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卫夫人笔阵图(正文+释文)

卫夫人笔阵图(正文+释文)

卫夫人笔阵图(正文+释文)
卫夫人笔阵图(正文+释文)

卫夫人《笔阵图》

卫夫人《笔阵图》分段释读

原文: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1。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2。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3。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4。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5。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6。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7。

注释:

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

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7、更加润色: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总:概括、归纳或谓总结。

列事:指陈述事情。

贻:遗留。

庶:希望、但愿。

释文:

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

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原文: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8。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9。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10。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11。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

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12。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13。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14。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15。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16。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17。

注释:

8、崇山绝仞:指高山最高的地方。

锋齐:锋毫要齐。

腰强:“腰”指笔毫的中部,此即谓笔毫中部要有强度、有弹力。

9、前涸:通翦涸,指浅黑干涸。

润涩:此为一对反义词,即指润滑和不润滑。浮津耀墨:浮耀墨汁的光泽。

10、鹿角胶:由鹿角熬制成的胶。

11、东阳鱼卵:一种产于东阳的鱼卵纸,东阳在今天安徽省天长县。

12、真书:魏晋之后对正体的一种称呼,也称作楷书。行草书:由称草行,一种比较流动而近于草书的书体。

13、点画:文字点与横竖笔画的总称。波

撇:指磔和掠,即捺和撇。屈曲:弯曲、曲折。

14、大书:写大的字。从小:指写小字。

15、鉴:鉴别、鉴赏。

16、筋书:瘦劲有力的书;墨猪:笔画肥而无力的书。圣:超凡、卓越。

17、消息:奥妙、真谛。

释文:

笔毫要取那高山绝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间猎取,笔头要一寸,管长要五寸,锋毫要齐整,锋腰要有强度。砚台要选用浅黑干涸的新石,润滑与滞涩兼顾,能浮耀墨汁的光泽。至于墨要取庐山的松烟、代郡的鹿角胶,要十年以上,强硬如石的作为制造的原料。纸则要取东阳鱼卵纸,柔软滑净的。大凡学写字,先要学执笔之法,如果作真书,要执去笔头二寸一分处;如果是行草,要执去笔头三寸一分处。下笔点画波撇曲折,都要尽一身之力行笔。初学书者先学大字,不得从小字开始。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叫它“筋书”,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

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要一一从其间吸取奥妙、体会真谛,并且合理地运用它。

原文:

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陆断犀象。

(戈画),百钧弩发。

1,万岁枯滕。

乁,崩浪雷奔。

(横折钩),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18。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19。又有六种用笔:

结构圆备如篆法20;

飘扬洒落如章草21;

凶险可畏如八分22;

窃窕出入如飞白23;

耿介特立如鹤头24;

郁拔纵横如古隶25。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

妙矣,书道毕矣26。永和四年,上虞制记27。

注释:

18、笔阵:将书法比作作战行阵。执笔急:指执笔松。

19、执笔近:指执笔处距离笔毫近。执笔近不能很好的运腕行笔,执笔不紧,运笔则无力。

20、结构圆备:指字的点画安排和形势布置完备。篆法:此为大小篆的总称。

21、飘扬洒落:指章草自由奔放洒脱的笔势。

22、八分:东汉后期的准隶书书体,传自王次仲始,尽其笔势,舒展波撇,其势凶险可畏。

23、飞白:相传为蔡邕所创之体,此之“窃窕出入”喻其笔势在那丝丝露白处的入与出,显得娴静优美。

24、耿介:指高耸突兀貌。

25、古隶:指西汉至东汉前期通行的隶书,尚带有篆书意味,无明显的波挑,无篆书的圆润之态,其笔画尤显纵横,粗壮朴拙而厚

实。

26、心存委曲:谓作书前思考要透彻详细。

27、永和四年,上虞制记:此二句为作者写作之行款,永和即东晋穆帝之年号,上虞在今天浙江上虞县之西。

释文:

横画:要像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高低不同的形状。

侧点:要像高峰坠石,磕磕然实际在崩塌。

撇掠:锋锷能在陆地截断犀角象牙。

戈笔:要像百钧重的弓张箭发。

努笔:要像万岁枯藤一样多节而瘦劲。

背抛法:要像蹦浪雷奔一样徐迟有力。

钧弩势:要有如强弩筋骨一样遒劲。

右边是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情形。有时候心情紧急而执笔却不紧,有时心情宽松执笔却很紧。如果执笔离笔头近而又不紧,意在笔先就会成功。于是又有六种用笔之法:

结构字体、布置形势完备的如篆法;

笔势飘逸洒脱而又自由奔放的有如章草;

波撇凶险可畏如八分书;

那笔法出入娴静优雅的好比作飞白书;

笔画高耸挺立如鹤头书;

纵横沉凝遒劲的如古隶。

然而还要用心思考,考虑详尽,再作一字,各象其形,这样才有可能臻于妙境,书道也只有在这时才算穷尽。岁在永和四年,上虞制图并撰文。

延伸阅读

《笔阵图》及其理论价值的思考

中国书法由文字书写向书法艺术的本质性衍变,始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可以说已是大功告成,中国书法到此时才真正具有了本体意义与美学价值。魏晋以前,人们多将书法视为歌功颂德,记事述史、谋取功名的手段,并未将书法从实用中脱离出。自东汉末年,一大批书家的出现与人们对于书法理论的思考,书法才真正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自觉的艺术。也正是通过这一时期诸如锺元常、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等为代表的魏晋士人及杰出书法家、书论家的努力,才真正使书法成为文人士大夫抒情遣兴释

怀的工具。

值得说明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理

论虽然数量很多,文本十分复杂,而且其中开始有了一套本质论,创作论,技法论和品鉴批评论的简单体系,但其中却充斥着大量的伪托之作。卫夫人《笔阵图》就是争议颇多的一份理论文本之一。我在文章的题目前加了一个“传”也是根据其历史性而补上的。下面就从考释开始,对《笔阵图》的理论价值作一些理论上的思考和检讨。

关于《笔阵图》的真伪,历来说法不一,颇多争议,唐张彦远《法书要条》载为卫夫人作,而孙过庭《书谱》却提出了疑问:“代有《笔阵图》七行,中话执笔三手,图貌乖,点画湮讹,倾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起童蒙。既常俗所存,不籍编录。”后蔡希综《法书论》引“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二语,直说“右军《笔阵图》”,《墨池编》卷一录王羲之《书论》四篇,中有《笔阵图》文,文后朱长文曰:“自'三端之妙\’而下两段,传右军所作,后见张彦远《要录》以为卫夫人之然亦莫可考验也。”我认为朱长文是很明智的,他既将《笔阵图》的作者归之于王

羲之,但又不把话说死,颇为中肯。的确书法创作和风格史上魏晋时代是一个扑朔迷

离的时代,理论、批评史上的魏晋时代,传世文本作品均有很大的问题。《笔阵图》或疑为右军撰,或疑为六朝人托名,更有甚者,以为此篇为唐太宗所作,对于这样的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文本,持肯定意见的拿不出什么证据,他们只是沿袭旧题;持否定意见颇多,却也很难对此作出断定。不过,在历史上,他的流传甚广,在书法理论批评史上已构成了一个不小的现象,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姑且将此文归于卫夫人名下,不对其真伪作详实的理论定位与考证(不过其文至少为六朝以前人所撰)只从其书法美学意义书史地位及影响上作些具体的思考与

研究。

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笔阵图》书史价值。可以说,《笔阵图》是继蔡邕《九势》之后的又一件阐释书法技法理论的重要文

本之一。从蔡邕到卫夫人几乎形成了一条线,尤其是其叙述方式与内容方面的承接性。在蔡邕的《九势》中,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对一些具体技法的阐释,如“藏头护尾”、“力在其中”均用较为平白朴素的语言来描

述,然而到《笔阵图》里面,却呈现出一种新的感觉,如“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从书法赏评的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样的比喻式言论中明显的带着某种观赏的主体性意识。在语言学上,《笔阵图》所采取的比喻式与书赋是较为接近的,只不过其并未采用标准的赋体语言模式,将《九势》与《笔阵图》作一比较就会发现《笔阵图》与汉晋书赋之间是有着承接关系的,尤其是对书法技巧理论方面的相承。

关于《笔阵图》的书法价值,我们认为更多的体现在了其只言片语中对于诸多书法美学内涵突显。下面我们就具体的分析其理论文本中隐含的美学价值。

其一是《笔阵图》中对书法艺术及其美学本质的认识。其开篇就有“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此之谓“三端”与“六艺”之中的书法,其艺术性都是重要的,尤其是将书法置于比礼、乐还重要的地位,在此时实在非常难得,其间至少可以说明两点;第一、卫夫人能在东晋就把书法摆到如此显赫的地位,说明她对说法艺术的美学本质有着深邃的洞察力和成熟的把握。第二、则说明至东晋以后,书法

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堂堂正正的展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对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卫夫人的认识明显比蔡邕他们要有更为长足的进步。她说“每为一字,各像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此间“每为一字,各像其形”是说每写一个字,都要通过这个字的造型来反映出这个字所应反映的那些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其所像之形,我想,也并非形之象,更应该诠释为神之似,这从其后的“点如高山坠石”、“横如千里阵云”可见一斑,其对那七种基本点画的图释,应该是着眼于其神采、气势的。卫夫人把书道的本质,定性为客观事物物理之美,在理论上与蔡邕并无二致,当时一个典型的道法自然者,谈“各象其形”不禁就会让人联想到蔡邕的“须入其形”。

诚如前面所讲,卫夫人对点画形态的描述主要是基于一种主体介入后的感受。在观赏与挥运中,能从单纯而抽象的线条里发现万岁枯藤、千里阵云、高山坠石,她用以描绘的言语并不简单地以具象之物表来描绘书法之理,而是以某种深刻的理解与领悟去表达对书法线条“力”与“势”的阐释。正如陈振濂先生所说:“蔡邕的'自然\’、'阴

阳\’、'形势\’是在具体的技法解说中以论证作抽象法则把握,而卫夫人却是用具象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原理与感受”。

其二,《笔阵图》对书法创作中“意”与“笔”的关系讨论,这也是突显书法美学价值的又一重要课题。《笔阵图》谓:“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此之“意”盖为构思立意之解。卫夫人认为此“意”应在作书之前,用笔当随其后。这可能与后人由预想字形所强调的“意在笔先”有着不尽相同的内涵,但是这种把艺术思想活动放在实际创作之先的理论内涵,实与“意在笔先”灵犀相通。在当时的书论中,诸如这样明显阐述和区别书法创作中“意”与“笔”关系的论断,实不多见,也绝非随手可得,这也更进一步地向人们诉说了书法在逐步走向

自觉的历史进程。谈到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陈振濂先生认为,把“意”看作是构思或创作前的思想活动,很有可能是今天的看法,在古代重视技巧的时代,它更有可能指向“法度”,依此便得出了“意在笔先”之意是指基本法则技巧和立足于其上的创作构思,它意味着当时法度的确立。然

而,我们在书法史上却认为法度的建立和完备是在唐代。故此有人说《笔阵图》为唐人托伪,不过,我们又发现在传为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似有所渊源。对于后一种说法,待考,而至于前一种说法,我们如果根据《笔阵图》的行文方式和对线条形态的描述,就会发现如果是唐代的关于线条的研究理论,绝不可能采用比喻式,一定会比《笔阵图》成熟得多,在唐朝我们几乎找不到有关赋体文的文学现象。说到这里,我们还是坚持将《笔阵图》系于卫夫人之下。

其三,我们认为《笔阵图》主要是对线条的研究。如前所述,它与《九势》可以看作是书法技法理论系统中的一条线。在对线条的研究中,卫夫人把重点放在了“笔力”的突显以及点画“七法”和用笔“六法”之上。骨力的表达与用笔的重要性,是《笔阵图》中关乎书法的实质性美学品格。尽管她认为书法美来自于神采与气势,诸如“千里阵云”、“高峰坠石”、“万岁枯滕”、“陆断犀象”、“崩浪雷奔”、“万岁枯滕”之

谓。但在卫夫人看来,其主要来源或形式依据主要来自于力感、力度、骨力的表现,即书法线条美中之力量美、力度美的表现,这是书法线条美学中又一重要课题。《笔阵图》有云:“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一段话主要可以作两点分析,第一是“骨”和“筋”的关系讨论其核心与实质是要说明“笔力”的重要性;第二是指出了“筋”与“骨”的表现均受制于“善笔力”,亦即谓对“用笔”的表现。

首先四“骨”和“筋”的讨论。比较早的提出“力”这一美学范畴的书法家应该是蔡邕,他认为“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又云“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这种“力”在卫夫人这里有了具体的表现,即骨力与筋力。在蔡邕那里,他并没有详细的将“力”如何表现讲出,亦未能把“力”作为衡量书法质量高低的标准将其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而卫夫人发展了这一点。她认为筋、骨之力的表现,在乎“用笔”,继而把重“用笔”放在了书法艺术的

首要地位。从这以后的千百年来,用笔一直都被放在了第一位,元代赵孟頫甚至有“用笔千古不易”的艺术真言。我认为卫夫人的关键之处在于将全部书法奥妙的精髓与源

泉导向了用笔,并谓“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大凡体验过书法创作过程的人,都能理解,以轻巧的毛笔写出一个小小点画,竟须一身之力,这力无疑是指向非体力,而只能是某种视觉上的感觉。关于书法中力的表现途径,我曾在一篇专论中概括归纳为蓄、留、逆、转、折等“五势”,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我们可以进一步的肯定《笔阵图》以“用笔”为全篇之宗旨,继承蔡邕书法美学中的精华,并予以了创造性的发展,即对于“骨”、“肉”、“筋”三个概念的提出,并将它们赋予了书法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笔阵图》在最后还专门为用笔总结出了六种用笔之法,即“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窃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值得说明的是此处的用笔中都含有结构的成份,即在结构中使结字之法与挥运之法作为双重意义

观之。

其四,书法创作与品鉴之间的关系,也是《笔阵图》中颇有见地的一点。《笔阵图》中说:“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此“鉴”指欣赏品鉴,“写”指艺术创作、挥写。在今天看来,我们依据严格的分类,鉴与写已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活动,但在古代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看到的却是鉴与写的统一。善写者一般也应善鉴,善鉴者理论上出手也应该不凡。至于卫夫人为何将之对立起来,我们还有待思考,但作为一种主张也正显示着《笔阵图》在观念上的独特价值。

另外,我们认为《笔阵图》除了突显出许多独特的美学价值外,在书法材料学和教育学意义上也有着或多或少的贡献。例如言笔、墨、纸、砚时云:“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明显带有主体选择的色彩,表现出主动的书法艺术材料追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书法的艺术自觉化。这一段文论可以说是研究文房四宝的先例。至于《笔阵图》的教育学意义也有很鲜

明的语言描述,诸如“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这样的言论,应该是本于教育立场的。因为她明确指出了写作绘制《笔阵图》的功用是要“贻诸子孙,永为模范”,是给后人学习用的。在她以前的书论中,我们无法看到这般鲜明的教育立场,更无法找出这样鲜明化的言论。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看,《笔阵图》都不愧为一篇书法理论的上乘之作,其间所涵盖的书法美学思想、对书法材料学的贡献和书法教育学的立场,都已使它成为了一个不可轻视的研究文本。比起崔瑗的《草书势》、蔡邕的《篆势》、《九势》、《笔论》,《笔阵图》的内涵要明显丰富得多,这显然是我国书法艺术与书法理论又向前进行大跨越

的一个重要的时代标志,当我们还在冥思苦寻为《笔阵图》的作者考证犯愁时,它那看

似静态的理论文本已在默默地显出其深刻的书法美学内涵。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备课讲稿

卫夫人《笔阵图》译 注

笔阵图 《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 夫人作。《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 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画,好有所象。《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

乙“折”如百钧弩发。 ∣“竖”如万岁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勹“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编辑 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九歌湘夫人原文和译文

原文: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译文:天之骄子降落在北方的丘陵上,我吃力地遥望着她,却可望不可即,使我渐渐相思忧愁。秋风缓缓,树影婆娑,洞庭湖的水微微泛起波浪,就像被男人撩过后的心潭久久不能平静,树叶飘零,我的心难以抚平。我踩上白蘋极力远望心上人,我与约她好了今晚在这里相见,为何心上人还没有出现?她是不想来了吗?还是在路上遇到什么人了吗?鸟儿无缘无故为什么落在水草之上,这是上天对我的某种指引吗?渔网又是谁把它挂到了树上,又是命运在暗示我前面都是陷阱和厄运吗?沅有芷,澧有兰,我对湘夫人始终不移情思,但湘夫人未必知我心意。举目四下荒荒,余晖沾染江波,独立黄昏江水脉脉,流水潺潺,夏末微伤,伤感袭上心头。我看到麋鹿偷跑进我的院子里觅食,水边浮现出蛟龙的身影。不知道这是什么预兆,但我始终幻想我和湘夫人会在一起。清晨我独自在江边骑马奔腾,黄昏我渡河到西岸游玩,多希望湘夫人能看到我的日常,我也相信我的每个动作她都会影响深刻。日思夜寐,湘夫人成了我的爱情代名词。终于有一天,湘夫人传信要与我见面,我激动不己,我要快马加鞭赶去与她会面并将余生与她分享。 我要在水中盖一所房子,拿荷叶做房顶,用荪草装饰墙壁。用紫贝铺砌庭坛,用香椒装饰房屋的内壁。用桂木做栋梁,用兰木做枋椽,用辛夷做门楣,用白芷来装点卧房。编织薛荔做我的帷帐,蕙草已经被分析张罗出来做幔帐。用白玉做床板,周遭陈列上石兰花让我们被芳香裹围。用芷草铺盖荷顶,再在四周缠上一圈杜衡。采集千花百卉栽种我的庭院,把我的门廊装饰得芬芳诱人。这样九巍山的众神就会一并来欢迎庆祝湘夫人,就像云朵一样纷纷飘来。于是我就把我的衣袖奉献给江流,把我的布衫赠与澧水江畔。现在不染风尘的我可以高兴地在小洲上采摘杜若,做成礼物,并送给远道而来的你——湘夫人。美好的时光很难轻松快速得到,姑且让我一阵自我逍遥来消遣这段等你的时间。

《历代名画记》评介(连载之五)

《历代名画记》评介(连载之五) 五、画尽意在 “意”这个词,在张彦远的美学概念中,并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词。按《辞源》对“意”有多种解释:一、意思,意味;二、愿望、意图;三、料想、猜测;四、或者,通“抑”; 五、叹词,通“噫”。尽管《辞源》的释义已经相当详备,但如果用以解释“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中的“意”在古典美学中的真正底蕴时,还是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憾。 事实上,用语言恰如其分地解释这一艺术心理过程或思维方式,本身就有为难之处。《庄子?天道》篇中,就以木匠轮扁与桓公的对话,暗示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 这种“意”与“言”的对立。在禅宗传入中国后,得到了充分的阐发: 我今答汝,穷劫不尽。言多去道远矣。所以道,说法有所得,斯则野于鸣;说法无所得,是名狮子吼(23)。 慧忠禅师在僧人问佛理的时候,也觉得真正根本的“道”,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他认为说法说得越多,离真正的本意反而更远。

这种万物的真正内涵,超乎表达方式之上的观点,在张彦远的美学观中,演绎为“意”与“笔”的关系。他在《论顾陆张吴用笔》篇中说: 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历代名画记?卷二》) 在上面的引文中,张彦远虽然没有说作画用笔无法表达“意”的真正内涵,但是,在作画过程中,“意”的表达优先于用“笔”的观点,是显而易见的。这一以“意”与“笔”为命题的探讨,我们可以追溯到早期哲学经典中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论辩――“言意”之辩。如《易?系辞上?第十二章》载: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在这一段古雅朴素的文字中,表达了孔子的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即任何一种作为表达手段的语言,都有其先天的缺憾,诉诸文字的语言方式,无法真正地捕捉思维的深邃与复杂的内涵。这一迷人的哲学命题,在《庄子?秋水》中,又有

湘夫人原文及翻译

湘夫人原文及翻译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我已忧愁满怀望眼欲穿。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凉爽的秋风阵阵吹来,洞庭湖波浪翻涌树叶飘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登上长着野花的高地远望,与她定好约会准备晚宴。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为何鸟儿聚集在水草间,为何鱼网悬挂在大树颠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眷念湘夫人却不敢明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放眼展望一片空阔苍茫,只见清澈的流水潺潺。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为何山林中的麋鹿觅食庭院,深渊里的蛟龙搁浅水边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早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就渡水到了西岸。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好像听到美人把我召唤,多想立刻驾车与她一起向前。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在水中建座别致的宫室,上面用荷叶覆盖遮掩。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用香荪抹墙紫贝装饰中庭,厅堂上把香椒粉撒满。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用玉桂作梁木兰为椽,辛夷制成门楣白芷点缀房间。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编织好薜荔做个帐子,再把蕙草张挂在屋檐。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拿来白玉镇压坐席,摆开石兰芳香四散。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白芷修葺的荷叶屋顶,有杜衡草缠绕四边。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汇集百草摆满整个庭院,让门廊之间香气弥漫。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九嶷山的众神一起相迎,他们簇簇拥拥的像云一样。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把我的衣袖投入湘江之中,把我的单衣留在澧水之滨。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

笔阵图 《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因其流传很广,此姑存旧说,仍列为卫夫人作。《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她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好有所象。《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 作品名称笔阵图创作年代东晋文学体裁散文诗作者卫铄 目录

勹“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编辑 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王羲之圣教序全文

王羲之圣教序全文 集王羲之圣教序全文(简体标点版) 大唐三藏圣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踨。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圣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翼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朕才谢珪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深为鄙拙,唯恐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珠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循躬省虑,弥益厚颜。善不足称,空劳致谢。 皇帝在春宫述三藏圣记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轨躅也。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灭之机要。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履之者莫测其际。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缘无

《湘夫人》翻译

湘夫人译文 美丽的公主快降临北岸, 我已忧愁满怀望眼欲穿。 凉爽的秋风阵阵吹来, 洞庭湖波浪翻涌树叶飘旋。登上长着白薠的高地远望,与她定好约会准备晚宴。 为何鸟儿聚集在水草间, 为何鱼网悬挂在大树颠?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 眷念公主却不敢明言。 放眼展望一片空阔苍茫, 只见清澈的流水潺潺。 为何山林中的麋鹿觅食庭院,为何深渊里的蛟龙搁浅水边?早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 傍晚就渡水到了西岸。 好像听到美人把我召唤, 多想立刻驾车与她一起向前。 在水中建座别致的宫室, 上面用荷叶覆盖遮掩。 用香荪抹墙紫贝装饰中庭,厅堂上把香椒粉撒满。 用玉桂作梁木兰为椽, 辛夷制成门楣白芷点缀房间。编织好薜荔做个帐子, 再把蕙草张挂在屋檐。 拿来白玉镇压坐席, 摆开石兰芳香四散。 白芷修葺的荷叶屋顶, 有杜衡草缠绕四边。 汇集百草摆满整个庭院, 让门廊之间香气弥漫。 九嶷山的众神一起相迎, 神灵的到来就像云朵满天。 把我的夹袄投入湘江之中,把我的单衣留在澧水之滨。在水中的绿洲采来杜若,要把它送给远方的恋人。 欢乐的时光难以马上得到, 暂且放慢步子松弛心神。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 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 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 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 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 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 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 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 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 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 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 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 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 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桁椽, 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 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用白玉啊做成镇席, 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 在荷屋上覆盖芷草, 用杜衡缠绕四方。 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 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象云一样。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 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 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 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 顿角者是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 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 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 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 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 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 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 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 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 聊遗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集王羲之圣教序全文简体

集王羲之圣教序全文 大唐三藏圣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踨。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圣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翼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朕才谢珪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深为鄙拙,唯恐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珠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循躬省虑,弥益厚颜。善不足称,空劳致谢。 皇帝在春宫述三藏圣记

湘夫人原文及翻译

湘夫人原文及翻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出处或作者:屈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匊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薜蕙櫋兮既张。湘夫人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 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 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 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象云一样。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 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 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湘夫人对照翻译: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 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 鸟萃兮苹中? 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 罾何为兮木上? 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麋何食兮庭中?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

卫夫人《笔阵图》译文

卫夫人《笔阵图》译文 原文: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1。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2。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3。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4。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5。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6。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7。 注释: 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7、更加润色: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总:概括、归纳或谓总结。 列事:指陈述事情。 贻:遗留。 庶:希望、但愿。 释文: 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

高中语文湘夫人翻译

帝子 降兮 北渚 , 目眇眇兮 愁予。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 ?? 本篇是男巫饰为湘 君所唱的恋慕湘夫人之词。帝子:天帝的女儿,指湘夫人。降: 降临。渚(zhǔ):水边的浅滩。“北渚”,联系下文“洞庭”句看,疑 指靠近洞庭湖北岸的小洲。按此句与《湘君》篇“夕弭节兮北渚” 句密切呼应。目眇眇(miǎo)兮愁予:洪兴祖说:“眇眇,微貌。言神之错误! 袅袅兮 秋风 ,洞庭 波兮木叶下。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降落。 ?? ?? 袅袅(niǎo ):微风吹拂的样子。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这里作动词,微波泛动。 木叶:特指秋天的枯黄树叶。以上二句写湘君所望见的只是洞庭湖 ? ??? 的一派萧瑟秋景。登 白 兮骋 望,与 佳 期兮 夕张。踩着白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 “登” 字原 无,据洪兴祖《楚辞补注》所引及朱熹《楚辞集注》补。白:即草,亦 称青,秋季生长,形状像莎草而较大。“登白”,指站在长着薠草 的地方。骋望:放眼远望。佳:佳人,指湘夫人。期:这里是动词,约会。 张:张设罗帐。以上二句意思是:湘君放眼远望,盼着湘

? ??? 夫人到来,因为已经约了时间,并为黄昏时会面作了准备。 鸟何萃兮 中 ,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 罾何为 兮 木 上?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 ?? 萃(cuì):聚集。(pín ):水草。罾(zēnɡ):鱼网。木:树。以上 ? ??? 二句说:鸟儿为何聚在水草中,鱼网却为何挂在树梢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 沅有芷 兮澧有兰 ,思 公子 兮 未敢言。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 错误! ? ?? ? 的香草比喻自己所恋慕的人。一说比喻自己爱情的纯洁。公子:指湘君。荒 忽兮远望 ,观 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 流水兮潺 。江水啊缓缓流淌。 ????? ???荒忽:迷迷糊糊的样子。潺(chán yuán ):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麋 何 食兮庭 中?蛟何为兮 水裔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错误! 意思是:深山中的麋鹿为何跑到人家院子里去寻食?深水中的蛟 龙为何搁浅在水边?这是比喻用力不当,必定徒劳无功。以上 二 ? ??? 句是这一段具体追述已经作了那些徒劳无功的努力。 朝 驰余马兮江皋 ,夕 济兮 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 西澨。江水西旁。????? ???皋(ɡāo ):水泽。一说是水边高地。济:渡水。澨(shì):水边。闻 佳人兮 召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予,将腾驾 兮偕逝 。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

卫夫人的笔阵图

卫夫人的《笔阵图》 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公元24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卫铄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夫李矩亦善隶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卫夫人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而且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和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 《笔阵图》一卷,全面深入地参考了有关的书法理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她在书中首先提出,书法之妙“莫先乎用笔”。主张学习书法要上溯其源,师法古人,反对谙于道理,学不该赡,以致徒费精神,学无成功。在学习和创作时,要注意选用笔、墨、纸、砚的品种和产地,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着重指出,执笔要有讲究,不同书体应采用不同的执笔法,并加以具体分析。对书写不同字体的用笔,卫夫人亦有精辟论述。还提出初学书法,“先须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意思是说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叫它“筋书”,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要一一从其间吸取奥妙、体会真谛,并且合理地运用它。 笔画笔画名称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比喻笔画要达到的效果 一横画要像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高低不同的形状。 丶侧点要像高峰坠石,磕磕然实际在崩塌。 丿撇掠锋锷能在陆地截断犀角象牙。 ┐戈笔要像百钧重的弓张箭发。 丨努笔要像万岁枯藤一样多节而瘦劲。 ㄟ背抛法要像蹦浪雷奔一样徐迟有力。 钧弩势要有如强弩筋骨一样遒劲。 这是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情形,有心急而执笔松缓的,有心情宽松而执笔很紧的。如果执笔离笔头近而又松的,就会心手不谐调,意在笔后肯定要失败;如果执笔高而紧,意在笔前就能成功。

圣教序 释文

圣教序释文 【释文】 大唐三藏圣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复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而微。虽愚不或。形谮莫覩。在智者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抆其旨趣。能无疑或者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城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虚。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耶正于焉。分就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谐时而隆替。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是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抒理广彼前闻。截伪存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法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证。积雪晨飞。途闻失地。鹜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云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弘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津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合。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爰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今坠之端。惟人所托。壁未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田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翼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朕才谢珪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涂为鄙拙。唯恐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森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循躬省虑。弥盖厚颜。善不足称,空劳致谢。皇帝在春宫述三藏。圣记。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辄(足属)也。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减之机要。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履之者莫测其际。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翦。开法纲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是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道名流庆。历遂古而镇常。赴感应身。经尘劫而不朽。晨钟夕梵。交二音于鹫峰。慧日法流。转双轮于鹿菀。排空宝盖。接翔云而共飞。庄野春林。与天花而合彩。

卫铄《笔阵图》白话释文及其理论价值的思考

《笔阵图》及其理论价值的思考 中国书法由文字书写向书法艺术的本质性衍变,始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可以说已是大功告成,中国书法到此时才真正具有了本体意义与美学价值。魏晋以前,人们多将书法视为歌功颂德,记事述史、谋取功名的手段,并未将书法从实用中脱离出。自东汉末年,一大批书家的出现与人们对于书法理论的思考,书法才真正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自觉的艺术。也正是通过这一时期诸如锺元常、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等为代表的魏晋士人及杰出书法家、书论家的努力,才真正使书法成为文人士大夫抒情遣兴释怀的工具。 值得说明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理论虽然数量很多,文本十分复杂,而且其中开始有了一套本质论,创作论,技法论和品鉴批评论的简单体系,但其中却充斥着大量的伪托之作。卫夫人《笔阵图》就是争议颇多的一份理论文本之一。我在文章的题目前加了一个“传”也是根据其历史性而补上的。下面就从考释开始,对《笔阵图》的理论价值作一些理论上的思考和检讨。 关于《笔阵图》的真伪,历来说法不一,颇多争议,唐张彦远《法书要条》载为卫夫人作,而孙过庭《书谱》却提出了疑问:“代有《笔阵图》七行,中话执笔三手,图貌乖,点画湮讹,倾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起童蒙。既常俗所存,不籍编录。”后蔡希综《法书论》引“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二语,直说“右军《笔阵图》”,《墨池编》卷一录王羲之《书论》四篇,中有《笔阵图》文,文后朱长文曰:“自…三端之妙?而下两段,传右军所作,后见张彦远《要录》以为卫夫人之然亦莫可考验也。”我认为朱长文是很明智的,他既将《笔阵图》的作者归之于王羲之,但又不把话说死,颇为中肯。的确书法创作和风格史上魏晋时代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时代,理论、批评史上的魏晋时代,传世文本作品均有很大的问题。《笔阵图》或疑为右军撰,或疑为六朝人托名,更有甚者,以为此篇为唐太宗所作,对于这样的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文本,持肯定意见的拿不出什么证据,他们只是沿袭旧题;持否定意见颇多,却也很难对此作出断定。不过,在历史上,他的流传甚广,在书法理论批评史上已构成了一个不小的现象,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姑且将此文归于卫夫人名下,不对其真伪作详实的理论定位与考证(不过其文至少为六朝以前人所撰)只从其书法美学意义书史地位及影响上作些具体的思考与研究。 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笔阵图》书史价值。可以说,《笔阵图》是继蔡邕《九势》之后的又一件阐释书法技法理论的重要文本之一。从蔡邕到卫夫人几乎形成了一条线,尤其是其叙述方式与内容方面的承接性。在蔡邕的《九势》中,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对一些具体技法的阐释,如“藏头护尾”、“力在其中”均用较为平白朴素的语言来描述,然而到《笔阵图》里面,却呈现出一种新的感觉,如“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从书法赏评的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样的比喻式言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逐句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逐句译文 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因碑首刻七佛像,又称《七佛圣教序》。咸亨三年(672)建于京城长安弘福寺。《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太子李治(高宗)并为附记,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碑石高9.4尺,宽4.2尺。共30行,行80余字不等。现在陕西西安碑林。 “集王”一格,首推《圣教序》。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5年集募而成,故为世所重。碑文选自王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当然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它大书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者不断出现,如僧大雅集《兴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译金刚经》等均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为成功。 《圣教序》的由来: 唐代僧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冒生命危险,到达印度。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之震动,太宗对玄奘艰苦取经伟大精神感动,并谓“胜朝盛事”,对于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成文以后,为了永垂后世,昭示天下,乃筹备将其刻于碑石流传,又因为太宗皇帝深爱羲之书法,故大家认为这篇碑文,非书圣王羲之书法“不足贵”,然羲之乃晋人,不可再起而书之,于是请弘福寺沙门怀仁担任集字拼文工作。释怀仁原是一名擅长王羲之书法的僧人,据说他还是王羲之的后裔,怀仁用集字的方法以王羲之书法拼就《圣教序》全文。太宗为了方便怀仁的集字工作,特地准许将宫中收藏的大批王羲之字迹供给钩摹缀集。 《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心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足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可称最佳典范。 清人蒋衡在《拙存堂题跋》中说:"沙门怀仁乃右军裔孙,得其家法,故《集字圣教序》一气挥洒,神采奕奕,与《兰亭序》并驱,为千古字学之祖"。《集字圣教序》问世后,宋、明、清以来的历代书家对这一作品评价甚高,称之为"百代模楷。模仿羲之书,必自怀仁始。"的确,这一碑刻充分地表现出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美典雅和灵动多姿。此碑功德无量,直至今日仍是我们学习书法不可多得的珍贵碑帖。 其主要特点是: (1)字数多。全碑共1900余字,字字精雅飘逸,款款相映成趣,可供学习和临摹的余地很宽。 (2)字体多。全碑将王羲之的楷书、行书、草书杂糅其间,大胆地

湘夫人原文及翻译

湘夫人原文及翻译 出处或作者:屈原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匊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薜蕙櫋兮既张。 湘夫人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湘夫人全文翻译: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

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 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 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 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 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 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 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桁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 湘夫人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 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 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 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象云一样。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 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 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湘夫人对照翻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湘夫人》

《湘夫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诵读,涵咏诗句,体会《楚辞》语言的美。 能力目标: 1、以意逆志,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2、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 术特色。 情感价值 感受屈原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体会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 情,把握其主旨。 教学难点 1、根据文中的感情线索,体会湘君情感变化,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 2、理解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哭,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 二、作者简介 (1)芈姓,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前340—约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政治家,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2)作品23篇 《离骚》:代表作,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具有道家色彩 《九歌》(11篇)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是屈原据汉族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过的,诗中有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神人恋歌。 《九章》(9篇)依王逸《楚辞章句》的次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湘夫人原文注音及翻译赏析

湘夫人原文注音及翻译赏析 jiǔɡē xiānɡfūr?n 九歌湘夫人 dìzǐjiànɡxīběizhǔ ,mùmiǎomiǎoxīch?uyǔ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niǎoniǎoxīqiūfēnɡ,d?nɡtínɡbōxīmùyaxià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báifánxīchěnɡwànɡ yǔjiāqīxīxīzhānɡ 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niǎocuìxīpínzhōnɡ zēnɡh?w?ixīmùshànɡ 兮蘋中, 罾何为兮木上, 鸟萃 yuányǒuzhǐxīlǐyǒulán sīɡōnɡzǐxīwaiɡǎn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yán 言。huānɡhūxīyuǎnwànɡɡuānliúshuǐxīchányuán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míh?shíxītínɡzhōnɡjiāoh?w?ixīshuǐyì 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为兮水裔, cháochíyúmǎxījiānɡɡāo xījìxīxīcu?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w?njiār?nxīzhàoyǔ jiānɡt?nɡjiàxīxi?shì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zhùshìxīshuǐzhōnɡ qìzhīxīh?ɡài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sūnbìxīzǐtánjūfānɡjiāoxīch?nɡtánɡ 荪壁兮紫坛,匊芳椒兮成堂。 ɡuìd?nɡxīlán liáoxīnyím?ixīyàofánɡ 桂栋兮兰尞,辛夷楣兮药房。

wǎnɡbìlìxīw?iw?i bìhuìmiánxījìzhānɡ 罔薜荔兮为帷,薜蕙櫋兮既张。báiyùxīw?izhan shūshílánxīw?ifānɡ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zhǐqìxīh?wū liáozhīxīdùh?nɡ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h?bǎicǎoxīshítínɡ jiànfānɡxīnxīwǔm?n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jiǔyíbīnxībìnɡyínɡ línɡzhīláixīrúyún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雲。juānyúmaixījiānɡzhōnɡ yíyúdi?xīlǐpǔ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qiāntīnɡzhōuxīdùru? jiānɡyǐyíxīyuǎnzh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