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

附件4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

工作指南

(试行)

2014年10月

目次

第一章总则 (1)

1.1 编制目的 (1)

1.2 适用范围 (1)

1.3 编制依据 (1)

1.4 术语与定义 (2)

1.5 指导原则 (3)

1.6 组织编制单位 (3)

第二章工作内容与流程 (4)

2.1 工作内容 (4)

2.2 工作流程 (4)

第三章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方法 (7)

3.1 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评估 (7)

3.2 地下水脆弱性评估 (14)

3.3 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估 (19)

3.4 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估 (23)

3.5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 (24)

第四章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技术报告及成果图表 (29)

4.1 报告编制大纲 (29)

4.2 成果图 (29)

4.3 成果表 (31)

附录 A地下水保护区、防控区及治理区评估结果分析表(参考式样) (32)

附录 B岩溶区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估指标说明 (35)

附录 C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说明 (40)

附录 D权重和参数敏感度分析 (45)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

(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推进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规范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

1.2.1 本指南适用于区域尺度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评估区面积一般不小于0.4万km2,精度一般不小于1:25万。

1.2.2本指南主要包括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技术方法、报告图集编制要求等方面。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

GB/T 14175 水文地质术语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

GB/T 8538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

GB 11615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GB 15218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 610 环境影响评估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HJ/T 33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地下水污染源荷载:指污染源对地下水产生影响程度的大小,取决于污染源的位置、类型以及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等。

地下水脆弱性:由于自然条件变化或人类活动影响,地下水遭受破坏的趋向和可能性,它反映了地下水对自然和(或)人类活动影响的应付能力。

地下水功能价值:根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富水性、水质等,可为地下水开发利用服务的、具有现实或潜在经济意义的功能价值。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基于地下水使用功能和污染现状特征,结合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脆弱性和功能价值评估结果,对地

下水污染防治类型和等级提出分区。

1.5指导原则

(1)简单实用原则: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的方法原理简单且实用性强,结合地下水环境保护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科学合理的污染防治分区建议;

(2)系统完整原则:综合考虑水文地质单元及行政区划,划定防治分区的范围;

(3)分区分级原则:根据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脆弱性、功能价值以及污染状况,确定保护区、防控区及治理区等三类分区,根据区划防控值确定不同分区的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对策建议;

(4)动态调整原则:根据评估区地下水污染荷载、地下水污染状况等因素的重大变化情况,结合地下水环境管理需要,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区划结果进行动态调整。

1.6组织编制单位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组织编写,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等单位起草编制。

第二章工作内容和流程

2.1工作内容

综合考虑地下水水文地质结构、脆弱性、污染状况、水资源禀赋和行政区划等因素,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体系,划定地下水污染治理区、防控区及保护区。

将保护区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防控区划分为优先防控区、重点防控区和一般防控区;治理区划分为优先治理区、重点治理区和一般治理区。

2.2工作流程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的流程见图1,具体内容如下:(1)确定评估范围。以行政区或地下水系统为评估范围。

(2)收集资料。根据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脆弱性、功能价值、污染现状评估的指标体系,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并开展必要的补充调查工作。

(3)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脆弱性和功能价值的指标体系评估。根据资料分析结果,采用各指标体系的评估方法,开展地下水污染源荷载分区、地下水脆弱性分区、地下水功能价值分区等工作。

(4)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估。根据地下水质量目标、标准限值、对照值(或背景值)开展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估,评估指标主要是“三氮”(指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及氨氮)、重金属(第一类:铅、汞、铬、镉和类金属砷等;第二类:铊、锰、铋、镍、

锌、锡、铜、钼等)和有机类等污染指标,分别形成“三氮”、重金属和有机类等污染分布图。

(5)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根据地下水使用功能和污染现状评估结果,划分保护区、治理区的一级区和二级区,以及防控区一级区;通过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脆弱性、功能价值的图层叠加,划分防控区二级区;根据区划防控值,确定地下水污染防治的优先等级,提出针对性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6)编制报告和成果图表。汇总和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编写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技术报告和图表。

2002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2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综述 2002年,湖北省平均降水深1288.6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395.5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近1成。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123.7亿立米,地下水资源量312.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155.5亿立方米。2002 年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3.7亿立方米。2002年全省入境水量7145亿立方米,出境水量8028亿立方米。 2002年,全省总供水量240.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96.1%,地下水源占3.2%,其它水源占0.7%;全省总用水量240.8亿立米,其中农业用水占56.5%,工业用水占32.0%,生活用水占11.5%。 2002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39.2亿吨,其中工业废水70.5%,生活污水占29.5%;对全省6843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Ⅰ类水质河长占5.2%,Ⅱ类水质河长占34.8%,Ⅲ类水质河长占43.2%,超标(超Ⅲ类)水质河长占16.8%。大中型水库水质良好,一般为Ⅱ类。 2002年湖北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951立方米、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638立方米。 一、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02年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全省平均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多一成,属偏丰年份。降水地区分布总趋势为由南向北,由东南、西南向腹地平原湖区递减。全省除十堰市及襄樊市北部降水量小于800毫米以外,其余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在800~1800毫米之间。

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深1288.6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2395.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7.2%,比常年增加9.6%。全省十七个市州年降水量与常年比较,神农架林区、十堰市、襄樊市、恩施州较常年偏少,其中以神农架林区为最,较常年偏少15.2%;其它市降水较常年偏多,其中以荆州市为最,偏多40 .5%。 (二)地表水资源量 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123.7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604.5毫米。比上年增加100.7%,比常年增加12.9%。全省十七个市州地表水资源量与常年比较,襄樊、十堰、恩施、神农架偏少,其中以十堰市偏少46.6%为最多,其余市州均比常年偏多,其中以荆州偏多122.2%为最,其次是潜江市(偏多115.7%)和仙桃市(偏多99.5%)。

中国水污染及其治理措施.

中国水污染及其治理措施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是万物生存发展之本,遏制水污染,保障水安全,是现阶段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中国的水污染程度日益加深,已危害到了人民的健康和国民经济,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水污染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位地球人的高度重视。 本文对水污染概念做了大概的解释,呈现了水质的分类标准,概括性的描述了我国的七大河流、湖泊、海洋和地下水的污染现状,并对这些水污染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水污染水污染分类水污染现状治理方法建议措施 目录 一、水污染概念及分类 (1) (一)水污染 (1) (二)我国水质等级标准的划分 (2) 二、中国水污染现状 (2) (一)中国七大流域水污染现状 (3) (二)湖泊水污染现状 (4) (三)海洋水污染现状 (6) (四)地下水水污染现状 (7) 三、水污染治理及措施 (8) (一)水污染治理的基本方法 (8) (二)水污染对策 (8)

引 言 我国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的国家呈现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状态,虽然我国总体水资源不少,但人口数量多,基数大,人均占有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由于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我国的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水污染的恶化使水资源短缺雪上加霜。不但在水量上缺水,现在更加重了在水质上缺水。① 这些水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污染范围从陆地河流、湖泊蔓延到近海水域,从地表延伸到地下;污染介质也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多种有毒有害污染物。这些变化,无疑使得水污染的防治和治理难度更大。 我国江河流域普遍遭到污染,且呈发展趋势。城市河流污染形势更为严峻。七大水系污染成都由重到轻的顺序为:辽河、海河、淮河、淮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北方的水污染相对比南方严重。全国的大型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达到重度污染和重度污染,滇池、巢湖、太湖的磷和氮污染严重,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近岸海域污染也日益加重。近20年来城市地下水质普遍观测到恶化趋势。 因此,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对我国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照成了极大的危害。为了控制我国江河湖海及各种地下水和饮用水的水污染,减少以至于消除水污染造成的灾害,继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则必须采取中和有效的战略措施防污减灾。 一、水污染概念及分类 (一)水污染 水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 ① 刘瑞聆 <<从水污染的分类看水污染防治法的调整范围>> 中国海洋大学[G]

地下水污染及防治措施

地下水污染及防治措施 肖晓宇贵州森堡生态实业有限公司550081 摘要:水资源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资源,对人类的生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很多工业的兴起对水资源造成了不少的浪费和污染,特别是对地下水的污染尤其值得关注,再加上地下水的自净能力有限,严重破坏了地下水资源的使用,导致多个地区发生干旱、缺水。所以,笔者在研究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的基础上,联系先进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对地下水污染和防治进行论述。 关键词:地下水;概念;特点;污染途径;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1.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城市垃圾及农药化肥等被生产出来。而地下水是全国近1/3人口饮用的主要水资源,是城市和工农业的主要用水资源。由于一些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以及很多企业没有认真做好排污项目,还有一些市民对于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意识不够等,使得我国的地下水资源在逐渐受到污染,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很大的挑战,对公民的正常生活和饮水安全也是很大的威胁。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加大对地下水资源的关注程度,采用有效的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治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通过了解地下水污染定义及特点,分析污染途径,从而提出污染防治措施,望能给相关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地下水污染的定义及特点 1地下水污染的定义 所谓的地下水污染是指,基于地下水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后,超过背景值的基础上,地下水的可利用范围与原来的水质可利用范围相比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可见,地下水的污染跟人类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在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之后,地下水资源的水质比之前有所改变,而且是向着负面方向的改变。 2地下水污染的特点 区别于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有着自身特殊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隐蔽性。与地表水污染不同,地下水污染有着很好的隐蔽性,很难被人们发现。通常情况下,地表水被污染之后都可以通过一些水的气味或者颜色有所发现,或者是通过观察水生物的状况来判断,但是地下水污染就不同,很难发现其是否受到污染,以及受污染的程度。这种隐蔽性很容易使得人们误饮到受污染的地下水。(2)难以逆转性。由于地下水的流速较慢,自净能力有限,当发现水质被污染时已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事,这就大大增加了治理地下水污染的难度,所以,更加应该注意防止地下水的污染,只有减少了污染的情况,才能减少后期的治理工作。这不仅是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策略,也是节约我国发展成本的有效渠道,更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二、地下水污染途径 1间歇入渗型。通过大气降水或灌溉水的冲刷,固体废物、表层土壤或地层中的有害或有毒组分从污染源通过包气带渗入含水层,这一过程是周期性的。这种方式一般都是呈非饱和状态的淋雨状渗流形式,或呈短时间的饱水状态连续浚流形式。此种污染途径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其污染对象主要是潜水。 2连续入渗型。存在于污水或污水溶液中的污染物随之不间断的渗入地下含水层。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诸如污水池、污水快速渗滤场及污水管道等的污水

地下水资源管理(全)

1、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涵义:在充分了解地下水资源和开发利用状况以及动态变化的前提下,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实施组织、协调、监督,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2、地下水资源管理主要内容:(1)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2)地下水资源规划;(3)地下水资源管理;(4)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5)地下水资源保护;(6)地下水动态监测与信息发布。 3、地下水资源管理系统:集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利用规划,调查分配,取水许可实施及监督管理和保护等组成的整复杂体系。这是社会政府对地下水资源管理的职能的系统体现。涉及到自然,人,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对方面多层次因素集技术性,政策性,社会性为一体,内涵丰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4、地下水资源规划概念: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且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的要求,从地下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的实际出发,针对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为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强化管理、有效保护而进行系统的规划工作,从而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5、地下水资源规划原则:(1)地下水与地表水统一规划原则;(2)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3)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4)坚持可持续利用,力争供需平衡的原则。 6、地下水资源规划内容:(1)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2)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3)需水预测;(4)供水预测;(5)供需平衡分析;(6)未超采区开发规划;(7)超采区开发规划;(8)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7、水资源承载力: (1)水资源开发规模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在一定社会技术经济阶段,在水资源总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所获得的最合理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 (2)水资源承载最大人口论,水资源承载力为:在某一具体的发展阶段下,以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前提,在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条件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人口容量 (3)水资源支撑社会经济系统持续发展能力论,水资源承载力是: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胜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 8、地下水功能区划的目的:为充分发挥地下水的多种功能,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加强地下水管理,编制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工作十分必要和紧迫。而开展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工作,建立地下水管理制度的基础技术平台,是进行地下水规划、指导开发利用行为、保护生态与环境和加强地下水管理的基础工作。 9、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原则:(1)人水和谐、可持续利用;(2)保护优先、合理开发;(3)统筹协调、全面兼顾;(4)以人为本、优质优用;(5)因地制宜、突出重点;(6)可操作性强、服务管理;(7)水量、水位和水质并重。 10、地下水功能区划类型: 一级功能区:(1)开发区:指地下水补给、赋存和开采条件良好,地下水水质满足开发利用的要求,当前及规划期内(2030年,下同)地下水以开发利用为主且在多年平均采补平衡条件下不会引发生态与环境恶化现象的区域;(2)保护区:指区域生态与环境系统对地下水水位及水质变化较为敏感,地下水开采期间始终保持地下水水位不低于其生态控制水位的区域;(3)保留区:指当前及规划期内由于水量、水质和开采条件较差,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或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但作为储备水源的区域。。 二级功能区。 11、地下水资源保护目的:地下水资源的保护目标不仅包括水质,使其不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污染,还要保护水量的可持续利用。新时期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应把提高地下水资源保障能力、改善人民群众的饮水质量和生存环境质量、保护生态、减轻或避免地下水不合理利用产生的地质灾害等放在重要位置,实现从重开发、轻保护到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战略转变,加强水源保护,减少人为水灾,促进人水和谐。 12、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的技术路线: (1)工作范围核定:根据地下水超采范围,合理核定工作范围。 (2)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调查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主要部门、开采井的地区分布和数量、超采地下水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等;整理、核算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开采量和可开采量;分析超采的主要原因和地下水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压采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基础。(3)制定不同阶段治理目标:根据超采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评价结果,制定不同阶段地下水压采目标。 (4)替代水源分析:根据有关成果,分析可作为地下水压采替代水源的水量,分析不同阶段当地地表水开发利用量及其它水源开发利用量中可作为地下水压采替代水源的水量,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已有规划成果,通过供需分析来确定地下水压采的替代水量。 (5)确定地下水压采量:根据替代水源水量或供需分析结果,结合地下水超采区现状评价和工程配套措施情况,确定不同阶段地下水压采量。 (6)落实压采措施:根据地下水压采目标、压采量和已有的工程情况,地下水管理现状,提出压采实施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地下水压采的配套工程列入当地有关的规划体系。 (7)建立方案实施的保障体系:地下水压采涉及到很多部门,从管理、监测等方面提出系统的

武汉市可再生能源资源可利用潜力

武汉市可再生能源资源可利用潜力 童明德 1 地下水资源量 1.1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参数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主要采用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可开采量和地下水开采资源模数三个参数。 (1)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是指有长期补给保证的地下水补给量的总量。本区地下水资源量主要由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长江、汉江的渗入补给量、相邻含水岩组地下水的越流补给量和侧向径流补给量四种组成。 (2)地下水可开采量 地下水可开采量是指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不发生因开采而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有保证的可开采地下水量。 (3)地下水开采资源模数 地下水开采资源模数在不使开采条件恶化、不致引起严重环境地质问题的条件下,单位时间允许从单位面积含水层中抽出的最大水量,数值上等于地下水可开采量除以开采区面积。 1.2 地下水水资源量 武汉市地下水资源量46234×104m3/a,各区资源量详见表1-1。

表1-1 武汉市区地下水资源量分布表 注: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富水性差,不参与计算;以主城区地域为主计算。 1.3 地下水可开采量 武汉市地下水可开采量44179×104m3/a,各区分布见表1-2。

表1-2 武汉市地下水可开采量、可开采模数一览表

1.4 地下水开采资源模数 根据武汉市地下水资源计算成果,按本区地下水资源开采模数大小划分为五个区,即开采资源模数>40×104m3/km2.a (A),开采资源模数30-40×104m3/km2.a (B),开采资源模数20~30×104m3/km2.a(C),开采资源模数10-20×104m3/km2.a (D),开采资源模数<10×104m3/km2.a (E)。 亚区则根据同一区内地下水开采资源模数的大小,并结合不同地质类型来划分。将本区地下水开采资源模数<10×104m3/km2.a (E)区内又划分为五个亚区,即E1,E2,E3,E4,E5。分区情况见表1-3。 表1-3 武汉市区地下水开采资源模数分区表

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字体:大中小【打印】来源:监测处时间:2003-06-0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史捍民 2003年6月1日 中央关怀 4至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启立率领调研组对我市大气质量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提出了进一步改善首都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 5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时强调,北京要管好水、用好水,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建设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保证首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9月17-20日,以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张皓若为组长的全国人大调研组,对我市落实“绿色奥运”、改善环境质量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意见。 12月27日,经过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例提前实现年初确定的55%的工作目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来贺信,表示祝贺和慰问。 综述 2002年,全市认真贯彻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和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开拓创新,努力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市环境污染防治目标和对策》(1998-2002年),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重点,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全面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实现了全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3130.0亿元,总人口达到1423.2万人,能源总消耗4510.7万吨标准煤。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同时,耗煤量过大、机动车快速增加、水资源紧缺、城市建设规模扩大等因素,依然严重制约着首都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的迅速改善。

六安市地下水环境与污染和防治

六安市地下水环境与水污染的防治和治理报告 一. 序言 1.研究地下水的重要意义 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但近年来地下水污染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日严重,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环境问题。地下水是安徽省主要的生产生活水,近年来不断加剧的人类经济活动造成了安徽省地下水污染的不断恶化。主要表现为地下水中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等常量组份的含量有不断增高的趋势。 当今人类面临着着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地下水作为一种重要的水资源,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成为了人民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世界范围内约有1/3的人口使用地下水作为饮用水。但人们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同时也在变着地下环境,并因此产生诸多问题,其中,水质污染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地下水一旦由于开发不当丽受污染,南予萁自净能力极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直接对人类造成危害。近年来地下水污染问题受到了较大关注,我国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展起来,根据六安市地下水污染调查的相关资料,本文重点针对六安市的地下水污染进行了相关评价和研究。 地下水这一名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下水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包气带及饱水带中所有含于岩石空隙中的水均属之。狭义的地下水仅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水。因此人们的饮水等生活用水大量都是来自于地下水,所以研究地下水有着重要的意义及作用。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地下水水化学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日本、瑞典、美国、芬兰和翻拿大等国相继对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Helgeson等阻3建立了水溶液中不可逆反的地球化学模型,这些模型是现代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的基础;Osmon等口’在美国加利福尼距和佛罗里达碳酸岩盐分布区,开辟了应用铀同位素对地下水进行研究的先例;Stumm等川出版了《水化学一天然水化学平衡理论》,较系统地提供了定量处理天然水环境中各种化学过程的方法;Frengstad 等强3对挪威地下水的水化学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地下水中各元素浓度随pH值升高的原因;Edmunds等嘲逶过主量元素方法对墨西哥市地下承沿承流路径的地球化学演化、氧化一还原过程等进行了研究。 近年来我国对地下水水化学也进行了长期研究。宋长春等口1分析了吉林西部不丽地貌区地下水元素地球化学分异性,元素迁移地球化学过程的转化;郭占荣哺1对三屯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系统中的主要离子、TDS和水化学类型的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钱家忠等睁1分析了徐州张集永源地裂隙岩溶水水化学特征,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李向全等n们运用构造控水分析、水化学同位素等方法,对宁夏南部“南北古脊梁"岩溶裂隙水流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丁宏伟等n玛系统研究了河西走廊地区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走廊平原地下水水化学组分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演化规律,提出了颇具意义

296武汉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可利用的潜能

武汉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可利用的潜能 武汉科技大学文远高 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肖尚德熊启华 摘要以水文资料为基础,结合武汉地理气候特点,确定了武汉地区夏季和冬季可资利用的潜能。根据武汉市的气候特点,按四个月需要空调,以10℃利用温差计算夏季提取的冷量为63.73×1011GJ。以3个月、10℃利用温差计算冬季提取的热量为47.80×1011GJ,相当于163077.5吨标准煤所提供的热能。关键词地下水,能量利用,资源,武汉 1 武汉地理气候特点 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缘,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和其最大支流汉水在城中汇合,将市区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市区及郊县的总面积为8467.11平方公里。武汉处于丘陵地带,经平原边缘向低山丘陵过渡地区,中部低平,南部丘陵、岗垄密集,北部低山林立,80%以上面积为岗垄平原和平坦平原地区。武汉淡水资源丰富,以长江为主干,构成庞大的水网,水域总面积2187平方公里。对这些水资源在暖通空调中加以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夏季湿度大、气温高,昼夜温差小,日高气温≥35℃的天数达21天,有的年份甚至达40天以上;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实际气温达40℃时常有之,是全国有名的“火炉”。在冬季潮湿寒冷,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里建筑热环境处于不舒适状态,是典型的冬冷夏热地区。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武汉地区空调迅速普及,至2006年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空调器144.6台[1]。而空调的使用,特别是风冷热泵的使用,会导致城市环境的恶化[2]。近年来武汉市已建成的地下水源热泵空调工程有20多项,因此有必要探讨整个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可利用的潜能。 2 武汉的水文地质概况 武汉地区处于长江中游,长江、汉江汇聚武汉并穿城而过,第四系沉积主要受长江、汉江控制,沿河两岸分布着一级阶地冲洪积地层,具有典型的河流相二元沉积结构,上部为粘性土,下部为砂性土,总的特征为上细下粗,在粘性土和砂性土之间大多有一定厚度的粉土、粉砂、淤泥质土交互土层,习惯称“过渡层”。一级阶地后缘的局部分布有湖积地层,淤泥及淤泥质土厚度最大可达20m以上。一级阶地范围内有以下几种类型的地下水[3][4]。 ①上层滞水:普遍分布于城区地表厚度不等的人工填土中,受大气降水、生活下水等的补给,未形成统一的地下水位及一致的地下水动态联动性。水位一般在地面下1~2m,因生活下水长期补给,水位季节变化不大。对浅开挖即有影响,开挖面积大时,可明排处理,但大量排水可能引起以填土为地基的建筑物沉降。 ②潜水或弱承压水:分布于沿江一带浅部的粉土层中,埋藏在地面下3~4m,厚度3~4m,受大气降水、生活下水和丰水期江水补给,联通性较好,水位一般在地面下2~3m,季节变化较大。对开挖影响大,易于形成侧壁流砂、流土。 ③孔隙承压水:是一级阶地的主要含水层,其分布面积二百多平方公里。埋藏深度自地面下8~10m至基岩,总厚度20~40m。此含水层以厚层粉细砂为主,砂质较纯,分选好。其顶部过渡层厚度3~7m,有的地方厚达10m多或更大,具有明显的层状构造,垂直渗透系数远远小于水平渗透系数。其底部为中粗砂或砾卵石层,厚度一般为2~5m。从长期整体角度而言,以垂向下渗补给为主,由于含水层被长江、汉江等大河流切穿,江河成为地下水的天然排泄区,并形成互补关系。水位一般在地面下1~3m,年变化幅度3~5m。对开挖影响大,可能引起坑底突涌。

关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地下水与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1)源头上控制对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 企业应从设计、管理中防止和减少污染物料的跑,冒,滴,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措施包括工艺、管道、设备、土建、给排水、总图布置等防止污染物泄露的措施。在处理或贮存化学品的所有区域设置防渗漏的地基并设置围堰,以确保任何物质的冒溢均能被回收,从而防止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 设计强酸或强碱操作的区域的地基、地面、围墙、排水沟均通过耐酸碱混凝土或耐酸碱胶泥或花岗岩处理;其他操作区域的地基、地面均铺设防渗漏地基。严格按照化工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设计施工。设计化学物质的输送管线均设置在地面上,不设地下贮罐。地下集水池经过酸性防腐和防渗漏处理。 企业危险废物临时堆场设置应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要求,固废临时堆场应采取防雨淋、防扬散、防渗漏、防流失等措施,以免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污染。 企业与污水集中处理厂的危险废物仓库应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并与产业园监控中心及地方环保主管部门联网。 (2)地下水污染监控 建立企业地下水环境监控体系,包括建立地下水监控制度和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监测计划、配备必要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要求企业在运行期严格管理,加强巡检,及时发现污染物泄漏;一旦出现泄漏及时处理,检查检修设备,将污染物泄漏的环境风险事故降到最低。 (3)应急预案及应急处置 建立企业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当发生异常情况时,按照装置制定的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启动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内尽快上报主管领导,启动周围

社会预案,密切关注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组织装专业队伍负责查找环境事故发生地点,分析事故原因,尽量将紧急时间局部化,如可能应予以消除。对事故现场进行调查,监测,处理,对事故后果进行评估,采取紧急措施制止事故的扩散,扩大,并制定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措施。 事件诱因: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废气中的污染物质、废水中污染物质、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或其渗透液)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事件类型: 1、大气污染物通过干、湿沉降过程污染水体和土壤; 2、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3、固体废物堆积、掩埋等处理污染水体和土壤; 4、企业使用的原辅材料发生泄漏处理不当污染水体和土壤。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土壤中重金属或类金属污染对居民的危害通过农作物和水进入人体;(痛痛病) 2、农药污染的危害: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首先使土壤受到污染,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可引起急、慢性中毒极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 3、生物性污染:是当前土壤污染的重要危害,影响面广,可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可引起钩端螺旋体病、炭疽病、破伤风及肉毒中毒等。 对环境的影响: 地下水与土壤污染是具有隐蔽性和潜伏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两大特点。地下水与土壤污染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危害也是持续的、具有积累性的;使地下水与土壤质量下降,造成污染,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大气环境质量和危害人体健康。

中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中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摘要: 分析目前我国水污染的现状及成因,提出治理水污染的措施,以改善我国目前严峻的水污染形势,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水污染防治 一、水污染的定义 水污染指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中,使水质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造成水质恶化,降低水体的使用价值和功能,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二、我国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1、工业废水 在工业生产中,热交换、产品输送、产品清洗、选矿、除渣、生产反应等过程均会产生大量废水。产生工业废水的主要企业有初级金属加工、食品加工、纺织、造纸、开矿、冶炼、化学工业等。 2、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是来自家庭、机关、商业和城市公用设施及城市径流的污水。新鲜的城市污水渐渐陈腐和腐化使溶解氧含量下降,出现厌氧降解反应,产生硫化氢、

硫醇、吲哚和粪臭素,使水具有恶臭。生活污水的成分99%为水,固体杂质不到1%,大多为无毒物质,另外还有各种洗涤剂和微量金属;生活污水中还含有大量的杂菌,主要为大肠菌群。另外生活污水中氮的磷的含量比较高,主要来源于商业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和粪便、洗涤剂等。 3、医院污水 一般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结核病院等排出的污水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致病原虫、肠道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血吸虫卵、钩虫、蛔虫卵等。这些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往往可生存较长时间。因此,医院污水污染水或土壤后,能在较长时间内通过饮水或食物途径传播疾病。此外,水体中贝类具有浓缩病菌和病毒的能力,故水体污染后,生食水中贝类有很大的危险。 4、农田水的径流和渗透 我国广大农村,习惯使用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尿液浇灌菜地和农田。过几十年来,化肥、农药的用量在迅速增加,土壤经施肥或使用农药后,通过雨水或灌溉用水的冲刷及土壤的渗透作用,可使残存的肥料及农药通过农田的径流,而进入地面水和地下水。农田径流中含有大量有病原体、悬浮物、化肥、农药及分解产物。农药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故毒性大小也不相同,有的农药无毒或基本无毒,有的可引起急慢性中毒,有的可能致癌、致突变和致畸,有的对生殖和免疫机能有不良影响。 5、废物的堆放,掩埋和倾倒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

附件4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 工作指南 (试行) 2014年10月

目次 第一章总则 (1) 1.1 编制目的 (1) 1.2 适用范围 (1) 1.3 编制依据 (1) 1.4 术语与定义 (2) 1.5 指导原则 (3) 1.6 组织编制单位 (3) 第二章工作内容与流程 (4) 2.1 工作内容 (4) 2.2 工作流程 (4) 第三章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方法 (7) 3.1 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评估 (7) 3.2 地下水脆弱性评估 (14) 3.3 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估 (19) 3.4 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估 (23) 3.5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 (24) 第四章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技术报告及成果图表 (29) 4.1 报告编制大纲 (29) 4.2 成果图 (29) 4.3 成果表 (31) 附录 A地下水保护区、防控区及治理区评估结果分析表(参考式样) (32) 附录 B岩溶区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估指标说明 (35) 附录 C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说明 (40) 附录 D权重和参数敏感度分析 (45)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 (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推进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规范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 1.2.1 本指南适用于区域尺度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评估区面积一般不小于0.4万km2,精度一般不小于1:25万。 1.2.2本指南主要包括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技术方法、报告图集编制要求等方面。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 GB/T 14175 水文地质术语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中国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中国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发表时间:2018-06-19T16:53:31.21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1期作者:陈斌 [导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但是盲目追求的经济发展却忽略了保护环境,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反过来又开始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其中水污染是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之一,污染程度高、污染面积大是我国水污染现状,也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川市水利局湖北汉川 4316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但是盲目追求的经济发展却忽略了保护环境,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反过来又开始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其中水污染是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之一,污染程度高、污染面积大是我国水污染现状,也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利用专业知识,结合我国水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实际操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字:水污染;原因;防治;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水污染越来越严重,也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及时解决水污染的问题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水污染 水污染是因为外界物质进入水体,水体特质改变,水质恶化。从而无法供给工业、农业、商业以及生活用水使用,因为其中含有重金属、有机物等物质导致水体不达标,无法直接使用。近年来我国工业废水、生活废水排放量越来越大,再加上农业化肥、农药通过流通排放进入河流湖泊等,水污染越来越严重,污染程度越来越高、受到污染的水域面积越来越大,水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2.我国水污染原因 我国水污染由多方面因素造成,包括工业废水排放、生活废水排放、农业废水排放以及其他废水排放,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我国水污染严重,受污染范围广。污染源不同,被污染水域的治理方式就不同。 2.1工业废水排放 工业废水排放是我国水污染的重要原因。虽然我国的污水处理力度在不断加强、污水处理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是我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过大并且持续大量增加。其中污染最严重的化工厂、造纸厂和印染等行业,废水排放量大,而且重金属、有毒物质、有机物等含量大,其中一些中小企业因为不愿承担高昂的污水处理成本进行不道德违法经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不经过处理或者处理不达标就向附近水域直接进行排放,随着水的流动,直接、严重的造成大量难以治理的水体污染。这些重度水污染不仅不会自然净化,反而随着水体流通传播,甚至潜伏在水中的动植物中、随着捕捞食用进入人体,引发疾病危害健康。这种水污染不仅难治理,还存在巨大隐患,是直接危害最大的水污染。 2.2 生活污水排放 生活污水是城镇居民生活中产生的废水,城市各部门学校和公共设施产生的废水也在算作是生活废水,包括厕所冲刷产生的废水、洗衣洗澡洗涮产生的废水等各种生活中用水行为产生的废水,生活污水对自然水体造成的污染程度和污染量仅次于工业废水,但是排放量大于工业废水,而且逐年增长率更是高。另外,城镇居民日常生活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垃圾,这些固体垃圾也是一大污染源。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氮、磷等微量元素以及和微生物、病原体等污染物,直接排入自然界水体中会直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底藻类生物大量繁殖,降低水体透光度,削弱光合作用,造成大量水中动植物死亡,加重水体污染,甚至破坏水域生态平衡,水域内水质下降,低于饮水供水标准,水资源短缺加剧,居民城市生活质量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2.3 农业废水排放 农业废水的产生分为农业从业人员生活产生的废水和农业生产产生的废水,又可以细化为农村生活废水、农业养殖废水和农业灌溉产生的废水。其中农村生活废水与城市居民相似,但是产生量小,不过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村生活产生的废水也在逐年上升;农业养殖废水产生于饲养禽畜过程中,包括冲洗养殖场所等;农业灌溉产生的废水是农业废水,是农业水污染的主体,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技术较为粗糙,灌溉过程中水资源利用率低,灌溉过程中携带着农田中的农药和化肥等化学农资产品回流之后造成的水污染,农业污染源对水环境污染也是比较大的。 2.4 其他废水排放 指的是除了上述情况以外的因素造成的水污染,例如黄河的上游植被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造成的水污染;紫金矿业酮酸水渗漏造成的流域水污染以及还有一些临水企业或者工厂因为日常突发事件造成的水污染;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水下作业造成的水污染。这些因素造成的水污染最为严重,也最难治理,但是大多是因为出于偶然意外造成的,并不具有普遍性。 目前我国水污染严重,污染范围广,污染程度高,而且仍在逐渐恶化,我国的水污染治理技术手段又相对落后,面对严重的水污染现状没有什么及时有效的治理手段,而且我国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很多大多数企业考虑废水废物排放或者水运条件等因素,纷纷把生产选址选在河边或者湖边,给水资源造成了很大的隐患,也增加了水污染的治理难度。 3.水污染防治措施 3.1 完善法律法规 我国工业废水排放导致大面积的污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相关法律不健全,执法监督缺不到位。法律的基本作用是约束行为和制定惩罚标准,明确的、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可以严格的约束企业行为,依法进行废水、废物的合理处置,经过处理符合标准后在排放,工业垃圾进行专门处理,做到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执法人员应该加强执法意识,加强监督,监督企业做好废水废物的处理,严格执法,对违规操作排放废水污染环境的企业进行处罚并监督其改正违法行为。加强宣传,提升企业环保认知度,明白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让企业自觉做到不乱排放废水,从根源上杜绝工业生产造成的工业水污染。 3.2 加强污水治理技术支持 首先应该加大污水治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开放污水处理工程,向社会进行融资,增加资金渠道,确保污水治理工程的稳定持续运转,并且形成商业化运转,优化产业结构,使其保证生命力,不断发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研究新的污水治理技术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污水处

北京水资源公报(2009年)

(2009) 北京市水务局

目录 一、概述 二、水资源 三、水资源利用 四、水质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编委会 主办单位:北京市水务局 编制单位:北京市水文总站 审定: 审核: 审查: 技术负责:赵学丽、窦艳兵、黄振芳 公报编制:范庆莲 地表水资源量部分:范庆莲、白国营 地下水资源量部分:刘文光、刘翠珠 供用水量:戴岚 水质部分:焦忠志、姜体胜

一、概述 2009年全市平均降水量448mm,比2008年降水量638mm少30%,比多年平均值585mm少23%。为枯水年。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6.76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5.08亿m3,水资源总量为21.84亿m3,比多年平均37.39亿m3少42%。 全市入境水量为3.03亿m3(未包括南水北调河北应急段调水2.6亿m3),出境水量为8.23亿m3(其中包含污水和再生水6.2亿m3)。 全市18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13.54亿m3,可利用来水量为3.49亿m3。 官厅、密云两大水库年末蓄水量为11.58亿m3,可利用来水量为1.99亿m3(包括密云水库收白河堡水库补水0.68亿m3)。 全市平原区年末地下水平均埋深为24.07m,地下水位比2008年末下降 1.15m,地下水储量减少5.9亿m3,比1980年末减少86.2亿m3,比1960年减少106.9亿m3。 2009年全市总供水量35.5亿m3,比2008年的35.1亿m3增加0.4亿m3。 全市总用水量为35.5亿m3,其中生活用水14.7亿m3,环境用水3.6亿m3,工业用水5.2亿m3,农业用水12.0亿m3。 2009年监测水质总河长2545.6km,其中有水河长2323.7km。符合Ⅱ类水质标准河长943.8km;符合Ⅲ类水质标准河长134.8km;符合Ⅳ类水质标准河长159.4km;符合Ⅴ类水质标准河长21.0km;劣于Ⅴ类水质标准河长1064.7km。达标河长1072.1km。 大中型水库除官厅水库水质为Ⅳ类外,其它均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 监测湖泊面积719.6hm2。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的面积559.6hm2;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98.0hm2;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62.0hm2。达标面积642.6hm2。 浅层地下水水质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3308km2,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3030km2。 深层地下水水质明显好于浅层地下水,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2872km2,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563km2。 基岩水均符合Ⅲ类水质标准。

北京水资源公报——2012年

北京水资源公报——2012年 (2012) 北京市水务局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一、概述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编委会 主办单位:北京市水务局 编制单位:北京市水文总站 审定:刘斌 审核:戴育华 审查:杨忠山 技术负责:黄振芳赵学丽窦艳兵周东公报编制:范庆莲 参加人员:戴岚刘文光焦忠志孙峰白国营 1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二、水资源 前言 为便于社会各界了解我市水资源状况,现发布2012年度《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是向社会发布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是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配置和节约保护的基础工作。内容包括:概述、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供用水量、水质评价。 32012年,北京市水资源总量为39.50亿m,按照年末常住人口2069万人计

3算,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91m,人多水少是北京的基本市情水情。为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好地支撑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应注重量水发展,继续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水,调整产业结构,严格限制高耗水行业发展,加强水资源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2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二、水资源 目录 一、概述二、水资源三、水资源利用四、水质 3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一、概述一、概述 2012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708mm,比2011年降水量552mm多28%,比多年平均值585mm多21%,相当于频率为20%的丰水年。 33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17.95亿m,地下水资源量为21.55亿m,水资源总量33为39.50亿m,比多年平均37.39亿m多6%。 33全市入境水量为5.82亿m(未包括南水北调河北应急调水2.8亿m),比 333多年平均21.08亿m,比多年平均19.54亿m少72%;出境水量为18.50亿m 少5%。 3全市18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15.06亿m,可利用来水量为6.39 3亿m。 33官厅、密云两大水库年末蓄水量为12.23亿m,可利用来水量为3.26亿m 3(包括密云水库收白河堡、遥桥峪水库补水0.63亿m)。 全市平原区年末地下水平均埋深为24.27m,地下水位比2011年末回升

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2013年3月) 一、充分认识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紧迫性 (一)华北平原范围。根据国土部门地下水资源调查和分区,华北平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的全部平原及河南、山东二省的黄河以北平原,面积13.9万平方公里,共涉及21市207县(市、区),分为山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中部冲积湖积平原、东部冲积海积滨海平原。山西省作为华北平原地下水重要补给区涉及8市48县(市、区)。 (二)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状况。初步调查表明,华北平原局部地区地下水存在重金属超标现象,主要污染指标为汞、铬、镉、铅等,主要分布在天津市和河北省石家庄、唐山以及山东省德州等城市周边及工矿企业周围;局部地区地下水有机物污染较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苯、四氯化碳、三氯乙烯等,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南部郊区,河北省石家庄、邢台、邯郸城市周边,山东省济南地区-德州东部,河南省豫北平原等地区。 (三)地下水污染主要成因。海河流域受污染地表水入渗补给是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2010年,该流域废水排放量高达49.73亿吨,未达标的断面比例为60.6%,污染严重河流渠道、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以及不达标的再生水灌溉区等对地下水环境影响显著。重点污染源排放也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华北平原石油化工行业(包括勘探开发、加工、储运和销售)、矿山开采及加工、生活垃圾填埋场、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和填埋场、高尔夫球场等重点污染源对地下水产生点状、线状污染,部分中小型企业产生的废水未加处理通过渗井、渗坑违法向地下排放直接污染地下水。此外,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低下、监测网络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也直接影响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 (四)地下水污染防治形势。华北平原位于重要的经济战略发展区域,地下水是华北平原重要饮用水源和战略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部分城市和工业企业周边地下水污染呈恶化趋势,严重威胁地下水饮用水源安全。地下水污染治理和修复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形势严峻。着力开展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明确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指导思想和目标 (五)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有关要求,坚持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相结合,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责任和完善环境监管相结合,保护地下水资源和防治地下水污染相结合,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修复示范相结合。优先解决华北平原地下水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等突出问题,切实维护地下水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华北平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示范。 (六)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协同控制。加强地下水污染源环境监管,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重点地下水污染源地面防渗,以预防为主;充分结合海河和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要求,建立地下水与地表水协同控制的水污染防治格局,加大土壤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