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特征

1、重人生,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常常从生活实践出发,研究各种哲学问题,因此特别注重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学中所讲的心、性、情、气、意、良知等都表示对人生、人性以及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予人生以极大的关注,理想的人生境界、精神的逍遥与解脱,是道家矢志不渝的追求。

2、重践履,知行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它所涵盖的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中国古代哲学家偏重于践行尽性,履行实践。

3、重道德,中国古代哲学从本质上讲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哲学,无论是儒家的三纲领、八条目,还是道家的修道积德,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

4、重和谐,重和谐是中国古代哲学一贯传统。

5、重直觉,中国古代哲学不重视形式上的精密论证,也没有形式上的条理系统,而注重生活的实证或主体的直觉体验,体验久久,所得所悟的记录就是现在还可以看到的哲学著作。

论中国哲学的特质

论中国哲学的特质 赵馥洁 自“五四”以来,中国传统哲学之特质,许多学者都有论述,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价值哲学的独特视角,观照中国传统哲学,提出一看法,即“必然”原理与“应然”原则相融通乃是中国传统哲学之重要特质。所谓“必然”原理指探讨存在本质、发展趋势、客观过程、必然规律的哲学理论,包括本体论、历史观、认识论、人性论等理论领域;所谓“应然”原则指论述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价值目标、价值理想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这两方面的内容是相融合相贯通的。 一 《尚书·洪范》记述周武王访问箕子:“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汉武帝对董仲舒的策问。第一策曰:“朕……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第三策曰:“盖闻‘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故朕垂问乎天人之应,上嘉唐虞,下悼桀、纣,浸微浸灭浸明浸昌之道,虚心以改。” 周武王、汉武帝向思想家的提问,其问题开端都是“天”的问题、“命”的问题、“大道”问题、“天人之际”问题,亦即“必然”意义上的根本原理问题;而归宿都在“彝伦攸叙”问题、“百姓和乐”问题、“政事宣昭”问题、“浸明浸昌之道”问题,即“应然”意义上的价值原则问题。这不仅是对箕子、董仲舒的提问,而且可以说是整个中国传统哲学思考和回答的总问题。 二 “必然”原理与“应然”原则融会贯通,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提问方式,也是其理论建构的范式。与西方哲学的异隔性、分析性思维方式不同,中国哲学理论思维的突出特征是融合性、贯通性。无论是建构本体沦、认识论、历史观、人生论,还是建构其他哲学理论,都会将“应然”的原则贯注其中,从而使哲学理论呈现为自然与人伦合一、知识与道德融合、宇宙法则与治世规范统一的独特风貌。 道、气、无、理、心是中国哲学中标志宇宙本体的五大范畴。它们不仅仅是标志终极存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及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及主要特征 一、思想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包括尊重礼仪、重 视家庭伦理、强调仁爱、重视孝道等。儒家思想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注重道德伦理的规范,并以孔子为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文学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包括诗词、散文、戏剧、音乐、绘画等。中国古代的诗词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典雅、含蓄、意境丰富而著称。散文则注重个体情感和生活体验的表达,质朴自然。中国传统戏剧有京剧、豫剧、昆曲等,它们通过舞台表演、音乐和音调,传递情感和思想。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和写意,常常运用笔墨渲染 情感,以山水画为代表的传统绘画堪称瑰宝。 三、礼仪道德: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礼仪和道德规范。中国古代有 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规定了人们在生活中的表达方式,包括仪容仪表、 言谈举止以及社交场合的礼仪等。此外,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内容,强调诚信、忠诚、孝顺等道德观念。 四、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以继承、儒学教育和尊师重 道为特点。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学生的领悟、体验和模仿,重视师生关系 和师德。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也强调整体的观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五、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其中包括爱 国主义、团结互助、勤劳勇敢等。中国古代的英雄人物和传说故事也体现 了中国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六、长期积累: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有着长期积累的特点。它是中国民族长期生活经验的结晶,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现代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总和,它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具有思想哲学、文学艺术、礼仪道德、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和长期积累等主要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中国古典哲学的几个特点

中国古典哲学的几个特点.txt精神失常的疯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正常的疯子!中国古典哲学的几个特点 一 中国哲学是世界哲学的一部分。从对象与范围来看,中国哲学在基本上是与世界上别的国家的哲学一致的。然而,中国古典哲学有自己的独立发展的过程,因此也就表现了许多与别的国家不同的特点。中国古典哲学之特点的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尝试提出个人的一些初步的看法。 中国哲学的特点可以说就是中国哲学的民族特点。我们说哲学的民族特点,这应该如何了解呢?应该承认,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是和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也就是民族的共同文化的一个表现。现在所讲的中国哲学主要是汉族的哲学,这是无可讳言的事实。国内兄弟民族的哲学思想尚有待于发掘整理。我们希望再过一些年,我们讲中国哲学的时候可以广泛地讲述中国各民族的哲学。但是现在还不可能做到这一步。因而我们谈论中国哲学的特点,也就只是谈论汉族哲学的特点了。汉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共同的文化,汉族的共同文化表现了共同的心理状态。中国哲学的特点是与汉族的共同文化所表现的共同心理状态密切结合的。 斯大林在他的早年著作《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提出了关于民族的特征的学说。他认为民族的特征之一是“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他指出:“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它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在于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精神形态不同。”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的学说也许还有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但是,他认为,一个民族,除了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之外,还有“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基本上是合乎事实的。 这所谓“共同心理素质”是不容易了解的。斯大林也说:“当然,心理素质本身,或者像人们所说的‘民族性格’本身,在旁观者看来是一种不可捉摸的东西,但它既然表现在一个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它就是可以捉摸而不应忽视的东西了。”这个论断是正确的,这个提法也是意味深长的。 这所谓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应该是一个民族中不同阶级的人们所共同具有的。彼此对抗的阶级的人们也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素质”,这是否可以理解呢?一个民族的不同阶级的人们,因为生活在共同的地域上,使用着共同的语言,而且除了阶级利益的对抗以外也还有共同的经济生活,那么,在思想上,在精神形态上,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是在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固定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是必须注意的事实。 中国的汉族何时形成为一个民族?这在现今还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在历史上是否有先资本主义的民族?这也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即令说,除了社会主义民族之外,只有资产阶级民族;但是,资产阶级民族也是逐渐形成的,不是突然出现的。即令说,中国的汉族直到近代才形成为一个民族,但是也必须承认,汉族的共同的精神状态久已在逐渐形成之中了。 中国哲学的特点与这在逐渐形成之中的汉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有密切的联系。正是在这个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与特征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与特征作为一门古老而复杂的学问,哲学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可以 追溯到早期的先秦时代。从战国时期到唐代,中国古代哲学经历 了多次变革和转型。一些经典的著作如《道德经》、《孟子》和《荀子》几乎囊括了幼期的中国哲学的全部。本文将着重探讨中 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与特征。 一、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 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纷争各执一词。儒家推崇中庸之道,形 成了仁爱之风;道家崇尚无为而治,强调涵养内在的自然;墨家 则主张严格的正义与效益制度,较重视对社会秩序的掌控和建设。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大多与政治、权力紧密相关。 二、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百家争鸣。墨家思想的衰退,使儒家与 道家思想得以兴盛发展。孔子的儒学论道“仁”、“礼”、“诚”、“忠”、“孝”等,被尊为中国古典儒家的核心思想。同时,老子及庄子提 出了道家学说,强调自然为轻,形而上之道为大。

三、汉代哲学思想 汉代仍以儒、道思想为主导,同时,墨家学说也有所发展,并得到了广泛传播。《孙子兵法》、《吕氏春秋》、《汉书》、《汉诗》等经典著作,记录了汉代时期的哲学成就和变革。汉代的儒学思想影响至今,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思想日益复杂。儒家思想仍是正统,但也出现了诸多新思潮。例如,玄学学派提出了为神秘学说,将元神、鬼神视为真实到不能再真实的存在;道教提倡自然、方便的修行方式;佛教则将印度文化所折射出的大乘佛教传入中国,成为中道教主要分支。 五、唐代哲学思想 唐代,中华文化交流日益深入,唐朝玄奘法师东渡印度,将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期,哲学思想发展到了新高峰。唐代儒家主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李存山 一 谈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其前提是承认在中国古代有“哲学”(的思想),这个哲学与西方哲学有“相似点”,或者说中西哲学有它们的普遍性,但中国哲学又有其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殊性。 “哲学”是个译名,它出自日本近代思想家西周对philosophy的翻译。西周先把philosophy 翻译为“希贤学”或“希哲学”,取宋儒周敦颐所谓“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之意,即把philosophy理解为“希求贤哲之智之学”。在1874年出版的《百一新论》中,西周始把philosophy 译为“哲学”,他说:“将论明天道人道,兼立教法的philosophy译名为哲学。”应该说,“哲学”这个译名的成立一开始就具有了“会通中西”的特点。如果没有中西的会通,那么就只有philosophy,而没有“哲学”。 中国古代没有“哲学”这个名词,但是很早就有“知人则哲”和“哲人”的表述,“哲”的意思就是“智”或“大智”(《尚书正义·皋陶谟》),而“哲人”乃指“贤智”之人(《尚书正义·伊训》)。孔子在临终时曾慨叹而歌:“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史记·孔子世家》)可见哲学的“哲”字在中国文化中有其深远的根源。 中国古代的学术分类或图书分类中也没有“哲学”这个“学科”,因没有这个“学科”,所以中国哲学缺少“系统的记载”。这样,我们若要对中国哲学作“系统的研究”,就如蔡元培在为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写的序中所说,“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 冯友兰先生在1931年出版《中国哲学史》(上册),他指出中国哲学虽然没有“形式上的系统”,但有“实质上的系统”,“讲哲学史之一要义,即是要在形式上无系统之哲学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此所谓“找出”,仍不免要“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即找出“中国之某种学问或某种学问之某部分之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也”。他又认为中国古代所讲“性与天道”及其“为学之方”的那部分内容“约略相当于”西方哲学所讲的宇宙论、人生论和方法论。 胡适和冯友兰都是为了强调“中国哲学史”之名的现代意义,而侧重于讲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同”(当然冯先生所谓“约略相当于”也包含着“异”的意思)。于是,金岳霖先生在为冯著写的“审查报告”中提出,“中国哲学史”这个名称仍有“困难”,“所谓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的史呢?还是在中国的哲学史呢?”他又说:“现在的趋势,是把欧洲的哲学问题当做普通的哲学问题”,这虽然“有武断的地方,但是这种趋势不容易中止”。 冯著的上册是1931年出版,上下全书是1934年出版。此书对张岱年先生写《中国哲学大纲》(1937年完成)有重要影响。金岳霖先生对冯著提出的问题,正是张著在序论中首先要解决的。于是,不同于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言的先讲“哲学的定义”,也不同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绪论的先讲“哲学之内容”,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的序论首先写有“哲

浅析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地域特点

浅析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地域特点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先秦时代。这个时期,古代 中国被分裂成了一系列小国。为了解决政治、道德、宗教和文化 等方面的问题,当时的先贤们开始寻求答案,并提出了一系列哲 学思想。这些思想被国家和人民广泛传播,逐渐演变成了中国特 有的哲学体系。 中国哲学的地域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中国自古就是一 个农耕文明。这种文明形态孕育了中国人独有的思考方式,即不 断追求平衡和和谐。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之一就是“中庸之道”, 这个概念指的是在极端的两个方向中寻求平衡之道,以达到“和谐”的目标。 其次,中国哲学注重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来的关系。中国哲 学认为,自然是人类存在的根源和条件,自然界中有自己独特的 运行规律和道理。为了和谐共处,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依赖自然、追求自然。中国哲学的许多重要主张都与人与自然的关系密切相关。 中国哲学也关注人类自身的困境。哲学先贤们认为,人类的生 存是充满困惑、痛苦和挑战的。为了在这个世界中生存下去,一

切生命都必须努力修炼自己,逐渐接近真谛。正因为如此,中国 哲学的主要学派大多都提出了修身养性的思想,试图帮助人们克 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最后,中国哲学所倡导的思考方式通常比较简明易懂、唯物主义,并强调通过实践来验证思想。例如,儒家思想追求的是实际 行动、注重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感悟规律;老庄思想则提倡从透 彻的认识自然现象中得出真理。 总之,中国哲学的起源是由于国家分裂、文化多样和人类存在 的复杂性而产生的。这个哲学体系具备着自然、人文和培育内在 修养的特征。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注重对中国哲学的了解和研究,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祖先的智慧,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真理。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性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性 岭南大讲坛 宋志明 核心提示:中国哲学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认知结构等等,简言之,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中国哲学的民族性也就是中国哲学区别于其他民族哲学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中国哲学独特的精神风貌。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大体上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实事求是、辩证逻辑、以人为本、内在超越、有容乃大等六点。 1自强不息 中国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先哲就创立了独特的哲学思维模式,创立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哲学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入了高度抽象的哲学思维阶段。与古希腊哲学相比,中国哲学不但毫不逊色,并且保持着更旺盛的生命力。中国哲学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而从未中断过。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哲学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认知结构等等,简言之,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中国哲学的民族性也就是中国哲学区别于其他民族哲学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中国哲学独特的精神风貌。我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面六点。 《周易·乾卦·象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的积极进取意识。中国古代哲人崇尚健动,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人生。在他们看来,宇宙是生生不息、流迁不止的运动过程,不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的东西。《易传·系辞》上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一个“生”字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的特有风格。古希腊哲学家从“有”(存在)开始他们的哲学思考,中国哲学家从“生”(形成)开始自己的哲学思考。由于彼此的思路不同,古希腊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是原子论;而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是元气论。“气”与原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既是宇宙万物的质料因,又是宇宙万物的动力因。这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是中国哲学的独到之处。 中国哲学家立足于动态的宇宙观,也以“生”作为人类社会的最根本原则,他们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高扬乐观主义精神。中国哲学教导我们,尽管人生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平坦坦、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艰难险阻,但前途毕竟是光明的。按照《易传》的说法,总会有“否极泰来”的那一天。《易传》在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序时指出,易经之所以把“未济”卦放在最后,就是表明发展、生化的无限性,帮助人们燃起心中的希望之灯。这种自强不息、尚健尚动、奋发进取的意识,无疑是中国哲学的精华。 2实事求是 与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相一致,中国哲学家特别关注现实问题,使传统哲学形成注重人

中国古代儒家社会哲学的特点及发展

中国古代儒家社会哲学的特点及发展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一种综合哲学思想,其核心论点是“仁”的观念,即视人为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独立的存在。 在儒家的社会哲学中,人的行为被视为体现了社会的价值和情感。这种思想在 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形成了多个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首先,儒家思想着重强调道德和政治上的修养。这种匠人精神导致了一个富有 贵族化特点的社会结构,使得儒家学说与政治经验结合,促进了适应的社区、弥补了不可避免的社会差别和矛盾。 其次,在儒家思想中,家庭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组织形式。这种思想反映了中国 传统家庭价值观念的重要性及其与社会稳定性的密切联系。家庭能够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生产所需的愿望与家庭关系的良好保持。 第三,在儒家思想中,教育被视为一个为人类制造有价值、有用和发展的工具。儒家思想认为教育是改善社会状况的唯一途径,因为它不仅可以传播和弘扬正确的道德理念,还可以为未来领导人培养正确的思想和人格品质。 第四,在儒家思想中,关注个人义务和社会义务,这种思想是儒家思想发展的 一个关键点,为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儒家认为个人义务是社会义务所必需的,因为这为使个人维系正确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责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第五,在儒家的社会哲学中,尊重传统规则被视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要素。儒家对传统的推崇和弘扬有助于建立有说服力的道德标准,减少社会不良行为的发生。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儒家社会哲学的特点及发展的个别描绘。这些观点之间较少的抵触,形成了一个长期而稳定的社会哲学体系,为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以及古代文化丰富多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与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与影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涵盖了众多学派和思想 家的观点和理论。这些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维方式。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古 代哲学思想的精髓和它们对人们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思想体系。儒家强调 道德伦理和个人修养,提倡仁爱、忠诚和礼仪等美德。它的核心思想 是“仁”,即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儒家认为,只有通过修养自身,实 现道德的完善,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 年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 进作用。 二、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的状态。道家认为,人应该追 求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法则,不追求名利和权力的抱负。他 们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过度干涉和控制会带来麻烦和冲突。道家的 核心思想是“道”,即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根源。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社 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奉献精神。 三、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强调爱与利益的平衡,主张互爱和不争的观念。墨子认为,爱应该是普遍的,不应局限于亲人和朋友,每个人都应该互相关心和

帮助。墨家思想强调公平和公正,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和不公平行为。这种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社会 的团结与稳定。 四、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注重法律的重要性和约束力。法家主张以法律作为统治和 管理社会的工具,通过法律的实施来维护社会秩序。在中国古代,法 家思想对于社会管治和法律体系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强调权 威和秩序的维护,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兼容并蓄的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在于其兼容并蓄的特点。中国古代哲学思 想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例如,儒家思想强调 道德伦理修养,但也借鉴了道家的观点,强调自然和谐。同样,道家 思想尽管强调个人追求内心的安宁,但也不排斥社会的和谐发展。这 种兼容并蓄的特点使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更加完善和强大。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它不仅构建了中国传统 的价值体系和伦理规范,还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和政治思想。 它们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社 会问题和解决困惑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在于其深远的影响和价值体系。儒 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个人修养,道家思想追求内心的安宁与自然和谐,墨家思想强调爱与利益的平衡,法家思想注重法律的重要性和约

中国古代哲学特征

中国古代哲学特征 中国古代思想哲学的特征 中国古代思想哲学的特征 人们常常以西方哲学的认知理性精神作为典范模式,考察中国哲学传统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结果往往使后者的本来面目处于扭曲状态。中国哲学传统数千年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与西方哲学传统不同的基本特征,这就是重视“人”、“伦理”和“社会”。也正是由此出发,中国哲学传统对各种哲学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建构起了它自身也很有特色的理论体系。 1、推崇“人”,重视“情” 中国文化史与西方文化史的不同之处之1是中国从没有发生过某种宗教占据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事实。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虽然是天命论者,但是“不语怪力乱神”:他所关注的是人,而不是神。又如儒家所倡导的“入世”观,强调积极的干预现实生活,也是1种重视“人”的体现。同是中华思想主流的道教思想从未占据过思想统治地位并且生活在儒家的阴影之下,道家并非绝对的消极无为。庄子1方面在执着“齐物论”,但另1方面却在讲“人世间”:“子之所爱,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于佛教,从进入中国的1刻起便开始了中国化。虽然佛教的思想在中国盛极1时,但是仍无法撼动中国主流的儒家思想,与此同时,佛教思想也在向着儒家的思想靠近。禅宗的心性修养为中心的哲学观和孟子的行善轮、先验论在本质上是1致的。儿它的主观唯心主义又深刻影响了宋明理学的发展。因而整个中国哲学都在推崇“人”的重要,强调人的主观的活动去改造这个社会。

中国哲学传统注重“情理”的思想倾向,在伦理学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事实上,如果说西方哲学传统主要把道德问题归结为受理性支配的意志问题的话,那么,认为“人之大伦”首先在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儒家思潮,却十分强调伦理规范的情感意蕴,尤其是肯定了基于血缘亲情关系之上的“情理”的重要意义。孔子曾针对宰我有关三年之丧的质疑,依据“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的亲子之爱回答道:“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明确把道德践履的必然准则建立在血亲情理的真诚性和安适性之上。孟子则肯定“事亲为大”,并以“亲亲”释仁。深受儒家影响的郭象认为:“君臣上下手足外内乃天理自然”。阳明也主张:“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正是在这种倾向的指导下,朱熹才把孔子认可的合乎血亲情理的真诚性、因而是“直在其中”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做法,进1步誉为“天理人情之至也”。其实,宋明理学所特别注重的“天理”,作为“天地人物万善至好底表德”,在本质上正是“人情”即“血亲情理”自身的本体化,与君臣、父子、夫妇的三纲伦常密不可分,所谓“道是在物之理,性是在己之理。然物之理都在我此理之中。” 对于“情”与“性”的内在关联。孟子以情释性,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视为人性四端,强调“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荀子以性释情,认为“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董仲舒主张:“情亦性也”。《谈经》中“无情无佛种”,把“有情”看做是人的1个基本特征。宋明理学则以“心、性、情”的相互关系作为1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对伦理的苛求 中国古代哲学讲究伦理,与西方重视的科学完全不同。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其独特的思想模式、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它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思想体系,既与其他文化不同,又表现出某些共同的思想内核。它以“天道”为基础,把天道、人道、地理等万物的相互作用视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这些思想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都得以体现。 首先,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道”,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序而完整的宇宙,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有序而有机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坚持以“天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是宇宙活动的基础,是宇宙秩序和和谐的保证,所以古人认为“天道”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准则。 其次,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道”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准则,以“仁义”为核心,认为人必须遵循“仁义”,以正义的态度对待他人,坚持以“人情”为尊重他人的原则,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此外,中国古代哲学也认为“地理”是宇宙中有机组织的一部分,它认为“天人合一”是宇宙活动的基础,认为“地理”与“天道”、“人道”有着密切的联系,而

“人”是宇宙中最重要的部分,只有通过“地理”的调节才能使宇宙变得更加有机。 最后,中国古代哲学也认为“心”是一种超越宇宙的存在,它认为“心”是人们的本性,而本性的本质是“善”,只有修养“心”,才能真正做到“善心”,从而使人与天地和谐一致。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天道”为基础,把天道、人道、地理三者有机结合,把“心”作为一种超越宇宙的存在来认识世界,以期实现人与天地和谐一致。它深刻地思考了万物之间的关系,把人的思想活动融入宇宙活动,把人与宇宙、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联系起来,把“仁义”作为人们行为准则,以此来实现宇宙和谐一致。

中国古代的哲学学派和思辨形态

中国古代的哲学学派和思辨形态中国古代哲学学派及其思辨形态 中国古代哲学学派,是一种具有独特思辨形态的学术体系,它 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哲学学派起源于 周朝,自此开始形成了诸多流派,例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等等。在这些学派中,都有各自的独立理论,以及不同的思考方 式和实践方法。而这些学派所带来的学术财富,在中国历史文化 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的创始人是 孔子。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是强调仁爱之道,提倡人伦之义,注 重文明礼教和官方道德操守。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推崇的程度 极高,成为了社会道德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柱。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等,成为了中国古 代最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以至于至今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核心。 道家学派

道家学派是由老子创立的,他强调的是生命与道之间的关系,提倡反文明,倡导个人灵魂的自由,强调以本谦逊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同时也极力主张反抗对于绝对的各种权威。道家学派所提出的道家主义影响深远,它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影响在于它的强调以灵魂为中心的人生哲学理念。 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源于墨子,他强调的是以爱民为宗旨,弘扬以最大利益为准则的实利主义政策。墨家学派倡导“兼爱”的文化理念,即不论是贵族、平民还是敌人,都是平等的。墨家学派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上所发挥的作用在于其实践理念的独特性。墨家的实践方式与传统儒学的以德治国、以礼教民有所不同,它更为实际、实用,相对而言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更强劲动力。 法家学派 法家学派是由韩非创立,他所提倡的是一种极端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想,他认为政府应该以法律和规章制度来管理社会,提倡权威主义和专断主义。法家学派的理论与行为方式与儒家相对而言

论中国哲学的特质

论中国哲学的特质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 由于中国传统中本无“哲学”一词,“哲学”一词日本哲学家西周对philosophy一词的翻译而由我们加以引进,所以现代中国哲学家始终有对中国哲学身份的焦虑。近年来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正是这种焦虑新的又一次体现。 在一般人看来,中西哲学的区别显而易见,根本不需特意加以区分。其实不然。由于中国人是在西方哲学的影响下对古代中国哲学开始研究的,自然而然会比照西方哲学的样子来理解和重塑中国哲学。明明知道中西哲学有重大的不同,中国哲学不是西方哲学,可是在实际研究时却往往不自觉地以西方哲学的问题、形态、范畴和概念来论述和要求中国哲学,结果是邯郸学步,失其故步。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因为西方哲学以本体论(ontology,应译为“存在论”)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所以我们也要在中国哲学中找出本体论,却不知将ontology理解为“本体论”本身已经错了。Ontology是对“存在”的研究,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因此,中国古代根本就不可能有存在论。但由于首先将ontology误解为“本体论”,因而以为既然宋儒那里已经有了“本体”概念,中国哲学当然有本体论。殊不知传统中国哲学的“本体”概念与西方哲学的存在概念根本不是一回事。 再比如人们在谈论中国传统哲学时开口“主体”,闭口“主体性”,甚至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质就是主体性。例如,牟宗三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一书中就说,中国哲学的特质“用一句最具概括性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哲学特重‘主体性’与‘内在道德性。”1劳思光认为哲学或归于主体性,或归于客体性。“中国哲学传统中,诚然有宇宙论,形上学等等,但儒学及中国佛学的基本旨趣,都在‘主体性’上,而不在‘客体性’上。”2这种对中国哲学特质的认定是成问题的。 1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页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