可能围着于固体上或离开一定距离,Roedder,1972,图版1); ②产于某早期生长阶段的愈合裂隙之外,原因是该处新晶体生长不完善(Roedder,1965b,图18和19;Roedder等,1966,图15); ③在某一复合晶体的近于平行的两个单元之间产出(Roedder,1972,卷首插图的右上角); ④在几个生长螺旋体的交切面上或在一个在外表面可见到生长螺旋体的中心部位产出; ⑤尤其呈相对较大的扁平状包裹体产出,它们平行于某一外部晶面,并靠近于其中心(也即由于在晶面中心晶体生长发育不良),例如许多“漏斗状盐晶”; ⑥在板状晶体的核心产出(例如绿柱石)。这可能只不过是上述条款的一个极端情况; ⑦尤其沿两晶面的交切边缘成排产出。 3.根据显示生长环带的单晶中的产状(如根据颜色、透明度、成分、X衍射的暗度、捕获的固体包裹体、浸蚀环带和出溶相等标志确定)。 ①产于不规则的三维空间,在临近带中具有不同的富集程度(由于突变的羽毛状的或树枝状的生长);

流体力学

()⊥ -++ +φφφ φφ1 4210 .01 Re 3 1Re 161 Re 8= 2 .0log 4.03 4 ∥ D C 其中,面积 颗粒在迎流方向上投影 计算颗粒表面积 等体积球横截面积 -2=∥φ 向上投影面积 计算颗粒在垂直迎流方 等体积球横截面积 =⊥φ The sphericity (Φ) represents the ratio between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volume equivalent sphere and that of the considered particle, the cross-wise sphericity (Φ⊥) is the ratio between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volume equivalent sphere and the projected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considered particle and the lengthwise sphericity (Φ||) is the ratio between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volume equivalent sphere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alf the surface area and the mean projected longitudinal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considered particle.

系统模拟文献综述

系统模拟——文献综述 一:行人运动建模的研究现状: 宋卫国等将各类运动模型划分为宏观模型、中观模型以及微观模型三类。 宏观模型不考虑单个行人的行为,将行人视为流体状态。典型的描述行人运动的宏观模型有行人动力学模型以及空间交互/熵最大化模型。行人动力学模型是部分学者借鉴车辆运动中的流体力学模型策略,构建描述行人运动的动力学模型,如流体力学模型和气体动力学模型等。空间交互/熵最大化模型是借鉴了交通规划模型中的中心指导思想——“四阶段法”,从而构建的行人在路网中的客流分配以及路径选择模型。宏观模型虽有建模的合理之处,但只能研究到系统的宏观整体特性而不能显示出系统内所有个体的征,关注的是行人空间分配的问题,如流量、密度和速度之间的关系。由于对行人特性及运动模拟不够细致,有一定的限制性。 中观模型中,陈涛等曾采用格子气模型研究了十字路口的行人疏散现象,尤其是出口条件对路口疏散的影响研究。中观模型与宏观模型一样,都有其局限性,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微观模型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理论研究的热点。微观模型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核心是为了描述出行人的个体特征、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行人与周围运动环境之间的作用。相关学者对行人运动行为微观建模的研究中主要可分为三类,分别是基于力学、基于元胞以及排队网络模型。 二、车站乘客集散运动特性研究 速度-密度关系研究进行最早的是Greenshield,他在1933年首先提出了速度-密度的线性模型;而后Greenberg提出了对数模型;Underwood提出了指数模型;Edie提出了多段式模型;这些模型均是在机动车交通流的研究中建立的模型,但仍可借鉴到行人交通流的研究。 HCM2000研究了购物者的速度-密度线性模型,发现行人的密度-速度呈现出递减的线性关系,行人在低密度条件下的速度约为1.4米/秒,在行人密度达到约4人/平方米时,行人走行异常缓慢。同时也指出具有不同出行目的的行人,其速度与乘客个人空间的关系。 陈绍宽等对正常情况下西直门地铁站内乘客在楼梯与通道内的运动特性数据进行抽样调查(2010年3月20日-25日,抽样样本数量近500个),所得乘客密度-速度拟合函数主要采用线性函数与指数函数分布拟合。对比分析两类函数的拟合特性,发现指数函数的拟合程度较好。李洪旭等对北京地铁车站各设施(包括通道、楼梯)内客流的宏观特性进行了分析调研,建立了设施内客流的速度-密度关系模型。 三、西直门流线优化 吴昊灵和李慧轩在北京地铁西直门站换乘流线优化方案探究中采用“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方案优化-模拟仿真-评价反馈”的技术路线,充分分析站内换乘方案,并结合现场调研采集的数据进行仿真,通过计算机模拟真实反映方案优化后的效果。 董玉香等通过分析西直门站各地铁换乘流线及换乘客流的现状,指出了西直门站乘客换乘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西直门交通枢纽改造及换乘流线优化设计方案,以此解决西直门站三线换乘问题,提高西直门站的换乘效率,为今后轨道交通枢纽建筑设计提供了参考。 四、行人选择行为研究 曹洁等通过研究铁路客运站行人的路径选择行为,以排队长度、楼梯高度、携带行李量、紧急程度和年龄等因素为路径选择的参数,对车站内行人在楼梯与自动扶梯之间选择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采用二值Logistic 回归方法建立了行人对楼梯与自动扶梯的选择行为模型。虽然研究是关于铁路客运枢纽,但其研究方法为本组课题提供了参考。 陈绍宽等基于乘客运动特性分析,结合车站空间结构特征,构建了基于M/G/c/c的地铁车站楼梯与通道乘客疏散能力瓶颈分析模型。

流体力学读书笔记

高等流体力学读书笔记 论文题目: 特征线法读书笔记 姓名: 杨志伟 学号: 113108000839 专业: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 指导教师: 周建伟 日期: 2013年12月

1 特征线法 1.1 理论的引出 在考虑了两对面管壁都外折使得两束膨胀波相交,以及膨胀波束在自由边界上反射等问题时,单有绕外钝角流动的公式就不够使用了,需要一种使用于解复杂问题的方法,这就是特征线法。在概况性上说,特征线法确实比绕外钝角的解法进了一步,只要是两个自变数的双曲线型偏微分方程都能用。定常超声速流(包括平面及轴对称的无旋和有旋流)与一维费定常流(不论亚声速还是超声速)的运动方程都是双曲型的。这几种流动能在数学上归在一起,正是反映了在物理上这几种流动都是以波的形式进行变化这样一个事实。 定常亚声速流场上,流动的变化不是以波的形式进行的,任何扰动都没有界线可言,扰动遍及全场,变化都是连续的,任何流动参数(速度、密度和压强等)不仅本身连续,而且它对空间坐标的导数也都连续。与此相反,在定常超声速流场上,扰动都是有界的,像激波在流场中是以突跃面的形式存在的,流动参数本身在突跃面上有突跃的变化,称为强突跃;另一种扰动也是有界的,例如膨胀波(或微弱压缩),界线是马赫波,流动参数本身在波上是连续的,但它的导数在波上可以不连续。如图1所以,定常超声速气流流过外钝角,在第一道膨胀波 O L 11的上游,各流动参数都是均一的,对 的导数到处都是零,但一到 O L上便开始 11 变化了,虽然流动参数本身在 O L还是连续的,但无变化的直匀流区突然在这条 11 线上有变化的扇形膨胀地带相接,诸流动参数的导数在 O L上必是突然从零变为 11 某一定值。在最后一道波 O L上,导数从一定值跃变为零。在中间各道波上,流 12 动参数的导数取了特殊的突跃值——零。

科研文献综述正文范例

法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全面 《文献综述》写作规范(试行) 一、写作文献综述的总体要求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 法学院本科生在毕业论文选题确定后,除传统研究论文写作形式外,可以围绕毕业论文选题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以文献综述的形式提交研究成果代替传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论文)的答辩稿和终稿应当包括封面、目录、正文和参考文献、致谢词等几部分,各部分的排版格式与法学院规定的普通论文排版格式一样,正文字数8000字以上。 二、文献综述的正文结构内容 文献综述主要用以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研究动态、研究进展、发展方向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体和总结。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即立题依据和综述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引言不宜过长,文句要简练、重点突出。 主体部分。文献综述的主体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是对全文主题的简明扼要的总结,包括对学术界的研究现状进行必要的评述,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三、撰写文献综述的注意事项 1、文献综述的论文标题一般采用“主题词+文献研究综述”或“主题词+理论研究综述”等形式命题。

检索综述性文献的方法

中文:“综述性”的表示有,研究、进展、综述; English: Review Summary Overview 找某领域大牛的综述的方法: 1.Google 搜索“invited review”or“news and views” a. “invited review”AND“interested keywords”这类综述性文献比较全面,SCI影响因子 较高,但是这类并不是就某个关键点展开详细的回顾和评论 b.“news and views”OR“news&views”AND“interested keywords” site:https://www.docsj.com/doc/c817426284.html,,或者science、cell之类的网址,这类一般是大牛就某个突破性的实验结果或某个关键点展开详细回顾和评论性质的REVIEW 2.SCI 进入SCI网站,输入“interested keywords”,限定出版类型为REVIEW,cited by times,引用次数最多的一篇或者两篇就是综述 可以先在CSA(英国剑桥文摘)中用“Review”以及主题词获得摘要,再找全文。一般检索用CNKI、SCI、EI。 1.检索summary或者review 2.检索关键词找引用率较高的 3.找到引用率较高的文献之后就可以获得作者的信息,再去作者的主页上找综述 1.利用ISI Web of Knowledge 进行检索:首先检索某个专题文献,然后点击“分析检索结果”,在“根据字段排列记录:”下方的下拉菜单中点击“文献类型”,点击“分析”,勾选Review前面的复选框,点击“查看记录”即可获取所需要的高品质综述; 2.生物医学类综述文章可利用NCBI进行检索:进入NCBI网站,在“Search”下拉菜单中,点击进入“Pubmed”,再点击“Limits”,在“Type of Article”下拉菜单中找到“Review”并选中,然后在Search框中输入所需要的检索词或检索式即可获得相关综述性文章; 3.通过全文数据库获取综述性文章的方法:先进行专题信息检索,然后用“Review”进行二次检索,或者直接使用高级检索,将Review作为检索词进行组配同样可以获得综述; 4.利用中文全文数据库可以直接使用“综述”、“进展”等词对已有的检索结果进行二次检索即可; 5.通过阅读优秀的硕博士论文的综述部分也可以获得某个领域的综述信息; 6.利用Google或Google Scholar,输入关键词+Review 或survey也可以获得大量综述性论文。

瓦斯渗流文献综述

瓦斯渗流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1引言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70%左右。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煤炭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1】。煤炭形成过程中会伴生大量以甲烷为主的烃类气体,俗称瓦斯或煤层气。瓦斯的形成、存储和释放一直伴随着整个成煤过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随着含煤地层经受各种构造运动,至今已有大部分瓦斯逸散到大气中,仅有部分还保留在煤层和岩层中。 一方面,井下瓦斯灾害是煤矿生产过程中的最严重灾害之一;另一方面,煤层气又是一种清洁能源。我国煤层气资源很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接替能源之一,并且合理开发煤层气资源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除煤矿瓦斯灾害隐患。众所周知,煤是孔隙-裂隙双重介质,与煤伴生共存的瓦斯以吸收、吸附和游离状态赋存于煤层中。影响煤层瓦斯运移和富集的主控因素主要为所在区域的煤岩性质、煤系地层的地球物理场及地质构造。采矿活动虽不会改变所在区域的煤岩性质和地质构造格局,但必然会引起局部地球物理场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煤层中本已平衡的瓦斯再次发生迁移和重新分布。然而瓦斯在煤体中的再次运移和重新分布也是井下发生瓦斯灾害特别是瓦斯动力灾害的根本原因。 渗流是指流体在多孔介质内的流动。含瓦斯煤的瓦斯渗流研究是在地球物理场作用下对瓦斯在煤体中流动状态的研究。在煤矿开采的各种瓦斯动力现象中,煤层瓦斯的突出、涌出等均与煤层的渗透性有关,因此,系统的研究煤层的渗透性能,是防止煤矿自然灾害的理论基础【2】。并且煤层气在煤层中的渗流状态,如流动的难易

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煤层气抽采的效率。因此对瓦斯渗流的研究对预防瓦斯动力灾害、煤层气开采及提高瓦斯抽放效率有重要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渗流力学研究现状 渗流力学研究流体在多孔介质的运动规律,孔隙介质、裂缝一孔隙介质以及各种类型的毛细管体系等均属多孔介质,渗流力学是流体力学与多孔介质理论和表面物理化学等学科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是多种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3】。由于多孔介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工程材料和动植物体内,因而就渗流力学的应用范围而言,大致可划分为地下渗流,工程渗流和生物渗流3个方面。现主要论述地下渗流力学的发展状况。 1856年达西定律的建立标志着渗流力学的诞生,自此后的160多年时间里渗流力学不论在基础理论、研究内容、考虑因素、实验手段以及跟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程度,在理论深度还是在应用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地下渗流力学发展大致经过了经典渗流理论的研究和现代渗流理论的研究【4】。 2.1.1经典渗流理论研究 1、渗流力学基本理论的建立 1856年,法国工程师H.Darcy在解决Dijon的城市给水过程中,在一系列的实验基础上,总就出了线性渗流方程,即流体通过沙柱横截面体积流量Q与横截面积A和水头差h1—h2成正比,而与沙柱

风洞综述(实验流体力学课程设计)

实验空气动力学课程设计(风洞综述) .概念及原理 风洞(wind tunnel ),是能人工产生和控制气流,以模拟飞行器或物体周围气体的流动,并可量度气流对物体的作用以及观察物理现象的一种管道状实验设备,它是空气动力学实验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它不仅在航空和航天工程的研究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交通运输、房屋建筑、风能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部门中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原理: 用风洞作实验的依据是运动的相对性原理。为确保实验准确模拟真实流场,还必须满足相似律的要求。但由于风洞尺寸和动力的限制,通常只能选择一些影响最大的参数进行模拟。此外,风洞实验段的流场品质,如气流速度分布均匀度、平均气流方向偏离风洞轴线的大小、沿风洞轴线方向的压力梯度、截面温度分布的均匀度、气流的湍流度和噪声级等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并定期进行检查测定。 .风洞发展简要回顾 风洞设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低速风洞发展阶段、超声速风洞发展阶段、跨声速风洞发展阶段、高超声速风洞发展阶段、风洞设备更新 改造和稳定发展阶段、风洞设备发展适应新需求、探索新概念风洞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型号发展数量的减少,一方面,风洞设备在数量上呈现出过剩状态;另一方面,又缺少能满足未来型号精细化发展要求的高性能风洞。 三.近期风洞改造和建设 工业生产型风洞的更新改造最主要特点是风洞设计的多功能性、可扩展性、技术的先进性,风洞建设也呈现出创新的特点。主要包括:吸收试验段内的大部 分噪声, 提高风洞试验Re或模拟能力等。另外还有:感应热等离子体风洞(通

过高频电发生器以感应偶合的方式将亚声速或超声速射流加热到极高温度(5000C?10000C),这种等离子风洞主要用于防热研究) 四.风洞发展的未来趋势 1)“安静”气流风洞 不仅气动声学风洞需要“安静”的风洞,高品质的任何类型风洞都 需要“安静”的风洞。 2)亚声速高升力飞行风洞风洞Re模拟能力直接影响试验数据的准确性。经过多年论证研究, NAS提出了高升力飞行风洞(HiLiFT )的概念。它是利用磁悬浮推进技术推动试验模型在含有静止气体介质(空气或氮气)的管道中运动,

文献综述----研究性学习

文献综述----研究性学习 研究资料表明:世界范围内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发生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第二次发生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美国;第三次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欧美以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 1.研究性学习在中国 我国的研究性学习以上海、江苏等地为典型代表,现以上海的研究性学习为例,其发展轨迹为: ——新中国成立后,为推动中小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门要求中小学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其中的科技活动事实上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初萌芽。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的创造教育强调发散性思维、联系生活实际、手脑结合等,都与研究性学习有着密切关系。但当时创造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小制作、小发明、创造技法学习、创造性思维训练等,对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影响较为有限。 ——20世纪90年代初全面展开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将中学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个板块,使教学改革进入了课程开发领域,也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保证。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学校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上层下,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更趋活跃。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市西中学的“高中自研式活动课”、华东师大一附中的“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小课题研究”、七宝中学的“人与自然”系列研究等。这种以小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模拟科学研究的情境和过程,强调学习过程的参与和体验,对传统的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是一个突破。 2 .研究性学习在美国 美国国家教育经济中心于1998年制订了英语语言艺术、数学、科学和应用学习四个领域,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三个层次的国家标准,除规定了所有中小学生在四个领域学习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结果要求外,还特别强调了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策略、方法。与此同时,我们发现“研究性学习”在美国的大、中、

两相流体力学研究综述

两相流体力学研究综述 1. 引言 两相流是以工程热物理学为基础,为满足能源、动力、化工、石油、航空、电子、医药等工业进步的要求,而与数学、力学、信息、生物、环境、材料、计算机等学科相互融合交叉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两相流早日形成统一的学术理论和成熟的应用技术,对21世纪全球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和能源资源两个焦点问题的解决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是人类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之一。该工程领域的突破能促进全球能源与环境经济的进步。 在瓦特(Watt)发明蒸汽机以后,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两相流的研究开始得到重视。1877年Boussines系统研究了明渠水流中泥沙的沉降和输运问题,1910年,Mallock研究了声波在泡沫液体介质中传播时强度的衰减过程。20世纪40年代前,一些有价值的气液两相流不稳定性以及锅炉水循环中气液两相流问题的经典论文,以及研究成果分散在各工业部门,很少系统研究成果。两相流的术语在20世纪30年代首先出现于美国的一些研究生论文中;1943年,苏联首先将这一术语应用于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其后1949年在J.Ap-pl.Phys杂志上也出现了两相流(two-phase flow)这一名词。中国对于两相流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相关论文以外,陆续出版了一些关于两相流的教材和专著,如陈之航(1983)、佟庆理(1982)、陈学俊、林宗虎、张远君等(1987)、方丁酉(1988)、周强泰(1990)、周力行、李海青(1991)、吕砚山(1992)、刘大猷(1993)、郭烈锦(2002)、林建忠(2003)等。 虽然有如此多的文献和著作,但两相流的研究历史还不是很长,对于两相流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大量的问题还是靠试验和经验来解决,严格地从数学角度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是两相流成为系统的科学还需要一个过程。 2. 两相流分类 相是具有相同成分和相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均匀物质部分,即相是物质的单一状态,如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两相流动的研究中通常称为固相、液相和气相。一般来说,各相有明显的分界面。两相流就是指物质两相同时并存且具有明显相界面的混合流动。相的概念在不同学科中界定有所不同。 在物理学中:物质分固、液、气和等离子体四相或四态。单相物质及两相混合均匀的气体或液体的流动都属于单相流;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相态的物质混合体的流动称为两相或多相流。 在多相流体力学中:从力学的观点来看,不同速度、不同温度和不同尺寸的颗粒、液滴或气泡具有不同的力学特性,因此可以是不同的相。对于颗粒相大小很分散的两相流,可以按颗粒大小相近的原则分组而使其动力学性质相似,不同的组用不同的动力学方程来描述,这样的两相流也称为多相流。从物态的角度来看,不同物态、不同化学组成、不同尺寸和形状的物质也可能属于不同的相。 两相流动中,把物质分为连续介质和离散介质。气体和液体属于连续介质,称为连续相或流体相;固体颗粒、液滴和气泡属于离散介质,称为分散相或颗粒相。流体相和颗粒相组成的流动称为两相流。这里颗粒相可以是不同物态、不同化学组成和不同尺寸的颗粒,从而使复杂的多相流动简化。两相及多相流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程中,常见的分为气液两相流、气固两相流、液固两相流、液液两相流及多相流。 3. 两相流的研究方法 两相流的研究方法同单相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一样,也分为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数值计算三种方法。对于两相流体力学而言,由于许多两相流动现象、机理和过程目前还不甚清

文献综述的写作及注意事项

文献综述的写作及注意事项(供毕业设计参考) 1. 基本概念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它往往针对某一特定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种程度,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论述、判断和研究设想,并提供代表性参考文献。这里需要将“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Backupground Description) ”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铁电陶瓷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zhengfu发展复合材料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而“文献综述”主要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另外,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critical thinking)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成果的流水账。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或不完善?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 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要求同学们学写文献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文献综述的写作,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分析”、“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某一方面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整理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的特点是“综”与“述”:“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 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2. 文献检索撰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对于毕业设计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