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史要点整理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史要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夏商与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王位世袭制

2、商朝:内外服制、甲骨文(占卜)——最能反映商朝的社会生活

3、西周: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目的:拱卫周王室的统治

分封制:

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前代帝王的后代

封国:齐鲁燕卫晋宋

权利:周王将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口分封给诸侯王

义务:①服从周王的政令

②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③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

作用: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使西周成为当时的强国

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周王室通过分封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

缺点: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容易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

宗法制度: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大宗、小宗相对而言。

作用:①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把国和家相结合,防止了内部的纠纷,强化了王权。

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些

诸侯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诸侯间竞争激烈,各国进行政治和军事上的改革,秦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

3、秦朝:BC221年灭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制国家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①首创皇帝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行政和军事等大全总揽于手。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

丞相: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军务

御使大夫:副丞相,掌管律令,监察百官。

③地方:采纳李斯建议,废分封,实行郡县制。郡县两级长官均由皇帝任命。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④制定秦律:轻罪重刑。

影响:彻底打破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制度的基础。但高度皇权致使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秦政权的瓦解。

规律方法总结:

郡县制和分封制度影响不同的原因:

①分封制同宗法制相联系,是以血缘为基础的;

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不得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自主权,容易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郡县制削弱了地方自主权,使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汉代:初期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使诸侯王势力不断增大,严格威胁了中央集权,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武帝实行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大封节度使,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唐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扩大之后形成五代十国割据的局面。

宋代:收精兵:禁军一半收归京师,一半留守地方,实行统调分离。统兵权归三衙,调兵权归枢密院。

削实权: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各州设通判,可向朝廷直接汇报,知州由文官担任。

制钱谷:各地赋税地方只保留一小部分,其余的运往京师,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影响: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是后期的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元代: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直接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加强了中央集权,是现在省的开端。宣慰司是介于省与州之间的一种偏重于军事的监司机构,一般掌管军民之事。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事物。

2、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汉代:汉武帝建立中朝制度,是由皇帝的亲信组成的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变成外朝,逐渐退出执政的地位。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度

中书省:起草诏令

门下省:审议驳

尚书省:负责执行交由六部

影响:三省间相互牵制又互相补充,挺高了办事的效率,完整相权被分割,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朝:

中书门下是宰相办事机构,掌管行政

枢密院掌管军事

三司省掌管财政

参知政事为副丞相,掌管行政权

元朝:废三省,只保留一省——中书省,宰相的权势又逐渐变大。

明朝:明太祖废除了丞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明成祖设内阁制度,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清朝:清初重要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雍正设军机处,只能跪授笔录,简化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3、选官制度:

战国至汉初:军功爵制

汉武帝:察举制(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

征辟制(中央和地方官向社会征聘人才)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来担任官吏。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考试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进士科

唐太宗: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武举和殿试。

影响: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代所沿用。

4、监察和谏议制度:

监察:御使大夫、刺史

谏议:门下、谏院、都察院。

第二部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在世界上最早培植粟、水稻。

2、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火耕)

3、商周:少量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4、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5、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6、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

(1)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三人后发展成二牛一人,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3)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犁评,标志我国传统歩犁的基本定型,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2、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西域的坎儿井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人力)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农具、技术和水利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以家庭(生产单位)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生产领域)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目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1、耕作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①商周,土地国有集体耕作。井田制

②春秋战国,个体耕作。

2、形成:

(1)条件: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使劳动者有可能独立进行生产活动;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使劳动者获得一定的土地。

(2)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4、评价:

积极: 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具有生产积极性,是推动精

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较长时间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是推动古代经济发展和中国文明发展的基础。

消极: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在封建社会后期,

小农经济又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

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手工业: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

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

1、发展的历程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

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收归官办。冶金、制瓷、丝织等领域

在世界上一直领先。

(二)发达原因——国家权力的支撑

(三)主要成就

(1)高超的冶金技术

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商周时期

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和推广

(2)享誉世界的制瓷业——西方称中国是“瓷器大国”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起,欧洲国家开始生产瓷器

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瓷器外销

宋代: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出现五大名窑

元代:青花瓷、彩瓷

明:景德镇是著名瓷都,五彩、斗彩瓷

清:珐琅瓷;粉彩;西餐具、鱼缸等

(3)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原始社会—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代—织机出现,可织多种丝织品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西汉—政府织室规模大,有数千人,有“丝国”之称

唐朝—技术提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吸取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缂丝技术。

宋朝—品种繁多,吸收写实风格

明清—水平超过前代,特别是细致精密的缎。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苏州、杭州、南京是丝织业中心。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古代社会稳定的因素;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

1、整体状况:

小农经济;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

2、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遭摧残

隋唐:恢复发展

两宋以后:艰难发展

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取代麻、丝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衣料。

明中叶: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雇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时授值”),也就是出现了的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原因——

技术领先;贸易往来频繁

2、重要成就:

西汉起: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丝国”誉称;运送丝绸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商业兴起

(1)“商人”的来历: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把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成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②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发展③春秋战国时期允许民间商业发展的政策。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表现:①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②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原因:①秦的统一促进了商业的发展;②秦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③西汉海陆丝绸之路的开辟。

3、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

表现:①长安、洛阳、扬州、益州都市商业的发展②农村集市贸易发展③为商业服务的柜坊、飞钱相继问世。

原因:①国家统一政局安定②农业、手工业发展③大运河的开通,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4、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

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表现:①唐以前,市坊是有严格界限的,至宋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

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④出现了草市和夜市

最能反映宋朝经济繁荣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元代:交通发达,也有利于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5、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问题

(1)环境——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

(2)表现:①城镇商业繁荣

②棉花、茶叶、甘蔗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白银作为货币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④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历代对外贸易的繁荣

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时期走向衰弱——原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衰落。表现:仅广州一处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

2、主要特点

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朝贡贸易的特点:官府控制;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四、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奴隶社会——井田制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诸侯把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对土地有使用权,无转让与买卖权,且需向国王缴纳贡赋。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占有他们的劳动成果。

2、春秋战国——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原因和进程:

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

②战争频繁导致土地转让、劳动力流失,井田制遭到破坏

③各国的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质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

3、封建土地所有制

主要形式——国有土地,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小农土地私有制因封建土地制度存在,土地兼并不可避免,其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

历朝政府都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北魏至唐前期的均田制,按照人口分配土地,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二)重农抑商政策

原因(目的)——保护小农经济(直接原因)

维护封建统治(根本原因)

表现:

1、战国:商鞅变法首倡

2、西汉:抑制富商大贾。积极作用为主:利农、打击富商大贾势力。

3、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积极: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

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安定人心。

消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就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含义:①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人民出海贸易,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②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

2、原因:

(1)明初统治者担心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清初统治者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3)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的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 影响①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兴起。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

1、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思想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②“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③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评价——

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④他和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

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朴素的唯物思想)

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政治主张——

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评价——

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②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

③《荀子》一书保存了荀子的主要思想。

④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2、道家

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春秋时期重要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哲学思想——

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否定“天命论”;

②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政治方面)、“小国寡民”。

评价——

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

③《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

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要达到“逍遥”,就要“无所恃”,不义受各种条件左右)。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评价--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体系,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

结论: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墨家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墨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主张——“兼爱”(孔子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节俭”

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③《墨子》是研究墨子思想的基本资料。

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4、法家

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御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即权威。势是法和术的前提,法是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时刻不能离开的。);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③其著作经后人整理成《韩非子》④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2、兵家

孙膑--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评价--①主要受《孙子兵法》的影响,同时又广泛地吸收了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②其军事思想被编为《孙膑兵法》一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③《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兵书,揭示了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用兵伐谋,先为不可胜,三军可夺气,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及系统性、整体性控制等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几乎涉及古代战争的各个方面,被尊崇为兵学圣典)

(三)历史意义(评价)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相关推荐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一、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 1.秦朝:①建立皇帝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③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统治(限制了文化思想的发展,使得大量文化典籍失传);④统一文字,最初使用小篆,后推广隶书。 2.西汉:①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②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造成知识分子的思想被毒害)。 4.元朝:①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②设立宣政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西藏和琉球、澎湖列岛。 5.明朝:①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②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③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④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6.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注意】中国古代地方三大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2)秦朝的郡县制;(3)元朝的行省制度,这些制度对以后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古代重大经济决策与调整 1.秦国商鞅变法,改革土地制度,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兴修水利工程灵渠等。 3.西汉时,汉武帝规定货币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 4.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5.唐朝:①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出现“贞观之治”。②

武则天鼓励百姓植桑养蚕、开垦荒地。多次下令减免赋税和徭役等。 ③唐玄宗下令整顿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让逃亡者重新登记户口,纳税服役,出现“开元盛世”。 6.宋朝: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居粮食产量首位。陶瓷生产进入新阶段,出口海外,被誉为“瓷之国”。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7.元朝:忽必烈发展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开凿新运河(会通河和通惠河);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8.明朝:棉纺织业发达,苏州是丝织业中心;业发达瓷,景德镇市全国的中心 9.清朝初年: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虽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抵抗作用,但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三、思想科技文化成就 1.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办私学(中国最早),“因材施教”,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著《道德经》。 2.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发明司南(最早的指南针,为欧洲航海家的活动创造了条件)。 3.秦汉时期: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西汉前期发明造纸术(麻纸,世界上最早 的纸),东汉蔡伦改进(蔡侯纸);东汉《九章算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发明麻沸散和五禽戏;张仲景(医圣)作《伤寒杂病论》;西汉末年佛教传入; 4.魏晋时期: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一、知识结构 二、要点整理 1.古代政治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之后秦朝结束了这一局面,出现了秦汉的大一统。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大分裂时期,当然这一时期也出现过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隋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出现隋唐的大一统。 ③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第三个大分裂时期,之后元朝统一全国,出现了元明清的大一统。 2.古代经济 (1)政府重视 ①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任用贤才,虚心纳谏(魏征、房谋杜断);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民族称为“天可汗”)。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 ③“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他尤其重视地方吏治。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④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以田地的开垦和户口的增加作为地方官考核政绩的标准,还派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⑤“康乾盛世”: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到鼎盛。这段时期是清朝统治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 (2)农作物推广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②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往: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开始传入中原。 ③唐朝盛世经济:唐朝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和水稻。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宋元时期水稻、棉花的种植和推广 ⑤明朝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从外国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3)生产工具的改进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②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和推广,加快了私田的开垦。 ③唐朝出现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专题复习
河北 庞俊锋
【知识整合】中国古代政治主要叙述古代重要政治制度及政局的变革。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原始社会的 早期人类;奴隶社会的朝代更替;封建社会发展的五个阶段、包括的朝代及其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形成及发展;重要的改革: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盛世局面的出现:文景之治,贞 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国家的三次分裂和四次统一,统一是主流:科举制的创立和演变:隋炀 帝时正式形成,唐朝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考诗赋,明朝演变:实 行八股取士,清末废除;重大战争和战役:特别是四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和淝水之战;正确分析评价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元世祖、康熙帝等。其 中统一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是重点。矚慫润厲钐瘗睞枥。 中国古代经济主要叙述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在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突出成就:历代发展农业的措施: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封建统治者始终实行的重农 抑商政策,奖励垦荒等;中国生产技术的进步:生铁冶炼技术,棉纺织技术等;工具的改制:铁农具的使 用,曲辕犁、筒车等;农作物的种植和传播:半坡人最早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北宋从越南传入占 城稻、明朝引进玉米和甘薯。棉花种植的推广;水利的兴修:战国:都江堰(秦国) 。秦朝:灵渠。隋、元: 大运河;纺织业的发展,货币的演变,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及原因等;其中经济重心南移和资本主义萌芽 的出现及发展是本专题的重难点。聞創沟燴鐺險爱氇。 文化成就主要包括各时期在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包括的主要内容:四大发明;文字的演 变;思想成就:孔子、老子、百家争鸣等; ;建筑:长城、赵州桥等、史学: 《史记》 、 《资治通鉴》 ;文学: 屈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四大名著等;医学:扁鹊、华佗、张仲景、 《本草纲目》等;此外,还有 数学、书法、绘画、雕塑、戏剧等方面的成就,其中四大发明和思想成就是本专题的重难点残骛楼諍锩瀨濟溆。 【命题分析】本专题是历年中考的重要命题点,根据往年试题分析:一,注意同类问题的比较,如,古代 史上两次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注意某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如 2008 年 四 川省资阳市的中考题 : 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
特征的是 什么。三,注意与时政的联系,如北京 2008 年第 29 届奥运会吉祥物借鉴了中国古代彩陶中的 鱼纹装饰图案 ,联系到最早制造这种彩陶的半坡原始居民 。汶川大地震与历史上的知识点都江堰的联系
等。四,注意与世界近代史的比较,如明清时期,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欧美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 1/8

高中历史: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

高中历史: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 阶段特征 主干知识梳理 一、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 (1)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

(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6)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 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消极: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加剧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上,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二、经济:明清农耕经济的发展与迟滞 1.农业生产 (1)农耕技术:作物种植形成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3)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这与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有关,佃农对田主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

各个朝代政治经济思想总结

各个朝代政治经济思想总结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样的政治经济思想流派。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中国历代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进行总结。 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其政治经济思想较为简单。封建制度得到了初步形式,实行了君主专制制度,并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经济方面,农业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黄金时期,孔子和墨子等思想家的政治经济思想应运而生。孔子提出了仁政思想,强调君主应以仁为本,倡导礼治之道;墨子则主张兼爱非攻,主张互利共荣。经济方面,这一时期农业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但商业交流也开始兴起,开始出现了富商和商人阶级。 3.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统一时期,推崇法家思想的秦始皇推行了集权制度。在政治方面,秦始皇中央集权,取消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县、郡、国的行政区划体系。经济方面,秦王朝实行的苛捐杂税政策严重打击了农民,为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埋下了伏笔。同时,秦朝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4.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各个国家都以统一为目标,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政治经济思想。刘备提出了仁政思想,倡导崇尚民命。曹操则主张强权政

治,偏重军事力量。经济方面,三国时期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大规模的战争导致了农田荒芜和经济困难。 5.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南 方和北方各自建立了一系列的朝代。在政治方面,南方朝代主张文化复兴,注重文化教育;北方朝代主要以军事力量为主,强调武战。经济方面,南方朝代主要依靠农业经济,而北方朝代则多依靠商业经济和手工业。 6.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盛世,出现了许多 著名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杨广推行了均田制,促进了土地平均分配;王官将提出了“六经注我”的经济思想,主张以农业为基础,兼顾工商业。经济方面,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国家繁荣昌盛。 7.宋元明时期:宋元明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开始发生了 一些变化。在政治方面,宋朝推崇儒学思想,强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而元朝则倾向于重视实际的行政管理。经济方面,宋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所发展;元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对农民的压迫过重,导致社会动荡。 8.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进一步发展。明 朝采用“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基本理念,强调社会稳定和道德修养;而清朝则主张保守和封建思想,对外国贸易保持封闭态度。经济方面,明朝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开垦,发展了矿业和手工业;清朝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提倡农业

中国古代史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史重要内容 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之前) 上古:丝绸(中国最早)、陶器(世界共有)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夏)到春秋末期 商代:内外服制度甲骨文西周:政治:分封制(分封土地人口给亲族功臣等,用以保卫王室)、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礼乐制、经济:工商食官井田制(国家所有) 东周(春秋战国):政治:礼崩乐坏经济:铁、牛耕、私营手工业出现、税制改革(齐国最早)、私商、重农抑商(前期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小农经济产生(优点:有较高生产积极性、较稳定;缺点: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商品经济发展、比较脆弱封闭、难以应付天灾战乱及苛捐杂税)文化:春秋:孔子(仁、礼、为政以德、对鬼神敬而远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老子(道、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并可以相互转化、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战国: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荀子(天行有常、知天命而用之、性恶论和后天教育。礼法并施)墨子(兼爱、非攻、尚力)庄子(齐物论、逍遥、顺其自然)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事物变化发展主张变革)孙膑《诗经》(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分风雅颂、孔子整理)和楚辞(屈原《离骚》)、《甘石星经》(最早天文学专注)、司南(指南仪器) 二、秦朝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丞相:政务、御史大夫:律令图籍和监察百官、太尉:军事)、郡县制(秦朝以前已存在)、灵渠、统一文字小篆(圆润纤细) 三、汉朝(公元前202—公元220) 西汉初:郡国并行(郡县与分封)、导致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汉武帝措施(:推恩令、酎金夺爵、刺史制度和内外朝制度选官:察举制和征辟制)、经济:漕渠、白渠、坎儿井(西域特色)、耧车(播种)、犁壁、二牛抬杠、文化:司马迁《史记》汉赋和司马相如、造纸术、《黄帝内经》煤的使用、董仲舒(罢黜百家、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浑象仪,地动仪,地圆)、青瓷、佛教传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圣、四诊法、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四、魏晋南北朝(220—581) 翻车(马钧)、北魏均田令(限制土地兼并)、第一次人口迁移、白瓷、祖冲之、王羲之《兰亭序》、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文人画、九品中正制(看门第出身)、贾思勰《齐民要术》、三教合一(佛道儒) 五、隋朝 进士科(隋炀帝)三省六部制设立 六、唐朝(618—906)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史要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夏商与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王位世袭制 2、商朝:内外服制、甲骨文(占卜)——最能反映商朝的社会生活 3、西周: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目的:拱卫周王室的统治 分封制: 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前代帝王的后代 封国:齐鲁燕卫晋宋 权利:周王将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口分封给诸侯王 义务:①服从周王的政令 ②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③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 作用: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使西周成为当时的强国 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周王室通过分封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 缺点: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容易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 宗法制度: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大宗、小宗相对而言。 作用:①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把国和家相结合,防止了内部的纠纷,强化了王权。 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些 诸侯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诸侯间竞争激烈,各国进行政治和军事上的改革,秦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 3、秦朝:BC221年灭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制国家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①首创皇帝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行政和军事等大全总揽于手。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 丞相: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军务 御使大夫:副丞相,掌管律令,监察百官。 ③地方:采纳李斯建议,废分封,实行郡县制。郡县两级长官均由皇帝任命。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文化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文化 时期 奴隶社会:夏、 商、西周(前2010 年至前771年政治 1、夏、西周的建立 2、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经济 1、农业:耒耜助耕、青铜农具二个发展阶段.井田制。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 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1.农业:铁犁牛耕;水利;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 2.手工业: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打破官府控制,涌现大商人;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 1、农业:耦犂、犁壁、代田法;农学 2、手工业:东汉瓷器成熟,出现青瓷;丝路开通。 3、商业:重农抑商,但商业也有所发展文化文艺:原始歌舞为后世戏曲起源;原始绘画; 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 1.思想:百家争鸣;孔、孟、荀与儒家思想形成。 2.文化:《诗经》;《离骚》;战国绘画成熟;司南。

1、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汉武帝使儒学成为正统的措施。 2、文艺:秦统一文字,篆、隶通行;汉赋。 3、科学:造纸术的成熟、数学体系的形成、医学的发展、农学思想:佛教的兴起及其对儒学的影响;科学技术:《齐民要术》文艺: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真正意义中国画形成,顾恺之《女史箴图》等思想: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文艺:唐诗李杜白;楷书欧颜柳;草过渡时期:春秋 战国(前770年 至前221年)1.春秋改革:鲁国“初税亩”、齐国管仲 “相地而衰征。 2.战国变法: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 国商鞅,封建制度得以确立,中央集权 制开始形成。 秦汉(前3世纪1、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 至公元3世纪)帝制、中央官制、郡县制);中央集权 制度的影响。 2、汉初郡国并行。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魏晋南北朝(3 世纪至6世纪晚 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农业:北方恢复,江南开发;翻车手工业:北朝白瓷,南北朝灌钢法;隋唐(6世纪晚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 1. 夏朝建立(公元前2070年)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由大禹建立。夏朝的 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有历史记载的时代,夏朝的政治制度以封 建制为主,经济以农业为主,文化以卜辞和祭祀为主要内容。 2. 商朝建立(公元前1600年)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由汤建立。商朝的政治制度以王权 中心的封建制为主,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文化以金文和祭祀为 主要特点。 3. 周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由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政治制度以 封建制为主,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要产业,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4.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 - 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 时期内,中国分裂成多个国家,国家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商业和贸易也进一步繁荣。文化上,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兴起,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5. 秦朝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由秦始皇统一中国。秦朝的政治制度以法家思想为基础,经济以农业和商业为主,文 化以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为特点。 6. 汉朝建立(公元前202年)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统一的封建王朝,由刘邦建立。汉朝 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主,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要产业,文化上 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发展了文学、艺术和科技。 7.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 - 公元589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国家分裂成多 个王朝。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继续发展,商业和贸易也进一步繁荣。文化上,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8. 隋朝建立(581年)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由杨坚建立。隋朝的政 治制度以均田制为基础,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要产业,文化上注 重儒家思想的传承。 9. 唐朝盛世(618年 - 907年)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时期,被称为"盛唐"。 唐朝的政治制度以科举制为主,经济以农业和商业为主要产业,文化 上出现了大量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 10. 宋朝时期(960年 - 1279年)

中国古代资料--总结政治、经济、文化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历史大体上分为先秦时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大一统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每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①经济方面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②政治方面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崩溃,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③思想方面。 一)政治:西周的政治制度:、、礼乐制、世卿世禄制。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反映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溃。 二)经济:分为农业、手工业 原始社会、夏商时期: 农业:①农耕经济在黄河、长江流域出现,种植格局是; ②主要是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即千耦其耘。 手工业:①新时期的彩陶、、;②官营手工业;③西周后,丝织工业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 农业:①出现铁农具、牛耕;②水利设施有、、; ③小农经济出现:记住其原因、特点、评价。(重点记忆) 手工业:①出现冶炼生铁;②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兴起。③战国时提出政策。④国家四民:工、商、士、农。 三)文化: 思想家: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 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武、孙子(记住其主张) 科技:殷商时期关于日食的记载;对彗星和哈雷彗星的记录;对太阳黑子的记录;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春秋时期的九九乘法口诀;筹算法; 文艺:汉字有商代的甲骨文;商周的金文;绘画有新时期时代的绘画;诗歌有《诗经》、楚辞。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到220年) 时代背景: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一)秦朝(重点记忆) 1、政治方面: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法律制度、以及选拔和考察官吏制度等。其特征是。 2、经济方面:颁布标准器、统一货币、度量衡。 3、文化方面:“书同文”,以为基础,同时流行。 秦始皇采取的具体措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颁布标准器、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修长城、设驿道;焚书坑儒;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专题 【知识整合】中国古代政治主要叙述古代重要政治制度及政局的变革。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封建社会发展的五个阶段、包括的朝代及其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发展;重要的改革: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盛世局面的出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国家的三次分裂和四次统一,统一是主流:科举制的创立和演变,重大战争和战役:特别是四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其中统一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是重点。 中国古代经济主要叙述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突出成就:历代发展农业的措施: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封建统治者始终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奖励垦荒等;中国生产技术的进步:生铁冶炼技术,棉纺织技术等;工具的改制:铁农具的使用,曲辕犁、筒车等;农作物的种植和传播:北宋从越南传入占城稻、明朝引进玉米和甘薯。棉花种植的推广;水利的兴修:战国:都江堰(秦国)。秦朝:灵渠。隋、元:大运河;纺织业的发展,货币的演变,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及原因等;其中经济重心南移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发展是本专题的重难点。 文化成就主要包括各时期在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包括的主要内容:四大发明;文字的演变;思想成就;建筑:长城、赵州桥等、史学:《史记》、《资治通鉴》;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四大名著等;医学:华佗、张仲景、《本草纲目》等;此外,还有数学、书法、绘画、雕塑、戏剧等方面的成就,其中四大发明和思想成就是本专题的重难点 【易混易错知识】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社会的核心制度,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基本上都是为这一制度服务的。了解这一制度的发展过程,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它的发展趋势。 ①形成: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行"法治",商鞅变法就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最初实践。②建立:秦朝--规定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地方设郡县。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在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③巩固: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知识点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 济与文化知识点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历时约400年。这一时期有着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色,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时期。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知识点。 政治 政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内容,这个时期经历了众多国家的兴起和灭亡。在春秋时期,周王室已经失去了它的权力,被各个诸侯国所代替。而在战国时期,七大强国分别为齐、楚、韩、魏、秦、赵、燕,一直斗争了近300年,期间发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政治变革。 其中,周朝灭亡,逐渐被各诸侯国所代替,开始出现了分裂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势力的变化也十分明显。齐国和秦国逐渐崛起,成为了时代的强国。而晋国和楚国则逐渐式微。 在政治制度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是诸侯国制。各国都是以君主(也称为国君、霸君、诸侯)为中心,辅以政治助手(宰相、太守),通过外交和战争来扩大自己的版图,实现统一和控制。

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工商业和社会分工也逐渐加深。这一时期的经济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农业方面,春秋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同时也是农业工具的改进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的时期。而在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峰。主要耕作的作物有小麦、稻、黍、粟、豆和蔬菜等。此外,还养了猪、牛、羊等家畜,生产出了大量农产品,保障了当时的国内需求和出口。 手工业方面,主要以制陶、织布、制作青铜器等为主。特别是青铜器的制作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成为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世界铜器制作技术之一。 商业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商业发展的起始阶段。人们以货物交换为主,逐渐形成了往来的方式。但这一时期的商业还比较原始,没有出现以货币作为交换的手段。 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多姿多彩,这一时期的文化特色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文化重视人才,尤其是重视文化人才,为中国文化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文学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名士出现。例如,左丘明,是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文化名人之一,他创作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的史书《左传》。同时,还有章子厚、荀子、韩非等人,都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文化人物。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知识点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知识点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1.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2.政治形势 (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3. 社会改革 (1)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的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 A 背景: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思想文化:士阶层崛起,受到重用,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主张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思想理论武器。 B 魏国:李悝(kuī);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 C 秦国:商鞅变法——变法最为彻底和成功的 ① 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② 措施: 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厉禁止私斗;推行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 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控制。“燔(fán)诗书而明法令”;依据《法经》而制定法律;社会风俗改革,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③ 结局:商鞅被害,新法未废。 ④ 作用: 对秦国: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兼并六国逐渐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对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 ⑤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4.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生产 (1)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 (2)生产工具:铁农具、牛耕,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3)生产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4)水利工程:秦国:都江堰、郑国渠 2.手工业生产 (1)私营手工业兴起:由私人经营,主要用于民间消费,进入市场流通。 (2)家庭手工业: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也有很少一部分进入市场。 (3)官营、私营和家庭三种手工业生产形态并存:官营为主导、民营和家庭为主体。 3.商业的发展 (1)私营商业的兴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 (2)重农抑商政策:盐铁官营。

中国史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国史常考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中国史 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 秦朝的统一、政治制度、法家思想; 3. 汉朝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丝绸之路; 4. 三国时期的政治局势、文化发展; 5.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文化繁荣; 6. 宋朝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经济、文化、艺术; 7. 元朝的政治制度、文化传播; 8. 明朝的政治制度、文化、科技、地理大发现; 9. 清朝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传统。 二、现代中国史 1. 鸦片战争前的清朝社会状况; 2.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3. 辛亥革命; 4.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 5. 北伐战争、五卅运动; 6. 抗日战争; 7. 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 8. 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9. 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上知识点只是中国史中的一小部分,下面将对以上知识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古代中国史 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开国家,传说是黄帝的后代神农氏的子孙夏后氏建立的。夏朝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主,建立了贵族社会,国家政权以封建王宫系为中心。工商业有所发展,手工业初步出现。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是从甲骨文记载的西周建立时开始,认为商是大王国。商朝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宗法制为中心,内部贵族统治,分封制度非常发达。经济以农业为主,农田水利业有所发展。 西周时期,以都城镐京之后的雍邑(今陕西省三原县南)迁为东京,为了区别于尧帝以尧都冢邑,距今六千年的都城雒国(今圆台山雒城遗迹),镐京之后西周开始,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出土世界现存最早的建筑代表西周人爱国、勤劳、勇敢、朴实、刚强、勇敢、宽厚而忠诚都十分缅怀后裔为卢台楼夏县渭水田野湖泊苦寒谷土。可以发展农业和牧业,区别于以前的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随着农田的扩增,田野和农田交错,渭水田野人物化石。同时农民生产力逐渐增强,种植业、养殖业都逐渐发展壮大。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繁荣,秦国取代齐、楚、燕、韩、赵、魏即兴骟,继续战国时期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国家制度,封建制度为主,社会为农耕社会为主,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间的中国历史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诸侯割据、乱世、战国的最后政治形式。这一时期的政治变化与春秋时期的权力重新分配有关系,政权大不相同,并于公元前221年而终。 2. 秦朝的统一、政治制度、法家思想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组家,秦将兵器材内政对外侯秦断言到三父体院秦王崩生平失手吸电话陈秦失日正他知经史之上部分和下部分征求他放放他可偶。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秦朝的政治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县官吏。修改农田制,推行均田制,实行事半功倍的效果,给农民带来了压抑,大大加强了集权统治。设置郑国都取列国为秦朝征服之后的国都,设置郡县、设置军屯、任务大民成功的在富国强边来上传,通过硬性约束, Promulgation amongst classes prime pressure. during exercise could feel enthusiasm, feel smooth charming justified by ache, continue morality close, continued visitation achieved prosperity potentially edge sense of encouragement calculate potential arrive overall hence inspire.秦朝的思想主要以法家思想为主。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法律思想,集中在中国黄河流域的国家—中原。在实践中,实行了以法制国家,注重制度、法律的权威。学界之種产业理论生存争强kopf共和国理论产业杂多争效理论扬构成了政治制度中的主张。同时对法者主要是对优生与优秀杂之内,在秦始皇时期进行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秦始盛参。建立了若干工程建筑,统一文字,划一度量衡,营造了万里长城保障国土安全,东垠的夜几度两华山朔东山没有乐,后人风光。对于后世妇女开创了纵恣,文化千里,钟说。范辗三千顼以千万其让。并且统一了货币等,使货币得到普遍使用,实行硬币统一。 3. 汉朝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丝绸之路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和多营运。樊等一乎,多营也,后者多营也。金俐取武中在申与牛也已推金俐陵于武也。始皇崩,立平子和平子崩,立太子胡亚吃。持盾是汉朝传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专题复习 河北庞俊锋 【知识整合】中国古代政治主要叙述古代重要政治制度及政局的变革。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原始社会的早期人类;奴隶社会的朝代更替;封建社会发展的五个阶段、包括的朝代及其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发展;重要的改革: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盛世局面的出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国家的三次分裂和四次统一,统一是主流:科举制的创立和演变:隋炀帝时正式形成,唐朝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考诗赋,明朝演变:实行八股取士,清末废除;重大战争和战役:特别是四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正确分析评价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元世祖、康熙帝等。其中统一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是重点。 中国古代经济主要叙述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突出成就:历代发展农业的措施: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封建统治者始终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奖励垦荒等;中国生产技术的进步:生铁冶炼技术,棉纺织技术等;工具的改制:铁农具的使用,曲辕犁、筒车等;农作物的种植和传播:半坡人最早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北宋从越南传入占城稻、明朝引进玉米和甘薯。棉花种植的推广;水利的兴修:战国:都江堰(秦国)。秦朝:灵渠。隋、元:大运河;纺织业的发展,货币的演变,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及原因等;其中经济重心南移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发展是本专题的重难点。 文化成就主要包括各时期在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包括的主要内容:四大发明;文字的演变;思想成就:孔子、老子、百家争鸣等;;建筑:长城、赵州桥等、史学:《史记》、《资治通鉴》;文学:屈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四大名著等;医学:扁鹊、华佗、张仲景、《本草纲目》等;此外,还有数学、书法、绘画、雕塑、戏剧等方面的成就,其中四大发明和思想成就是本专题的重难点 【命题分析】本专题是历年中考的重要命题点,根据往年试题分析:一,注意同类问题的比较,如,古代史上两次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二,注意某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如20XX年四川省资阳市的中考题: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什么。三,注意与时政的联系,如北京20XX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借鉴了中国古代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联系到最早制造这种彩陶的半坡原始居民。汶川大地震与历史上的知识点都江堰的联系等。四,注意与世界近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政治经济文化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专题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加强:北宋初年,“杯酒释兵权”解决兵权的问题;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3. 评价: (一)双重作用。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如:秦朝、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如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又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元朝的民族融合。消极作用:①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如秦朝暴政。②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如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文字狱”。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如明清时期。 (二)不同阶段作用不同: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是消极作用。 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评价: 积极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科技和社会进步。 三、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经验教训 经验:汉、唐统治者都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在政权建设中,都继承了前代的制度,并加以发展、完善,有利于王朝的巩固。 教训:秦、隋统治者都实行暴政,激化阶级矛盾,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最终被推翻。 专题二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民族关系)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 1 形成和初步发展:公元前221年,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汉朝初步发展。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军事上,北击匈奴、移民戍边、修筑长城、统一东南地区、修筑灵渠。汉朝“大一统”:政治上,解决王国问题;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对外关系上,加强对西域的管辖,今XX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2 繁荣: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发展时期。 隋朝:政治上,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完成全国统一;创立科举制,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政治上,出现繁盛局面;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设立机构(安西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边疆地区、实行和亲政策(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对外关系上,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接受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3 新发展:元朝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了新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