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慢性心力衰竭与运动康复

慢性心力衰竭与运动康复

慢性心力衰竭与运动康复
慢性心力衰竭与运动康复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严重心脏疾病的最后阶段,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特点。20世纪70年代前,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心衰(CHF)患者的禁忌证。然而,长时间的休息或静止可以导致骨骼肌萎缩、运动耐量进一步下降、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褥疮和症状的加重。直到1979年,Lee等第一次报道了运动康复治疗对CHF患者是安全的,且可以提高CHF 患者的运动耐力。随后国外开展了大量的CHF患者运动康复的研究,其疗效及安全性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肯定。2005年欧洲心脏病协会心脏康复和运动生理工作组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HA)下属运动心脏康复和预防分会的建议,运动康复是CHF患者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运动锻炼应作为心脏康复的一部分而应用于稳定的心衰患者。尤其2007年完成的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心衰运动训练研究(HF-ACTION)结果相继出台,200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AHA成人慢性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ⅠB推荐证据。

一、运动康复对CHF患者的作用效果

Keteyian等把运动康复对CHF患者作用进行了荟萃分析并总结:提高运动耐力、改善内皮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提高骨骼肌力度和耐力、具有改善骨骼肌氧化酶活性等化学方面的效能。具有可能性的效果有:提高心排出量、改善左室重构、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容量、降低血浆神经激素水平、改变骨骼肌组织学特点、抗炎作用。

本中心对50例CHF患者(LVEF <49%)随机分组(运动组与非运动组),对运动组CHF 患者进行3个月的有氧运动训练,采用无氧阈值(anaerobic threshold,A T)前10 W(1W=1 J/S)的运动强度,每周3-5次,每次30 min。结果显示,经过3个月的有氧运动,运动组CHF患者A T氧耗量(VO2 A T)和峰值氧耗量(peak VO2)较3个月前有明显增加,运动组与非运动组患者VO2 A T变化值和peak VO2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样证实了3个月的有氧运动可以明显改善CHF患者的运动耐力。而对运动心排量及相关参数作用不佳,结果显示,经过3个月的有氧运动,2组患者静息心排量变化值、峰值心排量变化值、心脏峰值功率输出变化值、静息心率变化值、峰值心率变化值、静息平均动脉压变化值、峰值平均动脉压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的有氧运动,对CHF 患者左心房、左心室重构作用,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变化值、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变化值、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运动康复对CHF患者作用更有进一步的深入,不仅改善血浆及组织细胞因子,包括TNFα、IL-1β、IL-6、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9等,还可以抑制内皮细胞凋亡。运动康复可以通过提高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提高骨骼肌线粒体氧化酶的活性、增加I型肌纤维。据Maiorana等报道,经过12周的运动康复,阻力运动可以扩大动脉管径、减小动脉管壁厚度,而有氧运动仅扩大动脉管径,对管壁厚度影响不大,显然阻力运动对改善动脉血管重构效果优于有氧运动。

目前认为:运动康复具有改善CHF患者几个重要的临床终点作用、改善生活质量。HF-ACTION研究共纳入2331例LVEF<35%的CHF患者,随访时间中位数为30个月,运动康复可降低全因病死率和住院率达11%(P=0.03),经校正相关因素后,运动康复可以降低心血管原因死亡和心衰原因住院率达15%。

CHF分为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舒张性心衰又称为LVEF保存的心衰(HFPEF),大多数研究是针对收缩性心衰患者,而对HFPEF患者,运动康复的效果又是如何?Smart等对18例HFPEF患者进行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运动耐力达38%和提高生活质量,而对舒张功能不全没有改善。Kitzman等纳入53例LVEF>50%的HFPEF患者,进行16周的运动康复,运动组HFPEF患者peak VO2、VO2A T、运动负荷、运动时间、6 min步行距离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峰值运动心率、心率储备、氧脉亦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加,而对CO2通气当量斜率、静息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无明显改善。此外,运动康复对HFPEF患者生活质量有改

善,而对左心室结构与功能无明显影响。

二、CHF患者运动康复方案

目前,CHF患者尚无统一的运动方案,处于多元化阶段。1.CHF患者运动康复适应证与禁忌证:据统计,运动相关的死亡风险约为1/60 000 h,而对于高交感活性的心衰患者来说,运动康复更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必须严格把握CHF患者的运动康复适应证与禁忌证。根据ACC/AHA成人CHF诊断和治疗指南慢性心衰的分级标准,被列为B级和C级的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均应该考虑进行运动康复。表1为欧洲心脏病学会CHF患者运动试验和运动训练建议中所列的禁忌证。

表1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训练的禁忌证

2.心肺运动试验(CPET):CHF患者在实施运动康复前,应遵循AHA运动指南,常规进行运动试验。CPET是运动试验的一种形式,是综合应用呼吸气体监测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活动平板或踏车技术,实时检测在不同负荷条件下,机体氧耗量和CO2排出量的动态变化,从而客观定量地评价心脏储备功能和运动耐力,是评定心衰患者心脏功能的金标准,且是制定患者运动处方的根据。临床常选用踏车及运动平板为运动模式,基于踏车的安全、方便性,选用踏车的比例更高,常采用运动功率逐渐增加的方案。踏车运动试验方案按照增加运动负荷的方式,可分为连续递增运动负荷和分级递增运动负荷两大类,连续递增运动负荷方案又称Ramp方案,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连续不断地加大运动负荷,直至运动终点。分级递增运动负荷是将运动强度分成不同的等级,每隔一定时间增加一次运动负荷,一直增加到极量运动为止。CPET的主要用途:运动耐力的检测、判断心脏疾病的严重程度、评估是否需要心脏移植、手术风险的评估、残障能力的鉴定、评估治疗效果、高危患者疾病发展的预测、运动员的运动测试。对于心衰患者,CPET可用于判断心衰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帮助判断预后、评估是否需要心脏移植、运动耐力测试以及运动处方的制定。

3.运动处方:目前CHF患者尚缺乏统一的运动处方,须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运动处方的要素: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其中运动强度是制定运动处方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运动的效果和安全性。CHF患者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掌握合适的运动强度更是制定及执行CHF患者有氧运动处方的关键。

运动种类:选择走路、踏车之类的有氧运动;运动时间:30-60 min,包括热身运动、整理运动时间,针对体力衰弱的慢性心衰患者,建议延长热身运动时间,通常为10-15 min,真正运动时间为20-30 min;运动频率:每周3~5次为最佳。而运动强度可参照心率、peak VO2、VO2 A T等制定。传统的运动强度是按心率来确定,运动靶强度是(65%-75%)最大预测心率(HRmax)[ HRmax= 220 -年龄(岁)],但是本中心通过9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亚极量CPET结果发现,AMI患者的A T心率仅占HRmax的(52.3±6.9)%,明显低于传统运动试验所提示的靶强度(65%-75%)HRmax低限,提示以最大预测心率的(65%-75)%HRmax作为运动处方强度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在参加亚极量CPET的AMI 患者中有34.8%的患者A T以后的心排量下降。况且,目前β受体阻滞剂已经作为心肌梗死和心衰患者二级预防用药,应成为心率作为运动强度的不利条件。以peak VO2为标准的运动强度,50%-80%peak VO2不等,其中70%~80% peak VO2为最常用,而对一些体力衰弱者或起初不适应有氧运动者可予60%-65%peak VO2。以VO2A T为标准的运动强度,Meyer 等对CHF患者施行以VO2A T为运动强度所制定的运动处方是安全、有效的。本中心以VO2A T前10 W作为运动强度标准而制定的运动处方,对CHF患者进行3个月的运动康复,结果显示安全有效。应根据VO2A T制定运动强度,IMET=3.5 ml·kg-1·min-1换算得到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s,METS)。METS是心脏康复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可以把在运动试验中评定的结果与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活动结合在一起,为患者开出适合的运动处方

和体力活动、职业活动的建议。到目前为止,METS是把运动试验与实际生活中能量供需关系定量联系起来的惟一方法。譬如:快步行走,如果以每小时3.22公里速度行走,则达到2.5 METS的运动强度。

4.运动方案实施:CHF患者运动康复方案的实施建议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在心电图、血压等监护下进行,多在医院完成,也可以远程监护。第二阶段须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包括对运动康复知识的培训、营养指导、疾病知识的培训及让患者了解依从性的重要性,可以在医院里进行。第三阶段为家庭运动计划,如果成功地完成了前两阶段运动训练而不出现任何负面事件,安全性已经建立,则可给予其继续的家庭运动计划,医师电话随访或患者进行门诊随访。

运动分耐力运动、弹力运动和阻力运动。耐力运动能最大程度增加运动者的最大摄氧量(VO2 max),有氧运动为其中一种运动方式。CHF患者多倾向于选择可以改善心肺功能的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模式有:连续有氧运动和间歇有氧运动,连续有氧运动步骤:热身运动-运动-整理运动,运动阶段平稳;间歇有氧运动步骤:热身运动-运动-整理运动,运动阶段呈运动-间歇-运动-间歇交替。Tanlsho和Hirakawa 2位日本学者研究了连续有氧运动和间歇有氧运动对运动耐力的影响,经过15周的运动训练,连续有氧运动和间歇有氧运动均可增加peak VO2,但是间歇运动可以提高最大无氧能力。因间歇有氧运动具有更安全的特点,多在运动训练早期采纳。HF-ACTION研究的整个运动训练过程均采用连续有氧运动模式,见表2。表2 心力衰竭运动训练研究方案(连续有氧运动)

注:aHRR,%:心率储备分数,如HRR 60%,则目标心率=静息心率+0.6×(峰值运动时心率-静息心率)

对CHF患者而言,阻力运动作为有氧运动的有效补充。阻力运动训练并未加重左室重构,而可以改善肌肉收缩力,如:6 min步行距离,更大程度提高心衰患者的亚极量运动耐力。还有,阻力运动训练可以直接改善心衰患者骨骼肌超声结构的异常和神经-肌肉功能,而并非简单增加肌肉体积。Gary等报道有氧运动与阻力运动结合可以增加运动康复的效果。既然阻力运动对慢性心衰患者有益,何时可以实施阻力运动训练,目前有观点认为:一旦CHF 患者耐受了有氧运动后(通常经历了3~4周有氧运动训练),被列为B级和C级的CHF患者应该考虑进行阻力运动训练,在几周至数月内,逐渐增加运动训练强度,上肢从40% 1-RM (1-repetition maximum)至70% 1-RM,下肢从50% 1-RM至70%1-RM。

三、CHF患者运动康复存在的问题

首先,依从性差是CHF患者运动康复普遍存在的问题,HF-ACTION研究,1年随访,仅有38%患者完全依从,14%患者部分依从。其次,一旦运动康复终止后,先前的作用效果是否仍然存在?Willenheimer等研究证实,运动康复终止6个月后,作用效果不再持续。再次,CHF患者中哪个人群获益最大,采用何种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能获得最佳效果,有氧运动如何与阻力运动最佳结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是各种诱因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心脏病的最终结果。目前康复治疗和康复运动因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成为慢性心衰治疗的核心内容,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总结,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为康复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标签: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作用机制;运动方法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不规律饮食、吸烟酗酒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加之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进一步导致了心血管疾病的频发[1]。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心脏病共同最终的结果,发病率高达1.5%~2.0%,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死亡人数在过去40年增长了6倍,且医疗费用比较高,临床症状复杂,尤其多发于老年人,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等[2]。心衰典型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并且在活动时加重,因此心衰患者一般表现为疲劳、气促以及生活和工作能力的下降,为患者和家庭均带来沉重经济负担。BurchGE[3]及KavanaughT[4]等学者研究发现,康复运动可以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并于1990年提出了慢性心衰患者运动疗法[5]。限制活动具有降低心衰患者的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肾上腺素动能的活动的优势,然而,长期卧床可导致患者远期运动耐量降低,此外还能够诱发各种并发症,如褥疮、静脉血栓以及肌肉萎缩和肺栓塞等。ACEI或ARB等药物的治疗对心衰有一定疗效,可短期控制心衰症状,然而对患者的预后依然没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康复运动因其安全可靠,简单易行,且可有效降低治疗的费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治疗过程中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日益成为心脏康复计划的核心内容。本文再次就康复运动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1 康复运动的作用及机制 心衰的发病机制主要为心室重塑,与RMS系统及SNS系统的激活以及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等有关[1]。赖少伟[1]等人通过对中医康复运动疗法相关文献检测,明确了其对慢性心衰治疗具有明显改善作用。此外黄秀霞[6]等人研究发现,运动康复路径能够通过提高老年患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进而提高患者运动耐力,促进康复。另一方面,金娟[7]等人研究发现,运动康复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认知功能。并且,王升芹[8]通过对心衰大鼠模型研究发现,长期有氧运动能够改善心衰大鼠的左心功能和运动耐受能力。 具体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可总结如下:①外周效应:改善机体对氧的摄取、利用能力,改善血流动力学的功能;②心脏:增加心搏量,提高冠脉血流量、心脏射血分数,保持心脏电稳定性;③其他:促进机体脂肪及糖代谢,改善血脂,

慢性心衰出院指导

一、服药须知 1、心力衰竭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各种药物必须严格注意用法用量,现就心衰病人常用药物的注意事项作一说明: A、地高辛:洋地黄类强心药,每天半片~一片(0.125mg-0.25mg)。服用过量会出现洋地黄中毒,因此每天早上服用前必须数心率,如果心率<60次/分则停药。洋地黄中毒常出现心率减慢、恶心呕吐、黄绿视等。 B、阿司匹林肠溶片,0.1g,每日一次,对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粘稠度。须终身服用。本药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长期服用有少部分病人出现胃痛,甚至出现胃出血,因此最好不要空腹服用,宜饭后服。胃痛病人应与胃药一起服。若出现牙龈出血、胃痛等情况,请于门诊咨询心血管医师是否继续服用。 C、美托洛尔或比索洛尔:β受体阻滞剂,长期服用可以减低心衰病人的死亡率。本药必须严格遵照医嘱从小剂量开始服用,耐受以后再逐步加量,如果过量服用会引起心衰加重。 2、严格按医嘱服药,特别长期口服利尿剂和地高辛的患者,不得随便改变药物的用法和用量,以免发生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等不良后果。 3、注意不要乱停药物出院时带出医院的药物大多数是您所必须服用的药物,比如阿司匹林等药物均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不能随意停药,否则可能发生心梗、脑卒中等诸多危险情况。此外,降压药、降糖药、调脂药等药物也不能轻易停用,何时停用需要心血管内科的专科医师来决定。 二、康复须知: 1、注意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避免大便干燥,避免精神紧张及情绪激动,保持心情舒畅。 2、注意合理饮食心力衰竭时心脏排血量不足,同时有水和钠的排泄减少,此外还有胃肠道瘀血、水肿,引起食物的消化吸收障碍,容易引起腹胀等症状,如再进食过多,胃部饱满,易导致膈肌痉挛,更影响心肺功能。因此,心衰病人进食不宜过饱,每日总热能分4~5次摄入,宜少食多餐,以减少餐后胃肠过度充盈及横膈抬高,诱发心脏病发作。心衰病人的饮食开始可用流质、半流质饮食,然后改用软食。低盐饮食是控制心力衰竭的重要措施,

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

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11-09T15:42:08.46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4期作者:朱莉亚 [导读] 平均动脉压及心率上明显优于A组,P<0.05,差异具有明显统计意义。结论: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护理期间加入运动康复护理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朱莉亚 (江苏省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泰州225321) 【摘要】目的:分析与讨论运动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的作用与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接诊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资料12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患者60例,A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而B组患者在A组患者的基础上额外接受运动康复护理。将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低于B组,B组患者在接受运动康复护理后的射血分数、平均动脉压及心率上明显优于A组,P<0.05,差异具有明显统计意义。结论: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护理期间加入运动康复护理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关键词】运动康复护理;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影响 慢性心衰是一种相当常见的疾病,尤其老年群体发病率极高。该疾病最大的特点在于患者的体力活动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这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护理人员需要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增加适量的运动训练。研究表明,合适的运动康复训练可有效帮助恢复患者的心功能,帮助患者维持体力,提高生活质量。运动康复护理对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也能发挥积极有效地作用,基于此,本文对运动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接诊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资料120例,展开详细的分析。选择的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见下表所示,P>0.05,差异不具有明显统计意义。 表1 A、B组患者基本情况统计对比表 1.2方法 A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B组患者在A组患者的基础上额外接受运动康复护理,结合每位患者的实际身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心功能Ⅱ级:在患者住院期间,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指导患者每日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如1km内的慢跑、散步等,鼓励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自行穿衣、洗漱等。心功能Ⅲ级: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合理的作息,考虑其治疗及恢复的情况安排合适的康复运动,让患者尝试从练习站立开始,缓慢移动脚步,再到慢走,建议每次运动的时间为15min,每日3次。当患者在适量运动后,建议患者进行自主行走,并自行完成饮食过程、大小便等。心功能Ⅳ级:注意患者保持卧床休息,定时帮助为患者按摩关节及肌肉,需要时帮助患者翻身,对此类患者的运动康复建议主要是鼓励患者进行肢体太高动作,每次大约10min,一天2次,当患者的身体逐渐好转时,应该循序渐进进行康复练习,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灵活改变运动康复训练的内容。 1.3评价指标 将患者接受护理后的疗效分为3类:效果明显,患者日常生活可以自理,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有效,患者生活部分可自理,心功能有所好转;无效,护理前后患者心功能无变化。此外,将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的射血分数、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做对比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进行t检验。P<0.05,差异具有明显统计意义。 2结果 2.1患者护理效果对比 从表2的对比数据中,可见A组患者与B组患者的数据相比,A组患者在效果显著及总有效率上明显低于B组,P<0.05,差异具有明显统计意义。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应用运动康复护理的观察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应用运动康复护理的观察 目的探索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应用运动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运动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射血分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射血分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标签:老年慢性心衰;运动;运动康复护理;观察 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好发人群为老年患者,其可导致患者活动受限,运动耐受量降低,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旨在探索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应用运动康复护理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2.98±2.71)岁;高血压心脏病15例,冠心病12例,心肌病13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73.59±1.19)岁;高血压心脏病16例,冠心病13例,心肌病11例。两组患者各项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其中包括:(1)嘱咐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且对患者进行用药护理。(2)心理护理:大部分慢性心衰患者容易出现的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告知患者慢性心衰的相关知识,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耐心回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并给予患者多方面的关心以及爱护,使患者感受到安全感和亲切感,同时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运动康复护理,根据患者心衰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具体如下。 (1)对于Ⅳ级心功能患者护理,患者入院后,嘱咐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比如翻身、进食、洗漱等。同时护理人员需每日为患者进行各关节被动运动训练,4次/d,5~10 min/次,待患者病情逐渐恢复时,可鼓励患者主动进行关节运动,随后可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进行下床训练,根据患者的病情增加运动量和运动时间。

心力衰竭中医康复指南

心力衰竭中医康复指南 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病的终末阶段,为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目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心力衰竭是导致心力衰竭的第一位病因。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化在心肌重塑中起关键作用,阻断促进心肌重构因子,阻止甚至逆转心室重构是治疗CHF并降低其病死率最有效的途径。应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D,β一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治疗,临床中成功地降低心衰死亡率和病残率,延缓了病情的发展。尽管如此,心力衰竭仍有很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中医药在防治心力衰竭方而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的疗效,历代医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特别是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病情反复方面,显示着良好的疗效。 中医病名溯源 心衰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脉“气力衰竭”,心体受损,心阳鼓动无力,血液循行不畅,不能濡养周身,逐渐引起脏腑功能失调,甚至脏腑功能衰竭的一类危重症候群。临床上以心悸怔忡、喘促、水肿、瘀血、尿少等为主要表现。 古代中医即有心衰之病名,始见于唐?孙思邈《备急千

金药方?心脏门》,该书载“心衰则伏。”宋《圣济总录?心脏门》中有“心衰则健忘”;《医参》中亦有“心主脉,爪甲不华,则心衰矣。”《内经》虽无心衰病名,但有诸多关于心衰临床表现及病机的论述,并名之曰“水”。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颈脉动,喘疾咳,曰水……足胫肿曰水。”《素问?逆调论》亦曾问及:“人有逆气不得卧而喘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此文所明心衰呼吸困难的种种表现,与美国心脏学会NYHA的心功能分级有极为相似的描述。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明确提出“心水”之名,从其症候表现看,即是今之心衰。如“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又如“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另如《丹溪手镜?肿胀》指出:“短气不得卧为心水”。《石室秘录?喘病治法》道:“人有气喘不得卧,吐痰如泉涌者,舌不燥而喘不甚,一卧则喘”是对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论述;关于心衰心悸怔忡的症状,《杂病源流犀烛》云“怔忡……或由水饮停于心下,水气乘心”。古人对全心衰亦有论述,如《圣济总录》“若患此疾,肿亦不常定,或先手足面目浮肿,或先腰肋微肿,或先手足小肿,其侯或消或甚,三五日稍愈,或三无日再发,亦以小便通涩为侯,积渐变成洪肿……此由肺胀甚,即喘如牛吼,坐卧行立不得,或中夜后

护理指导下的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训练

护理指导下的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训练 发表时间:2015-10-15T13:40:19.810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6月第30卷供稿作者:殷容光 [导读] 解放军总医院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运动康复训练。 殷容光 解放军总医院北京 100853 【摘要】目的:探讨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运动康复训练的可能性及疗效。方法:选择45例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干预组(2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行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运动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并评估其生活质量的差异、再入院率及死亡率。结果:随访12个月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LVEF、LVEDd及NT-proBNP明显改善(P<0.05)。两组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但干预组的再入院率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运动康复训练。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6-0377-01 本文对23例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护理指导下的运动康复训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的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高龄老年慢性充血性衰竭(CHF)患者45例。入选标准:入院时NYHA分级为4级;年龄>75岁;心力衰竭症状稳定>1个月;说话时不伴有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min;静息心率<110次/min;中度乏力以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周内出现进行性运动耐量下降或者运动或静息时出现呼吸困难;3周内发生心肌梗死;未控制的糖尿病;急性全身疾病或发热;近期心脑血管事件;血栓性静脉炎;活动性心肌炎或心包炎;中重度主动脉瓣狭窄;需要外科手术的返流性心瓣膜病;新发生的心房纤颤。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常规治疗组(后简称对照组)和常规治疗基础上护理康复干预组(后简称干预组)。其中常规治疗组22例,除药物治疗外不给予其它干预,但记录其日常运动锻炼情况。常规治疗基础上护理干预组23例,给予药物治疗+运动康复训练。 1.2 运动训练计划,按以下4个阶段逐步进行 第一阶段(1周)—通气及床上被动活动训练:通气训练包括腹式呼吸及放松疗法;被动运动方式活动各关节( 如肩、肘、膝关节等)。以上训练每次5~10 min,每日4 次,但不应有疲劳感。 第二阶段(1周)—床上主动活动训练:初期进行不抗阻的简单卧位四肢活动,后期过渡到坐位主动活动,活动时心率增加不超过10-15次/分,活动时间为30min/天,每周3-5次。 第三阶段(2周)—床下主动活动训练:包括立位及坐位的通气训练,床边肢体伸展训练及床边慢走训练,活动时心率增加不超过10-15次/分,活动时间为30min/天,每周3-5次。 第四阶段(1-12月)—户外有氧训练:主要为室外的缓慢步行,50-500米/天,前期可在陪护人员的帮助下完成,后期尽量由患者自主完成。部份患者由于自身疾病原因,不能完成此阶段的训练。 1.3 运动训练的指导与质量控制 第一、二阶段患者多处于住院期间,由受过专业培训的心脏内科护师进行通气训练、被动及主动活动训练。第三、四阶段患者多于居家治疗,由责任护师电话随访,指导其训练计划,患者采用Borg量表(6~20分)来进行自我疲劳评分。每次训练要求患者达到13~15分。 1.4 效果评价指标: 基线期指标:左室舒张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NT-proBNP水平、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 (MLHFQ)。 随访末期指标(12个月):左室舒张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试验、NT-proBNP水平、再住院率及死亡率。 1.5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值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 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基线期人口资料与心功能比较: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NT-proBNP等方面无差异(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等评价指标的比较(表2):干预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距离、NT-proBNP水平及MLHFQ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两组前相比无差别(P=0.317)。 2.3 干预组的再住院率为17.4%,明显低于对照组27.3%(P<0.01)。但两组间平均住院天数、死亡率并无差别(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揭示出,适当的运动不仅改善人体运动器官的功能,而且对于心血管、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均有积极的影响,并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本研究的观察对象为老年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初期的运动训练均在有心电监护下进行,每次活动前后均记录心率、血压及描记心电图,记录健身运动前后及晨起的心率和血压变化,食欲和睡眠情况等,并随时询问患者的主观感觉并观察其客观表现。后期的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训练后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变研究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训练后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变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26T09:26:05.34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5期作者:田蓉 [导读] 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运动康复训练,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还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效果和应用价值都比较高。 湖南旺旺医院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76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就诊顺序进行分组,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38例,常规组实施一般护理,实验组采取运动康复训练,分析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变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左室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实验组患者健康状况、躯体功能、社会需求、以及心理状态等生活质量评分也要比常规组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运动康复训练,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还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效果和应用价值都比较高。 【关键词】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训练;心功能;生活质量 引言 老年慢性心衰是一种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因为心肌梗死、心肌病、以及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等造成的心肌损伤,导致心肌结构和心功能发生变化,临床症状表现为乏力、体潴留、以及呼吸困难等,在治疗该疾病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应该注重防止心肌重构的发展,降低疾病的发作次数和死亡率[1-2]。因此,需要在临床治疗的同时给予护理干预,以此来提高治疗的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76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对其进行运动康复训练,分析训练后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76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就诊顺序进行分组,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常规组38例,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78.6±2.3)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4.6±1.3)年,实验组38例,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4.1±3.2)岁,病程0.8~7年,平均病程(4.3±1.2)年,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效果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实施一般护理,主要包括:疾病知识教育、生命体征监测、饮食指导、以及运动训练等。 实验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加强运动康复训练,主要包括:首先,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运动康复训练方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初期运动量不宜过大,然后逐步调整运动的强度和运动量;其次,对于病情不是非常严重的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人员要指导其进行充足的休息,运动训练以室外步行为主,每次步行1000米左右,然后可以进行上下楼训练,每天2次,另外,还可以进行太极、气功等方式提高患者对运动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人员要确保其拥有充足的休息时间,运动康复训练以室内为主,可以先进行简单的站立,然后进行移步训练。对于病情非常严重的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人员要指导其进行绝对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对其各个关节部位进行按摩与训练,病情有所好转时,护理人员可以指导其自主进行关节运动逐步到站立和移步。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 (2)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包括健康状况、躯体功能、社会需求、心理状态,评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研究,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计量资料表示为(),用t进行检验,若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常规组与实验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比 实验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机制、方法与效果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b33576354.html, 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机制、方法与效果 作者:董云峰冯青山杨生源 来源:《体育师友》2018年第03期 摘要:心力衰竭作为一种复杂的心血管疾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虽说药物治 疗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多数患者的生活质量仍然较差。近些年来运动康复疗法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逐渐被大家所重视,它被当作是心脏康复预防措施中唯一能够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文章就运动康复疗法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和效果作一阐述,为临床上制定康复护理方案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心力衰竭;运动康复;治疗;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8.03.020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无法将静脉回心血量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淤血,动脉系统灌注不足,进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HF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它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一般来说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比较大,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加[1]。以往的经验认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应该尽量避免运动,但随着近些年运动康复研究进展的不断深入,某些疾病治疗方法的观念已慢慢转变。研究表明,运动康复疗法对于HF患者在心脏射血、心力储备、静脉回流和生活质量方面有着显著疗效,而且经济性显著,减少了患者的医疗开支,已被认为是预防HF的二级有效措施。国外相关心脏病学会也明确提出,对于所有的稳定性HF患者,都可以把运动康复作为心脏康复治疗的一种手段。当前大部分临床指南上都在强调和推荐运动康复疗法在治疗HF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和探讨其作用机制及相关方法和效果显得尤为必要。 1 运动康复治疗HF的作用机制 1.1 神經调节方面 在心力衰竭发展的过程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会逐渐失去平衡,调节作用越来越弱,使得心肌细胞受到伤害,病情进一步加重,这其中交感神经系统所起的作用尤为显著。一般来说交感神经兴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会升高,同时血管收缩和心脏后负荷越来越大,进而导致线粒体和细胞核变大,心肌变厚,心功能开始不足,慢慢的心肌细胞也会逐渐凋亡。研究表明,心肌细胞死亡的原因是因为去甲肾上腺素具有毒性作用。Rengo[2]等人发现,进行运动康复的HF患者,他们的心率、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及死亡率都在降低,而且生活质量也在慢慢恢复。

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排血量及相关参数的影响

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排血量及相关参数的影响 目的分析并探讨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排血量及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进行有氧运动康复,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护理,对比心功能、运动耐量改善情况。结果经治疗护理,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有氧运动康复,对改善其心功能、提高其运动耐量作用明显,值得在临床中广泛运用。 标签:有氧运动康复;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心排血量;相关参数;影响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心血管治疗水平有所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所增加。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医学临床定义主要是指心脏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因此产生的一系列不适或影响生命健康的病状及体征[1]。对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采用药物与运动康复治疗,以降低心肌缺血、缺氧加重、心率增快、心电不稳等情况的发生。近年来,研究显示中度有氧运动可使慢性心衰患者心肺耐力增强,更有利于患者的心功能恢复[2]。此次研究为分析并探讨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排血量及相关参数的影响,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进行分组讨论,详文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6年1月~12月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女22例,男18例,年龄35~79岁,平均(60±1.5)岁;NYHA 分级:Ⅲ级16例,Ⅱ级24例.对照组女23例,男17例,年龄37~79岁,平均(61±1.5)岁;NYHA分级:Ⅲ级19例,Ⅱ级21例。排除急性全身性疾病、发热、近期栓塞、活动性心肌炎等不适宜康复运动患者。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B-受体阻断剂+地高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的常规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进行有氧运动康复,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1)步行训练,指导患者适量的步行,从5~10 min逐步加强运动量,最开始运动时,每运动2 min休息1 min,慢慢的增加运动时间;(2)随着患者临床症状的好转,逐渐增加患者的活动时间以及强度,可以适当的协助患者进行健其他训练,将简单运动方式转变成耐力性运动,比如慢跑、骑自行车、打排球等运动,保持运动时间适中,减少因长时间运动增加患者的心脏负荷,每周训练最多不超过5次;(3)在指导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训练期间,特别要强调患者个体化原则,全面了解患者的心功

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衰者心脏功能的效果分析

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衰者心脏功能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心衰者心脏功能改善中,行运动康复护理模式的效果。 方法:将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 纳入本次研究中,通过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 各为31例,其中观察组行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参照组行基础护理模式,对比两 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分别为(76.4±6.7)次 /min、(50.4±7.1)%、(451.3±35.4)m,参照组为(88.5±7.5)次/min、 (35.4±5.1)%、(350.7±31.4)m。观察组患者经过为期1个月后的护理,其有 效28例、好转2例、无效1例;参照组有效23例,好转1例,无效7例,组间 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对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行运动康复护理模式能够有 效改善患者的心率指标,改善心脏射血分数,提升6分钟步行距离,临床推广价 值存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指标;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心率指标;效果 分析 心力衰竭主要是指运动耐力降低,患者过度疲劳以及劳力性呼吸困难的综合症状,主要 是临床各种心血管病症的严重阶段[1],作为临床较为多见的临床综合征,在当前高血压、冠 心病以及糖尿病等病症发病率逐渐上升,老龄化成为心力衰竭发生的主要原因[2],根据临床 国内外数据调查显示[3],心力衰竭的患病率达到2%。但是年龄>65岁的人群发病率达到10%左右[4-5],在当前对心力衰竭治疗进展的不断普及下,对于心力衰竭的护理也取得了越来越 广泛的进步,针对于此,本文将以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 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运动康复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共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通过随机数字 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n=31)和参照组(n=31),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 15例,最大年龄90岁,最小年龄50岁,中位年龄(66.4±5.7)岁;参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最大年龄91岁,最小年龄49岁,中位年龄(66.2±5.5)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 如年龄以及性别等比较,组间对比差异性不显著。 1.2方法 参照组行基础护理模式,观察组行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具体方法为:①对患者进行入院 指导,询问患者的既往病情,并分析患者的病因同时对患者给予正确的治疗指导,对患者的 基本状态、生命体征等进行测定,观察是否存在发绀的情况,对输液时速进行控制,并告知 患者控制速度的重要性,不能对滴速进行调节,以避免增加心脏负荷程度;②运动康复指导: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进行运动康复护理,在护理人员的严密监控下进行训练指导,当心衰病 症稳定后,急性诱发因素消除,则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运动康复指导,但是运动量应 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妥善处理;心功能IV级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同时进行各关节的活动,每次进行5-10分钟,每日进行3-4次,指导患者在创新进行活动,并进行床上或者下床坐立 指导,每次进行10-30分钟,每日进行2-3次,心功能III级患者在护理人员的看管下站立床边,进行步行指导。 1.3观察标准 对临床心功能指标进行测定,并应用NYHA心功能进行评定,患者在入院治疗后分别对 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同时两组患者需要在观察后测定6分钟步行距离。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行SPSS17.0软件处理,其中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率指标、射血分 数以及步行距离等指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指标 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组间对比判定为p<0.05的差异性,则证实统计学

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研究进展 目的目前我国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其治疗及康复治疗方案仍是值得我们临床医生研究的一大方向。方法本文通过整理近年关于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的学术文章,综述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最新进展。结果及结论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加深,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更加完善。 标签: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最新进展 1 运动康复发展史及现状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传统的严格卧床休息(4~8周),不支持运动恢复,甚至体育康复作为一个地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因。 1979年Lee等首次报道了CHF患者运动康复治疗非常安全,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有利于疾病恢复,此后临床逐步开展了CHF的运动康复治疗。 2005年ESC心脏康复和运动队和AHA锻炼心脏康复和预防分支的运动康复CHF患者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逐步引进瑞士法郎体育康复治疗在临床实践中。CHF相关的ACC/AHA诊疗指南中,运动疗法与利尿剂并列为Ⅰ类。 现在在我国慢性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治疗仍未大规模推广,其依从性、实用性、适用性、实际操作程序仍将是一个大大的问题。 2 运动康复的机制 刘淑芬[1]认为:运动训练有效的可能机制主要在于以下5点:1.作用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2.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泵功能障碍;3.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外周阻力4.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肌肉力量;5.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呼吸功能。 3 运动康复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3.1 运动康复的适应症 参照2011年欧洲心血管预防和康复协会和高频协会联合颁发的共识,心脏功能NYHAⅠ~Ⅲ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考虑体育康复治疗,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2014年运动康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症状、体征、稳定、1个多月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锻炼。 3.2 运动康复的禁忌症 运动康复的禁忌症主要在于:①不稳定型心绞痛;②静息时收缩压大于200

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康复运动的疗效观察

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康复运动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稳定性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实施康复运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106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常规治疗)和运动康复组(5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运动训练)。治疗1个月,随访10个月。患者心功能以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表示,以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Fd),同时测定6 min步行距离(6MWD),血浆脑钠肽(BNP)水平,最大摄氧量(VO2max),记录10个月内患者的再发率和猝死率。结果两组治疗1个月后LVEF、LVEDd均显示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运动康复组LVEF(63.4±2.7)%比(52.5±3.2)%、LVEDd(39.2±4.3)mm比(50.6±3.3)mm改善更显著(P<0.05);6MWD(177.6±5.7)m比(132.5±5.2)m明显增加(P<0.01),血浆BNP水平(30.4±4.9)pg/ml比(41.4±4.8)pg/ml明显降低(P<0.05);VO2max[(27.3±1.1)ml/(kg·min)]比[(20.3±2.1)ml(/kg·min)]改善更显著(P<0.05)。随访10个月,运动康复组心衰再发率为40.74%,低于对照组的5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康复组发生心肌梗死率为37.04%,低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康复组发生猝死率为20.37%,低于对照组的3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实施运动康复治疗安全有效,可以明显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稳定性慢性心力衰竭;康复运动;疗效 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基金会心力衰竭管理指南将慢性心衰运动康复列为ⅠA类推荐。一定量的康复运动可以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反复住院的次数,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合理控制医疗成本。2013年1月~2014 年1月在本院收治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观察其康复运动后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06例慢性心衰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慢性心衰临床诊断标准,NYHA分级Ⅱ~Ⅲ级,平均年龄(6 2.4±9.3)岁,心衰症状稳定≥4周。排除致命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炎、有症状的主动脉狭窄、严重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随机分为运动康复组(54例)和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慢性心衰临床诊断治疗指南用药。并且采用个体化方案治疗。包括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等。 1. 3 观察指标治疗后1个月后复查心功能:LVEF、LVEFd、6MWD、NYHA

慢性心力衰竭与运动康复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严重心脏疾病的最后阶段,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特点。20世纪70年代前,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心衰(CHF)患者的禁忌证。然而,长时间的休息或静止可以导致骨骼肌萎缩、运动耐量进一步下降、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褥疮和症状的加重。直到1979年,Lee等第一次报道了运动康复治疗对CHF患者是安全的,且可以提高CHF 患者的运动耐力。随后国外开展了大量的CHF患者运动康复的研究,其疗效及安全性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肯定。2005年欧洲心脏病协会心脏康复和运动生理工作组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HA)下属运动心脏康复和预防分会的建议,运动康复是CHF患者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运动锻炼应作为心脏康复的一部分而应用于稳定的心衰患者。尤其2007年完成的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心衰运动训练研究(HF-ACTION)结果相继出台,200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AHA成人慢性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ⅠB推荐证据。 一、运动康复对CHF患者的作用效果 Keteyian等把运动康复对CHF患者作用进行了荟萃分析并总结:提高运动耐力、改善内皮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提高骨骼肌力度和耐力、具有改善骨骼肌氧化酶活性等化学方面的效能。具有可能性的效果有:提高心排出量、改善左室重构、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容量、降低血浆神经激素水平、改变骨骼肌组织学特点、抗炎作用。 本中心对50例CHF患者(LVEF <49%)随机分组(运动组与非运动组),对运动组CHF 患者进行3个月的有氧运动训练,采用无氧阈值(anaerobic threshold,A T)前10 W(1W=1 J/S)的运动强度,每周3-5次,每次30 min。结果显示,经过3个月的有氧运动,运动组CHF患者A T氧耗量(VO2 A T)和峰值氧耗量(peak VO2)较3个月前有明显增加,运动组与非运动组患者VO2 A T变化值和peak VO2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样证实了3个月的有氧运动可以明显改善CHF患者的运动耐力。而对运动心排量及相关参数作用不佳,结果显示,经过3个月的有氧运动,2组患者静息心排量变化值、峰值心排量变化值、心脏峰值功率输出变化值、静息心率变化值、峰值心率变化值、静息平均动脉压变化值、峰值平均动脉压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的有氧运动,对CHF 患者左心房、左心室重构作用,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变化值、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变化值、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运动康复对CHF患者作用更有进一步的深入,不仅改善血浆及组织细胞因子,包括TNFα、IL-1β、IL-6、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9等,还可以抑制内皮细胞凋亡。运动康复可以通过提高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提高骨骼肌线粒体氧化酶的活性、增加I型肌纤维。据Maiorana等报道,经过12周的运动康复,阻力运动可以扩大动脉管径、减小动脉管壁厚度,而有氧运动仅扩大动脉管径,对管壁厚度影响不大,显然阻力运动对改善动脉血管重构效果优于有氧运动。 目前认为:运动康复具有改善CHF患者几个重要的临床终点作用、改善生活质量。HF-ACTION研究共纳入2331例LVEF<35%的CHF患者,随访时间中位数为30个月,运动康复可降低全因病死率和住院率达11%(P=0.03),经校正相关因素后,运动康复可以降低心血管原因死亡和心衰原因住院率达15%。 CHF分为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舒张性心衰又称为LVEF保存的心衰(HFPEF),大多数研究是针对收缩性心衰患者,而对HFPEF患者,运动康复的效果又是如何?Smart等对18例HFPEF患者进行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运动耐力达38%和提高生活质量,而对舒张功能不全没有改善。Kitzman等纳入53例LVEF>50%的HFPEF患者,进行16周的运动康复,运动组HFPEF患者peak VO2、VO2A T、运动负荷、运动时间、6 min步行距离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峰值运动心率、心率储备、氧脉亦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加,而对CO2通气当量斜率、静息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无明显改善。此外,运动康复对HFPEF患者生活质量有改

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病心衰患者的影响分析

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病心衰患者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19-03-17T12:07:54.97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9月18期作者:蒋敏 [导读] 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关注到这一方面,为改善老年慢性病状况和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出宝贵意见。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运动护理对于患有慢性病心衰的老年病患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月到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慢性病心衰病患90位,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各45人,采取常规方式护理的为对照组,采用运动康复护理加常规护理的模式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病人的各项数据和护理有效率。结果:在为期4周的护理之后,两个组的患者在总有效率和患者体征上都有差异,在病人的心率、射血分数、动脉压等数据上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的病患,总有效率也比对照组高(P<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运动康复护理可以帮助老年病患改善心功能,促进病患病情好转。 【关键词】老年;慢性心衰;运动动康复护理;影响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8-0455-01 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剧,老年人数量逐步增多,作为慢性病患病的高危人群,许多老年人都患有了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慢性病的治疗中护理是非常关键的。当前有不少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下降,患上了慢性心力衰竭,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也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慢性病心衰主要是由于原发性心肌病变以及长期的心肌压力和心肌负荷导致的,表现为心肌的收缩能力降低和减弱。对于慢性病心衰患者的护理主要是促进患者的心功能改善,而本文就从运动康复护理的角度,探讨分析其对老年慢性病心衰病人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月到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慢性病心衰病患90位,他们的年龄在54岁到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60.21±3.53),其中:男性有49人,女性有41人。对90位病患进行分组,每组分为45人,两组病患的一般情况没有统计学差异(P>0. 05)。在选取患者方面,遵循自主自愿原则,告知病人及家属相关注意事项,并签订了同意书。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患者均符合NYHA心功能等级分级标准Ⅱ、Ⅲ级,而且病患都具有正常的语言能力和意识状态。 1.2方法 首先,在护理开始前记录所有病患的检查数据以及进行六分钟的步行测试,记录下测试结果所体现的病患心功能情况。然后,再开始对两个组的病患进行分别护理,其中一组采取常规的方式进行护理为对照组,另一组采用运动康复护理加常规护理的模式为观察组。经过一定时间的护理后,对比两组病人的各项数据和护理有效率。常规护理主要是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指导和日常生活照顾,告知病人一些慢性病心衰护理的基本知识和程序。运动康复护理主要是由医生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运动康复训练方案,然后让护理人员进行监督实施,训练的内容主要是指患者在20分钟到半个小时内完成五十到一百米的运动量,根据患者的运动速度和能力进行具体调整,一般以病人身体可以承受的最大速度来进行。此次在给观察组进行运动康复护理时,以4周为限,第一周运动三次,第二周运动4次,第三周运动5次,第四周运动5次,运动结束时要注意观察病人的体制,如有不舒服的,在下次适当减量,如果没有,可以适当增量。 1.3效果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中,对病人护理后的效果评价划分为三个级别,一是显效,病人的心功能恢复到了Ⅰ~Ⅱ级,病人可以生活自理;二是有效,病人的心功能得到了部分改善,可以部分生活自理; 三是无效,病人的心功能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和好转。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来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以表示计量资料,X2检验为组间比较,P<0. 05则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老年慢性病心衰病人经过了四周的护理之后,再次进行体征检测,通过对比,得出相应数据,在观察组的结果在显示有34位患者显效,有8位患者有效,无效的有3位,观察组护理的总体有效率是93.33%。对照组中,有25位显效,有11位有效,有9位患者无效,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由此可见,加入了运动康复护理方案的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高于使用常规护理方式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P<0. 05)。 护理前后各项指标:在护理前的检查中,两个组的所有病人的心率、射血分数和平均动脉压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 05)。护理后的检查中,观察组患者心率、射血分数和平均动脉压都比对照组要好一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伴随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心脏泵血功能就会慢慢降低,这给临床治疗增加了不小的挑战。当前,在治疗慢性心衰疾病的主要方式是以药物配合护理来进行的。常规护理是在护理中是以预防各种疾病发生为主,缺乏对肢体方面的专门护理,也没有特别针对患者的行动能力方面的训练,病人的日后生活质量没有得到保障。 在此次研究中,通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了运动康复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老年慢性病心衰病患的心功能,证实了运动康复护理有效性。在常规的护理过程当中,老年病患长期的卧床不起,全靠护理人员进行日常生活的照顾,缺乏主动运动的意识,同时也存在了一些少运动缓解心衰的观念,其实不然,事实上缺少运动、长时间的卧床可能引发静脉血栓方面的并发症,还会使得老年病患的运动耐力下降。通过此次研究,可以让老年慢性病心衰病人从中发现运动之于康复和改善身体状况的重要性,在研究中,观察组在四周的治疗护理后,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其患者的心功能确实得到了更为明显的改善,同时还可以预防静脉血栓、便秘等疾病的产生,也让患者在行走运动中找回信心,带领患者以更积极的心态进行康复治疗。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研究表明运动康复护理在帮助病患恢复心功能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表明了患有慢性病心衰的老年人需要转变观念,通过适当运动来提高自身心功能,也能通过运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关于老年慢性病相关医疗护理的工作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