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论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论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论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摘要:基督教对西方的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并渗透至语言、文学、习俗等各个方面,本文从节日,语言,文学,音乐等方面来谈谈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关键词:基督教圣经西方文化

基督教是信仰耶稣为救世主的一种神论,起源于公元一世纪。4世纪罗马帝国皇帝颁布米兰赦令,大工教会合法化,后被定为罗马帝国国教,基督教自此以罗马教廷为中心发展成为中世纪欧洲最大的。11世纪基督教大分裂,因罗马帝国灭亡后的差异性发展,形成了西方基督教和基督教。16世纪西方基督教改革,由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奠定新教基础,同时基督教各派也以地理大发现为契机传入世界各地。20世纪,世纪基督教联合会成立,截至21世纪初,基督徒超过二十亿人,为世界三大之一。那基督教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一、政治方面

基督教是美、俄、英、法最大的。该教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组成的八国集团与经济大国二十集团的19个国家及一个联盟里,是日本以外的7个发达国家与其他6个经济大国的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南非以及欧盟13个国家的最大。

西方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基督教始终起着独特的复杂作用。在自由平等和法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鼓舞人们推翻封建专制的暴政,捍卫人民的自由权利,推进了事业的进程。

基督教自从被罗马帝国确定为国教以来,就从民间受压迫者和穷苦人民的变成了官方的意识形态。其教义的相当一部分被用来为统治秩序服务,有些容成为西欧政治神学的主要容。然而,基督教教义还存在另外一些方面,这是它原先作为下层人民的时就包含的某些积的容,这些教义包括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观、作为普世道义的自然法、普天之下皆兄弟的博爱观念,等等。当然,基督教教义整体上并是革命的,只是其中的一些教义在经过革命者的改造和利用。至今基督教对西方政治的影响主要是它倡导的自由平等观念和人权思想,具体表现在人权思想与自由平等的观念。

二、节日习俗

主要是圣诞节,受难节,复活节。

圣诞节是基督教徒庆祝耶稣诞生的喜庆节日。时间是12月25日。圣诞节的故事源于《圣经》。现今对于西方国家的的人来说,圣诞及已经车成了家庭团聚和互赠礼物的全民假日。

受难节是纪念耶稣受难的节日, 《圣经·新约全书》中记载,耶稣于复活节前三天被罗马统治者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天在犹太教的安息日前一天,因此规定复活节前的星期五为受难节。它也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在欧美各国,复活节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大节日。按照《圣经·马太福音》的说法,耶稣在十字架上受刑后三天复活,因而设立此节。根据西方教会的传统,在春分节(3月21日)当日见到满月或过了春分见到第一个满月之后,遇到的第一个星期日即为复活节。在节日里,家

人团聚,品尝各种传统食品,亲戚朋友见面要互相祝贺。象征生命的蛋、火、水、兔等成了复活节的吉祥物。鸡蛋和兔子在西方是新的生命和兴旺发达的象征。在复活节中,父母要特地为孩子们准备制成鸡蛋、兔子形状的巧克力糖,亲友间要互赠彩蛋。

三、语言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基督教早已渗透到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那么作为西方第一大的基督教的圣书《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

在日常交际语言中,欧美人喜欢提到上帝,比如oh, my god !(我的天) 还有God bless you !(愿上帝保佑你),在危险过后会说Thank God !(感上帝)。另外,英语中频繁使用的一句话“I love you”也与基督教密切相关。英美国家人自小被教导:信上帝的人皆是姊妹,彼此相爱。所以西方人在大众面前说的“I love you”实际上表达的是这种“爱”是欣赏对方,而不是相恋的“性爱”。由此可见基督教对方的日常交际语有很大的影响。

基督教对一般的词汇也有影响。有些与基督教是直接影响,比如C hristianity(基督教) Bible (圣经) cross (十字架)、 pray (祈祷)、church (教堂)。有些词汇蕴含着基督教文化。如:breakfast(早餐)来自基督教“解除禁食”(breaking the fast)的习俗。人们分手时说Goodbye(再会),其本意就是“God be with you(神与你同在)”,holiday(假日)的本意是“holy-day (圣日)”的意思。restaurant(餐厅)一词中的“rest”也源于《圣经》里的一句话“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来我们这里,我就使你们安息。”(马太福音第11章第28节)。这类词语还有:Scapegoat(替罪羊),grace(美德、慈善),disciple 追随者、信奉者),lecture(演讲、讲座),martyr(受害者、烈士)等等(1)。

基督教对习语也有影响。《圣经》在西方社会是真正的大众读物和文化启蒙教材,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圣经》。这样一来,不仅故事和人物进入习语,连其中的句子和短语也成了习语。Clean hands(双手干净)源出《旧约?约伯记》第17章第9:“双手干净的人会越来越有力”。表示“两袖清风”,“廉洁”so w the wind reap the whirl wind(种的是风,收的是风暴)出自《旧约?何西阿书》第8章第7节:上帝不满以色列人的偶像崇拜,告诫他们:“他们种的是风,收的是风暴。”后来人们用这个习语表达“恶有恶报,干坏事必将遭到加倍惩罚”。

英语中还有许多习语源于基督教故事或反映基督教思想,如“by the skin of one’s teeth(九死一生)”,“the salt of the earth(社会中坚)”,“the patience of Job(及大的耐心)”,“doubting Thomas(多疑的人)”,“bear one’s cross (献身,忍受痛苦)”,“man propose, God dispose(谋事在人,成事在天)”,“let the dead bury the dead(既往不咎)”,“God bles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等等。

四、文学方面

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体现在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自然也对欧美文学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欧美文学史上许多作家的创作生涯。

基督教产生时曾受到犹太教"先知文学","智慧文学"和"启示文学"的启迪与熏,它将犹太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民间风俗、誓言圣咏、爱情诗歌等接受过去,连同自身的福音故事和耶酥门徒的事迹等,形成了罗马帝国时期的"圣经文学"及"教会文学"。在罗门后期的拉丁文学创作中,基督教的耶酥故事、圣徒传记、赞美诗歌和祈祷文辞等占了很大比重。其中尤以基督教神学奥古斯丁作为其"信仰

自白"而撰写的自传体<忏悔录>影响为大,此书成为罗马晚期拉丁文学的代表作品。

中世纪的欧洲文学主要是基督教文学,其写作手法中的"寓意"特点也是得自<圣经>表述中隐喻、比喻等方式,七世纪英国诗人西德蒙所编诗歌<创世纪>、八世纪诗人辛纽伍尔夫的<朱莉安娜>、<埃琳>和<基督>,以及九、十世纪的法国诗歌<圣女欧拉丽赞歌>、<受难曲>等,都属"圣经文学"和"圣徒文学"的围。欧洲民族的英雄史诗在流传中也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如八世纪英国史诗<贝奥武甫>、十一世纪法国史诗<罗兰之歌>、十二世纪芬兰史诗<卡列瓦拉>和西班牙史诗<熙德>等都渗入了耶酥,或圣母圣徒的故事。这些作品在讴歌其民族历史时也宣扬基督教的观念,赞颂基督教的英雄。

十字军东征后开始兴起骑士文学,形成中古欧洲"第一个出现在历史上的性爱形式。尽管骑士文学一反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和出世思想,歌唱现世生活与爱情之美,却仍鼓吹为基督信仰去冒险,圣战和献身,号召为寻找圣徒遗物而四处奔波、浪迹天涯,从而与基督教传统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以城市文学为主流,它们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的要求和愿望。例如,卜伽丘的<十日谈>、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赖希林的<蒙味者书简>、伊拉斯莫的<愚人颂>和马娄的<浮士德博士之悲剧>等不仅取材广泛、格调清新、而且语言丰富,文笔精炼。这些作品强调人的智慧,伟大和自然的优美,恬静,主用理性来对抗信仰的无上权威,靠"人学"来取代"神学",充分体现出历史的进步和欧洲文学的发展。然而,其"复兴"或"创新"并没有脱离中世纪欧洲基督文化土壤。人文主义者的许多文学作品仍借用了教会文学的隐喻,寓言或梦境等形式,在思想体系上也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受到基督教神学的支配。如"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但丁的<神曲>就是按阿奎那的正统神学体系来构建的,因此有人说<神曲>的伦理学来自亚里士多德,天文学来自托勒密,而神学来自阿奎那,并把但丁视为当时文学界的"阿奎那"。此外,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诗人塔索在其叙事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中也通过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种思想文化的冲突和较量来显示基督教信仰的力量,表达其对基督教文化的依恋。

16世纪马丁.路德的改革不仅改造了基督教,也改造了德国文学。他的德译<圣经>及其散文、寓言和赞美诗等"不但扫清了教会这个奥吉亚斯的牛圈,而且也扫清了德国语言这个奥吉亚斯的牛圈,创造了现代德国散文,而且撰写了十六世纪<马赛曲>的充满胜利信心的赞美诗的词和曲"。

在基督教旗帜下的"改革"不仅开创了欧洲近代资本义的新时代,而且也开始了欧美文学发展的新时代。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基督教"清教革命"的外衣下进行的,这一"清教革命"又产生了著名作家弥尔顿和班扬。他们的作品都以基督教文化为题材,其<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和<天路历程>等体现<圣经>主旨的杰作脍炙人口,流传不绝,己成为欧美文苑的珍品。此外,为寻找信仰自由乐土,躲避欧洲的追害而渡海移居北美的清教徒们也为北美文学奠定了永久的基础。1640年北美印行的第一本书<英译圣诗全书>(通常称为<海湾圣诗>)即出自清教徒之手,而基督教诗人威格尔斯沃思宣讲教义的长诗<最后的牢判日>1662年问世后即重版十多次,成了新英格兰的第一部畅销书。这些清教徒的作品成为北美文坛早春二月中傲寒怒放的奇葩。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文学反映出基督教思想在新时代的微妙变化。德国作家菜辛在其<智者纳旦>中对天主教修道生活进行过批评,指责其禁欲主义的不良后果。这一时期西方社会各界人士对基督教的本质和发展己形成了多元理解,因

此在欧美文学作品中对基督教的态度也各不一样。

19世纪影响欧美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使这种多元倾向进一步展开。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都从各自的角度论及作为西方文化传统的基督教,而基督教思想发展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也直接导致了浪漫主义文学中神秘主义,直觉主义和超验主义的产生。在德国作家史雷格尔兄弟,诺伐里斯和霍夫曼、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塞、以及法国文人夏多布里昂、拉马丁和维尼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当时基督教思潮的千姿百态。他们在这种非理性主义的支配下用神秘梦幻的格调来描述超自然、超理念的题材,虽因走向极端而把人的心体验和幻想与大自然的奥妙弄得玄而又玄,不可思议,却也有着"物我合一"、"归之寰宇"的神秘美感和"湖光山色","幽谷深林"的自然馨香。在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曾以写实的手笔在其<红字>中剖析早期北美清教徒生活中的真与伪,探究人性命运的罪与罚。而爱默生、阿尔柯持、黎普里等人则在直觉、超验的创作中悠然神往、流连忘返。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期乃是欧美社会急剧动荡的时代,一度春风得意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只得让位给见到西方社会危机的现实主义思潮。易卜生的戏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都曾在基督教中找寻过冲出危机之途,所以他们被20世纪的基督教思想家们尊为"先知作者"。托尔斯泰想靠基督教人道主义来力挽狂澜,结果竟留下了许多惊世纪巨作。而波兰作家是克微支则借用基督教题材来唤起民族之魂,使其小说诗意,激情灼人,显示出久远的魅力。

在今日欧美文学中,这种基督教思潮的引导和基督教题材的运用己大为逊色,不再构成其主流。但当代文坛仍不时有体现二者关系的佳作问世,从而得到以继续保持其存在和发展趋势。

五、音乐

中世纪欧洲的各种音乐机构如编写、研究机构,以及合唱队、学校等,全部隶属于教会,由神职人员管理。在中世纪的前期,西方音乐呈现出基督教音乐一花独放的局面。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是以教堂音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的德国作曲家巴赫,是巴洛克时期(1600-1750)最伟大的音乐大师,也是最后一位把为教堂创作音乐视为最大关怀的伟大天才。在他的创作中,教会音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为虔诚的新教教徒的巴赫,对教会音乐的主要贡献有:创作了5首弥撒曲,6首经文歌;为教会创作了5年每周礼仪所用的康塔塔(一种大型声乐套曲)共200首;又创作了大量的管风琴曲,其中有144首圣咏调。在这些作品中被视为巴赫代表作的是《B小调弥撒曲》。这首弥撒曲被认为是同类音乐中最深刻、最壮观、最杰出的例之一。它包括传统的《天主矜怜颂》、《荣福经》、《信经》、《至圣经》、《羔羊经》5个部分,共24首分曲。其中渗透著新教的改革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

古典时代(1750-1820)最伟大的3位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都曾创作过教会音乐。海顿深受基督教音乐的薰。曾创作了14首弥曲,

其中以《纳尔逊弥撒曲》最有名。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18首弥撒曲,较著名的有《C小调弥撒曲》、《加冕弥撒曲》和《安魂弥撒曲》。他还创作了8首康塔塔,其中以《忏悔的大卫》和《马松小康塔塔》最著名。他的经文歌《欢呼圣体》也很有名。贝多芬一生中虽只创作了两首弥撒曲,《C大调弥撒曲》和《庄严弥撒曲》,《庄严弥撒曲》被贝多芬视为毕生的杰作,他完全是按著心灵的感受而创作的。这首弥撒曲虽然不是一首礼仪的圣乐,但却表现出

强烈的情绪,的确是一首崇高的音乐作品。

西方音乐之所以采用许多基督教的题材,主要在于西方的观众、听众对基督教非常熟悉,欣赏起来通俗易懂。如果我们对基督教缺乏了解,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和欣赏西方音乐。所以不管是从欣赏西方音乐的角度,还是从全面了解基督教的角度,研究基督教与西方音乐之间的关系都是必要的。

基督教以赞美、歌颂的形式,把音乐从散乱的民间音乐中拯救出来,赋予音乐以崇高和神圣,使音乐逐步成为一种艺术化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督教是音乐的起源地,这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历史上的大音乐家,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斯特、亨德尔、海顿、门德尔松、罗西尼、柏辽兹等著名音乐家,大多数是基督徒的原因。很明确,是基督教把音乐升华到艺术的层面,赋予音乐以神圣和崇高。

中纪前期的西方音乐就是基督教音乐。西方音乐起源于古希腊。但是由于古希腊的音乐史料存留下来的极少,人们通常又把中世纪作为研究西方交响乐的一个重要起点。

六、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诚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说,“西方的基督教……从历史上说是西方文明惟一最重要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不了解基督教,就不能真正理解西方文化。而《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是基督教文化的支柱。它不仅仅是一部经典,更是一部容丰富、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对西方各民族的思想、心理和文化色彩有着全方位的影响,同时又极其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中世纪和近现代文化的发展。可见,“假如没有《圣经》,一部西方文化史要重新撰写”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本文参考文献:

[1]田亚亚著,《论基督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J],大学学报,2009年6月,第60页。

[2]群著,《英语习语与基督教》[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29页。

[3](美)甘霖:《基督教与西方文化》,大学,2005年1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