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自然辩证法

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2、人化自然

自然事物,即人们把自然材料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根据自身需要而改变了的自然界。

3、可持续发展

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是一项关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它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4、技术

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工具、机器设备以及知识、经验、技能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

5、无形学院是一种与学派类似的科研组织形式,

是以优秀科学家为中心,立足于自由联合,进行学术思想的通信交流和自由讨论的组织。

6、科学抽象

因素,通过思维揭示其固有的本质特征,是一种主观对客观在思维中的加工过程,是透过现象提取本质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7、技术评估

相关因素(如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物质经济等)的相互影响来解决技术社会发展问题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一种与技术有关的社会宏观决策分析活动,是系统的、高度有序的、跨学科的和未来发展的决策性研究。技术评估的本意是对技术进步的社会后果的评价,后来扩展为讨论达到预期目的的可供选择的技术手段。

二、简答与论述

1、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区别

答: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科学哲学在指导思想、研究内容、方法的方面的不同,使得二者具有根本的区别。首先,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而西方科学哲学则不是;其次,自然辩证法是以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揭示自然界的本质规律,而西方科学哲学只局限与科学理论的本质规律,脱离科学的客观基础;再次,自然辩证法十分重视科学的社会基础研究,强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而西方科学哲学大多把科学看作纯逻辑和纯理论之事,与社会因素无关。

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答: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1)生态自然观的目的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完美性,在人与自然的层次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化。

(2)生态自然观下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关系。与传统中把自然界视为“聚宝盆”或“垃圾场”相反,生态自然观把地球看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它以人和自然的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归宿,主张适度消费取代过度消费;以尊重和爱护自然,代替对自然的占有欲和征服行为;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利和利益的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3)生态自然观把人与自然看成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代表了人对自然更为深刻的理解方式。它反对不加区别地运用一切技术,反对可以追求技术的工具效用。(4)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

3、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必要性和基本途径

答:(1)必要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巨大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手段不断的增强,人和自然界长期存在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现代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而这种平衡的改变又明显带来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这样就引起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包括人口问题、不可再生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说明,人类所直接面对的生态环境系统正在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变得十分必要。

(2)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首先,人类应当牢固树立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

的观念,人和自然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建设性的、尽可能完善的、和谐的关系;其次,要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三,要调整社会关系,建立起合理的社会制度,在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4、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行为规范)

答:科学家作为群体的一般的抽象存在形式,叫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的目标是以增进知识为己任,并用知识造福于人类。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行为规范或精神气质,由美国科学社会学家莫顿概括如下:

(1)普遍主义。即深信科学的真理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2)公有主义。及承认科学发现本质上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它属于整个科学共同体以至社会,科学家无权独占或收回他的科学发现,科学发现奉行公开原则,科学家得到发明权;

(3)不谋私利的精神。即主张科学家应当把认识自然奥秘和追求真理作为科学探索的主要动力,仅仅在次要的意义上才把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

(4)有条理的怀疑精神。科学家决不应不经任何分析批判而盲目接受任何东西,应按照一定规范合理地怀疑现存的事物。科学家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科研成果,也要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成果怀疑。

5、科技进步与产业创新

答: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科技进步,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推动力,而且是产业和产业结构创新、进步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和产业结构的形成及其创新,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是两个最关键的因素。科技进步对产业和产业结构创新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进步促进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形成;(2)科技进步使产业结构发生了大变革;

(3)科技进步刺激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4)科技进步使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

6、科研选题的意义、基本原则和一般程序

答: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科研选题的意义有:

(1)科研选题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具有战略意义;

(2)科研选题直接影响到科研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前途;

(3)科研选题还决定着科研工作的“多助”或“寡助”,直接影响到科学研究的工作环境。

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是指课题选择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理论发展需要;

(2)创造性原则。科学研究是要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创造。创造必然要求创新(包括概念、观念、方法、应用上的创新),要有自己的独创指出,因此,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

(3)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人们选择课题时,必须要以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按客观规律办事;

(4)可行性原则。此原则主要指选题应与主客观条件相适应,根据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

(5)效益原则。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经济效益原则的含义是:其一,选题时要考虑本课题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其二,选题时要预测本课题完成后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原则就是要考虑本课题完成后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

科研选题的一般程序:

(1)调研、分析、发现问题;

(2)初步论证和筛选课题;

(3)评议和确定课题;

(4)制定规划,确保实施。

7、技术评估的标准和内容

答:标准:(1)技术的合理性。判断技术的优

劣,首先是看该项技术能否满足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原则,以追求最优化为目标。

(2)社会的合意性。技术的社会合意性指的是技术的可行性增加并不一定是技术进步。有时为了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和长远发展,需要理智地放弃某些技术上可行的,甚至经济上也是合理的技术变革,以追求技术的社会文化总体效益。

内容:(1)确定和定义评估的问题;

(2)阐述评估对象;

(3)评估对象的发展预测;

(4)阐述社会环境;

(5)社会环境发展预测;

(6)影响识别;

(7)影响分析;

(8)影响评估;

(9)政策分析;

(10)综合评价。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以及答案 一、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答: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包括: 1、物质观。自然界是物质的,而物质的形态是无限多样的,自然界的物质机构是有层次的,物质的机构层次是无限的。 2、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在量上和质上都是不灭的,自然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其运动发展的根本原 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3、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得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无限的。 4、规律观。物质在时空中的运动时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人们一旦认识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就可以 按照规律能动地改造自然,同时也改造自己。 二、自然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自然系统的本质特征包括: 1、整体性。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整体性是一切自 然系统的普遍属性,系统的整体性又被表述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2、开放性。指的是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物质系统同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是系 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3、动态性。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层次性。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必定存在一定层次关系的性质。 三、阐述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答: 1、自组织的概念:自组织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2、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 (1)、开放性和非平衡约束。自组织的有序结构必须从外界吸收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形成和维持。无序和熵增是封闭系统运行的唯一方向,开放性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2)、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所能说明的,而是多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这意味着系统内要素独立性的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的出现。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非线性相互作用。 (3)、涨落:“升序原理”。通常,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就会使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称为涨落。涨落本来是微小的,衰减的涨落当然不可能对系统状态产生什么大的影响。某种微小的涨落就会使系统的状态发生微小变化,这种微小变化有可能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升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 1、确立辩证的自然整体观; 2、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 3、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 4、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五、科研选题的原则是什么 答:科研选题的原则: 1、需要性原则。指所选课题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或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2、创造性原则。指所选的课题应具有创新性,应是前人和他人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并预期能出成果的科技问题; 3、科学性原则。指所选课题一定要有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 4、可行性原则。指选题时必须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根据实际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选定科研 课题。 六、实验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特点是什么 答:实验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特点: 1、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 2、可以强化研究对象及其条件。

2020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整理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1>系统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系统科学等20世纪的新的科学发现是系统自然观形成的科学基础。其中,系统科学对于系统自然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对论揭示了物体、时空、运动的一体性;量子力学展现了微观世界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系统科学对复杂世界展现的系统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基本内容: 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系统具有普遍性,万物皆系统。系统反映了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协同的整体性。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理论揭示了自然界演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存在着“时间之箭”。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自然界演化本身具有自身的时间尺度,这就是“内部时间”,这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关注存在转向关注演化,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分叉和突现,演化的方向进化与退化并行。 自然演化方向的矛盾。19世纪中叶,克劳修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导出的“宇宙热寂说”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所揭示的演化方向并不一致。这一矛盾长期困扰着人们。1969年,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发现,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自然系统可以自发的从无序演化为有序。他指出:一个处于远离热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无论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能够从原来的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 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辩证统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研究线性系统开始的。但线性模型仅是一大批现实自然系统的良好近似。在这种线性自然观作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自然辩证法概论 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指导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的哲学方法。它是贯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指导我们改造自然、 保护自然的哲学方法,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 自然辩证法的内涵 自然辩证法认为(1)事物的矛盾着、发展着(包括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2)事物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与规律;(3)世界万物 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辩证的整体。 3.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质量互变是矛盾的主要内容;(3)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二部分: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1. 矛盾 矛盾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

的存在形式。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推动事物前进的内 在动力。 2. 质量互变 质量互变是指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这种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3.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指事物在继承与变化、保持与改造 的过程中,经过相互冲突和斗争,最终形成新的事物状态。 4. 统一整体 统一整体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一定的联系、依存、包容的方 式相互联系着,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5. 应用自然辩证法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自然辩证法,去分析和处理我们所面 对的各种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理解 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 工具。在我的看来,自然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思

(完整word版)自然辩证法概论整理版(研究生考试用)(word文档良心出品)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 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3、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 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通过对自组织理论的认识,我们可以分析现在的各个国家甚至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对自组织理论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时,还可以将得到的实际经验应用到社会中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4、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5、混沌理论的定义 答:“混沌理论”是对确定性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不稳定非周期性行为的定性研究。在 没有变量的情况下,系统运动是一项有规律的重复行为,通过研究认识这一系统状态,非周期性行为就变成了可以观察的对象。不稳定非周期行为则复杂得多:它不做重复运动,不断展现出任何细微变化动乱对系统造成的影响。根据当代数学理论的定义,混沌系统就是对“对初始条件极度敏感”的系统。换句话说,为了精确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需要知道它无限精确的初始状态,即便很小的误差,都将立刻导致预测错误。混沌理论:是系统从有序突然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过程”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讨。 6、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70) 答: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有: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减少环境污染;树立生态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7、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可能出辨析题) 答: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 (4)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8、科学和科学事实的关系 答:科学的定义见题7。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区别于理论的普遍陈述(全称命题)。科学事实类型:事实I——客体与仪器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事实II——观察实验得到的结构的陈述和判断;事实III——理论事实。 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同时科学的进步有助于科学认识主体更好的对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更好的描述和判断,也就是促进科学事实的形成。 9、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 答: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此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其核心是科学划界标准。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观点、科学历史主义观点与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问题。 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者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个别的,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者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者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者评价。 10、科学技术和价值的关系(是既有关系又没有关系,注意辨析)(P104) 答: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价值的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同人的需要有关 科学有内在价值、社会价值。 科学的内在价值: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是科学的内在价值,这是科学文化的核心,是不以时代、国家、民族地区为转移的。 科学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第一:科学带来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第二:科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第三:科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11、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注意二者的区别) 答:技术和科学的区别 1、技术和科学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 2、技术和科学的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做什么、如何做。 3、技术和科学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技术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可以预见的。 4、对技术和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技术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生产出更新和更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想到技术。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12、科学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 答:科学是始于问题。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确立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的范围和方法。 科学观察是人们又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与理论思维方法不同,科学观察不是通过演绎、类比等抽象过程,而是依赖感官以及观测仪器直接认识外部世界,记录和报道事实。 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研究开始于问题。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13、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14、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主要观点(4种)此题与第九题问题相同,只是表述形式不一样 答:1、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经验证实标准 2、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经验证伪标准 3、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范式标准 4、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12个条件为标准 科学理论评价的四种基本观点 ①.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评价理论(逻辑经验主义强调科学是证明了的真理。卡尔纳普提出的归纳支持理论。) ②.波普尔的科学评价观(理论的经验内容越丰富,则它愈可检验、愈可证伪。第二个标准是理论必须经受住更加严峻的检验。第三个标准是理论的逼真性。理论的逼真性越大,它就越接近真理。) ③.库恩的历史主义评价观(不同的科学范式是不可通约的或不可比的,因而,持不同范式的科学家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根本就不存在越越历史的评价原则。) ④.费耶阿本德相对主义评价观(不能从证据与理论的关系来评价科学理论,因为证据被理论所污染了,即证据被迫按理论的模型解释过了,证据不再是单纯的证据,而是理论的一部分了。民主判定高于“真理”和专家的意见。) 科学理论的判别标准 科学理论的评价,事实上是对相互竞争性的理论给出优选的程序和判别的实质性标准。 第一,该理论体系的各个命题之间在逻辑上是高度自洽的、无矛盾性。 第二,必须能够包容和解释更多的经验事实。 第三,相容性评价仅限于与科学家们公认的理论原理相容,但并非必然与所有旧理论相容。 15、科学假说形成的途径,及其对科学研究的作用 答: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规律提出一种假定性的推测与说明,它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重要形式。 形成途径:(1)当出现已知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时,提出猜测性说明。 (2)将某一理论推广到原适用范围之外时,对未知规律做出推测。 (3)为解决新旧事实、新旧理论之间的矛盾时,提出猜测性说明。 作用: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新理论的必经途径、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同时假说之争推动科学发展。 16、科学研究的方法(3种,注意区分) 答:科学研究的方法分为演绎的方法,非演绎的方法和思想模型法。演绎的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其根本特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蕴涵的关系,或者说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的联系。非演绎的方法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类比与联想,思想模型法。分析就是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划分为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并分别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而综合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人们对研究对象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的认识整合起来,以形成对研究对象统一整体的认识的思维方法;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归纳就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概括也是一种由个别或特殊性认识上升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法。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类比的思维过程离不开联想,即从一个对象联想到另一个对象,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2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1 . 自然辩证法创立于 19 世纪 70 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 2 .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3 .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绪论 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2 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3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4 理解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同等地位? 5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哲学的价值? 1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 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2自然观的角度回答: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 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 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辩证法乃是马克思主义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此相适应,自 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3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它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渗透,视野 广阔,富有启发性,因而自然辩证法课程是培养有深厚理论基础,有战略眼光,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的

必修课。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 自然观? 2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5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6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7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8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意义? 9 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型的统一? 10 系统概念的四个要点? 11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2 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13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14 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具有加和性与非加和性的例子? 15 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经哪两种方式相互连接? 16 自然界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基本特点? 17 如何理解自然界层次结构之间的双向因果链的含义? 18 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 19 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20 按照自组织理论,一个系统具备哪些条件才会进入有序状态? 21 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

《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著作,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唯物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有关问题。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通过概括和总结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鉴别能力;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技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恩格斯说“不仅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缩减到最小限度,并且过去和机体种源说相对立的最根本的困难之一也被排除了。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善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一、当代全球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的主要原因,人类解决全球性环境的出路是什么? 表现:总体来说,当代全球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十个方面。一是全球气候变暖。随着工业时代拉开序幕,工业生产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也被排放到空气中,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二是臭氧层的破坏。臭氧层作为地球生命的保护层一旦被破坏,地球上的生物就会遭到紫外线的伤害,对生命带来严重后果。三是土地荒漠化。荒漠化的土地能引发一系列的影响,如使可供农牧用的土地面积减少,物种多样性减少等。四是废物质污染。工业生产“三废”——“废水、废渣、废气”以及居民生活的大量垃圾,都会严重污染空气、河流、湖泊、海洋以及陆地环境。五是生物多样性减少。随着生态环境条件的恶化,地球上的物种正在逐步地减少。物种的减少影响了生物圈的生物系统的稳定。六是森林面积锐减。森林的状况将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运动与平衡。七是水资源枯竭。如今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活用水告急,百分之十的监测河流受到污染。人类正面临这水资源缺乏的危险。八是海洋污染。海洋在地球的表面占有百分之七十多的面积,它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的起源地,也是江河湖泊、千径百川的最终归宿。海洋的污染对整个生态系统循环造成严重的危害。九是核污染。核泄漏或者核爆炸不仅引起放射性污染,而且对人类的生存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可以引发一系列病症,并对周围的环境起到极为严重的破坏。十是噪音污染。由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全球环境虽然进入了低迷期,但是噪音污染却越来越严重,己经给人类的生活,生产,特别是身心

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增长快2.资源的不合理运用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由于全球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和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且随着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这是造成当代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出路:1.引发全球环境治理主体的新认识。首先是在观念上,主权国家在强调国家特殊性的前提下,在应对国际社会中出现的问题时,也要尊重国际惯例,接受绝大多数国家共同默认的观念,重视当前反映人类政治的进步要求。其次是在制度上,主权国家应积极将本国国内的制度及法律与国际的制度与法律相互调适,改善或摒弃那些仅符合自身国家利益,而与人类共同利益背道而驰的制度法规。最后是在利益的认知上,主权国家不应单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而是将本国人民利益与各国人民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联系起来,以理性、共赢的理念参与到全球治理中。 2.推进全球环境治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不仅仅是成员数量的增长,还有组织本身的壮大。可以说,这是全球治理理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获得的新发展,也是国际环境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应当充分发挥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和作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读后感

自然辩证法概论读后感 “自然辩证法”一词是恩格斯首先提出来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类熟悉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式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熟悉和改造自然的已有功效的归纳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硕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作为一名今世大学生,我有幸学习了毛泽东同志所作的《矛盾论》,读完以后我深刻理解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所花费的庞大精力,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使全党的思想高度统一,而且使党形成了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而且发扬光大。 自然辩证法的大体内容有三大块:自然观、科学观和方式论。 第二部份论述矛盾的普遍性。这一部份作者写得比较简略,因为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熟悉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以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够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为了这个缘故,当着咱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咱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普遍性的问题。”

作者对于客观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驾轻就熟的把握。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整体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和人和自然的关系,做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整体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依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法既是人类熟悉和改造自然必需遵循的规律,也是发展科学技术必需遵循的规律,科学和技术无论是作为一种熟悉现象或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具体、生动的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式论。科学技术方式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熟悉和实践方式的哲学归纳。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式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熟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式的理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熟悉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式做出归纳和总结,来阐明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和现代系统科学的方式论,并揭露各类科学方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概论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中西方自然观差异【了解】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集成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极其人类的总的观点. 论述题1: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系统自然观 1.概念: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是在概括和总结现代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的认识. 2.特征: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3.*意义:(1)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理论方面的发 展;(3)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4)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概念: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而 形成的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 2.特征: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3.*意义:(1)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既反映天然自然界 又反映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 1.概念: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 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2.现实根源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 3.特征: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 统一。 4.*意义:(1)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了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2)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确认人的主体地位,推进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1.都围绕着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 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 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为人工自然管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为系统自 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 论述题2:国外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一、欧美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2021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整理

2021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整理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 启示意义。 1>系统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系统科学等20世纪的新的科 学发现是系统自然观形成的科学基础。其中,系统科学对于系统自然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 作用;相对论揭示了物体、时空、运动的一体性;量子力学展现了微观世界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系统科学对复杂世界展现的系统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基本内容: 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 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系统具有普遍性,万物皆系统。系统 反映了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协同的整体性。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理论揭示了自然界 演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存在着“时间之箭”。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自然界演化本身具有 自身的时间尺度,这就是“内部时间”,这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关注存在转向关注演化,自 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分叉和突现,演化的方向 进化与退化并行。 自然演化方向的矛盾。19世纪中叶,克劳修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导出的“宇宙热寂说”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所揭示的演化方向并不一致。这一矛盾长期困扰着人们。 1969年,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发现,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自然系统可以自发的从无序演化为有序。他指出:一个处于远离热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无论是力学的、 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能够从原来的 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 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辩证统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研究线性系统开 始的。但线性模型仅是一大批现实自然系统的良好近似。在这种线性自然观作用下,我们 习惯性的把相互作用视为单向的,把线性系统视为自然界的正常状态,把非 线性系统视为例外,仅是线性系统的外在干扰等。事实上:自然界是非线性的,而线 性是非常少的,仅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近似。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近代经典物理学建立以来,决定论、确定论的观点 被视为自然科学的正统。经典物理学的确定论是线性的确定论。系统科学特别是混沌理论 表明,对于那些原来看来完全确定的系统,自身也会内在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 3>特征: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 绪论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性质和内容? (1)研究对象:自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学科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2)基本内容: 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定义:使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3)学科性质: ①哲学的分支: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辨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 ②中间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两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③交叉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 ④综合性和开放性 第一章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6世纪、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0世纪形成了系统自然观和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观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1)系统自然观: ①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②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三大部分所构成。 二、学科性质 就研究领域而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就学科名称而言,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即哲学的二级学科。 就学科定位而言,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和具体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三、发展历程 (一)恩格斯的开创性工作 (二)后人对它的传播和发展 四、主要内容 (一)自然观 (二)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编自然观

、自然观的概念

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具体而言就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二、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 古代素朴自然观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当代系统自然观 第一讲古代自然观 一、古中国自然观 ■ 二、古希腊自然观 三、古印度自然观 四、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一、古中国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一一《三五历记》 1.元气说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气组成的。这种气就叫“元气”。元气是天地万物之原始,万物皆是由气之聚合而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气不仅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成分,而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 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者,生之元也” 一《淮南子•原道训》 “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一《白虎通义•天地》 2.阴阳学说 阴阳的区分:阴是有形的、黑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阴阳的关系: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互根、互用。阴无阳不存,阳无阴不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在阴和阳的矛盾统一中产生、发展、变化。 3.五行学说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目录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2)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4)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 然的关系? (5)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5)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 意义? (6)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7)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8) 10、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1) 11、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2) 12、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3) 13、如何坚持自主创新? (14) 14、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工作 (15) 15、企业能否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15)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自然界辩证法、自然科学辩证法、自然科学方法论,再加上技术辩证法,即独立出来的人工自然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部分)和技术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有许多将辩证法运用得活灵活现的经典例子。例如:“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道出了评价改革开放要看主流的道理。又如:“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告诫人们做思想工作要尊重规律,要讲究循序渐进。 我们如果把唯物辩证法、群众的智慧和通俗生动的语言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使他的思想和观点呈现出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道出了许多深刻的辩证法道理,给人印象深刻。比如:“下了高棋得意,下了臭棋生气,下了废棋不在意,其实废棋有时比臭棋损失还大,它耽误了许多时间和机遇。回想一下,建国以来我们下了多少废棋!”又如:“自吹不好。越吹越灰,越吹越飞。八分成绩吹成十分,人们最多给你打六分;八分成绩只说六分,人们反而给你打八分乃至十分。如果你不服,继续加大吹的力度,那么群众会只看你的缺点问题。” 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以中国化的语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使哲学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的生活之中。这些经典著作影响了中国几代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瑞环同志的《辩证法随谈》在把哲学通俗化、生活化、群众化上与以上著作是一脉相承的,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深受感动。 人们长期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思想方法,对我们做好工作、加强修养、为人处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比如:“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方针政策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发展规律上找原因。”又如:“看人必须抓住主要方面,看主要方面是缺点还是优点,既要看缺点对工作有多大害处,更要看优点对事业有多大用处。就一般讲,要先看长处后看短处,发挥长处避其短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