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盐度对罗氏沼虾代谢率的影响

盐度对罗氏沼虾代谢率的影响

盐度对罗氏沼虾代谢率的影响
盐度对罗氏沼虾代谢率的影响

中国淡水大虾种类

中国淡水大虾种类 【篇一:中国淡水大虾种类】 简介中文名称:罗氏沼虾 中文俗称:淡水长臂大虾、 拉丁学名: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英文名称:giant river prawn 罗氏沼虾在分类学上属于十足目、长臂虾科(palaemonidae)、沼 虾属(macrobrachium)罗氏沼虾 亦称白脚虾、马来西亚大虾、金钱虾、万氏对虾等,素有淡水虾王 之称。原产地集中在厄瓜多尔沿岸,是目前世界上养殖量最高的三 大虾种之一。其壳薄体肥,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除富 有一般淡水虾类的风味之外,成熟的罗氏沼虾头胸甲内充满了生殖腺,具有近似于蟹黄的特殊鲜美之味。每百克虾肉虾肉含蛋白质 20.6克,脂肪0.7克,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须的,系高蛋白 营养水产品。鲜食可烹调、煎白虾、溜虾段、、炒虾仁等。加工可 制成虾干、等海味品。形态特征体肥大,青褐色。每节腹部有附肢1对,尾部附肢变化为尾扇。头胸部粗大,腹部起向后逐渐变细。头 胸部包括头部6节,胸部8节,由一个外壳包围。腹部7节,每节 各有一壳包围。附肢每节1对,变化较大,由前向后分别为两对触角,3对颚,3对颚足,5对步足,5对游泳足,1对。成虾个体一般雄性大于雌性,最大个体雄性体长可达40厘米,重600克;雌性体 长可达25厘米,重200克。雄性第二步足特别大,呈蔚蓝色。产地 产季原产于印度太平洋地区,生活在各种类型的淡水或咸淡水水域,60年代以来,先后移养于、欧洲、美洲等一些国家和地区。1976年 自日本引进我国,目前主要在南方l0多个省(市、区)推广养殖,以 广东发展最快。生物学特性罗氏沼虾是一种生长速度快,食谱广, 营养丰富的经济虾类,体型大,最大可40厘米,重600克,原产东 南亚一带。池塘养殖虾体多呈灰黄色,不耐低温,生长适宜水温为 20~34℃,对水体溶氧量要求较高。 罗氏沼虾为杂食性甲壳动物,偏爱动物性食物,人工饲养的饲料要 求粗蛋白含量在37~38%左右,其中动物含量约占20%,植物蛋白 质占17~18%。刚孵出的罗氏沼虾体长1.7~2.0毫米,经两个月可长 至3厘米左右的小虾。放养3厘米左右的虾种,经5个月饲养,平 均体重可达30克左右。

淡水虾养殖——罗氏沼虾养殖手册(第一章 生物学)

淡水虾养殖——罗氏沼虾养殖手册(第一章生物学) 1.1 淡水虾的名称、自然分布和特性 淡水虾的命名(名称) 根据Bate1868年的论著,目前所有养殖的淡水虾都属于长臂虾科中最大的一个属,即沼虾属(Macrobrachium)。已得到论述的大约有200个品种,它们绝大多数的生命周期有一部分时间是在淡水中渡过的。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第一个从科学角度认知的品种之一,第一个可识别的图解出现在1705年。对淡水虾的命名,无论是在分属上还是在分类上是很混乱的。在过去,其属名包括Cancer(Astacus)和Palaemon。罗氏沼虾的原名包括Palaemon carcinus、P. dacqueti 和P. rosenbergii,直到1959年,它现在的学名罗氏沼虾(De Man,1879年)才被普遍接受。 一些分类学家承认有一个西部的亚种(在印度东部沿海、孟加拉湾、泰国湾、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和加里曼丹地区)和一个东部亚种(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和伊里安查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北部)。西部亚种被称为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dacqueti(Sunier,1925年),东部亚种被称为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rosenbergii(De Man,1879年)。但是,从淡水虾养殖者的角度来看,准确的命名无关紧要,特别是因为罗氏沼虾品种在其自然地理范围内已经转移和已经引进到许多其它地域,并在那里定殖。淡水虾的天然产地(分布) 沼虾属淡水虾品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Holthuis(1980年)提供了有关沼虾品种的分布、当地的名称、生境和最大商品规格等有价值的信息。它们生存在大部分内陆淡水地区,包括湖泊、河流、沼泽、灌渠、运河和池塘以及河口地区。尽管部分品种在内陆的咸水和淡水湖中完成其生命周期,但是大部分品种在其生命周期的初期需要半咸水(因此它们生存的水体直接或间接地与海洋相连)。部分品种喜好水清的河流,其它的则存活在极为混浊的水中。罗氏沼虾属于后一种。 在最大个体和生长速度方面,品种之间的变化幅度很大,罗氏沼虾、美洲沼虾(M. americanum)、真沼虾(M. carcinus)、马氏沼虾(M. malcolmsonii)、恒河沼虾(M. choprai)、非洲沼虾(M. vollenhovenii)和贪食沼虾(M. lar)是已

广西地方标准罗氏沼虾诺达病毒检测RTPCR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罗氏沼虾诺达病毒检测RT-PCR法》 编制说明 一、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罗氏沼虾是我国最主要的淡水虾养殖品种,但2010年全国的罗氏沼虾闹“苗荒”,苗价急剧攀升,苗种供应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罗氏沼虾养殖业发展的首要因素。罗氏沼虾白尾病(WTD)又称肌肉白浊病、白体病,主要危害罗氏沼虾苗种,尤其是淡化后的仔虾;患病虾苗可在较短时间内大量死亡,虾池中累积死亡率高达30%~90%。该病流行广、发病快、死亡率高,严重制约着罗氏沼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已成为罗氏沼虾苗种业和养殖业的主要威胁,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申报的疾病。罗氏沼虾诺达病毒(MrNV)是引起罗氏沼虾WTD的主要病原,但目前国内尚没有检测MrNV的相关标准。广西是我国罗氏沼虾的主要养殖区,急需一种检测MrNV的技术规范来为罗氏沼虾WTD的快速诊断及罗氏沼虾苗种的MrNV检疫提供技术手段。因此,制定MrNV套式RT-PCR检测方法的地方标准,规范MrNV的检测,为广西境内MrNV的检测提供依据和技术手段,对于WTD的诊断、防控以及MrNV的检验检疫都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由广西水产研究所水产品质检中心(广西渔业病害防治环境监测和质量检验中心)实施。中心拥有各种大型仪器设备82台(套),通过了国家和省级计量认证,长期从事水生动物病害方面的检测和研究工作。近几年来,项目组主要成员一直开展MrNV的监测和研究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并从患WTD的罗氏沼虾中检测出诺达病毒,保存了阳性材料,为MrNV检测标准的制定打下了重要基础。我们承担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桂质监函[2011]884号文下达的广西地方标准制定《罗氏沼虾诺达病毒检测套式RT-PCR法》的任务,高标准地完成标准的制定工作。 二、标准起草工作简况 承担任务后,广西水产研究所成立标准起草小组,由黎小正副所长担任组长,成员有韦信贤、童桂香、吴祥庆。为了使制定的标准具有科学、规范和可操作性,起草小组专门制定了《罗氏沼虾诺达病毒检测套式RT-PCR法编制工作方案》。 根据工作方案和任务要求,广泛查询和收集资料、开展调查和深入研究。参考国内同类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情况,充分借鉴、吸收标准规范的成果;采购试剂,探索样品处理及核酸提取的方法,优化套式RT-PCR反应条件和反应程序,确保规范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初步建立MrNV套式RT-PCR检测方法。 对检测方法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等多方验证,汇总、分析实验数据,进行方法的可行性评价,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送专家征求意见。标准征求意见稿完成后,分别向在检验检疫、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等方面有实际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专家征求意见。 2012年11月,修改并完成标准送审稿。起草小组成员根据专家的反馈意见,逐一对标准的条款进行修改,对有疑问的条款,再向专家咨询、落实或再翻阅资料查证。在编写的规则上,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要求进行,编制出该标准的送审稿。 三、标准确定所遵循的原则 1、政策性原则:本标准编制的每一项内容都遵循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水生动物病害

第十二章水生动物的病原微生物 第一节病原细菌 一、弧菌属:引起鱼的出血性败血症(弧菌病) (一)鳗弧菌:是弧菌病的主要病原菌,最初称鳗细菌 1、形态及染色特性:菌体弯曲,两端钝圆;单在或双在;菌体一端有单鞭毛,无荚膜和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 2、生长要求及培养特征 生长要求:兼性厌氧条件;生长温度10-35°C,最适温度为20-25oC;PH为6-10,最适为8;Nacl浓度为0.5-6%,最适为1%。 培养特征: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圆形、隆起、半透明或不透明、灰白色或淡黄褐色、边缘整齐、有光泽的菌落。 3、抵抗力:本菌海水中存活2周以上;淡水中存活3-5h 4、致病性:引起大马哈鱼、虹鳟、鳗鲡、虾等多种鱼类的弧菌病。 5、微生物学检查 (1)涂片镜检(2)分离培养(3)血清学检查 6、防治原则: (1)弧菌病疫苗是最早应用于鱼类预防免疫的疫苗 (2)药物预防和治疗:运用四环素、磺胺、硝基呋喃类、萘啶酸等抗生素和化学治疗剂。 (二)奥氏弧菌:引起鲑科鱼类如大马哈鱼、小红点大马哈鱼、虹鳟等的弧菌病。 (三)杀鲑弧菌:为鲑科鱼类冷水性弧菌病的病原。本菌为弯曲杆菌,具极端丛鞭毛(9根以上)。引起贫血和全身各脏器的广泛出血。 (四)溶藻弧菌(五)非凝集性霍乱弧菌 (六)副溶血性弧菌:为海产鱼弧菌病的病原 二、气单胞菌属 (一)杀鲑气单胞菌:鲑科鱼类疖疮病病原 1、形态与染色特征:菌体呈球杆状;无鞭毛、芽孢和荚膜;成双、短链或丛状排列。革兰氏阴性菌。 2、生长要求及培养特征 生长要求:兼性厌氧,需精氨酸和蛋氨酸,适宜温度为22-25oC,PH为6-7,食盐浓度为0-3%。 培养特征:在普通琼脂上形成圆形、隆起、边缘整齐、半透明、松散的菌落。产生褐色色素。 3、抵抗力:本菌对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萘啶酸、喹啉酮等敏感。 4、病原性:引起鲑科鱼类疖疮病、鲤鱼红斑性皮炎和金鱼的溃疡病 5、防治:福尔马林灭活菌和减毒菌接种。

虾蟹生物学试题

一、填空: 1、对虾附肢基本上由基肢、内肢、外肢三部分组成。 2、对虾的第一触角基部有平衡囊、眼窝、内侧附肢。 3、对虾的大颚的基肢由门齿部、臼齿部组成;尾肢和尾节组成尾扇。 4、对虾心脏表面有心孔4对,蟹有3对。 5、对虾幼体用颚腺进行排泄,成体又用触角腺进行排泄。 6、蟹的mp1的内肢有3节;mp2的内肢有4节;mp3的内肢有5节。 7、新对虾属的特征无眼胃脊、有眼后沟、额角上缘具齿,下缘无齿、肝沟在肝刺前段,深且明显。 8、沼虾属的特征无鳃甲刺、具肝刺。 9、褐虾科的特征P1亚螯、P2腕节不分节、大颚无触须。 10、匙指虾科的特征:第一,二步足钳状,钳内缘凹陷成匙状。 11、螯虾派的特征:额角发达、前3对步足螯状、头胸甲与口前板分离。 12、蟳属的前侧缘有6/7个齿。 13、黎明蟹科的特征:mp3完全封闭口框、P5为游泳足、前侧缘有1对壮齿。 14、色素细胞的位置真皮层、结缔组织。 15、罗氏沼虾发育从卵到溞状幼体;然后脱壳11次,变为仔虾;再脱壳1次,变为幼虾。 16、虾、蟹自切的自切点在基节和座节之间。 17、食物充满胃,胃壁没有膨胀称Ⅱ级胃或多胃。 18、对虾精子的中央帽状体由质体颗粒、H型环状体、膜囊组成。 19、N I的尾棘1对,N II的尾棘1对,N III的尾棘3对,N IV4对,N V6对,N VI7对。 20、虾蟹也称十足目,按生活方式可分为游泳亚目和爬行亚目;按解剖学可分为枝鳃亚目和腹胚亚目。 二、名词解释 1、头胸甲:虾头胸部的背面及两侧包被的一片甲壳称谓头胸甲。 2、额角(额剑):头胸甲的前端中央突出形成,它是防御、攻击的武器。 4、口器:由大颚、小颚和颚足共同组成的咀嚼器官为口器,与摄食有关,蟹为口框。 5、尾扇:由尾肢和尾节组成,既可以在在游泳时司身体之升降,也有强大的拨水弹跳能力,在遇敌时能急剧后退,避免受到袭击和伤害。 6、肢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在胸部附肢底节上,无鳃轴鳃丝之分的鳃称为肢鳃。 7、侧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在胸部附肢的基部上方身体侧壁上的鳃称为侧鳃。 9、足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在胸部附肢底节上具鳃轴的鳃称为足鳃。 10、精荚:包被精子的豆荚状鞘,分为豆状估和瓣状体两部分。 11、体长:将虾体拉直后,眼柄基部到尾尖的长度即为体长。 12、全长:将虾体拉直后,第一触角基部到尾肢的长度即为全长。 13、触角板:第一触角的腹甲称为触角板,也叫触角腹甲。 14、胃磨:虾的贲门胃内壁,有许多角质的小齿形成的,可进一步磨碎食物功能的组织称为胃磨。 15、纳精囊:雌性交接器又称纳精囊,位于第四及第五步足基部的腹甲上。 16、雄性附肢:雄性对虾在第二对游泳足内肢内侧各有一个细小的突起,称为雄性附肢。 17、雄性交接器:由第一对游泳足的内肢连合组成的雄性生殖器官称为雄性交接器。 18、棒状体:在卵子产出后即向卵外排出包被卵子表面的身在短棒状胶质物体称为棒状体,也称周边体。P39 19、螯足:蟹的第一对胸足呈螯状称为螯足。 21、自切:蟹的附肢在受到强烈刺激或机械损伤时会在附肢基节和座节关节处断落,称为自切。 22、X一器官窦腺:由脑发出的视神经在眼柄内呈分节膨大,分别称为终髓、内髓和外髓,在外髓和终髓上有几处神经分泌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发出一条神经纤维束最后聚于一处形成窦腺,这几处神经细胞群和窦腺合称为X一器官窦腺。激素是X一器官分泌的,经纤维束减至窦腺,窦腺是释放中心。P37 23、尖脐:雄蟹腹部呈三角形,第三、四、五节相愈合。 24、圆脐:雌蟹腹部宽大,呈圆形,分七节。 25、假螯(亚螯):掌节宽扁,基部有一大刺,指节形镰刀,组成一个类似钳状结构,但无螯功能,这个称为假螯也叫亚螯。 26、肢芽期:胚胎依次出现第二触角原基、大颚原基及第一触角原基,此时胚胎可见三对原基隆起。 27、膜内无节幼体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第二触角、大颚分出内、外肢,肢端着生刚毛;胚体前端腹面中央出现红色

甲壳纲的外形和内部构造】

实验八甲壳纲的外形和内部构造 节肢动物门的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并且分部,体外有外骨骼,有分节的附肢。节肢动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是动物界第一大门,也是无脊椎动物中登陆取得巨大成功的一门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其中甲壳动物是节肢动物中适应水生生活的一大类群。淡水产的虾分布广泛,易购到活体,结构典型且易观察,也可作为实验材料。 一、实验目的 以鳌虾(罗氏沼虾或日本沼虾)为代表动物,通过实验了解甲壳纲适应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学习虾类的一般解剖方法。 二、仪器和材料 放大镜、剪刀、镊子、解剖盘、雌、雄鳌虾(罗氏沼虾或日本沼虾)。 三、方法和内容 (一)外形 鳌虾(Cambarus)(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或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的身体由头胸部和腹部共21节组成,体表具坚硬的几丁质外骨骼,呈深红色或红黄色,且随年龄而变化(图10-1)。 1.头胸部 特别粗大,长度约为体长的一半,由头部6节和胸部8节愈合而成,头胸部覆有头胸甲,其背面与胸壁相连,两侧游离,形成腮腔,约在头胸甲的中部有一条弧形横沟称颈沟,是头部和胸部的界限。头胸甲的前方有一个呈三角形的额剑,其边缘有锯齿状突起。额剑两侧各有一个可自由转动的眼柄,其上着生附眼。 2.腹部 有6节,其后还有一扁平的尾节。观察体节如何连接?此连接对虾的伸屈运动有何作用?尾节扁平,腹面正中有一纵裂缝,为肛门。 3.附肢 除第一体节和尾节无附肢外,鳌虾共有19对附肢,即每体节1对。除第一对触角是单枝型外,其他都是双枝型,但因着生部位和功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态结构。 将鳌虾右侧的附肢,由后至前用镊子逐个的取下,顺次摊放在解剖盘内或硬白纸上,观察附肢的构造(图10-2)。 (1)头部附肢 头部附肢共5对。 a. 小触角一对,为第2节的附肢,在额剑的下方,原肢3节,其内、外肢为两根短须状的触鞭。触角基部背面有一凹陷容纳眼柄,凹陷内侧丛毛中有平衡囊。 b. 大触角一对,为第3节的附肢,在眼柄的下方,内肢为一细长的触鞭,外肢呈

提高罗氏沼虾养殖效益的方法

提高罗氏沼虾养殖效益的方法罗氏沼虾又叫白脚虾、金钱虾等, 有淡水虾王之称, 壳薄体肥, 肉质鲜美, 营养丰富, 含有多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是高蛋白质营养水产品。影响罗氏沼虾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有养殖模式、苗种质量、生态条件、饲料品质、饲料管理、市场行情。想要养好罗氏沼虾,提高养殖效益到底该怎么做呢? 面临问题 1、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罗氏沼虾与南美白对虾、东方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等同属中高档水产品, 随着国内沿海滩涂开发, 海水虾类养殖业快速发展, 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同时, 在国际上, 中国台湾、泰国、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海水虾业的快速崛起, 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使罗氏沼虾产业面临内外夹攻的压力。 2、苗种供给量质双缺 由于虾苗市场长期恶性竞争, 虾苗生产场家采取升温度、减活饵、增用药等方法, 拼命增加产量、压缩成本, 使罗氏沼虾种质和虾苗质量普遍下降。表现为部分虾苗的养殖商品虾早熟现象严重, 虾农称之为“铁壳虾”, 生长速度减慢, 规格降低, 肉质退化, 性成熟提前, 雌虾体长在7 cm左右就普遍性成熟,商品规格比原先降低1/3, 甚至1/2, 并且虾苗生产性能也大幅度下降。 3、水质污染危害严重

由于虾农片面追求罗氏沼虾养殖的高产高效, 虾苗放养密度高, 饵料蛋白含量高达42%以上, 比常规蛋白含量指标高出20%, 加上虾料投入多, 每年8—9月, 水质富营养化严重, 虾池蓝藻爆发。 4、养殖风险加重威胁 罗氏沼虾病害已由最初引进时的黑鳃病、黑壳病等少数容易治疗的细菌性疾病或寄生虫病, 发展到肌肉白浊病、白斑病、白体病、“滴心病”等难以治疗的病毒性病害, 对罗氏沼虾产业发展形成了新的威胁。同时, 随着养虾产量的提高和虾池水质的富营养化, 罗氏沼虾养殖水体的“浮头”“泛塘”风险不断加大。每年养殖季节都有少数虾农因管理不善或恶劣天气, 因“浮头”“泛塘”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方式方法 1、良好的池塘生态是罗氏沼虾高产的重要保证:生态好虾苗生长快, 可养成大规格商品虾;生态好, 虾病少, 成活率高;生态好, 饲料系数和养殖成本低, 产量高; 2、底质调控对于养殖期间的罗氏沼虾十分重要, 好的池塘底部环境可以降低养殖罗氏沼虾的疾病发生率。 3、蓝藻也是养殖罗氏沼虾的另一大重要问题:夏季虾池中氮磷比不对, 易暴发蓝藻, 死亡后蓝藻毒素会导致虾大量死亡, 可以在下风口捞除聚集的蓝藻, 池角剩余蓝藻用漂白粉杀灭, 在蓝藻没有大量繁殖前可以用菌类产品进行防治。

原腔环节软体节肢带答案

1. 在无脊椎动物中,下列为节肢动物所特有的结构是()。 A. 触角 B. 体节 C. 分节的附肢 D. 开管式循环系统 2. 节肢动物的体壁和肠壁间有一腔,此腔为()。 A. 初生体腔 B. 次生体腔 C. 原体腔 D. 混合体腔 3. 昆虫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适应陆地生活是由于外骨骼含有()。 A. 几丁质成分 B. 蜡质成分 C. 石灰质成分 D. 硅质成分 4. 昆虫前胸内一对胸腺可分泌下列哪种激素?() A. 保幼激素 B. 甲壳类蜕皮激素 C. 肽类激素 D. 蜕皮激素 5. 关于节肢动物的附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是体壁的中空突起,运动能力不强 B. 内有发达的肌肉,本身也分节 C. 与躯干部相连处无活动关节 D. 内有发达的肌肉,但本身并不分节 6. 甲壳动物的排泄器官是()。 A. 触角腺 B. 基节腺和触角腺 C. 基节腺和颚腺 D. 颚腺和触角腺 7. 肢口纲动物的呼吸器官是()。 A. 书鳃 B. 书肺 C. 肢鳃 D. 外套形成的“肺” 8. 发育过程中经历无节幼体阶段的动物属于()。 A. 头足纲 B. 肢口纲 C. 甲壳纲 D. 腹足纲 9. 既有基节腺,又有马氏管两类排泄器官的动物类群是()。 A. 甲壳纲 B. 蛛形纲 C. 肢口纲 D. 多足纲 10. 甲壳纲区别与其他节肢动物的某一特征是()。 A. 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具外骨骼 B. 具两对触角和开管式循环 C. 全部水生 D. 用鳃呼吸 11. 沼虾胸部的附肢有()。 A. 小颚1对,颚足3对 B. 颚足3对,步足5对 C. 步足5对,游泳足5对 D. 触角2对,颚足3对 12. 均以马氏管为排泄器官的动物是()。 A. 昆虫和蜈蚣 B. 螯虾和蜘蛛 C. 鲎和昆虫 D. 蜈蚣和中华绒螯虾 13. 甲壳纲中生殖方式出现世代交替现象的动物是()。 A. 蚤状溞 B. 剑水溞 C. 栉水虱 D. 中华哲水蚤 14. 下列动物属于甲壳纲动物的是()。 A. 毛蚶 B.船蛸 C. 紊藤壶 D.牡蛎 15. 具有发光器,尚未被开发且拥有巨大蛋白质资源的虾类是()。 A.蚤状钩虾 B. 罗氏沼虾 C. 中国龙虾 D. 华丽磷虾 16. 俗称“白住房”的甲壳动物是()。 A. 中华绒螯蟹 B. 寄居蟹 C. 三疣梭子蟹 D. 克氏原螯虾 17. 下列动物中,不属于昆虫类的是()。 A. 叩头虫 B. 普通卷甲虫 C.埋葬虫 D. 金龟子 18. 蛛形纲的蜘蛛的第2对附肢称为()。 A. 小触角 B. 大触角 C. 脚须 D. 螯肢 19. 下列哪组动物都属于蛛形纲?()A. 棉红叶螨、蝎、条纹蝇虎 B. 蜱、鼠妇、蜘蛛蟹 C. 恙螨、蜘蛛蟹、棉红蝇 D. 体虱、园网蛛、蠕形螨 20. 马陆的特征是()。 A. 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具双枝型附肢 B. 身体分为头部和腹部,具双枝型附肢 C. 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具单枝型附肢 D. 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躯干部大多数体节具有2对附肢 21. 蜈蚣的身体可明显地分为()。 A. 头胸部和腹部 B. 头胸部、腹部和尾剑 C. 头、胸、腹3部 D. 头部和躯干部 2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蛛形纲动物的身体大多分为头胸部及腹部,全体共6对足 B. 蛛形纲动物的身体由头、胸、腹3部愈合,第1对附肢为触角 C. 蛛形纲动物的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有4对步足 D. 蛛形纲动物的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用书肺及气管呼吸 23. 用气管呼吸和马氏管排泄的动物有()。 A. 河蟹、对虾 B. 蜈蚣、马陆 C. 海豆芽、草苔虫 D. 蛞蝓、海兔 24. 在节肢动物中,头胸部与腹部愈合而不分节的动物是()。 A. 肢口纲剑尾目 B. 昆虫纲弹尾目 C.蛛形纲蜱螨目 D. 蛛形纲蝎目 25. 蜘蛛的呼吸器官为()。 A. 气管或书鳃 B. 书鳃或书肺 C. 气管或书肺 D. 书肺或肢鳃 26. 下列何种动物用书鳃呼吸?() A. 鲎 B. 蜘蛛 C. 蜈蚣 D.三叶虫 27. 身体一般分为头胸部和腹部,无触角的节肢动物是()。 A. 昆虫纲 B. 蛛形纲 C. 甲壳纲 D. 多足纲 28. 蜈蚣的排泄器官为()。 A. 颚腺 B. 马氏管 C. 基节腺 D. 绿腺 29. 下列动物中,不属于蛛纲蜘蛛目的是()。 A. 络新妇 B. 蝇虎 C. 红蜘蛛 D. 前齿肖蛸 30. 下列疾病中,均由蛛形纲蜱螨类传播的是()。 A. 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 B. 恙虫病、森林脑炎 C. 疟疾、恙虫病 D. 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 31. 昆虫的消化系统分化明显,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主要在何处进行()。 A. 口腔 B. 嗉囊 C. 中肠(胃) D. 后肠 32. 前翅膜质,后翅为平衡棒,具刺吸式或舐吸式口器。完全变态的昆虫属于()。 A. 直翅目 B. 膜翅目 C. 半翅目 D. 双翅目 33. 昆虫能形成物像的视觉器官是()。 A. 眼点 B. 单眼 C.复眼 D. 单眼和复眼 34. 昆虫的呼吸器官是()。 A. 鳃 B. 气管 C. 书肺 D. 书鳃

虾蟹类动物疾病病原研究进展

Open Journal of Fisheries Research 水产研究, 2019, 6(3), 110-117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sj.com/doc/b617963737.html,/journal/ojfr https://https://www.docsj.com/doc/b617963737.html,/10.12677/ojfr.2019.63014 Research Advances on Etiology in Shrimp and Crab Diseases Yuting Yi, Yu Tian, Yazhou Hu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Received: Aug. 13th, 2019; accepted: Aug. 28th, 2019; published: Sep. 4th, 2019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hrimp and crab farming industry in China has developed steadily, creating good economic benefits. However,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breeding,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factors, shrimp and crab diseases occur frequently, which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breeding industry of the shrimp and crab. The etiology of shrimp and crab diseases caused by viruses, bacteria, fungus and parasites was re-viewed, and the pathogen species, transmission ways, antibacterial drug screening and detection methods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to provide a good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hrimp and crab diseases in China. Keywords The Diseases of Shrimp and Crab, Etiology, Antibacterial Drug 虾蟹类动物疾病病原研究进展 易玉婷,田钰,胡亚洲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收稿日期:2019年8月13日;录用日期:2019年8月28日;发布日期:2019年9月4日 摘要 近年来,我国虾蟹类动物养殖产业稳步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养殖规模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等原因,虾蟹类动物疾病频发,严重制约虾蟹类经济动物健康养殖的持续发展。本文综述了病毒、

虾蟹类增养殖学

《虾蟹类增养殖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内肢:双肢型附肢的内侧分枝,由原枝顶端内侧发出,其节数由种类而定,软甲类甲壳动物附肢的内肢一般分为座节、长节、腕节、掌节和指节等5节。 2、体长(虾):眼柄基部或触角基部眼眶缘至尾节末端的长度。 3、雄性交接器:十足类甲壳动物雄性个体第一或第二腹肢左右内肢联接完成的管状交接器。在交配时协助将精荚输送到雌体都纳精囊中,不同种类都雄性交接器构造不同,可作为分类都依据。 4、侧鳃:着生在十足类动物附肢基部上方身体侧壁上的鳃。包被在头胸甲两侧所形成的空腔内,具呼吸功能,分类依据之一。 5、甲宽:头胸甲的最宽处的长度,最宽处如为齿时则自齿的基部起量。 6、雌性交接器:亦称纳精囊,十足类甲壳动物雌性个体位于第四及第五胸足基部之间都交 配器官。他有前叶、后叶、和侧叶组成。中央为一开口,通常呈囊带装。具有储存 精子的功能。其形态是分类都重要依据。 7、虾苗淡化:罗氏沼虾和河蟹的发育都要经过变态,且幼体必须在办海水中发育,而成体在淡水中成长,因此当90%的幼体变态后,即可进行淡化。即在虾池的进水口放入淡水,同时出水口打开,逐步更换海水为淡水的过程,淡化过程需6~8h。 8、生殖节:具外生殖器的腹节。上有产卵器和生殖孔 9、雄性腹肢:虾类雄体第二腹肢内侧的细棒形带刺突起。有辅助交尾都功能。 10、足鳃:着生在十足类甲壳动物胸肢底节上的鳃,具呼吸功能,分类依据。 11、生殖蜕壳:有些甲壳类动物在生殖季节到来时候,必须完成一次蜕壳,然后开始行生殖。 如河蟹,9~10月中旬,黄壳蟹蜕变成青壳蟹就是生殖蜕壳。 二、判断题 (×)1.再生的速度与个体及环境有关,未成熟者再生能力差。 (√ )2.自然海域中国对虾、溞状幼体、糠虾幼体的饵料以多甲藻为主。 (×)3.虾蟹类的精子具鞭毛,入水后游动力较强。 (√ )4.三疣梭子蟹一般早期产卵的是大型个体,中后期的是中小个体。 (×)5.颚舟片指得是第二小颚内肢,其功能是划动水流,以利呼吸。 (×)6.南美白对虾、白对虾、日本对虾都属于开放式纳精囊。 (×)7.爬行虾类在胃壁的前侧方各有一块胃石,用于磨碎食物。 (×)8.对虾的输卵管自卵巢第三侧叶处向腹面延伸,开口于第三步足基部的雌孔。 (√ )9.青蟹是肉食性的蟹类,主要食物是软体动物和小型甲壳类。

上海海洋大学基因工程实验指导

《基因工程实验》讲义 水产与生命学院 2011年12月

目录 注意事项 (2) 实验一中华绒螯蟹肌肉中基因组DNA提取 (3) 实验二动物组织总RNA的提取 (5) 实验三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7) 实验四重组DNA的制备 (8) (1)利用PCR技术获得DNA片段以及PCR产物的纯化 (8) (2)纯化产物连接入T载体并将其转化感受态细胞DH5 (10) (3)碱变性法提取质粒DNA(小规模)并酶切鉴定 (11) 实验五利用RACE法克隆基因 (13)

注意事项 1.上实验课不能迟到,分小组进行实验。 2.课前要提前预习实验内容,弄清实验设计的原理,理清实验顺序。 3.由于实验内容多,时间短,多数实验需要同时或穿插进行,做好 统筹安排。 4.实验的每一步都要详细的记录操作内容、时间、步骤、结果等。 5.对任何自己不熟悉的实验仪器(尤其是移液器)都不要随意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任何意外的现象都要及时向任课老师汇报。 6.在实验室内不能大声喧哗,,严格遵守课堂纪律。 7.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一定要穿实验服,带手套,制造的任何垃 圾都要丢到垃圾筐里,严禁随地投弃。特别注意对废弃细菌的杀灭和有毒垃圾的定点投放。 8.实验时损坏的任何物品都要及时申报。 9.实验结束后要把用过的器皿清洗干净并归放整齐、清点数目,向 老师汇报征得同意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10.写作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一定要纹理通顺、逻辑清晰、图标说明 详细、讨论分析透彻(包括操作的失误)。

实验一中华绒螯蟹肌肉中基因组DNA提取 一、实验目的:掌握一种提取基因组DNA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采用细胞裂解液裂解细胞,加入蛋白酶K除去蛋白,然后用氯仿抽提DNA,最后用RNA酶处理,获得基因组DNA 三、试验材料 1.实验器具:移液抢、灭菌枪头、离心管、恒温仪、高速离心机、研钵、研磨棒。 2.实验对象:中华绒螯蟹 3.试剂:氯仿、无水乙醇、TE。 四、方法步骤: 1.准备:25-30mg中华绒螯蟹肌肉在液氮中研碎,将粉末收集到1.5ml离心管中,用200 μlTE悬浮。注意避免多次冻融样品,每次冻融都大大降低完整DNA的产率。 2.200μl样品加400μl cell lysis solution混匀,再加入6μl Proteinase K混匀,置于55℃ 水浴5-10min。其间上下混匀几次,延长消化时间到30min可能效果更好。 3.加入600μl氯仿(自备)混匀,不能太剧烈,以保证DNA的完整性。 4.在台式离心机上,10000转/分,室温离心2min。此时应分成三层,基因组DNA在上层 中,如未能分层,表明样品与氯仿未混匀。取500μl上层清液,置于无菌1.5ml离心管中。 5.加入500μl Precipitation Solution混匀,室温放置2min。10000转/分,离心2min。 6.吸去上清,注意不要吸到沉淀,立即加入100μl,1.2mol/l NaCl,轻轻振荡直至DNA样 品完全溶解,加入3μl RNaseA,置于37℃5-10min,以除去RNA。 7.加入300μl冰冷乙醇(自备),-20℃放置10min。10000转/分,离心5-8min。吸走或倒 掉乙醇,用70%乙醇清洗一次。倒置室温干燥10min。DNA用100μl水或TE溶解。8.电泳检测 电泳: 一、试验目的:依据核酸的相对分子量分离核酸。通过已知大小的标准物移动的距离与未

水产养殖疫病测报及其工作方法

壅痘邋垫童暨缠塑垄堑垫 64<中国水产>2005年第1期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养殖水体环境质量下降,种质退化,缺乏检疫的苗种频繁交流等不良因素使得养殖病害日趋严重,淡水鱼类出血病、河蟹颤抖病等重大病害的广泛流行,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威胁着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对已知的重大病害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新的病害、把握病害病J隋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快速地实施有效的布防,1998年,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在全省开展水产养殖测报工作。几年来,全省通过建立疫病测报网和疫情报告制度,对疫病发生和流行的要素相关指标进行定点、定时的监测,形成测报信息的收集、加工、反馈系统。通过该系统的运作,为疫区传染源的严格管理,疫区涉及区提前采取针对性布防措施及疫情预警等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提高了对水产养殖疫病(如淡水鱼类出血病、河蟹颤抖病等)的整体布防效果。现就我们的实践工作经验阐述水产养殖疫病测报的定义、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初步设定了疫情分析指标体系,分析了测报信息对控制疫病流行的内涵和作用。 一、疫病测报的定义及工作原理 l、定义 所谓疫病测报,即是对水产养殖疫病的发生和流行进行监测预报,是通过对病害的诊断与流行危害程度的确认,按其测报项目要求,准确反应区域性养殖对象阶段性病害发生状况,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发病趋势进行预报的全过程。 (1)微观测报:是对水产养殖疫病的发生进行监测预报,即是通过对具体塘口或某一养殖水体的病原指标、健康状况以及水质指标实施监测,比照临界值,从而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调控措施。 (2)宏观测报:是对水产养殖疫病流行情况进行监测预报。宏观测报的基本单位是塘口或某一养殖水体,即通过对发病塘口或水体的病前养殖投入品和病区流出品实施监控和管理,以界定传染源,同时为疫点(区)涉及区预警。 2、原理 病原体、养殖对象(健康状况)、养殖环境是产生病害的三 图一:疲情测报原理图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水产养殖一水生动物养殖》

主题一《水产养殖(一)水生动物养殖》 活动准备 1.提出有意义的活动主题 姜堰是美丽富饶的苏中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物产资源丰富,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 在这里,由于水资源的丰富,水产养殖业很是发达。人们的生活与水息息相关。 你想了解家乡水产养殖的历史吗?你想知道咱们家乡水产养殖的种类吗?或者你又想知道家乡水产养殖的现状? 请提出自己的活动主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组成活动小组,赶快行动起来,走进家乡水生动物的养殖中吧! 参考主题 关于家乡水产养殖历史的研究。 关于水产养殖的注意点研究。 关于家乡的水产养殖种类的研究。 关于影响水产养殖不利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家乡水产养殖现状及前景的研究。 …… 2.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建议

1.搜集相关资料。 2. 查阅了解先进的水产养殖经验和方法。 3.设计问卷,开展家乡水产养殖种类的调查。 方法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进行调查研究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经常运用的方法。无论是在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活动,还是在社会实践性学习活动、项目设计活动都离不开调查研究方法这种活动方式。 一、调查的目的 开展社会调查,有助于学生接触沸腾的实际生活。通过让学生亲眼看,亲口问,亲耳听,亲自了解,亲自感受,及时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接受教育,提高认识,增强信念。 二、调查的种类 根据实际调查对象的范围,可将调查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全面调查是对研究对象的全体进行调查。全面调查可以了解调查对象的全面情况,所取得材料精确度较高;非全面调查包括典型调查和随机抽样调查:典型调查是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单位或个体作为典型,对它进行调查并用其结果来概括总体。有时又被称为“蹲点”或“解剖麻雀”;随机

3月水产养殖管理及病害案例

A quaculture 步入3月,随着气温、水温逐渐回升,池塘中各种微生物日益活跃,对鱼类有致病性的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也开始孳生和繁殖,适宜的条件下会感染鱼体;同时,经过严寒冬天的自然越冬鱼类,由于摄食偏少,体内积存的营养消耗较大,鱼体消瘦,体质变差,对疾病的抵制能力较弱,易感染各种病原体。 因此,需要做好鱼类寄生虫及细菌病、鳖越冬后死亡症、罗氏沼虾白浊病、对虾的白斑病、红体病等病害的预防。同时随着水温的上升,感染了水霉病的养殖品种,容易继发感染细菌病,要做好消毒及防治措施。

病、细菌性败血症、车轮虫、指环虫、罗氏沼虾白浊病、对虾的白斑病、红体病、鲍苗脱板症等病害的预防。特别是水霉病、小瓜虫病可能会在局部地区流行和暴发,养殖生产者要提前做好防治工作。 水霉病是由水霉菌寄生鱼体引起的,10-15℃时的水温最适合水霉菌生长繁殖。鱼因拥挤、移动或其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体表组织受伤,水中的水霉病游动孢子从鱼体溃烂处侵入,吸取皮肤里的营养成分,在受伤病灶处迅速繁殖、蔓延、扩展,逐步长出棉毛状的菌丝。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结黏附,使皮肤溃烂、组织坏死,同时随着病灶面积的 扩大,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 欲减退、鱼体消瘦,最终病鱼因体力 衰竭而死亡。 防治水霉病以消毒为主。可以选 择一些较温和的消毒剂给水体消毒, 投放一些沉水性的颗粒底改剂,再使 用些杀水霉菌的药物。具体方法是鱼 类入池操作过程中要尽量仔细,勿使 鱼体受伤。入池前用3%-5%的食盐 水溶液浸泡鱼种8-10min。避免在水 温15℃以下的条件下处理养殖鱼类, 以免鱼体冻伤或擦伤。若发现鱼类已 感染水霉病,一般来说,对于小水面 的鱼塘,可把食盐和小苏打按照3:1的 比例混合,以1mg/L的浓度泼洒;情 况较严重的适当增加用量;而对于大 水面鱼塘来说,暂时缺少有效的防治 方法,但一定注意调控好水质,防止 其他病害出现,随着天气回暖,水霉 病会逐渐恢复。 小瓜虫病的防治方法:用生石灰 彻底清塘消毒,杀灭小瓜虫包囊。保 持良好的水环境,投喂增强免疫力的 多糖、多维等,有条件的可把水温提 高到20℃以上。青蒿末拌饵投喂,按 5%投饵量计,每kg饲料用6-8g,连用 5-7d。D 病害案例一: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 湖北荆门市沙洋县高阳镇马良天鹅荡姚先生养殖塘基本情况为:水面30亩,水深2.5m,采用四大家鱼混养。自2009年7月22日起每天死鱼40-50尾,其中鳊鱼、白鲢居多,有少量草鱼和鲫鱼,发病鱼上下颌、鳃盖、鳍基充血,解剖发现肠内有少量食物,肝脏、肾、胆正常,无腹水。取白鲢、鳊鱼鳃丝压片镜检发现有大量指环虫寄生。采用科洋水专家测定水质,氨氮为0.3 mg/L,亚硝酸盐为0.1 mg/L,pH值为8.2。 诊断结果:通过询问发病情况,观察发病鱼症状和水质测定,确定为指环虫寄生与水质恶化共同引起的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 治疗方法:第一天,使用杀虫药“指环杀星”(甲苯咪唑),用量为83.3 mL/亩?m,第二天,全池泼洒二氧化氯(50g/(亩?m))+鱼安(24%的溴氯海因,用量为250g/(亩?m))进行消毒,停食1d后,减少饲料量到平时的一半,同时拌饵投喂恩诺沙星+肝肠宝+三黄散,每天1次,连用3d为一疗程;消毒3d后使用保水灵(1L/亩)调节水质。治疗期间 不换水,不施肥,不拉网,晴天下午 12:00-14:00开动增氧机增氧2h,增 加水体溶氧,降低氨氮、亚硝酸盐毒 性,改善池塘水质,提高鱼体的免疫 力。 疗效分析:首次用药后3d,死鱼 数量开始减少,每天死鱼3-5尾,6d后 鲢、鳙、草鱼的死亡现象停止。 预防建议:1.强化水质管理意 识,养鱼先养水,良好的池塘条件 是高产丰收的基础,暴发性出血病 的发生与水质恶化有密切的关系。水 质过肥,水体有机悬浮物过多,水体 藻相不均衡(蓝藻暴发),氨氮、亚 硝酸盐偏高等情况都会引起鱼类的应 激反应或中毒,降低鱼体的免疫力, 使病原菌有机可乘,大量滋生引起出 血病暴发。笔者建议在整个养殖过程 中,特别是水温较高的6月-8月,定 期施用“水质保护解毒剂”、“益池 保”、“保水灵”、“氨基酸益藻解 毒剂”等调节水质,防止鱼类生理性 缺氧及中毒现象。 2.做好寄生虫的防治工作,车轮 虫、指环虫、中华鳋等寄生鱼体体表 或鳃部时,会导致鱼体粘液分泌量增 加,影响鱼类的呼吸,造成缺氧,且 严重影响鱼的食欲。同时寄生虫寄生 为病原菌的定植提供了条件,因此暴 发性出血病暴发往往与寄生虫寄生相 伴而行。笔者建议,在养殖过程中定 期做好寄生虫的防治工作,可以选择 “鱼虫杀星”、“悄悄杀”、“车轮 虫特杀”、“指环杀星”、“氯氰 菊酯”、“克虫C”、“纤蠕净”等 药物杀虫,用“鱼安”、“二氧化 氯”、“菌毒杀”、“消毒杀”、 “病毒净”等药物做好消毒工作。 3.重视清淤清塘,彻底的清淤清 塘对预防疾病的暴发非常关键。养殖 多年的老池塘最易暴发出血病,这是 因为池塘底部过多的淤泥不仅含有大 量的病原菌,为病原滋生提供温床, 而且高温季节容易引起水质恶化,所 以要重视池塘清淤消毒工作,清除过 多的淤泥,可以选用清塘净A、清塘 净B、统统杀等进行池塘消毒工作。 (武汉市科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技术部 提供)

水产养殖必须知道的水质管理参数

水产养殖必须知道的水质管理参数 pH 淡水6.5-8.5,海水7.0-8.5 pH值的日正常变化范围为1~2,若超出此范围,表明此水体有异常情况。通常pH值低于4.4,鱼类死亡率可达7%~20% ,低于4%以下,全部死亡;pH值高于10.4,死亡率可达20%~89% ,pH高于10.6时,可引起全部死亡。 症状: ①鱼类碱中毒:体色明显发白,狂游乱窜;体表大量粘液甚至可拉成丝;鳃盖腐蚀损伤、鳃部大量分泌凝结物;水体存在许多死藻和濒死的藻细胞。对虾易发生黑鳃病,继而演变为烂鳃病、黄鳃病和红鳃病,致使呼吸机能发生障碍,窒息死亡。 ②pH值低于6.5时:降低载氧能力,引起鱼组织内缺氧、造成缺氧症状,尽管水体中溶氧量正常,鱼也有浮头现象,pH值过低新陈代谢强度降低,减少摄食量,生长缓慢,也会引起鱼鳃组织凝血性坏死,粘液增多,腹部充血发炎等。 溶解氧连续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必须大于5mg/L,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mg/L,对于鲑科鱼类栖息水域冰封期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4mg/L。溶氧高于12mg/L,表明水中氧已过量,此时鱼虾易得气泡病。

症状:水体中的溶解氧的高低对鱼类的生存和发育都有直接的影响,当溶氧低于1mg/L(mg/L)时,鱼就会浮头,如果不采取增氧措施就会使鱼窒息死亡,同时也给致病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而降低鱼的抗病能力引起鱼病;足够的溶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的化学反应,转化或降低有毒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含量,同时还可以提高饵料转化率对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体溶氧不足的成因: ⑴养殖密度过大 ⑵养殖水体过肥 ⑶水体细菌大量分解有机物,导致氧耗 ⑷水体文档升高,溶氧降低 ⑸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如硫化氢、氨、亚硝酸盐等较多时,其氧化作用也会造成溶氧降低。水中保持足够的溶解氧,可以抑制生成有毒物质的化学反应,降低氨、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化学物的含量,并可分解转化为无毒物质。 鱼虾类对水体溶氧量的适应情况表(mg/L)种类适宜范围开始浮头窒息死亡鲤鱼5~81.50.3鲫鱼4~51.00.1鳙鱼4~81.550.4鲮鱼4~81.60.5草鱼5~81.60.5青鱼51.60.6团头鲂5.5~81.70.6白鲢5.5~81.750.6罗非鱼6~91.50.2大口鲶鱼5~81.40.7长吻鮠5~72.81.5日本鳗4~91.40.6欧洲鳗5~7--鳜鱼6~81.50.8梭鱼5~81.80.7中国对虾6~81.40.4斑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