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王铭章雕塑观后感

王铭章雕塑观后感

王铭章雕塑观后感

矗立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桂湖公园的王铭章将军雕像,高一丈二,基座宽四尺、高三尺,四周刻有“浩气长存,祭阵亡将士”的大字。放眼望去,巍峨的塑像让成都秋日雾霭沉沉的天空明亮了许多。看了王铭章师长的雕塑,让人不禁想到王师长以身殉国为民族争光。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向我进攻,民族存亡处于严重关头。长期卷入内战漩涡的王铭章,坚决拥护抗战救国、“枪口一致对外”的革命主张,请缨出川杀敌报国。9月6日,王铭章在德阳市广场,召开出川抗日誓师大会,他慷慨激昂地宣称:“此次出川抗日,不成功,便成仁……”“过去不知为谁而战?为谁而死?……今天奉令出川抗日,是为了挽救国家危亡,民族生存而战……”次日,他返回家乡,辞别父老,安抚亲人,并预立遗嘱:“誓以必死报国。将积年薪俸所得,酌留赡家及子女教育之用,予以建立公益事业。”

1938年初,王铭章被任命为41军前方总指挥,率部参加徐州会战,奉命驻守藤县狙击日军。王铭章命令将南门、北门堵死,东、西城门暂留交通道路,随时准备封闭,打算死守藤县县城。3月14日,保卫徐州外围的藤县战役正式展开,日军第10师团在飞机的掩护下向藤县发动全线进攻,王铭章率部与日军浴血奋战三昼夜。17日下午,因兵力悬殊,日军攻占藤县南城墙和东关,大批敌人突入城内。王铭章命令城内各部与日军巷战,西关守军死战待援,并准备亲自到西关指挥守军继续战斗,行至西关外电灯厂附近时,遭日军机枪扫射,王铭章身中数弹牺牲,后被追晋为陆军上将。

王铭章率部坚守藤县,为鲁南会战赢得了时间,为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有利条件。王铭章忠骸运回时,汉口、重庆、成都均举行了公祭。在汉口公祭典礼上,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联合题写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1984年9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王铭章为革命烈士,同月14日,民政部颁发了烈士证书。

高高矗立于新都桂湖公园的王铭章雕塑,见证着家乡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变化。这是他所保卫的家园。

血战台儿庄观后感作文5篇

血战台儿庄观后感作文5篇 《血战台儿庄》我已看过多次,每次都热血澎湃。这部电影是国内抗战题材拍得最好的,最大的感人之处便在于通过人性的画面反映战争的残酷。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血战台儿庄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血战台儿庄观后感1 台儿庄战役是继平型关战役之后所取得的又一次大捷,电影的整个场面纵使让我们痛心,特别是在最后国民党的大旗在人的阶梯上飘扬的时候,特别让人震撼,其实这次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另一面,我总结如下: 第一:只要团结一致,没有做不成的事。 第二:要相互协作,共同战斗,比如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就应该相互协作,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结果才能得到客户的认可。 第三:珍惜现在的生活,因为这是用先烈们的热血换来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爱惜自己的生命。我们应该为我们能够在这样安逸的环境中工作感到荣幸,感到自豪。

第四:歌唱祖国,建党节就要到了,让我们一起为先烈们祝福吧。 总之,要为我们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而奋斗,坚持自己的目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血战台儿庄观后感2 今天,我观看了电影《血战台儿庄》,它记叙了我军在台儿庄歼灭日军这一历史事件, 。激起了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惨-案”后,改编了日军华中方面军战斗序列,新任司令官一到任,即打算与华北方面军南北夹攻,合围徐州,一举打通津浦线。与此同时,国民军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也飞抵徐州,部署这一重大战役。他力排众议,大胆启用代人受过、被民众斥为“汉奸”的张自忠为五十九军军长,并收编了川军王铭章部。1938年3月,日军矶谷师团孤军南下,进犯徐州。李宗仁决定在徐州以北的要塞台儿庄与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他命令孙连仲部、张自忠部、汤恩伯部完成对日军的合围,并炸掉运河浮桥。中国-军队破釜沉舟,浴血奋战,歼敌万余人,几百名日军伤残士兵绝望地剖腹自杀,引火自-焚。台儿庄之战大获全胜。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大长了中国-军民反

民国人物传之刘开渠7600

《民国人物传》之刘开渠 顾大勇 刘开渠,原名大田,1904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萧县(今淮北市杜集区)刘窑村一个薄有田产的农家,在这个只有二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里度过了自己悲苦的童年。 父亲刘兆宽是祖父70岁时与17岁的逃荒少女“王姑娘”所生,因其一脉单传受到极度的溺爱。王姑娘生性善良软弱,3岁的儿子失去父亲之后,在族人轻慢的目光里,她忍气吞声的独自把孩子带大。谁知娇儿长大后脾气暴戾,游手好闲,根本不把她看作母亲。为了让孩子收住“野性”,她早早替儿子娶了大他五、六岁的胡姓女子,不料却把这个无辜的女人推进了火坑。刘兆宽偶不如意就对妻子拳脚相加。胡氏寄希望给丈夫生个儿子改变这种境遇,殊料丈夫被受贿赂的算命先生从中挑拔,竟然相信亲生儿子是“剋父的灾星”,是专门来向他索命的。孩子的出生不但没有改变他的无情无义,而且使他变本加厉的虐待胡氏。绝望的妻子失去了理智,不但用棉被闷死了亲生的女婴,而且在深夜将两岁的大田弃置到冰天雪地里,险些冻死。幸得祖母王姑娘及时发现,才将他救回来。大田只有从祖母那里能够得到一点温暖,可怜又可恨的母亲会歇斯底里的拖着小小的孩子到坟堆野地里哭泣,冷酷无情的父亲甚至险些射杀悄悄看他打猎的儿子。 一天天成长的大田少言寡语,喜欢沉思和幻想。七、八岁时,他

开始断断续续的在家族办的私塾中启蒙。有时上山割草、放羊、与同伴在山上玩耍,家乡美丽的景色使他入迷。8岁那年春天,他与小伙伴们在山上割草时被镰刀误伤左腿,在床上躺了一年多。幸亏祖母四处求医、精心照料才得痊愈。 13岁时,邻村远房伯父的孩子要到二十多里外新成立的王塞庄初小去读书,愿意代缴学费,让大田伴读。上了新式小学后,老师为他改名为刘开渠。次年,开渠考入萧县高等小学,他的绘画天赋得到了美术老师王子云的赞赏。王先生举荐他报考成立于1918年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并为他向县方申请了两年的“萧县学生留外贷金”。 1920年秋天,16岁的刘开渠带着父亲典了两亩地凑够的单程路费来到了北京,以第4名的成绩考取。虽然先上的是中等部,但授课老师都是著名画家,他们的精心传授为开渠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第二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设大学部,并改称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刘开渠升入本科西画系,开始接受正规的西画训练。他潜心学习,进步很快。 17岁的暑假,刘开渠回家探望祖母,才知母亲已为他订亲,与从没见过面的徐氏仓促成婚,这段名存实亡的婚姻到1936年才正式中止。开渠不满包办婚姻,假期未完就返回北京。此后不久,祖母病逝,扯断了他对故乡和家庭唯一的思念,开渠从此六十余年再没回过家乡。 刘开渠的求学生涯异常艰辛。因为得不到家里的任何资助,前两年还能靠县里的“贷金”生活,到了第三年,就必须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了。未满18岁的刘开渠代刻蜡版,代教美术课,同时开始为报刊

血战台儿庄观后感

血战台儿庄观后感 血战台儿庄纪录片观后感 血战台儿庄观后感600字 他们用鲜血换来了人民的平安,他们用坚定的意志保住了国家的尊严,他们用那土枪土炮为中国打拼下了今日的辉煌,他们就是可敬的抗日英雄. 今天,我看了影片《血战台儿庄》,深深地感受到战士们的英勇与强烈的爱国精神,徐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的昨天,曾经是一个悲壮的战场,在那里发生了一场巨大的中日对抗战,在这场战役中,日军共投入了二个师团,30余万人,百余架飞机、坦克都未能攻下徐州,而我方则在兵力和武力上大大不如日军的情况下,打下了一个漂亮的胜利,令人震憾! 正因如此,更体现出了我们红军战士们的机智勇敢.为了保住祖国不被日军侵略,他们顽强地与日本鬼子抗争,给人民带来了平安,这是多么令人敬佩啊.和他们这些英雄相比,我们是如此的渺小,他们为了维护祖国,不顾一切地与帝国主义者作斗争.无论前面是刀枪还是大炮都勇往直前.而我有一次,因为解不出一道难题就心灰意冷,无心钻研了.看了电影后,我真是觉得自己太惭愧了,我应该像红军们一样面对困难不退缩,要迎难而上,只要我有他们那样的毅力和恒心,一定会克服学习道路中的“拌脚石”. 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要把这种的高昂的爱国情怀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化为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等实际行动上来,与每一个中华儿女携手并肩,共同进步,来回报这些抗日英雄. 勇敢的红军战士们啊,你们用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相信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一定会同心打造出一个美好的明天. 血战台儿庄观后感1500字

《血战台儿庄》我已看过多次,每次都热血澎湃.血战台儿庄观后感.这部电影是国内抗战题材拍得最好的,最大的感人之处便在于通过人性的画面反映战争的残酷.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第一次巨大胜利. 电影中,白发苍苍的老者和朝气蓬勃的青年在同一战壕中.当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散下劝降的传单时,老者拿起一张传单,轻蔑地瞧了瞧,然后从口袋里拿出家乡的烟草,用传单卷起来,做成卷烟,递给旁边的年轻战士.几位战士抽着卷烟,似乎回味无穷.一位年轻的小战士用树枝拨弄着战壕上的蚂蚁洞,挑着蚂蚁玩.这一场面令人热泪盈眶.我们和他同样年龄的时候,能幸福地读书和游戏,而他却要上战场.在战争激烈的时候,战士们并没有畏惧,而抽着自己用家乡的烟草做的卷烟,回忆着自己可爱的家乡和亲人.如果没有战争,他们是多么的幸福,可以在家里和妻子儿女一道享受着人间的欢乐,可以赡养父母以尽孝敬之道.但残酷的战争逼迫他们上了战场.老者拉响自己身上所有的手榴弹,小战士哭着也拉响自己身上所有的手榴弹,炸毁了耀武扬威的侵略者的坦克,气壮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永存人间! 当上级命令组织敢死队时,大家踊跃参加,当敢死队津贴几十块银元发到大家手上时,大家把银元都扔了,说:“命都不要了,还要钱干什么?”一名身受重伤而不得不撤退的军官说撤退是为了“保留西北军的种子”,西北军的师长愤怒地说:“国家若不在了,还要西北军的种子有什么用!”说罢忍痛枪毙#from血战台儿庄观后感来自end#了这名军官.血战台儿庄观后感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这名军官至死无怨,还说来世还要跟着这位师长作战.在国家危亡在即的艰难岁月,可歌可泣的爱国将士把个人生命和派系利益置之不顾,一切为了亲爱的祖国和人民! 望着电影中惨烈的战斗,不禁想起短暂而又激烈的南京保卫战中的那一幕.将士们接到上级要求撤退的命令,但并不愿撤退,大家说:“这里是我们祖国的首都,我们决不会轻易留给侵略者!”大家坚决抗击侵略者,子弹打完了,就拼刺刀,战士们的鲜血流进了旁边的沟壑,沟壑里的水都被染得鲜红,冒着热汽.这是伟大的汉民族精神,无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语文试卷(B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语文试卷(B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 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 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狄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 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 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 材料二: 《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 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 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

观看纪念抗日战争的纪录片观后感

观看纪念抗日战争的纪录片观后感 纪念抗日战争的纪录片观后感篇1 我看完抗日战争纪录片,思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山西的平型关、忻口等重要战役,塑造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独臂将军贺炳炎、爱国将领郝梦龄等革命家的光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崔队长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军勇战日寇的壮烈场面,再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影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伴随着我们耳熟能详的歌声,用简洁的直升机俯拍开门见山地给出太行山全景,直接了荡地突出《太行山上》的主题,并用很好的过度手法衔接到国民党阵地,并引出电影的主要人物朱德。电影的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按照历史顺序将八路军如何歼灭敌人的战役一一列出,并适当地带出部分爱国将领的名字,讲述了老百姓与八路军同仇敌忾,共同抗战的历史事实。 是的,他是无辜的。他被卷入战争,千辛万苦地逃出来,一心只想着回到日本、回到那个虽小却有他的亲人的小村庄去,安心地过他的生活。当得到可以回家的准许时,兴奋与激

动使他将自己的真心话脱口而出,却也因此将自己推入火炕。当站在燃烧着熊熊烈火的火坑前,看着无数死去的同胞渐渐化为骨灰时,他绝望了、哭泣了;他对日本是忠心的,他爱他的国家与天皇陛下。可是他无法明白,为什么会有这场战争这样的一场战争,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更令他不解的是,八路军捉住了他,却没有杀他;然而,当他回到自己的皇军阵营时,皇军却要杀他正是这样的不解与绝望,使他在跳入火坑之前,流着眼泪朝天上大喊:天皇陛下,皇军必败!而也正是这样的话,使心狠手辣的阿部中将也感到的震惊:短短几天,是什么样的东西,让一个日本人的思想有了如此大的转变 这样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中国八路军的人性光芒。而日本皇军不懂这些,他们只知道胜利与死亡,却没有想到,那些在人心底深处的感情与关怀 纪念抗日战争影片观后感读后感。八路军可能并不强大,然而,正因为他们所散发出的人性光芒,使他们最终取得了艰险的胜利。 如今,抗日战争已过去了六十多年。而在这六十多年里,中国人的人性光芒,依然无一时无一刻不在闪光。我们会将这种人性光芒继承下去,同它来照亮中国前进的步伐。 朱德在平型关战后向参战指战员训话时说:这是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侵略者受到的最沉重的打击,你们敢打必胜的信心

血战台儿庄观后感作文五篇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影响战斗全部,影响全国,影响敌人,影响全世界,让世界知道我们中国人的坚守!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血战台儿庄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血战台儿庄观后感1 这部电影虽然是老电影,但活生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那个耻辱的时代。 在台儿庄战役前奏——临沂战役中,国民党军两位将领有着深深的过节,但他们不计前嫌,同仇敌忾,为了战役的胜利而共同努力,痛刹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这两位大将的豁达胸怀令人钦佩。 在台儿庄战役插曲——滕县战役中,国民党师长立下誓言,誓与滕县共存亡!可恨的日军在坦克、火炮的掩护下攻占滕县。在万分紧急的关头,师长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那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令人钦佩。 战役中的一个镜头令我记忆犹深:一位国军将领分发了十万大洋给士兵们,士兵们非但没有要,反而把大洋全扔在了地上。一位士兵的代表说:“弟兄们连命都不要了,要这大洋有什么用呢?只求长官在日后给弟兄们立块碑吧。”说罢,就冲向了阵前。士兵们深知自己不是在这里立功,就是在这里西去,只得拼死奋战。 这些士兵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顽强拼搏的信念震撼了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有着优越的条件,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全面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血战台儿庄观后感2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芦沟桥事变,从而大举侵犯中国领土,发动了一场骇人听闻的侵略战争。英勇不屈的中国人民长达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将侵略者赶出了国土,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今年,正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六十周年。为了我们了解这一悲壮的历史,今天,老师特意组织我们观看了二场描写抗战场面的影片——《血战台儿庄》。这部影片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一九三八年冬季,侵华日军企图打通京浦路,攻占战略重镇徐州。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李宗仁沉着冷静地指挥爱国官兵在山西台儿庄浴血奋战,歼灭日寇一万余人,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他们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 对于每一个有一颗爱国之心的中华儿女看了这部电影后都会热血沸腾,义愤填膺。的确,当影片播放到日寇闯进村庄肆意烧杀抢掠的镜头时,我的心中便充满了怒火,我真恨不得冲进影片中将日寇一个个碎尸万段。看着那坐在尸堆中因受到惊吓而放声大哭的孩子,我多么想冲入片子里救出这个无辜的孩子啊。

刘开渠精神的研究宣传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

刘开渠精神的研究宣传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 刘开渠纪念馆 刘开渠先生是我国著名雕塑艺术大师。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的三块主体浮雕就是他亲自 创作的,他开拓了中国现代雕塑事业的复兴。刘开渠纪念馆是淮北市的文化名片,是宣传爱 国主义的重要阵地。认真研究刘开渠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深入挖掘刘开渠的爱国精神, 不怕困难的坚定意志,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等,更好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加强对 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爱国主义精神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青年刘开渠远涉重洋,赴法学习雕塑艺术,立志振兴祖国的雕塑事业。刘开渠读小学时,“五四”运动爆发,刘开渠与同学老师纷纷涌上街头游行示威,此时他 开始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产生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1920年,刘开渠考入国立北京美术 学校,此时的中国是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刘 开渠除刻苦学习艺术外,还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并被推选为学生自治会理事。好友谭祖尧是李大钊秘书,经他介绍,刘开渠结识李大钊,并与其倾心交谈。1926年3 月18日,他参加了李大钊、谭祖尧等共产党人领导的“三.一八”群众游行。1927年,谭祖 尧与李大钊同时遇难,尸陈陶然亭,刘开渠冒着生命危险为其收敛遗体。他的思想经受了真 正的血的洗礼。 留法期间,刘开渠与中国留学生组织“中国留法艺术学会”。向国内杂志介绍西方文化, 推动了我国艺术的发展。此时刘开渠结识共产党员林铁,并与其成为挚友。据林铁回忆:“我忙起来的时候,常请刘开渠代为送信、联络同志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刘开渠 义愤填膺。一名法国同学公然侮辱中国,刘开渠顿时怒不可遏,举起手杖奋力朝他打去,手 杖断为两截。刘开渠认为“自己的祖国被外敌侵略,还有何心思安居他国!我应该早日回国,用学得的雕塑艺术塑造中国人的形象,唤起民众为抗日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他毅然放弃法国的优越生活,返回灾难深重的祖国。 刘开渠回国后,任教于杭州艺专。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刘开渠随艺专内迁,他 辗转来到成都。1939年春,刘开渠与文艺界进步人士筹备成立了“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抗敌 协会成都分会”,刘开渠为该会理事,协会活动大多在刘开渠工作室进行。此时刘开渠发表文章,呼吁在城乡各地广建抗战题材的纪念碑雕塑,以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1940年秋,周恩 来到刘开渠家拜访。让刘开渠转交一封密信,并鼓励他为抗战多做工作。王朝闻、萧军等文 艺家去延安,都是刘开渠写的介绍信。抗战胜利后,刘开渠与成都文艺界联名写信支持《文 艺界对时局进言》。1946年,刘开渠回到上海,积极参加反饥饿、反内战斗争。上海解放前夕,他积极掩护地下党员,积极迎接解放。 刘开渠还把爱国精神倾注到雕塑作品中。抗战时期,他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创作了《淞 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王铭章骑马像》、《无名英雄像》等一系列抗日题材的雕塑作品,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爱国热情。1945年,刘开渠满怀深情地创作反映农工生活的大型浮 雕《农工之家》。建国初期,刘开渠创作表现解放战争的作品: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的三块 主体浮雕《?支援前线》、《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欢迎解放军》。刘开渠还创作了?《工农红军站像》,表现了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刘开渠的作品记录了时代,是一 首首波澜壮阔的伟大史诗。 二、坚定的理想信念。 刘开渠在回忆录中说“我从好奇开始,逐步培养对美术的爱好,能走上美术道路,主要还是我从小就有不畏艰难,不怕曲折的坚定意志。”刘开渠在北京求学时,自从在旧书摊上见到几张云冈佛像照片,就爱上了雕塑艺术。我国古代的雕塑灿烂辉煌,云岗、龙门的石刻,敦煌、麦积山的泥塑,都是驰名世界的。明清以后雕塑艺术开始衰落。而刘开渠却毅然选择了它。并且立志要复兴中国的雕塑,重现古代的辉煌!为此刘开渠冒然向蔡元培先生寻求帮助。蔡先生希望他能为中国的雕塑开创一条新路。在蔡元培的提携下,他终于梦想成真。在法国 学习期间,他刻苦好学成绩优异,被导师留在工作室做助手,并得到老师的真传。他认为,“雕塑艺术是歌颂人类,表现人的聪明才智和刻画人的正气的。雕塑品的形式要稳重如山,要

游王铭章纪念公园有感

游王铭章纪念公园有感 风轻轻地吹,树摇曳着它纤细而柔软的身姿。柳絮纷飞,温暖的春天悄然来临人间……一切都那么美好!这个春天,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真是个踏青旅游的好时机啊! 五月的季节,伴随着鸟语花香,我和家人来到了位于东阳市南马镇中和村王氏宗祠的王铭章纪念公园参观。据史料记载:东阳县南马镇王铭章,浙江省会稽山阴人,1916年生,1928年毕业于黄埔六期步兵科,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任红十四军第三团营长、副团长兼团长,率部转战闽赣边界,参与开辟闽北根据地的斗争,1933年秋被错杀。1949年7月平反昭雪。为缅怀英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2001年8月王铭章墓迁建至此,占地面积200余亩,有英雄广场、浮雕墙、祭坛、瞻仰台等设施,2005年3月被列为金华市级文保单位,现已成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之一。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耸立在正前方两块石碑,一块刻着“先祖不朽”,另一块写着“革命永存”。拾阶而上,登上高处眺望,眼前呈现出一片片整洁优雅的居住小区,以及商铺云集、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清澈的溪流绕城而行,纵横交错的道路与别墅鳞次栉比的城镇格局相得益彰。漫步在城市之中,令人赏心悦目。 我们来到了王铭章将军纪念公园门前,一阵清凉袭面而来,远远看去就像水晶般透明。穿过围栏向里走,抬头可见古朴典雅的牌坊,跨进去可以闻到缕缕芳香扑鼻而来。顺着鹅卵石砌成的台阶往上走,就能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走过一段路程后,迎面就看见王铭章铜像屹立其中,将军那沉稳坚毅的脸庞让人肃然起敬。紧接着映入眼帘的是英勇无畏的军队,他们手握钢枪,时刻准备着战斗,仿佛只要将军一声令下,他们就会排山倒海冲向敌人。还有那巍峨挺拔的群山,郁郁葱葱的森林,潺潺的河流,构成了一幅如诗似画的自然图卷。继续沿着蜿蜒曲折的木质栈桥缓慢前行,耳畔传来叮咚作响的泉水声,原本喧闹嘈杂的世界顿时安静了下来,给人带来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再往前走,便是王铭章将军纪念馆,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珍贵照片,展示了当年王铭章将军指挥千军万马打击日寇侵略者的情形。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将军亲笔题词——“民族英雄”。 在景区内有着许多雕像,每座雕塑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故事。其中有一尊雕像叫做《血染的丰碑》,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连奉命阻击日伪军,掩护主力撤退的故事。

写实主义雕塑的新契机

写实主义雕塑的新契机 作者:阙真喜 来源:《艺海》2010年第06期 关系民族危亡的生死大搏斗抗日战争的爆发,给中国的写实主义雕塑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美术革命后,中国的美术界出现了几种创作倾向:写实主义倾向、表现主义倾向以及形式主义倾向。三种创作倾向的代表艺术家在各自的美术理念下进行创作,并取得了相应的艺术成果,丰富了战前的美术。抗战爆发后,艺术的政治宣传作用日趋重要,如何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抗战服务,成了压倒一切的创作问题,同时也是政治宣传必须考虑的问题。这时候醉心于西方现代艺术、以在画室中研究纯艺术美感的表现主义、形式主义创作倾向不再被大众接受,遭到批评家的批评。相反,写实主义创作却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康有为的学生,徐悲鸿在留学回国后,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文化资本的艺术家形象出现在这一时期的艺术舞台上,同其他拥有文化艺术权利的艺术家——诸如刘海粟等人竞争——宣传倡导写实主义的阵地,尽管步履蹒跚,但因为美术革命以来,康梁、陈独秀等主张美术革命的先行者都力主西方的写实主义,所以在中国美术界推行写实主义,是有“传统基础的”。陈独秀认为,要实现“革王画的命”的目的,唯一的方法就是采用西方写实手法和精神:若要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因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画家也必须采用写实主义,才能够采古人的技术,发挥自己的天才,画自己的画,不落古人窠臼。徐悲鸿回国后对刘海粟的批判,以及坚决地批判“非写实”的艺术创作,批评现代主义创作,甚至言词激烈,称这些作品是“无耻之作”。为了表示厌恶,将西方现代主义大师马蒂斯故意唤作“马蹄死”,虽然他为此背上学院主义的骂名,但是他的反对和争夺成就了他作为写实主义倡导者权威的事实。 徐悲鸿坚定的教育理想就是写实主义,这与他八年的留法教育有关。他在20世纪20年代归国后,在中央大学艺术系18年的教育生涯、北平艺专授教中筚路蓝缕,终于建立和完善了写实思想的体系。徐悲鸿倡导写实主义的初衷,就是对民族对国家的忧虑,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用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艺术教育来拯救中国的绘画。 对于雕塑界,应注意的一个环节是,当时留学海外归来的雕塑家几乎都学习的是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其中三十年代回国的很多雕塑家,有的是刘开渠的学生,有的选择到国外学习雕塑都受到了徐悲鸿的举荐和帮助,所学专业和艺术创作倾向自然会受到徐悲鸿的影响,如著名雕塑家王临乙等,有的回国就是受了徐悲鸿的盛情邀请,如著名雕塑家滑田友等。这些雕塑家回国后都以西方古典写实主义创作手法,进行雕塑创作。 其实抗战刚开始的时候,众多的雕塑家随着高校和政府的搬迁,也都流亡到大后方,如刘开渠、王临乙、萧传玖、周轻鼎、程曼叔,还有王子云、卢鸿基和王朝闻等。但并没有和其他诸如油画家、中国画家、版画家、漫画家那样用自己的艺术积极地投身到抗战的宣传中,尽自己

胸怀祖国的雕塑大师

胸怀祖国的雕塑大师 作者:丁丰 来源:《七彩语文·画刊》2018年第03期 有这样一位大师,他年轻时,一度穷困潦倒,常常连饭都吃不上。一日,他画了一幅画,拿到街上卖。一个外国人看中了这幅画,很想买下来,但又觉得标价500美元实在太高,便砍起价来。年轻人见对方砍价,一边说“不能少!”一边将画轻轻地撕碎了。外国人吃了一惊:“年轻人,你怎么撕了它呢?多可惜呀!”年轻人平静地说:“先生,这画我要价500美元,因为我觉得它值500美元,您跟我砍价,说明在您眼里它不值这个数。所以,我要继续努力,下次画好。”

这个倔强的年轻人虽然很需要钱,但他没有降低自己的标准,没有忘记自己的艺术追求。后来,他刻苦学習,成为了著名的雕塑家。他就是刘开渠。

早年,刘开渠留学法国,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雕塑。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我国东北的战争,当权的蒋介石采取不抵抗主义,顽固地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法国巴黎各大报纸都以触目的大字标题进行报道。每当看到这些报道时,刘开渠的心就像被针扎一样。 一天晚上,他和几个同学在一家咖啡馆谈论事情。忽然,旁边桌上一法国人在高谈阔论:“中国人不行……”刘开渠反感地看了他一眼,可这个法国人继续大放厥词:“中国人是东亚病夫,中国要亡了。”刘开渠此时愤怒了,他猛地把手中的咖啡杯向桌子上摔去:“你在胡诌什么!” 法国人惊诧了一下,但还嘟囔了一句:“当亡国奴就是中国人的前途!”刘开渠再也忍不住了,他像一头雄狮突然从座位上跃起,顺手捞过一把手杖……手杖重重地打在法国人的肩上,断成了两截。 见此情景,大家很快上前把他俩拉开。那个法国人自知理亏,摸摸被打疼的肩膀不作声了。刘开渠再也忍不住满腔的悲愤,和同学抱头痛哭。心系祖国的刘开渠在法国再也待不住了,他决定提前结束原本需要六年完成的学业,提前回国。 当时中国时局动荡,战火纷飞。刘开渠回国后辗转来到成都艺术学校任教。1939年,经徐悲鸿介绍,刘开渠为著名抗日将领王铭章塑像。在刚刚取得的台儿庄大捷中,王铭章带领官兵和日军血战五昼夜,最后英勇牺牲。刘开渠被王铭章的壮举深深感动,他义不容辞,接受了这一工作。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含义及作用

散文专题训练------含义及作用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好一朵木槿花 宗璞 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簪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不在乎秋的肃杀。以前我有“美人蕉不美”的说法,现在很想收回。接下来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始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花发了。 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着显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植物太孤单。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近两年木槿在这小园中两度花发,不同凡响。 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中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拨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作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凌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浅析刘开渠雕塑作品《农工之家》

浅析刘开渠雕塑作品《农工之家》 摘要:刘开渠是中国雕塑界的泰斗,一代宗师。本文介绍的《农工之家》是其 抗战胜利时完成的大型浮雕,作品以农工家庭为题材,表现出衣食住行的富裕境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时代背景下雕塑家心中 的美好梦想,蕴含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作品结构严谨巧妙,造型生动感人, 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之作。 关键词:刘开渠;雕塑;《农工之家》 刘开渠先生不仅是著名的雕塑艺术大师,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早年在巴黎学 习雕塑艺术,在国家民族最危难的时候,他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用雕塑作为武器 宣传抗日救国。抗战时期他创作了《一·二八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王铭章将军骑马像》、《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等一系列抗战题材的雕塑作品。抗战胜利前夕,他的雕 塑作品由战争题材转向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大型浮雕《农工之家》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作品以乡间一个农工家庭为题材,表现出衣食住行的富裕境界。这件作品表达了历经战争之 苦的中国人民对和平、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当时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下雕塑家 心中的美好梦想。 一、作者简介 刘开渠(1904--1993)安徽省淮北市刘窑村人,人民艺术家、雕塑艺术宗师、著名的美 术教育家。1927年,刘开渠从北平艺专毕业,辗转上海、南京,后在杭州国立艺术院任图书 馆主任。因为被大同云冈石窟古代雕塑所吸引,立志把雕塑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后在教育 家蔡元培的帮助下,考入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系,师从法国著名雕塑家让·朴舍教授。 因成绩优异,被导师选为助手,有幸得到导师的耳提面授,同时还研究希腊、罗马、文艺复 兴时的雕塑,和当代布德尔、马约尔等名家的艺术。这期间他与吕斯百、常书鸿等人一道, 发起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介绍欧洲艺术,传播中华文化。1933年回国后,任杭州艺专雕塑系 教授。鲁迅先生曾对他说:“过去中国雕塑只做菩萨,现在该轮到做人了。”刘开渠一直牢记 在心。雕塑在当时还不为大众理解,活着的人没有做雕塑的习惯,据说会被摄取灵魂,刘开 渠很苦闷,他下决心打破世俗,把中国雕塑从宗教题材解放出来,为现代中国人造像。“我要反映当代的中国人,表现他们的精神面貌,表现他们的精明、勤劳、智慧、自尊自强、不能 忍受屈辱、向往更好处境的内在气质和思想感情。” 二、作品的创作背景 雕塑被称为艺术中的“重工业”,费时费力费钱,在造型艺术里最难最吃力。“在那个动乱的、充满血泪和战火的战争年代,人们不可能把浮动的心态凝聚在永恒的雕凿刻画之内,雕 塑家也不可能找到一片安定的土地把时代精神拢集于一方巨石之中”。抗战时期,刘开渠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创作体现民族精神的雕塑作品,以鼓舞民众的爱国激情。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 爆发,刘开渠随杭州艺专向大后方迁移,经贵州、长沙、沅陵,于1938年底辗转到达成都,他一路颠沛流离,亲身体验了战争的苦难。1939年,刘开渠与文艺界进步人士发起成立中华 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积极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40年9月一天晚上,周恩来到刘开渠 家拜访,托他转交一封密信,并与刘开渠促膝交谈,给了刘开渠莫大的鼓励。由于战争原因,刘开渠暂时脱离艺专工作,抗日战争期间,刘开渠主要在成都从事雕塑创作。1947年,上海《中国美术年鉴》写到:“抗战八年,刘开渠共创作大小雕塑不下四五十件,为国内雕塑家作品最多之人,近作《农工之家》尤为空前巨铸。在社会不重视雕塑艺术之今日,不避困苦, 专利雕刻工作,非但作品久为艺林所推许,其精神与毅力尤为人所共配。”由于成都大轰炸,

电影《血战台儿庄》观后感500字范文

电影《血战台儿庄》观后感500字范 文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影响战斗全部,影响全国,影响敌人,影响全世界,让世界知道我们中国人的坚守!下面由给大家带来电影《血战台儿庄》观后感500字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血战台儿庄观后感500字篇1 8年抗战,3年内战。1937年7月,自从日本——这头凶猛的野兽吼叫着踏进中国土地时,中国人有那一天是安宁着度过的?当1945年8月,日本宣告投降。这8年里不就是战士们英勇拼搏,用不放弃最后一秒的顽强意志打下来的吗?今天我要重温过去重温那悲痛的历史······ 1938 年 3 月,日军矶谷师团孤军南下,进犯徐州。李宗仁决定在徐州以北的要塞台儿庄与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他命令孙连仲部、张自忠部、汤恩伯部完成对日军的合围,并炸掉运河浮桥。当日军对台儿庄的中国军队发起猛烈进攻时,飞机、坦克、大炮等武器齐刷刷地指向我军阵地,炮弹带着呼啸落在了地上顿时浓烟滚滚;子弹带尖叫满天飞,叫喊声响彻云霄。在敌强我弱、援军迟迟未到的情况下,驻守在台儿庄的中国军队已伤亡过半,可是战士们依然坚强的支撑着,那一张张血肉模糊的脸上依旧展

现出坚强的意志,那一双双深遂的眼睛里依旧闪烁着爱国的光芒;那一颗颗火热的心燃烧着反抗的怒火。我军消灭了几万余人敌军士兵。几百名日军伤残士兵绝望地剖腹自杀,引火自焚。台儿庄之战大获全胜。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第一次伟大胜利。 中国军民反抗外侮的坚强意志使得周恩来对此高度评价:“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虽然在一个地方,但它的意义却在影响战斗全部,影响全国,影响敌人,影响全世界!”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势!台儿庄战役正是这句话的绝佳体现! 在抗战年代,日本侵略军肆意蹂躏着中华民族的土地,毫无人性的残杀中国同胞。这样的仇恨,这样的记忆,用任何艺术手段都无法极致的表现。只有我们切身处地的去感受历史,回忆历史,去聆听那些饱受日本侵略军摧残的幸存同胞的倾诉,去倾听那些写实的纪录片的倾诉,才能真正的了解历史,了解过去,了解两个民族间无法用时间消磨掉的仇恨。我们中国人不会让我的子孙忘记这段风雨沧桑、血浪滔天历史!时光的潮流是不会冲淡我和我的后代对整个日本民族的仇恨。甚至,我要用我自己的行动来告诉身边的人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永远都不能忘记,曾经,日本人在中华大地上掠夺我们的财富,欺压我们的同胞,奸杀我们的妇女..

抗战电影观后感1000字五篇_1

抗战电影观后感1000字五篇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抗战电影观后感10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抗战电影观后感1000字 大半个世纪前,日本大肆侵略我国,中华危在旦夕,面对日寇的铁蹄,中华民族奋力反抗,一次次打败日寇,而大家不要忘记,我们正面战场的首胜--台儿庄战役。 故事以李宗仁来到徐州为开头,全社会大为关注,体现出全国抗日热情之高,宗仁激昂地演讲和蒋中正亲临徐州并在洛阳召开军事会议表明国民党当局急切需要一场胜仗来鼓舞士气,该心愿很快会在台儿庄实现了。 在这部剧中,其战争之惨烈,伤亡之严重,在向我们诉说先烈的壮烈事迹的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今天的幸福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以下有三个镜头:在一个阵地上,川军的一个整编师的兵力几乎打光了(六七千人哪!),只剩下一名重伤员、一名通讯员和他们的师长,伤员对师长说:“师座,我不想当俘虏。”他指了指师长的枪说“帮帮我。”师长听后感到内心强烈震荡,他含着泪用他那颤抖的手握着枪帮他结束了生命,也满足了伤员最后的愿望。他又让通讯员去发封急电(电台在后方)又将他珍藏多年的怀表赠予通讯员作纪念。只留下他孤身一人对抗百名日军,当敌人冲上阵地时,他冷静地吸了支烟,然后从容自杀。他的灵位前有一面千疮百孔的锦旗:“天府子弟,抗日报国。”和一把蒋中正亲自奉上的宝剑。 一名长官见七八名士兵用担架抬着一具尸体便问道:“站住,你们抬得什么人?”打头的一位士兵回答:“是我们营长。”“你们营还剩下多少人?”“就我们几个了。”(800人哪!)只见他们有的头部受伤,有的互相搀扶,有的失去胳膊……长官见状说:“你们下去好好养伤吧。”众人答谢,一瘸一拐的走向后方。长官望向战场,叹了口气。 敢死队向日军占领的阵地冲去,一阵激烈的枪战开始了,经过殊死搏斗,最后敢死队占领了阵地,原本几十人的队伍只剩五六人,通往阵地的道路排满了日军和敢死队员的尸体。一名队员正展开一面青天白日遍地红旗时,一名受重伤未

薪火相传:刘开渠与朱培钧的雕塑传承

薪火相传:刘开渠与朱培钧的雕塑传承 作者:胡春涛 来源:《美术界》2020年第06期 【摘要】将中国现代雕塑史上刘开渠、朱培钧两位老先生并置,强调的是雕塑艺术薪火相传的师生之谊。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在雕塑创作方法、城市雕塑实践以及雕塑教育思想等方面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文脉相传,应物创新,作为中国第一、二代雕塑家,他们共同推动了中国现代雕塑的演进。 【关键词】刘开渠;朱培钧;现代雕塑 刘开渠(1904.10—1993.06)是中国现代雕塑的奠基人,朱培钧(1916.12—2006.06)是广西现代雕塑的奠基人,两人为师生关系(图1)。两代雕塑家共同推进了中国的现代雕塑事业,为中国的城市雕塑和雕塑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以雕塑创作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尽管艺术创作道路不尽相同,但现代雕塑的精神一脉相承。2016年底和2017年初,在广西美术馆分别举办了两个规模比较大的展览,一个是“刘开渠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经典作品展(广西专题展)”(2017年1月5日开幕),另一个是“纪念朱培钧诞辰100周年美术作品展”(2016年12月22日开幕)。这两个展览以及相应的研讨会彰显了刘开渠先生在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的开拓意义,以及朱培钧对刘开渠先生艺术精神的文脉传承。以下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城市雕塑实践以及雕塑教育思想三个方面来展开刘开渠与朱培钧之间的雕塑传承关系。透过这两代雕塑家,也可以窥探中国20世纪现代雕塑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特点。 20世纪以来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语境,决定了现实主义成为这个时代最为流行并达成共识的创作思想与方法,也是刘开渠和朱培钧两代雕塑家共有的创作观念。 刘开渠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法国留学阶段,他的老师朴舍教授的创作思想趋向于现实主义①,从他那里刘开渠学会了西方传统艺术中人的观察与塑造的写实方法,他认真地研究过人,展现人与社会的现实,表现出对人类、人体的赞美与歌颂;第二个阶段是1933年回国后,他创作了《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1935)、《抗日阵亡将士王铭章像》(1939)、《川军出征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1944)、《抗日英雄李家钰骑马像》(1945)等纪念性雕塑,这些作品塑造的抗战英雄形象,在民族、国家危亡之际用于鼓舞士气,激发国人的民族精神。除此以外,还有一类诸如《母与子浮雕》(1934)、《农工之家》(1945)、《开山筑路》(1948)等以“民众生活”为主题的创作,其中贯穿的是关注大众精神与感情的民主思想;第三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刘开渠之前的两条创作线索仍然延续着,人民英雄纪念碑主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另外,刘开渠的现实主义创作逐渐明确到表现“人民大众”这一对象上来。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文化主题已经悄然在改变,但刘开渠将写实雕塑与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联系在

抗日战争观后感300作文5篇范文

抗日战争观后感300作文5篇范文抗日战争观后感300作文5篇范文的详细读后感参考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这里给分享给同学们学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同人类文明的凶残敌人法西斯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作为学生,看到抗日战争胜利,可以尝试写一篇观后感。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抗日战争观后感300作文怎么写”,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295346抗日战争观后感300作文怎么写1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惨案”后,改编了日军华中方面军战斗序列,新任司令官一到任,即打算与华北方面军南北夹攻,合围徐州,一举打通津浦线。与此同时,国民军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也飞抵徐州,部署这一重大战役。他力排众议,大胆启用代人受过、被民众斥为“汉奸”的张自忠为五十九军军长,并收编了川军王铭章部。1938年3月,日军矶谷师团孤军南下,进犯徐州。李宗仁决定在徐州以北的要塞台儿庄与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他命令孙连仲部、张自忠部、汤恩伯部完成对日军的合围,并炸掉运河浮桥。中国军队破釜沉舟,浴血奋战,歼敌万余人,几百名日军伤残士兵绝望地剖腹自杀,引火自焚。台儿庄之战大获全胜。 我认为《血战台儿庄》是部好电影,并不是这部电影的制作水准有多高,而是它展示了台儿庄战役胜利的精髓所在,那就是团结是胜利的法宝。 我总在想,如果抗战时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如果从上至下都有团结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意志,即使中国落后一些,我们也不至于打得这样差,很可能我们就有不止一个台儿庄战役。日军在中国也不至

于如此猖狂。《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就是展现了中国将士团结一心抗战的场景。电影很好地塑造了李宗仁、孙连仲、张自忠等一批忠勇抗战将士的形象。电影中的民族团结精神处处可见,最令我感动的川军与日军的战斗,这些来自西部的“杂牌军”,面对凶恶的日军是多么勇敢。可惜,抗战时期像这样的军队太少了,像张自忠这样勇猛无畏的将领太少了,像李宗仁这样能够以民族大义为重的统帅太少了,更多的是韩复榘这样的逃跑将军,像汤恩伯这样首鼠两端满脑派系斗争不顾大局的将领。台儿庄战役能取得胜利,不仅在于李宗仁的坚定决心,张自忠的英勇奋战和广大将士的奋不顾身,更重要的是一种团结精神,全体军民一致对外的勇气,这是战斗胜利的最重要保障。 抗战时的中国,最缺的不是飞机大炮,不是粮食物资,而是战斗意志和《血战台儿庄》中表现出来的团结精神!无数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造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没有理由不建设好自己的国家,让我们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颠。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伟大而庄严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沧桑和巨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是硬道理。 #295347抗日战争观后感300作文怎么写2 太原城,晋祠旁,有我成成读书郎,明德明理耀长夜……每当我听到着首《青春热血铸辉煌》我就想起来我看过的系列电影《成成烽火》。 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__周年的献礼影片,电影《成成烽火》真实反映了游击第四支队坚持敌后抗战八年这一历史故事。该剧共十部,讲述了成成中学师生投笔从戎、共赴国难的全过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