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洱源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洱源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规划编制目的 (4)

2、规划编制背景 (4)

3、规划指导思想 (4)

4、规划编制重点 (4)

5、规划原则 (5)

6、规划依据 (5)

7、规划范围、层次和期限 (5)

第二章洱源概况

1、行政区划与建置沿革 (6)

2、洱源县地理条件 (6)

3、洱源县水文条件 (6)

4、物产资源 (7)

5、洱源县人文现状 (7)

6、产业发展现状 (8)

第三章城区建设现状

1、建成区规模 (8)

2、建成区发展现状 (8)

第四章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1、发展条件分析.....................9 2、发展目标.. (11)

3、发展战略 (12)

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1、城市性质 (13)

2、城市职能 (13)

3、城市规模 (13)

第六章人口规模

1、县城区人口构成 (13)

2、县城城区现状人口 (13)

3、城市人口预测 (13)

第七章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1、中心城区用地现状 (18)

2、建设用地指标分析 (18)

3、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18)

第八章建设用地评定及城市发展方向

1、城市用地发展方向选择的因素 (20)

2、建设用地评定 (20)

3、城市发展方向分析 (21)

4、城市增长边界、空间管制、“四线”划定与管制措施 (21)

第九章城市空间形态、功能分区

1、城市空间结构 (24)

2、城市功能分区 (24)

3、城市建设发展时序 (24)

第十章土地使用规划与使用强度分区

1、土地使用规划 (25)

2、土地使用强度分区 (26)

第十一章居住用地规划

1、居住用地现状 (27)

2、居住用地存在的问题 (27)

3、规划 (27)

第十二章公共设施规划

1、公共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28)

2、公共设施规划 (28)

第十三章工业用地规划

1、工业现状 (29)

2、工业发展方向分析 (29)

3、工业用地布局原则 (29)

4、工业用地布局 (29)

第十四章道路交通规划

1、现状及存在问题 (30)

2、交通发展策略 (30)

3、道路交通规划 (30)

第十五章绿地系统规划

1、绿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2、绿地系统规划 (31)

3、规划目标 (31)

4、规划布局 (31)

5、“绿线”管治 (32)

6、城市建设与风景区的保护 (32)

第十六章城市旅游发展规划

1、旅游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33)

2、主要的旅游资源类型及分布 (33)

3、城区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36)

4、旅游系统规划原则及目标 (36)

第十七章城区专业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37)

2、排水工程规划 (37)

3、电力工程规划 (38)

4、通信工程规划 (39)

5、环境保护、环境卫生规划 (40)

第十八章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1、完善城市规划编制工作 (43)

2、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 (43)

3、统筹协调城市发展时序 (43)

4、加强区域协作 (43)

5、调整行政建制和区划 (43)

6、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43)

7、组织实施重大项目 (43)

8、筹集资金确保重点投入 (43)

第一章总则

1.1规划编制目的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导致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大理、丽江等风景名胜区的形象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使得洱源的旅游资源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为了更好的利用洱源的自然资源、更好的发展旅游产业、更好的指导未来发展新目标、开拓新空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特编制《洱源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1.2规划编制背景

1.2.1云南宏观经济政策

在云南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云南的众多城市均在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生态城市,充分利用其独有的优越地自然环境资源导致全国各地乃至国际上众多游客涌入云南观光旅游,所以发展旅游业便成了许多具有这一条件的城市的发展方向。

1.2.2 区域经济合作

依靠已建成的大丽高速以及G214使洱源县更快、更方便的与剑川石宝山风景区、丽江风景区、香格里拉风景区及苍山洱海连为一体,融入该旅游经济圈,形成面向省外和国际市场的外向型产业集聚区。

1.2.3自身的发展需求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2)加快发展旅游产业。(3)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4)打造独具特色的多民族原生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品牌。

1.3规划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基本思路,以构造洱源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为目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紧紧抓住大丽高速和G214这两条交通干线,实事求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引导城市空间合理布局。

(3)强化和提升洱源县在全省和西南地区的地位,突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主题,充分发挥旅游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的集散中心的作用,建设成为大理风景区的代表,融入和引导该旅游经济圈走向国际化。

1.4规划编制重点

1.4.1调整生产力布局,科学引导全县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在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强势推动和大区域交通布局优化条件下,洱源县经济的发展潜力日趋凸显。原有生产力布局已不能适应今后的经济发展,须作出较大的调整和重新布局。

1.4.2明确空间管制范围,提出空间管制措施

结合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区域资源开发程度、生产力发展布局、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专项保护等情况,明确划定县城空间管制区域,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措施和策略,引导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4.3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合理的城市规模

通过分析洱源县的县域发展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科学确定洱源县的城

市性质和职能,结合产业发展的途径分析,确定合理的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1.4.4 确定城区的空间布局形态及功能区划分明确城市特色

由于洱源县城区城市规模的扩大,规划重新研究中心城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合理确定城市的布局形态,并充分结合城市发展环境条件重新研究城市的功能分区,进一步发挥城区的城市特色,创造多名族文化特色的城市。

1.4.5 合理布局交通及重要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体系

确定洱源县未来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提出实施策略,确定重要的交通走廊、结点,各种交通网络及衔接方式,在城市发展方向和规模问题中充分考虑、市政基础设施可建设和利用的情况,明确重要市政基础设施的布局。

1.4.6提出环境保护措施

明确提出洱源县城区的环境保护措施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1.4.7提出综合防灾和公共安全体系

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的规划要求。

1.5规划原则

(1)从区域分析入手,合理定位,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2)统筹兼顾、适当超前、近期和远期相结合。

(3)生态建设优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统一。(4)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

(5) 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提高生活环境质量。(6)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相结合原则。

1.6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

(3)洱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4)《大理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25)》

(5)云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6)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7)洱源县“十二五”规划纲要

(8)其他相关条例规范

1.7规划范围、层次和期限

(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以茈碧湖镇为主体,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其中包括北到茈碧湖,南到覆梭山脚,东至大佛山山脚,西到天马山山脚。

(2)规划层次:城区总体规划

(3)规划期限:近期:2012-2015年。

远期:2016-2030年。

第二章洱源概况

2.1行政区划与建置沿革

洱源,西汉至隋朝属叶榆县地。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设治,境内置浪穹、邓备、舍利等州。南诏时为浪穹州。大理国时设宁北赕、邓赕、凤羽郡。元宪宗七年(公元1257年)置浪穹、德源两个千户所,隶大理上万户府;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云南行省建立,置邓川州,领浪穹县、凤羽县,隶大理路。明裁凤羽县并归浪穹,设邓川州,领浪穹县,隶大理府。清沿明建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浪穹县改称洱源县,邓川州改为邓川县,两县先属迤西道,后属大理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洱源县、邓川县同属大理专区,1956年11月起同属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10月,洱源、邓川、剑川3县合并,成立剑川(大)县。1961年10月撤销剑川(大)县,原洱源、邓川两县合并称洱源县。

2.2 洱源县地理条件

2.2.1 自然地理:洱源是高原明珠洱海的发源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与鹤庆县相连,南与大理市、漾濞县接壤,西与云龙县分疆,北与剑川县毗邻。

洱源县地处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交界地带,境内山岭纵横,层峦叠嶂,湖泊棋布,河流如织,盆地、河谷错落其间。东部马鞍山、中部罗坪山、西部西罗坪山3支主支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县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部多有盆地,由北至南分布有牛街、山营、茈碧湖、凤羽、右所、邓川等6个坝区镇乡;西部是高山峡谷,分布有乔后、西山、炼铁3个山区、半山区乡镇。东北部南无山为境内最高点,海拔3958.4米;西部黑惠江南出县境处的乌梢箐口为最低点,海拔1645米。 2.2.2 自然气候:洱源县属北亚热带高原气候类型,干湿季节分明,光照充足,“四序恒温”,温暖宜人,境内立体气候和区域性小气候特征明显。“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在境内是常见的气候现象,气温和降雨量一般随海拔高度分布差异很大,一般情况气温随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雨量随海拔高度增高而增多。平均气温随海拔增高递减率为0.63摄氏度每100米左右。洱源坝区年平均气温为13.9摄氏度,多年年平均降水732毫米,年日照2061~2439小时。有300天左右平均气温在10~30摄氏度之间。

2.3 洱源县水文条件

洱源县境内江河溪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黑潓江水系属澜沧江流域支流,入河支流41条,293千米,山溪227条,417千米;氵弥苴河水系亦属澜沧江流域支流,入河支流51条,327千米,山溪149条,232千米,平均径流量4.8亿立方米,占洱海平均径量的59%,是注入洱海的主要水源。每平方千米平均产水量42万立方米,地表水年降水总量3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12亿立方米,过境流水9亿立方米,共计21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水量充沛。

洱源地处滇西高温热水区,地热资源得天独厚,是闻名遐迩的“温泉之乡”。境内分布有九台——玉湖、牛街——三营、下山口——城西——温水等地热主显示区,共有30余处自然出露点,水温30~90℃,矿物质含量均达医疗热矿水标准。其中牛街-三营高温地热田,相应发电潜力1 791千瓦,远景发电潜力可达5 390千瓦。

河流湖泊随山势分为两大水系,东部是氵弥苴河水系,西部为黑潓江水系,均归属澜沧江流域。海西海、茈碧湖、绿玉池、东湖、西湖秀媲瑶池,散落县境东部,分别经氵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南注洱海。

2.4 物产资源

洱源坝区沃野平畴,分布有广阔的水域。主产稻谷、蚕豆、烤烟、油菜及各种蔬菜,其中大蒜种植已发展成产值超亿元的新兴产业。自然繁衍和人工种植、养殖的水产品种类多、产量大。鱼类品种达10科36种,主要有草鱼、鲤鱼、鲢鱼、鳙鱼、武昌鱼、鲫鱼、檀香鱼等;莲根、慈姑、筊瓜、海菜产量大品质优。得灌溉之利,享田渔之饶,洱源向为“鱼米之乡”。且水草丰茂,饲料充足,乳牛饲养历史悠久,洱源是全国著名的“乳牛之乡”。山区土地广袤,牧草丰盛,主产玉米、洋芋、荞麦、芸豆,林果和畜牧业的发展极具潜力。境内适于梅子生长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优渥,所产鲜梅个大肉厚,种植、加工、销售相连接的梅子产业已经崛起,洱源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梅果之乡”。食用野生菌资源丰富,松茸、鸡土从、牛肝菌等远销省内外。

洱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多样性特点突出。境内高山、亚高山与河谷、盆地相间,具备亚热带至高山寒温带的各种自然环境。现存蕨类以上高等植物700多种,种子植物的15个地理成分齐全,有云南红豆杉等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11种。在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中,针叶林地域分布最广。常见树种分属43科、95属、249种。鸟类有上百种。罗坪山至点苍山一线及西部广大山区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其中久负盛名的鸟吊山,候鸟南迁时节百鸟翔集,蔚为壮观。境内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22种,其中一类的有金钱豹和黑鹿两种。随着山林经营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森林覆盖率不断回升,一些曾绝迹的野生动物种群活动也相继出现。中草药材品种多、蕴藏量大,植物类达860种,动物类也有10余种。花卉资源中,兰科植物约有16属、120种。洱源,家养兰花历史悠久,名品迭出,是全国闻名的“兰花之乡”。(生物资源)

洱源境内已发现矿种25个,已知矿产地50余处。金属矿有金、银、铅、锑、铜、锌、锰、铁、钛、镁、铝等。非金属矿主要有岩盐、硅藻土、大理石、石灰石、褐煤、泥炭(草煤),尤以建筑石材储量大、品质优,焦石、腊坪墨色大理石被誉为“黑金花石”。(矿产资源)

2.5 洱源县人文现状

2.5.1 人口现状:洱源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白、汉、彝、回、傈僳、纳西、藏、傣等族为世居民族,民族成分多达20余个,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287 833人,其中白族179 550人,占总人口的62.38%,汉族87 431人,彝族11 642人,回族6 584人,傈僳族1 116人,纳西族491人,藏族328人,傣族146人,其他民族545人。

2.5.2 人文资源:洱源,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族文化绚丽多彩。全县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个,其中省州级各3个。唐初浪穹诏主丰时设治颖州巷、筑凤凰台、凿白沙井,南诏统一六诏时白洁夫人率兵抗敌,明将傅友德与元右臣普颜笃大战佛光寨,明建文皇帝避难眠龙洞、躬耕石龙寺等等,都留下许许多多传说和遗迹。洱源是清华园最早的共产党员施滉的故乡,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孕育了滇西北最早的革命武装。洱源,各族人民勤劳智慧、能歌善舞,是“神话王国”和“天女撒歌的地方”,是著名的“白族唢呐之乡”。

2.5.3 民族宗教:洱源是多民族聚居县,多民族聚居决定了洱源县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以及在原始宗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主崇拜在洱源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以外,其他民族不同程度地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本主、土主。2006

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信教群众有3万多人,共有小寺小庙464个,其中佛教82个,道教2个,伊斯兰教7个,基督教1个、儒释道三教合一12个,本主庙235个,土主庙22个,宗教祠堂29个,山神庙46个,土地庙16个。1996年通过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30个,其中清真寺7个,佛教寺院20个,道教宫观2个,基督教聚会点1个。

2.6 产业发展现状

2010年,洱源县完成生产总值24.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9.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7.4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49996万元,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1779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8.3万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8006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027万元;财政支出91412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2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8520万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551万元,农村集体投资完成10047万元,农村私人投资完成17922万元。

全县工业总产值30.28亿元,工业增加值6.73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6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3.56亿元。年内,云南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邓川拖拉机装配厂完成工业生产总值168013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3903万元,生产拖拉机46699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2807万元,实现利润13711万元,上缴税金520万元。邓川新希望蝶泉乳业有限公司完成工业产值38783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3186万元,年收购鲜奶量62850吨,生产乳制品47474吨,支付奶款16512万元,产品销售45742吨,实现销售收入28296万元,出口创汇389万美元。

全县水电装机40300千瓦,拥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35千伏变电站6座,变电容量为62500千伏安;35千伏输电线路14条,总长123千米;10千伏配电线路32条,总长267千米;10千伏配电变压器1161台,配电容量124273千伏安。供电量17543.75万千瓦时,售电量16141.31万千瓦时,销售收入6018万元,实现利润373.44万元,上缴税金1008万元。

第三章城区建设现状

3.1 建成区规模

建成区主要包括茈碧湖镇中心城区,东与滇藏公路和本县三营镇接壤,南与本县右所、凤羽两镇接界,西与本县乔后镇相连,北毗剑川县沙溪,距大理市73公里,现辖玉湖、九台、鹅墩、丰源、文强、中炼、巡检、碧云、果胜、松鹤、哨横、大庄、永兴、永联、海口15个村(居)民委员会,90个自然村,219个村民小组。建成区面积约为283km2,人均用地面积约为85.52m2。

3.2 建成区发展现状

至2011年,洱源县建成区共分几大片区,主要以城市主干道龙腾路、茨碧路以及S310发展。龙腾路以北沿茨碧路右侧发展为娱乐疗养区正在兴建温泉城;温泉城北侧,运亨村与金鳌山交界处则是重要的旅游景点茈碧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龙腾路南侧与天马山相接为主城区;天马山走向有X310沿该道路则是城市发展的新区,主要有工业、仓储业。

主城区以行政办公、教育科研和商业服务业为主,同时兼有布置灵活的一类居住用地;城市西南侧与天马山山脚相交区以三类居住用地为主;城市主干路龙腾路与茨碧路相交处是二类居住用地;沿龙腾路向右发展与海尾河相交处主要是一类、二类居住用地同时兼有行政办公和公用设施用地;主城区南侧主要以一类、二类居住用地占大半区域;沿县道发展工业、仓储业的城市边界区,因其有利的交通条件所以这里设置了二类、三类居住用地。

4.1 发展条件分析

4.1.1 优势与机遇:

(一)优势

(1)区位优势

洱源县位于大理境内是构成大理风景区的重要景点之一,同时还是以丽江、大理、

西双版纳这三个风景名胜区为轴线的旅游带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其具有明显的地

理区位优势。(图1)

洱源县地处丽江、大理、迪庆三大风景区的枢纽地带,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理

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风格多样的旅游资源。被人们赞誉为“鱼

米之乡”、“乳牛之乡”、“温泉之乡”、“高原之乡”等多种美誉,还以其灿烂的文化、

古朴神奇而诗情画意的人文景观而著称于世。利用洱源独特的对外交通条件作为支撑

点,刺激、带动和引导洱源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互补。

图1 洱源区位分析

(2)交通优势

G214与洱源县相交,从其边境而过,同时新建的大丽高速公路从洱源境内穿插而

过,S310给洱源提供了发展工业和仓储业的便利,几条重要的河流贯穿全境,交通便

利,因此具备资源集散、运输、交易和中转的重要条件,同样也具备大量人员流动的

交通疏散能力。

(3)相对资源优势

1、水电资源与周边县相比洱源具有相对的资源优势,其拥有充足的水电资源,就目前全县水电装机40300千瓦,供电量17543.75万千瓦时,售电量16141.31万千瓦时,销售收入6018万元,实现利润373.44万元,并且还拥有其发展空间;

2、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也十分充足,洱源境内已发现矿种25个,已知矿产地50余处;

3、水产资源此外,洱源的水产品种类多、产量大且因其水草丰茂是全国著名的“乳牛之乡”;

4、水果资源山区土地广袤,林果业发展极具潜力,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梅果之乡”,食用野生菌资源丰富,远销省内外;

5、林业资源林业资源同样丰富,森林覆盖率不断回升,野生动物种群活动大量出现,中草药材品种多,蕴藏量大;

6、花卉资源另外花卉资源中,洱源家养兰花历史悠久,名品迭出,是全国闻名的“兰花之乡”。

(4)特色产业优势

1、产业化经营洱源县充分发挥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等优势,努力打造大蒜、乳畜、梅果三大产业化经营,在打造大蒜、乳畜、梅果三大产业化建设中,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

2、农产品无公害建设水稻、玉米、蚕豆、大麦四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洱源县立足生态文明试点建设实际,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要求,从打造绿色无公害品牌做起;

3、农产品纯天然培植马铃薯、芸豆、苦荞为主的小杂粮和水生海菜等五大纯天然农产品。培植五大纯天然农特产品,洱源县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把以马铃薯、大小白芸豆、苦荞为主的小杂粮,以及莲藕、茭瓜、海菜等纯天然农特产品作为帮助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来抓。

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以凤羽为重点,结合发展观光农业,改进栽培措施,建成了2万亩双低油菜,年产无公害油菜子0.3万吨。这五大纯天然农特产品以其品质优良、风味独特,在同类产品竞争中市场份额逐渐扩大,成为了洱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中的“亮点”。

(二)机遇

根据大理市规划市域空间结构中“一海”、“两线”、“一城”、“七镇”的战略布局,其中“一海”便是洱海,而“两线”则是洱海西线和洱海东线,均为沿洱海发展,而洱源却是洱海的发源地;此外在“一城”战略中下关作为四个组团之一,由下关则可以直接进入洱源,故在这一战略中洱源同样地处优势地位;再者洱源是大理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位于丽江、大理、西双版纳这一条少数名族风情旅游带上,占据优越的旅游资源区位优势,这一切优势都给洱源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条件。4.1.2劣势和制约因素

(一)劣势

(1)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

洱源县现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虽然农业是洱源的一大特色产业,且近年来洱源大力发展其高原特色农业使得其生产值不断增长,但毕竟其生产总值较低,且三大产业比重由之前的37:31:32调整为35:34:31,从中不难看出农业是洱源县的支柱产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低。洱源的工业主要以矿产、水果、和食品加工,但在目前的

情况下,全国各城市都在抓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尤其是云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大理着重发展成为重要的风景名胜区这一目标下,洱源这一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的地区是不可能再去主要发展矿业的,所以其工业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其产业结构急需调整。

(2)人才资源短缺,教育水平落后

教育文化比较落后,劳动力素质较低,各类人才特别是科技型人才紧缺,影响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同时也制约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至2010年末全县普通高中只有3所,职业高中1所,全县有教职工2660人,其中公办教职工2283人,代课教师377人。公办教职工中小学教职工1225人,专任教师1083人;初中教职工632人,专任教师602人;普通高中教职工298人,专任教师253人;职业高中教职工69人,专任教师64人;县机关幼儿园教职工12人。

(二)制约因素

(1)城镇建设滞后,急需改善投资环境

洱源县城镇发展建设相对滞后,遗留问题较多,城镇综合服务功能较弱,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城区基础设施滞后,城镇的基本功能不完备,难以对周边乡镇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城镇化水平低

云南城镇化水平由2002年的26%提高到2012年的39.3%,基本形成以昆明特大城市为依托,以玉溪、曲靖、大理、红河区域中心城市,州市政府所在地和设市城市、县城、中心集镇、边境口岸城镇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同时,云南城镇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27个百分点,城市规模小、密度低,功能弱,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所以洱源也就会受到相应的发展制约。

4.2发展目标

4.2.1经济发展目标

(1)经济总量目标:2011年洱源县完成生产总值313215万元,比上年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11267元,增长13.8%。到2030年生产总值预计达1935544.74万元,其依据:据我们统计所得近10年来洱源县GDP平均增长率为(7.8%+11.0%-23.8%+19.9%+13.8%+18.8%+13.8%+8.9%+16.3%+14.1%)/10=10.06% 预计2030年GDP为:313215*(1+10.06%)^19=1935544.74万元

(2)经济结构目标:通过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形成具有洱源特色、区域新优势和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化稳定,旅游产业及服务业高速发展的目标。

4.2.2社会发展目标

(1)人民生活目标:2011年洱源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266元,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水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

(2)财政收入目标:2011年全县财政总收入21616万元,2020年达到89768.16万元。(3)教育发展目标:到2020年教育覆盖率达到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

(4)社会保障和就业目标:2011年全年城镇新增加就业1305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41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01个,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011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6693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50263人,参保率达95.25%。2030年城镇、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进一步扩大,逐步建

立起全覆盖,高保障度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就业更加广泛和充分。

(5)资源环境目标: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森林洱源”,2011年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43.42万亩,管护天然林203万亩,全县林木绿化率达59.4%,森林覆盖率达47.9%。结合旅游二次创业战略的实施和大理州“1+6”中心城市群建设,围绕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的目标,2030年时使得全县旅游项目建设基本完成,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很大的提升,旅游市场活跃,旅游业成为全县的带动性产业。

4.3发展战略

(1)提高市场化水平:统一市场和各种专业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只有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在统一市场内不断自由活动才能优化资源配置,使经济效益最大化,这是加快洱源发展的前提条件。

(2)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就目前洱源的高原特色产业应当稳定发展,确定其作为洱源特色产业的地位,使其更具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发展模式,提高特色产业发展水平。

(3)发展交通型产业:在规划期间,要依托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优势,发挥洱源现有商贸流通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其交通和水流的条件,确立洱源作为片区商贸集散、资源配置、中转中心的地位,大力发展仓储业。

(4)调整工业结构:为更好地适应周边环境和提高工业产值,所以将适当降低矿产业的发展步伐,着重发展轻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一类污染很轻或是无污染的工业,以便保护环境。

(5)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洱源所具有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让特色农业发展为观光农业来配合旅游业发展,使得旅游业成为主导产业,紧紧围绕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大县的总目标,推动旅游业由一般产业型向支柱产业型转变,由山水自然观光型向观光旅游与康体疗养、休闲度假相结合型转变,着力把洱源建成滇西北黄金旅游线上的温泉度假旅游基地,从而带动洱源的商业和服务业发展。

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5.1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的确定是根据城市所处的区域位置和功能、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基础、产业特点和规划期内职能变化、发展战略等因素决定的,它将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与规划建设产业有重要影响,根据以上因素确定规划期内洱源县城市性质为:(大理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物流和旅游城市。以现代型农业为基础,稳步发展仓储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旅游业,把洱源发展为旅游观光型城市。)

5.2城市职能

滇西北重要的旅游胜地和特色产品输出城市,区域性的交通、贸易及凤仪物流基地中心组成部分。更是洱源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1)洱源拥有吸引省内外游客的魅力,地处丽江、大理、迪庆三大风景区的枢纽地带,并且具有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在所在区域中发展旅游业具有良好的竞争力,有实力成为滇西北重要的旅游胜地。

(2)洱源具有独特的高原特色产品,是名副其实的“梅果之乡”,中草药材品种多,蕴藏量大,食用野生菌资源丰富,远销省内外。

(3)洱源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陆地交通有G214,大丽高速,X310等交通网络,能辐射该片区域。此外还具有海尾河、弥茨河、凤羽河等水运交通,且随着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其交通枢纽的地位将进一步确立。因此,洱源县有实力成为该片区域的交通、贸易、及凤仪物流区的中心。

(4)洱源这座城市必然成为洱源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其影响力将完全覆盖洱源全境,将会带动全县有序且有力的发展。

第六章人口规模

6.1、县城区人口构成

规划区未来人口由两大部份组成:(1)常住人口:包括常住户籍人口与常住外来人口。其中常住户籍人口由规划区内常住非农业人口与常住农业人口构成。常住外来人口主要由长期在规划区务工经商的外地户籍人口组成;(2)非常住人口:包括通勤人口与流动人口两部份。

6.2、县城城区现状人口包括:

(1)县城常住户籍人口:2.66万人

(2)县城暂住人口(居住一年以上):0.66万人。

(3)2011年规划城区现状城镇总人口为:3.32万人。

(4)2011年洱源县总人口28.98万人。

6.3 城市人口预测

6.3、1全县人口预测:

(1)综合增长法:

综合增长率是以预测基准年上溯多年的历史平均增长率为基础,预测规划目标年城市人口的方法。根据人口总和年均增长率预测人口规模。按以下式计算:Pt=P0(1+r)n

其中:Pt---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

P0---预测基准年人口规模

r----人口总和年均增长率

n----预测年限

资料收集:

表1-1

其中,r即综合增长率是根据历年人口资料算出,算法如下:

已知:Pt=P0(1+r)n

所以:r=(n√Pt/P0)-1

由此算得各个年限内的综合增长率r值。

根据算得r值,也就是上表,可以得出,2003-2004和2007-2008年的人口增长不符合规律,故去除。

于是:综合增长率r=(r1 +r2+r3...r n-1+|r n)/n

=(0.22458*5+0.0063356*7+0.0289113*6+0.02493328*8+0.07668034*2+0.00694466* 2+0.00965752*3+.................+0.003468)/57

=0.02202992

所以得出近期2015年全县人口总数: P2015=28.98*(1+0.2202992)4=31.619万人远期2030年全县人口总数:P2030=28.98*(1+0.2202992)19

=43.8436771万人。

(2)时间序列法

计算方式是:

Pt=a+bYt

式中 Pt——预测目标年末城市人口规模

Yt——预测目标年份

a、b——参数

由表1-1得到(2004-2011)年城市人口数据,建立城市人口与时间的线性回归,根据拟合出的方程:

Y=0.2507X-467.68 R2=0.8652

预测2030年的城市人口P2030=0.2507*2030-467.68=41.241万人

20

30

40

50

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年份

6.3、2 城区人口预测:

(1)自然增长率+暂住人口(线性回归预测) 据调查所得数据:近年洱源县城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008:5.59‰ 、2009:3.32‰ 、2010:3.15‰ 、2011:3.50‰ 、 2012:4.41‰ 根据线性回归,可得以下图表:

图2 自然增长率线性回归图

根据自然增长率所得线性回归拟合曲线的拟合度为0.69,该拟合度比较小,其信服度不高,由于二胎政策和上层次规划的自然增长率不大于6‰的控制度,所以我们将2030年的自然增长率预测为5.80‰

暂住人口:2006年0.65万人,2009年0.92万人,2012年0.923万人,因此用线性回归法可得下面图表:

人口/万人

暂住人口线性回归图

根据线性回归拟合曲线得到2030年暂住人口为3.0167万人则预测2030年洱源县城区人口为:

2.66*(1+5.80‰)^19+

3.0167

=2.9690+3.0167

=5.9857(万人)

(2)线性回归法

计算方式是:

Pt=a+bYt

式中 Pt——预测目标年末城市人口规模

Yt——预测目标年份

a、b——参数

茈碧湖镇近年人口资料(2001—2010)

年份镇总人口(万

人)年份镇总人口(万

人)

2001 1.95 2007 5.61 2002

1.95 2008 5.63 2003 1.96 2009 5.78 2004 1.98 2010 5.88 2006 5.55

依靠人口与其占地面积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这个关系:

(洱源县城区人口/茈碧湖镇人口)*K=洱源县城区面积/茈碧湖镇面积。

以2011年统计数据为基准带入该式:

(3.32/5.80)*K=(272.99/290.33)

得出:k =1.6421

根据线性回归图预测的2030年茈碧湖镇人口为7.516万。

由此可以预测出2030年洱源县城区人口:P2030城区=7.516*(272.99/290.33)/1.6421

=4.30(万人)

由于该方法预测出的2030年洱源县城区人口为自然变化的情况下,因为本次洱源县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会使得洱源县城区范围外扩,使周边村镇纳入城区,同时洱源县将是一个以旅游服务型为主,工业、运输业为辅的城市,所以其暂住人口和迁入人口必定增加,所以到2030年城区人口必定比预测的4.30万人会多,预测被纳入的村镇人口和迁入人口为1.5万人,因此预测到2030年洱源县城区人口约为5.80万人。

从以上三种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各有优劣,第一种方法更加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第二种的K值是变量,迁入人口也是变量,因此最后预测出的城区人口不准确,所以我们选择第一种方法,则P2030城区=5.99万人。

洱源人口结论:综合几种方法,我们预测2030年全县人口为:43.84万人。 2030年城区人口为5.99万人。

7.1中心城区用地现状

中心城区主要包括茈碧湖镇,东与滇藏公路和本县三营镇接壤,南与本县右所、

凤羽两镇接界,西与本县乔后镇相连,北毗剑川县沙溪,距大理市73公里,现辖玉湖、

九台、鹅墩、丰源、文强、中炼、巡检、碧云、果胜、松鹤、哨横、大庄、永兴、永

联、海口15个村(居)民委员会,90个自然村,219个村民小组。建成区面积约为283km

2,人均用地面积约为85.52m2。

7.2建设用地指标分析

7.3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由表中可以看到目前洱源县人均建设用的面积为85.52平方米每人,且洱源县位于第

五气候区,所以可查表:

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m2/人)

由表中可以看出洱源县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属于85.1-95.0平方米每人的范围,此外洱源县城区规划人口规模为5.99万人,小于20万人,所以允许调整的范围为-10.0-+15.0因此调整后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5.52-100.52平方米每人,最后洱源县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应该在表中所给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取值区间80.0-105.0之间,所以得出洱源县城区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取值区间为80.0-100.52平方米每人。

由人口预测结果得出2030年洱源县城区人口约为5.99万人则城区建设用地规模范围为:59900*80=4792000m2到59900*100.52=6021148m2。

所以规划后的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为:

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8.1城市用地发展方向选择的因素

1、地形地貌

2、工程地质情况

3、主要对外交通及主要经济联系方向

4、现状建设开发情况

5、适宜的城市布局形态

6、规划结构的合理和完整

7、城市用地空间布局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和合理性

8.2建设用地评定

利用ARCGIS技术,将用地进行数据处理,用地综合评价的结果将为土地使用规

划提供科学的决策基础。

通过用地综合评价,可将用地分为三类:一类用地为适宜修建用地,坡度为

0-10%,二类用地为必须采取工程措施加以改善后方能进行修建的用地,坡度为

10-25%,三类用地为不宜建设用地,坡度>25%。

本次用地评价中利用ARCGIS技术,对洱源县进行了地形坡度分析,其分析结果

如图:

从图中很容易看出洱源县除了周围山区其坡度大于25%为不宜或禁建区外,几乎

所有的地区其坡度都是在10%-25%之间,只需进行必要的工程措施加以改善后就可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