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生态经济系统有什么样的生态经济规律及其它的运作

生态经济系统有什么样的生态经济规律及其它的运作

生态经济系统有什么样的生态经济规律及其它的运作
生态经济系统有什么样的生态经济规律及其它的运作

生态经济系统有什么样的生态经济规律及其它的运作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对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经济仍然是粗放性经济模式,现在正努力实现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变。生态经济系统有其自身的经济规律,怎样更好的识别规律并利用规律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简单介绍了生态经济的规律。

关键词: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规律环境资源

在生态系统中,自从人类出现之后,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深入发展,人类起着越来越大的主导作用。人类是地球环境演变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两重性。一是自然属性。人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人同其它生物一样都是要服从于自然规律,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能量流通和信息传递,保持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二是社会属性。人类通过劳动能动地改造自然,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人类的经济活动过程,是通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来达到预期的经济目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人类的经济活动只能依赖生态系统这个自然功能单元,用劳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这种物质变换关系,就是经济再生产过程在自然生态系统循环的基础上,加入了人为的因素,从自然生态系统获取资源、能源,加速或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使之在一定时间内转化出较多的产品,这些产品通过经济系统内部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后,变为经济能量和经济资料,再输入生态系统,以补偿其一部分输出的能量和物质,从而推动和维持能量和物质的循环,使社会再生产不断进行,就工业生产来说,采掘工业的劳动对象是自然资源,原料工业是分解和提纯自然资源,加工工业是按社会的需要改变自然资源的用途,它们都离不开自然资源。这些工业产品通过经济系统内部的各个环节之后,又部分地回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去,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利用生态系统的净化机能参与自然的再生产过程。因此,经济的再生产过程同自然的再生产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社会再生产过程。所以,我们把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融合成的复合体系,称为生态经济系统。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在生态系统中进行的,而生态系统总是按照本身所固有的自然规律,不断地运动、变化,并向前发展。人类在从事生产活动时,其全部行为都必然和必须受到自然规律的干预和制约。另一方面,人的生产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换的活动过程,受经济规律支配。因此,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同存于生态经济系统之中,并以其固有特性和行程发挥制约和支配作用。所以,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运动的规律,不是单独的经济规律或生态规律作用的结果,而是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规律在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生态规律又受经济规律的影响,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生态经济系统的自身发展、变化运动的规律。我们把这种自身所特有的客观规律,称之为生态经济规律。

那么,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运动应遵循那些生态经济规律呢?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系统有大有小,其发展的规律也是多种多样的。然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从主观愿望上讲都是要使经济不断增长,使经济系统具有一个连续正反馈机制增长型。而生态系统内部却存在着一个正负反馈交替机制,以维持系统的平衡。换而言之,就是生态系统内部资源数量及资源更新能力的有限性,赶不上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的无限性。因此,社会经济系统的社会物质再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资源再生产之间相互平衡和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规律就是生态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律。这个总体规律具体体现在四条生态经济规

律:第一,经济平衡与生态平衡相互平衡规律;第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互统一规律,第三,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相互作用规律;第四,经济结构与生态结构相互适应规律。这些规律都是从生态经济系统的总体上考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发展的规律,是支配生态经济发展全局的规律。由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结合,形成不同类型的生态经济系统。如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等等。它们都有各自的结构和功能,都有一定形式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因而,它们也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生态经济规律。如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立体结构规律:森林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农林牧渔协调发展规律,资源的利用、保护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律;土地利用形态按比例布局的规律,人口、环境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规律,最佳持续收获量规律,报酬递减和边际平衡规律等等。这些规律都是生态经济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规律,属于生态经济发展的局部规律,它是从国民经济的某一个部门或行业的生态经济状况,揭示各种具体的生态经济规律的具体形式。

二、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规律

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是生态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矛盾。因此,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相互平衡规律,是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无论是生态系统的进化,还是经济的发展,都要讲求平衡原则。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环境之间,时刻都在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系统内部的各个因素都处于动的状态。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各因素或各成分之间建立起相互协调与补偿的关系,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着一定限度的动态平衡,生态平衡的形式表现为相对静止稳态或动态稳定两种,而最基本的形式则是“非平衡”稳态,即进展演替形式。生态演替是生态系统随时间顺序发展的过程,系统的功能,结构等基本特性相应地变化,表现为相对变化与相对稳定阶段的交替,并以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为最终目标。特定的生态平衡是有条件的,当环境变化超出一定的阀值时,生态系统就失去平衡,出现逆行演替,当条件的急剧变化停止后,改变了的系统又会适应新的条件,趋向于新的平衡。正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的功能,保持动态平衡或相对稳定状态的倾向,构成了生态系统进化的内在动力。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之间,在客观上要求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就是依据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正确地处理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使国民经济各方面平衡协调。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包括工业与农业之间、工业与农业内部以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之间的平衡,也包括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之间的综合平衡,由此推动社会再生产持续不断地发展。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无论是生态系统的进化,还是经济的发展,都必须讲求平衡原则。

第二,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相互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木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产生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夕。生态系统的自然生产力越高,人们获得的劳动产品就越多,就越能推动经济向前发展,因此,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但是,

人类的劳动不仅是单纯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生产力,而是有人、资源和环境因素参与的综合的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因而,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劳动生产率和价值增殖率的基础,生态系统的自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经济物流和能流的基础。生态平衡的数量特征恰恰是能保持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大于或等于输出,从而为经济系统源源不断地提供了物质和能量,使经济平衡成为可能。生态系统的平衡实际上为国民经济的平衡提供了基础。因此,在经济平衡和生态平衡之间,经济发展要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作为基础,否则经济平衡是不稳固的。生态平衡失调必然会导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产生不协调而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经济若不能健康地发展,生态平衡也得不到有力的保证。既然承认生态平衡是经济平衡的基础,就应该承认二者相结合所产生的平衡形态——生态经济平衡。

人类发展经济,需要同生态系统进行规模庞大的物质和能量变换,从而获得更多的产品,来满足人类生存的物质需要,但生态系统的自然再生产力具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从而破坏经济活动的发展,影响经济效果的获得。因此,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之间的矛盾,表现在经济增长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自然生产力的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所以,人们在取得符合自己意愿的经济平衡与经济发展时,往往不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甚至破坏生态平衡,反过来又给经济发展造成损失。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使人类的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平衡,矛盾又可以得到统一。

第三,经济平衡与生态平衡都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稳定关系,都存在价值形式的问题。

在经济系统中,商品交换体现着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一种关系,价值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商品的价值是由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一间来决定的。因此,价值是物化在某个商品中社会必要的人的劳动的表现。自然界是生产过程中与劳动结合起来创造一定产品的首要因素。社会财富是在自然和社会的生产力作用下形成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因此,这里所指的财富是这一目的所需要的物质财富。生态资源正是这样的财富,它与社会需求关联,具有社会使用价值。例如,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变换的经济成果是创造使用价值。价值流与能量流,物质流是相互交织和同步进行的,价值流是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过程中以潜在使用价值与实在使用价值的形式交替转化而形成的。所谓潜在使用价值就是生态系统尚未能供人类直接消费的各种组成成份。当未经植物光合作用合成为有机物之前,人类不能利用这些成分,来满足生活需要,但没有这些成分,绿色植物也无从合成有机物。所以,生态系统中这些成分,具有潜在使用价值的性质。随着植物光合作用不断吸收、转化、定、储存和积累,植物继续生长发育,至植物发展到可供人类使用的形态时,潜在使用价值就可变成满足人类需要的实在使用价值,这就是可供人类食用的植物性农产品。人类消费这些农产品,其残渣及排泄物又成为潜在的使用价值,这就是价值流的全过程。

同时,社会财富组成部分还包括哪些非生产关系的客体,这些非生产关系的客体是指有限的再生产的自然资源。这种再生产扩大了经济规律的范围,再生产出来的财富具有和天然财富同样的使用价值。随着自然资源再生产的增长,劳动消耗越增多,这些资源的价值也提高了。而提供这一价值的资源的实际数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因而,资源的价值是随着实物的减少而增加。大规模的自然再生产,说明了自然界的产品已进入社会经济的流通领域,说明劳动过程的生态封闭性在不断加强。因此,自然资源不仅是人类创造财富的源泉和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劳动过程的产品和结果。所以,自然资源价值的形成,也是通过劳动

生产力来确定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和剩余产品的相互关系的一个环节,自然资源不仅影响生产关系,而且影响分配关系。因此,生态资源的价值就是物化在生态中的社会必要的人的劳动的表现。

第四,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相互平衡的规律,是人类所遵循的生态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在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两种再生产交织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社会再生产,不管社会经济形态如何,两种再生产的相互平衡和协调发展都具有内在联系的必然性,它是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下,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遵循的生态经济规律,也是各种生产方式所共有的普遍规律。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社会利益是统治集团的利益,剥削阶级不仅剥削劳动人民的剩余劳动,而且掠夺自然资源。他们组织生产的目的是只顾眼前的直接的利益。正像恩格斯指出的:、“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的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的生产,是为了攫取雇佣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追求最大利润。资本家不仅残酷地攫取雇佣劳动者,而且也残酷地掠夺自然界的各种资源。生态系统的生态规律,是同经济系统的剩余价值规律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同时存在于生态经济系统之中。只有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时候,才开始用很大的代价去治理。也要被迫遵从生态经济平衡规律,协调生态平衡与经济增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主要的生产资料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生态系统的生态规律与经济系统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同时存在于生态经济系统之中,人们有条件去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处理好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的矛盾,实现生态经济系统为满足劳动者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物质变换的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

本文以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特征为研究的基础

本文以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特征为研究的基础,建立了科学的、系统的生态建筑观及相应的宏观生态策略框架,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建立了中观层面的生态建筑设计原则框架,指出当代生态技术与生态建筑的发展走向高技化、数字化的道路;系统地建立了高技术生态建筑的两大理论框——技术体系和研究体系的理论框架,积极倡导当代高技术生态建筑共生饿得理性主义哲学。内容提要本文首先从宏观的角度,以数字时代、生态时代人类面临的严峻资源和环境危机为背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主线,以建筑技术理念的生成发展为切入点,从哲学的高度深刻剖析了20世纪的哲学思潮以及技术的哲学本质、价值和技术文明,并系统地分析了技术观和发展观的两大走向以及对技术的多元批判,指出当代人类决不是简单地抛弃现代科技文明而回到原始洪荒时代,而是要促进科技的人性化以及科技、生态、社会和文化的谐调发展,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哲学思想上的基础。其次,通过对高技派建筑(狭义的高技术建筑)的求本溯源,回顾了近现代建筑发展中的高新技术及其影响,阐述了现代主义的技术理性思想及其美学观。根据技术哲学对技术的研究以及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相对应的三次建筑技术革命,将高技派建筑的发展界定为本原阶段、异化阶段、软化阶段和复归阶段共四个阶段,重点探讨了高技派建筑在异化阶段和软化阶段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技术背景和人文背景,系统而详尽地剖析了高技派建筑在异化阶段和软化阶段的具体表现、本质特征和美学观,指出当代高技术与高技派建筑复归的道路——数字化、生态化趋势,为本文的研究建立了逻辑结构。再次,以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特征为研究的起点,概述了生态学的学科分支、研究方法及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系统地分析了早期朴素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深刻地剖析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性的绿色运动以后)“生态决定论”类型和“技术决定论”类型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对当代生态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在上述三项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系统的生态建筑观及其相应的宏观生态策略框架,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建立了中观层面的生态建筑设计原则框架,认为生态建筑的普及与推广必须从“浅层”的技术和经济层面走向“深层”的价值和制度层面,指出当代生态技术与生态建筑的发展呈现出高技化、数字化趋势,为本文的研究建梅了理论平台。最后,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在当代建筑领域的广泛运用及其影响以及数字技术在当代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及其影响,探讨了当代建筑在数字技术革命、生态技术革命中的演进,并进一步系统地分析了当代高技术生态建筑及多元化探索,前瞻性地指出在当代数字技术、生态技术和建筑科学技术融合的趋势下,数字时代、生态时代的数码建筑(数字建筑)、生态建筑和高技术建筑通过融合的技术手段走向了“三位一体”的融合道路,为本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建立了高技术生态建筑的两大理论框架——技术体系和研究体系的理论框架。总结性地倡导并指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技术作为“一种拯救的力量”使得高技术生态建筑成为人类面对当今和未来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危机的一种积极、理性的探索,无疑是人类文明、科学技术与建筑进步的具体体现,必将成为当代和未来建筑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

第四章 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

第四章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和功能关系 1.物质关系 (1)自然物流主要有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小循环和地球化学循环。前者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周期性循环,主要通过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存留和归还来实现。一般来说,这种循环的范围小,流速快,周期短。后者范围大,周期长,影响面广。 (2)经济物流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消费过程中的物流。 (3)自然物流与经济物流的相互转化最初主要是在农业和采掘业的生产过程中,自然物流与劳动的结合使其开始转化为经济物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终了,全部经济物流又先后不断地转化为自然物流。两种物流相互贯通,成为同一线性转化过程的不同环节,且这些环节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以维持和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秩序的完善和发展(如图)。 自然物流是经济物流的基础,表现为自然物流是经济物流的来源和归宿。经济物流又可反馈作用于自然物流以促进其高速转化和物质积累。 (4)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物质平衡关系 A≡W;A≡B+W1+r1-R;B≡C+W2+r2;C≡W3+r3 2.能量关系 (1)自然能流 包括太阳能(以及与太阳能流有关的生物能、矿物能、水能、风能等)、地热能、潮汐能等。 食物链、食物网是生命系统能量的主要通道;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活动等则是非生命系统自然能流的主要表现形式。 (2)经济能流 生态食物链、生产链、流通链等是经济能流的主要通道。 (3)自然能流和经济能流的相互转化 a.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的转化 太阳能:农林牧渔业是自然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的接口,是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转化的生物渠道。采掘业开采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电力行业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发电,是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转化的工业渠道。 其他:地球内能如核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引力能如潮汐能的利用。 b.经济能流向自然能流的转化经济能流大部分以热耗散的形式退出经济活动,向自然能流转化。 经济能流也可以反馈能的方式“转化”为自然能流(如煤炭开采、作物种植等)。 (4)生态经济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逐渐降阶,且很少有能量多级利用的情况。

四大生态系统的特点

陆地生态系统: 地球陆地表面由陆生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这一系统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1/3,以大气和土壤为介质,生境复杂,类型众多。按生境特点和植物群落生长类型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受人工干预的农田生态系统。该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主要是各种草本或木本植物,消费者为各种类型的草食或肉食动物。在陆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最复杂,生物种类最多,生产力最高,而荒漠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最低。 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湖泊、水库、江河和海洋生态系统等不同类型,而水库实际上是“人工湖泊”,有与湖泊基本相同的特征。对水域的划分,生态学中常依据对水生生物分布、生长等起重要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如水温、盐度等为依据。科学地划分水域的类型是开展水域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水域类型不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就不同,因而对外界干扰的反应和抵抗力亦不同。例如,同是淡水水域,湖泊和河流这两个类型之间无论是在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系统的功能特征还是抗干扰的能力(如自净能力)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因水具有流动性,广大水域比较均一而较少变化,并且很少出现极端情况,使许多水生生物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系统的类型也因此而比陆地少。根据水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一.城市生态系统 1.结构: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如图)。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2.组成: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有生物组成要素(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病毒)和非生物组成要素(光、热、水、大气等),还包括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这些要素通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2011年08月02日星期二11:16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 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由生态和系统两个理论结合产生的。 一、生态理论 生态学(Ecology),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于1869年定义的:生态学是研 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为: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 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萌芽期(亚里士多德的公元前4世纪到14世纪):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猎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 代表人物:公元前4世纪学者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公元前三 世纪的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古罗马公元1世纪老普林尼的《》、6 世纪中国农学家贾思勰的《》。 形成期大约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15世纪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 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宏观生态学资料。19世纪,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开 展了环境因子对作物和家畜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促使了生态学进一步发展。 19世纪初叶,现代生态学的轮廓开始出现。 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科 学的研究成果,向精确定量方向前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由于世界上的 生态系统大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社会经济生产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实 际形成了庞大的复合系统。有关生态组织:国际联合会(IUBS)制定了"国际生物计划"(IBP),对陆地和水域生物群系进行生态学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 了人与生物圈(MAB)国际组织,制定"人与生物圈"规划,组织各参加国开展森林、

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安全工程 班级:安全工程151班 姓名:王斌 学号:2015121762 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一、循环经济生态动力的演进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是决定性力量。随着人们对传统工业化弊端的认识逐步深入,人们从生态文明高度对传统生产力进行了批判性反思,逐渐形成了“生态生产力”的概念[2]。相对于传统生产力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生态生产力将生态因素当作生产力的内在维度,强调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主张在人类与自然在高度和谐统一中实现人类进步和发展。因此,生态生产力是一种生态化的生产力,是人类在生态文明阶段兼顾生态平衡和追求可持续发展,在和谐统一中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2世纪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工业化大量生产、大量消耗、高环境污染的弊端,对传统生产力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开启了对传统经济系统进行生态化改造或重建的实践。其基本演进轨迹是:(1)始于2世纪6年代,以污染物处理为对象的末端治理阶段;(2)始于7年代中期,以生产过程改造为对象的清洁生产阶段;(3)始于8年代中期,以产品或服务绿色化为对象的产业生态化阶段;(4)21世纪以来,以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对象的循环经济阶段。由此可见,生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推进着人类对经济系统的生态化实践,促进了

区域循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在生态文明理念推进下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生产力以生态资源经济化和经济系统生态化为实践动力,逐渐代替传统生产力而形成的一种生态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人与生态系统和谐共处为目标的新生产方式,其运行动力直接表现为生态生产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地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称之为生态动力。上述分析表明,生态动力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的确立,推动社会经济系统不断生态化、与自然生态系统逐渐融合,最终形成符合生态规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动力。 二、区域循环经济的生态动力系统模型 1.区域循环经济的生态动力系统及其生态原理 作为研究复杂系统一般规律的学科,一般系统论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将系统视作由各组成部分构成,包含着输入、输出和反馈过程的有机组合整体,强调系统中要素间相互联系及其与环境的复杂的、动态的、未知的相互影响。从生态动力主体的基本特征,生态动力形态可以分为自然动力、技术创新动力和制度创新动力。其中,自然动力是自然界没有劳动者直接介入时生态规律自发作用的的自然生产力,技术创新动力是企业和科技团体主导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动力是政府或公众基于生态伦理和价值规律而进行的制度变革。这样,自然动力作为物质基础、生态技术和制度创新动力作为实现自然动力的支撑和手段,三者有机统一形成了生态动力系统。生态动力系统就是处于特定环境中的动力主体,通过生态要素间及生

能值分析

在现实社会生产和消费中,人们只注意一个系统中的货币流,即系统中的货币流出大于其流入,则该系统(或生产过程)就是有活力的,但是,人们常常忽略了其物质流或能量流。在一个生产或生态系统中,人们追求的是其最大的货币流,实际上,这种最大货币流是建立在最大的自然资源的流入基础之上的,因为,要追求最大的货币流出和最小的货币流入,就必需以最大的自然资源流入为代价,这种出发点常常又会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从而造成资源的可持续性下降。而能值分析则是对货币流、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综合衡量,从而通最有效的设计,使得系统达到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据能量系统理论观,生态系统及其他别的系统,均可视为能量系统。能量可用于表达和了解生命与环境、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关系。然而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能量具有不同的质量,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和数量加减;自然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的本质关系,用一般能量单位更无从表达和衡量,能量分析碰到难题,这就是所谓的“能量壁垒,即不同来源和形式的能量的质量是不相同的,具有很大的等级差异,例如1 焦耳电能、1 焦耳太阳能和1 焦耳热能是不一样的,在对系统进行能量分析中不能直接将它们相加减。中外学者提出了不少方法和理论来解决这个难题,但总是找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应用新的理论和方法,而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的出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创立至今的短短20余年间,能值理论和分析方法已在从全球地化循环到国家、区域、城市、企业的各种空间尺度,农业到林业、自然保护区、生态工程、工业的各种生态或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与评价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高度的重视。能值理论和分析方法问世时间不长,因其有助于正确分析人类与自然、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的价值和相互关系,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备受国际生态学界、经济学界、系统学界及政府决策者的关注。近10 多年来,能值分析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活跃,尤其对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工农业系统的能值分析。 在国际上,美国于20 世纪80 年代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下率先开展能值研究,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等国于90 年代迅速开展。我国于20 世纪90 年代初由留美学者蓝盛芳引入能值理论,先后得到国家基金3 个能值分析项目资源,开展了国家与地区、农业、自然保护区和城市方面的能值分析和理论方法研究。 1 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的产生 无论是自然环境系统, 还是人类经济系统, 其存在、运动、发展和变化均依赖于能量流动, 因而研究能流的规律和特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可是随着能量研究的不断深入, 许多研究者发现一般的能量单位难以解决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能量相互加减和比较的问题。美国著名系统生态学家H. T. Odum 从20 世纪70 年代起,对生态系统的能量学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和开拓性的重要理论观点, 创立了能值分析理论, 引起国际系统生态学界和生态经济 学界的强烈反响。能值理论以太阳能值作为统一度量标准, 客观地评价和比较多种类型的自然环境资源对人类经济系统的贡献, 为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生产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关系提供新思路。其中包括70-80 年代初提出的能量系统(energy system)、能质(energy quality)、能质链、包被能(embodied emergy,或译体现能)、能量转换率及信息量等观点。这是第一次将能流、信息流与经济流的内在关系联系在一起,能流的特质基础是物质,这样,生态系统中的这几个功能过程不再是孤立的了。80 年代后期和90 年代创立了“能值”(Emergy)概念理论,以及太阳能值转换率(Solar Transformity)等一系列概念。从能量、“包被能”发展到“能值”,从能量分析研究发展到能值分析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是一个重大飞跃。这些理论观点和方法的发展过程,反映在H. T.Odum 不同时期的论著中,尤其在《人与自然的能量基础》、《系统生态学》、能值专著等著作。H.T.Odum 经过长期研究,综合系统生态、能量生态和生态经济原理,于80 年代后期发展出新的科学概念和度量标准――能值,创

第二章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二章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一、生物与环境 一、 1.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生活于特定的环境中。环境中的光、温度、氧气、水、土壤、营养物质等环境要素,影响着生物的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我们称这些环境要素为生态因子。 2.生物对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在根本上决定着地球上的各种生命活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对其环境也不断地起着调节作用。生物圈的生命活动对大气成分、地球温度、气候、土壤形成和成分变化等都有重大影响。 二、种群生态 1.种群的增长 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种群的个体数量的增长一般可分两种情况来考虑,即密度制约型增长和非密度制约型增长。(1)非密度制约型增长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数目。非密度制约型增长假设环境中的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种群增长率将不受种群密度的影响,其增长形态为指数型增长。 设N 为种群数量,r 为一恒定的(从而与密度无关的)瞬时增长率,且r>0,则其增长过程可用方程描述为: 积分,有 上式中,N 0为初始种群数量,可以看出种群增长表现出类似复利累积的特征(右图)。 (2)密度制约型增长 若考虑到环境资源容量的限制,则种群的指数型增长是不能够维持下去的。考虑到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等资源以及其他生物的制约, 种群增长通常表现为一逻辑斯谛过程: 其中,K 表示环境容量,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或该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通常被称作逻辑斯谛系数。 2.种群的周期性波 动、爆发与衰亡 逻辑斯谛曲线的渐近线只代表一个稳定种群的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往往是围绕这个平均值上下波动的。其波动幅度有大有小,波动形态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不规则的。种群的规则性波动也称周期性波动。

生态系统专题学案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学案 (2009-04-22 21:25:28) 转载▼ 标签: 生态工程 基本原理 分类:新课标生物选修3学案 学案 教育 学习目标: 1.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2.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 3.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学习重点: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学习难点: 生态工程的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学习过程: 【学习策略】 本节内容需重点掌握生态工程遵循的五项基本原理,应结合课本给出的案例,通过案例理解原理,通过原理分析讨论案例。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学、系统学和工程学的原理。其中前四个原理可结合必修模块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的内容来学习,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应计算机网络结构示意图,重在理解“结构决定功能”,“总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自主探究】 一.生态工程 1.生态工程概 念: 2.生态工程建设目的: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达到和的同步发展。 3.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 类、、的工程体系。 提醒: 在概念中应注意三个方面:⑴涉及的学科只是包括生态学和系统学;⑵运用到的技术手段或方法有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⑶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资料分析》资料1,思考讨论: 阅读教材P 107 1.导致1998年长江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⑴根本原因:长江上游乱砍滥伐森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急剧降低,造成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中游围湖造田、乱占河道,造成具有蓄洪作用的湖泊面积急剧减少。 ⑵直接原因:1998年度的罕见降雨。但这也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而导致的温度升高、气候异常有关。 2.洪灾的发生反映出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什么问题? 提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考虑生态成本,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 《资料分析》资料2,思考讨论: 阅读教材P 108 1.你对“石油农业”是如何理解的?

社会_经济_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_王如松

中国科学院院刊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与可持续发展* 王如松欧阳志云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71033005) 收稿日期:2012年4月25日关键词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生态整合 DOI :10.3969/j.issn.1000-3045.2012.03.012 摘要人类社会是一类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文化 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自然子系统是由水、土、气、生、矿及其间的相互 关系来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生存环境;经济子系统是指人类主动地为自身生存 和发展组织有目的的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和调控活动;社会生态子系统是人的观念、体 制及文化构成。这三个子系统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三个子系统之间在时间、空间、数 量、结构、秩序方面的生态耦合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决定了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与演替 方向。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是生态整合,通过结构整合和功能整合,协调三个子系统 及其内部组分的关系,使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关系和谐有序,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间 复合生态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2007年北京世 界生态高峰会,来自 世界20多个国际和 地区与生态相关的 学术团体、70多个 国家的1400余名 代表忧心忡忡,呼吁世界各族民众和各 ,用人类的智慧和行动呵护自、绿化经济、拯救人类,发表了弘扬“生“认识世界、改善环境、美化生活的强力工具”的北京生态宣言。会上人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以下3个尺度的生态问题上:以气候变化、经济振荡和社会冲突为标志的全球生态安全问题;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胁迫为特征的区域生态服务问题;以及以贫穷落后、过度消费和文化荒芜为诱因的人群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态和谐问题。其核心都 是时空量构序范畴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1发展的生态观 自走出丛林以来,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商文明。原始文明以采摘狩猎为特征,以水 王如松院士领域进展 骵 髈髛

智慧树知到《生态经济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生态经济学》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IMPACTED框架中的P是指环境污染。 A:对 B:错 答案: 错 2、广义的生态文明,是从横向的文明结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的。 A:对 B:错 答案: 错 3、狭义的生态文明,其核心特征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人、自然与社会的全面和谐” 。 A:对 B:错 答案: 错 4、狭义的生态文明,是继“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全新的文明形态。 A:对 B:错 答案: 错 5、有关IMPACTED框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M表示经济活动与自然条件的时空匹配 B:C代表消费

C:T代表技术 D:E代表效率,即单位GDP的资源消耗或环境影响 答案: M表示经济活动与自然条件的时空匹配 ,C代表消费 ,E代表效率,即单位GDP的资源消耗或环境影响 6、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基调依次为:A:依赖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B:改造自然、依赖自然、征服自然 C: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依赖自然 D:依赖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答案: 依赖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7、生态经济矛盾全面激化的文明阶段是 A:采猎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生态文明 答案: 工业文明 8、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植被与土地的破坏的文明阶段是 A:采猎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生态文明

答案: 农业文明 9、从横向的文明结构视角看,当代文明可以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等五个侧面。 A:对 B:错 答案: 错 10、基于IPAT方程,要控制CO2排放量,在T这个因子上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控制人口 B:控制经济增长 C:使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 D:调整产业结构 答案: 使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调整产业结构 第一章 1、导致复活节岛的文明衰落的原因,最准确的说法是: A:人口过多 B:造神运动 C:部族争斗 D:人口和经济超越了资源承载力 答案: 人口和经济超越了资源承载力 2、环境承载力也称环境容量,指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排放污染物的阈值。 A:对 B:错 答案: 对

商业效能生态系统

商业效能生态系统提升商业效能的决策框架

商业效能生态系统 目录 前言|1 概览|2 简介——生态系统的定义 | 3 突破当下局限的生态系统 | 4 生态系统的分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所面临的选择 | 5多亏有了分类——但接下来向何处前行? | 8 加速参与者商业效能的提升 | 14 生态系统的风险和应对办法 | 19 结论 | 20

提升商业效能的决策框架前言 中国已经从工业经济时代走到了今天的数字经济时代,这意味着更大的开放体系、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更密集的互联网计算及应用,整个商业组织形式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知道,现如今全球十大平台经济体市值已经超过了十大传统跨国公司的市值,而中国更是占据其中三席,他们即是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而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在以生态系统形式全面发展的杰出企业。 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我们再谈企业管理,就不能仅仅关注企业内部系统的运营和效率,而更需要对企业自身所处的整体生态给予充足的重视和规划。此时我们推出这一份《商业效能生态系统》报告,正是希望给公司的管理者提供更新颖的决策框架,使得他们能够站在更高的生态系统角度来审视企业前进的道路。 在这篇报告中,我们创新地定义了生态系统的类型——中心式、序列式、促进式以及自发组织式,并提供案例来帮助企业理解这些类型的差异点。由于不同的生态系统可以创造不同的价值,接下来我们通过评估、分析来判断企业应该选择哪种生态系统,并应如何通过管理实践来不断提升生态系统效能。最后我们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来展现生态系统在促进其参与者互动时如何有效地扩大其价值创造。 以上的所有内容分享,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尽管生态系统已经被谈论过许多次,但是还没有哪家公司真正从本质上分析了这些生态系统的差别,并针对差别给予发展建议。特别是六大管理实践,将帮助企业真正地实现拓展业务机会和提升业绩的发展目标,协助企业走向更大的商业成功。这些管理经验绝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来自德勤多年的全球业务研究和经验积累,是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管理真经!最后我们衷心的欢迎企业跟我们分享企业管理的成败经验,德勤愿意与各位管理者一同探讨对这个话题的诠释和理解。 谢谢! 周锦昌 德勤中国 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领导人赵锦东德勤中国 高科技高成长项目领导人 1

四大生态系统的特点

四大生态系统的特点

陆地生态系统: 地球陆地表面由陆生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这一系统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1/3,以大气和土壤为介质,生境复杂,类型众多。按生境特点和植物群落生长类型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受人工干预的农田生态系统。该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主要是各种草本或木本植物,消费者为各种类型的草食或肉食动物。在陆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最复杂,生物种类最多,生产力最高,而荒漠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最低。 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湖泊、水库、江河和海洋生态系统等不同类型,而水库实际上是“人工湖泊”,有与湖泊基本相同的特征。对水域的划分,生态学中常依据对水生生物分布、生长等起重要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如水温、盐度等为依据。科学地划分水域的类型是开展水域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水域类型不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就不同,因而对外界干扰的反应和抵抗力亦不同。例如,同是淡水水域,湖泊和河流这两个类型之间无论是在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系统的功能特征还是抗干扰的能力(如自净能力)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因水具有流动性,广大水域比较均一而较少变化,并且很少出现极端情况,使许多水生生物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系 统的类型也因此而比陆地少。根据水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一.城市生态系统 1.结构: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如图)。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2.组成: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有生物组成要素(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病毒)和非生物组成要素(光、热、水、大气等),还包括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这些要素

生态系统整体论与未来技术经济的发展

生态系统整体论与未来技术经济的发展 张华夏 【内容提要】20世纪最后几十年人类环境意识的兴起,导致一个规模相当巨大的全球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运动,并逐渐形成规范人们行动的生态整体论的观念。生态系统整体论将经济系统看作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出一种绿色的经济系统的理想和绿色经济学(Green Economics)的学说。该学说主张:发展就是提高自然资源的而不只是劳动的生产力;实行循环的生产和仿生态的技术;扩展各种自然保护区;大幅度降低人类的人口数量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变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在生态伦理和绿色经济学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个有相当大影响的生态社会主义学派。该学派特别注意运用马克思的观念来分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推测即将到来的生态世纪和生态社会的特征。 【关键词】生态整体论/绿色经济学/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不是生物的个体,而是生态系统。一定的物种的个体组成种群,占据一定区域的所有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组成生物群落。这种生物群落离开一定环境不能生存,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结合在一起,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依靠着太阳能的耗散而维持自己的低熵稳定性有序状态。自然界经历亿万年的进化,在地球上产生大大小小的非常精巧的达到稳定性顶峰(stable climax)的生态系统,并最后整合成地球生态圈,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样性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必须用一种生态整体论的世界观来看待它:(1)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一切息息相关。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物种之间以及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个人、社群、社会、环境都是不能各自独立的,这些自然、社会的事物之间有两种形式的相互联系必须加以注意:一种是层级的相互关系,从肠胃中的细菌组成的小生态系统,到一个小地区生物群体组成的较大一点的生态系统,一直到整个太阳系下的地球生物圈组

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死存亡。文章认为生态经济应该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脉络并通过运用经济理论论证了生态经济进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而提出生态经济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序言 生态现状简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说突飞猛进,尤其是在经济方面。过去五十多年的经济指标显示出经济的巨大进步。1950年到2000年之间的全球经济增长超过了六倍。中国的GDP近几年平均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尽管2008年又来了一场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但这似乎丝毫不影响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乐观态度。[1]但是,要是注意到生态指标就很难乐观了。这一方面,每一个全球性的指标,都是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的。经济政策造成世界经济的超速增长,也正是这些政策正在破坏经济的支持系统——生态系统。在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地方,由于风和水的侵蚀,目前表土的流失超过了自然过程所产生的新土壤,逐渐减少土地的肥沃程度;供应世界大部分蛋白质的牧场,也经受着过度的压力;过度耕耘及放牧所造成的沙尘暴十分严重;世界性淡水短缺也日益严重……这一切让我们看到,调整全球经济使经济与它所依赖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稳定关系是多么的迫切! 二、相关概念的阐释 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型的经济都是很重视经济所来以维持与发展的各生态系统诸如渔场、森林、牧场和耕地等的可持续产出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原则是“有关人类经济活动的需求与生态环境资源的供给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它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2】可持续发展经济关注研究关注于经济增长是否实现了“最低的生态代价下的最大效用生产”,是否背离了以最低生态代价和最低社会成本下的实现最大社会产值和社会效益。 2、生态经济 所谓的生态经济,就是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又不会危机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之需的前景。[3]生态学家不仅认识到,生态系统为我们人类提供的服务有时候比为我们提供的产品更有价值;而且认识到,要想让生态系统提供的这类服务得到保护的话,这类服务的价值就有必要加以计算,并体现在市场信号中。 3、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关系 (1)、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手段,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任何一方不可偏废。人类时间在不同的时代采用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封建时代主要以铁器作为生产工具;近代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则以机器大生产为主要标志。[4]这些均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主要是提供物质保障的,而人类生活在其中的生态环境才是人类的基础。 (2)、生态经济史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核心。生态环境应该成为经济增长中可依赖的不可缺少的一变量,而不能只将其当作一个限制参数。[5]生态环境因素在多数情况下不仅参与了经济增长的变化,而且还有可能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经济学依赖生态学,生态学高于经济学。如果某一天人类所居住的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达到了这样一种不在适宜人类生存的程度,那么也就再无需谈及经济的发展。[6]相反只

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 摘要:生态系统服务是指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所有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自然生态系统之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维护和建设良性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就是在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本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价值及其保护与利用进行了论述。 1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与意义 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归根结底都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不仅可以为我们的生存直接提供各种原料或产品(食品、水、氧气、木材、纤维等),而且在大尺度上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污染、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轻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进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所有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统称为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1] 已有的研究与实践表明,自然生态系统的具体功能虽然人工可以替代(如:污水净化、土壤修复等),但是,在规模尺度上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至少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人工可以替代的可能(如:生物圈二号试验的失败等)。从这个角度上讲,自然生态系统之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是决定人类生存与发展质量和前景的自然条件。维护和建设良性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就是在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2、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2.1 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我们先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卡茨基尔森林地区是纽约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但是由于当地住宅和工业的发展,自然植被受到破坏,水质恶化。如果通过兴建一座足够大的饮用水净化工厂来解决纽约市的供水问题,则需工程投资约80亿美元,每年的运营费用约3亿美元。这样,今后20年这笔开支将达到140亿美元。如果通过生态恢复技术恢复该水源地的自然植被,借助森林的自净化作用来解决纽约市饮用水供应问题,则只需投资20亿美元。这样不仅节省了兴建净化水工厂所需的80亿美元,而且也无需每年投入3亿美元的净水厂运营费用。今后20年将为纳税入节省120亿美元,而且这种近乎“一劳永逸”的生态工程可以让纽约市民永享清泉甘冽。这一事例让纽约人民着实体验了一把生态系统服务的可贵。[2] 为“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工作的沃尔特·里德指出:美国有3400个社区近6000万的人口,依赖国家森林提供饮用水。估计这一服务的价值每年为37亿美元。他还说,在国家森林提供的诸多服务之中,单是这项服务,其价值就超过当地每年砍伐林木的收益。[3] 净化水源只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众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的一种。那么,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究竟有多大呢?日本林业界对森林的综合效益进行量化分析的结果显示,森林的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社会效益之间比例为1∶11.2。基本数据是:90年代后半期,日本森林木材蓄积总量为34.83亿立方米,木材价值3.5万亿日元,而森林的生态与社会效益(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净化空气与水、保护生动物多样性、休闲娱乐、文化审美等)为39.2万亿日元。另有报道称,根据日本专家测算,森林的木材生产效益和环境价值的比例大致为1∶6~1∶20,取其中位数,约为1∶13。[4] 2.2 全球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陈昌笃教授主持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1998)》公布了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初步估计结果:其直接使用价值为2000亿美元/年,间接使用价值为4万亿美元/年。[5]而我国直到2000年GDP才达到1万亿美元。我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GDP的4倍。 美国马里兰大学生态经济研究所所长Costanza等人(1997)估计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为33(16~54)万亿美元每年。与之相比,全球每年GNP总量只有18万亿美元,即每年全球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约为GNP的1.8倍。[6]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分析4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分析 1、层次分析法 此法在考试中判断矩阵会给,只需一致性检验。 人们在进行社会的,经济的以及科学管理领域问题的系统分析中,面临的常常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层次分析法为这类问题的决策和排序提供了一个新的简洁而实用的建模方法。 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组成因素,并按支配关系形成层次结构,然后应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决策方案的相对重要性,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 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以及无结构问题的建模。 ?运用层次分析法四个步骤: 1、.分析影响目标各因素间的关系,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2、.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3、.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并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4、.计算各层次对于目标的总排序权重。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步骤: 1.分析系统间各因素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2.对同一层次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 3.应用几何平均法(又称方根法)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

4.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指标: 一致性比率: CR=CI/RI 当CR<0.1时,则称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使之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5.计算各层次对于系统的总一致性检验与排序 1max ——入=n n CI m j j j m j j j RI a CI a CR 1 1 ===

什么是生态系统

[科目] 语文 [年级] 初二 [文件] chja59.doc [标题] 什么是生态系统 [关键词] 现代文/教案 [内容] 【目的与要求】 1.了解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认识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理解段落内部的层次。 3.领会先举例后概括的写法。 【重点与难点分析】 1.本文说明的对象与主要用的说明方法以及写作意图是什么? 说明对象是“生态系统”,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写作意图是介绍有关生态系统的科学知识,教育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2.本文介绍生态系统的知识,为什么插入第4节,大讲乔木的“经济价值”? 这一节文字是附笔,承上一段末句,强调“混合林”的经济价值,以进一步说明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要求人们不要去干破坏生态平衡的傻事。这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之一。因此,不是多余的笔墨。 3.第3、6两小节都提到“物物相制”,比较一下,它们各从哪一方面来说明生态系统的?第3节从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上说明“生态系统”;第6节是从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上说明“生态系统”的。 4.文末点题“这个综合体就叫做森林生态系统”,但文章标题是“什么是生态系统”,这二者矛盾吗?为什么? 本文作者是从森林自下而上这一特定的侧面来说明“生态系统”的,所以标题定为“什么是生态系统”,虽然只从一个侧面来解说,但有关生态系统的一般原理,文中都已说到,这是用个别来说明一般,“题”与“文”还是对应的。结尾说“这个综合体就叫做森林生态系统”,由上文推出这一结论是准确的,顺理成章的,对于标题而言,这也是一种举例说明,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5.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以普通读者为主的写作目的。 本文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中涉及了许多科学概念和术语,但作者并没有端起大专家的架子刻意地去解释概念,而是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介绍发生在前苏联、中国广东新会和吉林长白山等地森林中一些有趣的情况或现象,使读者一点也不感到枯燥乏味。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作者时刻想着读者,他明白自己的写作目的:为普通读者做通俗的科普服务。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作者用了一系列方法,如:举有趣的例子,正反对比,讲自己亲身的经历,介绍各种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借以揭示其生态价值)等,而对概念的解释,只在文章结尾处才出现,而且不是以定义的形式出现。这样写,体现了科普文章的基本特点:化专深为浅显明易,雅俗共赏。 (2)以举例为主的说明方法。 文章虽不长,但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阅历丰富的特长,用了大量例子来说明复杂的生态学知识。这些例子有国家之别(前苏联、中国),地区之异(北方的吉林长白山、南方的广东新会);有的例子以正面说,有的从反面说;有的例子是植物方面的,有的例子是动物方面的;有些例子是属生物因素或成分的,有的例子是属非生物因素或成分的(如作者所举“长白山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的发源地一例);等等。这些例子构成了全文大部分篇幅,读者仿佛随着作者徜徉于茫茫林海中,眼前似乎有数不清的奇异事物。读者在读文的过程中,通过实例体会到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奇妙,明白了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也许还会产生对人类许多所谓改造自然的行为的反思与内疚。 (3)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说明顺序。 文章在介绍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时,先说飞鸟吃昆虫,昆虫吃树木这一人人都明白的简单事实,然后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各种动物、植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复杂情形;在介绍“相互制约”这一概念时,先说生物之间交替相食的状况,这是“简”,后说大森林中各种物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