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1 新古典贸易思想

一、人物介绍

埃利﹒赫克歇尔(Eli F.Heckscher l879—1952年)于1879年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19年发表的《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是现代赫克歇尔一俄林要素禀赋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他集中探讨了各国资源要素禀赋构成与商品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

贝蒂尔﹒俄林(Bertil G Ohlin 1899-l979年)于1899年4月生于瑞典南方的一个小村子克利潘(Klippan) 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出版了其名著《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二、与要素禀赋论有关的几个概念

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

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加上企业家的管理才能为四要素,也有人把技术知识、经济信息也当作生产要素。

要素价格(factor Price):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例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

2、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入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可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Factor intensive commodity)。

3、要素禀赋和要素丰度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裕(factor abundance):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三、理论背景

赫克歇尔和俄林理论的产生始于对斯密和李嘉图贸易理论的质疑。在斯密和李嘉图的模型中,技术不同是各国在生产成本上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可是。到了20世纪初。各国尤其是欧美之间的交往已很普遍频繁,技术的传播已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许多产品在不同国家的生产技术已非常接近甚至相同,但为什么成本差异仍然很大?赫克歇尔认为,除了技术差异以外,一定有其他原因决定各国在不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和产品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四、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内容

1.要素禀赋论的内容(factor endowment theory)

要素禀赋论指狭义Heckscher—Ohlin theory),又称要素比例学说(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

俄林认为,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而价格差异则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从而要素相对价格不同决定的,所以要素禀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有比较优势因而应出口的产品是它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在生产上

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

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简言之,劳动丰

裕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

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丰裕的国家

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

型商品。

2.要素禀赋论的理论分析

A 国家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国

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没有运输

费用的假设前提下,从价格较低的国

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

利的。

B 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是由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的。商品价格等于生产函数与生产要素价格之乘积,在各国生产技术相同、因而生产函数相同的假设条件下,各国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商品相对价格存在差异。

C 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是由要素相对供给不同决定。俄林认为,在要素的供求决定要素价格的关系中,要素供给是主要的。在各国要素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对要素相对价格产生不同的影响:相对供给较充裕的要素相对价格较便宜,而相对供给较稀缺的要素相对价格较昂贵。因此,要素相对价格差异是由要素相对供给或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俄林得出结论: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那些需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因而有比较优势;相反,生产那些需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昂贵,出口就不利。各国应尽可能利用供给丰富、价格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廉价产品输出,以交换别国价廉物美的商品。

要素禀赋论的理论分析还可用图5-5加以归纳。

3.2 H-O 要素禀赋贸易模型

一、H-O 模型

1、基本假设

(1) 两种生产要素:假定为劳动和资本;

(2) 两种可贸易产品:假定为大米和钢铁。无论生产大米还是生产钢铁,都要使用劳动和资本,但使用的比例不同。

(3) 两个国家:假定为中国和美国:中国是劳动充裕的国家,美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

(4) 生产要素都是给定的:可以在国内各部门自由流动,但不在国际间流动:各国的资源禀赋和生产可能性曲线不变,

(5) 生产技术假定相同:为了集中分析要素禀赋差别的作用,各国的生产技术假定是相同的。

(6)

(7)

(8)

(9) 无运输成本,无关税,或其他阻碍国际贸易自由的障碍。

2、生产与贸易模式

劳动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劳动

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资本充裕

的国家拥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

比较优势。如果两国发生贸易,劳

动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

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资本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资

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

品;

由于中国是一个劳动充裕的国

家,且大米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

国生产大米的相对成本和相对价格

低,具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美

国则相反,是一个资本充裕的国家,生产钢铁(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成本和相对价格低,因此,美国具有生产钢铁的比较优势。

如果两国发生贸易,中国会增加大米生产减少钢铁生产,并向美国出口大米,从美国进口钢铁。美国会减少大米生产增加钢铁生产,并从中国进口大米,向中国出口钢铁。决定两国生产与贸易模式的基础仍然是生产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而这一比较优势是由要素配置而不是生产技术的差异决定的。

二、贸易影响与贸易所得

1、总体均衡分析

⑴ 国际贸易对相对价格、生产和消费的影响

贸易前生产与相对价格:

图3.1中两国在没有贸易时都选择A 点作为生产和消费的均衡点,各国都只消费本国生产的产品。在A 点上,中美两国大米的相对价格(=大米价格Pr /钢铁价格Ps)都等于本国生产大米的相对成本,分别用P0和P0’来表示。由于中国拥有充裕的劳动力,中国生产大米的相对成本比较低,P0假定为0.5;美国劳动力相对缺乏,大米生产的相对成本比较高P0﹡假定为1.5。

贸易模式:如果两国发生贸易,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美国会向中国出口钢铁以换取大米,中国则出口大米用来跟美

国换钢铁。

贸易对产品价格的影响:自由贸易对各国经济的第一个直接影响是产品价格的变动。在总体均衡分析中,表现为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在封闭时,中国大米的相对价格低于美国。对于中国来说,出口大米会使国内大米的价格(Pr)上升,进口钢铁又会使国内钢铁市场的价格(Ps)下降,从而使大米的相对价格上升(从P0上升到P1)。对美国来说,情况正好相反,出口钢铁进口大米,大米的相对价格下降(从P0﹡到P1﹡)。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只要中国大米的相对价格低于美国,中国的大米就会不断地出口到美国,美国的钢铁就会出口到中国,直至两国大米的相对价格相等为止。这一相等的相对价格也是两国进行贸易的国际相对价格。

国际相对价格的确定:两国进行交换的国际相对价格的最终确定取决于“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供求关系。这一最终进行交易的国际相对价格一定高于0.5低于1.5;

贸易对生产的影响:先假定自由贸易后的国际相对价格为1(Pl=P1﹡=1),即每吨大米可以交换1吨钢铁。在中国,大米相对价格的上升使中国大米生产增加钢铁生产减少。而在美国,更多的资源则会被用来生产钢铁,同时减少大米的生产。各国的生产点都会从原来没有贸易时的A点向点Sl转移,在新的生产均衡点Sl上,国际相对价格曲线与各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大米的相对成本等于大米的国际相对价格。

贸易对消费的影响:中国多生产大米少生产钢铁并不意味着中国愿意多消费大米少消费钢铁,而是愿意用大米来换取更多的钢铁。两国的生产虽然都移到了Sl点上,但自由贸易使得各国可以在国际相对价格曲线上的任何一点上进行消费。但各国究竞用多少大米或用多少钢铁来交换则取决于本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偏向和水平。中美两国都会沿着国际相对价格曲线找到一个社会福利水平最高的点进行消费。在图3.1中,新的消费点都在C1。在这一点上,社会无差异曲线与国际相对价格曲线相切。两国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差额就是进出口。

与封闭时的情况相比,贸易对生产和消费的最根本影响是造成两者的分离。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国际贸易的数量。从生产点(Sl)到消费点(C1)之间所形成的三角形(SlEC1)被称为“贸易三角“。在两国贸易模型中,两个贸易三角是全等的。

⑵国际贸易的总收益

图3.2显示的是中国贸易前后的情况。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中国

的生产和消费都在A点。在有限的生产资源限制下,A点是最佳的选

择,因为在点A上的消费组合使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达到最高。如果

用社会无差异曲线来表示社会效用或福利水平的话,没有贸易时中国社

会的福利水平是CIC0。

根据我们的假定,中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相对优势和生产钢铁的相对

劣势,因此,一旦贸易开放时,中国会出口大米,进口钢铁。进出口的

结果是使国内大米相对价格上涨(从P0到P1),中国的大米生产增加和

钢铁生产减少。生产点由A点转移到Sl点。中国可以按照国际市场的

价格高价出口大米和低价进口钢铁,使大米和钢铁的消费都超过没有贸

易时的水平而达到C1点。

第一,从A点到C1点表示的是最终的消费变化和全部的贸易利益。如果进一步分析的话,贸易利益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商品的交换,另一方面来自对生产的调整。贸易前,中国的大米便宜而钢铁昂贵,美国则正好相反,中国即使不改变原来的生产结构,仅仅将生产出来的一部分大米用来出口换取美国的钢铁,就可以获得利益。在图3.2中,这种单纯交换使中国的消费点从A移到A’,从而使社会福利增加(从CIC0到CIC1’)。事实上,为了发挥大米生产中的比较优势,中国会进一步调整生产结构,将生产点从A点移到Sl,多生产大米用来交换钢铁,从而使消费从A’点移到C1点,其收益则更大(从CIC0’到CIC1)。

第二,中国的最终消费选择不一定非要在两种商品都比贸易前更多的C1点。新的价格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可行的。最终的消费组合取决于该国的需求偏好,贸易利益是由社会福利程度来衡量而不一定非要两种产品都比以前消费更多。

二、局部均衡分析

㈠单个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各国商品的价格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同样的商品在有生产比较优势的国家价格比较低,在没有生产比较优势的国家价格比较高。根据前面所用的例子,我们假设每吨大米的机会成本在中国是0.5吨钢铁,在美国是1.5吨钢铁。如果我们用货币单位来衡量,并假设每吨钢铁等于1000元,那么中国每吨大米的机会成本是500元,美国是每吨1500元。为了简化分析,我们进一步假定在封闭经济中产品的市场均衡价格等于其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在没有贸易时,中国大米的市场价格是每吨500元而美国是每吨l500元。

如果两国发生贸易,那么两国最终以什么价格成交呢?单个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还是用中美两国大米贸易的例子来说明单个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并假设没有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图3.3(a)是中国的大米市场,(c)是美国的大米市场,(b)是大米的国际市场。大米的国际价格由国际市场的供求均衡来决定。

在这一例子中,中国是大米出口国,只要价格高于500元,中国就愿意出口大米,国际市场上的供给曲线(Sx)是中国的出口曲线。当价格等于500元,中国国内的供给量正好等于需求量,出口为零。当价格超过500元以后,供给量超过需求量,其间的差额就可以用来出口,出口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美国是大米进口国,只要价格低于1500元,美国就进口,价格越低,进口越多。

国际市场上的需求曲线(DM)就是

美国的进口曲线。同理,当大米价

格等于1500元时美国国内市场上

供求达到均衡,无需进口。只有在

价格低于1500元时,美国国内市

场才出现短缺,需要靠进口来弥

补。所以美国的进口需求曲线从

1500元开始。

国际均衡价格:在国际大米市场

上,如果中国的出口量小于美国的

进口量,供不应求,际市场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下跌。只有在进口量等于出口量的时候,国际市场上的均衡价格才会形成。在我们的例子中,这一价格假设为1000元,

㈡ 贸易条件

在经济学中,我们把一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x)与该国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M)的比率称为该国的“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简称TOT),表示为: X M 贸易条件(TOT)=P /P

在多种商品情况下用加权平均的办法来计算商品价格。

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为: i i X X P P =∑ 这里,Xi

是第i 项出口商品的权数,出该项商品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表

示;Pi 是第i 种出口商品的价格或价格指数。同样,用们mi

表示第i 项进口商品的权数,Pm 表示进口商品的价格或价格

指数。我们计算出进门商品价格:i i M m P P =∑

如果Px /PM 的比率上升,意味着每单位出口商员可以

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我们称之为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则

为贸易条件恶化。

㈢ 贸易对本国进口行业商品价格、生产及消费的影响

自由贸易对进口行业的影响:所谓“进口行业”,指的是没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竞争能力的行业。进口行业实际上是国内“与进口商品竞争的行业”。在前面所假设的例子中,中国的钢铁和美国的大米种植业都是进口行业。图3.4显示的是中国钢铁市场的情况。在没有贸易

的情况下,中国的钢铁价格由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在

供求均衡点上,钢铁的价格假定为P0。在这—市场价格下

钢铁的供给量(S0)与需求量(D0)相等。由于我们假定中国

不具有生产钢铁的比较优势,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中国

的钢铁价格高于别国或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我们进一步假

定国际市场上同样的钢铁每吨只有1000元,而中国的钢

铁每吨则要2000元。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中国一定会有

人以国际市场价格进口钢铁。

当然,进口商不会在中国市场上按1000的价格出售,

他一定想按中国市场上2000元的价格出售以赚取利润。

但问题是,在每吨2000元的价格下,需求量并没有增加,

人们仍然只购买D0吨,而供给量却增加了:除了国内厂商生产的以外,现在加上一部分进口钢铁。供大于求,出现了剩余。为了促销,进口商以低于2000元的价格出售(只要高于l000元,他仍然有利可图)。由于竞争,国内钢铁生产厂商也不得不降价出售。结果是,中国整个钢铁市场的价格下降,直至新的市场均衡点。在新均衡点上,国内生产的钢铁(S1 )加上进口的钢铁(M)等于在新的价格下国内对钢铁的总需

求(D1)。中国钢铁的价格究竞降到什么程度为止?这取决于中国

钢铁进口量对国际钢铁市场的影响。

进口行业产品价格的下降,必然影响到该产品的国内生产和

消费。一般来说,由于产品价格的下降,对产品的总消费会增加

(在图3.4中,从D0增加到D1),而国内的生产会下降(从S0到

S1)。消费与国内生产之间的缺口(M) 则为进口所填补。因此.进

口的结果是: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下降,生产减少,消费增加。

㈣贸易对本国出口行业商品价格、生产及消费的影响

自由贸易对出口行业的影响正好与进口行业相反。例子中,

中国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中国大米的

销售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在图3.5中,这一价格假定为每吨500元。而国际大米市场的价格则高于500元(我们假设为1000元)。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中国的大米生产者马上发现将大米卖到国外可以比在国内赚更多的钱,于是,大批大米会出口。大米出口的结果是使得原来供求均衡的国内大米市场出现短缺,从而造成国内大米价格上涨。这种出口行业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跟国际市场的价格一致。当国内大米市场价格跟国际市场一致时,对大米生产者来说,在国内销售和出口到国外就没有什么大区别了,一部分大米就会留在国内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大米就不再继续外流,国内市场短缺的现象也会消失,价格也就稳定下来,新的国内大米价格比没有贸易时的要高。由于大米价格的上升,中国大米生产会增加(从S0到S1),但国内对大米的需求也会因为价格的上涨而下降(从D0到D1)。生产量与国内消费量之间的差额为出口量,所以,出口对本国出行业的影响是: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升,生产增加.国内消费减少。

㈤单个商品市场上的贸易利益

1、贸易利益也可通过个别商品市场消费及生产的变化来衡量。

出口大米所产生的贸易利益:

图 3.6表现的是中国大米市场贸易前后的情况:贸易前的

国内市场价格是每吨仍500元、生产与消费虽相等,假设部是

100吨;贸易后的价格上升为1000元。国内生产增至l 20吨,

但消费量则降为80吨,生产量超过国内消费量的部分(40吨)

为出口。作为大米的消费者,并没有从出口获得好处,不仅消

费量减少,还要付高价。因此.在大米贸易中,消费者只有损

失而没有获利。

“消费者剩余”。在市场供求曲线的图形上,市场价格线之上需求曲线之下的区域就代表“消费者剩余”。在图3.6中,由于大米价格的提高,“消费者剩余”减少了a部分,根据我们假定的数字计算的话,a部分的价佰为4.5万元,也就是

说。自由贸易使中国大米的消费者损大了4.5万元。

但是对中国大米的生产者来说,出口则带来了很大利益:

既增加了产量,又卖了高价:我们将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

(由供给曲线表示)与实际支出价格(市场价格)的差别称之为

“生产者剩余”。中国大米出口使“生产者剩余”增加了a和b。

这部分的价值为5.5万元。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山,出口使本国消费者受害而

生产者得益。如果我们把消费社和生产者都考虑进去的话,

生产者所获的利益(a+b)总是大于消费者的损失(a),出口大

米的纯利益是b,在图3.6的例子中,纯利益是1万元。

2、进口市场:

图3.7是中国的钢铁市场。贸易前,假设中国钢铁的生产

和消费均为100吨,市场价格为2000元。开放市场的结果是进口增加,价格从2000元跌到1000元.国内生产减少至

80吨。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讲,在廉价进口的冲击下。“生产者剩余”减少了c部分,用货币计算的话,相当于9万元的损失。可是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廉价外国产品的进口,使得消费者可以付更少的钱而享受更多的产品:价格下跌使消费量由100增加到120。“消费者剩余”增加了(c十d)部分,计11万元,多于生产者的损失。

如果我们把生产者的损失和消费者的收益加在一起,中国进口的纯收益是d,在这里d值2万元。

㈥贸易双方的收益分析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无论是出口大米还是进口钢铁,都有净利益。那么,这些利益是从哪以来的呢?

图3.8说明了美国进口中国大米的利益变动。在没有贸易时,美国国内的大米价格为每吨1500元.开放市场后,美国以1000元的价格从中国进口了40吨大米(见图3.6),并促使国内大米市场价格下降,生产削减,消费增加。生产者损失了e,但消费者获得了e+f,净收益为f,根据假设的数据,根据架设的数据,f的价值为1万元。

3.3 提供曲线与显示比较优势

一、提供曲线(offer curve)

1 提供曲线的推导

提供曲线表示的是一国在

不同的相对价格下愿意进

口与出口的商品数量。

以中国大米、钢铁贸易

为例,在给定生产可能性曲

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以后,

很容易求出各种可能的国

际相对价格下中国最优的

钢铁进口数量和大米出口

数量。在附图3.1中,图(a)

为中国的生产、消费与贸易

的情况,图(b)用来说明提供

曲线。我们设纵轴为钢铁交易量,横轴为大米交易量。曲线上每一点都表示一种国际相对价格下中国最优的钢铁进口和大米出口数量的组合。

当大米的国际相对价格等于1/2(P0)时,中国的最优选择是自给自足,既不进口也不出口。对应在图(b)中,中国的选择为原点。如果大米的国际相对价格涨到2/3(P1)时,中国的最优选择是生产25单位的大米和13单位的钢铁。在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时中国的消费为7单位大米和25单位钢铁,为此中国愿意出口18单位的大米,在2/3的相对价格下进口12单位的钢铁,即附图3.1(b)中的B点。如果大米的国际市场相对价格涨到1(P2)时,中国的生产移到C 点,中国出口20单位大米,进口20单位钢铁,在附图3.1(b)中亦对应为C点。把不同的国际相对价格下中国的进出口组合连接起来,就导出中国的提供曲线。

说明:

(1) 提供曲线过原点,表示没有国际贸易;

此时过原点作提供曲线的切线,斜率等

于无贸易时国内相对价格P0。

(2) 连结原点和提供曲线上除原点以外的任

一点,斜率等于该点所对应的国际相对

价格P。在附图3.1中,经过各点的价

格曲线的斜率还等于该点中国所对应

的贸易条件。

(3) 如果中国的提供曲线向左上方弯曲,表

示中国能以较少的大米出口换取较多的钢

铁进口,

2国际相对价格的确定

在附图3.2中,中美两国提供曲线交于C点。C点所对应的国际相对价格(P=1)就是中美贸易的国际市场均衡价格。C点所对应的两国进出口额是中美两国的贸易额。

如果大米的国际相对价格小于1但大于0.5(如附图3.2中的P’),两国愿意进行交易。但是,在此价格下,美国

愿意进口大米的数量大于中国愿意出口的大米数量。供不应求的状况将使大米的相对价格渐渐上升。随着大米相对价格的上升,中国愿意出口的大米增加,美国愿意进口的大米减少,供不应求的现象逐渐缓解,当大米的相对价格达到1(P)时,中国出口的大米数量等于美国进口的大米数量,供求平衡,国际大米市场出清,大米的相对价格不再变动。

如果大米的国际相对价格大于l但小于1.5(如附图3.2中的P”),分析方法与上面类似,大米的国际相对价格也将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变化到1(P)后达到均衡。

二、显示比较优势(index of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

在估算一国比较优势时,用实际的贸易状况来间接表现各国生产领域里的比较优势。用显示比较优势来表示一国各类商品的比较优势是基于这样的假设:

(1) 比较优势决定出口结构、即商品的贸易模式反映了相对成本的不同;

(2) 人们对各国各类商品的偏好相同,引致需求也相同;

1、定义

提出显示比较优势的是匈牙利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Ba1assa)。他在196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计算OECD国家之间通过贸易反映出来的产业比较优势。根据巴拉萨的定义,一国j的出口商品i的显示比较优势(RCA)由该种商品占国家总出口的比重相对于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来衡量。即,如果用X表示出口值,脚标i,j分

别表示行业和国家,则其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为:

/

/

ij ij

i

ij

ij ij

j i j

X X RCA

X X

=

∑∑∑

如果RCAij值大于1(意味着商品i在国家j中的出口比重大于在世界的出口比重)表示该国家在此种产品上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反之,若该指数小于1则表示该产品没有显示比较优势,或有显示比较劣势。

2.中国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附表3.3列出的是1980年至1997年9年期间按1位数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的中国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从附表3.3中可以看出:在80年代,中国的显示比较优势在于资源密集型产品,其次是劳动密集型产品;90年代初,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增加迅速,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中国的显示比较优势由资源密集型产品向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变。从1995年开始,中国的显示比较优势完全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最具有比较优势的是第8类,包括旅行用品、衣服、鞋

类、仪器、钟表、录音机

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另外,

资本密集型的机械和运输

类制成品(SITC7)的显示

比较优势指数一直很低,

是中国具有比较劣势的行

业。但是,从动态的角度

看,中国的机械和运输设

备产品的出口取得了可喜

的变化,其显示比较优势

指数增长速度最快,由

1980年的0.11上升至

1997年的0.6l。这说明中

国在发展技术方面取得了

很大的进步,也预示着中

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

的比较劣势在减弱。

3.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按照显示比较优势的计算方法,比较的是某一产品一国出口比重和世界的比重。在做实证研究时,我们把中国当作本国,把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看成“外国”。但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结构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比如,与美国相比,中国是劳动充裕而资源和资本稀缺的国家;但与日本相比,中国的资源则变得相对充裕;若与印度相比,

中国可能又变成了资本和资源充裕而劳动力稀缺的国家。由此,在研究比较优势时,更好的办法是将世界划分成不同

的区域,具体研究一国在不同区域中的比较优势,即“区域显示比较优势”(regional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

简称RRCAic)。国家c 的产品i 在区域R 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定义式为://ic tc ic iR tR X X RRCA X X

其中Xic 表示国家c 出口商品i 的值,Xtc 表示国家c 的总出口值,XtR 表示出口商品i 在区域R 内的出口值,XiR 表示区域R 内的总出口值。如果朋RRCAic 大于1,则表示国家的c 的产品i 在区域R 中具有比较优势,并且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越大,比较优势就越显著;如果RRCAic 小于1,则表示国家c 的产品i 在区域R 中具有比较劣势,并且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越小,比较劣势就越显著。 附表3.4给出了1997年中国和各经济实体之间的区域显示比较优势。

3.4 对H-O 模型的实证检验

3.4.1 里昂惕夫之谜

一、里昂惕夫的实证检验

里昂惕夫想要通过美国的数据来检验H-O 理论:

各个国家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

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更确切地说,他想要

同时验证两个命题:

(1) 赫克歇尔一俄林的理论是正确的;

(2) 美国是一个资本充裕的国家,美国应该出口

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计算了1947年美国出口业与进口竞争

行业的资本存量与工人人数比率,得出所需的出口及与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量和劳动量比率的估计值。里昂惕夫的逻辑是;如果赫克歇尔-俄林的预测是正确的,而且美国是资本相对充裕的,那么在弄清楚所有投入品行业的份额之后,作为总体的美国出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Kx /Lx),应该高于美国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KM /LM)。

然而,里昂惕夫的计算结果向其他人提供了一个令人困惑的“谜”:在1947年,美国同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换取的

是相对资本密集的进口产

品!关键比率(Kx /Lx)/

(Km /Lm)只有0.77,而根

据赫克歇尔一俄林的理

论,它应该远大于1。这

就是著名的“里昂锡夫之

谜”或“里昂锡夫悖论”。

二、其他的资本劳动比率

(K/L)研究

里昂惕夫文章的发表在国际经济学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一些人试图对H-O 理论进行重新评价,另一些人则怀疑里昂惕夫方法和数据上的错误。他们收集新的数据进行新的验证。从理论上说,H-O 模型的假设是合理的,逻辑是严谨的,是普遍的。H-O 模型本身并没有被发现什么问题。里昂惕夫的研究方法被复查了好几次,他自已也反复核对了这一研究的结果,无论方法和数据都被证明是准确无误的。里昂惕夫本人在1956年又对美国1947—1951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与1953年的研究一样。其他经济学家对美国其他年份的净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K/L)也作了分析。表

3.2列出了共中的一些检验结果。

在表3.2中,我们看到,用1899年和1972年的数据进行检验时,美国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Kx /Lx)高于进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KM /LM),基本符合美国是一个资本充裕国家的假设和H-O 模型的预测。但是,用战后到1971年这段时间的数据来捡验,美国出口产品与进口品的(K/L)之值都小于1,“里昂惕大之谜”仍然存在!

对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和日本的对外贸易数据的分析发现,这两个国家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要比进口的多,而这两个国家的主要贸易是跟美国进行的,换句话讲,与美国相比,加拿大和日本都不能算是资本充裕的国家,但它们却向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发现实际上进一步证明了“里昂惕夫之谜”的存在; 对同期印度贸易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印度对世界所有其他国家的贸易中,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则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但在与美国的双边贸易中,印度主要出口产品中的X /L 高于其从美国进口的产品。印度的情况一方面支持H-O 的理论(印度作为劳动充裕的国家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另一方面又使“里昂惕夫之继”在更大的范

围里得到证实。

三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

H-O贸易模型对要素密集型的基本假定是,要素密集度不变。事实的情况可能不是这样。假定在美国由于资本充裕而劳动相对稀缺,资本便宜和劳动力昂贵,美国可能在玩具生产中使用更多的资本而非劳动。这样的话,玩具在美国变成了资本密集型商品,而在世界其余国家,由于资本较贵和劳动力比较便宜,玩具仍然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这就是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factor-intensity reversal)的一种情况。“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在现实中出现的几率有多大?要素密集型逆转的情况在现实中鲜有发生。

2、贸易壁垒

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也有时可能是美国贸易保护的结果。在H-O的模型中,贸易被假定为自由的,而在现实中几乎所有的同家(包括英国)都或多或少实行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尤其在战后初期。对于美国来说,保护程度较高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另一方面,别的国家也可能对它们的缺乏竞争力的资本密集型商品进行较高的贸易保护,从而使得美国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3、技能和人力资本

在H-O的模型中,生产要素被简单地分为劳动、资本或土地,而并没有将这些要素再进一步作细分。事实上,同一要素之间会有很大的不同。就劳动而言,劳动技能的高低在各国之间也像在个人之间那样有很大区别。一般说来,熟练工人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培训,大量科技人员的产生也需要大量的科研与开发(R L&D)经费的投入,在这些劳动力投入的背后,实际上是大量的资本投入。

4、自然资源

里昂惕夫之谜中只算了贸易中的资本和劳动的比率而没有考虑自然资源。不充分注意到各国自然资源的不同以及它们与资本和劳动力的关系,就不能完全解开资本劳动比率计算结果中出现的大部分奥秘。

四、更广泛更全面的检验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利莫(Leamer)提出了里昂惕夫检验H-O理论的方法问题。他认为不应该用出口与进口产品生产中的资本劳动比率,而应用生产和消费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率来看美国是否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

另一项著名研究是由伯文(Bowen)、利莫和斯维考斯克斯(Sveikauskas)共同完成的。他们用了27个国家和地区1967年的12种生产要素和许多商品的投入产出数据、要素禀赋以及贸易数据来检验H-O模型。他们得山结论,H-O的关于资源禀赋和要素生产密集型的理论对于全球实际贸易模式的解释是不够有力的。

客观地评论一下这一理论的意义和重要性。

首先,H-O的确解释了造成各国不同比较优势从而产生贸易的主要原因之一,即资源禀赋上的差异。即使在工业制造品成为主要贸易产品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最主要组成部分的21世纪,仍然存在着以资源差异为基础的贸易,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从这点上来说,H-O不仅是正确的,而且并没有完全过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充分利用其充裕资源的比较优势仍是扩大贸易发展经济的主要途径。

其次,H-O理论也的确存在着局限性。在现实中,有许多国家参与贸易的原因不一定是因为资源禀赋上的差异。尤其在战后的国际贸易模式中,技术差异或经济规模的不同都是产生贸易的因素。

最后,H-O理论中关于贸易对生产、消费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对于我们理解国际贸易仍然非常重要。

[思考题] ⑴贸易条件

⑵里昂惕夫之谜

⑶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

⑷画图说明H-O理论。

课件3第三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背景知识:新古典经济学基础 (一)、自给自足经济的一般均衡 ●新古典经济学的几个假定: (1)消费者寻求满足(效用)最大化; (2)工人与厂商寻求其生产行为的报酬最大化; (3)要素可在一国内流动; (4)完全竞争。 (二)开放经济的一般均衡 1、生产、消费调整和贸易互利 2、贸易带来的生产收益与消费收益 ●贸易带来的收益包括两个部分:消费收益(或交换的收益)和生产收益(或 专业化的收益)。 一、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相互需求原理” ●马歇尔→“提供曲线” ●赫克歇尔和俄林→“要素禀赋理论” ●保罗·萨缪尔逊等人加以完善→“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逊定理” ●“标准贸易模型” 二、古典贸易理论与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 (一)是否坚持基本的古典假设 (二)是否以边际分析为基础 (三)是否包含需求分析 (四)是否采用标准的两个国家、两个部门和单一生产要素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五)是否应用一般均衡分析 第二节相互需求论 一、约翰·穆勒的国际需求方程式 (一)约翰·穆勒的贸易思想 1.重视需求对贸易的作用 2.贸易利益来源于进口 (1)国际贸易可以提高一国消费水平和社会福利 (2)国际贸易可以提高各国的生产力 1.贸易双方的需求是相互需求 2.外国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国际贸易条件 3.贸易利益的大小取决于两国需求强度的大小

(二)国际需求方程式 ●约翰·穆勒认为,一国愿意提供的出口商品的数量正好等于其贸易伙伴国在同 一贸易条件下所愿意购买的进口商品的数量时,两国的进口需求与出口供给两两相等,国际贸易处于均衡状态。 ●这就是决定国际贸易条件的国际需求恒等式(Equation of International Demand,又称国际需求方程式),也就是所谓的“相互需求原理”(Principles of Reciprocal Demand)。 (三)约翰·穆勒国际需求方程式的简评 ●贡献:进一步完善了比较优势理论 –强调了需求因素在确定国际贸易商品交换比例(即贸易条件)时的重要作用 –以比较利益为基础阐述了国际贸易商品交换比率确定的过程 –说明了国际贸易为双方带来利益的范围,以及贸易利益如何在双方进行分配 ●缺陷:忽视供给的作用,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二、马歇尔的提供曲线 (一)理论基础 ●提供曲线的理论基础是供求决定论。 (二)基本假定 ●以物易物的“2×2贸易模型” ●“有代表性的商品包”(Representative Bales) (三)提供曲线 ●也称相互需求曲线,是指一国在所有可能的相对价格下愿意在国际市场上交 易的进口品和出口品的数量。 ●提供曲线既反映了一国对进口品的需求,也反映了该国出口品的供给,同时 体现了供求关系,表示各国在各种可能的贸易条件下从事贸易的愿望。 1、提供曲线的推导 贸易三角形法 ●贸易三角形反映了一国出口数量、进口数量以及贸易价格(贸易条 件)。如果贸易条件不同,该国调整的程度不同,将会有不同的贸易 三角形。 2、国际相对价格的确定与贸易均衡 (一)均衡贸易条件的决定 (二)贸易条件的变化 ●如果一国或两国的提供曲线发生移动,两国提供曲线的交点以及均衡 贸易条件随之变化。 ●多种因素可能导致提供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贸易和实务第三章习题答案解析

国际贸易习题答案 配套教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第二版) 》 主编:赵登峰江虹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8月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南北贸易 2、外部 3、产业内 4、历史或偶然 5、产品生命周期 6、收入水平 7、林德 8、贸易模式 9、对外贸易乘数 10、通过补贴获得市场份额 11、自由贸易政策 12、《综合贸易法》 13、进口替代政策 14、出口替代政策 15、规模经济 16、最优关税 17、知识产权保护 18、大低 19、先发优势 20、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 21、《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22、劳动密集型 23、战略性贸易理论 24、竞争效率 25、政府干预 二、判断题

三、单项选择题 四、问答题 1、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有什么区别?产业内贸易是怎么发生的? 答: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之间的区别有: (一)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产生的比较优势之上,而产业内贸易则是以产品差异性和规模经济为基础。 (二)产业间贸易的流向可以根据贸易前同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差来确定;如果在规模经济条件下进行差异产品的生产与产业内贸易,贸易前相对价格就不能准确预测贸易模式。 (三)按照要素禀赋理论,产业间贸易会提高本国丰裕要素的报酬和降低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而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可以使所有要素都获得收入。 (四)在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条件下,要素的国际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是贸易的一种替代品;而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条件下,要素流动带来了作为产业内贸易主要载体的跨国公司的兴起。从这点来说,产业内贸易与要素流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有: (一)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产品的差异性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特殊偏好,并且成为产业内贸易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并不一定要有规 模效益,只要产品存在着多样性,就足以引起产业内贸易。 (二)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一个独立起因,并对产业内贸易模式具有较强解释力。同类产品因产品差别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而相互出口,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进而扩大市 场。这样,就使研制新产品的费用和设备投资分摊在更多的产品上,可以节约研发 费用,进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三)两国需求的重叠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重叠需求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的相似性决定了重叠需求范围较大,贸易关系较密切,对发达国家之间的 产业内贸易有一定的解释力。 (四)从技术差异商品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产品存在生命周期。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出口那些技术先进的新产品,同时进口那些技术 比较成熟的工业品,因而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会发生产业内贸易。(五)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随着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答: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马歇尔主要从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外部规模经济产生

国际贸易理论复习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贸易理论是如何解释贸易实践的? 思路: ●第二章 2.证明李嘉图模型。 思路: 第一点,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模型的基本假设有: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并且只生产两种商品; 2、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每国的劳动力资源在某一给定时间都是固定不变的,且具有同质性,劳动力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3、劳动力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之间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4、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只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异,并且两国的技术水平都保持不变; 5、规模报酬不变; 6、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没有经济利润; 7、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制; 8、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零; 9、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因此,不用考虑货币在国家间的流动。 第二点,在比较优势模型中,生产和贸易的模式是由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决定的。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为了清楚的说明这一模型,我们假设这两个国家是“中国”和“美国”。两国都生产大米和小麦,但生产技术不同。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两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都是100人。由于生产技术的不同,同样的劳动人数,可能的产出是不同的。 如果两国所有的劳动都用来生产大米,假设中国可以生产100吨,美国只能生产80吨。如果两国的劳动都用来生产小麦,假设中国能生产50吨,而美国能生产100吨。以下证明的例证均为基于这一假设。 第三点,产品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来确定。(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表达为:产品A的相对劳 动生产率(相对于B)=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 对劳动率高于其他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一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2)用相对成本衡量。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产品B)

第三章 1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1 新古典贸易思想 一、人物介绍 埃利﹒赫克歇尔(Eli F.Heckscher l879—1952年)于1879年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19年发表的《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 响》(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是现代赫克 歇尔一俄林要素禀赋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他集中探讨了各国资源要素 禀赋构成与商品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 贝蒂尔﹒俄林(Bertil G Ohlin 1899-l979年)于1899年4月生于瑞典南方的一个小村子克利潘(Klippan) 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出版了其名著《域 际贸易和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二、与要素禀赋论有关的几个概念 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 roduction):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 要素价格(factor Price):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例 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 2、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 如果某要素投入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 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可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 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3、要素禀赋和要素丰度 要素禀赋 (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裕 (factor abundance):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 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 价格。 三、理论背景 赫克歇尔和俄林理论的产生始于对斯密和李嘉图贸易理论的质疑。 在斯密和李嘉图的模型中,技术不同是各国在生产成本上产生差异的主 要原因。可是。到了20世纪初。各国尤其是欧美之间的交往已很普遍频 繁,技术的传播已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许多产品在不同国家的生产 技术已非常接近甚至相同,但为什么成本差异仍然很大?赫克歇尔认 为,除了技术差异以外,一定有其他原因决定各国在不同产品上的比较 优势,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和产品生产中使用的

国际贸易理论第三章练习

第3章习题答案 1.虽然比尔·盖茨先生在编写软件还是在打字速度上都强于他的秘书,他还是应该只编写软件,而将打字的工作交给秘书完成。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比尔·盖茨先生在两项工作上都有优势,但显然在编写软件方面的更具优势,因此如果他把自己的时间和经历全部用在编写软件上,即使在支付给秘书每天20美元后,他仍将获得比又编写软件又打字更大的收益。 (1)美国和日本分工前的计算机对小麦的价格比分别是1C=25W和1C=20W。 2. (2)日本在生产计算机有比较优势,美国在生产小麦有比较优势。 (3)两国进行分工后计算机和小麦的交换比例为1C:22W时,日本出口1台计算机,可换回22单位小麦,比之国内的1台计算机只能换20单位的小麦,节省了6个工作日。美国出口1单位小麦,可以换回1/22台计算机,比之国内的1单位小麦只能换1/25台计算机,节省了6/11个工作日。 (4)根据(3)的分析结果可知,当两国每进口1单位的产品时,日本比在仅有国内贸易时多获得2单位的小麦,美国则多获得3/550台计算机,两者的收益都增加了。 3.(1)A、B两国贸易前的布料对小麦的相对价格分别是1C=1/2W和1C=2W,A国生产布料有比较优势,B国生产小麦有比较优势。 (2)如果按照Pc/Pw=1进行国际贸易,A和B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益。因为A国出口1米布料能换回1千克小麦,比国内1/2千克小麦的获益大;B国进口1米布料,只需要花费1千克小麦的成本,比国内2千克小麦的成本低。 (3)两国从贸易中得益的界限为C:W=1:(1,1/2) (4)两国间将不存在贸易,因为国内的交换比例和国际间的一样。在这样情况下,或许可能存在随机的国际贸易。 4.在图1中当Dw与Sw的水平部分在P w/Pc=2/3和120单位小麦产量处相交,意味着此时世界市场对于小麦的总需求只有120单位,且全部由在生产小麦中具有比较优势的美国生产。由P w/Pc=2/3得P c/Pw=3/2,则对应于图2,Dc 与Sc的交点将在120与240之间,此时英国生产其中的120单位,而剩余的部分由美国生产。由于美国在生产小麦上具有比较优势,英国在生产布料上具有比

《国际贸易》第三章习题及答案讲课稿

《国际贸易》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国际价值与世界市场价格 一、单选 1.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也是由抽象的社会劳动所决定的。 1.商品 B.国别 C.劳动 D.时间 2.形成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因是()。 A.援助 B.垄断 C.经济增长 D.各国生产率不同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不等价交换,当时,()占统治地位。 A.商业资本 B.产业资本 C.垄断资本 D.生产资本 4.最早从理论上阐述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的是经济学家 ()。 A.李嘉图 B.俄林 C.穆勒 D.马歇尔 5.()已成为衡量一国贸易利益大小的指标,也是反映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的重要指标。 A.国际价值 B.国际价格 C.产品的差别 D.贸易条件 6.()指一国出口商品的实际收入水平,以反映一国出口商品的实际购买能力。 A.收入贸易条件 B.自由市场价格 C.垄断价格 D.商品贸易条件

7. 帝国主义时期的不等价交换,()占统治地位。 A.商业资本 B.产业资本 C.垄断资本 D.生产资本 8.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不等价交换,()占统治地位。 A.商业资本 B.产业资本 C.垄断资本 D.生产资本 9.穆勒在《》一书中,分析了两国贸易中两种商品的实际交换比率是由什么因素确定的。 A.国富论 B.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C.政治经济学原理 D.论贸易和转变 10.()价格基本上能客观地反映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供求状况,并且能得到各国普遍承认的具有代表性的国际贸易价格。 A.垄断价格 B.转移价格 C.世界“自由市场”价格 D.管理价格 二、判断 1.国际价值形成的最重要条件,就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世界市 场的建立和发展。 2.形成商品国际价值的国际必要劳动时间,是指世界各国生产同 一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加权平均。 3.比较成本论说明贸易利益是如何在双方间进行分配的。 4.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背离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5.贸易条件改善,贸易利益随之而增大;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利 益随之而缩小。

第三讲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3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含义,及由要素禀赋理论推论而来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和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分析——里昂惕夫之谜。 无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学派在解释国际贸易基础,揭示决定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因素,以及衡量国际贸易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和贸易所得等方面都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当今的许多重要理论与政策仍然得益于古典贸易理论的启示。 但是,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是古典经济学。作为整个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贸易理论也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即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和造成生产成本差异的唯一要素。因此,在他们的分析中,只要生产技术不变,只有一种要素(劳动)投入。而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的情况下,许多分析过程和结论不再有效。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以及工业革命的发生,资本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产品生产不再由单一要素决定,研究投入产出关系的有关经济学理论也随之发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瓦尔拉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3.1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与古典经济学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生产中起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我们知道,在一种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以假定为不变的,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是不变的。但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时,每一种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要受到其他要素投入量的影响,在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时,随着某一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长,由此新增的产出(即“边际产出”或“边际收益”)会逐渐减少。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原理。 当然,从“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过渡到新古典经济学不仅仅只是要素投入数量上的变动,基本分析框架也从单一要素投入发展为一个多种产品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测试题答案

第三章测试题与答案 一、填空题 1、假如甲国使用同样数量的资源比乙国生产出更多的彩电,那么,甲国在彩电的生产上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不存在国际贸易的情况下,一国社会效用的__________点是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一点。 3、 _____________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贸易双方国家不能实行完全的生产专业化。 4、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解释了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 5、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__________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 6、大卫.李嘉图主张的分工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绝对成本贸易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它解释的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种 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观点是保护贸易思想的萌芽。 9、在绝对成本贸易模型和相对成本贸易模型中,当边际成本不变时,贸易参加国可实行_______________专业化分工。 10、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_。 11.重商主义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晚期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是。 12.穆勒在其相互需求理论中认为,比较优势理论仅从方面分析国际分工及贸易利益是不全面的,由于忽略了对的分析,因而也就无法确定国际贸易的。 二、判断题 1、重商主义的实质是主张自由贸易。 2、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3、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绝对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同一产品的相对成本,则该国在此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4、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的具有绝对优势,则该国在此产品生产上也具有比较优势。 5、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自由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 6、产品的比较优势通常通过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或机会成本来确定。 7、国际分工的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 8、在一特定的比较成本理论模型中,相对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生产成本是互为倒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编辑]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编辑] (一)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编辑] (二)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编辑] (三)绝对优势理论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第1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练习题

国际经济学 第一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贸易差额论的提出学派是() A.重工主义学派B.重农主义学派C.古典学派D.重商主义学派 2.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 B.贸易差额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3.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应追求() A.顺差 B.平衡C.逆差 D.收支相抵 4.提出发展本国航运业政策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B.绝对优势理论C.贸易差额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5.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借鉴意义的是() A.发展本国工业B.发展本国航运业 C.追求贸易顺差 D.对外贸易垄断 6.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建立的基础是通过批判()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7.欧洲资本积累时期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8.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大卫·休谟 9.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李斯特 D.大卫·李嘉图 10.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要素禀赋差异B.相互需求强度差异C.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D.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11.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 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D.比较优势 12.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则()A.乙国进口小麦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D.甲国出口小麦 13.依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某国在某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则该产品( ) A.机会成本高 B.劳动生产率低C.单位劳动投入少 D.边际成本递增 14.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李斯特 15.被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绝对优势理论C.比较优势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 16.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B.技术水平差异 C.需求强度差异 D.商品价格差异 17.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所依据的理论是() A.绝对优势理论B.相互需求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D.要素禀赋理论 18.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律师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B.律师在律师咨询上具有比较优势 C.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比较优势D.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 19.法国生产单位酒所需劳动力比英国少40人,生产单位毛呢比英国少10人,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B.法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C.英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D.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21.如果甲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8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乙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100人一年的劳动,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A、李嘉图 B、赫克歇尔 C、里昂惕夫 D、亚当.斯密 2、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活动称为() A、国际贸易 B、对外贸易 C、多国贸易 D、双边贸易 3、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 A、欧元表示 B、美元表示 C、本国货币表示 D、日元表示 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对于出口额的资料以() A、FOB计价 B 、CIF计价C、CFR计价D、EXW计价 5、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贸易额为() A、3.3万亿美元 B、 1.6万亿美元 C、1.7万亿美元 D、1.5万亿美元 6、真正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是() A、对外贸易量 B、对外贸易额 C 、对外贸易依存度D、对外贸易值 7、以货物通过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的是() A、无形商品贸易 B、过境贸易 C、总贸易体系 D、国境贸易 8、在专门贸易体系中,作为进出口统计标准的是() A、海关结关 B 、货物通过国境C、交纳税费D、订立合同 9、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香港某公司,该香港公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 易现象对香港而言称为() A、间接进口 B、间接出口 C、转口贸易 D、易货贸易 10、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进口额时,称为() A、国际收支逆差 B、国际收支顺差 C、对外贸易逆差 D、对外贸易顺差 11、200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为2万亿美元,GDP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 外贸易系数约为() A、2% B、4% C、10% D 、20% 二、多选题 1、贸易国家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统计所采用的统计制度包括() A、直接贸易体系 B、总贸易体系 C、专门贸易体系 D、货物贸易体系 E、服务贸易体系 2 、下列产品属于初级产品的有() A、矿物燃料 B、动植物油脂 C、饮料及烟类 D、机械及运输设备 E、塑料制品 3、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分类,服务行业包括的部门有() A、通讯 B、家电制造 C、银行 D、建筑 E、交通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A、社会生产力 B、上层建筑 C、资本流动 D、自然条件 2、最初的国际分工形式是()。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练习思考题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练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要素禀赋、要素密集度、特定要素、要素价格均等化 (二)简答题 1、简述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说的主要内容。 2、简述斯托怕-萨缪尔森定理的主要内容。 3、简述罗勃津斯基定理的主要内容? 4、“世界上一些最穷的国家找不到什么产品来出口。在这些国家里,没有一种资源是充裕 的。不用谈资本,也不用说土地,在一些又小又穷的国家里,甚至连劳动也不充裕。” 分析上面这段话。 5、新古典贸易理论在哪些方面发展了古典贸易理论? 6、国际贸易可能造成一国发生贫困化增长的条件有哪些? (三)计算题 1、假设A、B两国生产技术相同且在短期内不变:生产一单位衣服需要的资本为1,需要的 劳动为3;生产一单位食品需要的资本为2,需要的劳动为2。A国拥有160单位劳动和100单位资本;B国拥有120单位劳动和80单位资本。则 a.哪个国家为资本充裕的国家? b.哪种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c.假设所有要素都充分利用,计算各国各自最多能生产多少服装或多少食品? d.假设两国偏好相同,两国间进行贸易,哪个国家会出口服装?哪个国家出口食品? 2、中国相对于菲律宾而言是资本充裕的国家。假设中国和菲律宾生产每单位大米和钢铁的 要素投入如下: 中国菲律宾 大米钢铁大米钢铁 劳动投入.50 .25 .80 .35 土地投入.20 .15 .10 .20 资本投入.30 .60 .10 .45 a.如果开放贸易,中国应该出口什么,进口什么? b.如果各种要素都不能自由流动,开放贸易使得中国的哪些要素得益?哪些要素受损? c.如果只有劳动力可以在国内各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而土地和资本不能流动。情况又如 何? (四)图形分析题 1、运用图示分析说明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2、运用图形分析说明大国的贫困化增长。 3、运用图形分析说明生产要素增长对小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4、运用图形分析说明特定要素模型中公共要素增长的影响。 5、运用图形分析说明特定要素模型中特定要素增长的影响。 6、“一种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差越大,该产品的自由贸易所带来的收益越大”。请评论并用图说明。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练习题

第一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贸易差额论的提出学派是() A.重工主义学派B.重农主义学派C.古典学派D.重商主义学派 2.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 B.贸易差额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3.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应追求() A.顺差 B.平衡C.逆差 D.收支相抵 4.提出发展本国航运业政策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B.绝对优势理论C.贸易差额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5.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借鉴意义的是() A.发展本国工业B.发展本国航运业 C.追求贸易顺差 D.对外贸易垄断 6.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建立的基础是通过批判()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7.欧洲资本积累时期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8.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大卫·休谟 9.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李斯特 D.大卫·李嘉图 10.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要素禀赋差异B.相互需求强度差异C.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D.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11.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 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D.比较优势 12.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则()A.乙国进口小麦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D.甲国出口小麦 13.依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某国在某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则该产品( ) A.机会成本高 B.劳动生产率低C.单位劳动投入少 D.边际成本递增 14.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李斯特 15.被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绝对优势理论C.比较优势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 16.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B.技术水平差异 C.需求强度差异 D.商品价格差异 17.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所依据的理论是() A.绝对优势理论B.相互需求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D.要素禀赋理论 18.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律师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B.律师在律师咨询上具有比较优势 C.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比较优势D.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 19.法国生产单位酒所需劳动力比英国少40人,生产单位毛呢比英国少10人,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B.法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C.英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D.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21.如果甲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8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乙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100人一年的劳动,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1 新古典贸易思想 一、人物介绍 埃利﹒赫克歇尔(Eli F.Heckscher l879—1952年)于1879年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19年发表的《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是现代赫克歇尔一俄林要素禀赋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他集中探讨了各国资源要素禀赋构成与商品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 贝蒂尔﹒俄林(Bertil G Ohlin 1899-l979年)于1899年4月生于瑞典南方的一个小村子克利潘(Klippan) 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出版了其名著《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二、与要素禀赋论有关的几个概念 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 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加上企业家的管理才能为四要素,也有人把技术知识、经济信息也当作生产要素。 要素价格(factor Price):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例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 2、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入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可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Factor intensive commodity)。 3、要素禀赋和要素丰度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裕(factor abundance):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三、理论背景 赫克歇尔和俄林理论的产生始于对斯密和李嘉图贸易理论的质疑。在斯密和李嘉图的模型中,技术不同是各国在生产成本上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可是。到了20世纪初。各国尤其是欧美之间的交往已很普遍频繁,技术的传播已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许多产品在不同国家的生产技术已非常接近甚至相同,但为什么成本差异仍然很大?赫克歇尔认为,除了技术差异以外,一定有其他原因决定各国在不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和产品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四、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内容 1.要素禀赋论的内容(factor endowment theory) 要素禀赋论指狭义Heckscher—Ohlin theory),又称要素比例学说(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 俄林认为,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而价格差异则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从而要素相对价格不同决定的,所以要素禀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有比较优势因而应出口的产品是它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在生产上 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 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简言之,劳动丰 裕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 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丰裕的国家 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 型商品。 2.要素禀赋论的理论分析 A 国家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国 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没有运输 费用的假设前提下,从价格较低的国 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 利的。 B 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是由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的。商品价格等于生产函数与生产要素价格之乘积,在各国生产技术相同、因而生产函数相同的假设条件下,各国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商品相对价格存在差异。

国际贸易理论介绍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目录 1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 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 三、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新贸易理论 4 四、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一)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二)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 (三)绝对优势理论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

08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八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比较优势的新古典解释 第二节相互需求论 第三节要素禀赋论及其拓展定理 第四节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新古典贸易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各种新古典贸易理论并能联系实际说明问题 二、教学重点 1、静态局部均衡的开放经济的分析 2、相互需求论 3、资源禀赋论及其拓展定理的主要内容 4、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及评价 三、教学难点 1、静态局部均衡的开放经济的分析 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及评价 四、教学时数:4 新古典理论放弃了古典理论的基础,即决定商品价格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格主要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 第一节比较优势的新古典解释 (静态局部均衡的开放经济) 主要内容: 静态局部均衡的开放经济下,一国将根据国际市场价格调整生产,优化配置资源,出口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比较劣势产品。机会成本不变与递增条件下比较优势论都成立,区别在于两种情形下,一国可否达到完全的专业化国际分工。 开放经济就是允许自由贸易,它将接受一种新的相对价格,调整封闭经济下的生产与消费。静态局部均衡的开放经济下,一国将根据国际市场价格调整生产,优化配置资源,出口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比较劣势产品,进出口平衡,使本国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新古典经济学家利用新的分析工具,对一个国家的开放经济作了静态局部均衡分析,或者说对比较成本论作了新古典解释。将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两个概念同时引入国际贸易理论中,并给予李嘉图理论以第一个完整而简练的新古典解释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哈伯勒(Haberler Gottfried),时在1933年。这奠定了李嘉图理论的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的基础。 在剔除劳动价值论之外的李嘉图原有假定条件之上,设英格兰、葡萄牙两国倾其全部资源分别生产两种产品——葡萄酒与棉布,则两国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贸易及其利得可以借助简单的几何图形予以说明。

第四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四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模型) H-O模型的扩展 要素均等化定理 雷布津斯基定理 H-0模型的实证检验 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4.1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俄林在经济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出的生产要素禀赋论,这一学说奠定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俄林的古典研究《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使他被认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其理论显示,生产要素将决定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形态,并且说明了国际贸易对资源配置、相对价格与收入分配的影响。 一、H-O模型的假设条件 ? 1.2×2×2模型 2.自由贸易 3.要素流动性假定 4.完全竞争 ? 5.规模收益不变 6.技术相同7.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 ?8.消费者偏好相同9.资源充分利用 二、H-O模型的分析基础 (一)要素禀赋和要素价格 1.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 指一个国家或经济体所拥有的可供利用的生产资源的总量。依据要素禀赋的多寡(总供给量)可以把国家区分为资源丰富的国家和资源贫乏的国家。 2.要素价格(Factor Price)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 (二)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 1.物理量定义法(Physical Definition)即物质定义法,如果A、B两国资本-劳动的禀赋比例分别为KA/LA和KB/LB,而且有KB/LB > KA/LA,就可以认为相对于A国而言,B国是资本丰裕型国家。 2.价格定义法(Price Definition)在A、B两个国家中资本要素价格为r,劳动要素价格为w,如果两国的工资利率比分别为rA/wA和rB/wB,而且有rA/wA> rB/wB,就可以认为相对A 国而言,B国是资本丰裕型国家。 表4-1 部分国家的要素禀赋(1966) (三)要素密集度与要素密集型产品 1.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后习题答案第3版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后习题答案第3版 第一章至第十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 1、什么是国际贸易?它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是什么? 国际贸易: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研究对象及内容:有形商品(实务产品)交换,也包含无形产品(劳务、技术、咨询等)的交换。 2、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直接贸易的商品生产国和商品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而直接买卖商品;间接贸易的商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则需通过第三国进行商品买卖。 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在转口贸易中,商品的所有权先从生产国出口者那里转到第三国的商人手中,在转到最终消费该商品的进口国商人手中。而过境的商品所有权则无需向第三国商人转移。转口贸易以盈利为目的,而过境贸易只收取少量的手续费。 3、总贸易体系和专门贸易体系有何区别? 总贸易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专门贸易是以关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 4、对外贸易值和对外贸易量是如何计算的? 对外贸易值=一定时期内从国外进口商品总额+同一时期内向国外出口的商品总额

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值/进出口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报告期价格/基期价格*100% 5、贸易条件是如何计算的? 当年贸易条件系数=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6、对外贸易额和国际贸易额的计算有什么区别? 对外贸易额是把一国同一时期的进出口总额加在一起 国际贸易额则是把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相加 7、什么是对外贸易量? 为准确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变化而制定的一个指标 第二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1、什么是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2、亚当斯密绝对优势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每一个国家都有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因为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会绝对低于别国,因而在该产品的生产和条件上处于绝对有利地位。 3、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核心内容是: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第三章国际贸易政策 1、各国制定对外贸易的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