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自体心理学理论综述

自体心理学理论综述

自体心理学理论综述
自体心理学理论综述

自体心理学理论综述

1自体心理学的概况

自体心理学是现代精神分析理论流派之一,它的理论框架及临床应用由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台译汉斯?赫特)在二十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在芝加哥提出,至今仍作为精神分析治疗的一种当代形式在持续发展。在自体心理学中,咨询师所作的努力是通过替代性内省(vicarious introspection),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经验来理解来访者,并把解释(interpretations)建立在对“自体(self)”这一人类精神核心的理解之上。

自体心理学的主要概念有共情(empathy,也译作“神入”)、自体客体(selfobject)、镜映(mirroring)、理想化(idealising)、另我/孪生移情(alter ego/twinship)和三极自体(tripolar self)等。

虽然自体心理学也承认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某些关于驱力(drive)、冲突(conflict)和情结(complexe)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情况,但是它用一个完全不同的框架去理解这些概念。

与弗洛伊德认为人主要是由本能驱动的不同,自体心理学是站在对人类充满同情的人文立场来理解人性的。认为人是有自尊的人,强调早期亲子关系对人自尊、价值感、独立性的塑造。人性中的自恋需要在科胡特的经典观点中被充分揭示和接纳,他提出自恋来源于人类的本性,它是人类生命意义及创造力的源泉,是一种自我珍惜的主体感受,它应该被充分尊重。同时,自体心理学关注的是,在自恋包容和同调的基础上“恰好的挫折”和修复的作用,因为原始自恋只有被恰好的挫折修正后才能够产生社会人际的适应性结构。所以潜意识到意识、情感的矫正经验两大技术,构成自体心理学临床工作的中道。

自体心理学主张三极自体结构,以及正常自体是镜映、理想化和孪生需求的平衡。

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两者同为自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以来,擅长且详细描述关于前语言现象的问题与处理的两个精神分析理论。

2海因兹·科胡特生平

科胡特1913年出生于奥地利一个犹太人家庭,但已被同化,因此对犹太人身份并不认同,母亲喜欢社交活动,常将科胡特交给仆人和家庭教师照顾,科胡特是家中独子,幼时未上过公立学校。其父是军人,一战时曾服役,后在科胡特24岁时去世。科胡特十分注重个人隐私,因此关于他早年的成长经历的资料极少。且他对于如何让自己展露于大众之前显得非常注意,总是衣着适宜,且注重饮食和健康,有长年跑步的习惯,即使是晚年患了慢性白血病,这件事身边也鲜

少有人知道。

1938年,德国纳粹占领奥地利,弗洛伊德被迫离开首都维也纳,科胡特在车站送别弗洛伊德后不久,也因其犹太人身份而被驱逐出奥地利,此时的科胡特已经获得了维也纳大学的医学学位,在英国逗留一年后,在好友鼓励下,前往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在神经科主任理查德·李希特门下担任住院医师,后转向精神分析学院学习精神分析,于1958年开始在学院担任教职和分析师。

从1958年一直到60年代晚期,科胡特一直在精神分析学院教授精神分析课程,两年一期,课程的内容主要在强调精神分析理论建立的演进过程,颇受欢迎。他曾经担任美国精神分析学会会长(1964-1965),以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副会长(1965-1873),西格蒙·弗洛伊德档案馆的副馆长(1971-1981),以及奥地利科学院的成员,也曾获得奥地利政府颁发的荣誉十字勋章,与辛辛那提大学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

1971年出版《自体的分析》之后,其理论受到精神分析界的质疑,称其违背精神分析理论,并被芝加哥学院精神分析审议会投票除名,于是科胡特不再从事公开讲学。

虽然柯胡特的理论被大部分与他同一时代的精神分析学家冷酷地否定,自体心理学却逐渐在年轻一辈的精神分析师和以分析为导向的心理治疗师之中传播。科胡特认为,虽然他的理论著作多是来自于他所治疗的案例,但是他的学说还是需要收集充分的个案病史来加以说明及支持。因此。在较早之前他开始撰写《自体的分析》这一书时,便开始与一些有兴趣的年轻分析师逐章研读这本书,其中有吉多、高柏格、巴斯克以及伍尔夫等人。之后这些人中大部分成为自体心理学忠实的支持者和传播者。

1978年第一届自体心理学年会在芝加哥顺利召开,之后一直延续,1981年科胡特过世,在此之前,它一直积极参与年会相关事宜,在柏克来举行的第四届自体心理学年会上,科胡特发表了他最后的演说,三天后,于芝加哥逝世。

3自体心理学的起源

我们将自体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分为两个时期:科胡特时期(起源)和后科胡特时期(发展)。

科胡特时期自体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可简单归纳为三个阶段:传统阶段—转变阶段—激进阶段。(彭媛简述自体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3.1传统阶段

早在1958年科胡特放弃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神经学住院医师职位,转向精神分析学院学习之前,科胡特和精神分析的渊源就不浅,科胡特出生于弗洛伊德的故乡奥地利,且与弗洛伊德同是犹太人,1938年都为躲避德国纳粹,先后离开维也纳,科胡特曾去车站送别弗洛伊德。想必,精神分析的种子早就在他的心里埋下,并终于在芝加哥大学发芽开花,且于60年代中后期萌发出自己的精神分析新芽——自体心理学。

若想要全盘了解科胡特思想的演进,就必须如科胡特般熟悉传统佛洛伊德的理论,并能将之整合推展才行。对此,我们可以通过科胡特在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的一系列演讲中讨论弗洛伊德理论的课程内容来进一步了解。他的精神分析课程从1958年一直到60年代晚期,两年一期,课堂主要通过诡辩的方式进行,颇受学生欢迎,被称为“精神分析先生”(Mr.Psychoanalysis)。

此时的科胡特尚没有发展出自己的理论,遵循着传统精神分析的理论治疗个案和教授学生。但是他认为精神分析理论并非如当时一些精神分析学会所认定的是固定不变的知识体系,而是会随着时间而改变,正如弗洛伊德随时间而发展出新的心灵模式。他不赞成当时北美分析师那种认为求变就是离经叛道,唯弗洛伊德是从的风气,因此他告诫自己的学生,用开阔心胸从各个角度审视这门学科。

他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强调精神分析理论建立的演进过程。他认为精神分析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0-1920)以安娜·欧到约瑟夫·布洛伊尔处寻求治疗为开端。弗洛伊德发展出他的基础观念《本我》、《潜意识》、《婴儿式性欲》。

第二阶段(1920-1937)弗洛伊德发展出“本我-自我-超我”心灵结构的观念。

第三阶段(1937-1958)此时精神分析的焦点在“自我ego”的结构,功能及防御机制。

第一年探讨第一阶段内容,第二年探讨二三阶段的内容。科胡特在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逐渐明晰了自己的理论观点。

3.2转变阶段

科胡特提出狭义的自体心理学,以1971年出版《自体的分析》为正式形成标志。

在临床实践中,科胡特发现了大量传统精神分析不能解释和治疗的个案,他的个案并不接受他的理论解释,这让科胡特的思想产生转变。尤其他的一位明显具有俄狄浦斯精神病理的女性患者,一再对他的刻板化理论解释无动于衷,并一再要求科胡特认真倾听她在说什么,科胡特于是决定停止诠释,而用充满共情及开放的态度去倾听他内在的经验,自体心理学于是诞生。

1965午12月科胡特第一次发表了论文《自恋的形式与变形》( Kohut,1978h , vol. 1),在两年后,科胡特发表论文《精神分析学派对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治疗》( Kohut ,1978h , vol. 1)这个时期科胡特的作品已经预示了自体心理学这分支的出现。科胡特的第一本著作《自体的分析》出版后,被认为与传统精神分析相背离,而遭到同行的质疑和排斥,但这本书在年轻一代精神分析师和读者中获得了广泛赞同。

3.3激进阶段

科胡特提出了广义的自体心理学理论,先后出版了《自体的重建》(1978)和《精神分析治愈之道) (1984)。在《自体的重建》中,科胡特已不再与无关自体心理学的部分缠斗,而致力于清楚明晰的陈述自体心理学的本身。《自体的重建》是科胡特确立自体心理学思想的著作,也是公开宣布自体心理学派成立的著作。再到最后一本著作《精神分析治愈之道》,表明了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概念的发展状态,有些则针对别人对其理论的质疑处再加以澄清和讨论。

在‘科胡特时期”,《自体的分析》遭到了尖锐的反对,科胡特聚集了一些对他的工作感兴趣的分析学家形成了一个研究小组以获得学术上的回应,这个小组中的成员合作出版了《自体心理学:案例集)) ( Goldhcrt;,1978 ) ,影响颇远,促进了自体心理学的发展。

自体心理学主要思想

4自体心理学主要概念

科胡特是一位杰出的精神分析师,是美国精神分析协会前任主席。他最初致力于开发一套用于治疗原本无法治愈的病理性自恋(pathological narcissism)问题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他检验并清晰地阐述了自体心理学(self psychology),并认为它将带来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和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理论与技巧的变革。

以下是对自体心理学主要概念的解读:

4.1自体

在1977年,科胡特解释道,在他写的所有关于自体心理学的著作中,他故意不给自体下一个定义。以下是他给出的理由:“自体……就像所有现实(reality)一样……在本质上是不可知的……我们可以描述自体展现出来的多样而又具有内在联系的外在形式,可以说明组成自体的各种成分……解释它们的起源和功能。我们可以做到上述的一切,但我们仍旧只知其表象而不知其本质。”

4.2共情

科胡特认为,父母无法对孩子共情,以及孩子对这种失败的反应是几乎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失去重要他人以及这个人提供的“自体-客体”(self-object,后来去掉了横杠,变成selfobject,自体客体)功能,会令个体变得情感淡漠、嗜睡、对生活感到空虚和失去活力,简而言之,就是抑郁。

对婴儿而言,自体从“夸大自体(grandiose self)”成长为“内聚性自体(cohesive self)”的过程,是一个让全能幻想逐渐破灭的缓慢过程(a slow process of disillusionment with phantasies of omnipotence),而父母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媒介的作用:逐点累积失望的过程需要婴儿的照护者对婴儿需求的共情同调(empathetically attune)。

相应地,为了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处理先前失败的幻灭过程,科胡特强调共

情,认为它是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最好的工具,能够在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创造一种能够缓解早期自体问题的关系。

被科胡特称为“替代性内省”的共情让咨询师能够更快地与来访者达成共识,两人之间会有更强的联结,来访者会更多地感到自己从根本上被理解。科胡特认为,共情本身就具有潜在的疗效,但他同时告诫道:“精神分析师……应该能够对共情的态度收放自如,不损伤自己的智能和专业性;共情可能栖息于分析师自身未解决的全能幻想上,当它被对“立马见效”的期待所包围时要尤其注意。

对共情概念的引进并不是一个“创举”。心理学中共情时刻(empathic moments)的概念在科胡特提出前早已存在。然而,科胡特认为共情应该成为一种强大的诊疗工具,他拓展了共情的涵义,使之不再仅是若有若无的“感觉”和含糊其辞的“猜想”……他使共情现象得以被科学描述、传授,并积极使用。4.3自体客体

自体客体是这样一种客体:他/她/它虽然是外在的,却是个人自体结构(self machinery)的一部分。“也就是说,那些不会被经验为与自体分离或不相干的客体。”他们是使自体得以完整和正常运作的人、物品或活动。科胡特认为婴儿与照料者的早期互动和婴儿的自体及自体客体密切相关。

来访者的自体客体联结(selfobject connections)进行观察,是自体心理学的其中一项基本任务。一个人独特的生活习惯、对教育和工作的选择以及在择偶方面的偏好,对这个人而言可能有着自体客体的功能。

“自体客体”在科胡特的理论中随处可见。它仿佛包罗万象,从咨询与治疗中的移情(transference,也被译作“转移”),亲属关系中的依恋到对物品的依赖(例如 Linus van Pelt和安全毯),涵盖了所有被温尼科特(Winnicott)称为过渡性客体(transitional objects)的现象。当人们感到自己属于某个团体——例如说国家——该团体中的作家、艺术家和政治领袖等人就起着文化自体客体(cultural selfobjects)的作用,他们提供了多样的自体客体关系,支撑着成人自体的内聚性、活力与和谐。

如果心理问题的病理因素能够被解释为自体的“不完整”或“残缺”,那么自体客体也许就是自体所需要的“修复”。

科胡特认为,自体客体功能(即自体客体为自体所做的事)被当作是理所当然且处于“盲区”。在和自体客体的关系破裂前,这种功能通常不能被观察到或意识到。

当我们和一个新的自体客体建立关系,两人之间就有了很强的羁绊(……),这份羁绊牵扯着两人,对自体和自体客体都产生影响。强烈的移情(或反移情),就是这种现象的一种例子。

4.4恰到好处的挫折

当自体客体被需要却又不可得时,就会造成自体的潜在问题,这被称为“挫折(frustration)”——也即“在希望和需要父母亲接纳的正常阶段,遭受到创伤性的挫折(traumatic frustration)……这让自恋强烈受挫”。

作为对比,科胡特提出了“恰到好处的挫折(optimal frustration)”。他如此考虑:“就像儿童在之后要接触的社会环境一样,在早期母婴关系中最重要的方面是‘恰到好处的挫折’这一原则。可以忍受的失望……促使内在心理结构的建立,为自我安抚提供基础。

与此同时,科胡特认为有技术的分析师可以依据恰到好处的挫折这一原则来进行分析。

并非恰当的挫折,以及随之而来的适应不良,可以与弗洛伊德的创伤(trauma)概念以及他提出的解决俄狄浦斯情结的方法相对比。然而,恰到好处的挫折的作用是使自体得以重塑,而非解决戏剧性的冲突。

4.5理想化

科胡特把理想化看作早期自恋中最重要的方面。“全能客体(omnipotent object,或者说‘理想的父母形象’,idealized parent image)的治疗性激活……也被称为理想化移情(idealizing transference),是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发生的,和理想化客体建立联结这个早期愿望的复苏。

“理想化移情这一术语可能和克莱因学派(kleinian school)中的‘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有重叠之处……”

对年幼的孩子而言,“理想自体客体(idealized selfobjects)”提供了一种体验,这种体验中包含了来自理想他人的冷静、力量、智慧和美德。

4.6另我/孪生需要

另我/孪生需要(Alter ego/twinship needs)是在早期发展阶段中感到与他人相似的需要。弗洛伊德在早期提出,“成双的念头……萌芽于无尽自爱的土壤,这种自爱来自统治着孩童心智的原初自恋(primary narcissism)。”拉康强调道:“普通交互情景中镜像时刻(mirror stage of a normal transitivism),攻击他人的孩童说他自己受到了攻击,看到他人跌倒的孩童自己也会哭“在1960年,“亚罗(Arlow)注意到,’根据成双心理学(psychology of the double),能够反映自体的他人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孪生、被镜映和成双的体验。”

科胡特指出,“对另我或者孪生兄弟姐妹的幻想(或者对类似关系的有意识的愿望)经常能在对自恋型人格的来访者的分析中遇到”,并把这种移情激活称为“另我移情”或“孪生移情”

个人成长后,会变得能够接受与他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件事。

4.7三极自体

三极自体(tripolar self)与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无关,它由三个极组成:

“夸大-暴露”需要、对理想全能意象的需要、另我需要。

科胡特认为,“在分析当中,夸大自体会以三种形式复苏,这些形式分别对应发展的不同阶段:(1)经由夸大自体的扩张而融合。(2)比前者成熟的另我或孪生移情。(3)最成熟的镜映移情。

与之相应,自体心理学家把自体客体移情分为三组:(1)受损的抱负这一极会企图引出自体客体的肯定-赞同回应。(镜映移情)(2)受损的理想化这一极,会试图寻求可以接受其理想化的自体客体。(理想化移情)(3)受损的才能与技能这一中间地带会去寻找一个能够为其提供本质上相似的安慰体验的自体客体。(另我移情)

在生活中与重要他人的互动时,这些需要可能会被唤醒或抑制、满足或受挫,这些结果影响着三极自体的构成。

4.8文化意蕴

自体心理学的一种有趣应用,体现在对弗洛伊德和荣格友谊的破裂及其后续影响的解释上。有人提出在他们关系最好的时候,弗洛伊德正处于自恋移情,他把荣格看作一个理想化版本的自己。另一方面,荣格则处于对弗洛伊德的理想化和对自身的夸大这两者的混合中。

当荣格在和弗洛伊德关系破裂后遭遇中年危机,可以认为与自恋斗争这件事在他那些难熬岁月里占据了核心:对理想化他人的丧失和对自体的夸大,最终导致了自恋暴怒(narcissistic rage)。只有当荣格跨越了这一阶段,感觉自己是一个与弗洛伊德分离的人,他才能以用自己的方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家。

5自体心理学的后续发展

自体心理学当代的发展,已经超越了经典自体心理学相对静态的框架,在伍尔夫、史托罗楼等带领下正走向一个更新的当代精神分析方向,这是和主体间性这个概念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它除了保留了对人性尊重的积极态度外,还反思了科胡特在经典自体心理学初见端倪但尚未有深人思考的领域,他们在研究心理治疗的动态互动过程、现象学、存在主义、实证研究等方面获得了很大的进展。史托罗楼的主体间性精神分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代最前沿的精神分析研究方向—波士顿变化过程小组的研究。这些都引导了我们对精神分析以及人类人性观点的未来展望。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述:

5.1国外研究发展概述

科胡特初步搭建了自体心理学的框架,但这个框架并不完美,理论的完善和治疗实践的空白让自体心理学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科胡特认为运用神入和内

省得来的关于人类复杂心理状态的经验资料是第一位的,概念与理论只是说明这些资料的工具,是第二位的,如果与前

者不符就应当修正,这种宽容的思想理念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在这氛围的推动下在科胡特逝世之后的三十多年来,自体心理学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大胆探索,自体心理学走向百花齐放的成熟时期,在理论和实践上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很多”理论,也称为新自体心理学,自体心理学进入了“后科胡特时期”

一般来说,科胡特之后的自体心理学家“人致可以分成两个阵营”:忠诚者和扩展者,忠诚者由科胡特的被分析者和学生组成,与科胡特关系密切,坚守科胡特的思想。扩展者通过阅读科胡特的著作了解自体心理学,努力把其他的思想整合进自体心理学。

戈尔德伯格在《科胡特以来的自体心理学》一文中将自体心理学划分为三个主要理论分支,即传统自体心理学、关系取向自体心理学以及主体间性理论。

传统自体心理学是在科胡特的理论框架内开展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在临床上,传统自体心理学较为关注自恋行为障碍,关注成瘾,犯罪行为以及性倒错的诊断分类,科胡特认为它们是自体障碍的一种特殊形式。

科胡特的大弟子巴史克在继承科胡特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体心理学短程分析的发展模式,简化了咨询步骤。巴史克的著作《心理咨询入门一教育辅导系列》、《心理咨询实战录》、《十倍速辽法》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可操作性强,详细地记录了非常多的案例,值得临床治疗师反复揣摩学习。

Marjorie Taggart White &Marcella Bakur Weiner的著作《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2013)更多展示了共情的重要性,将共情作为一个科学的工具来使用,帮助个案将原本枯竭的环境转变为能够促进其核心自体成长的土壤。

巴卡尔(Howard Bacal )与纽曼(Newman,K. M.)将自体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结合起来,比较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自体客体理论(selfohject theory)”巴卡尔和纽曼提出科胡特的自体客体是指为自体提供经验的客体,科胡特更多关注自体客体而忽略了提供这种

功能的客体,对自体和客体关系的强调是自体客体理论的重点。客体关系取向治疗师吉尔·沙夫的著作《投射性认同与内摄性认同——精神分析治疗中的自体运用》、大卫·沙夫的著作《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在精神分析中找到自己》。沙夫夫妇的理论取向是客体关系理论,但这两篇著作中也有自体心理学临床治疗的思想。巴卡尔就科胡特的“适度挫折”理论相对应的提出了“适度满足”的概念。主体间性理论(intersuhjectivity theory)是三个理论分支中唯拥有确定名称的一个,也是唯提出较为系统的理论观点的一个。该理论体系主要由四位长期合作的自体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托罗洛(Stolorow,R, D)、乔治·阿特伍德(Atwood,G E)、伯纳德·布兰德沙夫特(Brandchafl, B.)以及多纳·奥林奇(Orange, D.M)构建而成。

Jerome D.Levin将自体心理学对成瘾的动力学解释运用于治疗中,分析治疗酗酒和其他成瘾行为。Arnold Goldherg运用自体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释变态性

行为产生的动力机制。Miriam Elson将自体心理学运用在临床社会福利工作中。

新自体心理学目前处于多种理论并存的局而,这是新自体心理学健康发展的表现,新自体心理学的发展是趋于整合还是持续多元化,这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5.2国内研究概述

自体心理学,自1971年科胡特提出系统的自体心理学概念至今,已经发展了近四十年。从最早受到传统精神分析界的质疑,到成为当代精神分析重要且众所赞同的一支,时间逐渐明证了科胡特思想的价值。自体心理学的共情、自体客体、主体间性、修复等概念,也全面影响了当代精神分析及心理动力学的理论进程和临床实务工作。同时,随着当代中国精神分析与国际精神分析更深人的接轨,作为当代精神分析重要一支的自体心理学,也正获得越来越多的中国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的关注和学习。

国内对于自体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体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相关翻译引进工作、自体心理学理论在国内的传播、自体心理学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自体心理学目前在国内处于传播了解阶段,国内学者在理解科胡特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尝试将自体心理学运用到不同

的领域。

2001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蔡飞完成国内第一篇专门研究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理论的博士论文,出版著作《自身心理学一科赫特研究》蔡飞相继表论文:《自身心理学:精神分析的新范式》(2000) ,《论科赫特的精神分析方法论》(2001),《自身心理学的新进展》(2002) , 《精神分析自身心理学的诞生:一种社会学的阐释》(2005) , 《结构神经症与自身分裂:广义自身心理学的阐释》(2007),《自身障碍的咨询:广义自身心理学的心理咨询理论》(2008) ,《广义自身心理学人格发展理论述评》(2008)走在国内研究自体心理学的前沿。

上海资深心理咨询师徐钧作为国内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派的重要代表在接受国外自体心理学理论与治疗培训之后开始在国内率先从事以自体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临床治疗实践,并在国内宣传自体心理学理论促进了自体心理学临床治疗在国内的传播。

2011午8月,《精神分析治愈之道》在内地出版,这也是国内第一本科胡特的译著相继的_刘慧卿林明雄译《自体的分析一种系统化处理自恋型人格疾患的精神分析咨询》,许豪冲译《自体的重建》,刘时宁、许豪冲译《精神分析治愈之道》另外还有王浩威策划主编、菜宇记译《汉斯·柯赫与自体心理学》,林明雄,林秀慧译《自体心理学的理论和实务》。

吕绍文、刘慧卿译《心理咨询实战录》,易之新译《十倍速疗法》、《心理咨询入门一教育辅导系列》,林涛、王丽颖译《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简明指南》(2010),贾晓明、苏晓波译Michael St.Clair著《现代精神分析“圣经”一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2002)。这此自体心理学译著犹如星星之火带动了国内的自体心理学理论和临床力而的研究。

自体心理学自科胡特创立以来,科胡特本身对自体心理学理论的思考和完善

以及留给后来者自由、宽容异己、和而小同的研究氛使自体心理学在当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自体心理学也不局限于心理治疗领域,还逐渐与传记研究、艺术创造及审美、舞蹈设计以及神经科学

等相结合,出现了批跨学科研究成果自体心理学理论的蓬勃发展,以及在社会实践领域的广泛运用,昭示着自体心理学理论具有强人的生命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6评价

科胡特在芝加哥被虔诚的崇拜所环绕,但他同时也被批评和反对所包围。

认可他的人认为,科胡特是一个让人感动的、真正的人类。认为他的自体心理学理论是是继驱力模式、自我模式、客体关系模式之后精神分析发展中又一新的理论模式。

对他的批评至少来自三个方面:驱力理论、拉康精神分析和客体关系理论。

在驱力理论的视角看来,科胡特似乎对分析技术作出很大贡献……但是他同时也是个误人子弟的理论家,宣扬动摇驱力理论根基的假设。作的假设越多,其带来的解释力就越小。在科胡特那本“不值一读到令人惊讶的程度”的《自体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the Self)中,他没有为经典分析方法带来任何进步,只是简单地把所有的童年难题归咎于父母,无视孩童固有的驱力冲突:如果说经典弗洛伊德学派在任何东西之中都能看到“性”,那科胡特学派就是在任何东西之中——哪怕就是“性”本身,都能看到“不够共情的母亲”。

在拉康学派的视角看来,科胡特只关注想象界(the imaginary)而把蕴含着“被讨论的不仅仅是来访者的自恋,分析师的自恋也包含其中”的象征界(the Symbolic)排除在外。有一种危险是显而易见的:自体心理学中“富有同情心和共情能力的分析师”这一概念,把人引入“成为乐于奉献与助人的完美者”的歧途,忽视了概念自身的虐待本质。

在客体关系学派看来,科胡特认为内部决定因素毫不重要,断言人们的心理问题由不同调(unattuned)的父母引起,一切都是外在他人或世界的错(all the bad is out there),所以自体心理学的理论其实扎根于偏执(paranoid)。同时,分析师的任何对“成为更好的父母”的尝试都可能引导甚至诱惑来访者去利用分析师遭受的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

我们认为科赫特对自体的强调是在客体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对传统精神分析模式的扬弃, 用自体模式取代了驱力模式并通过客体关系建构自体,是精神分析的内部发展中又一新的理论模式。随着时间推移以及元叙事(grand narrative)的衰亡,我们更多地看见不同精神分析理论成为互补的搭档,而不是激烈竞争的对手。驱力心理学、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各自都对21世纪的临床医学贡献了重要的洞见。

【参考文献】

西耶哥. 汉斯·柯赫与自体心理学[M].远流出版社,2005.

魏宏波. 从一种理论走向多种取向——新自体心理学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怀特.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

彭媛. 简述自体心理学的研究进展[J]. 科技视界, 2014(23):148-148.

大学生心理学开题报告

大学生心理学开题报告 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合理情绪疗法目前在治疗罪犯中得到的应用较为广泛。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学开题报告,欢迎参考! 大学生心理学开题报告⑴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在半年的研究时间,10次治疗活动里面,使用合理情绪疗法,检验合理情绪疗法对监狱长刑犯的抑郁病症矫治的有效性即对病患情绪状况的促进作用;并使正处于监狱服刑中期的长刑犯认识到,情绪状态并不是激动体验的结果(人们体验到某种不愉快的事件,某种失败或者遭到排斥,都可以被称为"激动体验"),而是不合理信念的结果,并且使治疗对象对他们先前存在的不合理对象产生怀疑。合理情绪疗法就是要帮助他们改变非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其消极情绪的不合理、不现实之处,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方法去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物,以减少他们陷入情绪障碍的可能性。在纠正长刑犯非理性信念的基础上,让他们懂得一些抑郁症的医学知识,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自己性格上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什么会在监狱环境下患抑郁症的原因;让监狱患者也能相信自己是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要针对自己的弱点加强锻炼,改变原来对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逐渐培养自己具有健康的人格,适应监狱劳动改造的环境,积极

地对待相对漫长的服刑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不管遭遇任何人生的变迁,都要从逆境中走出来,在生活中做一名强者。 ⑵意义:一旦接受合理情绪疗法治疗的对象--长刑犯用合理信念取代了不合理信念,他们会感到更积极,就会做出更恰当的决定。从而使他们能正视自己所处的现状,积极配合监狱的管理,加强自身的改造,为将来刑期结束,重新融入社会而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能帮助监狱管理人员更好地认识到患有抑郁症的监狱长刑犯的情绪特征和患病原因,从而促使他们更正确、合理地对待病患在服刑期间出现的特殊情况和表现,给与病患更多的理解和人文关怀,帮助其克服情绪上的心理疾病,更好的参与改造。同时也有利于监狱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⑴国外研究:①艾伯特·埃利斯曾进行了一些治疗性犯罪人的尝试,他利用情绪疗法治疗了一个28岁的露阴癖者。在前几次的治疗中,艾伯特·埃利斯就向这个治疗对象表明了他存在的不合理思维,这些不合理信念导致这名治疗对象体验到一些消极情绪,例如,自怜、抑郁、愤怒等。因此,在治疗这名露阴癖者的过程中,艾伯特·埃利斯向他指出了不合理思维,帮助他对每种不合理思维提出质疑。随着患者放弃对自己提出的强制性要求,随着他用别的内通替代了自己的偏好和愿望,他的行为变得不那么冲动了,他感到能够

自体心理学理论。

自体心理学理论。 自体心理学的模式认为,人需要从环境中的他人那儿获得特殊的反应,才能发展和保持自尊和安宁感。过失与匮乏比冲突占据了更加中心的位置,有缺陷的心理结构被看做是对有缺陷的功能的反应,强调婴儿需求的满足基于压抑的欲望和内驱力。因此,心理咨询师的治疗目标更多的是去理解那些需要,以及在治疗中去面对这些需要,而较少地去挫败那些在治疗中最终会放弃的婴幼儿欲望。建造这种精神结构和修复自体的不足,被认为比消除冲突重要得多。早年养育的过失与匮乏会导致自恋的病态发展,其表现如下: 1)自体客体关系( self-object-relation)。这类当事人与客体显现一种特 殊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潜意识地将客体当做一个从属于自己的个体,当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种人际关系表现为严重的自我界限混乱或没有自我界限。 2)无所不能的自身(grand self),在心理发育的早期,孩子需要养育者同感的接纳和肯定他们带有幻想的雄心,并允许将养育者理想化。随着与养育者的互动,孩子学会分别哪些是幻想,哪些可成为真实,并发展出正常的自尊、雄心和自我理想。这个阶段正常发展,才能保障随后与他人的关系的正常发展,才有能力区分自己与他人。反之,如果养育者不能同感地接纳,就会导致正常发展必需的早期雄心和理想化父母印象的缺失。缺失导致的后果为此种需要代偿性地加强,表现为在随后的人际交往中对他人过分理想化,以及自认为无所不能。 3)对赞美的无限需要。将他人过分理想化反映了早年的心理创伤,是由于当事人希望以此来代替自身缺失的那部分精神结构。也就是说,他们需要一个全能的神化的他人,并潜意识地将其当做自己的一部分。这类人,在他们随后的人际关系中出于对早年在程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上不适当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反应。对心理咨询师来说,意识到自己的反移情模式是一项挑战也是有益处的。例如,在精神病院中,一位患者对她的心理咨询师作出了令人难忘的指责:“你是我遇见过的最冷酷、最像计算机的人。你像个机器人,我说话时你只是坐在那儿,像机器一样点头,我打赌要是我切开你的手臂,我看到的不是血管,而会是电线。”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格塞尔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格塞尔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格塞尔”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格塞尔 【生卒】:1880—1961【介绍】:一译“盖塞尔”。美国儿童心理学家。 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阿尔玛镇。 1903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 1906年于克拉克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受G.S.霍尔的影响,专心致力于儿童发展的研究。1908-1910年任教于洛杉矶州立师范学校,不久转任耶鲁大学教育学助教。 1915年于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终生任职于耶鲁大学。 建立格塞尔儿童发展研究所,并任首席主任、顾问等。 1915-1948年兼任耶鲁医学院儿童卫生学教授。1948-1950年任儿童视觉研究室特别研究员。 其研究建立在对儿童行为的大规模系统观察和测量的基础上,首次使用摄影观察技术和追踪研究(或纵向研究)方法,主张“成熟势力说”。

根据双生子学习爬梯的实验结果,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同环境有关的大脑皮层的成熟,儿童行为或心理模式按一定程序依次呈现,大脑皮层不成熟,学习便无从产生。 还认为儿童具有天生自我调节的能力,父母和教师不应迫使孩子嵌入某种预想的模式之中,应充分考虑儿童本身的倾向,尽可能提供儿童发现自我和发展个性的机会。 倡导推广儿童中心养育法。 1940年与同事制定《格塞尔发展量表》(亦称《耶鲁量表》),提出婴幼儿发展的各“关键年龄”及其发育商数,量表经两次修订,被译成多种文字(中国有修订本),被认为是评定婴幼儿心理能力发展的有效工具。 1954年提出关于儿童发展的几个原则:(1)发展方向原则。 发展不是随意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方向有秩序、有系统地进行的,如从头到脚,从中心向边缘,按顺序发展。 这种方向由遗传机制决定。 (2)相互交织原则。 即行为模式中的平衡现象是发展过程中互补结构发展的结果。 通过互补过程,相反的力量在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显示出各自的优势。

心理学激励理论综述

心理学激励理论综述 [摘要] 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有效的激励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共赢。本文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将心理学激励理论分为内容型和过程型两类,并对各类中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的内容及其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心理学;激励理论;综述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服务。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心理学方面的激励理论。 这些激励理论大致可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两大类。内容型激励理论注重的是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的研究,包括需求层次理论,ERG理论,双因素理论等;过程型激励理论关注的是动机的产生以及从动机产生到采取具体行为的心理过程,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目标管理理论、归因理论等。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Content-Based Incentive Theory) (一)需求层次理论(Need Hierarchy Theory)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在其1943年出版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如下图所示:

ma斯洛看来,这五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向高,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一个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这五种需求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同一时期,可以同时存在几种需求,但是总有一种需要居于主导地位;需求满足了就不再是一股激励。 根据需求层次理论,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当:通过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等措施来满足员工的生理需求;在企业中建立合理的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给员工足够的安全感;建立接纳、温馨、友善的人际关系,以满足员工的社交需求;当自尊需求成为员工的主导性需求时,要注意建立合理的培训制度,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保证他们能胜任工作,并及时表扬有成就的员工;注重民主管理,倾听员工意见,给技术精、水平高、能力强的人安排重要的工作,使其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 (二)ERG理论 “ERG”理论是生存-相互关系-成长需要理论的简称,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究,提出的一种新的需要理论。奥尔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生理,安全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爱的需要和尊重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该理论认为,各个层次的需要受到的满足越少,则人们对这种需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应用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⑴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在半年的研究时间,10次治疗活动里面,使用合理情绪疗法,检验合理情绪疗法对监狱长刑犯的抑郁病症矫治的有效性即对病患情绪状况的促进作用;并使正处于监狱服刑中期的长刑犯认识到,情绪状态并不是激动体验的结果,而是不合理信念的结果,并且使治疗对象对他们先前存在的不合理对象产生怀疑,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合理情绪疗法就是要帮助他们改变非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其消极情绪的不合理、不现实之处,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方法去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物,以减少他们陷入情绪障碍的可能性。在纠正长刑犯非理性信念的基础上,让他们懂得一些抑郁症的医学知识,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自己性格上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什么会在监狱环境下患抑郁症的原因;让监狱患者也能相信自己是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要针对自己的弱点加强锻炼,改变原来对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逐渐培养自己具有健康的人格,适应监狱劳动改造的环境,积极地对待相对漫长的服刑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不管遭遇任何人生的变迁,都要从逆境中走出来,在生活中做一名强者。 ⑵意义:一旦接受合理情绪疗法治疗的对象--长刑犯用合理信念取代了不合理信念,他们会感到更积极,就会做出更恰当的决定。从而使他们能正视自己所处的现状,积极配合监狱的管理,加强自身的改造,为将来刑期结束,重新融入社会而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

理。另一方面,能帮助监狱管理人员更好地认识到患有抑郁症的监狱长刑犯的情绪特征和患病原因,从而促使他们更正确、合理地对待病患在服刑期间出现的特殊情况和表现,给与病患更多的理解和人文关怀,帮助其克服情绪上的心理疾病,更好的参与改造。同时也有利于监狱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合理情绪疗法目前在治疗罪犯中得到的应用较为广泛:⑴国外研究: ①艾伯特·埃利斯曾进行了一些治疗性犯罪人的尝试,他利用情绪疗法治疗了一个28岁的露阴癖者。在前几次的治疗中,艾伯特·埃利斯就向这个治疗对象表明了他存在的不合理思维,这些不合理信念导致这名治疗对象体验到一些消极情绪,例如,自怜、抑郁、愤怒等。因此,在治疗这名露阴癖者的过程中,艾伯特·埃利斯向他指出了不合理思维,帮助他对每种不合理思维提出质疑。随着患者放弃对自己提出的强制性要求,随着他用别的内通替代了自己的偏好和愿望,他的行为变得不那么冲动了,他感到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反社会行为了。这种方式被称为合理情绪疗法的A-B-C模式。艾伯特·埃利斯在排斥治疗对象的行为的同时,接纳治疗对象本人。他帮助治疗对象处理其敌意和抑郁情绪,从而降低这类消极情绪的强度。他帮助治疗对象承认自己的愚蠢行为,但是,并不贬低治疗对象本人,同时,也让治疗对象学会放松术。 ②艾伯特·埃利斯还利用合理情绪疗法治疗一名精神病态者。他认识到,咨询并不能对所有的精神病态者产生效果,但是,对于许多精神病态者来说,在他们虚张声势的行为后面,存在着焦虑和罪恶感。他们的犯罪行为往往是防御性的,因为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缺

徐钧自体心理学内容分享

徐钧自体心理学内容分享 个体在早年关系中因为体验被覆盖所引起的压抑,在咨询关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重新被体验到。来访者作为主体体验到那些被遗失的体验。所以,精神分析的的确确是一种全身心的实践。精神分析一定是体验从潜意识到达意识,如果只是事件从潜意识到意识,没有任何治疗价值。科胡特强调用共情性方法理解来访者的主体感。治疗师把理解深度回馈给来访者的时候,来访者也能够理解。随着自由联想进展,对事件的感受会浮现到前意识里,治疗师会对前意识进行工作。前意识是稍加注意就能意识到的东西,这里是指稍加注意就能意识到的体验。咨询中最重要的是帮助描述原发的情感部分,但有的来访者连继发的感受都搞不清楚的。这种感受是不变的,但会被遗忘,相当于压抑,潜抑或分裂了。分享2:主体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主体的体验处在不停的流动当中。两个人都是主体,这两个人又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的存在都和主体间性的互动有关。所有疗法都有主体间,主体间观点可以用于不同的疗法当中,主体间理论很接近人本主义的观点。主体间性的暴露比传统精神分析多,主体间性治疗师会与来访者分享自己感受,努力理解问题所隐含的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达到主体间性。主体间不强调知识水平,调用的是自动化的反应,就象骑自行车一

样。咨询师要有足够的开放和内外一致性,主体间治疗师强调治疗师和来访者同时保持开放。强调超越各个学派的元理论,强调一个人是带着其个人特点的,反对把一个人物化作为客体去描述。两个主体互相开放的互动,在互动中治疗师注重微观的部分。强调训练内功不是招式,和来访者互动当中句对句的能力。依据操作性的概念和来访者互动,感受性保持开放。出现阻抗时,不要和来访者对着干。对出现阻抗的,不要突破他的阻抗,而要顺着阻抗去理解,理解那是来访者的自我保护,科胡特的观点如此。个体是由许多体验组织起来,有不同的体验组织,与人互动的模型不可预料无法预测,在实际互动中模型自然显现出来,帮助他澄清这种模型,表达体验的方式,从潜意识到意识。治疗师在互动时就是一个小社会,来访者会受到治疗师风格的影响产生一系列变化。咨询师站在来访者角度,把来访者看成一个主体进行现象学式的回应,带着体会描述来访者的体会。咨询师先对来访者回应,再追踪来访者对咨询师的回应,因为不能确定真的听到来访者的话,而是需要依靠来访者的回应来确定。当来访者回应并不匹配的时候,治疗师就要做调整,考虑另外一个思路了。治疗师在感受一些时不能莽撞地马上说出来,首先去感受,回顾这些感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从产生自由联想到融合,这个就是相遇。一下子就通了,症状产生戏剧性的转变,全身通电,是创伤被碰到后才出现的东

心理学概念

心理学的概念总结 一.各章标题 1.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2.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3.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经过头脑加工(综合和解释),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4.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①意识是一种觉知。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包括外部事物和内部状态及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布局等;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5.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6.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联结着人们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 7.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他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8.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语言具有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和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特征。 9.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10.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11.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人从事的活动的效率。 12.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4个特性。 13.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书中特别列为小标题的概念 1.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2.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5.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6.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7.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8.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心理学论文——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龚光军)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的出现给传统主流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本文就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研究概况做一综述,找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关键词:背景;研究概况;评价;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和病态心理不同,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看待正常人性,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成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潮(Sheldon M.& King L,200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有价值的体验,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对过去而言)、希望和乐观(对未来而言)、充盈和快乐(对现在而言)。在个体层面上涉及积极的人格特性,如爱与召唤能力、勇气、灵性、人际交往技巧、审美观、韧性、宽容心、创造性、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天才和智慧。在群体层面上涉及公民道德和推动个体更好的发展的社会机能,如责任、教养、利他、礼貌、适应、容忍力和职业道德(MartinE.P. Seligman & Mihaly Csikszentmihalyi,2001),以寻求人文关怀为宗旨,致力谋取人类幸福和社会繁荣,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价值观来解读人的心理,试图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一)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当前世界愈演愈烈的种族和宗教冲突,人们对当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困惑,广大普通民众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挖掘和发展人性的共同部分,即人性积极的一面。“积极”一词来自拉丁语positism它的原意是“实际”或“潜在”的意思,这既包括内心冲突,也包括潜在的内在能力。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使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以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性研究似乎被遗忘了。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据了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正如Sek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因此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虽然竭尽努力,但仍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再加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要

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

管理心理学之激励机制的探讨 众所周知,企业最大的原动力来自员工,而无论企业的潜力多么大,实力多么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员工积极性的发挥。不论 领导者多么优秀能干,如果他不能不能成功的促进全体员工的共同努 力与合作,就难以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中的 领导职能是通过对人的激励实现的。 激励便是“激发鼓励”。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激励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或者说,激励是引起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指向特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在管理工作中,激励就是管理者对员工的激发和鼓励,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鼓励员工的工作干劲,通过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员工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发挥其才能,释放其潜能,最大限度地、自觉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绩,也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它是一名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和必备能力。工商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而激励则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的核心。能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衡量一名管理者是否成熟、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所有管理工作者要想使自己的工作卓有成效,都应该运用行为心理学的知识,寻求适应员工心理、扣紧员工心理的管理之道,以确保员工尽可能最有效地工作。 激励作用如此重要,但想要达到其最佳的效用却是不简单的,激励

能否有效至少取决于以下前提: 第一,激励所提供的东西是激励接受者所需要的东西,并且能引起激励接受者的获得欲望; 第二,激励所提供的东西必须具有稀缺性和排他性,也就是说要使接受者获得某种独享; 第三,激励效用是曲线而不是直线,收益和付出的关系有增有减,相关度有大有小有正有负,要合理运用,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激励的方式主要有目标激励,期望激励,责任激励,危机激励,奖励激励。下面选去其中几类具体的理论进行分析: 1、激励保健理论。其中主要用保健理论来消除员工的不满意因 素,经济萧条与不景气一般意味公司要裁员减人,而该公司的管理者 们都不因此辞退任何员工,这种方式自然使员工产生里深厚的职业安 全感和社会归属感,从而更激励他们加倍努力工作。 2、公平理论。表现在生产工人工资采取按件计酬,同时公司的 奖金制度有一整套计算公式,全面考虑了公司的毛利润及员工的生产 率与业绩,这种做法一方面将所得与所付出充分联系起来,意味着大 家报酬的取得和多少完全看个人的生产量,而与所占据的职位无关。 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产量与质量进行挂钩,确保高产量同时实现高质 量,否则员工的奖金会受到影响,无疑这也是一种水平。 3、目标设定理论。从员工来讲,按件计酬给员工自身确定目标 带来了便利,它不是大锅饭,限制个人能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从公司 来讲,公司给员工明确的目标是分享年终奖金和稳定的职业保障,当

心理学论文范文

心理学论文范文女强人为什么避免不了 躁狂症 心理学论文范文女强人为什么避免不了躁狂症?根据一些研究表明,现在的都市当中,有很多女强人都大部分会患有躁狂症的心理疾病,这是为什么呢?女强人为啥逃离不开躁狂症的侵袭?下面就来看看文章是怎么解释的吧。 强人为啥逃离不开躁狂症的侵袭?患上狂躁症的女人,往往性格都是极其强悍的,因此女强人十分的容易患上躁狂症。我们眼中的女强人,生活忙碌并且充实,但是总感觉缺了点什么,她缺少身边人真正的关怀。比如她的丈夫,他认为她足以独当一面,不会给她什么建议。 她常说,我们家里是两座山,言语间依旧是亢奋的,只有一刹那的失落,但马上又被高八度的声音掩盖了。多好,两座山,更稳固嘛?她不是在提问,而是在说服自己。患上狂躁症的女人,往往性格都是极其强悍的,因此女强人十分的容易患上躁狂症,下面由专家给大家详细讲解。 其实,她自己知道,满足被爱的心理是人们的天性。尤其是女人,她需要有男人依靠,她情愿做水,但不知为什么,就坚硬了起来,渐渐成了习惯,给自己营造了一个精彩的世界,就像穿上红舞鞋的舞蹈家,大汗淋漓,却无法停下来,

直至旋转至死。越是得不到关爱,越会伪装得不需要关怀;越是伪装,人们真的以为这是一个不需要担忧和温暖的女人。 只是,她们无意识地选择了一种不正常的方式。她们一直被人欣赏和赞扬着,潜意识中,害怕一旦自己不精彩了、停下来,人们就不再关注她们,她们会失落,会空虚,进而会放大自己的缺失。其实这是一种虚荣、逃避,一种缺少勇气的表现。她们常常被他人冠上的“出色”、“能力超常”等美誉所左右。就是这心底被忽视的黑洞与旁人糊涂的称赞,让这样的女人很难停下来,像亢奋的动物,更如干转的机器、没有上油的齿轮,剧烈地轰鸣,最终崩裂。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心总是不能安定,如果你觉得你心中的小鹿仿佛不由自主,不要轻信这是自己激情迸发、气力出众的极其好的表现。请首先问自己一句,这是为什么呢?试着调整一下生活规律,用草绿色和天蓝色调整一下房间,减少聚会,在节奏舒缓的音乐中独处一些时光。试试这样能不能让自己一直如风吹草长的心平和下来。 温馨提示:如果,你真的特别想去表达、去说话、去倾诉,请你克制,装一天的哑巴,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是不是觉得被什么东西捂着?是什么呢?问问自己,这样的联想和体验,会让你逐步接近心底,认识自己的真心,而不是躁动着用肢体动作去逃避真心,从而使自己进入一个心理调节的良性过程,以起到治疗狂躁症的作用。

新自体心理学的诠释观

2011年9月第5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Sep,2011 No.5新自体心理学的诠释观 郭本禹 摘要:新自体心理学重视诠释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其代表人物对诠释的内涵、功能、作用机制以及精确性等问题都提出了新的理解。新自体心理学家沃尔夫、斯托罗洛、布尔斯基和哈格兰德等人的诠释观继承并发展了科胡特自体心理学关于诠释的基本观点。新自体心理学的诠释观是科胡特自体心理学有关诠释观点的继承与发展,新自体心理学的诠释观为诠释的内涵、功能、作用机制和精确性等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理解,其理论视野与深度远远超越了科胡特自体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自体心理学多元取向性、后现代性的理论特点,不仅丰富了新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同时也为当代精神分析临床治疗实践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诠释;新自体心理学;科胡特;精神分析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11)05-0125-06收稿日期:2011-01-23 作者简介:郭本禹,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10097 新自体心理学指的是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创始人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1913—1981)去世后发展起来的自体心理学理论,是当代精神分析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旧自体心理学与传统精神分析学一样,都非常重视诠释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科胡特指出:“治愈的本质就在于以正确的诠释向被分析者提供对其需要或愿望的适度挫折,由此增长其心理结构。”在理解基础上,分析师还必须对患者的内心体验和移情反应进行解释,才能取得治疗的成功。“解释又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患者的心理反应尤其是移情体验做出动力学解释,第二步是对患者的自恋脆弱性和内心冲突做出发生学解释。”(Kohut,H.,1984)科胡特对诠释功能与步骤的论述成为新自体心理学家讨论这个问题的基础,他们从各自的理论立场与临床实践出发,对诠释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一、沃尔夫:诠释的多重功能 恩斯特·沃尔夫(Ernst Wolf)是当代重要的新自体心理学家,他着重探讨了诠释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的功能。沃尔夫对诠释进行了宽泛的界定,认为诠释是“分析师所有从总体上带来被分析者心理改变的有意识活动,这种改变可能是变得更好(即治疗性的),但是也可能是失败的或甚至是反治疗性的。”(Wolf,E.S.,1993)他所说的“活动”包括言语陈述以及任何其他由分析师有意识地指导的干预,甚至包括那些明显的对治疗行动的放任或疏忽,因为它们也是被分析者心理世界改变的原因。显然,所有诠释通过被患者经验为来自分析师的目标导向的干预而起作用。沃尔夫排除了那些由分析师偶然或无意中引起的患者的经验。 在沃尔夫看来,在所有精神分析治疗程序中,诠释始终是被讨论最多、有时也是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分析师们对诠释具有强烈兴趣的原因在于,诠释不仅反映了分析师技术和方法的熟练程度,而且还反映了其理论追求、人格以及对被分析者的态度。诠释就像一扇面向分析过程核心的窗户,深刻揭示了分析师与被分析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分析师的诠释由多种因素的结合而形成,不过,这些因素中哪些是最重要的,却并没有一致意见。大多数新自体心理学家与传统精神分析学家一样,认为分析师的理论取向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性,因为采取一种理论态度有助于确定治疗的科学性及其治疗功效。沃尔夫不同意这种看法, — 521 —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概念学习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概念学习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概念学习”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概念学习 亦称“概念获得”、“概念掌握”。 有机体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的过程。 在动物辨别学习情境中表现为动物对具有共同属性的多个刺激作出同一反应。 如测验大鼠形成大小概念,给大鼠呈现随便什么样的两个刺激物,大鼠选择大的(或小的)一个才能获得食物奖励。 在这个学习任务中,大鼠要辨认的不是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如具体的尺寸形状或颜色等),而是两个刺激物之间的大小关系,即哪个较大或较小。 大鼠完成这一个任务,必须要习得“大”或“小”的概念。 实验证明,大鼠经过多次的选择练习可做到。 但这种概念在大鼠的脑中是如何表征的尚未确知。 借助它可了解动物能否从经验中形成对某种刺激情境的抽象性质的概念。 在人类指个体发现和理解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以及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的过

程。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有意义学习类型。可分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 前者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经过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总结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后者则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将代表新事物的概念纳入到自己的概念体系,从而达到对新事物本质属性的理解。 为促进概念获得,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提供肯定实例,增强感性经验;(2)运用变式,概括共同特性;(3)提供反例进行比较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的比较;(4)恰当地使用概念有利于巩固新概念的获得;(5)使新、旧概念系统化有利于稳定的知识结构的形成。

浅谈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

浅谈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 引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心理学逐渐从其它学科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百多年的历史,各种心理学著作层出不穷。心理学发展成为现代心理学,并发展衍生出了许多派别和分支。例如教育心理学、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等。 一、国外心理学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心理学的研究,这一点相比我国要早得多。在国外,心理学的研究水平比较高,心理学的派别分支也分得比较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政府的支持。经济发达的国家,人们的认识水平也较高,政府大力支持心理学的研究,并且每年拨款支持心理学的研究,因此心理学研究硕果累累。 (一)教育心理学。所谓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是关于教育方面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是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整个研究具有连续性。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还研究个体个性的形成,个体的社会化,个体传授、学习、与掌握知识技能的一般规律。(二)生物心理学。所谓的生物心理学探索的主要是动物和人类行为发生的过程和心里活动的过程,以及相关的规律。生物心理学对整个心理学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例如条件反射理论对心理学的影响之大,心理学上著名的行为主义就是在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二十世纪以来,生物心理学流派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研究理论,其

中比较出名的有功能系统学说。 (三)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产生是具有历史的意义的。行为主义一直以来,在心理学中都是占主导地位的,然而在五十年代以来,逐渐兴起了计算机语言、语言学、信息论和控制论,并导致了心理学上的认知革命,行为行为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走向衰落,而认知心理学由此产生。认知心理学主要是利用信息加工的方式来进行研究的。 二、我国心理学研究现状 我国的心理学总体而言,起步较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历史上屡受挫折。这主要是由于经济的落后和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心理学的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步意识到心理学的重要,并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引进人才与心理学和著作,并成立自己的研究机构。 (一)教育心理学。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我国秉着谦虚的态度,积极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理念,并吸取其中的精华,结合实际,展开自己的研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生物心理学。所谓生物心理学研究人的大脑和人的行为的科学。我国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所来研究生物心理学,研究领域广阔,并且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硕。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一是药物成瘾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内环境复杂,药物成瘾问题比较严重,毒品交易时有发生。二是记忆与学习。对于这方面的研究,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及其案例分析

一、激励理论 激励是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要激奋的状态中,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这也就是说,激励在本质上就是激发、鼓励和努力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激励作用: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有利于挖掘人的潜力,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 二、案例 案例一:A公司的一位高级技术员技术高超,工作认真,但最近总不爱说话,不与同事交流,基本不参加公司组织的活动,也不愿意在节假日加班。经过人力资源部了解,他母亲患癌症已进入晚期,全靠他的照料。 案例评析: (1)A公司领导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管领导及时探望了他的母亲,并为他单独提前兑付了奖金。这位技术人员深受感动,在征得同意后将一部分工作带回家中,通过公司内部网络积极出色的将工作完成,有力地支持了整个项目进展。 (2)这属于一种关怀性的激励,每个人在工作业绩不佳之时都会表现出某些行为,上级领导要通过某些途径及时了解到这种情况并给予解决,员工将会更加死心塌地呆在公司,保持了对公司的忠诚度。从而有助于公司的长足发展,保证了高级人才“在其位,更谋其政”;与此同时,公司领导的行为也会在其他员工内心树立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公司团体的凝聚力提升。

案例二:B公司的一位高级主管(在同一个岗位工作了将近10年)在日常工作中兢兢业业,深受领导喜爱;但近段时间以来,该主管工作业绩不佳甚至出现了下滑迹象。上级领导找他谈话,他说自己在这个工作岗位干了这么多年,感觉有些厌烦了,希望换一个工作环境。上级领导听到这些给予了他肯定和理解并变换了他的工作环境,最终该员工干劲和业绩都提升了。 案例评析: (1)B公司领导阶层的做法我完全赞同并给予肯定,因为他们是本着对员工负责的态度来处理这件事情的。细想任何一个员工无论他如何热爱这个工作,时间长久之后难免都会产生厌倦心理,这是通过适当的调节员工工作内容和环境,也许会激励出员工更大的潜力。 (2)扩大工作内容和范围:员工在某个领域发展到顶尖,企业可扩大他的工作范畴,适当调整其工作方向与内容,适当增加其工作量,让其工作具有挑战性,永远没有尽头,既让他们感觉到公司对他们的重视,也给他们以事业施展的平台,更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去吸收并有所释放。因此企业在其它保证员工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经营策略下,适合的激励可极大作用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留住企业优秀人才。 缺点:把员工从一个岗位转入到另一个岗位,培训的成本必然增加;而且假如轮换过多,会导致员工从事每种类型工作的时间过短,工作无法深入,必然导致整体工作效率和绩效的降低。 案例三:C公司的一位80后员工最近突然向人事科提出要离职,人事主管问他为什么,该员工讲述了以下情况:自己从一线岗位干起,后历经无数岗位,一直表现很优秀;并且为公司赢得了好多荣誉;曾

挫折的心理学论文范文2篇

挫折的心理学论文范文2篇 挫折的心理学论文范文一:浅谈大学生如何应对挫折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很多风风雨雨,从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更多时候面临的是所谓的挫折,挫折会使我们感到痛苦,但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和考验,激励着我们不断成长。如果把挫折比喻成人生的风雨,把大学时代比喻成多雨的季节,那么,当雨季来临时,我们要做的是主动撑起自己手中的伞,而不是等到倾盆大雨湿透全身才后悔莫及!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挫折? 一、学会从容面对、掌控快乐 对挫折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挫折的存在是具有普遍性的,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逆境无时不有;二是挫折和人一样,具有两重性,它一方面会使人痛苦、难受、忧郁、失望甚至堕落,但从积极方面讲,它也是在磨练着我们,给人以教益,让我们不断从中成长、成熟,不断地使我们走向坚强,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所以,面对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与其闪避、畏惧,不如迎面而上。唯一可取的态度就是从容面对,做到快乐地去掌控挫折带来的烦恼。 二、学会适度宣泄、摆脱不良情绪 宣泄是一种自我心理救护,它可以消除因挫折带来的精神压力,当然,当我们在宣泄的时候,不但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还要

把握好宣泄的分寸。培根说过:“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我身边有一个朋友许多时候宣泄的方式就太过极端了,经常一遇到小事情心情不好就会摔东西,会甩门,会写一些很极端的话。在我看来,这样不考虑时间场合随意宣泄任意宣泄,不仅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所以,每个人都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寻找一种适当的宣泄方式,并且要很好地把握“度”,宣泄完了,就应该冷静下来做自己应该做的正事! 三、适当取舍、寄托心灵 其实,来大学这几年里我还发现有时候挫折的出现是由于自己想要成功、占有的欲望太强了,不管在学习、工作还是感情上都想获得“大丰收”,但往往想要的太多就更加适得其反了。由此一来,失落感、挫折感又会油然而生,会使我们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还可能会导致迷失方向,走向绝望。所以,我们还必须学会取舍,在感情上不需要做到让每个人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在学习上不必永远都做第一名;在工作上不必永远是胜者,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只有在明白了自己有何求之后,去明智地取舍,并学会放弃,才能摆脱无谓的烦恼,拥有自在的生活。另外,不仅把目标定的太高太多会使我们产生挫折感,往往我把精力太投入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却又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时同样会让我们感到失望,悲伤。因此,在平常时我们可以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树立理想信仰。痛苦,挫折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要得到快乐和成功,就必须学会承受痛苦和挫折。生活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像一面镜子,我们没有能力改变社会,改变别人,只能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有些挫折看上去很可怕,但是,更可怕的却是我们

心理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范文

心理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范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心理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具体内容: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论文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心理学论文篇一:《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摘要:积极心理学的... 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论文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理学论文篇一:《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摘要: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在于改善人们生活,发现自身更多美好的品质,并激发出自身的积极力量。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积极心理学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己在国内开展了二十多年,然而很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依然定位于防治性层面上,以此解决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为目标,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而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则能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帮助。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单元,可从多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1],使其养成出众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重点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生成更加积极的力量,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视为最重要的教学使命。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应对困境与挫

折的能力,最终为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 第一,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积极心理学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回归最为本质的教学目的,如此一来,也可以更加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意义。毋庸讳言,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离了实际的教育目标,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背景下,更加强调对学生采用"人文主义"关怀,更加重视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以助其形成积极的人格。毫无疑问,积极人格,更加有利于当前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融洽共处。在积极心理学的依托之下,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并且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唤起学生潜在内心的心理素养,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社会责任意,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社会。 第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众所周知,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存在正负两个方向[2]。一般意义上,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其要点,就在于妥善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疏导问题症状,而并未把教育的重点安置在学生积极品质的锻炼上来。有鉴于此,高校唯有主动出击,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方可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系统,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实现教育目标。 第三,建设健全优质的教育环境。可以肯定,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能够推动许多事情的良性展开,并最终促进教育目标的完成。同样,积极的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也有着本质的推动意义与现实作用。随着外在教育环境中推动积极体验的形成,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也会随之不断增强,将环境的外在作用安置在学生的内在心理,也可以使学生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