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推拿重点文档

推拿重点文档

名词解释:九选五2分/个x5个=10分

1、推拿手法学:是学习、研究推拿手法的术式结构、动作院里、技能训练、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揉法:以指、掌等部位吸定于人体体表做环旋运动,并带动皮下组织一起运动的手法

3、摩法:用手在体表做环形摩动的手法,主要有指摩法和掌摩法两种

4、抖法:握住受术者的四肢做连续、小幅度径向抖动的手法,有抖上肢、抖腕部和抖下肢法

5、扫散法:用拇指橈侧和其余四指指端自头颍部向耳后快速地来回推擦

6、挤压类手法:用指、掌或肢体其他部位垂直按压或对称挤压受术部位

7、摩擦类手法:指以手在人的体表做直线或环旋移动的一类手法

8、摆动类手法:以前臂有节律的连续摆动为基本运动形态的手法

9、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端或螺纹面着力,通过前臂的主动摆动,带动拇指运动,使产生的功力持续不断地作用于人体受术部位的手法

简答题:六选二7分/个x2个二14分

一、成人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P46

1、软组织手法的基本要求:

(1) 持久:在足够的时间内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不间断、不变形、不乏力

(2) 有力:有力量.且不是蛮力和暴力,而是一种含有技巧的适度的力

(3) 均匀:手法操作的力量、频率和幅度都必须保持均衡,力量不可忽强忽弱,频率不宜时快时

慢,幅度不要时大时小,应使手法操作既平稳又有节奏

(4) 柔和:动作平稳缓和,手法变换时自然、协调,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柔中有刚

(5) 深透:包括力的深透和热的深透,指手法形成渗透力,透皮入内,由浅入深

2、骨关节手法的基本要求:

(1) 稳:操作时平稳自然、因势利导,在规定与允许的范围内动作,避免生硬粗暴

(2) 准:选择手法有针对性,定位要准

(3) 巧:控制关节被动运动操作的力量宜轻不宜重,适可而止,以巧取胜,不可使用蛮力

(4) 快:推扳动作用力时要突发、有控制的加力,疾发疾收

二、推拿手法的补泄方法的种类与操作P41

2、按手法刺激强度补泄:轻重指手法用力的大小,用力轻为补法,用力重为泄法

2、按经络循行补泄:顺经络走行方向为补,逆经络走行方向为泻法

3、按手法频率补泄:手法频率快为泻法,手法频率慢为补法

4、按治疗时间补泄:推拿时间长为补法,推拿时间短为泻法

5、按手法操作方向:向心为补,离心为泻

6、按手法运动方向:操作时方向同向向上、向外、向左、逆时多为补法。向下、向内、向右、顺时针多为泻法

三、拿法的操作要领与意义P80

【意义】拿法刺激深沉而柔和,临床主要用于颈项、肩背、侧腹部和四肢部,具有发汗解表、行气活血、通经活络、软坚散结、解痉止痛的功效。与其他手法配合治疗颈椎病、软组织损伤、落枕、肩关节周围炎、外感头痛、腹痛、半身不遂、高血压、运动性疲劳等病证

【要领】1、腕关节要自然放松,动作协调、灵活、轻巧

2、指骨关节宜伸直,以加大接触面积,不宜用指端、指甲抠掐

3、提拿动作形成节奏性操作,一般重复多次

4、提起后需配合回送动作,以使动作连贯而柔和

5、捏拿和回送的操作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平稳过渡

6、双手拿时,两手可同步或交替地做提拿与放松动作

7、可沿肌筋走行方向边拿边拿边移动,也可在局部反复操作

8、应避开骨突部位,防止引起疼痛

四、揉法的操作要领与意义P66

【意义】揉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宁心安神、宽胸理气、健脾和胃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头面部疾患、胸腹部疾患、颈肩腰背部、四肢关节部位软组织损伤等疾患,也用于小儿推拿和面部美容

【要领】1、指揉法、鱼际揉法、掌揉法的频率一般为每分钟120-160次。但指揉面部脸穴、鱼际揉胃院部等操作时刻酌情缓慢施术。前臂揉法的频率为每分钟100次左右

2、揉法要求吸定于体表,并带动受术部位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尽量避免体表摩擦

3、鱼际揉法腕关节自然放松,掌揉法的腕关节松紧适度,指揉法的腕关节须保持一定的

紧张度

4、需要移动时,要求做到“紧揉慢移:动作连贯

5、一般要求节律性操作

五、推拿的禁忌证P51-52

1、各种传染性疾病

2、结核性和感染性疾病

3、所操作的部位皮肤有烧伤、烫伤或有皮肤破损的皮肤病

4、各种恶性肿瘤.特别是与施术面重合或交叉部位的肿瘤

5、胃、十二指肠等急性穿孔

6、骨折及较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

7、月经期、怀孕期的腹部、腰舐部操作

8、有严重心、脑、肺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9、患有某种精神类疾病,不能与医师合作的患者

20、大醉或过饱、过饥、过度劳累的患者

21、诊断尚不明确者,急性软组织损伤且局部肿胀严重者以及骨关节结核等骨病患者亦不适

六、推拿的适应证P51

凡是筋脉损伤、气血不通、经络闭塞、关节错位、脏腑失调等因素引起的骨伤科、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等病证均可治疗

2、对于局部气机不畅、淤血阻滞之病症较为适宜。如各种痛证、痹证、外伤和肿胀等

2、推拿手法使关节运动,故对于关节功能障碍较为适宜

3、手法本身可以使局部阻滞产生位移,除用于关节病变外,也用于软组织移位或脏腑下垂

4、手法使人舒适愉悦、身心健康,故对于各种身体和心理的疲劳和情志不遂等病症有效

5、推拿以“动■•为特征,故适用于需要运动的各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等问答题四选二8分/I个x2个二16分

1、根据一指禅推法的动作结构试述悬腕、指实等的意义P62

【意义】具有疏经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开窍醒脑、调节脏腑功能等功效,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病证尤擅治疗肠胃疾病、内科杂病和关节疼痛

【要领】(1)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2) 沉肩:肩部放松下沉

(3) 垂肘:即肘关节自然下垂而内收,坐位操作时肘部位置略低于腕部

(4) 悬腕:即腕关节自然垂屈,在保持腕关节较松弛的状态下,使腕关节屈曲近90。,同时注意腕部的尺侧要略低于橈侧

(5) 掌虚:除拇指着力外,其余手指与手掌部都要放松,自然弯曲,手掌空松

(6) 指实:即拇指的指端或指腹着力,吸定于受术部位

(7) 紧推慢移:拇指摆动的频率较快,但拇指沿经络或治疗路线的移动要沉稳缓慢

(8) 深浅适度:平、浅、深、陷四种劲分别作用于不同层次,平在皮肤,浅在肌肉,深在筋骨,陷达骨面或内脏

2、扳法的运动要领P106

(1) 扳法的操作要控制在关节运动的生理活动范围内,否则可能伤及脊髄、马尾及神经根组织,颈胸部扳法操作时尤当谨慎

(2) 颈椎斜扳法定位性较差,不可强力操作,以免造成损伤

(3) 颈椎旋转定位扳法的节段定位性较斜扳法好,调整颈椎至弹性限制位和双手协调用力是手法操作的要点

(4) 胸椎对抗复位法双手向后的突发扳动不可力量过大,以免造成受术者胸前软组织的损伤。为避免受术者胸椎膝顶处的不适感,可在术者膝部与受术者胸椎之间加一薄垫

(5) 胸椎旋转定位扳法操中,受术者躯干前屈为主动运动,旋转则是被动运动。助手与术者动作应协调。本法如单人操作,须令受术者跨坐于治疗床上以自行固定骨盆

(6) 腰椎坐位旋转定位扳法操作时,令受术者腰椎先前屈后旋转.这是锁定目标节段的要点

(7) 腰椎定位斜扳法的定位机制是在扳动前使受术者的腰椎屈折成角,使脊柱上下两段的旋转应力能集中于所定位的节段。因此,最后发力推动受术者上身时,只能使其上身旋转而不可使其伸直,否则准备阶段的所有努力将前功尽弃。受术者侧卧时应尽量靠后,以免影响后续的弯腰屈髓准备动作。最后的托住肘部旋转上身也可改为直接推按肩部。

(8) 腰椎后伸杠杆定位扳法借助杠杆原理使用巧力,以尺骨鹰嘴为支点,手臂为动力臂,双手的握力为动力点,受术者的双下肢为阻力。做杠杆扳动时,令受术者呼气,手法结束时,受术者吸气,操作时术者应根据受术者的体制情况,掌握手法力的大小、方向。

3、如在推拿后出现皮肤破损的原因、处理方法与预防方法P55

【原因】手法使用不当

(1) 按揉法操作时,用力过重,幅度过大,捻动皮肤所致

(2) 拍法、擦法操作时没有紧贴皮肤,向下用力太强而产生冲击力所致

(3) —指禅推法、按法操作时没有吸定,产生异常的摩擦运动等所致

【处理】2、损伤处立即停止手法治疗

2、做好局部皮肤的清创,防止感染

【预防】1、加强手法训练,熟练掌握各种手法的动作要领、要求

2 .在使用擦法、推法时,可配合使用介质,防止破皮

4、如在推拿后出现疼痛的原因、处理方法与预防方法P54

【原因】1、术者手法操作技术生硬

6、局部施术时间过长,手法刺激过重

【处理】1、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1-2天内症状可自行消失

2、若疼痛较为剧烈,可在局部施行轻柔的按法、揉法、摩法、擦法等摆动类手法:以前臂有节

律的连续摆动为基本运动形态的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一指禅偏锋推法、按法、鱼际揉法

摩擦类手法:以手在人体表做直线或环旋移动的手法,包括摩法、推法、擦法和抹法

挤压类手法:用指、掌或肢体其他部位垂直按压或对称挤压受术部位的手法,包括按法、点法、捏法、拿法、搓法、捻法和拨法

推拿学重点(部分讲解学习

推拿治疗 1.推拿: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在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指导下,在人体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运用各种手法和进行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2.推拿学的三个特征:(1)手法治疗和功法训练是推拿学的基本特征(2)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的紧密结合是推拿学的理论内涵(3)广泛的适应证和严格的禁忌证是推拿学的临床特点 3.推拿手法:以术者的手或肢体其他部位,或者借用一定的器具以达到手功能的延伸,按特定的技巧和规范化的动作,以力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中医外治法范重阳。功法:是手法的前提 4.推拿手法(温通、松解)的基本技术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1)持久:手法按要求作用一定的时间。 (2)有力:手法要有一定的力度,达到一定的层次。 (3)均匀:手法的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匀。 (4)柔和:手法要轻柔和缓,不宜用蛮力,暴力,做到力量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变换动作要自然。 (5)深透:手法产生的效果是从浅层组织渗透到深层组织。 5.推拿手法(温通、松解)的基本技术要求:稳准巧快 6.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补泻有度(生理)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器清灵,易趋康复(病理) 7.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冲,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8.推拿发生意外的原因:(1)诊断不明确或误诊(2)对疾病的机制和手法作用的原理缺乏认识(3)手法操作不当或选用不当(4)未注意推拿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证 9.推拿的发展: (1)甲骨文时期-推拿源于人的自我保护的本能;按摩为殷人发明 (2)先秦时期-推拿是治疗和养生保健的主要手段;用于临床急救

推拿手法学-考试重点整理

推拿手法学 第一章绪论 推拿手法学:是学习研究推拿手法的术式结构,动作原理,技能训练,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 《引书》于1984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汉墓,内容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导引养生学成就,其中也有颞颌关节脱位口内复位法的最早记载。 《五十二病方》于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手法医学的成就。 《黄帝内经》对推拿手法的贡献 1.确立了手法医学的正式学科名----按摩 2.阐述了推拿手法的作用机理:温经散寒,活血补血,舒筋通络 3.提出了推拿手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4.特殊手法的运用:按压腹主动脉法,按压颈动脉法 5.膏摩的运用:《灵枢-经筋》记载用”马膏”膏摩法治疗面神经麻痹 6.手法推拿与定穴的运用 7.按摩人员的选材与考核 第一部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 第一部小儿推拿专著:《小儿按摩经》 《金匮要略》书中首次提出了膏摩一词,并将其与针灸,导引法并列,用于预防保健。膏摩方:头风摩散 书中有手法抢救自缢死的首次记载 《肘后备急方》晋代葛洪,书中记载手指相对用力且协同操作的捏脊法和作用力向上的腹部抄举发,其中的拈脊骨皮法被后世冠以捏脊法之名而在小儿推拿领域得到了重用。 唐宋时期: 1.推拿医学教育和医疗体系的建立按摩科 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 2.《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该书所有的病症均无方药处方,却提出了详细的“补养宣导”之法,即对症导引疗法。唐代第一科:祝由 3.《千金方》唐代孙思邈 a. 倡导小儿按摩 b. 膏摩法在《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得到了又一次总结 c. 重视养生保健手法 d.丰富多彩的手法应用:提出治疗颞颌关节半脱位,在手法牵引复位后”当疾出指” e. 手法用于诊断与定穴 4.《外台秘要》王焘保存了一些宝贵的推拿手法资料 a. 脊柱手法的记载:脊柱按压法 b. 其它手法:治疗霍乱转筋的手拗脚趾法,治疗大小便不通的捋腹通便法,摩小腹下 死胎法,捉筋治噎法,治疗咽喉舌疾的下颌关节爪法 5. 《圣经总录》:“开达抑遏”四字概括了按摩的功用;将封裹膏摩与手法复位和用药并提, 作为正骨疗法的常规;中指熨目法,掌心熨目法治疗目昏暗和目暗 6. 《十产论》中助产手法,亦可保健按摩 明代: 1.明代按摩科变迁万全《幼科发挥》《育婴秘诀》有多处小儿推拿意外的记录 2.小儿推拿的兴起:

推拿学重点

推拿学 概论 1分单选 1、推拿学的基本特征、理论内涵P1 1.有记载的最早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经》。 2.《金匮要略》首载膏摩:将药煎成膏剂,涂在患处按摩。 3.葛洪《肘后救卒方》治卒腹痛方,记载最早捏脊法。首次对汉代以前的膏摩方总结; 4.隋唐:推拿鼎盛时期。 特点:1.推拿已成为骨伤病的普遍治疗方法。 2.推拿疗法渗透到内外儿诸科。 3.推拿广泛地被应用于防病养生。 4.膏摩盛行。 5.对外交流活跃。 5、宋:《太平圣惠方》首载摩腰方;张从正首次提出推拿具有发汗作用。 5.明代:小儿推拿鼎盛时期。 现存最早小儿推拿专题文献《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 现存最早推拿学专著《小儿按摩经》。 推拿一词最早出现。 6.清代:正骨推拿形成体系;张振鋆提出小儿推拿八法:按摩掐揉推运搓摇。 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 7.推拿流派:?法、一指禅、北方内功、腹诊。 第一章经络腧穴选择10分 1.操作顺序:头面、上肢、胸腹、下肢正面;腰背、下肢背面。 2.特定穴位:头面——外感表证疾病。 1、坎宫: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2、天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脑 3、耳后高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早期面瘫 4、天柱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呕吐、发热; 5、肚角:各种腹痛;尤其寒痛、伤食痛 6、脊柱:大椎至长强;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清热; 捏脊:小儿疳积、腹泻;成人失眠、肠胃病、月经不调 7、七节骨:推上七节骨用于虚寒腹泻、久痢、脱肛、遗尿;

推下七节骨—肠热便秘或湿热痢疾 8、龟尾:尾椎骨端;调理大肠,性平和,止泻通便; 9、脾经拇指;只补不清;健脾胃,补气血;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 10、肝经食指;只清不补;惊风、抽搐、烦躁;滋肾养肝法; 11、心经中指;只清不补;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 12、肺经无名指;清补并用;补—咳嗽气喘、虚寒怕冷;清—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 13、肾经小指;只补不清;补肾益脑,温养下元;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 14、大肠食指桡侧;补---虚寒腹泻、脱肛;清—湿热、食滞,赤白下痢,便秘; 15、四横纹食、中、无名第一指间关节;疳积、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 16、掌小横纹:肺炎、百日咳要穴;肺部湿性啰音; 17、板门大鱼际平面;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板门→横纹,止泻,反之止呕。 18、运水入土: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多用于因脾胃虚弱而见完谷不化、腹泻痢疾、疳积、便秘等症。 运土入水: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 常用于新病、实证,如因湿热内蕴而见少腹胀满、小便赤涩、泄泻痢疾等症。 19、二扇门:发汗要穴。 20、三关:桡侧,腕→肘;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本穴性温热。主治一切虚寒病证,对非虚寒病证者宜慎用 21、六腑:尺侧,肘→腕;清热,凉血,解毒 本穴性寒凉,主治温病邪入营血、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肿毒(腮腺炎)等实热证。与补脾经合用,本穴有止汗效果。若小儿平素大便溏薄,脾虚腹泻者,本法慎用。 22、天河水:前臂正中,腕→肘;清热解表,泻火除烦 本穴性清凉,清热而不伤阴分,较平和,主要用于治疗热性病证。 23、老龙、威灵、精宁:急救 第二章推拿的适应证和禁忌症选择2-3分 适应证:骨伤、内、妇、儿、五官、美容、减肥、医疗保健 禁忌症:①传染病;结核;感染性疾病;②烧烫伤、皮肤损伤;③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肺病;④胃肠穿孔;⑤骨质疏松、骨折;⑥月经期、怀孕期的腹部、腰骶部;⑥有出血倾向的血

推拿重点文档

名词解释:九选五2分/个x5个=10分 1、推拿手法学:是学习、研究推拿手法的术式结构、动作院里、技能训练、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揉法:以指、掌等部位吸定于人体体表做环旋运动,并带动皮下组织一起运动的手法 3、摩法:用手在体表做环形摩动的手法,主要有指摩法和掌摩法两种 4、抖法:握住受术者的四肢做连续、小幅度径向抖动的手法,有抖上肢、抖腕部和抖下肢法 5、扫散法:用拇指橈侧和其余四指指端自头颍部向耳后快速地来回推擦 6、挤压类手法:用指、掌或肢体其他部位垂直按压或对称挤压受术部位 7、摩擦类手法:指以手在人的体表做直线或环旋移动的一类手法 8、摆动类手法:以前臂有节律的连续摆动为基本运动形态的手法 9、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端或螺纹面着力,通过前臂的主动摆动,带动拇指运动,使产生的功力持续不断地作用于人体受术部位的手法 简答题:六选二7分/个x2个二14分 一、成人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P46 1、软组织手法的基本要求: (1) 持久:在足够的时间内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不间断、不变形、不乏力 (2) 有力:有力量.且不是蛮力和暴力,而是一种含有技巧的适度的力 (3) 均匀:手法操作的力量、频率和幅度都必须保持均衡,力量不可忽强忽弱,频率不宜时快时 慢,幅度不要时大时小,应使手法操作既平稳又有节奏 (4) 柔和:动作平稳缓和,手法变换时自然、协调,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柔中有刚 (5) 深透:包括力的深透和热的深透,指手法形成渗透力,透皮入内,由浅入深 2、骨关节手法的基本要求: (1) 稳:操作时平稳自然、因势利导,在规定与允许的范围内动作,避免生硬粗暴 (2) 准:选择手法有针对性,定位要准 (3) 巧:控制关节被动运动操作的力量宜轻不宜重,适可而止,以巧取胜,不可使用蛮力 (4) 快:推扳动作用力时要突发、有控制的加力,疾发疾收 二、推拿手法的补泄方法的种类与操作P41 2、按手法刺激强度补泄:轻重指手法用力的大小,用力轻为补法,用力重为泄法 2、按经络循行补泄:顺经络走行方向为补,逆经络走行方向为泻法 3、按手法频率补泄:手法频率快为泻法,手法频率慢为补法 4、按治疗时间补泄:推拿时间长为补法,推拿时间短为泻法 5、按手法操作方向:向心为补,离心为泻 6、按手法运动方向:操作时方向同向向上、向外、向左、逆时多为补法。向下、向内、向右、顺时针多为泻法 三、拿法的操作要领与意义P80 【意义】拿法刺激深沉而柔和,临床主要用于颈项、肩背、侧腹部和四肢部,具有发汗解表、行气活血、通经活络、软坚散结、解痉止痛的功效。与其他手法配合治疗颈椎病、软组织损伤、落枕、肩关节周围炎、外感头痛、腹痛、半身不遂、高血压、运动性疲劳等病证 【要领】1、腕关节要自然放松,动作协调、灵活、轻巧 2、指骨关节宜伸直,以加大接触面积,不宜用指端、指甲抠掐

针灸推拿学--考试重点

针灸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和技术,并运用针灸方法和技术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经络: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经脉是粗大的直行主干;络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督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又称“阳脉之海” 任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又称“阴脉之海” 冲脉:涵蓄十二经脉气血,又称“十二经脉之海”和“血海” 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穴,称为井、荥、输、经、合。 原络配穴法:本经原穴与其表里经的络穴相互配合应用时称为原络配穴法。 俞穴:又称“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与背腰部的腧穴。 募穴:又称“腹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熊腹部的腧穴。 郄穴: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阴蹺脉、阳蹺脉、阴维脉、阳维脉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经、脉、骨、髓之气所聚会的8个腧穴。 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当患者示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时,以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为标准,四指宽度为3寸。 闪罐法:操作者一手持夹有燃着有乙醇棉球的止血钳,另一手持罐,利用闪火法将罐拔上后,利用持罐收的腕力外扳罐体,使罐迅速离开皮肤,此时可听到清脆的“嘣”的一声,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度。 推拿:在汉代以前称“按蹻”“蹻摩”,汉代至明代多称“按摩”。 推法:以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经络穴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推动,称为推法。 针灸起源与我国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度时期。最早的针刺工具是砭石。 灸法起源于人类对火的利用。 《黄帝内经》的诞生,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难经》除了论述中医理论,在对奇经八脉、五输腧穴等的认识上还补充了《内经》的不足。《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唐太医署负责掌管医药教育,内设有针灸医学专业。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首先提出指寸法取穴定位和阿是穴。 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设计主持铸造了2具铜人孔穴针灸模型,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学的直观教具。 金代何若愚,创立了子午流注针法,提倡按时辰变化规律取穴。 元代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 明代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的《针灸大成》。 公元1749年,吴谦的《医宗金鉴》被确定为清太医院医学生必修内容。 公元1822年,李学川撰《针灸逢源》完整地列出了361个经穴,并沿用至今。 针灸学学习方法:(1)模型训练法:具体操作有1、纸垫练针法.2、棉球练针法(2)人体训练法:人体训练法分为两个阶段1、自身练针法.2、互相练针法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阳经分布在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

推拿学重点

1推拿:属于中医特色外治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运用各种手法和进行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 2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着力,通过前臂的摆动,带动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力 通过拇指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称一指禅推法. 3扌衮法:以手背部小指着力,通过前臂的旋转和腕关节的屈伸运动,使着力部在治疗 部位上持续不断地来回滚动。 4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和颈部损伤等因素引起脊柱内 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等组织而引起的一组症 状复杂、影响广泛的临床综合征,又称颈椎综合征. 5落枕:由于睡姿不良或枕头高低失当,致使头颈部肌肉较长时间内处于某一固定姿势, 使颈部部分肌肉受到牵拉,导致颈项部肌肉痉挛,出现以疼痛,活动受限,颈部僵直 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病证。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或肩胛提肌。 6肩周炎: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以肩 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和肌肉萎缩为临床主要特征的疾病.肩痹。 7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腰椎间盘的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 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以腰痛并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综合 征,简称腰突症。痹证,腰痛。 8扛肩现象:肩周炎后期疼痛减轻而肩关节广泛粘连,致肩关节各方面活动功能受限, 尤以外展,内收,内收,内旋及后伸功能受限为甚。特别是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扛肩 现象。梳头穿衣等动作均难以完成。 手法:用手或肢体的相关部位,按特定的技巧作用于体表,以达到治病、防病及保健的 目的,将这种特定的技巧动作称为“手法" 介质的使用一为起一定的润滑作用,并保持操作部位不受损害,二是使具有药效作用的介质能通过手法操作从皮肤渗透到体内,发挥手法和药效的双重治疗作用。 《黄帝岐伯按摩》十卷是我国最早的推拿学专著。 明代:一是“按摩"之名开始有“推拿”之称,二是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收录的四明陈氏所著《小儿推拿经》是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手法操作要领: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为推拿、正骨者手法最高境界. 推拿作用原理: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滑利关节、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推拿治疗原则:未病先防、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 推拿治疗方法:温(温经散寒,补益阳气)通(通壅滞,行气血)补(补气血津液)泻(泻实)汗(祛风散寒)和(调和气血,脏腑)散(疏散气血,化除结聚)清(清热凉血,清热祛暑,生津除烦)八种治法。 推拿的补泻作用(虚者补之,实则泻之):1,按经络的循行来分(顺经络循行方向操作为补,逆经为泻)2按血流方向来分:向心性操作为补,离心性为泻。3按手法的运动方向来分: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4按手法刺激强度来分:轻刺激手法为补,重为泻。5按手法频率来分:频率缓慢为补,急速为泻。6按治疗时间来分:治时间长的操作手法为补,短为泻. 推拿的适应症:骨伤,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主要病种:主要用于伤筋(软组织损伤)头颈肩腰腿痛等.特色病种:推拿三大病证: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推拿禁忌证:1各种传染性疾病2各种恶性肿瘤3所操作的部位皮肤有烧伤、烫伤或有皮肤破损的皮肤病4结核性和感染性疾病5胃、十二指肠等急性穿孔6骨折及较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7月经期、怀孕期的腹部、腰骶部操作. 手法的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和渗透的目的。

推拿学考试复习重点

推拿学发展源流 “推拿”一词始见于明代万全的小儿推拿著作《幼科发挥》 我国最早的推拿学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已遗失)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按摩专著《小儿按摩经》 家中药管理局百部中医国经典中推拿的专著有龚云林·《小儿推拿秘旨》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张振玺·《厘正按摩要素》骆如龙· 《幼科推拿秘书》 《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正骨推拿手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正骨八法。 脾胃区:左背胸椎 7~12 热敷法有湿热敷法和干热敷法 手法作用的基本要求有: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与深透。持久,是指单一手法能够持续操作一定的时间而不间断,不乏力。有力,即有力量,且这种力量不可以是蛮力和暴力,而是一种含有技巧的力量。均匀,是指手法操作的节律,速率和压力等能够保持均匀一致,而非忽慢忽快,忽轻忽重。柔和,是指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透,是指手法具备了持久,有力,均匀,柔和者四项要求,从而具备渗透力,这种渗透力,可透皮入内,能深达内脏及组织深层。运动关节手法的要求:稳,准,巧,快 小儿推拿手法的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手法: (成人) 扌衮法:以手背部在体表进行连续的滚动。动作要领: 1 、肩臂腕关节放松。 2 、肘微曲约 120~150 。3 、小鱼际紧贴皮肤,以肘为支点,前臂外旋,手背呈滚动状 4、接触面为小鱼际至第三掌骨侧面约 1/2。 5、手背不宜拖动,不宜跳动 揉法:1、带动皮下组织随手的揉动而滑动, 2、以肘为支点,腕部放松。主要用于肌肉较厚处 摩法: 1 、不带动皮下组织。 2、掌面于腕部在同一平面频率 100~120 摩法宜缓不宜急,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意施之 推法(单方向直线推动) 擦法:大鱼际擦法主用于四肢病症;小鱼际擦法主用于脊柱两旁病症;掌擦法主用于胸背部病症。 搓法:(上肢结束手法,多与抖法共用) 抹法:抹桥弓:耳后翳风至缺盆成一线。作用;平肝潜阳,降压降气。操作;单拇指自上向下抹动。 按法(指按法;掌按法;肘压法;) 点法:主要用于骨缝处穴位 捏法:沿肌束来施术;上肢单手,下肢双手。拿法:捏而提起。捏法,拿法 (多用于颈四肢) 捻法(主要用于手指或脚趾病症 )拍法(作用是兴奋活络) 运动关节类手法要求 ( 1、幅度由小到大。 2、在关节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 ) 扳法 (在正常关节活动范围内施术) 腰部扳法:包括腰部斜扳法、旋转扳法、后伸扳法。腰部斜扳法:受术者侧卧位,在上侧的下肢屈髋屈膝,在下侧的下肢自然伸直。术者以一肘或手抵住其肩前部,另一肘或手抵于臀部。两肘或两手协调施力,先做数次腰部小幅度的扭转活动。即按于肩部的肘或手同按于臀部的肘或手同时施用较小的力使肩部向前下方、臀部向后下方按压,压后即松,使腰部形成连续的小幅度扭转而放松。待腰部完全放松后,再使腰部扭转至有明显阻力位时,略停片刻,然后施以“巧力寸劲”,做一个突发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 拔伸法: 髋关节拔伸法: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立于其侧方,助手以双手按于其两髂前上棘以固定。使其一侧下肢屈髋屈膝,术者一手扶于膝部,另一侧上肢屈肘以前臂部托住其腘窝部,胸胁部抵住其小腿。两手臂及身体协调施力,将其髋关节向上拔伸。 小儿特定穴 坎宫: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推眉弓, 30~50 次;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天门 (攒竹):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又推攒竹, 30~50 次;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神。 内八卦顺(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逆(降气平喘) 天柱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推 100~500 次;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胁肋: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以以两手掌从两胁腋下搓摩至天枢处,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 50~100 次;顺气 化痰,除胸闷,开积聚。中气下陷慎用。 (小儿推拿:按、弦、走、搓、摩是指 什么?指搓摩胁肋。 ) 腹:腹部;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 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掌或四肢摩 称摩腹,分推 100~200 次,摩 5 分钟;健 脾和胃,理气消食。 丹田:小腹部,脐下 2 寸到 3 寸之间;或 揉或摩称揉丹田或摩丹田,揉 50~ 100 次, 摩 5 分钟;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 浊。善治癃闭。 脊柱: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用食中指面 自上而下作直推,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 脊,捏脊一般捏 3~5 遍,每捏三下再将背 脊皮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推 100~300 次,捏 3~5 次。 七节骨: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 (长强) 成 一直线;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面自下向 上或自上向下作直推,分别称推上七节骨 和推下七节骨, 100~300 次;温阳止泻(推 上),泻热通便(推下) 龟尾:尾椎骨端;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 揉龟尾, 100~300 次;调理大肠。 脾经:拇指端罗纹面 (拇指桡侧缘一线); 将患儿拇指微屈,循拇指桡侧缘向指根直 推为补,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 清脾经。补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100~500 次;补脾经可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可 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肝经:食指端罗纹面;自指尖向食指掌面 末节指纹方直推为补,反之为清;平肝泻 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 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自指尖向中指掌 面末节指纹方向直推为补,反之为清;清 心经可清心泻火,补心经可养心安神。 心、肝经宜清不宜补。 肺经:无名指末节罗纹面;自指尖向无名 指掌面末节指纹方向直推为补,反之为 清;补肺经可补益肺气,清肺经可宣肺清 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自指根向指尖方 向推为补,反之为清;补肾经可补肾益脑, 温养下元;清肾经可清利下焦湿热。 小肠: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 线;自指尖直推向指跟为补,反之为清, 100~300 次;清利下焦湿热。 大肠: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 条直线;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反之 为清;补大肠,温中止泻,清大肠,清热 通便。 肾纹:手掌面,小指第 2 指间关节横纹处; 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纹, 100~500 次;祛风明目,散瘀结。四横纹掌面食指 至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掐、推、刺。 掐能退热除烦,散瘀结;推能调中气,和 气血,消胀满。 肾顶:小指顶端;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 称揉肾顶, 100~500 次;收敛元气,固表 止汗 四横纹: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 1 指间关节横纹处;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 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 处,称推四横纹,掐各 5 次,推 100~300 次;掐之能退热除烦,散瘀结,推之能调 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 小横纹:掌面食指至小指掌指关节横纹 处; (操作同上) ;退热、消胀、散结。 (脾胃热结、口破烂、腹胀)推治肺部 干性啰音。 掌小横纹: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掌小横纹, 100~500 次;清热散结,宽胸宣肺,化痰 止咳。 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揉板门(消食助 消化),运板门;板门推向横纹(止泻), 横纹推向板门(止呕) 小天心:大小鱼际交界处凹陷中;揉,掐, 捣小天心;清热、镇惊、利尿、明目。揉 小天心用于清心经热;掐、捣用于惊风抽 搐、夜啼。 总筋:掌后腕横纹中点;清心经热,散结 止痉,通调周身气机 大横纹:仰掌,掌后横纹。近拇指端称阳 池,近小指端称阴池;分阴阳,两拇指子 掌后横纹中想两旁分推,合阴阳,自两旁 向总筋合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 消食,行痰散结 五指节:掌背五指节第 1 指间关节;掐五 指节,用拇指甲掐,揉五指节,用拇,食 指揉搓;安神镇惊,祛风痰,通关窍 二扇门:掌指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中;揉 二扇门,拇指偏峰按揉;掐二扇门,拇指 甲掐;发汗解表,退热平喘 上马: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掌指关节后陷 中;揉上马或掐上马,拇指端揉或拇指甲 掐;滋阴补肾,顺气散结,利水通淋 膊阳池:在手背一窝风后 3 寸;掐或揉膊 阳池,拇指甲掐或指端揉;止头痛,通大 便,利小便 一窝风: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揉一窝 风,指端揉;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 发散风寒 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推三关,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 向肘;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六腑:前臂尺侧,阳池至肘成一直线;推 六腑,用拇指面或食指中指面自肘推向 腕;清热,凉血,解毒 天河水:前臂正中,总筋至曲泽成一直线; 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面自腕推向肘;清 热解表,泻火除烦 箕门: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 一直线;推箕门,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上 缘至腹股沟部做直推;利尿 各论 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以颈项僵硬疼痛,转颈障碍 为主要表现 神经根型颈椎病;以颈椎肩臂手指麻木(5 颈椎以下)推拿治疗; gun ,揉,膊运, 点,按,捏,拿,拔伸,捻,搓掌,搓, 抖穴位有阿是穴,颈项部诸穴,头部穴, 肩井,天宗,肩髃,曲池,手三里,小海, 外关,合谷等。椎动脉型颈椎病:以头晕, 偏头痛,耳鸣视物模糊不清甚至恶心呕吐 就当颈椎活动某一角度症状加重,偶见猝 倒。推拿治疗 ;:头面部治疗摩,推,揉 按,拿五经,扫;穴位有百,会,印堂, 眉腰,丝竹空,太阳,眼,四白,睛明, 听宫。颈项部; gun ,揉,拿,捏,点, 安,掌推,合擦法,拿肩井;穴位有颈椎 旁穴,阿是穴,肩项部穴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腰痛,坐骨神经痛,腰脊柱侧旁, 每当咳嗽喷嚏坐走站大便时腰腿痛加重; 腰部压痛点,多在腰 45 偏旁或椎间等深 压痛及远端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加强 试验阳性;腱发射改变,膝腱发射或跟腱 发射减弱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消失;腰 椎 x 片排除腰椎骨折肿瘤 TB 等发现椎间 隙变窄,腰 CT ,MRI 证实突出,膨出程度 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推拿治疗;手法, gun ,揉,拿,捏,点,按,推,拔伸, 腰椎斜扳,擦等。穴位有阿是穴,环跳, 委中,阳陵泉,承山。操作 ;gun,揉; 按,拿捏肌束,推法;拔伸斜扳;点擦法透 热 第 3 腰椎横突综合症 诊断;腰痛,部分患者牵及腿痛但痛不过 膝;腰 3 横突处压痛,阳性,可触及痛性 肥厚硬结节;伴腰椎活动障碍;多见于瘦 长体型。推拿治疗:手法, gun,揉,点 按,弹拨,拿,捏,推,擦穴,位有阿是 穴。,三焦俞,气俞,大肠俞,关元俞,委 中。操作①gun 揉放松手法②点按穴‘得 气’为度,弹拨患处 3~5 次③掌推法于患 处及患下肢施术④擦法于患处透热为度 退行性脊柱炎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滑脱部位不能“按” 退行性脊柱炎,多指增生性腰椎炎,退行 性腰椎炎,肥大性腰椎炎,腰椎骨性关节 炎,多见于中老年人,晨起腰部僵硬,酸 痛,不能久坐,稍活动减轻,劳累加重为 特点。 急性腰扭伤: 症状:伤重者,伤后即出现腰痛,患处肌 肉肿胀,腰椎活动障碍;伤轻者,当时腰 痛不甚,当持续工作 1~2 天后腰痛加重, 患出肌肉肿胀,腰椎活动障碍。体征,腰 脊柱侧弯,多弯向患侧,凸向健侧。 腰肌劳损 诊断标准:①有慢性腰痛病史,反复发作 ②腰骶部一侧或两侧酸痛不适,时轻时 重,缠绵难愈③酸痛在劳累后加重,休息 后减轻④直腿抬高试验阴性⑤若病久,腰 痛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痛重,若急 性发作。可腰背脊柱侧腕,腰肌痉挛,有 压痛。 梨状肌综合症 诊断:①一侧或两侧臀部疼痛,呈跳痛样, 刀割样剧痛,沿坐骨神经放射痛②沿坐骨 神经干压痛明显③直腿抬高试验 60 度以 下痛甚,大于 60 度痛减或不痛④梨状肌 紧张试验阳性⑤部分患者会阴部不适,睾 丸抽痛,性机能减退⑥梨状肌压痛阳性, 病久臀肌萎缩⑦下肢肌肉萎缩,可触及梨 状肌束。推拿治疗:手法; gun,揉,膊 运,弹拨,拿,捏,段,按,掌推,拍击, 按。穴位,阿是穴,环跳,承扶,殷门, 委中,阳腰,绝骨等。操作:①俯卧, 卧,术者 gun 揉,膊运患及其周围② 点按弹拨穴位,以得气为度,拿捏肌束通 络止痛③掌推患者臀部及下肢后侧,拍击 下肢④擦法,以透热为度 肩关节周围炎 病因①气血两虚肩部筋脉失养,久之 麻木不仁②外伤筋骨外伤淤血阻于肩 部经络,气血不通发病,久之萎废不用③ 外感风寒湿邪寒湿凝滞,气血不通。 推拿治疗:早期,轻柔手法,舒筋活血, 促使局部血液循环,促使局部无菌炎症消 散与吸收。强调力轻手法轻。后期:用较 重手法如摇扳拔伸,弹拨等以松解关节, 促使功能恢复。手法有 gun ,揉,膊运, 点,按,弹拨,拿,捏,扳,拔伸,搓, 抖,擦,推;穴位有阿是穴,肩周围穴, 循经取穴,远道穴。操作①患者,坐或仰 卧位,术者用放松手法②点按通络止痛手 法,由轻到重③摇扳拔伸肩关节,幅度由 小到大④搓抖上肢结束 肱骨外上髁炎 诊断:⑴肘后外侧疼,沿前臂伸肌群放射 痛⑵外上髁轻微肿胀,有压痛⑶提拉推动 作时肘部痛甚,旋转时痛加重⑷网球肘试 验①密耳氏征阳性---握拳屈腕,前臂尽 量旋前,再伸直肘关节,若引起肘后外侧 痛,则为阳性②前臂伸肌紧张试验阳性⑸ 若病久,外上髁患处可触及痛性肥厚硬结 节。推拿治疗:手法有手背 gun,拇指揉, 拿,捏,弹拨,点,按大鱼际擦法等。穴 位有阿是穴,外关,曲池,手三里,尺泽, 合谷。操作:①坐位,术者 gun,揉,外 上髁及伸肌群以舒筋活血②拿,捏伸肌 群,点,按,弹拨外上髁穴位及伸肌群以 解痉通络止痛③大鱼际擦法,透热为度 退行性膝关节炎的表现特点:膝关节活动 时疼痛,初起时,疼痛为发作性,后为持 续性,劳累和夜间疼痛较重,上下楼梯时 明显,跑跳跪蹲均受不同程度的限制,活 动关节时可有摩擦或弹响音,部分患者关 节肿胀。 头痛的推拿治疗;基本治疗;⒈头面部 手法有抹,分推,掐按,掐揉,大鱼际揉, 拿五经,扫散法。穴位有印堂,太阳, 腰。攒足,丝竹空,上,百会等。操作 ①坐位,术者抹,分推法于前额及面部往 返施术。②指端按揉穴位,大鱼际,揉前 额面部③拿五经, 5~6 次④扫散法⒉颈项 部手法有 gun,揉,拿,捏,点,按,揉 搓,合擦等。穴,位有风池,风府,颈夹脊, 肩井,上肢,颈部诸穴。操作①gun,揉 ②拿捏颈项部,疏通气血③点按穴位,以 得气为度④擦法透热为度。辩证治疗;风 寒头痛---拿风池,风府,擦背部膀胱经, 以透热为度;风热头痛—疏风清热穴位, 揉合谷,外关,曲池,擦膀胱经。肝阳上 亢头痛---推桥弓,揉太冲。肾虚头痛, 揉肾俞,擦肾俞至命门一线。血虚头痛, 擦脾胃区,按揉膈俞,血海,局部擦法, 活血化瘀。 胃脘通推拿治疗;基本治法⒈胃脘部,手 法有抹,揉,一指禅推,按,掌振法穴 位阿是穴,中脘,阑门,足三里。操作 仰卧位,①摩,揉上腹 3~5min②一指禅 或按揉成三角③按穴位得气为度④掌振 胃脘部,施术透热为度⒉背部手法有 gun ,揉,点,按,推等。穴位有大抒至 三焦俞。⒊肩臂胁肋部手法有拿捏点按搓 穴位有肩井,手三里。合谷,内关。操作 ①坐位,术者拿捏肩井,循臂肘而下②点 按穴位以得气为度③搓摩胁肋 中风后遗症 ( 治疗原则:本病以早期治疗为主,一般在 中风后 2 星期,适宜推拿治疗。平肝熄风、 行气活血、舒筋通络、滑利关节是本病的 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伤食泻:腹泻腹胀,大便量 多,味酸臭,泻前哭闹泻后痛减,伴口臭 纳呆,呕吐酸馊,舌苔厚,脉滑。大便中 有脂肪颗粒、脂肪球等治法:消食导滞, 和中助运。方:运板门、运内八卦、补 经、清大肠、中脘、摩腹、揉天枢、揉 龟尾。寒湿泻: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 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长, 苔薄白腻,指纹色红或青。治法:温中散 寒,化湿止泻。方:补脾经、揉脐、按揉 足三里、推上七节骨、推三关、补大肠、 揉外劳宫。肠鸣腹痛加揉一窝风、拿肚角; 体虚加捏脊;惊惕不安加掐揉五指节、清 肝经、开天门。脾虚泻:久泻不愈,或 常反复发作,或每遇食即泻,便稀夹有 不消化食物残渣,面色苍白,食欲不振, 乏力,肌肉消瘦,舌淡苔薄,指纹淡红, 脉虚弱。治法:健脾益气,温阳止泻。方: 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摩腹、揉脐、 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捏脊。 (久泻不止 加按揉百会;腹胀加运内八卦;肾阳虚加 补肾经、揉外劳。 ) 湿热泻:腹痛即泻, 急迫暴注,色黄褐热臭,身有微热,口渴, 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腻,指纹色紫,脉滑 数。治法:清热利湿,调中止泻。方:清 脾经、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 揉天枢、揉龟尾。

小儿推拿学学习重点总结

小儿推拿学学习重点总结 Fill in the approver at this time

推:拇指或食指的罗纹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环旋移动直;旋;分;合 直:腕部发力;带动着力部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220~280次/分 旋:拇指主动运动;带动着力部分做顺时针方向的旋转移动;160~200次/分 分:双手或双掌稍用力附着在所需治疗部位上;腕部或前臂发力向两旁做直线推动 合:肘臂发力;带同着力部分自两旁向中间做相对方向的直线或弧线推动 揉:以手指的指端或罗纹面手掌大鱼际掌根着力吸定于一定的治疗部位;做轻柔和缓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揉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 指:以拇指或中指的指面或指端;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着力 鱼际:以大鱼际部着力于施术部位上;稍用力下压腕部放松前臂主动运动;腕关节带动 掌根:以掌根部着力;吸定;稍用力下压腕部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运动 按:以拇指或中指的罗纹面;或掌根着力;附着在一定的部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按而留之或一压一放持续进行 拇指:拇指伸直;其余四指我空拳;食指中节桡侧轻贴拇指指间关节掌侧;以协同用力

中指:中指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略屈;稍悬腕以中指罗纹面或指端着力; 垂直用力向下按压 掌按:腕关节背伸以掌面或掌根着力;吸定;垂直用力向下按压 摩:以四指的指面或掌面着力;吸附在一定部位上;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 摩运动 指:四指并拢指掌关节自然伸直腕部微悬屈指面着力前臂主动运动 掌:指掌自然伸直腕部微背伸掌面着力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运动 捏: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或食指中指两指或拇指与四指的指面做对称性 着力;夹持住患儿的肌肤或肢体;相对用力挤压并一紧一松逐渐移动 1;患儿俯卧;医者双手陈半握拳状;拳心向下拳眼相对;用两拇指指面的前1/3处或指面的桡侧缘着力;吸定并顶住患儿龟尾穴旁的肌肤;食指中指的指面前按;三指同时用力将该处皮肤夹起并稍提起;双手交替用力自下而上;一松一紧的挤压;向前推至大椎穴处 2;患儿俯坐或俯卧;医者双手陈半握拳状;拳心相对拳眼向下;食指半屈曲;用其中节的桡侧缘及背侧着力;吸定并顶住患儿龟尾穴旁的肌肤;拇指端 前按;拇指食指同时用力将该处皮肤夹起并稍提起;双手交替用力自下而上;一松一紧的挤压;向前推至大椎穴处 3;患儿坐位或卧位;以一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的指面前1/3处相对着力; 或用拇指指面与食指中节掌侧的桡侧相对用力;稍用力将治疗处的肌肤夹持住;一紧一放挤压;并在该肌筋上下端之间做缓慢移动和挤压 运:以拇指的螺纹面或食指中指的罗纹面在患儿体表做环刑或弧形运动 60~120次/分

针灸推拿学复习重点

1、骨度分寸定位法: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来测量全身各部的宽度和长度,并按自身比例进行折算,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2、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3、八脉交会穴: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呲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4、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端或螺纹面着力,通过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动力通过拇指持续不断地作用施术部位或穴位上。 5、拿五经法:术者以单手的拇指与其余四指置于头部五经,屈曲各指骨间关节做持续而有节律的拿提,并由前向后脑移动至颈结节。 6、推法、灸法、摩法 7、五腧穴:经、荥、输、井、合穴 8、十二经脉体表循环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9、一指禅推法操作要领:拇指自然伸直,余指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自然屈曲,以拇指端或螺纹面着力于体表施术部位和穴位上。沉肩、垂肘、悬腕、前臂主动运动,带动腕关节有路节律的摆动,使所产生的力通过指端或螺纹面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和穴位上。 10、手太阴肺经的循行手少阴心经的循行 11、挤压类手法包括:1、按法、2、压法、3、点法、4捏法、5、拿

法、6、捻法、7、弹拨法、8、踩跷法、9、拿五经法 12、毫针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3、舒张进针法。4、提捏进针法, 13、指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舒张进针法用于皮肤松弛的部位、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 14、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及足背,其排列时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处足厥阴经同足太阴经交叉后,足厥阴循行在足太阴与足少阴之间,便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15、《黄帝内经》(灵枢)标志针灸形成,共收录160个左右的穴位。《针灸甲乙经》第二次总结 《针灸大成》明代杨继洲 16、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抵御外邪和反映病症的作用。 17、一源三岐 18、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脉之海、血海 19、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 20、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21、腧穴分为:1、经穴、奇穴。阿是穴, 22、所有阴穴的输穴都是原穴 23、顶颞前斜线:在头顶部、头测部,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与颞部胆经悬厘穴之间的连线。

推拿手法学重点教学文案

推拿手法学重点

1.易筋经:“易”改变;“筋”筋脉,肌肉,筋骨;“经”方法。即通过锻炼能够改 变筋骨,抻筋拔骨,强壮筋骨,调节脏腑经络,变易强壮身形的健身锻炼方法。(1.韦驮献杵 2.横担降魔杵 3.掌托天门 4. 摘星换斗 5.倒曳九牛尾 6.出爪亮翅 7.九鬼拔马刀 8.三盘落地 9.青龙探爪 10饿虎扑食 11.打躬击鼓 12.掉头摇尾) 2.《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明确记载了“中央者”是按摩和导引的发源地。 3.按摩始见于《内经》 4.《金匮要略》首次提出了“膏摩” 5.第一部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 6.《唐六典》推拿治疗范围:“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八疾 7.金代医家张从正将按摩和针灸归为“汗法” 8.“推拿”最早记载于明代医家张四维《医门秘旨》 9.清代《医宗金鉴》提出正骨手法的总结和正骨八法。文中提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10.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分类有六大类: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挤压类,叩击类和运动关节类手法。 11.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12.运动关节类手法操作要求:稳,准,巧,快。 13.一指禅推法动作要领: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 14.开天门:用拇指指腹由两眉头之间向上直推至额上发髻处。 15.推坎宫:用拇指桡侧从眉心向眉梢作分推。

16.推桥弓:用拇指指腹从翳风穴由上而下推至锁骨上窝等。 17. 复合手法 1.按揉法 2.拿揉法3.推摩法 4.牵抖法5.扫散法6.踩跷法 各个手法作用:滚法——舒筋通络,活血祛瘀,滑利关节。 一指禅推法——舒筋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开窍醒脑,调节脏腑。 缠法——活血祛瘀,生肌托毒,且有较强的消散作用。 一指禅偏锋推法——镇静安神,活血通络。 鱼际揉法——舒筋通络,宁心安神。 抖法——舒筋解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消除疲劳。 15.擦法常用小鱼际擦法(侧擦法) 16.挤压类包括:按法,点法,捏法,拿法,搓法,捻法,拨法。 掌按法的注意事项:a.方向:按压的方向应与受术者体表垂直;b.力量:用力要由轻到重平稳加压,再由重而轻逐渐减压,不可冲击式用力。 17.拨法:先按后拨 18扳法:以“寸劲”作用于关节,使其瞬间突然受力,而产生被动的旋转,屈伸,屈收等关节运动的手法,称为扳法。 19.摇法包括颈椎摇法,腰椎摇法(a.坐位腰椎摇法,b.仰卧位……c.俯卧位……),肩部摇法(a.托肘摇肩法,b.扶肘……c.握手……〈幅度最小〉d.大幅度摇肩法)。 20最后的问答题 (1)

小儿推拿教案文档

小儿推拿教案文档 教案标题:小儿推拿教案文档 教案目标: 1. 了解小儿推拿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2. 掌握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和技巧。 3. 学习小儿推拿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4. 培养对小儿推拿的兴趣和爱护心理。 教案内容: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小儿推拿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小儿推拿有了解吗?你们觉得小儿推拿有什么作用?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 介绍小儿推拿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解释小儿推拿的基本原理和作用,如通过按摩手法刺激穴位以调节气血、促进生长发育等。 3. 讲解小儿推拿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如适用于消化不良、失眠等问题,禁忌于发热、皮肤破损等情况。 三、示范与实践(30分钟) 1. 示范基本的小儿推拿手法和技巧,如揉、捏、推、拿等。 2. 学生两两分组,互相练习小儿推拿手法,注意力度和节奏的掌握。 3. 老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学生分享他们的练习体会和感受。 2. 提问:你们觉得小儿推拿对小儿的健康有何好处? 3. 总结小儿推拿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小儿推拿的学习心得体会。 2. 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践。 教案评价: 1. 教案目标明确,符合小儿推拿的教学需求。 2. 教案内容合理,结合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学习。 3. 教案设计灵活多样,通过导入、示范、实践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案评价环节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调整。

(word完整版)中医类专业-推拿治疗学重点总结,推荐文档

1、蔺道人《先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小儿按摩经》是最早的 小儿推拿专著; 2、小儿推拿具有调整脏腑、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的作用。 3、推拿止痛机理:镇静止痛、解痉、消肿、活血止痛。 4、a、推拿治疗原则:治未病、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b、推拿疗法的特点: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疗效显著、施术安全、易推广、保健强身; c、推拿适应证:骨伤科、内科疾病、妇科、五官科、儿科疾病; d、推拿禁忌症:急性传染病、恶性肿瘤局部、溃疡性皮肤病、烧烫伤、感染性化脓性疾病和结核性关节炎、严重心肝、精神疾病等; 5、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眼部以上的额纹是否消失,周围性无额纹。 6、前屈后伸侧弯旋转膝关节正常伸直0°,青少年颈部35-45°35-45°45°60-80°或女性有5-10°过伸,正常腰椎80-90°30°20-30°80°屈曲可达140°。 侧弯常见病:腰椎间盘突出; 7、a、挤压实验:患者坐位,检查者双手交叠于患者头顶,并控制颈椎在不同的角度下(如使头部后伸并向患侧倾斜)进行按压,如出现颈部疼痛或上肢放射痛,即为阳性反应。挤压试验的机理在于椎间孔缩小,加重对颈神经根的刺激,故出现疼痛或反射痛。 b、分离试验:患者坐位,检查者两手分别拖住患者下颌和枕部,向上牵拉。如患者能感到颈部和上肢疼痛减轻,即为阳性。其机理是拉开并扩大狭窄的椎间孔,舒展小关节囊,减轻对神经根的挤压和刺激,使疼痛减轻。 c、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患者坐位,头微屈,检查者立于患侧,一手置于患侧头部,另一手握患腕做反向牵引,此时牵拉臂丛神经,若患肢窜痛麻木,则为阳性,提示臂丛神经受压,临床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d、肩峰、大节结、喙突三点组成的三角形称肩三角;肘关节屈曲90°时,肱骨外上髁、肱骨内上踝、尺骨鹰嘴三点连线构成的等腰三角形,称肘后三角。 e、疼痛弧试验:瞩患者肩外展或被动外展患肢,当外展到60-120°范围时,冈山肌腱在肩峰下摩擦,肩部出现疼痛为阳性征这一特定区域外展疼痛称疼痛弧。 f、落枕:又名“失枕”是颈部软组织常见的损伤之一,多见于青壮年,男多于女,冬春季发病率较高。临床以急性颈部肌肉痉挛、强直、酸胀、疼痛以致转动失灵为主要症状; g、岔气:即胸胁部岔气并伤,多由外伤、暴力的撞击或挤压,但不足以使肋骨骨折时所形成的胸胁部气机塞,胸部扳紧掣痛,胸闷不舒的一种病症。 8、压痛点:a、横突骨折或横突间韧带撕裂伤的患者,多在骶棘肌外缘局部有深压痛;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在横突尖部有明显深压痛,并有时沿臀部上皮神经向臀部放射;腰4-5椎间突出的患者,腰4-5椎板间部位深压痛并向患者下肢放射;中线部位深压痛有可能是椎体结合或椎体骨折;b、肩关节周围炎压痛点多在肱骨大、小结节间沟,喙突和冈山窝部,后期形成广泛性粘连而功能发生障碍;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压痛点多局在结节间沟内,且可触及增粗的长头肌腱;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压痛点多局限于前内侧喙突部,并可触及痉挛、肿胀的肱二头肌短头;【长短头肌腱的区别】;三角肌下滑囊炎即肩峰下滑囊炎,则压痛广泛,但主要位于三角肌区,表现为肩关节外侧肩峰下和大节结处有明显压痛;冈山肌腱炎或冈山肌腱断裂,压痛位于肱骨大结节尖顶部;肩背部肌膜炎,可在背部肩胛骨周围,触及多个压痛点和结节; 9、特殊试验:a、常规坐骨神经特殊检查: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健腿直腿抬高试验(见于较大的腰间盘突出症,或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b、骨盆部特殊检查:骨盆挤压试验和骨盆分离试验:诊断骨盆骨折和骶髂关节病变;斜板试验、床边试验和单髋后伸试验:诊断骶髂关节病变;c、肘部:网球肘试验:前臂稍弯曲,手呈半握拳,腕关节尽量屈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