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经典医案

经典医案

经典医案
经典医案

经典医案处方:附片80(先煎),生白术15,茯神15,制麻黄20,砂仁15,防风15,前胡30,黄芩25,青蒿25,醋鳖甲30,炒苏子25,陈皮15,法半夏45,生黄芪45,生地30,丹皮25,元参30,细辛15,三七25(另炖),人参15(另炖),炙甘草6,生姜80,水牛角片75(先煎),鲜竹沥250mL(兑服)。分6~8次服完。● 立四逆为大法:附片80,炙甘草6,生姜80,用四逆纳下归根,固护心肾;● 病家顽痰不化威胁生命,可立麻杏竹甘综合法为常法:炙麻黄20,炒苏子25,鲜竹沥250,炙甘草6,法半夏45,用此法将顽痰化为水,可多用几付;● 病人高热不退,用扶阳医学四逆败毒综合法的透营转气类型,大便通,烧即退;● 病人血小板只有7千,严重威胁生命,用升血小板粉剂,可使血小板每三天升高一倍,翻一番;再过三天,再升高一倍... ... 关键在于辨证麻杏甘石汤证之喘,看到患者的舌头较红,说明肺又干又热,可以直接把麻杏竹甘基本法:炙麻黄、杏仁、鲜竹沥、甘草,放进扶阳立法的结构之中去治疗。麻黄汤证的喘,是寒邪束表,皮毛不开,所以病人会喘,那么针对性的将麻杏竹甘法中的炙麻黄改为麻黄就可以了。小青龙汤证的喘,其舌头是比较水滑的,说明患者的肺又湿又冷,在麻杏竹甘法的结构里再加上“半夏独大”,效果就好①疲劳综合证赵某,女,29岁,2015年5月19日初诊。主诉:疲倦乏力三个月。现容易疲劳,常四肢乏力,浑身困倦,肩部酸痛,口腔溃疡,舌淡苔白,脉弱。此患者疲乏乃因气血不足、虚火上炎所致,治当益气补中、引火归元,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潜阳封髓丹化裁。处方:生黄芪30克,生白术15克,陈皮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党参15克,炙甘草15克,生甘草10克,当归15克,熟附子10克,炒龟板15克,黄柏10克,砂仁15克,山茱萸3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医嘱:注意休息,不要熬夜,饮食宜清淡,忌肥腻辛辣醇酒之品,节房室,畅情志。2015年5月26日复诊,前药后疲劳大减,口腔溃疡痊愈,但肩部酸痛依旧,守方加麻黄6克,仙鹤草40克,再进7剂。随

访:诸症基本消失。按:此患者临床表现为一派虚象,但同时有口腔溃疡。此类患者,不管是否有口臭、咽痛、面红等明显热证,只要是舌质不红,常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潜阳封髓丹治疗而获得满意疗效。潜阳封髓丹来源于郑钦安的两个方子,即潜阳丹和封髓丹。前者由砂仁、附子、龟板、炙甘草组成,有纳气归肾的作用,后者也有纳气归肾的功效,又能补益三焦。郑钦安对封髓丹的解释是:“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己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②子宫肌瘤舒某,女,50岁,北京人,央企高管主诉:2017年3月20日来月经,然后出现淋漓不尽,前期有血块。肚子不痛。该患者2016年8月31日,经水淋漓不尽40天,以前曾刮宫一次。本次来月经之前,三个月没有来月经。脉舌象:左尺重取至骨:弱,左关沉取:逆,左寸轻取:浮紧,右寸沉取:紧,右关沉取:紧。舌苔黄腻。处方:制附片60g(先煎2小时),炮姜60g,炙甘草30g,党参45g,血余炭15g,棕榈滩15g,乌梅50g,黄芩10g,黄连10g。 3剂。二诊:经水淋漓不尽消失,月经基本干净,后背有点发紧,腰椎间盘突出症,各个关节有点不好。脉舌象:左尺重取至骨:弱无力,左关沉取:滞,左寸沉取:欠洪钩,右寸轻取:浮紧,右关沉取:紧。舌苔厚不腻,欠丰润。处方:制附片75g(先煎2小时),鲜生姜20片,炙甘草5g,桂枝尖30g,炒杜仲25g,炒小茴香15g,瓜蒌15g,瞿麦15g,五灵脂15g,生白术15g,肉桂15g,补骨脂20g,朱茯神20g,炒麦芽15g,制续断20g。 7剂。服用方法:制附片先煎两小时,再加入群药煎一小时。一日三次,温服。药渣泡脚半小时。医嘱:忌食生冷!三诊:还是有点疲劳,月经昨晚突然有一点。脉舌象:左尺重取至骨:欠有力,右寸轻取:浮紧,右关沉取:弱,处方:制

附片75g(先煎2小时),干姜30g,炙甘草15g,砂仁 15g(捣),桂枝尖10g,炒小茴香15g,独活30g,清半夏45g,瓜蒌15g,瞿麦15g,肉桂15g,炒车前子30g(包煎),补骨脂20g,炒麦芽15g,生白术60g。 7剂。服用方法:制附片先煎两小时,再加入群药煎一小时。一日三次,温服。药渣泡脚半小时。医嘱:忌食生冷!。四诊:处方:制附片90g(先煎2小时),鲜生姜25片,炙甘草15g,肉桂15g,补骨脂20g,砂仁15g(捣),仙灵脾20g,茯神25g,杭巴戟20g,菟丝子20g,生黄芪20g,熟地25g,当归20g,炒麦芽15g,生白术15g。3剂。服用方法:制附片先煎两小时,再加入群药煎一小时。一日三次,温服。药渣泡脚半小时。医嘱:忌食生冷!由于患者出国学习半年,不能吃汤药,所以用剿抚兼施和虚劳综合法做了两个月的药丸带走。前几天她老公打电话给我,在美国复查,子宫肌瘤消失。③不孕段某,女,29岁,16年12月3日初诊。主诉:结婚四年,一直未孕,查卵泡发育小。平时腰腹手脚凉,大便时溏时干,月经延迟,量偏少,痛经,经前乳胀,腰酸。近几天咽痛咳嗽。舌淡红,无神,苔薄白,脉沉细滞,肝脉稍紧滞,膀胱脉稍紧,左尺沉弱显滞。辨证:其禀赋不足,阳气虚弱,下焦虚寒,生殖力弱,近有外感。治法:先助阳解表,宣肺利咽。拟:桂枝法加味。处方一:桂枝15g,苍术15g,陈皮15g,法夏20g,桔梗15g,生甘草12g,牛蒡子12g,南楂20g,青皮12g,佛手15g,茯神20g,砂仁12g,生姜20g,南沙参25g,鹿角片20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2次温服。法药解:桂枝、苍术、陈皮、南楂、炙甘草、生姜解表祛寒。桔梗、法夏、砂仁、茯神宣肺祛痰。南沙参、牛蒡子润肺清利咽喉。鹿角片助桂枝解表祛湿,又补肾强督脉。青皮、佛手舒肝行滞。处方二:江油附子45g(先煎1小时),肉桂15g,桂枝12g,菟丝子25g,巴戟天25g,鹿角片25g,牛膝20g,当归首15g,浙白术20g,茯神20g,枸杞20g,刺五甲皮20g,炒小茴20g,青皮8g,生姜40g。五剂,水煎服,日一剂,分3次温服。处方三:江油附子60g(先煎2小时),肉桂15g,细辛6g,白术20g,茯神15g,鹿角胶10g,菟丝子40g,枸杞20g,紫石英30g,牛膝20g,肉苁蓉20g,炒小茴20g,当归15g,炙甘草10g,

生姜60g。7剂,水煎服,日一剂,分3次温服。处方四:江油附子60g(先煎2小时),当归15g,川芎12g,赤芍15g,元胡15g,卜黄15g,炮姜20g,炒小茴20g,桃红各10g,吴茱萸12g,香附15g,肉桂15g。4剂,水煎服,日一剂,分3次温服。—————————————————————④肥胖伴高血压。范某某,男,28岁于2014年6月17日初诊,身高1.86米体重120公斤。能吃能睡,气粗打鼾,口有异味,易出汗,怕热,稍动即大汗淋漓,嗜烟酒,贪食生冷,面色黑亮,心前区一过性闷痛胀,血脂血尿酸均正常,血压偏高,164/110mmHG急躁,易怒,大便溏,脉弦滑紧劲逆,舌淡红暗体大,苔白厚腻。分析:该患者长期嗜酒抽烟,贪食生冷,致使脾胃受伤,肝胆不能升降,脾胃气机不利,痰湿郁阻经络及三焦通路,使痰湿水液不能正常的气化输布而凝聚。致血压增高,鼾声如雷。处方:鹿角片30克,桂枝尖30克,吴茱萸15克,炒川楝子15克炒杜仲25克,川芎15克,茅术15克,南山楂15克,生半夏25克(先煎),生南星25克(先煎),威灵仙25克,云苓15克,广木香15(后下)炙甘草5克,生姜60克。七剂2014年6月27日二诊:服上方后精力充沛,血压稳定,大便日三五次,不腹痛,便后自觉清爽,打鼾明显改善,身体减少4.5kg,出汗减,心前压闷并胀没有发作,呼吸暂停综合征有明显改善,自觉几年来前所未有的清爽。刻诊:脉弦滑紧劲逆像有改善,舌淡,红,暗,体大,苔薄白腻。处方:鹿角片45克,桂枝尖30克,吴茱萸25克+炒川楝子15克,炒杜仲30克+川芎20克,茅术20克,南山楂20克,生半夏25克(先煎)+生南星25克,炙升麻15克+炙鳖甲25克(先煎)威灵仙25克,云苓25克,炙甘草5克,筠姜50克。15剂2014年7月16 三诊服上方后,血压稳定体重减少15公斤,打鼾明显减轻,呼吸暂停综合症不饮酒很少发作,脉沉细缓滑而紧滞稍逆劲舌淡红,苔白腻,体减小。处方:江油附子75克,茅术30克,西沙仁25克(后下),吴茱萸25克+炒川楝子25克,炒杜仲30克+川芎30克,威灵仙30克,清半夏25克,炙甘草15克,生姜60克。15剂服上方后体重又减7.5公斤,自觉身体各方面均轻松,停服中药,嘱咐生姜5片,大枣三枚,山楂二枚,泡水当茶饮,一天一换,

追访一年半,体重较治疗后又有所减少,身体自觉健壮,各项检查指标正常。————————————————————⑤哮喘王某,男,16岁。诊:2016年6月10日右手脉弦、滑、紧带滞、逆;左手脉沉、细、缓、滑滞;舌淡红、有齿痕、苔白腻;咳喘多年,自小患哮喘病;扁桃体一度肿大、红;经常应用止喘药、抗生素及止喘喷雾剂。处方:鹿角片(先煎)30克,北沙参30克,炙麻黄(先煎)15克,鲜竹沥 200ml(兑服),杏仁 25克,炒苏子 25克,白前25克,油厚朴15克,生姜60克,防风25克,炙甘草15克,砂仁(后下)20克,清半夏25克,山楂肉15克,七剂。方解:鹿角片填精透邪,由少阴救太阳;北沙参润后天太阴肺脾,由太阴救太阳;鹿角片与北沙参意为阴阳和合以助正气、阳气也。用麻杏竹甘综合法化痰止咳,再加炒苏子以降肺气,肺气宣降则能导热外出,使内外之邪无存留之机。用清半夏与厚朴,降阳明、通大肠,使邪气从下而解,上下得以分消。二诊:2016年6月16日脉沉细、缓、滑而紧滞;舌淡红、苔白腻;哮喘多年,服上方哮喘减;扁桃体一度肿大,稍红;哮喘时作,喷雾剂用过2次。处方:江油附子(先煎二小时) 60克,生姜60克,炙麻黄(先煎)20克,鲜竹沥200ml(兑服),北沙参25克,杏仁30克,炒苏子30克,毛化红15克,防风20克,清半夏45克,油厚朴15克,白前30克,白辛夷20克,炙甘草15克,茅术25克,七剂。三诊:2016年7月5日脉沉细、缓、滑而紧滞,弱;舌淡红,苔薄白腻;服上方后咳喘未作,近几天爬山后外感,有点咳嗽但未喘,已经很多天不再需要用气雾剂止喘。处方:江油附子(先煎二小时)75克,生姜60克,炙麻黄(先煎)20克,鲜竹沥200ml(兑服),杏仁30克,砂仁(后下)25克,清半夏45克,炒苏子25克,前胡25克,黄芩15克,茅术25克,山楂肉15克,白辛夷25克,炙甘草15克,七剂。四诊:2016年8月23日脉沉细、弦、滑而紧滞;苔白厚腻;近段时间由于贪食生冷加之外感,有轻度咳喘。处方:江油附子(先煎二小时)60克,生姜60克,炙麻黄(先煎)20克,鲜竹沥150ml(兑服),北沙参20克,杏仁20克,油厚朴20克,清半夏30克,白前15克,广紫菀30克,白辛夷15克,茅术25克,

地龙20克,炒苏子20克,炙甘草10克,五剂。方解:再用地龙与紫菀,通络润肺,气机更易畅行,通气换气得以和合;清者升,浊者降,阴阳之机始终归于一气。一也者,正气也,阳气也,正气足而邪无存留之机,生生不息之机更加旺盛也。————————————————————⑥胸痹吴某,女,45岁,2017年7月16日初诊。主诉:胸闷憋气几十年,近2年逐加重,不能再劳动几个月,且头晕乏力,大便干,4一5天一行,手脚凉。治疗多方皆乏效。舌淡红,苔薄白,满舌裂纹,脉:右寸沉细稍滑固紧,余沉细弱,左寸沉细滑滞,关沉细弱,左尺弱无。辨证:寒痹肺络,心阳不展,脾肾虚弱,阳虚便秘。治则:温阳散寒开闭,补肾运脾通便。拟附桂法加味。处方一:江油附子60g(先煎2小时),桂枝12g,苍术15g,肉桂15g,鹿角片15g(先煎半小时),南沙参25g,砂仁15g,法夏15g,菖蒲15g,刺五加皮20g,川芎12g,肉苁蓉30g,炙甘草15g,生姜4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处方二:江油附子75g(先煎2小时),肉桂20g,巴戟天25g,补骨脂20g,葫芦巴30g,黄芪30g,当归首15g,人参15g,砂仁15g,益智仁15g,生白术30g,桂枝9g,菖蒲15g,瓜蒌皮15g,茯神20g,肉苁蓉30g,炙甘草15g,生姜60g。10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药后反应,病人诸证若失。继用上方略加减,5剂,隔日1剂,以巩固疗效。⑦胸闷憋气柴某,女,64岁,2017年5月4日初诊。主诉:陈发性胸闷憋气2年余,近2个月加重,住院治疗半月,不曾缓解,经人介绍来我诊所。主要是血压160一180/50一55mmHg,一直吃降压药,始终改变不了脉压差大,舒张压低,平时易口腔溃疡,阵发性潮热,乏力,眠可,饮食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紧带劲,沉取弱,左尺很弱。辨证:肾根虚弱,虚阳上越,风寒痹阻。治则:温阳摄纳,辛温通脉。拟四逆白通法加味。处方一:江油附子80g(先煎2小时),干姜30g,炙甘草15g,葱白3段,人参12g(另煎兑入),生姜60g,龙骨30g,牡蛎25g,法夏30g,油厚朴30g,刺五甲皮30g,川芎12g。3剂,水煎服,日1剂2次温服。处方二:江油附子90g(先煎2小时),干姜30g,炙甘草15g,瓜蒌20g,薤白20g,陈皮40g,法夏35g,刺五甲皮30g,川芎15g,肉桂15g,龙骨25g,牡蛎25g,党参30g,

丹参20g,茯神20g,生姜60g。5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处方三:江油附子80g(先煎2小时),桂枝12g,干姜25g,苍术20g,砂仁15g,菖蒲25g,法夏25g,厚朴30g,薤白15g,枳实12g,吴茱萸15,川楝子15g,当归15g,赭石40g,肉桂15g,炙甘草15,生姜40g。5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⑧月经淋漓付某,女,42岁,2017年12月12日初诊。月经淋漓近3个月,有血块,腰酸乏力,大便溏泻,头晕心悸,贫血貌,怕冷,嗜睡,病史有子宫肌瘤。刻诊:舌淡青,苔薄白,脉沉细滑弱,两寸沉弱,左关细弱显郁。辨证:脾肾阳虚,气血虚弱,气不摄血。治则:温阳益气止血。拟四逆乌梅综合法加味。处方:江油附子75g(先煎2小时),人参30g(另煎兑入),炮姜50g,炙甘草15g,乌梅45g,黄柏15g,炒黄连7g,白术25g,黄芪30g,阿胶10g(烊化),地榆炭15g,棕榈炭20g,仙鹤草60g,炒杜仲30g,升麻6g。6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⑨牛皮癣赵某,男,26岁,2017年12月28日初诊。主诉:牛皮癣3年,全身百分之九十的皮肤为红斑,多为连成片状,尤其四肢,脱皮瘙痒,着凉风瘙痒更重,一直吃着中西药与外涂药控制着,但效果很差,平时嗜困,饮食大便可,舌淡红,深显瘀暗斑,苔薄白稍腻,脉:沉细滑稍数、左尺沉弱。辨证:阳虚血弱,热毒内闭。治则:温通益气养血,活血祛邪解毒。拟川乌法加味。处方一:炙黄芪75g,制川乌60g(先煎1小时),党参40g,三七块15g(另煎兑入),制半夏50g(先煎半小时),白芷50g,生地40g,赤芍60g,郁金50g,土茯苓60g,双花50g,生白术60g,忍冬藤60g,陈皮45g,生甘草30g,桑白皮20g,白茅根30g,白鲜皮30g,炒车前子30g,生姜50g。6剂,水煎服,日1剂,分3一4次温服。处方二:于前方的基础上加了苦参15g,增加桑白皮30g,5剂,水煎服,日1剂,分3一4次温服。⑩糖尿病、盗汗刘某,男,51岁,2018年1月2日初诊。主诉:糖尿病多年,一直吃降糖药,早起空腹血糖8.2mmoL/乚,盗汗4个月,左手臂麻痛2个多月,平时易感乏力,大便可,舌暗紫,中有裂纹,苔薄白,脉:左寸弦滑紧上冲超本部,左关沉弦细紧滞,左尺沉细弱,右侧脉弦细紧,右关冲逆。辨证:气滞血瘀,冲气上逆,寒湿郁滞,阳明不降。治则:行气活血通络,散寒祛湿降逆。拟川乌法加味。处方一:

黄芪60g,制川乌60g(先煎1小时),制半夏50g(先煎半小时),郁金50g,党参40g,三七块15g(另煎),炒小茴香30g,葛根60,菖蒲25g,陈皮40g,赭石30g,筠姜50g,生白术40g,丹参30g,白芷40g,油厚朴30g,炙甘草15g。10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处方二:江油附子75g(先煎2小时),肉桂15g,生白术20g,茯神20g,黄芪45g,党参25g,当归首15g,巴戟天30g,菟丝子25g,干姜30g,僵蚕30g,郁金30g,白芷30g,陈皮30g,丹参25g,炙甘草10g。10剂,日1剂,分3次温服。药后诸证基本稳定,后仍以附子黄芪党参综合法加减巩固治疗。—————————————————————王吉林,男,49岁,感冒咳嗽白痰,咽痛不舒。恶寒头痛,四逆败毒和解三阳类型。处方:黑顺片75,独活25,炒杏仁30,麻黄25,鱼腥草60,前胡30,陈皮45,法半夏50,白芷50,黄芩25,炙甘草15,生姜60,鲜竹沥60mL。每天4次,每次200毫升,3剂而愈。张焕,女,32岁,持续发热一个月。体温37.6度以下。每天下午发生。恶寒身困,口苦不欲食。脉浮略数,舌苔白腻。处方:黑顺片75,独活25,陈皮45,法半夏50,白芷50,黄芩25,炙甘草15,金银花50,生姜60。3付,二诊:发热已除,余邪未清,再进3剂善后,张玉红,女35岁,发热一个月。舌厚腻,舌尖红,体温37.8度徘徊,恶寒,热退汗出,而后身体怕冷,下午发作,口腔粘腻,不渴,基层反复辗转治疗,热不退,求中医治疗。处方:黑顺片75,独活25,陈皮45,清半夏50,白芷50,黄芩25,金银花60,绵马贯众15,炙甘草15,生姜60。3付,一天4次,3付显效。复诊:舌苔变薄,恶寒消失,纳食不馨,加炒麦芽15,豆蔻12,善后。3付,陈翠翠,女,28岁,发热颧骨发红,如红妆,恶寒怕冷。身困乏力。四逆败毒和解三阳类型。处方:黑顺片75,独活25,陈皮45,清半夏50,白芷50,黄芩25,绵马贯众15,金银花80,乌梅30,荆芥12,姜半夏15,生姜60。三药治愈。周旭鹏,男,16岁,反复感冒一个月,时轻时重,迁延不愈,来诊,刻下:精神萎靡,纳食不馨,咽红充血。脉浮缓,不咳嗽。处方:黑顺片75,陈皮45,独活25,白芷50,黄芩25,炙甘草15,防风

12,绵马贯众15,清半夏50,金银花60,炒麦芽15,鸡屎藤15。6付而愈。李延中,男,50岁,一周前感冒未在意,服用白加黑,穿心莲等药物,效果不着。近来又咳嗽吐痰鼻塞,身困肢酸,慕名来诊。处方:黑顺片75,炙麻黄15,鱼腥草60,独活25,黄芩25,防风12,清半夏50,炒杏仁12,前胡30,陈皮45,白芷50,炙甘草15,绵马贯众15,生姜50,鲜竹沥60mL。每天4次,每次200毫升,取药6付。服药第二天打来电话说夜里发热38度,嘱继续服药,第三天发热停止,身困诸证大减,喝完6付彻底治愈。吴树勋,男,71岁,咳嗽吐痰3天,服用西药无效,又增喘息。处方:黑顺片90,麻黄15,前胡30,陈皮45,独活25,炙甘草15,清半夏50,人参30,葶苈子30,当归30,细辛15,苏叶15,酒五味子15,干姜45,炒苏子30。3付二诊:诸证大减,感觉好了,老伴不愿意,特别要求再服3剂。处方:黑顺片90,前胡30,陈皮45,独活25,炙甘草15,清半夏50,人参30,葶苈子30,当归30,细辛15,苏叶15,酒五味子15,干姜45,炒苏子30,肉桂15,厚朴10。高婧,女,11岁,10天前受凉后,前额疼痛,头昏头沉,不能集中注意力。经西医治疗效果差,来诊,刻下:不发热,脉浮数,舌苔薄白,前额痛,鼻塞不通。处方:黑顺片75,独活25,黄芩15,绵马贯众15,清半夏50,麻黄15,辛夷15,桔梗15,石菖蒲15,陈皮45,白芷50,炙甘草15,防风12,炒杏仁15,生姜50克。6付。二诊:效果显着,又3付,加豆蔻12,炒麦芽12。处方:黑顺片75,独活25,黄芩15,绵马贯众15,清半夏50,麻黄15,辛夷15,桔梗15,石菖蒲15,陈皮45,白芷50,炙甘草15,防风12,炒杏仁15,生姜50克。治愈。王寒冬,男,6岁,发热38.5,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已三天。四逆败毒和解三阳类型。处方; 黑顺片75,独活25,黄芩25,绵马贯众15,前胡30,麻黄15,金银花50,陈皮45,白芷50,炙甘草15,防风15,鱼腥草60,炒杏仁15,生姜50。3付喝6天,反馈信息治愈。于北,男,45岁,外来务工人员,咳嗽吐痰,咽痛不舒,身困乏力,纳食不馨,来诊。处方:黑顺片75,清半夏50,绵马贯众15,黄芩25,陈皮45,前胡30,麻黄15,防风12,炙甘草15,独活25,

鱼腥草60,炒杏仁15,生姜75,鲜竹沥60ml。朱俊宇,女,30岁,头疼乏力。咽干疼痛,下午为重,四逆败毒和解三阳类型。处方:黑顺片80,陈皮45,独活25,白芷50,黄芩25,炙甘草15,防风12,石菖蒲15,辛夷15,,鱼腥草60,生姜80。每天4次,每次200毫升。二诊:咽干头疼减轻,有痰,加前胡30。处方:黑顺片75,独活25,黄芩15,绵马贯众15,前胡30,清半夏50,麻黄15,辛夷15,桔梗15,石菖蒲15,陈皮45,白芷50,炙甘草15,防风12,炒杏仁15 ,生姜50克,鲜竹沥60ml。赵生,男,31岁,受凉后头痛身困,咽痛鼻塞,来诊。处方:黑顺片80,陈皮45,独活25,黄芩15,炙甘草15,绵马贯众15,防风12,清半夏50,石菖蒲15,金银花50,辛夷25,生姜80。三付愈。张子豪,男,16岁,感冒一周,面色苍白,咳嗽有痰,低热恶寒,体温37.8度,来诊。处方:黑顺片75,陈皮45,独活25,白芷50,黄芩25,炙甘草15,绵马贯众15,金银花60,石菖蒲15,辛夷15 ,生姜60。3付治愈

老中医医案记录整理

老中医医案记录整理 医案记录 姓名:胡某性别:女年龄:79岁 民族: - 文化程度: - 籍贯: - 职业: -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4.5 主诉:间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 现病史:每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通等无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半月前因受凉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输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无效。现症:恶寒,低热,夜间汗出,乏力。舌边尖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紧。 既往史(药敏史):40年前曾患疟疾 辅助检查:体温37.5℃。血常规:WBC 5.2×109/L,N0.65,L0.35。辨证分析:风寒袭表证 中医诊断:感冒(太阳少阳合病) 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 治法:和解少阳,解表温里。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5g,黄芩12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0g,煅牡蛎30g,花粉15g,常山15g,茵陈20g,金银花20g,连翘20g,甘草10g。3剂,水煎服。

复诊:目前精神尚可,服药平和,畏寒减轻,汗出减少,仍感乏力。舌尖红,苔厚 腻微黄,脉弦细。以上方加黄芪30g,白术10g。3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脾肺气虚,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低热,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伴乏力明显。既往治疗大多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品,致使太阳之邪内陷,少阳枢机不利,又有内陷太阴之势。《伤寒论》原文提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历代医家均认为该方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伤寒论》中认为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 签名: 年月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名: 年月日 医案记录 姓名:郭某性别:女年龄:51岁 民族: - 文化程度: - 籍贯: - 职业: -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5.15 主诉:咳嗽10余年,伴大便稀。

颈椎病临证医案分析

颈椎病临证医案分析 本书节选自《针刀治疗与康复》系列丛书之颈椎病针刀治疗与康复,《针刀治疗与康复》系列丛书主编为张天民、吴绪平,特此声明。一、顶韧带挛縮型颈椎病 患者:童某某,女,33岁,家庭主妇,于2007年4月13日来 我院就诊。 主诉:颈项部酸痛不适1年伴左肩臂放射痛1个月。 现病史:患者1年前出现颈部酸痛,经颈椎牵引、局部理疗、口服药物(具体不详),症状可缓解,但反复发作,近1个月患者出现左肩臂放射痛,大拇指麻木,经多家医院行牵引、理疗、口服药物等治疗,症状不能缓解反而加重。 查体:颈部生理曲度变直,颈肩部肌肉紧张,广泛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头部叩击试验阴性,双上肢肌力正常,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正常,双手霍夫曼征阴性,双侧巴彬斯基征阴性。 影像学检查:颈椎x线片示颈曲变直,余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治疗:第1次在局部麻醉下行颈椎大"T”形针刀松解术。针刀术毕,嘱患者俯卧位,助手牵拉患者肩部作对抗,术者正对头顶,左手前臂尺侧压在患者枕部,右手托住患者下颌做屈颈弹压手法,进一步松解颈部的粘连和瘢痕。颈托固定保护。 2007年4月18日二诊:患者述颈项部有轻松感,左肩臂放射痛也减轻大半。予以第2次针刀治疗:松解肩胛提肌止点和斜方肌肌腹的粘

连、瘢痕。48小时后颈部予以中频治疗,1次20分钟,每日1次,连续3日。 2007年4月23日三诊:患者述已无左肩臂放射痛,颈部的针眼处稍有不适。嘱予以中频治疗,1次20分钟,每日1次,连续5日;内服活血化瘀通络中药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5日;并按颈部康复操锻炼。 2007年7月20日随访,患者诉一切正常。X线片显示颈部生理曲度恢复。嘱劳逸结合,要坚持颈部康复操锻炼。 2008年6月25日电话随访,患者诉一切正常。 按:该患者刚开始是典型的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后期又是典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颈椎x线片分析,患者长期低头造成项韧带的积累性损伤,使项韧带弓弦结合部即项韧带的附着点的受力异常,引起颈后面和侧面的动态弓弦力学单元如斜方肌、头棘肌、头半棘肌和前、中斜角肌及肩胛提肌等软组织的受力异常,在弓弦结合部(软组织起止点)出现粘连、瘢痕、挛缩,而致患者颈项部酸痛不适,前、中斜角肌的挛缩又刺激臂丛神经而产生左肩臂放射痛。 依据针刀医学理论,该病属于针刀医学新分型中动态平衡失调的项韧带挛缩型颈椎病。按照头颈部弓弦力学系统的解剖结构和项韧带挛缩颈椎病的网络状立体病理构架,我们设计了大"T”形针刀松解术,"T”形横线针刀操作既松解了附着于枕外隆凸的项韧带止点、斜方肌起点粘连和瘢痕,又松解了附着在枕骨上项线周围的头棘肌止点、头半棘

医案分析题基础及答案

医案分析题(基础版) 例1:杨X X,男,28岁。 主诉:头痛、咽痛、发热1天。患者前天晚上与朋友到酒店吃饭,当时吃了一些辛辣食品,饭后坐摩托车回家。回到家时觉得鼻稍塞,头微痛。第二天起床时觉发热恶寒,全浮数。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要求写出方名、药物、用量、用法)(下同) 例2.张XX,女,42岁 主诉:咳嗽1周。患者一周前感冒,发热,恶寒,鼻塞,流涕。经服用感冒药后症状好转,但觉咽痒,咳嗽,痰少,微恶风,胃纳正常,大便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3:杨X X,男,58岁。 主诉:咳嗽、哮喘、痰多而稀4天。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6年。前几天因不慎淋雨受寒,突发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胸膈痞闷,咳嗽,轻微哮喘,痰多而稀,舌淡红,苔白滑,脉浮。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4:林X X,女,42岁。 主诉:恶寒、发热、肢体疫痛2天。患者平素体质较差,常易感冒。前几天不慎吹风受寒,又被雨水淋湿,之后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瘦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痰白,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重按无力。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5.陈X X,男,19岁。 主诉:腹痛,时时下痢、恶臭清水1周。患者因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穿街走巷,贩卖爆米花度日。时

值新年,尤为辛劳,经常饮食失时,饥餐冷饮,更受风寒,遂以致病。又初因劳碌,未能及时就医,十余日后,病情加剧,始来求诊。就诊时证见脘腹痞满,疼痛拒按,时时下利,色纯青,气甚臭,口渴,舌红苔黄厚,脉滑而实。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6,刘X X,女,30岁。 主诉:右下腹疼痛,伴发热2天。患者乃某公司打字员,平素不喜欢饮水,也较少参加体育活动,有习惯性便秘和腹痛病史。近来刚好遇中秋节,病者吃过多油腻食品和食过多月饼,加上劳累过度,以致腹痛加剧,遂来就诊。就诊时见患者发热,体温38~C,右下腹疼痛拒按,右足喜屈而不喜伸,伸则痛甚,大便干结,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7.梁X X,女,35岁。 主诉:寒热往来,胸胁胀满,经水适断2天。缘患者一向月经不调,上周经来而劳累,自觉“外感”,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咽痛。自服“感冒药??(具体不详),而病未好转。遂至月经中断,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心中烦闷,情志抑郁而默默不欲食,食后欲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8.何X X,男,28岁。 主诉:右胁疼痛,寒热往来,呕吐黄涎4天。缘患者素有慢性胆囊炎病史,近日因饮食不节,加之感受外邪,而见右胁疼痛,恶&~nlgn~,寒热并作。曾服消炎利胆片治疗而未效。来诊时表现为胁胀疼痛,寒热如疟,发热甚而恶寒轻,口苦,胸膈满闷,吐酸苦水,甚则呕吐黄涎,巩膜微黄,小便黄短,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数。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黄煌医生经典医案

导读西方医学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可知需要治疗的不仅是疾病,还有渴望关怀的人心,在真正走向医院时,我们便真的能体会,黄煌老师笔下的“两套理论”为何缺一不可了,名中医的“口是心非”,亦是“苦口婆心”。 大凡名中医,常常“口是心非”,表里不能如一。这倒不是说他们有道德问题,而是要做好中医,通常需要两套理论。 一套用来安慰病人 这一套是用于说的,用来向病人解释各种生理和病理现象,用来回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用来评价疗效和解释遣方用药的思路,用来安慰患者,或者有意无意地用来营造医学神秘不可测的气氛。过去的医生写脉案,现在的大医院的中医病房写大病历,大多用这种理论的一部分。 这套理论,并不是无用的空谈,恰恰相反,非常的实用,但对象必须是中国人,而且是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 其中,有帮助医生发散性思维的,也有为医生的治疗方案找到理由的;有指导病人调整生活方式以养生保健的,也有的是用来疏导患者心理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的。 面对这套理论,中国的病人在其中可以找到生命的答案,可以看到求生愈疾的希望。 这套理论用好了,其功效或如春风化雨,或如醍醐灌顶,或如当头棒喝。这套理论是什么?不是宗教,但又脱离不了宗教;不是民俗,又脱离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不是政治说教,但也与当时统治者提倡的思想丝丝相连。

说中医是文化,就是从这里来的。人,不仅是一个高级生物,更是有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的高级生物,对此,古代的中国人是深知其中三昧的。 一套用于制定康复方案,确保疗效 中医另一套理论是用来干的。用来指导自己识别方证,用来确定处方药物的大小,用来制定康复的方案,甚至用来预测病情浅深病人生死。 这是确保疗效的理论。这套理论比较简单,说出来,就那么一点。概况地说,就是有是证用是方。 换句话说,就是当病人出现某种情况的时候,必须使用某方某药,这就叫方证相应。 《伤寒论》就是用这套理论,简单直白,没有空泛的讨论,都是充满现场感的案例。这种理论,是经验的结晶;这种理论,已经浓缩成可以诵读默记的口诀。这是临床家用的理论。经方家,大多用这种理论。 前者,放在嘴皮上,说得越响亮越华丽越好,让人越难懂越有用;后者,是藏在心中的,一般不轻易示人,越明白越简单越好。 很多人不明白中医的这套内幕,往往将说的理论,当成用的理论,悬梁刺股,竭尽全力,仍然不得真谛,依然不会看病,无不悻悻然,无不黯然失色。 也有不少优秀的临床医生,他们很能看病,有自己的看病思路和经验,但苦于前者的造诣过低,在病人面前不会解释,也会让病人怀疑不安或失望,或被同行视为“野郎中”,甚至被逐出医门。当年张子和的境遇就是这样。

傅文录-治病次第医案讲解

傅文录治病次第医案解析 (2020-1-2整理) 序言 郑卢扶阳医学给傅老师最大的几点启发就是: 一、治疗任何病,都需要一个完整的治疗次第,一方一法不现实。扶阳医学治疗次第,用傅老师的话总结就是:有邪去邪、无邪建中理中、最后益肾填精。所以,我们的处方是“套方”,也就是一整套的处方,完全按照治疗次第来开具,并非一方一法来治病。 二、扶阳医学把治病提升到“法”的层次上面了。如:切脉表证阳虚桂枝法、切脉里证阳虚附子法、表里皆虚应用附桂法、其他情况非附桂法。还有近期临证过程中经常应用的“黄连阿胶汤法”、“镇八方之法”、“藿香化湿法”、“川乌法”、“乌梅综合填精法”、“四逆填精法”等等,都有其不同的舌脉证运用指征,效果显著。 三、在脉法药一体论的基础上,又糅合了舌诊,也就是所谓的“舌脉症药相应学”,这在临证中对于临床疗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提升。我们中医四诊中的“望诊”颇为重要,其重中之重就是“望舌”。舌象的全息理论能够反映几乎人体所有五脏六腑生理病理变化,对于指导临床辨证、立法、遣药、处方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在傅老师近期的临床过程中非常多见,且病人信赖程度大大提升,医患皆满意。 根据一个外地朋友所做的统计:在傅文录老师这里开具的“套方”,经过病人二至三个月的服用,随访50个病人家属,反馈信息说八成以上疗效显著、达到预期目标;少数病人的处方略做调整以后,九成以上的病人都非常满意。在这些病人里面,好多都是久病多年、八方寻访名医治疗,疗效一般的患者。所以说:在我们这里,只要您有信心,大夫就有信心!!

1 傅文录治病次第医案解析(一) 原创:傅大夫中原火神傅文录 2019-05-28 早期并失眠案 孙某某,男,53岁,河南平舆县人,2019年4月6日就诊。 病症:多年乙肝大三阳,最近发现化验肝甲胎蛋白AFP14单位,在省市级医院检查确诊为早期肝癌,但目前只用抗乙肝病毒治疗,其余治疗方法尚未采用。患者多次提到睡眠比较差,每天晚上1~3点必醒,醒后难以入睡,吃饮正常,胃酸胃胀,大便每天如常,小便黄,出汗多,手脚不凉,冬天怕冷,身困乏力,胸闷气短;舌尖红伴有郁热点,右侧肝郁线上突起小块样物,心区凹陷,右手关脉浮,沉取滑弹指,寸滑,关湿滑滞,命门重按无力,左手脉滑浮滑,沉取滑稍劲,寸细滑弱滞,关洪无力,膀胱紧,尺弱短。证属阳虚郁滞、经络不通,治宜扶阳抑阴、温肝通络,处方用药:处方一:黄连10g,丹参20g,黄芩15g,木瓜20g,炙甘草15g,党参30g,制附片15g,肉桂10g,瓦楞子15g,柏子仁20g,生龙牡各45g,砂仁15g。3付。 处方排序:黄连、丹参、黄芩、木瓜。炙甘草+党参+制附片+肉桂、瓦楞子+柏子仁、生龙骨+牡蛎+砂仁。 处方点评:处方是扶阳医学黄连阿胶汤法(黄连、丹参、黄芩、木瓜),降离火、安心神;加炙甘草+党参+制附片+肉桂温坎水,以配全前面形成坎离既济、水火交融之态势;瓦楞子+柏子仁加化痰制酸、安神棕魄;生龙骨+牡蛎+砂仁协调阴阳、纳气归正,以使阴阳合二为一之功。 处方二:硃茯神30g,琥珀15g,砂仁15g,藿香15g,青皮15g,厚朴15g,淫羊藿20g,炙甘草15g,苍术15g,五灵脂15g,海螵蛸15g,瓦楞子15g,山萸肉20g,党参15g,鹿角霜30g。5付。 处方排序: 硃茯神+琥珀、砂仁、藿香、青皮、厚朴、淫羊藿、炙甘草、苍术。五灵脂+海螵蛸+瓦楞子、党参+山萸肉+鹿角霜。

刘渡舟医案

xx医案 年过八旬的刘渡舟先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终身教授。从少年时代起,刘渡舟便对中医经典《伤寒论》耳熟能详,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刘渡舟先生已成为当今中医伤寒学派代表人物,对伤寒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医讲气,这个气是生命之源,人没有气还行吗?那不行了。人是一口气,这气在于流通,在于活动,不能郁,气不能郁结,气是流通的,是畅达的,这个人好,这个人就没有病了。气机论是刘渡舟先生诸多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利用此法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症,尤其在肝病的治疗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刘渡舟认为肝是人体五脏六腑中最重要的一个脏器,肝主管疏泄旧物,生发新物和贮藏血液,至于肝脏为什么会得病,刘渡舟从中医的角度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我们认为肝炎的病理反应都是湿热居多,湿热是从哪来的呢,就是一个,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天总离不开肉,肝脏就消化不了了,就是代谢不良,代谢不良就形成了废物,就在肝脏堆积了,它排泻不出去,时间一长天长日久,这些老废物就变成了致病的引子。刘渡舟不仅重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而且更重视临床实践。他治疗肝病虽然也是基于张仲景的方剂小柴胡汤,但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刘渡舟更善于抓住主证,对小柴胡汤灵活加减,辨证运用,创制了柴胡鳖甲汤、柴胡活络汤等分别治疗肝硬化和肝腹水,疗效十分显著。患者: 先开始我是大三阳,后来经过刘老的治疗之后现在转阴了。原来肝区有点刺痛,现在疼痛很轻,原来我没有精神,老睡觉,现在这些症状都已消失了,而且气色也比以前好多了,脸色也红润了,比以前还胖了。刘渡舟还擅长治疗多种内科、妇科、儿科疾病,其中对于肝胆、脾胃、心肾等脏腑病症,如心脏病、慢性肾病、胆囊炎、慢性胃炎、神经肌肉病变等功能性疾病,在辨证诊断方面,虽然刘渡舟是伤寒大家,但他并不拘泥于一家一派。我这是叫兼收并蓄,譬如说我是学伤寒的,但是我对温病我也学,我也用,我不排斥,总而言之,医学得要博,但是博之中要有一个见解,得选择,到什么时候用哪一家哪一派的方法治病为好,哪个时候不好,得有选择。 刘渡舟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他在伤寒学的研究与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赢得了八方赞誉。1993年,刘渡舟还被选入英国剑桥名人传记辞典。他是一名教授、学者,更是一个医生,他多年来坚持在临

王孟英医案分析

王孟英医案分析

原文 何氏妇年未四旬,于庚戌冬患腹胀善呕,或云寒凝气(否)滞,宜吸鸦片烟以温运之,及烟瘾既成,而病如故。或云冷积也,莫妙于(渐断)蒜罨。往夏遂以蒜杵如泥遍涂脊骨,名曰水灸。灸后起疱痛溃,骨蒸减餐,其胀反加,经乃渐渐。招越医庄某治之,云劳损也,进以温补,病乃日甚。复邀张凤喈(jie)、包次桥、姚孟斋诸人视之,佥云劳损已成,或补阴、或补阳,服至冬令。便泻不饥,骨立形消,卧床不起。今春请神方于各乩(ji)坛,皆云不治。其夫因蒲艾田荐于许信臣学使,随任广东,家无主意,束手待毙而已。蒲闻而怜之,为屈孟英一诊,以决危期之迟速,初无求愈之心也。切其脉弦细数,循其尺索刺粗,舌绛无津,饮而不食,两腿肿痛,挛不能伸,痰多善怒,腹胀坚高,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昼夜殿屎,愁容黎瘁,小溲短涩而如沸,大便日泻十余行,脉色相参,万分棘手,惟目光(相凌)炯炯,音朗神清,是精气神之本实未拨。病虽造于急中之急,却非虚损之末传也。殆由木土相凌,为呕为(瞋)胀,洋烟提涩其气,益令疏泄无权,蒜灸劫耗其阴,更使郁(热闪烁)攸内烁,进以温补,徒为壮火竖(贴)帜而涸其津,溉以滋填,反致运化无权而酿成泻,固之涩之,煞费苦心。余谓赖有此泻,尚堪消受许多补剂,纵临证心粗,不询其泻出之热而且腻,岂有肾虚脾败之泻,可以久不安谷而延之至今乎?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而性主疏泄者肝也,职司敷布者肺也,权衡出纳者胃也,运化精微者脾也,咸以气为用者也。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肺气不肃,则津结成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一气偶愆,即能成病。推诸外感,理亦相同,如酷暑严寒,人所共受,而有病有不病者,不尽关乎老小强弱也,以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调其愆使其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今气愆其道,津液不行,血无化源,人日枯瘁,率投补药,更阻气机,是不调其愆而反锢其疾也。疾日锢而腹愈胀。气日愆而血愈枯,或以为干血劳,或以为单腹胀,然汛断于腹胀半年之后,是气愆而致血无以化,非血病而成胀矣。既胀而驯致腿肿筋挛,不可谓之单胀矣。肿处裂有血纹,坚如鳞甲,显为热壅,不属虚寒。借箸而筹,气行则热自泄,首重调愆,展以轻清,忌投刚燥;热泄则液自生,佐以养血,须避滋腻,宜取流通。徐洄溪所谓“病去则虚者亦生,病留则实者亦死”。勿以药太平淡,而疑其不足以去病也。艾田云:薛一瓢谓“人须修到半个神仙身分,才可当得名医二字。聆君妙论,不愧名医”。于是以沙参、竹茹、丝瓜(汤煎药)络、银花、楝实、枇杷叶、冬瓜皮、黄柏、当归、麦冬、枸杞、白芍出入为方,用水露煮苇茎、藕汤煎药。服四剂,脉柔溲畅,泻减餐加。乃参以西洋参、生地、黄连、花粉、薏苡、栀子之类,又六剂,舌色渐淡,腿肿渐消。服至匝月,忽然周身汗出溱溱,而肿胀皆退,舌亦津润,皮肤渐蜕,肌肉渐生,足亦能伸,便溺有节。并不另授峻补,两月后可策杖而行矣。天时渐热,服药已久,以虎潜丸方熬为膏,用藕粉漂捣成丸,因丸剂皆药之渣质,脾运殊艰,孟英凡治阴虚须滋补者,悉熬取其精华,而以可为佐使者和之为丸,

临床跟师医案9

郑州市中医院院士工作站临床跟师医案科室:儿科考核月份:1月 传承导师:王晓燕跟师弟子:张佳林 患者姓名:张某性别:男出生日期:2018年10月 复诊□:2次发病节气:大雪 就诊日期:2018年12 月9日 主诉:发热、咳嗽1周,加重伴声音嘶哑1天 病史:患儿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阵咳有痰,热峰39℃,喉间哮鸣,伴声音嘶哑,稍流涕,微恶风,无喘息。自服橘贝合剂、美林、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效果不佳。发病以来患儿神志清,精神可,饮食、睡眠差,二便可。望、闻、切诊:舌质红,苔黄,指纹紫 理化辅助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支原体阴性 中医诊断:急喉喑(风热外袭型) 西医诊断:急性喉-支气管炎 治法:疏风解热宣肺止咳利咽开音 处方: 桑叶10g 菊花10g 桔梗6g 连翘10g 杏仁10g 薄荷6g 芦根10g 知母6g 石膏20g 陈皮6g 炒麦芽10g 炙甘草3g 3剂 1剂分6次 1日3次水冲服 医嘱:避风寒,防复感,节饮食,多饮水。

复诊随访(不少于1次): 2018年12月16日 复诊一:患儿发热退,喑哑消失,咽喉红肿减轻,饮食、睡眠好转。 上方去:石膏、芦根 2剂 1剂分6次 1日3次水冲服 2018年12月20日 复诊二:症状基本消失,饮食、睡眠佳。给予小儿推拿及穴位贴敷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巩固治疗。 按语: 幼儿卫外不固,风热袭表伤肺,或风寒外袭,风热内犯于肺,肺失宣降,则流涕,肺气上逆则见咳嗽,邪热循经上壅搏结于咽喉,则见咽喉红肿,肺津因之熏灼凝聚,熬炼成痰,壅阻气道,则喉间鸣响。治疗以疏风解热,宣肺止咳兼利咽开音为基本原则。导师以桑菊饮加减治疗本病疗效显著。方中方中桑叶、菊花甘凉轻清,疏散上焦风热,且桑叶善走肺络、清泻肺热为主药。辅以薄荷助桑、菊疏散上焦之风热;杏仁、桔梗以宣肺止咳;加石膏、知母以清解气分之热;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止渴,共为佐药;陈皮、炒麦芽健脾消食,且两者性温,缓解他药之寒凉;甘草调和诸药,且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作用,为使药。方杏仁和桔梗二药相须为用,一宣一降,以复肺脏宣降功能而止咳,是宣降肺气之常用组合;一以轻清宣散之品,疏散风热以清头目;一以苦辛宣降之品,理气肃肺以止咳嗽,相辅相成,标本同治。 指导老师评语(不少于100字): 本证由风温之邪外伤皮毛,上犯于肺,导致肺气不宣所致,治疗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为主。本病病位在肺经,积极治疗多预后良好。因患儿年幼,抗力较弱,病情变化较快,若咳嗽加重,有发展为肺炎喘嗽的可能,需密切观察。治疗方中杏仁和桔梗二药相须为用,一宣一降,以复肺脏宣降功能而止咳;一以轻清宣散之品,疏散风热以清头目;一以苦辛宣降之品,理气肃肺以止咳嗽,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后期治以益气养阴,消肿止咳。此病案典型,分析到位,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病案。 签名: 年月日

刘渡舟医案经典

刘渡舟医案经典 刘渡舟医案经典五苓散是《伤寒论》的一张名方,其主要功能为健脾通阳,化气利水。《医方集解》谓“五苓散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等。现代临床医生运用五苓散治疗范围更广,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肠炎,泌尿系感染,心脏病浮肿等,但较少用于精神神经系统病证。笔者在临床运用此方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郁证)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熊某某,男,35岁,工人,缘于1995年7月酷暑之日,于大汗之后淋冷水浴,随即又在空调房中酣睡。当时甚觉凉快,醒后即感周身不适,说不出的难受,烦躁,口渴,心悸,自汗,且伴少腹拘急,小便涩滞灼热、淋沥不畅,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工作需要,症状无明显缓解即出院。后又回当地经用中、西药反复治疗,心悸、自汗症状时有缓解,然其心烦、尿频、小便灼热、少腹隐痛诸症不减,并在饮酒及劳累后加剧,且口干口苦,喜饮热饮,纳可,大便干结,睡眠尚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细弦滑,1997年5月29日住省中医院,即辨证为膀胱湿热兼心气不足,治予清热利湿剂,拟八正散加减:生地20g,木通10g,

淡竹叶10g,生甘草10g,丹皮10g,生栀子10g,柴胡10g,枳实15g,白芍10g,乌药10g,川楝子15g,生山楂20g。    服上药5剂后,患者少腹胀痛依旧,尿频灼热,小便涩滞感反而加剧,大便通畅,但肛门出现灼热感,且心烦,渴喜热饮,舌暗红、苔薄稍黄,脉沉缓。考虑药不对症,当属辨证不确切。故又细究病因:病人缘于酷暑大汗之际淋冷水浴,睡空调房而致病,病因当为寒湿郁闭皮毛,风寒外束,内射于肺,肺失宣肃,津液输布失常,气机郁阻故致郁证,改用五苓散,取其通阳化气利水之功。处方:桂枝6g,白术15g,泽泻15g,猪苓15g,茯苓20g,生甘草6g,玉米须30g,白茅根15g,郁金10g,远志6g,石菖蒲6g。服上药3剂,患者两便灼热感明显减轻,稍觉少腹隐痛。药已见效,守上7剂后痊愈出院此症历时2年,服用过许多中西药物,竟然以五苓散加味而收效。究其原因,乃五苓散通阳化气,健脾利水作用。病者缘于寒湿郁闭,肺失宣肃,津液失布,水道不调。虽有心烦、大汗出而口渴,不为下焦湿热,乃津液不布。张隐庵云:“大汗出而口渴者,乃津液之不能上输,用五苓散主之以助脾。”(《伤寒论集注·辨太阳病脉证篇》)患者口渴而喜热饮即可证明。经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腠理毫毛与三焦膀胱显然有着表里对应关系,在病理状态下,是会互相影响。如膀胱气化正常,则将水精之清中之清者,经肺气与上焦的宣

医案分析

读王孟英医案之心得体会 指导老师:彭建中 作者: 原文: 何氏妇年未四旬,于庚戌冬患腹胀善呕,或云寒凝气滞,宜吸鸦片烟以温运之,及烟瘾既成,而病如故。或云冷积也,莫妙于蒜罨。往夏遂以蒜杵如泥遍涂脊骨,名曰水灸。灸后起疱痛溃,骨蒸减餐,其胀反加,经乃渐渐。招越医庄某治之,云劳损也,进以温补,病乃日甚。复邀张凤喈、包次桥、姚孟斋诸人视之,佥云劳损已成,或补阴、或补阳,服至冬令。便泻不饥,骨立形消,卧床不起。今春请神方于各乩坛,皆云不治。其夫因蒲艾田荐于许信臣学使,随任广东,家无主意,束手待毙而已。蒲闻而怜之,为屈孟英一诊,以决危期之迟速,初无求愈之心也。切其脉弦细数,循其尺索刺粗,舌绛无津,饮而不食,两腿肿痛,挛不能伸,痰多善怒,腹胀坚高,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昼夜殿屎,愁容黎瘁,小溲短涩而如沸,大便日泻十余行,脉色相参,万分棘手,惟目光炯炯,音朗神清,就是精气神之本实未拨。病虽造于急中之急,却非虚损之末传也。殆由木土相凌,为呕为胀,洋烟提涩其气,益令疏泄无权,蒜灸劫耗其阴,更使郁攸内烁,进以温补,徒为壮火竖帜而涸其津,溉以滋填,反致运化无权而酿成泻,固之涩之,煞费苦心。余谓赖有此泻,尚堪消受许多补剂,纵临证心粗,不询其泻出之热而且腻,岂有肾虚脾败之泻,可以久不安谷而延之至今乎?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而性主疏泄者肝也,职司敷布者肺也,权衡出纳者胃也,运化精微者脾也,咸以气为用者也。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肺气不肃,则津结成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一气偶愆,即能成病。推诸外感,理亦相同,如酷暑严寒,人所共受,而有病有不病者,不尽关乎老小强弱也,以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调其愆使其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今气愆其道,津液不行,血无化源,人日枯瘁,率投补药,更阻气机,就是不调其愆而反锢其疾也。疾日锢而腹愈胀。气日愆而血愈枯,或以为干血劳,或以为单腹胀,然汛断于腹胀半年之后,就是气愆而致血无以化,非血病而成胀矣。既胀而驯致腿肿筋挛,不可谓之单胀矣。肿处裂有血纹,坚如鳞甲,显为热壅,不属虚寒。借箸而筹,气行则热自泄,首重调愆,展以轻清,忌投刚燥;热泄则液自生,佐以养血,须避滋腻,宜取流通。徐洄溪所谓“病去则虚者亦生,病留则实者亦死”。勿以药太平淡,而疑其不足以去病也。艾田云:薛一瓢谓“人须修到半个神仙身分,才可当得名医二字。聆君妙论,不愧名医”。于就是以沙参、竹茹、丝瓜络、银花、楝实、枇杷叶、冬瓜皮、黄柏、当归、麦冬、枸杞、白芍出入为方,用水露煮苇茎、藕汤煎药。服四剂,脉柔溲畅,泻减餐加。乃参以西洋参、生地、黄连、花粉、薏苡、栀子之类,又六剂,舌色渐淡,腿肿渐消。服至匝月,忽然周身汗出溱溱,而肿胀皆退,舌亦津润,皮肤渐蜕,肌肉渐生,足亦能伸,便溺有节。并不另授峻补,两月后可策杖而行矣。天时渐热,服药已久,以虎潜丸方熬为膏,用藕粉漂捣成丸,因丸剂皆药之渣质,脾运殊艰,孟英凡治阴虚须滋补者,悉熬取其精华,而以可为佐使者与之为丸,不但药力较优,亦且饵之易化。如法服至长夏,健步经通,遂以康复。 王士雄,字孟英,就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为中医温病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后人尊称为“温病四大家”之一,其主要著述有《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等,后人将其医案收集整理成《王孟英医案》一书,其中包括了大量关于杂病的论治的方法。 本篇医案讲述的就是一位姓何的妇女一到冬天的时候就会出现呕吐、腹泻的症状,自己用吸食鸦片与水灸法治疗,症状反而加重。于就是请庄某、张凤喈、包次桥、姚孟斋等医家诊

医林误案—王孟英医案分析

医林误案—王孟英医案分析 发表时间:2017-11-28T15:21:44.02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作者:啜阿丹[导读] 何氏妇年未四旬,于庚戌冬患腹胀善呕,或云寒凝气否,宜吸鸦片烟以温运之,及烟瘾既成,而病如故。 北京市第六医院中医科 100007何氏妇年未四旬,于庚戌冬患腹胀善呕,或云寒凝气否,宜吸鸦片烟以温运之,及烟瘾既成,而病如故。或云冷积也,莫妙于渐断。招越医庄某治之,云劳损也,进以温补,病乃日甚。复邀张凤喈(jie)、包次桥、姚孟斋诸人视之,佥云劳损已成,或补阴、或补阳,服至冬令。便泻不饥,骨立形消,卧床不起。今春请神方于各乩(ji)坛,皆云不治。其夫因蒲艾田荐于许信臣学使,随任广东,家无主意,束手待毙而已。蒲闻而怜之,为屈孟英一诊,以决危期之迟速,初无求愈之心也。切其脉弦细数,循其尺索刺粗,舌绛无津,饮而不食,两腿肿痛,挛不能伸,痰多善怒,腹胀坚高,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昼夜殿屎,愁容黎瘁,小溲短涩而如沸,大便日泻十余行,脉色相参,万分棘手,惟目光相凌,为呕为瞋,洋烟提涩其气,益令疏泄无权,蒜灸劫耗其阴,更使郁热闪烁,进以温补,徒为壮火竖贴而涸其津,溉以滋填,反致运化无权而酿成泻,固之涩之,煞费苦心。余谓赖有此泻,尚堪消受许多补剂,纵临证心粗,不询其泻出之热而且腻,岂有肾虚脾败之泻,可以久不安谷而延之至今乎?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而性主疏泄者肝也,职司敷布者肺也,权衡出纳者胃也,运化精微者脾也,咸以气为用者也。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肺气不肃,则津结成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一气偶愆,即能成病。推诸外感,理亦相同,如酷暑严寒,人所共受,而有病有不病者,不尽关乎老小强弱也,以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调其愆使其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今气愆其道,津液不行,血无化源,人日枯瘁,率投补药,更阻气机,是不调其愆而反锢其疾也。疾日锢而腹愈胀。气日愆而血愈枯,或以为干血劳,或以为单腹胀,然汛断于腹胀半年之后,是气愆而致血无以化,非血病而成胀矣。既胀而驯致腿肿筋挛,不可谓之单胀矣。肿处裂有血纹,坚如鳞甲,显为热壅,不属虚寒。借箸而筹,气行则热自泄,首重调愆,展以轻清,忌投刚燥;热泄则液自生,佐以养血,须避滋腻,宜取流通。徐洄溪所谓病去则虚者亦生,病留则实者亦死。勿以药太平淡,而疑其不足以去病也。于是以沙参、竹茹、丝瓜汤煎药,服四剂,脉柔溲畅,泻减餐加。乃参以西洋参、生地、黄连、花粉、薏苡、栀子之类,又六剂,舌色渐淡,腿肿渐消。服至匝月,忽然周身汗出溱溱,而肿胀皆退,舌亦津润,皮肤渐蜕,肌肉渐生,足亦能伸,便溺有节。并不另授峻补,两月后可策杖而行矣。天时渐热,服药已久,以虎潜丸方熬为膏,用藕粉漂捣成丸,因丸剂皆药之渣质,脾运殊艰,孟英凡治阴虚须滋补者,悉熬取其精华,而以可为佐使者和之为丸,不但药力较优,亦且饵之易化。如法服至季夏,健步经通,遂以康复。选自《王氏医案三篇》本医案中患者主诉为腹胀善呕,然医者临证心粗,云寒凝气否,或云冷积也,或云劳损也,滥用一些温补、滋腻之剂,最终患者日久病重,便泻不饥,骨立形消,卧床不起,而王孟英通过“切其脉弦细数,循其尺索刺粗”望其“舌绛无津”观其“饮而不食,两腿肿痛,痰多善怒,腹上坚高,愁容黎瘁,小便短涩而如沸”指其病机为“愆则邪留著而为病”“首重调愆,展以轻清,忌投刚燥,故用沙参、竹茹、丝瓜等调理肝肾,滋阴化源,又用西洋参、生地、黄连、花粉、薏苡、栀子等清上滋下,调畅气机,最终使患者病去身愈。 纵观整个治病过程,可以看出王孟英对于“胀”之病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胀属气病,他认为肝郁、气滞、痰凝及血行时期常度,为胀病的主要病因,人身之气,气机畅顺,万病不生,气机不畅,百病丛生。其论治则旨在疏展,通经络,调枢机,气行则热自泄,热泄则液自生,重调愆,忌刚燥,如佐用养血方药,须避滋腻,宜流通而不滥用攻削伤正的方剂。该补则补,该泄则泄,阴阳平衡,百病不生,治病也不总是重剂起沉疴,轻剂用对了,效果可能更好。 王士雄,字孟英,号潜斋,半痴山人,晚号梦隐,为温病学派鼎盛时期的代表医家之一。其主要学术观点有“缘人身气贵流行,百病皆由愆滞”、“调其愆而使之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凡脉证多怪,皆属于痰。”,其认为该人病杂症,过时辄伤阴之津,呈现干燥虚热,虚亢之症,此时不宜因其虚而温补,宜用凉润滋之剂以济之。用药轻灵,善治用凉润,注重养阴,堪称养阴派之大家。本医案充分体现了王孟英的核心学术观点。通过此案例有以下几点启示: 1、善用流通之法,重视运枢机、通经络,用药轻灵。从上面医案可以看出其对气机的重。善于调整枢机升降和疏理气机,使机体恢复正常状态,由此其极力反对滥用补剂,认为“一味蛮补,愈关气机,重者即危,轻者成锢”,而王氏在临证用药之时则多选用轻清通利之品,以宣畅气机,而其济之宣通又重在脾肺二脏。受喻嘉言大气论之影响,注重通达胸中之气,肺居胸中而主气,故用药注重通达肺气。同时又受脾胃论的影响,脾胃为升降之枢,故用药注重脾胃升降。其用药多轻灵濡润,此平淡之品取其理气而不燥烈,养阴而不呆滞,化痰而不伤阴,渗湿而不耗液,总以不碍气机为要。 2、善治阴虚邪恋。一般辩证为阴虚而挟有痰,水湿诸阴邪者,用药有很大难度。一方面,阴虚之病必用补阴之品,而补阴之药,性多收敛粘滞,往往有敛邪之弊。而祛邪之药如散风、化痰祛湿、利水诸品,又有伤阴之弊,颇难配伍。而在本医案中,王氏采用祛邪扶正并用以花粉、薏苡、栀子等轻灵之品祛邪而达到不损阴液,同时在养阴之时,采用浊药轻投之法,以“虎潜丸方熬为膏,用藕粉漂捣成丸”“孟英凡治阴虚须滋补者悉熬取其精华,而以可为佐使者和之为丸,不但要力较优,亦且饵之易化。”这样达到标本兼顾,融祛邪与扶正为一体。 3、重视体质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本医案中王氏在阐述病机中曾说“推诸外感,理亦相同,如酷暑严寒,人所共受,而有病不病者,不仅关乎老小强弱也已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由此可推,体质不同所得疾病的性质、种类也就不同。《内经》中所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其中正气也就是指人的体质,包括先天禀赋与后天获得。了解体质的特性也就能进一步掌握病因的易感性及病机变化的倾向性。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全网发布:2011-06-23 20:35 发表者:李凡成10095人已访问 一、概述 本病就是鼻窦粘膜得慢性化脓性炎症,多继发于急性鼻窦炎。以鼻塞、脓涕、嗅觉障碍,或伴头痛等为主要临床特点。 中医称为慢鼻渊。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有实有虚,实证多属肝胆或肺胃郁热熏蒸,虚证则多属肺脾肾虚,驱邪不力,以致正虚邪滞,寒、热、湿浊滞留鼻窍。 二、妙法绝招解析 1、六淫内郁,邪壅鼻窍(张梦农验案) (1)病历摘要:万某,男,30岁。鼻塞不闻香臭,涕出如脓,色黄气腥,头痛以巅顶为剧,经年不愈。脉弦滑,舌苔薄白。处以加味辛夷散:辛夷、藁本、黄芪、菊花、苦丁茶、防风、川芎、羌活、独活、僵蚕、升麻、薄荷、甘草、荆芥各30g,苍耳子、蔓荆子各60g,细辛5g。上方研末,每次服10g,临睡前以滚开水冲泡,取汗服;药渣于次日临睡前再冲泡1次。1剂未完,病已痊愈。(《临证会要》第24页)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风寒湿热内郁,肺失宣降,邪滞鼻窍认识。方中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川芎、荆芥、细辛辛温宣散,疏风通窍,使邪从表解;菊花、苦丁茶、僵蚕、蔓荆子、升麻、薄荷、甘草苦辛凉散,疏风散邪,清利头目;黄芪益气固表以扶正;辛夷、苍耳子通窍除涕。全方合用,共奏疏风通窍,化浊除涕,清利头目之功。 2、肺经郁热,邪滞鼻窍 刘康平验案 (1)病历摘要:杨某,女,24岁。反复流腥臭黄浊涕3年余,每遇感冒时鼻塞流涕发作,多次反复,以致双鼻常年流涕不断,量时多时少,始则无臭,渐而发出腥臭气味,尤以感冒时黄稠鼻涕更多,腥臭气味更浓。西医治疗未效。诊见鼻塞流黄浊涕,气味腥臭,头重而痛。查见鼻甲粘膜暗红,增厚粗糙,表面光滑, 双上颌窦区压痛,照片示双上颌窦密度增高。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滑。处方:芦根30g,薏苡仁、冬瓜仁各15g,苍耳子、辛夷、路路通、桃仁各10g。上方连服12剂而愈。(刘康平,《浙江中医杂志》1993;5:213)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当属肺经郁热熏蒸,痰浊久滞鼻窍。以千金苇经汤合苍耳子散加减。方中芦根清热生津;薏苡仁、冬瓜仁化痰除涕;苍耳子、辛夷通窍除涕;路路通通络,桃仁活血,以助通窍除涕。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化痰,通利鼻窍之功。 徐福刚案 (1)病历摘要:李某,男,35岁。鼻流黄涕,间断性头痛3年,近期发作两月。西医诊为鼻窦炎。口服千柏鼻炎片、消炎止痛片及滴鼻药治疗半月未效。现症前额及眉棱骨处胀痛,晨起痛重,午后减轻,嗅觉迟钝,鼻塞,涕黄绿有臭味,稠浊量多,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滑数。治以千金苇茎汤加减:桔梗、桃仁各10g,甘草15g,芦根20g,薏苡仁30g,冬瓜仁15g。上方连服15剂而愈。(徐福刚,《吉林中医药》1988;3:30)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肺经郁热,痰浊壅滞鼻窍认识。方中甘草、芦根清热解毒生津;桔梗升提化浊除涕;桃仁活血,以肋排脓祛涕;薏苡仁、冬瓜利湿化浊而排脓祛涕。全方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排脓祛涕之功。 刘强验案 (1)病历摘要:李某,女,38岁。患慢性鼻窦炎20余年,伴头痛。屡治未效。证见头昏头痛,鼻塞不闻香臭,时流浊涕,胸闷食少,大便略干。舌红胖,苔黄腻,脉弦滑。证属肺热痰壅,治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葶苈子30g,瓜蒌60g,半夏10g,黄芩、桑白皮各15g,地龙10g,连翘30g,钩藤30g。上方连服10 剂而愈、(刘强,《吉林中医药》1988;3:32)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肺热痰壅认识。方中葶苈子、黄芩、桑白皮、瓜蒌、连翘清热泻肺;半夏辛散,化浊除涕;地龙活血通络;钩藤平肝止头痛。全方合用,共奏清热泻肺,活血通络,化痰除涕之功。 徐静验案 (1)病历摘要:郭某,女,35岁。经常鼻塞,流脓涕多,头昏痛感,嗅觉减退,病程10余年。反复发作,此次发作已1个月余,经治未愈。查见双鼻中下甲红肿,前组窦区压痛。舌红,苔薄,脉平。证属肺经郁热,清窍失利。治以清肺泻热,通利鼻窍:桑叶、菊花、苍耳子、葛根、鱼腥草各10g,白芷、辛夷、桔梗各6g,薄荷5g,芦根30g,甘草3g。上方连服10剂而愈。(徐静,《中医函授通讯》1992;4:45) (2)妙法解析:此例患者当属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呈亚急性发作。病机从肺经郁热,清窍失利认识。治以清肺泻热,通利鼻窍。方中桑叶、葛根、薄荷辛凉宣散祛邪;菊花、鱼腥草、芦根、甘草清肺解毒祛邪;桔梗升提排脓,助苍耳子、白芷、辛夷通窍除涕。 3、肝胆郁热,熏蒸鼻窍 谭敬书验案 (1)病历摘要:邹某某,男,15岁。诉鼻塞,流涕年余,近半月加重,涕黄浊量多,前额眉棱骨处疼痛较重,纳可,二便调。检查见双中鼻甲水肿变性,中鼻道有脓(+++),脉弦缓。根据鼻为肺窍,眉棱属肝胆,从肺与胆经郁热论治,治拟清热化浊,通经止痛,仿小柴胡汤加减。处方:鱼腥草、生黄芪各20g,黄芩、当归尾各15g,龙胆草、藿香、苍耳子、法夏、苍术、甘草各10g,川乌6g,5剂;外用麻黄、桂枝、苍术、乌梅各10g,黄芩15g,细辛5g,麻油煎炸去渣,滴鼻,日3-4次。二诊:头痛止,中鼻甲仍肿胀,右中鼻脓性分泌物(+),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药中病机,处方:原方去川乌,加白芷、桃仁、木通各10g, 鼻内点药同前。连服20剂,鼻渊病愈,未再发。(李凡成,《新中医》1990;9:7-9)

王孟英医案赏析

王孟英医案赏析 王孟英医案赏析肾阳虚寒痰喘方啸山今秋患痰嗽汗多,医进清降数剂,遂便溏肢冷,不食碍眠,气逆脘疼,面红汗冷。余(孟英)诊之,脉弦软无神,苔白不渴。乃寒痰上实,肾阳下虚也。以真武汤去生姜,加干姜、五味、人参、厚朴、杏仁,一剂知,二剂已(见《徐灵胎医书全集·洄溪医案·痰喘亡阴案》王孟英按)。 简析:该案选自《洄溪医 案·痰喘亡阴》王孟英所加按语之中。说明痰喘碍眠有“不兼虚”与“虚不在阴分”多种。据案分析,患者似属素体卫阳不足,宿有痰饮喘疾,于秋季病痰嗽多汗之太阳病,当时若能按仲景“喘家作”与“遂漏不止”之例用,桂枝汤加减立法,或许不会变成危候,亦不悖于治痰饮以“温药和之”之旨。医者泥于秋令之燥,未能舍时从证,误与清降润肺之剂。因药过寒凉,与体不合,与证不宜,清滋助浊阴而戕及肾阳,使阴寒内盛,逼其真阳外出,见气逆面红,自汗肢冷,脉弦软无神等寒痰上实,肾阳下虚,颇合喻氏所谓“伤风亦有戴阳证”之例。患者因浊阴弥漫于内,阳气受逼,有浮越外脱之险。治从“内饮治肾”立法,以真武汤加味,迅扫浊阴而敛浮阳。由于浊阴内盛,寒痰上实,肾阳下虚,故于真武汤中以干姜易生姜,增强扫除阴霾之力。《寓意草》载:人参、附子合用,“温补下元,收回阳气”。然干姜附子乃辛热之品,性过猛烈,复佐人参、五味子缓其性而制其猛,且敛正气,并防刚烈温燥以去液。更辅以杏仁、厚朴宣肺

利气以平喘。此等方须阴盛阳微者方可与服。故有此等方,不可轻试于人,当慎之。产后昏谵辨痰饮姚氏妇产后昏谵汗厥,肌肤浮肿,医投补虚破血,祛崇安神之药,皆不能治。举家惶怖,转延孟英诊焉。询知恶露仍行,曰:此证医家必以为奇病,其实易愈也。昔金尚陶先生曾治一人,与此相似,载于沈尧封《女科辑要》中,方用石菖蒲、胆星、旋覆花、茯苓、橘红、半夏曲,名蠲饮六神汤。凡产后恶露行而昏谵者,多属痰饮,不可误投攻补,此方最著神效。如方服之良愈(《王孟英医案·产后》)。简析:此系产后从痰论治之案。产后病有多虚多瘀之特点。患者产后见昏谵汗厥,肌肤浮肿等表现。医者疑虚而补,猜瘀而攻,本在情理之中,但皆属旧时治产后病之套法,不加辨证,所谓“执死方以治活病”,故皆不效。致医者束手无策,病家惶恐不安,只待归天而已,诚乃“最是吓医之证”。王氏善于治痰,极推崇沈尧封“胎前病痰证居半,产时痰涎不下,诸病丛生”之说。指出“岂可以不见痰而遂云无痰”之理论。患者主要症状为昏谵,当询得恶露仍行,王氏即讲明该证原委。谓昔金尚陶有治验相似,治以蠲饮六神汤,载于《女科辑要》,该方功能“开泄宣通”,治子悬(妊娠胸胁胀满疼痛)效如桴鼓。因其性偏温燥,以舌苔滑而“津液内盛,痰饮未至涸竭”为宜。如翁媳素体阴虚,娩后血去发热,治于蠲饮六神汤中,去橘红、半夏之燥,加西洋参、生地、竹茹、花粉、白芍等益气养血、清热润燥之品。孟英有时还配凉肝涤痰之雪羹以矫其燥。张山雷对其评价较高,谓“六神汤本非为产后而设,王孟英习用是方,皆得真谛”。

黄煌医生经典医案

黄煌:所谓名中医,往往口是心非、表里不一(附黄煌26条经典语录) 导读西方医学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可知需要治疗的不仅是疾病,还有渴望关怀的人心,在真正走向医院时,我们便真的能体会,黄煌老师笔下的“两套理论”为何缺一不可了,名中医的“口是心非”,亦是“苦口婆心”。 大凡名中医,常常“口是心非”,表里不能如一。这倒不是说他们有道德问题,而是要做好中医,通常需要两套理论。 一套用来安慰病人 这一套是用于说的,用来向病人解释各种生理和病理现象,用来回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用来评价疗效和解释遣方用药的思路,用来安慰患者,或者有意无意地用来营造医学神秘不可测的气氛。过去的医生写脉案,现在的大医院的中医病房写大病历,大多用这种理论的一部分。 这套理论,并不是无用的空谈,恰恰相反,非常的实用,但对象必须是中国人,而且是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 其中,有帮助医生发散性思维的,也有为医生的治疗方案找到理由的;有指导病人调整生活方式以养生保健的,也有的是用来疏导患者心理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的。 面对这套理论,中国的病人在其中可以找到生命的答案,可以看到求生愈疾的希望。 这套理论用好了,其功效或如春风化雨,或如醍醐灌顶,或如当头棒喝。这套理论是什么?不是宗教,但又脱离不了宗教;不是民俗,又脱离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不是政治说教,但也与当时统治者提倡的思想丝丝相连。

说中医是文化,就是从这里来的。人,不仅是一个高级生物,更是有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的高级生物,对此,古代的中国人是深知其中三昧的。 一套用于制定康复方案,确保疗效 中医另一套理论是用来干的。用来指导自己识别方证,用来确定处方药物的大小,用来制定康复的方案,甚至用来预测病情浅深病人生死。 这是确保疗效的理论。这套理论比较简单,说出来,就那么一点。概况地说,就是有是证用是方。 换句话说,就是当病人出现某种情况的时候,必须使用某方某药,这就叫方证相应。 《伤寒论》就是用这套理论,简单直白,没有空泛的讨论,都是充满现场感的案例。这种理论,是经验的结晶;这种理论,已经浓缩成可以诵读默记的口诀。这是临床家用的理论。经方家,大多用这种理论。 前者,放在嘴皮上,说得越响亮越华丽越好,让人越难懂越有用;后者,是藏在心中的,一般不轻易示人,越明白越简单越好。 很多人不明白中医的这套内幕,往往将说的理论,当成用的理论,悬梁刺股,竭尽全力,仍然不得真谛,依然不会看病,无不悻悻然,无不黯然失色。 也有不少优秀的临床医生,他们很能看病,有自己的看病思路和经验,但苦于前者的造诣过低,在病人面前不会解释,也会让病人怀疑不安或失望,或被同行视为“野郎中”,甚至被逐出医门。当年张子和的境遇就是这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