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哲学基础——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哲学基础——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哲学基础——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哲学基础——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教学目标:

(1)懂得物质概念的基本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以及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2)能够运用意识反作用原理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3)初步树立无神论的信念和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2)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与预测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的能动作用

教学方法:归纳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物质和意识的含义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关于“物质”的性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关于“物质”的地位:辨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3)关于“物质”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

(4)关于“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5)关于“物质”的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意识的含义——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课堂思考1:如何区分正确思想意识和错误思想意识?

人们面对同一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总会有这样和那样的差别。其中最重要的差别就是如实反映和歪曲反映的差别。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包括状态、性质、变化规律等)的意识,我们称之为正确的思想意识。反之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就是错误的思想意识。这二者的区别不在于对客观事物是否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课堂思考2:是否可以认为,宗教观念中有上帝鬼神,客观世界中也一定有上帝鬼神呢?为什么?

宗教观念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某种原型,因为宗教观念也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但宗教观念对“某种原型”的反映是不真实的。从

本质上看,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决不能认为宗教观念中有什么就意味着客观世界中也有什么。

(2)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和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都是根据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作出的一种超前反映。不管是对自然现象还是对社会现象的认识都是如此。正确思想意识的科学预见性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反映形式。

(4)因此,意识的本质是:意识是客观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性质是第二性的)

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1、基本内容: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无论是自然界的产生和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基本方法:(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2)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三、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1、基本内容:(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基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主义。

3、对“物质决定作用”的理解: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依赖于物质,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4、对“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解:

(1)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在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②人们的意识是有差别的。

一方面人们的意识有正确和错误的差别;另一方面即使都是正确的意识,也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其原因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

客观原因: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主观原因:一是立场不同:从观察自然界事物看,位置不同,视觉反映不同;从阶级社会中人们认识事物看,阶级立场不同,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课堂思考:我们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呢?为什么?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人们的具体利益是有差别的。如

果离开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把各自的具体利益作为立足点,观察问题时就不可能获得正确认识。因此,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是我们获得正确认识的基本前提,是我们应当永远坚持的立足点。

二是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

世界观不同,观察与思考的方法不同,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否正确。一个人的生活目的、生活态度是否正确,不仅影响着他的人生道路,而且会影响到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

三是知识构成不同。

一个人原有知识正确与否,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新的认识对象的理解。一般说来,原有知识正确会有助于正确理解新的认识对象;原有知识错误,则可能导致新的错误。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应注意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同时,每个人在以往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同样会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一个人掌握的科学知识越多,对新的问题正确认识的可能性越大;一个人对知识规律性的联系理解和掌握的越深刻,就越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因此,我们要使自己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必须端正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2)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和理论通过人们的实践,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重视正确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反对“精神万能论”和“精神无用论”。

①意识对客观事物反作用的基本含义: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②对自然界反作用的积极表现和消极表现。意识对自然界的反作用,人类世代都在发挥着、并不断积累下来。其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正确的意识在人们改造自然界中起着积极作用。错误的意识在人们改造自然界中起着消极作用。

③意识对社会发展的有利作用和阻碍作用。

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曾长期处于盲目状态中,但意识的指导作用仍然是存在的,改造社会就是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但由于人们基于不同的利益关系有着不同的思想,因而社会关系的改变就表现为不同意识的冲突。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都以各自的思想意识指导自己的行动,并试图来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阶级的意识有利于社会购发展,反动阶级的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总之,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①要重视和调动人的精神能量。

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要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

形成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达,越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青年学生应该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我国公民的权利,也是不可推卸的义务:我们应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以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5、对“决定作用”和“能动作用”关系的正确理解

(1)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两者不能等量齐观。

(2)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具有辨证的性质。

(3)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反之亦然。

6、对“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联系和区别的理解

前者是马克思主义对后者问题的正确回答。后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代表的是一种观点和回答,而且是正确的回答。此外还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的回答。

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物主义经历了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

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形式。

3.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针对训练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根据材料回答1—2题:

1、从哲学上看,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地政绩观的原因是:(A)

A、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B、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取决于领导干部的政绩观

D、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

2、作为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从哲学角度应该做到(D)

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在工作中坚持

矛盾分析法④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

A.世界统一于物质

B.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世界是永恒变化的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4、被誉为“爱因斯坦以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的英国科学家斯蒂芬·霍金说,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电脑将像人脑一样发达,甚至能够自行设计出新的“智能”电脑。这表明(B )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电脑能够模拟人脑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电脑与人脑的功能趋于一致

5、俄罗斯前上院议长斯特罗耶夫说,“每个民族都有一些人,他们如同指路明灯,在最危机的时刻为人民指明出路,邓小平就是这样的一位伟大的智者。”材料体现了唯物论的(C)

A、物质决定意识,时势造英雄

B、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D、一切从实际出发

6、经济专家指出,中国公众在长期短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已经成为当今经济过剩条件下扩大消费的精神桎梏。要扩大内需,必须首首先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这说明(C)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的产生依赖于物质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一切从实际出发

《人民日报》指出:“整顿文化市场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文化市场,是为了更好地丰富繁荣文化市场。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应当以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提供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服务。”据此回答7—8题:

7.我们之所以要整顿规范文化市场,弘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哲学上讲是因为: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B、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C、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D、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8.规范文化市场,弘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当以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这说明了:(D)

A.只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就是正确的价值观

B.先进的文化和价值观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C.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D.正确的价值观和先行的文化必须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9、依据当前的国情、党情,我党提出了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为当前我党建设的重中之重,这体现的唯物论观点是:(B)

A、物质依赖于意识

B、物质决定意识

C、矛盾的观点

D、重点论

10、著名哲学家贝克莱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存在就是被感知”这属于(C)

A、唯物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不可知论

11、“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因此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请根据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回答:

(1)为什么说“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

(2)为什么说“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参考答案:

(1)正确意识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发挥正确意识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属于正确的意识——只有坚持和指导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有效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健康发展——因此丢掉是错误的、有害的。(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也应该随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假如教条式的对待必然造成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不能做好工作——因此是错误的、有害的。小结——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才能真正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2、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10月3日上午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了红旗渠精神展。他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精神力量。军队也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把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从哲学角度谈谈为什么我军要发扬红旗渠精神?

答案要点:因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正确的意识,对我军的建设具有促进意义,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精神力量,因此,,我军要发扬红旗渠精神。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测试练习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30分) 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B 、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C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D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 2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段话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是 A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3 、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是指 A 、无产阶级 B 、农民阶级 C 、地主大资产阶级 D 、城市小资产阶级 4 、 1956 年召开的中共八大通过的政治报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 、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 、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C 、发展重工业和发展农业、轻工业之间的矛盾 D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5 、江泽民指出 20 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具体指的是 A 、辛亥革命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 、改革开放 6 、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A 、官兵一致 B 、军民一致 C 、军事民主 D 、瓦解敌军 7 、在党的历史上,较早明确使用群众路线概念的是 A 、李大钊 B 、刘少奇 C 、王稼祥 D 、周恩来 8 、毛泽东提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应该是 A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B 、按重、轻、农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 C 、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 D 、工业化要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 9 、我国能够实现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是因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其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最终落脚点;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多角度、全方位阐述了中国发展的道路、阶段、速度、机遇、途径、手段等问题;阐明了发展速度与效益、稳定、平衡、改革开放等方面的关系,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加速了我国走向未来世界的历史进程,同时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实的、实践的意义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恩格斯曾经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党中央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精品资料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 系

物质与意识 讲师:同学们,马克思曾经说过:“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是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有自己的认知和思考。这就是哲学。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得世界观。要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应该学会哲学思考。 恩格斯就明确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思维就是反映的就是意识,存在就是物质。那何为意识?何谓物质? 同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上看,物质既不依赖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讲师:很好,给物质和意识下了一个很明确的定义,那具体我们就来看看物质和意识到底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一种形式,又是如何存在和发展的,他们的关系又是如何? 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哲学家:五行、五气解释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火、气、水原子解释世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认为物质结构层次是原子; 列宁: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范畴,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和恩格斯:实践角度出发,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各种物的总和; 物质存在形式 物质根本属性:运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空间和时间的学说,即运动学,已不再表现为同物理学的其余部分无关了。物体的几何形状和时钟的运动都是同引力场有关的,而引力场本身却是物质产生的。 意识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类对意识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人类早期,人们曾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寓于人的肉体之中并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的活动。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通过哲学论证巩固、发展了这一观念。柏拉 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居于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单纯的精神实体,灵魂是不死的,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由精细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怎样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也就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是划分辩证法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的标准。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孤立、静止、片面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变化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纯外力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从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地规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它的任务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内容上看):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从特征、特点上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实践性是根本特征。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理论。 小结: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从研究对象上说,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3)从内容上说,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4)从作用上来说,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说明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 答: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在不断地运动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第三,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休,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教学设计 2

物质与意识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物质的定义 (2)意识的定义 (3)物质决定意识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分析: (4)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世界观及方法论 ◇思考分析: (1)哲学中的物质与生活中的物质有何区别 (2)动物有意识吗 2、基本要求: (1)理解物质的含义 (2)理解意识的含义 (3)深刻认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二、【重点、难点】: 1.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物质第一性 2.何为物质 三、【整体效果】: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会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四、【教学内容】: (一)何为物质 ◇课堂互动:1.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眼中的物质 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归纳总结物质的含义 物质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实在的

2.哲学中的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物的总和,是一抽象概念,而非具体 的物。 (二)何为意识 ◇思考:野人有意识吗?动物有意识吗?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吗? 意识的含义: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看)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的产物)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 ◇注意:1.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机能,动物不具有。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需要在社会中产生,野人在不与人接触的 情况下不具有意识。 ◇课堂练习: 据说,苏小妹曾用对对联的方式刁难丈夫秦少游,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开窗前月”,秦少游苦思冥想,急得额头上沁出汗珠。忽然,听到“啪”的一声响,只见一粒石子飞入水中,顿时波光粼粼,玉盘似的月影凌乱于水中。 秦少游脱口说道:“投石冲开水底天”。这个故事包含的道理(D) 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客观与主观相符合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主观映象 (三)物质决定意识 ◇思考:是拿破仑改变法国历史吗?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的知识,思考 ◇分析:所有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都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而产生的,都是由物质决定的。 虽然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之时,顺应民意,打退外国侵略者,推翻波旁王朝,赢得全欧洲人民的支持。看着貌似是拿破仑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改变了法国乃至世界的格局与命运,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这是时代、生产力造就的英雄。就算历史上没有拿破仑,还会有其他人在那个历史背景下做到这一切,这是历史的需要,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这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必然结果。

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社会背景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日益富裕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严峻问题引起了我们党的高度重视比如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社会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也会丧失殆尽。进入21世纪后我国面临的世界形势是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的发展和建设但在不少方面也存在着许多挑战。随着中国的改革的深化和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门的进一步放开中国和世界各国不断地加强经济贸易交往和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在如今的多变世界中站稳脚跟不断发展和强大自己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没有科学的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很难完成的。这些现实都迫使我们对世界和国内形势有一个清醒和全面的把握更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这样科学发展观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有善于运用马克思理论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并且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取得了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以及以往的经验都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确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的也是符合我们国情的。3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党的文件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4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5年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这样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源头之一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唯物史观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以其彻底的理论态度即理论和行动相统一的态度和以往的一切旧哲学包括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线是一种新的实践的唯物主义。而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国现阶段取得新发展和新突破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从本质上讲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在我国社会现实中的具体表现。它不仅从理论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作出总结而且为社会发展制定了指导思想是中国现实的客观要求也是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内在的统一。在不同的时代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需要新的和新阶段相适应的理论。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社会发展的现实必然要求也是理论创新的内在呼唤。理论必须跟随时代不断进步不能停留于已有的水平理论如果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必须改变自己的形态以合乎时代要求的面目出现。1唯物史观关于存在和意识关系的认识是整个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研究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研究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研究 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旨在回答社会为什么发展,社会发展有没有规律,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前景是什么等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主要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和唯物主义辩证法:同时,本质论、规律论、系统论是内含于科学发展观之中的重要哲学思想。 科学发展观;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 作者:王静 一、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马克思用毕生精力从事社会进步与发展和人类解放的实践和理论工作,唯物史观是其实践和理论上的伟大结晶。唯物史观是哲学层面的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哲学。马克思作为一个为人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奋斗终生的无畏战士,他集高度的科学精神与深切的人文关切于一身,自中学起就树立了为人类的解放寻找现实道路的崇高理想,用毕生的精力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走向自由幸福的道路,在几十年的理论探索历程中,他不断地从社会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在发展中修正自己的理论,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不仅揭示

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发展动力,发展趋势,而且科学揭示了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开创的现代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必然趋势。他所提出的社会发展理论在整体上只能被发展而不会被淘汰。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地把唯物史观作为我们社会发展理论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不仅是我们建国的理论根据,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由邓小平开启的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实际结合的又一次飞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成果,是唯物史观的新发展、新飞跃。 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论一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要完成与自然属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在自然界的真正复活。同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特别论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本主义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共产主义的内在关系。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共产主义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本主义的生成。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共产主义。反过来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共产主义才能真正达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以人为本。 我国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原理,顺应当今世界文明发展潮流,在发展观的理论上的重大创新。我国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在新形势

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研究(定稿)

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研究 (黄黎)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武汉 430063 ) 摘要:人类认识活动中普遍理性和具体感性的联系是哲学与科学内在统一的最终根据;科学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哲学发展的历史,二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因此研究两者的关系意义重大。 关键词:科学哲学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法: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Huang Li)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Wuhan430063) Abstract: Mankind is generally rational and specific emotional connections are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the intrinsic unity according to the final. Science is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 some extent. They exist side by side and unity of opposites, so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Key word: Science Philosophy Relationship 一科学与哲学概述 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哲学探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本质,是一门反思性与前瞻性并存的学科。最早的哲学家是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 对于自然的探讨可以在自然科学和哲学这样两个不同的层次上来进行 ,这就必然会引出一个问题:这两个层次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 这个问题 ,通常被称为“科学与哲学的相互发展关系问题”。 二科学与哲学的逻辑关联 哲学追寻普遍理性。哲学可以和具体科学相互脱离的力图超越感性的性质 ,使人们往往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联系作为一般哲学范畴,通常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在无限的宇宙中,联系不是个别事物之间暂时的、特殊的关系,而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所共有的客观的、普遍的本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世界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成分或环节,都体现着普遍的联系。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这些意见是对的吗?是对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哲学依据: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起促进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5、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6、矛盾即对立统一,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以人为本) 7、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可参考以下展开部分: 从唯物主义角度看:体现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实际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符合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实际,因而是正确的意识;正确意识能促进事物发展,它必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认识论角度看: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推移;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进一步深化,是由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科学发展观必将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巨大积极作用。 (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以人为本”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这要求我们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上述观点。 ②以人为本体现了主要矛盾有关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抓重点。

唯物论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盐城市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教学案 江苏省响水中学 一、高考考点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4)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知识梳理 (一)知识结构 是什么 物哲学基本问题为什么旧唯物主义观点 质怎么样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和唯心主义观点 意 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表述: 的方法论要求: 关 系是什么 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 怎么样 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依据(为什么) 怎样建设(怎么样) (二)预习导读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__________________。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____________,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根本立足点。 3、错误的路线与正确的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人们的活动中表现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关系,主观主义的两种表现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5、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最重要的是从_______________出发。 6、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依据。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_______________。 8、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哲学中的两大基本派别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它既是科学的___________ 又是科学的________________。(三)重点、难点分析 1、全面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没有人脑就不可能产生意识。第三,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人脑固然是产生意识的器官,但人脑并不能自行产生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们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要正确认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之间的关系第一,物质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反之也亦然,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泥潭。第二,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前者是前提和基础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 三、典题分析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说明各地在发展经济,在制定政策时须从本地实际出发。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的统一。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是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说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们没有遵从客观规律的结果。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容】: <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说明在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遵守客观规律的结果 (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明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容】: (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地区的经济潜能,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页脚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1)发展的实质。 ①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运动。 ②发展凝结着事物运动、变化的成果,反映着事物的新陈代谢的规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③(在社会领域,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发展过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坚持历史唯物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所决定的。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发展归根到底首先要解决好生产力的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又好又快)。 从客观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所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正是回答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参见十七大报告)。 (3)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科学的发展观的哲学依据就是矛盾学说。本质上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②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观点。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③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 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具有客观实在性;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关系 首先,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其次,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原理,就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发生变化,社会意识迟早也要发生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生变化,生产关系迟早也相应发生改变。 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产生、性质和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方法论意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它还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原理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原理 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系统论述,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和智慧。科学发展观所揭示的关于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定性意义;关于坚持以人为本对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化和升华;关于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关于坚持统筹兼顾的正确思想方法;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等等,都丰富和加深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是坚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从我国实际出发,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做出的科学回答 要弄明白为什么发展是第一要义,首先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发展。什么是发展?这是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虽然国际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有过长期争议,但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基本形成共识,认为发展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简言之也就是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在中国,是邓小平首先在这种特有含义上把“发展”这一术语引用到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来的,并根据中国国情作出了独特阐释。他把中国的发展看作是摆脱贫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认为中国的发展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同一个问题。他强调说:“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同时又称这条“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线为“中国的发展路线”。 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于现代化的理解主要是指实现工业化及其在工业化基础上所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但是,在21世纪到来之际,人类社会正在加速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信息技术逐步成为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我党紧跟时代进步潮流,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及时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发展和现代化问题做出了与时俱进的新回答。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强调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区别 科学,其任务就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哲学所关心、表达的并非一定就是世界的真正本质或规律,而是人自己的生存状态或存在方式。哲学和具体科学研究的都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因而他们同样给人以知识,给人以信仰,而不是像宗教那样描述的是虚幻的世界。但哲学和具体科学毕竟是不同的知识体系,他们之间是有所区别的。 首先,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物质运动形式和一定领域、一定阶段、一定层次的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它讲求证据,逻辑严密的人类认知,是不断揭示真理的过程,可以分为物质科学与非物质科学两大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关于事物规律的知识体系,具体指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是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所研究的对像是整个世界最普遍的本质和规律。具体科学以其所研究的对象不同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哲学则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其次,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哲学和具体科学在阐述各自的内容时所使用的概念和范畴也有所不同。具体科学所使用的概念和范畴只适用于它所研究的对象的范围,只对于它所研究的对象才具有一般的普遍的意义。哲学因为它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最普遍的本质和规律,它所使用的范畴便具有最一般最普遍的意义,适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切领域,适用于一切科学。 再次,由于研究的对象不同,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自然科学主要使用观察、实验、模型和科学抽象等方法,,社会科学主要使用访问、座谈、试点、统计等方法,哲学主要使用抽象思维和理论概括的方法。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人类发展进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哲学与具体科学都研究规律,都以概念、范畴、规律的逻辑体系来反映现实。这是它们的共性。具体科学与哲学的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