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黄宾虹国画作品欣赏

黄宾虹国画作品欣赏

黄宾虹国画作品欣赏
黄宾虹国画作品欣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c59412192.html,

黄宾虹国画作品欣赏

作者: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08年第09期

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山水画以黑厚重为特色而又取得非常高的成就者,当推黄宾虹。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早年为贡生,任小官吏,后弃官参加反清活动。1907年逃亡上海,后任编辑、记者,并在昌明艺专、新华艺

专、上海美专任教授。1937年赴北平,任北平艺专教授。1948年赴杭州,任国立艺专教授。新中国成立后,黄宾虹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90寿辰时,夏衍同志代表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授予黄宾虹“中国人民优秀画家荣誉奖状”。1955年3月15日,黄宾虹在杭州逝世。所藏金石书画文物二千余件及生前书画作品五千余件,全部捐献国家。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大家。他在50岁前驰纵百家,溯追唐、宋。其后饱游饫看,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泰山,又登五岭、雁荡、畅游巴蜀,足迹半天下。70后融会贯通,卓然成一代名匠。黄宾虹擅画山水,偶作花卉,兼工书法、篆刻,并长期致力于美术史论和中国画教学。其山水画创作大约60岁前以师古人为主,60-70岁以师造化为主,70岁以后自立面目。他师古人从明入手,直追北宋,而以元为归,师其意不师其迹。师造化以黄山为基点向四周拓展,看山看入骨髓,摄情景于笔端。他的山水因写景抒情和笔墨章法的不同呈现多种面貌,但总体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跌宕。晚年作品更呈现出前无古人的面貌。在理论上,他主张“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并总结中国画用笔用墨的规律,提出“平、圆、留、重、变”的5种笔法及“浓、淡、泼、破、积、焦、宿”的7种墨法。他的绘画,在深研传统,取精用宏的基础上凝聚和升华,进而融铸为自己的艺术个性。与二十世纪的其他画坛巨匠相较,黄宾虹更具学养,更富于文人气质。代表作有《残月照明缸》、《深山夜话》、《拟孙雪居笔意》、《宿雨初收》、《江行图》、《万松烟霭》等。

儿童画画水墨画优秀作品

儿童画画水墨画优秀作品 儿童画画水墨画优秀作品欣赏 儿童画画水墨画优秀作品1 儿童画画水墨画优秀作品2 儿童画画水墨画优秀作品3 儿童画画水墨画优秀作品4 儿童画画水墨画优秀作品5 中国画的分类 一、中国画按题材内容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二、中国画从表现形式可以分工笔画、写意画、兼工带写 三、中国画从设色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等 四、中国画根据画面内容可以分为传统绘画、现代绘画 油画的分类 一、油画从表现内容上可以分为人物画、风景画和静物画 二、油画从风格上可以分为写实油画、抽象油画 中国画的笔墨技法 一、中国画的笔法 1.执笔法 2.中国画用笔有中锋、侧锋、逆锋、顺锋等方式 3.中国画运笔方法 中国画运笔方法十分讲究,如黄宾虹先生提出的“五笔”之

说,“五笔”即“平、圆、留、重、变。”笔线的形式概括起来无非是画线时求得粗、细、曲、直、刚、柔、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使之为所描绘的对象“传神写照”。 二、中国画的墨法 1.泼墨法 2.积墨法 3.破墨法 油画的技法 一、油画的主要技法 1.透明覆色法,即用不加白色而只是被调色油稀释的颜料进行多层次描绘。 2.不透明覆色法,也称多层次着色法 3.不透明一次着色法,也称为直接着色法。 二、油画的笔法、刀法 1.油画的笔法 ①平涂笔法:平涂笔法即隐藏笔迹的笔法。 ②散涂笔法:使显露笔迹的笔法,从画面作画开始,即全面散开着笔。 ③厚涂笔法:在作画过程中使用厚的颜色,用弹性强的画笔涂摆笔触,造成画面凸凹的肌理感。 2.油画的刀法 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主要是由笔、墨、纸、砚来构成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除此之外还有颜料、调色盘、笔

中国画作品赏析

中国画作品赏析 系别:教育系班级:12应心班姓名:张晴雯学号:122212150 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于全世界,诗意,可以说是中国画意境创造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一幅优秀的国画作品,往往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使人在看画赏诗之中,充分享受着艺术美! 阎峰的中国画风神超逸韵致清婉。或设色、或水墨,或斗方、或扇面,或巨幅大作、或雅致小品,在从不以画家自居的阎峰笔下俱是神采飞扬,从容自得。虽然阎峰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多次参加国家级艺术作品的展览但一直很低调,看得出阎峰是训练有素。有备而来,随心所欲之间,个性使然。 阎峰出生大连,从小在东北部队大院长大自幼爱好丹青,15岁随父母来到苏州。他的身上有着东北汉子张扬豪爽的个性,在他的巨幅大作中能明明白白的感受到他的大道天成。然而他也有江南委婉细腻的一面,他的扇面小品颇具诗意,运思落笔,不紧不慢,指掌之间心会神融,意蕴悠长。 “搜尽奇峰打草稿”,生活中的阎峰是一个有心人,他深知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心灵感受。注重绘画创作题材的积累,他曾无数次在海边驻足、在山林穿越、在乡村往返,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收获心性。因而他笔下的山峦、河流、乡村,不仅形象独特,表现手法也是丰富多彩,既“我有我法”又“言之有物”,用笔老辣、爽利,甚至有点恣肆,浓淡枯湿的变幻,在墨块和线条的交融中意蕴万千。 令阎峰颇为得意的是他精心创作的以海为题材的作品,他的《海》长卷系列作品大都场景开阔,气势宏大,汹涌澎湃的海浪约占画面的三分之二,在视觉上有一种极大的冲击力。其中以画面辽阔、气韵生动、人物传神最为惊异,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但见突兀的山石上,人物形象凝神远望,咏叹人生,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堪称力作。而他的斗方、扇面人物小品不求大雄强、大气派,呈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或听涛、或对弈、或静观,抒高隐之幽情,发书卷之雅韵,可谓风神超逸,韵致清婉。 阎峰说他的艺术作品创作,来源于生活中对生命的感悟,他说很幸运赶上这么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时势造英雄。这个时代太需要英雄,激情岁月推动着我的创作。继承传统、创作唯一,是我的创作追求。 他说感谢生活在这个时代,不论生活在贫困还是富贵时,今后他

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特点及举例

1、以形写神,以神写意。 从古到今,中国的绘画一直围绕着一个形的问题在作文章。在绘画的初萌阶段,由于造型能力差,那时的形是简单而幼稚的,是似是而非的,也可以说是“以意表形”。随着绘画经验的不断积累,写形的功能大大提高,进入了“以形写形”的阶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画家们并不以形似为满足,逐渐认识到了“神似”的重要性。即在造型上表现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才算真正达到绘画的目的。 最先提出“以形写神”理论的是人物画家顾恺之。后来引伸到中国写意画领域,逐渐比为“以神写意”的意象造型观念。是中国的写意画摆脱了自然形的限制,而追求以笔墨为载体的情感宣泻。由于开拓了表现上的自由空间,画家笔下的形象既跳出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再现的制约,又由于形的限制而避免了过于的随意性。使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形的观念,又有自我情感的表露,达到极完善的幻化境界。关于形神论的观点,历代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北宋苏轼提出“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虽不免过于偏颇,但观点是明确的。元代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则是文人画家的一种偏激言词。二者都没有把形神的关系界定清楚。对中国写意画的形神问题阐述的最精僻的莫过于齐白石,他说:“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就有了一定的空间,画家在作画过程中,积极地去作物象的内在本质即神韵的追求,为了达到目的,就要对物象的特征加以强调、夸张,对形进行必要的概括、取舍、归纳。这个过程叫做“遗貌取神”,这种造型观念叫做“意象造型”。 2、骨法用笔、以书入画。 “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中第二位,它用“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骨法”是指客观物象的形神结构,“用笔”则是用笔方法,用笔技巧和艺术表现。唐代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提出“骨气形似皆本立意而归乎用笔”。说明“骨气用笔”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但要表现客观对象的基本结构、神韵,还要表达画家的主观感情和艺术创造。在写意画中,笔墨还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为特殊的用笔方法所产生的形式美,也表现为笔墨情趣。 黄宾虹先生根据中国画的审美要求,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创作经验,把用笔归结为平、圆、留、重、变五法,他说:“用笔须平,如锥划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以上是用笔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至于具体操作中如何灵活掌握,还要懂得一个“变”字,要留有余地,要掌握好分寸,过分了同样也是弊病。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先生追求线条的凝重深厚,注重留的作用,因此行笔相对较慢,但也并不是处处都慢,该快时还是要快的。有的画家追求线的流畅,行笔速度相对较快,有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之感。至于怎样才好,这与每个人的实践经验、审美情趣有关,不可强求一律。至于用笔中的苍、老、活、松、涩、劲、毛、挺、圆、厚的艺术效果,一个“变”字都能概括,靠在实践中去体会去灵活掌握。

2019-畅想未来儿童画画大全绘画作品欣赏-推荐word版 (1页)

2019-畅想未来儿童画画大全绘画作品欣赏-推荐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畅想未来儿童画画大全绘画作品欣赏 导语:转眼到了2082年,这里的世界多姿多彩,它很奇妙。世界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儿童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现在是2082年,我们已经掌握了许多高科技,可以去外星玩,去外星工作,甚至可以住在外星。 现在,我们可以尽情的开发金星。我们可以盖房子,盖学校,可以开采土地,种出来的蔬菜都是有机的,都是绿色食品。不会有地震、海啸等灾害,人 们可以安全、放心的生活。我们盖出来的房子都是全自动的,如果想吃饭,不 用去饭店,全世界的美食都会在你的菜谱上,你要选择一种菜,厨房就会自动 生成,而且不亚于任何一位厨师做的菜。如果我们相区别的星球,就会有一个 穿梭机,他会带你去想去的地方,想回来了,只要拿遥控器一按,就又会回来了。 学校里每个课桌上都配有一台电脑,课本都在电脑上,人们不再浪费纸张,不在破坏树木,而且也不用但心浪费电,所有电脑都靠太阳能发电,电脑可以 储存太阳能,这样晚上也可以用电脑。 所有的食品不用再经过一道道工序,如果检查有漏洞,对身体有害的食品 就会流放市场,现在有一个检测食品安全的机器,把食品放在机器里,如果是 安全的,食品就会出来,如果对人的身体有害,就会还原成原料,让人们重新 制造,保证我们吃的都是安全、健康的。 我坐着时光机,回到了40年前,有些不太适应,不过,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的愿望一定会变成现实!

吴子深国画作品欣赏

吴子深国画作品欣赏 吴子深国画作品欣赏作者:风行者 吴子深(1893~1972)原名华源,初字渔邨,后字子琛,号桃坞居士,江苏苏州人。家为吴中望族,收藏宋元古画甚富。早年从舅父学医,1917年后从李醉石、周乔年学画,并向顾鹤逸请益。1927年斥巨资在苏州“沧浪亭”创设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28年任苏州美专校董会主席。1929年赴日本考察美术。1930年发起组织桃坞画社。1948年被聘为上海文化运动委员会主办的美术评奖委员。三四十年代在上海与吴湖帆、吴待秋、冯超然被称为“三吴一冯”。1949年赴香港。1966年应张大千之请赴台北,任教于台湾艺术学院国画系。1972年迁居印度尼西亚。 吴氏擅画山水竹石,亦能书法。山水远宗董源,近师董其昌,布局规矩,笔墨清秀,气格纯正。竹石师文同,偃仰疏密合乎法度,无明清文人习气。书法先习董其昌,后转攻米芾,韵致儒雅不俗。建国后,居香港,卒于印度尼西亚。作品多数流散海外。著有《客窗残影》、《吴子深山水竹石集册》等。

林阴日夕佳1942年作 《林阴日夕佳》是一幅人物山水画,画中人物线条简练流畅,敷色淡雅,尽显古人风流意表;而山峦用披麻大笔皴出,四面峻厚,流露着被自然风吹雨打的痕迹。山顶置以矾石,显出南派山水遗韵,这与画家从小生活在南方,多年体悟南方景致有极大的关系。图中几株松树挺生笔下,几丛翠竹掩映环生,山谷间云烟弥漫动荡,使深山幽谷之中充溢一片活力。这幅画在笔法、墨法上承元人余绪,浑厚高旷,明秀雅逸,寓意深远,弥足珍贵。 水邨图镜片设色纸本1941年作识:拟赵沤波水邨图。辛巳冬仲为牧轩仁兄姻大人雅属,华源。 印鉴:吴华源印(白文)、子深书画(朱文) 寒岩雪霁立轴设色纸本戊子(1948年)作 款识:寒岩雪霁。拟盛子昭笔,要在笔意挺而不犷,设色淡而能厚,寒山寂寞之景不减春江花月也。戊子夏至后五

李金山山水画欣赏

李金山山水画欣赏 李金山山水画欣赏 李金山画语:关于“功夫在画外” 一幅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其本质意义在于以意定形,以意驱形,其独具的文学性、抒情性,以大观小,空灵的禅宗思想,博大精深的道法自然,深远的人文关怀,意冥玄化、纯任自然的创造。这种烟波风月、平淡虚旷、萧条淡漠的境界是任何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这就要求中国画不光要具有书法和绘画本身的艺术内涵,更不可缺或缺的与之相关的很多文化的滋养和支撑。 诗词文赋、儒释道诸多传统哲学思想,和高度发达的思维体系、洞察能力,高度的人本理念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都直接影响着作品本身品味、意境、思想内涵、艺术感染力等诸多因素。这就要求创作者的人格、学养、心性、智慧全方位的积累达到相当程度,在创作的一瞬间集中赋予作品。 我从来就是把书法与文学视为画内的功课来做的,而且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涉猎戏曲、摄影、哲学等等,尽可能的开阔思路,博采众长。我的书画作品,尽量题自己的诗文,在作

画的时候诗文已经成竹在胸,画毕则题于其上。 总之,中国书画,是生存于悠悠华夏八千年文明的丰厚土地上的一朵鲜艳的奇葩,书内书外,互为一体,画内画外,内外兼修,才能融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体系中。从古至今,那些书画艺术大家,都是诗文书画、金石篆刻样样精通,王维、苏轼、赵孟頫、郑板桥、等等历史人物,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启功等等这些现当代大家都是如此,他们不仅是书画艺术大家,更是内外兼修的国学大师。可见,对一个画家来说,除了画面语言表现技法外,书法、诗词、文学、哲学以及人格、学养、心性、智慧的修为都是缺一不可的。不然,你的绘画作品也就成了索然无味的符号堆砌。在这一点上,我对自己是非常苛求的,自断其后路,逼着自己向更高的要求迈进。 李金山画语:关于“风格与境界” 关于风格与境界,这个词对我们来讲并不陌生,但真探其精髓的能有几人呢?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我浅谈一些自己的观点与认识。 谈到风格与境界,可以把它分开来讲,但从某种意义上又是密不可分的。艺术风格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们不自觉的自

写意山水画水墨写生之我见

写意山水画水墨写生之我见 郑天欣 写意山水画,有人又称它为水墨山水画,顾名思义它是以水墨——即笔墨技巧为语言的民族艺术。水墨世界的千变万化宛若海洋。每一个画家(即使是天才巨子)涉入其境,惨淡经营探索终生,也只不过得到其中的一滴或几滴圣水而已。但这一滴圣水却犹如包含核能量的元素那样,能迸发出耀人的艺术之光,给人以新的艺术享受,永焕画史。正因为这样,她的引力也最大,执着于其中的探索者最顽强,成功者也多是不会炫耀的诚实艺术家。写意山水画家苦苦勤奋一生,一直在寻找着最适合自己个性的笔墨艺术语言这滴水。许多人没有找到,寻到的就是佼佼者。我觉得寻找自己水墨语言的最好途径就是在掌握传统技法后,坚持不懈深入生活写生,特别是进行水墨写生。当然还应有相应的画外功的配合,限于不是本文的主题,这里只提出来。 随着社会节奏的增快和科技的发展,不少从事写意山水画创作的画家为求方便和快速而放弃了水墨写生,操起了钢笔、铅笔和照相机、摄像机。这对于一个要想创建自己独特水墨语言的有志者来说,确实是不利的。因为这样的写生丧失了一次出现新的笔墨效果的机会。这样收集来的素材并未具备写意山水的笔墨语言,用它来创作仍然是很艰难的,简直无法和实地水墨写生相比,何况,一幅好的水墨山水写生就是一幅成功的山水作品,是人们公认的。这是因为身处真实景观中的那种强烈的激情早已淡化了。写意山水画的艺术形式因素特别是水墨语言实际上是主客观因素和谐的迹化,景是触发情思的客体,但必须融入人的性情才能产生表现它的语言形成感人的作品。写意山水画中的笔墨技巧和经营位置等等都是画家受当时客观景物的感染冲击而形成的不可抑制的感情所迸发的火花,所以是最能感染人的。要使自己的写意山水画创作既能出现自己独特的语言形式美感及浓郁的生活气息,我的体会是:长期坚持水墨写生是成功的最佳途径。 中国写意山水画实际上开创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们,他们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书法功底为画写意山水奠定了有利的笔墨基础。多数文人从事写意山水多是在读书翰墨之余或酒足饭饱之后乘兴消遣,娱乐游戏,绘画不是为了换取钱粮谋生,故能随心所欲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放笔任意挥洒,感人的佳作很多,值得我们在写生和创作中借鉴。同时他们往往在无意间的笔墨游戏中偶然出现意想不到的笔墨艺术效果,他们从偶然性中得到启发,并锲而不舍对偶然性进行反复试验研究,总结升华出了一套不断发展和产生新活力的笔墨技法规律和理论,形成生动鲜活的写意山水画民族绘画传统。我在30多年对写意山水画创作的学习和探索中,发现只有在进行水墨写生中,随激情所至放笔任意挥洒时,才出现意想不到的笔墨效果,要比创作中偶尔出现的效果生动的多,感人的多。我的绘画语言的成熟多来自坚持不懈的水墨写生之中。 笔墨语言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作品的档次,写意山水画家对笔墨语言的提炼和探索是无止境的,要想自己的艺术常青,一生都要不断寻求新的语言。实践告诉我们,新的别具个人独特风韵的艺术语言,多不是来自画室内的苦思冥想,而是来自活生生的自然景观和激情的结合,也就是说不是源于理智,而是发自客观景物感化了的情感。宋代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绘画观点,批判了缺乏感情的描绘景物表像的毕肖观点,对当时中国绘画的发展有着革命的意义,也把绘画从过去仅仅作为“成教化、助人伦”的政教工具中解放出来,成为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自由艺术手段。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得到以后历代有识画家的认同。“寄情物外”、“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意足不求颜色似”成了近、现代画家进行创作的准绳,对我国绘画(包括写意山水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很值得我们在水墨写生乃至创作中体味和借鉴。

南宋画家萧照国画作品欣赏

南宋画家萧照国画作品欣赏 萧照(公元12世纪),南宋画家。字东生,濩泽(今山西阳城)人,生卒年不详。靖康间(1126-1127)金兵陷汴京(今河南开封),中原人民纷起抵抗,萧照在太行山参加义兵,一日遇李唐逃乱至此,萧照素慕李唐画名,即拜李唐为师,并随之南渡至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李唐感其德,尽以所能授之,照画艺大进。绍兴(1131-1162)中,补迪功郎,任画院待诏,赐金带。擅画山水、人物、舟车、屋宇,其姓名作石鼓文书款于树石间。尤长异松怪石,所作苍浪古野,“望之有波涛汹涌,云屯风卷之势”。其画笔健墨重,皴法遒劲,苍莽葱郁,气势雄伟,酷似李唐。传世作品有《中兴瑞应图》卷,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山居图》卷图录于《唐宋元明名画大观》;《秋山红树图》册页藏辽宁省博物馆;《山腰楼观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宋萧照《山腰楼观图》轴,绢本,水墨画,纵64.3厘米,横40.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右侧,仅画江水、浅滩、远渚、烟树。山间一条小路迂回盘旋,经前峰山腰渡口直抵后峰山巅,临近山巅处有一片楼台亭阁,一登山行人已走近。右下临水山岩上两人指看远方美景。左侧最高峰画得半壁实半壁虚,虚处乃为江上为气所迷,上升成岚,后面还添上几座淡淡峭峰,启人高远不可测的“仰止”之叹。山际径路盘曲,有两人策

杖而上,而楼观却深深埋藏在山坳幽谷中。近山浓重,远山清淡,又形成虚实对比。此图无论从山石林木之笔法造型,尤以运用秃笔重墨及小青绿设色技巧来看,在在皆显示出萧氏亦步亦趋地追随李唐,并细谨地诠证李氏技法。也或因在笔墨表现上无法超越前人,萧则在章法上寻求突破,改变北宋主峰鼎立中央位置的固定法式,尝试描绘山峰的侧面。幅中劲峭雄峙的主峰已然旁移,占满全幅右半,山势蜿蜒直上,楼观、瀑泉、山径、树石之布列皆集于右半边,此为画家所表现之“实”处,而山巅由右往左方横向延展则愈远渐虚澹,以烘染代替勾皴,演为远山,另隔岸河坌及烟雾中隐现的丛树和水等,则为画中之“虚”。设色画长山复岭,路径萦回,林木蒙密,山顶屋宇在隐显之间,下方沙滩渔艇,石壁飞泉,布置得宜,各具臻妙。前景巨树三株,多欹曲之势,双钩夹叶树填染青绿色,山石之斧劈皴法以重笔浓墨勾画,通幅之笔墨设色与李唐之《万壑松风》、《江山小景》有逼似之处。名款“萧照”二字楷书于幅中央之树石间,则与《西湖志余》所载相同。另旧亦谓其颇知书,并“以姓名作石鼓文书”。幅内除清宫鉴藏印外,亦有收传印二,一为明内府“司印”半印,一“慧辩知贤印章”则不知为何人所钤,待考。 江边,一座大山耸然而立,石块的质地如此坚硬,营造出几千几万吨的重量感,因为如此的稳固,彷佛自盘古开天地以来就静立于此,看尽了人间的世代交替。这一天,二位相交

儿童国画评语

儿童国画评语 篇一:培训部儿童国画作品点评 培训部国画习作点评 此幅作品构图饱满,设色比较自然。菊花花头造型较好,有大小变化。菊花叶子的水墨晕化效果凸显,中间小花和茎叶表现尤为出色。大花头下的花径稍显软弱无力,让作品感觉美中 不足。一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国画有如此表现实属难得! 此幅作品构图饱满,倚仰交错。墨色分明,干湿浓淡均有表现,中侧锋运用较好。画面偶有 败笔,无伤大雅!落款需加强。 画面感极强,一派天真质朴,稚拙而又灵巧。构图饱满,墨色变化丰富,干湿浓淡尽显其中,中锋用笔,花径老嫩质感表现的很到位。如果右下角盖上一枚闲章,效果会更好。 此幅画整体效果不错。叶子水分掌握较好,茎叶画的不错!花头造型设色问题不大,只是墨 色应有区别。 此幅图画稚趣天成。花朵有开有合,富于变化。用笔中锋较多,辅以侧锋画叶。设色浓重艳丽,叶片有墨色变化。只是花径枝杈太多,尤其左侧出现平行线,破坏画面效果。落款尚可。 此幅作品构图饱满,小中见大,气度不凡,富有张力。笔墨运用得当,

层次分明。颜色艳丽富于变化。为本次练习中难得佳作!虽有瑕疵,也可忽略不计。 此幅习作妙趣天成,稚拙可人!虽不似上幅习作造型准确,但横横竖竖之间,尽显天真!色墨对比强烈,互不妨碍,相得益彰!用笔虽不爽利,但也有层次变化。儿童国画的学习,不能以像不像(形似)为标准,而是在继承传统笔墨技法的基础上,自由发挥,随性挥洒,表达儿童对于周围事物的印象,如能传情达意,更是难能可贵! 篇二:儿童美术班评语 儿童美术班评语 1、宋昕岳:你很聪明,想法新颖,线条表现上不错,就是上色还有点欠缺,不够细心,如果能涂好每块色就更棒了 2、鲁峰:你是一位可爱的男孩,画画能大胆尝试,画面有一定的表现力,就是偶尔不够认真哦,希望你继续努力。 3、方彦青:你是一个懂事的女孩,上课认真,画画细心,就是画面还有点小气,希望你继续努力,期待看到你更棒的作品。 4、方易圆:你是懂事的女孩,上课认真,就是胆子还小了点,总不敢大胆的绘画,希望画画你能大胆地去尝试。 5、郑心禾:你上课很认真,画画有一定的基础,画面丰富,相信你会继续努力,让老师欣赏到你更精彩的作品。 6、方昭翔:你是懂事的男孩,上课认真,线条流畅,特别是上色很棒,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只是画面主题物有点小气。 7、钱雨扬:你是一位可爱的男孩,画画能大胆尝试,线条流畅,画

国画精品教案

第一课国画工具材料与笔墨介绍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对民族绘画的感情。 2认识干湿浓淡墨色。认识中国画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1,认识中国画特点。 2,墨分五色的认识。 三、准备:毛笔、墨汁、调色板、旧报纸、宣纸、抹布。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国画。 (二)新授: 1、介绍中国画: 中国画是我过传统的一种绘画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格,称国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2、介绍工具: a)笔:羊毫笔、狼毫笔、白云笔。b)墨:有松烟、油烟。c)纸:宣纸--生、熟。d)砚:砚用的是石头。e)色:可用水彩颜料代替。 3、各种工具的保管方法。 分类: 1,题材:人物、山水、花鸟。2,方法:工笔、写意。 墨分五色: 焦、浓、重、淡、清。 笔法:中锋,侧锋。 分辨: 浓淡墨。中侧锋。干湿画法。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三)小结:讲评。

第二课墨与彩的韵味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文化性与历史继承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材料和水分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性,放开手脚,大胆创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水墨画的韵味的理解和感受,并表现在自己的画上。 三、课前准备 范画数张,生宣纸数张,毛笔,笔洗,画毯,中国画颜料等。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学生体验: (1)拿出生宣纸和毛笔,让学生谈一谈,宣纸和图画纸有什么不同?教师总结:宣纸和毛笔以及墨是中国画的工具。这也是中国画不同于其它画种的主要特征。 (2)让学生动手用墨和水在宣纸和图画纸上随意涂画,然后看看有什么不同? (3)教师展示范画并提出问题:这些画是用什么材料画的?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这些作品是利用水和墨在宣纸上的冲化、融渗产生的浓淡变化,通过墨与彩的泼洒、点染、堆积形成墨、色、水相互辉映的效果。这种效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水墨画的韵味。

国画欣赏

国画欣赏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越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它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在改革开放之今日,东西文化碰撞加剧,加之理论上的混乱、误导,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部分画家对传统艺术产生了动摇,对现代派、后现代派、形体艺术追捧有加。一时间出现了大众普遍不认识,行家普遍读不懂,光怪陆离的新洋象。目前的问题是:绘画的多,画好的少;喜欢画的多,真正懂画的少。有的叫喊着“传统”,在作品里却见不到传统的影子,根本就没钻进去,谈何从传统中打出来。有的呼吁着“创新”,其作品远没冲破传统的樊篱,不师自然,抱残守缺,谈何出现新面目。有的学画十几年,不知“六法”为何物,不晓“三七停”起手式,不懂黑、白、灰的协调关系。画上两个品种,号自称“王”,“画山不过三五峰,画水不过三五波”,岂不笑话。有的优劣不分,只学低的,不师高的,岂知已有“师其高而得其中,师其中而得其下”的衷告。初涉此道的鉴赏家、收藏家,分不出作品的高下,只认画家的名气,不认画家的作品;把赝品当真迹的不少,视瑕疵为珍宝的有之。上述现象比比皆是。面对中国画大多人看不懂、不会看的状况有必要老调重弹。现就如何欣赏、解读中国画谈谈个人浅见。欣赏作品要看气韵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南齐的谢赫就提出了品画艺术的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项法则。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应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评、赏析中国画的主要准则。气韵,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指神气与韵味的总和。石涛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气”的词组不胜枚举,如:气韵、气脉、气概、气势、骨气、豪气、霸气、灵气、逸气、匠气、俗气、金石气、阳刚气、脂粉气……等等。可见“气”字弥漫四散!既有崇高之气,亦有形下之气。元代杨维桢指出:“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清代唐岱谈到:“六法原以气韵为先,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清方熏则说:“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气韵生动成了绘画的首统要义,成为画家在创作中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成为中国画品赏的主要准则。中国传统人物画强调“动势”、“传神”、“神气”,山水画重视“气势”、“意境”、“气象”,花鸟画侧重“态势”、“生机”、“意趣”,所有这些无一离开气韵生动这一绳律。总之,气韵生动是绘画的一种整体感应,是一种精神透析,是一种生命状态领悟。好的作品总是伴随着气韵而生,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佳作,都具备气韵生动的特点。欣赏作品要看笔墨“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列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出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通过不同的线条去体现笔墨的动态、势向、韵律、节奏,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所以说,写意性是中国画的精神实质。中国画以线条构成,是与中国艺术家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独特感受分不开的。我们绘画的先祖认为,以点作画易于零散、琐碎,以面作画易于模糊、平板,用线最易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最适宜发挥毛笔、水墨、宣纸绢帛的特性。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家独到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作者在抒情达意中的宣泄。千百年来,中国艺术家伏案笔耕,利用不同的笔法书写着粗细、曲直、刚柔、毛涩、疾徐、虚实、顺逆、繁简等不同质地、不同感觉的线条。并用这些含情线条的渐变、排列、组合、交搭、分割、呼应,有画面上构成造型的诸多形式。用于绘画的线条是有生命力的。抑扬顿挫、疏密粗细、快慢虚实、浓淡干湿、无不显现着画家的才思、功底。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把绘画的点线用五个字概括:“平”、“留”、“圆”、“重”、“变”。平:如锥划沙,笔锋与纸保持在一个水平上,运压力与提浮力相衡。留:如屋漏痕,笔在运行中感觉有阻力,在与纸摩擦的阻力中艰涩前行。圆:如折钗股,指用笔圆浑有力,浑

山水画鉴赏

关于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的再认识 摘要:黄公望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从布景到造型语言无一不反映出熔铸主观情怀于自然景物之中,把人引向远的境地,达到物我两忘,创造了“闲逸平淡”的艺术境界。让人于宁静处感悟平淡,于细致处品味闲逸。山水画已如一首抒情诗,是一种超然物外、意味悠长之美。 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艺术特色;闲逸平淡;再认识 中国画的历史己经非常悠久了,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而在这之前就已经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中国画按照画中的内容又分为山水画和花鸟画。山水画艺术,尤其是水墨山水画方面有了空前的大发展。有后人评价元代的山水画:“潇洒简远,妙在笔墨之外”,意思就是元代的山水画重心源、重意象、重韵致、求天趣、尚逸品的审美追求。元代山水画不论是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还是黄公望《天池石壁图》,或是倪云林的《江岸望山图》等,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了一种“闲逸平淡”的意境。其中“元四家”之———黄公望深得赵孟頫真传,他的作品“精通造化,笔尽意在;水墨纷纷,浑润古雅”。他继赵孟颓之后,将董巨山水推向山水画的正脉,改变了院体画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山水画的一代风貌。 1黄公望简介 黄公望(1269-1354),常熟人,名公望,字子久。他前半生奔走于仕途,曾任浙内宪吏,中台察院转吏,一度随从张闾经理钱粮,后张闾因“贪刻用事”被治罪,黄公望亦受牵连下狱。出狱后,自知仕宦无望,于是投身道门,改号一峰,义苦行净墅、大痴翁。以卖卜和收徒为业,居杭州肖箕泉,并常往来于吴越间,结交了不少文人名士和画家。他雅好书画、音律利散曲,尤以山水冠称一绝。其山水画取意于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以疏体写江南烟岚山川,用墨枯淡而见华滋,笔态洒脱不羁,意境超迈简淡、空灵疏秀。黄公望山水从技法面貌而言,有两种风格类型,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归纳为: “一种作浅绛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种作水墨,效甚少,笔意尤为简远。”从他现存的几幅作品中可见《富春山居图》当为黄公望第二种画风的典型代表,足以代表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图为长卷,纵仅33厘米,横636.9厘米,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之景。画面层峦起伏,井然有序,林峦婉蜒,平岗连绵,水平树静,风和日丽,境界开阔辽远,简洁清润,又不失雄秀苍莽使人心旷神怡。村居散散落落地掩映在山麓林间,时有垂钓者放舟江心,让人于宁静处感悟平淡,于细致处品味闲逸。至此,山水画已如一首抒情诗,一种超然物外、意味悠长之美油然而生。用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句,来形容《富春山居图》很是恰当,美之至极,不就是回归自然,闲逸平淡之境!

画画幼儿园儿童水墨画获奖作品

画画幼儿园儿童水墨画获奖作品 儿童水墨画获奖作品1 儿童水墨画获奖作品2 儿童水墨画获奖作品3 儿童水墨画获奖作品4 儿童水墨画获奖作品5 色彩的对比 教学目标: 1、学习和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 2、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自己对色彩的感觉,提高学生画色彩画的 兴趣。 3、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习好方法,感悟色彩的强烈对 比效果。 教学重点: 从感受色彩对比以及产生美的效果,培养学生对色彩美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 大胆运用色彩对比知识于练习中。 教学准备: 教师:计算机教学设备、课件、纸、色笔等。 学生:水彩笔、油画棒、纸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出示冷暖色两幅图片,围绕下面问题师生对话交往。 A、请说说你对这两幅画的感受。 B、组织学生用油画棒按色相推移排列成一个色环。 课的开始以复习旧知识引入,引导学生回忆冷暖色的表现力,让学生根据其概念进行分类,用以巩固所学过的色彩知识。让学生总结冷暖色的特点,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过渡导入新知,并以排列色相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习新课 (1)师出示课件“色相环、对比色、补色”。 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因为有了鲜艳的色彩对比,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丽。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在色彩中对比最强烈、最鲜明的颜色。我们称两个相互作为补色的颜色为对比色。 (2)师出示色彩的对比图片课件。学生了解色彩知识,感受。 (3)欣赏和分析 A、欣赏民间年画,谈一谈运用了哪些对比色?说一说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B、绘画中色彩的运用(进入绘画色彩的运用版块)。 C、谈校园的色彩,师引导,并对学生进行珍惜校园美的教育。 (4)生活中色彩对比的运用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为小女孩配裤子、航海上的救生圈) 运用对比色配色,说说为什么不喜欢?为什么要选择强烈的色彩? (5)师生总结梳理

国画教案.doc

国画《枇杷》教案 国画教学:枇杷图 活动目标:尝试运用已有经验大胆表现树枝上的枇杷。 活动准备:1、学生有画枇杷和小鸡的经验。 2、课件;范例。 3、宣纸、毛笔、颜料、墨汁等幼儿国画用具;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课件,引起兴趣。 1、师:春天到了,枇杷成熟了,一个个枇杷看上去那么诱人,那么你们知道枇杷长在哪里吗?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教师边出示幻灯,学生边欣赏) 2、师:看到了吗?长在哪里?怎么样的? 3、学生自由说说。 4、小结:枇杷是一串一串的长在树上的,排着队,但它们不是像我们小朋友整整齐齐的排队,而是没有规律的,有的在前面,有的露出半个头,有的害羞的躲在后面。 5、师:这么漂亮的枇杷,许多国画大师也很喜欢,于是他们把树上的枇杷画了下来,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作品。(教师继续出示幻灯,学

生欣赏。) 二、学生观察,教师讲演、示范。 1、师:以前我们画过一个一个,摘下来的枇杷,今天我们要学习画长在树上的枇杷,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2、学生观察和示范,教师讲演。 《枇杷图》的画法步骤 步骤一:先画叶,重墨勾筋,可用草绿蘸墨点染,上下部叶要虚实分明。 步骤二:次穿枝画干,可用草绿蘸墨画出。 步骤三:再次填果,用石黄或藤黄点染,用重墨点“脐”。 步骤四:题字钤印。 三、学生绘画,教师指导。 1、师:下面就请你画一幅美丽的枇杷图。 2、画上小鸡,使画面更加丰富。(放背景音乐) 四、交流分享:你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鼓励学生发现同伴画的好的地方。)

国画《寿桃》教案 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有关寿桃的知识,学习写意国画的知识,用写意国画表现寿桃。 2、感受中国画的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中国画表现寿桃的写意画法 教学难点:画面的构图,布局,把握寿桃的外形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欣赏樱桃 三、交流 1、寿桃的生物性。 2、寿桃造型特点。 3、寿桃色彩特点。 四、探究画法 1、学生读画,交流画法,总结写意国画的特点。

名家绘画:山水作品欣赏11

名家绘画:山水作品欣赏11 周澄,字莼波,是我国台湾当代著名书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其诗、书、画、印全能的艺术造诣早已蜚声国际艺坛,其作品曾在国内个展十余次,并在英、美、加、日、韩等地举办个展多次,是第一位在北京故宫举办个展的当代书画家。孙宪,教授,男,1954年生,安徽泾县人,现任江西教育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政协委员、江西省教育学会美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江西民进书画院院长、江西省文史馆特聘书画家、江西画院特聘画家、江西省工艺美术高级职称评委会主任、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委。黄东雷,1966年生,号古画王子,中国书画名家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外实力派书画艺术名家,毛体书法家全国三十佳。继承了自五代十国到清 代书画界各大名门名派的精髓,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创意与完善,从而达到了无比高深的艺术境界,作品名扬四海,受到书画界及全社会的普注。黄东雷的行草书法清秀典雅、大气磅礴,既有前无古人之气势,又有龙飞凤舞之美感。书画家黄东雷的书画在中国国内家喻户晓,他的写意山水、工笔仕女、毛体行草三项主攻被成为书画三绝。张 仁芝,1935年10月7日生,祖籍天津,生于热河兴隆。 擅国画。北京画院。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2

年毕业于中央美院中国画系,1965年在北京中国画院进修班结业。现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美协理事,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画院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 吴耀中,又名吴梅,1945年生,福建诏安人,大专文化。中国国画大师王盛烈弟子,现为东方书画函授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菏泽天香画院名誉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研中心创作委员,四海诗社基本社友,福建美术家协会会员等。 潘韵(1905—1985)原名趣琴,号趣叟,长兴人。潘韵擅长山水画。初学北宋黄山谷与明代沈石田,继学南宋马远、夏圭,掌握传统笔法,观察真山真水,重视写生,认为“没有生活、没有感受、没有激情,画出来的东西就没有生命”。他的创作以刚毅之笔,溢不阿之情,又于刚直强倔之中蕴藉温婉,韵而不靡,工而不诡,雄秀兼至,格调双谐。他的写生眼力独特、笔法娴熟,画面精审坚实,线条刚健俊逸,不故意矜炫古雅却自有高致;他的山水画无论是起承转合、回抱皴托,皆能舒展自如,浑厚雄健,神舞韵动,过目难忘,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生活气息。晚年受黄宾虹画理的启示,追随清画家石溪笔意,承宋人余风,其画清劲中更添老辣的意味。徐全群的水墨江南风景吴悦石,1945年生,北京市人。国家

著名楼阁山水画家.何镜涵山水作品欣赏

著名楼阁山水画家.何镜涵山水作品欣赏 何镜涵(1923~2008),号君望,别名少民,满族,北京人。1923年7月生于满族书香世家,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对何老的艺术人生有着及其重要影响。何老自幼天资聪慧,受其父熏陶,琴棋书画均有涉猎,尤喜爱中国画并阅读大量古典书籍,积累了深厚的学养。他与徐燕荪、王雪涛、溥雪斋、吴光宇、吴镜仃、蒋兆和等著名画家友谊甚厚,非师即友。何先生与王雪涛先生合作出版连环画《炮大哥》,也与吴光宇、吴镜仃等先生合作绘制《首都之春》大幅山水,并给古典文学故事画了大量插图。1957年,年仅36岁的何镜涵被原北京中国画院(现北京画院)聘为终生画师。从此他在中国画创新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定而有力的步伐。 雨墨馨香推荐阅读: 画坛绝品——齐白石工笔草虫册页2013.01.29 画坛绝品——齐白石工笔草虫册页 女画家李碧霞花鸟作品欣赏2013.01.29 女画家李碧霞花鸟作品欣赏 郭公达国画山水欣赏2013.01.29 郭公达国画山水欣赏 岁月静好…【油画欣赏】2012.12.18 岁月静好…【油画

欣赏】 闲静时分…【国画欣赏】2012.12.18 闲静时分…【国画欣赏】 青铜百花…【国画欣赏】2012.12.18 青铜百花…【国画欣赏】 雍正圆明园行乐图2012.09.23 雍正圆明园行乐图 诗韵画境,入梦写意2012.09.23 诗韵画境,入梦写意 水墨情2012.09.22 水墨情 敦煌飞天,视觉盛宴!2012.09.22 敦煌飞天,视觉盛宴!笔墨妙趣,恬淡人生-—谢友苏人物画2012.09.22 笔墨妙趣,恬淡人生-—谢友苏人物画 不在画中游,胜似画中仙【国画欣赏】2012.07.07 不在画中游,胜似画中仙【国画欣赏】 评论这张

儿童欣赏画

浅谈儿童画欣赏内容与教法 马晓群 欣赏是引导儿童进入艺术殿堂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儿童欣赏自己同龄人的作品——儿童画,如进入自己的愉快天地,易于引起精神共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那么儿童画欣赏究竟包括哪几个方面呢?一般来说,它包含了一切儿童绘画的所有样式,具体的说,有这几方面:儿童的写生画、儿童的意象画、儿童的想象画、儿童的创作画。下面就其欣赏的重点与教法加以阐述。 一、儿童的写生画欣赏: 儿童的写生画包括了硬、软笔画的单色画和彩色画两类,而儿童的写生画在小学阶段六年时间的大跨度中,变化是惊人而又神奇的。从刚离幼儿园的低幼儿童来说,写生这一概念是极端模糊的,可他们毕竟凭借了现实生活中某些物象作参照系或通过特殊的观察方式画出了不少的可视可指的形象。与其说他们在写生,倒不如说他们画的是视觉图式画。而到中年级时,写生画有着明显

的现实倾向,直至高年级确有实在的可视形象,可谓地道的写生了。其画中留下了一个儿童生理和智能发展的轨迹。那么这三个阶段的写生画作品其特点与所含盖的思维容量、欣赏价值究竟何在呢?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找到答案。 一是低幼年级儿童画的单线速写(写生),面对作品,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孩子感受事物的能力,那稚拙的线条,歪斜的形体,不似立体的平面效果,凝结了一位孩子的此时此景,面对现实认真思考,表达形象的才能。欣赏过程中,重在引导儿童了解和感悟小作者旁若无人的做画胆识,敢于创造视觉形象的勇气上,而不是对其稚嫩的线条加以挑剔,或在学习做画过程中将某种样式加以照搬。 二是中高年级的写生作品,理性多了,具有了相对的合理性,形象也老练多了,形象的完整性也强了,但我们仍不能以“象”的标准来评判一件作品,重在作者作画时的心境、胆识、形象观察、综合分析、勾画表现等创作才能的总体把握上,感受作品给我们的一种莫名

小学生中国画欣赏课的教学方式

小学生中国画欣赏课的教学方式 第一节现阶段小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的特点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由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增加,课外活动日益增多,与学前阶段相比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一阶段学生的审美意识虽然没有完全形成,但也已经出现萌芽,初步具备了人类思维发展的完整结构。在色彩方面他们大多只对鲜明的颜色感兴趣,在欣赏美术作品方面,学生对美术作品中形象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轮廓上,却很少考虑作品的结构和意境。小学中年级学生处在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渡期。在这一阶段他们对作品的欣赏呈现出不稳定状态。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对作品意境的理解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够准确把握。并且他们由于难以发现自己作品中的不足,使得其对画画的兴趣下降,缺乏以前的那种热情和信心。 第二节探究体验作品内涵已掌握欣赏方法 一、恰当提出问题引发心境共鸣 创新性学习能力作为一种智力活动,不仅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更需要学生紧紧把握机会探讨问题,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小学生通过国画欣赏课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品位和创造,是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目前的国画欣赏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教师对作品无休止的讲解,而对于欣赏方法却涉及的相对较少,就使得学生在欣赏某一幅作品时非常的盲目,不知道该用什么教学方法去进行欣赏和学习,审美能力得不到发展。正是基于上述的问题,本课题旨在通过国画欣赏与多种学科的整合、选择、有机组合优秀学习理论和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创新性学习策略,使小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得到发展,提高小学中国画欣赏课教学。 二、在讲授中运用多种手段掌握欣赏方法

艺术欣赏:欣赏中国画从哪几方面入手

艺术欣赏:欣赏中国画从哪几方面入手 欣赏一幅中国画作品,对于一般人来说,常常是能否“看懂”作 为评判标准。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 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对于 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用这种方法来欣赏 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的,属于看得懂范畴。 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 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 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中国画是完全能够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呜。但是我们必须 明白,一幅中国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 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 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点、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 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 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 像仅仅仅仅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所以像与不像 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 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来说,看画一般是看画面 的整体气势,用中国画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 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就是抓住 了画的实质,因为“神韵”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 国画家们追求的目标。 当然,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水平、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国画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