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六年级科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六年级科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六年级科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六年级科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为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征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2、过程与方法:用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通过实验检验一些事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实验。

2、教学难点:理解食物变成蓝紫色是碘酒与淀粉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的新物质。

三、教学准备

1、为学生分组准备:一小瓶碘酒、试管、棉签、生粉、馒头等几种常见的食物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1、激趣探究

师:春天来了,春暖花开,老师最近食欲也特别的好,才上来一节课现在就感觉饿了,你们有没有同样的感觉呢?

生:表示赞同

师:知道同学们也馋了,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点课前甜点——小馒头,要不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吧。

生:乐意一起分享

师:可老师忘记提前通知大家洗手了,这春季正是传播细菌的时候,我们可不能随便乱吃东西哦。还好老师今天还为大家准备了一样东西——展示(碘酒)你们能猜出这是什么吗?

生:碘酒

师:真聪明,我们一起先来观察一下,碘酒有哪些特点(提示:看颜色,闻气味)生:碘酒是红棕色的液体,有药水味。

师:(小结)碘酒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药品,主要的作用就是消毒杀菌。那我们就一起用碘酒给我们的手消毒杀菌吧。

请同学们用棉签蘸取少量碘酒,均匀的涂抹在手指上,然后去取食物观察食物的变化。

生:(提出疑惑)食物变色了还能吃吗?为什么食物会变色呢?

师:前面我们了解了,碘酒是红棕色的,馒头的“变色”是碘酒的颜色吗?这个“变色的物质”是什么呢?发生了什么?

“变色的食物”老师可不敢随便吃,是不是碘酒出现问题了?我们再来看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其他蔬菜水果吧,我们来试试这些食物会变色吗?

2、寻找淀粉的踪迹

师:盘子里放着各种食物,先请同学们猜一猜,那些食物可能变色,那些食物不可能变色,与同组同学讨论一下,并将你们的预测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汇报:请3-4组汇报你们的预测是什么?

实验检验:

先依次检验预测中可能会变色的食物,用滴管,取1-2滴碘酒,滴在食物上,观察那些食物会不会变色,将变色的是我去放在盘子左边,不能能变色的失去放在盘子右边。用上述方法检验再预测中不可能变色的食物。

(强调:滴管不能碰到被检测的食物)

请3-4组同学汇报检测的食物中变色的食物。

思考:为什么这些食物会变色呢?是一种什么变化了?

生:(猜测)可能是食物本身的颜色;发生了化学反应……

师:物体颜色发生改变,这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变化的现象。

在我们吃的一些食物遇到碘酒会发生颜色的变化,那我们厨房里的调料也有这样的反应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厨房必不可少的一样——生粉。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生粉,用手去摸一摸,有什么感受?

生:白色、无味、粉末状、滑……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我们也按刚才的实验方法来试试,将碘酒滴在生粉上,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试验后,发现生粉的颜色也发生了变化。

小结:

其实,上面变色的所有食物与生粉都含有共同的一样东西——淀粉。淀粉是食物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体必不可少的一种能量。而厨房里的生粉就是人们通过提炼加工制作的一种淀粉替代品。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生变化,这种蓝紫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淀粉的新物质,这个变化是一种化学变化。除了上面这些食物还能有淀粉外,含有淀粉的食物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谷类、面类:米饭、米粉、汤圆、年糕、麦片、面包、馒头、包子、水饺、面条……

二、根茎类蔬菜:土豆、芋头、地瓜、南瓜、莲藕、山药、番薯……

三、豆类蔬菜:豌豆、绿豆、红豆……

四、水果类:香蕉、苹果、枣、桃子……

3、课外拓展

制作神秘的信件

用毛笔蘸淀粉调制的液体(淀粉不溶于冷水,最好热水溶解)在白纸上写下几个字,晾干后送给同学,让同学想办法让白纸上的字显示出来。

淀粉与碘酒要点

《淀粉与碘酒》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教学准备: 学生: 4名学生1个小组,围实验桌而坐。实验桌上的物品有:装碘酒的磨口瓶1只,烧杯1只,滴管4支,塑料膜5张,棉签4根,。塑料筐1个塑料碗4只,装有淮山干、红薯干、包菜、小馒头、白萝卜、冰糖块。 教师:课件、碘酒,烧杯,滴管、棉签、小点心、白菜叶、熟鸡蛋、淀粉、清水。 教学过程: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出示一个装有碘酒的磨口瓶)请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了一只小瓶。看着这个瓶子,你能提出几个问题? 生:这里面装的是什么? 生:里面的东西有什么用? 生:里面的东西是什么颜色的?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三个问题。请看屏幕:瓶子里装的是什么?瓶里装的东西有什么用?瓶里装的东西是什么样的?现在每个小组桌子上都有个一样的瓶子,请各小组自己设法解决这三个问题。注意,所有的小瓶子里都装着相同的东西,所有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可以使用。活动开始。(小组活动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把滴管放到烧杯里,把瓶盖盖好。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瓶子里装的是什么?

生:是碘酒。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见过。 生:我们也认为是碘酒,是通过闻知道的。 师:还有吗? 生:我们是通过看标签知道的。 师: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种方法知道瓶子里装的是什么。比如:看标签、闻一闻或吸一点出来看看是什么物体。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里面装的是什么?生齐答:碘酒。 板书:碘酒 师: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瓶子里装的东西有什么用? 生:消毒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用过 生:感冒打针时用过。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碘酒的作用是消毒的。 板书:消毒。 师:那么碘酒是什么样的呢? 生:红的或棕色与红茶很相似。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米饭在口腔里经过咀嚼后和唾液作用会感觉到甜味,知道这一过程是化学反应。 2.了解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学会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4.能够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5.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些米饭、一些淀粉、小瓶碘酒、一支滴管、棉签以及面包、馒头、饼干、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等几种常见的食物。 教师:米饭、碘酒、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好吃的东西,谁来尝尝看?不过我是有要求的,等你尝过之后,要告诉大家你吃的是什么?好不好?(蒙上学生眼睛,让他仔细尝吃的食物)适时提问,引导他概括出所吃食物的特点。(软软的,有点香,有点甜,是米饭。) 米饭我们天天都吃,有没有感觉到它吃起来有点甜?平时大口吃的时候没有感觉,而当我们细细品尝时,却发现米饭会变甜,米饭为什么会变甜呢? (2)学生讨论 (3)我为大家揭开真正的原因,取出一张没有字的纸条,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纸上,纸上写着淀粉, 原来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它与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发生了变化,从而变得有甜味了。那淀粉是什么样的呢?

二、观察淀粉 观察前,我们先用碘酒消毒,用棉签在手上涂下。 小组活动:观察淀粉 (1)观察方法:①看(颜色)、摸(光滑程度)、闻(气味) (2)观察并记录表格: (3)交流汇报: 淀粉特征:看起来是白色粉末状、摸上去较光滑、无明显气味。 同学们的手上有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呢?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化学 变化或物理变化) 手上变颜色了,生成了新的蓝色物质,是化学变化。 原来,淀粉遇到碘酒会生成蓝色物质。 三、米饭与淀粉 我们知道米饭中含有淀粉,那么如果它遇到碘酒,会不会也生成蓝色的物质呢? 实验:滴一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现象(学生实验) 交流:米饭遇碘酒也变成了蓝色。 通过这样的实验,大家有没有受到什么启发?(视情况提示:如果某种物质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那说明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 我们可以利用淀粉遇碘酒变蓝的特性来检验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四、寻找淀粉的踪迹 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含有淀粉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今天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请同学们好好地判断一下,哪些物质是含有淀粉的,哪些物质是不含淀粉的?怎么判断,会吗? 请一位同学简单叙述一下实验方法。(滴一滴碘酒在要检验的物体上,如果物体变蓝,则说明该物体含有淀粉,如果该物体没有变蓝,则说明该物体不含淀粉。) 实验:判断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饼干中哪些含有淀粉,哪些不含淀粉?(根据实际条件选择物品) 交流讨论: 含淀粉的是:马铃薯、饼干、面粉 不含淀粉的是:黄瓜、白菜、葱、食盐、白糖

青岛版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教学实录

16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3.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蜡烛,酒精灯,火柴,试管夹,玻璃片,大烧杯,小铁盒,小刀。 自选材料:石灰水,吸管,醋,食用碱,食盐,鸡蛋,彩纸,橡皮泥,水。 教学过程: 一、魔术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老师学了一个小魔术,现在想在同学们面前露一手,想看吗? (师演示:示意3个烧杯里装的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将2号烧杯的液体倒入1号烧杯,轻轻摇晃,1号烧杯液体变成红色。再将3号烧杯液体倒入1号烧杯,1号烧杯液体由红色变为无色。) (魔术表演成功,生惊呼。) 师:给点掌声吧!(生鼓掌)谢谢!怎么样,这个魔术神奇吗?等学完这节课,咱们就来个“魔术大揭密”好不好? [酚酞遇碱变红,又遇酸成无色,这种神奇的变化能强烈吸引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师:魔术的变化是神奇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举

起手中的粉笔,)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如果这支粉笔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咱们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升入小学到现在,你们最大的变化是—— 生:身高增长了。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变化”。(板:变化)我们借助什么来研究呢?(出示蜡烛,板:蜡烛的) 二、探究蜡烛的变化 师:如果让你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会有哪些方法? 生:用刀切断。 生:点燃。 生:放在火上烤化。 …… 师:看看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你将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做实验?小组商量一下。 (生小组讨论) 生:用小刀把蜡烛切断。 生:把蜡烛切成小块,放在小铁盒中,然后用试管夹夹住小铁盒在酒精灯上加热。 生:用试管夹夹住玻璃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 师: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生:以前我的手被火熏黑过,现在想看看怎么回事。 生:用试管夹夹住蜡烛,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烤。 ……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实录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二)过程与方法 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理解米饭、馒头有甜味和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色是化学变化。 三、教学难点:

淀粉遇到碘酒所变颜色深浅与淀粉含量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每组一些米饭、馒头和淀粉、一小瓶碘酒、一支滴管、数种常见的食物、适量的淀粉溶液。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法,复习旧课 师:“同学们上午好!又到了科学课的时间,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就在我们生活中,让我们在观察中学习科学,在思考中学习科学,在实验中学习科学,让我们在探究中寻求科学奥秘,在学习中感受科学课的乐趣!” 师:“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物质的变化》,通过第一和第二课的学习,你知道物质的变化有哪两种形式?” 生:指名回答(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生:指名回答(是否产生新物质)。

(二)激趣导入,获取感知 师:“同学们,我们说科学就在生活中,大家天天吃米饭或是馒头,你有什么发现?” 生:各抒己见。 师:根据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鼓励学生再次品味米饭或是馒头,并在品味过程中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 生:各自品味一小勺米饭或一小块馒头。 生:说自己的发现。 师:引导学生将其中的“甜味”与化学变化联系起来。 生:自读第30页左边方框里的文字。 (三)实验探究,理解奥秘 师:“同学们阅读了这段文字,知道米饭和馒头之所以有甜味,是因为它们中间含有什么物质吗?” 生:齐答(淀粉)。 师:要求学生观察淀粉。 生:说自己的发现。

六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滕州市辰龙希望小学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馒头发霉了》 实验名称: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1 选做 实验目的: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实验材料:每组准备:放大镜、烧杯、吸管、小刀、水、塑料袋、馒头 实验步骤: 1.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另一袋放在冰箱里,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2.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滴上适量的水,使馒头保持湿润,另一袋不滴水,使馒头保持干燥,将两袋馒头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实验结论: 放在温度较高地方的馒头和滴上水的馒头很快长出了霉菌,而放在冰箱里的馒头和不滴水的馒头却经过较长的时间才长出霉菌。 实验分析: 因为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份,所以放在温度较高地方的馒头和滴上水的馒头很快长出了霉菌。 六年级上册第二课《馒头发霉了》 实验名称: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 2 选做

实验目的:比较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器材:四片馒头(或用其他容易发霉的食物)塑料袋 实验步骤: 1.选4片馒头(或用其他容易发霉的食物),分别贴上号码。 2.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 3.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 4.将1、2号放在朝阳的窗台上(或其他温度较高的地方),3、4号放入冰箱里。 5.几天后,观察4片馒头,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论: 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的面积最大。 2号、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 4号馒头发霉时间晚,发霉面积小。 实验分析:馒头在潮湿,高温的情况下最容易发霉。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蜡烛的变化》 实验名称:蜡烛燃烧的变化实验 1 必做 实验目的:点燃蜡烛,将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看是否会产生新物质。 实验类型:演示 实验材料: 每组准备: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过程: 1.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5.蜡烛的变化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能从切割、受热、燃烧蜡烛的试验中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语言或画图的方法描述,从蜡烛变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3.体验到尊重证据,合作与交流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切割、受热和燃烧蜡烛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不同。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蜡烛、酒精灯、火柴、托盘、小刀、三脚架、石棉网、 烧杯、澄清石灰水、蒸发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5分钟) 1. 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一段,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出示两个酒杯)这两个酒杯里装的都是无色的液体,现在我把它们倒在一起,看看会怎样? (变红了) 2.教师提问:(出示另一个酒杯)这个酒杯里装的也是无色液体,仔细观察。魔术表演完毕,你看到了什么?(颜色又没有了) 3.教师谈话:大家有什么感觉?明明是无色的液体却有这么多变化,其实这些奇妙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科学道理。想知道原因吗? 4.教师提问:看这是什么?(出示蜡烛)今天我们就从蜡烛入手来解释这个秘密。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蜡烛的变化。(板书课题:蜡烛的变化)【设计意图:表演魔术,展示两个酒杯里分别装着无色的液体,将他们

倒在一起颜色发生了变化,变红了,接着又倒入第三个酒杯里的无色液体,红色的液体变回无色。这个现象非常直观的让学生看到无色液体的颜色变化。奇妙的变化使学生产生疑问,好奇心让他们对“物质的变化”充满了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揭示本课的研究主题。】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27分钟) 探究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制定实验计划并展开探究 (1)教师提问: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使 蜡烛发生变化呢? (2)师生互动,板书方法:切割、受热、燃烧 (3)教师提问: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想不想试一试呢?要进 行研究我们就需要工具,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起来看看 都有什么? 实物展示出示(小刀、火柴、蒸发皿、蜡烛等) (4)教师提问: 要使蜡烛发生以上的变化, 我们能用到哪些工具呢? (学生组装演示) (5)教师追问: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谁来说 说?生交流。 (6)教师小结注意事项:认真观察看到现象时,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所有的操作尽量在托盘中进行;玻璃器皿易碎,使用时要注意安全轻拿轻放;注意酒精灯正确使用的方法;加热一段时间后仪器的温度升高,小心烫伤;合理安排试验顺序。 (7)学生自主探究 (8)教师谈话:各组整理实验工具,组长交回。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蜡烛的变化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是本课的重点,因此,

碘酒和淀粉的反应

碘酒和淀粉的反应 淀粉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淀粉与碘酒反应的本质是生成了一种色合物(碘分子被包在了淀粉分子的螺旋结构中了),这种新的物质改变了吸收光的性能而变了色。淀粉跟碘生成的色合物的颜色跟直链淀粉的聚合度或支链淀粉直链部分的平均聚合度有关。直链淀粉的聚合度是200^-980,此时色合物是蓝色的,支链较多的支链淀粉的直链部分的平均聚合度为20^-28,此时形成的色合物呈紫色,糊精的聚合度较低,显棕红色或红色。 铁钉生锈实验 化学家们证明:在绝对无水的空气中,铁放上几年也不生锈。然而光有水也不会使铁生锈。人们曾试验过,把一块铁放在煮沸过的、密闭的蒸馏水瓶里,铁也不生锈。只有当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在水里,才会使铁生锈。 铁生锈的对比实验: 将4根洁净的铁钉分别放人4支试管中,向第一支试管中加人少量自来水,使铁钉的一部分浸人水中,另一部分暴露在空气中;向第二支试管中加人自来水,使铁钉全部浸人水中;向第三支试管中加满冷却的沸水,塞紧橡皮塞;向第四支试管中加人少量生石灰或无水氯化钙固体,塞紧橡皮塞。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我们会观察到:第一支试管内铁钉生锈速度最快,锈蚀情况也最严重,几天后铁钉露在空气中的部分,表面形成一层红褐色的锈。第二支试管中,铁钉生锈速度慢,程度小。第三支试管和第四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生锈。为什么第一支试管内铁钉生锈最严重?因为钢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含有少量的碳,在潮湿的空气中由于受水分、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的作用,表面很容易生成铁锈,铁锈疏松多孔,因而使内层的铁继续被腐蚀,出现层层脱落现象。第二支试管内铁与水中氧气作用,由于溶在水中的氧气少,所以生锈速度慢。而第三支试管中几乎没有氧气,煮沸水的过程中将溶在水中的少量氧气几乎全部除掉了,所以铁钉不会生锈。第四支试管中有氧气,但几乎无水,生石灰或无水氯化钙固体将空气中的水分除去了,在室温下铁与氧气是不会发生化学反应的。 醋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式为CH3COOH 小苏打是碳酸氢钠(NaHCO3),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水不能与酸反应,所以无明显变化。 CH3COOH+NaHCO3=CH3COONa+H2O+CO2(向上箭头) 所以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CO2气体,CO2又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看到有气体产生,再将这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玻璃杯的外壁摸上去是感觉升温还是降温? 是升温,复分解反应肯定是放热!! 铁生绣,产生氧化铁 Fe2O3(红色) 在空气中缓慢氧化 铁在氧气中点燃产生黑色的四氧化三铁Fe3O4 现象是火星四射,大量放热 颜色铁锈,红色 铁离子,黄色 亚铁离子,绿色 四氧化三铁,黑色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实验教学案例 吴堡县三完小张肖艳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二、过程与方法: 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通过他他们身边的一些物体进行科学的探究,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走近课堂,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研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和知识基础,加上本课的活动内容生动有趣,只要组织合理,整堂课学生会在比较轻松的情行下学习。

教学片段 师:我们在吃的米饭中找到了淀粉的踪迹,那其他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呢?先让我们来预测一下。 生1:粉干、面包、梨含有淀粉,马铃薯、胡萝卜不含淀粉。 生2:我有不同意见。梨不含淀粉。 生3:我认为马铃薯含有淀粉。 师:哦,意见不一致。那,你们打算怎样证明自己的想法? 生:用滴管把碘酒滴上去。如果变成了紫黑色,那这种食物就含有淀粉。如果没有变色,就没有含淀粉。 学生实验后交流: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发现面包、粉干、马铃薯都含有淀粉。梨、胡萝卜不含淀粉。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关注学生的真实探究,因此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的发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四组学生:老师,我们组发现梨也含有淀粉,因为它变成了紫黑色。 生:(很多学生都说:不可能吧,我们的梨都没有变色。)师:(略带惊奇地走到这一组旁边)这一组的发现怎么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5. 蜡烛的变化》 青岛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1 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做实验记录;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讲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够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现象。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从蜡烛一些变化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镊子、白糖、橡皮泥、纸、面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将学习物质变化的有关知识, 谈话:你们能举出物质在变化的例子吗?学生可能举出动植物生长变化的例子,人的长高长胖的例子,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等等。 讲述:这一单元我们将学习没有生命的物质会发生哪些变化?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研究它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预测会出现什么结果? 谈话:蜡烛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二、待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 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由于学生已往见到过这样的现象,因此实验不必花太多的时间,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如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 第二个实验:燃烧蜡烛,观察所发生的变化。这个实验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步操作,搞清蜡烛燃烧后变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五年级上学期在学习《呼吸和循环》单元时,学生已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这个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底部的一些现象,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讲解:当你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烧杯里,再把它涮一圈倒掉时,这时烧杯壁就附着一层石灰水了。你再把这个烧杯罩在火焰上,一会儿烧杯壁的石灰水就浑浊了。这是因为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石灰水一碰到二氧化碳,就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碳酸钙。可见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小学六年级科学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

……………………………………………………………最新资料推荐…………………………………………………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 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 【教学过程】 一、谈生活经验: 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 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

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了呢? 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 4.阅读课本30页资料。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 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是我们的米饭和淀粉吗?是一种新物质吗?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1 ……………………………………………………………最新资料推荐………………………………………………… 四、食物淀粉鉴别: 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 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 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法与学法: 教师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分析、总结 教具准备: 酒精灯、蒸发皿、蜡烛、火柴、干燥的烧杯、干抹布、白瓷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游戏:猜一个人名(课件依次出示三张图片,根据相片说出一个歌星的名字)。 2、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世界,大到广阔的宇宙、小到身边的小草,它们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变化中,只是有些变化是能

直接看到、感受到的,而有些变化却是在悄悄的进行中:比如叶子变色了,面粉做成了馒头,种子的发芽、开花、结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这节课,我们以蜡烛的变化为起点,一起来研究有关物质变化的内容。(出示课题) 二、探究蜡烛的变化 让学生观察并填表:用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的方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 1.加热蜡烛的实验研究: 让学生进行假设、猜测:加热以后,蜡烛会有什么变化?冷却之后蜡烛又有什么变化?怎么来验证? ①展示加热蜡烛的实验图 ②问:“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 生观察后回答(蜡烛、酒精灯、三角架、白瓷碗、火柴……) ③师提醒注意点:酒精灯使用要小心,边做实验边完成实验记录。 ④教师在讲台做实验,学生观察后记录,完成实验报告表。 ⑤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⑥小结:加热蜡烛,蜡烛由固体变为液体(形态发生了变化) ⑦冷却后,蜡烛有什么变化? 2.点燃蜡烛的实验研究 ①师:怎样来研究点燃蜡烛后的变化现象呢?(依次观察教科书30页的三个实验)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次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即产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血药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本科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知道米粉里含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生成的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这属于化学变化。 二、教学目标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蓝紫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会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的方法获得结论,并能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米饭、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产生蓝紫色新物质。 四、教学难点 思考米饭出现淡淡甜味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谈论法、演示法 六、教学准备 米饭、淀粉、碘酒、滴管、药匙、盘、喷瓶、适量淀粉溶液、烧杯、粉笔灰、常见食物若干、记录表、简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兴趣引入

这是一封密信,你能看懂内容吗?喷碘酒后显示,读一读。学习了这节课,大家就能知道其中的奥妙,也能这样来当特工、写密信了,想学吗?(二)会变味的米饭 1.品尝米饭: 我们先来做一件既简单又难的事——品尝米饭。我想先采访一下同学们,请说说你印象中米饭的有什么味道。但这次吃饭可非同寻常,我有几个任务。(课件出示) 仔细品尝,注意米饭在不同时间的味道变化: (1)刚品尝时的味道。 (2)咀嚼一分钟后的味道(等有甜味了再吞下去)。 (3)小组猜测变味的原因? (4)作好记录(作业本第16页)。 师:大家明白要求了吗?每人都来品尝一下吧!小组内可以一边品尝一边交流感觉,并完成记录表。那就六人小组开始用餐吧! 记录表一(作业本第16页):“品尝米饭” 注:小组内认真讨论,及时作好记录。 2.交流展示:哪组愿意先来说说品尝后的感受? 唾液 (学生交流时板书:米饭淡而无味→略微的甜)

六年级科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以下是我读书之后的再设计,这次更注重学生的活动,教师只是学生提供材料,引导学生研究材料之间的关系,在积极的探索中发现物质之间的联系,了解物质的构成,明白化学变化的特点。试图突破过去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努力实现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研讨,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我们常吃的米饭可以滴入碘酒后,变成了蓝黑色。进一步研究淀粉,遇到碘酒也变成蓝色。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明确淀粉遇到碘酒变成了蓝色。并将这一成功运用到实践中,检测其他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2、正确使用滴管 3、了解化学变化的特点,产生新物质。 4、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变化,可以帮助我们研究身边的物质世界。从而,激发孩子探索科学研究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分组:米饭、淀粉、碘酒、滴管、培养皿、几种常见的食物(学生自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提前一天通知各组同学带食物若干,带饭勺一把(或筷子一副) 每组发一个蒸发皿,一张表格(共十个组) 出示今天要用到的东西,说说,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 好,下面我们就开始研究 1、品尝米饭 今天大家都带来了不少食物,老师也给带来了大家熟悉的一种食物——米饭。 请组长给各位同学发米饭,一勺品尝1分钟,老师计时,另一勺放在蒸发皿里,等待研究。 说说,你的品尝感觉。读书30页。 说说米饭变甜的原因,里面有一种叫做淀粉的东西,在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有甜味了。 2、碘酒有什么用? 下面老师说一下,这个小瓶中的药液,是碘酒。这个特殊的玻璃管,叫做滴管。 如何使用滴管呢? ①使用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防止液体试剂进入胶头而使胶头受腐蚀或将胶头里的杂质带进试液 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 ③用过后应立即洗涤干净并插在洁净的试管内,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 ④滴瓶上的滴管必须与滴瓶配套使用 请各组同学根据老师的介绍,开始研究米饭和碘酒之间的关系。(小组活动) 汇报小组活动结果: 米饭遇到碘酒(或者说碘酒滴到了米饭上,米饭变成了蓝色,很蓝,甚至看起来像黑色了。) 为什么? 3、淀粉遇到碘酒 为了让大家更进一步研究,给每组发一小包淀粉。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科版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知道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4.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5.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难点:米饭有甜味的原因。 三、教学用具 学生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花菜、玉米、白萝卜、胡萝卜、洋葱、西红柿、土豆、番薯、菠菜、苹果。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 【知识探究】淀粉的检验。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展示米饭和碘酒。 【讲述】米饭是我们的主食,我们几乎是天天吃米饭,而碘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 【过渡】我们吃进去的米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米饭和碘酒混合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新知讲解】 知识点一:会变味的米饭 【展示】展示吃米饭。 【提问】刚才说到米饭是我们从主食,现在大家来说说米饭是什么味道的? 【预设】淡淡的。

【讲述】刚才同学们回答米饭是淡淡的味道,其实如果我们再咀嚼一会儿,我们会发现米饭是甜的。同样我们如果仔细咀嚼馒头,我们发现馒头的外皮也是甜的。 【提问】为什么米饭和馒头的外皮是甜的呢? 【总结】米饭和馒头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后,才出现甜味,这是因为其中含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的过程中和唾液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有甜味的新物质。所以我们会品尝到米饭和馒头的甜味。 知识点二:米饭、淀粉和碘酒 【展示】展示碘酒和医护人员往眼镜上擦碘酒。 【讲述】碘酒是我们经常用到的物质,当我们运动受伤的时候,经常需要用到碘酒消毒。我们的医护人员通常也往眼镜上擦碘酒,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来了解碘酒小知识。 【展示】展示碘酒小知识。 【过渡】如果把碘酒滴入米饭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展示】展示实验器材淀粉、滴管和碘酒。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淀粉和碘酒的颜色。 【提问】碘酒和淀粉都是什么颜色呢? 【预设】碘酒呈黄色,而淀粉是白色的。 【组织活动】现在请同学们将碘酒滴入淀粉上,观察颜色。 【提示】1.用滴管吸取碘酒,滴1~2滴碘酒到米饭上,胶头滴管的管尖不要接触到食物。 2.滴管使用完毕之后,要放回到碘酒瓶中。 【提问】将碘酒滴入淀粉上,我们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预设】变蓝。 【组织活动】现在我们将碘酒滴入到米饭上,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预设】米饭变蓝。 【总结】当把碘酒滴入到米饭上,米饭变蓝,说明米饭中含有淀粉。 【提问】淀粉、米饭遇碘变蓝(蓝紫色、黑色),这个变化又是什么变化呢? 【预测】蓝色(蓝紫色、黑色)物质不是淀粉、米饭,也不是碘酒,是新的物质,所以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 知识点三:寻找淀粉的踪迹 【展示】展示花菜、玉米、白萝卜、胡萝卜、洋葱、西红柿、土豆、番薯、菠菜、苹果。 【提问】这些物质中是否含有淀粉呢? 【预测】土豆、玉米、番薯等含有淀粉,其他的没有。

2019年精选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复习巩固六十二

2019年精选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复习巩固 六十二 第1题【单选题】 下面的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 A、火柴燃烧 B、木材做家具 C、白糖加热至焦黑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面的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 A、蜡烛融化 B、铁块变铁水 C、馒头发霉 D、木材做家具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火柴燃烧的变化是( )。 A、形态变化 B、产生新物质 【答案】:

【解析】: 第4题【判断题】 自然界中所有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5题【判断题】 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是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6题【判断题】 水在三态变化中,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7题【判断题】 加热蜡烛和点燃蜡烛是同一种变化。(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从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等现象表现出来。【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______,没有生成新物质,另一类是会______的变化。【答案】: 【解析】: 第10题【填空题】

蜡块在加热时,会从______变成______,冷却时会从______变成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1题【解答题】 加热时,蜡块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 A加热蜡块时,我们会发现蜡块会慢慢变软,再变成蜡烛液体;冷却后,又会慢慢变成硬的固体。【答案】: 【解析】: 第12题【解答题】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哪两类? A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以及发光发热、性质改变等现象表现出来。 【答案】: 【解析】: 第13题【解答题】 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

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变化说课稿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说课稿 修水一小城南校区晏承仁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物质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本单元着重探究的是化学变化。《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是学生学习了化学变化这一科学概念后,开始系统学习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第一课,所以我本着新课标精神,按照课前参与、课堂研讨、课后延伸的思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不断地进行体验、实验、探究、讨论、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及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在进行观察、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他们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本课的实验当中,我选择了让学生带家中常见的食物,以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我还考虑他们原有的概念和具有适合他们心理活动的方式,选择以魔术导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接着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亲手实验,让孩子们在实验中学,以利于他们更好地感受和体验科学。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米饭在口腔里唾液作用下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麦芽糖。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和方法目标:用细心体会,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通过实验验证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一节课能否成功,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很重要,我认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紫色,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教学难点是:米饭产生甜味的原因以及根据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淀粉含量较少的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四、学法教法: 本堂课我准备采用的学法有: 1、亲手准备: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实验所需要的食物,准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2、亲身体验:让学生课前按要求品尝米饭,课堂中摸一摸淀粉,动手滴一滴碘酒,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亲身的感受。

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们将能: 1、使学生感受米饭在口腔里和唾液经过咀嚼后,会感觉到有甜味,并知道这一过程是化学反应,还要知道米饭变甜的原因。 2、了解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可以利用这一特性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学会用细致观察、分析推理、实验验证获得结论的方法。 4、能够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5、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 1、陈述性知识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程序性知识 利用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紫色的特性,对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进行检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元认知知识 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紫色是淀粉的一重要特性。 三、教学过程: 教学事件一:( 4分钟)由品尝米饭导入新课 米饭是我们大家都爱吃的食物之一,那么,谁能告诉我米饭吃起来是什么味道的?(软软的,有点香,有点甜)为了验证,我们请2位同学来亲自尝尝吧,看看是不是这种味道。 教学事件二:( 5分钟)米饭变甜的原因 米饭刚开始入口时,它是无味的,经过反复咀嚼后,米饭中出现了淡淡的甜味。米饭为什么会变甜呢?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答案。原来米饭中的淀粉与唾液中的淀粉酶发生变化转化成了麦芽糖。像这样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教学事件三:(6分钟)观察淀粉与碘酒的性状 淀粉又名生粉,是家庭厨房中一种常用的烹调用品,请同学们观察培养皿中的淀粉有什么性状。(软软的、滑滑的、呈粉状)观察碘酒溶液的性状:碘酒是碘与酒精的混合溶液,呈紫色。请3名同学亲自感受一下,且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事件四:( 20分钟)实验探究——验证淀粉与碘酒发生的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一、选择题(共8题;共24分) 1.下列各种食物或饮料中不含淀粉的是( )。 A. 米饭 B. 方便面 C. 饼干 D. 汽水 2.碘酒与淀粉反应时颜色发生的变化属于( )。 A. 物理变化 B. 化学变化 C. 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3.下列( )滴上碘酒后不会变蓝色。 A. 面包 B. 糖块 C. 馒头 4.马铃薯遇到碘酒会变色,这种变色的物质() A. 是马铃薯 B. 是碘酒 C. 不是马铃薯也不是碘酒 5.将碘酒滴在下列物质中,能呈现蓝色的是()。 A. 鸡蛋清 B. 面包 C. 酱油 6.在下列食物中,淀粉含量最高的是() A. 米饭 B. 鸡蛋 C. 青菜 D. 龙虾 7.下列选项中,使用滴管的正确方法是() A. 先用手捏住滴管的皮囊,再把滴管放进药瓶吸取药水 B. 先把滴管放进药瓶,再用手捏住滴管的橡皮囊,然后松开 C. 直接把滴管放进药瓶再拿出来即可 8.咀嚼米饭会感觉到甜,这是因为米饭中含有()。 A. 糖 B. 淀粉 C. 甜蜜素 二、填空题(共8题;共30分) 9.填表题 10.米饭中有一种叫________ 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化。

11.分类题含有淀粉的食物________不含有淀粉的食物________ ①鸡蛋②玉米③莲藕 ④黄瓜⑤燕麦片⑥洋葱 ⑦西兰花⑧红薯⑨苹果 12.米饭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________变化。 13.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最简便的方法是在食物上滴________ ,如果食物变蓝色,说明食物中含有________;如果食物不变蓝色,说明食物中不含有________。 14.我们常见的大米、面粉、土豆、红薯中含有大量的________。 15.如图所示,往米饭和淀粉里分别滴加几滴________,米饭和淀粉都出现________物质。 16.用淀粉调制的液体在白纸上来写密信,滴上________就可以让字显现出来。 三、判断题(共8题;共16分) 17.只要食物的颜色发生变化,就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18.白糖吃起来是甜的,所以白糖也一定含有淀粉。() 19.在食物上滴碘液,如果食物变蓝色,说明食物中含有淀粉。() 20.遇到碘酒变蓝的食物中含有淀粉。() 21.我们平常吃的面包里面含有大量淀粉。() 22.馒头遇到碘酒会变成蓝紫色因为馒头含淀粉。() 23.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会发生颜色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用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4.在嘴里咀嚼时有甜味的食物一定含有淀粉。() 四、解答题(共2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六年级科学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 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多见食物 【教学过程】 一、谈生活经验: 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 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 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了呢? 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 4.阅读课本30页资料。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 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是我们的米饭和淀粉吗?是一种新物质吗?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 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秘密信件 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 课外活动:制作秘密无字信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