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

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

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
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赏析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发表音乐作品近三百件。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乐曲诞生于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末然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抵达延安后写成黄河诗章,在农历大除夕做了朗诵演出。此曲现在已成为中国合唱艺术之典范!

全曲分八个乐章:作曲:冼星海;作词:光未然独唱:杨洪基,王秀芬;朗诵:瞿弦和指挥:严良堃乐团:中央乐团交响乐团,中央乐团合唱团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这是一首惊心动魄的合唱曲。它以磅礴的气势、紧张的情绪、近似呼喊的音调,描绘了黄河船夫迎着惊涛骇浪顽强地驶向彼岸的动人画面。音乐素材吸取了北方民歌和船夫号子的某些音调和节奏,经过独具匠心的艺术加工,提炼出了动作性很强、短促有力的主导动机。这个动机贯穿全曲,经过发展、变化,使音乐具有坚毅、勇敢、奋进的特征。在演唱上采用了领唱、合唱的形式,造成了一呼百应,锐不可挡的气势。中间部分将此动机的节奏展宽,改为拍子,速度放慢,和声进行也很平稳;着意刻画了英勇的船夫们战胜风浪,终于登上了彼岸的胜利心情和自豪感。与前段的情绪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为下段音乐的出现作了准备。下一段音乐是在前段抒情性、平静的音乐之后展开的,它以雄健的气势、饱满的感情、斩钉截铁的力度和较快的速度把歌曲推向高潮,唱出了:紧接着,紧张的划船音调再次出现,并加进了喘气的声音,力度也逐渐减弱,给人以船夫们驾船破浪,冲向远方的联想。这段尾声“象征着斗争的不断性”(冼星海语),预示着经过艰苦的奋斗,一定会到达胜利彼岸的前景。

第二乐章:黄河颂:这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歌曲。歌曲以热情、自豪、悲壮的感情,抒发了“站在高山之巅”鸟瞰黄河时,感慨万千的情怀。全曲由三个乐段构成。开始部分是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旋律线起伏较大的音乐主题。它显示出黄河的雄伟,饱含着热烈赞颂的感情:然后,以流畅的旋律,近似喧叙的陈述方法进入了第一乐段,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浊浪滚滚的黄河,曲折宛转、奔腾不息、源远流长的自然风貌。这段音乐的素材来自主题,是根据歌词的内容,用模仿、简缩、伸展等比较自由的手法发展的:第二乐段以稍快的速度,更加亲切、热情的音调,讴歌了五千年古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赞颂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巨人般的不屈不挠、勇敢坚强的性格。在这一乐段中“啊!黄河”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具有感叹、赞美的情绪;音调挺拔激越,表达了自信、豪放的感情。其中的小甩腔吸收了我国戏曲音乐中的表现手法,对感情的表达是细腻入微的。通过两次“啊!黄河”的不同处理,把这段音乐很有层次地推向了高潮。第三乐段曲调的节拍又回到了拍子。速度稍慢,句与句的衔接很连贯。这段音乐,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浩浩荡荡的黄灌和具有黄河一样坚强性格的英雄儿女交织在一起,相互映衬,深刻生动地表达了对黄河和对祖国英雄儿女的赞颂这情。展示出其不意们伟大民族像黄河一样,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永远向着胜利前进的形象。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一首长诗,以三弦作伴奏朗诵。它由远及近的叙述了历史上黄河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东方海盗日本侵略者在黄河两岸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的惨景。后段着重描绘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在黄河两岸,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游击战士、野战兵团星罗棋布,誓与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慨和必胜信念。全诗洋溢着真切的情感、悲壮的气氛和凛凛正气。气魄雄传,感人至深。伴奏部分的曲调,具有波涛翻滚的形象,并蕴藏着《满江红》、《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主财,它既是诗的背景的描绘,也是根据诗的内容在情绪上的渲染和补充,可谓两相交映,相得益彰,形象地展现了抗日烽火遍地起的雄伟画面。此乐章在演出时有时省略,关于此事,光未然曾呼吁说:建国后的多次正式演出,都忽略了朗诵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我对此表示遗憾。朗诵歌曲,表演时难度较大,人们怕处理不好,会影响了整个演出的效果。1939年4月在延安的最初两场演出,是由我带病朗诵的,当时伴奏条件也比较简朴。后来在延安演出,解放前在南北各大城市业余演出,都是八首歌曲一气呵成的完整演唱。现在的专业团体的高水平演唱,各方面的条件比过去强得多。我希望艺术家们克服困难,希望听到大合唱全曲的完整演出。

第四乐章:黄水谣:这是一首女声齐唱,后改为女声二部合唱。。它以今昔对比的手法,揭露、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入侵华北以来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记述了黄河两岸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所遭受的深重灾难。歌曲吸取了民谣的形式,经过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使它成为一首新型的民谣体歌曲。全曲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可以看成为两部分。前部分具有徵调式的色彩,后半部分则有羽调式的色彩(前八小节),这两个不同色彩的段落是通过徵调式的属音和羽调式的下属音“2"起着桥梁的作用。最后十小节才使曲子调落在主音上。这种曲调润色方法,在民歌中是屡见不鲜的:以上这段曲调,委婉、秀丽、优美、亲切,描绘了黄河两岸沃土千里,两岸人民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的和平生活景象。紧接着由一个四小节的间奏,过渡到第二乐段。第二乐段以缓慢的速度,低沉、悲愤的情绪,描绘了由敌寇的侵略、国土的沦丧,黄河两岸人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惨景。在乐段结束句中,作者巧妙地把悲愤、痛苦的情绪推到了新的高度,听来催人泪下,被看作为点睛之笔:第三乐段可以看作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更为徐缓的速度,如泣如诉的歌腔,使无限痛苦、悲愤的情绪更充分地表现出来,在人们心中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在高音区模仿歌腔的尾奏,使人回味无穷。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这首歌曲原为男声对唱,后改为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这首歌曲的曲调是吸取山西民歌的音调写成的。它以问答的形式,采用不同的调式对比,通过两位流亡在黄河边上的老乡共抒胸臆,反映了千百万流亡群众共同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们决心拿起武器参加游击队与侵略者决一死战的情景。歌曲为单乐段反复的分节歌形式。旋律质朴、风趣,特别注重与歌词声韵的幅度,塑造了黄河勃然结合,唱来亲切上口,乡土气息浓郁。最后是乐段上句和下句相叠置的重唱和合唱,很有气势。寓意流亡群众在奔腾叫啸的黄河的启示下,不再忧郁,拿定注意,奋然到太行山参加游击队,坚决打回老家去的决心。合唱部分速度逐渐加快,使感情热烈豪放,犹如千百万群众绝处逢生,结伴同行,浩浩荡荡地踏上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光明道路。

第六乐章:黄河:这是一首女高音独唱歌曲。音调悲愤缠绵,感情深沉强烈。它通过沦陷区一个妇女的悲惨遭遇和痛不欲生的控诉,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哭诉了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是用血和泪在唤起人们拿起武器,投入神圣的抗日救亡战争。全曲由多乐段组成。运用大小调交替的手法、多变的节奏很有层次地表达了一位受迫害受污辱的妇女极为痛苦和悲愤的情感。曲调吸取了陕北民间哭腔的某些特点,委婉悲凉,痛切感人。第一乐段尾部有所扩充,以徐缓的速度、级进为主的旋律、悠长的气息,表达了面对黄河滚滚波涛,痛苦泣诉的感情。第二乐段节奏有所紧缩,五小节相同节奏型的短句,使控诉的感情步步加深,恨不得要把满腔悲愤一口气说完。紧接着速度转慢,给人以肝胆皆裂的痛楚,表达了痛不欲生的强烈悲愤情绪。第三乐段力度加强,把狂风、乌云、黄河的波涛和痛苦的心情紧紧交织在一起,使乐曲的情感进一步加深。最后一段在节奏上基本重复了第二乐段的节奏型,音区有所提高。并以渐强的力度、较快的速度,把歌曲推向了高潮,表达了“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的主题。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齐唱、轮唱。是这部大型声乐作品的主题歌。它以响亮的战斗口号,铿锵的节奏,振奋人心的旋律,刚毅、自信,充满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在青纱帐里、万山丛中,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全曲采用了进行曲体裁、以短促有力的乐句,多分解和弦进行等方法,使歌曲明忆你观、雄伟、豪放、音乐形象分外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齐唱之后的二、三、四部分轮唱,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恰似黄河的波涛,滚滚奔流,巧妙地隐喻了抗日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终于汇成了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它将压倒一切敌人,显示了英雄民族的伟大气魄。轮唱时“龙格龙格”的人声伴唱,听来变化无穷,情趣横生,增强了生动、活跃、乐观的气氛。这首歌曲音域只有十度,是用六声音阶写成的。曲调吸取了广东民间狮子舞的某些音调和民间打击乐的节奏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抗日军民广为传播的一首歌曲。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是大合唱的终曲。它是整个大合唱主题思想的高难度度概括,歌曲以主调和复调并用的手法、多变的节奏型、非常宽广的怒吼的形象。它排山倒海,惊天动地,显示出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巨大的车量,召唤着全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破晓而战斗。歌曲开始部分以主调的写法,逐渐展宽的域,将“怒吼吧,黄河”重复了三遍。形成了极磅礴的气势,给人以紧迫感。接着用复调的手法、多层次地声部节奏处理,描绘了汹涌澎湃的黄河后浪推前浪,象巨人般地发出

了怒吼和狂啸,召唤着全中国人民起来战斗:在气势磅礴的第二段音乐之后,经过四小节间奏的过渡,使曲调速度转入了慢板,以复调的手法,悠长深沉的音调,通过“啊”的感叹,把人们带到了痛苦的回忆中去。接着女低音和男高音声部次第陈述了历史上我们民族的灾难,男低音和女高音声部也参加起来,交织成一段色彩丰富、感情真挚、哀声四起的悲歌。仿佛神州大地到处都在呻吟,都在控诉。这是一段绝妙的音乐,感人至深。通过情绪的大幅度跌宕,和前段音乐形成鲜明对比,为下乐段高潮的出现作了准备,并为高度地概括整个大合唱作了精巧的安排,体现了作者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巧妙结合,也是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的典范。第三段音乐的情绪是突然转换的:速度转为稍快,和声以主调写法为主,描绘了松花江、黑龙江、珠江、扬子江一起在呼号,衬托出四万万民众团结起来,誓死保卫国土的浩浩荡荡的宏伟情景。最后一段由无限感慨的“啊!黄河”为导句,引出以连续三个小节切分节奏为特点的第一个乐句。曲调是级进上行,造成一种一往无前、锐不可挡的气势,令人振奋不已。最后,作者把结束句重复了三、四遍,以递增的速度、多变的和声处理,造成具有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力的高潮,使黄河战斗的警号声久久在人们的心头回荡,鼓舞着人们永远向着胜利前进!

《黄河大合唱》赏析

这部作品由八个乐章构成,包括《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等。我对作品中的第一、第四、第五、第七、第八四个乐章感受深刻。

第一乐章是《黄河船夫曲》,乐章一开始就采用了大号和大鼓两种乐器,节奏紧促,使人因为音乐的存在,一下子为之振奋。紧接着是男声朗诵,一下把人思想带到黄河边,听众的心绪突然有得释放,原本积蓄的激情一下爆发在黄河边。随后采用的的男女声混合唱的方式,使人一下联想到黄河边气势磅礴的浪涛。在经过短暂的激烈后,乐曲节奏逐渐趋于平缓。我觉得之前急促的乐章在于反映船夫们与风浪搏斗的动人场面和激烈情景,同时后面的平缓乐章也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情绪,他们可以在艰辛的劳作之后感受到生活的宁静。

第四乐章依然一开始是男声朗诵,交代了本乐章的主题——河北民众痛苦的呻吟。在小提琴的协奏下,乐章渐渐铺开,二部女声合唱也渐渐开始了。她们的演唱速度很慢,就象在诉说着心中的痛苦。紧接着,在短促的一阵敲鼓后,有男生合唱混入。这一乐章中,以女生二部合唱为主,在于揭露、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入侵华北以来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诉说民众生活中的苦恨。

在男声朗诵后,作品自然引入到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同时也交代本乐章的主题。第五乐章比较有特色,曲调吸取山西民歌的音调写成,,乐器也是采用了民间常见的鼓、锤,好象还有木鱼的声音。使乐曲变得通俗,其实也符合本乐章的主题——通过两位流亡在黄河边上的老乡互抒胸臆,反映了千百万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遭遇。两位流亡的曲调速度由慢到快,乐章末尾又是结合急促的男声,使整个乐章的主题变得更加鲜明。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这部大型声乐作品的主题歌,在中学的时候我就学过这首歌,是抗日军民广为传唱的一首歌曲。乐章一开始,便是短促有力的号声和朗诵,随后是合唱。在节奏短促有力号声中,合唱的力量更加突出。全曲成功地运用了进行曲体裁和卡农手法,以铿锵的节奏,振奋人心的旋律,刚毅、自信、充满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画了中国人民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

最后一个乐章《怒吼吧,黄河》是大合唱的终曲,乐曲一开始给人一种安静,逐渐就变得激昂,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个乐章主要通过,时而激昂,时而平和的对比反差,以号角性、战斗性的音调,运用了提琴,号,大鼓,以及男女合唱,把乐曲推向高潮通过,塑造了黄河在怒吼、人民在抗争的艺术形象,显示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巨大力量,召唤着全国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而战斗!

《黄河大合唱》整部作品在各个乐章之间主要通过男声朗诵进行过过渡,主要运用了提琴,大鼓,号等乐器,采取男声、女声独唱,合唱等多种形式表达了中华民族在危急关头,人民奋起抗争的思想

黄河大合唱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并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2、通过欣赏及讲解,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大合唱,并对音乐家冼星海有所了解。 二、教学重点: 熟悉黄河大合唱、了解音乐家冼星海、了解大合唱形式。 三教学难点: 真正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时代精神。 一、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向学生展示黄河的图片,让学生体会黄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的精神,并由此展开教学内容《黄河大合唱》。 二、介绍作曲家冼星海 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一贫苦渔民家庭,原籍是广东番禺。自幼酷爱音乐。1918年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读书。1926年到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学习。1928年,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1930年初,到法国半工半读,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 1935年夏回国,不久即投入抗日救亡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赴内地宣传抗日。1938年11月应聘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1939年任音乐系主任。 1940年赴苏联莫斯科。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毛泽东同志作了“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的题词。 冼星海的主要代表作有: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四部;交响曲《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及歌曲《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数百首。此外,还有一些独奏曲及音乐论文。

三、介绍歌曲的创作经过 1938年冬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酝酿长诗《黄河吟》) 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在冼星海同志的建议下改为歌词) 1939年3月26日冼星海抱病开始谱曲。 1939年4月13日抗敌演剧三队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 1941年冼星海在苏联加工整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四、欣赏歌曲 (一)、《黄水谣》 1、带问题听歌曲:歌曲从结构上分几个段落?每个段落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整首歌曲个你什么样的情绪体验。 2、总结分析《黄水谣》 《黄水谣》是一首歌谣式的三段体歌曲。 第一乐段是女声二部合唱,它描绘了黄河两岸的美丽风光,叙述了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开渠筑堤过着和平宁静的日子,旋律抒情婉转。 第二乐段是混声四部合唱,它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罪行,叙述了黄河两岸人民背井离乡、四处逃亡的悲惨生活。其情绪悲痛而压抑。尤其是乐段的收束处,连续两个下行的四度跳进更增强了这种情绪的感染力。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它发出了令人悲伤的感叹:黄河依然如故,黄水奔流不止,然而物在人去,天各一方,情绪十分凄凉。 尽管这首歌悲痛而凄凉,但它绝无颓废失望的丝毫痕迹,相反,它在悲痛凄凉中蕴涵着希望与奋斗之情。 (二)《保卫黄河》 1、带问题欣赏歌曲:歌曲的主要演唱形式是什么?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2、总结分析《保卫黄河》 歌曲采用了齐唱及二部、三部轮唱的演唱形式,情绪坚决而振奋。在三部轮唱之后,有一大段器乐曲,它把情绪进一步升华,从而形成歌曲中新的高潮。这段音乐,不仅有自

《黄河大合唱》鉴赏

探析《黄河大合唱》 姓名:邓琼 学号:0910010019 班级:09音乐教育班 摘要: 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救国战争的音乐史诗,曾极力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抗战,堪称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他市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不朽的艺术作品,是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诗篇。 歌曲的创作背景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野蛮的侵略,使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面临亡国的危难关头,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国共两党团结各族各党各派合作抗日,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黄河大合唱》就产生战争最为惨烈的日子。 《黄河大合唱》的历史意义极为深远。用音乐唤醒民众,鼓舞斗志,增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国家荣誉感,弘扬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是音乐家的创意所在。《黄河大合唱》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它的问世,极大的激发了华夏儿女的爱热情,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奋斗,促进了全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产生机器广泛的国内国际影响。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冼星海 一.创作的时代背景 1。作者和作品简介 词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曲作者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作曲家、钢琴家,于1939年所作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2.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下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二.中华民族的摇篮 1.黄河

黄河大合唱赏析完整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抗战时期的伟大史诗,以其铿锵有力的力道影响着抗日的人民,激励着中华名族的前进。如此伟大的作品,当它出现在和平安逸的今天,更能给人以一种精神上的催化、灵魂上的洗涤。 与其说《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振奋人心的作品,不如说它是被压迫的人民奋起反抗的动力。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听完《黄河大合唱》,每一章节,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再配上激昂的旋律与深情的朗诵,使人顿时心生敬畏,唤起了灵魂深处的斗志。下面,就分三方面对其进行我个人浅陋的赏析。 一、硝烟弥漫中的产物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其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与独创性。这首作品的创作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庄严地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的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音乐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象征性、艺术性为我国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

时代精神。 二、浅谈《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8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采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的篇章特色: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

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鉴赏论文

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鉴赏论文我最喜欢的一部音乐作品 ——《黄河大合唱》 摘要: 摘要《黄河大合唱》是所有中国人都很熟悉的一首民族音乐,在无数的大合唱比赛中都能听到其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旋律,每当听到这首歌,我都不禁不住激动万分、热血沸腾。《黄河大合唱》是一首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她产生于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侵略中国的危急时刻,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的歌曲。 关键词:音乐、旋律、黄河、乐曲、合唱、鉴赏 1.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 乐曲诞生于日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未然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亲临黄河的险滩急流,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并聆听了高亢悠长、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1939年1月,他抵达延安,开始着手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很快就在春节联欢会上朗诵了歌词。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作品的全部曲作。《黄河大合唱》就是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极其困难关头而诞生的。 2.音乐表演与音乐欣赏 全曲由《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8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

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2.1《序曲》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 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2.2《黄河船夫曲》 这是一首惊心动魄的合唱曲。它以磅礴的气势、紧张的情绪、近似呼喊的音调,描绘了黄河船夫迎着惊涛骇浪顽强地驶向彼岸的动人画面。音乐素材吸取了北方民歌和船夫号子的某些音调和节奏,经过独具匠心的艺术加工,提炼出了动作性很强、短促有力的主导动机。这个动机贯穿全曲,经过发展、变化,使音乐具有坚毅、勇敢、奋进的特征。在演唱上采用了领唱、合唱的形式,造成了一呼百应,锐不可挡的气势。中间部分将此动机的节奏展宽,改为拍子,速度放慢,和声进行也很平稳;着意刻画了英勇的船夫们战胜风浪,终于登上了彼岸的胜利心情和自豪感。与前段的情绪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为下段音乐的出现作了准备。下一段音乐是在前段抒情性、平静的音乐之后展开的,它以雄健的气势、饱满的感情、斩钉截铁的力度和较快的速度把歌曲推向高潮,唱出了:紧接着,紧张的划船音调再次出现,并加进了喘气的声音,力度也逐渐减弱,给人以船夫们驾船破浪,冲向远方的联想。这段尾声“象征着斗争的不断性”(冼星海语),预示着经过艰苦的奋

黄河大合唱赏析word版本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抗战时期的伟大史诗,以其铿锵有力的力道影响着抗日的人民,激励着中华名族的前进。如此伟大的作品,当它出现在和平安逸的今天,更能给人以一种精神上的催化、灵魂上的洗涤。 与其说《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振奋人心的作品,不如说它是被压迫的人民奋起反抗的动力。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听完《黄河大合唱》,每一章节,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再配上激昂的旋律与深情的朗诵,使人顿时心生敬畏,唤起了灵魂深处的斗志。下面,就分三方面对其进行我个人浅陋的赏析。 一、硝烟弥漫中的产物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其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与独创性。这首作品的创作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庄严地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的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音乐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象征性、艺术性为我国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二、浅谈《黄河大合唱》各章节 《黄河大合唱》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8个乐章组成。每一乐章相互独立,却共同表现着同一个主题,那就是爱国。 《序曲》:这是管弦乐队演奏。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这是一首混声合唱曲。开始在强劲的前奏引入之下,唱出急促、喊叫般、特性极强的乐句:“咳呦!划呦!划呦!划呦!划呦,冲上前!划呦,冲上前!”紧接着,长音呐喊与领唱、合唱,强化了号子的音乐特征。其中后半拍起的小节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

《黄河大合唱》听后感 在近期的音乐赏析课上,我们听了《黄河大合唱》,听后我深有感触,回味无穷!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一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听黄河大合唱,我的心灵受到洗礼,心灵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音乐课上重新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钢琴协奏曲<<黄河>>,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来震撼每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来歌颂每个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 《黄河大合唱》,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震撼了我,歌颂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 这是高昂,这是沉厚,这是凄婉,这是悲壮。听《黄河大合唱》的心情,是气势磅礴,是阵阵荡耳,是心境复杂的。很多人知道《黄河大合唱》。它如黄河奔流,波涛汹涌,九曲连环;如雪山崩颓,烟飘云散,一了百了。它用自己的整个生命与激情谱写了这曲感人肺腑的乐章,诗一般的语言,与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那种和谐与坚定,就像是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是乐观无畏,是坚强伟大,是不可战胜的!

《黄河大合唱》

高中音乐说课稿:《黄河大合唱》 一、说教材: 本课题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十六单元第二十九节。所教的内容为冼星海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说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并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实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2、通过欣赏及讲解,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大合唱, 并对音乐家冼星海有所了解。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熟悉黄河大合唱 了解大合唱形式 2、教学难点: 真正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时代精神。 四、课时数:1课时 五、教学用具:音乐教室、钢琴、录音机、多媒体电脑、教学磁带、教学软盘。

六、教学过程 1、歌曲的创作经过 1938年冬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酝酿长诗《黄河吟》),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在冼星海同志的建议下改为歌词),1939年3月26日冼星海抱病(开始谱曲),1939年4月13日抗敌演剧三队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1941年冼星海在苏联增加一个序曲。 黄河大合唱九个乐章(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及怒吼吧!黄河) 2、歌曲介绍 歌曲的基本主题是抗日和爱国。它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揭露了敌人的残暴,痛诉了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勾画了人民群众抗击敌人、保卫祖国的壮丽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潮及坚定的革命信念: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黄水谣》 整体欣赏:《黄水谣》是一首歌谣式的三段体歌曲。第一乐段是女声二部合唱,它描绘了黄河两岸的美丽风光,叙述了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开渠筑堤过着和平宁静的日子,旋

黄河大合唱鉴赏

《黄河大合唱》鉴赏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就是一部全面、深刻地概括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与决心团结一致奋起抗争的音乐史诗。1938 年11 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一支抗日演出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在途中,她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联想起中国人民正在遭到外敌侵略,大好河山与英勇不屈的人民使她浮想联翩。1939 年1 月她抵达延安,创作了《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当时也在延安的冼星海听后,表示要为之谱曲,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4 月13 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 引起巨大反响。 《黄河大合唱》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一再证明了“她就是20 世纪中国音乐的一部最具代表性的伟大作品”,就是1840 年以来鸣响在反帝反封建的新音乐中的时代主旋律——鼓舞中国人民争自由求解放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一次最宏伟壮丽的高扬。作曲家借鉴了西方大型声乐“康塔塔”的形式,但却以中国民间音调与抗战中群众歌曲的音调加以多声化的技术处理来进行创作,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她紧扣题材内容,以不同的音乐主题与演唱形式,表现出其不同的侧面,又用朗诵词与音乐主题贯穿发展、首尾呼应等方法,联系整部作品,使其具有相当的统一性,而又有丰富的对比性的比较严整的结构形成。与国人以往合唱曲相比,《黄河大合唱》升华为具有完整内容与音乐

布局的声乐合唱套曲——她的最后完成形式则就是史诗性的交响大合唱,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大合唱的一种成功模式,仅此一点,就值得在本世纪中国音乐创作的发展史上记上一笔。下面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黄河的魅力。 音乐渐渐清晰起来,逐渐响亮起来。恍恍惚惚中,黄河滚滚河水仿佛在河道上排排涌来,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顷刻间化成堆堆白雪。 艰苦的磨难,压不垮中国人民;残暴的敌人,只能激发起中华民族誓死抗争的英雄气概。“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震耳欲聋的吼声,滔滔不绝的黄河水声,激起人们心中澎湃的声浪。 山就是青冷的灰,天就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只听见“轰——轰——”之声,宛如闷雷滚动,每一步都杂着磅礴之势。河水畅畅快快地驰骋着,顿然拢成一束,向岸上隆隆冲去,先跌在石头上,翻个身在跌下去,三跌,四跌······渐渐碎成点,渐渐碎成雾,水珠四溅,“啪哒——啪哒”往下落着。猛浪,仿佛沿着石壁的边缘轰然而下,浑重庄严;好似奔腾咆哮的万匹天马气势汹汹地破云而来,激起一川黄浪;又好比蛟龙出海,腾空而起,卷起一个个旋涡。一切都沉在着朦胧的雨雾之中,“哗——哗——”涛浪狠狠地扎进水中。“怦——怦——”如孙行者问世,响彻云霄。 一个个高昂的爬音,似乎打响了激动人心的旋律。我静静地倾听着这豪迈之乐,突然陷入了沉思:黄河博大宽厚,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些人,经历了多少磨难,饱受了多少耻辱,炼就了她们永

音乐赏析《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 一、关于作者 曲作家:冼星海,生于一九零五年,留学回国后,参加了汹涌澎湃的国防音乐运动,曾为《壮志凌云》《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等片做音乐指导。 一九三七年初,创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作品。 一九四○年五月,冼星海离延安赴苏联深造音乐,一九四五年四月在病中完成他的“天鹅之歌”——《中国狂想曲》。十月三十日病逝莫斯科,享年四十岁。 词作家:光未然生于1913年,原名张光年,湖北省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 1939年3月,到延安后创作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二、关于作品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3月——武汉沦陷后,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作品以黄河为背景,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当年首演共分八段,但不知何故采用三弦伴奏,人声朗诵的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往往被略去不演。据说是因为战时难找能胜任该段朗诵的演员,便略去不演,久而久之却成为惯例。从创作技术来说,冼星海运用了西方的“康塔塔” 形式和合唱和声写作技巧来创作《黄河》;从题材上来说,则将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作了艺术性的加工塑造,这使《黄河大合唱》成为一首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感的艺术品。《黄河颂》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于二十一世纪的今日,跟半个世纪前《黄河》诞生的时代、生活背景虽已完全不同,虽然其创作年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但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强烈的情感,至今读起来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唤起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每次唱之听之,仍令人激动,其因在此。 此后的数十年来《黄河大合唱》一直作为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以其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在炎黄子孙中永远传唱! 三、相关背景 日军侵占南京后,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成为当时实际上的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 武汉会战中方损失了40多万人,历时4个半月。 四、个人对作品的拙见 《黄河大合唱》的开端便是乐队齐奏——管乐音色的雄厚与磅礴的气势,弦乐急切的碎弓和紧凑的节奏,加上打击乐的紧密鼓点,不得不让人不得不正襟危坐,竖耳倾听。 虽然节奏很快便减缓了下来,但一声声的质问,却牵引着我的思绪到了黄河边,期待着

《黄河大合唱》说课稿

《黄河大合唱》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题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十六单元第二十九节,所教的内容为冼星海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以音乐课程标准的定位为依据,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表现要素及演唱形式去感受、体验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以及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了解《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特点,提升学生感受、表现、分析、鉴赏音乐作品的水平。 2、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使学生理解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大合唱,并知道大合唱中常用的演唱形式都有哪些? 三、说教学重点: 重点欣赏《黄河船夫曲》《黄水谣》《河边对口曲》《保卫黄河》去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塑造的艺术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说教学难点: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使之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五、说学法 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仅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集体演唱小组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思考、来提升理解,获得知识。 六、说教法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1、创设情景教学法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对比式实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协助学生真正的理解作品和掌握知识。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听结合起来,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并增大课堂的信息容量。 七、说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黄河大合唱》教案

《黄河大合唱》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及学唱《保卫黄河》这首歌曲,了解作品的来历及相关历史背 景,感受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奋超杀敌、誓死保卫祖国的民族意识,感受作品磅礴的气势及其所蕴含的爱国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通过欣赏歌曲《保卫黄河》,感受不同的演唱形式所带来的不同的音乐形 象。 3、学唱本歌曲,特别是学习本歌曲演唱形式的学习,达到学生能跟随老师 指挥正确的演唱本歌曲。 4、了解协奏曲与合唱曲的不同。 教具:多媒体设施课件 黄河大合唱》课堂实施方案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导入:上课,同学们好---,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课堂,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来自滨城区三河湖一中的贺建华,能和清怡中学八年级--班的同学们一起来上今天的音乐课,我感到很荣幸,希望大家在今天的课堂上积极发言、踊跃参与、认真学习,配合老师完成今天的教学任务,同学们有信心吗----- 谢谢同学们,真心的希望我们从此成为好朋友。() 2、新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播放视频() 问题一:同学对这段视频中的歌曲熟悉吗它的名字叫什么出自哪儿 问题二:你们看了这段视频并听了这首歌曲,你的感受是什么或者说是你听了这首歌曲后,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激动、激昂、充满革命先烈的 敬仰) 问题三:既然同学们都知道《保卫黄河》这首歌曲选自《黄河大合唱》,那么同学们了解《黄河大合唱》吗(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在抗日战争中产生的最成功的大型声乐作品。这部作品以我们伟大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两岸发生过的事情,表现了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拼搏,体现了我国人民在反帝斗争中必胜的坚定信念,抒写了我们民族的

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赏析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发表音乐作品近三百件。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乐曲诞生于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末然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抵达延安后写成黄河诗章,在农历大除夕做了朗诵演出。此曲现在已成为中国合唱艺术之典范! 全曲分八个乐章:作曲:冼星海;作词:光未然独唱:杨洪基,王秀芬;朗诵:瞿弦和指挥:严良堃乐团:中央乐团交响乐团,中央乐团合唱团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这是一首惊心动魄的合唱曲。它以磅礴的气势、紧张的情绪、近似呼喊的音调,描绘了黄河船夫迎着惊涛骇浪顽强地驶向彼岸的动人画面。音乐素材吸取了北方民歌和船夫号子的某些音调和节奏,经过独具匠心的艺术加工,提炼出了动作性很强、短促有力的主导动机。这个动机贯穿全曲,经过发展、变化,使音乐具有坚毅、勇敢、奋进的特征。在演唱上采用了领唱、合唱的形式,造成了一呼百应,锐不可挡的气势。中间部分将此动机的节奏展宽,改为拍子,速度放慢,和声进行也很平稳;着意刻画了英勇的船夫们战胜风浪,终于登上了彼岸的胜利心情和自豪感。与前段的情绪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为下段音乐的出现作了准备。下一段音乐是在前段抒情性、平静的音乐之后展开的,它以雄健的气势、饱满的感情、斩钉截铁的力度和较快的速度把歌曲推向高潮,唱出了:紧接着,紧张的划船音调再次出现,并加进了喘气的声音,力度也逐渐减弱,给人以船夫们驾船破浪,冲向远方的联想。这段尾声“象征着斗争的不断性”(冼星海语),预示着经过艰苦的奋斗,一定会到达胜利彼岸的前景。 第二乐章:黄河颂:这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歌曲。歌曲以热情、自豪、悲壮的感情,抒发了“站在高山之巅”鸟瞰黄河时,感慨万千的情怀。全曲由三个乐段构成。开始部分是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旋律线起伏较大的音乐主题。它显示出黄河的雄伟,饱含着热烈赞颂的感情:然后,以流畅的旋律,近似喧叙的陈述方法进入了第一乐段,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浊浪滚滚的黄河,曲折宛转、奔腾不息、源远流长的自然风貌。这段音乐的素材来自主题,是根据歌词的内容,用模仿、简缩、伸展等比较自由的手法发展的:第二乐段以稍快的速度,更加亲切、热情的音调,讴歌了五千年古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赞颂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巨人般的不屈不挠、勇敢坚强的性格。在这一乐段中“啊!黄河”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具有感叹、赞美的情绪;音调挺拔激越,表达了自信、豪放的感情。其中的小甩腔吸收了我国戏曲音乐中的表现手法,对感情的表达是细腻入微的。通过两次“啊!黄河”的不同处理,把这段音乐很有层次地推向了高潮。第三乐段曲调的节拍又回到了拍子。速度稍慢,句与句的衔接很连贯。这段音乐,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浩浩荡荡的黄灌和具有黄河一样坚强性格的英雄儿女交织在一起,相互映衬,深刻生动地表达了对黄河和对祖国英雄儿女的赞颂这情。展示出其不意们伟大民族像黄河一样,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永远向着胜利前进的形象。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一首长诗,以三弦作伴奏朗诵。它由远及近的叙述了历史上黄河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东方海盗日本侵略者在黄河两岸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的惨景。后段着重描绘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在黄河两岸,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游击战士、野战兵团星罗棋布,誓与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慨和必胜信念。全诗洋溢着真切的情感、悲壮的气氛和凛凛正气。气魄雄传,感人至深。伴奏部分的曲调,具有波涛翻滚的形象,并蕴藏着《满江红》、《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主财,它既是诗的背景的描绘,也是根据诗的内容在情绪上的渲染和补充,可谓两相交映,相得益彰,形象地展现了抗日烽火遍地起的雄伟画面。此乐章在演出时有时省略,关于此事,光未然曾呼吁说:建国后的多次正式演出,都忽略了朗诵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我对此表示遗憾。朗诵歌曲,表演时难度较大,人们怕处理不好,会影响了整个演出的效果。1939年4月在延安的最初两场演出,是由我带病朗诵的,当时伴奏条件也比较简朴。后来在延安演出,解放前在南北各大城市业余演出,都是八首歌曲一气呵成的完整演唱。现在的专业团体的高水平演唱,各方面的条件比过去强得多。我希望艺术家们克服困难,希望听到大合唱全曲的完整演出。

高中音乐鉴赏课《黄河大合唱》教案

教材分析: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声乐套曲,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作品共有八个乐章,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激励人民起来反抗外来的侵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聆听鉴赏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了解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能简述大合唱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欣赏《黄河大合唱》选曲,小组间合作探究、互动演唱等环节感受作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真正的理解作品和掌握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感受《黄河大合唱》的情感内涵,激发和培养学生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 赏析四、七乐章理解作品的精神和艺术内涵。 教学难点: 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好!刚刚我们欣赏的这首歌曲大家熟悉吗?…… 对了,这首歌曲是《保卫黄河》,体现了积昂奋进的情绪。是《黄河大合唱》的一个乐章。很多音乐家都以黄河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今天,我就带领大家到我们的母亲河边,去目睹感受一下诞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伟大巨作《黄河大合唱》(板书) 自主学习环节:请各小组代表发言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音乐鉴赏课《黄河大合唱》教案

《黄河大合唱》教案 潍坊四中李烽炫 教材分析: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声乐套曲,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作品共有八个乐章,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激励人民起来反抗外来的侵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了解声乐的表现形式,区别各形式之间的不同点。 2、通过欣赏了解黄河大合唱各个乐章之间的衔接关系,了解艺术表现的情绪发展曲线。 3、结合大合唱的各个乐章,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体会合唱的魅力。 教学重点 音乐表现的发展曲线,重点欣赏一、四、七乐章。 教学难点 大合唱的声部概念,音乐表现层次。 教学模式 作品分析——欣赏感知——赏析感化——赏后评论 教学时数:1课时 器材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 课堂教学: 一、导入:(课前放视频音乐之声:)2分钟 同学们好,大家都知道音乐的表现形式分为器乐和声乐两种,有人说,人声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人的嗓子也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乐器,刚才我们看了一段演唱的视频,这段视频有采用了多种演唱形式。我们看一下三个比较容易混淆的形式:齐唱、合唱、重唱: 教唱:《送别》讲解齐唱:重唱:合唱:

点拨:重唱:多人演唱多个声部,每个声部由一个人担任,演唱的内容不一样。 齐唱:多人演唱一个声部,内容一样。合唱:多人演唱多个声部。 二、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部声乐合唱作品《黄河大合唱》。(放幻灯片黄河钢琴协奏曲背景音)。 1、《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的一部大型合唱作品。简介 冼星海。“人民音乐家”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2、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一、《黄河船夫曲》二、《黄河颂》三、《黄河之水天上来》四、《黄水谣》五、《河边对口曲》六、《黄河怨》七、《保卫黄河》 八、《怒吼吧黄河》 其中:第三乐章为配乐诗朗诵,其余乐章则采用了合唱、独唱、轮唱等形式。(2分钟)。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1=D 混声合唱:从黄河源头开始,描写了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颂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 第一段问题:这一段采用的那种音乐体裁改编?(劳动号子)

高中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的说课稿.doc

高中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说课稿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 教材版本 本课是现行湘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五单元:音乐的体裁当中的内容,第一节中学生学习了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在小学和初中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了解了声乐体裁,在本课中,通过学习《黄河大合唱》中的几首歌曲,体验大合唱这一大型的声乐作品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震撼力。《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教学目标] 1、知识:创作背景,曲作者冼星海,大合唱定义。 2、能力: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及朗诵能力。 3、情感:通过对作品的赏析,演唱及朗诵,充分调动学生的民族情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奋发学习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讲解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内涵,并通过聆听、朗诵、演唱等形式使学生能理解与感化。

2、排练《保卫黄河》的轮唱,使学生基本掌握轮唱的基本要点。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主要通过聆听作品,小组合作、探究,朗诵、演唱作品旋律等方法,领会大型声乐作品的丰富的表现力和声乐体裁的多样性,学习正确使用声乐体裁。 说教法 1、创设情景教学法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真正的理解作品和掌握知识。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听结合起来,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 课件结构 1、作品创作过程及作品主题内容 2、通过《黄河船夫曲》、《黄水谣》、《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四首歌曲的赏析,基本理解作品的精神和艺术内涵。 3、了解什么是大合唱,感受大合唱的丰富表现力及强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