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的名方

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的名方

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的名方
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的名方

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的名方,初见于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影响深广,方用“黄芪四两(生)、归尾二钱、赤芍钱半、地龙一钱(去土)、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等。王氏治中风半身不遂,积数十年诊疗经验,“细心研究,审气血之荣枯,辨经络之通滞,四十年来,颇有所得。”

现在我想谈一谈对“所得”二字的理解。

其一,“补阳”反映了他治半身不遂等症在立法方面重视补阳补气。如果说人身有十分元气,因气虚,伤及几分元气则病,此方力求恢复受损之元气。中风是危难重病,死亡率相当高,完全康复的可能较小。补阳还五汤施治,与历史上多种名方相比,具有若干优势,能使杂病中风的临床疗效明显提高。

其二,补阳还五汤是在王氏深刻理解半身不遂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所拟订的一个效方。我们在临证中遇到不同症情的中风病证,基本上可用此方加减论治(急性发病时例外),使医生易于掌握。

其三,让后世医者认识到,中风立法的历史变异性。自汉以降,据不完全统计,治疗杂病中风诸证的传世治疗方剂约有六、七百首之多。我们翻阅历代名医名著,其中治疗中风各类病证的名方亦数不胜数。如张仲景《金匮要略》附方中之续命汤,孙思邈之大续命汤、小续命汤、小风引散、秦艽散、续命煮散、小黄芪酒、排风汤、大八风汤等,《千金翼方》之续命汤、大三五七散、大排风汤等,《太平圣惠方》之续命散、天麻散、竹沥饮子、乌蛇丸、乌蛇散、生地黄饮子等,《圣济总录》之神照散、羌活汤、排风散、天麻丸、竹沥汤等,《扁鹊心书》之三五七散、八风汤,《和剂局方》之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青州白丸子,《三因方》之活络通经丸,《杨氏家藏方》之牵正散等。王清任认为这些古代名家所论该病之病因、病机“皆是因风、因火、因气、因痰之论;所立之方,俱系散风、清火、顺气、化痰之方。有云气血虚弱而中风邪者,于散风清火方中,加以补气养血之药;有云阴虚亏损而中风邪者,于滋阴补肾药内佐以顺气化痰之品。”王氏对这些名著所论中风是因为中了风邪有不同的看法。张仲景《金匮要略》说:“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王氏深持异议,并对汉以后历代医家所论中风诸证因火、因气、因痰之论,认为亦非其主因。“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由此可见,补阳还五汤的立法、处方与前贤名家处方迥异,他重在补气,兼以活血通络。

其四,补阳还五汤选药和主药用量有特色。此方首味药是黄芪,治重补阳益气,其余诸味,主要是活血通络。根据今人运用此方的经验,此方尤适宜于脑梗塞后遗之半身不遂等证,可以说基本上具有通治效方的特色。

从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补气而言,是历代治疗杂病中风方所未曾见。我们复习古代医药文献,在治疗中风的某些古方中,也有方内用黄芪者,如《千金要方》之秦艽散、大八风汤、小黄芪酒等方,但方内黄芪只是一般用量,并不加大剂量、改变治则,而且在治方中亦少见用活血通络药作为方药协同配伍者。王清任之所以重用黄芪,他认为半身不遂等证“亏损元气,是其本源。”此方又有多种活血通络药,亦有利于脑梗塞之通栓作用。故补阳还五汤,从立法、遣方、用药等方面,均有其学验、临床特色。

当然,补阳还五汤的立法处方,也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在过去历代中风名方中,当然也有一些是兼用益气活络方药的,但方中的补气既不突出,也受其他复杂治则和方药配伍的影响。《医林改错·叙》中说:“先生(指王清任)之书,大抵补前人之未及……”,此处所言之“未及”,其创新涵意十分昭著。须予指出的是,王清任的创新方治,也可能是受到前贤阐论的影响。如清·沈金鳌(1717~1776年)《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说:“中风,风乘虚而为病也。向来惟东垣主虚,而河间则主火,丹溪则主痰,似乎各异,不知惟虚也,故逆上之痰生焉。特东垣举其本,河间、丹溪各举其标耳。未有痰与火之发,不由于虚者也。”这一段阐论,与王清任的补阳、补气说互为印证,获得一定程度上的学术共鸣。

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1982年,我和谢海洲教授曾担任某偏瘫医院的中医顾问并会诊多名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我拟订了加味补阳还五汤:生黄芪30克~60克、当归尾6克、赤白芍10克、僵蚕6克、地龙10克、川芎6克~10克、桃杏仁6克、鸡血藤10克、夏枯草10克、车前草10克、生熟地各12克、陈皮5克。根据临床不同的症候表现,加减应用,效果颇佳。在此方运用中,颇有心得,我认为,患者如确诊为脑梗塞,黄芪加重用量可基本上按王氏原方(或可药量稍减,先予试用),活血通络药可适当加量;如果是脑出血,黄芪用量不宜超过30克,活血通络药亦宜适当控制,应该在处方中加入化瘀之品,如土鳖虫、苏木等药。这就提示我们治疗脑梗塞与脑溢血,虽同属杂病中风,而在治疗方面应同中有异。

-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嗜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二、治疗方案 (一)针刺治疗 1.治则:醒脑开窍针法为主,根据中风的不同症状,使用不同穴位配伍。 (1)中经络: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2)中脏腑(闭证):开窍启闭。 (3)中脏腑(脱证):回阳固脱、醒神开窍。 (4)中风并发症:疏通经络、通关利窍。 2.配方 (1)中经络 主穴I:内关、水沟、三阴交 主穴II:内关、印堂、上星、百会、三阴交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分析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7-10-24T15:18:56.94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6期作者:孙玉蓉 [导读] 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 (湖南省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82例作为研究样本,以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1),对照组采取针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而后对比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Fa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运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a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即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中风后遗症;效果 中风就是临床上所称的“脑卒中”,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发病率与日攀升,同时该疾病治疗中随着死亡率的降低,致残率却在不断升高,而导致致残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治疗遗留的后遗症而引发的。因此,本文就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展开深入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时间:2016年2月-2016年12月,研究样本:82例我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0:21,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6.5±1.7)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8:23,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56.5±1.6)岁。两组患者在上述基线资料比较中差异不显著(P>0.05),一致性较佳。 1.2治疗措施 对照组采取针刺治疗,具体方法为:选取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合谷、内关、曲池、地仓、太阳、风池、四白、攒竹、鱼腰等穴位,进针深度根据具体穴位的位置而定,进针后留针时间控制在20min-30min,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1]。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补阳还五汤基础方为:黄芪50g,灯盏花(取消,我院无)、豨签草各30g,赤芍、当归、葛根、红花、丹参各15g,鸡血藤、地龙、水蛭、桃仁各10g。患者若为上肢偏瘫可增加桑枝30g以及桂枝15g;气虚患者增加白术15g以及边条(改白)参10g;下肢无力患者增加桑寄生30g以及鹿角胶15g;手脚肿胀患者增加薏苡仁30g以及防己15g;口眼歪斜患者增加僵蚕、钩藤、白附子各15g;口舌不利患者增加白(改石)菖蒲以及郁金各15g;小便失禁者增加山萸肉15g、益智仁、桑螵蛸各10g、肉桂6g;肢体麻木患者增加橘红10g、胆南星以及半夏各15g。温水煎服,每日三次,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2]。 1.3观察指标以及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Fa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临床疗效;临床疗效:痊愈、显效、无效,痊愈为患者后遗症消失,身体恢复良好;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得到改善,可进行正常的生活;无效为患者症状未见好转甚至进一步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统计软件版本为SPSS20.0,用()表示计量资料,计量资料:Fa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计数资料:临床疗效,进行检验,将P<0.05作为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参照,认为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Fa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评分情况差异不显著,即P>0.05,治疗后观察组Fa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即P<0.05,具体分析见表1。 2.2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2%(39/41),对照组为80.49%(33/42),差异显著(P<0.05),具体分析见表2。 3.讨论 中风的发生在中医上认为主要与心、肝、脾、肺、肾以及经络、血脉运行失调有关,但是从西医的角度来讲,中风主要是由于血浆粘稠度增高,进而导致红细胞、血小板相互凝聚,造成血流速度减缓,最终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破坏大脑中枢的功能,最终引发口齿不清、患侧流涎、口眼歪斜、肢体功能障碍、大小便失禁等后遗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3]。

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方源〗《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组成〗黄芪生,四两[120g] 当归尾二钱[3g] 赤芍一钱半[5g] 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 红花一钱[3g] 桃仁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主治〗 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注意事项〗 1.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2.本方证以正气亏虚为主,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以30~60g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方论】本方重用生黄耆大补元气,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行经络。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实验研究】(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0,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中药通报》1987(2):51,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兔能显著地增强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著降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加。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陕西中医》1986(10):466,补阳还五汤能使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增加,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从而表明本方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理学基础。 【禁忌】中风正气未虚或阴虚阳亢,风、火、痰、湿等余邪未尽者,均忌用。 [方解]: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胃之气,益气活血,为君药;当归尾长于活血,且化瘀不伤血,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药。 本方的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50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ab5280557.html,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50例 作者:张新亮杨喜娟 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9期 摘要:“他暗示”是人与景观公共艺术、环境的一种心理感染的过程,有多方面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他暗示”在景观公共艺术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不但可以使人在视觉上有美的享受,同时对人的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增加了许多趣味性,增添了环境的氛围,增强景观公共艺术的变现力。 关键词:“他暗示”;景观公共艺术 “他暗示”是一种非理性的直觉,它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方式含蓄、间接等,并且会对他人的活动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他暗示”作为一种心理暗示,它能够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各种实验,许多心理学家证明;当一个人不由自主的接受了某种暗示,并且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行为时,就是受到了暗示效应的影响,绝大多数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暗示效应所影响。 一、“他暗示”的积极作用 积极的“他暗示”在人的潜意识里面输入的信息是积极的,并且通过多次输入积极的信息,人的潜意识里面才会逐渐吸收,同时能够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积极的心态。美国成功学励志专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心态。成功人士积极的心态是失败者不具备的。”可见,因为积极的心态,可以使人变得自信、坚强和快乐,并且在生活中可以不断激发自己的能力。同样,在景观公共艺术中,健康积极的“他暗示”对游客及行人的心理影响也是乐观的。 二、“他暗示”在益阳市景观公共艺术中的运用 (一)益阳市栖霞寺建筑群 栖霞寺位于湖南省益阳市会龙山麓,始建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公元4世纪末期),系由印度僧人不如密多尊都所建,原名宝泉寺。据传明建文帝因宫廷动乱,被逼出走,在此削发为僧;后人重修时,以其曾为帝楼,改名为栖霞寺。经过一个学期的走访调查,我们发现栖霞寺连廊里有许多和玺彩画和苏式彩画,苏式彩画的施色,与旋子彩画基本一样,也是以青绿二色为主,但某些基底色,较大量地运用了各种间色,比如石三青、紫色、香色等等,所以这类彩画可给人以富于变化和亲切的感受。苏画细部题材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有各种历史人物故事画,有百态千姿的花鸟画,有表现殿堂楼阁的线法风景画,有笔墨酣畅的水墨山水画等等。这些趣味活泼的绘画内容,潜在暗示游人内心的感情变化,多使游人内心亲和愉悦。 (二)益阳市白鹿寺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组成] 生黄芪60 当归尾8 赤芍8 广地龙8 红花5 桃仁8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 中风后遗症。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语言障碍,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注意] 使用本方时,病人已经清醒过来,体温正常,血压平稳,脑出血停止,脉缓弱。另外,阴虚血热者严禁服用。 [方解] 因气虚血滞,正气亏虚,不能固摄,从而引至小便频数;另外,无力行血,使得脉络瘀阻,筋脉失养,导致半身不遂等。 方中黄芪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活络通经,使得瘀去络通。 [现代应用] 现代常加减运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比如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它 原因引起的半身不遂,截瘫,单瘫而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法] 1.若病人脾胃虚弱,可加入党参18 白术15 2.痰多者,加入法夏10 天竺黄10 3.下肢瘫痪者,加入杜仲12 牛膝12 4.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8 远志12 推拿加补阳还五汤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 本组有神经根型颈椎病共300例,随机分2组,其中治疗组200例中,男102例,女98例。年龄50~60岁72例,61~70岁104例,71~78岁24例,平均60.7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23年,平均5.8年。对照组100例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50~60岁36例,61~70岁52例,71~76岁12例,平均60.4岁。病程最短13d,最长12年,平均5.6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组:推拿治疗:(1)患者坐位,医者位于其后侧方,先用滚法于患者的颈后部、两侧背部斜方肌及患上肢往返施术。(2)以拇指端按揉颈部夹脊穴、风府、风池、肩井、天宗、肩中俞、肩外俞、曲池、手三里、外关等,以局部达酸、麻、胀、痛、重“得气”为宜。(3)拿捏颈部两侧、双侧斜方肌及患侧上肢处。(4)颈椎拔伸法:患者坐位。医者位于其背后,以两手拇指分别抵住两侧风池穴,两手四指及掌面分别托其下颌处,在病人颈椎前倾位(5°~20°)时,两前臂尺侧下压患者两肩井处,同时两手缓解上拔伸头颈部。(5)最后轻轻拿揉颈项部、肩井(双)穴结束。每日操作1次,每次治疗时间20min,12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用:黄芪30g,当归15g,赤芍12g,川芎10g,地龙9g,桃仁、红花、白芥子各10g,葛根30g。若气虚重用黄芪加党参;血虚重用当归、鸡血藤;阴虚加生地、枸杞子、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药方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药方 中风是当前特别普遍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会造成残疾,严重的会造成死亡,所以很多得中风了人,就想了解一下通过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的药方,为了你能尽快的了解治疗中风的药方,就来看看下面详细的介绍,相信你通过选择后,就能使得自己中风得到有效的治疗改善。 补阳还五汤是一剂活血祛瘀的方药,补气活血通络。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方源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 药方详解 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下卷·半身不遂论叙·半身不遂本源》:“夫元气藏于气管之内,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若亏五成剩五成,每半身只剩二成半,此时虽未病半身不遂,已有气亏之症,因不疼不痒,人自不觉。若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如右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左,则右半身无气;左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右,则左半身无气。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 王清任认为:人体的阳气,原本左右各五成。一个人失去五成元气后,就会患半身不遂。这个方子,重用黄芪,能使亏空的五成元气恢复回来。元气又叫阳气,所以叫“补阳还五汤”。 本方所治半身不遂,系由气虚血瘀所致。半身不遂中医辩证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宛医院——神经科) 一.脑血管病 (1)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补阳还五汤+四藤汤(红藤.络石藤.海风藤.鸡血藤)+扩张血管药+抗凝剂。(2)脑血栓 A.(补阳还五汤-赤芍+丹参.桂支.葛根.桑枝.川牛膝.鸡血藤.童便引为基础方)+针灸+低右 B. 脑血栓气虚 血瘀型(中风中经络型)(补阳还五汤+牛膝.鸡血藤.甘草),而中风中脏腑禁用(扩血管强)(3)中风后遗症 A .补阳还五汤+针灸.加减 1.语言不利.喉间痰鸣+陈胆星.天竺黄.广郁金.远志肉.水节菖蒲. 2.半身不遂+紫丹参.稀蔹草.怀牛膝.大活络丹 3.病肢轻冷不和+紫丹参.大白芍.川桂枝 4.口眼歪斜+白附子.炙全虫.炒僵蚕. 5.BP偏高+石决明.稀蔹草.车前子.桑寄生.治疗30例.1——2月.有效24例B.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补阳还五汤+僵蚕.蜈蚣.甘草等. C.脑出血恢复期(补阳还五汤+党参.生地.石决明..桑寄生)+针灸。 D.脑出血急性期:>补阳还五汤 E.脑出血清醒期: F.SAH恢复期G.认为2个月疗程比较合适二. 脑外伤⑴慢性硬膜下血肿(补阳还五汤-川芎.桃仁.地龙+丹参.地鳖虫),2——8W ⑵1例严重脑外伤.颅内血肿.昏迷30天,手术清除血肿200CC仍然不清醒。采用→(补阳还五汤+丹参.杏仁.鲜石菖蒲.广郁金.炒枳实.淡竹沥.广犀角.野人参)。20剂后,意识清醒。⑶脑外伤后遗症:补阳还五汤加味三.脑缺氧⑴急性CO中毒缺O2性脑病:补阳还五汤⑵.CO中毒后遗症:补阳还五汤+菖蒲.茯苓.牛膝.佩兰.苡仁)+针灸。 四.脑动脉硬化⑴.脑动脉硬化麻木(补阳还五汤-地龙+丹参.陈皮.鸡血藤.半夏.胆南星)。⑵.脑动脉硬化眩晕.脑中空虚.思维迟钝.健忘(补阳还五汤+升麻.葛根)五.坐骨神经痛:补阳还五汤+党参.鸡血藤.桂枝.甘草。加减:A.脾胃虚弱+白术.茯苓.山药.山查.陈皮等. B.肝肾阴虚+枸杞子.虎骨.菟丝子.枣皮.牛膝.龟板.女贞子. C.气虚血虚明显+首乌.阿胶.熟地.黄精.茯苓 D.风胜+羌活.防风.秦艽.乌梢蛇. E.寒胜+生乌.细辛 F.湿肿+苡仁.通草.桑枝.毕懈. G.痛胜伸屈不利+川断.木瓜.元胡.川楝子. 服药8——25.100例98%有效六. 神经衰弱⑴120例.气虚血瘀者19例用补阳还五汤;痰瘀互蕴者用血府逐瘀汤加导痰汤化裁。⑵外伤后神经衰弱综合征(黄芪.地龙.防风.石菖蒲.麝香.老葱.生姜),20剂后痊愈。七. 小儿麻痹症⑴.补阳还五汤+淫阳合:加减:A.瘫痪早期+全虫.蜈蚣 B.上肢瘫+桑枝 C.下肢瘫+牛膝. 服药25——85天不等,都有效⑵.一例重症小儿麻痹症,四肢瘫,呼吸麻痹,补阳还五汤加味,间歇使用半年,痊愈。八. 其它⑴.急性脊髓炎,病初夹外邪(补阳还五汤+灵仙.防风.细辛);⑵.球后注射药物致运动眼神经麻痹(补阳还五汤+VB1.烟酸)20——30天均愈。⑶.复视(补阳还五汤+益母草.鸡血藤.牛膝)⑷.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补阳还五汤-桃仁+牛膝.西药),有效。⑸.震颤麻痹(补阳还五汤+全虫.蜈蚣.天麻.巴戟天.丹参.木瓜)52剂有效。⑹.神经根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党参.白术。⑺.局限性癫痫:气虚血虚.筋脉失养用(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2月有效。⑻.末梢神经炎.进行性肌萎缩补阳还五汤⑼.GB.补阳还五汤+丹参⑽.癫痫补阳还五汤注意:1.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脑血管病后遗症,以40——60剂为宜。配合西药更好。2. 凡是气虚血瘀的神经科病例均可用。随症加减效果更好。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 发表时间:2009-07-08T15:06:13.3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3期供稿作者:张泽扬(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人民医院广东潮州 521 [导读]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3-0178-02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七药组成。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功在益气活血,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笔者根据其益气活血通络功效,广泛用于临床难治之症,常获良效,举隅如下。 1 脑血管病后遗症 石某,男,55岁。 患者因脑血栓住院抢救治疗后,右侧肢体瘫痪不用。语言謇涩,胸闷不适,喉间痰声漉漉,伴关节肿痛,舌苔薄腻边有紫斑,脉弦滑。此乃气虚不能运行血液,痰瘀阻于脉络,拟补阳还五汤合开窍化痰。黄芪60g,当归5g,赤芍10g,红花5g,桃仁6g,川芎8g。地龙10g,牛膝10g,川菖6g,胆星10g,丹参15g。经上药加减进治30剂,下肢已恢复功能,能亲自步行至门诊治疗。上肢虽能活动,但持物仍欠自如,言语也已正常。按:中风后遗,有虚有实,本例患者形体较丰腴,胸闷生痰,但因病情危重抢救,元气已损,因而辨证气虚痰瘀阻络成立,故在益气活血之中配以化痰开窍通络,改善局部循环,恢复血液流动及血管壁弹性,使偏废之肢体恢复较快。本方运用时应注意黄芪之用量大而当归轻。 2 麻痹性震颤 何某,男,70岁。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诊时四肢麻木,震颤不止,虽能站立,但不能开步,上肢抖动致不能持物。伴眩晕,神倦,气短懒言,心烦,夜卧不安。舌红少苔边紫,脉弦细。证属气虚血瘀,风动络阻,治当益气活血化瘀定振,拟补阳还五汤加育阴祛风。黄芪50g,赤芍10g,当归6g,红花6g,桃仁6g,川芎6g。地龙10g,蜈蚣2条,枣仁10g,石斛15g,钩藤20g,僵蚕10g。上药服15剂,震颤大减,已能步履,上肢持物也渐正常。按:麻痹性震颤也属中医“中风”范围。《证治准绳》谓:“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本病其本气虚血瘀,其标在肝。气虚血阻,肝阴失养,脑海失养,颤振作矣。故用益气活血平肝熄风而获效。 3 蛋白尿 吴某,女,30岁。 患者慢性肾炎史,水肿、蛋白尿反复难愈,而转中医治疗。诊时见下肢浮肿,眩晕,神倦,气短乏力,口淡,身酸,小便少而浊,舌淡苔薄边微紫,脉细数,尿常规检查见蛋白+++,管型细胞++,证属气虚精衰,运化失职,治当补气活血,益精利水,拟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6g,白芍10g,地龙10g,红花5g,桃仁5g。川芎6g,女贞15g,苡米20g,猪苓15g,茯苓10g,泽泻10g 丹参15g。上药加减进治一个月,水肿尽消,尿检蛋白、管型已正常。终以金匮肾气丸固本,随访一年未复发。按:慢性肾炎是欠病入络,肾气衰微,瘀血阻滞,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因而患者长期蛋白难以消退,以微循环障碍理论指导,运用补阳还五汤一面大量补气,增强细胞免疫和增加抗体形成。而活血化瘀则能改变血流粘滞度,疏通肾毛细血管,抑制肾炎发展,因而蛋白尿就能控制。 4 眩晕(颈椎病) 沈某,男,75岁。 患者因颈椎病退行性病变而眩晕反复难愈。就诊时见眩晕如坐舟车,上肢麻痛,时有失眠,神疲,恶心,生痰,舌苔薄边有瘀紫,气虚血瘀而使脉络受阻,清阳不升,拟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30g,赤芍10g,当归6g,红花5g,桃仁5g,川芎6g。地龙10g,天麻5g,法夏10g,葛根10g。上药加减服用20剂,眩晕未见发作。按:“无虚不能作眩”,颈椎退行性病变之眩晕多发于老年者,兰时肾气衰,脉道不畅,血液不能上奉于脑,致脑失濡养而成眩。故用补阳还五汤益诸脏之气,活一身之血,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而收满意疗效。 5 声带结节 林某,女,25岁。 患者从事声乐工作,每当歌唱频繁时即声音嘶哑,经多方治疗未见显效。声音嘶哑时轻时重,咽干口燥,伴眩晕,身酸,偶有生痰,月事不调,舌淡少苔,脉弦细。经省某医院检查确诊为声带结节,中医诊为气虚血瘀,脉络不利,上结咽喉,治宜益气活血,化瘀利咽。黄芪30g,当归6g,赤芍10g,丹参15g,地龙10g,桃仁6g。红花5g,麦冬10g,千张纸10g,桔梗10g,僵蚕10g,甘草5g。上药治疗半个月,声音正常,并能登台演唱,未见嘶哑出现。按:素体虚弱,长期高歌,暗耗气血,血液运行不利,脉络血瘀,治疗当用益气化瘀,通络散结,余悟补阳还五汤可治中风之失语,故也可用于结节性之声嘶。果获效。 临床上难治之证,总是患病时间长,缠绵难愈,势必久而耗气,气虚则血瘀,因而应用补阳还五汤,药证相符而获效。但使用本方时应注意辨证准确,如属病实则非本方所宜。

1-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往往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缺血性中风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h以上;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二)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三)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

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3)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石决明先煎、夏枯草、菊花、龟板先煎、生地、丹皮、白芍、天竺黄、胆南星等。或选用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地、钩藤后下、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川芎、丹皮、半夏、陈皮、栀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痰蒙清窍证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元气败脱证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推荐方药: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方药为人参另煎兑服、附子先煎半小时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 治法:熄风化痰通络 ①推荐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51例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51例 作者:冯卫, 邱启霞, Feng Wei, Qiu Qixia 作者单位:冯卫,Feng Wei(鹿邑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河南,鹿邑,477250), 邱启霞,Qiu Qixia(鹿邑县人民医院,河南,鹿邑,477250) 刊名: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8,23(2) 被引用次数:9次 参考文献(2条) 1.朱化成;苑珍玲;宋志远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体会 2005(01) 2.王玉霞;王爱军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80例[期刊论文]-河南中医 2006(10) 引证文献(9条) 1.张建学针药合用治疗中风后遗症体会[期刊论文]-河南中医 2010(11) 2.孙娟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中风恢复期42例[期刊论文]-河南中医 2010(9) 3.袁学开三七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35例[期刊论文]-河南中医 2010(2) 4.古春青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探讨[期刊论文]-中医学报 2010(5) 5.张国杰"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中风病临床上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医学报 2010(5) 6.张华平中西药联合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期刊论文]-中医学报 2010(4) 7.史风轲自拟益气通脉汤治疗痰瘀闭阻型中风后遗症80例临床研究[期刊论文]-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9(2) 8.孙玉清.蹇佳自拟安脑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临床研究[期刊论文]-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9(2) 9.卢宁.董萌.勾丽华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进展[期刊论文]-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21) 本文链接:https://www.docsj.com/doc/ab5280557.html,/Periodical_henzyxyxb200802033.aspx

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进展_百度文库(精)

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进展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 学)田时雨广州中医药大学吴宣富 1 前言 王清任是我国清代伟大的医学科学家,他的学术成就是举世瞩目的。100多年来,国内外对王清任学说的研究方兴未艾,硕果累累。他的唯一著作《医林改错》,确为后世集活血化瘀之大成者。该书制方三十三首,除去可保立苏汤、黄芪防风汤及单方等11首外,余22首皆以活血化 瘀为主,用以治疗50种血瘀症,兼治20种气虚症,应用范围甚广。现就王氏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试探讨如下: 2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黄芪四两(生)(30-60▲1 归尾二钱(10 赤芍一钱半(10 地龙一钱(去土)(10 川芎一钱(10 桃仁一钱(10 红花一钱(10 水煎服。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畏俱黄芪,只得迁就人情,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两剂服五、六 日,每日仍服一剂。如已病三、四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若未服, 1 注:▲通常用量,单位为克。

则不必加。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太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曲而搬不直,脚孤拐骨向外倒,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虽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若服此方愈后,药不可 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症。方内黄芪,不论何处所产,药力总是一样,皆可用。” 【方歌】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该方特点为重用黄芪为君,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周流全身;川芎、赤芍、归尾为臣,养血行血;桃仁、红花为佐,破结散瘀;地龙为使,通利经络。黄芪量四两,而其它活血祛瘀药物 大都为一钱,仅归尾、赤芍稍多,亦不过二钱,合计为八钱,其黄芪用量是其它活血药总和的五倍。本方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用于中风半身不遂等症,治验频多。 3 补阳还五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补阳还五汤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具有以下药理作用: 3.1 扩张血管,尤其是动脉血管。 3.2 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耐氧的能力。 3.3 改变血液流变学的性质,降低血脂,抗动脉硬化。 3.4 调节血流分布,改善心脏功能。 3.5 抑制血液凝固,抗血栓形成及预防血栓再发。 3.6 促进出血和渗出物的吸收。 3.7 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3.8 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抗组织增生,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

加味补阳还五汤

心动过缓病人除了正常的手术和药物治疗外,日常生活中,对于心动过缓的保健和护理同样很重要。心动过缓的保健和护理主要包括日常生活、饮食的护理和药物的保健。 心动过缓药物的保健: 心动过缓病人日常生活中可服用一些中成药进行保健,比如麻附细辛汤、加味补阳还五汤、温通复脉汤、加减炙甘草汤等等。对于疾病的痊愈有一定的效果。 相信患者只要做好了心动过缓的保健和护理,相信心动过缓的治愈只是时间问题。 加味补阳还五汤 【处方】黄芪(60g)、地龙(15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淫羊藿(15g)、桃仁(9g)、红花(9g)、桂枝(9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适用病症】用于补气温阳、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冠心病心绞痛(气虚阳衰,血瘀痰阻型),症状为心前区隐痛、少气懒言、形寒肢冷、乏力、舌黯淡、苔白、脉弦缓。 【按】本病为本虚标实之症,本为气虚阳虚,标为血瘀寒凝痰阻。气为血之帅,气旺则行,气行则血行,气虚则气血运行缓慢,终致气滞血瘀。阳虚则寒、湿、痰不化,闭阻心络。故治疗当用补气温阳为主以治其本,化瘀通络为辅以治其标。方中以大剂量黄芪补气以行气血;桂枝温通心阳;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通络,化瘀止痛;地龙化痰通络;淫羊藿温补肾阳,诸药合用,有大补阳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冠心病,甚为合拍。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稠度高,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流缓慢,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成。加味补阳还五汤中,黄芪能扩张冠脉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川芎及当归具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外周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地龙有降压作用。桂枝有镇痛,加强活血化瘀药的功效。淫羊藿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少气懒言,心胸隐痛,神疲乏力严重者,加党参30g;伴形寒肢冷,舌体胖淡,喜热饮者,加制附子9g,薤白6g伴胸胁胀闷、嗳气,脉弦者加香附、枳壳各9g;血压偏高者加石决明、钩藤、龙齿各15g;胸痛严重者,加川三七(研末分2次冲服)、檀香各6g。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

中风病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

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脏腑:中风病而有神志昏蒙者。 起病即出现眩晕、视一为二、瞳神异常、饮水发呛等临床表现者,病情多迅速加重,直中脏腑而出现神志昏蒙。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神昏者可延长至发病4周。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在中风病主症的基础上备证候要素的主要临床特征如下: 风证:起病急骤,病情数变,肢体抽动,颈项强急,目偏不瞬,头晕目眩等。 火热证:心烦易怒,躁扰不宁,面红身热,气促口臭,口苦咽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或

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的名方

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的名方,初见于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影响深广,方用“黄芪四两(生)、归尾二钱、赤芍钱半、地龙一钱(去土)、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等。王氏治中风半身不遂,积数十年诊疗经验,“细心研究,审气血之荣枯,辨经络之通滞,四十年来,颇有所得。” 现在我想谈一谈对“所得”二字的理解。 其一,“补阳”反映了他治半身不遂等症在立法方面重视补阳补气。如果说人身有十分元气,因气虚,伤及几分元气则病,此方力求恢复受损之元气。中风是危难重病,死亡率相当高,完全康复的可能较小。补阳还五汤施治,与历史上多种名方相比,具有若干优势,能使杂病中风的临床疗效明显提高。 其二,补阳还五汤是在王氏深刻理解半身不遂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所拟订的一个效方。我们在临证中遇到不同症情的中风病证,基本上可用此方加减论治(急性发病时例外),使医生易于掌握。 其三,让后世医者认识到,中风立法的历史变异性。自汉以降,据不完全统计,治疗杂病中风诸证的传世治疗方剂约有六、七百首之多。我们翻阅历代名医名著,其中治疗中风各类病证的名方亦数不胜数。如张仲景《金匮要略》附方中之续命汤,孙思邈之大续命汤、小续命汤、小风引散、秦艽散、续命煮散、小黄芪酒、排风汤、大八风汤等,《千金翼方》之续命汤、大三五七散、大排风汤等,《太平圣惠方》之续命散、天麻散、竹沥饮子、乌蛇丸、乌蛇散、生地黄饮子等,《圣济总录》之神照散、羌活汤、排风散、天麻丸、竹沥汤等,《扁鹊心书》之三五七散、八风汤,《和剂局方》之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青州白丸子,《三因方》之活络通经丸,《杨氏家藏方》之牵正散等。王清任认为这些古代名家所论该病之病因、病机“皆是因风、因火、因气、因痰之论;所立之方,俱系散风、清火、顺气、化痰之方。有云气血虚弱而中风邪者,于散风清火方中,加以补气养血之药;有云阴虚亏损而中风邪者,于滋阴补肾药内佐以顺气化痰之品。”王氏对这些名著所论中风是因为中了风邪有不同的看法。张仲景《金匮要略》说:“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王氏深持异议,并对汉以后历代医家所论中风诸证因火、因气、因痰之论,认为亦非其主因。“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由此可见,补阳还五汤的立法、处方与前贤名家处方迥异,他重在补气,兼以活血通络。 其四,补阳还五汤选药和主药用量有特色。此方首味药是黄芪,治重补阳益气,其余诸味,主要是活血通络。根据今人运用此方的经验,此方尤适宜于脑梗塞后遗之半身不遂等证,可以说基本上具有通治效方的特色。 从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补气而言,是历代治疗杂病中风方所未曾见。我们复习古代医药文献,在治疗中风的某些古方中,也有方内用黄芪者,如《千金要方》之秦艽散、大八风汤、小黄芪酒等方,但方内黄芪只是一般用量,并不加大剂量、改变治则,而且在治方中亦少见用活血通络药作为方药协同配伍者。王清任之所以重用黄芪,他认为半身不遂等证“亏损元气,是其本源。”此方又有多种活血通络药,亦有利于脑梗塞之通栓作用。故补阳还五汤,从立法、遣方、用药等方面,均有其学验、临床特色。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 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 1 )急性起病 ( 2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 3 )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 4 )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 5 )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馈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