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进化论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进化论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进化论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进化论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进化论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李 军

进化论作为一种进步的、比较系统的学说,是通过严复翻译和介绍的《天演论》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本来进化论是产生于19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它认为生物按照量的积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狭义的进化论主要是指从达尔文发表《物种的起源》以后所确立的生物进化理论;广义的进化论,在内容上则包括了宇宙无机物的进化、生物的进化和社会的进化等自然历史过程。近代中国的进化论思潮,包括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将进化论作为世界观大力加以鼓吹和宣扬的,则首推严复译述的以阐发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宗旨的《天演论》。

随着《天演论》的问世和进化论思想的介入,19世纪末的中国近代思想界迅猛涌起了一种崇尚进化论的思潮。进化论思想同资产阶级改良派反封建的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成为以康有为、严复为代表的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批判封建主义制度的锐利武器及其“变法维新”政治主张的理论依据。戊戌变法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孙中山接过了进化论的旗帜,他从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出发,改造了进化论,赋予它以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容,认为“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使进化论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理论依据。辛亥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在推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根据当时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帝国主义的斗争需要,同样积极宣传了进化论思想,宣称:“宇宙大化之流行,盛衰起伏、循环不已,生者不能无死,毁者必有所成,健壮之前有衰退,老大之后有青春。新生命之诞生,固常在累累坟墓之中也”。他们对封建主义的政治、文化、伦理等各个方面加以批判,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世界进化的前途就是“真正的民主政治”的观念。当然,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在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向着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革命运动发展,马列主义的社会革命学说在推动中国进步的历程中占了主导地位。

总之,在19世纪末的中国,居于时代思潮主流地位的进化论思想因其回应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满足了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刚刚睁开眼睛的人们对于启蒙思想的迫切需求,给行将就木的专制古国的思想

界带来了一种以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科学理论为依据的新思想、新观念。

1.进化论唤起了民族意识的觉醒。近代中国,随着殖民地半殖民地过程的深化,民族危机也日益加深。在进化论传入之前,近代中国用以聚合民族力量的旗帜,仍然是以夷夏之辩为核心的传统民族主义。它的基本原则是“内诸夏而外夷狄”。而从魏源开始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第一声呐喊,“师夷”就日益迫切地提上了中国近代民族救亡的历史日程,于是,“外夷狄”和“师夷之长技”冰火相对。事实说明,在历史上曾起过抗拒西方入侵作用的传统的民族主义到戊戌前后已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障碍。而进化论则起到了打破传统民族主义障碍,使近代民族主义观念得以重新确定的重要思想理论。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及其宣传的进化论思想,以西方近代科学为依据,明确指出夷夏就其来源来说是没有先后高低的区别的,这就从根基上撼动了那种只狭隘地固守华夏高于夷狄的所谓夏夷之辩的传统民族主义观念。以进化论为旗帜的近代民族主义一经产生就表现出不同于传统民族主义的新面貌:首先,进化论使近代民族主义克服了传统民族主义的保守性。夏夷之辩导致传统民族主义以闭关锁国来抵御外来民族的入侵,进化论则指引近代民族主义从世界各民族竞争的大势来考察中华民族的存亡。近代民族主义认为“中国今日之阽危,论者莫不知由于全国人民不能对外竞争之所致”,严复指出,在生物界里,开放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物种则竞争力较弱,一旦“外种闯入,新竞更起”结果就是“旧种渐湮”。因此,近代民族主义认为,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外来之物,深闭固拒,必非良法,要当强立不反,出于力争,庶几磨砺玉成,有以自立。至于自立,则彼之来皆为吾利。吾何畏哉!”。按照夷夏之辩,华夏固有的东西是最好的、不得变动的。因此,传统民族主义总是把维护“祖宗之法”和反对以夷变夏联系在一起。而近代民族主义强调民族救亡的必由之路是变革,即改良和革命。从康有为的“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改良呐喊到梁启超的“法何以必变?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的呼号再到邹容的“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

24《发展论坛》1998年第6期

争存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的铿锵言语,都渗透了进化论的思想观念。其次,进化论使近代民族主义克服了传统民族主义的落后性。夏夷之辩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将“非我族类”的蛮夷之性与禽兽相类,从而显示出我华夏族类的高贵。戊戌时期,这种鄙洋人为禽兽的陈旧理论仍然畅行其道。近代民族主义以“合群”取代非我族类“蛮夷禽兽”的愚昧思想,以“合群救国”来团结聚合全民族的力量,并以进化论为依据来论证“合群”的重要,认为生物的生存竞争是以群体为单位进行的。“天演之事,将使能群者存,不群者亡;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因此,近代民族主义把“合群救国”建立在“合群进化”的基础上,使其理论突破了那种盲目的夜郎自大,这为打开闭关锁国的门户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2.进化论激发了自由竞争观念。在中国传统思想里,民族意识是固有的,而自由意识则是缺乏的,但随着进化论的传播,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想也得以萌动。在严复之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形成了时起时伏的思潮,其间,进化论始终作为其理论依据。主要表现为:首先,无论中国还是西方,自由主义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根本标志,在于重视个体自由的价值。中国以儒学为主导的传统思想是贬斥个体自由的。对此,严复根据自由是人类进化的产物的进化论观点给予了批评,认为“治化天演,程度愈高,其所得以自由自主之事愈众。”人类的进化过程,就是不断摆脱束缚而趋向自由,而只有让个体在自由竞争中优胜劣汰,才能演进到理想社会,因此自由也是人类进化的动力。这样,严复就用进化论凸现了个体自由的价值。其次,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用以论证思想言论必须自由的理论依据之一,是进化论的竞争观,因此,严复把言论自由作为实现个体自由的重要表现,指出“须知言论自由,只是平实地说实话求真理。一不为古人所欺,二不为权势所屈而已。”严复认为,生物以优胜劣汰的竞争来实现进化的普遍公理同样适合于思想学说言论的发展,要让思想学说展开竞争,就必须言论自由,西方思想学说的进步正得益于此,而中国“六经五子以君子而束缚天下”“崇尚我法,劫持天下,使天下必从己而无或敢为异同者”,由此造成了中国思想观念的落后。进化论对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的影响,表明了进化论世界观影响中国近代精神思想的深度。

3.进化论为中国的民主变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从理论上说,中国近代的进化论始终为社会进化预设了一个尽善尽美的终极目标———大同世界,社会的进化是朝着这一终极目标不断进步的必然进程。严复明确指出,社会的进化和其趋善的进程是一致的。根据进化论的这个思想,改良派和革命派都以为西方资本主义比中国封建主义要美妙,因而他们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然而当他们一旦发现西方资本主义因其贫富两极分化和极端自私自利的弊病并非是理想化的至善王国时,因而比资本主义更完善

的社会主义的兴起,在社会日趋进化程序中也是必然的,所以当十月革命在进化论盛行年代传来中国时,人们认为这是对社会向善进化的必然规律的证实。由于进化论把社会主义视为至善的理想社会,因而在进化论支配下的中国人从社会主义一经传入,就用中国古代所描绘的至善理想的“大同”来称呼它。在近代中国,最先使大同理想复苏的是太平天国,但它的大同理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不合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发展方向,因而其大同理想处于萌芽状态,真正使这一萌芽破土而出的是进化论。康有为最早树立起大同理想在未来而不在过去的新观念,将进化论和大同理想相联系。后来,孙中山则将“由野蛮一跃而为共和”的飞跃称为“突驾”,认为中国可以“突驾”西方,“突驾”论的核心,是以为社会的进化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跳越某些环节而实现跃进。再有,中国近代的进化论在说明社会的进化时,非常重视“合群进化”。康有为以为历史的进化“以群为体”;严复以“群与群争”解释历史进化;孙中山认为“民生是社会进化的重心”等等。这都说明,中国近代的进化论思想在说明社会历史的进化时,表现出重视物质生产和社会群体活动的趋向,其中包含的唯物史观的萌芽为继之而起的社会主义思潮铺垫了道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赫胥利、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原本是一门自然科学理论,西方形成的这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世界观的确立中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把它推广为解释社会发展规律则显示出其明显的局限性。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在这一学说指导下,人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为之一新,这成为指导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世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思想武器。从我国的历史事实可以看出,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恰恰显示了进化论并不足以指引中国改变封建帝制;辛亥革命之所以不能成功,也表明了不超越进化论的思想框架,就不可能使中国有真正的实现独立解放的民主革命。唯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及其理论的指导下,才形成了使中国推翻三座大山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才形成了把中国后来带入社会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使中国走上了独立解放并日益走向富强之路。

然而,如果以历史的观点看问题,以严复的《天演论》为标志的近代进化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毕竟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对自然界和社会等万事万物的新看法,它极大地推动了人们挣脱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束缚,去接受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思想,因而在19世纪末乃至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对近代中国从社会到思想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达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前进步思想所能达到的高度,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写下了影响独特的一页。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

34

《发展论坛》1998年第6期

综述:进化论与进化生物学的发展

综述:进化论与进化生物学的发展自达尔文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一书以来,“进化”(evolution)已逐渐成为生物学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进化生物学(evolutionary biology)则成为当今生命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前沿领域。 纵观150年来,随着科学界对生物进化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人们对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解也随之不断深入,进化论自身也走过了曲折的发展之路。除了像其他任何一种科学理论一样需要补充和修正外,进化论还经受了来自科学领域之外的一次又一次挑战。今天,分子水平的生物进化研究正在蓬勃兴起,人们对进化论的兴趣有增无减,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以进化论为核心的进化生物学研究不仅应能够解释各种复杂生命现象,重建生物的自然历史,而且还应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和应用潜力。因而,藉纪念达尔文(C. Darwin)诞辰200周年和《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之际,回顾进化论与进化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将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科学理论与知识,并用于指导21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 进化论的科学本质 进化论从本质上改变了人们对地球生命现象的理解。进化论围绕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发展,引导人们探索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或称进化谱系)。例如,作为地球生物的一员,人类究竟何时又是如何在地球上出现的?不同人种或不同人群之间关系如何?人类与其他生物(如细菌)有何种进化上的关联?如此等等,进化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在进化论中,具有有益性状的生物存在差异的繁殖优势被称为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因为是自然来“选择”提高生物生存与繁殖能力的性状。如果生物的突变性状降低其生存与繁殖能力的话,自然选择就会减少这些性状在生物群体中的扩散。人工选择也是一个类似的过程,但在这种情况下是人而不是自然环境使生物交配以选择理想的性状。最常见的莫过于通过人工选择来获得人们所需的家畜品系和园艺植物品种等。 迄今为止,支持进化论的证据层出不穷,从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到酵母实验进化的分析,不胜枚举[1]。近年来比较突出的例子有加拿大北部“大淡水鱼”化石的发现。科学家们根据进化理论和化石分析预测出浅水鱼类向陆地过渡阶段的大致时间,随后他们将目光投向加拿大北部努维特地区的埃尔斯米尔岛,那里有大约37 500万年前的沉积岩。通过四年的努力,科学家们终于从岩层中发掘出命名为“Tiktaalik”(因纽特人的语言中意为“大淡水鱼”)的生物化石,它既具有许多鱼类特征,又具有早期四足动物的典型特征,而它的鳍包含骨骼,可形成类似于有肢动物的肢体,用来移动和支撑躯体[2]。“大淡水鱼”的发现证实了科学家们基于进化论的预测。反过来,对于进化论预测的证实也提高了达尔文理论的可信度。的确,每一种科学理论本质上都要具备对尚未观察到的自然事件或现象作出预测的能力。 另一个经典的例子是科学家们对特立尼达岛阿立波河中的虹鳉鱼进行的观察与实验。按照进化理论,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自然选择可能产生全然不同的进化效应。在仅仅几个时代的周期内,生物个体就有可能产生小规模的变异,可称之为微进化(microevolution)。科学家们发现,生活在阿立波河中的虹鳉鱼无论是其幼体还是成体均遭受较大鱼类的捕食,生活在河流上游小溪中的虹鳉鱼只有其幼体会被较小鱼类捕食,因而长期的进化过程导致该河流中的虹鳉鱼个体较小(更易于躲避捕食者),而溪流中的虹鳉鱼则个体较大(不易被较小的鱼类捕食)。科学家们将河流中的虹鳉鱼置于原来没有虹鳉鱼种群的溪流中,发现它们仅仅在20代后就进化出了溪流中虹鳉鱼的特性[3]。 毋庸讳言,在科学上,我们不可能绝对肯定地证明某种解释是完美无缺的,或者是终结性的。然而,迄今为止,许多科学解释已经被人们反复检验,不断增添的新观察结果或新的实验分析很难对其作出重大改变。换言之,科学界已广泛接受这些解释,它们是以观察自然世界获得的证据为基础的。进化理论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明确地将

进化论简述

进化论简述 摘要:进化论是用来解释生物在世代与世代之间具有变异现象的一套理论,从古希腊时期起就曾经出现一些零星的思想,而当今进化学绝大部分以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主轴,在著《物种起源》时有详细的论述,已为当代生物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其进化论有解剖学、古生物学和胚胎发育以及在理、生化、遗传、生物地理等学科领域的证据。 关键字:进化论发展证据 1进化论发展史[1] 1809 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动物学哲学》一书出版。历史上第1 次提出了全面的生物进化学说。拉马克的卓越贡献,就是最先唤起人们注意生物界的一切改变,与非生物界同样可能根据于一定的法则,而不是神奇的干预。但是,在拉马克学说中,关于获得性遗传的法则,始终得不到现代科学的支持。关于有机体趋向完善的能力的论述,关于低等生物源于自然发生的论述,关于变异与适应无差别的论述等,又都与事实明显不符。 1859 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达尔文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用丰富事实从变异、遗传、选择、生存和适应等方面论证了生物的进化。达尔文学说是对进化论研究成果全面的、系统的科学总结,也是现代进化论的主要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当时遗传学知识的贫乏,因而无法深阐明生物进化的机理。 19 世纪后半期,在同拉马克争论中产生出新达尔文主义。19 世纪80 年代,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A. Weismann) 提出“种质论”并以连续切断22 代鼠尾,而第23 代鼠尾仍不变短的实验,否定拉马克及后继者的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同时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加以扩展,认为不但个体,而且器官均受选择法支配,对巩固、发展达尔文进化理论,起到了积极作用。 1886 年,荷兰植物学家、遗传学家佛里斯(H. de Vries) 观察月见草变异,经多年研究,认为生物的进化起因于突变,并于1901~ 1903 年出版《突变理论》,书中详述了他的理论——进化不是如达尔文相信的那样通过渐变而发生,而是通过“不连续变异”,即突变的不连续步骤而实现,成为现代达尔文主义与染色体遗传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 1937 年,美籍苏联学者杜布赞斯基《遗传学与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达尔文主义(综合达尔文主义) 的诞生,把细胞遗传学以及以后的分子遗传学与群体遗传学、古生物学、分类学、生态学等学科成就结合起来,认为群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主要因素是突变、选择和隔离,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主义,成为近几十年来得到普遍承认的进化学说。 1968 年,日本遗传学家本村资生提出了中性学说,认为分子水平的进化是中性的或近乎中性的随机固定的结果。近几十年来的研究表明,中性学说并非推翻而是丰富、发展了达尔文进化论。中性说就是从微观角度来揭示基因突变在分子水平上的进化现象及规律。填补了达尔文、杜布赞斯基的研究空白,推动了进化论的发展。 1972 年,生物学家埃尔德里奇和古尔德共同提出了中断平衡论,认为新种在短期内迅速形成,又长期保持稳定。生物进化趋势的本质是间断的而不是渐进的。他们的主要根据是从化石中找不到中间类型。因此,新物种的形成是突然出现的。但应该看到,生物变异是复

否定进化论的科学事实

否定进化论的科学事实 【巴斯德的发现推翻了‘自然发生说’】物腐虫生是吾人常有的经验,所以自古以来许多人都相信,只要有合宜的环境,生物便可以由无生物自动而发生,这便叫作“自然发生说”(Spontaneous generation),或名“无生源论”(Abiogenesis);但另一些科学相信生物只能由生物而产生,叫作“生源论”(Biogenesis),双方争论非常激烈。自法国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1822~1895)等人的实验证明,在没有暴露含菌空气的瓶子里产生不出生物,于是自然发生说(无生源论)被推翻,“生源论”被确立;“生命来自生命”,便成为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原则。 进化论者为要贯彻他们的唯物见解,必须说地球上第一个生命(细胞)必定由无生物而产生,并且猜想或许原始的环境与现在不同;但不管他们在实验室里怎样模拟原始环境,仍然无法从化学品中产生一个最小单位的生物。所以哈佛大学生物学教授诺贝尔得奖人华氏(George Wald)说:“现代生物学者大多满意于接受自然发生论之被推翻,但仍不愿接受二者必须择一的创造论,所以脑子里空空一无所是。” 【有害的基因突变】生物是借着基因(Genes)的DNA来遗传其特性;进化论者认为生物由于遗传基因的突变,因之产生许多不同的个体,以供自然环境的选择或淘汰。这是进化论的基本观念。但科学事实告诉我们:(一)突变是罕有的:生物学教科书上说:“某一基因在微生物中的自动突变,在一百万次至十亿次细胞分裂中仅有一次。”(二)而基因的突变

又是有害的:“大多的突变,远在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是在某一方面有害的,好似失事的效果相同。”(三)突变也是无定向的:“突变与重组系全属机械性,对于生物的需要毫无关系。” 遗传学家的研究结果证明,基因的突变只会使物种机能减弱,易受环境淘汰。也就是说,突变只会使物种退化而非进化,并且对原物种的数量无实质的影响,这个现象适与进化论者的想象相反。 【发现所谓‘退化器官’实则有用】人体中有些器官看来似乎没有用处,例如:盲肠、扁桃腺、副甲状腺、尾椎骨等。进化论者认为这是人类进化的遗迹,这些器官已往是有用的,后来人类渐渐进化,那些器官就因无用而退化萎缩,成为残余的器官,起头时他们共举出有二百七十七种之多。但是,现今医学已逐步澄清这项误会,从前以为无用的残余器官,其实都在人体上扮演与其它器官同等重要的角色。 盲肠(Appendix)控制肠内一部份的植物纤维,并担任大肠组织的抗菌工作;扁桃腺(Tonsils)提供白血球细胞到咽头去消灭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副甲状腺(Parathyroid Glands)负责调节钙和磷酸盐在血浆中的平衡作用;至于曾被人误以为是尾巴退化证据的尾椎骨(Coccyx Bone),也在人体内辅助肛门括约肌(Sphincter),帮助大肠排泄。 【不曾见到任何新生的进化器官】进化论者认为进化作用是永不止息的,现在仍在进行中。这样,我们应该在生物体上普遍观察得到新生而

生物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完成版)

生物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马璇 5120209158 进化思想源远流长。两千五百年前,中国和希腊古代哲学家的著作中就早已孕育了朴素的进化思想。我国古代早期的唯物主义者管仲就提出。水是万物本源。《管子水地篇》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无独有偶,古希腊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等哲学家的著作中,也都含有一些进化思想。众所周知.进化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拉马克、达尔文等知名学者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被修正。这些观点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 在进化科学发展的历史上,最早提出系统进化论的是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他在1809年出版的《动物哲学》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拉马克进化理论。他认为生命具有向上发展的必然趋向.并且强调动物意志、器官用进废退及获得性状遗传在进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代科学进化论的奠基人是英国学者达尔文,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则是科学进化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标志。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的原理,他认为进化的动力在自然界内部,并把进化的机制归结为自然的原因。这就科学的说明了生命自然界发展的主要过程。 在过去的近一百五十年期间,较其他自然科学理论而言,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越了自身的领域,许多社会科学学科都在借鉴、使用进化概念。随着生物进化论研究的纵深和发展,进化论还将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影响社会和科学的进步。总结进化论对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具体影响及其得失,重新认识和审视进化学说,将其用于对科学和社会的探索及实践,有着理论创新的意义。 说到生物进化论和社会的关系,不得不说社会达尔文主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是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演绎而来。它是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的思想,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当中的一种社会理论学说。其核心概念是,由于生存竞争所造成的优胜劣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中也是一种同样普遍适用的生存适用法则,并在人类的社会进化和社会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与社会达尔文主义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达尔文进化论,是达尔文通过深入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种生存的变异过程,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科学总结得出的。在1859年出版了体现以“自然选择”为主导思想的《物种起源》一书。而后来《自然选择》的进化论思想,被斯宾塞定义的《适者生存》的理论在社会的理论发展中所取代。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创立者赫伯特?斯宾塞把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上,特别是在教育学与不同的阶级斗争方面。斯宾塞远比达尔文在写作《物种起源》时期的观点更有依赖性。他认为无论是对于物质、自然的世界,还是人类社会,同质性都是无条理的,不稳定的。保守主义思想家萨姆纳认为生存竞争是社会生活的核心特征,如果有人在路上倒下,这不应该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但我们的社会道德伦理要求的是关心弱势群体,救死扶伤的一种人道主义的救助美德。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错误之处就是,将达尔文的一般意义上的动物之间的进化思想移植到社会当中,在社会中广为使用,是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理论的一种误读。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表明了“人是道德的生物",人类社会的进化是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生物进化。社会达尔主义的滥用,给社会带来了更深程度的负面影响,产生了恶劣

孟德尔遗传学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孟德尔遗传学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2011年11月20日

1859年达尔文正式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里程碑式的巨著奠定了生物进化论的诞生,将整个科学界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时代。简单点说,达尔文进化论可以概括为过度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学说的中心是自然选择学说,即人们常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然而,由于时代的因素和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进化论也存在着很大缺陷。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达尔文学说的主要缺点是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阐述不够。 首先,要指出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中,“生存”这两个字是不够的,因为如果适者只是能生存而不能繁殖和留下后代,它的适应性特点便不能影响进化。其次,假使生物能繁殖而它的适应性特点不能遗传的,那同样对进化也不能产生效果。因而一个完美的进化理论,必然要牵涉到遗传的问题。而在达尔文发表进化学说的时期,由于近代遗传学还没有出现,这种缺陷是不可避免的。达尔文所采用的遗传学是当时流行的前人遗留下来的融合遗传的学说,其要点是,在两性繁植的过程中,亲本的遗传性能象两杯溶液一样,在子代里混合。例如在杂交的过程中,将父本比作一杯墨水,母本比作一杯清水,而子代是一杯浓度较低颇色较淡的墨水。 后来,1869年,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中提出了“泛生论假设”。大致地说,达尔文的遗传学理论是这样的达尔文设想父母传递给子女的“建筑平面图”是父母的性腺通过汇集身体各部分的信息而形成的。更确切一点说,达尔文假设,机体的数十亿细胞中的每一个细胞,都把他称之为“胚芽”的各种信息粒子传送到性器官。达尔文之所以对这一理论感兴趣,是因为它说明了机体的“建筑平面图”怎样才能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改变。由于使用而发生改变的某些器官,如,鸭脚和长颈鹿的脖子,则传送数量和质量上都发生了改变的胚芽。换言之,达尔文的遗传学理论为“后天获得性”,即在环境与自然选择的共同影响下由某些种逐渐传递给其他种的性状的遗传提供了解释。可以看出,达尔文提出的遗传理论强调的是外界环境是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根本因素,这遭到了不少生物学家的质疑。遗传学基础的不牢固也是达尔文进化论受到怀疑的重要因素。 1866年,孟德尔写下《植物杂交的实验》,提出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现代遗传学的基础理论。孟德尔的遗传理论表明,遗传是颗粒式的,而不是融合性的,这种颗粒式物质结构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在形成配子和受精过程中只彼此分离和自由组合,但绝不发生融合。因此变异在杂交之后并不消失,而是一代一代地保留着,虽然有时并不表现出来。只有这样,自然选择才可能把变异积累起来形成新种,物种也才能不断进化。显而易见,孟德尔的这种颗粒式遗传理论不仅代表了遗传学的正确发展方向,现代遗传学已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1 地球的起源和圈层分异 地球起源问题自18世纪中叶以来同样存在多种学说。目前较流行的看法是,大约在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开始分化出原始地球,温度较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并无分层结构。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继续吸积太阳星云物质使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同时因重力分异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增加温度。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比重大的亲铁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从此,行星地球开始了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频繁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演化历史。 正是由于地球形成以来经历过复杂的改造和变动,原始地球刚形成时的物质记录已经破坏殆尽。我们是怎样推测它已经有46亿年寿命的?这需要从地球自身的最老物质记录、太阳系内原始物质年龄和相邻月球演化史几方面来探讨。 3.2 地球的年龄 地球上已知最老的岩石(石英岩,一种由石英颗粒组成的沉积岩,后来遭受过温度、压力条件变化)出露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根据其中所含矿物(锆石)的形成年龄测定,证明已有41~42亿年历史。根据地质学研究,这种岩石和矿物只能来自地壳的硅铝质部分(见第四章1),而且必须经过地表水流的搬运、筛选和沉积。所以我们可以据此作出推论,地球的圈层分异在距今42亿年前已经完成。 地质学领域较精确的测定年龄方法,主要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蜕)变原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不稳定,必然衰变为它种原子(如238U衰变为206Pb等),而且衰变速率不受外界温压条件变化影响(如238U经过45亿年后其一半原子数衰变为206Pb,故称为半衰期)。我们只需在岩石中测出蜕变前后元素的含量,就可以获得母体岩石形成的年龄。 不同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长短有很大差异,其测年的精度也存在重要区别(表2-2)。因此,要根据研究对象实际情况选择测试物质,采用合适的方法。例如,时代很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考古发掘中,西汉初期(约200BC)的棺木保存完好,可以用14C法测得木材的绝对年龄数值与古墓内的文史资料相当符合。至于地球漫长演化史中保存的物质记录(岩石和矿物),只能采用238U-206Pb、87Rb-87Sr等方法,精度误差允许达到几个百万年。实际操作中包含复杂的技术因素,如测试手段的误差,测年方法使用条件的偏离,野外采样不当(标本已受风化影响,不够新鲜),地质关系观察错误等。这种方法已发展为地质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同位素年代学。

科学必然否定创造论吗

科学必然否定创造论吗?刘大卫[信仰之门] 科学与基督教信仰真的只能是二选一吗? 的确,科学没有办法用任何方式证明有上帝的存在,但是,科学也没有给我们任何方法去否证圣经所说的: 「上帝创造」。事实上,科学的进展甚至很可以给我们许多理由去断言: 宇宙及生物必有一位智能超绝的创造者。 因此,一个企图用科学否证信仰的人背后,往往依据的不是科学,而是其思想前设──不管是无神论的前设、或是「科学主义至上」的前设。 这正是东海大学刘大卫老师这篇文章背后的深意。 宇宙的特性 关于宇宙,至少有三项重要事实指出宇宙有个起始,而这起始无用现知的自然律来解释。 一: 热力学第二定律 这定律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说明了在任何普通过程中,任何封闭系统的熵(entropy)只会增加,最理想的状况是在某些非常特定的过程中,熵近乎不变。这表示混乱不断增加,有规律而可用的能量则不断减少。用统计和机率的术语来说,则是: 一个系统的状态倾向于日渐无序、越来越高机率的处境。这原则对我们来说都不陌生。我们今天整理、清扫了房间,明天这房间就乱些、脏些。比较科学的例子是: 热量总是由高温传向低温,而非低温传向高温。

宇宙这系统并不处于完全无条理的状态。宇宙的密度、温度、成份都非常不均匀,有大量能量可资运用。亦即若不是日益混乱的过程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就是宇宙的大小是无限的。 然而,一个无限大的宇宙无法解释稍后我们将提及的许多事。如果宇宙存在的年日是可推算的,则宇宙必有一个起始,这起始是个有条有理的过程或事件,和我们现在观察到的过程有所不同。这起始可不可以叫作「超自然的」,我们暂且不讨论。我们在这儿只说「起始」就好。 二: xx相对论 这套方程式是爱因斯坦在1915年发表的。相对论的重点之一是: 有一个不等于零的加速度。这表示宇宙不可能永远静止不动。爱因斯坦认为这不可能,因此认定这公式必须另加一项「宇宙常数」来和这加速度抵销。然而,这常数没有物理根据,只以唯物论的哲学观来做根据。爱因斯坦稍后放弃了这常数,且说这是他毕生「最大的失策」,因为在1920年代另有所发现。 三: 宇宙的膨胀 EdwinHubble和一些人在1920年代发现,从遥远星系传来的星光显现出红位移,越远则越大。他推算距离时假设: 越微小、越模糊的星系越遥远。截至目前为止,关于红位移唯一合理的解释是都卜勒位移,指出远方星系有一个远离的速度,一直离我们远去。结论就是,宇宙不断在膨胀,所有的远方星系都渐离渐远。在星系团内有局部运动,所以,一个星系有可能朝邻近那些星系越靠越近。 比方说M31(属仙女座)就正冲著我们来。同时,宇宙的膨胀对星系内部星球的运行并没有明显的效应,所以,在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中,我们看得见的半数星球正朝我们靠近,而另外半数则正离我们远去,大致上取决于银河系的运转。

进化理论的发展历史有图

进化理论的发展历史 一、从进化思想到进化学说 进化学说产生与发展是一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即进化思想形成、发展阶段(从古希腊时期,中国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18世纪)和进化学说产生、发展阶段(18世纪以来)。所谓进化思想,即是指对自然界的朴素的认识,认为自然界是变化的、可相互转化或演变的。进化学说则是指系统地阐述生物由来、变化、发展的原因及规律的理论或假说。 从进化思想发展到进化学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以具体地区分出如下几个时期,即古代演变论的自然观形成与发展时期,中世纪创世说和不变论占统治地位时期,18~19世纪进化学说产生时期,19世纪末以来进化论修正与发展时期(图4-1)。 1、古代的自然哲学——进化思想的萌芽

古代哲学思想中包含着一种近代人称之为演变或蜕变(transmutation)的概念,即认为自然界万物相互转变(由一种形式变化为另一种形式),认为今日的复杂的生物来自某种较简单的祖先,可以一直追溯到最原始的生物类型(一种传衍的概念)。这可以说是进化思想的萌芽。例如古希腊最早的自然哲学家之一、米利都的阿纳克西曼德(Anaximande of Miletus,BC 550年)就表达过一种生命起源观点。他认为生命最初是从海中软泥产生的,由海中软泥产生出来的原始生物经过蜕变而产生出陆地植物。 2、中世纪西方的宗教哲学——反进化思想 宗教的“创世说”(creationism)。基督教圣经中的《创世记》把世界万物描绘成创世主上帝的特殊创造物。从创世论的基本思想延伸出两个教条,即对自然界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目的论”(teleology)的解释和物种不变论(fixitism)。创世说认为世界是一下子被创造出来的,而且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永远不变了:陆地、山川、海洋以及各种生物永远不变地存在着和存在下去,自然界无变化,无发展。 3、自然神学 宗教扼杀不了科学,神学家企图调和宗教与科学之间的矛盾。它包含这样的观点:整个自然界是按上帝制定的自然法则调节和安排的、和谐、完美的世界,一切自然现象都从属于使整个自然界保持和谐、秩序、平衡和完美的目的;生物是上帝直接的创造物,生物结构是按照它的功能要求而设计的,因而结构是严格对应于它的功能的;每一种生物都是绝对完美地适应其生存环境的;如果一种生

章太炎进化论思想渊源探究

内容摘要 清朝后期,我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开始了可歌可泣的抗争历程。在思想界,自从西方进化论传入中国以后,就成为革命进行的依据,成为呼唤民族觉醒、反抗外国侵略与反抗国内压迫、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章太炎在众多传入中国的西方学术中,自觉接受、改造和宣传、运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拉马克的用进废退与我国古代的变易思想,形成他自己独特的进化论,包括自然进化论、革命进化论、俱分进化论,对当时的革命、思想界以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章太炎;进化论;渊源;探究

Abstract The later, our country entered the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Along with the imperialist powers to our country aggression, the Chinese nation began ordeal.their deeds struggle history. In defendingSince the western theory of evolution came to China.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become the basis for revolution. It become the ideological weapon of a call for national awakening, resistance against foreign aggression and domestic oppression, also it push forward social progress. Zhang Taiyan In numerou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western academic Consciously accept, transform and publicize Darwin's biological theory of evolution and Lamarckian’s the Principle of Use and Disuse. He used Darwin's biological theory of evolution, Lamarckian’s Principle of Use and Disuse and the Changing Idea of Ancient China, developed his own unique theory of evolution. His theory of evolution include Natural evolution, revolution evolution, the theory of all points evolution, At that time to the revolution, thinkers and made a profound impact on later generations. Key words: Zhang Taiyan,evolution,origin,probe

生物多样性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生物多样性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大纲 一、生物多样性的演化; 1.物种; 2.物种的形成; 二、影响生物多样性演化的因素; 1.地质年代(Geological age); 2.生物进化(Bio-Evolution); 3.地球板块运动(Plate movement); 4.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 一、物种: 1、每一个物种由它不变的本质形成特征,并通过一个明显的非连续性与其他物种分开。 2、物种完全是人为的,是存在于生物学家脑子里的具有相同名称的生物集合体,不是自我组织及在自然界发生的真实实体。 3、具有不变性状的生物与其他具有非常相近结构的生物一起构成一个物种(达尔文)。 4、生物学物种概念 A 、一个杂交集群,是有性生殖的(Poulton ); B 、靠血缘关系联接的个体在一个区域中形成一个单独的动物区系的单位; C 、物种是实际的或者潜在的杂交自然种群的类群(Mayr, 1942 ); D 、物种是在自然界中占据特殊生态位的种群的一个生殖集群(Mayr, 1982 );

3.1.1物种的特征 1、真实性; 2、非连续性; 3、生殖属性与形型属性; 3.1.2 隔离机制与物种形成 一、物种形成机制; 隔离机制:Dobzhansky (1987)创造了隔离机制,根据他的观点,有一套重要的分布和表型的生物性状,这些性状能区分开两个不同的物种,它们在生殖上相互隔离。 Mayr与Dobzhansky都认为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后者反过来导致两个新近分衍的物种之间一般表型分异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 二、物种形成模型 A、异域物种形成:物种形成主要源于地理隔离的初始原动力; A…、同域物种形成:物种的形成主要源于生殖隔离,而生殖断裂产生于生物之间的常规接触部分。 B、跳跃模式:物种形成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 B?、趋异模式:隔离阻障以一种连续的方式(不必很慢)进化,伴随着一些自然选择的形式,或者直接或间接作为导致生殖隔离的动力,即此物种形成模式因为自然选择而发生。 3.1.3 物种演化与生物多样性演化 一、物种暴发式形成 见幻灯 四、物种灭绝 3.2 Four Impact factors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旧石器考古热点探讨 人类起源研究的简要回顾 1856年在德国尼安德(Neander) 山谷发现了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是当时已知最早的人类,其年代不超过距今10 万年。1891年在印尼发现了爪哇猿人化石,但没有发现石器与之共存。由于当时人类学界普遍认为古猿只有进化到能够制造工具才算变成了人,因此爪哇猿人是否是人类的问题争论了近40 年。1929年在中国周口店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并在1931年确认了与之伴存的石器和用火的遗迹,基本解决了争论40年的爪哇猿人是人是猿的问题,把人类历史的记录提前到大约50万年前。1959年在坦桑尼亚的奥都威峡谷发现了175万年前的石器和“东非人包氏种”(Zinjanthropus boisei)头骨。1960年在同一峡谷大约19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能人头骨破片,于是一般认为那些175万年前的石器更可能是这种早期人类制造的。人类历史又得到延伸。60年代发现黑猩猩也能制造工具,说明制造工具不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因此这种能力不宜作为区分人和猿的界标。人类学界改而采用两腿直立行走作为人类最初的独有特征,这样南方古猿被纳入人类范围。70年代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南方古猿阿法种(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将人类的历史记录延长到300多万年。1994年报道了新发现的44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始祖种(Australopithecus ramidus)(次年改为地猿始祖种Ardipithecus ramidus)人类历史记录再次得到延长。2000年在肯尼亚Baringo地区的Turgen 山区又发现了一批距今6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其中一根股骨的形态显示能直立行走。这些被称为“千禧人”的古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原始人图根种(Orrorin tugenensis)”。至此,人类的最早化石记录达到600 万年前。 迄今在非洲已经发现了大量200-400 万前的人类化石,而在非洲以外还没有发现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因此人类学界普遍认为人类发源于非洲。早先认为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大约在100万年前。90年代在格鲁吉亚发现170 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和爪哇Mojokerto 类化石地点测得的181 万年前的的新年代数据使人们认为早期人类在大约200万年前开始走出非洲。 目前国际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1)早期人类是否起源于非洲及早期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2)现代智人的起源。在这两个领域中国古人类研究都可能对之做出较大的贡献。尤其在现代人起源方面是我国最可能做出重大贡献所在。在时间上从这个热点向前追溯与人类何时走出非洲这个热点相衔接,就是早期人类走出非洲到达中国后的经历,也就是人类在东亚这个地区进化的过程,正是我国古人类学应该特别关注而且潜力最大的的领域。 主要问题: 1)研究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有何意义? 2)旧石器考古学在探讨早期人类起源和现代人类起源方面能够扮演什么角色? 3) 中国更新世古人类在行为模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4)旧石器考古学还能在学术领域取得哪些突破? 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的意义: 1)基础科学的一个主要领域:人类起源仍是科学界未被破解的重大谜团之一 2)现实意义:正确认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进化论面临的挑战

进化论面临的挑战 (一) 自达尔文写出《物种起源》一书,比较详尽地提出进化论的观点以来,立即就面临着种种的挑战,首先进行挑战的是以基督教义为代表的教会和学术团体,最著名的一次是自命为“达尔文的斗犬”的赫胥黎与英国教会之间进行的一场公开的大辩论,赫胥黎用猿人化石为例,并通过雄辩的口才取得“伟大的胜利”。从此,进化论开始在欧洲并向世界各地传播开来,其“弱肉强食”、“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之类的“科学理论”逐渐扩散到所有的学术领域。。。。。。 (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德国法西斯为首的军事集团,开始利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疯狂屠杀他们认为需要“淘汰”的“劣等民族”,其中德国法西斯杀害了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日本法西斯在亚洲杀害数以十万计的朝鲜、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人民。这些都是借助达尔文的“弱肉强食”、“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之类的“科学理论”堂而皇之的进行的。身为犹太人的达尔文并没有想到,他提出的“伟大的”进化论竟给自己的民族带来如此深重的灾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开始总结这场战争的惨痛教训,彻底批判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对人类世界造成的严重危害。尤其禁止了以“优秀民族”的名义消灭“劣等民族”的“种族灭绝”的罪恶行径。达尔文的进化论从此很不光彩地撤出人类的政治历史舞台。 当然,目前人类社会仍在进行着种种的竞争,但己回归到理性、人道和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不知在今后的世界里还会不会有人再次打起“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旗号来征服、统治这个小小的地球村?。。。。。。 (三) 地球上自诞生人类以来,人类就开始驯化野生动物和栽培野生植物,于是就有了六畜和五谷。这些畜禽和庄稼与原来的野生动植物相比,在生物性能上己发生明显的和重大的改变。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畜禽和庄稼对野外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己明显地减弱甚至消失了,一旦脱离了人类的庇护,(除非重新恢复原来的野性)那就必然消亡无疑。

生物进化论-人类未来发展趋势

人类未来发展趋势 对于生活在现在的人来说,对于未来的畅想总是很多的。我们会憧憬未来的美好,也会恐惧未来的未知,未来对于我们来说,是神秘的。因此,好奇的人总是希望能预知未来,掌握未来。那么,首先就要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 对于未来,很直接的会想到比现在发达,比现在进步,这都是理所应当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所以,我们的未来是,科技上的巨大进步,带动着我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巨大提高,整个社会也会跟现在有巨大的差别。我们可能再也用不着燃油的汽车了,不用再用人力去做各种事,一切都是智能化什么的,就像我们小时候幻想的一样。但是不管未来怎么发展,人类的未来只要还是掌握在人类手里。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由的,有自己的独立的义务权利;人与人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友爱;在人类社会这个大环境里,和谐稳定,这才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未来的发展,总是跟经济息息相关,那么就不能说到职业的发展。当然,从现在的生活也能看出来。像现在热门的计算机行业,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依旧很不错。新兴的产业,有生物技术(基因)方面的,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还有什么空间技术,海洋技术之类的,在未来的人类社会中都会占有很大比重。还有就是与我们人关系最为紧密的

饮食与医疗,在未来发展中更是不可或缺的。 提到生物技术,作为生命科学的学习者,我更加深切的感受到生物技术在未来人类生活会有多大作用。生物技术或者说生命科学,是有极好的发展前景的。不久的未来,我们可能通过基因治疗彻底解决那些危害人类健康的不治之症;转基因作物的大量推广,极大促进生产的发展;生物能源的应用,改善现在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微生物的发酵工程,还有蛋白质工程等等。总之,生物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趋势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技术的进步对于人类的未来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类的未来到底是什么的样的,我们都不敢妄断。但如今人类的活动,让我们对人类的未来,并没有完全的信心。我们大量的占用着自然资源,污染着环境,改变着自然的发展规律。我们都不敢想,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不会生活在PM2.5达到500甚至1000的环境里,是不是还能和到天然的淡水资源,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担忧的事。既然知道我们的未来可能变成那样,我们就不能坐以待毙,我们不仅要正确的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更要在这之后改变对我们人类不利的趋势,趋利避害,才能让我们人类有更长足的发展。所以说,未来如何发展,是什么趋势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会影响未来。

论达尔文进化论的重要意义

论达尔文进化论的重要意义

论达尔文进化论的重要意义

论达尔文进化论的重要意义进化论,也称演化论,是用来解释生物在世代与世代之间具有变异现象的一套理论,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主轴,在著《物种起源》时有详细的论述,已为当代生物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争斗,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以上三点,就是我们常听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现在基因学诞生之际,为此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事实上,物竞天择,竞的是“基因”。达尔文进化论主要包括四个子学说: 一般进化论;共同祖先学说;自然选择学说;渐变论。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创立了科学的生物进化学说,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达尔文进化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推翻了特创论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在生物学中的统治地位,使生物学发生了一个革命变革。他的理论还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等社会的很多方面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 一、对生物学方面的影响 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存在着变异,一切生物都有变异特性,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生物。变异可分为一定变异和不一定变异两种。同时,他认为生物普遍具有高度的繁殖率与自下而上竞争能力。生物有着繁殖过剩的倾向,但由于食物与空间的限制及其它因素的影响,每种生物只有少数个体能够发育与

繁殖。达尔文还认为,生物在生存竞争中,对生存有利的变异个体被保留下来,而对生存不利的变异个体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只有适者才能生存,但适应对生存也只有相对的意义,一旦生活环境改变,原来的适应就可能变为不适应。最后,他认为,通过自然选择形成新物种。 进化论是进化生物学的理论基础,生物界的各种复杂现象:形态的、生理的适应,物种的形成和绝灭,种内和种间关系等现象都只能在进化论的统一基础上得到解释。进化论将整个生物界原来互不相干的各个分支紧密联系起来。达尔文还从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出发,创立了优生学。物种的变异如何积累、巩固,并在世代中延续下去,成为当时进化论的难题解之一。这也就为后期产生的生物进化研究领域中的众多学派提供了铺垫,这些学说、学派的研究和争论对我们深入研究认识生物进化现象有积极意义。 二、对人类思想的影响 在《物种起源》这部书里,达尔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说明物种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时候,当时的西方社会,从文艺复兴开始,自然科学受到哥白尼“日心说”的鼓舞,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8世纪,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力学已经从神学统治中解放出来,但是生物学仍然禁锢在神学之中。进化论的先驱、法国杰出的博物学家拉马克〔拉马克(1744—1829)〕法国生物学家,现代进化论的奠基人之一曾经这样评价“他的功绩是伟大的,他第一个使人认识到这样一个假定的可能

生命演化历程

生命演化历程 生命演化历程纪录地球上生命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事件。本条目中的时间表,是以科学证据为基础所做的估算。 生物演化指生物的族群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之间,获得并传递新性状的过程。并解释长时段的生物演化过程中,新物种的生成与生物世界的多样性。经历数十亿年的演化与物种形成,现在的各物种之间皆由共同祖先互相连结。 冥古宙 时代事件 45.7亿年前地球从环绕早期太阳旋转的吸积盘之中形成。 45.33亿年前依大碰撞假说,原始的地球与忒伊亚相撞,在原始地球周围产生一个环,这个 环在数百万年之后形成月球。重力的拉扯使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建立了地球生 命的形成环境。[1] 41亿年前地球表面温度降低使地壳得以凝固,大气与海洋形成。[2] 40亿年前最早生命的出现,可能是源于能够自我复制的RNA分子。这些生命的繁殖所需要的资源有限,所以不久之后便开始竞争。由于天择青睐在复制上更有效率 的分子,因此DNA逐渐成为最主要的复制物。之后它们开始在膜内发展,这 些膜拥有更稳定的物理与化学环境,形成了原始的细胞。此时大气中尚未有自 由的氧气存在。 39亿年前后期重轰炸期:地球、月球、火星及金星受到小行星及彗星(微行星)撞击的高峰期。连续的干扰可能诱发生命的演化(参胚种论),海洋被完全煮沸。[3] 细胞以及原核生物出现。这些都是化能生物:以二氧化碳为碳源及氧化无机物 来抽取能量。后来原核生物演化了糖酵解,从如葡萄糖的有机物释出能量。糖 酵解产生了现今所有生物都用到的三磷酸腺苷(ATP)分子来临时储存能量。太古宙 时代事件 35亿年前最后共同祖先出现,细菌及古细菌分裂。细菌发展了光合作用的原始模式,但最初不会产生氧。这些生物透过电化学梯度产生三磷酸腺苷。 33亿年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菌出现,它们以水为还原剂,并排出氧。氧首先将海洋中的铁氧化,产生铁矿石。氧在大气层的浓度上升,对很多细菌都有毒。 元古宙 时代事件 25亿年前一些细菌演化到有能力去使用氧来有效的从有机物中抽取能量。差不多所有生物都用相同的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来使用氧。"runawayicehouse" 效应[4]造成休伦系冰期。[5] 21亿年前更多复杂的细胞出现,包括有细胞器的真核生物。最接近的可能就是古细菌。大部份有细胞器的都可能是从共生细菌衍生而来:粒线体会用像现今 立克次体般从有机物抽取能量,而叶绿体则从光及有机物合成能量。这是 共同演化的例子。 12亿年前出现有性生殖,引发更快的演化。[6]大部份的生命于海洋及湖中出现,一些蓝菌已经生活在湿润的泥土中。 10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出现,首先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藻及海苔。[7]

高中作文《思想进化论》

2020年最新 思想进化论 我爸从我还是个懵懂孩童的时候就告诉我:你要做个有理想的孩子! 我嚼着大白兔奶糖,笑嘻嘻地仰头问道:“啥是理想?” 我爸说:“理想,就是你最想实现、并愿意为实现它付出努力的事。” “哦,那我的理想就是让幼儿园的老师多给我几朵小红花呀!” 可见三十岁的大人是无法和小孩子讨论这个话题的。在当时的我看来,这个高深莫测的“理想”,不就是我盼望的小红花嘛! 上了小学,作文成了顶头疼的事情,我便撒娇耍赖地求我妈“解救”。老师看后可能也觉得这孩子天赋异禀,小小年纪作文还挺成熟,就在学期末赐以“小作家”的红奖状。后来同学们也习以为常,我就包揽了六年的“小作家”。为了对得起这个称号,毕业考试时800字的作文纸写完了,我还意犹未尽,觉得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我的“才华”,附上张纸,洋洋洒洒,有如莫言附体。当时,我似乎懵懵懂懂地对理想有了点概念,模糊又确切——我想当个作家!虽然不知道作家到底“作”什么?但一想到如果我成为一

名作家,老师和同学都会高看我,我爸妈说出去也带着骄傲的神情,而且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还得到了丰厚的奖金,完美! 上了初中,我的作家理想在应试作文题中消磨殆尽,便又转向了其他方面:比如看了几部推理小说后,我觉得通过种种细微的特征就能推断出死者的死因、致命伤、死亡时间的法医太酷了,于是又立志做个法医。听说当法医必须胆大,我就下载了好多恐怖片来练胆,结果总是被骇人场景吓得毛骨悚然,就不了了之……算啦,这个理想看来不适合我,我还是面对现实吧! 上了高中,对作文的感情卷土重来,再加上小学阶段的所谓“热爱”,驱使着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写点什么,记录下流星一样闪过的念头。写作文不再让我头疼,而是让我甘之若饴。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写作、我又为什么会爱上写作?我的答案是:心有所感,用文字记录,和知己分享,与世人共勉。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天下海,赠饮天下人。不同于小学时的虚荣心作祟,我是认真地将作家作为理想了。 就这样,怀着对理想的无限憧憬,我笑着闹着跑过童年,又似懂非懂地成长为朝气蓬勃的少年。理想的征途真像一个游戏,要像打怪升级那样战胜困难得到收获,像冶炼顶级装备那样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达到一定层次,才能用更成熟的视角去感知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才能明白自己以前深信不疑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可笑,才能以旁观者的心态客观看待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