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谈清代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谈清代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谈清代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谈清代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编号:山东艺术学院毕业论文

谈清代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指导教师:刘雪茜

专业名称: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

学位级别:学士

班级: 08级装饰艺术设计

学号: xxxxxxx

论文提交日期: 2012年5月

论文答辩日期: 2012年5月

图1 谈清代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 要:清代服饰的变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现象。它打破了中国历代那种因袭前朝服制的惯例,满族旗装开始登上中华服饰文化的舞台。随着清王朝统治的巩固,清代服饰慢慢融进了中原传统服饰文化元素,成为历代服饰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对近世纪的中国影响深远,更为现代时尚服装设计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

关键词:清代服饰;造型特征;审美意蕴;创新发展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因长期处于游牧生活和争战状态,所以紧身简洁便于骑射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差异较大。明清之交,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开始强制推行新的服饰,正是因为这种政治强迫,清代服饰的变化彻底打破了朝代更替中因袭前朝服制的惯例。清朝的统治者一直对自己的民族服饰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不仅认为满族服饰是祖先的传统,而且认为这是他们屡战不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对民族清朝服饰的继承与发展极其重视。

一、清代服饰的造型特征

与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相比,满族旗装衣身修长、衣袖短窄,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的繁复,这也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

满族的旗装(如图1),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

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

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

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

式盒状体,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独树一帜,

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

据史料记载,受祖先削木为履的风习影响,满族女

子穿木底鞋,称为“旗鞋”,其特点是在鞋底中间部分有

一个高10厘米左右的的高底,形状有的像花盆,称为“盆底鞋”

,有的像马蹄,称

为“马蹄底鞋”。鞋面用刺绣,穿珠绣等工艺加以纹饰。

另外,满族女子以凤仙花或指甲花染指甲的风习由来已久,贵族女子留长指甲用金片或白银铸成的指甲套来护指。扳指原是古代射箭钩弦的,清代的扳指则是贵族男子戴于右手的饰物,多以翡翠、碧玺、玛瑙、珊瑚、水晶等制作。有的刻有诗词,有的巧制纹饰,或朴素无纹。①

清代服饰在色彩的搭配上具有强烈、艳丽、华贵的特色。多以淡雅的白色、蓝紫色为主,红、粉、淡黄、黑色也是其服饰的常用色。用色纯度高,既寻求色彩效果中的强烈对比,又注重对比中的协调。在工艺装饰上,镶?滚?绣?彩等装饰的运用达到了顶峰,尤其是精妙绝伦的刺绣工艺与丝绸面料的结合,使服饰充满东方的韵味。

二、清代服饰的美学特色及审美意蕴

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制度,由于满族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强调全国穿衣戴帽需完全沿袭祖制,也就是满族传统服饰制式。但统治者也深知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仅凭军事、政治优势,远远不能长久统治这个国家,必须在文化及其他各个领域占有优势。

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提到对于汉族传统服制中补服制度的继承和发扬。从史料记载,清代在纹饰方面,主张“润色章身,即取其文”。补服采用汉礼服的十二章纹,以装饰于前胸及后背的补子的不同图案来区别官位的高低。例如皇室成员用圆形的补子,纹样为五爪金龙或四爪蟒;各级官员均用方形补子,纹样为仙鹤、孔雀、麒麟、鹌鹑等奇珍异兽。②虽然保留了明代的补子,图案在沿用明代补子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创新,图案布局、动物种类及绣法与明代略有差异,实际上已经形成为清代官服的特色了。清代的补子基本只用石青深色作底,五彩织绣,色彩艳丽,而且方形补子四周多用花边装饰,中间纹饰清代补子上的禽兽全部绣成单只。由此可见,清代统治者对汉族服制中“大统”部分的继承,以示自己的正统地位。

到了清朝末年,满、汉服装图案装饰在不知不觉中相互融合,装饰风格的艺术表现和装饰作用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在装饰风格和手法上,服饰的纹样针线排

图2 列细密,色泽转换柔和,绣纹精致,还有使图案镂空,或使纹样高凸叠摞,形成浮雕感极强的装饰效果。清代服饰图案的内容丰富(如图2),它巧妙地采用人物、走兽、花鸟等形象元素,运用形意结合、图腾符号等手法,创造出象征性图形,表达了民众百姓追求国泰民安、家道昌盛、福寿绵长的美好愿望。清代服饰图案构筑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内涵。

三、清代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逐渐被世界所认同,现在来谈清代服饰更有其意义。清代民族服饰沿袭至今主要以立领、盘扣、开衩、团花图案等元素体现在服装设计中,这些元素包括镶、嵌、滚、绣等变化丰富的装饰技法,已经成为“中国元素”的象征。

纵观当今时尚舞台不难发现,现代的服装设计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独特的艺术特征,才能在世界的服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强化提升民族服装设计,就不能把眼光禁锢在商业的流行中,一味地追随模仿,而是要在对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审美趣味、习俗风尚等浸润和深入地发掘中,去进行一种民族文化精神、艺术精神的体现、升华与创造,要有自己的思想体现在设计中,才能让人民从我们设计的服饰上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幽远、古朴、博大。作为服装设计者,不仅要熟悉并掌握传统服饰造型的创作经验和技巧,同时要用锐利的眼光捕捉流行时尚趋势,才能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神韵的服装。

例如,2012秋冬纽约时装周上,著名华裔设

计师吴季刚(Jason Wu)上演了一场“清宫”大

戏(如图3)。红流苏宫廷帽、旗袍改良式连衣裙,

甚至模特手上拿的包包都是红底配以金色铆钉

镶饰,让人一下联想到故宫城墙。改良旗袍样式

的连衣裙带来恰到好处的古典感觉,修身长裤,

斗篷披肩,皮草领西装都是有现代感的款式,在图3

图 5 图4 黑色、暗红色中加入了金色花纹作为点缀,中国传统服饰的手工艺在这场秀中得到充分地展现。东西方文化在这里悄然交融,相得益彰而又风情万种。

同样,Dries Van Noten 2012秋冬系列在巴

黎时装周上发布(如图4),Dries Van Noten (德

赖斯·范诺顿)在设计中大量运用清代贵族着装

上的镶金印花面料,精美刺绣整块地出现在极简

设计的裙装上,再加上改良了的领口设计,创意

十足,赋予了龙袍凤衣新的寓意。设计师在那些

剪裁精致的大衣、外套、衬衫和极简裙装上,融

合清代服饰的图案,利用增加、减少、解构、重

组等方法,对原有的图案进行艺术加工,通过创意和想象,形成一种与原有图案不同的效果,给视觉以新的冲击。虽然元素是来自东方,但线条的走向还是带着浓重的现代气息。③

中国传统手工艺是清代服饰的一个重要“亮

点”,服饰的华美艳丽,或清新典雅多是依靠挑、绣、

染、织、盘、滚、镶、嵌、绘等传统技艺。作为民

族风格的借鉴来说,这些传统工艺手段除了是服装

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在服装配饰设计中也广泛应用

(如图5)。设计师会选择性地运用一些花边图案、

银饰、珠子、穗子等元素,通过传统工艺手段,与

包袋、鞋、项链、手链、帽子等设计结合,形成既具民族风格又有时尚感的服饰配件。

结论

清代服饰不但继承了汉族在历史上衣着的长处,而且还把自己民族经历过检验、

实践,证明既适合于生活需要、又有民族特色的东西保留了下来,它把继承、借用、

创新,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当代中国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民族借鉴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今,清代服饰在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现代服装设计思想。中国服装艺术要想走向世界,应多挖掘本民的艺术宝藏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结合时尚的元素、色彩、材料及工艺方法加以再创造,就能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服装艺术作品。

注释:

①臧迎春:《中国传统服饰》,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57页。

②于浩辑:《明清史料八种》,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③品牌服装网站:清宫穿越巴黎升级,2012年3月2日。

参考文献:

1.臧迎春:《中国传统服饰》,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2.于浩辑:《明清史料八种》,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3.韩春启:《梦幻霓裳中国历代服饰印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4.马蓉:《民族服饰语言的时尚运用》,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民族服饰文化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民族服饰指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不同民族基于生存环境、习俗文化等的差异,其服饰的发展变化也不尽相同。这里的民族取材是很广泛的,用于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 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共性,又有历史阶段性;同时也具有社会阶层性,民族的多样性。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个性鲜明、千姿百态,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传统民间艺术的亲切感,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直接接触与碰撞的结果。它即朴实又生动感人。因此,在每一件民间艺术作品中都融入了创作者们对世界、对生命、对社会的理解。它再现了每一代人的生活、观念与情感,成为最直接的艺术之源,所以说传统的民间艺术是最具原创力的艺术。 2.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现状 近年来,中国元素被中外服装设计界广泛运用,更有西方服装设计师在挖掘古老东方璀璨而神秘的文化中获得成功。让保罗戈尔捷在20xx年春夏装中用西装造型、毡帽、

紧身衬衫、喇叭裤塑造了西部牛仔的服装形象;Marc Jacobs 20xx年的民族风格以部落感的饰品和非洲风情的裹裙为蓝本;CHANEL在20xx年以层叠的吉普赛长裙搭配吉他,带来一幅都市游牧族的经典造型。东方设如:VIVIENNE TAM在她的20xx春夏时装系列中加入了云纹、梅花及牡丹图案,辅助于刺绣,钉珠的表现工艺,与现代廓型相结合展示出中国风。 而在中国,传统中国的文化元素却成为了本土服装设计师手中的天使与魔鬼――一方面,设计师在运用民族文化概念时力图标新立异,却概叹总落后于西方设计界的精巧创意;另一方面,为无法将浩瀚的本民族文化与时装完美结合而纠结。于是,很多设计师在民族服饰文化的运用方面迷失了。民族服饰文化的运用发展从艺术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任何主流艺术或文化的发展都曾受到民族传统艺术的影响和滋养。传统文化艺术能够流传至今,也证实了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坚持现代设计的民族性很大程度上要求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与借鉴。尊重传统,发扬传统,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去吸取精华丰富素养,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设计者的必修课。 在民族风格溶入现代设计方面,日本取得了很大成功,日本的设计起步阶段也是西方化盛行,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传统,创造了极具民族文化风格又是现代设计观念的艺术设计成为了民族特色与现代时尚观念相结合的优秀典范,使日本的艺术设计颇具世界影响力,在日本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是其最重要特征之一。日本设计师的作品具有非常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 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

传统文化素养论文—中国传统服饰发展及其内涵

中国传统服饰发展及其内涵 论文摘要: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其诞生以来就富有烂漫色彩,随着时代发展,服饰文化愈加以为无穷。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了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通过对服饰文化的研究,可有考察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评赏各个朝代风俗习尚,了解服饰本身的演进规律,探究人类进行人体包装的心里隐秘。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发展文化内涵、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服饰文化 据史籍中记载,远在三皇五帝时期,先民们以鸟兽毛皮为衣,进而用麻作布。后来黄帝正妃嫘祖植桑养蚕,教导人民织布作衣,这就是最早汉服的起源。 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是在商朝建立的,就是把衣服分为两截,即上衣下裳(裳是指裙子)。腰部用宽腰带束扎。商朝的时候纺织与刺绣的技术都已十分的纯熟,领襟袖口都有精致的刺绣和滚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深衣“,深衣即指上下分裁,但中间缝合而成。在当时非常流行,男女尊卑都能穿。 (二)汉朝的服饰 汉代深衣仍很流行,汉代是传统冠服制的确立时期。汉代的裤是开裆的,裤,古称绔。《说文》:“绔,胫衣也。”《释名·释衣服》:“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由此可见,当时的绔是开裆的,外罩以裳或深衣。后虽然出现满裆裤,但开裆裤仍长期存在。 (二)唐朝的服饰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唐朝的染织技术精湛,丝织品的染色图纹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因此唐朝的服饰

质地考究,色彩鲜艳,样式繁多,配饰精美。大唐服饰雍容大方、华贵典雅,在悠久的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堪称登峰造极,璀璨辉煌。 唐朝女子爱美成风,重视化妆、画眉、点唇,也喜欢涂胭脂。服饰特点是低领大袖,裙腰高束。样式主要是上着短襦,下穿长裙,加半臂,肩披帛巾,让长长的裙摆拖地而行,体态轻盈有若天仙般的飘逸高雅。唐朝男子身着圆领袍衫,头戴幞头、纱帽,幞头是以丝绢裁成方巾,方巾四角下垂四长带,用来裹发的头巾,在唐朝非常盛行。 (三)唐以后的服饰文化 宋朝衣冠服饰虽沿袭唐代传统服饰,但又独树一帜。当时社会崇尚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的观念,倡导传统保守的道德观。因此影响所及,服饰不再追求华丽,而以自然俭朴为主。宋朝男子服饰仍以圆领袍衫为主,以不同颜色来区分等级。不分尊卑,在各种场合都戴幞头。女子服饰上衣种类有襦、衫、袄、大袖、半臂、褙子等等,下身也是穿裙子。其中褙子是当时无论贵贱都流行穿着的服饰,褙子是一种外衣,直领、对襟、长度过膝是其特色。 明朝建立后,恢复传统的汉服服饰制度。明朝服饰质料种类繁多,刺绣技术发达。男子服饰仍以袍衫为主,官员朝服仍袭古制,以袍衫颜色和图案来区分官职品位,袍衫官服前有一方形刺绣图案,文官为飞禽图案;武官则为走兽图案。妇女服饰款式承袭唐宋,襦、裙、袄、衫、褙子、比甲,明朝妇女的礼服为凤冠霞帔。 清朝满州八旗统治者实行了长达三十七年的“剃发易服”,禁止中国传统服装和强迫中国人改穿满族服装,从此汉服在满清时期消失了。清时代和清末近代,中国男子改穿满族的长衫、马褂、唐装,女子改穿满族的旗袍、旗装。清代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很多,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等等。 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

清代宫廷服装图案的艺术性探究

清代宫廷服装图案的艺术性探究 Classified Index: University Code: 10075 U.D.C: NO: 20100839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ArtsThe artistic research about the decorative pattern of Qing Royal costume C a n d i d a t e:Liu Shanshan Supervisor:Prof.Liu Guirong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Degree of Arts Spec ia l i ty:Arts University:Hebei University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May,7>2013 摘要I 摘要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创建并统治的王朝。 清代是由满族人建立并统治的,在长达 268 年的统治时期,他们为中国服饰的历史续 写了重要的篇章。清代的服饰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与他们的民族艺术文化是息息相关

的,与民族生活环境与生产条件不可分割,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层次的内涵,所以才形 成了清代服饰的独特性。清代宫廷服装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来源于民族深厚 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作为一个统治阶级的民族,服装图案上的构成元 素与艺术表现手法都是整个民族整个时代艺术文化的审美价值的外在体现,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 本文围绕着艺术性研究这一个中心,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清代宫廷服装图案进行相 关性的研究分析。首先,通过对清代宫廷服装文化历史进行研究,主要以满族人的历 史文化,宗教信仰为主,以求了解清代宫廷服装图案的文化内涵以及图案素材的来源 和民族文化的关系。其次,从清代宫廷服装图案的艺术形式特征对清代宫廷服装图案 的艺术性特征进行总结和概括,主要是从图案的色彩及其象征性、图案构成的自然形 式和抽象形式,以及图案形式美这几个角度来分析,以求从更深层次的艺术角度来对 清代宫廷服装图案进行总结。第三,对清代宫廷服装图案进行美学分析,是

达斡尔族服饰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达斡尔族服饰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内容摘要】达斡尔族是中国极富特征的北方少数民族,其服饰文化特点突出。文章通过概述达斡尔族服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分析宗教信仰对其民族服饰的影响,概括其服饰文化的研究现状,提出保持其传承性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达斡尔族服饰文化发展传承 达斡尔族是与山水相伴发展起来的民族,是在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嫩江流域和伊敏河畔、新疆塔城的阿西尔三眼泉旁的山山水水的怀抱里生息、繁衍、发展起来的。其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宗教信仰,造就了独特的达斡尔族服饰文化。 一、达斡尔族服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达斡尔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成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整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也与达斡尔族农业耕作、放牧等一些生产方式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在这个进程中,达斡尔族不断产生新的生活产物,也在适应和改造大自然中汲取经验。 打猎是达斡尔族的原始经济的主要来源,在达斡尔族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他们始终栖居在北部严寒地域,生产水平较低。最初达斡尔族人将狩猎回来的动物毛皮

制作成服装以起到保暖的作用,因此达斡尔族服饰较多以狐狸皮、狍子皮等作为服装原材料,制作成狍皮长袍、皮套裤、狐狸皮帽子、皮套袖等。典型的达斡尔服装为男子穿大襟皮袍,袍子前襟正中开衩,以便于骑乘,夏天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袍边镶有云纹或八宝纹,腰系宽大腰带,佩戴短刀,脚蹬绣花皮鞋,戴着狍头帽。达斡尔族人在制皮过程中,学会了精湛的制皮手段,加工后的皮毛手感极好,北方少数民族很喜欢用这种加工方式做成的服装。因此,独具特征的达斡尔族服饰文化在早期得到了蓬勃发展。 从清代开始,随着产品交易的发展,达斡尔族服饰文化受到满族服饰的影响,针织物服饰开始在达斡尔族群中盛行。达斡尔族传统服饰也开始与满族的服饰进行有机结合,皮衣也慢慢变成布衣。一些女性开始穿着布衣,在衣服的布料上,达斡尔族人更喜欢用冷色调,年纪大的愿意选用深蓝色,而年轻人则更青睐于浅蓝色。当时的劳苦大众生活比较疾苦,而皮制服装既耐寒且不易磨损,所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时,达斡尔族人民一直倾向于皮制服饰。随着达斡尔族社会进程的发展,布料已代替皮料作为服饰的主流面料,款式上也经历了很多变革,青年男女都普遍穿起短衣和下装,只有年龄大的农民和狩猎者还在穿着传统的长袍。此外,汉族服饰中的一些优秀文化内涵也间接融入到了达斡尔族服饰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篇一: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的论文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继承发展服装设计 [论文摘要]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产物,只有以古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设计源泉,创作出凝结着中华民族神韵和精神风采的现代服装,才能推动辉煌灿烂的中国服装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代时尚的殿堂,只有让世界从我们民族的当代服饰中看到更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才能够真正成为世界的。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我国的文化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出色运用,向国内专注于服装设计的人们提出新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如何选择、如何继承、如何与服装设计相结合,要既不失传统、又能符合现代生活品味,这是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话题。 一、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我国的历史悠久,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每个时代都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各地方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地域、民族和宗教文化。剪纸、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工艺美术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众多设计师们创作的灵感源泉。 服装文化的发展决定着服装的技术、服饰审美趋向等发展变化。古希腊风格、古埃及风格、巴洛克、洛可可风格,这些在现代服装大师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我们看到的服装设计作品中更多的是差异:而这种在服装作品中的差异,往往成为服装作品的生命力。服装艺术设计,归根结底是通过艺术、思想和科学共同合成的。一个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的服装设计人员,就不叮能有什么优秀的创意作品:我是从事教学作的,我认为往教学过程中应该计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艺术的思想,特别是要领会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以及意境美、形式美。这些都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学生,明天的服装设计师的未来创作活动,打下坚定的创造基础。认真研究、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悠久而又丰厚的文化知识宝库,把握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吸收其他国家与民族的精华,对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来说大有益处。通过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了解,使学生的视野拓宽了,设计构思更丰富了,审美观念也提高了,对民族文化有了良好的认知,才能创造出源于传统历史和文化的时尚服饰作品,并在作品中,体现出本民族的独特风格、风土人情及人文情怀,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带有中国韵味的服装,也能让世人更好的去了解围。 二、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而我们的创作之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国五千年的义化沉淀了很多优秀哲人的思想,留下了很多深刻的思想,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思考形式: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众多的表现形式,很多元素可以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去诠释,用现代的语言,去解读以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多元传统文化将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灵魂。不管承认与否,我国传统多元文化与历史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和创作观当我们追溯传统文化的渊源,民族服饰的特色,去解释当前的服饰现象和当代的服饰风格时,可以看到,现代服饰并不是所处时代仅有的和自发的创造,而是历史进化的产物、传统文化的延伸一服饰没计的艺术表现力需要丰富的文化内涵来支撑,没有文化积淀的作品是苍白无力的、浅薄的。因此,传统文化至善、至真、至美的文化内涵,是现代服饰设计中的灵魂文化,传统文化深厚的艺术美感,是现代服饰设计创作的灵感与激情源泉:在民族化设计巾所表现的不应只是表面文章,这样做必然要受到工业化生产和审美观念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妇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等等。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妇女服饰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妇女喜爱的服装,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穿旗装时,梳旗髻、穿旗鞋。 中国近代服装潮流2、(19世纪20年代)民国初年的服饰: 民国初年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3、(19世纪30年代)近代民国中期的男子服饰: 民国中期,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 4、二十年代的中晚期二十年代妇女服饰: 总的看来,这个时期的服装,以采用西式者为多,传统特色的保留则较少。经过一个时期,较普遍地采用了一种既适合于我国妇女穿着,又吸收西式优点的服式,即“旗袍”。除旗袍之外还有袄裙服装样式,特点为立领、宽袖口、露肘的短袄及长裙。左图为穿窄袖袄、素裙的妇女。左图为穿西式茶舞服的妇女。中图为穿印花连衣裙的妇女。右图为穿衫、裙式晨礼服的妇女。 5、二十年代中晚期: 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6、新中国时期: 人们衣着简朴。少见花样。颜色多以灰,军绿,藏青,黑为主。此时似乎是一切人丧失了爱美之心的时候。 (二)、历史与服饰种类的关系

中国服饰文化简史

中国服饰文化简史 我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源流,若从古典中寻找,总会将其归结于三皇五帝。战国人所撰吕览和世本记述,黄帝时“胡曹作衣”。这个时代,从考古发掘的文化遗存对照,应该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内出土的实物有纺轮、骨针、纲坠等,又出土有纺织物的残片。我国中原甘肃出土的彩陶上的陶绘,已将上衣下裳相连的形制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来了。 殷商时期从甲骨文中可见的象形文字就有桑、茧、帛等字样,可证明农业在当时的发展。又从出土的商代武器铜钺上存有雷纹的绢痕和丝织物残片等,可见那时的工艺水平的高超和精湛。尊卑贵贱的生产关系,促使服饰也开始形成其固有的制度。 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这时候,有关服饰的文字记载十分多见。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这些服饰适应了天子与庶民,甚至被沿用于商周以来的二千年封建社会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不全遵周制度。七国崛起,各自独立,以及当时兴起的百家争鸣之风,在服饰上也各显风采。汉代妇女的日常之服,为上衣下裙。 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将北方民族的服饰带到了这一地区。同时,大量民族服饰文化也影响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饰。妇女的日常衣服仍以上身着襦、衫,下身穿裙子。襦、裙也可作为礼服之内的衬衣衫。 隋统一全国,重新厘定汉族的服饰制度,然而也难以摆脱其由北向南统一而带来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只是到了唐代帝国的建立,才以其长时间的统治,加上其强盛的国力,令其服饰制度上承历代制度,下启后世冠服制度之经道,同其社会一样,呈现出繁荣景象。唐人与西北各民族的交往频繁,各民族同唐人杂居内地的也很多,因此,唐人穿胡服的装束常会在该时代的文物中见到。隋唐时妇女的日常服饰是衫、袄、裙,多见是上身着襦、袄、衫,而下身束裙子。裙子以红色最流行,其次是紫、黄、绿色。唐代妇女的鞋子多将鞋头作凤形,尺码同男子相似。宫人侍左右者均着红棉靴,歌舞者也都着靴。妇女的日常服饰名目繁多,有如腰巾、裙、膝裤、袜、鞋靴等等。 宋代北方大片土地沦为女真族贵族统治领地,服饰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经济因素而发生交互影响。续资治通鉴记载:“临安府风俗,自十数年来,服饰乱常,习为边装……”可见南宋京都也尚北服。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其面料为罗、纱、锦、绫、绢。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褶裥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裥更多。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其服饰既袭汉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蒙古族的衣冠,以头带帽笠为主,男子多带耳环。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从其便了。妇女服饰,富贵者多以貂鼠为衣,带皮帽。一般则用羊皮和毳毡作衣冠材料。当时的袍式宽大而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说课材料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 化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 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传承其优良传统,对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尤为重要。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了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特征。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 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的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的和谐、协调。情景交融、意象统一的美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品质。 标示突出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一元素主要表现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对服饰意念表达中的等级尊卑标示、行业职业标示、行为道德标示以及年龄结构性别的标示上。从原始部落头领与狩猎功臣服饰的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表示,从文官武官的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的标示,从官府制度中常服的礼制到今天的便服,晚礼服等,都彰显了其标示突出的文化内涵。标识显示不单单是一种“制度”(法制)的要求,更将其作为一种社会道德的规范。这种将服饰标识功能的意念推到了一种登峰造极地步的文化,也大大推进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可以断言,如果没有数千年阶级社会冠服制度的保障,“衣冠王国”的殊荣是不可能获得的。 种类多样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又一特征。从纵向上看,中国历代服饰文化均有较大的差异。就以中国近三千年以阶级社会为形态的服饰“制度形态”演变的轨迹而言,周礼和汉服不同;唐制与清制差别也大,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服饰制度,都有其特定的礼仪要求。从横向上看,由于中国地大域广,民族众多,其对服饰款式的追求上、对服饰色彩的忌讳上、对服饰材料应用的技术水平上,以及对服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场所的意象表达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有时还反映出极大的对立。这种多样性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又反映了与其他国家的不同特征。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传承其优良传统,对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扬长避短,突出和谐协调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关键。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受数千年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教“中庸道德”观的桎梏,政治因素影响极大,直到上世纪中期绿色覆盖全国,专衣“军干装”以及激情成“灰”等现象,使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境。这些不利于服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中的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 中华民族, 走过了五千年漫漫长路, 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堪称独一无二的奇迹。中国古代服饰, 就以其精美绝伦的外表和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成为世界服装艺苑中的一朵奇芭。 中国古代是一个礼制社会,其中服饰由于与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古代礼仪、等级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服饰的颜色又是服饰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官与民共同构成两个最主要的群体。《史记·黄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在打败神农和蚩尤后,立了春、夏、秋、冬、中五官,“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并且“??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由此可见,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官与民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制也完善起来,中国的官僚政治开始发展,官员的等级制度也建立起来。经过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已经成为成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下的官僚制度。官员有了等级,也必然会有相应的标志以区分等级。 这种标志在大一统社会最初的体现是汉代官员的印绶制度。印绶制度以佩绶的颜色、长短、头绪来确定等级。如汉最高等级的官员太尉、丞相等为金印、紫绶,而有资格配以印绶的最低等级官员为铜印黄绶,还有有印无绶、无印无绶的。这种佩绶制度自西汉始见于文献,一直沿袭至明朝。到了隋唐,官员品级制度完善,服色也与之相联系,形成品色服制度。在品色服制中,官员品级与服色绑定,且是一种由上至下的包容关系,“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这种扩大到了生活细节的对服色的专制看似严苛,实际上也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在车服用度上,自上而下是一种倒三角状,这与社会分层的人数分布正好相反。这种反差是社会自上而下发生流动的动力之一。 从官员服色等级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服色很早就被赋予了政治意义。服色的政治功能被强化,往往是国家较为安定、富足、统一的情况下。隋朝因其时间短暂,且发达程度不够,因此只对服色制度化奠定了基础,唐代武德年间才有了成熟的形制,而直到贞观盛世,品色服制度正式形成,由此确立的服色贵贱尊卑秩序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间大致上都保持稳定。究其原因,服色的规定在隋唐之前依附于国家政治制度、官员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隋唐以后则正式成为政

浅谈古代服饰文化与发展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的变化与发展摘要: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服饰发展变化多样,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服饰都有着各自的特色。 关键词:中国古代服饰服饰与社会服饰等级差别服饰发展变化 郭沫若同志说过:“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①这把服饰与文化的关系说得十分透彻。事实证明,世界各名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衣着打扮,是这个民族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尺,也是这个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以及民族历史意识和民族世代意识的体现。因此,服饰问题具有突出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受这种等级制度“礼”的影响,古代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外化是“礼”的重要内容,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 上古时代 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早得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知缝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曾发掘出骨针。以发型为例,大地湾文化中有剪短的披发,马家窑文化中有后垂的编发,大汶口文化中有用猪獠牙制成的发箍,龙山文化中则用骨笄束发,陕西龙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像,头顶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发的反映。骨笄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与东下冯类型诸遗址中均曾出土,形制与商代的同类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发为髻在远古时已是华夏族服装的特征②。 夏商时代 夏商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确立与发展时期。阶级对立、等级制度在

中华民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民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前言:中华民族的服饰发展历史悠久、异彩纷呈、样式各异,经历五千年风雨沧桑,形成了其独有的博大精深的服装文化体系。一个民族的服饰史就是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特征,被喻为“无字的史书”、“无声的语言”。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服饰文化,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下根据:服装民族风格的表现形式、民族风格的特征、民族服装艺术的发展三方面分析我国民族服饰。 一、服装民族风格的表现形式 现代服装的民族风格就是以世界各民族的服饰为蓝本,特色服装和地域文化为素材,取其精华与象征性,结合现代的审美观和功用性,使设计体现出时代感。这里的民族取材是很广泛的,它可以是一种广义的民族,泛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土著民族等,甚至氏族、部落也可以包括在内,或用于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也可以是狭义的民族,即指各个具体的民族共同体。如英吉利人、德意志人、法兰西人、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藏族等。 单一的民族风格成为现代民族风格的主要表现形式,它的主题呈现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而转移,现代社会的热门话题和热点地区成为吸引民众目光的主要取向,如20世纪的能源危机出现的中东主题;非洲独立运动的政治局势变化出现的非洲主题;21世纪石油价格的浮动出现的俄罗斯风貌等等。回顾历史,单一民族风格服饰流行的风潮屡见不鲜,如二十世纪初Paul Pariet的蹒跚女裙,七十年代Yvessaint Laurent的中国系列,九十年代Rabanne的埃及风格金属女装等,都是在运用世界各国民族传统服装文化展现时尚新面貌,现代设计中更是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设计师,西方如:让·保罗·戈尔捷在08年春夏装中用西装造型、毡帽、紧身衬衫、喇叭裤塑造了西部牛仔的服装形象;Marc Jacobs 08年的民族风格以部落感的饰品和非洲风情的裹裙为蓝本;CHANEL在08年以层叠的吉普赛长裙搭配吉他,带来一幅“都市游牧族”的经典造型。东方设计师如:VIVIENNE TAM在她的2009春夏时装系列中加入了云纹、梅花及牡丹图案,辅助于刺绣,钉珠的表现工艺,与现代廓型相结合展示出中国风;张肇达在2009年以“东方晨彩”、“大漠”、“紫禁城”、“江南”等一系列主题的设计体现了悠久的东方神韵。 它不仅在服装的设计中被不断演绎,在平面设计、家纺业、工业设计、家居设计、建筑设计、家具设计等其他领域也得到了生动的运用。 由此可见,民族风格的生命力是长远和持久的,它值得我们去关注和不断的挖掘更新颖的表现形式。 二、民族风格的特征 2.1模糊性 综合民族风格的模糊性是指体现于服装中的民族风格打破单一的民族主题界限,融汇多个民族的特色,通过“不同”民族元素的运用,展现了一种“种族模糊”的民族感服装,它是将民族素材经过多次改良、嫁接、混血后,形成的一种“混血儿”,是保留文化群体个性的同时,赋予其人类现代文化的共性、时代性、先进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这是对传统民族风格的内容上的扩充和形式上的多样,是一个更具包容性、丰富性、世界性的民族风格。这种“模糊”性正是文化的交流与多元的综合效应,它也是“综合民族风格”的外观写照。它是从不同民族的文化中博采众长,从而使得这类服装呈现出多种民族素材的杂糅,不再具有特定种族的显性基因。它的象征性不仅能在形式上使人产生视觉联想,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唤起人们思考对世界一体,地球村的隐喻联想,进而产生移情和情感共鸣,

浅谈中国历史清朝服饰文化

从服装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变革最大,服饰形式也最繁缛复杂是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大变革。 一、朝服饰文化背景 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统治阶级,满洲贵族借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臂助,进入关内,建立清王朝,时公元1644年至1911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落与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作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政治与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统治者为了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汉人的强制抵制,迫使清王朝采取“十从十不从”对策,这才使剃发易服的民怨得到缓和,清代服饰也得以充 分吸收汉族服饰的成就。在清王朝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也给服饰一冲击和影响。乾隆帝好大喜功,但他清楚意识到,是承袭一套已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治理论,而不是外观形式,方能传国长久,故颁布了冠服制度。二、清朝服饰的特点 清入关后,顺治二年下剃发令,军民人等限旬日尽行剃发,并依满洲服饰,不许用汉制衣冠,以此作为归顺与否的标志。

顺治九年,废除了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从此,男子一改束发为削发垂辨,以箭衣小袖,深鞋紧袜,取代了明代宽衣大袖与统袜浅鞋,其中“马蹄袖”最具特色。另外, 清代衣物上采用纽扣做连接件,大大提高了服装的形式和结构。 锁着满汉民族融合,清代服饰仍可以看到对前代服饰基础方面的保留,如衮服,朝服的十二章纹,冠服朝褂的补子,花翎,以及官员所用的珠玉,珊瑚,宝石,金银的等差,以及命妇朝冠所缀金凤,金翟数目多少,区分等级的制度。 清后期,在“中学为体,西学为重”的新思想影响下,先后几次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留学生剪掉了辫发,开始了西装。此后,清政府开办学堂,操练新军,采用西式的操衣和军服,学生和军队的服饰也有了改变。 清代皇帝朝服,龙袍,皇后凤袍,出现了hui衣。清代八旗兵着甲胄,武士穿盔甲,琵琶褂,马褂。晚清有云肩和刺绣衬衣,太平天国的宽袖服,忠王着龙袍。此外,最大特色当属旗装了。 满族旗装(图二)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外露,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 摘要:服装是一个能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综合体,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民族风貌和时代精神,浓缩了人类发展史和文明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服装文化的发展决定着服装的技术、服饰审美趋向等发展变化。中华历代服饰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为中国人在世界文化之林创造了独特的服饰形象。传统服饰文化是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研究服饰文化,有利于了解民族群体文化,对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服饰思想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华夏民族素有“衣冠王国”、“礼仪之邦”之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服饰作为一个显著标志,见证着王朝的更替,服饰的发展与其特点使得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的文化与经济被全面呈现出来。在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传统服饰已经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丰富艺术涵的代表,同时也具有了很强的文化基础,因为几千年的朝代更替,使得环境、民族、风俗、地域也为之变化,中国传统服饰在各个朝代、各个地域、各个民族、各个阶级都有着不同的特征,并且也构成了自己本身独特的服饰风格和拥有时代特色的服装制度及着装风俗。在这个有着众多民族的广裏上,各个兄弟民族用五彩的衣裳编制出了美妙的服饰传奇,汇成了一条五彩斑斓的历史长河。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悠久的人文传统里的一部分便是传统的服饰文化,它同样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得不说,我国的传统服饰文化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至今为止,很多传统服饰元素仍然被我们保留延用。 服装是人的“第二皮肤”,同时也能反映出社会现状。纵观中华民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统一”、“和谐”。自从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之后,就一向遵循着这样的制作基本原则:保暖与美观、展示与象征、喜庆祥瑞和显现个性相结合,以此来协调统一服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群的关系。而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来说,最宝贵的一点就是能够做到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我们的祖先让衣与“礼”统一结合,从先的冠冕深衣、汉的紫绶金章、晋的褒衣博带、隋唐的胡服、两宋的时世装……直到清代的顶戴花翔等,不同风格的服饰都与“礼”有着深刻的联系。 传统服饰的发展历程 中国服饰的发展历程漫长并且可谓是跌宕起伏,通过服装的演变能够直接反映WORD资料.

谈清代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编号:山东艺术学院毕业论文 谈清代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指导教师:刘雪茜 专业名称: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 学位级别:学士 班级: 08级装饰艺术设计 学号: xxxxxxx 论文提交日期: 2012年5月 论文答辩日期: 2012年5月

图1 谈清代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 要:清代服饰的变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现象。它打破了中国历代那种因袭前朝服制的惯例,满族旗装开始登上中华服饰文化的舞台。随着清王朝统治的巩固,清代服饰慢慢融进了中原传统服饰文化元素,成为历代服饰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对近世纪的中国影响深远,更为现代时尚服装设计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 关键词:清代服饰;造型特征;审美意蕴;创新发展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因长期处于游牧生活和争战状态,所以紧身简洁便于骑射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差异较大。明清之交,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开始强制推行新的服饰,正是因为这种政治强迫,清代服饰的变化彻底打破了朝代更替中因袭前朝服制的惯例。清朝的统治者一直对自己的民族服饰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不仅认为满族服饰是祖先的传统,而且认为这是他们屡战不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对民族清朝服饰的继承与发展极其重视。 一、清代服饰的造型特征 与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相比,满族旗装衣身修长、衣袖短窄,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的繁复,这也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 满族的旗装(如图1),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 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 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 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 式盒状体,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独树一帜, 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 据史料记载,受祖先削木为履的风习影响,满族女 子穿木底鞋,称为“旗鞋”,其特点是在鞋底中间部分有 一个高10厘米左右的的高底,形状有的像花盆,称为“盆底鞋” ,有的像马蹄,称

相关文档