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研究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研究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研究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研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研究》

结题报告

南通市教研室成达如

一、课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领先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机遇,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在教育领域里追求人的素质获得全面发展,已经变成一种集体行动,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1996年4月国际21世纪教育质量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指出:“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接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已成为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并由此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要(试行)》提出的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改革的基本路向要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从而培养学生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各种能力。这也意味着学生以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的深刻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个人存在方式的转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位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

怎么能够想像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

转变学习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总体研究目标有三:

⑴构建新的学生学习方式,使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应用价值。

这个新的学生学习方式是: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融探究式学习、接受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于一体,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模式。

人类有效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类:探究式学习、接受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即指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那样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接受式学习即指主动从语言(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呈现的方式中获取间接经验或知识的学习方式。这里的“主动”接受式学习是与机械接受式学习区别而言的,主动接受式是强调接受学习必须以激发学生心理需求为前提,以学生主动渴求为特征,并且“用于呈现的言语材料能够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或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任意性的联系,并且学生具有内部动机和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奥苏贝尔指出的“意义学习”主张;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把主动接受式学习,称之为“意义接受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即指将客观世界融入主体内心,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悟解式的学习方式,多用于人文、艺术学科。

⑵构建新的教师教学指导策略和课堂教学结构,以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使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应用价值。

⑶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心理机制、伦理价值、内部结构、特征性状,以期在理论上有所建树,为丰富心理学、学习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课题研究条件与特点

⑴本课题研究是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是前几轮课程改革不可比拟的,它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在基础教育中掀起了巨大的教育改革浪潮,几乎囊括了一切教育教学领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学生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具有更深一层含义。这就是新的课改不仅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而且还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的学生学习方式研究课题与课程改革的精神和重点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我们的努力方向就是新课改的努力方向,我们的进展就是对新课改的贡献。

另一方面,新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也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比如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应“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比如强调“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比如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

验”,尤其是强调课程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等等都为我们的课题研究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活动空间。

⑵本课题研究是启秀中学历项课题研究的继续和拓展。

从“七五”到“十五”,启秀中学在特级教师李庾南同志的主持下,展开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创建和实验》、《优化数学学习过程改善数学教学结构》、《学程导进技艺研究》和《主体性教育研究》等五项省级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荣获了多项荣誉。这些课题研究始终围绕着一根主线,即坚持人本思想,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研究、创新和发展,因此就已经触及到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

因此,本课题研究不是另起炉灶,是作为上述研究的继续和拓展,是在其坚实的基础上,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集中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以取得新的突破。

⑶本课题研究将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对矛盾,互为依存。因此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不可避免地要研究教师的指导策略,所以本课题研究既包含学生的学习方法研究,又包含教师的教学方法研究,还包含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既涉及到学法改革,又涉及教法改革,还涉及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虽然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但是在研究中,我们将坚持“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原则(陶行知语),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放在主导地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构建上。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师教学指导策略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课题研究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最高原则和最终目标,采用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综合进行,历时三年。

第一阶段(2004年2月—2005年1月),完成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构建

1.分学科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学习调查,并运用经验筛选,对探究学习、(意义)接受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及其他有效地学习方式的特点、类型、优缺点、使用范围和条件及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梳理。

2.利用文献,借鉴国内外资料,对探索学习、(意义)接受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及其他有效学习方式的特点、类型、优缺点、使用范围和条件及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梳理。

3.利用生理科学(尤其是脑科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理论成果对探究学习、(意义)接受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及其他有效学习方式的心理机制、内部结构、特征性状、伦理价值等进行理论研究。

4.综合上述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研究成果,构建优化组合的学生学习方式,即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融探究式学习、接受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为一体的,有效促进个性发展的学生学习模式。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十分关注:

①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被动转向主动;

②学生的学习取向从单纯的认知转向认知、情感、意志的融通;

③学生的学习目标从单纯的知识转向知识、能力、行为并重;

④学生的学习内容从单纯的间接经验转向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的融汇;

⑤学生的学习心向从无意义学习转向意义学习;

⑥学生的学习策略从单纯接受转向自主建构。

第二阶段(2005年2月—2006年1月)完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首轮实证研究和教师指导策略及课堂教学结构研究。

1.运用实验法,在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对“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进行第一轮实证研究,并认真检验、分析,进一步修改、完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式。

2.针对“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生学习方式,使用理论研究与经验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对与之相适应的教师教学指导策略和课堂教学结构进行研究和建构。

第三阶段(2006年2月—2007年2月)完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及教师指导策略的二轮综合实证研究。

运用实验法,在全校各个年级进行新一轮实证研究,以期进一步修订“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师指导策略、课堂教学结构。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研究报告:

1.新课程背景下《关于素质教育的断想》(发表在《江苏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2.《关于课堂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考》

(二)研究论文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课堂教学录像36节

(四)专著

1.《学校管理的人本意蕴》(北大出版社出版)

2.《教学策略新论》(待出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