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说明各地在发展经济,在制定政策时须从本地实际出发。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的统一。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是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说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们没有遵从客观规律的结果。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容】:

<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说明在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遵守客观规律的结果

(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明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容】:

(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地区的经济潜能,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页脚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看待一个人应当坚持变化发展的观点;说明我国的改革事业是新事物,要用创新精神拥护和支持改革,积极投身到改革事业中去;说明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制度,看到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前途,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说明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到理论、“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思想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对待马列主义、思想、理论的态度上,做到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思想、理论。

5.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处理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关系;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贯彻一系列“两手抓”的思想: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说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市场与宏观调控、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教育、经济与人口、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等矛盾;说明在我国政治生活中,要正确处理与法制、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矛盾;在社会生活中,要正确处理谦虚与骄傲、先进与落后、成绩与问题、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矛盾。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统一;说明在看待任何事情,要看到事物的利弊、好坏、取得成就和存在不足两个方面,如网络,科技,基因生物,克隆等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在原因。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不能混淆不同性质的事物,因为“万物莫不相异”;说明我国农村在致富的过程中,不同的地区状况所走的路子不相同;说明我国城市企业在改革中,企业自身现状不同,经营方式、改革方式也不同;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不同的地区、领域、部门、行业和不同的时期,二者相结合的围、程度和形式也应有所差别;说明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必须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部矛盾,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说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各个地方应该有所不同。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原理也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即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说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共产党的领导等,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说明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的辩证统一;说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

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

页脚

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其他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说明在经济建设中,要把农业放在重要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要抓好粮食生产,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说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说明国有企业改革要集中力量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放活国有小企业。

注:注意题目中出现的重点、主要、关键、中心、首要、第一、核心等词体现这一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在事物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我国现阶段,要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说明对待股份制,不能笼统地判定它的性质,国家和集体控股,股份制就有明显的公有性质;说明国有企业从现状上看,绝大多数向着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但也确有少数企业面临困境和问题;说明建国后特别是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这是主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困难;说明实行“一国两制”以后的中国,国家的主体是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我国的国家性质仍然是人民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我国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是主流,但是也确有极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所以要加强廉政建设;说明青年的绝大多数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注: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结合起来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之中的重点)

10.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事物发展原因原理)

【原理容】:

<1>事物变化发展是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2>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3>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4>外因通过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又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说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要靠自身努力,同时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说明企业发展既要转换部经营机制,又离不开一定的外部环境;说明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条件的作用;说明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要坚持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1.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事物发展状态原理)

【原理容】:

<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1>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

<2>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3>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待有益的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飞跃,而对于某些事情则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防止盲目蛮干的思想和行为;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去实现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说明青年要把理想和苦干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说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明显改变劳动力、土地和生产工具的数量,但是改变了劳动组织形式、具体分配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就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巨大飞跃,从而证明了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的道理。有进有退,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也体现了上面的原理。

12.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和方法论(事物发展趋势原理)

【原理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

页脚

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说明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其发展前进的道路上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真正的历史大趋势;说明要站在发展的立场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进其发展壮大;说明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坚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满怀信心地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正确的人生目标迈进。

13.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原理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认识论和实践论

1.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理论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初中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实践决定认识(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认识(理论)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方法论运用】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动力;人类的各项工作中都要坚持实践标准;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来自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丰富和发展。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3、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原理容】: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法论】: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原理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①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②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5、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理

【原理容】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①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

③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容】

(1)价值观是人们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如何断定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不同。

②价值观不同,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不同。

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页脚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应用围】:说明不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说明先进人物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如航天英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等。

3、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原理容】

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方法论】要求我们

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

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方法论运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同时必须坚持以德治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4、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

【原理容】在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方法论】

①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将贡献与索取有机结合起来;

②利用和创造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发扬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③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

【应用围】:说明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些先进人物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5.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阐述】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影响,社会的发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努力才能实现;个人活动受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6.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阐述】人类结成社会而生活、存在和发展。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更为根本,起着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

政治答题方法

一、选择题

1.选择题的特点及答题要求只要记忆准确,学会分析,应该说是比较容易答好的。选择题的答题要:①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基本前提。②仔细阅读、分析题干,明确题干要求和规定是进行选择的出发点。因此,在平时训练中必须养成认真分析题干的习惯,反复阅读题干,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和中心意思,真正理解题意,吃透题干精神。③坚持“以干求肢”的解题原则。即以题干的规定性为准绳,逐一分析题肢,选出最能与之“挂钩”的选项,排除与题干的规定性相悖的、无关的错误选项或同义反复的选项。

2.选择题的答题步骤与方法

步骤:首先要看清试题的指导语,确认题型和相应的要求。其次,在具体做每道选择题时,基本步骤与要求如下:第一步,审清题意。审题包括审清题干和审清设问两个方面,明确选择的围与对象。审题干,要注意分析题干的涵与外延;审设问,看清设问的具体要求(是对整个背景材料还是对某一句话的设问;问“联系”还是“区别”;问“原因”还是问“意义、作用”;主体是谁、在做什么等)第二步,寻找答案。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辨析选项,排误选正,寻找最佳答案。第三步,正确涂卡与核查。要注意正确标记选定的选项,要保持试卷整洁,不要乱涂乱画;选择题做完后,要及时涂卡,并进行仔细核查;核查无误后,再做非选择题。选择题客观性最强,技巧也很多,常用的方法主要有:(1)直接选择法,指能够从题干和选择项中直接把答案准确地选择出来。即“一眼就看出来”。

(2)排除法,又叫淘汰错误法。要排斥与题干无关的题肢;排斥与题干意思相同,重复的题肢;排斥题肢的知识容大于或小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注意保持题干与题肢之间概念涵与外延的统一,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排斥错误的题肢。

(3)代入法,就是把选项代入题干相应的地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到最佳答案。当然,在具体做题过程中,有时需要多种方法综合运用,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才能最终获得正确答案。

3.单项选择题丢分的主要原因首先,由于复习不全面,基本容没有复习到,或复习了但不理解,或当时理解了但记忆不准确,因而选错了答案。再次,同学对于一些选择题用吊言警句、诗歌寓言、漫画图表等作题干,或者作为题干的背景时,由于不熟悉,思

页脚

想准备不足造成选择错误。最后,对于难题,干扰性迷惑性大的选择题,不会识别、不会比较分析,而答错。

4.解答选择题的注意事项:要仔细全面阅读,不要匆匆浏览;要认真推敲,不要眼高手低,急于答题;要干净利索,不要拖泥带水,纠缠不休;要把握节奏,掌握时间;要准确标记,不要乱涂乱画;要及时涂卡,检查核对。同学们,做任何事情,信心很重要。做选择题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坚信自己能行,“我一定能把它做对”。当然我们的信心也必须建立在夯实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做题技能上面。

二、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解答的一般要求:从总体来看,应该把答案看作是一篇结构完整的说理性文

1.非选择题解答的一般要求。它要求论点正确、鲜明,论据真实,论证具有必然性,要言之有理。思路正确清晰,逻辑性强,要点准确全面,字体工整清楚,答题要规。

2.非选择题的答题步骤

一般分三步:先审题,后构思,最后作答。

(1)审题:审清设问:定位试题限制的知识围并明确答题方向。

明确知识围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是提问直接明确加以限制,如“体现的经济常识道理”、“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从文化生活角度”等,这些限制只要稊加留心,就能准确把握;二是提问没有直接明确限制,要根据材料或提问来进行判断,这就要看材料介绍的是经济现象、文化现象、政治现象,根据材料的特性来确定相应的知识;三是提问本身所涉及的知识(如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审设问还必须明确总指向,需要回答的是什么问题。审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看清主体,弄清题目要求回答的中心问题究竟是什么,以免走题,造成答非所问的失误。审题时可以首先把该背景材料以及设问的问题分成若干个层次或几个小问题分别进行思考。

(2)构思:要通过构思来理清答题思路,要搞清用什么原理以及如何运用该原理进行表达;要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可以采取在心中打草稿的方式来理清答题思路。

(3)作答:作答时要注意把它们分成几个自然段,以要点化的方式,正确运用学科语言,要书写清楚,将答案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

作答(答题)要求:①要有针对性,即答题思路要正确,要针对题目的设问作答,不要答非所问。

②要有逻辑性,即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先说那句话,后说那句话。

③要有层次性,要层层分析,大的层次包含哪些小的层次。

④要点化,即一定要用阿拉伯数字清楚地表明答题要点。

⑤全面化,答题要点要全面,不要遗漏答题要点。

⑥规化,包括书写规和语言表达规。禁止使用自己创造的或社会上的语言;语言要简洁明了准确。3.解答非选择题的注意事项要注意克朊以下常见的毛病:急于求成。不审题,不构思,怕时间不够,想一句写一句,结果不是会错题意,用错原理,就是重重复复,颠三倒四,该回答的没回答好,不用回答的却写了很多。照本宣科。不理会题目的具体要求,不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紧扣题意进行回答,只是一味地按照复习资料或辅导老师给的相似题的答案答,结果由于答题的针对性不强,得分率不高。表达不准确、不科学。原理表述上准确,分析用词不当。书写不认真。字体潦草,涂改过多,论述不分要点,卷面不清晰。贪多求稳。认为回答得越多越好,来个撒网式战术,掩盖了重点,浪费了时间。以上几种常见毛病,是影响非选择题得分率的最大障碍。因此,要努力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就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灵活运用解题方法,才有可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注:夯实学科的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要牢牢掌握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千万不能舊本逐末,只学习解题方法,不注重课本基本知识的掌握。)

三、典型试题解题思路

1.认识、看法、理解、分析上述现象等类设问

(l)“是什么”(容);

(2)“为什么”(原因、结果、意义、作用、影响);(3)“怎么办”(对策、措施、方法、建议等)。2.依据、理由、原因、为什么等类设问:理论依据﹙考点﹚+现实依据﹙意义、作用或影响﹚

3.启示、启发等类设问:理论依据﹙考点﹚+﹙主体﹚怎样做

4.作用、意义、影响类设问﹙主词﹚有利于,或有助于﹙多角度、多层面回答,但有些题目要辩证地分析﹚

5.评析、评论等类设问:先判断,后逐层分析,并说明理由。

6.该地区是如何坚持××观点、上述做法怎样做到××观点等类设问从共性﹙知识﹚+到个性﹙材料﹚

页脚

7.体现了、蕴涵了×××道理等类设问:从材料具体容+知识

8.建议等类设问:先看清运用哪个模式知识,要具体、合理

9.举例说明类设问:事例要符合题干精神,要把来龙去脉完整叙述,并适当分析

10.图表题

三看:一看图表标题,表格吊称中的相同、相近或相关联的中心词,往往就是本题所要分析的主要问题二看图表容,要横向比较(通常比差距)、纵向比较(通常比变化);不同表格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等等。这可能也会是后面的设问要求回答的问题;

三看图表的图例、注释。

五忌:

一忌离开图表标题和设问谈图表,不知图表所云,二忌离开对图表的分析作答,答了一些与图表无关的书本知识,

三忌审题不严,答题要点不全,观点不准。

四忌词多意少,言语罗嗦。

五忌字迹潦草,概念出错。

图表题答题时要注意

①对于材料(图表)说明了什么现象?这类问题,要扣住指定的材料或图表(含注)作答;答案不仅写出图表表明的现象(即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本质性问题。

②对于表格(材料)之间有什么在联系?类问题,要注意不能仅仅在显性信息的层面上揭示其关系,还应进行概括,上升到本质、制度或理论的高度。此外,我们平时所涉及到的此类问题,基本上是一种因果关系,但也不能教条化、定式化,要因题而异。

③对于谈谈对某一现象的认识这类问题,要从这一现象是什么(包括揭示出其本质)、为什么会出现(或要解决)这一现象(或问题)、怎么办(怎样处理或对待这一现象.即措施)。视问题不同,回答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11.漫画题

先看漫画容,再看漫画中的事物及其关系,最后分析漫画揭示的问题或寓意以上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请各位认真揣摩、掌握,并实践中要落实到位

页脚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测试练习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30分) 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B 、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C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D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 2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段话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是 A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3 、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是指 A 、无产阶级 B 、农民阶级 C 、地主大资产阶级 D 、城市小资产阶级 4 、 1956 年召开的中共八大通过的政治报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 、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 、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C 、发展重工业和发展农业、轻工业之间的矛盾 D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5 、江泽民指出 20 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具体指的是 A 、辛亥革命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 、改革开放 6 、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A 、官兵一致 B 、军民一致 C 、军事民主 D 、瓦解敌军 7 、在党的历史上,较早明确使用群众路线概念的是 A 、李大钊 B 、刘少奇 C 、王稼祥 D 、周恩来 8 、毛泽东提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应该是 A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B 、按重、轻、农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 C 、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 D 、工业化要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 9 、我国能够实现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是因为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教学设计 2

物质与意识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物质的定义 (2)意识的定义 (3)物质决定意识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分析: (4)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世界观及方法论 ◇思考分析: (1)哲学中的物质与生活中的物质有何区别 (2)动物有意识吗 2、基本要求: (1)理解物质的含义 (2)理解意识的含义 (3)深刻认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二、【重点、难点】: 1.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物质第一性 2.何为物质 三、【整体效果】: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会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四、【教学内容】: (一)何为物质 ◇课堂互动:1.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眼中的物质 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归纳总结物质的含义 物质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实在的

2.哲学中的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物的总和,是一抽象概念,而非具体 的物。 (二)何为意识 ◇思考:野人有意识吗?动物有意识吗?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吗? 意识的含义: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看)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的产物)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 ◇注意:1.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机能,动物不具有。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需要在社会中产生,野人在不与人接触的 情况下不具有意识。 ◇课堂练习: 据说,苏小妹曾用对对联的方式刁难丈夫秦少游,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开窗前月”,秦少游苦思冥想,急得额头上沁出汗珠。忽然,听到“啪”的一声响,只见一粒石子飞入水中,顿时波光粼粼,玉盘似的月影凌乱于水中。 秦少游脱口说道:“投石冲开水底天”。这个故事包含的道理(D) 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客观与主观相符合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主观映象 (三)物质决定意识 ◇思考:是拿破仑改变法国历史吗?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的知识,思考 ◇分析:所有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都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而产生的,都是由物质决定的。 虽然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之时,顺应民意,打退外国侵略者,推翻波旁王朝,赢得全欧洲人民的支持。看着貌似是拿破仑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改变了法国乃至世界的格局与命运,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这是时代、生产力造就的英雄。就算历史上没有拿破仑,还会有其他人在那个历史背景下做到这一切,这是历史的需要,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这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必然结果。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精品资料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 系

物质与意识 讲师:同学们,马克思曾经说过:“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是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有自己的认知和思考。这就是哲学。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得世界观。要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应该学会哲学思考。 恩格斯就明确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思维就是反映的就是意识,存在就是物质。那何为意识?何谓物质? 同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上看,物质既不依赖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讲师:很好,给物质和意识下了一个很明确的定义,那具体我们就来看看物质和意识到底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一种形式,又是如何存在和发展的,他们的关系又是如何? 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哲学家:五行、五气解释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火、气、水原子解释世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认为物质结构层次是原子; 列宁: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范畴,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和恩格斯:实践角度出发,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各种物的总和; 物质存在形式 物质根本属性:运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空间和时间的学说,即运动学,已不再表现为同物理学的其余部分无关了。物体的几何形状和时钟的运动都是同引力场有关的,而引力场本身却是物质产生的。 意识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类对意识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人类早期,人们曾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寓于人的肉体之中并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的活动。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通过哲学论证巩固、发展了这一观念。柏拉 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居于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单纯的精神实体,灵魂是不死的,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由精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联系作为一般哲学范畴,通常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在无限的宇宙中,联系不是个别事物之间暂时的、特殊的关系,而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所共有的客观的、普遍的本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世界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成分或环节,都体现着普遍的联系。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这些意见是对的吗?是对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说明各地在发展经济,在制定政策时须从本地实际出发。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的统一。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是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说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们没有遵从客观规律的结果。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容】: <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说明在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遵守客观规律的结果 (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明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容】: (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地区的经济潜能,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页脚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具有客观实在性;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关系 首先,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其次,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原理,就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发生变化,社会意识迟早也要发生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生变化,生产关系迟早也相应发生改变。 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产生、性质和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方法论意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它还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 的生理基础来看,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 脑中的反映。总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这深刻地说 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而是物质。 [提示]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但不能说意识来 源于人脑,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不要把人脑说成是大脑。③从性质上来看,意识有 正误之分;从层次上看,意识有感觉和思维之分;从内容上看,有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 有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还有对未来的预测。无论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④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宗教观念中的东西,其原型来自于 客观世界,但不能把宗教观念中的东西在客观世界中“对号入座”。(2)意识对物质具有 能动作用意识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 映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每一个历史时期或者每 一个具体的人而言,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从历史的发展以及整个人类而言,人的认 识能力又是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意识能够正确 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识能够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人的意识有正误之分,这是由主客观因素制约的。客观因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三 个方面: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要正确反映客观事 物应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 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反作用的含义(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 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 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提示]①人类在实践活动中 能够取得成功,达到预期的目的,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的力量所带来的 真正有益于人类的物质成果,是意识对自然界反作用的积极表现。②立场不同包括两方面:阶级立场(阶级的利益立足点)的不同和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具体利益的差别。③意识 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只能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发挥作用。④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 的反作用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见认识论部分)。⑤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 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前者是前提和基础,是第一性的;后者受前者的制

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含解析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在答题时经常被拆分为两个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物质决定意识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第一,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第二,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

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要正确认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之间的关系。第一,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否则就属于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承认后者也必须同时承认前者,否则就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第二,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因为前者是基础、前提,是第一位的;后者受前者制约,是第二位的。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早莺叽叽喳喳争抢洒满阳光的枝头,燕子飞进飞出忙着啄泥搭窝。白居易的诗句以对早莺新燕的喜爱衬托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引发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早莺新燕的动态画面突出了实践的客观性 B.“争”“啄”的运用突现了诗人的主动创造性 C.诗句引发的美好情感源于读者的想象 D.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是诗人创作的源泉 2.一切文章皆须有情。优秀的散文景、事、理皆为情服务,常常“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散文之所以能够“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是因为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直观反映 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④意识反映客观世界具有直接现实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3.人类的文明意识就是人类用语言交往打破了动物封闭心理的产物。“人类社会”就是这个产物的象征。若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突破动物心理的封闭向人类进化。因此,原始的人类心理和动物心理是完全相通的。只是到了后来,人类借语言文字创造了历史,这才进入了文明社会。由此可见 ①人类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 ②纯粹动物的心理活动能够自发形成意识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说明各地在发展经济,在制定政策时须从本地实际出发。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说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们没有遵从客观规律的结果。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说明在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遵守客观规律的结果 (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明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把握思维的奥秘 I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方法论)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方法论) II意识活动的特点:具有目的性(目的、动机)和计划性(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具有自觉选择性(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有选择性,并不是什么都反映来它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和主动创造性(意识能够通过外部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III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③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方法论) IV规律(含义:规律既是客观的,也是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方法论) V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方法论) VI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要尊重规律,从客观事实出发,把握规律和本质以此为行动依据。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VII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所以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方法论) VIII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不能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或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坚持静止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 IX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方法论) X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我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物质与意识得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概念: 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得意识,并能为人得意识所反映得客观实在、物质得唯一特性就就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意识就是客观存在得反映、意识就是人脑得机能,就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得产物、 物质与意识得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就是本原得,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3)正确得意识推动物质世界得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得意识阻碍事物得发展,有破坏作用、 [方法论] 1、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得思想; 2、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事实与客观规律相结合; 3、树立正确得意识观,促进事物得发展、 物质与运动得辩证关系及方法论 概念: 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得意识,并能为人得意识所反映得客观实在、物质得唯一特性就就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就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得变化与过程。 [原理] 1、物质就是运动得物质,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2、运动就是物质得运动,运动就是物质得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所有得事物都在运动, 要辩证地瞧问题,发展地瞧问题、 [方法论](既承认物质就是运动得物质,又要承认运动就是物质得运动) 1、既坚持唯物论,又要坚持辩证法; 2、既反对唯心主义,又反对形而上学、 运动与静止得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概念 运动就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得变化与过程.静止就是运动得一种特殊状态。一就是说事物在它发展得一定阶段与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就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与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得运动. [原理]运动与静止得关系 1)区别:运动就是绝对得、无条件得与永恒得。静止就是相对得,有条件得与暂时得。2)联系:物质世界就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得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就是形而上学得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与诡辩论. [方法论] 1、要在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得统一中把握事物;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 讲师:同学们,马克思曾经说过:“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是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有自己的认知和思考。这就是哲学。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得世界观。要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应该学会哲学思考。 恩格斯就明确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思维就是反映的就是意识,存在就是物质。那何为意识?何谓物质? 同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上看,物质既不依赖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讲师:很好,给物质和意识下了一个很明确的定义,那具体我们就来看看物质和意识到底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一种形式,又是如何存在和发展的,他们的关系又是如何? 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哲学家:五行、五气解释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火、气、水原子解释世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认为物质结构层次是原子; 列宁: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范畴,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和恩格斯:实践角度出发,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各种物的总和; 物质存在形式 物质根本属性:运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空间和时间的学说,即运动学,已不再表现为同物理学的其余部分无关了。物体的几何形状和时钟的运动都是同引力场有关的,而引力场本身却是物质产生的。 意识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类对意识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人类早期,人们曾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寓于人的肉体之中并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的活动。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通过哲学论证巩固、发展了这一观念。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居于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单纯的精神实体,灵魂是不死的,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由精细的原子构成的,中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3)正确的意识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有破坏作用. [方法论] 1.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相结合; 3.树立正确的意识观,促进事物的发展.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 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原理]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所有的事物都在运动,要辩证地 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 [方法论](既承认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又要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既坚持唯物论,又要坚持辩证法; 2.既反对唯心主义,又反对形而上学.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概念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原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方法论] 1.要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中把握事物; 2.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要联系看问题,全面看问题,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人和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横跨在活动断层上的地面建筑遇到强震时会遭到严重破坏;如果建筑不在活动断层上,而且质量好、抗震标准高,即使发生强震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为此,我国实施“喜马拉雅计划”,使防震减灾工作化被动为主动。 请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人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横跨在活动断层上的地面建筑遇到强震时会遭到严重破坏”这一情况,我国实施“喜马拉雅计划”。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我国实施“喜马拉雅计划”,使防震减灾工作化被动为主动。 (2014·福建卷)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发展历程重要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时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人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的正确总结。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化了对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强大思想武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物质与意识 讲师:同学们,马克思曾经说过:“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是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有自己的认知和思考。这就是哲学。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得世界观。要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应该学会哲学思考。 恩格斯就明确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思维就是反映的就是意识,存在就是物质。那何为意识何谓物质同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上看,物质既不依赖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讲师:很好,给物质和意识下了一个很明确的定义,那具体我们就来看看物质和意识到底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一种形式,又是如何存在和发展的,他们的关系又是如何 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哲学家:五行、五气解释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火、气、水原子解释世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认为物质结构层次是原子; 列宁: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范畴,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和恩格斯:实践角度出发,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各种物的总和; 物质存在形式 物质根本属性:运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空间和时间的学说,即运动学,已不再表现为同物理学的其余部分无关了。物体的几何形状和时钟的运动都是同引力场有关的,而引力场本身却是物质产生的。 意识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类对意识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人类早期,人们曾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寓于人的肉体之中并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的活动。古代的哲学家通过哲学论证巩固、发展了这一观念。?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居于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单纯的精神实体,灵魂是不死的,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认为灵魂是由精细的原子构成的,中国的提出“形具而神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柏拉图认为,人由两个实体构成,即肉体和灵魂。灵魂是高尚的,蕴藏着人世间的一切认识,肉体遮蔽了灵魂。 笛卡尔认为,人由身体和心灵两部分组成,“我思故我在”,认为意识是人的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法国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直接将其看成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认为正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地球上”美丽的花朵“——意识,世界也从此二重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首先,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仅是自然界,也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在自然界中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在社会历史中的发展,主要以人类的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办基础。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其实,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马克思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至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理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容: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3)正确的意识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有破坏作用. [方法论] 1.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的思想;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相结合; 3.树立正确的意识观,促进事物的发展.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 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原理]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所有的事物都在运动,要辩证 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 [方法论](既承认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又要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既坚持唯物论,又要坚持辩证法; 2.既反对唯心主义,又反对形而上学.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概念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围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原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方法论] 1.要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中把握事物; 2.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要联系看问题,全面看问题,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