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马基选择题

马基选择题

马基选择题
马基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2、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物质范畴作出完整概括的是( B )

A.毛泽东

B.列宁

C.马克思

D.恩格斯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 )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C.建立起彻底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D.指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 )

A.古希腊哲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哲学

D.黑格尔哲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D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著名诗句中所蕴含的哲理是( D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有限性的统一

C.人的思维视野是不受空间限制的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相对性的统一

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运动性

B.规律性

C.可知性

D.客观实在性

8、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D )

A.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符合理性原则 D.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9、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桔子等的关系是( A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0、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写到:“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述评所蕴含的哲理是( B )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11、一寺院门口挂着旗幡,山风吹过,旗幡飘动。一和尚说是幡动,另一和尚说是风动,惠能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而是心动。惠能的观点是( C ) A.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1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依据是 B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

13、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A

A.联系和发展

B.物质和运动

C.普遍性和特殊性 D运动和静止

14、工人一天新创造价值100元,劳动力价值40元,请问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B )

A.40% B.150% C.60% D.100%

15、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 B )

A. 价值

B.使用价值

C.劳动者有人生自由

D.劳动者一无所有

16、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对这句话应理解为( D )

A.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B.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C.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D.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17、商品的价值量由什么决定( B )

A.个别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18、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 )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19. 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20.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D )

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

D.辨证否定的原理

21.作为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是( C )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学说

B.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22.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认为世界万物像一阵旋风,瞬息万变,不可捉摸。这是一种( A )

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物辩证法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4.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意识本质的是( A )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意识是独立于物质的精神实体

C.意识是人的纯粹主观创造

D.意识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产物

2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 C )

A.只坚持不发展

B.只发展不坚持

C.既坚持又发展

D.要记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每一句话

26.与感性认识相比较,理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抽象性,另一个是( C )

A.能动性

B.直接性

C.间接性

D.客观性

27.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B )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多样性

28.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 C )

A.已被实践证实的理论相符合

B.大多数人的主观愿望相符合

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29.商品价值的实体是( D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30.资本有机构成可以表示为( C )

A.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B.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的比率

C.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c:v

D.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31.在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 A )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D.平均剩余价值生产

32.下列各项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流动资本的是( B )

A.以生产工具形式存在的资本

B.以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资本

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D.以厂房设备形式存在的资本

33.芹菜、韮菜、白菜、菠菜等与蔬菜的关系属于( A )

A.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B.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34.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依据是(D )

A.人的发展状况

B.地理环境的状况

C.生产力的水平

D.生产关系的性质

35.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D )

A.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B.商品交换场所的建立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6.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的关系是( A )

A.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B.生产集中引起自由竞争

C.自由竞争阻碍生产集中

D.生产集中消除自由竞争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BCD )

A.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科学社会主义

D. 马克思主义哲学

2.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BC )

A. 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B.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C. 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D. 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

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下列观点符合这一界定的有( BC )

A. 人的本质是先天的

B.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

C. 人的本质是可变的

D. 人的本质是永恒的

4.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BC )

A. 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B. 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 符合原有理论的才是真理

D.能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才是真理

5.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BD )

A.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 产品的分配形式

C. 生产工具的发展程度

D.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6、以下观点,你认为哪一些是正确的( BCD )

A.世界上有两种真理,一种是绝对真理,一种是相对真理。B.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 C.割下来的手只是一只名义上的手

D.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7、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有( AB )

A.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D.物质

资料生产

8、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同一性的表现的有ACD

A.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B.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C.贫生于富,弱生于强 D.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9、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D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绝对精神派生万物

D.心外无物

10、唯物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种形态?ACD

A 古代朴素唯物论

B 庸俗唯物论

C 形而上学唯物论

D 辩证唯物论

11、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ACD )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

C.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1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ABCD

A 历史继承性

B 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C 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D 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13、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有:BCD

A. 电闪雷鸣

B.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不到

C.没有耕耘,哪来收获

D.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14、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阶段是(BCD )

A.分配阶段

B.购买阶段

C.生产阶段

D.销售阶段

1、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对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小提琴。( )对

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认识产生的两个来源。()错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以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对

5、人脑既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又是意识产生的源泉。()错

6、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错

7、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而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错

8、货币本身不是资本,只有在运动个过程中发生价值的增值,才转化为资本。()对

9、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对

10、商品如果转换不成货币,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所有者。()对

11、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错

1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

1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错

14、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错)

15、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错)

16、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错

1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错

18、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对

19.我们要高举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错

20.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就是真理。()错

21.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错

22.垄断产生后,资本主义竞争的程度大大减弱了。()错

23.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对

24、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对

25、商品的价值量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错

26、劳动产品都是商品。()错

27.人脑既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又是意识的源泉。()错

28、假象就是错觉。()错

29、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这要求我们必须不停顿地变革生产关系。()错

30、运动状态是绝对的。()错

3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对

32、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对

33.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错

34.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对

35.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错

36.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错

简答:

1、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表现形式?(P29)

答: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简述实践标准既是确定又是不确定的。

答:(一)、这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实践具有把主观认识——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的特性。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能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的认识正确与否只有通过实践结果才能加以验证。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

一是指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标准。二是指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定其是否具有真理性。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一是指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辩证统一的。

课本(P78):(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3)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作是全人类的实践即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

3、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激烈?(P183)

答: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激烈。因为:(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3)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4、简述价值规律内容及其作用 (百度)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分的分配;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5、简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答:(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相互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组织之间的矛盾

6、为什么说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P64)

答:(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为什么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P149) 答:(1)首先,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2)其次,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3)最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的命运

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

答:实质:(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核心: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要认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原因,而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矛盾性,因此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论述:

1、应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和发展力状况的规律这一原理,说明我国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答:(1)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状况和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体现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趋势。

(2)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正是遵循这一客观规律,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来确定的。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呈现出相对落后、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社会化大生产的主导趋势及社会主义的性质要求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

位,但生产力发展总体落后和多层次的特点要求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4)实践证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状况的,它极大地促进了现阶段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 (补充)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的主要表现

(1)实践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即使有些认识不能为当前的实践所检验,但将来的实践终究能够检验出它是否具有真理性。

(2)凡是被实践证实为真理的认识,它与其反映的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就不会被将来的任何情况所改变。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的主要表现

(1)任何具体的实践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必然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因而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的一切认识。

(2)当具体的实践证实某种认识是真理时,往往也只是从总体上证实了这种认识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相符合。

2、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

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结合当前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请你谈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

历年马基试题 【辨析题】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答:不完全正确。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1分)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2分)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3分) 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答:错。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分)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3分) 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错。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1分)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1分)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3分) 4、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答: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工人的劳动,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仅补偿劳动力的工资,还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5、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客观标准。 答:不完全正确。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是生产关系。但生产力起间接作用。 6、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答:错。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的存在则不是直接同一的。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并不影响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量变突破度,才会引起质变。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错。本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如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盲目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能以此而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绪论 1、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理论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相容的: ①历史上的进步阶级,其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能够提出具有科学性的理论观点 ②无产阶级代表着人们的利益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能够提出合理的科学理论 ③自从有阶级以来,理论的科学性总是与一定的阶级性联系在一起的。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 3、马克思17岁时在自己的中学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请阅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并结合你对马克思一生奋斗历程的了解,谈谈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从马克思主义的这篇作文中得到的人生启迪; (1)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工作。 (3)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 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物质的存在形式 ③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指导原则 ②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马基试卷8(选择题)

试卷8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问题 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源泉和动力 B.状态和过程 C.方向和道路 D.可能性和现实性 3.社会精神文明包括 A.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 B.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 C.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D.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4.时间是指 A.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B.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客观性 D.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 5.国家的职能是由 A.国家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B.国家的大小强弱决定的 C.国家的形式决定的 D.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6.经济基础是指该社会的 A.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7.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8.阶级对立的根源是由于人们之间的 A.政治立场的根本对立 B.价值观念的根本对立

C.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根本对立 D.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 9.风俗、习惯、乡土观念,它们是 A.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B。高水平的社会意识 C.对社会生活过程的正确反映 D.对社会生活过程的错误反映 10.事物的度是 A.事物发展的一定程度 B.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C.质要求量达到的高度 D.量要求质达到的深度 11.历史上存在的两种基本的国家类型是 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B.君主立宪国家和民主共和家 C.剥削阶级国家和无产阶级国家 D.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2.物质的肯定方面是指 A.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C.某些不可知论也承认的观点 D.某些唯心主义也承认的观点 1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A.17世纪40年代 B.18世纪4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15.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问题上,存在着 A.一元论于二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于唯心论的对立 C.辩证法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6.唯心主义否认联系的 A.普遍性 B.客观性 C.多样性 D.复杂性 17.列宁说,唯物主义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辨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这段话揭示了 A.矛盾的客观性 B.矛盾的主观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18.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A.人们收入的来源忽然收入的多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与答案

绪论 1.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从18世纪60年代起,一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了,这就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这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接着法国、德国等国也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引起了生产方式上的重大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19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步入比较发达的阶段。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在矛盾,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合理性的怀疑,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绶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1831年法国里昂发生了第一次工人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 1838年英国发生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发生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英国、法国、德国的三大起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显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作为历史发展主要动力的无产阶级已经独立地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它说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还没有形成与其历史任务相适应的理论。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3)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在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于马克思恩格斯毕生事业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之间的紧密联系。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去,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他们毕生的使命都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4)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经验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失业,民主生活权利的大量剥夺,无情的经济战争,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外债和相关机制的恶化,军火工业及其贸易,核武器的扩散,种族间的战争,幽灵般的国家(如黑手党、贩毒集团等等),国际法以及相关机构的非正义状态。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于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现实社会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并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人民一举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6]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共产党,

马基考试题目

原理思考题2011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4、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发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内容。 2、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4、如何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5、简述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什么是联系?联系有哪些特点?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9、什么是矛盾?简述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对立统一关系。 10、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1、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12、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3、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14、简述规律及其特点。 1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1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简述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的本质的回答。 4、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6、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意义更为重要? 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8、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说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9、什么是真理?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10、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统一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义?

马基辨析、材料题题库完整

复习资料 辨析题部分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并非就是市场经济。 正确。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只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才能成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经济关系货币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运行,才能形成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只有在开放条件下,才能与世界经济接轨,把国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起来,形成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 价值是价格的容和基础。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 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既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一般情况下,影响价格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同时,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不断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所以,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必然的,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

马基 第一章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基本问题是 A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B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3.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4.《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5.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7.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8.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 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 A.正确的原则 B.人们的目的,制定的路线 C.领导者的意图 D.客观存在的事实 11.“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是(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辩证法转化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12.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特性的哲学派别是(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13.我国哲学家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是( ) A.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4.二元论哲学主张世界有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它是( ) A.介乎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一个独立的蹭派别 B.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 C.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D.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16.承认人的观念,情绪等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这是( ) A.符合实际的唯物主义 B.唯意识论的观点 C.机械论的观点 D.物与物的关系 17.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 ) A.意识不只是人所特有的 B.电脑将来会代替人脑 C.意识与物质是同一的 D.人的能动性具有广阔的前景 18.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 ) A.实物性 B.客观的规律性 C.内部的矛盾性 D.客观实在性 2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 )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案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案 绪论 1. 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参考答案: (1)关于马克思。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被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变革。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如果从狭义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观点和学术体系,如果从广义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们还不太讲马克思主义是一百多年前的理论,它还是由马克思、恩格斯一百多年前创立并在此后得到不断发展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并非是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或者现在完成进行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内在本质决定他能够永葆时代的价值,为什么当今时代离不开马克思?可能从三个层面来讲,一个是马克思所针对的时代的问题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他提出的解决措施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二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前瞻性,既属于那个时代也是超越那个时代,它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步骤

马基 第二章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 A.经验论 B.教条主义 C.诡辩论 D.二元论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3.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5.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6.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8.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12.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的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13.下列属于唯心主义经验论性质的观点是( ) A.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 B.必须事事直接经验 C.只有经验事实而无客观事实 D.亲身经验比抽象理论可靠 14.相对真理是指( ) A.不含有绝对性质的真理 B.包含有错误因素的真理 C.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D.暂时正确的真理 1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马克思课后思考题题目及答案

马克思课后思考题题目及答案 1、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观点是错的,经济性与科学性无必然联系,两者可以相容,代表某一阶段利益的理论,只要符合人类发展规律,也是符合的。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实践将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就是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中国梦的实现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道路和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只有我们人人从自己做起,又能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才能实现。

马基总的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 B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D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2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 变是世界的本源 ?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前者是劳动人民和先进阶级的哲学,后者是统治阶级的哲学 ?B 前者重视实践,后者不重视实践 ?C 前者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后者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D 前者主张从自然界出发,后者主张从人出发 ?4 哲学史就是一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这是一种()?A 简单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B 符合历史实际的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 不符和历史实际的观点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前者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后者不是理论化的世界观 ?B 前者吸取了具体科学的成果,后者没有吸取具体科学的成果 ?C 前者是科学,后者是非科学

?D 前者以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后者不懂得实践的意义?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 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 ?D 人民群众的观点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A 表明人类发现了绝对真理 ?B 表明哲学由此成为科学的哲学 ?C 为人类揭示了永恒的真理 ?D 为人类认识真理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8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伟大贡献是() ?A 创立了唯物史观 ?B 建立了革命的人道主义 ?C 使哲学成为实证的科学 ?D 创立了辩证思维方法 ?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A 批判性和实践性 ?B 革命性和否定性 ?C 系统性和完备性 ?D 实践性和阶级性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使命是()

08马基试题B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3分) 广东工业大学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B )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试时间:2008年12月31日(第18周星期三)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 纸相位置涂黑。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1. 5分,共30分) 1、A B B ? B B ? B B B B ? D 11、A B ? D D D D D ? ? D D D 2、A ? D 12、A ? C 3、A C D 13、? B C 4、? C D 14、A ? C 5、? C D 15、A B ? 6、A C D 16、A B C 7、A ? D 17、A B C 8、A C ? 18、A B ? 9、A ? D 19、A ? C 10、A ? D 20、? B C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至少有. 二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多选和少 选均不得分。 1、 A 2、 A 3、 ? 4、 ? 5、 ? 请在答题纸相位置涂黑。本大题共 ? C ? ? C ? ? ? D ? ? ? ? ? D 5题, 每小题 3分,共 15分) 三、辨析题(先判断对错,然后说明理由。每小题 5分,满分15分) 1、 矛盾的同一性就是己方的存在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 答:错。(2分)矛盾的同一性一方面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如己方的存在以对方的 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如上坡路与下坡路是同一条路) 2、 贱买贵卖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 答:错。(2分)劳动力价值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 3分) 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答:错。(2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思想理论水平发展具有不同步性。如马克思所处 的德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但思想理论水平发展先进。 (3分)

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真题模拟及答案马基部分

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真题及答案马基部分

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真题和答案选 (马基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爱迪生在创造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她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创造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因此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她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实践中能够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爱迪生把每一次的实验的结果都看成了认识过程中的相对真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爱迪生说她一次也没有失败。故A正确。 2.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经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答案】 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规律的重复性高,社会规律的重复性低。二是自然规律不需要人去参与,自然而然就能够出现,社会规律需要有人的参与才能体现出来。A本身表述错误,B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也是错的,D说法也不准确,因此C是正确答案。 评价:此题不是很难,还是沿用了往年以材料带考点的形式。从此题中我们能够得出如下的结论:一是马原的基础知识很重要,特别是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建议预备考研的同学在复习时要重点把握基础知识。二是掌握好答题技巧,建议大家在做

(10年上)马基试卷AB及参考答案

(10年上)马基试卷AB及参考答案 发布时间:2011-12-31 浏览次数: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A卷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__PTSS110054 _ 开课院系:___社会科学基础部____考试形式:开卷 姓名:学号:成绩: 一、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 1.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2. 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5.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2. 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相互对立呢? 3. 简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两个途径。

4. 科学社会主义的批判性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性之区别何在? 三、论述题(20分) 联系当代大学生实际,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的看法。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A卷参考答案 (答案仅供参考,鼓励学生有所发挥、有所见解,特别是最后一道论述题,酌情给分。请各位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按教务处有关要求认真批改试卷和综合给分。) 一、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

马基期末考试单项选择题(重点)!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B)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答案】B 【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创立了唯物辩证法。教材6页。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广延性 B.存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答案】C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教材39页。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答案】A 【解析】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材35页。 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D) A.联系的 B.精神的 C.发展的 D.实践的 【答案】D 【解析】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教材48页。 5.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B) A.质量互变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答案】B 【解析】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教材51页。 6.提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答案】A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其他范畴构成的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教材56页。 7.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D)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消灭规律 C.人可以改变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答案】D 【解析】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教材78-79页。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C)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答案】C 【解析】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教材89页。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B) 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答案】B 【解析】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的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来源,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直接经验是认识中“源”,间接经验认识中的“流”。教材95页。 10.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D) 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答案】D 【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自由落体实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是错误的认识。教材118页。 1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 P 2 2、简述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P 2 3、任何形成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 P 3 4、试分析产业革命实现的重要机制与社会条件P 4 5、如何理解社会因素对技术发展的选择作用 P 5 6、简述技术发明过程及其方法论特点P 5 7、试述远古时期以来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P 6 8、工业文明时期主体性的张扬对于环境保护有什么样的影响P 6 9、自然界的价值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价值?P 7 10、古代人类中心主义、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评述 P 8 11、难于操作的理论进步—动植物解放论与动物权利论 P 9 12、所有生命都是道德关心的对象—生物中心主义 P 9 13、觉醒的“激进主义”—大地伦理学和深层生态学 P 10 14、如何重构人类的主体性以更好地保护环境? P 10 15、如何看待“增长的极限”和“没有极限的增长”?P 11 16、科技解决环境问题的限度 P 12 17、单纯的经济增长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它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P 13 18、可持续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P 13 19、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人口问题有什么不同? P 13 20、稳定经济的主要内涵是什么?从物质经济走向非物质经济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P 14 21、消费主义文化对于环境保护意味着什么?P 14 22、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说明现代科学为什么会造成环境问题? P 14 23、机械自然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P 16 24、机械论自然观与近代科学的发生有什么关联?P 16 25、牛顿的自然哲学与18、19世纪的科学发展有何关联?P 17 26、机械还原论有何局限性?P 18 27、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如何一次次冲击机械论自然观的? P 18 28、如何理解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 P 18 29、科学试验有何特点?它在科学研究的意义何在? P 19 30、科学理论的内涵是什么?它具体有什么样的功能? P 19 31、为什么科学始于问题? P 20 32、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有何区别? P 20 33、科学理论评价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P 21 34、科学理论演变的基本动力是什么? P 21 35、反科技的思潮的特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P 21 36、如何理解科学的社会规范? P 22 37、试述科技与社会各子系统的互动机制 P 23

马基论述题题目+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论述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解: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 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见下题) 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答: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存在着两对社会矛盾,一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解决得好,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解决得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克服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部分,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二、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一方面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自然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黄金发展期。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的差异,所有制形式与分配方式的差异等,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处于不平衡状态,各经济实体中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也出现了逐渐拉大差距的趋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