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浅析中西方古代自然观

浅析中西方古代自然观

浅析中西方古代自然观
浅析中西方古代自然观

浅析中西方古代自然观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外古代颇具代表性的自然观,中国古代选取老庄的自然观思想,展现出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中朴素辩证法的因素;而西方自然观展现出科学的雏形,逐渐脱离了神话和宗教的范畴,寻求隐含的自然法则;同时指出中西方自然观的特点及意义。

关键词:古代自然观;老庄思想;古希腊朴素自然观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自然观也不尽相同。

中国老庄的自然观

中国的自然思想的发端当推老庄,《老子》中最先出现“自然”一词,指的是自然而然,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界的具体概念不同,而是指“天地万物形成的自然本质以及天然形态”。

我们都曾好奇万物从何而来,对于宇宙万物的演变,老子给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道”这个概念也是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无形确是万物之始,这个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并不是古希腊哲学家说的“水”“火”之类的元素,然后依据道经所说,“道”这个本原的概念,是通过“观其徼”得到的,是通过对于万物发生发展的细致观察中得出的,道也蕴含着万事万物的种种特性,相互联系以及发展规律。

老子的自然观中包含着朴素辩证法的因素,老子意识到正如光影相伴一样,一切事物都存在正反两面的对立,同时对立面还可以互相转化,并且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即此即彼。很经典的一个想法就是无是有,有也是无,万物生于有,而有又生于无,只是其中的“无”是表示混沌无绝对规律性,而“有”表示客观存在性。

老子没有直接描述“道”的形状,而是通过类比和寓言来描述“入道”的生命境界,例如经典的无用之用理论,“桂可食,故伐之。椿树无所可用,所以不夭斤斧,无所困苦,生长不衰”,对于这句话,我翻开了不少解读,有的说人生

价值没用才是最有用,感觉是将老子的话直译了,仍然玄而又玄。后又看到另一种解释,“人死后,化为土壤,重回造化的大冶重新熔造,具有无限可能,有大用。”乍一看十分信服,仔细推敲,若有用是回归造化的大用,那哪个人最后无大用?结合老庄思想的生死观,我觉得这里所说的无用之用是一种逍遥的态度,不去追求特定的用处,人是气聚而生,气散而亡,顺应自然,化解世人对活着的执念,同时也反对人们用造作来毁灭生命,或是抗拒逃避命运。

在老子的理论中,“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种不仁,反而是顺应自然的大仁。虽然这句话经常被许多电视剧用作台词,在天灾人祸之后,总有一个人在废墟中背手而立,悲凉地叹出这句话,其实是误用了。天地并没有以仁爱之心来生育万物,它好的生,坏的也生,食物生,毒药也生,并没有对哪一方面特别仁慈。因为对一方面仁慈,就是有私心,就是对其对立方的残忍。万物只是自然的,偶然的,暂时存在,终归还灭的刍狗而已。即使是人类在自然面前都是平等的,自然的无私才是真正的仁慈。顺其自然,才能达到老庄思想中的无为的境界。

老子常常以自然界的水来讲述他的思想,“水善利万物而不幸,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这一句话体现水的两大特质,滋养万物却无私欲,随物赋形,与物无争,人好高恶下,好洁恶污,但水却不改自然本性,合于他对于“自然”的理解,自己如此,无为而为。所以自然界在老庄的思想体系中成为悟道,言道的载体,透过自然界来体察其背后更深的自然规则。

中国的“自然”论的思想的源头在于老庄,提出一个最高的概念“道”,其自然观以及其对自然的观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古代自然观

最早的希腊哲学家有时被称为“自然派哲学家”,他们认为世上必定有某种“东西”,万物皆由此衍生并且回归于此,他们想要寻求隐含的自然法则,而不是将这些现象归之于神话。我们所知的第一位哲学家是泰利斯,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这也许并非是普通的水,而是为存在寻求一个最明显的形象。随后古希腊著名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又提出一种观点万物皆数,可以由数学原理推演洞悉处不可见的实在本身和真理本身。巴门尼德认为世界是一个“静止的一”,不可能存在虚空,变化和差异,有些东西是必然存在的,这是我们一切言谈中摸索着的唯一真理,同时存在本身和思想本身也同样是不可分割的,这就

是“一”。

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自然观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柏拉图提出理念论的自然观,即存在两个世界:感官世界和理型世界,他用一个经典的比喻来阐明这个概念,这就是“洞穴说”,他认为人是洞穴式地下室的囚徒,洞穴对的后壁是全部的视野,人在现实世界可见可听可触的万物,其实是后壁上看到的影子,只是理念的投影,即我们在现实世界看到的一切事物纯粹只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世界的影子,而理型世界的根源是“善”,善产生了真理、知识与认识的精神,他将善比喻成太阳,就像眼睛无法直视强烈的阳光一样,我们没有办法直面善本身,然而灵魂可以沐浴善的光辉。亚里士多德用“四因说”(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形式因)来说明事物存在的原因。拿盖房子作比喻,形式因是盖房子的原理,质料因是泥土和石块,动力因是设计师和工人,目的因是人需要居住。他认为自然界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物质从“潜能”转变为“实现”的结果,而质料则致力于实现一种内在的可能性。他猜测星球的运转都受到某种力量的操控才能实现,他称这种宇宙各种活动的目的因“最初的推动者”或“上帝”。亚里士多德的世界不是偶然的世界,而是一个有序的、有组织的、有目的的世界。

中世纪的自然哲学显著特征是它在基督教的理论背景中展开,初期,奥古斯丁将柏拉图“基督教化”,认为上帝创造世界之前,那些理型存在于神的心中,提出自己的“双城论”,依据人类的原罪的理论,区分了所谓的“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上帝之城由注定得救的基督徒组成,虽然在现实中所有人混在一起,到了末日审判的时候会彻底地分开,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着永生,他提出的教会和国家关系的主张也成为中世纪教会的基本信条。而后托马斯.阿奎那将亚里士多德基督教化,认定上帝(或目的因)是造成各种自然现象的力量,认为我们可以透过理性的思考和感官的证据推知一部分的真理。同时将法分为四类,最高的是永恒法,适用于整个宇宙,是上帝的理性;之后是自然法,自然法适用于全人类,是上帝的理性在人类理性中的体现;再后是人法,是统治者颁布的法律条文。还有神法,也就是教会法,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法律。神法指导人法,人法需要服从自然法,然而自然法需要服从永恒法。

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首先认定某一种东西是一直存在的,任何变化都必定来自于某种物质,最初的几位米雷特斯的哲学家相信,所有事物的源头是宇宙中的一种基本物质。柏拉图出现了,他试图掌握永恒不变的“真理”认为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背后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模式,有一种实在存在,称之为“理型的世界”,而亚里士多德对于自己老师的永恒的形式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同时对于变化(自然的循环)感到兴趣,认为宇宙间必然有一位上帝推动自然的所有运作。而后中世纪的自然哲学则是将理型论和四因说“基督教化”,认定上帝(或目的因)是造成各种自然现象的力量,同时上帝创造世界之前,那些理型存在于神的心中。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1.题目: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摘要:自然辨证法中马克思主义自然辨证法,通过对东西方自然观的分析以及东西方自然观形成的基础,最后从本专业方面分析了自然观的应用 关键词:自然观主客二分古代自然观机械 1. 什么是自然观 所谓“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者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形态。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2. 西方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由于发生了物理学的革命,自然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现代科学自然发展阶段。这场革命起源于19世纪末的经典物理学危机。所谓主客二分学说,是指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的二分对立的学说,在西方思想界,主客二分学说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古希腊哲学中,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笛卡尔开创了“主客二分”式的哲学主导原则,缔造了一个新的完全不同于古希腊的哲学体系。在笛卡尔看来, 有两种实体: 一种是灵魂或

心灵、精神、自我(这些概念在他那里是同义词) , 其本质是能思维而无广延;另一种是物质实体,包括人的躯体,其本质是有广延而不能思维。这两种实体不仅本质不同,而且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这样,笛卡尔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对立起来,西方哲学的二元论思想从此发端。 当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被一分为二时,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必然产生一个问题, 即主体怎么能够走进客体, 认识客体?精神怎么能够把握或认识那本质上是非精神的自然? 弗兰西斯·培根极力鼓吹发展自然科学。他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而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 而且几乎是一样的”,鼓动人们发展科学技术, 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建立人对自然的统治。在康德的哲学中, 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被视为一种立法关系:“人为自然立法”,“自然的最高立法必须存在于我们心中, 即存在于我们的理智中, 我们不必借助经验从自然中去寻找自然的普遍规律, 而是相反, 我们必须根据自然的普遍规律从存在于我们感性和理智中的经验可能条件里去寻找自然”。他认为人对外部自然界的关系是自主的、能动的,尽管唯物主义论者认为意识是无法决定物质的。黑格尔则以无比乐观的笔调写道:“自然对人无论施展和动用怎样的力量——寒冷、凶猛的野兽、火、水,人总会找到对付这些力量的手段,并且是从自然界本身获得这些手段, 利用自然界来对付自然界本身”。费尔巴哈将神学溶化在人学之中,在他看来,人类可以征服一切东西,能够得到人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 论文题目: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学院理学院 专业物理

学号 姓名+++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摘要:自然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的哲学概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自然观的变化不断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观的形成。本文从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科技发展史出发,比较两者的异同,说明两个文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揭示自然观和科学技术间的关系,论证人类认识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文章最后指明认识到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辩证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观科学技术西方文明东方文明辩证关系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其中,科技对自然观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下面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及科技发展史来探讨其辩证关系。 一、中国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史 1、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蒙昧之初,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都是从很直观的自然现象出发,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万物是由五行组成的,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五行学说解

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是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起源,阴阳学家认为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世间万物。这种观点带有浓郁的思辨性质,讨论的是世界的本源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辨解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的是辨证统一。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由起初的认为天定胜人,对自然界的恐惧和绝对服从,到后来尊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产生的儒家、道家等学派,与其说是结果还不如说是原因。然而这种思维也潜移默化中限定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长于整体性思维、重直觉和顿悟, 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联想、类比, 然后用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进行归纳、总结, 说理往往带有玄虚、混沌色彩, 缺少严密推理的逻辑过程, 有时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对事物发展的深层原因追究甚少。因此,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一体、万物有情的自然观, 不但化解了人与自然的争斗, 也阻碍了传统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使我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科学技术一直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化、系统化科学。 2、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整体上有三个阶段:初期为春秋战国到南北朝;全盛时期从隋唐到两宋;到元明清时开始衰落。其中,天文学从商代就开始有记载,数学中计算工具的发明,医学体现在大量的医药著作,四大发明,水利水系,都代表了各个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正如李约瑟所言: 在公元3 世纪和13 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高峰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大约是公元前700 年到公元前200 年前后的五个世纪。周王朝的衰落,导致了大一统的专制制度的崩溃。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纷纷改革内政,有力地推动了科学与文明的发展。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军事家、纵横家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春秋时期的各大学术流派大都拒绝拜倒在宗教迷信的鬼神之下,因此这段时间的中国始终是政教分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享有思想和职业上的自由与平等对待。随着魏晋时期进一步的思想解放,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却很快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时间进入大约13世纪时,中国出现了一股对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影响最为严重的哲学思潮——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不仅抛弃了古典哲学中对自然界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而且阉割了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的人文精神。从此中国社会进入一种思想禁锢保守、等级制度森严的专制社会。在社会上也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从事自然科学和技艺的人成了只是会一点“雕虫小技”的小人。天文学、数学和医学家们在社会地位、生活待遇上和“科举出身、八股取仕”的进士们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代

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它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唯物主义者心中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不随人的意识而改变的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在唯心主义者心中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人的精神或上帝的世界中的产物;在辩证唯物主义者心中他们认为自然界是时时刻刻不停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在机械唯物主义者心中他们认为自然界是静止的,是形而上学的。总的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以自然界的发展为基础,正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改造才会引起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中国人的自然观与西方的自然观是不同的,首先西方的自然观是主客体分明的,西方常把世界万物分为两种:物质和精神。在他们心中自然界中可以被人们认识的被叫做物质的,而那些人类所不能解释的自然之谜被他们戏谑为精神的。在这些原因的指导下,他们懂得利用自然,努力去改造自然,认为自然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存在而存在的物质。在他们的自然观指导下,他们创造了神话,上帝等等。例如在西方产生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他们认为人与自然万物虽然是神所造,但是人的地位高于物质,人类研究自然万物为的是寻找失落的神性。在他们的世界当中他们认为神是第一,人是第二。他们极力的推崇神的力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他们就是被神学的氛围笼罩着。例如,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在其后半生也是极力的探寻神的存在,再者在神学界极力推崇的地心说的时期当中,他们不相信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真理,无情的用火烧死了日心说的忠实拥护者布鲁诺。西方一直鼓吹人类至上论和自然科学万能论。认为人类依靠科学和理性, 一定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让自然为人们的利益而服务,自然只不过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虽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整个人类的力量却是无限的。人类在对自然的改造过程当中,现在不能克服的困难将来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在西方一些早期的哲学家、科学家眼中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又是什么呢?弗兰西斯·培根极力宣扬自然科学的发展。他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二为一,通往人的力量的道路和去向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极力怂恿人们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以实现人对自然的完全控制。康德的哲学体系中,他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看做一种立法关系:“人为自然立法,自然的最高立法必须存在于我们心中,即存在于我们的理智中,我们不必借助经验从自然中去寻找自然的普遍规律,而是相反,我们必须根据自然的普遍规律从存在于我们感性和理智中的经验可能条件里去寻找自然”。他认为人对外部自然界的关系是自主的、能动的。黑格尔则很兴奋的写道:“自然对人无论施展和动用怎样的力量——寒冷、凶猛的野兽、火、水,人总会找到对付这些力量的手段,并且是从自然界本身获得这些手段,利用自然界来对付自然界本身”。费尔巴哈则认为神学是人学的一部分,人类可以战胜一切,能够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财富。按照历史的视角,过去所渴望的,现在可以得到;现在不能得到的,将来一定会得到。以上就是西方的自然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刀耕火种维持了早期中国人民的繁衍生息。在早期中国一直想要的是风调雨顺那样才能有一个好的收成,即所谓的“靠天吃饭”。土地、农业、自然与民生密切相关,中国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而生了。它视人与自然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自然的统一。“天”是指外在于人类的客观世界, 即大自然。“人”则是指人类或人类社会。对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中国哲学强调的是天与人统一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观念中,自然孕育出万类霜天和万物的灵长——人类,人与世界万物一样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系统,他们之间存在着和谐共鸣。中国哲学的最高状态就是“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达到一种物我两相忘的关系。这样的自然观深刻地影响到后世的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于是山,水,石,树,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也被赋予生气,在自然母亲的观念当中,人与物是平等的,正如宋代哲学家张载所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鉴于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由自然观衍生出来的科学技术也是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的。从文学方面来说,西方的文学没有中国的那种细腻的情感,例如《希腊神话》、《故事圣经》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 英语 2012年9月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 班级:英语 姓名:自古,东西方文明就存在着巨大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种差异已经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从每一个可能的角度影响着世界的文明进程,也使东西方文明拥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呈现出了巨大的差异。那么,东西方文明背后的自然观都是什么?它们有哪些不同?这些自然观怎样形成的呢? 一、什么是“自然观”? 首先需要搞清楚自然观的定义,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包含了很多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比如,“自然是什么?”“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自然可以怎样影响人类?”“人类应该如何面对自然?”等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1 二、东西方自然观都有什么? (一)中国古代的自然观 1、神话和巫术——原始自然观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幻想的形式,按照自己的心理和愿望,对自然和社会潜在力量所进行的描摹、解释和传述的故事。其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神话的涵盖范围非常广,然而就今天所需要提及的为创世神话。是神话的主体部分。大体上在新石器时代;就社会形态上而言,大约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后期。 1)汉文古籍与口头流传的创世神话 如《三五历记》记载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与《述 异记》中盘古化生万物的故事,还有女娲补天,夸 父追日等故事。 1摘选自百度百科“自然观”词条https://www.docsj.com/doc/b69855480.html,/view/50583.htm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等哲学问题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 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 其基本内容主要有 3 个方面: ①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 早期的唯物主义者大都认为这种始基是可以感知的 具体东西, 如水、气和火等等。 后来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只能用把握的物质微粒, 例如提出的“种子”和所谓的原子。②大都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 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 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但也有少数唯物主义者 陷于外因论, 就诉诸爱和恨两 种外在力量; 克萨戈拉将它归 因于外在的“” 复归于本原的 合乎规律的过程, 主义者却带有循环论的色彩,如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也有的表现出宿命论的缺陷, 如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 伊壁鸠鲁 (见纠正了这个错误, 认为 原子在降落中会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发生偏离, 从而揭示出规则运动通过不规则运动实现的运 动法 则,确认了原子运动中的统一。 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毕达哥拉(见)主张 ,万物由数产生 ,按照特定的比 例构成和谐的秩序。 认为,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 不变不动的抽象才是真实的。 认为, 万物是由神创造和安排的,并体现了神的目的。在看来,具体事物组成的感性世界是 从世界派生出来的。 这种唯心主义自然观尽管包含某些合理成分, 如毕达哥拉认为天体按成 比例的距离围绕中心火而运转, 巴门尼德则涉及了运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 相对性与绝对性 的矛盾等。但整个来说却是的。 自然观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和形而上学之间。 他在其自然哲学中, 一方面认为万物 的基础是原始物质,它具有热和冷、干和湿的对立特性,它们相互结合就形成火、气、土、 水四种元素, 从而构成整个自然界; 另一方面又认为天宇和星球是由非物质的神圣以太构成 的,否定物质的统一性。 他研究了物质运动的各种形态, 但又断言天上的运动才是完善的运 动,提出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体系。同时,他还按照灵魂的等级,把生物分为植物、动物 和人,但又肯定物种是不变的。 关于古希腊自然观的历史意义,恩格斯曾经指出,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 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 萌芽。 因此, 如果理论自然科学要想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 原理 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古希腊人那里去。 ”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 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中国古代, 人们把自然 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 不断运动的整体, 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 如“阴阳说”、“五行说”、 “元气说”等。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有机论自然观,强调整体和联系,注重事物的变化发展, 注重解释事物与现象的关系, 注重的是辨证统一。 第二,古代的自然观具有浓郁的思辨性质, 不注重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第三, 它是一种经验性、实用性的自然观,讲究直观的经验的 积累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 古希腊自然哲学, 宏观地来说就是人们对大自然万物 的一种理解方式。 相对是比较特殊的, 因为自然哲学 是科学的源头, 除希腊文明与后来继承了希腊文明的 欧洲人之外。 式在早期其实与我们中国人的自然观并 没有巨大差异。 样与我们的自然观一样, 是把自然现象附着于不同的 神身上, 情欲, 爱恨争斗上的相似性, 但是在这里 说明一点, 自然观有一个主要区别,那就是古希腊诸 例如,在说明水、 气、火、土4种元素的结合与离散时 在解释数目无限、 性质各异的种子组成各种自然事物时, 阿那 的推动。③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 万物又 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 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 但有些唯物 这一点在人类历史上 科学做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象并不存在于 自然哲学做为古希腊人一种特有的思维方 希腊神话做为一种最原始的自然观同 也同样表现出了神与人在个性, 古希腊最原始的自然观与中国最原始的 ,而中国的神基本是人神不分, ,也就是这一点为后来中国与希腊这两 为什么这种小小的区别会造成这种巨大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研究生作业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上课老师:胡广丽 姓名:朱涛 学号:2012020180 学院:能源学院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姓名:朱涛学号:2012020180 任课老师:胡广丽 摘要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1]。要了解自然观首先要了解自然观的历史与发展。本文依次讲述了了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宗教神学的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并指出各阶段自然观的特点及意义。只有理清自然观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对其进行全面深刻地剖析,才能揭示其本质,从而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发展观。 关键词:自然观;宗教神学;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对自然界的看法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受到和生产力相应的科学水平的限制。在这两个因素之中,生产力因素是最基本的,因为对自然界的认识要通过科学来实现,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2]。它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自然观也不同 一、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初尝试,是想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神秘主义来对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做出解释[3]。我们把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统称为古代科学技术,与之相适应的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认为万物有共同的组成成分,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古代朴素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提供了一幅自然界的总图景。但它也有历史局限:它在直观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自然现象进行笼统的、粗糙的哲学概括。表现出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等历史局限性。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古代自然观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勾画了自然界的总画面。它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这些基本观点在本质上是正确的。具体地说,古代自然观对自然界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力求简单;第二,认为万物的本原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物质;第三,整体直观性;第四,富于想象;第五,深信和谐;第六,相信守恒;第七,合乎常识[4]。 古代自然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概括起来,第一,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第二,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总的观点的问

刍议中西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刍议中西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于景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海淀 100191) 摘要: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中西方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统一的,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二者在哲学、自然科学观、逻辑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概要介绍中国古代自然观和西方古代自然观,从多方面阐述中国古代自然观和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关键词:西方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629(2012)S0-0083-03 收稿日期:2012-05-16作者简介:于景阳,女,河北承德市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1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龙岩学院学报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 2012年7月 第30卷增刊 July 2012 Vol.30supp.一、导论 在自然与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更多的是积极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不是一味的消极地去适应自然。自然观既不同于唯心主义所议,也非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更不是如机械唯物主义所阐述的,只是思维对于自然界的消极反应,而是依托自然界自身所形成的总的看法。 自然观大体指的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的看法,它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结构、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总体而言,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往往用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关系,而西方文化由于主客二分,各走一端,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这种观点,相对来说更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由此可见,中西方的古代自然观存在一定的异同点。 二、中国古代自然观(一)中国古代自然观 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更是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对于自然的研究也不例外,其留下了许多对后世人们的认知产生深远影响的观点。如“天人合一”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合一性、内在性的统一;“气-原论”自然观,即认为气是宇宙的本源。然而,不同学派的观点是不同的。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无”、“有”是老子关于万物生化的概念。老子描述的宇宙万物生成模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这个生成链条中最早的存在,自然也就是万物最初的源头了。万物由道辗转而生,所以应该合道,才能顺利成长和生存。因道生一,所以道便是“太一”。其著作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不止如此,还有“阴阳五行学说”。以阴阳两种相对之气为天地万物之源,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 文化·艺术 83

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1 中西自然观历史渊源的差异 1.1东方的“天人合一”和西方的主客二分学说 毫无疑问,东西方的自然观无疑是奠基在以上的两个观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天”是指外在于人类的客观世界, 即大自然界。“人”则是指人类或人类社会。所谓“天人之际”则以此为本意。对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中西方有不同的取向。如果说, 西方强调对立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 那么, 中国哲学则强调天与人统一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协调。这里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是崇尚自然,反对对自然的干预,追求对自然本性的顺从。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地、天都统一于“道”,而“道”又是自然的, 人应当顺应自然, 不可有意作为。老子反对人为, 所以菲薄智识技巧。老子自然观的中心是“抱朴”, 返朴归真是他的理想境界。庄子则将天人对举, 并赞叹自然之伟大, 悲悯人类之渺小。《庄子·外篇》云:“有天道, 有人道。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 人道也。”天道为尊, 人道有累,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 不以人助天”, 即不以人力改变自然, 这与欧洲近代自然观是迥然而异的。庄子认为,真正有修养的圣人是不参与大自然的造化过程的, 而是安然地随顺自然, 任变而终, 这就是人与天为一, 如果硬要有所作为, 终究会有不良的结果。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消极无为的, 在天人关系上, 只见于天而无见于人, 尊天抑人是显而易见的,但是, 庄子明确提出天与人应统一起来,主张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 这表明其消极无为的思想又不乏合理的因素。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比道家积极得多。道家的天人合一说完全取消了人的能动性, 顺自然无所为。儒家的天人合一说虽然也以天为本, 却不否定人的独立存在, 而是主张积极有为,“天行健, 君子自强不息”, 以积极的入世态度来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 以求天人之间的协调、和谐与一致。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认为人与天相通, 人的善性是天赋的, 认识了自己的善性便能认识天, 人与天地万物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要求通过主体内心和本性的探索, 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天人合一境界。北宋张载提出气一元论的主张,宋程明道认为人与世界本是一体,“天人本无二, 不必言合”,宋明理学中理学一派的代表朱熹说:“理也者, 形而上之道也, 生物之本也”,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王阳明认为:“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 其发窍之最精处, 是人心一点灵明。”都是从人伦道德意义上阐发天人合一思想, 把它作为一种人生哲学, 追求一种道德的内在超越, 实现天道、天理与人性的和谐统一。但是, 从这种人伦道德意义的天人学说中, 我们仍可以窥见其倡导人与自然相待相成、统一和谐的合理观点。当然, 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尚不是凭借科学知识去认识自然而达致的。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 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刚至上的阳刚之气,

浅谈自然观形成与发展

浅谈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信息工程学院 160304270213 归振翔

浅谈自然观形成与发展 自然观是人对自然认知的总和,也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看法。人们在想自然是什么?人们常常是从经验科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多从物理生物化学的层面来解释自然。人类在不同文明阶段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对“自然是什么”问题的解决。然而自然观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源、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现行的哲学和哲学史出版物,把自然观简单的划分为“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1]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非常有限,人们的智力水平也不是很高,所以人们的认识能力也比较低。因此,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些变化既不理解,又无能为力。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思想上的种种迷茫,往往用虚幻的想象去填补当时经验和知识所无法回答的空白,就出现了许多神话传说。因此,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人类所持的自然观都寓于神话或原始宗教之中。神话是远古人类对世界的起源、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初步理解,它以故事和传说的方式世代相传。在西方有《神普》和《荷马史诗》等,在中国则有《山海经》和《淮南子》等。神话或原始宗教的自然观,主张存在着超凡世界,即现实的自然界与超自然的世界的划分。任何神话和原始宗教都主张,既存在着一个包括人和社会的现实的客观自然界,又存在一个各种神和鬼魂居住的超自然世界。相信自然界存在着秩序,而且这种秩序是超自然“实体”干预的结果。在神话和原始宗教那里,自然界不是处于变幻莫测的混沌状态,而是被划分为一些明确的区域,划分为一些行动的范围。其中,每一区域和范围都由一个专门的神来统辖,从而显得井然有序,主张人能够凭借精神力量去调节和控制自然力。这是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核心观念,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祈祷、赞颂、占卜、祭祀、图腾崇拜等复杂的仪式活动,来达到人与神灵的沟通,并借助神力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人的力量就在于人与超自然神力恰当联系和合作,人类通过服从自然力的方式达到控制和调节自然的目的。 生活中就处处存在着自然观。在我国苏轼作为宋代多能多产、才华横溢的作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他的自然观思想可以看作是对老庄思想的一种传承与

中西方自然观差异

中西方自然观差异 在希腊哲学中,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是十全十美的。笛卡尔开创了“主客二分”式的哲学主导原则,成立了一个完全分别于古希腊的哲学体系。弗兰西斯·培根竭力煽动成长自然科学。他提议:“人的知识和人的气力合而为一”煽惑人们成长科学技能, 进步人类征服自然的本领, 创建人对自然的统治。在康德的哲学中, 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联系被视为一种立法联系:“人为自然立法”,他以为人对外部自然界的联系是自主的、能动的,纵然唯物主义论者以为认识是无法决定物质的。黑格尔则以无比乐观的笔调写道:“自然对人无论发挥和动用怎样的气力——严寒、凶横的野兽、火、水,人总会找到应付这些气力的方法,而且是从自然界自己得到这些方法, 使用自然界来应付自然界自己。”。费尔巴哈将神学溶化在人学之中,在他看来,人类可以征服一共器械,也许得到人所必要的任何产业。而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因而反映这个制度要求的各家自然经济思想以及以后的演变,与西方古代的自然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而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经济思想,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反对在当时日益发展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法家所主张的刑政。“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是儒家早期的富国思想。以后商鞅在秦国变法,提出富国强兵和“重本抑末”政策,他是法家富国理论最早的提出者和实践者。中国古代的经书、史籍如《尚书》、《周礼》、《国语》等,常有关于田地分级和贡赋分等的论述。这些都表明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公元前就有了朴素的级差地租观点。

辩证法自然观的演变及启示

自然观的演变及启示 摘要: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 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 关键字:自然观、演变、启示 1、引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等部分。在以系列讲座形式学习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中,自然观的演变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起源与产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对自然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自然观的演变过程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在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一、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它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认为人要适应它。在此阶段许多自然现象还不能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论和对自然、图腾、灵魂、祖先的崇拜及巫术的发展。 二、古代朴素自然观。其本质是对万物本原研究的探讨。最早对“自然”作哲学思考的是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三位哲学家。他们思考的问题是: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他们一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单一的物质性本原构成,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去找出这个本原是什么。泰勒斯认为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定”,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米利都学派通过对流行的宗教观念的改造,在事实

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邵春涛142200858 化学工程 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东西方人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人们对于自然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在漫长相对隔绝的历史时期里,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念。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循环往复。概括来说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个蕴含古代先人哲学思想的命题。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其中有“畏天”、“惧天”的含义,认为“天意”难违,“天”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的表现,推崇“天”的权威,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知天命”。因此,人们应“顺天”,不违背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上之气,圣人便认为可以实现与天地合而为一。与天地形成统一的整体。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则恰恰相反。可以说,在西方文明中,人和自然是对立的。并习惯于把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事物,注重人对大自然的探索,认为人可以通过斗争与努力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人认识到自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一旦为人类所认知,就能为人类所用。西方人从屈服于自然转向了利用科学技术来征服自然、驾驭自然。避雷针消解了雷电的作用,蒸汽船可以自由驰骋在海洋中。久而久之,西方人产生了对机械、对科技的迷信,似乎依靠科技和机械就能使自然服从人类的意志,把大自然看成是被动的、被占有的、被征服的对象,这种自然观成为引发西方人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中国古代自然观及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自然观 中国古代主要是指旧石器晚期到中国近代史开始之前的漫长历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是辉煌的,四大发明,圆周率的计算都是领先世界很多年的。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有机论自然观,强调整体和联系,注重事物的变化发展,注重解释事物与现象的关系,注重的是辨证统一。第二,古代的自然观具有浓郁的思辨性质,不注重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第三,它是一种经验性、实用性的自然观,讲究直观的经验的积累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有: (1)阴阳五行说 阳字本是指日光,阴字本是指没有日光。到后来,阴、阳发展成为指两种宇宙势力或原理,也就是阴阳之道。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等等;阴代表阴性,被动、冷、暗、湿、柔等等。阴阳二道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阴阳家认为,五行按照一定的顺序,相生相克四季的顺序,与五行相生的顺序是一致的。木盛于春,木生火,火盛于夏,火生土,土盛于中央;土生金,金盛于秋;金生水,水盛于冬;水又生木,木盛于春。五行学说解释了宇宙的结构。 阴阳五行学说中的科学方面,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对立统一的客观面貌,并能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有效的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得以保存和延续下来,并不断得到细致化和丰富化。在这种理论中,很少有意志论和目的论的主观臆测,而更多的是具有机械论和决定论的倾向。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我们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

自然观的演变及启示资料讲解

自然观的演变及启示

自然观的演变及启示 摘要: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他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很多的 阶段。从最初的神论、唯心主义到最后的唯物辩证主义,其发展都历经曲折,研 究自然观的演变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观、演变、启示 1、引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等部分。在以系列讲座形式学习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中,自然观的演变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起源与产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对自然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自然观的演变过程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在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

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一、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它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认为人要适应它。在此阶段许多自然现象还不能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论和对自然、图腾、灵魂、祖先的崇拜及巫术的发展。 二、古代朴素自然观。其本质是对万物本原研究的探讨。最早对“自然”作哲学思考的是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三位哲学家。他们思考的问题是: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他们一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单一的物质性本原构成,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去找出这个本原是什么。泰勒斯认为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定”,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米利都学派通过对流行的宗教观念的改造,在事实上肯定了本原不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而且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但它的局限在于它无法解释宇宙的秩序问题。继而毕达哥拉斯学派将自然由什么构成转化为了自然以怎样的形式存在的问题,突出了数学方法的意义。随后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俩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论断,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来的是新水。这一名言,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真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促进了唯心主义的发展。 三、中世纪神学自然观。自然界及万物是由上帝创于虚无之中;地球是宇宙不变的中心,这是上帝的创造和安排;自然界万物自己是不能运动的,而是在上帝的推动下运动的,运动又服从造物主的目的;人类由上帝创造,人类既不能理解上帝的目的,更不能改变上帝的意志,一切只能服从。此阶段是利用哲学来为神学服务,用柏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

————————————————————————————————作者:————————————————————————————————日期: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摘要:自然观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中国古代自然观和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古代自然观有诸多共同之处与差异。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可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对照比较。本文着重于从多方面分析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所在,并对中西方自然观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自然观;天人合一;主体;客体 1. 引言 通俗地说,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严格上来说,自然观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分别代表了人类两种典型的文化发展方向,两者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及差异。 2.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相似之处 西方古代自然观以古希腊为代表。古希腊自然观特征有:(1)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自然界统一于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2)自然界是一个变化不停的过程;(3)万物变化有自己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可以言说的。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共同之处在于:(1)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2)都是从某种浑沌到秩序的变化发展过程。(2)是有规律的,客观世界有统一性。(3)事物普遍联系着,自然界是演化发展的。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均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勾勒了自然界的总画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但两者有着自身的局限性:(1)质朴性,具体表现是把自然界统一为具体事物;(2)思辨性,具体表现是圆圈式的简单循环;(3)猜测性,具体表现是有启发性,但幼稚,有神秘色彩。 3.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不同之处 3.1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本质区别

浅谈我对自然观变迁的认识—自然辨证法作业

浅谈我对自然观变迁的认识 唐旭固体所学号:s201226XXX 摘要: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看法和观点。自然观是自然哲学和科学技术的统一,在人类历史上与科学史紧密联系的自然观存在着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自然观。现代辩证自然观又分为唯物辩证主义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本文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探讨自然观的发展变迁。 关键词:自然观、自然观变迁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看法和观点。它是在人以自然界为对象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也是人类自然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观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其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哲学自然观的基本问题,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 不仅包含着认识关系,而且包含着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因此, 自然观实际上是既包含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解释和理解,也包含着人们从自身出发对自然界的价值追求和实践态度。在人类历史上与科学史紧密联系的自然观存在着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自然观。现代辩证自然观又分为唯物辩证主义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古代朴素自然观 古代朴素自然观大多是自发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结合。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靠观察和思辨,从直觉出发,对自然界做总体考察和说明,回答诸如“万物的本原是什么”、“万物是怎样生成和变化的”等一些关于整个宇宙的根本问题。在西方,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泰勒斯认为自然界万物来源于水,又复归于水。后来的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产生于“气”,赫拉克利特则认为是“火”,用“活火”说明物质的统一性变化规律,以及后来的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就是原子和虚空。中国古代哲学也提出了一些自然哲学思想,如“五行”学说,把水、木、金、火、土看做世界的本源;“阴阳”说,用阴、阳两种对立的力量说明宇宙万物的消长和变化;后来的“元气”说,认为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础。 古代自然观的最大特点是达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自发结合,力求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自然现象,并把它看成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另外,古代在科学方法研究方面产生了观察方法,并初步建立了以演绎为主的逻辑方法体系,在古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这种思辨出发,古希腊自然哲学在数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然而,由于古代自然科学还没有系统的科学实验作为基础,只是靠简单经验观察,在缺乏充分事实根据的情况下,运用思维的力量进行推理和概括,力求从本体论上寻找一个无差别的均质世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然观必然具有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等历史局限。 2.近代机械自然观 近代机械自然观产生于17-18世纪,并长期影响欧洲思想界。在经济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