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新常态下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

新常态下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

新常态下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
新常态下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

新常态下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

张晓辉

摘要:全球一体化和世界文化交融的浪潮下,本土文化缺乏与外来文化的有机融合与衍生进化,城市文化基因对城市增长贡献力度明显偏弱,导致当前城市建设丧失了本土化的城市文化意象,偏离了古人营城“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共生理念。本文试图通过对城市文化内涵与特征的总结概括,找寻文化传承与城市转型发展的内在联系,梳理当前城市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探讨“新常态”下城市文化创新手段,从文化的角度和高度发掘传统文化根脉滋养城市创新和转型,以达到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增强城市识别性和市民认同感、归属感,营建城市特色空间,展现城市个性的美好愿景,获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方面的广泛认同和尊重。

关键词:新常态新型城镇化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可持续发展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城乡格局和城乡面貌发生了空前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根本改善。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突出问题,如城镇化质量不高、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城市病”现象突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等。尤其在城市文化传承建设方面,不是简单模仿西方城市的文化符号就是单一复制明清建筑风格,缺乏与外来文化的有机融合与衍生进化。城市多呈现圈层式拓展,基本丧失了本土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和中国式的城市文化意象。城市景观风貌和建筑风格雷同,“千城一面”现象突出,城市个性化、差异化严重缺失,城市文化基因对城市增长贡献力偏弱。大规模的工业化已经透支掉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给人类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以牺牲生存空间谋求发展的旧有模式已经力不从心、难以为继。面对严峻的挑战,发达国家纷纷选择以城市文化引领城市转型,开创了促进城市永续发展的新动力。文化不应简单被看作为城市的某种功能,而应该作为城市灵魂加以重视,“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但城市不能仅仅是容器--城市更应当具备对优秀文化的选择能力和创新能力”①。在全球一体化和世界文化大融合背景下,当代城市需要坚实地植根于地方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融合外来文化,不断衍生和创造出新的、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实现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共进,实现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的华丽转身,从而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1、城市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以自然山水环境为基底,经济活动为基础,社会交往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为居民提供生活、生产、交通、游憩场所,而且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文化缔造城市,城市承载文化。

1.1城市文化的内涵

长久以来,城市文化一直是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但在概念的界定和描述上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共识。

吴良镛先生认为城市文化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层。“广义的城市文化包括:文化的指导系统,主要指对区域、全国乃至世界产生影响的文化指挥功能、高级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社会知识系统,主要指具有知识生产和传播功能的科学文化教育基地,以及具有培养创造力和恢复体力功能的文化娱乐、体育系统等多种内容。狭义的城市文化,指城市的文化环境,包括城市建筑文化环境的缔造以及文化事业设施的建设等。”②单霁翔认为:“城市文化是指经过长期的历史演进,在各种文化融合中逐步发展,并以其独有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给城市留下难以抹去的文化烙印。”③

张钟汝、章友德认为:“城市文化又称都市文化,是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④王立也认为城市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文化指城市的社会成员在特定城市区域内,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城市文化指城市社会成员在城市长期的发展中培育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⑤

邓述平认为:“城市文化的概念包含了文化的各方面。从城市建设及建筑领域思考的文化内容实际上是建筑文化。城市建筑文化主要反映在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城市街道格局、城市空间与尺度等要素上,形成特定的风格和城市建筑文化。”⑥

张景秋认为:“城市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它既具有物质实体表现,如建筑物、构筑物、消费品、城市景观、艺术及艺术品等,又具有精神表现,如思想意识、行为规范,或生活于其中的感受等,这些无形的精神文化同样成就了一个城市独特的形象和风格,它由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所承载,最终又会以某种物质形态表现出来。所以,城市文化是一种具有独特性、空间性和综合性的文化形式。”⑦

城市文化通常表现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层面:物质文化指城市所处的自然山水

环境、城市肌理和空间格局、文化遗址、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群等;非物质文化指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如城市风俗和生活习惯等。在总结前人对城市文化描述基础上,笔者认为城市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气质和个性,它是随着社会变迁不断更新演变的,是根植于旧有传统之上,交融多元文化,随社会改造缓慢演进创新,不断形成再平衡的现象。

1.2城市文化的特征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文化是城市的活力源泉,反映了城市时代精神。文化不是短期形成的城市产物,是在长期演变中不断进化而成的,具有“文化基因”稳定发展的特性。同时,城市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多元融合性,可以唤起曾经的“城市记忆”。

1.2.1传承性

长久的时间打磨和时间积淀造就了文化对城市历史的传承。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文化的传承和演进,城市文化在漫长的城市发展史中沉积传统并缓慢演化,形成特有的发展脉络,构成城市发展的完整画卷。当今社会,历史传承已经成为文明的核心,文化复兴成为城市崛起的助推器。罗马、巴黎、巴塞罗那、平遥古城等中外优秀历史文化城市均保留下传统的城市格局、历史建筑和公共空间,并将历史元素与现代生活有效融合,展示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样需要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从这层意义来说,城市文化的传承更多在于城市精神的积累,凝结为城市文化的灵魂。

1.2.2差异性

城市所处地域空间文化背景、地理气候的不同,形成了城市各具特色的个性特征,此种先天的差异性本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自然而然的现象。但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之下,自然选择的差异性反而成为城市个性的重要特征。由于每个城市种族存在和民风民俗的不同,以及对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形成了城市文化元素的多样性,恰恰此种文化的多样性构成了城市文化的差异性。“差异性是城市文化的根本,是城市独特的元素,是这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标记。”⑧

1.2.3融合性

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了城市文化的构成,同时也为城市文化融合演进搭建了选择的平台。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开放、宽容的外部环境,面对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需求的文化,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文化生态系统,实现和谐共

生的生存环境,就需要不同文化间相互融合,演进成为适合时代要求和居民生活诉求的新文化,进而推动城市历史车轮前行。城市文化需要不同文化的不断交流和相互融合,主动融入世界文化交融潮流,历练打磨,磨炼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1.2.4映射性

城市的发展依赖于全体市民的创造和奉献,市民对城市的热爱需要城市文化给予的集体城市记忆召唤。城市的营建离不开自然山水环境,城市空间形态一定程度上是对地形地貌和水文气候等自然特点的映射,比如我国古代营城讲究“天人合一”,就是利用山形水势映射城市生活。城市历史建筑的更新保护是对既有建筑当时生活空间的再现,是对原有城市记忆的追思,比如城市纪念性广场,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纪念唤起民众对城市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将先进文化的时代性传递给其他地区,促进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比如互联网时代中掌握特殊技能和拥有特殊才能的个体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使得城市经济增长摆脱大工厂、大空间成为可能。

2、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

截止到201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发展质量有待提升。2013年12月12日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着眼于健康城镇化的推进,强调文化传承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的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⑨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没有既往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总结发达国家成功转型的经验,将城市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对推进我们的城市转型与新型城镇化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2.1文化产业对于城市复兴的贡献

城市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可以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英国的国家文化创意产业战略为城市复兴注入活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有效融合,文化产业平均增长速度是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日本“内容—动漫产业”国家发展规划也使日本娱乐业产值早早超过汽车工业,从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已攀升至60%左右。21世纪是文化对城市深刻影响的时代,坚守本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创造新兴文化,是促进城市永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2.2文化传承与健康城镇化

文化传承促进城乡融合,提升城镇化质量。英国在城镇化建设中以文化传承与弘扬为导向,进行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城镇建设,制定专项法律规范历史文化遗存和地域文化特色资

源保护,充分发挥城镇文化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援作用,将城镇文化塑造与突出地域性文化巧妙结合,有利推动了英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德国在城镇化进程中更加注重多元文化的保持和发展,建立一系列政策鼓励外来移民融入社区、城镇和国家。城镇建设依托自然,注重维持生态原貌,使得城镇自然与人文社会和谐发展。对自然环境、人文传统和历史建筑的热爱与尊重,使德国小城镇成为历史人文内涵与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国际典范。

城镇化不是破坏原有的农村,更是破坏原有的文化根基,而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形成城乡优势互补、和谐共生的良性局面,使得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长久持续。

3、我国当前城市文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1城市建设割裂城市文化

经过三十多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城市建设缺乏基本的人文意识和文化认同。在实用主义驱使和城市政绩压力双重作用下,城市建设重物质追求,轻文化培育;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盲目攀比,轻特色保有。“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和“造城运动”,无不在损毁传统建筑和历史街区,短时期的大拆大建和简单复制“西洋建筑”,切断了城市文化记忆,甚至某些地方文化特征显著的少数民族地区也面临着传统文化特色沦丧的境地。盲目追新求大,过度强调城市功能使用,逐渐消解了市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继承,给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难以挽回的后果。

3.2城市发展缺乏文化内涵的把握

城市发展战略是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期性、决定全局的谋划和规划。简单来说,就是结合城市社会经济现状及其区域地位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所做的重大的、全局性的、长期性的、相对稳定的、决定全局的谋划。当前,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比较多的聚焦于城市产业定位,而缺乏对城市资源环境特点和人文历史要素的客观认识,进而导致城市定位缺乏远见性和科学性的判断,城市职能和固有特征未能得到进一步挖掘和体现,城市发展战略雷同现象明显。

3.3经典文化得不到弘扬,城市文化体系研究尚待强化

我国城市不乏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城市建设方面“师法自然”、“天人合一”就是旨在描述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经典文化,我国现存的众多历史文化名城营建过程充分运用了人体工学理论,使得城市空间尺度和街巷肌理更符合人的感受,“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充分体现。当前的城市建设和营城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间矛盾日渐突出,优秀的传统营城思想也鲜有应用。相反地,我们的“天人合一”、“回归自然”、“以人为本”的思想主旨却在西

方国家大放异彩。

由于我国古代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城市规划理论,在操作层面难以起到较好的应用效果,导致并不适合中国应用的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的城市建设,造成城市空间环境缺乏本土文化元素,迷失城市空间意象,城市景观混乱等突出问题。因此在理论层面上,需要强化城市文化、城市精神与城市特色空间环境以及城市建筑布局间联系研究,重塑城市文化价值,避免建设活动破坏城市原有肌理与格局。

4、新常态下城市文化创新

城市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期积淀的产物,是城市灵魂所在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当前我们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和高度发掘传统文化根脉,以滋养城市创新和转型。笔者试图从城市融合多元文化和创新本土文化的角度,为城市永续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健康推进提供动力支持。

4.1把握城市文化内涵,明确城市发展定位

全球一体化背景之下,城市的竞争不仅仅体现在单纯的经济提升,更多应关注于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动力,在城市发展战略上树立文化创新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引领作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城市品牌的核心,没有灵魂的城市,经济、社会生活不会持久发展,城市品牌也无从建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城市规划界提出了“文明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的理念,成为各级城市的发展目标,城市文化的树立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主导。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战略地位的提升,为城市的差异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入研究和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准确提炼城市应当突出的文化精华和其他城市不能替代的文化特征便成为城市应该明确的方向,形成城市文化的品牌差异,进而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

4.2传承经典,多元融合,变革创新

4.2.1守望经典传统文化

城市生长有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自然环境基底和地域文化背景是城市特色最本质和持久的构成要素,是城市最直接、最容易被感知的元素。城市空间格局、城市肌理和历史街区是历史建筑、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是经过长久时间打磨和文化浸润的产物,承载着城市历史生活的延续和文化演进。城市空间格局和特色空间是城市文化最为精华的部分,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突出表现。因此,充分尊重城市所在区域的山水情节,保护城市空间格局、特色景观风貌、街巷肌理、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存等承载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空间载体是延续城市历史、传承城市传统文化的基本条件。

4.2.2融合外来优秀文化

全球一体化浪潮已经不可逆转,在外来文化冲击下坚守传统优秀文化固然重要,而融合多元文化似乎又是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不但要探索静态保护方法,更要探索保护与发展结合的方法,探索历史遗存与新建设共生创作方法,新旧共生能为城市特色发展创造新的路径”⑩。“城市文化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理念与状态,而且还深刻改变着城市物质环境。全球化的深入影响加上我国处于深刻转型期的现实使本已多元的文化处于难以选择的困境,城市文化的迷失不可避免而又无可奈何。”11融合外来文化要高度重视城市化发展带来文化的趋同问题,重视城市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区域文化的差异,重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面对外来文化的强势来袭,我们的城市文化首先应保留完整的物质空间载体,借鉴巴黎、巴塞罗那等更新改造古城的成功经验,强调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提升和环境改造美化。在不改变城市肌理和空间尺度基础上,对建筑功能进行转换,赋予物质空间新的功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实现城市精明增长。其次应倡导“天人合一”的自然人文关怀,让文化元素渗透至城市自然基底,实现生态、低碳、智慧多维度的融合,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诉求。

4.2.3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城市永续发展动力

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已经难以为继,文化价值提升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认同和重视。城市不应单单作为“文化容器”存在,而更应当具备对优秀文化进行再选择和创新能力。英国、新加坡、日本、美国相继制定并实施了文化创意产业战略,从实施效果来看,对国家经济贡献度持续提升,创造了全新、可持续的动力源泉。我国文化底蕴深厚,可以充分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动力,加大优秀文化传统的宣传,以制作优秀人文典故的动漫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产业兴起和复兴传统文化的突破口,提振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城市永续发展动力。

4.3倡导部门协作,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城市文化往往是通过城市意象和特色空间来集中展现的,加强城市特色的塑造成为城市文化继承和演进的主要表现形式。城市文化涵盖了自然山水、人文历史、城市建设、村镇发展和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涉及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城市建设、文物保护等职能部门,需要行政部门间的互信协作,共同管理。城市特色的塑造一定程度上需要建立适度的集权保障体系来引导城市形成稳定的定式。比如霍斯曼的巴黎改造和博洛尼亚的红墙都是通过地方法令的推行实施,得以塑造出特有的城市特色。此外,城市特色主要展现在城市定位、城市格局、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脉、城市建筑、公共空间和城市色彩等方面,这些方面无不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必要构建起比较完整的城市特色框架系统指导城市空间特色的营造。

5、结语

城市文化传承了城市长久以来的历史积淀,反映了当代城市生活的现实存在,也映射出城市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在城市转型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我们传承城市优秀的历史文化,主动融入世界多元文化格局,衍生出适应时代发展方向的新文化,建立具有中华文化特质的城市意象、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特色空间,构建属于未来城市的集体记忆,增强城市可识别性和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得到全世界的认可,更需要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方面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尊重。

注释和参考文献

①张鸿雁.论特色文化城市理论体系建构研究与实践创新—中国本土化特色文化核心价值的理论体系与范式构建【J】.南京社会科学,2012(8)。

②吴良镛.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M】.昆仑出版社,2009。

③单霁翔.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J】.文艺研究,2007(5)。

④张钟汝,章友德.城市社会学【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⑤王立.城市文化建设问题研究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8(3)。

⑥邓述平.文化﹒城市文化﹒建筑文化【J】.理想空间,2006(6)。

⑦张景秋.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规划中的辩证统一【J】.城市规划师,2008(11)。

⑧艾伯庭,刘建等.城市文化与城市特色研究—以天津市为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2013。

⑩卢济威,刘祖健.城市特色塑造途径的探索【J】.城市规划,2013(3)。

11陆枭麟,张京祥.当代中国城市文化迷失与规划师角色再塑【J】.城市规划师,2009(5)

作者简介

张晓辉,城市规划师,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关于加强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情况汇报

关于加强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情 况汇报 我县科技发展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大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知识普及、试验、示范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特色优势资源开发技术的引进应用,依靠科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发挥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科技进步。按照州府办明电[XX]14号的通知要求,为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和州委、州政府“科技强州”战略的重大部署,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提高我县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作如下汇报: 一、加快科技进步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结合我县实际,本着科技与经济结合,依靠科技振兴经济的发展思路,其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编规划、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采取“陡坡山顶封育绿色带,缓坡山腰草畜林果带,山脚平地经作钱粮带”的产业发展布局原则,突出在抓好“五个培育”上下功夫,做好六大规划和做大做强以蔬菜、

蔗糖、林果、畜牧水产、电矿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六大产业。 2、总体目标 到XX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有较健全、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每个乡有3个以上有规模、上档次的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占总农户的30%以上,达到县有科技示范乡、乡有科技示范村、村有科技示范户、户有科技明白人,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递增,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 二、我县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的现状 近三年来,我县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提速、增效、创新”的原则,按照“以农业为基础,促进农民增收”的要求,极大地提高了科技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1、以科普示范村重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服务 一是开展科普专栏宣传25期,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20期,受培训人数15万余人,发放实用技术资料25000余册,科普活动实现了正常化,项目实施村的群众科技意识、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对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撑。通过开展科普宣传,带动广大社区居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是大力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为探索农业增效、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们要深刻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 意义。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深刻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有利于发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先导作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加快富民强市和〃两个率先〃进程;有利于强化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市民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和谐南京。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突出主体、整合资源、优化环境、跨越发展。 突出主体,就是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紧迫感和集聚创新要素、吸纳创新成果的主动意识。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增加研发投入,实施名牌战略,围绕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重大项目研发任务,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决策和投资主体、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承担风险和获得利益的主体。 整合资源,就是极大地释放科教、人才、产业基础的优势和活力,实现各类创新资源的有效融合。大力提高自主创新的组织程度,建立功能完备、运作高效的科技信息交流、成果转化和要素共享平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交流对接、互动双赢。加快构筑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有效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地方发展的技术创新,真正把存量资源转化为增长优势,把拥有的实力转化为发展的后劲。在持续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抓住资本、技术加速向长三角转移的历史机遇,实施开放式自主创新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优化环境,就是切实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服务,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园区和科技孵化器的功能,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载体建设。大力发展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发挥其在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为自主创新提供金融支撑。加强支持创新的政府引导,完善推动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措施,提供优质、完备、高效的公共服务。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广泛宣传自主创新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形成一个人人参与创新、关心创新、保护创新、支持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跨越发展,就是不断突破和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推进支撑和引领南京加快发展、和谐发展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用高新技术引领产业发展,构建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大力促进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钢铁四大支柱产业的产业升级,加快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光电、文化五大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实现“南京制造”向“南京创造”的转变。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扩大创新资源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全面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巩固和提高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新常态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分析

新常态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分析(新疆克拉玛依市新疆油田分公司重油开发公司,新疆克拉玛依843000) 经济管理在我国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经济管理效率与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基于此,经济新常态下,必须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并要采取有效策略对企业经济管理方式进行改进、对企业经济管理手段进行创新。为此,对新常态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其创新策略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标签:经济新常态;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doi:10.19311/https://www.docsj.com/doc/c59540723.html,ki.16723198.2017.15.04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在市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企业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与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基于这样的原因,新常态下,我国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策略实现经济管理的创新,并以此来推动企业的长足发展。 1新常态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指的是,企业为了经营活动、经营策略的有效实施而制定的前期规划、前期指挥以及前期监管措施,旨在提升自身层次,得到更多的经营利润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从而给企业自身良性发展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就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企业自身随之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企业现行的经济管理制度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自身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企业在经济管理工作方面,也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制度,导致企业长时间面临利润亏损的局面,这就给经济管理制度的执行实效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出现了经济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的问题。 1.2经济管理理念落后 新常态下,我国仍有一些企业依然采取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尚未正确认识到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迫切性,过分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基于此,其仅是通过扩大投资规模、扩大生产的途径来提高生产效益。除此之外,企业也没有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无法借鉴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来帮助自身实施经济管理,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内容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也没有对国内

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

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 一、基于“两观三性” 理论的建筑创作实践(一) (一)建筑的整体性 建筑整体性首先体现在构成建筑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从城市整体的角度,从群体协调的角度,从建筑内外空间和细部延伸的角度,分清主次,对各要素进行分析、归纳、优化和整合,总体把握,贯彻始终。 (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观 人类在大规模建设自己家园的同时,带来了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从这些教训中逐渐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逐渐意识到建筑不但要满足现代人的使用要求,而且要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归根结底要创造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科技与人文的共同发展。 (三)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四)建筑的文化性 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财富,有是精神产品;它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反映建筑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所体现的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一座有文化品味的优秀建筑,其精神内涵所散发的光辉常常超越功能本身,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时期的文化标志,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二、基于“两观三性” 理论的建筑创作实践(二) (一)建筑的时代性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的广泛应用,新思想、新理念正在改变人们的空间观念和工作模式,使建筑创作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现代建筑和创作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要用自己的建筑语言来表现当今时代的设计观念,思维方式和科学技术特征,归根结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 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关键是要处理好时代精神与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建筑师应自觉吸收地域文化优秀传承,融汇世界人类建筑文化精华,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创作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建筑。 (二)“建筑三性”的和谐统一 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 建筑“三性”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性,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发展。 建筑“三性”是设计创新的一个普遍性原则,建筑师在构思过程中,应按项目的性质、用途、

浅谈如何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大力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加快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加强自主创新提出了迫切需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是中国应对全球化竞争的重要战略部署,本文从如何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出发,讨论了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措施。 一.我国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但与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在我国发展历程中凸现出许多因创新水平低下以致阻碍发展的问题。下面这组数字就是最好的证据: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55%的出口产品是加工贸易,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不到10%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90%以上也是来自加工贸易。对外来技术的依赖程度,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均在5%以下,我国在50%以上。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购置所需要的技术含量高的关键装备和零部件,60%以上需要进口。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时至今日,创新水平低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道路上的大绊脚石,是我国目前亟待正视的问题。我觉得原因可以分为两类:其一,创新主体的内在原因,例如创新思维观念落后、创新人才匮乏和创新能力不高;其二,创新外部环境原因,例如体制不健全、科技水平较低和创新资源不足等。 从创新主体内在的方面来看,首先,自主创新主体的知识水平应该比较高。国家自主创新需要的是有知识有想法并且有能力将自己知识和想法转化为成果的人才。随着我国大学的普遍扩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迅速增长。虽然看上去大学生越来越多,但是真正的行业创新人才很少。其次,观念是创新的源泉,落后的思想只会阻碍进步,又谈何发展?创新需要主体拥有颠覆的、独特的、大胆的思维方式方法。古板的、墨守成规的人是不大可能有创新想法的。可悲的是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不被鼓励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学生的能力被

中国能源_新常态_十三五_及2030年能源经济展望_郝宇

DOI:10. 15918/j. jbitss1009-3370. 2016. 0201 中国能源“新常态”:“十三五”及2030 年能源经济展望 郝宇,张宗勇,廖华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在未来能源消费、能源强度和碳排放等方面将表现出区别过去30多年的新特征,在此将这些能源方面的新特征称为“能源‘新常态’”。在能源“新常态”的背景下,展望了“十三五”及2030年能源经济发展情况,从节能减排和降低能源消耗强度的角度,利用情景分析法预测2030年前中国能源消费、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量。结果显示:在基准情景和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严于预期的低碳发展情景下,碳排放峰值都有望在2030年前出现。 关键词:“十三五”;能源“新常态”;能源消费量;能耗强度;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4;X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70(2016)02-0001-07 一、背景: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①,指出中国“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是经济新常态九大趋势性变化之一(如表1所示)。所谓经济新常态,是指和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相比,中国经济出现的增速减慢、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增长动力转化等新特征[1]。在此阶段的中国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并且具有迈向中高端经济水平的潜力[2]1-8。 表1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九大趋势性变化 侧重方面变化趋势 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 调控方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消费需求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投资需求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出口和国际收支全球总需求不振,同时中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生产能力和产业 组织方式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新特征 生产要素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 资源环境约束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经济风险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资料来源:年月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出现经济新常态的原因在于,全球经济遭遇次贷危机冲击增长乏力,中国人均收入进入世界中等偏上水平国家行列后,面临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的重大调整②,宏观经济表现出一些失衡的新特点[2]1-8。例如,中国能源资源出现严重短缺,能源需求增长放缓、价格下降,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资源环境约束已不允许再盲目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增长。换言之,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回落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 收稿日期:2016-01-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403015);北京理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142142005) 作者简介:郝宇(1983—),男,副教授,德国汉堡大学经济学博士(2012年),E-mail:haoyuking@https://www.docsj.com/doc/c59540723.html, ①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②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5万元人民币,按照官方平均汇率折算,中国人均GDP已达到5432美元。根据世界银行2011年收入分类的标准,中国已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企业管理)从自主创新走向整合创新

2018年,中国国家创新指数全球排名从2017年的第22名跃升至第17名,成为有史以来首个跻身全球创新综合排名前20的发展中国家,标志着中国正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朝着“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中长期目标稳步前进。 与2017年相比,2018年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趋势正在从创新驱动走向创新引领,其中自主创新是核心引领动力。 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一方面延续了工程科技和互联网数字化的创新路径和范式,另一方面呈现了显著的差异化和新趋势,出现核心技术驱动的自主创新、基于科学的原始性创新、高附加值的突破性创新、从互联网到万物互联的创新变革以及面向“一带一路”和全球共赢的全球化整合创新等美好前景,向着“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高质量创新发展。 得益于国家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新机遇,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探索与成就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1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科技创新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 例如,科大讯飞依托在智能语音技术领域的持续积累和核心技术优势,借助人工智能与数字化耦合的机遇,在汽车、智能家居等领域探索全产业链的开放生态建设。

人工智能语音客服领导者灵伴未来科技与北京市、内蒙古赤峰市政府联合,在内蒙古建立全国首个呼叫中心领域智能服务运营基地,将成为全国首个人机融合智能服务平台,赋能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 而诸如旷视科技、商汤科技等人工智能企业则依靠核心技术积累加速人脸识别、视觉深度学习技术在新零售、物流、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快速应用。 2 以掌握核心技术为主的制造业创新 以掌握核心技术为主的制造业创新取得新进展。 例如,格力电器在创造中坚持自主创新,让自主创新持续赋能智能制造,并围绕国家战略和市场需要,开展了基于核心技术的相关多元化探索,在生活

三坊七巷 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三坊七巷的文化继承与创新 摘要:“三坊七巷”座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总占地约45公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三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中国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其基本格局形成于唐末,到明清时期发展到了鼎盛,现存古建筑200多座,其中水榭戏台、欧阳氏民居、陈承裘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二梅书屋、沈葆桢故居、林氏民居、小黄楼等9座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州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其间蕴涵的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闽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潜冲和的底蕴。【1】 关键词:三坊七巷、文化、创新、传承、价值、内涵、精髓、保护; 一、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 三坊七巷是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她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人们把凝结在坊巷格局和明清建筑中的文化信息,在坊巷中生活过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思想和著述,坊巷内特有的民风民俗和具有文化内涵的商贸特性,当作一种文化来看待。现在我们统称之为三坊七巷文化。三坊七巷文化的内涵、精髓和价值: (1)三坊七巷的文化内涵: 1、富有个性的坊巷格局 2、匠心独运的园林建筑 3、灿若群星的名贤英杰 4、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5、具有文化气息的商贸 (2)三坊七巷的文化精髓: 1、爱国与创业精神 2、包容与革新思想 3、崇文重教的传统 (3)三坊七巷的文化价值: 1、是展示福州历史文化的窗口 2、是提高文化认同感的基础 3、为福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文化资源【2】 例如:王审知(862-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河南光州固始人。唐中和元年(881年)同兄王潮、王审邽随王绪起义军渡江南下;景福元年(892年)攻入福州,历封琅琊郡王、闽王。前后治闽29年,修罗城、夹城,辟甘棠港,拓三坊七巷,政绩斐然,世称开闽王。其部将在塔巷北侧建育王塔,并建塔院,因而得巷名;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号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清嘉庆(1804年)举人,十六年进士,庶吉士,授编修。历江苏按察使、署布政使,陕西按察使、署布政使,湖北、河南、江宁三省布政使,江苏巡抚,两江

浅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认识

浅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认识 第六期县级干部轮训班姚应东 根据教程安排和班委提名,我现就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浅谈个人的一些认识和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评批、指正。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强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这就明确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的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各工作方面中去并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加速我国经济方式的快速转变。 一、当前我国在提高自主创新方面的矛盾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日渐提高,在科技领域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如举世瞩目的载人航天工程,“中国集成蕊片”的突破、嫦娥二号的发射成功等标志着我国在高端技术领域中已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为我国科技界和企业圈的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但是,这些成果与我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缺乏,使我国经济至今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资源、环境、经济增长的矛盾长期存在,压力日益增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由于过度依赖技术引进,缺乏技术创新,使我国经济长期处于“低端产品生产国”的地位;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工厂”,实际上我国就是产品加工或组装的基地,而不是产品技术 腹有诗书气自华

研发基地,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再就是我国技术引进后的二次创新能力差,对技术的引进在吸收、消化和转化方面工作开展滞后,导致我国长期处于先进技术与设备的重复引进,大大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本,使经济的增长与国家总财富增长不同步。 (二)我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已严重受到“技术瓶颈”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来推动,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导致许多企业宁愿花费巨资做广告,也不愿意在改进产品质量和提高科技含量上多投入。 (三)核心技术薄弱。核心技术的关键技术是无法通过引进得到的,没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科技弱国家是永远成不了真正的经济强国。 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尽快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和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经济发展成本将越来越大,在日趋广泛的国际竞争中,将越来越被动。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途径与方式 如何尽快在自主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形成我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和较强的自主的创新能力,使技术引进由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推进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原始创新方面:要重点过研发,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一批在科技前沿有着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要攻克一批制约和影响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坊七巷文化传承与创新

学院: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班级:10机电(1)班学号:10033**** 姓名:*** 三坊七巷文化传承与创新 摘要:三坊七巷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福州地标意义的“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称的中华第一街。可以说,三坊七巷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福州人追求正统教化的人文性格与开拓进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的相互融合。作为福州城市精神集结地、福州名贤文化纪念地、福州传统商贾文化传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体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特色与价值,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名片。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批判地传承还要大胆的创新,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不仅如此,还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开发与利用、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的关系。这些对当前的中国,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三坊七巷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三坊七巷文化传承保护 三坊七巷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景区,但是在现如今,三坊七巷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外来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三坊七巷传统文化现状不无使我们担忧。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做出改变,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大潮中,三坊七巷也曾经面临被拆迁改造的命运,但是在各方的努力下,它最终被抢救保护下来了,在国家文物局、福建省和福州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主持下,先后制定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福州市三坊七巷文物保护规划》《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保护与管理不断升级,并由省、市政府投资45亿元进行保护整修,使得它渐渐焕发出应有的魅力,带着文化遗产的尊严,融入社会,惠及民生,成为福州城市发展中的新亮点。2010年11月1日,在福州举行方案的论证会,探讨以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理念,推动三坊七巷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传承、利用方面迈出新的步子。 三坊七巷文化探索创新 三坊七巷建设社区博物馆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博物馆界一直在思考博物馆如何从对物的关注转向更多地对人的需求的关注,如何跟人的发展、居民、社会发展挂钩。社区博物馆是一个很好载体,可能是我们国家今后几年博物馆发展的一个热点。三坊七巷做的工作与规划体现了社区博物馆的理念、国际先进经验,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 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的建设会面临很多的挑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相对于博物馆在可移动遗产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传播和利用、服务社会等方面有较为成熟的经验,而不可移动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利用方面难度更大。在三坊七巷引进社区博物馆的概念,就应当在保护、展示、利用等方面更多地借鉴博物馆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首先,无论保护和展示都要强调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突出其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与价值,可以用博物馆手段画龙点睛地展示出长期以来人们在此生存发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及人文荟萃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对于引进到社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项目等要强调与遗产社区的兼容性并突出特色,原生的与引进的要能够区别开来,防止旅游地点商业服务、纪念品销售等的千篇一律。在博物馆的设计、规划上要高起点,但在实施上要有条不紊,不要太快。特别是,社区博物馆是活态博物馆,要使管理者、社区居民、游客都能了解社区博物馆的理念和正确的做法并参与其中。最后,要加强社区博物馆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的研究,真正探索出一条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综合保护传承利用的新路来。 文化批判传承 有些人认为,既然是传承传统,就要将传统的东西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将最原始的一

提高公司自主创新能力经验材料

提高公司自主创新能力经验材料要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在发挥市场调节功能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当前要重点完善和落实好以下政策措施: 一、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这是从体制机制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目前,因为发展模式、市场条件、政策和体制环境等多方面原因,不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热情不高。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大企业自主创新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促使企业把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头等大事。要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研究开发的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带动市场导向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蓬勃开展。包括: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进一步使国内企业参与、融入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进

一步整合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科技资源,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进一步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科研部门、高校联合共建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同时,加快完善推动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政策,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在技术创新中发挥大企业的骨干作用,发挥民营企业的重要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高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 二、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落实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 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是各国政府普遍实行的引导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已经出台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和激励政策。我们要认真研究WTO框架下政府支持企业研发和创新的做法,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投入机制。在财税政策方面,要加大支持研发和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及设备更新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推进并完善企业研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制定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

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宁波科技创新体制机制_蒋如国

▲ [摘要] 作为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正在成为推动科技工作突破的着力点和“低洼地”。本文在梳理国家及区域层面科技创新体制方针政策举措及成效的基础上,围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对宁波在改革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开展的探索及成效、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进行剖析,并从四个方面提出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宁波科技创 新体制机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改革 完善 科技创新 体制机制 作者蒋如国,宁波市科技局副局长;张永庆,宁波市科技局综合计划处处长,硕士;张红辉,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硕士。(浙江宁波315010) 蒋如国 张永庆 张红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技机制以科技制度为前提和基础,是用一定的规范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了部署。学习贯彻十八届三和约束各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机理,主要包括中全会精神,把科技体制改革置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法律法规和政策。 中谋化好落实好,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和科技体制创新是一种制度创新,涉及科技资源分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研发机构组织制度、科技创新规“十一五”以来,宁波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创划管理制度等全方位的制度创新。科技机制本身的创新新型城市建设顺利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创是指依托市场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动力、协同、投入、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竞争力持续增强。但与深圳等标杆转化、评估的运行作用力的变革,反映整合、动力、导城市相比,宁波创新驱动发展仍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在向、协调的功能。科技创新机制既是发展的方向和目于体制机制。当前,宁波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标,又是一种实际的运行方式。 时期和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入学习(二)国内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探索 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从国家政策层面看,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化科新科技体制机制,为科技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党一、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内涵和改革经验的十八大报告更是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一)科技体制机制概念内涵 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科技体制是按照一定规则建立的制度体系或制度安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排,是科学技术和创新活动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的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了新的目标,称,包括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原则等内容。而科要求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 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宁波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新常态下如何调动员工的创新积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c59540723.html, 新常态下如何调动员工的创新积极性 作者:白茹 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6年第12期 摘要:烟草企业如何在新常态下,调动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已经成为目前企业面临的一 个重要问题。企业应该采取一定措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管理者要提高自身修养,提高工作能力;企业建立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创新;完善企业员工培训制度,提高员工专业素质与能力。 关键词:新常态烟草企业创新积极性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烟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企业转型的困难,而且员工的工作意识以及创新积极性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针对目前新的经济形势,针对新常态员工思想变化,从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多方向开展工作,建立长期的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工作机制,鼓励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创新积极性,是新常态条件下的要求。只要不断摒弃传统工作中不利的成分,探索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工作方式,充分调动员工的创新思维,才能在新常态经济条件下,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二、新常态企业员工缺乏创新性的原因 1.缺乏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新常态条件下,更多的企业员工工作动力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除了维持生存之外,更多的考虑自身未来发展趋势,最求更高的理想,拥有崇高的精神追求,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而努力。但是,在目前的烟草企业中,很多员工有理想,但是却缺少努力的方法,缺乏符合自身发展的现实目标。企业的理想与员工个人的理想存在一定的差异与矛盾,员工在工作中就缺乏了实现自身理想的方法。企业员工渴望能够得到企业的指导,确立一个符合自身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 2.企业不能满足员工的发展需求。企业员工首先需要得到企业的关怀与尊重,同时也需要不断提高生活的水平,很多烟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员工的感受,企业员工感情就会收到伤害。而且目前企业仅仅关心的是企业的经营发展,在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以及满足优势需要方面都是远远不够的,这样肯定会伤害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将会造成更大的影响,对企业长期发展不利。 三、新常态下调动员工创新积极性的措施 1.企业管理者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示范带头作用。在企业中,管理者对于企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管理者示范带头作用,严重影响着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好的管理往往能够事半功倍,最大化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创新积极性。管理者要不断加强自身管理,提高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对接考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掀起了文化遗产热。那些“高大上”的国宝一个个都“活”了起来。有人说这是由于使用了新技术,观众可以360度无死角地看到文物的每一个细节;有人说5分钟一集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也有人说这纪录片有点用力过猛,情感渲染有点多,干货少;还有人说5分钟,怎能讲好一件“国之重器”的故事?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对文创产业来说亦复如此。《人民日报) △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代相依相存,用创新去赋予传统文化更好的内涵,文化遗产才能得以有效发展保存。------著名影视演员奚美娟 △古老传统文化如果不走向现代生活,那它就永远只是停留在故纸堆中的一堆符号而已。------广州博物馆副馆长罗兴连 《上新了故宫》让故宫“高而不冷 近两年,“故宫”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的热词。匠人精神与故宫博物院中充满历史气息的藏品,引领了阵阵文化风潮。这座有着近600年历史的故宫博物院,在互联网的推动之下,让自身独一无二的文化IP变得愈发年轻。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的播出,故宫变得更加有活力,更加有温度。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故宫即将过600岁生日了,在我的眼里,故宫正青春。”原本那些“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故宫藏品,在文创方面发力后成为可以在人们手中把玩、赠送好友的佳品,而故宫文创也在“画风突变”的路上越走越欢快,越走越主流。为了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故宫博物院联合北京电视台推出了《上新了故宫》大型文化季播节目。这档节目通过轻松愉悦的表达方式,带领观众在节目中探索故宫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引爆了故宫文创产品的创新和销售。截至2018年12月18日,(上新了·故宫)的文创单品众筹已经突破千万。这正应了节目中的一句话:“故宫的文创新品,除了传递厚重的时光,也必须有喜欢故宫的人能感受到的温度。” 灼见:接地气但不俗气,融入新时代文化又不丢失传统文化元素是故宫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激活了文物所独具的生命力,也使文创产品紧贴时代。 千年文物表情包:让更多的人物关注传统文化 2018年8月,一组以陶俑、青铜器等文物形象为蓝本绘制的表情包受到网友追捧,表情包的创作者是来自浙江温岭的美术老师王骢颖。王骢颖一直对文物有浓厚的兴趣,因参观南京博物院时发现一些文物神态有趣,便进行了二次创作。在她的笔下,形态各异的文物纷纷化身为骑着“皮皮怪”、跳着“海草舞”的卡通形象不少网友将这组卡通形象称为“千年文物表情包"。 王骢颖创作的这组文物表情包,其原型在众多文物里算是冷门的,但通过二次创作,可以让更多人通过这些或搞笑、或卖萌的表情包去关注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文物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国好故事的讲述者。千年文物表情包与《如果国宝会说话》一样,都是让文物讲故事,进而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 灼见:千年文物跨越时空,与当下流行的“表情包融合在一起,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这组文物表情包是一种个性文化解读,更接地气,更具人气,带动更多的人去关注文物,关注文物背后的故事。 大英博物馆:小黄鸭遇上伦敦伞 2018年7月初,大英博物馆漂洋过海,在天猫开了首家旗舰店,卖起了文创衍生品。神秘祭司玻璃杯,“纸莎草文献”橡皮擦,打扮成狮身人面像、古罗马形象的小黄鸭玩具等仅半个多月时间,就已售罄。小黄鸭是承载英国人童年记忆的符号。1970年歌手吉姆·汉森创作了一首流行歌曲(小黄鸭),小黄鸭从此便成为英国的一种流行文化元素。英国普通家庭的浴缸里,

新常态下的创新思维和管理创新

《新常态下的创新思维和管理创新》课程大纲 序:如何理解新常态? 1.何谓“四个个时代”?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黄金时代——生长期;白银时代——高峰期;青铜时代——调整期;黑铁时代——衰退期 案例:二战后的美国与日本,美国在调整期把夕阳产业转移到日本,日本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四小龙转移到大陆和印度。 2.中国“复合期” 人口红利消耗殆尽,走在“中产陷阱”边缘。 3.什么是新常态? 1、经济增长换挡调速 2、渐进式的结构调整 3、前期刺激政策消化 4、改革进入深水区域 5、民生成为政府重心 6、中国要素国际提升 4.新常态的典型特征与启发 新常态的背景下,企业经营环境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企业该有什么新的管理思维?该如何创新? (1).人是观念的动物,具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态度 (2).我们很重视管理行为、管理态度、经营业绩,却往往忽略隐藏在其背后的管理思维 (3).有什么样的管理思维,就会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和管理态度 上篇:创新思维与企业创新发展 一、常见的思维陷阱

1.自我认知之难 (1)知觉偏差:眼见为实,真的吗? (2)认知偏差:看人与看己 (3)个性与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4)过于自信:您有自知之明吗? (5)定位之难:千里马与孺子牛 2.思维定势:以先前的知识、经验、习惯对于现在或后继活动的趋势、程度和方式的影响,也是从事某项活动时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 (1) 单极思维 (2) 知识&经验偏见 (3) 利益偏见:无欲而刚与无欲则软? (4) 角度偏见:瞎子摸大象 (5) 惯性思维 (6) 从众 二、什么是创新思维 1.创新是什么? 2.创新之路 (1)联想思维 (2)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3)逆向思维 (4)超界思维 (5)概念思维 (6)系统思维 3.创新的落脚点:清晰的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1)思路是什么?指向目标、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思维路径 (2)思路决定出路:思路第一,苦干第二 (3)什么是务实的工作思路——年轻人最怕的是“不务实”的工作思路

教育新常态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些思考

教育新常态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些思考 发表时间:2018-08-13T10:06:12.10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8月总第273期作者:胡静朱敏[导读] 本文就对教育新常态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展开探究,以期为小学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新华小学654600 摘要:在教育不断改革的背景下,现有的小学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教学需求,导致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呈现下降趋势,小学生综合素质无法得到提升。因此,对小学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变得越发重要,本文就对教育新常态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展开探究,以期为小学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教育新常态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思考 在教育新常态下,教学规律呈现出变化,更加注重为社会培养全能人才。但是现阶段,我国部分小学在教学过程中还使用传统教学方法,使得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升,更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基于此,本文就对教育新常态的体现概念进行阐述,并探究小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对策,以期提高小学教学质量。 一、教育新常态的具体体现分析 1.教育呈现公平性。受教育是每一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直接展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教育呈现出教学资源不公平、学生入学机会不公平、教师不公平等众多问题,造成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呈现下降趋势。但是随着教育新常态的到来,我国小学教育教学模式面临诸多改革,逐渐呈现出公平性特征,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可以接受到更多的教育资金,通过教育资金整理教学资源,做到充分尊重每一位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保证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公平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在教育新常态背景下,教师可以公平对待每一位小学生,特别要将目光投放到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身上,让这部分小学生可以收到来自教师的关爱,调动小学生学习动力。 2.保证教学质量。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时代建设步伐逐渐加快,此种情况下,对教育教学工作会产生一定地冲击。在教育新常态下,相关人员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可以将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及时解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此同时,还可以对小学教育教学标准进行精确制定,为后续展开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3.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众所周知,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可以为各行各业提供所需人才。因此,在教育新常态背景下,使得教育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能够契合市场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不人云亦云,能够严格按照标准模式去执行,进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二、教育新常态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1.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性化教育。在新课改不断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教学呈现出人性化趋势。面对此种情况,相关人员要想保证小学教育质量,就需要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性化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教书育人”原则,不仅要教会小学生书本上知识,还需要教会小学生做人方面知识,让小学生可以正确树立人生价值观。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尊重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每一位小学生具体情况针对性展开教育,从而保证让每一位小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做到努力学习,从而实现小学教育教学目标。 2.小学教育教学中融入现代化教学方法。相关人员要想保证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就需要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现代化教学方法,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电子信息设备,创新教学模式,让教学模式不再是以往的“板书模式”,而是多元化发展,保证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特点,针对性使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保证现代化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学习需求,能够让小学生顺利适应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3.小学教育教学做到深度和广度相融合。在教育新常态背景下,教师不仅需要创新教学方法,还需要创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充分做到深度和广度的相互融合。通常情况下,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做到深度和广度相融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小学生思维能力受到限制,缺乏主观能动性,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就需要将重点集中在小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上,调动每一位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让其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多接触其他方面知识,保证小学课程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对部分知识的来源进行讲解,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养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体系,提高小学教学质量。 4.教师在小学教育教学做到情感公平。针对部分小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低的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重点关注此部分学生,教学中不带有歧视目光,针对小学生学习薄弱的环节,进行具体讲解。对于一些调皮捣蛋的小学生,对其进行重点关注,改正这部分小学生的不文明习惯,帮助其养成文明习惯,让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公平接受教育,找到自身存在感,实现教学目标。参考文献 [1] 谢宁浅析计算机远程教育与高校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3),122-123。 [2] 朱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普洱市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J].普洱学院学报,2014,30,(6),73-76。 [3] 应芳现代教育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东方教育,2015,(6),78-78。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