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粤教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粤教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粤教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粤教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粤教版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选修知识点第三章信息加工与表达

第一节信息的加工

1、信息加工需求确定

1) 信息加工:就是人们将获取的原始信息按照信息应用的需要,根据信息

的内容和类型,对信息进行的分类整理、修改以及格式转换和存储等加

工过程。

2) 信息加工需要围绕信息应用的主题,在分析并确定信息的目标受众(信

息的接收者)、信息的内容、类型和表达方式(使用文本、数据、多媒

体等)、信息的交流方式(小组汇报、宣传手册或海报、网络发布等)

等基础上,对已有哪些信息和需要加工哪些信息等方面作一些梳理和分

析,以初步确定加工需求。

3、数据信息的加工

1)常用的软件有Excel、金山表格、CCED和Lotus 1-2-3 2)三个图表:

柱形图:适用于比较不同项目的数量,如:吸烟人数统计图。饼图:适用于比较同一主体内不同成分的多少,如:高一学生对吸烟的态度、苹果成分。

折线图:常用来显示事物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如:历年高一年级双眼平均视力、降水曲线图。

4、图片信息的加工

1)三种图片:

? 实景图:可增强真实感,如:绚丽的极光

? 图解图:适合描述一个复杂的过程,如:大气中的水循环

? 类比图:可起到深主题的作用,如:吸烟就是燃烧生命 2)图片的加工

? 图片的数字化处理:如利用描仪、数码相机、数字化仪将图像信息

输入到计算机中

? 用工具软件在计算机上创作绘制各种图

? 从屏幕、动画、视频中捕捉图像

? 对图像文件进行修饰及效果处理

3) 扫描完的图片可保存为JPEG、TIF和BMP等文件格式。 4)图像的简单处理

PhotoShop可对图像大小、亮度、对比度、色彩、可添加各种滤镜效果(模糊、锐化、扭曲、纹理)等进行设置。

5、声音信息的加工

1)计算机只能处理数字化的声音信息,自然的声音或用模拟信号表示的声音,都需要经过数字化处理才能在计算机中使用。

2)声音的加工主要有

? 声音信息的数字化,如:将语音或磁带上的声音录制成音频文件录音:将声源发出的声音(机械振动)通过话筒二轻局换为模拟信号,模拟的声音信号经过声卡的采样、量化、编码,最终形成用0和1表示的数字信号。

软件:录音大师、Goldwave

? 对已有的数字化音频进行编辑,如截取、格式转换(将WAV转化成MP3)。

常用的转换软件:超级解霸、金山影霸

? 格式有WAV、MIDI、MP3、WMA、RAM。

6、视频信息的加工

1)视频:由一连串连续变化的画面组成的动态场景。

2)常见的视频格式:AVI、RM、RMVB、MPEG等。

3)视频信息的加工:

? 视频信息的采集:现场摄录、视频采集、屏幕捕获、视频截取

? 视频信息的编辑

? 视频信息的合成

4)视频加工软件:MovieMaker、Premiere、绘声绘影 7、动画信息的加工

1)动画:是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人工绘制的若干静态画面(称为帧)连续呈现而形成的。

2)特点:动画不受时间、地点、对象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能将实物难以表达、摄像机拍摄不到的内容,生动、形象、具体地演示出来,能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亲眼目睹的事物及期变化过程模拟出来。如动画片、广告特技、教学演示、模拟实验等。

3)分类: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

4)软件:Adobe ImageReady、Flash、3D Studio 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特性,按照一定速率播放一系列静止的图形或图像时,会产生运动的视觉效果。Flash主要用来制作平面动画;3D Studio MAX 主要用来制作三维动画。

帧:一段动画由一幅幅静态的、连续的图片组成,每一幅静态的图片称为帧。视频中的某一时刻所显示的一幅画面也可以理解为一帧。

5)格式:SWF格式(FLASH动画文件类型)

第二节信息的集成与交流

将文本、图、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素材,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多媒体作品的过程称为信息的集成。

一、信息集成的一般过程

确定作品主题——规划设计作品——采集处理素材——制作加工作品——测试发布作品

b) 确定作品主题:主题是信息作品的灵魂。主题确定以后,需要

为作品设计一个标题。

c) 规划设计作品:常见的作品呈现形式:电子板报(或海报)、

演示文稿、学习课件、网页。

d) 采集处理素材:种用各种渠道,获取与主题相关的各种类型的

信息。

e) 制作加工作品:

作品类型常用工具软件

宣传海报、电子小报 Word、金山文字

演示文稿 Powerpoint、金山演示

教学课件方正奥思、Authoware

模拟动画 Flash

网页 FrontPage、Dreamweaver

5、测试发布作品

二、信息作品的制作

网页作品的制作,一般涉及三方面的工作:

1、版面布局

2、根据布局插入各种素材,并对素材作适当的效果处理

?文字的插入及格式调整

?图片的插入及调整:

?声音的插入

?动画的插入:常见的动画有两种格式:GIF格式(*.gif)和SWF格式(*.swf) ?视频的插入:计算机中最常见的视频格式有AVI格式(*.avi)、MPEG格式(*.mpg)、VCD格式(*.dat),以及网络上常用的Real Video格式(*.rm、*.rmvb)等。

3、建立超级链接

?使用超级链接可以在段落之间、文件之间、网页或网站之间跳跃。

?建立超级链接要进行两部分的设置,一个是设置链接源,它可以是文字(文字链接),也可以是图片(图片链接);另一个是设置链接的目标,几乎所有的数字化媒体元素及资源都能成为链接的目标。

三、信息的发布与交流

1、通过会议演示发布与交流信息

电子演示文稿特别适用于面对面的、会议式的信息发布

2、通过电子邮件表达信息

传递方便、快速;信息的表现形式不受限制,可以是文字、视频或语音;可利用存储、转发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多种信息交换方式;可以同时向多个接收者发送信息。

3、通过在线交流工具发布与交流信息

在线交流工具主要有QQ、MSN、NetMeeting等。

4、通过网站发布与交流信息

人们常使用的信息发布与交流的网站有博客空间、BBS论坛、主题网站等。

第三节编程解决问题和智能信息处理

一、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

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利用现有的软件(已经编好的程序)让计算机工作,二是自己编制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为自己服务。

软件及其分类

软件控制计算控制、管理计机中的所协助计算机系统有活动,管算机完理计算机成特定软件系统应用软件系统中各的工作种资源的

“总管

家”,是应文字处商务软件操作设备驱用软件和不同理软件系统动程序其他系统金融财务的应数据管理软件的基实用工具用软础平台…… 件实…… 编程语言现不 DOS Windows 同的应用功能 MAC OS Unix 为计算机用户提供二、编程解决问题将人们编

各种方便控制和使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写的程序NETWARE Linux 用计算机资源的软序、调试运行。命令翻译件工具程序是控制计算机动作的指令的记录集合。成计算机

实际执行不同的计算机操告诉计的指令作系统,代表不算机如同的计算机操作何控制平台外围设

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步骤集合,可以被表述和实现。

符号符号名称功能说明

表示算法的开始和结

起止框 (注:一个算法只能

有一个开始处,但可

以有多个结束处)

表示执行一个步骤

处理框 (框中指出执行的内

容)

表示要根据条件选择

判断框执行路线,离开的箭

头会多于一个

表示需要用户输入或

输入输出框由计算机机自动输出

的信息

指示流程的方向流程线(指向线)

三、智能信息处理

1、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研制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智能行为和“机器思维”,解决需要人类专家才能处理的问题。

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领域有问题求解、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智能数据库、智能机器人、博弈、自动程序设计、自动定理证明、智能代理等。

2、常见的智能信息处理

模式识别和机器翻译是两种常见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模式识别

如指纹扫描电脑后进行行对比,以识别身份;用语音发出指令控制电脑;用光学字符识别(OCR)、语音输入、手写输入等识别文本。

?机器翻译

机器翻译:又称机译,是利用机器翻译技术把一种自然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过程。用以完成这一过程的软件叫做机器翻译系统。

常用的翻译软件有:金山快译等,翻译网站有“金桥译港世界通”等,它们都能实现汉英互译。

第四章信息资源管理

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

1、身边的信息资源管理实例

教科书上P88 的一些例子。

2、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二、信息资源的管理的方式

信息资源的管理的方式 1、手工管理方式

手工管理能较好地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分类存放、检索等。但管理工作烦琐、效率低;若需管理的信息资源庞大,则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空间。手工管理方式计算机管理方式 ? 通信录 ? 书目卡片 ? 财务帐簿

2、计算机管理方式

计算机管理的方式

文件管理方式数据库管理方式

文件管理方式

文件管理通常以文件为单位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和检索。如: ?“资源管理器”在计算机中建立树形结构目录,实现对文件的分类管理 ?利用IE浏览器的收藏夹对自己喜欢的网站的网址按一定主题进行分类管理

?通过“网上邻居”、博客、QQ空间等其他途径,实现对网络共享文件资源进行分类管理

?用迅雷、网际快车等工具软件对下载的文件资源进行分类管理主要采用分类管理的思想,提高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但也存在局限性。

数据库管理方式

数据库管理方式应用实例如:商场购物、超市结账、银行存款取款、出行购票、持卡消费、网上购物、短信互发、卡点充值、在线聊天、论坛交流等。

数据库分为关系型数据库、层次型数据库和网络型数据库三大类。目前微型计算机中最常用的是关系型数据库。

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关系:

(1)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的主要功能是维持数据库系统的正常运作,包括建立、删除、检索、统计、修改和组织数据库中的数据以及为用户提供对数据库的维护手段等。

(2)数据库应用系统是程序设计人员针对具体需求开发的信息管理软件,可以使一般用户在不熟悉数据库的情况下,简单方便地完成对信息资源的增加、修改、删除、查询、统计等管理工作。

(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应用系统之间组成一个有机的层级关系。数据库与数据库应用系统之间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连结,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在操作系统基础之上,负责处理数据库应用系统存取数据的各种请求,实现对数据库的底层操作,并把操作结果返回给数据库应用系统。)

优点:错误少,容量大,速度快,计算准确,突破时空的限制,拓展了信息资源的利用场合、替代了原来人工进行的大量重复性劳动,减少了查找、计算等消耗的大量时间,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1、数据库的组成。

数据库是由若干个二维表组成的。在数据库中,表的结构由字段组成,每一行中所有字段组合起来的数据,便是一个完整的“记录”,集合所有的记录,就形成了“表”。

2、数据库的管理:主要有记录的增加与删除、数据的查询等。

? 数据的增加与删除: 在一个数据库中,对所有符合条件的记录进行增加或删除的操作。

? 数据的查询: 在一个数据库中,对所有符合条件的记录进行搜索,称为查询。

第五章信息技术与社会

一、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

1、信息技术对个人的影响

(1)给个人带来了便利和实惠

(2)深刻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

(3)对个人就业产生影响

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2、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促进科技进步

(2)加速产业的变革

(3)创造新的人类文明

3、信息技术引发的矛盾与问题(如何理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开放”与“安全”

(2) “共享”与“尊重”

(3)“自由”与“规则”

(4)“虚拟”与“现实”

?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具有潜伏性、传染性、复制性、攻击性等特点。 ((((

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对计算机网络的危害和对个人计算机的危害两个方面。

计算机病毒对个人计算机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1) 使用户磁盘上的信息丢失

2) 引起系统崩溃

3) 删除硬盘或软盘上特定的可执行文件或数据文件,修改和破坏数据

4) 不断反复传染拷贝,造成存储空间减小,并影响运行效率

破坏计算机中的系统程序,直接导致计算机主板损坏等 5)

? 黑客(hacker)是指对电脑系统的非法侵入者。

尽管有些黑客只是为了好奇或表现自己的能力而非法地访问他人的系统,但也有一些别有用心之徒侵入他人系统后,会破坏文件或修改数据、盗窃内部信息,对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公共秩序、个人合法权益造成极大的危害。

? 网络陷阱:是指一些别有用心之徒,利用因特网行骗的行为。

如,约在聊天室结识的“朋友”见面,然后见机行骗;利用填写个人资料机会,骗取他人的个人资料,以作非法之用……

? 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主要途经:立法途径、技术途径和个人防范途径。

个人防范主要通过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安装、使用保护软件,设置密码,做好备份工作等。

? 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

2000年4月26日颁发了《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第51号令)。

1994年2月18日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新《刑法》第286条第3款也对实施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的人作出了判刑规定。

二、信息技术与青少年

1、充分、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2、自觉遵守信息社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

? 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不剽窃他人信息作品的内容;

不使用盗版书籍、软件、光盘等;

对于作者声明禁止使用的作品,要尊重作者的意见;

不能出于赢利的目的非法复制、出版他人的信息作品;如果出于学习、研究或

欣赏目的,可以少量复制但不能出版,并应尽可能地通知对方并取得对方的同意;

如果需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他人的作品,应注明引用信息的来源、作者。

? 加强自我约束自觉遵守网络规则和礼仪

使用电子邮件(E-mail)的一些礼仪要求:

发信时最好输入邮件主题,以便收件者了解邮件的主要内容;

信件的内容要尽可能简短明了,以便不浪费他人的时间;

如果用英语等外国语言写电子邮件,内容一定不要都用大写表示(全大写意味

着大喊大叫)

不要随意给他人发信,不能给他人制造垃圾邮件。

3、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 加强病毒防范的意识和能力

做好病毒的预防工作

做好病毒的检测和消除工作

?人工预防能有效地减少病毒入侵,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自己防范病毒的意识

不轻易使用不明来历的软盘和光盘,必须使用时先检测其中的文件是否感染病毒。

不轻易打开不明来历的电子邮件。在打开电子邮件前,要进行必要的病毒检测。

不随意访问不明来历的网站或下载不明来历的文件。

? 保护自己的作品

建立保护自我作品版权的意识,学习、了解有关版权方面的知识;

保管好自己创作过程中的初稿、图纸等;

选择先正式出版、后网络共享的方式;

对于网络共享,还可以按照网络版权,如创作共用协议,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协议授权;

对于侵害自身权益的违法行为要勇于反击。

? 避免网络陷阱的伤害

? 警惕信息污染

养成随时对自己浏览的信息内容、网站展开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不断提高自己识别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

尽量只浏览那些正规组织的网站,如域名为org、gov、edu 等的网站,和具有较好声誉的网站,如新浪、搜狐等;

远离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

? 保护自己的心理与生理健康

4、终身学习,迎接挑战

信息技术选修《网络技术应用》

第一章走进网络世界

一、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有线的和无线的),将地理上分散分布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相互连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和通信结合的产物。

二、计算机的主要功能有四种:数据传递、资源共享、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分布处理。

1、数据传送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

2、资源共享是计算机网络的重要功能,可共享的资源包括计算机软件、硬件和数据。

3、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是指网络中的每台计算机都可以通过网络成为后备机,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4、分布处理:利用分布处理算法和技术,可以将一些原来需要用大型计算机才能解决的复杂的大型综合性问题,分配给网络中的不同计算机,这些计算机分别完成一部分数据处理任务。通过这种方法,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网络中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也比使用同样性能的大中型计算机节省费用。

三、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根据网络范围和计算机之间相互的距离分类,也称“按网络规模”分类: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用双绞线或同轴电缆等作为传输介质。

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简称MAN)主要采用同轴电缆或光纤作为传输介质。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简称WAN)大多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

按通信介质分为有线网和无线网,

按通信速率分为低速网、中速网和高速网,

按网络的控制方式分为集中式网络和分布式网络,

按数据传输和转接系统的所有者分为公共网和专用网等。

四、组成校园网的硬件设备主要分成:计算机设备、传输介质、网络连接设备。

1、计算机设备包括服务器、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及打印机等;

网络接口卡简称网卡,或称网络适配器,每块网卡都有一个固有的硬件地址,称为MAC地址。

网络服务器是网络中为客户端计算机(客户机)提供某种服务功能的计算机。

2、传输介质是网络的物理传输通道。传输介质分为有线和无线两大类。有线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

双绞线由两根具有绝缘保护层的铜导线绞合而成,是最常用的网络传输介质之一。电话线就是一种双绞线。一对或多对双绞线放在一个绝缘套管中便成了双绞线电缆。分为非屏蔽双绞线(UTP)和屏蔽双绞线(STP)。

同轴电缆:中心是单根铜导线,铜线外包裹一层绝缘材料,绝缘材料外覆盖金属薄膜或金属丝网,最外层是一层保护性塑料。根据直径大小可以分为粗同轴电缆与细同轴电缆两种。

光缆:由若干条光导纤维按照一定方式组成的缆芯和塑料保护套构成,用以实现光信号的传输。光纤用透明度极高的石英玻璃或塑料制成纤芯,外包一层密度比纤芯低的包层。

3、网络连接设备是用把网络中的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的各种设备的总称,这些设备包括中继器、集线器、交换机和路由器等。

中继器(repeater):是一种放大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的网络连接设备,通常具有两个端口。是将信号复制、调整和放大后在发送出去。

集线器(hub):是构成局域网的最常用的连接设备之一。每个时刻只有两台计算机可以通信。连接成的局域网叫共享式局域网。

交换机(switch):又称交换式集线器是利用MAC(网卡的硬件地址)来进行数据传递的,连接成的局域网叫交换式局域网。

路由器(router):是一种连接多个网络或网段的网络设备,它能将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信息进行“翻译”。以使它们能够相互“读”懂对方的数据,实现不同网络或网段间的互联互通,构成一个更大的网络。路由器是利用网络地址(IP地址)来确定转发数据的地址。另外路由器具有数据处理、防火墙及网络管理等功能。

五、网络软件包括网络操作系统、网卡驱动程序、网络通信软件和网络应用软件。

网络操作系统是具有网络功能的操作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系统共享资源的管理。常见的有windows nt、windows 2000server、linux、unix等。

网络通信软件是执行各种网络通信协议的工薪功能的程序。

网络应用软件分为应用软件和管理软件。

六、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结点(包括计算机和连接设备)间的相互连接关系。

主要包括星形结构、总线结构和环形结构等。

1、星形结构是一种集中式网络。中央结点是交换机或主机,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都连接到该中央结点上。

星形拓扑结构总线形拓扑结构

2、总线结构是网络上所有的计算机都连接在一条公共的传输介质——总线上。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信道利用率高;缺点是任何时候都只允许一台计算机发送信息。

3、环形结构是信息沿一个方向在闭合环路电缆中传输。优点是局域网传输速率高、距离远,数据包的长度不受限制,适合传输数据量大的场合,缺点是环中的任何一个节点出现故障都可能造成网络瘫痪。

环形拓扑结构

第二章网络通信技术与局域网

第一节网络中的数据通信

1、信息:当你给朋友发送电子邮件时,邮件内容本身就是信息,而邮件内容的二进制代码就是数据。

信号:数据只有转变成电脉冲、电磁波或光波才能在通信介质上传输,这些电脉冲、电磁波或光波就是信号。

2、信源:在一次通信过程中,产生和发送信号的一端叫信源。信宿:接收信号的一端。

信道:信源与信宿之间要有传输信号的通路才能互相通信,传输信号的通路称为信道。

带宽;通信信道的传输容量称为带宽。带宽越大,信道的数据传输容量越高。

3、信号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画出波形图)

计算机内部的电路和输入、输出端口中使用的是离散的数字信号,电话机的送话器输出的话音信号是连续的模拟信号。

4、调制解调器

计算机在发送信息时,调制解调器将计算机输出的数字信号转变为适合在普通电话线路上传输的电磁波,这一过程称为调制。接收信息时,调制解调器把从公用电话网上接收到电磁波恢复成为数字信号,这一过程称为解调

5、信息交换技术(解释什么是线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通信系统中主要的信息交换技术有:线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等。线路交换:当用户A呼叫用户B时,电话网通过交换机在两个用户之间寻找并建立一条临时的物理通道,这条通路一直维持到用户挂断电话为止。需要建立实际的物理连接。特点:延时很小,几乎没有,线路利用率较低。例如:传统的电话网络。

报文交换:信息以报文为单位被发送,中转结点现将其存储起来,等信道空闲时再把它转发给下一个结点,报文依次在一个一个的中转结点上被存储和转发,直到它被送到目标结点为止。发送者批发送的整个数据块。特点:延时比较大,线路利用率高。例如:邮局的公共电报网。

分组交换:把报文分割成一段段较小的单元——分组,并附上包括目的地址、分组序号、源地址及其他控制信息的分组头。每个分组以存储转发的方式独立地在网络中传输。同一报文的所有分组都到达目的地后,接收方按分组序号的顺序将它们装配成完整的报文。报文被分成一组一组的数据单元进行发送。特点:延时短,线路利用率高,是计算机网络以及因特网上应用最广的交换技术。例如:IP电话。

第二节局域网的构建

一、OSI参考模型:

1、OSI参考模型概念: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了一种名为“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的计算机风络互联标准,简称OSI参考模型。

2、OSI参考模型,按层次加以划分,构建了一个7层的模型。这7层为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3、OSI参考模型及其数据传输过程:

虚拟的数据传输应用程序应用程序

实际的数据

传输过程应用层应用层

表示层表示层

会话层会话层

传输层传输层

网络层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物理层

物理传输

线路

4、OSI参考模型的各层简单介绍

?物理层:物理层定义了通讯网络之间物理链路的电气或机械特性,以及激活、维护和关闭这条链路的各项操作。物理层特征参数包括:电压、数据传输率、最大传输距离、物理连接媒体等。它直接与传输线路打交道,在物理层看来,通信线路中传输的是一串以二进制的位为单位的电信号,它不管这些二进制电信号的意义及正确与否。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的作用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数据分成帧,以数据帧为单位进行传输)将有差错的物理链路转化成对上层来说没有错误的数据链路。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的基础上,为两个相邻的网络实体(如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等建立一条可靠的数据链路。该层传输的不是以二进制的位为单位的信号串,而是以一组数据(称为帧)为单位的数据块。在帧的收发过程中有应答关系,每帧数据都经过校验,错误的数据通过重发加以纠正。

网卡的功能就是执行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协议。每块网卡在出厂时都有一个固定的硬件地址,即MAC地址,用于通信双方相互识别。

?网络层:网络层协议要解决“跨”网络的数据通信问题。网络层协议解决的是网络中传输路由(可以理解为路径)的选择、传输数据流量的控制和差错的检测等问题。

?传输层:提供对上层透明(不依赖于具体网络)的可靠的数据传输。如果说网络层关心的是“点到点”的逐点转递,那么可以说传输层关注的是

“端到端”(源端到目的端)的最终效果。它的功能主要包括:流控、多路技术、虚电路管理和纠错及恢复等。其中多路技术使多个不同应用的数据可以通过单一的物理链路共同实现传递;虚电路是数据传递的逻辑通道,在传输层建立、维护和终止;纠错功能则可以检测错误的发生,并采取措施(如重传)解决问题。

传输层在源计算机与目的计算机之间,提供了一个从“端”到“端”的可靠的数据传输通道。有了传输层,上层的应用程序就不用关心通信网络的细节。

?会话层:在网络实体间建立、管理和终止通讯应用服务请求和响应等会话。

是指网络中用户之间的一次完整的信息交互过程,就如同打一次电话的过程。会话层协议维持两台计算机上的两个实用实体(执行中的程序)之间的交互过程。会话层协议维持两台计算机上的两个应用实体(执行中的程序)之间的交互过程。

?表示层:表示层是对通信双方计算机系统之间交换数据的“表示方式”加以约定。例如,用什么样的二进制数表示A、B、C等字母,一个8位的数字“20031213”是代表日期还是代表电话号码等,这些都是表示层协议要解决的问题。为了传输安全,对传输信息的加密和解密也由表示层协议解决。

?应用层:应用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直接面向用户,负责两个应用进程(如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它是用户使用OSI功能的唯一窗口。

二、TCP/IP协议——因特网的互联基础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技术全套教案_粤教版必修1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教师:雷萍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与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就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得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得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就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得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 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得习惯与自主学习得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得获取者就是刚刚升入高中得学生,按照人得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得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得认识,可以让她们从大量存在得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她们应该获得得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得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得各种信息,感受信息得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得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与学习得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得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得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得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得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就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您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瞧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得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得信息。 ……师:同学们举得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得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得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得身体内部得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就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得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得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得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得特性,也就有相同得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得信息,找出它们共同得特性。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集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集(必修)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上_教案_广教版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目标 熟悉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信息特征的描述和信息的应用。 教学任务 ①信息及其特点②信息的基本特征③思考与练习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把握了解信息含义和特征。 教学方法 讲解、阅读、搜集整理、观看录像、探究、讨论等 讲授课时: 总第 2课 教学引入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谁掌握了信息技术,谁就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优势。任务一:信息及其特点 案例呈现:北京申奥成功,P2 我们处在信息社会,可以通过种种方法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 传播信息的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等。 1、什么是信息?P3 阅读几个专家的定义,自己思考并到图书馆或网上找答案。 2、三个典型例子(阅读并填报)P4 1)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2)看云识天气;3)利用网络传新闻; 3、信息的传播过程 P4 信息发出方->用何载体->以何途径->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 (信息源)(信息传递)(信息归宿) 从信息发出方看信息-- 从信息接收方看信息-- 任务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通过5个案例探讨信息的特征?P5 1)用电视看奥运节目; --信息的传递; 2)分享销售的经验与技巧; --信息的共享; 3)啤酒与尿布(经济); --信息是可处理的,可运用的; 4)象棋比赛(生活); --信息的时效性; 5)赤壁之战(战争); --信息的真伪; 2、信息的特征 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和可处理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真伪性; 3、信息特征的探究思考参考题:P6 提问方式进行; 4、观看录像片段,对信息及其特征增强感性认识; 练习与思考 1、信息的实例 2、举一些身边的、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为生活、生产服务的 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过程,感受信息技术应用及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教学任务: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 粤教版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粤教版 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章节,内容涉及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的特点;信息社会及其特点;信息处理的概念及特点;信息技术的概念及组成。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因此,教师只是泛泛而谈,学生肯定不感兴趣,所以,针对此特点,进行分组讨论的方式,利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和发现自己身边有关信息方面的问题,通过教师设置讨论题目,使教学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再者,现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学生对信息方面的认识并不是一概不知,只不过是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 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信息技术”这两个事

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设计思想 设计思想:将教学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再创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既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又能培养他们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判别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更利于教师掌握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节改进教学策略。 四、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能够掌握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信息技术的概念、应用和影响明确信息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信息技术对自己和社会发展起到的巨大作用。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能够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的基本特征;通过讨论,学生能够理解信息、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讨论过程中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了解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形式,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紧迫感,激发学习欲望;通过学习,努力提高鉴别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和水平,更有效的利用信息;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复习资料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 ☆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值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 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其中人性化是大众化的基础,大众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性化)。.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图形用户界面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内容在可视性和操控性方面大大改善。 (1)、虚拟现实技术:3D游戏等。 (2)、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ASR)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3)、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Office助手、电子商务(EC)等。 GUI:图形用户界DOS:磁盘操作系统CPU:中央处理器EC:电子商务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 感受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教案 粤教版选修4

感受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 一、案例背景信息 1.模块:数据管理技术(选修四)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 4.学时数:一课时 非上机时间10 分钟,上机操作时间15 分钟,其他活动(如:阅读、讨论、评价、展示、小结等)大约用20 分钟。 5. 设计组成员资料: 姓名性别通信地址QQ号码电子邮箱 王健男株洲北师大附校495931434 Janssen0313@https://www.docsj.com/doc/af13199966.html, 张喜女株洲县第一中学405384475 Zhangxi086@https://www.docsj.com/doc/af13199966.html, 易李平女醴陵市第一中学529024569 llyzylp@https://www.docsj.com/doc/af13199966.html, 汪博男醴陵市第四中学10266775 Wangbo830309@https://www.docsj.com/doc/af13199966.html,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数据管理技术及数据库的概念。 2、知道利用数据管理技术能达到什么样的管理效果。 3、实例分析、实践操作感受并理解数据管理技术。 4、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数据管理技术》课的开篇,是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的基础上对数据管理知识的进一步认识、拓展与加深。共有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体验数据管理技术,二是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这节课既要学生了解认识数据库,又要学生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一些概念,并且激发学生对数据管理技术的兴趣,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认识掌握数据、数据库、数据管理技术的基本概念,体验并认识数据管理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数据库管理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学生分析: 数据管理技术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在《信息技术基础》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对数据库的一些基础知识都有初步的了解,而且有些同学在上 Internet 网的时候上过类似数据库的网站,或者接触过 Access 数据库,但又比较陌生是因为只见过没有真正去认识,认真的用过、理解过。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 因为数据管理技术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一门课,因此针对学生对象的分析,运用“任务驱动”,“情感引导”,“分层探究”,“分组协作”的教学模式,来达到教学效果的实现。 2.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激趣导入新课讲授探究、讨论案例分析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设计全集(必修)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吴江市盛泽中学信息技术备课组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期末复习题1汇总

1.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是(B ) A.知识、经济、能源 B.信息、能量、物质 C.工业、农业、轻工业 D.物质、材料、通信 2.下列不能称为信息的是( B ) A.报上刊登的广告 B.高一的《信息技术》教科书 C.电视中播放的刘翔打破世界纪录的新闻 D.半期考的各科成绩 3.收听电台广播,其主要的信息载体形式是(C ) A.文字 B.视频 C.声音 D.图像 4.下列关于信息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C ) A.“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说明了信息具有真伪性的特征 B.天气预报、情报等日常生活事件说明了信息具有时效性的特征 C.信息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 D.“盲人摸象”的故事说明了信息具有依附性的特征 5.盲人摸象体现了信息交流的重要性,信息可以交流说明了信息具有(D) A.价值性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性 D.共享性 6.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C) A.载体依附性 B.共享性 C.时效性 D必要性 7.交通信号灯能同时被行人接收,说明信息具有(B ) A.依附性 B.共享性 C.价值性 D.时效性 8.将几副相互无关联的图像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的加工后, 形成一副富有创意,有实际用途的图像,这体现了信息是(C) A.可以共享的 B.需依附一定载体的 C.可以增值的 D.具有实效性

例1.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与支柱是(A ) A.计算机技术 B.液压技术 C.通信技术 D.微电子技术 例2.通信技术主要是用于扩展人的(B )功能 A.处理信息 B.传递信息 C.收集信息 D.信息的控制与使用 例3.现在我们常常听人家说到IT行业各种各样的消息。那么这里所提到的“IT”指的是( B )。 A.信息 B.信息技术 C.通信技术 D.感测技术 例4.下列属于现代通信技术应用的是(B ) A.飞鸽传书 B.移动电话 C.烽火狼烟 D.动画制作 例5.下列选项中,体现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是(D)A.印刷术的发明 B.文字的使用 C.造纸术的发明 D.语言的使用 例6.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是(B ) A.语言的使用 B.印刷术的发明 C.文字的使用 D.电报、电话、广播的发明和普及 例7.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深入应用,将引领信息技术朝着( B )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作业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作业 信息与信息技术-1 课程内容:教科版第1.1节和1.2节 教学目标: 1.通过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形成对信息的感性认识。 2.结合具体例子描述信息的外在的重要特征,如价值性、时效性、可伪性、共享性、依附性等。 3.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描述几个重要阶段的基本特征。 4.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描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课标条目: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基础要求:能举例说明信息的特征,能结合实例描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条件要求:计算机教室、教室 1. 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 A.载体依附性 B.共享性 C.时效性 D.必要性 答案:C 2.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通过载体来呈现,这说明信息具有( ) A.载体依附性 B.传递性 C.时效性 D.真伪性 答案:A 3. 到目前为止,人类一共经历了( )信息技术革命,其中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A.三次 B.四次 C.五次 D.六次 答案:C 4. 信息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将向( )方向进一步发展。 A.商业化 B.大众化 C.人性化 D.人性化和大众化 答案:D 5. 下列关于信息技术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既有积极的一面,还有消极的一面 B.青少年不用学习信息技术,只要一心读书就行 C.青少年不能过度崇拜信息技术,也不能盲目排斥信息技术 D.青少年学生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答案:B 网络信息检索-3 课程内容:教科版的2.2和2.4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关键词搜索信息。 2.描述“全文搜索”、“目录索引搜索”和“在线数据库检索”的区别。 3.知道几种常见的搜索引擎的功能区别。 4.能够下载网页上的文字、图片、动画等信息。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关键字搜索需要的信息,并且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 课标条目: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基础要求:能够熟练使用浏览器,对于信息有一定的基础认识,知道如何从要搜素的信息

粤教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总体介绍

粤教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总体介绍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朱光明/李文郁 摘自:《蚌埠教育网》 一、教材编写指导思想 1.以国家课程改革有关文件为依据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等文件为依据,充分体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有关要求。 2.教材要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 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高中校际差异和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注意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延伸或拓展课程内容;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3.注意内容的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 教材内容力图科学、客观、准确,语言表达要严谨且通俗易懂;选择具有广泛适用价值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蕴含着信息技术的基本思想方法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适当选择能反映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其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4.注意贴近生活,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让信息技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顺利开展;要注意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并有意识地设计人文、社会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不断内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5.注重“过程与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流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交流、协作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并设置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交流与评价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能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重要考点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重要考点 注:以下所有考点,要求理解+背诵。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 一、信息 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中国古代信息传播方式有:信鸽传书、烽火告急、结绳记事等。 二、信息定义的不同观点: 1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 2、维纳: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3、钟义信: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三、信息的传播过程: 信息发出方用何载体以何途径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信源)(信息传递)(信宿) 四、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性 2、共享性 3、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4、价值相对性 5、时效性 6、真伪性 五、什么是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 2、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 3、我国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六、信息技术包括的四大技术: 目前,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等。 七、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产生和应用。 第二次: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第三次: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 第四次:电报、电话、电视及其他通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第五次: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 八、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 九、信息技术对以下几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1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3、对人们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十、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1信息泛滥2、信息犯罪3、信息污染4、对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卜一、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1) 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 (2) 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 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4) 遵守信息法规。 第二章信息的获取、获取信息需要经历的过程: 、采集信息的工具: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笔等 、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 四、目录类搜索引擎和全文类搜索引擎的应用(观看提供的Flash动画) 五、搜索时怎样用好关键词? 1提炼关键词:提炼最具有代表性和指示性的关键词 2、细化搜索条件:添加关键词 3、用好逻辑符号:“ AND、“OR:“ NOT、“ +、?”、“ &”、“人 4、强制搜索:添加英文双引号“” 五、常见下载文件的类型: 1 音频(.mp3) 2、视频(.avi)

高中信息技术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教学设计1 粤教版必修1

第三节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信息技术基础》(广东版)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如何鉴别与评价信息的问题,而信息的纷繁复杂也很容易扰乱人们的注意力。因而,学会准确地鉴别和评价信息,对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本节正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而设置的。 2、本节主要内容介绍 根据信息论的知识,信息价值判断可根据信息的特征考虑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趣味性、时效性及实用性等。但从教材结构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出发,本节将对信息的价值判断归结为“真实”、“有用”,为此教材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的价值判断,即“从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从信息的价值取向进行判断”和“从信息的时效性进行判断”。“从信息来源进行判断”强调的是要从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中确认权威、可信的信息源,从而鉴别信息的真实性;“从信息的价值取向进行判断”强调的是对于不同的角色,他所需要获取的信息是不同的,只有满足自己需要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从信息的时效性进行判断”强调的是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时效性,这是信息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学情分析】: 学生对从外界获得信息具备了简单、直观的判断能力,但是缺乏全面的理论支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信息鉴别的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对信息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对信息的真伪有较强的辨别能力,能识别并抵不良信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案例掌握鉴别和评价信息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并能对信息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与判断,形成信息安全、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很难通过一两节课的学习形成能对信息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信息的真伪有较强的辨别能力。 【教学手段】: 案例分析、问题驱动、合作探究。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全套教案

信息必修(一) 课题: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 课时:1课时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学情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列举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对信息有较全面的认识。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亲历感官剥夺——你能坚持多久? [游戏] 请几位同学和老师做实验。等学生上来以后,让他面向墙壁静止等我的指令才能回头和说话。让其他同学保持安静并出示一张纸板,上面写着:请大家保持安静,看看他能坚持多久? [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只能坚持几十秒钟,而有的同学坚持的时间稍长? [学生]:因为他耐力不行 [学生]:因为被孤立,无法得到信息 [总结]:由此可见,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今天我们来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二、丰富多彩的信息 观察下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运动员比赛场景;奥林匹克运动会徽标;2008年奥运会口号。 [小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 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技术全套教案_粤教版必修1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教师:雷萍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 2.信息的价值性。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信息技术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 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无处不在 1.物质、能源和信息(information)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P2 2.相同的信息,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载体来表示和传播。不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P3 信息的五个特征 1.信息的表示、传播、储存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P3 2.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信息也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P3 3.信息可以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和保留和传播。P3 4.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信息可以被重复使用而不会像物质和能源那样产生损耗。P3 5.信息具有时效性。P3 1.2 信息的编码 1.信息的代码:把用来表示信息的符号组合叫做信息的代码。 2.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或称计算机只能识别机器语言。 3.冯?诺依曼经典性建议:数据和程序都应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 4.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写“B”;最小单位:位,bit简写“b”。 5.1B=8b;1KB=1024Be;1MB=1024KB;1GB=1024MB。 6..进位制标识:二进制(B),十进制(D),十六进制(H) 7.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按权展开。如(110101)2=1*25+1*24+1*22+1*20=53 8.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除2取余法。如26=(1101)2 1.2.2字符编码: 1.计算机内的英文字符编码采用ASCII码,即美国国家信息交换标准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该编码使用一个字节(byte)中的后7位二进制数,最左用“0填充”,可以表示27=128种编码。2.具体请见书本P6页。其中控制字符有34个,编码0-32和127;图形字符包括26个大写英文字母65-90、26个小写字母97-122、10个数字符号、32个标点及其他常用符号。 3.如(1)已知“A”的ASCII值为65,问“C”的ASCII值为多少? 答:“C”的ASCII值为65+2=67。 1.2.3汉字编码 1.汉字编码:汉字与西文字符一样,也是一种字符,在计算机内也是以二进制代码形式表示的,这些代码称为汉字编码。 2.汉字输入码: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编码称为输入码,又称外码。 3.常用的输入码:音码、形码、音形码、形音码。 4.1个汉字占2字节,2字节=2*8位=16位;能提供216=65536个代码。1个字符(包括英文字符)占1字节。5.汉字的编码按照GB2312-80标准,使用2字节编码。 6.会观察内码:如用16进制显示了“PC个人电脑”这几个字的内码:50 43 B8 F6 C8 CB B5 E7 C4 D4,问“个”字内码是什么? 答:因为英文占1字节,中文占2字节,所以“PC个人电脑”占10字节,1字节=8位,所以总共80位,每4位二进制转换成1位十六进制,所以对应的“个”字内码是:B8F6 1.2.4多媒体信息编码 1.声音信号是通过采样和量化实现模拟量的数字化。这个过程称“模数转换(A/D转换)”,承担转换任务的电路或芯片称为“模数转换器”简称ADC。 2.数模转换(D/A转换):即将数字化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3.采样:就是按一定的频率,即每隔一小段时间,测得模拟信号的模拟量值。如CD采用的采样频率为44.1KHZ,即每秒钟要采样44100次。 4.采样频率越高,量化的分辨率越高,所得数字化声音的保真程度也越好,数据量也越大。 5.像素(pixel):图像数字化的基本思想是把一幅图像看成由许多彩色或各种级别灰度的点组成的,这些点按纵横排

高中信息技术 《片头的集成》教学设计 粤教版选修2

《片头的集成》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模块:高中信息技术选修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有教材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 4、所属章节:第六章第二节多媒体作品的集成中的中头的集成 5、学时数:45分钟(机房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AuthorWare的流程;认识Authorware几种图标的作用。 能够导入外部声音、动画;欣赏和体验用图标方式集成多媒体作品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经历作品片头的集成过程,理解Authorware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思想、基于图标和流程线的工作原理。 2、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本节课内容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多媒体技术应用》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常见作品片头的创作,让学生了解AuthorWare面向对象设计思想、基于图标和流程线的工作原理;了解AuthorWare界面、图标、窗口等的特点,掌握几种图标的应用。让学生体验制作简单的Authorware作品的过程与乐趣。 3、学情分析: 通过前期Authorware作品的展示,学生对用Authorware开发作品跃跃欲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AuthorWare这个软件有了初步的印象,但该软件相对于学生以前所学的所见即所得的软件而言,无论是界面还是设计思想独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讲解、练习与个别指导的力度,让学生理解Authorware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思想、基于图标和流程线的工作原理。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计算图标、数字电影图标、声音图标、等待图标的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Authorware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思想、基于图标和流程线的工作原理 5、教学策略: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 粤教版

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的第一章节,内容涉及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的特点;信息社会及其特点;信息处理的概念及特点;信息技术的概念及组成。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因此,教师只是泛泛而谈,学生肯定不感兴趣,所以,针对此特点,进行分组讨论的方式,利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和发现自己身边有关信息方面的问题,通过教师设置讨论题目,使教学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再者,现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学生对信息方面的认识并不是一概不知,只不过是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 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信息技术”这两个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设计思想 设计思想:将教学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再创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既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又能培养他们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判别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更利于教师掌握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节改进教学策略。 四、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1)能够掌握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信息技术的概念、应用和影响(2)明确信息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明确信息技术对自己和社会发展起到的巨大作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能够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的基本特征;(2)通过讨论,学生能够理解信息、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不可替代作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讨论过程中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了解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形式,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紧迫感,激发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第一章练习题(附答案)

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第一章单元练习题 一、填空 1.物质、能量和_________是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2.请列举信息的基本特征,各举说明其特征的一个例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某医院的多名医生和护士,在为一名垂危病人做手术时,通过一些医疗监视设备时了解病人的心电图、血压等情况,从而采用不同的救治措施,最后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我们知道,信息的特征有: ①载体依附性;②价值性;③时效性;④共享性。在这个事例中,体现了信息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下面对信息的特征的理解,错误的是()。 A.“增兵减灶”引出信息有传递性和可伪性特征 B.天气预报、情报等引出信息有时效性 C.信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D.盲人摸象引出信息具有不完全性 3.“信息技术”的英文简称是()。 A.EC B.IT C.DB D.GUI 4.对于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信息是可以处理的B.信息是可以传递的 C.信息是可以共享的D.信息可以不依附于某种载体而存在 5.“我有一种思想,你也有一种思想,大家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这体现了什么?() A.物物交换B.信息的时效性C.信息的价值性D.信息的共享性 6.案例:张三拿了一张1998 年广州市的旧地图去找广州的某个地方,结果费了很多时间还是没有找到。这个案例说明了信息的()。 A.传递性B.时效性C.价值相对性D.真伪性 7.不属于信息的主要特征是()。 A.有载体依附性 B.不可利用、不能增值 C.可传递、共享 D.可增值、具有时效性8.现代社会中,人们把()称为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 A.信息、物质、知识B.信息、能量、知识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完整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 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 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 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为高中学生提 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使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 相连续,使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相连续;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 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 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 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强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