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六年级科学下册_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练习题_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_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练习题_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_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练习题_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_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练习题_教科版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米饭、淀粉都有共同的特点,它们遇到碘酒都会发生颜色反应。这是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蓝色的物质是一种新物质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我们常见的大米、面粉、绿豆、胡豆、豌豆、土豆、红薯中含有大量的淀粉;我们常见的蔬菜类、肉类、水果类不含淀粉。

一、填空:

1、米饭的主要成分是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变化;

2、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最简便的方法是在食物上滴,如果食物变蓝色,说明食物中含有;如果食物不变蓝色,说明食物中不含有。

3、用淀粉调制的液体在白纸上来写密信,滴上就可以让字显现出来。

4、我们常见的大米、面粉、绿豆、胡豆、豌豆、土豆、红薯中含有大量的粉;我们常见的蔬菜类、肉类、水果类不含粉。

二、判断

1、馒头遇到碘酒会变成蓝紫色因为馒头含淀粉。()

2、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会发生颜色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用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遇到碘酒变蓝的食物中含有淀粉。()

4、在嘴里咀嚼时有甜味的食物一定含有淀粉。()

三、选择题

1、咀嚼米饭会感觉到甜,这是因为米饭中含有()。

A、糖

B、淀粉

C、甜蜜素

2、马铃薯遇到碘酒会变色,这种变色的物质()

A、是马铃薯

B、是碘酒

C、不是马铃薯也不是碘酒

3、将碘酒滴在下列物质中,能呈现蓝色的是()。

A、鸡蛋清

B、面包

C、酱油

4、在下列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

A、土豆

B、胡萝卜

C、大豆

D、玉米

5、使用滴管的正确方法是。()

A.先用手捏住滴管的皮囊,再把滴管放进药瓶吸取药水

B.先把滴管放进药瓶,再用手捏住滴管的橡皮囊,然后松开

C.直接把滴管放进药瓶再拿出来即可

四、答问:

吃馒头时,刚开始在嘴里不甜,咀嚼一会儿就会有甜味,这是什么道理?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一、填空:

①小苏打的特点是:;白醋的特点是:

②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经过研究这些气体是,除此之外,玻璃杯中留下的液体是。这种变化属于变化,我们也可以表述为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反应。

③二氧化碳是空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氧化碳能使燃烧着的火焰,我们喝的饮料中就有二氧化碳气体,例如:当我们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化碳;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化碳;蜡烛燃烧也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

二、判断题√

1、能让火柴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气体能帮助蜡烛燃烧,使蜡烛的火焰越烧越旺。()

3、制作橙汁饮料和柠檬汽水都要加入适量的小苏打。()

4、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时,必须用玻璃棒搅拌,以加快反应速度。()

5、我们使用的小苏打是蓝色块状的漂亮晶体。()

三、选择

1、下列选项,属于小苏打的特点的是()。

A、白色大颗粒

B、都是立方体颗粒

C、粉末状颗粒

2、下列选项,属于白醋的特点的是()。

A、具有酸味

B、白色液体

C、无色液体

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氢气

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留在杯中的液体()。

A、全部是白醋

B、全部是水

C、是含有新物质的液体

5、把点燃的细竹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杯中,火焰会()。

A、继续燃烧

B、马上熄灭

C、燃烧半分钟后熄灭

6、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倒向蜡烛的火焰,火焰()。

A、会立即熄灭

B、不会熄灭

C、半分钟后熄灭

7、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留在杯中的液体()。

A、全部是白醋

B、全部是水

C、是含有新物质的液体

8、把点燃的细竹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杯中,火焰会()。

A、继续燃烧

B、马上熄灭

C、燃烧半分钟后熄灭

9、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倒向蜡烛的火焰,火焰()。

A、会立即熄灭

B、不会熄灭

C、半分钟后熄灭

10、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是()。

A、氧气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11、把点燃的细木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杯中,火焰会()。

A、马上熄灭

B、继续燃烧

C、燃烧半分钟后熄灭了

12、下列选项,属于小苏打的特点的是()。

A、白色大颗粒

B、都是立方体颗粒

C、粉末状颗粒

13、在研究“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试验中,错误的说法是()

A、实验后杯中的物质是没用完的小苏打和白醋

B、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大量气泡,说明有新的气体产生

C、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新的气体比空气重、能灭火

四、问答题:

1、把小苏打和白醋放在玻璃杯中进行混合,盖上一块玻璃片,用手触摸玻璃杯的外壁,会有什么感觉?

五、实验操作题:混合小苏打和白醋,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

白醋;小苏打;有什么现象产生

燃烧的火柴伸进杯子后的现象:;杯子里剩下的液体。

实验说明:。

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题汇总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汇总 (一)研究鱼颜色的保护作用的实验。 (三)完成点燃花生米的实验,研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研究内容:点燃花生米,研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实验材料:火柴(打火机)、细铁丝、花生、小烧杯、软木塞、水等。 实验方法:(1)用细铁丝或针将一粒花生米固定在软木塞或橡皮泥上;(2)点燃花生米,加热适量水;(3)花生米燃烧完后,测一测水温。 实验结论:燃烧一粒花生米,加热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学能就转换成光能和热能。

(四)比较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五)实验内容:用尺子挑报纸的实验。 实验材料:报纸,尺子等。 实验方法:(1)在向下压尺时,尺成为一根杠杆。(2)轻而慢的向下压尺子时,观察有什么现象。(3)快而重地向下压尺子时,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1)慢压时,能翘起报纸;(2)快压时,报纸哪怕是破裂,也不会轻易被抬起。 我的解释:向下压尺时,尺成为一根杠杆。在慢压时,空气能进入纸下,是上下大气压相等,从而能翘起报纸;而在快压时,空气来不及大量进入纸下,作用在纸上的向下气压远大于纸下向上的气压,所以报纸哪怕破裂,也不会轻易抬起。

(六)研究问题:把一条小金鱼放进一个装了三分之二冷水的试管里,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底部,把试管的上半部分放在蜡烛上烧,金鱼会有生命危险吗?为什么? 我的假设:小金鱼不会死。 实验设计: (1)实验器材:小金鱼、试管、试管夹、蜡烛、水等。 (2)操作步骤:把一条小金鱼放进一个装了三分之二的试管里,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底部,把试管的上半部分放在蜡烛上烧,观察小金鱼会不会有生命危险。 (3)我的结论:小金鱼没有死。 (4)为什么会这样?请解释。 答:金鱼不会有生命危险。试管内的小金鱼之所以能够存活。一是由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二是加热的位置在试管的上端;三是热的传递方向主要是向上。小金鱼虽然能存活,但能持续的时间不长。如果改变加热的位置,或者将试管尽可能平置,金鱼就会处于危险境地了。 (七)研究问题:剪下纸杯的杯底,按同样的大小,在餐盒上剪下一个圆圈,把纸杯插进餐盒的圆孔内,做一个“气垫汽车”。用力往纸杯里吹气,“气垫汽车”能开动吗?为什么? (1)我的假设:气垫汽车能开动。 (2)实验设计: ①实验器材:剪刀、纸杯、餐盒等。 ②操作步骤:剪下纸杯的杯底,按同样的大小,在餐盒上剪下一个圆圈,把纸杯插进餐盒的圆孔内,做一个“气垫汽车”。用力往纸杯里吹气,观察“气垫汽车”能否开动。 ③我的结论: 气垫汽车能开动。 (3)“气垫汽车”能行驶的秘密是什么?请解释。(3分) 答:气流进入杯中后受纸杯壁的阻挡向后下方吹出,向下方的力托起气垫汽车,向后方的力推动气垫汽车前进。

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练习题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课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2.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3.科学家根据化石标本,借助现代技术可以复原出古代生物的(外形),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古生物的(原貌) 4.我们居住的地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生物 5.最早的马出现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称为(始祖马) 6.约(300)万年前,出现了完全现代类型的现代马 7.(达尔文)是英国的生物学家,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全面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 8.生物的繁衍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发生的,同一物种内哪些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它们就比其他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衍)下来 9.恐龙是陆地上生活的大型(爬行动物),生活在距今(1.3)亿年前,是当时地球上(称霸一时)的动物 二、判断题(在你认为对的题后画√,错的画×) 1.化石的形成是它们自己死后变成的(×) 2.古代的猛马象的牙齿比现代象的牙齿要长而弯(√) 3.古代的马与现代的马没有什么差别(×) 4.喙大而强壮的地雀更适宜吃外壳坚硬的种子(√) 5.为了吃到更高出的树上的嫩叶,长颈鹿的颈长得特别长(√) 6.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的核心就是自然选择学说(√) 三、问答题 1.人们通过什么可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通过研究古代的地层和古生物的化石) 2.地球上的生物自古以来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吗? (不是,古代生物经过千百万年的发展进化才形成今天这个样子) 3.古代的气候环境与现代有什么不同? (古代的气候环境比今天的气候环境更温暖.更湿润,更适宜较低等的动.植物生长) 4.昆虫的的化石一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一般是以琥珀的形式存在的)5.中华龙鸟与现代鸟有什么不同? (中华龙鸟身上大羽毛较少,大多是绒羽,翅膀上还有一队前翅) 四、实践技能题 1.这是一块鱼化石(见课本P3下图),推想这条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鱼死后〈或者鱼被活埋〉)被覆盖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2.观察比较两种恐龙化石中的牙齿(课本P4上图),推测这两种恐龙分别吃什么。 (前一种恐龙吃动物属肉食动物,后一种恐龙吃植物属草食动物) 3.观察课本P7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古到今马的前肢有什么变化? (2).现代马比它们的祖先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吗?这表现在哪些方面? (〈1〉.马的前肢变化有:前肢骨越来越长,脚趾由四趾逐渐变成一趾,第二.四趾只留痕迹;〈2〉更能适应,原因见课本P8上小资料) 4.观察课本P9图,讨论为什么有的地雀能生存下来,有的地雀不能生存下来?(见课本P9小资料)

碘酒和淀粉的反应

碘酒和淀粉的反应 淀粉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淀粉与碘酒反应的本质是生成了一种色合物(碘分子被包在了淀粉分子的螺旋结构中了),这种新的物质改变了吸收光的性能而变了色。淀粉跟碘生成的色合物的颜色跟直链淀粉的聚合度或支链淀粉直链部分的平均聚合度有关。直链淀粉的聚合度是200^-980,此时色合物是蓝色的,支链较多的支链淀粉的直链部分的平均聚合度为20^-28,此时形成的色合物呈紫色,糊精的聚合度较低,显棕红色或红色。 铁钉生锈实验 化学家们证明:在绝对无水的空气中,铁放上几年也不生锈。然而光有水也不会使铁生锈。人们曾试验过,把一块铁放在煮沸过的、密闭的蒸馏水瓶里,铁也不生锈。只有当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在水里,才会使铁生锈。 铁生锈的对比实验: 将4根洁净的铁钉分别放人4支试管中,向第一支试管中加人少量自来水,使铁钉的一部分浸人水中,另一部分暴露在空气中;向第二支试管中加人自来水,使铁钉全部浸人水中;向第三支试管中加满冷却的沸水,塞紧橡皮塞;向第四支试管中加人少量生石灰或无水氯化钙固体,塞紧橡皮塞。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我们会观察到:第一支试管内铁钉生锈速度最快,锈蚀情况也最严重,几天后铁钉露在空气中的部分,表面形成一层红褐色的锈。第二支试管中,铁钉生锈速度慢,程度小。第三支试管和第四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生锈。为什么第一支试管内铁钉生锈最严重?因为钢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含有少量的碳,在潮湿的空气中由于受水分、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的作用,表面很容易生成铁锈,铁锈疏松多孔,因而使内层的铁继续被腐蚀,出现层层脱落现象。第二支试管内铁与水中氧气作用,由于溶在水中的氧气少,所以生锈速度慢。而第三支试管中几乎没有氧气,煮沸水的过程中将溶在水中的少量氧气几乎全部除掉了,所以铁钉不会生锈。第四支试管中有氧气,但几乎无水,生石灰或无水氯化钙固体将空气中的水分除去了,在室温下铁与氧气是不会发生化学反应的。 醋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式为CH3COOH 小苏打是碳酸氢钠(NaHCO3),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水不能与酸反应,所以无明显变化。 CH3COOH+NaHCO3=CH3COONa+H2O+CO2(向上箭头) 所以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CO2气体,CO2又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看到有气体产生,再将这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玻璃杯的外壁摸上去是感觉升温还是降温? 是升温,复分解反应肯定是放热!! 铁生绣,产生氧化铁 Fe2O3(红色) 在空气中缓慢氧化 铁在氧气中点燃产生黑色的四氧化三铁Fe3O4 现象是火星四射,大量放热 颜色铁锈,红色 铁离子,黄色 亚铁离子,绿色 四氧化三铁,黑色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淀粉与碘酒要点

《淀粉与碘酒》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教学准备: 学生: 4名学生1个小组,围实验桌而坐。实验桌上的物品有:装碘酒的磨口瓶1只,烧杯1只,滴管4支,塑料膜5张,棉签4根,。塑料筐1个塑料碗4只,装有淮山干、红薯干、包菜、小馒头、白萝卜、冰糖块。 教师:课件、碘酒,烧杯,滴管、棉签、小点心、白菜叶、熟鸡蛋、淀粉、清水。 教学过程: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出示一个装有碘酒的磨口瓶)请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了一只小瓶。看着这个瓶子,你能提出几个问题? 生:这里面装的是什么? 生:里面的东西有什么用? 生:里面的东西是什么颜色的?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三个问题。请看屏幕:瓶子里装的是什么?瓶里装的东西有什么用?瓶里装的东西是什么样的?现在每个小组桌子上都有个一样的瓶子,请各小组自己设法解决这三个问题。注意,所有的小瓶子里都装着相同的东西,所有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可以使用。活动开始。(小组活动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把滴管放到烧杯里,把瓶盖盖好。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瓶子里装的是什么?

生:是碘酒。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见过。 生:我们也认为是碘酒,是通过闻知道的。 师:还有吗? 生:我们是通过看标签知道的。 师: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种方法知道瓶子里装的是什么。比如:看标签、闻一闻或吸一点出来看看是什么物体。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里面装的是什么?生齐答:碘酒。 板书:碘酒 师: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瓶子里装的东西有什么用? 生:消毒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用过 生:感冒打针时用过。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碘酒的作用是消毒的。 板书:消毒。 师:那么碘酒是什么样的呢? 生:红的或棕色与红茶很相似。

六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测试题(含答 案)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我 一、用积累的科学知识填空。(每空1分.共28分) 1、放大镜也叫 凸透镜 .它的镜片特点是 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 . 它能把物体的图像 放大 .显现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2、像食盐、白糖、 碱面 、 味精 等的颗粒都是 有规则 几何 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物质叫做 晶体 。 3、生物都是由 细胞 构成的.借助 显微镜 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洋 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它们是洋葱的 表皮细胞 。 4、米饭中有一种叫做 淀粉 的物质.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变成了有甜味的 麦芽糖 。米饭中的这种物质遇到碘酒会变成 蓝 色。 5、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常见诸如 发光发 热 、 产生气体 、 改变颜色 、 产生沉淀物 等。 6、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 自然大 .看到的范围 就小 ; 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 小 .看到的范围 大 。 7、 由于煤、石油等的化石燃料消耗量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 二氧化 碳 . 使空气中的 二氧化碳 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 气候变暖 、 土壤沙 漠化 、大陆和两极冰川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8、生物学家 列文虎克 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

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 微生物 。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错的说明理由.每小题1分.共20分) 1、放大镜具有放大、汇聚光线的作用.没有成像的作用。………………… (×) 理由: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汇聚的作用.但只有当观测的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时.才会看到正立放大的像。 2、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四肢三部分.头部有1对触角.胸部有4对足。(×) 理由: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3、蚜虫喜欢吃草蛉.所以蚜虫是草蛉的天敌。…………………………………(×) 理由: 草蛉和它的幼虫都是蚜虫的天敌。 4、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一点好处。……………………………………(×) 理由:微生物对人类不都是有害的。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也要靠微生物.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就将成为垃圾的世界。 5、透明的物体不一定是晶体。……………………………………………………(√) 理由:玻璃就是透明的.但是它是非晶体.。 6、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的速度都是一样的。……………(×) 7、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理由: 8、163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 理由:163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 9、凸透镜的凸度越小.它的焦距就越小。…………………………………………(×) 理由:凸透镜的凸度越小.它的焦距就越大。 10、硫酸铜与铁钉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物质是铁锈。……………………………(×) 理由: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三、选择题(选择最佳答案序号填入括号.每题1.5分. 共15分)

碘酒与淀粉要点

科学:碘酒与淀粉 设计意图: 科学小实验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因为幼儿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获得丰富的知识,也体验到动手操作的乐趣,我利用孩子对事物充满好奇与探索的欲望,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碘酒遇到淀粉会变成紫色。 2、培养幼儿思维的发散性,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活动重点:幼儿知道碘酒遇到淀粉会变色。 活动难点:幼儿认识碘酒和淀粉。 活动准备: 碘酒、淀粉、盐、针管、盘子、饼干、面条、卷纸、卡纸、土豆、苹果、米饭、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认识碘酒 小朋友你们的爸爸、爷爷在家喝酒吗?(幼儿回答)。小朋友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种特殊的酒叫碘酒,这种酒是不能喝的,你知道这种酒有什么用吗?(幼儿自由讲述)。 教师小结:这种酒是医药用酒,当小朋友皮肤擦破时用来消毒的。(学习词语消毒) 小朋友看碘酒是什么颜色的?(幼儿回答棕色)

二、认识淀粉 刚才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认识了碘酒,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样东西,看这是什么?请小朋友来摸一摸、看一看。 幼儿用手摸,说出自己的感觉。(滑滑的)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个别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刚才有小朋友说是面粉,有小朋友说糯米粉,还有小朋友说……,老师告诉小朋友它是淀粉,我们吃的馒头里面就有淀粉,吃起来甜甜的。小朋友这叫什么?(淀粉)。 三、做实验,出示一杯清水、淀粉和淀粉 1、将碘酒滴入清水中,看看有什么变化,幼儿讲述(碘酒的颜色变淡了) 2、再将淀粉放入杯中 小朋友刚才都知道把碘酒滴入清水中碘酒的颜色变淡了,那老师把淀粉放入刚才这杯水中,你觉得会有什么变化?(幼儿自由讲述,会变淡、会变成白色……) 3、教师操作,幼儿观察,幼儿讲述变化后的结果。(紫色的) 教师小结:哦,原来把淀粉放入杯中,这杯水呀就变成了紫色。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当碘酒遇到淀粉的时候就会变成紫色。(巩固碘酒遇到淀粉会变成紫色)你们说神奇吗?(神奇)我们小朋友想不想动手尝试一下呢? 四、幼儿做实验,填写记录表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苹果、面条、卷纸、米饭、……还有一张记录表,请小朋友动手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与碘酒相遇时会变成紫色并在记录表上画“√”。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米饭在口腔里经过咀嚼后和唾液作用会感觉到甜味,知道这一过程是化学反应。 2.了解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学会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4.能够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5.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些米饭、一些淀粉、小瓶碘酒、一支滴管、棉签以及面包、馒头、饼干、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等几种常见的食物。 教师:米饭、碘酒、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好吃的东西,谁来尝尝看?不过我是有要求的,等你尝过之后,要告诉大家你吃的是什么?好不好?(蒙上学生眼睛,让他仔细尝吃的食物)适时提问,引导他概括出所吃食物的特点。(软软的,有点香,有点甜,是米饭。) 米饭我们天天都吃,有没有感觉到它吃起来有点甜?平时大口吃的时候没有感觉,而当我们细细品尝时,却发现米饭会变甜,米饭为什么会变甜呢? (2)学生讨论 (3)我为大家揭开真正的原因,取出一张没有字的纸条,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纸上,纸上写着淀粉, 原来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它与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发生了变化,从而变得有甜味了。那淀粉是什么样的呢?

二、观察淀粉 观察前,我们先用碘酒消毒,用棉签在手上涂下。 小组活动:观察淀粉 (1)观察方法:①看(颜色)、摸(光滑程度)、闻(气味) (2)观察并记录表格: (3)交流汇报: 淀粉特征:看起来是白色粉末状、摸上去较光滑、无明显气味。 同学们的手上有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呢?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化学 变化或物理变化) 手上变颜色了,生成了新的蓝色物质,是化学变化。 原来,淀粉遇到碘酒会生成蓝色物质。 三、米饭与淀粉 我们知道米饭中含有淀粉,那么如果它遇到碘酒,会不会也生成蓝色的物质呢? 实验:滴一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现象(学生实验) 交流:米饭遇碘酒也变成了蓝色。 通过这样的实验,大家有没有受到什么启发?(视情况提示:如果某种物质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那说明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 我们可以利用淀粉遇碘酒变蓝的特性来检验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四、寻找淀粉的踪迹 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含有淀粉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今天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请同学们好好地判断一下,哪些物质是含有淀粉的,哪些物质是不含淀粉的?怎么判断,会吗? 请一位同学简单叙述一下实验方法。(滴一滴碘酒在要检验的物体上,如果物体变蓝,则说明该物体含有淀粉,如果该物体没有变蓝,则说明该物体不含淀粉。) 实验:判断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饼干中哪些含有淀粉,哪些不含淀粉?(根据实际条件选择物品) 交流讨论: 含淀粉的是:马铃薯、饼干、面粉 不含淀粉的是:黄瓜、白菜、葱、食盐、白糖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练习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放大镜又叫.它具有 功能.还能让我们观察到很多观察 不到的细节.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 是、、。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 没有关系.和有关系的放 大镜放大的效果倍数也越大。 4、通过放大镜观察可知:布 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蟋蟀

的耳朵长在 .苍绳的眼睛是。 5、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 都是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 样的固体物质叫做。 6、许多的岩石是由集合 而成.如花岗岩由、、等 矿物的晶体而成。 7、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 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 个.它是人类认识 的重要观察工具。 8、荷兰生物学家制成了世 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金 属结果的显微镜.为了能看到更小

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 和.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倍。 9、大量的研究证明生命都是由组成的.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10、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三种颜色组成。 11、鱼缸里的水发绿是因为其中有的缘故。 12、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3、1663年.英国科学家自

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到了。 14、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之前.人人们只能 用、、、、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 15、透明的物体不一定是晶体.制作晶体的方法有 _____和。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要观察清楚花粉的样子.我们需借助()来观察。 A.放大镜B.显微镜 2、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的微小物体。

A.1/5厘米B.1/5毫米C.0.5毫米 3、第一个指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的人是()A.列文虎克B.罗伯特胡克C.巴斯德 4、我们用显微镜看到的物体是() A.放大了的正像 B.放大了的倒像C.缩小了的倒像D.缩小了的正像5、昆虫头上()就是它的触角。 A.触角B.复眼

六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_教科版

六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 化教科版 (一)指导学法,复习旧课 师:“同学们上午好!又到了科学课的时间,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就在我们生活中,让我们在观察中学习科学,在思考中学习科学,在实验中学习科学,让我们在探究中寻求科学奥秘,在学习中感受科学课的乐趣!” 师:“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物质的变化》,通过第一和第二课的学习,你知道物质的变化有哪两种形式?” 生:指名回答(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生:指名回答(是否产生新物质)。 (二)激趣导入,获取感知 师:“同学们,我们说科学就在生活中,大家天天吃米饭或是馒头,你有什么发现?” 生:各抒己见。 师:根据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鼓励学生再次品味米饭或是馒头,并在品味过程中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 生:各自品味一小勺米饭或一小块馒头。 生:说自己的发现。 师:引导学生将其中的“甜味”与化学变化联系起来。 生:自读第30页左边方框里的文字。 (三)实验探究,理解奥秘

师:“同学们阅读了这段文字,知道米饭和馒头之所以有甜味,是因为它们中间含有什么物质吗?” 生:齐答(淀粉)。 师:要求学生观察淀粉。 生:说自己的发现。 师:“我们刚才用了观察的方法来研究淀粉,我们还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淀粉。”向学生讲解实验方法、步骤、注意事项。 生:分组实验(将淀粉滴上碘酒,观察现象)。 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碘酒滴在淀粉上的变化属于哪种类型的变化?” 生:讨论后分组汇报。 师: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米饭和馒头中含有淀粉。 生:分组设计、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 (四)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师:“同学们,我们利用淀粉遇到碘酒后会变成蓝紫色的原理,可以判断出米饭和馒头中含有淀粉,那么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判断其他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吗?” 生:分组测试自带的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和淀粉的含量。 生:汇报实验结果。 (五)兴趣活动,拓展视野 师:讲述革命战争年代情报人员制作“神秘信件”的故事,要求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知识制作神秘信件。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实录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二)过程与方法 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理解米饭、馒头有甜味和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色是化学变化。 三、教学难点:

淀粉遇到碘酒所变颜色深浅与淀粉含量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每组一些米饭、馒头和淀粉、一小瓶碘酒、一支滴管、数种常见的食物、适量的淀粉溶液。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法,复习旧课 师:“同学们上午好!又到了科学课的时间,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就在我们生活中,让我们在观察中学习科学,在思考中学习科学,在实验中学习科学,让我们在探究中寻求科学奥秘,在学习中感受科学课的乐趣!” 师:“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物质的变化》,通过第一和第二课的学习,你知道物质的变化有哪两种形式?” 生:指名回答(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生:指名回答(是否产生新物质)。

(二)激趣导入,获取感知 师:“同学们,我们说科学就在生活中,大家天天吃米饭或是馒头,你有什么发现?” 生:各抒己见。 师:根据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鼓励学生再次品味米饭或是馒头,并在品味过程中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 生:各自品味一小勺米饭或一小块馒头。 生:说自己的发现。 师:引导学生将其中的“甜味”与化学变化联系起来。 生:自读第30页左边方框里的文字。 (三)实验探究,理解奥秘 师:“同学们阅读了这段文字,知道米饭和馒头之所以有甜味,是因为它们中间含有什么物质吗?” 生:齐答(淀粉)。 师:要求学生观察淀粉。 生:说自己的发现。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集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集合 (一)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加热前加热后的变化结论 白糖白色晶体 颗粒首先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 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 继续加热, 白糖的颜色逐渐 变深,直至全部炭化,如果继 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加热白糖的过程 中.先发生物理 变化————白 糖的熔化. 随后发生了化学 变化————白 糖的炭化.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气化厚燃烧是化学变化. (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粉末或细微结晶.无臭、味涩.易溶于水.白醋的特点:无色的液体.闻上去有一股酸味.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 产生大量气泡.用手触摸玻璃杯的外壁.感觉比原来凉了一些. (2)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 探究的问题: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 我的假设: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方法: 1、往杯子里插入燃烧的细木条.观察发生的现象. 2、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观察发生的现象; (以上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3、将产生的气体导入一个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透明玻璃杯中.观察澄清石灰水的 变化. 实验现象: 1、往杯子里插入燃烧的细木条.火焰立刻熄灭. 2、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蜡烛火焰熄灭. 3、将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时.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和实验结论: 产生的气体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能和澄清的石灰水发生化学变化.小苏打

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看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三)铁片和铁锈比较记录表 颜色光泽空隙手感敲击导电磁铁 铁片灰白 色有无光滑较韧能导 电 能吸 引 铁锈红褐 色无有粗糙较脆不导 电 不能 吸引 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吗?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答: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确定.铁锈和铁不是相同的物质.即铁锈是一种新生成的物质.所以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四)铁生锈与空气的关系 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因为我们发现铁钉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生锈.铁钉在木板中的部分没有生锈. 实验材料:3个同样大小的盘子.3枚同样的铁钉、水、菜油 实验方法:1、用同样大小的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菜油. 2、把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另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里.还有一枚铁钉一半放在水里. 4、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5、观察到的现象 时间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 空盘子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有点生锈 水盘子水变色生锈锈多了绣更多了 菜油盘子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 实验结果:铁钉在空盘子里是会生锈的.但是生锈的速度很慢;铁钉在菜油盘子中没有生锈;铁钉在水盘子中生锈的速度很快.而且生锈的量也很多.现象很明显. 原因分析: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并且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五)铁生锈与水和空气的关系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练习题带答案

第一单元人类祖先的足迹 向人类的祖先“提问” 一、填空: 1、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森林)里,靠(打猎)获得食物。 2、古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 3、古人类为了有效地防御敌害,选择了(群居)生活。 4、我国古代有(女娲造人)的传说,西方国家则有(上帝造人)的传说。 5、科学研究的方法一般有(查阅资料)、(参观)、(采访)和(调查)等。 二、判断 1、类人猿是通过上帝演变成人的。(错) 2、人类的祖先独居生活,相互之间并不联系。(错) 3、人类的祖先为了遮丑学会了用树叶遮体。(错) 4、古人类为了方便学会了直立行走。(错) 5、人类的祖先在劳动中学会了语言。(对) 6、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祖先。(错) 三、选择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是近亲,有共同的(C) A、长相 B、生活习性 C、祖先 2、人类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学会了(B) A、打铁 B、打猎 C、治病

3、(B)的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方法。 A、没有根据 B、合理 C、任意 4、类人猿和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如(B) A、都能说话 B、都有耳廓和四肢 C、都能使用工具劳动 四、简答 1、对于人类的祖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你的猜想是什么?请简单说一说。 答:(1)人类的祖先是怎样演变成人的?(2)人类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 针对上述的问题,我的猜想是: (1)人类是由古猿演变而来的;(2)人类祖先最初使用天然火,用石块、木棒作为劳动工具,吃野果、生肉,穿树叶、兽皮,住洞穴。直立行走。 2、你知道怎样来衡量我们的猜想与事实相符吗? 答:这需要用大量的事实与证据来证实。在搜集事实与证据之前,必须先进行计划与组织,充分做好专题研究的准备工作。获得事实与证据的重要步骤是:要把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分类与整理。 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 一、填空 1、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2、在我国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发现了早期猿人用火的遗迹。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汇总精修订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汇总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汇总(一)研究鱼颜色的保护作用的实验。 (二)科学探究:通过实验寻找仙人掌耐旱的原因。

(三)完成点燃花生米的实验,研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研究内容:点燃花生米,研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实验材料:火柴(打火机)、细铁丝、花生、小烧杯、软木塞、水等。 实验方法:(1)用细铁丝或针将一粒花生米固定在软木塞或橡皮泥上;(2)点燃花生米,加热适量水;(3)花生米燃烧完后,测一测水温。 实验结论:燃烧一粒花生米,加热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学能就转换成光能和热能。 (四)比较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五)实验内容:用尺子挑报纸的实验。 实验材料:报纸,尺子等。 实验方法:(1)在向下压尺时,尺成为一根杠杆。(2)轻而慢的向下压尺子时,观察有什么现象。(3)快而重地向下压尺子时,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1)慢压时,能翘起报纸;(2)快压时,报纸哪怕是破裂,也不会轻易被抬起。

我的解释:向下压尺时,尺成为一根杠杆。在慢压时,空气能进入纸下,是上下大气压相等,从而能翘起报纸;而在快压时,空气来不及大量进入纸下,作用在纸上的向下气压远大于纸下向上的气压,所以报纸哪怕破裂,也不会轻易抬起。(六)研究问题:把一条小金鱼放进一个装了三分之二冷水的试管里,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底部,把试管的上半部分放在蜡烛上烧,金鱼会有生命危险吗为什么 我的假设:小金鱼不会死。 实验设计: (1)实验器材:小金鱼、试管、试管夹、蜡烛、水等。 (2)操作步骤:把一条小金鱼放进一个装了三分之二的试管里,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底部,把试管的上半部分放在蜡烛上烧,观察小金鱼会不会有生命危险。 (3)我的结论:小金鱼没有死。 (4)为什么会这样?请解释。 答:金鱼不会有生命危险。试管内的小金鱼之所以能够存活。一是由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二是加热的位置在试管的上端;三是热的传递方向主要是向上。小金鱼虽然能存活,但能持续的时间不长。如果改变加热的位置,或者将试管尽可能平置,金鱼就会处于危险境地了。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测试题

1.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________。 2.生物体都是由________组成的。 3.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 4._______是指用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用过的东西,它是减少垃圾数量的重要方法。 5.植物的“杀手”有________、________等。 二、选择题 二、选择题 1.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是_______发明的。①牛顿②达尔文③列文虎克2.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是________。 ①罗伯特.胡克②列文虎克③达尔文 3.下面的做法,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___。 ①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②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③把废纸送到回收站 三、判断题 1.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2.晶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3.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4.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5.一个细菌又称一个菌落。() 6.细胞学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7.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8.填埋场在填满垃圾后,可以在上面种植庄稼。() 9.回收玻璃比直接用天然原料制取玻璃便宜。() 10.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一、填空题 1.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发生________而_________,而人认为从物体反射的物体反射的光是__________传播的,所以通过凸透镜看物体会感觉放大了。2.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_________。 3.目前,对待垃圾最积极,最科学的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4.请按距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写出它的八大行星:________、________、地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得到可靠的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像科学家那样采取__________的方法。 二、判断题 1.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象金字塔。() 2.今天的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3.菌落是很多细菌聚集到一起形成的。()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

第二部分实验题 第二学期六年级《科学》重点实验题(10 道) 1、用蒸发法制作晶体(P8)(掌握) 制作材料:食盐、碱面或味精、水、滴管、玻璃片。 制作方法:制作一些浓的食盐、碱面或味精的溶液,用滴管滴几滴在玻璃片上,待水分自然蒸发后,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就是它们的晶体。 2、自制简易显微镜(P10)(了解) 制作材料:两个直径相同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纸筒和胶带。制作过程: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看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用纸筒和胶带把两个凸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3、观察白糖的变化(P28)(掌握) 用长柄的汤匙取一小勺白糖,小心地移到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发生了什么变化?继续加热呢? 现象:在加热过程中,白糖逐渐熔化,继续加热,会产生气泡,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实验结论;白糖在加热过程中,先发生了物理变化,又发生了化学变化。 4、在米饭上滴一滴碘酒,会发生什么现象?(P30)(掌握) 颜色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一种蓝色的物质。 5、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P32)(掌握) (1)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醋,然后小心地倒入一匙小苏打,我们看到什 么现象?(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后,有气泡冒出,产生了大量的气体。)(2)把玻璃片盖上,用手摸玻璃杯,有什么感觉?(把玻璃片盖上,用手触摸玻璃杯的外壁,能够感觉到稍微比原来凉一些。) (3)用燃烧的细木条伸人杯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像到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会有什么现象?根据这个信息,你们可以做出怎样的推断? (燃着的火焰熄灭了。推断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后产生的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和比空气重。) (4)分析已经获得的证据,能判断出杯中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吗?为什么? (不

米饭_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②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蓝紫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紫色。 教学难点:通过所学的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四、教学流程 (一)魔术表演——激起探究欲望 1、师表演魔术——会变的纸 2、看了这个魔术,你有什么疑问? 3、示题 (二)品尝米饭——亲自尝试,感受变化 1、你知道米饭是什么味道吗? 2、学生亲自品尝米饭,出示品尝要求 3、学生品尝后反馈 4、米饭为什么会变甜呢?请生阅读P30中的小资料“米饭是甜的吗”?寻找答案 5、师小结 (三)实验探究——理解科学奥秘 1、淀粉介绍 2、生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观察淀粉。

实验一:淀粉与碘酒的变化 1、观察碘酒 2、如果把碘酒滴入淀粉中,会有什么变化?我们来做个实验。 3、师讲解实验要求。 4、学生做实验,并把结果记在记录表中。 5、小结:淀粉与碘酒发生反应会生成蓝紫色物质。 6、通过实验,你找到验证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了吗? 实验二:米饭与碘酒的变化 1、学生说试验方法 2、学生实验 3、反馈:实验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 (四)、学以致用——寻找食物中淀粉的踪迹 1、课件出示准备的食物,并预测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2、学生实验,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五)、首尾呼应,课外延伸 1、请同学们看到黑板,课前老师表演的魔术,你知道是什么奥秘了吗? 2、同学们,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你有一颗勇于探索的心,你就会发现科学无处不在。

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练习题答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练习题答案 单元概述:本单元学生将经历用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对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激发他们深入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一.单项选择题。 1.(D )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A.近视镜 B.显微镜 C.远视镜 D.放大镜 2.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 制造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C ) A.伽利略 B.布鲁诺 C.培根 D.傅科 二.多项选择题。 1.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B ).放大倍数与(C )直接有关。 A.不透明的 B.透明的 C.中间较厚 D.中间较薄 2.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ACD)有着密切的关系。 A.生活 B.生命 C.生产 D.环境 3.在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常见的有(ABCDE )。 A.草履虫 B.变形虫 C.喇叭虫 D.眼虫 E. 团藻 三.填空题。 1.(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3.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 )组成。 4.使用放大镜的观察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 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5.使用放大镜的观察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6.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7.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8.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9.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10.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 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显微镜)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宽了许多。 11.生物学家(列文虎克)把两个镜片嵌在圆形金属管子的两头.中间还安上了可以调节两个镜片距离的螺旋杆.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12.1663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 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 四.判断题。 1.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2.微生物没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3.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6.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4.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器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15毫米大 小的微生物体。(×) 5.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 更多的信息。(√) 7.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象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8.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 人们又研制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100万倍。(×) 9.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0.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20万个。(×)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使用范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作者:潘晓芬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临海市哲商小学 撰稿时间:2011年7月 ●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物质的变化”的第三课。教材共分四个部分:“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寻找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这一课承接第二课,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来判断“米饭、淀粉和碘酒”发生了哪种性质的变化。同时,这节课也为第六课总结“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奠定了基础。 这节课本着课标精神,按照课前参与、课中研讨、课后延伸的思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不断进行体验、实验、探究、讨论、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合作的精神。 ●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过程与方法: (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一些米饭、一些淀粉、小瓶碘酒、一支滴管、棉签以及面包、馒头、饼干、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等几种常见的食物。 演示实验材料:米饭、碘酒、相关课件、小喷雾器、一封事先用糨糊写上“我们爱科学”的信。 ● 教学过程: (导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